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所以除了学习的任务以外,教师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综合素质。所以如何利用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件作为参考和依据,并将其引入政治教学当中,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这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1、生活化思维的应用前提
社会现象在现阶段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无论是有益的现象还是不良因素,都会对初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信息,很有可能让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受到腐蚀。为了保障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就需要从生活入手,并将生活的具体实例作为教学内容,探究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
另外,现阶段的初中政治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是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更多是依靠板书、口头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内容平淡枯燥,很多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另外,政治学科本身与国家发展建设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初中学生本身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这些事件并没有深入了解,也没有思维概念,如果此时教师也不能采取正确的教学模式进行引导,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会下降。因而,生活是最好的教师,以生活化思维为基础,并展开政治教学工作,是未来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1]。
2、生活化思维的具体表现
2.1 通过生活体现时效性
时效性是生活化思维初中政治教学的首要特点。由于社会现象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因此这些现象也会对学生的政治学习产生影响。如果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稳定提升。所以教师也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结合现阶段的社会现象,然后对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等进行分析,通过即时信息的掌握来感受生活化教学的时效性。例如在讲解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部分时,就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公众人物的一些事件,通过细节分析,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让他们理解到了教学内容,还能提升他们的个人修养,了解到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身,从而培养健全人格。
2.2 通过生活体现趣味性
政治学科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但是并不代表所有内容都是文字这种枯燥的内容。相反,政治教学是一项具有乐趣和启发性的学科,从而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即便是有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列举一些比较有趣味性质的内容,并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来完成教学[2]。例如在学习到文化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先反映一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等,让学生了解到文化的差异性。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典建筑、欧洲的哥特建筑等;亦或是中国的粽子、欧美的牛排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差异。此时教师再将教学内容引入课本当中,让学生了解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了解到正确对待不同文化的方式,在扩充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让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这也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
2.3 通过生活体现政治性
虽然政治学科可以适当进行延伸,但是政治学科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学生能够具备敏锐的眼光来对社会现象进行有效分辨,并了解到哪些是关乎国家、民生的重大事件,从生活中感受到学科的政治性[3]。例如在学习到“我国政府的职能”这一部分时,就可以通过政府在面对一些民生问题时的做法来进行分析。比如针对于物价哄抬的现象,政府部门采取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就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对于一些违法犯罪事件的严肃管理,体现的是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等。诸如此类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中的引导内容,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来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例如让学生进行举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从而提升W习效率和教学有效性,这也是生活化思维的具体表现[4]。
3、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初中政治学科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继续推进,政治学科也必然会迎来更完善的改革,实现教学模式上的优化。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本身具有显著的优势,所以作为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运用,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为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甘维青. 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5,07(12):39.
[2]吴跃宏. 试论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J]. 吉林教育,2015,24(02):12.
摘 要:课程改革推进十年来,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改革是成绩与问题并存。课程理念逐渐为师生接受,教学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但由于教师的职前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要求不匹配,出现了合格学历并非合格教师的情况;由于社会环境及考试压力的存在,影响了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在开设丰富选修课程的同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选修内容泛化,增加了实施难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住德育课程教师队伍优化培养这个中心,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上协同发力。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实施 成绩 分层培训
王礼新,男,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金利,女,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杨灵,女,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
为全面了解课程改革推进十年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建设与实施情况,2014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学德育课程教研室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有4709名初中学生、4360名高中学生、1168名初中教师、808名高中教师参与了此次调查。
一、德育课程建设与实施取得的成绩
十年课程改革推进中,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在课程建设、实施、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第一,中学德育课程的认可度和教育价值在师生中提升。课程改革前,由于考试压力、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社会负面评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受到了来自学生、教师及社会等方面的较低评价。十年课改,北京市中学德育课程在教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活动基地、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协同改革,努力改进,改变了“不受欢迎”的旧面貌。
