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初中语文

第1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 古文中“金”的译解 析疑匡谬

在中国的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中,对“金”做了如下解释:“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此为《说文》对“金”的原解。亦即:金,本指黄金。但随着古代汉语的发展,“金”在古文中的义项不断丰富,并被赋予了更多的用法。然而,也正因其释义的多样性和“金”字所在语言环境的复杂性,导致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对“金”做了一些不当译释,本文将对此进行析疑。

一、本应解作尊贵、华丽、精美等形容词,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却未作译解

课本古文例句:

1、世间花叶不相伦,花落金盆叶作尘。——李商隐《赠荷花》(七年级下册《咏荷诗歌五首》)

《语文教学参考书》第P406页译为:世间的人们对待花和叶的态度不一样,把花栽入金盆把叶子变成尘土。

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此处将“金盆”直接译作“金盆”,很容易让师生将“金盆”误解为“金作之盆”,实为不妥。金盆可释为“精美的花盆”。

“金”作尊贵、华丽、精美之解,古语俗语颇多例句。例如:

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汉·班固《汉武故事》

金屋:极言屋之华丽精美也,而非黄金之屋。

对“金”作如此解释,成语俗语常见。如:“金口玉言”“金枝玉叶”“金榜题名”“金盆洗手”等。

二、本应解作尊贵、华丽、精美等形容词,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却将其作为专有词汇来解释

课本古文例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本注释:【金经】指佛经。

将“金经”注释为“指佛经”有笼统之嫌。应注解为“精美的佛经”或“尊贵的佛经”。

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翻译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金经’,用泥金(一种用金属粉末制成的颜料)书写的佛经。”

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此处将“金经”作如此解释,是拘泥于“金经”这一专有词汇,似为不妥。

我们都知道《陋室铭》一文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其实文中也不乏对比的运用。尤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两句中对比的运用尤为明显——“鸿儒”对“白丁”,“素琴”对“金经”。另外,作为骈文,应该很讲究对仗。若将“金经”解释为“用泥金(一种用金属粉末制成的颜料)书写的佛经”,那么,跟前面的“素琴”则对仗不工。其实,根据上下文,我们大可不必将文中的“金经”作为专有词汇来解释。唐朝是礼佛的国度,对于佛经,常尊之贵之而加以精美的装帧。因此,此处“金经”应解释为“尊贵、华丽、精美的佛经”,如此,便可与“素琴”工对。所以“金经”可译为“精美的佛经”。亦即“佛经的精装本”,甚或连精装本都不是,只是出于信仰而心生敬意的表达方法而已,大可不必将“金经”译为“用泥金(一种用金属粉末制成的颜料)书写的佛经”。

三、本应解作尊贵、华丽、精美等形容词,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却将其当作介词词组,译为“以金为饰”

课本古文例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本注释:【金樽清酒斗十千】金樽中的美酒,价钱很贵。金樽,古代盛酒器,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形容酒美价高。

课本将“金樽”注释为“古代盛酒器,以金为饰”,似乎不妥。此处“金樽”之“金”,可解释为“华丽、精美”。“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为对偶句,“金樽”与“玉盘”相对,乃李白用夸张手法极言“樽”“盘”之精美,而非实指。若“金樽”之“金”解释为“以金为饰”,那么“玉盘”之“玉”则应推释为“以玉为饰”,岂不谬哉?

四、本应解作“货币单位”作量词,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却译作“黄金”作名词

课本古文例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

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课文简析”中对此的翻译是: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

如此翻译当属望文生义,应将译文中的“黄金”改为“白银”。理由有二:

1.诗中之“金”,应为古代货币单位,作量词,而非实指黄金。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金”作为古代货币单位的解释是这样的:“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

古代大多时候的通用货币都为银子。所以,“抵万金”的正确解读应是“抵得上万两白银”。是例多矣: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墨子·公输》

购子头千金。——晋·干宝《搜神记》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上述例句中之“金”,皆应作“货币单位”之解。

