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景观建筑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建筑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建筑设计

第1篇: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wo aspects of building design and landscape desig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spects, and explore how to better building design into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ultimately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wo.Key words: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场所,不仅要有整洁、优美的外形,同时还要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他应该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建筑已经不再仅仅的局限于建筑设计,同时他也需要融入景观设计,按景观设计的原则,要求建筑自身的实用与外在的优美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1、建筑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

我国以前没有景观设计这个词,景观设计的概念是近年来才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所谓景观设计,又称景观建筑学,是在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兴学科,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华盛顿的中轴线景观等都是景观设计的典型代表。

在我国,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设计中景观设计观念的介入,以及人们环境质量意识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景观设计,真正的景观设计是自然、安全和经济实惠的,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形态是服从于原始的自然景观形态的。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是以属于自然一部分的人和其相关物象的多样化生存环境、多层次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因素相关联的一个系统工程为工作对象的。

在建筑的设计中,景观与建筑是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仅有优美的景观环境或者是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与优美的建筑融于一体,才能建设处完美的建筑。建筑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互融合。建筑的造型、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在建筑施工前,只有把建筑和环境景观做到“意”和“境”的完美融合。让景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才能建造出完美和谐的建筑。

2、景观意识在建筑设计中应用

2.1提升景观设计的地位

要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来建造完美的建筑,就要求提高景观设计的地位,在建筑的设计规划过程中更加的重视景观设计,了解景观在建设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我们把景观意识真正的融入到建筑的整体规划中,那么就可以创造出精湛的建筑文化。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建筑的规划建设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是不同时期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折射,真正的景观设计要求人们把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和伦理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建筑的价值。

在建筑的景观设计中,我们要提升景观意识,在建筑建设中强调“提升景观意识”就是要让我们的建设理念更加完备,更加具有时代精神。景观意识并非是简单造堆功能与形式分离的景点,而是功能与景观的融合,在优美的造中体现着合理的使用功能。同时,为了实现提高景观设计地位的目的,我们也要充分的要挖掘、保护并继承优秀的历史建筑概念,将我国古代园林景观中的一些优秀的景观设计概念提炼出来,同时将这些提炼出来的景观理念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创造出高品位、有特色、有个性并符合时代精神的建筑精品,做到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2.2 完善建筑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所以不能把建筑看做一个孤立的存在,要实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概念。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

所谓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原则,是指当代建筑师有责任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摒弃个人的思想模式的桎梏,要充分的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

所谓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是指在既有环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实践中提出改造与实施的原则,可将变被动地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地调整建筑与环境问的关系。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同景观的“缝合”理论,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意向。

2.3 建筑景观化的趋势与景观的协调的手法

要实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除了要实施完善建筑景观环境的策略外,还要进行景观协调的方法。我国的建筑有一些相似之处,大部分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要素而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特别是在地标建筑、实验建筑、文化会展建筑设计中,建筑景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设计关注的视角已经从表象的整体协调深入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为渗透上。

3、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追求高性能外,人们更加注重建筑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没有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的景观设计,再好的建筑设计也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在建筑规划的实际中我们要积极寻找各种途径来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这是建筑规划中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一、前言

在整体建筑设计进行过程中应该辩证的看待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问题,只注重建筑设计而忽略周围的景观设计,就会使得建筑只具有本身的使用功能,而缺乏实际的观赏性,如果出现了过分注重周围的景观设计,而忽略了建筑设计本身的现象,这样的建筑设计就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这样在实际建筑设计中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具有坚持景观的意识,让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做到很好的融合,既兼顾了建筑设计,又可以使景观设计融合在其中,从而设计出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的建筑。

二、二者相融合的现状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上设计形式过于单一,格局也很单调,大部分格局形式呈现条形排列方式,而且朝同一方向的行列式,这样的住宅构建模式大都采取一梯两户、或多户的结构,虽然这种单元结构可以使居民拥有安静的生活氛围,但是这种设计结构具有高度的秩序性,实际上的构图又缺乏多样的变化,给人的印象虽然简洁整齐,但是过于单调有,没有新鲜感。没有让人值得欣赏回味的地方,小区里的绿化形式大多是以乔木植物的栽种作为堆积植物的设计形式,从而使建筑外部环境营造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困难,而外部环境的设计又被局限到了经济方面的使用水平上,没有给居民精神上带来美的享受,忽略了建筑设计要以人文本。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一现象,居民建筑设计也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观点,使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人们的心里环境和生态环境可以相互融合。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城市建筑环境有意识的在进行改变,人们在对于居住环境和精神上的追求时,景观设计必将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方面。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增长过快,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发展必将受到限制。现阶段我国的建筑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阶段,设计方案主要从视觉、绿化、活动空间三方面进行设计。从前的建筑设计只注重了实际使用功能,却忽略了与周围自然结合,在设计中融入自然部分,使居住建筑中体现自然景观的美。所以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要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具体体情况因地制宜,突出自然景观的美,并且还要兼顾当地特色的建筑景观。

三、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在对建筑设计的主体设计之前,就应该周围环境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是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进行有机的融合入,运用科学的手法控制景观的形成,用建筑理念加深景观设计的深度,用建筑手段完美的实现景观的创新设计。关于城市建筑的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例如,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等,我们对其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单体建筑界限分明化、外延化

在居住小区中单体结构建筑高度密集,对于景观的设计,在增加活动范围区域后,不能再种植大面积的草坪,可以适当的修建一些花坛,然后栽种各种花卉,虽然同样是环境绿化,却可以看到不同的效果,单体结构的建筑也可以延伸一部分到周围的环境中,设计开放式的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相融合,让建筑成为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让建筑融合到外部环境中,但是要做到外部环境和建筑的界限要分明,使建筑和景观设计相互交融而不乏味。

(二)设计形态抽象化、立体化

实际的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周围的自然环境,实际结合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相融合的整体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搭配立体抽象的线条,跟自然线条的美相比较起到对比鲜明又显得不单调,城市的建筑规划需要建筑与景观设计相融合,运用巧妙的手段使自然环境有整体的建筑和景观设计相融合,给建筑使用者带来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又可以形成良好的景观层次,让建筑与景观相融合,提高建筑和景观设计层次感和观赏的艺术性。