1.从学生角度看,“喜欢”“有吸引力”是他们对课程的积极态度。调查表明87.17%的初中学生认为“我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很感兴趣”;80. 36%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负担并不重;88. 18%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感到轻松愉悦”(见图1)。75. 55%的高中学生表示“我喜欢思想政治课”;77. 9%的高中学生认为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民主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81. 72%的高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有吸引力”。
2.从教师角度看,“融洽”、“有效果”是他们对课程价值的改变。调查表明90%以上的初中教师认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教学效率,课改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75%的初中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有了较大改变,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程。91. 02%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认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抱有积极的态度,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
3.从教育教学效果角度看,“能力提高”、“有收获”是师生对效果的表达。调查显示,86. 7%的初中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收获很大”,自己的综合能力、一般学习能力、视野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见表1)。81. 52%的高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对我的成长十分重要”;通过学习,学生的“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71.54%),“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权的能力”(68. 03%)、“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60.21%)等得到提升。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认可度较高,对其教育教学价值充分肯定;教师们重视基本观点教育,重视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二,中学德育课程基于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学德育课程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依托北京市的资源优势开发了一系列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特色课程。
1.从课程建设的规模看:初高中均有80%左右的学生都表示学校开设了与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学科相关的选修课、校本课。我市中学德育课程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自主开发了富有文化特性、地域特性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初中到高中结合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共开设了约450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北京特色的选修课。
2.从课程建设的体系看:结合中学德育课程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包括两类,一是由市区校三级分别开设的地方和校本课程;二是依托德育课程的专业知识开设的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拓展视野的学科类选修课程。目前,我市开发建设的学科类选修课程(见表2)包括政治类(51.97%)、经济类(49.61%)、哲学类(28.72%)、法律类(19.72%)、心理类(21.63%)、文化类(32.78%)。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结合北京市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学生特点开发了规模齐全、内容广泛、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地方、校本和学科选修课,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第三,中学德育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成长、关注社会实际,注重教育实效。
1.教学理念:回归生活,贴近社会。调研发现,90%以上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认同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注重发挥德育课程对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形式多样。调查数据表明,86. 89%的初中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以我们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现实问题”;73. 05%的学生不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无法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学生喜欢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原因(见图1)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善于鼓励学生”。同时,近年来依托教委委托专项工作开展的时事讲坛、中学生时事报、中学生辩论赛等活动也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注入了活力,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资源:注重积累,讲求实效。丰富详实、时代性强的教学资源是使德育课程的理论焕发教学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80%以上的初高中教师都能经常使用电脑、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重大时事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70%以上的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素材,调整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在改革中注重落实,最大的改革亮点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尊重育人规律和学科教学规律有机结合,将价值观教育与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有机结合,课程实施重在实效。
第四,中学德育课程在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呈现出关注过程、多元多样的评价格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式多样化。从调查数据来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使用比例最高的评价方式是成长记录册、描述性评语,55.4%的教师使用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考试形式上,50%的教师更多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完全开卷考试的教师比例占到37%。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评价关注过程性,实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86%教师在教学评价时能把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注重落实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关注过程评价,注重多元评价,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实际的道德素养、行为习惯和综合能力。
第五,中学德育课程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不断努力提升的教师队伍。
1.中学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良好,且城乡之间无差异。调研数据表明,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学历均达到本科及其以上,其中本科比例为59. 03%,硕士以上的教师比例为19. 31%。从教师所获得的荣誉、参与培训、参与科研、获奖成果的数据分析城乡教师之间无明显差异(见图1),城乡教育向均衡方向发展。
2.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是基层最有效的管理者,兼任重担较多。调研发现,中学德育课程教师在承担好学科教学工作外,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支中坚力量,78%的教师都兼任了班主任、团队、德育等不同层面的管理工作。
3.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注重参与市区各类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调研发现,中学德育课程教师自主学习、努力提升的意识强,95%的教师每周参加或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其中两个小时以上的占53. 24%;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64.85%)、更新教学观念(61. 39%);67. 57%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比较满意,70. 54%的教师认为课程改革以来,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综上分析,中学德育课程教师注重自身的发展,用学识和责任担当了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双向工作;市区教研部门通过各类有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
