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当代科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科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正文】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3)06-0055-04

哲学的经济学分析和经济学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体现出丰富的方法论思想。认真清理和总结这些思想,无论对于我们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还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一、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既非单纯经济学也非纯粹哲学,而是在融合两者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质科学。这种“新质”,就在于它打破了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考察经济问题的方法:或者从主观概念、理性原则出发剪裁、套用客观经济现实,否认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或者停留和止步于客观经济现象的表层,否认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实践的能动创造性。前者是唯心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后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方法。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经济哲学思想的批判,在他最初的经济哲学研究成果《哲学的贫困》中就有着充分的体现。他批评蒲鲁东从普遍理性出发建构经济学的哲学体系,把经济范畴视作“不依赖实际关系而自生”[1]的思想,不过是一种先验的唯心主义的经济哲学。而他关于经济学要能够真正揭示现实经济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跳出哲学的圈子研究经济现象的思想,则蕴含着从经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的唯物主义经济哲学思想。同时,对庸俗经济学思想的反思,使马克思意识到,经济哲学要走出“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对“最粗浅的现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的误区,[2]就必须突破以往的理论,在面对现实的同时发挥主体能动性,冲破思想障碍,敢于进行理论创新。

集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之大成的《资本论》,既与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现实,从现象分析中揭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关系、运行机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谜底”有关,又与马克思在充分吸取以往和当时的经济学、哲学思维成果基础上,善于走出哲学和经济学各自的理论藩篱,在综合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无联系。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最终实现了其哲学与经济学成果——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经济哲学研究,他不是躲进书斋给自己设定纯抽象思辨的命题,在主观玄想中构造体系,而是立足经济现实,捕捉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不囿于“现存”和既有的方法、结论,而是让“思想的闪电”在划破理论的迷雾中,揭示现实经济生活的真谛。

今天,虽然时代的巨变使经济哲学研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马克思那个时代有了极大差异,但马克思当年从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角度研究经济哲学的思路和方法,仍能为我们从事当代经济哲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迪。在此,不妨借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经济哲学要想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3]同时,要充分发挥主体特有的能动性,破除陈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与时俱进。

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人文性,分别从物与人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两种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前者强调客观性和事实评价,后者强调主体性和人文关怀。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对象,无疑是“现实的人”[4]。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既是“社会关系的总和”,[5]又是能动的、有价值、理想追求的主体。因此,经济哲学要研究“物”,也要研究“人”,应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这种辩证统一,体现得尤为彻底。

马克思既反对从所谓“纯粹的客观性”或单纯的技术理性、经济模式出发考察经济现实的做法,认为这种撇开主体的人和缺乏对人的价值需要、利益要求、地位体现、发展愿望的人文关怀的理论,把人降低或等同于“物”和单纯“经济人”;同时,又反对从抽象的人、人性、人道主义出发考察经济现实的做法,认为这种抛弃客观的物和缺乏对客体分析的“人文关怀”,只能使人成为虚假的主体和片面的“道德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或哲学不同,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时,把它们视为以人的生产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合规律的过程,强调无产阶级解放之路的寻求,首先必须深入到客观的经济底层,同时,又关注现实的人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地位、处境、命运和出路,认为自己的理论就是为“倍受压迫”的那个阶级提供解放的精神武器。[6]因此,在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中,对“人”的探讨既以对客观事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又以对人的价值追求和发展要求为目的;对“物”的探讨既以人的价值取向为参照,又注重从物的基础、本源角度探究人文关怀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今天,借鉴马克思科学性与人文性辩证统一的方法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有助于我们关注和研究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转型、变化、发展的现状、历史和未来趋势,立足科学的实证经济学,从人化了的客观世界中认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基质及其本质规律,为理解和满足人的价值需求、人生的现实性、时代的变易性、社会生活的真伪性,以及准确定位与之相应的人格模式,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关注和研究人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体现自身价值、发展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善于运用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人的价值要求的客观范围和内在层次,为使人在冷漠、自在的自然物质世界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体现生存的意义,感到人生的温暖、美好和崇高提供激情泉源。具体言之,经济哲学要研究宏观的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微观的诸如经济发展、转型引发的利益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等矛盾,以及道德与经济、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经济乃至社会心理与经济等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决定性与选择性则侧重于从实践角度表述主客关系。决定性即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及其经济运动是有自身规律可循的自然历史过程;选择性即承认社会历史及其经济运动又是历史主体的人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前者肯定客观世界和其规律的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性,后者肯定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一身兼任“剧中人物”和“剧作者”双重身份。[7]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和经济运动的规律,是通过现实的人的有选择的能动性活动而得以实现的。人的实践是联接两者的中介,正是在实践基础上,两者达到了辩证的统一。经济哲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对经济现实的理性考察,为发挥人的自主能动性提供理论根据,因此它应当从决定与选择的统一角度,研究作为客体的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这种统一在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陷入纯实证经济论和蒲鲁东陷入纯思辨的经济论,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离开历史的主客体关系来考察经济问题,没有看到客观经济规律既是人的能动实践的结果,因而人在它面前并非束手无策;但经济事实作为既定产物又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制约性,因而人在它面前不能随心所欲。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经济活动中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关系,导致他们或者陷于机械决定论,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永恒之手”,完全制约着人的活动;或者陷于唯心能动论,视个体理性、“社会天才”的自由意志为解决经济矛盾的灵丹妙药。与他们不同,马克思一方面认为社会的、历史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生产实践、经济生活的根本内容,生产力是在人类从事生产的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创造的物质力量,而不是自身无前提的先验假设;同时又认为人类生产实践是主体的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物化,生产关系是人为适应生产力而创造的结果。这样,马克思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历史的主体与客体的基础和中介,科学地预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和经济活动,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上述方法考察当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和制订新世纪现代化战略决策,有助于我们走出“超越论”和“循序论”的两极,既立足于“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研究诸如中国与世界体系的联系与交往中,经济的调整、重组、改革、开放等关系;又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创造性,在历史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交错点上“抓住机遇”,切实把我们的事情做好。借鉴马克思的上述方法研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助于我们走出“人类中心论”或“生态决定论”的两极,进而深入研究诸如经济增长与自然成本和生产效率、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社会发展中的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与精神生产,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与自然可再生性发展等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四、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

共时性与历时性,是分别从静态与动态、横向与纵向的维度考察社会结构及其形态的视角。前者侧重于以特定社会经济运动的系统以及系统中要素间相互关系为基础,把握社会结构;后者侧重于以社会经济运动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为基础,把握社会形态。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相对静止中有永恒的运动。因此,共时性与历时性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上述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哲学中,具体体现为他的“有中介的社会生产体系”[8]观:社会就其静态存在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其动态展开看,是生产力发展改变生产关系及其一切社会关系。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既为生产力所决定又决定生产关系,既具生产力功能又具生产关系价值,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特定结构及其整个历史运动,既是一个以生产方式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系统,又是一个由生产方式运动推动的过程。因此,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的生产方式。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上述观点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既从历史的、现实的国情出发,又把它置于“世界历史”、“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中;既从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又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从而既看到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因其中介性,可以共存于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并互通互补,生产的技术层面构成生产方式的基础,经济体系以它为坐标系,经济形态的依次演进从根本上决定所有制形态的一般发展,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不可超越,中国必须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市场经济;又看到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中介性必然与一定的经济关系、社会制度结合,生产关系的社会层面决定社会的基本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形态可以反映相同的经济形态。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中国实行的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应该而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

五、实证归纳与理性概括的统一

实证归纳与理性概括的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中又一基本的方法论思想。它体现为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不仅从经济现实出发,在研究经济现实中进行哲理的分析推论,并从中引出世界观、方法论的结论,而不是止步于实证归纳;而且在对经济现象进行哲理的分析与揭示中,融入经济的实证使之有根有据,而不致流于哲理的空洞思辨和抽象演绎。

