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

第1篇: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满意度;实习

机制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师资的综合性、实践性必修课程。它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教师应具有的优良品德和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能力。就浙江七所高等师范院校(包括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台州学院)相关实习文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完善师范院校实习运行机制,促进职前和职后的顺利衔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资源。

一、就七所高校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分析异同

1. 实习准备阶段

七所高校的教育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在开展教育实习前一学期已确定实习生名单,采取由学校(院)统一安排和部分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宁波大学教育实习工作管理办法》中规定,20%的实习学生可采用自主实习方式进行。此外,实习生已完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等相关课程,并通过考核(其中中文专业普通话等级二级甲等以上,其他专业二级乙等以上等)。

七所师范院校均要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主要完成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或其他形式的学生工作)和教育调查三部分内容。在正式进入实习阶段之前,值得一提的是,宁大在短学期就“三笔字”“简笔画”“说课”“模拟上课”等进行技能考核;湖师院组织开展 “演讲”“说课”和“课件制作”等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活动等。

除此,七所院校均要求带队老师在实习前与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取得联系,明确实习期间要求。师范院校会优先选派“双师”教师担任实习生带队老师,人员(带队老师人数:实习生人数)配比为:宁波大学1∶8,浙江师范大学1∶20~1∶40,杭州师范大学1∶10,温州大学1∶8~1∶12,湖州师范学院1∶15~1∶20,绍兴文理学院1∶12~1∶17,台州学院1∶11。

2. 实习开展阶段

(1)学生方面。在实习相关文件之中,七所师范院校均包含关于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思想、学习、生活与工作等方面的细则,《湖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实施细则》还强调要对实习生进行师德教育;实习期间,以一周见习,七周实习的先后顺序安排实习。实习生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等工作,不同的学校对师范生要求略有差异。实习任务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实习任务信息

(2)带队老师方面。上述七所师范院校均要求带队老师与实习基地及师范生保持密切联系,并对实习生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或其他形式的学生工作)和教育调查等方面进行检查和指导。其中,宁波大学要求带队老师检查、辅导记录不少于6次;湖师院要求带队老师以教育实习日志的方式记录;绍兴文理学院要求带队老师与实习单位共同配合,及时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3. 实结阶段

按照各高校要求,实习结束后实习生要上交个人实结报告,内容涉及教案、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实习日志等方面;带队教师在实习1周内完成对实习工作的总结评议,组织学生进行实结,其中,浙师大、湖师院召开实习经验汇报交流会,并借此吸收下一届学生参加。此外,浙师大要求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进行为期3到4周的研习活动。

二、高校师范生实习现状调查

1. 调查目的

其一,旨在探讨当前师范生实习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其二,为改进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其三,为提高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职前职后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提供有效策略。

2. 调查内容、方法和对象

(1)调查内容。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①实习前师范院校对实习内容、要求及安排的指导;②实习中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包括师范生与带队老师,师范生与指导老师,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③实习生对实习安排的满意程度;④实习生对实习后师范院校的总体评价。

(2)调查方法。采用文献收集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

(3)调查对象。问卷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情况调查表》(学生用)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各系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该对象已于大二学年完成两周见习,大三学年完成四周特色实习,大四学年即将完成八周综合实习。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85份,回收率92.5%,有效率100%。问卷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情况调查表》(教师用)以各实习学校指导老师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2份,回收率92%,有效率100%。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实习前师范院校对实习内容、要求及安排的指导。为了较客观地了解师范院校在实习前的安排与指导,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有关问题,经整理、统计结果分别见表2、表3。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师范生已了解实习制度和内容,比较充分地掌握了实习信息。

表2: 师范生对实习制度和内容的了解程度

表3 :指导老师对实习制度和内容的了解度

(2)实习中师范生满意度。通过客观了解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适应情况和满意程度,分析探讨师范生的实习需求,便于为改进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经整理、统计结果分别见表4、表5。

表4 :师范生对实习的总体评价

表4反映实习生自我评价的高低与带队老师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的好坏呈正相关。总体来说,对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较满意。

表5:实习生对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评价(多选)

(3)实习后师范院校的总结评价。经过调查,有13%的同学反映实习小组会就实习机制方面向带队老师或师范院校提出建议,有58%的同学偏向于参加由校方统一组织安排的实习,21%的同学更希望以自主实习为主的实习,有10%的同学认为所在院校的实习机制有逐步完善的趋势。实习生对实习后所开展评价工作的满意度如表6所示。

表6 :对所在师范院校于实习后总结工作的评价

(4)实习期间师生(带队老师与实习生)、师师间沟通情况调查。通过对沟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反映师范院校带队老师工作职责的落实情况。统计结果分别见表7。

表7: 师生、师师间沟通情况(多选)

(5)指导老师对实习的总结评价。经过调查,有3%的指导老师反映合作的师范院校有就此次实习需要改进方面征询意见或建议,有12%的指导老师认为实习机制有逐步完善的趋势,有35%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实习很满意,54%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实习较满意。

三、完善和促进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运行机制的策略

1. 师范院校方面

(1)以多种形式开展实习安排、要求及内容的教育指导工作。教育指导工作要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其中,院校方要认真贯彻实纲计划等纲领性文件,组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及时召开实习汇报会及经验交流会,并广泛吸收下一届学生参加,做到实习前后顺利衔接,实习学生上下级顺利结对;班主任和带队老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多种形式上传下达,确保每位实习生明确实习规章制度。此外,各院校可通过创建教育实习网络平台等方式,共享实纲计划、实习通讯稿、优秀实习生展示等内容,联合优秀的教师和学长学姐进行相关问题的答疑。

(2)调节师生人员配比比例。从七所高校的实习机制中发现,带队老师与实习生的比例一般在1比10以上,一名带队老师指导的实习生人数过多,容易导致带队老师时间分配不均,给予每位实习生的指导时间过少等不良情况出现。通过访谈后发现,该现象主要由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紧缺。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师资能力培养,吸收更多“双师型”教师参与实习工作。

(3)加大实习经费投入,保障实习顺利运行。在广泛对学生进行访谈中发现,多数师范院校学生并没有实习经费的补贴,交通费用自理,仅少数师范院校有相应政策。如台州学院在实习期间接送,宁波大学在特色实习期间接送等。教育实习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首先,争取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争取从财政拨款中获得实习专项经费,增加教育实习经费在教学经费中的比例。其次,应做好开源节流工作。一方面是实行“国家拨一点,地方给一点,学校出一点,院系自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学生个人担负一点”的多方集资办法;另一方面,争取得到实习基地的援助,实习基地少收费或不收费。

(4)建立师生、师师(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间沟通良好的实习机制。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分析显示,师范生对自我的满意度与带队老师及指导教师工作负责程度正相关。因此,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在实习生对实习整体评价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据数据表明,仅有12%的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能与带队老师保持联系,几乎所有的指导老师在实习中不常与师范院校的带队老师联系。对于实习生,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其进行自我审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5)建立客观合理的监督机制。在实习机制运行当中,运行统筹方对进程的监督和监管十分重要。据对实习机制的异同分析发现,七所院校基本将实习职责落实到个人,但由于监督审查程序和系统不健全,造成实习报告弄虚作假,工作总结敷衍了事等情况。因此,要健全师范院校的审查监督系统,实行“一步一小结”的管理方法,与实习基地学校合作,就学生实习情况和实习各方需求开展每周研讨、中期会议、定期考察、课例观察,落实责任机制。

(6)师范院校应及时掌握师范生实习情况,收集实习反馈信息。在对实习机制的分析中发现,七所师范院校都比较关注师范生的实习生活,要求带队老师全程听课,安排学院领导巡视等。但是,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的互动并不频繁,对实习情况的了解,形式单一,内容局限。因此,师范院校可以在实习中及实习结束后,收集实习生和带队老师对教育实习工作、今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实习学校对指导老师进行实习反馈调查,以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形式收集有关实习反馈信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习机制。

2. 实习基地方面

(1)由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共同制定实习安排。根据对实习学校教师的访谈发现,实习学校并没有对实习生有具体要求与安排规定,仅通过与带队老师的交流获取。因此,在遵循师范院校实习制度基础上,各实习学校可根据本校情况及特点制定实习安排及要求,为各方面制定总的实习工作方案,确保实习步调一致。

