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范文

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

第1篇: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内容为依据,结合本年级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总复习。通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9)班和一(10)班两个班级的学生总体来说数学思维比较灵活,9班的学生相对来说有些调皮,课上做小动作的人比较多一些,10班的学生相对来说上课比较安静,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在课上喜欢抢着回答问题,当然两个班级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很不主动,平时做作业总是丢三落四,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简单的口算也常有学生计算错误,也有学生做题时总是和马虎,不愿意仔细看题,认真审题。

三、复习内容:

(一)数与代数

3、进一步巩固数的意义、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能根据观察发现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

1、根据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巩固认识左右、前后、上下方位。

(三) 实践与综合运用

1、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初步了解用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

3、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4、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5、培养学生的良好审题、书写、检查作业的学习习惯。

五、复习重、难点:

难点:加减混合的看图列式解决问题,数的组成 .

六、复习进度及课时安排:

第一阶段:知识分类复习(第二十一、二十二周完成)

3、复习解决实际问题。(2课时)

第二阶段:综合练习(第二十二周完成)

把前一阶段的各版块知识综合在一起,完成系统的整理,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查漏补缺,切实保证期末的复习效果。(2课时)

七、复习策略:

1、 复习时仍然要创设适当的情景,既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也激发学生对复习的兴趣。从而根据数据现象,制作条形统计图。

2、利用有效的方法从有序排列或者无序排列的信息中,收集到有效的数据。

3 、在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采用画圈、打点或者写"正"字等多种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避免数据的出入,也可用不同的图形

4、在涂统计图时,为避免学生少画、多画的情况出现,可指导学生先根据数据在统计图中作出相应符号后,再将统计图画完整。而在补充题目中已涂好的部分时,还要记得检查题目所涂部分是否正确。

第2篇: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范文

1、读讲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数学书中生动、艳丽的主题情境图恰好符合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编数学故事的读讲活动。通过“我问你答、师生示范、我来编故事”等三个阶段的读讲训练,学生便可以从回答简单问题、提取数学信息逐步发展到“出口成章”,完整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

如教人教版第一册数学教材第14、15页1―5的认识一课,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情境图读讲活动。首先,教师通过投影屏幕呈现壮观的野生动物园参观图,接着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野生动物园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信息,请把你发现的数学信息编成一个生动的数学故事,与你身边的小朋友讲一讲。”

身临其境的图画和编故事的趣味性一下便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场面相当激烈。汇报的故事充满数学味,一个比一个生动:①星期天早上,李老师带着1年级3班的4名小朋友到野生动物园秋游,野生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有l头大象、2头犀牛、3只长颈鹿、4只小鸟;②野生动物园绿色的草地上有2棵高大的松树,草丛里开着5朵鲜艳的花,蓝蓝的天空挂着一个火红的太阳,下面飘着四朵白云,动物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啊;③动物园里的大象比羚羊胖、羚羊的数量比大象多、长颈鹿比犀牛高……在短短几分钟的情境图读讲训练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1~5,复习了“比一比”,而且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有了这个兴趣盎然的活动作铺垫,整堂课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着。

2、读讲难点,培养说的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绝大多数练习都是通过图片的方式呈现的。同时,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都还比较欠缺,没有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导致经常不明图意,出现错误。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8页的第9题的图(如右)。这是一道认识减法含义的巩固练习题,在独立解答时,学生中出现了两种典型答案:4-3=1,4-1=3。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要列这两个算式时,他们却面面相觑,说不出理由。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读图比赛:“比一比谁能把图读完整并提一个问题?”学生在比赛活动的引导下开始分析图意,呈现的最为典型的读法是:“我给4个圆片涂颜色,已经涂了3个,还剩几个没有涂?”这时,老师引导:“你们觉得选哪个算式更合适呢?”学生异口同声选择“4-3=1”。于是,一个难点问题就在轻松的读图环节中巧妙化解了,一年级有很多看图写算式的问题经常困扰着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教师如果能教学生从图意读讲、提问题开始分析,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会慢慢形成一种思维的习惯。在这种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有序思考、合理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也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3、读讲一题多意,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读讲有时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一个问题、一幅图,分析的角度不同,理解的结果就会有差别。有时甚至会得到非常迥异的结果。开放性的一题多意的读讲训练,往往能更加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教学中,遇到开放性的问题素材,教师应该如获至宝一般进行充分挖掘,加以利用。如果有需要,甚至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尽可能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机会。

学完1~5的加减法后,笔者设计了下面这道看图写算式家庭作业:

第3篇: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范文

数木棍还是上楼梯,现在看似区别不大的两种数学启蒙方式,实则可能会将孩子们引向喜欢理解创新和乐于听话遵从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而机械记忆的过度练习更容易挫伤孩子们的内在学习兴趣,因此小学初期的教师和家长不能不重视数学学科内在的的文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数字阶梯 小学教育 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年级小学生入学已一月有余,孩子学校的数学教师在见面会上提出要家长们准备二十根小棍,以备进一步的数学加减法学习――这一要求当场震惊了许多人,一些家长小声嘀咕,二十以内或十以内加减我家孩子早就会了,根本没用过这东西,数小棍的方法也太落后了。

学习数学之初利用直观教具展示以利理解的确是必要的,很多家长初教孩子数数和计算十以内加减时也多是就近取材,用手指头或者其他的直观物体。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也有一些利用小棍、糖果做加减练习的例题,比如认识数字一时就在旁边画出一根木棒,或者一颗糖果;认识数字二时就在旁边画出两根木棒,或者两颗糖果;进行简单的加减时,则用两堆木棒分别代表两个数字,由教师或者家长指导孩子数出总数。但问题在于,这些都是在孩子们初始接触数学,还不能理解符号化的一二三四五是什么意义时使用的,而在大部分孩子都能理解数字的含义而只是运算还不够熟练时再依靠这些实物来学习计算,将数的关系具体成一堆木棍和另一堆木棍,岂不是会促使部分孩子计算稍大点的数时“手指不够数脚趾,脚趾不够哭鼻子”?

与这件事情类似的是,几周后时候这位数学老师又要求准备一包二加上三等于几、九减二等于几这样的口算卡,要求孩子们每天读两遍直至这个学期结束――笔者没有调查多少孩子按要求做了,反正笔者家孩子因为已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百位数的加减,所以没买也没背过这些卡片。老师并未因此批评他,但孩子依然对数学课有意见,说“大部分同学都会了,老师还把那几道题说来说去,我们都觉得数学课没意思!”。

肯不厌其烦的对待落后一点的孩子,说明这是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但是以如此单调的重复练习方式来对待不会或者不熟练的孩子,笔者认为并不是一种好办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符号化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是数学抽象的关键。虽然小学只是入门阶段,但儿童学习数学的核心目的同样在于培养理性精神和严谨的思维方式。而且正因为是在启蒙阶段,孩子们的的抽象逻辑思维刚刚开始萌芽,整体认知从无序向有序发展,此时良好的数学学习是儿童未来数学素养生成与发展的基础。启蒙时期能不能够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儿童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儿童今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小学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更要求培养孩子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创新意识等,以便为其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2]。

那么数小棍和背诵口算卡的方式有利于达到这个要求吗?数数使用的手指头或者木棍,实质类似于我国古代使用的算筹,并没有完全符号化,而且操作中强调的是牢记法则和操作熟练化,对儿童的思维发展尤其是数学思维的发展,并无多大的促进作用。背诵口算卡则只是对记忆速度和准确性的训练和推崇,往往导致很多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个单纯的计算题回答的很准很快,改变一下语境变成简单的应用题立刻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办――这一点在很多小学生身上都不罕见。笔者家的小朋友幼儿园大班时已经能够和邻家的一年级小朋友抢答很多应用题,甚至有时可以为其解疑答难,但单纯的计算题尤其是较大数字的加减口算则明显速度落后,但经过一年的自然成长,现在他计算的速度和质量早已超出了一年级的教学要求,这也是数学老师在他并没有准备小棍和口算卡的情况下“网开一面”不予追究的原因。

但笔者家的小朋友在既往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并未使用过小木棍和口算卡一类的教具,简单的一加一、二加三等是在初步认识数字时用实物一边学数数一边加减慢慢理解掌握的;而认识和计算十以内、二十以内以内数字时笔者自制了如下图所示的、介于直观实物计算和完全符号化的竖式计算之间的数字阶梯。

数字阶梯的优点首先在于能够一目了然符号化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因为它实质上是一种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通过“以形助数”来结合抽象的数字符号和形象的阶梯,可以直观的比较抽象化的数字的大小多少,使问题简单化。有些孩子数数能数到一百,却不知道十和十五谁大谁小,谁多谁少;更多的初学加减的孩子,数数七根木棍再数数八根木棍,点数好几遍才能分清哪个是七哪个是八,再排好队看半天才能确认哪个多哪个少。而通过数字阶梯来认识数,在学数数的同时很容易就能够理解数字所代表的的大小多少,不用颠来倒去的折腾,兼具直观与符号化的优势。

同样的,数字阶梯也很便于用于理解相邻数、偶奇数等数学概念。楼上楼下谁和谁是邻居,谁住双数层谁住单数层这种比喻很容易让五至六岁孩子理解这些数学概念,甚至负数的概念通过数字阶梯也可以提前引入,五至六岁儿童可以很轻松的理解掌握。

