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上午,和同志们一起参观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村建设现场,我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满意。除基础设施建设在快速推进外,我县新农村建设最大的亮点是产业培育特色突出,室内食用菌,西瓜种植、米粉生产、家禽养殖等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前景相当不错。在此,我代表县委,向战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同志讲话的基础上,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突出生产发展,继续完善产业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是生产发展。生产不发展,没有解决好老百姓的增收问题,群众生活不宽裕,房子建得再好,也是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体现以产业为重。前段时间,个别村制定的规划还有些粗糙,还不够科学合理。下一步,要进一步突出产业这个重点,逐村逐组逐户完善规划。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各村都在发展优质苦瓜方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由于我县在大面积种植苦瓜方面还没有经验,大家一定要充分估计市场风险,多做市场调查,多考虑潜在的问题,不能盲目乐观。要选择更多的合适发展的产品和产业,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种产品或一个产业上。既可以每个村突出发展一个产业,也可以几个村联合发展一个或几个产业,但一定要根据市场来定产业、定规模,不能盲目发展。
二、打好品牌战略,继续培育特色产业。各村的产业发展,都要因地制宜,符合实际,突出特色,让群众看得见,学得到。××镇的室内食用菌已经让群众尝到了甜头,要抓住这一有利形势,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镇一带特别是××村农民群众养鹅得到了实惠,也有了经验,积极性较高,××、××等××个重点村就可以选择发展肉鹅产业。至于××河两岸种植麻竹的问题,一定要充分论证。所有重点村农户房前屋后竹林较多,畜牧部门要与乡镇、村一起搞好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竹林生态鸡,着力培育“××竹林鸡”品牌。在这里,希望县供销社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有所作为。目前,××的食用菌发展规模不大,产量不多,本县市场还可以解决销售问题。将来一旦各个大棚投入生产,带动农户大规模发展后,产量会迅猛增加,如果不提前考虑好市场问题,就很可能导致“烂市”。县供销社和××公司一定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要解决好销售问题,尽量采取入户收购等方式,把市场延伸到群众的院坝里、田地间,切实保护好群众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
三、加快基础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加快便民路建设。这是影响新农村整体形象的重要因素。从现场参观来看,××个村的便民路规划虽已完成,但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部门要集中安排人力、财力,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力争在6月上旬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加快旧房拆除。农民修建新房后,各地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旧房拆除和还耕工作。在这方面,××镇××村、××镇××村做得不错,××镇的遗留问题还相对较多,一定要借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一鼓作气,彻底清除。三是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水利部门好会同××镇,尽快对××村的堰塘进行整修,疏通公路两旁的水沟。
四、加强培训教育,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宣传部要牵头组织文明办、团县委、县妇联、计生局、文体局等单位,编排评书、快板等小而精的文艺节目,在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前提下,进村入户开展演出,寓教于乐,帮助群众克服等、靠、要等错误思想,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发挥好、保护好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电局要把××村的经验制成专题电视节目进行宣传,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至于那些经过反复宣传动员,仍然不理解、不支持的个别农户,要采取示范带动的办法,只要他们看到了别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的实惠,就一定会主动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同时,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发挥好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村的党员干部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发展起了室内食用菌种植;××村“两委”一班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动员群众完成了繁重的旧房拆除任务,充分证明了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一、公共财政政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一)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公共财政政策的本质要求
公共财政政策,一是保证公共需要,即国家机构正常运转需要,保证全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需要,为社会再生产提供共同的尾部条件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等;二是调节社会经济,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社会保障等政策性收支,调节社会分配的不公,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三是规范秩序、参与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善广大农村的基础条件,符合政府调节、管理的目标,符合社会分配公平化的目标,反映了公共财政政策的本质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迫切要求农村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
农村公共品供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政策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工程,光靠组织分散的农民自身和财力薄弱的农村本身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上级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手段,主要是公共品供给手段予以调控和干预。