(2)在实习前期,指导老师明确实习生的实习要求及职责。在调查中发现,指导老师对师范院校的实习要求并不明确,例如课时量,实习时间跨度等内容,多是通过与实习生的交流中了解。据此,实习基地学校应定时召开实习会议,举行实习小组讨论会议等,切实普及实习工作任务,要求指导老师明确自身职责。例如了解实习生的实习要求,安排实习生教学观摩,指导实习生备课、试讲和讲课,改进教学效果。此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指导老师应指导实习生实施班主任工作,传授班级工作经验,帮助实习生解决存在的管理问题,协助实习生开展家访以及教育调查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全战,赵本全.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对

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

[2]蒋菠,许瀚月.变革教育实习,提升师范生

执教技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3]邬跃,陈恒.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

第2篇: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潜流失;酒店业;专业实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74-02

1 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现状

1.1 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潜流失的相关概念

欧臻提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专门为酒店培养的高级管理人才,但在目前我国酒店人才市场上这个群体并未受到酒店企业的青睐,同时这些大学毕业生也没有对酒店企业倾注应有的热情,而是流失到其他行业领域另寻他途。”他将这种流失称之为“潜流失”。

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总结,绝大部分学者定义毕业生“潜流失”为酒店管理方向本科生在面临毕业时未选择行业内就业,或到岗后短期内跳槽、转岗流失现象。其定义的角度区别于酒店企业在职员工的流失。

1.2 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潜流失现状

(1)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低、流失率高

大量的高校就业统计数据和酒店人力资源结构显示大多数酒店管理本科生并未在酒店相应岗位就业,如下表所示,以我校2008―2010年三届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为例:

如上表所示:近三年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一直持续在较低水平,并呈下降趋势,行业内就业率不高,同时就业后流失率居高不下。

(2)缺乏竞争优势,流失方向多元化

在酒店专业性岗位的竞争中,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更占优势,以笔者亲历的酒店招聘为例:某四星级酒店需要招聘酒店市场营销人员、宣传部美工、工程部弱电工、财务部核数数名,由于收到简历较多,通过一轮笔试和两轮部门面试,最后拟录取结果分别是来自市场营销、文秘、会计等专业的毕业生,其中只有营销部一名员工来自酒店管理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即使面对本专业对口就业方向时,酒店管理毕业生在招聘和使用中也不占优势,而他们却难以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应工作。除了继续深造或政策性就业外,最后往往分散在各个行业,就业领域与专业关联度低,流失方向多元化。

2 低就业率、高流失率带来的影响

2.1 对个人投入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酒店管理方向本科生构成旅游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又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而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因此受教育者、施教者和国家都要适当分担它的成本,以湖北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平均学费为例:旅游本科四年学费2万余元,住宿费约4千元,该部分为硬性支出,还未包括四年的生活费、学校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以及机会成本和隐性成本等,面临毕业时,大量毕业生选择另谋出路,四年的投入收效甚微。

2.2 酒店人力成本增高,行业发展低水平循环

酒店业进入门槛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现状很难吸引真正的人才,这也是毕业生在考虑就业前景时拒绝酒店的重要原因,同时酒店在招聘大学生时也抱着“招进来再看”的态度,没有将大学生员工的发展切实落实到人事管理流程中,最后还是面对人才的流失,于是又重新组织招聘、培训,如此的循环往复往往治标不治本,陷入“高成本、低水平”的循环发展中。

3 酒店管理本科生潜流失探源

3.1 酒店业行业性质对酒店管理毕业生吸引力有限

首先,随着旅游市场格局的逐渐变化,目前酒店业的工资水平较其他行业而言相对偏低,美国Occupation Outlook Handbook 中的资料指出:“Earning in hotels and other accommodations generally are much lower than the average for all industries.”首先,酒店薪金相较其他行业没有竞争力;其次,社会传统观念对一线的服务业一直存在偏见,且酒店的工作环境复杂,是犯罪行为的常发地;再次,随着国外高水平酒店管理集团纷纷入驻,行业体制发展日趋完善,提升机会减少。

3.2 人才需求的差异化与旅游教育同质化之间的矛盾

(1)酒店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酒店在面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时,要求有实践技能,同时具有管理者的眼光和潜力、创新的管理思想,针对酒店纷繁复杂的部门,需要的人才也是类型各样,例如前台接待的要求特点就是形象气质俱佳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如果是只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外语能力的毕业生,显然是无法胜任前台职位的。

(2)旅游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扩展快,但培养模式趋同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院校扩展迅速,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均不断扩大,根据历年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旅游院校数与在校生数数据公报,可以看出,2001―2005这五年期间,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增加了122.8%,而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旅游院校总量增长的幅度,这些现象反映出高等旅游院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结构不平衡,大部分的旅游院校在培养方向的选择时折中为偏重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加强旅游管理理论的教育,相应的实践教育内容没有跟上,同质化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面对酒店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无所适从。

3.3 酒店顶岗实习对择业的影响

(1)经济效益第一位决定了酒店接受实习生的目的简单、功利

酒店企业接受实习生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实习生是高素质的廉价劳动力;其二,名义上的校企联合可以增加企业的知名度,而旅游院系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其三,协议的达成建立在各方利益妥协之下。以某一实习酒店为例,同酒店实习的13人中11人被分配在人手紧缺的餐饮部门(中餐、西餐和大堂吧),1人在前台,1人在客房,均为一线服务人员,半年实习时间,实习岗位的调动仅限于餐饮部内部之间,无任何管理岗位的安排。酒店根据自己用工情况分配实习岗位打击了实习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到位导致对酒店信任缺失

实习生遇到与酒店管理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地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倾向,笔者从湖北经济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08届、2009届共计79人的专业实习报告分析,得出影响毕业生不愿进入酒店工作的因素如下:部门管理不够科学;基本权益未受重视;授权不够;部门沟通不足;同事素质普遍较低;管理岗位实践不足;酒店业薪酬太低;服务行业环境复杂;老员工难相处。由材料可知,①酒店专业实习深刻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酒店工作的倾向;②实习生最终不愿进入酒店的主要原因为酒店管理水平较低。实习生对酒店的反馈说明如果酒店方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很难培养学生对酒店良好的印象和强烈的行业认同,进而难以招到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

3.4 酒店对人力资源认识的缺陷

杨效忠等的研究认为经过实习之后,酒店管理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一定变化,在将来选择就业时更侧重于个人的发展空间。然而目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是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进入酒店后往往没有职业目标,在很长时间内处于摸索状态,一旦时机成熟便会选择离开。这种情况是酒店所不愿看到的,所以,酒店往往不愿意培养新人,结果酒店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不进行新员工职业规划―员工选择离开―企业更不愿意职业规划―更多本科毕业生离开”的恶性循环。

4 有效改善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潜流失的对策

4.1 科学合理的薪酬和福利机制

对本科毕业生最有效的薪酬体系便是与专科生和社会人员有差别的工资标准,提升制度的相对倾斜,通过能力与业绩等核心价值的薪酬体系使员工认识到个人利益与酒店利益的一致性,如酒店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福利措施,如生日假期及礼物、奖励旅游等福利,更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4.2 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结合

(1)酒店企业将实习的宽度扩大到老师,安排相应岗位供老师挂职锻炼,协助实习生管理;为酒店注入新鲜血液,从专业的眼光来审视酒店管理中的不足;更新老师的酒店管理知识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引导学生与行业间的配适性教育。

(2)学生专业意识的加强需要行业内优秀人员的引导,旅游院校可引进合作企业优秀员工、管理者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可采取讲座、实验课、座谈等方式开展,教导同学们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安排酒店管理专家与高校合作制定酒店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3)定向合作培养优秀学生,笔者在法国波尔多市交流时了解到,当地很多酒店都与附近旅游院校合作培养酒店管理人才,酒店为学生支付一部分学习生活费用,学生根据协议在规定期间在酒店连续实习伴随整个教学过程,毕业后工作第一选择也是该酒店,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仅替学生解决了部分学习费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定向的培养灌输企业经营理念与文化,培养行业忠诚感,同时他们由于有相当时间在酒店的锻炼,甚至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走上管理岗位,这样的合作模式值得借鉴。