2.诗中之“金”,即使不作古代货币单位解,也只能解为钱财与货币,作名词,亦非实指黄金。如: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战国策·齐策四》

所赐金帛。——汉·刘向《列女传》

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上述例句中之“金”,皆泛指钱币,钱财是也。

由此可见,配套《语文教学参考书》将“家书抵万金”翻译成“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是错误的,应翻译成“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白银”,或者译成“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银钱”。

“金”在古代汉语中的释义和用法比较复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文中所涉的“金”字虽不太多,然因其义项繁杂,故容易误释。但是,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并且在译释时联系语境,还是能够给出正确释义的。本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文篇目中的“金”作了几处另类解释,实为一孔之见,姑妄言之而已!

参考文献:

[1]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第2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科书;人教版;苏教版;特点;比较;教学启示

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明代文学在不断的曲折中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学年代。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明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各具特色,展现了各自的教学目标和理念,科学地把握教学目标和理念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教材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课本中所选几篇明代文学作品的作为切入点将两本教材进行比较,旨在把握明代文学作品编排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评价和反思,并得到相应的教学启示和建议。

一、选篇异同

(一)篇目数量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明代文学作品的篇目分别为《核舟记》、《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湖心亭看雪》、《别云间》;苏教版语文教材则分别为《于园》、《核舟记》、《送东阳马生序》、《别云间》。人教版、苏教版两本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的篇目均占有很大比例,但古代文学作品中明代文学作品所占极少,尤其是作为明代代表性文学的戏曲作品在教材中并没有出现,相比之下,人教版中明代文学作品所占比例略高于苏教版。人教版对于明代文学作品重视程度较高,涉及的范围更广。

(二)篇目分布

人教版和苏教版所选编的明代文学作品的主要集中在八年级,这样的选编方式与明代文学作品的自身特色有关。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不仅要关注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要对学生可能达到的预期作出估计。七年级初接触文言文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兴趣的引导,因此教材较多地选择简单且娱乐性的文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九年级处在发展提升的学习阶段,教学内容应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智力水平发生变化,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篇目。八年级的学生处在衔接阶段,这时文言文不可过于简单故步自封,也不可过于复杂拔苗助长,此时,明代贴近生活的世俗性文章就富有教学意义。

二、编排结构差异

(一)导语版块设计

与苏教版相比,人教版在所选文章篇目前均设置了导语版块,每个导语版块主要介绍全文特点,概说全文主旨,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提出学习全文后的对于学生的要求。这样独特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总体思想的把握以及在学习中自我审查,提高了学习效率,更具有人文关怀。

(二)“感悟品味赏析”版块设计

与人教版相比,苏教版在《核舟记》一文中开设了“感悟品味赏析”版块,采用原文的部分版面,将该板块穿插于课文右侧,在具体段落后指出段落特点,如总分结构等,这样的编排方式简便地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样的排版方式对教材空间造成了一定程度地浪费,苏教版只有极少篇目采取这样的形式。

三、习题差异

(一)字词解释

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础,课后习题中,字词解释是所有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人教版、苏教版两版教材都在课后习题中增加了字词解释的部分,但两本教材习题字词解释的侧重点不同。苏教版教材侧重一字多义的解释,如《核舟记》课后习题第二题“为”字的基本用法,《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第三题辨别句子中“以”字的不同意思,都体现了苏教版对于一词多义的重视。人教版侧重基础的巩固,简单字词的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课后第二题,“录毕,走送之”,“尝驱百里外”等易于理解的词语,有助于增加学生阅读信心,两者侧重各有千秋。

(二)趣味性设计

人教版与苏教版中明代文学作品的习题部分都涉及到题目的现实性,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来引发学生的感悟c思考,但两本教材的课后习题相比,人教版的习题趣味性更浓,首先,人教版习题中增加了一个解释版块,在较多习题后增加了一个系统的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的习题后增加了对宋濂生平的介绍,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在习题排版上相比,苏教版排版更加简洁,展现了教材的严肃性,人教版则有较多的装饰,图文并茂,趣味性更强。

四、教育启示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给予了教学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教师增加了更多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待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不仅重视教材知识的传授,更要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提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尤其是教材中选篇分布较少,但具有较强可读性的明代文学作品理应在中学的学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青民.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作者构成的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9(11).