四、建筑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如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提倡环保、提倡绿色生活的今天,城市建筑景观化也会成为今后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建筑设计在满足于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越来越驻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生活质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给实际工作带来便捷,但是这种想象的背后带来的是人们的冷漠,人们很少会出现邻居碰面时的寒暄,少了原本应该有的热情,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会使人们和自然和周围环境发生隔离。所以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就应该尽量贴近以人为本,让人们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连,建筑的设计的布局要和人文景观相融合,始终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实际设计中

(二)让居住的建筑景观具有共享功能

小区的景观环境,使在此居住的居民能够拥有共同享受和使用的权利,在对其进行规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原来就有的自然环境,对其原有的自然环境加以改造,把它改建成人工的景观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设计出让全体居民能共同享受到的公共场所,让居民们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娱乐。

(三)建筑景观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迈进

当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建筑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给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良好健康,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做好通风,提供良好的日照等最基本的要求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小建筑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筑景观设计时尽可能避免破坏环境,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根据人性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来进行对建筑景观的设计工作。

五、结论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融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的的观赏性,与建筑设计不同的是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的施工完成而逐渐完善的,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只有将二者有意识的进行融合,才能真正的完成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但是根据我国现状,因为不够重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所以相对专业的设计人员还是比较稀缺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融合的新理念探索实施的影响。尽可能的做到让城市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协调最后达到统一的目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要实际的解决这些问题,相信人们以后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美化会由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来尽行推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温亚利.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科技大视野.2010.(12)

[2]金俊.试论景观建筑创作中对文学修辞法的运用 [J] .华中建筑.2007.(02)

[3]徐德才.孙永平.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J].2008(03)

第3篇: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摘要:从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国情出发,探究垂直景观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为目前亟需扩展城市绿地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方法。通过对垂直景观成熟经验的学习与分析,了解如何将垂直景观设计应用到中国的高层建筑中去。建筑期刊

 

关键词:高层建筑;垂直景观;营造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基于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人口的膨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攀升,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与建筑能耗的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危机。为了遏制这种趋势,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实现绿色建筑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垂直景观,它在城市生态景观方面的补偿作用不可估量。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同时还有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导致北、上、广等大城市越来越拥挤。这些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中心集商业、娱乐、文化于一体,高层建筑林立,公共绿地严重短缺。有人提出建设更多的绿地广场和公园来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这个初衷是好的,可是实际的国情却很难实施。据预测,2020年,中国将有3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大量的农村人口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涌入城市,城市土地可容纳量积聚饱和,我们正面临着建筑土地和绿化面积如何平衡的极其严峻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都市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渴望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据统计,上海在2010年的GDP已达到一万美元,随着经济消费能力的提升,高品质的生活标准、环境与质量标准成为城市居民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对公共绿地环境的投入,使得生活与工作环境更加舒适宜人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与追求。因此,在横向绿化的可扩展面积基本为零的情况下,寻求高层建筑纵向上的绿化可利用性定会成为一种趋势。高层建筑的表皮绿化不仅能短期实现绿植覆盖率,而且与建筑节能、减少能耗的绿色建筑目标相一致,是一举多得的方法。同时,垂直景观对于改善都市的生态效应也具有重要意义,高层建筑的垂直景观功能定位于生态学,具有吸附与阻滞空气中的尘埃、减少灰尘颗粒物,清洁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辐射,调节室温、节约建筑能耗,美化环境、令人身心愉悦等不可估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市垂直景观设计早在古代巴比伦时期的经典空中花园已经出现了萌芽,当然早期垂直立体绿化的呈现更多的是自然植物无意识的攀爬,品种较单一,更没有系统理论的形成。直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才开始了对垂直绿化的系统研究,它也逐步成为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对未来城市生态景观发展的前沿课题。一些发达国家的垂直景观在改善新兴城市的生态环境方面,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推进,给城市居民带来生态、经济和健康上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城市热岛效应”,推进了生态园林建设的科学性。这其中,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可以说是真正实现“空中花园”的先驱,他的建筑设计以与有机的、富有生命力的植被化相结合而闻名。他倡导建筑与植物生态系统的有机共生。在他的生态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生物气候学设计原则,创造了众多令人惊艳的垂直景观生态建筑。其著名作品之一是新加坡EDITT?TOWER,1998年获得了热带生态建筑设计大奖。整座建筑远远望去犹如一颗屹立于高楼大厦中的参天大树,大楼的四周都被绿色植物所包裹,植物与建筑的和谐共存既达到了美学的高度,又起到了隔热的作用。该建筑所设置的绿色空间与居住面积比例达到了1:2。

大楼还设有雨水回收、光伏发电、污水净化等多套绿色节能系统。杨经文的生态建筑,实现了绿色植物与建筑的和谐共生,也展现了通过精心配置的植物可能形成的丰富多姿的空间形态,将建筑与自然完美地结合。正如杨经文所说:“建筑物常常可以看作大量的无生命物质的堆积,植被化的目标就是将有机的、富有生命力的物质与无机的、无生命的物质融为一体。”除此以外,在日本、法国等都相继出现了垂直景观生态建筑。例如日本福冈的ACROS楼,整个建筑除去1/4的地下空间,地上建筑设计成台阶状,屋顶部分全部由绿色植被所覆盖。竣工数年,郁郁葱葱的植被已经与南侧公园的绿化融为一体,仿佛在城市中央形成了一座绿岛,在收获优美的视觉景观的同时,使整栋建筑的温度更加舒适,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效应。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大城市中,城市垂直绿化的研究和探讨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一些城市建筑外立面也出现了绿化表皮的实践案例,但是这些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只能称为垂直绿化,跟垂直景观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说我国高层建筑垂直景观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经验要学习。

三、垂直景观在高层建筑中的营造手法

需要明确的是垂直景观与垂直绿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垂直景观是以充分利用建筑纵向空间、实现植物(包括乔木)与高层建筑共生的景观设计,而垂直绿化究其本质是建筑垂直面的攀缘绿化,是攀缘植物翻转90°的平面绿化。但两者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诸如占地少、都是利用纵向立体进行的绿化设计等。垂直景观的设计,将植物作为建筑造景的主要手法,通过不同的植物造景组合,形成建筑高层的平面布局与纵向建筑结构设计独特的空间构建,形成如画的美丽景观,并且丰富高层建筑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对于这些营造手法的探析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的可能性,而目前我们更多的是只具备理论整理的经验论。根据杨经文在高层建筑运用生物气候学来组织空间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的设计方法如下:

(一)空间组织

分析其平面布局,杨经文的高层建筑轮廓多设置为不规则形,利用不同凹度的开敞空间进行绿化。纵向楼层的悬挑式空间错落有致,既可以使不同户型享受到更多的阳光,同时错位排序的植物也可以得到足够的光照和生长空间,尤其是乔木植物。大量绿色植物的嵌入种植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建筑本身的热岛效应,还能生成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并且丰富了建筑单一的表皮,也不影响阴影区开窗的可能性。再分析其竖向空间,高层建筑的垂直景观的结构本身是植物搭配建筑的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的产物,应当考虑好植物的预留生长空间,重视其弹性空间的设计安排。各类设施的设置力求便捷,满足时空发展的需求。因此,消防、疏散等设施设计应上升到美学层面去考量。可以充分利用超高层建筑防火规范所要求设置的建筑避难层,着重利用垂直景观绿化、营造生机盎然的建筑外立面,以提升整栋建筑的美感。

(二)植物配置

绿色植物作为垂直景观生态建筑的重要要素,它直观地展现着一座建筑的生态效应和视觉感受。出色的垂直景观生态建筑肯定是植物与建筑美学的高度融合,因此,植物的搭配尤为重要。垂直景观的营造也绝不是简单地给建筑物附着上一层攀缘绿植,它关注的是植物丰富种类的搭配、色彩季相的变化、姿态柔和的线条,营造出具有丰富的时空变化的生命力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悬挑式的种植槽中作为独立的植物单元,要充分配置好植物群落,丰富品种,形成自然分层的绿色景观,例如可以在不同凹度的错层开敞空间中,采取地被植物铺底、乔木来遮阴、具有观赏价值的灌木草花镶嵌点缀的方式。同时,选用下垂式植物、藤蔓植物进行垂吊式美化,弥补建筑外壁的一些生硬的结构线条,营造出与建筑相映成趣、丛植错落、四季皆有景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

(三)节能循环

正如杨经文认为许多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建筑立面处理中过多地增添了许多无意义的造型,造成了许多建筑材料的浪费。这些不理性的设计怪像,忽视了能源的合理使用和能耗的约束。面对日益严峻的世界能源消耗问题,建筑师毫无疑问要加强节能意识,特别是高层建筑的节能问题。站在生物气候学的高度去探索建筑节能的可能性与方法论,最终提升人的精神享受以及减少建筑能耗。高层建筑的垂直景观应当统筹优化生态层面的规划设计,在设计伊始,就该重视整体人工生态系统的循环回收,使绿色环境的原料与废料尽可能多地循环利用,消化分解本身产生的能耗,降低损耗。设计要面临的挑战在于最大程度地去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浮尘,吸附噪音,调节室温,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体现出垂直景观生态建筑的节能、节水、节材等环保低碳理念。

(四)人性关怀

根据英国和日本的研究调查发现,工作或生活于高层建筑中的人群,有四成以上渴望与自然亲近接触,比如打开窗户能看到绿色或走到户外去活动,而垂直景观正是把这种愿望付诸实践的较好途径。垂直景观除了美化外部建筑环境,同时也为室内空间引入了自然美景。不仅在高层建筑的室内休憩空间真正实现了景为人用,更在阳台空间中构造了一个个梦幻的空中绿植花园。在阳台空间茂密的树荫下,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让人感受到以植物景观律动为框、蓝天为画的奇妙体验。高层建筑的垂直景观设计目标不是为了模拟自然,更多的是可以弥合生态学和建筑设计之间生硬的裂缝,形成持久稳固的联系,营造合宜的自然,创建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垂直景观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必须关注人的舒适度,从微观层面上满足人体工学的要求,关注人的健康,在强调采光、通风、保温等基础条件上,还必须重视人的使用安全问题。

四、结语

第4篇: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探讨

作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人工干预措施,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主要是指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制定适宜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在建造与使用的生命周期中对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增强城市建筑及环境所起的缓冲与补偿的生态机能。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城市要尽可能的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必须不断地推进城市的生态化,重建和修复健康的城市,其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采用学科交叉的理论的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生态的补偿。

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景观中的人工要素不断地增加,其中的自然要素逐渐减少,从而引发了城市的生态问题。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要素,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对城市景观进行绿地、格局、生物多样性以及美学等生态方面的补偿,不但可以极大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结构,还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质量,为人们打造健康的居住环境。

一、绿地系统补偿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致使非生物要素的增加,建筑设计则可以通过增加绿量与绿地面积,不断地优化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使得生物和非生物的比例保持平衡,通过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率来进行补偿:

(一)城市建筑设计中的绿地系统的演进应与城市化的进程保持协同一致,正确地把握绿地和其它景观要素间的关系,既又做到相互限制又能互相激发。

(二)对城市植物群落的栖息地要进行区分,从而引入较为适宜的自然群落结构机制,进行自我维持和更新,以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多种关系,使得城市的整体系统生态功能恢复与培育。

二、 水的利用与补偿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大量增加;污水、废水的产生;地表植被减少导致城市水资源涵养量缩减。建筑设计主要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收集、中水生态处理回用等方法来保护、节约和涵养水资源,进行生态补偿。以雨水利用为例,目前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不到10%,仅北京每年可以利用的雨水就达到0.8 亿吨,建筑的屋面、庭院、草地等可以汇聚大量的雨水,在北方少雨地区,可以将草地等绿地标高低于道路,在绿地下方设置渗透式蓄水池。

雨水是城市重要的淡水资源,但其中相当部分却往往没有得到妥善的利用而被白白地排放掉,并增加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在建筑设计中,一方面是利用建筑中的不透水地面收集雨水,另一方面是利用透水地面向城市补充地下水。在建筑设计中,场地中的雨水收集以后,经过毛管渗滤和人工湿地的处理,作为景观用水。