还在马克思创立经济哲学之初,他就批判地审视了当时的经济理论,既反对蒲鲁东用先验原则、抽象哲学理念投射经济现实,认为这只能导致“可笑的哲学”;[9]又批评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停留于纯粹经济事实的肤浅表述和实证归纳,认为其不从经济关系的社会历史性考察、深究经济现象的本质,导致了他们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固定永恒的规律的唯心史观结论。而马克思《资本论》中贯串始终的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则是他融合经济学实证性与哲学思辨性的结晶。虽然这部研究资本主义的巨著侧重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但这种分析却既因哲学唯物史观的运用而使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超越了纯粹的表象描述而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又因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实证而使哲学的逻辑推演,超越了纯思辨的抽象论证而具有透彻的经验说服力,从而使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单纯的经济学著作或单纯的哲学著作。纵观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其哲学与经济学在相互交融基础上达到了辩证统一。如同劳动、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既是经济学又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一样,马克思的经济哲学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既是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经济学,又是经济的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

今天,借鉴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思考和经济学实证分析统一的方法研究和建构当代中国经济哲学,必须做到:一方面,在探讨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等具体问题时,必须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形态论加以理性抽象而不能止于经济范式、技术模式、操作手段等经济学的表层。另一方面,在深化诸如的社会结构论、形态论、本质论、动力论等基本理论时,必须结合和依据世界、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现状和趋势,以及新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问题加以经验证明,而不囿于抽象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融合两者特征的基础上,创建出既不因满足于繁荣表象而对自身功能产生幻化、又不因囿于空洞思辨而对自身功能产生怀疑的,既适合又能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经济哲学理论。

【参考文献】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0,149.

[2]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8.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466-46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第2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随着1974年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于1991年的逝世,“奥地利经济学派”基本上已成了的一个历史名称,然而,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却永远留在人类的存量知识之中了。正如哈耶克(hayek, 1967,见中译本,第215页)本人所言:“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存在,但我相信仍然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奥地利传统,我们可以期待这一传统有朝一日会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许多贡献,它所开启的道路的丰富内涵,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某些任务,仍然可以利用它来取得一些贡献。”从哈耶克的这一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奥地利经济学目前已成了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历史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思想方法和理论洞识已失去了当代意义。

    在经济学说史上,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出现应该说始于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一书于1871年的出版。接着,庞巴维克(eugen von böhm-bawerk——门格尔德学生)和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与门格尔一起,创立了第一代奥地利经济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代传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庞巴维克的学生)、迈耶(hans meyer——维塞尔的学生)与哈耶克、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莫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及罗森斯坦-罗丹(paul n. rosentein-rodan)等一大批学者一起,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著作,从而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推向了鼎盛期。二次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一些理论观点逐渐被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吸纳和融合起来了,随之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主张也逐渐模糊起来,于是就有了哈耶克的“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复存在”说。尽管如此,在20世纪60-70年代后,仍有israel kirzner(米塞斯的关门弟子),e. streissller, ludwig lachmann, murray n. rothbard, l. b. yeager, gerald p. o’driscoll, mario j. rizzo, roger w. garrison等一批当代学者在坚持弘扬并重新解释奥地利学派的传统思想和理论主张,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在国际上出现了奥地利经济学的新一波的复兴运动。按照柯茨纳(kirzner, 1991)和马克卢普(machlup ,1982)的总结和归纳,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经济主张大致有以下8点:(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主张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应该回溯到对个人的行为中去解释;(2),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承认只有通过有关个人的知识、信息、感觉和期望,才能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3),经济分析中的边际主义,强调决策者所面临的数量预期变化的重要性;(4),在市场运行上,坚持认为效用尤其是边际效用递减对需求和进而对市场价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5),机会成本理论,承认影响决策的成本是指为某一目的而使用生产要素所放弃的最为重要的选择机会,而不是指已被放弃去选择其他目的的机会;(6),强调消费和生产的时间结构,坚持认为人们有时间偏好,并注意生产的“迂回性”;(7),相信市场和竞争是一个学习和发现过程;(8),坚持认为个人决策是在不确定环境中的一种选择行为,并认定有关选择的机会也是决策的一部分。

    上述8个主要观点,部分由奥地利学派第一代传人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所初步提出,并经由其第二代传人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学者的深入解释而变成了奥地利学派思想家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和理论意识。奥地利学派的这8个主要理论观点,绝大部分目前已被当代经济学家们所接收,从而已几乎全部被吸纳和融合到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学术发展中去了。由此可以认为,奥地利学派的3代经济学家们,已对当代主流经济分析和人类的经济思想,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这已是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事实。尽管奥地利学派已对人类知识存量的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思想方法及其理论主张却不是没有问题的。深入探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问题,对未来经济学的成长和发展,将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尤其是对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未来理论建设来说,可能有着根本性的理论含蕴。

(二)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点,即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分析进路上的主观主义。熟悉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学者会马上意识到,奥地利经济学派方法论的这两个基本点,恰恰也构成了当代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的潜隐基础,并且实际上也是以科斯(ronald coase)、诺思(douglass north)、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张五常为代表的当代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t)经济学理论架构的暗含前提。因此可以说,尽管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和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并没有明言——甚至他们其中的一些学者还并没有自我意识到——,源自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这一思想方法论,实际上已构成了当代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最底层的一块基石。

    要理解这一思想方法论的意义及其潜在的问题,看来还要从经济学的选择理论上入手。在这方面,当代一位著名政治哲学家诺齐克(robert nozick)生前已做了许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曾发表过“纽康柏问题(newcomb’s problem)与选择的两条原理”(1969)、“对纽康柏问题的反思”(1973)、“论奥地利学派的方法”(1976),“经验、理论与语言”(1986)(这几篇论文已收入nozick, 1997)等重要论文,并在《个人选择的规范分析》(nozick, 1990)和《理性的本质》等著作中进一步讨论了相关问题。沿着诺齐克的轮辩理路,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初步讨论一下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思想方法论的理论意义及潜在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和审视一下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这里首先应该指出的是,经济学界所说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方法论个人主义,一方面非同于政治学即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主张,另一方面也与文化研究中的个人主义有着实质性的差别(参韦森,2003a,第六章)。政治学和文化研究中所见的个人主义,均强调“个性解放”、“个人自由”、“个人自主”和“自我独立”,并且均公开支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张扬追求;而奥地利经济学中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其基本主张是坚持要把对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还原到对经济当事人的个人行为的解释中去。正如诺齐克(nozick, 1997, p.111)所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声言,社会科学中所有合乎事实的理论均可以还原为(reducible to)个人行动的理论,外加一些人在其中行动的约束条件。”

    如果把人类社会的所有事实和存在均还原为当事者(agents)个人的行为及其结果,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是什么决定了并支配着人们行动和选择?在这个问题上,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尤其是哈耶克——进一步推进了门格尔及其他奥地利学派第一代传人的思想,并在分析进路上进一步走向了主观主义。哈耶克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对有关个人的知识、信息、感觉和期望的了解,才能理解和解释人们的行为,从而,哈耶克以信息的获取以及知识在社会中运用作为出发点,构建了他的宏大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也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自身参与其中的经济社会现象的理解。应该说,就当代社会经济理论发展的整体进展和目前格局来看,从门格尔-米塞斯-哈耶克所一脉承传下来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思想,要比其他经济社会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学说)具有更强的现实解释力,并且他们也提供了一个完全自恰的理论体系。对于这一点,我已经在《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第2章中专门做了介绍(见韦森,2001)。