数字阶梯最大的的优势显示在二十左右的加减法中。在数字一至五的加减计算中,数阶的优点尚不明显。因为总和小,直观的几颗糖或木棒数起来并不需要多长时间,而且这个阶段实物更便于他们的理解。但在进入数字十左右的认识尤其是二十左右的认识和加减学习时,数字阶梯对数字之间关系的显示更加直观简洁,也更符合数学本身的逻辑思想。譬如九加三,用一般教材上显示的数数法,很多孩子要从一开始一直数到十二,而用数字阶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直接从九往上数三个数,看到的就是十二;再比如十三减五,用原来的数数法,很多孩子要从十三根棍子中取出五根,再数出剩下的数量,不仅需要的时间长,还因要数的数量多容易出错,而运用数字阶梯,只需要从十三往下数五个,就可以确定得数为八。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数字阶梯进行计算的优点不仅在于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与计算的快捷性,更重要的是数木棍是一种直观情境学习,类似于最原始的算筹运用。而数字阶梯则已进入符号化和逻辑推理阶段,是数学思想的启蒙运用,这对于儿童个体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一种质的促进,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难以预期的积极作用[3]。

数字阶梯和算盘在构造排列上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不同的是算盘仍然选择了以实物代表数字,不H数数时仍需直观物体到符号化之间转换,加减计算时同样不如数形结合紧密的的数字阶梯更明了,更能解释数字间的逻辑关系。而且数字阶梯的运用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数的关系,作为数数计算与列竖式计算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儿童进入竖式计算学习之后就可以放弃了,因为竖式计算更为明确的揭示了数字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且已经进入完全的符号化。而算盘的使用则容易使部分教育者再次陷入过于强调口诀记忆和技能程序化的泥潭。

口算卡的诵读则属于单纯的记忆练习问题。首先没有结合对数字和加减法实际代表意义的深入理解,单纯的要求诵读实质上就是一种机械记忆而非有意义的学习,练习效果很难持续提高和突破。从要求准备口算卡到目前已有一个多月,每日诵读的任务还没有叫停,这就从侧面证实实际收效并没有达到熟练或者比较熟练的预期要求,因此很难排除这些每日诵读的孩子并不真正理解数字符号和加减口诀意义的可能。

其次,如果孩子确实理解了数字本身和加减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后,正常的课堂练习已基本可以满足孩子们的练习需要,稍微落后一点的孩子也完全可以通过少量渐进的练习来促进记忆。尤其是如果孩子能够正确回答或判别情境问题里的数量关系,那么偶尔的计算错误、不熟练是完全可以容忍的。因为孩子从理解到表现出完全掌握会有一个延迟反应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进、练习次数的逐步累积会逐步好转,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孩子们一再练习诵读甚至要求倒背如流。这不仅不再是高效的、有效的学习,而且还会挫伤孩子们的内在学习兴趣,使有趣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枯燥的折磨。

作为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数学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数学学习的核心不在于养成熟练的演算技巧,而是养成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习惯。学前期和学龄初期是个体数学素养生成与发展的基础阶段,此时看似区别不大的数学启蒙方式,实则影响内隐而长效,可能会将孩子们引向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人较长一段时期内甚至一生是以熟练、快捷、准确的记忆水平而自豪,还是以具备理性精神,拥有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自豪;是以完美的遵循前人固有的规则、服从权威为荣还是乐于探索、以寻求真理为乐[4],往往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隐形的框架,以认知结构的方式关键性的影响此后的学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此沉重的问题自然不能归咎与小小木棍和口算卡,然而管中窥豹,部分教师和家长僵化的思维和落后的教法,确实在很多时候成了孩子们发展的禁锢。起点差之毫厘,终点去之千里。是以入学之初,教师和家长更应该既了解孩子们的真实发展水平,又理解数学学科的文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宪昌,刘银萍. 也谈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兼与张楚廷先生、黄秦安先生商榷[J]. 数学教育学报,2002,03:36-39.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http://.cn/xxsx/jszx/xskcbj/.2012,02,21 .

[3]郝连明,刘鹏飞,徐乃楠. 中西方数学价值观差异及其影响――兼论中国古代筹算衰退的原因[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54-156.

