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动是良药,让大学生拥有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有研究表明45%的男大学毕业生,10%的女大学毕业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60%的男毕业生,15%的女毕业生形成体育特长。从“不自然,有意”到“比较自然,似乎已经有了从事此种活动的欲望”,再到“不经意间做出某种行为或动作”,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习惯通常会伴随一生、。
1.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基本情况分析
艰苦专业大学生多为理工科,通常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习处于中上等,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甚至没有女生,将来工作的环境艰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很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生,生活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调查发现,艰苦专业大学生喜欢体育的程度,男生约为女生的2.5倍,喜欢体育的程度处于中间水平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调查人数中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喜欢体育,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学生大约为调查总数的5%左右、。、态度决定一切。笔者认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除和自身有关系外,也和学校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及体育运动氛围有关。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自由,有很大的群体性趋势。本研究结合我国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及其操作定义“每次运动30min以上,每周三次以上,每次中等强度以上”,另外规定参为体育运动习惯养成者。由表1可见,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高年级与低年级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基本一致,原因一方面为低年级上体育课,时间也充裕,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步入社会,急于找工作等;处于动荡期的学生(即不确定是否拥有体育运动习惯)占到了调查人数的27%,这部分人群需要及时引导,环境影响,假以时日会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成员。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生理、尊重、交往和自我实现五种层次,而体育可谓贯穿于每一个层次之中。大学生为完全民事行为人,参与体育的动机自然也比较明了。由图2可见,运动减肥、缓解压力、人际交往、文化环境、习惯娱乐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家庭和就业压力比较大,人际交往也相对薄弱,大学的文化和氛围更促进了他们投身体育之中。大学生一个最奢侈的优点就是拥有大把的属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除上课、吃饭、睡觉等完成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我们把他叫做“余暇时间”。由图3可见,闲暇时间用来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睡觉的大学生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数的64.4%、34.3%和47.3%,看书学习仅为23.1%此外谈恋爱和社交活动也占据了不少比例,明确表示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比例为31.1%。调查发现,时间不足,身体困乏、懒惰,天气因素是影响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的首要原因。综上所述,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
1.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特征研究
1.2.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式和场所分析大学是个小社会,大学生更愿意彰显个性,更愿意到社会中去历练。高校社团则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比如体育社团就会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为集体社团、和社会人、个人自己,场所选择以学校和俱乐部居多。一方面说明大学具有更高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有了独立自主的一面。尤其参与体育社团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特长。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对很多城市学生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太了解,积极参与社团,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增进学习,扩大交际圈,提高办事能力。
1.2.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项目选择分析大学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做事拥有自己的主见,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表现出了特定的时代潮流,当然艰苦专业学生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等影响会稍有区别。由表4可见,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主要以球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轮滑、足球、游泳、跑步等项目为主,在俱乐部中进行力量练习的学生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精彩吸引人的一面,艰苦专业学生切不可因为攀比或追风而选择超出自己经济允许范围内的体育项目,最终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1.2.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分析体育运动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稳定性。体育运动本来就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让人发现其魅力所在,当然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天气、环境、搭档等诸多问题。结合“体育人口”的操作定义,发现在校学生是最容易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人群。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点、次/周、时间/次、运动强度和量以及年限等方面。由表5可见,利用课下时间、周六日和体育课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占很大比例,而由于寒暑假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打工、旅游,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艰苦专业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以1次居多,但每次活动的时间超出1h以上的占到了调查总数的44.7%,很少有每次活动不足半小时的学生。艰苦专业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从图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达到了中等强度以上水平,即身体出汗,感觉休息下后身体比较疲惫;强度较大的学生比例为24.6%。由此可见只要是参与体育运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基本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运动年限是体育运动习惯稳定性最直观的体现。结合表1、表7可以得出,拥有和处于“动荡期”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运动年限通常在半年以上;一半左右学生达到了一年以上。
1.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存在陋习情况分析
体育运动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或现象,有些是好的,有些事坏的。大学生生活相对自由松散,自主性强,往往拥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我们暂且叫做“陋习”。文章所指陋习主要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存在的不好习惯,主要包括不做准备活动、穿便装,戴首饰、空腹或饭后运动、活动过量成瘾、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或喝大量水等。准备活动往往最容易被大学生忽视,即使是慢跑也要适当做一下拉伸和体转等活动,毕竟让身体直接进入剧烈状态,心脏等系统是无法马上接受的。从图6看出,空腹、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和大量饮水的学生比例颇高;穿便装戴首饰运动的大学生时有出现;每次运动过量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建议大学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合理、科学、安全的运动。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体育运动习惯应是个体主动积极性的需求,体现在从事体育运动的场所、形式、项目类别、稳定性四个方面。