多年的实践证明,改善和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只依靠农民的力量,或者只依靠市场机制解决,都难以行得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没有政府财政的投入,就难以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要求公共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
二、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进瓶颈
我国长久实行的“城市偏向型”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造成了公共品供给城乡间严重失衡,城乡财政待遇迥然不同,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这种“城市偏向型’的公共产品供给,表现在农村主要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公共品总体上供给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尽管在绝对量上逐年增长,但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1978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43%,2000-2010年基本上在7%-8%之间徘徊,远低于1978年的水平,这些公共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
(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一种二元结构状态,城市居民的公共产品供给有充足的工商税收来源作为资金保障,因此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低廉甚至是免费的公共产品服务,但农村居民却与此无缘,甚至农民还要为大多数的公共产品供给的全部或部分“埋单”,在国家支持有限而大部分乡镇财政困窘的情况下,乡镇不仅不能建设新的农村基础设施,而原有的基础设施都难以维护。落后地区农村社区内各种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由于资金缺乏,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这种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悬殊严重脱离了十七大提出来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三)供给结构不合理,重准公共产品的供给,轻纯公共产品供给
在规模和财力极其有限的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政府还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等现象。对一些本该由政府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养老保障设施、治安环境、污水垃圾处理、农田灌溉、农业发展战略等,由于这些产品建设周期长、成效显现慢且耗资巨大,政府就出现“缺位”,将供给责任推卸给农民个体;而对于一些准公共品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向外融资,以行政手段向农民集资,刺激了县乡级政府的积极性,县乡级政府“错位’运行,符合官员偏好的公共产品供给就会膨胀和过剩,使有限的公共资金不能合理运用,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同时并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破除公共产品城乡二元供给体制的同时,把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到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中来,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逐步构建起完整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首先,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和相关制度的决策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的前瞻性研究,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一个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还要制定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特别要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制定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标准,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审计的疑点
什么是审计疑点?简单说:审计疑点就是证据、资料与事实不符,是被审计单位所提供会计凭证和相关资料与实际存在的事实不相吻合而存在的重大遗漏。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审计疑点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项目的专项审计时,发现该项目在建设的某些节点存在重大疑点,而项目建设的承包方所提供的会计凭证和工程文件资料又是正式的,单从这些会计凭证和工程文件资料中是找不到真实有效的证据证明其重大遗漏,而事实上遗漏又确实存在。在项目审计结束时,审计人员只能从现有的会计凭证和工程文件资料来出具审计结论。这样就使得专项审计成了为项目而审项目,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2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审计的疑点产生在项目建设
过程中为了准确说明疑点产生的原因,笔者以自己曾经历过的项目审计为例,2016年9月笔者在调查审计事务所审计四川某县某镇同济村(注:不便使用真名)两个小水利项目时发现:该项目是2013年由同济村提出,为本村两个村民组各修一个堰塘,一个造价80万,一个造价60万。两个项目都是由村组、乡(镇)、县逐级上报,经由下而上论证申报;再由省水利厅审批,由上而下下达;项目酝酿的时间长达两年之久。项目批下来以后,由县水利局主持,县招标办招标,镇政府参与,把项目承包给了一家工程公司施工修建。工程公司按合同如期完成项目建设。工程结算时需要办理审计。在审计人员进场时,工程公司已经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资料完整提供。经审计,没有发现工程公司有任何不合规不合法的地方。审计人员从工程公司所提供的凭证、资料去找项目建设的重大遗漏,结果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证明重大遗漏的证据。因为建设承包方的会计资料是正规的发票,正式的收据,发票收据都是合规合法的,工程人员把资料也做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工程的预算和决算都是经过专业公司专业人员审查过的,可以说是无可挑剔。项目资金由县财政按承包合同如数拨付给了承包公司。财政不拨款是不行的,因为该项目程序合法,建设合规、财务合理,而且有审计结论,一切没得挑剔。但堰塘修好已快两年,却没有真正发挥预期效益,项目的使用方(村民组)怨声载道。好在工程公司在施工修建时,两个村组的村民对工程的用工用料都做了详细记载,村民的记载与工程施工方提供的原始记录差距较大。审计人员明知疑点存在,但却没有办法接受村民组的资料,因为村民组不是发包方,无权监督项目施工,村民的记录不具备法律效力。审计人员只得违心的根据工程公司提供的凭证资料去审计,违心的出具审计意见。