回到个人的行动与人类社会的“生活形式”(我是在西方社会人们的实际使用中包括习惯、习俗、惯例、制度等在内的“social institutions”概念的宽泛涵义上来“等价”使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这个术语的)的相互关系上,有了其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从门格尔开始,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就自然而然地把人类社会的种种习俗、惯例和制度视作为只是具有不完备信息和分立知识因而只具备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个人参与社会博弈的适应性演化的“非企划的结果”(unintended result)(参menger, 1883, book 3, appdenices i-iii)。哈耶克(hayek, 1960,pp.58-60)后来进一步发展了门格尔的这一思想,并在《自由的构成》中提出了如下名言:“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确目的制度的生成,是极其复杂但却又条理井然的。然而,这即不是什么设计的结果,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所作所为会有此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为什么种种社会秩序和制度规则会得以如此自发生成和扩展?照哈耶克看来,这仍然需要从个人的行动原则及其社会后果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譬如,在1945年在都柏林大学所做的“个人主义:真与伪”的著名讲演中,哈耶克(hayek,1947,p. 8 )就明确指出:“我们在人类事务中所发现的绝大部分秩序都是个人活动的不可预见的结果,这种观点与把所有可发现的秩序都归结为刻意设计的观点的区别,可以从18世纪的英国思想家的真正个人主义和笛卡尔学派的所谓的‘个人主义’的鲜明对比中看出来。”从哈耶克的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只有理解了自门格尔以来的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传统,方能对哈耶克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有一个真正到位并脉络清晰的理解。

    概言之,奥地利学派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是较清晰和“客观”地展示了人类的种种社会生活形式的生成与演化机制,而这一重要理论贡献一方面与其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对其社会理论解释对象的把握和理解有关。具体说来,基于其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一般把包括人们的习惯、习俗、惯例和制度在内的社会生活形式(institutions)看成是人们“行动表征”(act tokens——诺齐克语)的总和(sums),而哈耶克本人则进一步精确地把其中的社会秩序(social orders)视作为人们社会活动与交往中的常规性(regularities)的整合(configuration)。由于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一般都把人们的社会生活形式视作为人们社会博弈的非个人设计并往往是意想不到的自发生成结果,这就为未来博弈论制度分析预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上才开始出现的演化博弈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制度分析在研究方向上预标了分析路径(参韦森,2003b)。从这个视角来展望,在世界未来的经济学发展中,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洞识,还将会为学术界进一步挖掘,并将会得到进一步张扬和重新进行理论诠释。

(三)

    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已为现代微观经济分析奠定了思想基础,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的理论洞识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然而,从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方法论不是没有问题的。现在看来,其问题之一是,如果把种种社会秩序和制度规则都还原为个人行动的结果,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了人们的社会选择和人们个人行动的原则?是否能像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现代博弈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那样仅仅把市场参与者一律视作为一台台追求着个人利益(或自我效用)最大化的“超级”计算机?

    对于这类问题,应该说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们只是以含糊其辞(尽管哈耶克从信息的获取与知识的利用论及了这一问题并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主张鲜明地区别开来了)而处之,或者至少可以说他们没有试图给予明确的回答。当然,对于以建立精美数学模型为导向的主流经济学来说,现在似乎还没有必要回答和深究这两个问题,但是,对于以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种种秩序和制度的生成机制为主要理论任务的奥地利学派自身来说,这类问题就无论如何也是躲不过去的了。现在看来,要对这类深层问题有一些真正到位的认识,仅仅依靠经济学的理论推理以及直观观察和判断显然是无济于事的。由于这些问题与伦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和认知)心理学甚至演化生物学密切关联着,只有经过一些基于经济学理论分析但又超越纯经济学理论推理的跨学科思考和研究,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只是把种种社会生活形式视作为个人行动的结果,而不去进一步深究是什么决定了人们的社会选择和行动的原则,这自然会给奥地利学派思想家们的理论话语诠释带来许多尚待解释的空间和问题。现在看来,仅从个人行动和的选择决策与人类社会的生活形式的关系来看,问题也似乎绝非如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家——尤其是哈耶克——的做法那样假定存在一种先验的人类行动模式(priori pattern of human action),而人类的社会生活形式只是这种先验个人行动模式的无企划的结果。如果是这样的话,奥地利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以及与经济学一样,最终都会走向历史决定论。事实上,在社会生活博弈中,个人的行动和选择一方面会导致社会秩序和制度规则的自发生成和演化变迁,另一方面,既存的社会秩序和制度安排也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行动选择,——甚至如诺齐克(nozick, 1997, pp. 115-118)所见的那样会型塑(shape)人们的效用函数(或言选择中的“偏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个人行动与社会生活形式之间的关系,显然就不尽如奥地利学派所见的那样只是一种单方向的因果作用关系链条,而可能存在一种动态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机制。由于一方面任何社会生活形式(包括种种习惯、习俗、惯例和制度安排)都是人们行动的结果,而另一方面在任何社会的任何历史时点上人们的行动原则与选择表征(choice token)又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形式所型塑和影响——严格说来是制度地、社会地、文化地、生物地和历史地决定了的,那么,这种复杂的双向作用一方面与与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又生发和产生着社会变迁到的巨大张力(strains)。并且,如果把个人的社会行动和博弈选择视作为是生物地、文化地、制度地、社会地以及历史地决定着的,而不是像奥地利经济学派和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们所假定的那样存有一种先验的人类个人行动模式,我们也就自然不会仅仅相信人类社会只有一种演化路径、且只存在一种惟一的最优制度安排了。

    当然,我们这里必须认识到——且也必须承认,任何放松经济学现有理论中个人选择和行动原则上的一些先验假定的做法,都会给未来的经济分析和理论建模带来巨大的困难和问题。但是,要对人类社会经济现象——尤其是想要对人类种种社会生活形式的的生成和演化路径——有一些进一步切近现实的理解,我们还不得不把研究的“集中意识”(focus awareness)聚焦到人类个人行动的原则和社会选择的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来。经济学理论200余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的积累性发展,已把这个问题重新提到了走向21世纪的经济学家们面前。现在,是要回复经济学的亚当·斯密传统——即从多维视角思考人的选择和行动的原则——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hayek, f. a., 1949,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中本译,哈耶克,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hayek, f. a., 1960,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中本译, 哈耶克,《自

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 ,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hayek, f. a., 1967,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中译本: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论文讲演集》,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kirzner, i. m., 1991,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ol. 1,

london: macmillan.

machlup, f., 1982, “austrian economics”, in douglas, greenwald (ed.),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new york:

mcgraw-hill.

menger, c., 1883,  problems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urbana,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3).

nozick, r., 1990,the normative theory of individual choice,new york: garland

nozick, r., 1993, the nature of rational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ozick, r., 1997, socratic puzzl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韦森,2001,《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第3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学生素质,体育竞技

 

一、传统小学体育课的弊端简析

(一)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仍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其内容仅仅为不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体育爱好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剧烈运动,例如足球、篮球之类;而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喜欢温和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不能将全班同学等同视之,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

(二)体育目标的不合理定位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时至今日,不乏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但仍存在不少人对体育活动存在误解。他们总把体育归为一种单纯的竞技项目,而忽略的体育活动的本质,即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仅应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体育教师不应单纯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变传统以分数衡量体育成果的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课地位的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当代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挤压其课余活动时间,小学生亦难逃与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培养若干建议

(一)重视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对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随着世界上各重大体育盛会的连连举办,各小学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为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成熟,大多数人在观看这些竞技活动时总是忽略运动给选手带来的快乐而关注各选手的运动成绩。论文格式,体育竞技。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造成他们在体育中一位求胜的心态,从而忽略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导小学生不应一味看中比赛成绩,当然,成绩可以反映竞赛的一方面,但不是竞赛的全部,我们应通过竞赛的成绩激励自身奋发向上。2、加强对小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锻炼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见的,而是要通过长时期的锻炼才可达到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顽强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在体育锻炼或是竞技中,小学生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承受失败的压力。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此可知,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后,其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其在失败中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二)在追求身体满足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1、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体育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多加关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的萌芽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针对这些,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等,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3、指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继续营养的补充以及强悍的身体。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于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但仍应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指引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等不良后果。论文格式,体育竞技。

三、小结

综上所述,注重体育课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因此,各小学、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他们所爱好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劳逸结合,从而促进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智;;当前兰州市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竺航;;对奉化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A];浙江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3]周坤;论体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第4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科学研究 学校发展 教师发展 大学生培养

科学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需求的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高校发展、教师发展及大学生培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对科学研究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和阐述。

1.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与开展的地方,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科研素养,形成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学生,这个任务的实现得益于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大学学习,学生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相应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毕业步入社会后很快适应其相关领域的发展需要。无论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国内重点高校,都将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对于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

2.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上好课、教好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课题、科学研究论文也已成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3]。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在个人事业上取得发展,就必须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项目在高等学校的开展,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只有在自身科学研究上取得一定的进展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科研活动加以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从另一角度看,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可以很自然地将这些前沿动态融入自身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由此可见,科学研究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科学研究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人们通常将大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按组成要素分成四个要素: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4],这其中每个要素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大学生通过参加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兴趣,特别是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多大学生都觉得单纯的书本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似乎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参与科学研究,能够让大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提高兴趣,从而端正对该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对其能力培养的一个系统工程[5]。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是动手做实验,而且要从文献查阅开始。大学生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初步学到凝练科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对英文文献的阅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随后在课题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小组合作的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大学生与人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最后在课题的总结阶段,通过科学论文写作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这整个过程的进行无疑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参与,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逐渐成为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教师的科研素养及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大学生的包含科研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得到改善,高等学校也因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因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动力,是高校教师进步的动力,也是大学生培养的有力手段,科学研究已经并将继续在本科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0-61.