2)艰苦专业大学生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
3)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以集体社团、社会人士、个人为主;场所以学校、俱乐部、小区及公园为主;项目类别以球类、自行车、轮滑、足球等居首,自主性较强;时间点以课下时间、周六日、体育课居多;周次数以一次居多,持续时间则较长,强度和量基本适宜。
4)艰苦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存在“陋习”严重。
2.2建议
1.过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富有激情、充满活力,还具有开拓精神、活跃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国家的形势和社会的变化等相关信息非常关注。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此时的思想价值观还尚未定型,但是他们却渴望自己能够成功,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自己能够马上得到社会认可。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由于这种太过于强调成功的心态,使得他们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去追逐功利而忽视了自身贡献,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2.思想结构单一、遇事容易冲动。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处理事情上,思想易受干扰,容易冲动,以至于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但是,他们也有优秀的一面,其思想文化素质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并且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与不服输的精神。只是由于长时间参与运动训练及投入学习精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思想结构单一。如一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与失败或功利取舍时,体育人特有的耿直个性会使他们很容易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社会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观念认识、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如媒体报道的运动员退役之后得不到良好的安置、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等,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了就业压力,容易使体育专业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
2.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部门,还配备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从课内到课外对大学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但实际这只是一些表面工作而已,从外表上看是重视,实际上却是轻视,如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案例,内容不科学。这种跟不上时展形势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
3.自身因素。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还没有涉足社会,导致他们的社会阅历欠缺。虽然他们都已经到了成年的年龄,但是还并不具备选择或判断人生之路,以及支配自己思想行为的能力。如果他们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做事任由自己的性子来,那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采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目标与内容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要把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应积极端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振兴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重任。
1.加强做人教育。只有学会了怎么做人,才能将事情和学问做好,如果一个人不会做人的话,就谈不上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足球、篮球等团体运动中善于与人共事的团队组织能力。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最基本的体育专业知识、运动技能等,也应具备科学的体育态度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加强智育教育。智育教育就是指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以后,能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智育教育,首先,要以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条件、开学导向、考试测评等方面为入口,为智育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最后,还要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始终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理念。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与未来。“而社会创新,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需要学校肩负起培养未来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学校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通过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来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当前的体育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效果,就必须紧紧围绕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出一套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将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1.构建协调联动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组织机构。学院各级领导与教师,要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放在体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并健全党委宣传部与体育社团工作。各体育教育部门也要层层负责,积极协调好体育教育工作,并且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计划。如可以结合国际、国内体育形势变化以及体育专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统筹安排体育教学计划,实行学年考核制度,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文化类课程的重视,为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2.营造“校园、社会、家庭”教育“三体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在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使体育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家庭教育及其他因素则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社会教育是学生发育成长、成才的基本空间,而家庭教育也同属于社会教育组织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做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就必须内外结合,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从而让体育专业大学生接受良好、文明、健康的教育熏陶,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3.建立体现体育元素的思想文化教育模式。在理论上有研究,在教育观念上有更新,才能在实践中有突破,收到实效。面对21世纪个性张扬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针对性强、计划措施得当、实施目的明确,体育教育内容与方法要切合实际,考核标准要体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性。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进行学习与创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社会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学习等,还应积极研究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研究当前国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势,研究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标准,研究体育热点与难点问题以及社会体育的新思潮等,制定出一套具有体育特色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