除这个调查项目的审计外,笔者还调查了该县的其它专项建设项目的审计,诸如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项目,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项目和新农村建设农田基本建设项目等的审计,无一不存在这方面的疑点。为了进一步搞清疑点产生的原因,笔者对这些项目的申报、审批、预算、发包、建设、结算等程序进行了详细调查,终于搞清了疑点产生的真正原因。疑点产生在新农村建设的三个问题上:一是疑点出在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项目建设的决策层在指导思想上忽视了村民组,忽视了群众,忘记了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民组,是群众,新农村建设是村民群众的建设,村民自己的建设应由村民自己作主。而决策层错误的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由国家专项拨付。专项建设应该由政府来建,政府建好后交给村民使用就行了。政府只管建,村民只管用,这就是惠民工程”。二是疑点出在项目建设的发包机制上。工程招标机制有蕸痴,工程发包监管没到位,相关部门廻避了责任。从表面上看,工程的申报、审批、招标、投标、合同、修建、预算、竣工、验收、审计、决算,这一切程序都合规合理的,工程的各项程序都是公平、公正、公开的,不存在任何问题。建设施工方的施工人员按图施工,工程的预算和决算都按国家规定的定额标准核算,项目资料按规定都做得很好,什么问题都没有。但在项目建设的招标发包机制上忽略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项目的使用方---村民组,村民组是项目使用人,是项目的受益方,而使用人受益方不能参加项目的发包,不能参加项目的建设管理。项目建在那个村,本应该由那个村的村民组参加管理。但这两个项目都避开了村民组。由上级直接包办了项目的发包,项目管理,项目的预决算。工程的发包、施工、管理,完全由上级包办代替。三是疑点出在工程的用工用料上。工程监理缺位,因为工程监理的工资由工程公司发放,工程的受益人使用方监管缺位,项目使用方没资格参与监管。承包公司虚增材料购进和使用、虚增方量、多报人工等无人督查。整个工程由于监管缺位,承包公司一切资料都是由施工方提供,从基础资料上就开始作假,审计调查也只是施工方说了算,明知有假也无从查证。让相关人员把假账做成了真账,审计人员只能依据而审。审计就成了为项目而审项目,审计结论成了承包公司领钱的令牌。
3破解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审计疑点的对策
3.1转变观念,还政于民。让村组群众参加项目建设与管理,这是消除审计疑点的根本所在。新农村建设是人民群众的建设,不是哪家政府哪一个领导哪一个部门的建设,群众的建设应该有群众参加,不是只要群众申报项目,使用项目,不要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因为项目的使用者是村民组,项目怎样建设,怎样管理村组最有发言权。村民群众才是项目的主人,主人的事要让主人自己做。各级政府不能包办。这是破解疑点的关键之关键。3.2改革现行的项目论证申报机制。要真正还政于民,必须从项目的最基础工作开始,项目建设必须有严格的论证程序,而且项目论证必须由村、组来作,要建什么项目,怎样建设项目,建成后要达到什么效益应该由村组提出,村组论证。政府只管提出项目建设计划,审查项目论证,审批项目,监管项目实施,监督资金到位。村、组和政府职能职责必须分开,村组是项目建设的主人,政府决不大包大揽,让村组站在一旁看。3.3改革现行项目工程的发包机制。现行的项目管理机制是:由政府的相关部门发包,监理公司监理。工程竣工后由发包的相关部门组织验收,项目受益人村民组站在一边看。项目建得好不好,适不适用,可不可用,发包方不知道,承包公司不知道,监理公司更不知道,因为他们都不是项目的使用者,他们只能按职责按图纸按合同各施其职。而真正有资格说话的村组站在一边无权过问。这种发包机制应该改革,建在村组的工程项目都应由村民委员会参与发包,村委会参与管理,村民委员会作为一级经济组织是有资格有能力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的。只有村委会直接参与项目管理,新农村建设才是真正的惠民工程。3.4把村委会参加项目建设管理用制度固定下来,真正落到实处。各村应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监督小组,小组成员由村长,村民组长和村民三方面人员参加。小组的工作职责是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监督本村所有的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施工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详尽的记录,项目验收必须由项目建设监督小组签字。3.5强化审计管理,项目审计必须注重三个方面的审查。一是严格会计凭证和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审查。凭证资料必须真实合规合法,工程材料出入库必须有据可查,有库管员、经办人、审批人签字;工程量挖方填方计算必须准确,有记录有依据可查;会计凭证必须合规合法;收付款签批手续完整。二是审计工作底稿中必须有项目实际调查事项,凡涉及到千元以上的资金往来项目必须和当事人核实,若无法当面核实的必须有函证函调。三是在出具审计结论前必须有项目实际效益调查。因为新农村建设项目是惠民项目,它的直接使用者、受益者是村民组,项目建成有无效益,效益有多大,达没达到预期目的,不是领导说了算,也不是施工方说了算,更不是哪家政府哪个部门说了算,而是直接使用项目的村组村民说了算。因此,在出具审计结论前审计人员必须向项目使用者(村民组)调查项目的效益。在审计结论中应该写明村组对项目使用效果的评价。只有做到以上这三点,我们才能消除新农村建设项目审计的疑点,保证审计结论的真实有效性。
4结语
国家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是普惠于民的惠民工程,惠民工程必须还政于民,项目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不能包办;项目审计过程应有工程效益的调查和审查事项;项目的审计结论必须有反映工程实效的事项。只有这样,国家下达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力推动新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作者:廖烨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数学与经济系
关键词:小额保险;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小额保险一般指小额人身保险,是一类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人身保险产品的总称,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特点,保险对象主要以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为主,是适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基础的保险业务。