二、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十年的课程改革,对于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来说有付出有所获,有努力有进步,但在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选修课程建设中存在多与乱的现象。
1.选修课程建设量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的课程体系,其目的是既体现国家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又为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留有空间。调研发现,在课程改革中,有些区县、学校为体现本地区或学校在课程建设工作中的多样性、丰富性和选择性,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而其中与中学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专业相关的课程很多。
2.选修课程内容乱。调查发现,一些地方课程包括如禁毒、安全、民族团结、可持续发展、廉洁教育、中国梦教育以及区域文化等,单独设教材,内容重复,课时有限、师生精力有限,难以真正有效实施。同时,由于多数课程内容与育人相关,因此多是由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不仅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量,而且内容的泛化导致教学的不专业化。
综上所述,自主开发和建设地方、校本和学科课程只是从选择量上的增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教学落实不到位、仅由德育课程教师承担导致非专业化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选修课程的实效性。
第二,基于社会实践的教与学方式改革流于形式。
1.教学资源不能满足于国家对德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德育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小到学生的心理辅导,大到国家的政治参与,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堂的模拟实践活动缺乏相应的设备和场地。
2.现有的社会资源缺乏具体的跟进措施和相应的制度保障。社会大课堂基地建设为中学德育课程提供了部分社会资源,但校外实践活动的设计由教师自主完成,随意性较大,没有系统性;尚未有一整套与学科教学相匹配的资源建设、指导使用与学习评价的指南。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的人文社会学科,其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尚未真正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走人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参与中、实践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第三,是否为考试科目,依然是影响教师教学和课程管理的“指挥棒”。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作为非中考科目,不能开足开齐,教育教学实效受到影响。虽然学生意识到了本课程的价值,但“是否为中考科目”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造成了一些干扰。调研发现,25. 08%的学生反馈周围的同学经常在思想品德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29. 28%学生反映中考科目有时会挤占思想品德课的课时,部分远郊区县,一些农村学校难以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
2.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与学存在着以“分数为先”的现象。高中思想政治由于有全市统一的会考和高考,比较受学校重视,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仅以各种考试成绩为依据。调查表明,测试成绩、升学率仍是课程管理的实际上的终极目标,知识被各种考试分为了“有用”与“无用”的两类。调研发现,53. 47%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认为考试评价方式是对课程改革影响最大的因素;教师在备课时,对考纲要求的重视程度(84.53%)远远超过了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的重视。
综上所述,以考试为指挥棒的评价理念和德育课程难以量化考核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德育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第四,教师队伍专业匹配程度不高,重用不重养。
1.教师的职前教育与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要求不匹配,出现了合格学历不合格教师的情况。由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两门课程涵盖的知识范围和学术背景包括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具有宽泛的学科背景和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而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院系所设专业和课程并不能满足一个合格德育课程职前教育的需求,存在着教师专业不对口(所学的专业不是上述专业内容,如英语教师、数学教师等)、专业对口但学科背景单一或不全(仅是哲学、法学、政治学等专业毕业)等问题。其中初中教师队伍中所教非所学的比例占20.3%;新人职青年教师学历高(硕士学历居多),但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德育课程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不符;数据表明,教师认为《经济生活》(69.68%)与《生活与哲学》(82.05%)的难度较大,而全市教师中只有1. 86%的教师的初始专业为经济专业,6.19%的教师初始专业为哲学类。
2.承担教师培训工作的机构众多,培训内容重复,影响培训实效。目前,在北京市教师培训的工作中,有教材出版社、教育学院、大学课程中心、教研部门等多家机构参与,内容交叉重复较多。数据表明,各类中学政治培训基本都围绕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考试评价展开,无明显区别。教师培训以教学学科能力培训为主,社会实践性活动不足,不利于政治教师视野的开拓。
3.德育课程教师的政治素养与课程的时代性特点及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不相符。调研发现,学校外出考察工作中,德育课程教师的机会很少。例如我国的改革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30多年过去了,真正到过小岗村实地参观的政治教师凤毛麟角。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活化,教师基本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局限在家庭学校之间却要在课堂上讲天下大事,纸上谈兵,缺乏社会大视野,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思想政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中学教育需求的不完整对接,导致德育教师专业背景单一或不对口,难以同时满足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综合性与模块教学的专业性的要求,不利于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建议
中学德育课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一定要落实国家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北京特色,真正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价值。为此在课程建设、实施、管理、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应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课程设置上,做到依法管理,优化体系。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开设选修课程要严把准人关。结合整体育人模式的要求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改变地方、校本和学科选修课程庞杂的现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实。另一方面,维护课程的权威和严肃性。课程开设不是多多益善,要考虑开设的可能性和学生的实际;取消“必选”课程的“必选”要求,将选择权还给学生;要凸现学校特色,如将爱校爱国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史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课程实施上,明确定位,实践活动建专用教室,完善实践活动的机制。认清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功能,明确厘清教师的职责。一方面完善实践活动的“系列化”建设机制。将社会实践活动安排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策划德育工作方案时,就结合课程特定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如配合法律知识的学习,旁听法庭审判,参与居委会的社区活动;配合经济生活模块学习,与创业者对话、走进证券公司、参观现代农业基地、现代金融机构等;配合政治生活模块学习,旁听一次人大常委会会议;配合文化生活模块学习,开展一次博物馆或图书馆的义务服务、参与一次传统文化活动、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当一次义务讲解员;配合道德建设的专题,去养老院完成一次社会服务,或者为家居养老的人提供服务。学校应该有固定场所,固定的时间,配合教学开展活动等。另一方面完善“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机制。形成双向的具有稳定性的交流机制,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做好组织规划协调,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活动基地,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第三,课程评价上,用措施保障多元评价理念的真正落实。其一,开展有关评价的专项研究。一方面通过研究,明确考试评价对课程实施、队伍建设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鼓励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在没有统一考试背景下如何做实多元评价。其二,推进高中考试评价改革,优化现行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发挥考试评价对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完善考试评价方案,完善试题命制,让考试评价成为北京市课程改革的重要助力。建立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做到德育为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担当精神;核心素养培养