4.实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文化体育教育手段。“养成”教育就是指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通过严格的规范来要求自己,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各个方面的行为习惯。如学生通过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课后追忆笔记、整理寝室卫生等活动形式,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但这种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与生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耐心地教育,才能让体育专业大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弟子规》中的“圣与贤,可驯至”。
5.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体育专业大学生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如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体育文化开发、体育活动推广或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等。对于利用假期时间主动参与到城乡支农或支教,以及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体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们进行表扬。学校在进行教学总体规划时,也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并通过设立社会实践学分,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使其建立正确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五、结语
1.1就业地点分布不均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工作时,往往会更加倾向于建筑业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很多毕业生都愿意到一线城市。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在上述地区,建筑行业人才基本上不存在短缺的情况,而中西部地区,在建筑行业,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由于中西部地区,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薪资待遇水平也不是很高,在加上比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就业地点分布的集中,从整体上看不够均匀。
1.2就业面较窄,需求量较小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知识较深,专业性也比综合类专业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比较对口的单位,例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建设行政管理单位和科研教育单位。重点本科院校或者硕士研究生,一般能够进入设计院等较好的单位工作,但是地方性的建筑大学,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知识,相较于重点大学,要差一些,在就业过程中,主要是一些建筑施工单位。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一线的施工现场,因此,虽然施工单位需要的人才较多,但是经常出现招不够人的情况。而毕业生希望就业的单位,如一些设计局、园林规划局等单位,其人才缺口非常小,并且由于是国家事业单位,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想要进入上述单位工作,还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总体上来看,地方性建筑大学的毕业生,就业面比较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
1.3对就业期望值高
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受以前学长们的影响,认为建筑类仍然是热门专业,抱着“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思想,再加上一些学校和成功校友的渲染,导致建筑类很多专业毕业生对自身期望值偏高。同时动手能力较弱,缺少老建筑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4对就业单位挑剔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毕业生中,希望到党政机关就业的有4人,希望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有70人,希望到外资企业工作的有10人,希望到民营企业工作的有15人,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近百分之七十的人希望可以进入到国有企业任职,百分之十的毕业生希望可以到外资企业任职,而只有百分之15毕业生希望到民营企业就职。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工作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优厚。这也是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国有企业的原因,但正是因为毕业生盲目追求国有企业,而忽略一些条件较好的民营企业,是造成依然没有签订工作的原因之一。
1.5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就业压力突出
由于建筑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较为特殊,决定了建筑类毕业生中女生在就业时受到招聘单位的挑剔。在当前中国就业环境下,女生就业存在众多困难。
2地方建筑类大学就业对策建议
2.1大学生加强自生素质的修养
扎实专业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筑类专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大学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在学校时就得打下坚固的基础,要博采众家之长。同时,建筑类专业更加强调专业实践能力,通过在学校老师领导的实践,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学会活学活用,在大学期间就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创业能力。大学生在毕业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由于从事建筑类工作的人员具有高流动性,对于建筑类毕业生而言,如果就业形势不乐观,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2.2增强教育机构的创新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高校应在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同时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拓宽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各种综合技能,并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2.3加强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
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对已经成立的高校创新产业园区,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相关的创新机制,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民营公司聘用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公安机关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工商和税务部门要精简审批手续,予以积极支持。同时鼓励毕业生到民营单位、基层单位及广大农村就业。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鼓励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改善就业环境,切实保护大学生就业时的切身利益。政府出台措施平衡中小城市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才竞争环境。为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而创造有利条件,要切实关心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对到基层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他们到基层单位工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切实维护女毕业生的合法权利,由于建筑类专业的工作特点,很多单位招聘员工时明确表示不招女生。这导致女生的就业难问题。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立法制止这种违法行为,保证广大女性同胞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应该借助行政执法,遏制这种行为的蔓延。
3结语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二、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2.5cm,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模板从河北大学教务处主页下载专区下载)。
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 [1],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
9、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另外,要注意毕业论文结束语是否恰当。,具体可参考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10、图、表、公式
