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公共必修的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教师工作量大,设备不足,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了为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使用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来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目前,该门课程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等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勉强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拿到计算机一级证书,缺乏让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目前,高职新生入校时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大,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有个别学生在入校前几乎没有接触电脑。根据这种现状,如果用学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是必不可少的。
(3)计算机教学中结合专业内容少,没有真正落实解决专业相关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与相关专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除了进行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外,还要建设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让教学资源库应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拓展知识提供帮助,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本课程教学资源库是经过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真的总结教学经验,共同协作完成的。我们还将不断的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充实到网站中,另外我们还将结合项目化教学理念,不断地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使整个资源库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3 研究内容
3.1 项目设计内容。
首页第一栏是菜单栏,共8个菜单(包括基本信息、课程信息、教学信息、教学录像、课程拓展、在线学习、资料下载、交流互动等),每个菜单是弹出型块状菜单,比较详细的显示相应内容模块的内容。第二栏是信息展示栏,以图片的方式展示本课程的特色信息。第三栏是重要常用内容连接栏目: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在线学习等。
3.2 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1)主要特色:内容全面,网络结构设计合理,更新快,实用性高,真正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帮助,改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依靠课堂教学的现状。
(2)创新点:①设计项目化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吸引学生学习兴趣。②提供在线测试系统,供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测试。③网站提供很多套近年来计算机一级机试及笔试试卷及考试素材,为学生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提供帮助。④制作教学视频,既有课堂教学重难点教学视频,又有实验实训演示视频,帮助学生攻坚克难。⑤收集最前沿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帮助拓宽知识面。⑥网站整体内容布局的科学合理等。
4 实践过程与分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库是由本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建设的,由于这门基础课程覆盖面广,利用该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进行更好地结合,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资源库的大纲、电子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下载资源库的机试电子试卷文档和机试用素材等来完成实验实训环节。
(2)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各章节教学视频、重难点内容讲解等视频加强学习,弥补课堂上课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提问有关问题,老师可以及时进行解答。
(3)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中“课程拓展”栏目,学到本门课程教材以外的内容。
(4)资源库里面有在线测试模块,可以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各章节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
5 研究成果
该教学资源库以教学光盘的形式提交,并制作成课程网站放到学院网站“精品课程”栏里面,为教师网上备课,相互间教学交流等提供平台,也为学生课外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拓展自身能力提供帮助。
6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教师进行教学及教学研究、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引起了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也不断丰富和开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罗延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06.
[2]赵志升,李静,杨小姝.浅析基于教育知识管理构建教育资源网站.教育与职业,2007.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一、实验教学学分制的内涵
实验课程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学分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为基础,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学分制下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学分制要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以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为重点。在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下,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施行是适应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必然趋势。要做好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就必须针对现行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计划性模式,从实验方法到报告的编写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实验教师事先制订好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创造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使得实验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要使学生对实验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必须积极扩展实验教学内容及层次,给实验教学注入新内涵。同时,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行实验教学学分制,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资源上,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使实验教学变得更为直观,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课后复习,回顾实验过程,以巩固知识。从实验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会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发挥出更为重要、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的核心层面分别是总体结构的优化和实验内容的优化。其中总体结构的优化即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各实验项目的组成以及各实验之间所建立的组织关系,使实验项目各要素相互配合,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实验内容整体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特别是课程内容的重组、整合与精选、凝练。优化的课程内容应该不是原来的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新的创造,在保持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拓宽知识性,把广度和深度很好地结合起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特点,结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编写出既有基本要求,又有充分灵活性的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方法体系构建
1、分类、分层次教学
把学生按专业分类和理工类。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简单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分层次即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项目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类实验项目,其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打基础、为后继课程做准备;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应用实验课程,核心内容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应用工具,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学习的辅助手段,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竞争力,其内容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专业应用实际设置课程。如人文等专业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和图片处理;理工类专业学习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等。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构筑计算机知识结构,这种实验教学体系是把学生专业背景引入实验教学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进行学习,增强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其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2、短学期、模块化教学