担当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实施培养这种素养的主要课程,教师对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和途径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意义
(一)担当精神在青少年中有弱化的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任何事物的评价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化的色彩,这无疑对人们的思想以巨大的冲击。人们对个人利益看得越来越重,对集体、国家、社会的责任逐渐淡化。这对当前中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中学生从社会上习得了不良的思想观念,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受到削弱。担当精神教育的弱化,是当代中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淡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扭转担当精神在中学教育弱化的倾向,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二)培养学生担当精神是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提出,“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最关键的、最必要的基础素养,也就是说一个人成为合格的公民,必备的品格是什么,必备的能力是什么。核心素养包括了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指标的核心素养。第一,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第二,文化基础,包括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第三,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1]。它代表了中国学生都应该拥有的基础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必然的价值要求,探索担当精神的培养是内在的价值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国家正在逐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青年学生必须担当自己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先生在100 多年前就向中国青年一出如此强烈的期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而现在的中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将在自己手中变成现实,这是当代青年千载难逢的历史荣光,更是咱们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是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三)《道德与法治》为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提供了条件
根据2017 年公布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按照中学教育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初中政治课程核心素养也应该包含公共参与,而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相当的部分属于责任担当的范畴。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包含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三个具体指标。作为承载国家未来发展希望的青少年学生,需要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既能明辨是非,又能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还要有对国家强烈的认同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几大板块都是立足学生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这为实施担当教育注入了天然的丰富资源,也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为培育学生的担当精神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途径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李晓东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最终表现为综合意义上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其关键就在于教师对于这种提升的价值认同和实践推进。”[2]每一位教师都对于教学实践有着自己的种种感受,而有心的教师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更多对于自己的教学改进有重要价值的东西。这种发现,需要教学经验,更需要教学智慧。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自觉地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指引自己的教学活动,自觉地优化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在主动关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不断深化认识,及时更新自己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迅速展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积极探索适宜的教学方式
1.立足学生发现的教法探索教师不再是知识体系的拥有者和解读者,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而是学生发现和成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变基于知识落实的“传授”课堂为给予学生学科能力表现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互动”课堂。要主动关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进展,主动参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过程,主动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创新探索。2.展现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教师的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经历社会实践的机会;既要设计活动以承载学科内容,又要对学科内容精细化设计。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理清问题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范式化处理。要了解学生对这一设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力求让教学过程“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使有关活动的测评可操作。还要了解与教学设计相关的实践意义,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如《中国担当》我们就设计了“学生怎样践行中国担当”的讨论题目,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可以担当的责任。3.强化辨析和价值引领用支持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统筹处理学科知识,通过事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情景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澄清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深化,引领学生认可、信服、坚信根本价值标准;要立足于当今时展的新变化,直面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相互渗透,学生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急剧增多的新态势,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要着眼于初中学生阶段成长的新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开放的辨析式学习过程,理性面对不同的观点。如对于国家安全我们该坚持无国界还是坚持有国界的辩论,有助于学生澄清观念,树立起总体国家安全观。学生只有经历自主辨识的过程,自主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三)整合资源,形成培育担当精神核心素养的场域
