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儿童故事范文

中国儿童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儿童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儿童故事

第1篇:中国儿童故事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艺术;儿童孤独症;音乐治疗;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222-05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至今病因未明的、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展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发育异常。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孤独症多起病于3岁以前,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智力低下的特征。自1943年Leo Kanner教授首次在John Hoopkins医院发现并报告孤独症至今,关于孤独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孤独症在我国的诊出率呈逐年增多趋势。根据2001年对全国六省市0~6岁儿童的抽样调查,在0~6岁儿童中精神残疾现患率约为0.101%,全国约有0~6岁精神残疾儿童10.4万人,其中孤独症占绝大部分。调查结果还表明,孤独症的发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孩明显高于女孩,比例约为5:1。但临床观察发现,女性患儿的症状往往较为严重。

孤独症对人的社会化功能损害极大,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必须引起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孤独症儿童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在确诊的精神残疾儿童中,有50.82%的精神残疾儿童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诊疗与康复,这其中有父母不重视的因素,有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有诊断技术和治疗途径的影响。而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辅治疗,无疑是一种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的办法。

1 孤独症的病症、病因及发病机理

根据现有资料和临床观察,孤独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孤独离群。喜欢生活在自我的狭小空间里,不善于也不喜欢与人交往,喜欢单独行动,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反应冷淡,甚至带有一定的恐惧或敌对情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极度封闭,不考虑别人的看法与体会,我行我素,旁若无人。二是语言障碍。多数患者不善于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很少向人提问或回答问题,平时言语很少,极度严重的甚至终生不语,日常词汇有限,声音很小,常常以手势代替语言,喜欢自言自语和重复单调的话语。三是思维偏激。脑筋多“不转弯”,不少患者有异于常人的专注力,能长时间做一件常人认为比较枯燥的事情。行为非常刻板,喜欢单一的重复,对一切事物都强烈要求保持原样,如有变动则会有明显的焦虑反应。四是智力障碍。有3/4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水平低下,少数患者智力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部分患者由于专注力极强,一旦对某项事物产生兴趣,会表现出超常的天分,呈现智力孤岛现象。针对上述特征,医学界逐步建立了有关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并通过行为评定、诊断访谈、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等方法进行筛查和诊断。

研究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先天因素关系密切,而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等后天因素无关,其先天因素表现为母体的情绪、营养、饮食习惯,以及出生时的异常情况等。通过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我们可以将儿童孤独症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隐伏期(1-2岁),病症尚未显现出来,不易引人注意;第二阶段是分化初期(2-3岁),病症逐渐显露,患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低下,并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第三阶段是分化成熟期(4-6岁),孤独症特征非常明显;第四阶段是分化晚期,个体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并趋于稳定。可见,4-6岁是治疗孤独症的希望时间,而2-3岁是治疗孤独症的最佳时间。

目前,有关孤独症的病因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尚不十分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孤独症的发生可能与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而导致的功能障碍有关。许多研究发现,大部分孤独症儿童都有过器质性脑病的历史,如在胎儿期和围产期脑损伤,则后天发生孤独症的可能性较大。同时,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异常、神经生化改变、神经疾病和免疫功能缺陷等都与儿童孤独症有着密切关系。此外,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会起到一定作用。调查显示,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睦的双亲关系对孤独症儿童的培养教育、促进其社会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2 音乐在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和理论基础

当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治愈孤独症,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症,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教育和训练等。从史前时代“法师”、“巫师”使用鼓、圣歌、歌舞进行魔法和宗教活动,到古埃及的长老医生将音乐作为心灵的药物,把歌曲治疗作为医学活动的一部分(Feder和Feder,1981),人类早已经意识到音乐对于思想、情绪和身体健康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亚里斯多德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良药”。由于孤独症儿童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感知,不同程度地存在感觉过敏或感觉迟钝的问题,围绕声音刺激对孤独症儿童心理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在临床治疗中的生理/物理、人际/社会和心理/情绪等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有关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音乐作为治疗孤独症的一种干预性手段得到了医学界和音乐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相当成功。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伴随着愉悦的进行的强有力的感观刺激和多重体验,包括可以听到的声音和可以感到的声波振动。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音乐的节奏可以明显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而选用合适的音乐可以有效地消除人的紧张情绪,促进人的身心放松,减少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长期紧张而对人体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尽管,孤独症儿童具有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但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手段比其他方式更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刺激孤独症患儿的听觉神经,成为改善其身心功能、协调心理健康、建立良好情绪、矫正不良行为的有效手段。美国孤独症研究院院长Dr.Rimland认为,孤独症患者的音乐能力几乎是宇宙性的,尽管他们对周边的事物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没有语言,但对音乐通常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患者甚至会表现出超凡的音乐感和超强的辨音能力。美国音乐治疗之父Gaston指出:“音乐的力量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非语言 的内涵”。这种非语言的交流特点对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对普遍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的孤独症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媒介,它可以在治疗师与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形成有助于治疗成功的基本动力。正是由于孤独症儿童对音乐的特殊感知与反应能力,以及音乐具有舒缓心理、矫正行为、消除障碍等作用,运用音乐进行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干预训练,来恢复、保持、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增强其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了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与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是源于笔者狭隘的民族心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的维度,影响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它的理解、感悟和认同。虽然,孤独症儿童从小生活在自我的狭小空间里,很少受到本地区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但他们仍然可能会因人种差异和代际遗传而被打上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烙印,表现出对所处民族和地区文化的心理认同,而对孤独症成人来说,对这种音乐文化差异性的反应可能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这只是笔者一种无谓的猜测、疑虑和担心,有关孤独症儿童跨文化的音乐治疗问题有待日后另行研究和探讨。

3 个案选择与实验研究

为进一步探明中国传统音乐对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效果和作用,笔者从2008年开始对特殊音乐教育和特殊音乐治疗进行专题研究。2009年3月,又在南京市某特殊教育学校选择了8名孤独症学生进行对比试验,前后历时5个多月,获得了第一手实验数据。

3.1 对象选择

根据南京市某特殊教育学校提供的孤独症学生档案,笔者从中选择了7男1女,共8名学生,年龄均为9岁,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名。这8名学生肢体发育正常,说话吐词不清,生活自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和与人交往能力都很差,不能进行学习和计算,并于2006年前后被南京市脑科医院诊断为孤独症。

3.2 研究思路、模式和技术

本研究尝试地运用心理学、神经生理学、教育学和音乐治疗等学科基础理论,根据孤独症儿童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演听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模仿、感知、协调、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的训练方法。

针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社会交往、感知反应和行为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本次实验综合采用接受法、主动法和即兴演奏法等三种技术。

(1)接受法。接受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听到和倾听两个听觉程序,改变孤独症患儿的情绪和心理,并对音乐产生积极的反应。例如,通过聆听旋律优美、轻松活泼的中国传统经典曲目,使患儿舒缓情绪,身心放松,引发和促进其与治疗教师非语言的情感交流;通过音乐听力训练,使患儿提高通过声音获取信息的能力,改变其“充耳不闻”的毛病;通过听觉辨别,提高患儿对音乐的理解力。

(2)主动法。主动法强调的是通过听觉引导,在患儿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并激发和使他们产生健康的变化,逐渐由聆听音响发展到亲身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例如,让患儿直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改善症状,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和调节;通过模仿性演奏、歌曲演唱和呼吸训练,增强患儿口、手、眼的协调能力,让患儿在自己熟悉的音乐情境中学习掌握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强弱等。

(3)即兴创作法。让孤独症患儿在潜意识和半意识的指引下,自发性地甚至创造性地进行器乐演奏或自由演唱,以帮助他们随心所欲地抒发和宣泄内心情感。患儿即兴创作的乐器一般比较简单,多为不需要经过学习便可以演奏的节奏性或旋律性打击乐器。如小鼓、摇铃、三角铁、钢片琴等。

3.3 方案设计

3.3.1 治疗目标:短期目的是减少50%的刻板、四处走动的行为,减少50%情绪干扰行为,增加50%集中注意力演奏打击乐器;减少50%的焦虑、情绪发作和躁动,增强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患儿的社会融合性,消退干扰行为,提高注意持续时间、学会沟通、消除爆发性的情绪干扰行为。而从显性目标来看,主要是增加患儿随老师做动作的时间和次数。据此,我们确定靶行为A:减少不当行为――攻击性情绪扔、打物品;靶行为B:增加适当行为――将攻击性情绪转移到打击乐器的演奏上。

3.3.2 时间和地点选择:本实验在特殊教育学校约30平方米的音乐治疗室内进行,室内配有摇铃、铃鼓、小鼓、响板、木鱼、打棒、沙槌、三角铁、电子琴、钢片琴、奥尔夫音块、录音机、录像机等设备。音乐治疗以个别治疗为主、集体治疗为辅。个别音乐治疗每周1、3、5分别进行1次,每人每次30分钟左右。集体治疗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左右。