第3篇: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带教;问题;对策

1问题分析

首先,理论与实际出现脱节。护生学校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书本部分知识与临床实际脱节,无法有效联系理论与实际,对实际工作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无法将从学校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另外,手术室护理属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例如某些贵重仪器、先进设备,护生无法短时间掌握使用技巧。

其次,责任心低、缺乏岗位感。处于实习期间的护生,在实际手术台前,往往表现出束手无策,对于无菌技术操作、教师存在茫然。少许护生因缺乏相应的岗位责任感,对于基础护理不够重视,遭到挫折时怨天尤人,未秉承无私奉献的原则工作。

第三,技术不过关。由于护生接触手术室时间较短,对环境处于陌生状态,未全面掌握有关护理知识,无菌技术操作方面内容掌握不够牢固。在实际的手术时,口头表述极为准确,实际中却无法运用,甚至出现无序操作。因怕出错、紧张、怕受到批评等心理压力,而不敢动手进行护理操作,致使临床实践经验缺失,学习护理技术较慢,降低护生实习的有效性、积极性,增加带教工作难度。

第四,护生心理压力过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因手术室护理属于一种相对封闭状态,工作性质、设施与病房不同,护生进入手术室后,极易出现恐惧感。其二,因对手术室的陌生感,导致护生实习压力较大,情绪较为紧张,尤其是手术室护理操作极为严格,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过多的实习内容,护生极易失去兴趣、信息。

第五,沟通能力差。因许多护生为家庭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宠爱,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工作无主动性,同患者、教师间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少许护生因年龄与心理成熟不相符,无法主动与老师、患者进行交流,难以寻找护理交流的切除点,在手术配合时,无法与医生进行默契沟通。特别是大部分护生学历较高,面对中等学历教师,不愿放低姿态进行学习,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

第六,自我防护意识较低,无菌观念较差。手术室护理工作对于无菌要求极为严格,老师虽向护生向讲解了污染区、清洁区域无菌区概念,然而在实际中仍存在无菌区域操作的跨越,无法有机结合理论和事件。另外,手术室在工作运行过程中,接触到特殊性患者血液、脏器标本与分泌物的几率较大,极易导致病毒播散与原微生物播散。手术室所使用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可损伤人体,护生的自我防护能力降低。

2带教对策

首先,规范带教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成立带教小组,构建分级带教模式。确定带教主导为护理教研室,逐次分级专科生活组、技术组教学,定期召开相关教学会议,总结与讨论带教工作成绩、计划、问题,以及改进方法。其各级带教老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健全实习管理、带教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至具体人员,将考评内容具体化、细化、量化。

其次,确保教学质量,促进带教老师优化配置。对于护生的带教老师选拔,通常来源于手术室护理人员,通常选择责任心强、经验丰富、技术规范、工作时间长护师。通过带教能力、技术能力、护理知识的考核,医院下达聘用证书正式任命,保证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队伍具备具备高素质、强带教能力。按照具体情况,可对护师进行调整。现代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老师知识水平存在差异,教学手段、方法也各有不同,主要体现于了解护生需求、与护生进行互动上。同时,考虑护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手术室医患关系、医护关系较为被动,为防止出现医疗纠纷,初期实习护生应由老师手把手带教。

第三,促进双向互动,构建和谐关系。护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双向互动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决定了教学质量优劣。因此,我们选择一对一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注重实现情感目标。带教老师通过了解护生情况,按照实纲与护生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对于每一项护理操作,带教老师均进行一次讲述、动作示范,指导护生掌握每一项操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每一台手术,不影响手术基础上,可给予护生独立配合机会,老师则从旁协助、指导,以使护生可独立工作。在互动教学中,应注重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言传身教,正面引导、教育护生,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服务理念、高尚品德。每周进行教学小结,以动态掌握护生实习成果、护生实习要求、实习意见、计划完成情况。护生与教师双向沟通,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第四,加强人文关怀,降低护生压力。在护生实习之前,科室召开座谈会,逐层进行沟通,通过上下级沟通,制定相应的实习生活计划。生活关心护生,用实际行动营造人文氛围。护生入室2 d内,带教老师向护生接受手术室环境,讲解有关手术室制度,使护生消除陌生、紧张等不良心理压力。对于无菌操作,应给予积极示范,使护生了解与掌握基本操作后,再安排护生上岗,以降低护生紧张情绪。

第五,确保实习质量,严格实习考评。对于确保实习质量,对于实习生的请假,除国家规定休假日外,其他事假与病假,请假一天以内护士长批准,两天内护理部批准,三天以上由医院科教办批准方可,若违反则停止护生实习。护生出科前,必须书写实习小结、个人鉴定与实习体会,并由带教老师进行测评。通过实习综合考评表对护生进行评价,对于得分较低者,应给予鼓励与警示。

总而言之,针对手术室护理带教工作,必须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与经验,以便于提高护理带教质量,为护理工作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依贵.手术室护理带教方法的持续质量改进探讨.重庆医学,2012,41(11):1139-1140.

[2]胡名静.手术室护理带教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7,13(6):114.

第4篇: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要做好毕业实习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一个包括学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领导及系、督导老师职责明确的毕业实习组织管理体系,由学生处、教务处、二级院系相关领导组成的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委员会,分别制定实习计划、下达实习任务,由教务处提出实习目标的指标,学生处负责学生的实习管理。由二级院系负责实习基地的联系及沟通工作,对实习基地的技术水平和老师进行考察,了解情况,改善关系,交流学术,沟通思想,合理分工,组成统一协调、职责明确、简洁高效的管理体系。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保证在生活、学习、思想、纪律方面都有专人负责,保证实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实习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

要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需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根据近几年学生毕业实习的实践,药学系相继制定和完善了《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细则》、《药学专业实习手册》、《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协议书》。在《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细则》中,对毕业实习时间、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考核等有关问题做了相关规定。在《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协议书》中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在《药学专业实习手册》中对实习时间安排、实习内容和要求、请假制度等问题做了相关规定。

3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习质量的好坏,与所在的实习基地密切相关。我院从2006年开始,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刚开始的几年内,实习基地以省内外的药检所为主,实习内容主要为药品检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实习检查过程中发现,省内的地市级药检所,在实习期间,检验任务少,学生实际参与动手的机会少,影响了实习的效果。近几年来,通过不断拓展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以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为主的实习基地,并与20余家实习基地签订了实习协议。这些实习基地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医药研发机构,也包括国内知名的药品研发公司,这些基地科研水平高、设备先进、专业门类齐全;同时拥有一批学历较高,科研经验丰富,热心教学工作的带教教师,具有较好的基本生活条件,基本上满足了学生实习的专业需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

4抓好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队伍。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我们与实习基地建立了学生实习的兼职带教老师制度。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有实习老师带教,而且要求每位老师的带教学生不能超过5人,以保证带教效果;带教老师至少要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者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应具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业务水平高、治学严谨、责任心强,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善于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要掌握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了解、熟悉有关资料,并作好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准备工作。应安排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对每位学生的指导和答疑时间每周不少于2次。学院根据实际情况,与实习基地建立了兼职老师聘任制度,兼职老师根据其相应职称,由学院聘任为兼职教师并发给聘书,聘期为3年,学院现在共聘任兼职教师2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50%。根据兼职老师带教情况,按照25%的比例每年评选先进带教老师,对先进带教老师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提高实习质量和积累带教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加强学生实习工作的过程管理

5.1学生在进入实习基地之前,首先要做好学生在各实习基地的分配,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习基地科研内容,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过程的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由于学校实习基地均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大城市,实习成本较高,不同的实习单位提供的生活条件不同,因此,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家庭经济状况、实习基地生活条件等因素,开展细致的工作,做到学生的合理分配。在学生分配完成后,要在系领导的主持下,召开一次学生实习的动员会议,对学生实习进行引导和教育,说明实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重点强调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教育,以减少失误,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

5.2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一段时间后,学校要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院、系领导和学生处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到各个实习基地检查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和进度。专业教师要了解这个实习基地的实习安排、内容、进度以及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征求实习基地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召开带教教师座谈会了解学生的表现。学生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汇报会,要求各实习小组写出总结,和带教老师共同探讨如何更好改进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