绿地系统中植被的绿叶、根系和土壤中众多的微生物具有很强的保水性能,通过绿化保水既有效,又能相应地减少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也改善了植被的生长条件和建成环境的质量。通过屋面、地面等绿化保水,用建筑北侧的湿地和池塘等雨水收集系统或容器使其渗透到地下。设置了大面积的雨水收集空间后,在中雨、小雨情况下可以充分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在大雨、暴雨条件下也能延缓暴雨洪峰,减少城市发生内涝的可能。废水与污水分离,通过湿地的水生生物、细菌自然过程净化污废水,可以减少污水处理费用,降低管道建设费用,增加用水效益。事实上建筑设计还应当考虑保护建筑广域环境中的原生态资源如森林、湿地等,以涵养水源,减少城市水污染,增进水循环,通过外部广域环境逐步改善城市内部生态质量。

三、生物多样性补偿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在近几十年里发生了急剧下降的状况。建筑设计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筑设计为生物提供宽阔的栖息地,二是提高建筑环境绿地整体的栖息地功能。一方面为生物提供生境,另一方面为生物提供迁入与迁出生境的通道。

建筑及其环境可提供面积巨大的屋面和不同标高的台地空间,这些空间不容易受到城市人为干扰的影响,通过屋面的生态化建设,结合建筑庭院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形成适宜于城市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形成城市的空中庭院物种,可适宜于不同城市物种的迁移与定居。在建筑总平面布置中,连通性的重要性也勿庸置疑,如清华大学校园中,通过校园道路绿化将校园中的各种绿地连成网络,使鸟类可以到达各个绿地,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在城市景观中设置供物种迁移使用的廊道十分重要。建筑设计就是要有目的地干预景观结构与变化,依据景观形态与功能效应设计不同的生物栖息地,如对于作为物种源地的斑块,应当将其斑块角部朝向与之相连的小绿地斑块,以利于物种的传播等。

四、景观视觉补偿

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奥多姆认为,人如果长时间的离开自然就会导致一系列身体与精神健康问题,通过增加自然视觉和接近自然的体验,就可以极大的缓解这一问题。在人的视野中绿色比例占有多少就为绿视率,绿视率达到25% 以上有益于人的身体与精神健康。由于在城市景观中的建筑等人工要素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此必须进行认真而严谨的视觉补偿设计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例如,在清华大学的校园中,为了能够给使用者提供一定的自然视觉量,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首先结合人的交通流线与视觉设计绿地系统,合理安排绿化位置,并将绿化和休闲设计结合。在沿着人步行流线的走廊、楼梯、休息区等经常有大量人使用的室内外空间中设置各种层次的绿化,包括草地、花池、室内草灌木等,在建筑及其环境中营造出较好的绿视率。这些植物物种较多、群落生态功能较好、景观丰富,极大的展示了生态美,还能够让人近距离地感受与关怀环境,通过重新彰显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的显露和引导,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内在精美结构,极大的提升了使用者的生态意识。

第5篇: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自然景观;生态建筑;设计

1 生态建筑概述

目前,有学者认为生态建筑是指“具有生命意识的建筑”。把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提供了基本的容纳人口功能,又能依靠建筑内外的组成部分稳定循环,获得节能、高效、无污染的环境空间,以此达到建筑与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目的。生态建筑设计的内容与普通的建筑设计不尽相同,但它又不是单指某一类别的建筑形式。与常规建筑相比,除了基本的建筑选址规划、场地设计、建筑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等等,还需要重点关注建筑自身对各方面的一些影响。生态建筑被看作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它是以改善现有居住环境,创造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共同和谐的环境为目标的一项全方位建设工程。在设计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建筑需要以人为核心,但也不能忽视自然的基本规律。概括起来说就是将生态理念作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基础,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关注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针对它的独特性运用生态方法进行设计的一系列活动[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19 世纪中后期到20 世纪前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初步阶段,在有关现代建筑的一些理论著作和设计作品中看到了建筑生态化的特征,西方这时已经开始考虑建筑如何去面对地域和气候的影响。在1969 年,美国建筑师麦克哈格所写的《设计结合自然》关注到人类创造的生存环境需要适应自然,是最早提出将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城市和建筑设计规划中的著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自然环境污染成为了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人类对于绿色、节能等建筑生态化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设计师们开始对之前的建筑设计工作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反思[2]。目前,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对生态建筑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有了一定的研究,通过新的科技手段,为生态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效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生态建筑方面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要晚很多。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学派寻求的是一种人类与自然生态融合、返璞归真、万物共生的思想,讲求“天人合一”,认为天是最大,世间万物围绕其运转,这种古代营建理论影响着当时的建筑活动,也对现代的生态建筑研究有一定借鉴。随着国外生态建筑的研究渗透,也对我国的建筑设计思想产生了影响。20 世纪90 年代,生态建筑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我国开始对建筑生态设计进行研究。现在,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的研究大多数是在生态建筑设计原理以及设计方法理论等方面,在实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

3 基于自然景观的生态建筑设计实例分析

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让社会环境下的建筑设计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很多建筑师的设计观念有了不同的转变,在生态学以及绿色可持续观念产生后,建筑也走向了与自然气候环境相结合的道路。美国建筑师赖特的建筑作品遵循的就是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设计原则。他的建筑设计被称作“有机的建筑”,“有机的建筑”则是自然的建筑,整体都贯彻了生态学的设计理念。赖特的“流水别墅”(如图1 )就是将建筑整体的造型和周围山体地形地貌最大限度的融合在一起,建筑和环境紧密相连达到了与自然的交流。春湖公园游客中心设计也受到了赖特的启发,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关注,与自然紧密联系。春湖公园游客中心力图让建筑自身成为自然进程的活教材,所以极大地保留了当地原始森林的原貌和特色。整个游客中心是顺着山坡而建,周围的绿化都是当地植物,以及按照山体的自然坡度修建的墙体,达到了建筑形式与自然地形的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建筑物的体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他将周围的古代岩石、红杉和橡树作为建筑的外部景观,减少了人为造景的消耗,一切设计都符合自然的规律。因建筑仅在参观期间才需要供热,因此,在设计上让东南方向的太阳能集热器为室内空间供热,而地下的冷却管和热虹吸系统则提供了制冷和通风,建筑的玻璃窗则提供了大量的自然采光(如图2 )。这些良好的设计让该建筑被称为是“艺术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如图3 )。日本的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注重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让内心在此寻得一份宁静。他认为建筑是人和自然两者的中介,反对割裂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设计。他所设计的本福寺水御堂就将自然的天空、水体、光源充分利用在建筑中。整个建筑很大一部分被当地原生的茂密植被所包围(如图4 ),它是由地上和半埋在地下的两部分空间所构成。地上的入口引导空间由直线和曲线的墙体组成,延伸又突显了山丘的坡度与高度,并引导了空间序列的变化发展。半地下的建筑形态是原始性的椭圆形,顶部设计成莲花水池,在水池中分出了一条窄窄的切口,石阶让通道一直通往莲花池底深处的佛堂(如图5 )。建筑的材料是清水混凝土和室内的木制栅格,在空间光线的变化中不仅体现了传统哲学的理念也达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交流。