3.3.3 训练安排:通过教师和家长的陈述,进一步对实验组患儿进行观察和评估,并根据每位患儿的特点制定个别化治疗计划,以听觉刺激和节奏训练为主。(1)听力训练。主要让患儿多听一些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活泼明快的音乐作品,舒缓他们的紧张心理,使之熟悉并发生兴趣。(2)演唱和记忆训练。选用患儿熟悉或者具有生活意味和特定情感的歌曲,让他们跟着音乐的旋律进行模唱,引发其与音乐相伴生的情感和记忆。(3)演奏训练。在治疗教师的带领和指令下,进行简单的演奏训练。(4)发音训练。伴随着音调变化,进行呼吸调节和发声练习。(5)协调性训练。跟随音乐的节奏,完成拍手、行走、舞蹈等运动。

3.3.4 音乐选择:不同的音乐会引起人的不同心理体验,使人变得或倦怠,或活跃,或胆怯,或兴奋,因此针对每一位孤独症儿童选择合适的音乐十分重要。本次实验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的多为中国传统经典曲目。开始时,主要选用每位患儿所喜爱的音乐作品。随着治疗过程不断推进,逐步选用风格多样化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以增强其适应能力。

3.4 治疗过程

在确定了治疗对象和治疗方案之后,2009年3月至6月和2009年9月,我们对实验组中的4位患儿分别进行了针对性治疗。每次治疗结束后,详尽地记录下治疗的日期、时间、训练方法、目标行为持续时间和目标行为频率等内容。5个多月的治疗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和训练内容,具体实施计划常常应时而变。由于4位患儿从未接受过音乐专门的学习与训练,缺乏音乐基础,所以,治疗过程从最基础的乐器触摸、最机械的敲击训练和最简单的儿歌模唱开始,让患儿跟随老师做简单的动作,逐渐形成他们对音乐的基本印象,从而建立起患儿与治疗教师的情感联系和对音乐的第一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尝试性地采用音乐伴奏方式让孤独症儿童感知音乐的节奏;让患儿自由地即兴演奏乐器或无拘束地哼唱歌曲,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让患儿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增强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让患儿在治疗教师的指令下完成各种音乐活动,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实现对要求的遵从和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同时,我们还通过歌曲学习 和呼吸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语汇和节奏,形成对音调和节奏的正确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主动表达意识和能力较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情绪波动大,有时会拒绝合作,治疗状况偶有反复。目前,针对上述患儿的音乐治疗仍在继续。

3.5 疗效测试与评估

本次实验在综合参考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丹佛智力发育筛查量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儿童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儿童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等的基础上,结合音乐治疗的自身特点,设计了一套《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测量用表》(囿于文章限制,在此不作详细介绍)。量表共分7大项、58个小项,每小项3分,总计174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动作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二是乐器演奏技能(包括儿童打击乐器、音条乐器、键盘乐器)和音乐感受能力;三是情绪控制和与人交往能力。

量表中的所有内容由学生家长和未参与实验的教师协助填写,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每个月各填写1次,由此获得了每位患儿的7份数据。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量数据分别计取算术平均值,并通过这7组数据的纵向对比,以及实验组与参照组的横向比较来验证中国传统音乐在治疗儿童孤独症方面的作用。

图1数据显示,对照组初始测量数据稍好于实验组,且前2个月两组的数据增长相差不大,有关变化可能与患儿的自然增长有关。随后的2个月里,实验组学生的测量数据大幅提高(71.75-64=7.75),而对照组学生的变化不太明显(66-64.25=1.75)。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7月和8月暑假期间,两组学生的测量数据均有所降低,相较之下实验组的数据下降得更多一些。接着在暑假之后的第1个月内,实验组的测量数据又有较大提高(73.5-70.5=3),而对照组的测量数据变化很小(65.75-65.5=0.25)。从这一连串的数据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音乐对治疗儿童孤独症的实际效果,然而这样的治疗应当长期坚持。

第2篇:中国儿童故事范文

【摘要】 目的 比较G-P图谱法、百分计数法、CHN法和TW3-C RUS法骨龄,检验不同方法骨龄标准在当代儿童的适用性。方法 在上海、广州、温州、大连、石家庄市随机抽取3~16岁的1 376名儿童(男720名,女656名),分别采用G-P骨龄图谱、骨龄百分计数法、CHN法、TW3-C RUS法标准评价每名儿童骨龄,计算不同方法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结果 百分计数法、CHN法骨龄与生活年龄差值平均数分别为男0.95~3.12岁、女1.11~2.33岁和男0.54~0.94岁、女0.31~1.00岁,均显著大于零检验值(P

【关键词】 儿童;骨龄

[Abstract] Objective The bone age assessed by G-P Atlas,PERCENT,CHN and TW3-C RUS methods were compared to test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hildren.Methods The sample was 1 376(720 boys,656 girls)normal Han children aged 3~16 years form five cities of China.The bone ages of children were estimated by G-P,PERCENT,CHN and TW3-C RUS method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one age (BA) and chronological age (CA) for every method were calculated and tested by One-Sample t test.Results The mean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BA and CA were 0.95~3.12 years in boys and 1.11~2.33 years in girls for PERCENT method,and 0.54~0.94 years in boys and 0.31~1.00 years in girls for CHN method,and were all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0 test values(P0.05),in both sexes except 5 years in boys and 4 years in girls(P0.05) with exception of 4,5 years in boys and 4 years in girls(P

ages are overestimated by PERCENT and CHN methods and by G-P atlas in adolescent;the TW3-C RUS method and G-P atlas before adolescent are applicable in modern-day Chinese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ren;bone age

许多内分泌疾病影响儿童的身高,因此促进身高生长是内分泌疾病以及未知病因的特发性矮身高治疗的重要目的之一,而骨龄评价则是这些疾病诊断与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1,2]。我国儿科领域以往大多采用Greulish-Pyle(G-P)图谱骨龄标准[3]、CHN法或骨龄百分计数法标准[4]。最近,因20年来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出现了加速的长期趋势,我们于2005年依据TW3方法制订了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中华05[5]。所以,本文目的为以当代城市正常儿童样本检验这四种骨龄标准的适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 376名儿童(男720名,女656名)在上海市、广州市、温州市、大连市、石家庄市市区选择管理规范的中小学校、幼儿园随机抽样,在男3~16岁、女3~15岁,每年龄抽取50名汉族健康儿童,凡有脏器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患者、身体发育异常者、身体残缺畸形者以及参加业余文艺、业余体校训练的学生除外,总计1 376名儿童(男720名,女656名)。在受试者出生日前后15天之内拍摄左手腕部后前位X线片,管片距80 cm。同时,以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相同的设备与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表1中为各年龄组受试者例数、身高和体重数值。

1.2 方法 (1)各1名有骨龄评价经验的评价者分别应用G-P图谱[6]、百分计数法[7]、CHN法[8]、中华05 TW3-C RUS法[5]标准独自评价每名受试者骨龄。以临床常用的整片匹配比较方法应用G-P骨龄图谱,当未知片的骨发育状况处于两标准片之间时,取二者骨龄的平均数。(2)在研究工作开始前,每名评价者重复阅读75名3~16岁儿童的手腕部X 线片,以检验读片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以两次读片的骨龄平均数之差估价系统误差;以两次读片骨龄差值的95%置信区间估价随机误差,计算公式为:±t0.05×d2/2n (其中d为重复读片的骨龄差值;n为X线片数量;t0.05为显著性0.05水平时的t值)。各评价者应用不同骨龄评价方法的可靠性检验结果见表2。(3)以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检验不同骨龄标准对当代儿童的适用性,应用单样本-t检验差值与零检验值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在检验中均取P

2 结果

由表3、表4可见,以不同骨龄标准评价的骨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各年龄组百分计数法、CHN法骨龄与生活年龄差值平均数分别为男0.95~3.12岁、女1.11~2.33岁和男0.54~0.94岁、女0.31~1.00岁,均显著大于零检验值(P

G-P图谱法骨龄与生活年龄差值平均数的变化则与上述规律不同,在男10岁、女9岁前差值平均数为男-0.44~-0.05岁、女-0.21~0.24岁,除男4岁、5岁组和女4岁组(P0.05);但在男10岁和女9岁后,G-P图谱法骨龄与生活年龄差值逐渐增大,差值平均数分别为男0.59~1.37岁、女0.32~1.38岁,与零检验值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因此,应用百分计数法、CHN法骨龄标准以及在男10岁、女9岁后应用G-P图谱法标准将不同程度地高估当代儿童的骨龄;TW3-C RUS法标准以及在男10岁、女9岁前应用G-P图谱法适用于当代儿童的骨龄评价。