[2]张金安.科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8:68-69.

[3]陈长喜,卢秉福.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59-61.

[4]占梅英.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探索――对Z校“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的个案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第5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军校学员 心理素质 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军校期间是学员学习和成长阶段最为重要的时期,特别是近年来,进入军校的学员大多都是90后,有着非常明显及显著的性格特点,而这个特点正是90后时代的特征,自信张扬,却又敏感脆弱;好奇心旺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具有自我的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较于70后、80后,现今90后的价值观更为现实;独立心强,但是缺乏团队忠诚感等等之类的性格特点 。军校是磨练学员政治思想、军事体能、科学文化素质的主渠道和基地,但是由于现今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与心理结构特点都是较为特殊的。因此,为了能够在紧张有序的军校生活中学习到专业知识,锻炼出具有军人特有的过硬素质,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目前在军校中急需为学员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分不开的,所以,下文将针对近年来,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与心理素质结构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一、军校学员心理素质特点

大多数军校学员都是刚刚结束高中生活,来到军校这个大家庭里面的,而向来比较自主、独立、有着自我见解、表现欲强的学生们,来到军校这个颇受管制的军事校园中,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在心理上会感到焦虑不安、心理压抑、郁闷却无从发泄,为了能够使得军校学员能够更加健康完善的发展和成长,不单单是提高学员的军事素质,还应该给与学员更多的心理健康的关注。这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住军人心理健康的首要前提。

(一)自我意识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在现今军校学员中,大多数都有着明确的自我认知,在某些事情上有着自我的见解,有主见,对自己的实力很有自信,很清楚自己的在哪方面占优势,哪方面处于劣势。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责任意识相对而言就比较淡薄,对于他人往往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常常会将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与自我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会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他人的感受就关心的比较少。军校是一个讲究着团队合作的集体,如果不能够与周围相互融合,那么彼此之间就不能够真正的交心和沟通,从而不利于自我心理的发展,会产生压抑、苦闷等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

(二)独立心强,但缺乏自我能力。

现今军校的学员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被父母当做是“孩子”。因此,极度渴望不被他人看轻,认为自己有成人的实力。但是从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中,自我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所以在生活或是工作上都无法自我独立的解决,还是需要他人的建议或是意见才能够完成。

(三)个性张扬,但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刚刚步入军校中的学员都是充满着热情,充满着激情,对各式新鲜物质都是感到新奇,对新奇的事件都是抱持着探索的心理,一有想法就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敢想、敢说、敢做。但是根据有关数据表明,大多数学员这种激情在进入军校后的一个月就会被磨灭。原因就是,军校对于学员们来说是一个单调重复的地方,缺乏一定的自由度,从而对学习和工作心生倦怠。如果不及时疏导,这种情况长久下去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失衡甚至会使得学员崩溃。

(四)交际性强,但缺乏交际方法。

刚刚迈入军事学校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活是非常向往。虽然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了解到了军校生活的乏味枯燥,但是现今的学员的头脑都是极为活络的,很快的就会开启校园课堂活动,也就是交友。这个时候的军校学员渴望被人了解,渴望与人交流。但是却因为自我的保护意识实在是太强了,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虽然是笑脸相迎,但是因为得到不到对方的真心诚意,而心生遗憾和退意。长此以往,也就不愿让他人靠近,容易产生抑郁和自卑的心理。

二、军校学员心理素质结构

军校是一个培养我国未来高级军官的殿堂,对于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结构,除了需要对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有所了解,还需对军校学员的需要进行了解。为了了解当代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结构,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对某军校20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其结果表明,当代军校学员的主要需要是:身体健康、今后的发展需要、个性的保持需要、自我成就的需要以及施展才华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证明了当代军校学员对于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比较强烈的,而对于物质的需要是较为薄弱的。且当代的军校学员是极具当前的时代特征,张扬的个性对于军校的学员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

三、军校学员心理教育对策

根据上述当代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只有对学员中负面的情绪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才能够全面的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适应现代以及未来的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今后在其他的道路中,都有自己独特的领导方针以及待人之道。

(一)加强入学心理辅导。

刚刚进入军校的学员,在入学时一定会接触到新的人际关系以及新的环境,但是由于一些新生个性的原因,使其不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当前军校的新环境中。面对这种问题,军校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当前军校学员的心理状况进行掌握和了解,建立好学员的心理档案,这样才能够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当学员一旦发生什么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

(二)院校应建立心理实验室。

心理实验法是只有目的的严格控制,或者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个体目中心理活动的产生,以进行测量的一种科学方法。心理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呼吁各院校应建立标准化的心理学实验室,配置标准化的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和临床测试仪器设备。在此基础上,方能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各种心理测试及心理实验。在心理学实验室,军校大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对自己或他人进行心理测试,也可针对某项心理专题在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学实验研究,这对于军校大学生丰富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活动规律、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训练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

每种心理训练都要事前做出设计规划,在严密组织下实施, 特别是注入军事演习等一些大的训练项目。一要注意增强目的性,心理训练在组织形式上可根据教育的需要,多样化的安排;二是要提高训练的逼真度,做到环境逼真、情况逼真、心理逼真;三是尽量加大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以提高军校学员在险恶环境条件下逐行作战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四是要注意训练方法与条件设置的科学性,切忌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限度、难度,超越人体生理及心理负荷极限,避免造成不良心理效应。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当前军校的学员大多数都是属于求知心极为旺盛的年龄阶段,但是在陌生的环境,对于新事物如果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军校中,教师应当带领着学员组成学习型团队,树立牢固的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够使学员学会学习,创造新知识,结合军队的建设管理模式,树立成才立志、为国防事业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信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当今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和心理素质结构都比较的显著,且具有针对性和尖锐性,但是,如果很好的把握住当前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他点,那么就可以促进学员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特点以及心理素质的结构都是日后成为军事骨干的重要前提条件,学校只有切实的抓紧学员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最佳途径。

(作者单位: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军事心理学教研室)

注释:

宋怡,杨映秋,孔燕.朋辈心理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01).