1.重视对学生的集体责任感的培养学校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在一定的阶段围绕担当精神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次精彩的主题班会,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从而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定期展示评比中,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对有问题的学生予以批评,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常常能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白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所处集体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从而提升其对集体的责任担当意识。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当一个民族的子孙没有了对本民族的强烈认同感,这个民族就会渐渐失去生存的希望,因而国家认同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尤其重要。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避免过于侧重形式上的宣传贯彻,与学生实际脱节。在课堂教学渗透中,可以利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比如通过叙利亚撤侨,帮助学生体会国家富强的自豪感;通过灾难事件,帮助学生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通过“、阿克赛钦地区中印对峙、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制裁华为”,帮助学生体会国家独立的重要性和同仇敌忾的危机感。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从而愿意为实现国家的发展强大而自觉担当。3.开展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责任担当意识培养需要学生对责任担当有明确的认知,更离不开中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体验。过去的教育基本忽视了中学生在责任担当教育中的主体性,远离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切实感受,从而使责任担当教育缺乏实效性。通过开展“道德讲堂”“我为长辈做件事”“社会小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养成在家中为长辈尽孝心、在学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的良好行为习惯,使自己成为社会的好公民。4.重视对学生的家庭责任担当教育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可以渗透进感动中国模范人物、道德模范人物等内容,更是可以将亲戚朋友或街坊邻居的感人事例讲给学生听。另外,也可以举行“至亲至孝”等主题演讲比赛,提倡回到家中帮助父母做家务,去敬老院做志愿者等,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学生对父母、家庭的责任担当意识。总之,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是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呈现,也是教育实现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课程中要始终坚持这一理念,立足担当这一基点,不断探索实践,完善思政课程实施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
参考文献
关键字:政治;兴趣;素养;社会实践
兴趣是点燃一个人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推进剂。大多数初中学生不喜欢政治课,认为政治课老师总在灌输。政治教材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趣味性少、知识性强等特点,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晦涩难懂,枯燥而无趣。作为初中政治课教师,应当努力地去改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笔者试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时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时政教学是指“小课堂大社会”教改活动的一项具体内容,通过时政分析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时政具有时代新鲜的特点,在上课开始,用时政热点导入,创设良好的时事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在平时要留意时事,留意国际国内时政,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把大大小小的事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搞好时政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时政识时务,从而能够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培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生动的案例可以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从现状来看,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考试内容,都要联系大量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和讨论。鲜活的时政材料运用于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情趣盎然,进而热爱政治课的学习,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认同并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充分运用学校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政治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能够把深刻的道理、抽象的观点向学生讲清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达到这个目的,多媒体正是最佳手段。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对相对枯燥的政治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制多媒体教具,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善于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直观有趣,实现最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政治课需要给学生大量的新闻材料、视频材料,而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媒体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突破重难点、进行思想教育有很大帮助。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激烈讨论,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能落实教学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告别粉笔、黑板,走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高效率政治课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极大热情,利于把许多抽象的思想政治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可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气息。
三、上好社会实践活动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应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这为初中政治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中学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政治学科背景出发,并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主动了解社会、探索社会、服务社会,并从中汲取丰富知识的各种客观活动。它是学生投身社会,改造客观世界,发展主观认识,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学习的一种思想政治学科活动形式,可极大地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空间;帮助学生从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目的;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和政治觉悟,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新。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利于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见,只有改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中学政治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兴趣出发,是新课标的核心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我们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政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华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试教通讯》,2003年第2-3期.