首先,小额保险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有基础。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城市水平,如何为广大的农村人口提供适合的保险产品是保险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在广大的农村市场开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的小额保险必将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而有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其次,小额保险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有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也产生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城乡居民发展能力差异拉大,农民想贷款,但没有抵押,急需的小额信贷缺乏必要的风险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被征地农民持续增加,农民没有了土地的生存依托,加之缺少稳定可靠的保障,容易成为我国社会未来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可以利用保险机制得以有效解决。防范化解深层次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小额保险在我国新农村保险市场建设中有潜力。从保险业的角度来看,小额保险的推行能够扩大保险业的经营范围,促进保险产品的创新。目前,我国保险覆盖率和渗透率在农村市场比较低。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居民对保险产品的认知度较低;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国保险产品开发还不成熟和完善,适合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保险产品较少。小额保险产品能够为我国保险公司提供新思路,促进我国保险产品的创新,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农村开展小额保险业务不仅能为我国广大的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保险保障,还能促进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更主要的是能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成,是一个惠及民生的好事情。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市场小额保险业务的发展,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对我国保险业的功能作了清晰的定义,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随着我国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对社会经济渗透程度的加深,保险业在管理经济和稳定社会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2008年6月24日,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我国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正式启动。2012年6月12日,保监会下发了《全面推广小额人身保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推进我国小额保险业务的发展。《方案》明确了小额人身保险推广的原则,扩展了小额保险的服务对象,包括县以下乡(镇)和行政村的农村户籍居民和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低收入群体、优抚对象,以及无城镇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提出了小额保险的产品设计要求。这些都适合于我国现行的农村保险市场,也为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小额保险提供了具体的发展标准。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监管部门要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推动《方案》的执行,指导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范围内推动小额保险业务的发展,进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商业保险公司作为我国保险市场的主导者应按照《方案》要求,结合我国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农村市场差别对待,积极推动小额保险业务的发展,
二是加强产品创新,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市场小额保险的产品更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保监会下发的《方案》对小额保险的产品设计作了规范。首先,小额人身保险产品适合于普通型定期寿险、意外伤害保险、以及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其次,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险金额应不低于10000元,不高于100000元,其中,定期寿险以及除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合的补充医疗保险以外的健康保险的保险金额不得高于50000元。保险期间不得低于1年,不得高于5年。第三,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的设计应结合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确保价格低廉、条款简单明了,除外责任尽量少,核保理赔手续简便。保险公司要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小额保险新产品,真正体现小额保险保费低廉、保障适度、覆盖广泛、缴费灵活的产品特点。根据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应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发展寿险小额期交业务。针对农民需求提供“一揽子”产品套餐,可根据生产生活需要以及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选择投保。要努力进行市场和产品细分,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地域农民的保险保障需求,合理制订农村人身保险产品价格,为农民提供适合购买的小额保险产品。同时,保险公司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握薄利多销的原则,惠及农民,服务于农民,让利于农民,为建立和谐社会,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作贡献。
麻窝村属官寨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座落在官寨乡东北面的一个小山凹中,地处东风湖畔,距乡政府驻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3公里,距天谷山庄、恐龙湖开发区2公里,东面与东风湖相通,隔河与黔西县相望,南、西、北三面分别与本乡屯上、官寨、萝卜、白马、茅草五村为邻,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河谷盆地”。平均海拔1030米,年平均气温17.6。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天然小温室”的誉称,境内居住着汉、苗、穿青等民族。全村辖6个村民组259户101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8.5%,劳动力781人。耕地面积656亩(习惯亩),人均耕地0.6亩,是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之一。
二、麻窝村的现状
近年来,麻窝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麻窝村的生产生活设施已日趋完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迈进。