短学期教学是把实验课程教学时间分为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实验教学各有侧重。如秋季学期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为主,同时辅以应用工具软件类实验;冬季学期以办公事务处理软件为主,同时辅以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实验;春季学期以网络应用和网站设计开发为主,并辅以数据库应用技术类实验,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实验项目学习。除了基础部分计算机实验项目外,还要增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如程序设计类、应用工具类、系统开发类等等。实验课程内容模块化是将每个实验模块按不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相应模块的实验,同时把实验各模块相结合,这样既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课内实验按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主要以操作性和验证性的基本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重在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初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外实践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重在计算机技术应用设计的训练,主要包括综合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的应用等,不同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专业知识和能力及今后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实验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作业素材,由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拓宽所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如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按专业分类法
模块化教学模式增加了实验教学灵活性,但不分学科专业、统一的教学要求对满足某些专业的知识需求是不够的。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体育类学生为例,主要开设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类实验,但只学这些是不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可能还需要掌握一些能帮助他们实现数据处理的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数据统计、信息处理、网页制作等,SPSS软件使用、网页三剑客等实验项目;对于艺术类尤其美术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可能会更多,如Photoshop应用、动画设计、影视制作类软件的使用等。
三、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结合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学校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实验平台管理范畴,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布局,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学资源的构建不是体现在各种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针对教与学的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教与学提供多种方法和途径。因此,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实验教学资源应为纸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现实与虚拟实验平台等,其中,实验教学网站建设是条件,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是基础,实验教学软件建设是核心,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建设是保证。
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开展实验教学计划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体系最突出特点是,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网络资源,各类实验人员可以接受到一流的实验教学内容,有力地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网上实验教学,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教学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推动各学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有些实验一定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有些实验不一定非要到实验室。对于可以不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需要在实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转变。目前的高校基本都有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不应该仍然机械地要求学生都到实验室来上机实验,而是提供更加灵活的实验平台和实验资源,更加方便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完成实验。如计算机组装实验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组装课程中所需的硬件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设备的不足和计算机硬件高速发展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和学分制特点,制定各专业模块式实验教学计划,规定各专业的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必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保证了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必修实验课教学计划是由基础实验技术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构成。选修实验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所学专业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选修,体现因材施教而开设的实验项目。
五、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准确评价学生能力,同时利用考核手段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合理的课程考核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针对以往在实验课程考核方面的不足,加强和规范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课结束时,组织实验考核,最后根据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的稳定性。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体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实验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研究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差异大。有的学生进校前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的学生则没接触过计算机知识,甚至不会开关机。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所云,教学效果较差。即使有些学校采用PPT课件在投影仪上演示和讲授,但仍有不足之处,学习过程多以教师为主,授课速度快,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包含Windows、office和网络知识等,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相关的知识点也越来越细化,然而教学的学时数则越来越少。学生在课内没有时间练习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
4.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水平。很多学校仍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评价计算机基础课,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无纸化考试,但因考试系统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要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我们首先提出一个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研究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研究的突破口。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1.根据教学目标分层次。入学前文化层次为高中或者初中的学生分在初级班,文化层次为中专的学生因之前已经学习过基础的内容,因此划分为中级班或高级班。2.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次。初级班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Word、Excel 、PowerPoint、网络基础等相关知识;中、高级班的教学内容除包含上述知识外,还需从二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中选择其一。3.根据课堂教学分层次:①分层备课;②分层授课;③分层练习;④分层辅导。4.根据评价分层次。教师评价一个学生,不只是看一次考试成绩,而应注重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给出综合的评价。
分层教学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层教学注重个性化的教育,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
其次,要解决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四个问题,我们还要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做必要的改革与尝试,下面我们来分别阐述下:
1.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现场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的现场教学是在机房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向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随时动手实践。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课堂教学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师生的教与学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2.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做到: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辅助教学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给出结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的提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我们用一个案例“学生成绩统计表”引出Excel的概念及功能。通过“名次”列的显示,引出“排序”的概念;通过“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方法,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经过教师的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环境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3.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高职的教学特色。《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要把这门课程学好,我们选用教材就应以照顾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为原则,做到: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足学生取得证书的要求;满足学生专升本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把考取国家有关技能证书所需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如:国家职业技能“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员级、高级操作员级”、“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等。
4.考试方式的改革,实现无纸化考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考试评价的局限性;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传统的卷面考试信度较低。而无纸化考试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纸化考试采用计算机随机抽题,命题与评卷都是程序化,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减少了无关因素对考试的影响,使考试成绩准确可靠。
总之,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汇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学习兴趣的问题,另外一当面则是教学方式的问题,无论是哪一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改善,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会产生一种阻碍作用。文章通过对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职高计算机的学习方式
对于发展中的职业教育学校计算机资源还需进一步完善,职高的学生计算机学习主要是在计算机课上。计算机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学习上,教师应多让职高生进行课堂练习,在学习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另外,学校也应多开展与计算机相关的活动,比如知识竞答、软件设计、打字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职高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希望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道理上,朝着家用化、便捷化的方向迈进,在计算机人员的不断研究下,设计出更多方便人们生活的软件,比如利用互联网能够实现学校图书馆的座位预订、实现医院住院部的床位预订等,使计算机技术更好的为人们生活服务。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对于哪一门课程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提高方法就是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找到相关知识的运用途径,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找到成就高,从而激发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就职高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策略而言,首先要找出学生平时生活中所接触的有关计算机知识的事物,比如在对学生进行word表格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拿出一张班级课程表和班级的座位表进行展示,问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制作表格的方法,学生们就会对表格的制作方法产生困惑,然后教师再进行方法的传授,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表格的制作,当学生制作出表格之后,发现在即学有所成,并且可以学以致用,自然而然的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有所提高,这样学生就会一步一步的跟着教师的脚步进行学习,最后提高其教学的质量。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愉悦学生的身心。职高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影、动漫烘托讲课主题,引入新课,或设置悬念,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直接切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职高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三、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生拥有学习自
在长期以来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听老师讲课,他们的思想得到了限制,思维也难以发展。由此可见,老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去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且要时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彼此间共同发展。
当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着主体地位,老师则起到了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所以说,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善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进而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会了去主动参与,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也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得到培养。
四、采取“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代教育时代应用广泛,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更宽的知识面,让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多项思维能力。因此,职高的计算机老师要注重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老师设置任务要懂得循序渐进,注意分清任务的难度和层次,不要盲目的设置过多又繁重的任务,而导致学生完成不了,从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老师还要注重设置一些灵活性强的任务,并且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让他们学会去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对学生的评价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要秉持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学习时给予他们正确、合理的评价,激励他们去学习计算机。
五、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实践能力
俗话说:“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说,老师在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职高计算机是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学习每一部份知识时,老师都应该要求学生去进行实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巩固已学知识。现在大多学生的都有眼高手低的特点,他们觉得学习的内容很容易,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但是到进行操作的时候却会出现各种错误,他们不能很好的将实践与课本理论知识紧密起来,所以就很难真正的吸收所学知识。
总结
对于职高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而言,其教学的内容就整个计算机技术而言比^肤浅,但是恰恰也是比较重要的,基础的教学就像敲门砖一样,只有学会了基础才有更高层次的进步,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肯定会越来越普遍,所以对于其教学的方式也要不断的改革,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出有利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1 前言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型知识时代,科技水平往往决定了科技信息,而计算机则成为了目前人类社会中进行信息沟通的不可或缺的科技手段。在中职教育中,为了能够稳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开设了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其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中职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一些日常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很多人毕业之后可能直接步入社会岗位,因而如何保证在校期间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在正式入岗之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就成为了目前中职计算类教育的基础。
本文将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的基本教学实践问题展开探讨,并将结合项目教学法给出针对目前该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的几点措施建议。