2.傅维利.《课改通讯》,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关键词:高一;政治课;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1
按照高考分值的比例在教学中搞教学歧视,政治课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未进入学习之前,部分学生已将其视为“次科”,形成很多误区,忽略了这门课程设置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生活真、善、美。如何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掌握这门课程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在第一堂政治课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视。
一、 利用学科特点感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感悟生活,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是培养“人”的教学,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就高中政治而言,本身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和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选修模块,内容丰富精彩,不能把政治课和思想政治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看下面的例子,看看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有位母亲把一个橙子给了邻居的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便讨论起来如何分这个橙子。两个人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而另一个孩子选橙子。结果,这两个孩子按照商定的办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打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从经济学思考:一个孩子扔掉果皮,一个孩子扔掉果肉,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他俩有过沟通和交换,就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双方各自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获得“双赢”的结果。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谈判和贸易是多么重要。
2、思考人生,一分为二看待学习生活中遇见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是看如何引导。学习中往往有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动力。人们谈到“考试指挥棒”就色变,除了批判好像就是厌恶。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科高考和理科会考,引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慢慢从只见“知识点”和“考点”到见到富有“生命”教育资源的思想政治课程。这时候我们再举个小小例子让同学懂得思维开阔性,多角度看问题。在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当比赛剩下8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以2分优势领先,一般来说已稳操胜券。但是,那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球超过5分才能取得小组出线权。可要用仅剩下的8秒钟再赢3分,谈何容易。这时,保加利亚队的教练突然请求暂停。暂停后,比赛继续进行。球场上出现了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见保加利亚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并迅速起跳投篮,球应声入网。全场观众目瞪口呆,全场比赛时间到。但是,当裁判员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保加利亚队这出人意料之举,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加时赛的结果,保加利亚队赢了6分,如愿以偿地出线了。从哲学思考:创造性思维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思维,很重要的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敢于独辟蹊径,标新立异。保加利亚队的教练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敢于独辟蹊径,获得出线,令人拍案叫绝。
3、关怀生活,拉近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老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丰富的生活经历,充分的课前准备,激情澎湃的教态,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位值得学生信任的“生命关怀者”。这种生命的关怀是指在不违背社会制度和公共价值的准则下,对学生关于时政热点和教科书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宽容,意味着对非主流的观念的容忍,以及引导学生的无限耐心。与初中政治不同,高中政治对学生能力等各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学生的想法也更多样化,老师在这里无论遇到问题,要像朋友一样,多和学生沟通,用自身魅力征服学生,而不是用老师专制权威“吓倒”学生。
通过感悟生活中小案例以及感受教师个人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下来就要介绍学习方法了。
二、把握学习规律,轻松掌握学习方法
1、预习。初中政治内容简单明了,就算没预习听老师上课也没多大的问题,可高中政治涵盖一些需要理解的基本原理,对学生领悟能力,情感态度都要更高一层甚至几层的要求,所以不预习,极有可能上课听不懂,不懂更不听,不听不想读的恶性循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得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输入的,而且通过视觉输入的信念比通过听觉输入的信息保持记忆的时间要长得多。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预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我们要求预习时候做到:(1)按老师布置预习的提纲提要要求,边读边思考,有轻有重,有粗有细的预习,不能走马观花。(2)勤于思考,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号,在听课的时候多加注意,如果还不能理解,课后再请教老师。
关键词:初中教育 政治教学 道德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还不够健全、不够成熟,这个阶段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给予的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既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正确的价值引导,也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以及亲身实践。初中政治教学就是一个让学生主动去体验、亲身实践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实现学习文化知识与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新的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初中政治的教育中要坚持以德为先,利用政治教学的优势,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不断努力。[1]
一、初中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的作用及其现状分析
初中政治是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基础课程,在中学德育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就目前我国的初中政治教育来看,政治教学与一般的文化课程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教学工作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初中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与现阶段的学生需求已经不能相匹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实际中的政治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其应有的效果。 [2]
二、加强初中思想道德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总的来说,作为德育工作主要阵地的政治教学要想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以时代的发展为导向,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在初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现代初中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的价值取向、思想素质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要将教材中的德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1、提高学生对于政治课程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动机,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就需要教师组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课堂学习活动,旧思想政治课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课堂风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很自然的被带动,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感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其德育的功能。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将课堂学习的主动给学生,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创造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的提出问题,自主探讨,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3]
2、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知识落到实处
除了进行有效的课堂教育之外,学校还要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要与社会、家庭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把思想品德教育向课外延伸。安排与教学实际内容相结合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及时的给与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而且思想品德知识教学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落到了实处,发挥出了其应有的效果。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会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实用性以及其现实意义,即巩固了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成果,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收获了经验,又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在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帮助学生处理现实问题,学生会深刻的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并非只是空谈,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更加的注重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也就会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3、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也就成了初中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可以用国教育的题材有很多,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找准切入点,充分的利用教材并且适当的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具有鲜明代表性和广泛吸引力的时政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爱国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强化教学的效果,进而实现德育的功能。[4]