3 讨论

骨龄已在儿科临床中广泛使用,但对应用不同评价方法的可靠性研究尚较少。表2说明,对正常儿童同一评价者使用不同骨龄评价方法的系统误差很小,骨龄评价的误差主要出现在对个体儿童评价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由4名评价者随机误差的数值来看,与国外同类研究相似[9],但应用骨龄百分计数法时的随机误差较大一些,可能与评价者使用该方法的时间较短有关。在临床中,患儿手腕部不同骨骼发育差异加大,形态发育异常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骨龄评价的随机误差可能大于正常儿童。

骨龄评价实际上是将个体与制订标准所依据儿童样本的骨发育程度相比较,因此,样本所属种族以及社会经济背景是影响骨龄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骨龄百分计数法[7]依据20世纪60年代北京地区的正常儿童样本,但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骨发育延迟,男女儿童分别在22岁和20岁发育成熟。CHN法[8]和TW3-C RUS[5]法分别依据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南北方城市正常儿童。所以,随着4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生长发育加速的长期趋势是上述不同方法骨龄差异的主要原因。

G-P图谱标准[7]依据于1930年美国白人富裕家庭的儿童样本,所以在世界各地应用初期的检验中发现,该骨龄标准普遍提前。近些年来,东亚地区的日本和中国儿童的骨发育先后出现了加速的长期趋势,在青春期前骨发育已与欧美白种人相似,但在青春期却都表现出骨发育加速而提前的发育特征[10,11]。本文中国当代城市儿童G-P图谱骨龄的分析比较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反映了儿童骨发育的种族差异。

在临床中,骨龄评价对内分泌疾病和矮身高儿童的诊断与治疗监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上述原因,应用百分计数法和CHN法骨龄标准,以及对10岁以上男童、9岁以上女童应用G-P图谱骨龄标准将不同程度地高估儿童的骨龄,因而可能对诊断和对治疗的生长反应的判断产生误解。

骨龄评价方法学的差异也可能是不同方法骨龄差异的部分原因。应用G-P图谱需要比较手腕部28块骨的发育状况,但个体手腕部各块骨的发育往往与标准片不一致,而且腕骨与桡、尺、掌、指骨发育存在差异[12],尤其是与G-P图谱标准相比中国儿童手腕部掌指骨与腕骨发育不平衡[13],因而使用整片匹配方法确定骨龄的主观性较大。其余三种方法属于计分法,在使用时逐块骨评价,减小了骨龄评价的主观成分,但包括了不同骨块、选择了不同的骨成熟度指证,在不同发育期可能引起一定的骨龄评价差异。

临床研究曾经发现,某些疾病对儿童手腕部腕骨和管状骨的发育有不同的影响[14],不同类骨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15],因而分类评价骨龄可能对儿童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TW3-C RUS法[5]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参照TW3法所制订的骨龄评价标准,在本文不同方法骨龄的比较中,TW3-C RUS骨龄与生活年龄差值接近于0(P>0.05),符合当代中国城市儿童的发育状况,不仅能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骨龄数据,而且结合腕骨骨龄的评价还能够提供特异的骨发育变化信息。

能够使用Bayley-Pinneau(B-P)法预测儿童的成年身高可能是临床使用G-P图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预测成年身高的B-P方法使用了G-P骨龄,分发育类型而制订,但因为G-P图谱骨龄标准与中国儿童骨发育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使用G-P骨龄引起错误区分发育类型的可能性较大,因而预测成年身高的可靠性是有疑问的。而应用TW3-C RUS骨龄区分发育类型,同时以回归分析方法,推测与TW3-C RUS骨龄相对应的G-P骨龄,再使用B-P法进行成年身高预测可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Growth Hormone Research Society.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rowth hormone (GH) deficiency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summary statement of the GH Research Society.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0,85:3990-3993.

2 Wilson TA,Rose SR,Cohen P,et al.Update of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growth hormone in children:the lawson wilkins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society drug and therapeutics committee.J Pediatr,2003,143:415-421.

3 李筠,粱黎,孙犁颖,等.联合应用促性腺激素类似物和生长激素治疗女性初潮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627-628.

4 白英龙,李春涛,翟玲玲,等.青春早期男童体成分与骨龄及性发育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4):297-298.

5 张绍岩,刘丽娟,吴真列,等.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中华05.I.TW3-C RUS、TW3-C腕骨和RUS-CHN方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5):509-516.

6 Greulich WW,Pyle IS.Radiographic atlas of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the hand and wrist.Stanford,2nd edn.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7 李果珍,张德苓,高润泉.中国人骨发育的研究 II.骨龄百分计数法.中华放射学杂志,1979,13:19-23.

8 张绍岩,杨世增,邵伟东,等.中国人手腕骨发育标准-CHN法.体育科学,1993,13:33-39.

9 Van Rijn RR,Lequin MH,Robben SGF,et al.Is the greulich and pyle atlas still valid for dutch caucasian today? Pediatr Radiol,2001,31:748-752.

10 Zhang SY,Liu LJ,Wu ZL,et al.Standards of TW3 skeletal maturity for Chinese children.Ann Hum Biol,2008,35(3):349-354.

11 Ashizawa K,Asami T,Anzo M,et al.Standard RUS skeletal maturation of tokyo children.Ann Hum Biol,1996,23:457-469.

12 张绍岩,刘丽娟,韩一三,等.中国五城市儿童手腕部桡、尺、掌指骨骨龄与腕骨骨龄差异参考值.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1):851-855.

13 Lee MMC.Matuation disparity between hand-wrist bones in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Am J Phys Anthrop,1971,34:385-396.

第3篇:中国儿童故事范文

怎样为幼儿选择阅读文本,是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其一,借“重传统文化”之名,各类经书粉墨登场,有人甚至为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儿童读经运动”。其二,借“重世界经典”之名,大量翻译图书占据了幼儿阅读市场。

陈鹤琴先生高度重视幼儿故事读本的选择和创编工作,曾与张宗麟先生合作撰写了《幼稚园的故事》一书,深入分析了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文本的特征,阐述了优秀故事文本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他还与钟昭华先生一起编写了一本《儿童故事》。依据陈鹤琴先生的观点,我们试着对以上两种倾向作简要分析。

一、从幼儿兴趣看文本的适宜性

陈鹤琴先生提出,故事文本必须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他在《儿童故事》“卷首语”中指出,文本要“适合儿童的口吻,生动形象,内容儿童化”,特别强调“人物情节要在儿童经验范围以内”。故事文本要真正走进幼儿内心,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其内容必须与幼儿生活有关联,否则便会产生隔阂,影响其阅读兴趣。那么,“儿童读经运动”倡导者所推崇的“四书五经”与幼儿生活有什么关联呢?刘晓东教授曾经指出,一百多年前就有外国学者非常奇怪,为什么中国人给孩子们读的是远离生活的经书,而拒绝从“猫”“狗”等贴近其生活的内容开始。时至今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兴趣的重要,认识到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能够激发其内在需要。然而,倡导“儿童读经”的核心人物王财贵先生却在《儿童读经教育手册》中否定了“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教学方法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等原则,这显然是逆潮流而动。综观那些经久不衰、能够赢得儿童“欢心”的故事文本,都是紧扣儿童心灵、吻合儿童生活实际的。陈鹤琴先生改编的儿童故事,几乎都是以儿童喜欢的动物为主角,以游戏活动等为内容的,充满了童趣,其中《拔萝卜》《猴子学样》《三只熊》等作品至今依然深受欢迎。教育有其内在的、不可违背的规律,四书五经之类的文本不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在民国时代即遭禁止,今日“卷土重来”相信也免不了再次被淘汰的命运。

陈鹤琴先生认为故事文本“切勿带着很多道德训义。儿童听故事就是为着听故事,不是为着受道德的训诫”。而《儿童读经教育手册》却宣称:“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众所周知,经书属于化,刘晓东教授指出,“化要想成为儿童生命和生活中的内容,那么它就必须与儿童的天性相符合,否则就不可能为儿童的生命所真正接受而成为儿童生命中充满生长力的成分。强行灌输给儿童的那部分化只能败坏儿童的生活,是使儿童的生命发生异化的外部干扰因素。”因此。不以儿童身心发展为基础的所,谓“站在巨人肩膀上”只会让儿童徒增恐惧,“轻便地吸取人生智慧”恐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陈鹤琴先生还提出,幼儿特别喜欢“富于本地风光”的故事,因为幼儿熟悉本土故事的题材,具有与之相当的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容易对故事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他对幼儿故事“本土化”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某些幼儿园一味追捧从国外引进的故事文本,同样有失偏颇。