2 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就现阶段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以及具体教学实践过程来看,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都是通过让学生直接上机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电脑,在操作训练中提高计算机技能。很多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局限于教材与教师,往往是通过教师讲述书本教材内容,或者由教师一人进行计算机操作,而学生则坐在下面接受知识灌输。《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上机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整体教学枯燥乏味,从而提不起上课的兴趣。而在当今社会中,掌握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是进行各类工作的必要基本手段,因而我们必须改变这一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中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切实提升其计算机操作能力。
2.2 教学课堂中学生实战机会不多
以office软件word的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为例,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单纯的课本知识点教授让学生理解在word打字操作中的一些注意点,但是想要中职学生能够切实记住这些操作要点,并且能够将word操作技能真正运用到将来的工作环节中,就必须要通过反复的实战操作,在任务完成中落实知识点。但是目前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为学生提供这些实战机会,也以word教学来说,目前多数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师就没有在课堂中为学生安排word操作任务,使学生从实战操作中感受到word操作技能的使用性与简便性。
2.3 计算机的现行考核制度与学生实际能力脱节
现阶段,在很多中职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科能力考核多是采取试卷检测的形式,即通过在试卷上设立选择题、简答题等文字题目,来考察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掌握度。而这一形式对于检验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中的知识掌握度时却是失效的。这是因为,单凭学生的试卷准确率,我们最多能够判断学生对于这些与计算机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度,而不能够检验学生知否真正地具备良好的上机操作能力,即无法检验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正是在这样一种不符合逻辑的考核设置下,目前中职教学中,很多在试卷成绩上取得较高分数的同学本身的上机操作能力却非常薄弱。
3 就项目教学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重点
3.1 谈项目教学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契合性
(1)培养目标
对于中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更应该落实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而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记与背。中职学生在其毕业之后往往会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技术工人,因而为了保障目前社会人才的科技化与学习型发展,我们就必须关注对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计算机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必须将“实践”与“理论”统一起来,把“做”与“学”统一起来,时刻关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即要通过中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学习型、科技型人才。
(2)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所包含的理论与操作知识内容非常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而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计算机教师往往在几十分钟的教学时间内盲目进行知识点传输,而这种行为却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际接受度。因而我们可以建议中职计算机教师开展项目教学法,因为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布置具体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亲历或模拟工作现场进行实践练习,并且在具体的项目任务完成中,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做到由浅及深的知识了解过程。除此之外,中职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体验和磨练,能轻松、愉悦地获得新知并同时增强了专业技能,提高了对项目整体规划的能力。
3.2 谈如何在实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融合项目教学法
本部分中,将以两个实际操作项目来阐述项目教学法在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成绩表制作项目
计算机教学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向学生布置一项关于制作成绩表的项目,而该项目主要就是用于考察学生对于office软件Excel的应用。
如上图,已知十名同学的成绩,现在要求进行成绩排名、区间筛选、平均分以及最高低分的筛选工作。那么同学就可以充分利用Excel软件的函数功能,而不需要按照传统的方法计算。例如求最大值,可以用“=max()”这一函数,其中括号内的是域的定义,学生只需要拖动鼠标圈住计算范围即可。同样,也有“=min()”、“=sum()”等函数可以用来求最小值以及总和。另外,在数字处理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让学生学会将Excel表格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目的进行图表制作,从而在Excel中的每一张sheet任务表中插入相关的饼状图或者折线图等。如下图:
通过向中职学生布置成绩表的制作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Excel表格的操作进行摸索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到计算机技术手段必须通过切实的操作练习才能提高。
(2)课余生活展示项目
计算机授课教师在讲授PPT程序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同学布置展示课余生活的这一制作项目来实现。教师应要求学生制作出同时具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精美的PPT文件,从而生动活泼地向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展示中职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内容。在制作PPT 的具体过程中,中职学生能够感受到由图文并茂、动感十足的PPT作品带来的视觉与听觉震撼,也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来自于计算机技术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与精彩。
4 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问题的几点建议
4.1 教师与学生急需转变计对算机教学的实践观念
为了能够对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彻底革新,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学教师以及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观念,要明白计算机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的教学课程,脱离了理论基础学生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计算机知识学习,而脱离了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则只能“纸上谈兵”,能谈不上在将来就业中对于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具体操作。而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扭转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关于实践教学的观念,必须强调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上机操作的必需性。
4.2 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
最好的教师以及求学动力往往就是兴趣,因而必须提高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必须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首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目前计算机技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且与他们未来的就业工作更是紧密相关的。其次,教师应当向中职学生充分讲解计算机世界的奇妙,从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开始,让中职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在现实社会中的渗透与无处不在。我们也必须注意让学生切实关注计算机应用知识,而不是过分热衷于计算机游戏、网络视频等其他网络虚拟世界的内容。
4.3 精讲多练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操作练习来提高其自身的计算机技能。在实际课堂中,很多教师往往利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向中职学生讲述了关于某一特定程序的各方面知识,而学生往往不能立刻吸收这些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因而教师应当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实际操作实践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足够的练习操作来了解教师的讲学内容。另外,在教学课堂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也应当注重自身和学生之间交替练习的进行,这是因为,学生往往不能通过一次讲解就全方面了解技术知识内容,教师需要通过学生初步的操作情况来了解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更正与提升。
4.4 革新相关考核制度
进行计算机知识的相关考核,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能够通过考核成绩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应试压力来促进学生日常课程中的学习。正如上述所属,单纯地通过试卷设置,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等题型来考察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测试学生对于程序以及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来检测整体教学效果。同样的,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在传统的试卷考核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实际操作,但是在革新中职计算机考核制度之后,学生也将了解到对于计算机操作技术掌握的重要性,从而会在其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于程序以及软件的操作环节。