第3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那如何让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能顺当的度过这一磨合期,从而自信的进入高中学习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工作,对于怎样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学生生理技能发展水平的支持作用,更不能要求学生把那些看起来“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像大人一样注意事与思考,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作为一名刚任教高中语文的我,在乍一接触高中语文课程时,就发现其深度、广度都是初中语文课程不可媲比的。也听其他教师说,教了高中,再去教初中,那是省力的事情,因为初中教材实在是浅,只要看一遍教材就可以把教学思路理清,而高中则需要看多方面的资料,不把教材研究透,就不能把握的去上课。可见,教师自身都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跨度,而且这个跨度并不小,经历专业培训的语文教师尚且有此看法,那我们的学生呢?可以想象他们的无所适从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进一步”,不让学生感觉高中语文是如此的难以把握,不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语文学习是从颠峰跌落到低谷,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特别是高一学生的起始教育。

二、依据教材的编排体例进行语文教学

苏教高一语文课程的阅读编排:

必修一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 湖山沉思

必修二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强者之歌精神支点?生命的礼赞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

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一花一世界永远的新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必修三

第一专题:祖国土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必修四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

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

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问答之间交锋时刻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分为互相连接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必修一、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必修三、四),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迁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组织教学。比如在教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单元时,我们要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而这一要求是建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的读诗其实就是学生自己背诗,为的是应付中考的古诗词填空。所以说,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还停留在只知其字而不知其意的阶段,可以说他们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片空白。因而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三一样,直接进行理论分析,而应在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的基础上稍微让学生接触一些术语:“炼字”、“意象”“象征”等,让学生对此有个整体感知就行,不一定非得让学生从意象、字词、手法等角度入手,对诗歌进行解剖,从而得出诗歌的主旨。我认为,在起始阶段,对诗歌的教学最好是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收获,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吗?我想,这样的诗歌教学,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厌学,反会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行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的、心情舒畅的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乏味的事。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记的牢,不易忘却。巴浦洛夫认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像奔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积累、感悟、熏陶,只有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型的上升,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它们之间的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顺利向前飞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第4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关键词: 苏教版 教材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创新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了。因此,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改革理念进行教学创新。下面,笔者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创新和教学创新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创新的必要性

1.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在近几年里表现得十分突出,而高分低能型的学生早已不被社会看好。现如今,社会各个领域都更加需要创新型人才,只有当我国各领域的人才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时,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得到发展,才能更加完善。因此,初中语文教材应当积极响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教材上显现创新性,从创新角度看待学生发展。当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结合教材创新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的创新改革要基本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进行教材编排时,不仅要做到教材内容充足,还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能否真正帮助学生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进行教材编排时,要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材编排。

二、苏教版语文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

1.结合创新教材的编排,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教材具有明显的侧重点,不会把教学板块划分得过于死板,七、八年级的教材就比较侧重于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辅助角色。教材内容明显与高中教材相衔接,出现了较多文言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文言文中基本字词的意思,对将来进入高中学习文言文有较大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创新,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用到语文的地方。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家人间的说话方式,发现与不同人说话应该使用的语气及说话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角色,针对这些角色对学生的说话方式进行考查,让学生学会将实际生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养成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并且运用语文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学习离不开兴趣,在初中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关系,学生因为对一些课程不感兴趣,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不能树立较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教师要结合教材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外阅读大量书籍,拓宽知识面。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中的选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比如,在进行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汤姆索亚历险记》,让学生在学习主人公优良品质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