图:a. 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b.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c. 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表:a.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b.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c. 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a.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b.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图、表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公式与正文之间不需空行;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公式”两个字不要写上)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11、标点符号
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
三、毕业论文装订存档要求
一、人文素养的提升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易经》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第一次出现“人文”字眼是作为与天文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西方“人文”的概念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与宗教神学的对立,人们为了表达对人性、自由的追求而提出来的。在中国,人文经过了与科学的对立等一系列波折后,终于在20世纪又被推上了重要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主题与重要奋斗方向。在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存在。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杰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提升甚至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五重五轻”态势,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针对这一态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特别发文提出高等院校在教育中应注重塑造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应重视做人,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国家教育部发表的文件中也多次提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结合。文化消费时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正是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体现。要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是重要途径之一。
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对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的具体体现
(一)丰富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艺术知识是人文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对于音乐专业大学生而言,艺术知识应是相对容易掌握,且最需要掌握的的人文知识。通过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来获取艺术知识是方便直接并且效果显著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观摩剧院音乐专场演出时,往往会运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来赏析音乐,“批评”或者“赞许”的结果都是建立在个人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经验基础之上的。而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经验从何而来呢?也正是他们在进行大量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无数次的“听”、“看”和“思考”而来。
通过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音乐专业大学生不局限于获得艺术知识。音乐的起源比语言还要早。原始时期,人们敲打石器、木头发出信号,表达情感,这就是音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劳动号子这种音乐形式来传递信息。西方音乐按时期划分最早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和中世纪时期的音乐,主要内容一宗教音乐为主。《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因此,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音乐包罗万象。那么,在进行剧院文化消费时,音乐专业大学生获取的就不只是艺术知识那么单一了,还包括丰富的宗教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例如,当你在剧院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你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战斗的气息、自由的气息,在音乐不断地冲击你的听觉时,你甚至感受到贝多芬要表达的对拿破仑称帝不实行“共和”的恶劣行径的愤怒,以及众多像贝多芬一样的革命志士对自由民主的无限向往。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那些人文知识就无形地在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培养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拥有无价的精神财富,懂得如何与他人、自然和宇宙和谐相处。他们敢于直面人生苦难,体验生存深渊,并去深渊揭底,去化解苦难。客观上看,协调与和谐运动是音乐艺术的总体(或基本的)特性。音乐的原始形态,具有天然和谐的特性。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旋律、乐句进行的起落、和声构置与功能的变化,乐器组合音色的调配、曲式设计、织体的变化与发展,总体都离不开由宁静、和谐到发展、变化,最终又回到新的协调、和谐与统一这一基本发展。每一个作品都源于现实、充满想象、映射多样化的生活,给观众带去感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在与现实冲撞时,往往使观众更加正能量地面对现实人生。在音乐面前,观众没有好坏之分,亦没有国界。在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人们只需要真诚地享受音乐,将情感与作曲家、表演者相互交织,使内心的感受与音乐产生共鸣,并在音乐中不停探求美好和谐,寻求自我。要真正提升高校的人文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桥梁,化有形为无形,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利用音乐的感化情感的功能,认识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统一思想的功能来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当代教育中来看,即美育。
(三)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行为
人文行为是人文精神在外的体现,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来源。人文行为端正,超然物外的人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身边的人、事和物。古语道:“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也”。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带来的人文知识的引导下,音乐专业大学生可学会“善良”、“文明”等人文精神,可询问自己“我是谁”在生活和思考中得到哲学启示,并将所学体现在对待自身之外的人、事和物上,体现“善待”、“关爱”、“帮助”等人文行为。
三、音乐专业大学生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现状
本文对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行为开展调查,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并总结出以下消费现状:
1.音乐专业大学生重视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支出占额外消费支出比例大,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欲望不断增强。同时,他们对演出场地,演出内容的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学生通常前往武汉最优质的音乐厅――琴台音乐厅进行消费。
2.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受到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进行跟风消费、冲动消费、时尚消费等不良消费。学校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数。一旦攀比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
3.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专业、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正确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选择,但也存在轻微的两级分化的情况。少数音乐专业大学生属于贫困生,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有愿望,但经济支付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音乐会观摩次数少,受到剧院音乐文化的熏陶较少。也有少数音乐专业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好,在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求贵、求好。