第6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大学化学》课程的积极性兴趣既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能否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材料化学专业的学习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材料化学的魅力,教师上好前言课可以说至关重要。新生上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时,一般都充满好奇与渴望。教师若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学生只能按图索骥,被动接受教材上的受死知识,他们大多兴味索然甚至大失所望。教师若能独辟蹊径,借助多媒体优势,向学生合理展示人类自古至今、特别是近年来材料科学界发展的新成就,如金刚石、宝石、发光材料、功能奇异的C60、N60、C90(目前报道的最小的碳纳米管[3])、N70、碳纳米管,无机超分子,原子簇化合物,无机功能材料(如功能配合物、无机纳米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纳米陶瓷、磁性、催化剂、气敏及传感材料等。事实上,这些五彩缤纷、性能奇特、形貌特异的材料大多可通过即将学习的《大学化学》课程的相关知识来制备、合成,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高端技术。通过这种方式,则深深吸引学生的目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因此也能了解学习好《大学化学》课程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对材料化学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信心。在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把其相关知识点与材料的合成、性能研究等密切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晶体结构部分的知识时,我们在这一块的讲授就与其他专业的授课明显不同,尽可能地把常见晶体(如NaCl、CsCl、ZnS、CaF2、K2S、CaTiO3、TiO2、Al2O3、MgAl2O4、Fe3O4、Co3O4、AgCl、AgI等)的晶体类别、空间结构等向学生讲解阐述清楚,为其学习常见无机化合物、无机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夯实理论基础

讲授法教学仍然是目前多数课程所用的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即教师能连贯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并配合其它方法,可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教授法运用得当,不仅能将讲授内容系统、科学而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而且还能很好地突显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若自始至终均采用这一方法,学生极易疲劳,产生厌倦甚至烦躁的心理。事实上,有些教师一直喜欢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痛痛快快地大讲特讲,却完全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这种教学,只是教师知识的倾泻,而不是传授,其结果是教师教得非常累,学生听得更累,因而教学效果往往显得特别差。在近几年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对《大学化学》课程的授课评价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那些采取满堂灌式教学的教师微词颇多,普遍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我系《大学化学》课程教学团队中,我们都十分重视教学理念的转变、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都视其为课程能否鲜活生动的源泉。首先,我们确立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学生最大程度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为目标。如果把教师作为工程师或技术工人,那么学生将可看成为其加工的“产品”。“产品”质量的优劣,能否赢得市场,是检验作为教师教学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训练和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在十分融洽的环境下合理有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课后有进一步跟踪并深入研究的渴望。其次,为更好地传授知识,改革教学方法,要采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比如,在课前,教师要布置任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有关课题的成就以及最新发展动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必需的板书为辅;以探讨和学生参与教学作为主线,以教师补充和更正作为辅线;以经典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实际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相关科学前沿知识的穿插为辅助内容。课后,学生以完成经典题目作业为主要巩固课程内容的方式,以查阅相关知识,进行实验和撰写课程小论文来扩大视野,等等。《大学化学》课程理论众多,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牢固掌握众多理论,难度较大。我们主要通过精选教学内容,采用精讲、精练的方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前沿介绍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深入简出,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进行传授。通过具体的材料合成与应用示例,夯实基础理论,加深《大学化学》与材料化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

3转变课程的管理机制

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课程管理机制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应是课程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我们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大力开展创新教育,逐步推进教学新模式的转变,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一,我们要求《大学化学》课程教师都要进行教学研究,特别注重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细节方面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细节等方面的研究,让教师更加重视教学规律。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诚信教育和情感交流,培养师生感情,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求知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知识品德,还要增进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第三,不断转变教学方式,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单向式教学向双向式教学转变。第四,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尽快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由知识的“储备者”向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教师要经常进行反思,逐步实现深层次创新,使自己成为一个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的开拓者和研究者,崇尚科学,崇尚学术。第五,加强课堂教学的监督机制。我们主要通过教学督导、教研室听课与评教、院领导随机听课以及学生期中进行教学评价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第六,加强课程学习的奖惩机制。对本课程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应及时进行表扬、鼓励甚至奖励,树立模范。对那些不爱学习、偷懒疲沓的学生要及时教育、激励以及必要的课程惩罚,如阅读几篇科学论文,撰写小论文等。

4加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昌盛兴旺的灵魂和永不衰竭的动力源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分为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训练两个部分。《大学化学》作为专业基础学科,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因此,结合我系材料化学专业近几年的发展,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力进行培养。(1)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活动。通过教师教研和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立项,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通过指导学生申报课题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带领大学生参与各种竞赛,领导学生直接服务于社会等,切实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2)精选并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将大学化学课程中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中的相关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尽量节省课时。(3)加大基础实验的权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4)教师进行课题讲座,通过专题研究,加强《大学化学》课程与专业学习的联系。同时,挑选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专题报告,培养和锻炼学生进行理论交流的能力。(5)积极邀请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组或科研课题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途径,更重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质,能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不自觉地提高了科学分辩和吸收的能力。

5结语

第7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空间;科学知识生产;知识共享;学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对当代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网络信息空间①的知识共享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共同体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主要方式,网络PC、电子邮件、在线和离线数据库、电子出版、讨论列表和新闻组、电子学术会议、数字图书馆、学术博客甚至“知识机器人”等基于网络的信息呈现方式已经将科学知识生产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技术在内的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的发展正逐渐改变着科学系统的本来面貌〔1〕9。“虚拟信息空间”、“电子化科学”、“赛博空间”等提法更是生动地表明,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当代科学家知识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信息空间正将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共同体塑造成一个高性能、大规模、无缝链接的“研究村”,“电子化科学不仅是超学科的,同时正改变着学科概念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家的科研行为”〔2〕。在这种背景下,虚拟信息空间中的知识共享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外STS②学者的普遍关注。比如希奈研究了网络环境下科研信息的共享、新的科研合作模式的出现等问题,并从STS视角证明了交流主体之间的交互复杂关系〔3〕。海默瑞克斯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共享已经呈现出学科际性、聚焦于应用、异质性的行动者以及大量不同的知识产出等新特征〔4〕。弗拉认为,通过网络信息空间中的知识共享受社会文化的制约,知识并不是均匀一致的整体,而是异质性领域的拼凑物,它们具有智识和社会两个维度的文化内涵〔5〕。相较于国外的研究而言,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显得较为分散。比如邬焜主要从信息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当前科学范式的转型问题〔6〕,曾国屏研究了赛博空间的哲学、文化、伦理与生产模式等基本问题〔7〕;朱伟珏较为系统地考察了早期一些重要的信息社会理论〔8〕。另外还有一些分散在不同学科中的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比如图书情报学中的“开放获取”、科学计量学中的“知识图谱分析”等等。

一、网络信息空间的主要特征

基于网络信息空间的知识共享在推动科研活动信息化的同时也赋予了科学共同体新的行为特征。总体来看,这种知识共享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信息传递的高效性。网络信息空间中包括大量大型服务器与镜像站,它们共同存储了海量的数字资源,拥有信息空间访问权限的终端用户可以访问、分析和处理服务器和镜像站中的各种信息。网络信息空间甚至构建了一个“大数据”时代,它不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还无限放大了科学家的信息处理能力。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模式,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递可以在瞬间得以完成。第二,信息表达的多样性和信息组织的灵活性。较传统的文字和图表来看,网络信息空间带来了音频、视频、动漫等全新的知识表达形式,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双向交互的信息传递成为可能。传统的文本方式下,各种信息之间是线性关联的,而网络信息空间则提供了“超链接”、“知识网格”等全新的信息组织方式,从而将相互关联的知识内容在虚拟空间中组合成为非线性的、网状的结构,用户可以快速、灵活地掌握各种信息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三,信息处理的虚拟性和信息获得的相对平等性。网络信息空间中信息的储存、传输、处理和显示各个环节都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的,所有具有信息空间访问权限的科学家都可以平等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信息空间构建了一个相对平等的知识获取环境。在这种模式下,“作者失去了对于读者的绝对影响”〔9〕302,同时知识生产者也不再享有知识传播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可以认为,基于网络的知识共享机制正逐步构建一个开放、动态的学术交流新图景。