总而言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把德育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从教学中有所收获,并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仍然是重点,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科技相联系,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为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新型人才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樊西洋.《谈促进学生道德践行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2]样荣坤.《谈初中政治中的德育》.学周刊.B 2012(6)
历史教学 德育渗透
历史学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通过历史学科的德育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涵养学生德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中学历史教学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真诚关注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其次是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初中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初中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初中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自我表现欲望旺盛,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容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因此如何进行理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当务之急。
再次是对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策略
1、正面诱导和情感熏陶相结合。
历史道德教育内容总是离不开历史史实,史实是直观的,但其可提取的道德价值是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历史应以对事实为基础的评价启迪人、教育人,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时,历史教育不可能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它的育人功能往往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材料、图画、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
2、注重德育渗透的方法的应用
1)、对比法。一是中外对比:如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指出中国在二三千年就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创造了古代文化,使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等;二是古今对比,如讲到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有田租、摇役、兵役等项,即使是“盛世治世”也不能幸免;三是正反对比,我国古代史上有爱国爱民、舍生取义的英雄,也有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败类;有戎马倥偬、艰苦创立的开国之主,也有养尊处优、昏庸荒的亡国之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憎分明的道德感情。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重要性;依据;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2.134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高中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政治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部分。
1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性
1.1高中政治课程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的要求与体现
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在原有教学理念上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新课程理念比较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指出让学生主体功能在课程中充分发挥,可以促进学生更好掌握与理解所学课程内容。所以,高中政治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所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有机联系。以此培养高中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理解与之相关的政治知识。让高中生在政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加强高中生对政治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记忆。
1.2政治课程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中生准确理解所学政治知识,也有利于高中生进一步理解政治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相较于初中政治而言,高中政治更具理论性,其中不但涉及到哲学范畴的学科知识,还牵涉到部分理科知识。因此,高中政治教学中部分知识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于理解知识,还可以让高中生通过实验增强记忆与理解,但是对于与理科知识联系紧密的政治知识,则就需要与多种方式相结合以便高中生记忆与理解。而生活化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将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高中生在自身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比较抽象的政治知识,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内涵与要旨。与此同时,也满足了高中生提出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让高中思维能力得到扩展。
1.3政治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
从某种程度而言,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构建生活化情景教学,是一种激发高中生学习政治知识兴趣的催化剂。政治老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传统政治教学中,老师使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是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因而难以激发高中生学习政治的兴趣。甚至于容易引起高中生对政治学习的负面情绪,使得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一定的抑制。在新课程改革后,政治课堂开始推崇生活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很好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引起了高中生学习政治学科的积极性与兴趣性。为课堂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浓厚学习氛围中得以激发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使高中生思维能力在此教学中得到锻炼与提升,并加深了对政治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依据
2.1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高中生应作为一个有潜力、有目的、有求知欲、能自我控制、自主选择的人看待。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也是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主要依据之一。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曾就这方面提出了相关观点,认为学生需要具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主动地对待学习活动。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据着主体地位,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发展引导。
2.2哲学
就哲学角度而言,辩证唯物主义来源于实践的理论,人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能够更好的作用于实际生活中。实践为认识与发展提供源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就高中政治这门社会人文类学科而言,其根本性质还是体验生活实践。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感受,将其与政治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更真实地体会社会政治的重要性,理解政治知识的真实内涵与要旨。
3实施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3.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语曾言“亲其师,信其道”,展现出和谐师生关系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可见师生关系良好的重要性。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沟通,彼此可以走进对方内心深处,解开心结。这样不仅有利于为高中生提供学习政治知识的信息与动力,还能使课堂环境教学环境更加和谐愉悦。比如说,在教学“税收及其种类”知识时,老师就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共同调查探究,老师自身融入小组成员中,成为其中一员,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这样能够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由于身份而产生的距离感被弱化。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思路,带动学生学习氛围。
3.2开放性的课程教学