5 结语
总的来说,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是同时重视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度的,而不能因为过度关注不合理的考核制度而忽略了对于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关注。只能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了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够保证中职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岗位之后有一定的能够完成计算机操作任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385
在“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中,体现科技发展的数字化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在这种网络大环境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成为时代趋势。微课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其具备学习自主、内容适量、主题突出、耗时简短的特性,特别是其“微”的特性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泛在学习。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基于中职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社会就业能力的目标,教师应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有机融合,利用微课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扩充教学资源,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
一、运用微课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学习动机的进行高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薄弱、学习动机不足、自主性和自控力较差的问题,又因为班级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习惯采用“知识讲解+实践演练”的固定教学方法,以至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具有主题明确、容量适中、资源丰富等特性,且其多样化的智能操作手段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简明易懂的单个知识点,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初识计算机”这课时,笔者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课前让学生利用微课和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几部分知识,微课以视频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知识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易懂、灵活多样,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可视化的课前自主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使他们对课前预习内容形成更深刻地理解。
二、运用微课引导探究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拓展的课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知,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这便需要教师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教学,通过提升课堂吸引力、增强教学实践性、加强知识拓展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由此出发,教师可运用微课引导探究教学,强调过程的理解与技能的应用,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践成果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感染病毒的处理”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利用微课开展引导探究教学。首先利用导入微课让学生初步认识磁盘病毒的预防与控制,让学生对问题的起因和发展形成大致了解。接下来组织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微课与教材,探讨出几种典型病毒的防范方法与可行性。最后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运用“防火墙技术”“安全扫描工具”“备份系统”“监控手段”等方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运用微课打破课堂限制,扩充教学资源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易于存储、便于传播的特点,如今,智能电子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微课,并且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可见,微课打破了常规课堂封闭模式的限制,具有扩充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的优势,便于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收获更好的课下复习效果,教师可运用微课整合知识点,帮助学生针对性地巩固知识点,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
【摘 要】本文基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视角,在了解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了“微课程”的显著特点,尝试合理有效地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从而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 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88-02
一、认识“微课程”
1.“微课程”的概念。微课程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制作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小视频,长度通常在十分钟左右,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教学环节。即是将原有课程按学生学习规律,分解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一种微型课程体系。
2.“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微课程教学模式是崭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足的有利补充,两种教学模式的互补,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如下表所示:
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帮助学生对不同知识疑难点,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学习,是传统课程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因为微课程“短小精悍”、“目标明确”,内容却具有充分的针对性,更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掌握课程知识难点;另外,微课程可以反复观看,查遗补漏、温故知新等方面微课程的优势更加突出明显。
对教师而言:微课程的优势体现在微课程的内容比较单一,且具备针对性。教师把传统课程中章节内容逐一分解成多个连贯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程精心制作,化繁为简;让学生学习一个个的知识点,然后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实施微课程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拓展。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虽然教育信息化逐步得以普及,但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城乡教育的差别,中职学生在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学生中存在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等现象,从而造成了教学对象的水平层次不一致。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幼儿师范学校,90%以上是女生,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来自乡镇农村,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不高,文化基础较差,若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上,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做到同时兼顾不同的水平层次不一致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减少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满情绪、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更好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先对新生入学前的计算机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在入学前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上网浏览、QQ、微信等);另外一半的学生因来自的地域较偏僻,入校前基本没有学习过计算机。有不少学生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能在课堂之外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移动平台(如手机、ipad等)来完成对教学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这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拓展到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了一定依据,对当前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迫于眉睫,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与组织者”的教学模式呢?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提供了十分有效的补充。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教学时间做出重新的安排与规划。课前,计算机教师首先确定好要教学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进行微课程的精心设计与制作(或选取、下载),同时为学生量身定制好学习的“任务单”,引导学生在课前空余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与思考,在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还可以轻松实现学生学习、讨论、反馈等功能。学生方便快捷地通过互联网络、校园网、移动网络资源获取所需的微课程资源,此时学生的学习不再单纯依赖教师,而是注重自身支配与选择空余时间,对教师课前设计的“任务单”等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整个过程完全贯串“导学一体”理念,创造了贯串课时教学活动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形成了“导学一体”教学模型。具体实施流程如下图所示:
1.计算机微课程教学模式详尽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在课前阶段:计算机教师以课程章节为单位,为学生设计好自主学习的“任务单”,学生则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单”,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是前台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存在于后台的指导者。同时,教师要精心制作或准备好配套学习资源,“配套学习资源(或微课)”)模块中,贯穿于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在这个环节里,学习的主体依然是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获取了自学的能力与学习信心;此时,教师就成学生后台的帮助者。
(2)在课中阶段: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最佳平台,因为计算机教师在课前已针对知识点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习者课前自主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疑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并对学生课堂中练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重点的理解与掌握。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若干小组与分层次,积极开展各种协作学习,然后对作业、作品的交流、讨论探讨等活动,这将更能促进学生对教学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一环节中,计算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成知识点内化和拓展,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3)在课后阶段:教师布置上机练习与作业,学生在课余时间里,通过课后作业、作业分享、学习测试评价、实践操作练习、相互总结分析、复习巩固等诸多过程,进一步对“任务单”中知识进行内化,此环节是“微课程”教学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针对个体差异的学生进一步跟进其的教学细节,课后对还存有疑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互动交流与指导,进一步展开教学反思,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深度进一步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微课程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了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则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设计者、帮助者。
2.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笔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科组老师,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共同设计、制作不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如excel中的函数应用中的Counif、Rank、Vlookup等函数使用;Powerpoint中的各种自定义动画的使用制作技巧、幼儿课件制作技巧等。制作好相应的微课程后,我们一般将微课程上传到校园网的数字化平台上供师生共享使用;或上传到公共云盘中,并将云盘分类,做好链接好让学生可以在空余时间下载自主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与自觉性得到提高,教学效果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
总之,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但肯定是一种对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最佳补充,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探讨与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将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得以大面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钟绮,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28-31.
[2]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10.
[3]钟晓流,等.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而每个学生都有其智能上的优势,传统的教学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统一、授课方式的统一,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别,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教师的作用应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激励学生来发掘自身的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差异教学的内涵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和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实现学生各自的身心发展目标。
大学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教学的特点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出发点,立足于有差异的群体,提供学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多元选择。差异化教学不仅立足于学生的差异,而是积极地探讨多元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整个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中,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且不断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勇于创新。
1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1 课程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授课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及对课程学习的期望,我们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调研,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我们采用课上、课下,邮件、QQ等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所具备的基础能力情况和目标技能的差异。例如学生是否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否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期望程度。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我们也要了解学生中是否有部分人已经掌握了本课程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知识点,我们在安排差异化教学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内容的层次性,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给不同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面上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完成更高层次的综合练习。
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教学目标
以前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大纲对全体学生统一设置,这种方式也常常会导致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甚至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同学反映像听天书,其结果是导致一部分同学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降低。而差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层次化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
我们把教学目标层次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对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提高性目标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拓展性目标是针对基础好,对所学课程有强烈兴趣的学生的要求。
我们采取的步骤主要有以下两点:(1)确定起点:对照教学课程大纲,通过对学生初始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差异化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参照绝大部分同学的基础能力进行教学,对基础特别弱的学生安排课前预习的准备知识,这些准备知识包括查阅文献、完成部分针对性的作业,事实证明,这种预习的方式对基础弱的学生很有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树立了自信,对问题的讨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不再抱有畏惧的心态。而对程度好的学生,我们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拓展的知识要求他们课后进一步思考。下次课堂会适当点评,学生们都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他们对计算机课程十分期待。(2)分层次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起点较低的学生采用由浅入深、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把差异化教学目标再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形成目标链以达到最终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起点。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中Office应用,我们分别提出了基础点、提高点以及技巧点,有的学生会从基础的排版编辑开始,有的学生会直接进入到Office的高级应用。最终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到了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创造性地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1.3 课程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
1.3.1 针对学生基本知识进行选择