5.3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的无障碍沟通渠道。为及时掌握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的生活、实习情况,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安全管理,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即学校辅导员与实习基地带教老师、辅导员与学生、实习小组组长与辅导老师的信息沟通机制。由各实习基地小组长每周定时向辅导员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包括学生课题进展、实习考勤执行、请假情况等。由于每年3~4月份正是学生参加研究生复试的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考研调剂、参加复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时间的保证;同时,由于有的学生考虑将来就业问题,也会提前参加一些工作面试,甚至要求提前进入试用阶段。面对这些不同的问题,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和实习基地老师保持及时联系,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原则上要求学生一定要保证实习课题的顺利完成,不允许提前参加工作。外出参加研究生复试和调剂一定要提前和带教老师及学校辅导员写出书面请假条或者电话请假,请假期间要随时与辅导员和实习基地老师保持信息畅通。

第5篇: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

一、前言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方向性问题,更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节点。在校企合作中,不同的专业其合作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走之路。作为培养掌握现代酒店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酒店管理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最契合了酒店行业对人才的语言、技能、素质、形象等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它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校以及社会提供优质实践性人才。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新建高职院校,以国家级示范高职建设为发展目标,学院大力支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人文财经系的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最早是在2006年应用英语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而开设,2011年才专门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中,人文财经系在2006年就尝试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相关酒店合作,开展了顶岗实习,在8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建立了相应的酒店实习基地,开展了学生到酒店为期4个多月的顶岗实习等等。

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历程

酒店管理专业自2006年作为应用英语专业的一个方向开办开办后,校企合作的模式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校企合作的初级运行阶段。2006年人文财经系成立后,系部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指出的:“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等要求,系部极力倡导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由于系部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对于高职的人才培养要求还没完全理解,各专业虽然都在通过人脉关系联系企业进行合作,但是还处于非常表面化,限于完成任务阶段。就酒店管理方向来说,由于该方向属于应用英语专业,基本上所有的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向酒店服务英语、饭店英语等课程本专业教师来教授,其他的酒店行业认知、酒店营销、酒店服务礼仪等核心课程基本上都是靠外聘教师来完成,本系教师对于酒店管理认知非常有限,因此当时的校企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专业发展任务,认为有实习基地即可,如何有效利用则没全面考虑,另一方面,当时签署的酒店基地虽然也比较多,但是如何运作却没有明文规定,基本上仅限于解决酒店的旺季用工问题。以兰亭大酒店为例,该酒店位于郑州CBD附近,如果CBD没有什么大型活动,酒店一般也不与系部联系,如有大型活动,酒店就会与系部联系,要求安排数量不等的学生去酒店实习,但一般时间也较短,有时半天或者一、两天,学生的实习实训非常表面,得到锻炼的机会也很少。

(二)校企合作的改革探索阶段。该阶段是实施“2.5+0.5”的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五个学期,这五个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譬如餐饮、客房、前厅、营销等都有相应的实训室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学习,但是学生缺少实战经验,因此系部安排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而且在该学期就基本实现了学生的就业。虽然企业非常愿意接受这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实习模式,可是系部培养学生时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再加上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酒店本身的环境原因,以及学校对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的不完善和学生个人的原因等,实习期满后学生留职于酒店的很少,以2010届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来看,该专业116名毕业生,只有2名毕业生从事了酒店行业。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阶段。2013年9月,人文财经系酒店管理专业开始实行2+1模式,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学生要利用在校的前2年时间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部分实习实训课任务,最后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专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这种模式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一是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及企业参与力度。二是尝试将部分课程如《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授课模式的场景由校园内授课转化为企业内授课,授课方由高校教师转化为企业专家,教学资源由教材转化为企业资源,针对性更强。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系部深系了郑州本地及外省高星级酒店,与杭州维景酒店、澳大利亚雅阁酒店管理集团、上海中油酒店、北京建国饭店等取得了联系,并达成了加强双方人力资源互换、企业资源引入学校,并进行深化合作的意向;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步入了正轨,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训练进行主要指导,共同推进学院实训室的建设;最后,强化监管评价制度,从校企两方面分别对学生的实习和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监管,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与其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相比,人文财经系的2+1模式实施较晚。在前一阶段的2.5+0.5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如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具备了一定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最后半年有些学生需要参加专升本,有的学生需要参加毕业清考、还有全体学生于5月份办理毕业手续等各类事情,导致半年时间保证下来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3个月都离职了。由于实习的时间较短,合作的酒店想要发现一些好的培养对象都比较困难,而且对实习生实习轮岗,全面发展基本能力,时间短也难以保证。基于这些原因,系部于2011年开始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根据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企业的用人情况调查以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在2013年上半年才开始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制定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加大实习实训的比例,下半年开始施行“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收到了明显成效。具体来说,其实践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改教学计划,整合课程。根据新的培养模式,教研室将原来两年半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针对性更强;在教学内容上,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注重“实用”与“够用”;在“2”的教学安排上,不仅仅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习,还增加了实“模块”课程内容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解决专业的针对性;在教学改革方面,尝试改革部分课程的授课方式,如《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授课模式,场景由校园内授课转化为企业内授课,授课方由高校教师转化为企业专家,教学资源由教材转化为企业资源。

(二)系部以职业资格为导向,实行了多证书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岗位证书。学生通过学习该模块课程,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就业上岗能力,满足当前就业的需要,并且有利于组织个性化的学习,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几年来,人文财经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引进、建设国家(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点、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参加的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餐厅服务员资格证(中级工)、国家助理营销师资格证等,使学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

(三)充分利用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013年酒店管理专业的茶艺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的设备进行了补充和更新,2015年计划建立一个客房实训室,已购置部分设备,为充分利用校内建设的实训室,在课程安排上提高了实训课时比例。针对我们已建好的校外实训基地,系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或者是短期的实习。如2013年5月组织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至CBD进行酒店相关企业的综合会展参观,包括酒店艺术品展览、茶艺文化展等。提升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审美及专业学习素养;利用我系的一些星级酒店合作基地永和铂爵酒店、索菲特酒店、北京金隅凤山温泉度假村等,在每年寒暑假集中组织该专业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一月或两月的实习,不仅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口语能力得到提高,还使他们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职业素质,磨炼了意志,增强了吃苦精神。

(四)建立了一批“对口高效”的合作单位。系部利用一切尽可能的关系或渠道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利用企业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近些年来,人文财经系实习的单位有国家旅游局北戴河培训中心、南戴河蓝色海岸、南戴河鹤岗疗养院、北京中家鑫园温泉度假酒店、上海中油阳光大酒店、工大建国酒店、禅武大酒店、北京文锦世博园大酒店、北京凯美佳国际会议中心、北京金隅集团度假村、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等,其中值得提出的是,有不少的星级酒店的合作是通过第三方实现的,如我系长期合作的同心圆教育咨询公司,是一家专门作大学生酒店管理对口实习的公司,他们通过收取酒店佣金,为酒店寻找合适的合作对象。这给我们也带来了很多便利,毕竟,点对点的校企合作成本较高、效益低,而且一个高星级酒店也许会与多家学校合作,通过第三方的协调、监督与服务,保障了双方合作的顺利进行。

(五)完善实习的相关制度与细则,加强了实习期间的管理。人文财经系在顶岗实习中制定的《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安全自律承诺书》等,坚持做到以科学的态度制定制度,并以灵活的管理方式执行制度,学生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供《顶岗实习鉴定表》、《时间评审表》、《实习周志》等材料。通过建立由企业相关人员和学院教师参加的学生管理,制定管理工作规范,达到学生在实习期间实现评价、考评,加强了对在企业实习学生的管理,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第6篇: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一、旅游类学生教学实习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上。许多学生返校后,对专业学习产生了厌倦,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退学。以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酒店管理系09级学生为例,实习归来后,200多名学生当中,有5名同学选择了退学。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即使正常上课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听课不在状态,或是目光呆滞、表情冷漠,或是看闲书、说话、睡觉,注意力不集中。“三无一有”(无书、无本、无笔,有一手机)学生增多,踏实学习的学生减少。