4 基于自然景观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4.1 综合整体的设计方法

由于整体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系统,它所包含的功能是很多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在建筑设计时就要求先要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正确的已知条件,为构建建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基础。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详细地论述了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与变化对设计的影响。需要把建筑看成是自然景观系统中的一部分,从场地的基础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方面分析,统一考虑选择出最优方案,进行一个综合整体的规划[3]。

4.2 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

我国地域广阔,形成了不同的地形、气候、人文等条件,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对生态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设计标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例如,传统建筑庭院多数采用四合院、H型或U型等庭院围合布局的形式,这样的布局能够在保证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又起到防风防沙的维护作用,也符合我国传统的宗教礼仪法则。其中,天井类建筑的布局形式对于提高建筑的自然采光、噪声控制、热量控制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华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高[4],冬季寒冷,当地建筑作为围护结构的外墙相对较厚,遵循向阳南面开窗,背阴背面则少开或不开窗的原则。南方的建筑因气候相对炎热,通常注重建筑小气候的调节和自然通风、绿植的遮阳等。同时,也可采用提高建筑对当地自然环境适应能力的设计方法,从当地地形和地貌等方面出发设计的生态建筑具有更舒适、更健康、更高效的性能。例如,北方窑洞建筑多依当地山势,根据山体进行深挖建造。在设计中设计师也要重点突显出建筑的自然景观,尽可能的保留环境本来原貌,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类似通过将室外自然景观引入到室内形成有机整体的设计手法,使得建筑物可以和谐的融入周边环境等等。

4.3 高效节能的设计方法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尽量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或者对旧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在材料上的污染浪费。把握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周围环境中土地和植物等天然温暖调节功能结合到建筑设计中。在室内的采暖制冷上也可以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能源,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4.4 灵活多适的设计方法

建筑从开始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就避免不了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在建成之后还会面临着更新以及拆除的二次污染破坏。所以,要从生态的理念去看待建筑,在设计的前期就要对建筑在不同阶段会产生的负面消耗进行一定的考量。一定程度上减少后期维护所需资源的使用,还需降低建筑使用年限太低或被废弃的可能性,让建筑能够被灵活的再利用。对生态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进行良好的空间布局,避免有害材料的使用,多用合适的自然陈设装饰来为人们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5]。

5 结语

生态建筑是符合人类发展的产物,基于自然景观的生态建筑设计更应该把握“融合”与“共生”两个核心范畴。不以机械的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为目的,致力于让整个建筑的设计与自然生态融合为一体,符合自然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法再结合新技术,设计出具有生态效益的建筑,将对建筑领域的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冉茂宇,刘煜.生态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

[2]黄丹麾.生态建筑[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

[3]李计忠.生态景观与建筑艺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 .

[4]洪哲雄.生态建筑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8 (34 ):73 .

第6篇: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生态;生态补偿

建筑设计的景观生态补偿是城市化进程中积极的人工干预措施,也即设计建筑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生态系统因建筑在建造及使用全过程中受到的破坏程度。运用便捷的景观设计手段,从而更好的增强建筑及其坏境所起到的缓冲和补偿的生态机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国内城市发展趋势,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容纳尽可能多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就需要将城市生态化推进,并修复与重建健康的城市,运用新兴的科学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补偿是其关键手段之一。城市化进程使原有自然土地人工化,增加了城市景观中的人工要素,减少了自然要素,这是造成城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即是建筑,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进行格局、绿化、生物多样性以及美学等生态补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生态架构,从而有效的加强城市景观自然组成因素的生态机能,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更好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一、修复并补偿景观格局

国内大多数城市的景观格局,基于不断强化的城市化进程,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功能缺损或架构不合理等问题。具有全面性、决定性的景观格局作用,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在于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格局。在城市化前提下,利用景观生态学等科学手段,积极干扰城市景观,可引导城市景观积极演进。整体城市景观格局、绿化系统的平面与空间布局、水系与地形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都会对物种及其栖息地造成严重的影响。各异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城市均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理想景观格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演变过程总是曲折反复的。不断修复并补偿城市景观,是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的主要目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把城市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网络,通过保护、修复和重建景观要素,促进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在设计建筑中对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的修复并补偿,确定正确的尺度观念是其关键因素之一,利用不同的等级尺度分析、优化与补偿城市景观格局。

1、修复并培育关键性景观组分

针对大多数城市景观的主要影响性因素,不可忽视干扰性的人为活动因素,同时,也是个大城市各种重点生物丧失栖息地以及城市景观退化功能的重要因素,对此,需加强景观保护的理念,实施有效的自然景观保护措施。站在城市景观的角度讲,其多数景观格局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关键性要素,它们对城市生态健康与完整的维持保护至关重要,其生态功能难以用人为的技术手段解决,也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空间模式,这些关键因素包含一些较大面积的原生自然斑块、战略点、斑块之间的连通廊道等。它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将致使城市景观整体的上台功能衰退。站在生物角度讲,它们对城市景观各要素都具有利用的本能,但城市景观中的这些关键要素对生物生存演替则具有关键性影响,若设计建筑能积极引导生物,让其能占领这些组分并形成一定的势力圈,则可最有效地利用景观从而重建较为安全的城市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通过恢复并培育城市重要景观组分的具体实施,可有效完善城市景观架构、重建生物栖息地、改善城市小气候、提升城市景观的生态功能。当前,国内城市现有许多原生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已被破坏,为使城市走向正确的生态景观演变之路,需适当的对城市中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进行有效的恢复,或采取恰当的原有生境的模拟重建。