二、从幼儿语言经验的生成看文本的适宜性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听故事时“有了兴趣,无意之中就学习了很多语言”。那么读经是否有益于幼儿语言发展呢?《儿童读经教育手册》中有这样的表述:“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文句,要通通含混过去”,并且认为“这样是大有功效的”。果真如此吗?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在接受信息、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文本所涵载的信息与儿童原有的语言经验、认知经验、情感和动机等因素相互作用,发展出新的语言经验和认知经验,成为其下一轮学习的基础;文本内容与词句是否吻合儿童语言水平与语言学习规律,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习得。很多“儿童读经运动”的倡导者也承认,由于“经”的主体是四书五经,还包括《道德经》等成人也望而却步的艰涩文字,因此他们也担心儿童会“学而不化,难以为续”,于是提出先让儿童学“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以奠定读经的良好基础。那么,儿童读“三百千千”的情况怎样呢?据报道,一名四岁女孩学念《三字经》,念到“苟不教,性乃迁”时屡屡记不住,于是干脆把这句经文改为“狗不叫,猫就叫”。在“庄严”的读经活动中,这样的改编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也恰恰说明了经书的语言与幼儿格格不入。

陈鹤琴先生特别指出,幼儿故事的词句“不要失却‘儿童化’”。给幼儿的语言文本应符合其语言表达与理解特点,否则会造成语言传递和语言接受的“信息差”,使传递和解读活动失败。杨实诚先生认为,儿童文学作品的词语要能为儿童所理解,所乐于接受,易于激励儿童去联想有关的具体形象。比如描写气候,一般会采用“风和日丽”或“雷电交加”之类的词语,而儿童文学可能会用“暖洋洋的太阳”“蓝蓝的天空”或“雷公公在发脾气”之类的词语。因此,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是对儿童文学语言上的要求。如,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Kitty猫,作者对其外观是这样描写的:“3个苹果那么重,3个苹果排起来那么高”,这样的语言正是儿童所能理解的。而经书文本中,即使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三百千千”,也与幼儿的语言有很大的距离,幼儿解读这样的文本,不只是“学而不化,难以为续”,根本就是“隔靴搔痒”“过而不入”。语言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文本语言只有与儿童原有的语言经验相结合,才能促进儿童不断产生新的语言经验。读经倡导者所尊奉的“多念多反复乃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

管懂不懂”,实际上使语言与理解相分离,缺少了“理解”这一台阶,幼儿如何逾越经验之间的距离呢?又如何像读经倡导者所希望的那样让经书内容能够“日后一一从头脑中蹦出来”呢?同样是文本,幼儿解读与其生活相关联的文本是主动索求,轻松理解,积极建构语言和经验。读经书则是糊涂记下,千辛万苦,很难获得语言和经验。这是“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

陈鹤琴先生在编撰《儿童故事》时,也引用了很多西方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但他都根据中国儿童的发展特点,对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尤其是语言作了大量的改动。陈鹤琴先生说:“这里的故事没有一个是从原文直译出来的,个个都是重新写过、编过的。国外的情形与本国的不同,为适应中国儿童的心理,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情节是特别选择,特别叙述的。”今天当我们再思考该如何运用国外儿童文学文本的问题时,陈先生的做法仍值得借鉴。

三、从对幼儿身心的影响看文本的适宜性

陈鹤琴先生阐述了故事的价值:使儿童愉快,涵养性情,引起儿童想象,培养表达能力,学会随机应变等。㈦读经倡导者却认为:“幼儿将文化经典智慧烙在脑细胞的无意识层,以后进入思考发育期,就以才能、性格表现出来。”“儿童诵读经典将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存入脑中,不但可以美化身心,而且可以改变气质,净化灵魂,优化品格。儿童诵读经典时,不强求他理解,只要他当儿歌或广告词来念,自由自在、愉快自然地多读几遍,如此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脑内充满知识,心情平静,心中充满爱与温柔,右脑充分开启,情绪智商全面提高。”

强迫幼儿小小年纪就去读与自身生活距离很远的经书,并期待着这些经书内容有一天能“以才能、性格表现出来”,这真是异想天开。语言发展本与整个身心发展相一致,幼儿不懂的文字难以真正进入幼儿心灵,又何来“美化身心”呢?儿歌是经大浪淘沙,为一代代儿童口口相传的“珍品”,艰涩的经书和儿歌是两码事。能为儿童诵记的广告词大多也是因为内容是儿童熟悉的,所以才引起了儿童的兴趣。儿童被迫去死记硬背那些他全然不理解的文字,这样的文字难免会变得面目可憎,又怎么能让他们产生“爱与温柔”的美好情感呢?

第4篇:中国儿童故事范文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2-0073-02

一、我国儿童图画书市场存在的问题

1.原创和引进在数量和质量上严重不平衡

据有关研究者调查显示,在2010年对于当当网和卓越网的儿童绘本出版发行调查中,国外引进作品共1355本,占市场总量的81.6%,国内绘本共304本,占市场总量的18.4%[1]。而在2014年当当网儿童图画书销量榜前200本样本中,只有8本是中国原创,其中6本都是中国台湾的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市场上的图画书引进版占了很大比重,原创图书急剧缺乏。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络售书平台,国内原创图画书都被淹没在引进版的洪流中,这是目前儿童图画书市场上存在的最明显的一个问题。

不仅如此,仅存的几本原创图画书的销量也很难跟引进版的图画书相抗衡,结合这些图画书的销量排名来看,中国原创图书最靠前的是信谊原创的《一园青菜成了精》,在2013年当当图画书畅销榜的107名;高洪波的《小猪波波飞系列》排在第130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我国原创图画书在质量上也难以与引进版的图画书进行分庭抗争。

2.创作题材缺乏新意,创作理念目的性过强

(1)创作题材缺乏新意,对传统题材挖掘不深。据调查,目前我国原创的图画书主要是改编一些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或者是写实性的内容。其次,虽然很多专家学者在探索原创图画书时都有意识地提到了传统文化,但是市场上存在着一种打着图画书的口号,却改造老故事的图书。这些故事虽然经典,但只靠着老故事的反复使用不仅不利于原创图画书的发展,还有可能引起读者反感。

(2)创作理念差异:主题现行还是内容为王?图画书本身就是为可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图画书的题材和内容必须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贴近儿童生活。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原创中有很多作品呈献给孩子们的是一些说教内容,很难跟现在的儿童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妈妈买绿豆》《团圆》《请到我的家乡来》《我的家乡》等这些都是比较写实的一些故事,完全呈现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和怀旧氛围,很难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正如儿童文学研究家方卫平所说“当前中国儿童文学的通病是文学干有余,编织故事的智慧和能力不足。”

3.综合性原创人才少,绘者和文字作者分离

目前中国儿童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23%,而国内原创队伍的规模却远远无法满足。据儿童文学评论家谭旭东称:“目前有8000多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大约有800人,而专业作家中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更是凤毛麟角。[2]”当然,即使是专门创作儿童读物的作家,对儿童图画书的发展也不是完全有利的。因为在儿童图画书原创作者中,主力军都是长期研究儿童文学或者长期处于儿童图书的制作岗位上的老师,不可否认,这些老师的年龄和阅历是他们的优势,但是想制作出孩子喜欢的图画书,拥有一颗童真的心和善于接触新鲜事物的眼睛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能够懂得儿童心理、从儿童角度出发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也是非常缺乏的。

4.家长对图画书的认知度和使用度存在误区

首先,家长对于儿童图画书的认知度和了解度还比较低。很多家长不了解图画书,也不知道这类图书与其他儿童读物有何差别,他们更愿意选择那种看起来可以让孩子学到一定东西的图书,家长对于图画书的使用行为并不完全正确。在调查中,很多家长对儿童阅读有极高的重视,他们也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行动,但更多的是他们对图画书使用当中的一些困惑。

二、对我国原创儿童图画书出版的对策研究

1. 内容和形式围绕“儿童”入手

(1)内容符合儿童特点,进行分级出版。图画书的读者是儿童,因此内容和题材都要符合儿童的特点和性格特征。原创题材不能仅限于传统文化,还可以更多地着眼于对当前儿童生活、儿童心理和儿童状态的呈现和挖掘。但是目前的图画书很多都是围绕智力、能力培养展开,对于孩子心灵和趣味上反而很少关注。

另外,在对于图画书的内容上要按照儿童的不同年龄不同阶段进行分级选择。特别是对于儿童图画故事书来说,2岁的孩子和6岁孩子可能会看同一本,这也就导致有些家长说的,有的孩子认为太简单,有的认为太难孩子看不懂。因此这就说明编辑在策划前就应该尝试着用分级阅读的理念做选题。