第4篇: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范文

【关键词】教学;说话;兴趣;提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说的训练。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学生的“说”既能体现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反映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一种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经验、学习心得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过程和学法运用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强说的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思维训练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内容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并把思维的过程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与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则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认识钟表》一课中,教者如果在课堂上只要求让学生说出钟面所表示的时间,而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根据时针位置判断几时,根据分针的位置说出几分,课堂就无法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推理过程,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提高。

二、阶段训练

1、低年级加强说规范话的训练。

低年级的学生的语言正处在起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需要学校、家庭各方面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数学教学别应注重培养学生说规范话的习惯,使他们能用语准确、表达完整、条理清楚。

首先应做到使用单位名称规范化。刚入学的学生上的第一节数学课就接触了数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教给学生准确使用单位名称。如在看图叙述时让学生结合数数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如5个人、8只鸟、10朵花等。在计算时也应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如,3+2=5(只)等,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3+2=5运用不同的单位名称,展开想象叙述事情。

其次,还要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数学名词术语的准确性。学生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认识比较模糊。所以,教学中应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和不易理解的名词术语反复进行比较,认真区分。并对学生出现的有关错误及时更正。如 “除”和“除以”、“增加了”和“增加到”、“扩大”与“增加”、“缩小”和“减少”等。

另外是要注意训练学生表述问题的过程要完整。对事物完整的表述过程是对事物进一步的理解过程。因此,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如,从最简单的1+1=?开始到比多比少的问题,再到图画应用题,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等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叙述的问题,都要突出训练表达的完整性。如,教学中我们问学生:“6可以分成2和几?”学生常答:“2和4。”这时应及时纠正,让学生完整地说出:“6可以分成2和4。”

最后还应训练学生叙述事情要有条理。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事情的条理化叙述,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叙述的条理性。如教学“7+4=?”时,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出怎样算的过程。可叙述为:7加3得10,所以先把4分为3和1,7先加3得10,再加1得11。另外,还要结合课本例题的图画与算式,引导学生叙述为:原来有7支牙刷,又添上4支,现在一共有几支牙刷?这样,经过“原来……又……现在……”的顺序,不仅渗透了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还进一步渗透了加法的意义,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中高年级加强说理训练。

通过低年级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基本达到了规范化的要求。这时就到了语言训练的第二个阶段----中高年级的说理阶段。在这一阶段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语言训练。

①、计算教学训练学生说算理。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掌握。所以,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还要理解计算的道理。例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17 +47 =57 ,应要求学生会叙述为:1个17 加上4个17 就是5个17 ,即57 。

②、各种公式的教学重视训练学生说推理过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各类知识也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中,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因此,对于数学教学中各公式间的相互转化与推导要充分重视。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他们观察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梯形的面积,上底和下底之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的关系,及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中有条理地叙述出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用课件演示让学生更加清晰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说理训练

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寻找合理的解题途径。学生说思路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强化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因此,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是说思路。如:人教版十一册数学第九十页例2,

教师应让学生讲述分析问题: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如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说解题思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题中比较量是增加的公顷数,单位“1”的量是原计划的公顷数,用比较量÷单位“1”的量就是所求问题。列式为:(14-12)÷12。

四、理论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例如小学六年级人教版第十一册中《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学具,后讨论完成以下2个问题。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什么?宽相当于什么?

②、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根据……所以……”类似这样的关联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发表出来。

学生畅所欲言后,课件演示整个过程。

这样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学生自然最所学概念有了充分地认识,在实际练习也就避免了死套公式的情况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五、营造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这样的教学,只能把课堂教学的“双向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针对这种现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兴趣,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和教师反复的讲述之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以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估算,很多课堂中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而有的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估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 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至少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说算理,揭示计算规律。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算理的训练,有利于掌握法则,以适应计算的各种具体情况,克服算理不清、死套计算法则的不良习惯。在做计算题或应用题时,许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但一问为什么就说不清道理。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但是真正理解与否,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并且算理的表达要求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符合逻辑关系。

2、师生共说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带动学生说,以调动学生说话的兴趣,同时传授一些基本的说话技巧。力求使学生想说,敢说。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也可以复述老师的话。这是起步阶段。

3、观察后口述。这种方法是在学生能比较独立地进行思考的情况下使用。它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对错,皆鼓励学生多说,发展自己独立的见解。

4、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低年级的互助学习,无论什么课,这种方法都很适用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许多学生不敢独自回答教师的问题,但敢于在同学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这里涉及到一个胆量及表现欲的问题。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逐步让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激发表现欲。这样既可达到锻炼他们的意志,又使他们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

5、先写再说法。这种方法好像和前面所述的观点相互矛盾,其实不然。这里的“写”不是让你忙着去解题,而是把解题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有点类似作文教学中的先列提纲再作文。把自己解题的思路写下来,有利于缓解学生回答问题的紧张感。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完全表达清楚。有些学生虽然明白了题意,但由于不善于口头回答或紧张等缘故,往往会口齿不清甚至保持沉默。让他们先有所准备,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且效果也会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