2、破碎化的斑块减少

造成逐步破碎化的城市景观原因,主要有三大方面:原始生境消失、生境斑块缩小及生境斑块孤立化,它使景观要素被分割成众多小斑块,对景观架构和功能都产生不利影响。要减少斑块破碎化,需从建设生态廊道、做好总平面规划和单体设计等多方面入手。与此同时,建筑及其环境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影响,分别占据不同的时空,这种相互作用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而言,既可能是积极干扰,也会带来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设计建筑对人行为进行引导,正确使用建筑的时间与空间,就能趋利避害,取得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

二、补偿绿化系统

城市化一般不可避免地增加非生物要素,设计建筑可通过增加绿化面积,进一步优化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平衡其生物与非生物的比例,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率来进行有效补偿。对此,主要有:首先,设计城市中绿化系统的演进需与城市化协同,把握绿化与其它景观要素的关系,既相互限制又相互激发;其次,要区别对待城市植物群落栖息地,引入适宜的自然群落结构机制,自我维持与更新,并产生较大的自然生产力,以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多种关系。

三、节约并补偿水资源

在建筑全过程中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大量增加;污水、废水的产生;地表植被减少致使城市水资源涵养量缩减。建筑设计主要通过水的循环利用、雨水搜集、中水生态处理回用等方法来保护、节约和涵养水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四、补偿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生物多样性在最近几年急剧下降。设计建筑对城市生物多样化的补偿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建筑设计为生物提高栖息地。另一方面是提高建筑环境绿化整体的栖息地功能。

建筑及其环境可提高面积巨大的屋面和不同标高的台地空间,这些空间不易受到城市人为干扰的影响,通过屋面的生态化建设,结合建筑庭院和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形成适宜于城市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形成城市的空中庭院物种,可适宜于不同城市物种的迁移与定居。

五、补偿景观视觉

当前的建筑设计中,城市景观中建筑等人工要素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此,需进行详细的视觉补偿设计才能更好的实现生态补偿指标。在生态补偿过程中,适当的添加较多的植物物种,尽情施展较好的群落生态功能,并展示生态美,拉近人与地间的距离,关护环境。同时,通过重新彰显自然,将自然元素及自然过程的显露和引导,来更好的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让人们感受到自在的大自然内在景美的架构,有利于将使用者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升。

第7篇: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协调;应用

人们构筑建筑物的初衷是为了有一处栖息、安居、休憩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日渐稀缺,当人只能面对建筑物时,内心就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因此,都市中的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对居住环境的提升和改变自然而然促成“人与自然”之间彼此不可分开。那么,如何解决缺乏自然生态而又让人能居住在仿佛大自然的环境中呢?景观所带来的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所谓景观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它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人们为了更加融合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品位,往往要求设计师或者专业人员在建造之前融入自己的需求或者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思想,所以,这样的需求就使得建筑行业不可避免的与景观设计相互融合,两者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独特的学科,创造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建造出真正优秀的建筑物。要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就必须要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2、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协调性

现在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相融合,在保持传统思想的同时,要融合现代人们的新要求,再逐步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和局部调整,这种方式在主要的景观部分体现的非常明显,同时也产生了建筑物景观化的趋势。只有加强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协调,才能够改善建筑物实际建造中的所面临的困境,对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完善建筑物的目的,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文化,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二、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共通性

1、设计基础上的共通性

实践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学科实际学习过程中,都有设计基础课程,其中主要平面构成、立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形态构成等方面的内容。

2、表达方式上的共通性

方案设计过程中,需全面掌握素描、速写以及水彩绘画技能,而且后期方案绘制过程中还要采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大样图和节点图,甚至还要利用轴测图来表达。虽然软件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可利用绘图软件基本上只有固定的几种类型。

3、空间规划层面上的共通性

提到空间设计,就离不开总图。总图质量决定着景观设计水平,设计过程中应当在总图上保持绝对清醒的景观意识,与植物学家、农学家以及水利地质和能源方面的专家相互协作,引导健康景观设计雏形。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系统化的构筑思维架构,资源才能得以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优化,而景观之美即赋韵其中。

三、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融入

1、整体设计思想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要有整体设计的思想,充分考虑景观与建筑本体之间存在关系的相关因素,而不是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建筑本体设计本身。景观建筑一般是指在风景区、公园、广场等景观场所中出现的抑或本身具有景观标识作用的建筑,其具有景观与观景的双重身份。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将目光放在整体的高度和层次,才能够使设计出来的建筑与周围的景观成为一体,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使建筑本身成为周围经过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突兀的个体。景观建筑和一般建筑相比,有着与环境、文化结合紧密,生态节能,造型优美,注重观景与景观和谐等多种特征。

2、建筑完善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

周围的环境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建筑是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还要主动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使景观意识融入建筑中。在设计过程中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

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打破以往单纯以建筑本体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束缚,更应该注重设计中的整体性因素。首先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进行分析和掌握,以整体的高度对建筑进行设计,使建筑的风格和色调与周围的环境相统一。当代建筑师有责任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摒弃个人或极端的单体形态创作模式,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

(2)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

在既有环境中嵌入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实践中提出改造与实施的原则,将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调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如同景观的“缝合”理论,因此我们应该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意向。

(3)建筑景观化的趋势与导向

无论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建筑,还是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又或是在欧洲传统城镇还是亚洲现代都市,我们均能发现这种都市建筑景观化的倾向。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无论材料、形态或环境效应等,都是将景观作为建筑的设计要素,并将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并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特别是在地标建筑、实验建筑、文化会展建筑设计中,建筑景观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西方国家建筑设计关注的视角已经从表象的整体协调深入到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为渗透上。

四、景观设计中建筑意识的植入

与建筑设计不同,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使用的展开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一种生命过程,其维护需要系统化的思想及理性的态度。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