(2)设计方面从细节上进行创新。虽然在调查中发现,图画书在形式上基本是固定的,但是图画书本身就有很强的故事感,如果能够在形式上配合故事去进行一些创新,很容易就能够吸引到目光。比如《月光男孩》讲述了一个男孩从天上的月亮到水里的月亮的故事,以上下翻页的形式非常奇妙的展现了这个过程。还有一些图画书在封面或封底做一些小设计,比如在《隧道》的封面,就画了一个又黑又大的洞口,一个小女孩正头朝里用力往里爬,这种神秘感设计让人忍不住想跟随主人公一起去探个究竟。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形式的细节创新都要与图画书的故事相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培养综合性人才,加强作者和编辑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1)综合作者人才培养。作者相当于一个出版社的软实力。我国图画书当前问题之一的原创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图画书的原创作者太少。这里的原创作者并不是指绘者。实际上在我国,每年美术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但是图画书是文字和图画的相互配合,这就需要作者既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又要有绘画技术。

另外,前面问题也提到了,当前我国绘者不在少数,但是具有原创精神和想象力的绘者非常缺乏,模仿痕迹明显,因此从技术上来看我国目前的原创多是根据故事改编,另找绘者绘画的。因此我国在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更倾向于思想性和原创性。

(2)编辑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判断力和综合力。儿童图画书本身就蕴含着包括出版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仅仅要有编辑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国外,少儿编辑的专业性体现在他们对幼儿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上,他们对于儿童心理的把握非常准确,而在目前国内儿童编辑队伍里,这种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非常缺乏。在儿童出版单位中,除了一部分积累了很多出版经验的老编辑外,年轻编辑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虽然这能够为出版社带来很多新鲜先进的思想和风格,但是出版毕竟需要专业功底,这种专业型的编辑越来越少,因此出版社可以提供一些多学科培养课程,但更多的还是需要编辑人员自身主动去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3.多方应提高图画书的推广能力

(1)出版社要积极寻找新的合作方式。出版社可以与绘本馆合作举办儿童阅读推广活动,适当邀请一些儿童阅读专家等进行图画书阅读培训,在引起大众特别是家长对儿童图画书的关注同时,也能够扩大出版社的知名度。而且,绘本馆作为一种图书阅读和推广平台,利用本身特点和图书品牌积累了一定的读者,出版社可以和绘本馆合作,提高图书的延伸服务能力;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一些网络上的知名绘者,拿出一部分精力和资金进行培养和合作,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减小风险,又为原创出版积累很多经验,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也许在不经意间就可获得成功。

(2)相关单位应该成为图画书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应尽快将这一块纳入阅读培养计划中,出台一些相关文件扶持鼓励原创图画书,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资金帮助;相关协会应尽快成立一项能够代表中国儿童图画书大奖,以此来激励更多有能力的作者、编辑。目前虽然华文原创儿童绘本领域已经有了两年一次的“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国还急需创建一个具有权威性、专业性、中立性的评价奖项,来推动儿童图画书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3)作者要积极提高推广自身能力。创作者应该积极提高推广图书的能力。日本著名图画书创作者宫西达在创作的同时不断向大家推广图画书,而且举办各种演讲,亲身讲述自己在创作中的感想和遇到的有趣的事情,让孩子们了解一些背后的故事,也能够提高作者的亲和力,培养更多的忠实读者。

三、结 语

从2003年“绘本”概念引起图画书市场的热潮,至今已有11年了,在这十余年间,儿童图画书也一直受到多方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儿童图画书市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出版内容老旧、原创实力不足、质量鱼龙混杂等。因此,本文结合这些问题,在对市场进行了全面调查之后,通过出版社、编辑人员、作者、相关单位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但是,这些问题都有着很多深层原因,也不是一时之间就能纠正过来的,但是就像熊炽先生所说的:“儿童图画书的发展必定是一个缓慢而流长的过程”。只要各方不断努力,本着“提高我国儿童图画书质量”的心态去做,图画书市场总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颜.试论儿童绘本页面的空间营造[D].西南交通大学,2010.

[2] 贾芹.浅谈当代低幼读物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出版,2011(3).

[3] 方卫平.中国原创图画书正在兴起[N].文学报,2006-09-14.

[4] 彭懿.从头到脚细说图画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07-26.

[5] 陈香.阿甲:图画书大爆炸[N].中华读书报,2007-01-17.

[6] 段弘.以儿童绘本为例看少儿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版广角,2013(7).

[7] 陆莉莉.对低幼图画书出版策略的探索[J].出版广角,2013(12).

[8] 王玉.儿童阅读图画书的基本特征[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5).

[9] 周利.对儿童图画书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J].出版广角,2012(12).

[10] 马先丽.儿童创造力与儿童图画书书[D].湖北美术学院,2012.

[11] 赵寒琪.中国儿童绘本设计的现状研究(2008-2012)[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12] 张金玲.儿童绘本图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神州,2012(15).

[13] 杜丽花,尹国强.幼儿母亲参与亲子阅读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7).

[14] 张镨匀.儿童图画书插画创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第5篇:中国儿童故事范文

东南亚古代儿童文学中的汉文化元素

最早的东南亚文学是以神话、民间故事的形式出现,并且缺乏文字的记录而仅仅局限于口头流传,所以至今留存的古代神话、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有限,只有少数世代口头流传至今的故事内容为世人所知。这些早期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体现出十分浓重的热带地区文化的特点,如缅族群众喜闻乐道的《拇指哥儿》,讲述一个小孩因为受到太阳的诅咒而长得只有拇指般大小,长大后立志要找太阳报仇。一路上认识了破船、苔藓、竹竿和臭鸡蛋4个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拇指哥儿制服了凶残的妖婆,并在与太阳的较量中,聪明巧妙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最后在雨神的帮助下战胜了太阳。越南的《癞蛤蟆告玉皇大帝》、柬埔寨的《为什么蛤蟆叫就会下雨》的故事体现出当地人们对雨水的渴望等等。对于关于人类起源问题,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都有不同的“人从竹生”的传说,明显地体现东南亚地区独有的特色。还有部分神话故事是直接受中国的影响,其中涉及到中国神话中的龙的传说故事,这“反映了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源远流长的融合关系”(方汉文,2007年)。

1.有关创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话

菲律宾、缅甸、老挝各国有关创世和民族起源的神话,与中国的同类神话接近。如越南《天柱神》:当宇宙和人类都尚未形成前,乾坤一片混沌。不知何年何月,忽然出现了一位威力无比的巨大天神。他用头把天顶起来,然后掘土运石,筑起了一根顶天立地的大石柱,用它撑住了天的中央。天被不断增高的石柱顶得越来越高,逐渐变成拱形的苍穹,从此天和地就彻底分开了。后来,不知为什么,那位天神忽然间又把这根擎天柱毁了,一时间,土石崩飞,溅落在大地上,形成今天的高山和海岛,当初天神掘土之处就变成了今日的海洋。这则神话传说关于开天辟地的内容,如天圆地方的概念、混沌初开的原始世界,天柱擎天而又崩塌的结局等都与中国神话有相似之处①。菲律宾《阿陶的故事》与我国《神话》也有许多惊人相似之处。柬埔寨的《高棉王与龙公主》,老挝的《九龙的传说》,越南的《貉龙君的故事》,缅甸的《三个龙蛋》,把民族祖先看成“龙种”,与我国人民对龙的推崇、认为是龙的传人也有偶合之处。如缅甸的《三个龙蛋》故事中讲到“早在帝释时代,太阳神的后裔与龙公主邂逅相爱,龙公主生下3个龙蛋。一个龙蛋漂至中国,变成一位美貌的少女,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一个龙蛋沿江漂到缅甸境内抹谷,变成了红宝石(抹谷是缅甸著名红宝石产地)。另一个龙蛋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缅甸境内良宇,变成一个英俊的男孩子,长大后智慧超群,力大无比,是一位力挽千斤的神箭手。后来成为驸马,并继承了王位。这位国王就是蒲甘国的始祖、历史上有名的骠苴低国王。缅甸人据此称中国人民为“胞波”,即同胞兄妹之意①。