3.与学生融入到同一个学习环境,了解学生学习动向。

初中学生的个性正在逐步形成,他们变得越来越有主见。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教师应该树立一定的威信,但不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感。要顺利地完成教学创新,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默契配合,因此,教师应努力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对自己能够做到敞开心扉,耐心倾听学生对教学的要求,然后酌情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平时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而语文又是一门对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师更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方式不一定要局限于口头交流,也可以结合写作形式进行。比如,在写作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写写最近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态,让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近期的学习动向,就能根据他们的状态对教学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创新。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创新充分考虑了三个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材的编排层次较为明显,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材创新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创新留出了较大空间。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时要遵循教材创新的一般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学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优化。

参考文献:

[1]鲁芳芳.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蔡琨.初中语文教材选文要求与案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第5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一、创设内部情景,营造具象情感氛围

从教材、练习等课堂内部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具象的情感氛围,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练习活动的突破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课堂的第一步。

1.新课导入要巧妙设计意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会有设定一个主题,例如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金色年华”和第三单元的“民俗风情”,在学习前将主题呈现给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调动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什么样的年华是金色的”、“异地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会在学生心理荡起涟漪,使之想从新课文的学习中寻找答案,此时就要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否则一旦学生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因失望产生厌学情绪,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巧妙设计意境导入新课。

以苏教版初二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为例,在新课导入时,可以节选同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羊脂球》的片段播放给学生,将普鲁士统治下的法国以具象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之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普鲁士统治下法国人民的悲愤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如,在导入《美丽的西双版纳》新课时,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西双版纳风景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展示西双版纳风俗民情的宣传记录片,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充分想象课文描绘的风景,再配以班得瑞《世外桃源》、《寂静山林》等轻音乐,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文字所编织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角色扮演

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是课堂情境教学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表演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思想,通过合作探究使之掌握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在初读、精读两堂课的教学后增加一节情景活动课,课前为学生布置情景扮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对话加以练习,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在情景活动课时,教师先将精读课对文中主要人物楚王、晏子的语言特点和性格得出的结论作以总结,然后将学生分为三至四个“导演组”和一个评委组,展开角色扮演比赛:首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为角色表演做准备,而后节选文中的小故事让各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同学在角色扮演后回答“除了晏子的语言之外,还可以从什么地方展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过人的智慧”,进而引导各“导演组”的同学从角色表演中总结出文中晏子动作神态所流露出的智慧,例如“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严肃地回答”、“面不改色”等等。最后,由评委组分别对各“导演组”的表演进行评分,加上老师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评分,评选出冠军,累积三次冠军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表演和合作答题充分训练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使之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描述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特点,有助于学生以主人公为榜样发展智力、培养情感以及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活用外部环境,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第6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教学情景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扩展教育空间,追求教学的整体效果

语文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和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使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的体验鲁迅先生描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景,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教学情景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心情,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才更能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如果我们仅仅靠课文的描写,学生很难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精致和美丽。如果我们用课件给学生用视频、影像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苏州园林的情景,就等于带领学生在苏州园林亲身体验一下,就会体会到园林的景色和巧妙的设计。教学情景的创设,强化了学生对文章意境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

2、帮助学生形象的感受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教学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悼念玛丽・居里》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玛丽・居里科学研究的故事,用教学情景去拉近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在《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这篇演讲词中,作者表达出的是一种悲痛惋惜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情景设置也应该是十分凝重、哀婉的。教师采用这种情景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到课文内容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文章内容的心理距离,达到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

3、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篇《孔乙己》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把孔乙己和酒馆伙计之间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孔乙己的不幸与悲哀;在九年级上册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由于是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对我的叔叔于勒的生活环境缺乏了解,课文里又有大量的对话,可以通过电影等教学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背景,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于勒和菲利普夫妇等角色,学生通过扮演更能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深刻的体会到菲利普夫妇的尖酸刻薄和于勒的可怜悲惨。情景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情景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增加教学背景,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中,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教师可以先对文章进行讲解,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是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对纪念碑的描写,让学生自己画出纪念碑的示意图,画得好的学生上台进行讲解说明。这样的有扩展性的课堂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更有激情和动力。