1、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

景观的畅想空间似乎大于建筑,但同样会面对如何实现的问题。与传统植物造景的风景意象不同,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伦敦西部帕丁顿地区的卷曲步行桥,在技术的支撑下成为可动的景观。桥体时而是收起的圆,时而是打开的弧,时而是放下的直线跨越水面,让人们领略了技术的魅力。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实践中,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的典型事例是屋顶绿化。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在各类古今建筑物、城围、屋顶、天台上造园,如下图所示。

开拓人类绿化空间,建造田园城市,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对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

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城市中的夹缝地带,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其原因如不具备植物条件,或无法实现硬地,但又存在功能性的要求空间中,在这种限制下,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分析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景观设计中的限制性问题与复杂棘手的难题。

结语:建筑设计是衡量当前人们生活质量的风向标,同时也是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从传统的单纯服从建筑设计发展成建筑配合景观设计的双向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融相契的关系,未来发展过程中并非以谁为主体,而是在和谐双线合一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杨秋艳. 论建筑设计中主要工种方面的协调[J].科技资讯.2011(10)

[2]刘君. 浅析现代办公建筑室内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才智.2011(23)

第8篇: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景观建筑设计;要点;美术色彩;作用

一、景观建筑设计的要点

景观建筑设计的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形状。最直观的的东西就是形状了,它可以体现建筑外表的特点,这也是建筑物给人的基本形感。(2)色彩。在建筑美学中,美术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表达运用美术色彩的情感、特征,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在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要素中,美术色彩可以对所有的基本元素进行调和。要很好地表达建筑形态,就要合理的运用美术色彩这一因素。(3)肌理。因为物体的表面光滑度、纹理等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说肌理就是质感,所以一般可以将肌理认识为物质的材质。由于丰富多样设计材料,是人们会对不同的材料质感产生不同的感触。(4)光影。光影变幻在建筑景观的空间功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主要是根据光的强弱、明暗或者光影变幻将建筑中的光进行适当的补充及调节。(5)形态场。很多时候人会对某个场合产生特别的感觉,这些特别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场合中有某种物体存在,我们通常将这些感觉称之为形态场(感)。

二、景观建筑设计中美术色彩与建筑的关系

1、美术色彩与建筑功能。在建筑单体中,如果建筑功能不一样,可以用颜色进行有效的划分。与此同时,运用合理的美术色彩进行区分,不仅可以区分建筑功能,还能很好的区分四周建筑与该建筑,将建筑物的识别度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运用美术色彩进行建筑功能区分,能有效引导人流迅速找到其想去的功能区,进而将建筑功能明确,提高运行效率。

2、美术色彩与建筑造型效果。人的视觉艺术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是美术色彩与造型,运用美术色彩结构原理进行建筑环境美术色彩造型设计,要综合分析建筑的基本情况,比如其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体积大小、建筑功能、区域文化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依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全面的规划,用美术色彩的特点有效的传递建筑意义。可以说美术色彩和造型相互依托,假如将造型看做躯壳,那么美术色彩就是外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物体完整的意义才能完全表现出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经过实物的造型体现出来,将视觉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并以此表现出真正的视觉价值。

3、美术色彩与建筑的象征意义。因为区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不同,各个国家对美术色彩的认知与理解也完全不同,所以,美术色彩不仅仅是传达一种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建筑中,运用不同的美术色彩,人们则会根据其外表美术色彩猜测其象征意义。例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黄色被当做帝王专属颜色,只有皇族服装或者建筑装饰才能使用该颜色。

三、建筑设计中美术色彩的作用

人对于建筑的审美偏重于建筑造型以及建筑美术色彩两个方面。人对美术色彩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这就是美术色彩功能的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美术色彩可以使人居住的美术色彩环境有所改观,达到人的视觉和心理与四周美术色彩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

1、装饰美化。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没有美术色彩的建筑设计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首先美术色彩起的的作用就是装饰作用。自然界中,美术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的美术色彩其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没有颜色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当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美术色彩不仅能放大建筑物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带来美感,对建筑物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增加。

2、表现建筑物氛围。对于美术色彩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氛围以及基本的格调。利用美术色彩来体现建筑物的性格,在对美术色彩的运用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为了美观。通常来说,冷色系主要表现建筑物的肃穆以及庄严;温暖以及欢乐依靠的就是暖色系的美术色彩来表现。比如想要表现出健康和清洁的感觉就要利用白色来表现,尽管目前有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说明,黄以及红色比较鲜艳的一些颜色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能引起其好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卧室装饰成蓝色格调,还能对于头疼以及发热、失眠等有助于减轻,因为这种色调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宁静和幽雅。通常医院的主色调就是白色,在幼儿园等主要使用的是黄色以及红色灯比较鲜艳的美术色彩。

3、标识区分。美术色彩能为建筑赋予一些独特的个性,在分辨许多信息都能传达出来,比如,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还有对建筑的识别。目前的建筑设计的形体都是单纯化了的建筑,而美术色彩在其表现方式是也是非常经济和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使得在城市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能很直接的被识别出来。在小区中,不同的美术色彩对于不一样的部分能很好的区分出来,在办公型的建筑中,为了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应尽量使用冷色,将明度提高;在大众化美术色彩的商业型建筑中,利用对比色以及纯色,可以对商业的气氛加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

4、烘托情感。美术色彩能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能表现出来,因此,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其在审美方面以及心理的结构框架方面都是比较独特的。相对于北方人来说,性格比较豪放,对于一些温暖和对比性强烈以及大气的美术色彩比较常用,而对于细腻的南方人来说,在建筑美术色彩方面,则比较喜欢清淡且有些低调的建筑美术色彩,其在情感的表达上通常也是比较含蓄的。

四、结束语

如何有效的规划城市美术色彩,改善被美术色彩污染的景观建筑是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要课题。美术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此运用美术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可以展现城市魅力,同时可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9篇:景观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域、建筑设计、景观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建筑,但是长期以来建筑无视环境的承受力,过度开发,会造成生态环境危机。在某种意义上,生态环境危机是设计危机。设计师应通过设计建立建筑与生态协调的机制,其中包括景观生态补偿。通过景观生态补偿可以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负面影响。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分析

当前建筑设计工作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人的发展与建筑设计内容之间的矛盾,建筑设计内容与环境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训一的意义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长期过度开发与干扰已经造成了生态系统的局退化。森林破坏、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越来越明显。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例如,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发展战略的艰难选择迫使建筑设计人员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所以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