4.调查显示,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武汉剧院音乐文化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演出质量、服务态度和场地卫生情况的满意度分别高达83%、72%和70.3%,但对于消费价格、音乐会秩序的满意度较低,认为在这两个方面有待改善。
四、改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对策
本文通过对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的不合理消费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校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音乐专业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实际,认清自己的经济能力,在保证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情况下积极、合理地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首先,大学生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要避免盲从,坚持从自身实际考虑,理性消费;其次,消费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音乐专业大学生容易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存在攀比心理或者心血来潮,作出不理智的消费选择,之后又发现这种消费选择自己并不需要。因此,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最后,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应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拒绝浪费,合理消费。“有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将正确的消费观念渗入学科知识当中,在校园中通过最常见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其次,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相关讲座、宣讲,还可开展消费的相关话题的辩论赛等学术活动;最后,学校应与家长通力合作,学校的引导“孤掌难鸣”时,家长积极配合,纠正学生的错误消费观念,教育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剧院应合理调控售票价格
剧院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设施”,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功能。因此,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无经济收入、但又担任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力军群体,剧院可实施优惠政策,如凭学生证买票打折、逢周末优惠等。对于贫困大学生,剧院可提供公益性演出观摩机会、志愿服务积分换取观摩机会等,俸献一份关爱与帮助,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剧院形象。
(三)建立有效的剧院文化消费文明观摩管理体制
剧院在保证场地、服务、演出质量的同时,要致力于提高观众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享受度。现在,剧院通常会在演出开始前进行观摩演出注意事项说明,但因观众不文明观摩破坏演出质量的情况依旧时常发生,如迟到、拍照、说话、使塑料袋等物品发出噪声等。剧院应加强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礼仪的宣传,可以通过举办宣传会、广告宣传、网络宣传、节目单宣传等渠道。
一、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及现实困惑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作为高等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旨在培养和全面检阅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各项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显然,毕业论文的上述功能定位之重点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素质。更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文献检索与梳理、问题调研和论证及文字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遗憾的是,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渐近普及, 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下降。调查显示,许多本科学生在文献检索、社会实践、资料处理、独立思维、论文的写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院校商科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总体质量堪忧。笔者认为,从写作实施层面出发可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时间安排上的冲突,由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许多学生认为毕业前的重中之重是求职,因此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导致了毕业实习走马观花,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二是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陷入了认识误区。在思想上仅把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取文凭的最后一块敲门砖,而忽略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具有的发展自我能力的功效。三是写作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严谨,不仅学生开题前的准备工作不足,而且提纲写作、文献述评和调查论证等重要环节常常缺失。四是论文写作的实训背景缺乏,学生没有直接参与社会调研工作,不了解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从而缺乏专业探求兴趣,写作心态浮躁。
二、商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与毕业实习的互动机制
(一)商科类专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毕业实习是论文质量提升的源泉
一般说来,商科类专业毕业后的工作职位安排相对灵活,此属性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储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高度复合的商科类专业,其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于造就职业经理人等中高层管理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现代企业管理、营销管理和市场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和融合应用。显然,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综合性的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的切实实施也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活力所在。笔者调查发现,商科类专业中有不小比例的毕业论文常常是“空对空”——利用空洞的资料去探讨一个抽象或过时的论题。其根源在于学生对论文选题缺乏实际背景,导致写出来的论文要么是大量堆集复杂的理论文献,要么就是对各种网上观点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因此,强化商科类专业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对专业实习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论文研究的实际价值,并可激励学生积极踏实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还能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和论证素材,有利于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结合应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而提升论文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二)毕业论文写作可强化毕业实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商科类大学生“实习难”已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不过,相对于课程实习而言,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较受企业欢迎,这主要是因为商科类大学生较长时间与毕业论文写作相联系的毕业实习常常能为企业带来某些正效应。事实上,若学生以毕业实习中发现的专业具体问题作为选题,并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系统研讨,往往可激发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灵活运用,并为企业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有效结合除了可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外,还可锻炼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这两者的良性互动,可现实地促进商科类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步加强,并最终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三、基于毕业实习平台的商科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