根据我们多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调研,实际上一年级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水平是满足正态分布的。大部分同学对即将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定的预备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和较强都是小比例的。
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第二章是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主要内容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具体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部分内容,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但应用水平差异性很大,Word、PowerPoint掌握的程度远远高于Excel,因此我们在这一章教学中,采取了不讲或少讲Word和PowerPoint,增大Excel教学内容,对Word和PowerPoint安排详尽的实验内容,并鼓励学生完成高质量的word排版及PPT制作,取得很好效果。课下我们安排了Office应用大作业,大家自由选题,做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我们也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对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提供拓展性要求是进行综合的项目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仅灵活应用课堂讲授的知识,还根据问题的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与指导老师交流,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文件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提及很少,但在做项目时涉及到大量的文件操作的技巧与方法,学生们一步一步攻克难关,当项目最后调试通过时,许多学生都感慨没想到一个学期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从对C++一无所知,到能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他们都很感谢老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3.2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
调整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授课对象分布全校非IT类所有专业,理工、人文、医科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及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对不同的大类尽量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专业进行联系,在使用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到学生已有的各方面知识,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心理、数学、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1.3.3 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选择
90后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他们的学习风格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内向的学生几乎从不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学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踏实、独立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培养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采用性格互补,和谐发现的宗旨,安排了不同的作业。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作业PPT展示,我们要求学生上台演讲,平时从不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在100多人的大课堂进行演讲的经历,他们表示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1.4 差异化教学评价
教学的评估是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差异化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问题,从而进一步对差异教学过程予以修正。
1.4.1 差异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题库,在实施分阶段机考的试卷中,按照基础题+提高题+应用题层次出题,通过不同层次能很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实验作业与练习题。这些考核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由计算机自动评判。
1.4.2 差异性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的差异组织教学,评价方式就不能仅靠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我们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从个人素质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展示与发展自己。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
实训教学
考试考核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3-0070-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到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其实训实践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规范实训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践教学标准的要求。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特点,积极探讨上课内容和方式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原则。虽然同一门基础课在不同专业中讲授内容也应有所侧重于区别。比如外语学院的学生强化:office办公软件和工具软件的使用,浏览Internet,网络知识等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强化: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及其构成,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测览Internet;商学院学生强化: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浏览Internet,网络知识,网页制作等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每位教师要规划出每个学期实训内容,并制订同专业结合的实训标准和考核标准。比如初等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和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等。更加强调计算机知识与专业领域知识的密切结合,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2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概念及操作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加大实训上机环节,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学得懂、用得上,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搞好实训教学至关重要,是检查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实训教学作了改进:
(1)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应用能力
必须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方式来设计教学,树立“能力本位”思想。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案例。
首先,教师要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对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讲授内容相同,但教学侧重于区别、设计情景不同。比如初等教育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小学教师的一个师范类专业,定格在“专科”、定向在“小学”的一个专业。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前,首先,需分析此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见表1,然后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及其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见表2,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按模块组织教学。
其次,在校内教学实践中,除了讲授课本内容外采用了自己编写的电子课件、案例及自编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来进行教学。另外有效利用和技术开发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试题库管理系统,来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如实训和理论课程结束后,通过设置新任务,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检查并了解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明确考核办法,注重职业教育
教学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馈。对于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及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实验作业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占20%(考勤10%+作业10%),实训考核成绩考试占40%(平时实训作业成绩60%+实训综合大作业成绩40%),期终考试成绩40%(理论考试占30%+实训操作70%)。特别注意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认真评议学生实践实训作业和综合大作业。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但学会合作,也可分享到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这样做不仅检查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能力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如考核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过程、程度、设计效果以及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