节能节地建筑。这种建筑设计思想的出发点是节约能量和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物质材料的循环。

生物建筑。生物建筑是从整体上看待人与建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筑学问题,视建筑为有机体。

自维持建筑。该种建筑是完全独立维持其运作的建筑,除去接受邻近自然环境的输入。若用生态系统观点来解释,自维持建筑的设计的目的是将建筑构建成一种独立的类似封闭的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能量和物质材料的单循环。

新陈代谢建筑。新陈代谢建筑主要强调的是复苏现代建筑中被忽略或丢失的一些要素。新陈代谢建筑发扬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特性,积极地接受、吸收和保留过去建筑中有价值的成就,与此同时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力图表达现代文化和识别性。

少费多用建筑。少费多用建筑是出色的建筑作品源于使用较少的物质和能量。该设计具以下特点:可进行大量建造,且建筑费用低廉;由住宅工厂预制,能量通过自给自足实现,还可以灵活迁移;统一装配,符合模数;住宅有自我洁净功能,居住舒适。

高技术建筑。高技术建筑相当于是一种智能建筑,结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固定的建筑护结构成为可以跟随气候自我调整,可以控制环境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在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之间,增强建筑适应变化的外部生态系统环境的能力,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3、生态文明是余下建筑设计的设计

原生态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一、将太阳能技术应用在建筑上,进行采暖。降温、干燥等。例如通过建窗户集热板来建设太阳能资源系统,主要组成有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蓄热装置、风扇以及空气导管等。从而将太阳能转化为可供利用的热能。二。将丰富的地热资源应用于建筑上。地热资源的储备量丰富,而且使用时产生的污染小,这几年在建筑中被广泛的使用。东北很多新的建筑物已经开始使用地热进行供暖了。

建筑再利用技术。目前关于环保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循环利用。建筑再利用技术能够使用原有的可利用的资源,不仅仅又环保的功效,同时又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路径选择

如何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建筑设计,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将人、建筑与环境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

1、建筑设计人性化

21世纪是一个被艺术生活所熏陶的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在逐步向个性化迈进,如何能在一成不变的强调整体性的建筑风格基础条件下,勾勒出一幅既能体现个性又能最合理、最满足人类需求的设计图,是对每个建筑设计师最大的挑战。人性化是指建筑设计需要满足人类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需要对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进行综合处理;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综合满足经济效益、使用性能、美观舒适、环境优美等一系列要求;对建筑当地的文化特征要做适当的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主要是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慢慢积淀起来的,具有原发性和持久性,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2、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建筑设计应将建筑融入到自然生态循环圈中,从整体角度出发考虑能源和资源的流动,综合考虑容纳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建筑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以及生产等,从而使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发生改变,并朝着良性循环的模式发展。生态化是指建筑设计需要对地理环境如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貌特征、气候的变化以及当地的经济与物资环境等进行一定的了解。

3、建筑设计一体化

也就是说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地处理,它主要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出一个舒适优美的小空间,而且也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一直存在下去。

四、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景观生态补偿

城市化进程中积极的人工干预是景观生态补偿的重要措施,主要是指在建筑设计中,通过适宜的景观设计途径,来减少建筑在建造和使用全生周期中可能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破坏与负面影响,达到增强建筑及其环境所起的缓冲和补偿的功能。城市景观的主要要素为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对城市景观格局、绿地、生物多样性和美学等进行生态补偿,可增强城市景观自然组分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结构,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1、景观格局的修复与补偿

持续高强度的城市化进程,体现在我国许多城市在景观格局上大部分都存在着生态功能缺损和建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格局全面的、决定性的影响着景观,城市生态建设的关键是城市景观格局的修复与补偿。在持续城市化条件下,为引导城市景观积极演进,可采用景观生态学等科学方法,对城市景观施加积极干扰,。对物种及其栖息地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绿地系统的平面和空间布局、城市景观的整体格局、水系和地形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不同的环境条件,城市均有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景观格局(图1)。为城市景观的全面、健康演进,景观格局的修复与补偿应兼顾各等级尺度,在不同尺度上作相应的格局优化。

2、绿地系统补偿

非生物要素在城市化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增加,建筑设计优化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可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和绿量,平衡生物与非生物比例,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率来进行补偿:第一,把握绿地与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的关系,协同城市设计中绿地系统的演进与城市化,各种因素相互限制、相互激发。第二、城市植物与群落栖息地要区别对待。引入适宜群落结构机制,维持自我更新,产生较大的自然生产力,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建筑设计应从立体入手,把握生态系统的回复与培育。

3、水的利用与补偿

城市中重要的淡水资源为雨水,但其中相当部分白白的排放掉而没有得到妥善的利用,还增加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在建筑设计中,一方面要利用建筑中的不透水地面将雨水收集起来,另一方面是利用透水地面向城市补充地下水。以下是天津某建筑节能技术展示中心的建筑设计,将雨水进行利用,并向城市补充地下水 (图11)。

图中建筑设计中,收集场地中的雨水以后,经过人工湿地的处理和毛管渗滤,作为景观用水。绿地保水能有效的减少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绿地系统中植被的绿叶、根系和土壤中众多的微生物具有很强的保水性能,绿地保水系统也改善了植被的生长条件和建成环境的质量。

人的精神和健康问题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增加自然视觉和自然体验可缓解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人的视野中绿色比例占多少称为绿视率,有益于人的健康的绿视率应达25%以上。城市景观中占据主要部分的是建筑等人工要素,进行严格的视觉设计才能达到这一标准。

如图:

在经常有人使用的室内外空间中设置各种层次的绿化,例如,沿着人步行流线的走廊、楼梯、休息区等,还包括草地、花池、室内草灌术等,良好的绿视率在建筑与环境中营造出来。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着重考虑的是生态系统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发展,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最小程度的减少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负面影响。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所以,建筑设计工作要以生态文明观为方向,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的理念出发,重新构建人类生存的环境体系。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和景观生态补偿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石玉亮:《生态建筑的环保与设计》,《福建建材》,2007年02期

[2] 邱海峰:《浅谈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民营科技》,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