1、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在全县大力兴起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时机,麻窝村“两委”积极带领全村老百姓依托区位优势,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一是依托素有“天然温室”誉称的小区气候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结合麻窝村种植柑桔、樱桃的传统,发展以早熟果蔬和经果林为主的农业经济。同时,利用本村荒山荒坡较多的优势,以种植绿肥加工转化利用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二是放手发动群众,转变群众观念。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和关怀下,该村探索出了一条“绿肥---猪---沼---果(蔬)”循环发展的路子,积极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科技意识,分别召开了村民委员会、村组干部会、支部党员会和以村民组为单位的群众会,宣传依靠科技兴村、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之以利,讲清发展的道理。三是努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瞄准市场建起了250亩柑桔基地、200亩樱桃基地、250亩早熟玉米和蔬菜基地,新建了五个草莓大棚,全村基本实现了向产业化早熟农作物经济发展的转型。
2、农田水利建设及耕地整治情况。
麻窝村是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村,过去由于过渡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确保麻窝村的生态建设与人口协调发展,村党支部在抓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同时,把遏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其他经济的屏障。至2006年低,乡党委争取到上级扶贫资金10万元,在麻窝村修建了小型提灌站2座,大型储水池4个,总容量达370立方米,基本解决了早熟经果作物的浇水问题,为充分发挥麻窝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打下了基础。在国家实施坡改梯工程之机,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5万元,在本村实施坡改梯工程,砌石硬16条,挖运土石2045方,保持水土150亩。同时,在退耕还林还草方面,退耕258亩,种植果树15480株,封山育林184亩,种植树苗25760株。有效地遏制了全乡水土流失,为全村经济的发展撑起了一片绿色屏障。
3、村容村貌建设情况。
在建设过程中,麻窝村把完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各种建设作为改善村容村貌的基础,积极组织全村老百姓投工投劳参与本村的建设。一是争取渴望工程资金2万元,修建大水窑四个,安装了自来水管到各家各户,解决全村6个村民组115户460人345头(匹)大牲畜饮水问题;二是争取到上级扶贫资金7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1000多个,硬化了乡间连户步道3000多米;三是投资8万元,修建了村党员活动室;四是争取到教育资金18万元新建了麻窝村小学教学楼;五是在水保部门的支持下,修建了长800米、宽3米的排洪大沟,解决了全村洪涝灾害及污水排放的问题;六是搞好垃圾处理,还给了全村老百姓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4、照明用电及通村公路的建设情况。
为了使全村村民用上安全的照明电,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村民积资3400多元,投工投劳2400多个,更换了水泥电杆、新安装了变压器,并安排了专人管护,使村民用上了照明电。同时,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整合各种资金40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2000多个,硬化了2公里的通村公路和1.5公里长的村委——尖山、村委——包包的通组公路,村委会到飞龙潭1800米长的旅游公路正在修建之中。目前全村基本实现了水道路通村到组。
5、农村新能源的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麻窝村老百姓积极探索在荒山、荒坡和林下种植绿肥、通过绿肥加工转化利用发展养殖业的路子。2000年6月,在县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麻窝村第一口沼气池破土动工。试验成功后,该村先后建起了189口沼气池全部投入使用,并配套进行了“五改”(改厨、改炉、改灶、改圈、改厕)。沼气建设的全面铺开,为麻窝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拉开了帷幕:沼液、沼渣是优质的农家有机肥,既可代替化肥喷施果树及蔬菜,又能改良土壤,还可以喂猪,猪粪进入沼气池后产生的气体可用来点灯、煮饭,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反复探索,全村已基本形成了“(绿)肥—猪—沼—蔬”、“(绿)肥—猪—沼—果”的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生态发展模式,有力的推动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6、广播电视及网络设施的建设情况。
为使广大村民拓宽视野,增加知识,更多地了解山外的事情行情,2003年,县委组织部根据发展的需要,把麻窝村作为我乡及至全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村,村委建起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占并配齐了相关设备设施。站点建成后,在地委组织部及县文广局、县移动公司、县电信局的帮扶下,全村安装了闭路电视,开通了程控电话及移动网络,远教育室时装上了宽带网络,形成了“天网、地网、闭路电视”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7、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情况。
人多地少,人力资源相对过剩,这是农村普遍存在共性问题。麻窝村虽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但仍有部分劳动力闲置于家中。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鼓励闲置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并组建了以支部书记为首的专业建筑工程队,专门在外面承接民居建筑等工程。至目前为止,累计举办15期培训班,共培训1100多人次,有150位农民获得绿色证书,组织输出富余劳动力800多人次。
如今,走进这个“天然小温室”这中,展现在眼前的全部是现代化的文明景象;水泥公路直通村寨,硬化过的联户步道交叉贯通,贴满瓷砖的平房整洁成排而又独立成院,自来水、电灯、电话、电视成了每家的必备之物,面包车、摩托车、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经时林区与农户生活区布局合理,田园里果实飘香,圈舍赶时髦猪牛成群,2005年,人均占有粮食274公斤,人均纯收入2834元,人民生活正向小康迈进。
——XX乡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迹材料