2.解释自然现象的传说

缅甸的《月中老人》、越南的《月亮》与我国吴刚伐桂故事或玉兔捣药传说也同出一辙。关于月食,缅甸的《月蚀》、泰国的《拉霍》又与我国民间天狗吞月的传说几乎雷同,只是情节不同而已(梁立基,2010年)。越南是东南亚各国中受汉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国家。越南的神话传说就是中越文化交融,文学变异的产物。虽然这些古代的文学瑰宝散见于一些文史典籍之中,但是足以能够窥视到越南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学的联系。国内对越南儿童文学的早期研究主要保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黄恭谨、曾兖所作的《交州记》、越南人李济川所著的《粤甸幽灵集》(13世纪)、陈世法的《岭南摭怪》(13世纪末)、阮屿的《传奇漫录》(16世纪)和段氏点的《传奇新谱》(18世纪)等古籍和作品集中。《岭南摭怪》是古代越南流传的一本传说故事集,包含了一些越南古代习俗及民间传说故事,有相当大部份的内容与中国传奇故事接近,如《越井传》与唐代、宋代时的《才鬼记》及元代吴来的《南海古迹记》;《鸿庞氏传》里的泾阳王娶洞庭君之女的情节与《柳毅传书》;《李翁仲传》与秦代阮翁仲威震匈奴的故事等。

东南亚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汉文化元素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个广阔多姿而又充满疑难的领域,今后,如何加强这一领域的跨文化研究,揭示华族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延续的广度、深度以及与人类其他文化(西方的和非西方的)融会相生的生命力,不仅是当今多元文化崛起后的文化理想诉求,也是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通向世界文学领域的路径。

1.爱薇作品

爱薇原名苏凤喜,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县。1998年和1999年两次被马来西亚读者提名为该国“十大最受欢迎作家”之一,也是“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唯一的马来西亚会员,对儿童文学的热心闻名于亚洲儿童文学界。在马华文坛上被喻为“多面手的作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笔耕中,出版的小说、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等作品近50本之多。如著名儿童报告文学《小羊的黎明》(1979年8月),儿童小说《小野马》(1981年5月),《小小园艺家》(1997年),《爷爷的故乡》(2001年1月)。《爷爷的故乡》是一本马华文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祖孙三代一起出发旅游,以笔记式和对话式的描述呈现马华文化与中华文化。故事情节主要为:主人公———爷爷(阿公)率领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三代远赴中国福建省的厦门市及泉州市———阿公的故乡旅游、探亲、祭祖。故事围绕10天里的所见所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解和描述有关厦门的历史、地理环境、教育、音乐和美食等,还有泉州市的历史、名胜古迹、及享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等等。该作品以思念故乡的情怀弘扬孝亲敬老的精神,也强调了华文教育与海外华裔同胞的血肉关系,表达了对两岸统一的期盼,如歌谣“…厦门望金门,金门望厦门;何日齐开门,骨肉引进门?”作品中处处灵活融合了作者家乡方言(福建话)、马来本土化语言和中国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浅白的语言:本地人使用的“巴杀”“、卖猪仔”、“山芭”“、过番”、“好脸”等和中国著名诗人贺知章的短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郑成全,2008年)。

2.年红作品

年红,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麻坡。1971年获马来西亚首届“首相敦拉萨文学奖”。1978年、1982年及1996年先后获得马华文化协会及福联会颁发的“儿童文学优秀奖;2002年被誉为“世华儿童文学建设的创业者”之一。已出版小说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小说集、寓言集、童话集、笑话集、广播剧本及儿童文学剧作品70余部。年红笔下的儿童世界洋溢着浓郁的童真童趣童情,又充满着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红红灯笼挂门前》、《龙舟往前冲》。又如《生肖歌》,运用民谣“连锁调”的创作手法,将12种动物形象巧妙地融汇在一起:“鼠偷油,看见牛/牛耕田,看见虎/虎眼凸,看见兔/兔出笼,看见龙/龙吐舌,看见蛇/蛇吞蛙,看见马/马首仰,看见羊/羊毛厚,看见猴/猴着急,看见鸡/鸡乱走,看见狗/狗追鹿,看见猪/猪睡了,梦见鼠/十二生肖牢记住!”全篇朗朗上口,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是一首十分成功的十二生肖儿歌,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王泉根,2007年)。

3.杨惠媚作品

第6篇:中国儿童故事范文

2007年第9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叶平枝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讲到师幼关系的建立符合人际互动的基本原理,即积极的作用会带来积极的反应,消极的作用会引起消极的回应。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那些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对他人和世界都很信赖,非常乐于探索周围世界,积极与教师互动,容易形成类似安全依恋性质的师幼关系,从而强化其自我效能感。相反,那些没能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或对自己没有信心或对他人比较消极。因而不愿意与教师互动,或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比较被动,可能形成回避型的师幼依恋关系、反抗型的师幼依恋关系和无组织型的师幼依恋关系,从而降低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可见,幼儿已有的亲子依恋关系左右着师幼关系的性质,同时师幼关系又会强化或削弱幼儿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已经形成的自我效能感。

实施补偿性援助,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第3期《学前教育研究》刘小蕊、庞丽娟、沙莉的《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讲到: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具有明显的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的特点,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缩小了处境不利儿童与正常儿童间的差距,促进了他们的学业成功,为美国基础教育在更大程度上的成功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公平。近年来,英国、埃及、印度等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也都把为贫困儿童从出生起提供科学的学前教育,作为其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异的治本之策,并加大投入,实施学前教育的国家行动,通过科学的学前教育促进贫困和弱势儿童早期潜能的充分发展。在我国,同样存在着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学前儿童,这些儿童明显处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是我国在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

孩子,说出你的故事

《中国教育报》2007.12.4翟胜男的《孩子,说出你的故事》中讲到:儿童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常常透露出期待和心声。孩子们富含动机含义的故事是我们进入童年领域的重要通道。故事所传达的绝不仅仅是客观信息,还包含着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我们利用“故事”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

从儿童口中讲出的“故事”并非平常意义上的“故事”。儿童期最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行为问题,而行为问题背后常常隐藏着情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留意儿童的语言,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表达自己,并迅速给予互动反馈。鼓励儿童自己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鼓励儿童给同一故事背景发展不同的后续情节,并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使孩子们表露出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共同解决问题。当然,善于觉察儿童故事中传达的信息并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爱心和耐心。当我们能够以儿童的方式和步调与孩子展开对话,相信通过故事,我们必然会“有了然于心的顿悟,也会给孩子以欢乐和教育”。

6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2007年第20期《现代医药卫生》韦桂芬的《6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中讲到:以往认为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学龄儿童,具有症状重,体征轻的临床特点。但近几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临床医师发现。5岁以下的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率增高。本组病例中,5岁以下的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达68.2%,大多数病例有肺部阳性体征,考虑与我们选择的病例有关,学龄儿童因上学,多在门诊治疗,住院者多为病情较重的患儿有关。支原体由于缺乏细胞壁,对治疗一般肺炎的常用抗生素不敏感,及时的诊断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常情况下健康人就可以是带菌者,在抵抗力低下时可致发病。而且近年来不典型病例逐渐增多,在临床和x线表现上与病毒毒性、细菌肺炎相比无显著特异性,因此实验室诊断尤为重要,MP-IgM是对支原体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有较高的灵敏性(83.6%)和特异性(88.9%),且操作简单,在疾病早期便能检测出抗体,另外,可早期发现不典型病例,从而避免漏诊。

第7篇:中国儿童故事范文

【关键词】鲁迅;儿童文学;翻译;童话

一、引言

儿童被当作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灵需要被呵护,也需要有高质量的精神食粮。然而在近代的中国,像“郭巨埋儿”,“王祥卧冰求鲤”等类似的故事,都在训导孩子无条件地当孝子,为父母牺牲一切,包括生命。如“郭巨埋儿”讲述了为了专心致志孝敬父母,除掉障碍,郭巨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活埋掉,这是何等的荒谬。在西方,这几乎可以算的上恐怖故事了;在号称礼义之邦的中国,类似的儿童读物、类似的传统故事,却作为光辉的典范,向孩子灌输。受到类似思想熏陶的中国孩子,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未来令人堪忧!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话;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的图书就必须十分谨慎,做起来也十分烦难。”鲁迅说中国没有所谓意义上的童话,于是他把目光转向外国。

鲁迅建议青年都应“别求心声于异帮”,正是这一主导思想,使鲁迅不仅自己留学于日本,吸取异域文化,更是积极地介绍外国文化到中国来。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到外国文化的作用:“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在吸收借鉴中,创建新义艺,创建新人,翻译被鲁迅赋予了重任。

鲁迅决心翻译外国儿童文学名著,把外国儿童文学引进中国。他的译作主要有:[荷兰]望・蔼覃长篇童话《小约翰》、[匈牙利]至尔・妙伦系列童话集《小彼得》、[苏联]班苔莱耶夫中篇童话《表》等。这些童话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跟现实社会密切相关,主题也很明确,或张扬“自由,平等,博爱”,反对奴役和压迫,或讲述在新型的社会中儿童如何成长。鲁迅说童话的主题如果太沉重了,是很不好的,刻板的说教就更可厌。他希望童话在文字活泼,情节能吸引孩童,符合孩童心理要求的前提下,能给孩童一些好的教益。