根据笔者多年的论文指导实践,本文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平台来提升商科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一)严把选题关
摘要: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条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文章阐述了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四种途径及高校在加强学生科研工作的措施和保障方面的要点。
关键词: 高校教师;大学生科研指导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学生科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比赛,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以及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完善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科研指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校师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中,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以及有效的科研指导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也是教育科研应关注的领域之一。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
一、 结合专业课的教育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科研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科研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特点,学生有大量的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研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二、在师生合作研究中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创造发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种探索活动,因此,师生合作进行科研很有必要。因为学生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有意识地精心安排课题,有赖于教师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训练指导。教师所承担科研任务的前期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去做,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掌握文献检索、查阅、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在较大课题的研究中,吸取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一方面能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作用,充当科研助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另一方面,合作科研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因为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承担科研任务,因其水平有限,科研成果很难得到承认,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是一个涉世不深的群体,学习的多是理论知识,对社会的需求知之甚少,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纯基础理论研究很难受学生的喜欢,学生也没有这个实力,所以结合实践搞科研比较实际。在实践中,容易发现问题,大量接触业内人士,对学生科研十分有利。因此,各种参观,调查和实习都是进行科研指导的有利时机。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带领学生与一些企业合作或单独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园区,并指导学生以勤工助学、兼职等方式,从事科研工作,使之加深对科技的认识,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
四、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综合应用一门或数门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比较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毕业论文是在学生掌握了本专业要求的全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是学生从事独立科研工作的起点,是学生从学校学习过渡到实际独立工作的关键性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进行训练。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选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写作计划,拟定论文大纲,把握研究进度,修订论文成稿等。
此外,高校应加强学生科研工作的措施及保障,第一,学生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等多方面协作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学校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并建立健全的工作机构,确定学生科研工作的直接领导机构,负责全校学生科研工作的政策制定和督促落实等工作。第二,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实践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生科研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及时、全程、专业的指导。成立学校学生科研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托各学院成立相关学科竞赛指导小组并逐步形成学生科研指导教师培训机制。第三,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完善校、院两级协调统一、系统完整、功能多样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平台并构建校、院两级的学生科研人才选拔与培育机制,开设学生科研指导选修课,实行竞赛指导课程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学生科研指导课程学习与培训。第四,学校需要建立完善学生科研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学生科研基金资助总额并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奖励和培养力度。第五,学校需要建立完善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考核和奖励力度,把指导学生科研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条件并提高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奖励标准。第六,学校需要完善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加强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力度,深入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认定工作,设立以科研助手为内容的勤工助学岗位并改革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培育科研创新成果,突出优秀学生科研成果在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作用。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高校教师需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同时对学生要悉心引导,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从而真正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术不端行为 影响因素
Abstract Basing on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 research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sequential impact of personal factor, ambient factor and organization factor on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personal factor such as study pressure, fluke mind are related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ambient factor such as social atmosphere and teacher's effect are related nega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organization factor such as regulation and punishment are related negativel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Keywords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fluence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学术不端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当中造假事件不断,诚信问题层出不穷。虽然校方制定了诸多规章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利用现代化的软件检测抄袭和不正当引用,但是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未明显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公然抄袭、数据造假,甚至是找论文。而另一方面,我国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大学生不但要经常完成课程大作业、学期论文、毕业论文等,还经常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大学生科研作品竞赛,甚至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涉足科研活动,如何防范和避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将对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构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厘清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心理发展脉络,确定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