相较于初中政治知识而言,高中政治知识由于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知识,并与某些理科知识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使得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比如说以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为例,其中“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单元中第二课“百舸争流”所教学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内容也相对抽象,理解起来比较难。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政治老师再使用传统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极容易让高中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甚至于出现昏昏欲睡的状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所教学内容,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而在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中,老师要使课堂教学具备相应程度的开放性,更有利于让所教学的政治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毕竟,政治知识源于实际生活,是高中课程较为突显的特征。鉴于此,高中政治老师更应科学合理地构建出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政治知识源于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知识深入理解与掌握,并将二者有机联系。比如说,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关于“供求影响价格”这一框的政治知识,高中政治老师在这部分课堂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选择给班级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的购买实例。如夏秋季节水果资源充足,市场供大于求,也就使得水果价格相应比较便宜些。而到了春冬季节,夏季成熟的水果在市场上供应量就有所下降,市场需求也就大于供应,在其影响下水果价格对比起夏季而言也就略微显得贵些。类似于这样紧贴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可以很好地帮助高中生理解与掌握与之有所联系的政治知识,加强对“供求关系”政治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3.3构建生活情景促进教学生活化
政治教学生活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在设计教学时应把实际生活场景融入教学之中,以此达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引导高中生从政治角度分析问题。比如说,以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为例,其中在教学“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框知识时,政治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高中生直观地展示中国商品在世界各国畅销,外国商品也大量进入中国的现象,让高中生产生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以此促使高中生清晰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强大影响力,从而实现了让高中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获取政治知识的目的。
3.4提升政治老师业务能力
老师作为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直接实践者,高中学校应清楚认识到政治老师在其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此不断培养高中政治老师的业务能力,提升老师的综合素养,促使高中政治老师更科学全面掌握生活化教学方式与策略。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高中政治老师业务能力,才能进一步推动政治生活化教学进程。比如说,“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课的内容,学校可以组织高中政治老师在工作之余建立自主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股票、债券和保险”这部分政治知识如何更好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让高中生轻松理解。老师与老师在相互谈论中不仅有利于增强对生活化教学的认知,更有利于吸取其他老师对“股票、债券和保险”部分知识生活化教学的优良之处,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4结束语
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进程比较缓慢。这不只是来源于学校自身的因素,还来源于老师的因素。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实践,不仅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还会使得学科老师自身患得患失,部分老师甚至于害怕承受尝试失败的后果。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教学情景,引入生活化教学新理念,想要取得不错的成效,不仅需要获得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政治老师自身拥有敢为人先的勇气。通过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教学开放性、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老师业务能力等方式,逐渐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梅姬.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梁秋.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3):202-203.
[3]庞玉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2014,(3):12.
[4]胡晓丽.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3,(8):87.
关键词:初中政治;生活化;思维分析
在新时代下,“放羊式”“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学生处于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而生活化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该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政治领域中各方面的知识,并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生活化思维教学的政治性
就初中政治而言,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其核心目标,学生要学会用一种敏锐的眼光去看待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正确看待社会中各种负面信息,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国家关乎民生的重大事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国家所采取的解决对策,充分感受生活化思维下政治教学具有的多样化特点。因此,逐渐让学生学会应用生活化思维去学习、理解政治课本中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政府职能”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当下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点,向学生讲述我国在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是怎样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构建可行的经济政策,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生活化思维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国家智能,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生活化思维教学的时效性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不断涌现。由于初中学生并不具备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巧妙地引入社会相关事件,作为教学实践内容,需要客观、合理地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在探讨的基础上,来剖析社会现象的根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能很好地感受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的时效性,并学会应用生活化的思维模式去认识、理解初中政治和社会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以“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为例,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充分利用相关的初中知识,即在面对该问题的时候,政府会采取怎样的对策,鼓励社会大众要见义勇为,运用生活化思维,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感受到该教学方法具有的时效性特点。
三、生活化思维教学的趣味性
以初中政治教学目的为媒介,充分利用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但课本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那些政治哲学概念。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多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例子,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生活体验,来理解相关内容。以“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为例,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小笑话,也可以在了解初中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点等基础上,以学生喜欢吃的食物为媒介,来讲述不同国家的饮食差异。比如,美国的肯德基、日本的寿司、中国的水饺。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标志性建筑,比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自由女神。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学会尊重不同国家的差异,学会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国内外不同民族文化展现的价值,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活跃课堂氛围。
四、生活化思维教学的乡土性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都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对家乡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人文、地理资源,构建具有乡土气息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化教学具有的乡土性。以“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北京学生可以体验京剧脸谱具有的独特魅力,河北的学生可以体验唐山皮影戏的不同风采,而在“长三角”地区的学生可以江南园林等景观为纽带,更好地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实地观摩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相关内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展现政治课堂教学乡土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基于生活思维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它的应用改变了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创建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政治教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更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社会中各种现象,特别是负面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使我国初中政治教学充分展现了素质教育的特点,为走上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道路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王兴宇.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周刊,2012(30):64-65.
[2]谷峰.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分析[J].才智,2014(36):214.
[3]甘维青.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