二、鲁迅的外国儿童文学翻译代表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26年,鲁迅翻译了童话《小约翰》,被鲁迅称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鲁迅说:“我也不愿意别人劝我去吃他所爱吃的东西,然而我所爱吃的,却往往不自觉地劝人吃。看的东西也一样,《小约翰》即是其一,是自己爱看,也愿意别人也看的书,于是不知不觉,遂有了翻成中文的意思”。这是一部颇有深意、意象开阔的童话作品,用简单透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大自然的天堂,揭示的却是有关人生理想、意义、价值和责任的重大主题,流露出欧洲文人特有的思辨天赋,对启发孩子的心智、培养他们对生活和自身的思考来说,确是一本好书。相对来讲《小约翰》思想性不那么沉重。这是鲁迅翻译前期的作品之一,主题多是主张博爱,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等。

后来的鲁迅童话翻译的后期,主要翻译作品有《小彼得》、《表》等。鲁迅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的时代性、现实性、战斗性明显的表达出反抗的、革命的意识。例如,《小彼得》描写了小彼得摔伤躺在床上不能动以后,屋里的煤、火柴、水瓶等讲给他:穷人怎样受苦受难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富人怎样欺压享受,把快乐建立在穷人痛苦之上的见闻,鲁迅希望通过对这类童话的译介告诉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民“在人类的世界里,永久之春也会来的吧。只是他们应该由战斗得到!”。

当时许多从事儿童文学的人或翻译西洋童话,或记述古代传说都只注重有趣上下功夫,却没有了解当代儿童问题的实质,他们供给儿童的读物却在向儿童传递种种毒质:忍受侮辱,听话的孩子,神仙会给他富贵幸福的奴隶观念;孩子偶然间拾得一只宝匣,可以帮助幸福的侥幸心理;善有善报的迷信心理;老实人得到巨大遗产,发现金矿的拜金心理等。直至鲁迅生命晚年翻译的《表》终于使这一现状有所改变,是人们明确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是旧制度的钥匙。

1935年,鲁迅翻译了苏联班台莱耶夫中篇小说《表》描写了沾染许多陋习的流浪儿彼蒂加偷了醉汉的表,因想去换钱而矢口否认,后来被送到教养院,小心翼翼地藏着表,最终在集体生活教育感化下,送还了表,逐渐走上了正轨的故事。这篇小说在内容上充满了清新的教育思想,而在情节上又波澜起伏,悬念叠生,鲁迅在《・译者的话》中翻译了日本译者的序言,表达了对这本书的同感:“我希望读者向游历异国一样,一面鉴赏着这特色,一面怀着涵养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的心情,来读这一本书。我想你们的见闻就会更广、更深,精神也因此磨练出来了”。

鲁迅翻译的《表》剥开了重重封建之网,以崭新的内容,崭新的儿童形象,立足在现实的土地上,提供给儿童及家长、教育家一份健康的精神食粮。同时更带动了作家的创作激情,拓宽了作家的创作领域,无产阶级受苦受难的儿童形象逐渐走入作家创作视野,他们由生活的低层而跃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儿童文学研究专家陈伯吹说:“这是向儿童文学注了一针新的血液,从而产生了新的蓬勃生长的力量。”《表》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范本。有了这样的范本,中国作家从模仿到创作,很快写出了以童工与流浪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影响较大的有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少年印刷工》、叶圣陶的《一个练习生》、张天翼的《奇怪的地方》、王鲁彦的《小红灯笼的故事》等。

鲁迅还鼓励和带动别人也来关心和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他曾热心支持周作人研究童话。周作人写的两篇论文《童话研究》和《童话略论》,就是由鲁迅推荐,在当时教育部编的月刊上登出来的。孙用翻译裴多菲童话叙事诗《勇敢的约翰》,鲁迅亲自当校对,并多方联系刊物发表,四处碰壁,最后总算由上海湖风书店出版了。

三、总结

鲁迅积极投身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结合小读者们的需要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文本,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翻译创作了许多适合中国儿童的文学作品。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中国的许多其他学者也开始关心中国儿童文学的未来,并积极投身其中。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一方面使作家打开眼界,了解和认清了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另一方面,翻译与创作又互为影响,相得益彰。许多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外国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影响。把外国儿童文学中丰富的营养和“精神食粮”拿过来,让中国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M].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

[2]鲁迅.中国儿童读物的分析[A].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M].希望出版社,1988.

[3]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第8篇:中国儿童故事范文

关键词:热闹派;儿童本位;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十二生肖童话”是郑渊洁从1986年到1992年历时七年创作的一部系列童话故事,我国民俗文化中有十二生肖,郑渊洁根据十二生肖创作的生肖童话故事也共有十二本书――《鼠王做寿》《牛王醉酒》《虎王出山》《兔王卖耳》《龙王闹海》《蛇王淘金》《马王登基》《羊王称霸》《猴王变形》《鸡王画虎》《狗王梦游》《猪王照相》,这些生肖故事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生肖动物作为主要艺术形象,然而并不同于民俗生肖文化对于十二生肖动物性格的定位,童话以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编织出一个个全新而生动的故事。郑渊洁的童话故事不仅仅适于儿童阅读,还往往能给成人读者一些人生启示。

郑渊洁的童话有一种热热闹闹的喜剧效果,其故事想象丰富、奇特,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由于不被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所牵制,其童话故事滑稽怪诞,人物与环境多因极度的夸张而产生形变,给人一种诙谐幽默、戏谑有趣之感。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趣味性极强的童话作品往往需要借助曲折热闹的情节来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在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里,故事情节往往紧张热闹甚至是稀奇古怪,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艺术的变形和夸张,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然而,仔细体味,往往又能发现作者潜藏于夸张之下的现实关怀。如在《蛇王淘金》中,蛇王投胎为凡人阿奔,并作为凡人上幼稚园、学前班、被绑架、成为明星……故事跌宕起伏,充满曲折趣味甚至还有一丝惊险。在这些激发阅读兴趣的曲折情节之下,作者还为儿童发出了呼声,指出现实中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给儿童带来的种种束缚。郑渊洁童话的热闹不仅得益于曲折有趣的情节,同样得益于幽默快乐的语言。童话故事的表述、情节内容的传达无不依靠语言这一载体,适合儿童审美趣味的语言对于儿童的阅读很有裨益。郑渊洁在其生肖童话中运用了一系列快乐活泼的语言,让孩子们能够津津有味地获得知识。如在《牛王醉酒》中,牛王喝醉以后说话时变得断断续续,说话不清:“现。……现。……现在。……我。……是全。……全世界。……界的。……的大。……王,大。……大牛王。如……果。……有谁。……对。……对咱们。……牛。……不尊重。……重,立,……即。……禀。……报。……”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话中人们不难想象到牛王东倒西歪的情状,再加上像人一样的酒话,令人不禁捧腹。再如,在《蛇王淘金》中,记者采访妈妈在怀神童时爱吃什么时,写到“妈妈一通乱侃,恨不得说自己是圣母再生,怀孕时天天吃星星,喝银河”,讲妈妈自得骄傲渴望出名的心情刻画地淋淋尽致。

郑渊洁童话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完全在于其热闹的风格,它的魅力还同样得益于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完全地体现出了其教育思想的人性化、个性化特色。郑亚旗小学毕业之后,厌恶大陆教育方式的郑渊洁就决定自己教育他,给他编纂了有趣的教材,通过童话故事、讨论等方式完成了中学的课程。郑渊洁的童话故事同样体现了他的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为目的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想。在他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里,郑渊洁非常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从儿童的心态与自然交往,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自然的奥秘。《小老虎进城》写一只充满儿童天真无畏心理的小老虎进城游玩,来到了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小老虎在和亚旗等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孩子们和幼儿园长的真挚友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小老虎的单纯可爱,成人世界中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小老虎伤害,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想把小老虎捉进动物园……这些成人以固有的陈旧而残忍的方式对待小老虎,遭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反对,最终儿童天真纯洁相信善良的本性战胜了世俗固有的思维,小老虎在尽兴地游玩以后回到了山林。这篇故事以儿童的思维和眼光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抛去了成人世界附加的人与自然对立的模式,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儿童天性的自然属性。在十二生肖童话故事中我们发现,作者不仅主张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而且主张维护儿童的权益。孩子们并不是学习的工具,也不是家长获得尊重的手段,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玩耍、游戏,也需要获得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同家长老师等成人平等相处。在《蛇王淘金》中,作家旗帜鲜明地主张维护儿童的权益。投胎凡人的蛇王享受到了家长们的疼爱,同时也受到了家长们带来的种种束缚,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想要阿奔学外语,学书法,学音乐,他们“生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而阿奔的反抗代表了作家的立场,他让阿奔想着法改变家长的心态,反抗家长,从而争取自己应有的尊重与权利。十二生肖童话在内容上充满了现代意义的生活内容,在艺术手法上却很少追求怪诞的表现手法,童话故事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能力,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同时也体现了作家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本位思想。