1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1.1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学术不端行为又被称为“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信”、“学术诚信缺失”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不端行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报告将学术不端行为限定为“申报、开展或报告研究项目过程中的伪造、篡改、剽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中指出“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都将被华为学术不端行为”。
以上这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被规范的主体大多是专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和学者。而大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历、学习环境的影响,其学术不端行为的目的、动机以及表现形式与专业科研人员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在参加考试、完成作业、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科研竞赛等相关学术活动过程中,采取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惯例的一切行为。
1.2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考试作弊。考试本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查和对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督促手段,然而有的大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在考试中公然作弊,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花样不断翻新,甚至采取一些高科技手段,虽然学校一再加强管理,以取消学位为惩罚代价,但仍有人无视校规校纪继续进行着这种自毁前程的行为。
第二,剽窃抄袭。大学生在撰写作业和论文中,剽窃和抄袭是最常见的不端行为,主要体现为抄袭同学作业、盗用他人观点、剽窃期刊论文。这些不端行为有主观无意和主观故意之分,主观无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多是因为大学生本身的学术意识较差,对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基本概念,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剽窃抄袭,如撰写论文时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而没有注明出处,引用的数据资料没有标明来源。主观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大学生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仍然进行剽窃抄袭,如抄袭同学的作业、恶意使用已有文章、引用他人观点或数据资料不写明出处。
第三,数据造假。数据造假也是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方式,通常表现为撰写论文和作业过程中内容随意摘抄胡拼乱凑,参考文献胡编乱造,使用的数据捏造虚构。这样的数据造假行为在毕业论文和科研竞赛论文撰写中尤甚。很多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了抄袭造假的习惯,所有的课程作业都是抄来的,到了毕业时毕业论文也自然是剽窃抄袭或使用假数据来完成。
第四,。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当中也经常会出现,虽然它的出现频率要比考试作弊、剽窃抄袭、数据造假行为要少一些,但是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关系甚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就会出现相关网页82,000,000 个,而且按学科、学位、论文级别分的特别详细,只要肯出钱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论文,这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们,更为那些想走捷径的学生提供了便利资源。
2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固然与教育机制缺失、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关,但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学术能力、时间压力、追求荣誉的愿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等也是其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课题将对导致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2.1 个人因素
(1)学习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多来自于学业负担,主要是由于所学课程作业考试较多和学习内容较难造成的。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仅必修课一般要开设30-40门,选修课也要求学生选修10门左右,加上素质教育、创新学分、集中实践等课程,一本科学生四年要上各类课程大约50-60门。各门课程的作业、课堂测验、期末考试、学期报告,除了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和作业外,还要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等,这些考试使学生们接应不暇。在这些学习压力之下,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快点完成作业、拿到资格证等目的而采取了剽窃、抄袭、作弊等不端行为。
(2)就业压力。找工作难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重视。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提出只招收985、211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非重点高校学生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了。但就业压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在这样为获得好成绩进而找个好工作的动机驱使下,有的学生通过刻苦学习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则选择了“走捷径”获取好成绩。
(3)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指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主要表现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厘定的能力、学术命题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和文章撰写的能力等。由于自身学术能力低造成了大学生在撰写学期报告、毕业论文和参与科学研究等学术活动中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学术不端。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通常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也就是在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的情况下发生了抄袭、剽窃等行为,如不规范引用、文献标注不清等。反之,有的大学生在进行抄袭剽窃时,明知道不对仍然要抄袭剽窃,这样学术不端行为完全是主观意识明确的明知故犯,属于有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
(4)侥幸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人人都会有,只是比较脚踏实地的人不太会在意自己的这种心理,他们更看重自己在实干中取得的成就;而一些存在投机心理的人,则比较容易相信自己的侥幸心理,相信运气。大学生中不乏存在侥幸心理较重的学生,他们自认为在考试中作弊、在作业中抄袭、在论文中造假不会被发现,心存侥幸的躲过检查和惩罚,特别是在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学术不端问题惩处力度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投机取巧心理得以极大滋生,成为了繁殖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