二、教学情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生活展现情境

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中,学习《多一些宽容》《错过》《散步》等文章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感动的瞬间,向学生展示要宽容待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让每个学生讲讲身边发生的感动的事件。

2、实物演示情境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中借物抒怀单元,《白杨礼赞》《石榴》等课文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表达了白杨和石榴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可以坚强的生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白杨的生长环境,这种实物演示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图画再现情境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为教学情景的创设提供了可能和更好的空间。例如在学习江山多娇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等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欣赏西双版纳和威尼斯的风景图片或短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特色和威尼斯的美。同时,也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加以想象画出风景,真实的展示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渲染情境

第7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成才

义务教育发展到现今的阶段,各界对于基础学科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但要塑造单一学科专才,更要培养出多学科通才。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具体到初中语文中记叙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总结出系统的教学理论,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法,辅助以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得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能做到规范化同时又灵活多变。最终,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淀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成才。

记叙文是记录人物的人生经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抒情、议论、说明和描写等表达方式为次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它的特点是通过对具体人物、事件的叙述,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来描绘和表达作者某一时刻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而阅读者在对文中人、事件、物体的了解过程中可以从侧面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与之产生共鸣。

现代的语文教育既要立足打造知识丰富的专业人才,又要把眼光拓展到语文教育对于其他学科教育以及学生未来深层次发展上。目光短浅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更会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注重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记叙文必不可少地成为这个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读写的融合,使学生的两种能力互为砥砺,又互相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全面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苏教版语文教材注重文化、审美和时代感,将内容简约化、现代化、民族化,这样的指导思想遵循了新时代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那么关于记叙文教学的研究,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情景教学,提高学生感受能力

利用记叙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社会体验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生活风貌,给学生一个真实具体的印象,丰富想象力。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不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旁观者,而是实实在在的参与者,使得学生在以后面对生活时更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种当事人的角度帮助学生打开了眼界,找到了自我提升的通道,会在语文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定时阅读,增强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性

阅读能培养学生语感、文字领悟能力。定时、定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转化为自身的一个素养。而教师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来保证阅读的顺利进行。阅读可以分为课上、课下,阅读材料的优劣决定着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不能受制于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发散性和自主性的思考,加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毕竟同龄人对外界的认识有相同的基础,也更容易打成一片,能营造课上课下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种“大家庭”一样的亲切感。同样,也可以利用学生身上自强上进的本能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写作训练,拓宽学生宣泄情感的通道

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中的一个必备素质,在各种活动、社会体验、情景教学中都可以适当要求学生记叙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以“写给未来的信”“生活随笔”“活动实践报告”、“比赛纪事”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在潜移默化之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创新教学模式。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言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另外,对于语文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补充也能增加教学的丰富程度。比方说针对初中语文中的一些疑难字和成语,通过说文解字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十五个吊桶打水——打一成语,在学生踊跃回答后,询问其表述想法,教师公布正确答案之后可以讲述其中的典故,若能引申到本次课堂教课内容之中就再好不过了。这样,整堂课程的开始可能源于一个故事、一个笑话、一个谜语、一则消息,最终仍然回归到教学主旨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

多媒体可以融入到记叙文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与记叙文读写技巧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技术的加入能够以全新的教学体验带给学生新鲜感,与此同时,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记叙文教学课件,以视听多种辅助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的记叙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热情地融入生活,观察生活当中的万事万物,这样能从学生内心深处凝结出一种感悟能力,增强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欲望,这与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不谋而合的。

参考文献:

[1]刘建东.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实践之谈[J].科教导刊,2010(2).