之所以说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不只适于儿童阅读,同样适于成人阅读,是因为小说的一些内容体现出了作家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童话中令人发笑的现象其实正是现实社会的现状,动物们性格上的缺陷也正是现实中人类言行心态的缺陷。如《鼠王做寿》中,鼠王为了自己长生不老,通过闹钟偷时间,然而最终仍是老死了,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老的君王,作者以鼠王的失败讽刺了人类的贪婪。《虎王逗鼠》虎王屡次被老鼠欺骗却不自知,只是因为老鼠满足了虎王的虚荣之心,虎王的无知与昏庸令人发笑,在发笑之余不难发现虎王的无知正是人类虚荣的投影。《放弃兔年》中世界上的兔子不远万里聚集一起开会,因种种顾忌没能开成会,却在外界得到了良好的名声。故事以极具讽刺性的笔调写兔子们只慕虚名,无所作为,实际上批判了不务实际、徒慕虚名、把胆小懦弱当作韬光养晦的当权者。这些充满哲理性和寓言性的故事,带有浓郁的黑色幽默的色彩,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反思。

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以非凡的创造力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世界、童话王国与传统民俗、儿童激情与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童话创作的主题。他的童话摆脱了传统说教的模式,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以满足儿童阅读兴趣、张扬儿童个性、保护儿童权益为旨归,体现出了作家对于儿童读者的关怀。同时,对于现实社会现象的思考也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类发展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郑渊洁.十二生肖系列童话[M].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7

[2] 周小波.《“热闹派”童话源流琐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第9篇:中国儿童故事范文

【关键词】特色广播 儿童广播节目 小故事 儿歌

在2011年10月8日播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版节目中,《小喇叭》也以崭新的形象亮相晚间8点档。作为一个有着55年历史、对象性极强的专题节目,要“老树新芽”并非易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史敏介绍说,《小喇叭》节目不仅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标志性栏目之一,而且是中国广播中极有特色的节目。为了使《小喇叭》节目继续保持名牌栏目的效应,并继续扩大影响,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为小听众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广播节目,《小喇叭》与中国之声的新闻节目进行了同步改版。

一、小喇叭“老树新芽”受欢迎

1、内容具体化

新版《小喇叭》节目的一个最突出变化是将听众对象窄化,由原来宽泛的学龄前儿童调整为4~6岁的低幼儿童,兼顾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家长。窄播化发展《小喇叭》节目,使该节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使对象性更强,更容易被目标人群所接受,从而打造广播的名牌栏目。

新版节目在内容方面进行了重点调整,取消了“小小新闻台”、“谜语猜猜猜”等小栏目,而改为以故事为主。因此在这次改版后,节目中故事的比例要占整期节目的70~75%以上。“抱抱熊故事”和“童话排排坐”深受很多小朋友的喜爱。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包括经典童话、民间故事、科普故事、科幻故事、人物故事、动物故事等各种类型,其中又分为“单篇故事”、“系列故事”、“新故事”等多种形式,并以多种方式进行演播。

此外,新开辟了一个名为“博士爷爷”的科学知识类子栏目,专门解答小听众提出的各种科学、科普问题,同时募集小朋友们的奇思妙想,启迪孩子们的想象力,小孩子的思维是无限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如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地球是怎么画出来的,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美人鱼等,《小喇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心中的困惑,也让他们收获了新的知识。

周末节目除了故事内容以外还增加了互动环节。周六以“儿童才艺”为主打栏目,集中展示小朋友的各种才艺,为孩子们开辟施展才华和释放情怀的舞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唱他们刚学会的歌曲、可以讲笑话等,通过才艺展示,让少儿参与到节目中来,传达出热烈的、充满童真的欢快气氛,让节目的趣味性与可听性达到高度统一。

2、节目形式的丰富性

小喇叭节目改版后,故事所占节目的比率很大,这也符合4至6岁儿童的需求特点,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小喇叭巧妙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吸引小朋友,如对音频的处理,在故事里掺杂着各种形象生动的音效和音响,增强故事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同时也可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另外,故事采用单篇故事和系列故事相结合,单片故事短小,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系列故事通过每天讲一小段的形式,可以给孩子们留足想象和猜测空间,引起他们每天听广播的欲望。

另外,《小喇叭》用各种童声进行小版块的开篇,如《小喇叭》开始曲“小朋友们,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博士爷爷”版块的童声“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世界上真有美人鱼吗、北极怎么没有企鹅啊、动物会做梦吗”,“故事熊抱抱”里的童声“好听的故事听不够、好听的故事听不完”,这些童声一方面丰富了节目形式,同时也拉近了节目与孩子们的距离。

3、注重在节目片头片尾的包装

《小喇叭》在开始曲和结束曲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小喇叭》经典的开始曲依然保留,“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清新明快的开始曲能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童声“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富有亲切性和贴近性,就仿佛是孩子们在叫自己的同伴一起来听《小喇叭》,结束曲采用各种摇篮曲。

4、声音亲切甜美的节目主持人

少儿节目主持人不仅是少儿节目的组织者和串联者,还能够根据节目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传播健康、美好向上的精神情感,对少儿人格品质、言行举止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小喇叭》通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在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们以后的思想和行为,如,通过主持人的小故事,孩子们知道了“孙悟空”“神笔马良”“孔融让梨”等等无数中外民间故事,由此,孩子们在幼小的心底建立起最初的善恶观。

少儿节目主持人普遍具有一种易于接近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是从内心反映出来的,《小喇叭》里的,郑晶姐姐和春天姐姐善良、平和、谦虚、亲切而具有活力,富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用亲切的声音与孩子们交流,同时将自己与孩子们放在同等的位置,如春天姐姐说道“夏天来了,天气也渐渐热了,小朋友也开始穿花裙子了,昨天啊春天姐姐也买了几件裙子……”。她们能与孩子们进行很好的互动和对话,态度诚恳,语气自然亲切,如春天姐姐经常说道“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呢”,通过这些话语,让孩子们感觉姐姐们就在自己身边。

5、节目的人文关怀

《小喇叭》节目注重人文关怀,比如天气热了,主持人就会温馨的告诉小朋友们怎样防暑,在每天的节目结束时,主持人会轻轻的问候一句晚安,通过小叮当信箱,与孩子们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在节目中回答他们的来信问题,通过邀请小朋友到现场进行才艺展示,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密切关注孩子,了解孩子,贴近儿童的独特感受,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孩子当中,这些都增添了节目的人情美。

二、面临问题及挑战

1、内容超越孩子思维

《小喇叭》的受众主要是4~6岁的低幼儿童,在博士爷爷版块,要注意考虑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水平,如在回答雨是怎样形成时,博士爷爷提到了水蒸气、云的形成、还有“气流”这些比较专业的名词,在回答地图是怎样画出来的时候,博士爷爷提到了在人造卫星上拍照、进行比例的缩放等,这些话语过于专业化、学术化,小孩子的问题往往是零散的不定时的无规律的,因此问题的答案不在于准确全面,而在于通俗易懂。

2、节目的故事太长

孩子的注意力是很有限的,时间并不长,而《小喇叭》里面的有些故事过长,一个小故事占据了节目的一大半时间,这样容易让孩子有疲倦感,如果将一个大故事分割成很多小的故事或小笑话,或者在节目中间多穿插一些儿童歌曲,孩子们也许能更好的接受,因为孩子们一般都追求新鲜感,喜欢变动和新奇的东西,所以适当的变动形式可以更好的抓住孩子们的眼球。

三、未来发展

目前全国平均有19.7%的小读者拥有一份少儿报刊;全国年出版少年儿童图书1万种,总印数达3亿册。据有关市场监测机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等20多个重点城市,近两年来少年儿童平均过去一个月内听广播的总时间从1.2个小时下降为1.1个小时,并正在进一步下降,而每周上网的平均小时数从1.6小时上升到5.8个小时。

在这种压力下,小喇叭如何在新形势下求的发展显得更为严峻,为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对《小喇叭》进行重新包装与栏目内容改革,将其与动漫形象相结合、打造“小喇叭”系列动漫作品。 “小喇叭”节目“动起来”了,让《小喇叭》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儿童故事资源与动画形象结合起来,以更加活泼、健康和亲切的方式,服务低龄儿童。

这一方面将《小喇叭》丰富的素材资源进行了利用,另一方面也为节目增添了活力和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罗雪挥 儿童广播:衰落中的复苏中国《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