一、抓宣传,广发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为了加强村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了解,使得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我们狠抓了宣传教育,在全村营造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一方面通过开展村干部培训班,召开村民代表会、群众骨干动员会,深入村屯50余户农民家中、地头,向他们讲解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讲解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重大意义,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德政工程”,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农民,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为新农村建设献言献策的热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宣传。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理论专题节目,定时播放。同时印制了500多份宣传单发放到各村民手中,制作了10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激发了抢抓机遇、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勇气。
二、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XX村两委班子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以构建“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突破口,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一方面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新班子成立后,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通过开展“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加强了学习,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从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做起,做到取信于民。在工作上实行“阳光下”作业方式,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工作方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审批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村“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
三、抓调研,定规划,明确努力发展方向
安徽省成功举办2007年棉花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政府采购
由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承办的安徽省2007年棉花良种推广补贴项目是安徽省政府为了让惠于民,首次对棉花良种补贴项目进行采购,对所有棉种供应商的采购服务费一律免收。
此次活动从25个棉花良种中好中选优,最终确定19个财政补贴棉花良种、供种企业以及种子价格。
一、积极组织实施政府采购
第一,确定棉种供种区域。项目县(区)农业、财政部门为棉花良种采购代表人,采购代表人根据省安排的棉花良种补贴项目规模及确定的品种,确定项目县补贴(供种)区域,并按照当地棉田标准播种量和不同播种方式,确定拟购良种名称及数量,制作好标的,以项目县(区)农业、财政正式文件报送省农委、省财政厅。
第二,确定补贴棉种。按照自下而上、推评结合的程序,由项目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专家、农民代表和用棉单位共同推介,报省农委审定批准后,确定5-8个棉花良种推广补贴品种。
第三,确定政府采购方式。鉴于当前棉花供种的季节性紧迫(3月下旬始播种育苗),采用公开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采购人紧急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第30、31条规定,由省农委向省财政厅政府采购处申请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政府采购处及时作为同意批复。
第四,成立政府采购组织机构。
第五,规定竞标企业(种子供应商)具备资质要求。
第六,制定采购文件并及时采购公告。
二、严格执行项目评审制度
3月14日上午9时在省政府采购中心举行了项目开标会仪式,会议由省政府采购中心姜毅主任主持,省农委张华建副主任、省财政厅农业处王茂胜副处长、省农委农业局牛运生局长、省农委财务处金树芳处长、省级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徐堂连等领导到会并作了讲话,安徽省合肥市徽元公证处的公证员对采购投标情况进行了现场公证。
三、项目合同签订已基本完成
项目领导小组批准了评审意见,共确定18家公司成交,选择了皖棉25、中棉所53、科棉3号等19个棉花优良品种。
各项目县作为采购人代表,依据省采购文件中制订的统一合同格式文本,与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从法律上规定供种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制度创新从自身做起
常熟市政府采购中心推出“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实施细则”
政府采购过程中面临着提高采购质量和采购效率的问题,加强集中采购机构内部管理、规范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行为、强化服务意识三要素必不可少。常熟市政府采购中心2006年底制订出台的“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实施细则”是一个尝试。
“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实施细则”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财政部、监察部《集中采购机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及省市有关规定,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通过个人自评、科室互评、中心民主测评等方式,对每个工作人员进行量化打分、综合评价,依照其最终考核得分结果,实施年度的奖励或处罚。
实施细则分为基本考核和附加考核两大部分。
基本考核涵盖作风建设、组织纪律、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四个方面31项内容,着重对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学习培训、业务操作能力和为采购人、供应商提供的服务等方面展开全面的考核。
基本考核总分为100分,工作人员全年度基本考核总分达不到80分的列为不合格,将按规定进行整改和处罚;基本考核总分80-90(不含90)分的为合格;基本考核总分达到90(含90分)以上的为优良,并以此作为对工作人员进行奖励的前提。
为深化集中采购机构工作人员的创先争优意识,细则在附加考核中以指标量化的方式,对专业采购部门以项目责任人身份完成的全年采购总额、完成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累计的次数所占采购中心年度采购的比例情况予以加分。对管理人员及综合部门工作人员的考核结合岗位工作完成质量,予以综合评定加分。
“实施细则”将上级考核、采购人及供应商的评价有机结合,对工作中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表现突出的人员实施一定的加分奖励,同时规定考核结果将作为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调整的依据。