二、网络信息空间塑造知识共享模式的主要路径

网络信息空间在被不断赋予新功能的同时,也不断塑造着科学界新的知识共享模式。具体说来,这种塑造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第一,网络信息空间提供了知识存取的新方式。除了传统的科学论文、电子图书等知识形式外,网络信息空间中还涌现出很多诸如虚拟期刊、开放评论杂志、交互性期刊等新的知识存取方式。数字文档的无限生命周期、海量存储能力、内容的可恢复性和可修改性等特点也不断促使虚拟空间迅速成为科学界知识存储、获取和处理的新平台。同时,网络技术也重构了科学界的既有知识资源分布,将地理位置上分散的信息内容组合成信息空间中逻辑上相互关联的统一体,这种统一已经模糊了各种知识发表形式的传统边界。基于网络的知识共享还提供了科学与公众的新接口,而开放知识资源库的建设更是为公众参与科学提供了新渠道,“不断的非正式争论———这也是科学生活的典型特征———在因特网上流行开来,因特网成为一个知识建构的集散地。”〔10〕另外,虚拟信息环境下,个体科学家同时被赋予了信息的提供者、检索者、获取者和使用者等多重角色。这种变化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是科学家的多重身份提高了他们在整个学术交流中的主动性和判断能力,更容易审视和思考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二是多主体多视角的知识共享机制更容易促进科学知识的扩散,网络信息空间中“公共知识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存量。第二,网络信息空间塑造了全新的模块化知识网格。虚拟信息环境构造了一个无缝链接的全球化数字知识网格,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分解、重组和分化。知识网格中所包含的知识模块越多,模块间组合和链接的可能性就越大,与其他知识内容关联的途径也就越多。劳勒的研究表明,“各种互补型的A&I(AbstractandIndex)数据库之间的交叉连接将持续增多”,并且,“传统数据库中的A&I功能一定要能够适应当代的交流需求”〔11〕。模块化的知识网格是利用超链接技术管理的,超链接以及交叉链接技术改变了传统信息组织方式中的隐蔽性和非明晰性特点,同时也改变了作者与读者间单向的、确定的关系,“超文本链接以多重性的路径提供了一个非线性的语义网络,从而突显出非线性、非等级、无疆界和课题指向的阅读与思维方式”〔12〕。对模块化的知识内容进行导航是当前虚拟信息空间中知识管理的一种重要技术形式,也就是按照知识的类型、内容等标准进行分类从而实现知识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但也有学者对这种信息组织管理方式持批判态度,例如波斯特曾利用福柯的“全景监狱”理论研究过信息社会中的数据库技术,提出过著名的“超级全景监狱”理论,用以说明数据库技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控制,并认为“作为超级全景监狱的数据库话语,是后现代信息方式下对大众进行控制的手段”〔13〕。第三,网络信息空间提出了知识质量控制的新要求。网络中的知识发表模式很容易带来人们对于数字学术资源质量问题的担忧,对于知识内容的甄别已成为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网络始终是信息超载与知识贫乏的统一体”〔14〕。克林曾从开放性、可获取性和可信任性三个维度研究过开放空间中的知识质量控制问题,他认为,“说电子出版极大地扩展了获取的范围实际上是将其功能过分地简化了”〔15〕。较传统的同行评议来说,电子期刊等在线知识资源的评审流程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方面,知识的生产、发表以及传播等各个环节的速度和效率都获得了极大提高;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的知识传播与质量控制是并行的,知识的共享过程也是对知识内容做出反馈甚至评议的过程。实际上,对于电子期刊、在线数据库等知识资源的考察,仍采用与传统期刊的影响因子、转载率等相同的指标体系。同时,多渠道、多主体的动态评议机制一方面构建了网络信息空间中开放式的知识质量控制环境,另一方面这种开放评议还参与了科学家学术声誉的构建,“它们不但使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使知识的交流具有了交互性、非中心化、自组织等特点”〔12〕。自由评论、交互式磋商等在线知识评价机制开拓了多主体、多视角的知识质量控制渠道,而单纯的出版前评议也已经拓展为出版前和出版后的历时性评议。第四,网络信息空间提供了知识评价的新指标和新方法。利用网络数据库等在线知识资源进行科学数据的统计计量已成为当前科研评价的重要方法,该方法不但可以很好地描述特定时期科学知识的产出,还可以预测未来科学的发展态势与发展方向。在线数字资源不仅可以提供下载和引用频次等统计数据,还可以提供科学计量、知识图谱等可视化的分析手段,比如分析某个时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存量,研究科学知识生产中的学科关联、聚类分布以及流动方向等等。梁永霞的研究表明,“在科学研究和交流活动中,科学文献与科学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使得有可能通过科学文献这样一个有形的媒介,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去评价人才、选拔人才。”〔16〕从国家层面来看,利用在线数据库可以分析科学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依赖关系,评估不同国家的科学发展现状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正确评价本国科研实力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科学投资和发展战略,为确定优先发展领域等政策设计提供参考。同时利用在线数据库还可以对世界范围内科学奖励的分布、获奖者的国际合作等情况进行计量分析,从而促使政府更好地判断本国在国际科学发展中的位置,进而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国内学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网络信息空间中知识共享机制的批判性考察

网络信息空间在构建全新的知识共享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塑造着科学家新的行为规范。总体来看,当代科学共同体已经逐步适应了网络信息空间这种新的知识共享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便是当代科学家网络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文档、声音、图像等不同的知识内容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被编码为统一的数据形式进行传输,这也潜在地要求科学家熟悉各种数据的处理和操作方法,继“人力和设备资本之后”,网络信息数据已被视为“第三种科学资本”〔17〕。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知识生产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大规模的合作研究成了当前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在这种研究背景下,科学家在科研选题、确定实验方法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获取大量相关信息,而网络信息空间中学术信息的丰富性则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希奈认为,“那些得到很好的发展的技术首先必须获得共同体的信任,其次必须获得个体研究者的认可,然后必须拥有对于投资机构相当的吸引力从而获得其投资”〔18〕。沃特兹也指出,对于网络信息空间中知识获取问题的研究应该包括两个层面〔2〕:一是分析新技术对于科学家传统的学术实践(比如合作模式、等)方式的影响;二是科学家对于新的学术实践(比如视频会议、在线评议等)的适应性问题。虚拟信息空间中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塑造知识存取新范式的同时也带来了科学知识的建构、评价和认同等新问题。龚旭的研究表明,同行评议“是指科学家评议科学研究的一种集体行为,即一种制度化的评议活动”〔19〕,而这一特点在网络环境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网络信息空间中的知识共享已经不再是单一、被动的知识传递,交互性的知识分析和处理必然内在地要求建立虚拟空间中的“信任”机制,其中的知识内容同样须获得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同,而且信息空间的使用者也成为了“交换式的知识使用者”〔20〕,科学家不再囿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身份,他们同时也成为主动的知识“搜索者”。影响网络技术在学术交流活动中扩散的因素很多,既有科学家的个人习惯、对于新技术的认识程度等科学共同体自身的因素,又包括国家政策的引导、商业企业的推动等外部因素。爱德华兹通过对社会和文化中的计算机的研究认为,“计算机很少像‘影响’模式所暗指的那样,直接‘导致’社会变迁,但是它们经常会造成社会系统必须应对的压力和可能性。”〔21〕在OECD1998年的《全球研究村》报告中已经把ICT视为科学家的必备操作技能,“对于科学共同体来说,网络信息传输的好处是科学信息的开放格式、参考文献链接的引入、数据及视频等新知识形式、搜索功能等等”〔1〕60。基于网络的知识共享机制的构建也是政府资助和管理科学研究的直接结果。当代科学研究活动负载了更多的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政府正在从资助科学事业向管理科学系统转变”〔22〕,而科研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技术的选择中,政府往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些年很多国家已经并且实施了重大的科研信息化战略,比如美国NSF资助的国际科研网络互联(IRNC)、英国的e-Science、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等计划。促进大学、科研院所、研发性企业等机构的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新时期政府投资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共同体对于网络信息空间的利用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科学家选择和使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受年龄、教育和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二,不同地域的科学家利用网络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受所在国家的社会环境、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所在机构的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三,不同学科利用网络进行知识共享的实际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存在不同的交流需求,“各种新技术及大量附加业务的扩散正在稳步进行,但该过程绝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按学科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9〕37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网络技术也不例外。网络信息空间中的信息共享已经暴露出了很多新问题,比较常见的有计算机崩溃、网络安全、数据丢失和保护、信息泄漏和恶意篡改等等,它们都是当前网络学术资源维护和建设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另外协议和标准问题也是影响虚拟知识共享机制完善的重要问题,不同公司、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间不同的利益诉求所导致的网络信息空间中标准和协议的不统一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范围内学术资源共享和科学共同体合作的重要问题,“随着知识共享和出版机制的改变,学术交流体系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23〕,实现虚拟信息空间中学术资源的平等共享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四、结论与启示