第8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初中语文内容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社会责任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15-01

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成长和急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我独立性逐渐加强,知识面广,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此时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佳时期。初中语文继承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除了帮助学生提升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一、教师指导,完善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自己要有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辨析文章主旨,对文章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进行深层剖析。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平等、公正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与学生彼此尊重、相互分享、互相信任,这样就会让学生对社会充满信任,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学生很容易被此类童话故事所吸引,很快沉浸在阅读中。此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分析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教师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为什小孩子敢说实话?”“大人们为什么不说实话?”“你看到该皇帝时会如何表现?”学生对着三个问题陷入深思,开始剖析自己的内心。通过分析学生就会明白小孩子的真实以及大人们的虚假,并思考自己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接受成人世界的虚假规则,还是保持孩童的纯真。学生会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及时改正自己思想中一些不正确的想法,认识到即使成人世界有自己的潜在规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依旧要坚持自我,保持一颗正义之心,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能够勇敢地站出来。

二、实践应用,深化经验——强化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能光纸上谈兵,需要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热点问题,让学生对这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初中生正处于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看待一些事物的观点往往会有些偏激,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时,学生自发组织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帮助清洁工人、义务卖报等。只有参与这些社会活动,学生才能理解这些工作的艰辛,体会到正是清洁工的辛勤劳动与敬业造就了清洁的城市环境;学生在义务卖报的时候,面对一些人的不友善,学会去乐观对待、换位思考,消除不良情绪,做好自己的工作。尽管整个实践过程很辛苦,但是学生通过实践能够快速成长起来,懂的“敬业和乐业”的真正内涵。经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工作的不容易,且每份工作都需要认真对待,并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学生今后也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份工作,尊重他人的工作成果。

三、自主构建,内化经验——深化社会责任感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语文教学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构建内容,从教材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这些内容表现出来。在表现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也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并将这种社会责任感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第9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10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作为语文课堂的灵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能积极挖掘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的感染与熏陶下去阅读,去感受,那么,将有助于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丰富情感认识,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激活语文课堂,提高学习效果。下面笔者主要就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挖掘文本情感因素,激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本身就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只有当读者真正感受体会到这种情感时,他们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程度。作为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有心人,极力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亲自去感悟,如此一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情感认识,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我的母亲》一课时,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描写我的母亲有多么伟大,也没有用直白的语言喊出:“母亲,我爱你!”只是通过平凡的、普通的、回忆性的语言描述,把一位默默无闻,慈母兼严父,用自己的双手与努力支撑着整个家庭的母亲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孕育着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挖掘文本语言入手,比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等诸如此类的语言让学生静心品味阅读,在对文本语言的挖掘中,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是用“心”来描写母亲的,娓娓道来,真诚倾吐,很容易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之情。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起学生对文本强烈的情感认识,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描述入手,去揣摩,去体会,去感受,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化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二、调控教师情感因素,拨动情感

课堂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要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与教师的调控能力是分不开的,试想,教师如果无精打采怎样去激励学生?教师如果垂头丧气,毫无信心,怎样去鼓舞学生,激励学生?因此,教师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始终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并且以自己的言语魅力去感染学生,拨动学生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你在哪里?》一课时,作为一首悼念诗歌,诗词写得情感充沛,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启迪思想认识的良好教学素材。教师要改变注重分析理解的阅读教学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落脚点定位在加强对人物形象理解,获得情感体验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是怀着一种对强烈的敬佩与怀念之情展开教学的。首先,作者以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开国总理――,然后,教师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起学生迫切朗读的情感,最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悟体会。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的情感认识是浓烈的,在向师性因素的作用下,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变得高大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由于教师善于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拨动学生心弦,从而使学生获得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刻认识。

三、激活学生情感因素,升华情感

教师要在遵从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情感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以使学生的情感因素真正被激活,进而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认识,同时使学生的情感与认识得到升华,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地发挥情感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课文主要描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先生前后不同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对这种人与人之间纯金钱、无亲情关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制度的渴望。对学生来说,喜欢打抱不平,敢于直言是他们最明显的特点,结合学生特点,在教学时,笔者就从学生的情感认识入手,打开了一条教学的突破口,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看到父母这样对待自己的亲叔叔,你会有什么想法?或者想为叔叔做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内心的情感被激活,纷纷献计献策,表现出自己如何想改变这种金钱关系、利益关系的决心。在学生的表达中,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认识得到了升华,提高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