2.生活上。实习归来,一些同学晚上很晚不睡,早上很晚不起。迫于上课的需要,早上来不及吃早饭,急忙买上食物,来到教室,趁老师不注意就偷吃两口,老师讲课的内容没有听到,冷风热气却已将肚子填饱。有些同学没了理想和追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同学缺乏了年轻人应有的上进和激情,对任何事物都不放在心上,对任何人都不关心,过着天外来客的生活,至于集体活动和同学友谊,与自己无关,完全将自己封闭在个人的世界里。

3.纪律上。有些实习归来的学生,好象经历了世态炎凉,已经大彻大悟,所有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都是过眼烟云。表现出极端的自觉性、纪律性差,经常出现违反纪律情况,并对纪律处罚反映冷漠。课题组成员到班级检查出勤情况,大一、大二的同学出勤状况较好,而大三的同学出勤率较差,仅达到50%左右。虽然他们知道旷课要受到批评和处分,但依然经常旷课,让任课老师无可奈何,也让辅导员不知所措。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行为问题源于思想问题。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然先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课题组通过对学生的问卷和座谈了解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大学生上了大学,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了许多幻想,期待着创造自己的锦绣前程和事业辉煌。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人会一步登天。特别是实习期间,大学生更是需要从最基层工作做起。六个月的基层工作,让缺乏吃苦精神的同学极不适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他们很难接受,原来内心构建的美丽大厦轰然倒塌。因此,不知所措,慌了手脚,表现出了不积极、不主动、不上进的状态。

2.理论与实践脱轨,让大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了怀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等教育“教育周期长,理论更新慢”的特点,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很难适应实习工作岗位的需要。有的同学到实习岗位上,没有经历轮岗,整个实习期间自始至终只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课堂上所学的许多知识,在实际岗位没有用武之地;有些实习企业培训的知识,学生在校时又没有学到。从而让学生产生了书本理论多学无用,将来面对固定的工作岗位,再有针对性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想法。

3.实习企业严格的制度,让学生感到人情冷漠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主要用制度说话,用工资和奖金说话,凡是触犯了和违反了企业管理制度,必然得到应有的处罚。如此缺乏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了人情冷漠,久而久之,学生们说话办事就带有了许多功利色彩和现实色彩,从而忽视了人与人交往、心与心交流。

4.身份的转变,让大学生很不适应实习归来后,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刚入学时青涩害羞的小弟小妹,而是变成了经历过风雨、增长了见识、成熟稳重的大哥、大姐,身份的变化影响了心态的变化。于是不愿意再循规蹈矩,不愿意只在学校内活动,不愿意再接受老师的“纸上谈兵”和“毫无意义的教导”,表现出了纪律松散,我行我素。另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实习时的痛苦经历,让许多大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好好学习,于是开始四处留意招聘广告,制做简历,参加招聘会。

5.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让大学生躁动不安

实习的经历,让大学生有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年轻与稚嫩,让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企业中的等级制度,老员工对实习生的压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让他们感到竞争的激烈、人情的冷漠和社会的不公,也让他们产生了学习好不如关系好的想法,更让他们对社会和未来产生了恐惧和不安。

三、主要对策

在分析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课题组逐步建立了“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教学管理为核心,以学生管理为保障”的指导思想,加大了实习归来后学生教育管理力度,特别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了“系领导宏观把握、辅导员具体操作、学生干部积极协助”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一)加强思想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行动。课题组深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实习归来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1.专业教育。良好的专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专业理想、坚定专业方向、坚守专业岗位,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专业教育应该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结束,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2011年,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酒店管理系对学生进行了分期分批的专业教育:对大一学生进行了专业认知教育;对大二学生进行了专业实践教育;对大三的学生,通过召开实习工作总结大会,举办酒店行业成功人士励志讲座,让优秀毕业生谈成长经历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明白,作为所学专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核心能力,具备什么样的从业心态,具备什么样的工作精神;所学专业具备什么样的发展优势,将来面对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通过这些,让大学生明白,大学所学的东西要用一辈子去消化、去利用,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所从事的工作和现在能否用得上上。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发展变化,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的人生道路提供导向;也能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使得同学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化逆境为顺境,变困难为动力。课题组通过组织先进人物报告会、反腐倡廉讲座、观看励志电影以及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演讲比赛等载体活动,通过正反两方面例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大同学对自己所在社会、所处的人生阶段有清醒的认识,对什么是价值、怎样创造价值有正确的评价,从而更加珍惜所剩不多的大学时光,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社会实践当中。

3.就业观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一方面是因为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让许多就业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然会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课题组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简历大赛、就业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面对现实,着眼未来,把握机遇,踏实工作。让他们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的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就业区域、就业岗位、就业薪酬有基本的定位。更让他们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克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毛病。如此诸多办法,既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也让大学生安心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加强教学管理,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也是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教学管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专业建设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让学生所学的专业,更能适应现代企业需要,让学生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更能与实际工作岗位接轨,创造出更大的专业魅力,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专业学习上。2011年,酒店管理专业加大了院级示范专业建设力度,多次选派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进行市场调查、召开业内专家座谈会、开展说专业大赛、组织专业建设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学习兴趣。

2.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课程建设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更加实用,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更大,掌握的知识量更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2011年,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水管理与酒吧服务》和《客房服务与管理》三门院内精品课建设,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

3.加大常规教学的检查力度。日常教学管理能够让教学更加规范,让教师更加敬业,让环境更加舒适,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2011年,酒店管理系逐步完善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订了系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实行系、学生、教研室三级教学评估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建立“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对实习后学生管理诸多问题存在原因的分析之后,课题组对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逐步建立了“系领导宏观把握、辅导员具体操作、学生干部积极协助”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1.系领导宏观把握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系领导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总设计师,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发挥着政策落实、方向把握、方法研究和制度建立作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摸索,课题组认为,系领导的宏观把握应包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机制;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加大日常管理工作力度等诸多内容。其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础,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机制是保障,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加大日常管理工作力度是重点和难点。

(1)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各种载体活动,让学生高高兴兴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机制。一项工作开展如何,关键看机制是否健全、合理。而建立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机制,是系领导的重要责任。建立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机制具体包括: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组建和分工,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和方法创新等。2011年春季,酒店管理系组织召开了学生管理工作研讨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最后确定了加大日常管理工作在班级考核工作中的分值和考核力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学生个人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才的工作思路,将出勤、宿舍管理、班级卫生、学习、纪律等方面纳入班级日常考核和辅导员工作考核,确定“每周数据一公开,每月数据一汇总,每学期工作一总结”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引起了各班辅导员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

(3)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加大日常管理工作力度。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也是院系学生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涵盖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所有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环节,甚至连睡觉也可要纳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制度,是做好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2011年,课题组负责人所在的酒店管理系,对日常管理工作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将宿舍管理和出勤管理作为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大了宿舍管理和出勤管理工作力度,提高了宿舍管理和出勤管理在班级考核中的分值比例。

一是宿舍管理。在宿舍管理工作当中,酒店管理系建立了“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学管教师不定期抽查和学生干部定期检查有机结合,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级和宿舍量化评比为手段,以标兵宿舍评比为激励措施,以下发卫生整改通知单为补充办法”的管理模式。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初召开全体学生参加的总结和表彰大会,对上一学期表现优秀的班级、宿舍和学生个人进行表彰,对全体同学进行文明修身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保持良好宿舍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而坚定了加强宿舍环境的整治力度,保持良好的宿舍卫生环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决心。此项活动,对实习归来的大学生触动很大,他们的宿舍环境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有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还要加以日常的监督和检查,帮助大学生真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每周学生干部定期检查宿舍卫生,学管教师不定期抽查宿舍卫生,将学生干部检查成绩和学管教师检查成绩汇总,算出宿舍每周量化成绩。再将班级各个宿舍卫生成绩取平均数,得出班级宿舍成绩。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有机结合,让学生时刻做好迎接检查的准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检查中发现的极差宿舍,下发一式两份的整改通知单,注明宿舍存在的问题,一份留给宿舍,一份交给辅导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及时知道宿舍存在的问题,又可让辅导员帮助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学期末总评中成绩较好的宿舍,授予标兵宿舍荣誉称号,并发放一定数量的奖金作为鼓励。获得标兵宿舍的宿舍长,授予优秀宿舍长荣誉称号,并发放一定的物质奖励。