第8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一是教材内容太密集。在缺乏必要的国学储备的情况下,半个学期不间断教学《〈论语〉选读》,学生难以接受。据统计,《论语》全书总共512章,《〈论语〉选读》就选录了174章,约占原文的三分之一。有关《论语》的内容在小学、初中涉及太少,特别是有关中国文化原典的内容学生相当缺乏。在短时间内学习那么多内容,学生感觉学习起来相当吃力。这是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教材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是课与课之间内在逻辑有待进一步加强。前四课讲政治主张与实践,第五课到第九课讲修身,第十至第十三课讲学习与教育,后两课讲哲学。虽然每一课基本上是按一个主题去编排,基本同类的课文也是组合在一块,但是从“政治主张与实践”到“修身”,再从“学习与教育”到“哲学”,它们之间还是缺乏一定的逻辑联系。另外,单课选编内容虽然按主题放在一起,但章与章之间的内在关系也不很明确。

三是课文缺乏必要的教学引导和被学界认同的评点。单从教材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有关文化论著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对待历史文化传统的态度和个人精神品格的要求,在《前言》中都有交待。但是,在专题或每课之前少了必要的阅读与教学引导,章节或课文的后面也缺乏被学界认同的评点。各家解读混杂,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教学指导的不明确。

四是课后练习中有些“课文解读”问题缺乏必要的解读引导。有些问题显得大而不当。比如,第一课第三个问题:“你认为‘政’与‘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对于刚接触《论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不看参考书恐怕谁也回答不了。再就是课文只有翻译,没有任何评介。不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阅读方法上对学生都缺乏引导。

五是“相关链接”部分大多内容抽象深奥,不平实。围绕每课主题,选取一些现当代学者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阐释评价,这对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大有裨益。但所选内容大多是社会科学论文,学术性太强,抽象概念较多。有些阅读材料学生很难读进去,很难把这些材料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六是选修教材与“必教课文”没有严格区别。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必教课文”。比如《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学科指导意见》)就确定了10篇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这些“必教课文”确定依据是什么?如何体现选修内容特点?都很不明确。这些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

不过,这正好给教师提供了研究教材、开发教材、处理教材的一个机会。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科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确定重点教学篇目,打乱编排次序,重新组合教学单元。这样就省出一些教学时间用来补充学生便于接受的材料,从而加深对孔子思想内核的理解,形成对儒家文化的整体认识。

一是教材内容灵活处理:抓选修中必教篇目,凸显课程内容。为了凸显学科教学内容前后的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这10篇课文重新组合为“内修――育人――政治――哲学”四个专题。每个专题下有不同篇目。比如,内修类:《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教育类:《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政治类:《为政以德》、《知其不可而为之》;哲学类:《中庸之道》。四个专题前后勾连,自成体系。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只有正身之后方可正人,自身品行不端,何以教人?在内修与育人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并坚持不懈地服务于社会,不遁世逃避,而要积极入世,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一个人长此修为,自然就形成对世界与人生的基本态度――这就是哲学。循着“内修――育人――政治――哲学”这条线,学生对《〈论语〉选读》及孔子思想的理解,不再以零散的章节内容存储于头脑中,而是以一个比较完整的价值体系深深地印在心里。

二是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补充导语,并作教学价值和精神引领。针对课文较少教学引导的问题,在板块教学前适当补充引导语。在打乱课文顺序,重组教学专题后,要向学生阐明分类的标准和组合意图,这就是专题学习导语。这些学习导语意在引导学生对专题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和对阅读方法有一定了解。引导语既有内容上的引导,又有方法上的引导。比如在教学“内修类”前,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引导语:

孔子教导学生,最重德行之修养。《学而》篇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心中,德行修为是本。完善德行修为,起码要注意“克己”,要做到“仁爱”,保持“君子之风”,与朋友交“周而不比”。

首先,人之所以为人,人必须是处在社会的、政治的、阶级的诸关系中,是处于社会规约中的人。人除了必须有赖以生活的物质资料之外,还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所以,作为人,应该学会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社会规范的基础,是享有充分自由的保障。

其次,“克己”的真正动因还在于人要心存善心、爱心。子曰:“仁者爱人”。善心与爱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保证。重视别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把人当人来看,承认他人的人格。《学而》篇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友为仁之根本,关爱他人应该从孝敬长辈友爱朋友开始,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要“爱人”又谈何容易啊?

在这几课里,我们要着重点击“仁”“礼”“孝”“友”等几个关键词。其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整部《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字、共用了109次“仁”字,但并没有一章很明确地为它下定义。因为“仁”是诸德圆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个人的才性气质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孔子只是很具体地从各个角度展示人应如何行“仁”。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章章之间相互勾联。同时,面对不同的人,孔子可能说不同的话。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是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化:添加精要评点,突出阅读视角。教材如果能提供给学生精要的章节评点,自然能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提供诸多便利。有关《论语》的评点各家评说不一,很难形成定论。为避免束缚后学思维,这恐怕是目前教材没有给出评点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只要语文课程文化一旦确定,《〈论语〉选读》的教学价值取向就可以确立;相应的评点就有它适切语文教学内容的部分。原则上讲,评点主要本由学科专家或一线老师在综合考虑《论语》研究成果和学生阅读理解需要的基础上来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自己评点。由于学生掌握的资料有限,评论往往偏颇。于是,教师在充分占有资料的情况下,再适当补充评点。评点尽量做到具有一定开放性、思辨性,不可因评点而限制了彼此思维。评点还要有开放的阅读视角和正确的阅读姿态,做好示范。为此,我们的评点常常以台湾国学必修教材《论语》为蓝本,进行适当点评。

比如,台湾国学必修教材《论语》在选录《为政・第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一章时,后面就有以下评点:子女对父母的爱慕、依恋和关怀,是发自内心、与生俱来的,因此,事奉父母时,心中自有一种祥和之气,脸上自有一种愉悦之容。但是一般人或许未必深刻地体会、体现这种亲子之情,于是与父母相处、替父母效劳时,往往忽略了表露“诚于中、形于外”的愉悦之色、和婉之容。“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虽然表现出后生晚辈的勤快恭让之德,那毕竟只是善事兄长的“悌”道。子女孝敬父母时,不只是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思,那当然要比“悌”道更进一层了。朱熹《论语集注》认为子夏的个性比较直率,而可能缺少温和的表情,因此孔子才针对子夏的个性与缺失,作了“色难”的提醒和叮咛。这样的评点,既有对文本内容思想观点理解上的引导又有阅读方法上的指导。

第9篇:当代科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红楼梦》章回标题

一、引言

关于翻译方法的优劣,一直存在着两分法的争论,如字对字翻译和自由翻译,忠实翻译和地道翻译,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等等。这些两分法都围绕着同一个问题: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还是译语读者?而由于翻译文本和过程中存在的语言和文化因素,至于哪一种译法更好、更全面,至今尚无定论。彼得·纽马克认为这些两分法虽然给予原文和译语足够的重视,却很少考虑到原文的文本类型和译语读者。基于此,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给翻译界带来了新的指引,让译者们懂得注重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从原文的文本类型出发以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等和忠实。

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纽马克认为,在翻译中采取的方法应该依据源语文本的类型而定,不同的文本类型功能不同,所适用的翻译方法也不一样。纽马克依据文本的功能,将文本分为六大类:表达性文本、信息性文本、祈使性文本、审美性文本、交际性文本和元语言文本,其中以前三类文本最常见也最重要。表达性文本包括文学作品、政府的公文和法律文件等表达人们思想情感、态度、愿望等的文本;信息性文本涉及叙述或描述事物的文本,如教科书、技术报告、报刊文章、科学论文等;祈使性文本用于唤起人们的同情或促使人们采取某种行动,包括通知、说明书、广告宣传、说服性文字和娱乐性的通俗小说等。语义翻译主要用于表达性文本的翻译,而交际翻译更适合信息性和呼唤性文本。