大学生的个人主观因素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学术能力和侥幸心理都会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术失信,因此可得出假设一:
2.2 环境因素
(1)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不良影响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得以验证。大学生虽然身处“象牙塔”,依然免不了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就已经被灌输和熏陶得只认名利不认良知,导致很多大学生失去了道德底线,内心没有了畏惧。社会不良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从思想上对学术不端采取接受和认可的态度,从行为上对学术不端采取包容和趋同的做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校园内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屡查屡犯。
(2)同学影响。同学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关系最密切人。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最活跃、情感最丰富、自我意识最强,同时最需要被认同的阶段,大学四年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生活,来自同学和伙伴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家庭成员的影响。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周边同学存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这些不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甚至这些作弊抄袭的同学还从中获得了利益,如获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等,慢慢地这样的不端行为就会被认为是“捷径”,就会被认可和效仿,最终造成了“坏学生”越来越多,“好学生”越来越少。
(3)教师影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者和把关者,也能成为助长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推手。现实中,教师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自身缺乏诚信意识,自身就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给了学生反面示范,学生看到老师都公然抄袭剽窃,那学生们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另一种是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视而不见,主观上纵容了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最后一种是教师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在学生提交了存在剽窃抄袭内容的作业后,无法鉴别和判定,导致了学生投机取巧心理日趋严重。总之,在学术诚信教育上,如果教师能够严以律己、谨慎治学,就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教师对学生的放纵会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
社会风气和来自同学、教师的影响,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既有积极的遏制作用,又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可得出假设二:
2.3 组织因素
(1)管理制度。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除了网络学术资源丰富且易获取易抄袭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规范而有效的监管制度。目前,各大高校对考试作弊问题的监管已经非常重视,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处理流程,但对作业或论文的剽窃抄袭问题的管理制度还不成体系,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级,甚至是钻制度的空子,造成了学术不端行为日趋严重。
(2)惩罚措施。目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如考试作弊取消学位,抄袭作业取消考试资格等。这些惩罚措施的力度不能说不严格,但是仍有很多学生以身试法,每年的大小考试和毕业答辩中,都会发现有作弊和抄袭的学生。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惩处力度不够,不足以让学生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首先是“量刑”过p,也就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应处罚程度不够,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其次是在实施惩处的过程中心存仁慈,为了学生今后的前途着想,尽量不处罚或减轻惩处力度,尽量不采取行政处罚,让学生感到“雷声大雨点小”,无形中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学术培训。和欧美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学术训练少之又少。上大学之前,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内容基本和学术研究不沾边。上大学之后,大学一年级几乎全上英语、高数、政治等基础课,大二才开始接触专业课,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被动式学习的多而主动钻研的少,缺少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大学四年下来,撰写毕业论文成为大部分学生首次接触“学术研究”。让从没有研究基础和经历的学生写本科毕业论文,还要达到获得学士学位的相应研究水准,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又快又方便的解决办法就是抄袭或找人。
(4)诚信教育。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在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不光是为了防范和杜绝学生作弊、抄袭现象,更是为了让学生从行为上诚实守信,正直做人。诚信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大多数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认为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它是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对抗,大学生在受到社会负面影响的同时,诚信教育传递给学生的是正能量(图1)。
3 结语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大学生学术管理和制度革新,为防范和减少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解决思路。
*通讯作者:汪蓉
参考文献
[1] Xin Guo.Understanding Student Plagiarism: An Empirical Study in Accounting Education[J].Accounting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11) Vol. 20:17-37.
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是确保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特别是本科生的科研氛围不太浓,学生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特色、差异及适用条件,更不熟悉这些方法的运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现实中,由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缺失、错用或乱用等导致相当数量毕业论文的结论难以成立。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也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早就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给出了“标准化”建议。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为研究样本,分析这些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研究背景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图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 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对比法 7/1.17 20/3.34
参与观察法 0/0
访谈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调查法 74/12.37 152/25.42
实验法 1/0.17
实证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计 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本科生是高校的主体。本科生科研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石。具备了良好科研能力的本科生是更高层人才的前提。高校要加强对本科生科研氛围的营造,鼓励学术研究,讲究大胆创新。特别是要把“毕业论文写作”当成一门必修课,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尽量让每一个本科生都懂得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同时,要严把毕业论文的质量关,不让学生浑水摸鱼。要降低毕业论文的过关率,迫使学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把毕业论文撰写当成本科生毕业前的一项重要业务活动来看待,与学分挂钩,与学位挂钩,与毕业证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