二是出勤管理。在出勤管理工作中,酒店管理系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学习委员日常统计与出勤管理教师抽查相结合。不仅每节课有班级学习委员进行统计,任课教师签字确认,还有负责出勤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将抽查的结果与学习委员统计的结果进行对比,看数据是否真实;二是将班级出勤检查结果与宿舍检查结果相结合。宿舍检查时不仅要检查卫生,还要登记未起床、滞留宿舍学生情况,将登记结果与学习委员上报数据比对,看是否有遗漏。最后算出班级的出勤率,得出最终结果。对于旷课的学生除批评教育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按照以上的管理办法,一年运行下来,酒店管理系各个班级出勤、宿舍卫生、纪律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好转,实习归来的09级学生的日常行为得到了明显改观,受到了任课教师和学生主管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2.辅导员具体操作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的具体操作主要体现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开展主题鲜明的班级活动;落实系里决定;组织学生参加招聘会;做好毕业生离校的各项工作等诸多内容。

(1)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要及时组织班会,开展就业形势讲座和就业观教育,让大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就业形势,做好职业定位;还要做好招聘会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大学生进行个人形象设计、简历设计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技巧,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参加招聘会;进行国家就业和创业政策讲解,让大学生对国家促进就业和大学生创业政策有所了解。2011年10月,酒店管理系组织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各班辅导员首先召开班会进行传达,安排部署,然后组织了班内初赛,将水平最高的学生推荐到系里进行总决赛。决赛时,要求全体学生参加,通过观看优秀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和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2)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经过近二年多的相处与了解,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和日常表现了如指掌,对于他们出现的问题和异常表现,辅导员耐心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有效。为此,辅导员要经常深入班级、深入宿舍,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近距离接触和无障碍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还要通过班级QQ群和班级博客等新的管理手段,深入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和心理,及时沟通、交流与指导,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3)开展主题鲜明的班级活动。面对学生实习归来的思想波动、不爱学习现状,辅导员要及时召开题为“实习归来,我们收获了什么”“、面对毕业,我们准备好了吗?”的主题班会。让大学生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将实习期间的苦水倒出来,将毕业后的打算说出来。对于观点正确的言论,辅导员要及时给以肯定;对于观点偏激、不正确的说法,辅导员要给以及时纠正。同时,鼓励同学们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从职业发展和个人前途的角度出发,理智面对学习,从容应对毕业。

(4)落实系里决定。系里的各项工作是宏观的、粗线条的,辅导员要将其细化,结合所带班级的具体实际,建立具体活动办法和操作规程,以便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这对于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实习归来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系里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辅导员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办法整改,落实到具体的人,并负责到底,直到问题得到真正解决为止。

(5)做好毕业生离校的各项工作。组织同学们填写毕业生登记表,整理好同学们个人档案;做好文明离校教育,组织好“惜缘、惜别”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珍惜彼此的缘份,共度最后一段美好的大学时光。

3.学生干部积极协助

大学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舞台,而在这个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的就是学生干部。试想,几个系领导和老师,面对上千名年少轻狂、个性张扬的大学生,怎能将各种工作一一落实;辅导员一个人管理好几个班,好几百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怎能做到面面俱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才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实习之后、毕业之前,学生干部在这个关键时刻更是起到关键的作用。学生干部的积极协助主要体现在: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落实。

系学生会干部是系领导和学管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卫生检查工作中,学生会干部要弥补领导和老师不能经常检查的不足,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宿舍进行全面检查,记录检查的具体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系领导、学管老师反映,这就为系领导、老师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赢得了时间;在出勤检查过程中,系学生会干部协助老师清点人数,与班委交流出勤情况,记录缺勤学生名单,为老师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组织文体活动中,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活动中的各项服务、组织,更需要系学生会干部忙前忙后;在招聘会召开期间,接待引导服务单位,布置招聘展台和教室,为服务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更需要系学生干部的积极协助;各项数据的整理、表格的汇总、文件的收集、展牌的制作与公示,也大多由学生干部具体实施。应该说,在大学生实习之后毕业之前的这个关键时期,学生干部发挥了骨干和核心作用。班级干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各项工作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班级干部可以为同学提供了一种无障碍的交流与真诚的帮助。有些学生对于老师的说教持小心谨慎或反感排斥态度,而对学生干部的真心交流则放弃了抵触情绪;在班级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工作当中,班级干部按照辅导员的部署,组织全班同学具体实施;在毕业之前的各项档案和文件的整理过程中,学生干部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当老师不在而学生出现了突发事件时,也是学生干部冲在第一线,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

为了促进学生干部更好地服务同学,协助老师工作,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培训。酒店管理系除建立学生会干部、各班班长每周一例会制度,对学生干部进行专门指导和培训外,还建立了每年两次学生干部能力拓展活动。利用春天百花盛开和秋季果实累累之季,将学生干部拉到校外,来到蜿蜒曲折的金山岭长城,来到绿草如茵的坝上草原,来到晨钟暮鼓的外八庙,来到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避暑山庄,锻炼学生干部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互助能力。这些教育培训方式写入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以制度进行固定下来。此外,针对学生干部存在的个别问题,还要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谈心和指导。

四、运用该模式取得的绩效

第7篇: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类学校 跑操 德育活动

一、背景分析

当前,重普高、轻职高的现象普遍,往往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行为习惯要比普高的差一大截,到笔者学校的学生,明显处于高中段的中下游,较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即行为习惯较差,逆反心理强,且把认真做事、认真做人当做是很丢脸的事,故往往会习惯于把事情简单化、潦草化。加之广播操相对来说难度大、动作多,故课间操效果甚差,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同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很多学生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很多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着由动到静的变化,头脑运动取代了身体运动。

自2007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发起首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笔者学校积极响应,除11月至次年4月在每天课外活动中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外,大课间也全面推行了跑操活动,在改善学生精神面貌及组织纪律性、班集体凝聚力、校园活动等方面起到良好效果。

二、简要做法

1.广泛调研,征集意见

由学生上网、调查等方式收集跑操方面有关知识,由班主任通过班会的形式加以整理总结,德育处领导外出取经,将学习的情况通过班主任向广大学生进行宣传和发动。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跑操活动在德育管理中的重大作用。

2.拟定计划,强化训练

制定详细训练计划和实施步骤,广泛宣传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完善环节,注重过程。

①班牌。将外出取经学到的经验之一,班牌,用到晨锻、课间操中。要求各班出操时,由学生代表负责将班牌放到队伍前列固定位置,全校班牌排面整齐。

②队列位置。在各班领操学生位置统一作记号,整个场地纵向、横向划出若干条线,作为参照点。

③进退场。晨锻、大课间出操进场,均要成二路纵队小跑步前进,要求:静、齐、快,路线及标准参照学校自定的《消防紧急疏散演练》。

④仪容仪表。为达到整齐划一,要求学生必须服装(校服)统一、仪表端庄。校服拉链统一拉到胸部,不得出现上衣敞开现象。如果天气寒冷,可以把校服外的棉袄、羽绒服等棉衣脱掉后再跑步。队列时进行服装、仪表检查,强化学生的“形象意识”。

⑤总结、评比,创造良好氛围。对进退场跑操、队列、仪容仪表、服装进行总结评比。做到每天点评,每周小结,每月考核。

(2)第二阶段:强化、推广阶段。

①将大课间部分成果带入课堂。先从早自修、班短会入手进行坐姿训练,从源头上杜绝学生上课睡觉、坐姿不正等影响课堂教学的不良习惯。

②凡遇大集合,如食堂内观看电影、大型报告会、集体外出(乘车)等,一律按照此要求,以此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及团结协作精神。

③班级口号。各班自行设计适合本班学生、专业特点的发自肺腑、振奋人心的班级口号,伴随着音乐、脚步的节奏,齐声高喊。

④强化训练。利用体育中的热身环节、自修课及课外时间进行强化训练。为达到较好效果,自修课、课外时间训练由学校统一安排,并配备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⑤阶段性成果展示。全校班级到操场列队,每次由三个班级出列操练,位置设置在主席台前,过程包括:队列、立正稍息、四面转法、跑操括号跑操路程控制在30米左右,往返一次)。