自“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实施细则”推出以来,工作人员敬业爱岗责任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集中采购机构的队伍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常熟市政府采购中心 陈晓亮 陈静亚)
国家将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政府采购智能卡平台适时对应
作为2007年两会期间重要问题被提出,官员职务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悉,国家即将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作为反腐的一项措施,规范官员的各类在职消费必将成为2007年度推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职务消费的标准,是指制定消费的公款数额、用途以及定性的标准。
由山东省财政厅行政政法处和济宁市政府办公室共同研发,济宁市政府采购中心具体承办和试行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在建立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公款消费货币化和货币电子化的问题,与农业银行合作搭建了覆盖全市的智能卡系统平台,实现了结算的全电子化。
结算通过与定点消费单位联网,消费明细可以实时传递到政府采购平台的服务器中,通过分类汇总统计,再经由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将数据分发给各自相关部门,从而为职务消费提供了量化的数据,更将为官员消费标准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于职务消费,显然不是一个标准就能将其规范化的,这需要财政体制、行政体制以及所对应的管理体制做出变革,如何保证标准的有效实施,建立一套有效的执行监督机制无疑是保证标准落到实处的保障。
在技术层面上,政府采购平台的智能卡系统无疑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为“职务消费听证制度”、“职务消费公示制度”等提供准确的数据,做到消费的阳光化,透明化,真正把标准落到实处。
(郑立捷)
2006年顺义区政府采购再次实现零投诉
2006年度,顺义区政府采购共完成238个项目,采购预算2.6亿元,采购金额2.2亿元,其中公开招标1.2亿元,占实际完成采购额的55%。
顺义区政府采购范围逐年拓宽,至2006年已涵盖货物、工程、服务三大类。
顺义区政府采购程序遵循采购人依法采购、采购机构依法组织、供应商依法竞争、评审专家依法评审的原则,把规范运作与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监督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实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增强政府采购的透明度,提高政府采购的公信度。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制定了《顺义区政府采购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十不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其采购行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阳光采购”。
(张成金郭旭)
优秀企业产品推介
毒眼集成安全系统”在京问世
近日,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安全产品――“集成安全系统”在北京亿思高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成功,产品取名为“毒眼集成安全系统”,已经通过公安部的安全检测。据亿思高特公司设计人介绍,与传统的安全软件相比,集成安全系统的设计思想有以下显著不同:
变“把守关隘”为“纵深防御”。产品新增“事前加锁防御,全程跟踪监控,事后精确恢复”的完整防御体系设计,通过“文件保险柜”将机密信息事先加锁保护;对系统运行的轨迹进行精确、全面和连续的记录描述;对系统重要信息的修改及时进行自动备份,以便事后进行精确完整的恢复。
变“方面防御”为“全面防御”。站在系统全局安全的角度上,全面描述和分析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协同动作,综合分析,全方位保护系统安全。
一、总体工作要求:理顺枫木村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突出重点,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总结经验,注重宣传,体现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任务
1、深入枫木村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形成工作计划。(4月5日以前完成)
2、积极推进新村建设。年内要完成新村第一、二期工程,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发挥共对周边村屯的带动辐射作用。重点是要加强与责任单位、帮扶单位、新村项目工程承包人的沟通联系,采取措施,强力推进新村建设,认真把关新村住户立面装饰工程,督促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及沼气室建设等配套工程。
3、抓好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科技信息服务站的软硬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加到第三层,配备电视机、vcd、电脑、课桌椅等,实现“三电合一”(电视机、电脑、电话),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枫木村培训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农村种养科技知识,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服务平台。
4、组织举办科技培训班。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站的作用,组织举办3期以上农民培训班。一期党员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两期种养适用技术培训班,要围绕枫木村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桑蚕产业、畜禽水产等产业的发展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致富能力,使群众真正获得科技实惠。(12月底以前)
5、组织申报并实施《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科技示范》项目,要按要求,向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申报项目材料,项目立项申批后,要认真组织实施,推动枫木村资源产业的形成和科学发展。(4月30日以前完成项目申报材料)
6、策划包装枫木村部和科技信息服务站。室内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实内容、重新策划、设计、上墙;制作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片展板;科技信息服务站挂醒目的牌匾。 8、配合河池镇党委、枫木村委抓两委换届选举及其他工作。
9、做好总结汇报和宣传。认真做好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结汇报工作,特别是总结好“1+1+1“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争取河池日报社和河池电视台有几篇报道。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局领导班子由韦乃伟副局长分管,具体由苏为民同志抓落实,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每月下村20天以上。