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纽马克给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定义:“交际翻译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则指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思。”(Newmark,1981:39)语义翻译比较客观,讲究译文的准确性,忠实于源语文化和原作者。语义翻译尽量使译文和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试图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交际翻译比较客观,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源语忠实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之处(廖七一,2004:181)。交际翻译重组句法,运用更合乎译语的搭配和词汇,力求通畅地道。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语义翻译更重视内容而非效果,交际翻译则重效果轻内容。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红楼梦》章回标题翻译中的辩证结合

《红楼梦》的英译本有5—6个版本,其中最为译界称赞的是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版本(以下简称“杨译”),以及英国译者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es)翻译的版本(以下简称“霍译”)。本文选取这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展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辩证结合。

中国古代的作品通常以章回标题标示本章的主题或者发生的主要事件,起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根据纽马克的文本分类方法,交际翻译最适用于翻译这些标题。但是章回标题又有着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如“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就是典型的对偶句式。对偶句的句子长度相等,前后两句相对应的词语性质相同,且前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相反(第一、第二声为升调,第三、第四声为降调)。例如,“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句中,“城”为平声(第二声),“府”为上声(第三声),分别属于升调和降调。这种饱含句法特征的句子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精髓,也更适合用语义翻译。而问题也由此而生:章回标题,既以传递信息为主要任务,又具备鲜明的句法特征,进行翻译时该如何处理?是保留信息舍弃形式,还是舍弃信息保留形式?翻译最基本的标准是忠实,舍弃了信息自然不可取,但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保留原文的言语形式又是对翻译的更高要求,如何才能达到两者间的平衡?纽马克认为:“对于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强调源语还是重视译语的问题是悬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Newmark,1981:38)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冲突无法解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可以缩小重视程度的差距。

由于鲜明的文化因素和语言上的差异,在英译本中很难保留章回标题的升调和降调的对称,但杨宪益和霍克斯都巧妙地运用英语的韵律为译语读者创造韵律美,使译语读者能像源语读者那样感受到其中的韵律。

例1: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杨译:An Ill-Fated Girl Meets an Ill-Fated Man

A Confounded Monk Ends a Confounded Case

霍译:The Bottle-gourd girl meets an unfortunate young man

And the Bottle-gourd monk settles a protract lawsuit

例1很好地展示了语义翻译的运用。杨译和霍译都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形容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虽然原文中的升调和降调无法保留,但两位译者都运用头韵法创造了新的韵律。杨译中,第一句中“Ill-Fated”的重复就是头韵的体现,第二句中“Confounded”和“Case”也以“C”开头形成头韵。霍克斯也在第一和第二句中使用“Bottle-gourd”来获得头韵的效果。

例2:享福人福深还寿福 多情女情重愈斟情

杨译:Favourites of Fortune Pray for Better Fortune

An Absurd,Loving Girl Falls Deeper In Love

霍译:In which the greatly blessed pray for greater blessing

And the highly strung rise to new heights of passion

在例2中,杨译和霍译不仅运用语义翻译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还尽量保持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并巧妙使用了头韵。杨译中使用了“Favourites”,重复了“Fortune”。霍译的头韵不仅体现在“greatly”和“greater”,还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中分别使用“blessed”和“blessing”,以及“highly”和“heights”。

例3: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杨译:Moved by Affection,Baoyu Moves His Counsin

A Wrong Report Makes Baochai Wrong Her Brother

霍译:A wordless message meets with silent understanding

And a groundless imputation leads to undeserved rebukes

这一章回标题再次展现了中文对偶结构的娴熟运用。和例2中的“福”和“情”相似,此例中的“情”和“错”分别重复了三次,词性和含义都不相同。杨译使用了语义翻译,在译文中重新创造了新的对仗形式,保留了原文的句法特征所制造的效果。杨译中,“moved”是被动语态,“moves”是主动语态,都是同一个动词的变位,第一个“wrong”是形容词,第二个是动词。这样的词汇用法也成功地获得了头韵的效果。相比霍译,杨译的语义翻译更为成功,霍译只是传递了信息,却没有传递原文体现的句法层面的效果。

例1、例2和例3证明了语义翻译能有效地翻译章回标题,既保证了原文的语义,又尽量地保留或创造了句法形式,使译语读者能获得与源语读者相近的感受。但是否就此可以证明语义翻译要比交际翻译更适于翻译文化和语言特色强烈的章回标题?纽马克认为,一切翻译在某种程度上都必须既有语义翻译又有交际翻译,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两者应该看成一个整体(1988:47)。下面的例子能更好地展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作用:将两者辩证结合,译文会更令人满意或比运用单一译法译出的译文更好。

例4: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杨译:Yuanchun Is Selected as Imperial Consort in Phoenix Palace

Qin Zhong Dying Before His Time Sets Off for the Nether Regions

霍译:Jia Yuanchun is selected for glorious promotion to the Imperial Bed-chamber

And Qin Zhong is summoned for premature departure on the Journey into Night

中文里常用“黄泉路”来指代人死后去往地府所经的路途,是一种委婉语。杨译将“黄泉路”译为“Nether Regions”,符合西方文化对阴间的称呼。霍译中的“Journey into Night”源自美国作家奥尼尔(Eugene O’Neill)的戏剧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长夜漫漫路迢迢》),该剧名象征着现实和梦想间的遥远距离。霍克斯在此借用这一剧名,以“Night”寓意死后的世界,黑暗、清冷。可见,杨和霍都采用了交际翻译来处理“黄泉路”这一文化意象,而霍译则通过“Night”更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效果。霍译还运用对仗句式保证原文的句法效果:“Jia Yuanchun”对应“Qin Zhong”,“is selected for”对应“is summoned for”,“glorious promotion”对应“premature departure”,“to the Imperial Bed-chamber”对应“on the Journey into Night”。霍译考虑了译语读者的感受,使其获得了近似源语读者的感受。这一例子很好地体现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结合,既照顾了译文读者,使用西方读者易于接受的文化意象,又尽量保留了原文中的对仗结构。

众多的例子表明,语义翻译能让译者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交际翻译也能满足这样的目的。纽马克(1981)指出,译者应尊重原文的结构并以此作为其唯一的资料基础进行翻译。因此,如果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能够在同一翻译里同时使用,译文就会更符合翻译的标准。

例5: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杨译:The Lady Dowager Feasts Again in Grand View Garden

Yuanyang Presides over a Drinking Game

霍译:Lady Jia holds two feasts in one day in the Prospect Garden

And the Faithful makes four calls on the three dominoes in the Painted Chamber

在翻译“牙牌令”时,杨将其译为“Drinking Game”,而霍则选则“Dominoes”这一西方人熟悉的概念。在该词的翻译上,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交际翻译以使译语读者明白“牙牌令”这一特殊的中国词汇。正如例4所展示的,霍不仅考虑译语读者的感受,而且忠实于原作者。他在译文中使用对仗句式尽量传达原文的句法特点:“Lady Jia”对应“the Faithful”,“holds”对应“makes”,“two feasts”对应“four calls”,“in one day”对应“on the three dominoes”。

四、结语

章回标题的功能主要是传递信息,概括本章的主要内容。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分类,章节标题应该使用交际翻译法处理。但由于章回标题通常都有鲜明的句法结构,体现了中国古文的特点,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保留原文的结构特点,语义翻译体现出了这方面的优势。选择交际翻译还是语义翻译似乎成了译者在翻译文化因素和语言结构差别显著的文体时碰到的难题。通过对《红楼梦》章回标题的译文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侧重、各有优势,都能同时处理好意思和形式的问题。而两者的辩证结合,不仅可以准确传达原文意思,而且能顺利保留或创造出近似于原文的句法结构,使译语读者对译文的感受接近源语读者对原文的感受,充分地考虑原文文本类型和照顾译语读者。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辩证使用并不仅限于章回标题,只要明确了原文的文本类型,各类文本的翻译中就可以结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创造更为合适的译文。因此,没有必要争论到底是语义翻译更好还是交际翻译更合适,因为即使是翻译一个句子,两种译法也可以紧密结合,带来让译者和读者都满意的译本。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