⑥阶段性总结表彰。在大课间军姿训练中,对进场、军姿站立优秀班级进行表彰,班主任在班内对个体优秀者给予表彰;对校服、胸卡,仪容仪表优秀班级进行表彰,丰富大课间内容,让学生感觉既充实,又严肃,调动学生积极性。

(3)第三阶段:提升阶段。

①结合应急疏散演练,对晨锻、大课间出操进场提出更高要求。各楼层、楼梯转角处配备教师,轮流对各班出操进场秩序、速度进行评分,学校每周至少抽查一次,对进场时间进行考核,月度考核,真正要求做到“静、齐、快”。

②由年级组长、学生会干部交错对各年级坐姿、仪容仪表、校服进行检查和抽查并给予评价,月度考核。

③提出跑操中的“四度”――密度、力度、响度、速度。

④制定《平湖技校阳光体育大课间跑操考核细则》细化跑操考核条例,进一步提升跑操质量。《细则》通过学生出勤情况、队伍集合情况、跑操整齐情况、跑操纪律情况、班旗、口号情况、班主任跟跑7个方面对跑操进行全方位评价。

⑤搭建展示平台。利用一年一度的集体项目运动会、校秋季田径运动会、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启动仪式等机会进行跑操展示。

⑥专项评比。每学期末,举行跑操专项竞赛,对优胜班集体进行表彰并给予班级物质奖励,成绩列入文明班级考核。

3.考核评比,互相促进

活动做到安排之前有计划,实施过程有督促,活动结束有考核、评比、总结,考核评比工作坚决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工作方式采取自查、抽查和普查。坚持分类表彰的办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三、基本成效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个体、班级整体状况正按照如下目标向好的方向发展。

1.个体行为规范

(1)组织纪律性、团队协作精神明显增强。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形成团队精神,在活动中能够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服务他人。

(2)仪容仪表进一步规范。仪容仪表作为跑操活动整齐度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通过检查考核,有效推进仪容仪表的进一步规范。

(3)精神风貌大幅提升。随着跑操运动的日积月累(住校生每日1600米,通校生每日800米)与发自肺腑、振奋人心的班级口号,绝大多数学生展示了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4)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意志力。

2.班集体建设

班风班貌好转,班集体凝聚力明显增强。跑操反映的是集体的综合实力,学生之间必须要有心灵的沟通和协作,尤其是班级口号,反映出班级学生的心声和班集体的努力目标,促使学生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3.课堂及其他团体活动秩序

上课坐姿明显改善,抬头率大幅提高,上课专心听讲及学习成绩普通得到提升;学生能积极参加各类团体活动且组织纪律性好。如参加集体项目比赛的积极性、训练中的组织纪律性明显提高,大型集合或观看电影速度快、整齐度及纪律性好。

4.身体、心理素质的提升

体质测试合格率明显提高,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学生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能主动养成练体强身的好习惯。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身心正常发展,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能正确看待每个活动并积极参与。

四、创新点

对于职业类学校来说,促进学生知书识礼,做一个讲文明、知荣辱的人,一般应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心健康、自身素质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笔者学校的德育就从最简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习惯”“健康”做起,笔者学校提出“有效德育,片段管理”的德育口号,通过跑操这一片段的管理,真正实现德育的有效。

首先,行为习惯。我们较多地听到“习惯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决定一生”等。可见,习惯对每个人是何等重要。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行为规范较差,关键就是进校之前的行为习惯差,进入职业类学校后,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的矫正,而对这一年龄阶段的高中生来说,习惯的矫正除了需要说教,更重要的是磨砺。跑操,能有效对学生的意志、筋骨、人格进行重塑。

其次,健康。中职学生受到家庭、社会和年龄因素等等的影响,容易出现焦虑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如何引导中职学生战胜心理挫折,维护心理健康,是体育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跑操,作为体育课堂的一个内容,对心理健康起着消除紧张,恢复体力;陶冶情操,调节情绪,提高意志品质;培养自信心,完善自我价值等积极作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

五、推广普及

笔者学校推出的大课间跑操涵盖了大量德育内容,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德育教育的需要,符合中职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要,既有针对性,又有时效性;既体现创新,又具有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特点;可以实现教育与管理同步结合的原则。自推行以来,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行为习惯逐渐改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思想道德品质逐渐完善,符合国家关于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及对中职生德育工作的要求,这项工作值得推广和普及。

六、社会反响等情况

1.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

学生能够按照学校的目标和计划一步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2.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同

很多家长放心把孩子交到笔者学校培养,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3.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第8篇:内业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科学教育专业 毕业生 人才培养 实践反思

科学教育专业是为培养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学师资而设的。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25个省市区的59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浙江以6所位列第一;同时,浙江也是全国唯一连续十多年全域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省份。我校科学教育专业成立于03年,经过8年建设,专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已毕业的三届毕业生的教师职业就业率分别为:93%、88%、94%,就业情况良好。为深入了解毕业生发展状况,了解他们在中学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教学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现状、在综合科学教学中有无优势等问题;同时倾听他们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优化等方面的想法与建议,故开展了科教专业毕业生发展状况调查。调查针对我校科教专业08、09、10届省内毕业生展开,实际调查人数86人,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一、调查概述

1.科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适应性调查模块。

调查中有51.0%的被调查毕业生(简称被调查者)对目前从事的科学教师工作表示“满意”与“非常满意”,有40.6%被调查者选择“一般”。由于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很多,诸如学校好差、收入高低、工作氛围、个人发展前途等因素均会影响评判。考虑到当前多数地方教育局要求新教师下基层、下农村的实际,这个结果应该还是不错。上岗到能胜任科学教师工作所需时间调查,有87.0%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一年左右的工作适应期就可以胜任,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适应并胜任科学教师工作。而对13.0%选择需要“2年以上”工作时间才能胜任的毕业生而言,从访谈情况看,并不全是能力问题,相反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在教学优势初中工作,使得教学经验略显不足的他们感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两项调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的发展状况良好,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努力。

2.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方面调查模块。

调查中有30.7%被调查者认为科教专业培养计划是“合理”或“较为合理”;也有18.2%被调查者认为“不合理”。有32.9%被调查者认为科教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或“较为合理”;有8.0%被调查者认为“不合理”。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专业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设置均存在一定不足。调查中毕业生也认为师范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远比专业学科基础课重要,得分也高出许多;而在专业基础各模块知识中,化学与生物知识相对扎实,地理、物理知识相对欠缺;有71.6%被调查者认为教育实习与就业的关系非常密切,意义重大。

3.综合科学教学师资培养效果调查模块。

综合科学教学师资培养是科教专业的核心目标。在被调查毕业生所在学校中有95.2%的初中已经开展科学课程的综合教学。有75.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校科教专业在综合科学教学师资培养上是成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与“责任意识”等方面。与中学其他学科毕业的科学教师比较,有73.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综合科学教学中有优势,具体表现在学科知识系统性强、专业知识比较全面,理论及概念的把握比较准确,不存在偏科现象等。而在与其他学校的科教专业毕业生比较,仅有57.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优势,主要表现在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师范技能训练到位、起点高等。

被调查毕业生也认为,当前我校在综合科学教学师资培养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涉及教学理念、学科间教学不平衡及整合不足、技能训练欠缺等方面。其中31.8%样本百分比(多选题、下略)认为问题最大的是“知识结构间的整合与迁移困难”;其次有29.4%认为是“师范技能的培养不足”;有27.1%认为是“专业知识的教学过泛过浅”;还有包括“知识结构间的缺陷”、“专业课程对于探究教学的重视不足”、“专业课程对于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存在不足”等问题。

4.素质、技能等对于工作适应与认可作用模块。

毕业生认为要更快地适应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良好的“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专业理论知识”、“班级管理问题解决能力”比其他素质能力更重要,而“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是促使其更快适应所从事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教师基本技能,得分远高于其他选项。列在工作中更容易得到学校领导认可的素质能力前四项是:教学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班级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而列在工作中更容易得到学校领导认可的师范技能前四位的是: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讲演能力>多媒体课件设计能力。毕业生视角的素质、技能等作用评价,较真实地反映出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哪些素质、技能相对更有价值;也为增强未来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指明了方向。