2、进一步争取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责任单位、帮扶单位的支持。
3、加强与自治区科技厅的沟通联系,着力推动“1+1+1“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开展。
部入户、政策宣传入户、部门服务入户、扶贫帮困入户、调查研究入户) 支农宣讲活动为平台,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广泛宣传,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 二、严格管理,把规划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该市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将新农村建设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一是严格规划。做到“一图、二清、三通、四化、五有”,即:新村建设有整体规划图;清垃圾、清危房和空心房(无人居住的旧房);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道路硬化、用水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有水塘、有排水沟、有公厕、有医务室、有文体活动场所。二是严格做到“五个一”。即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全市各乡镇(街道)均成立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所,负责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新农村规划落实;制定村规民约,把政府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各地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编制了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做到了适度超前。同时,规划部门提供生态庄园式、农村社区式、分散村落式、城郊集中式等多种模式供农民选用,规划建设模式做到了形式多样。三是分类指导,分层推进。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按照典型示范、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步骤,分年度、分阶段确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避免“一风吹”。
三、整合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该市着力整合资源,集中资金抓好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一是筹集和落实好资金。对每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市财政在省拨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再配套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各乡镇(街道)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争资筹资。二是捆绑使用各类专项资金。发挥支农项目资金集聚效应,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小型水利、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生态林、科技推广、生态家园、村村通等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各有其账、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统筹安排”的要求,进行支农资金整合。三是实行规费减免政策。规划部门为新农村示范点的自然村编制规划只收规划成本费,且每年必须按时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费用由市、乡镇(街道)规划统筹安排;交通公路部门为通村公路建设进行勘察设计只收成本费;土管、房产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时本级规划减半收取;其它有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只收取工本费;房屋建设审批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加大对乱批土地、乱收费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批土地和乱收建房费的,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四是落实扶持政策。对争取国债项目新建沼气池的,按项目管理标准进行补助。
四、优化服务,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该市在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同时,把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机制的引导作用摆在突出位置。一是组建机构。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总揽调度整项工作。二是明确职责。规划建设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建设,按时完成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小康楼设计图纸,供各试点村参考;国土部门严
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积极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试点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计划;卫生、城建、农口部门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工作;扶贫办按照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加大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和新产业、新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重点抓好扶贫重点村的“三清三改”工作(清沟排水、清除路障、清除垃圾,改水、改厕、改路);金融部门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三是落实任务。建立市领导挂点、市直部门包村、镇乡干部联组帮户的服务机制,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市四套班子领导、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每人负责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工作,组织、宣传等部门把“三项创建”(创建基层党建工作“红旗单位”
,创建“抓好‘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先进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创建乡镇“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各展其长、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