二、反思与探讨

调查数据与信息是基于毕业生在大学学习与工作实践中的体会与体验,故数据与信息的价值在于其真实与直观。然而,由于评判标准受毕业生个体的认知、体验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故在判断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上会有一定不足。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结合访谈,我们可以透过表象,把握实质。通过认真总结反思过去培养中的不足,为未来科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优化、能力建构等方面提供借鉴。

1.完善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向素质能力与应用的转型。

能力训练与应用技能培养不足,是毕业生对科教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批评较多的重要原因。知识信息倾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尚未有明显改观,知识与信息倾向的培养模式依旧。而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专业课程资源变得更为精彩、丰富,学习途径变得更为便捷、多元,从而相应降低了课堂信息教学的价值。同时,中学教学实践却使毕业生体会到教学竞争更多是教学能力的竞争,由于课堂知识准备可在备课时完成教师间的同步,这使得技能在教学竞争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这正是毕业生在素质、技能等对于工作意义的多项评价中,都将教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业务能力摆在最重要位置的原因。

要实现人才培养从知识信息到能力与应用的转变,可从三个方面开展实践:一是师资层面的课程教学理念变革,改变当前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信息轻学科总体结构,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重陈述性、程序性知识轻学习策略与方法性知识的教学现象。理解课程学习方法、策略对于知识建构的意义;克服学科与课程本位,让专业教师都能成为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者。二是从课程层面强化调查中毕业生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要求,细化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发挥课程对于学生技能培养与实践的指导作用。三是技能构建层面加快以师范技能为主体的专业能力标准与考核办法修订。制订评价系统、实行“技能证书”制度、实施技能目标管理。[1]将通过基本技能考核作为毕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实现基本能力建构从目标转化为实质性的操作与达成要求,推动教师教育的标准本位实践。

2.关注专业知识均衡,推动整体化建构。

专业与学生均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均衡与整体化建构,重点处理好两类课程关系。首先要协调好本体性学科知识与教师教育类课程间关系,坚持本体性学科课程的基础地位,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针对毕业生认为的师范性与实践性课程的重要性要远超学科基础课这种片面认识,我们要明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是科教专业的本体性学科知识和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也是从事科学教学职业的理论基础,更是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正如2002年美国教育部的《适应高质量教师的挑战》教师质量年度报告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背景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积极影响,反而是教师的教育学知识投入实际教学的时间对学生成绩没有明显的影响。[2]调查中,毕业生认为他们在科学综合教学中的最主要优势是“专业知识”;在与其他学科毕业的科学教师比较的优势也表现在学科知识系统性强、专业知识比较全面,理论及概念的把握比较准确,不存在偏科现象,等等。表明当前专业的培养优势主要还是在本体性学科知识教学。而存在片面认识的主要原因:一是任教的初一、二年级科学内容相对容易,毕业生容易适应;相反,新上岗教学经验与技能相对欠缺,技能间的直观比较,导致毕业生技能上的失落与不适明显;二是由于新教师下基层、下农村要求,导致学生大多在教育薄弱学校就业,综合教学优势调查的比较对象更多是任职学校的原中师、大专背景的老教师,而他们原本就不是专业培养的竞争目标。我们的对手是其他学校的科教等师范专业、乃至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在对浙江地方新教师招考政策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地方的科学教师岗位均向综合性大学,甚至三本非师范生开放,而这正是当前科学教师招考中频遭近15取1竞争的原因。尤其,笔试成绩是面试入围的关键,而专业知识又占笔试成绩近七成。如果没有扎实的本体性学科知识学习,我们何以在面试中入围。

其次,应处理好本体性学科知识内部学科模块间的平衡关系,加强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和融合。由于专业归属原因,学生的化学、生物理论知识相对扎实;但地理、物理等跨学院开设课程则存在明显不足。这种不足还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不足,课程涉及初中科学内容较少,而涉及的内容又没有上好说透,表现为学科知识完整性与未来职业应用性的冲突,而这也是调查中毕业生认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如师范类、实践类课程应用性强的重要原因。

3.加强能力建构,提高职业适应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学生能力建构的内容广泛,但卓越的学习能力、良好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创新的教学实践能力则是毕业生职业适应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能力”一般可分为“学习能力”、“执行能力”与“专业知识”三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而非学到什么东西,有了好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知识后,就能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巧,就形成执行能力,可见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而三种能力的协同建构,则可在满足学生现时职业适应能力的同时,全面且自主地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科教师资培养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专业化的培养,但由于专业涵盖课程广泛且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使得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学习并不现实;又由于中学科学课本的内容更新速度也在加速,意味着初中教学内容无法在大学实现全覆盖教学。而过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又会影响专业能力的建构。这就要求在关注学生具有足够知识宽度与深度的同时,更为关注卓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卓越的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毕业生能力建构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学会通过技巧与方法的运用,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完善个体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个体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教师教学技能是职业适应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内容。随着我校师范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教师教学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但调查发现,经过教学岗位磨炼的毕业生,更充分地认识到教师教学技能的价值所在,他们极为推重并期望学校能进一步加强以实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实训工作,提高实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他们认为首先要解决当前教师教育类课程脱离中学教学实际,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让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更多地走进中学教学一线,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中学教学动态。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中学教学要求,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案例教学、观摩教学等方法,凸显课程对于中学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要细化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习指导。开展好以实结反思为核心的教育研习教学,观摩、讲评每个实习生的教学录像,优化教学细节,改进教学不足,提高教学适应能力。

创新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并能创新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层面创新意识培养可从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的创新入手,结合中学科学对于探究教学的要求,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适当开展探究教学实践、结合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教学形式,敢于对教师讲课内容提出异议与质辩,改变课堂被动学习方式,让质疑与批判成为知识基础进步,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开展学习反思,训练思维论证能力,突破简单的知识求解,通过质疑与反思,从经验中获得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克服专业化教育的不足,克服教师教育类技能训练的束缚,推动能力培养模式从“训练”(training)向“开发”(development)转变。[3]结合初中《科学》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教学要求,在初中科学教学实践中,以探究为核心,关注课程生成,创新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将异议与质辩教学思想引入中学科学教学,实现《科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

4.优化课程管理,促进专业知识模块间的整合与迁移。

当前科教专业课程构成除各学科模块课程外,开设了部分反映中学科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求的特色课程,如《STS教学》、《探究性学习》等课程。为推动模块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又开设了诸如《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课程。但由于受毕业总学分、总教学课时限制,除必修的课程外,学生几乎不选(各类必修学分相加几乎已够毕业学分)或无法选(通识一课程占用大量一、二年级段课时、三年级又忙于师范类课程与技能考核)选修类课程。加上缺乏对专业课程的精细化规划与管理,使得课程堆积现象严重,影响到专业模块间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影响到毕业生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这也是毕业生对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有看法的另一原因。

因此,专业层面应做好课程的精细化规划,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力度,通过学科内、甚至跨学科的新课程开发,统整教学内容与要求。在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各模块的5~8主干及选修课程整合为3~4门基础与应用课程。比如,将化学模块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等7门模块课程整合为“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与应用”三门课程。结合成立科学教育教研室,相对固定教师配备。通过教研室组织课程教学大纲修订、集中备课、教案完善等教研活动,结合开展中学科学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研究等方法,向教师传达明晰的教学内容安排与知识交叉整合要求。同时引进与开发更多与生产生活相关,促进学科间知识交叉与融合的课程。调整课程安排,在大二开设《中学科学教材(内容)解读》类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学习,让中学教学内容与要求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的“整体”自主建构,促进学生开展知识与内容的有针对性选择与深化,推动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与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陈强.基于新课改高师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9):33.

[2]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Office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Meeting the Highly Qualified Teachers Challenge: The Secretary’s Annual Report on Teacher Quality.Washington,DC,2002[R/OL].http://ed.gov/about/reports/annual/teachprep/2002title-ii-report.pdf,2010-1-2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