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综合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实训;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现实物流人才的供给缺口非常大。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我国当代12类紧缺人才之一。我国各类院校为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纷纷设立了物流专业,大量培养物流人才。更为可喜的是,一些高职院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已认识到物流专业的实操性,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实训条件来培养学生的物流实操能力。然而,硬件设施建成之后,与之配套的物流实训教学方法却并不完善。
高职物流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校内实训中心
校内实训中心一般分为两部分:(1)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包括立体仓库、各种货架、叉车、电子标签、条形码、rf手持终端等。让学生在掌握各种设备操作的基础上,模拟物流公司运作进行仿真实训。(2)物流系统软件实训室,如运输、仓储、货代实训软件以及综合实训如供应链执行系统等。校内实训主要完成教学工作中的单项技能技术训练、简单小型物流机械操作、物流岗位模拟、物流业务与工作流程模拟等基础性训练,增加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强化和熟练基本的操作技能和业务流程。学生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可进行入库、出库和拣选等方面的实训,包括物流信息采集设备、分拣设备、货架及搬运设备、立体仓库等主要设备的使用,对物流单项技能技术如堆码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条码技术等分模块训练,可完成较为完整的模拟物流工作流程的实训任务。Www.133229.CoM
然而,很多院校投入巨资建成校内实训中心之后,普遍存在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另外,设备维护也是个很大的问题,需要配备专人保养和做相应的配套。从某种程度上看,花费大量的资金建立“花瓶式”的实训室是非常不可取的,而且这对于那些绝大多数资金缺乏的院校也是不太现实的。
(二)物流实训教学方案的设计
科学地设计物流专业的实训方案,合理安排实训内容,既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物流专业的教学活动,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在进行物流实训方案的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脱离物流企业或部门运作的实际,没有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系统的设计,只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技能点展开实训教学,使学生接受的技能训练不全面、不系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有的院校在设计实训教学内容时甚至变成了物流软件的学习,使得实训重点偏移,违背了物流实训的真正目的。
(三)物流实训教学成绩的考核
课程的考核标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制定合理详细的考核标准,是准确评定学生实训成绩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物流实训课的考核标准不够具体,实训教师的主观因素对实训成绩影响很大,实训成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实训情况。
另外,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针对实训教学的考核办法,或者虽然有考核办法却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训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那样严格。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训课,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物流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符合企业要求的物流人才紧缺
随着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使得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而符合企业要求的物流人才严重紧缺。现代物流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已引起了经济界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搬运工、装卸工、仓管员、操作员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具备综合素质,以便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教学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更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物流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构建模块化教学资源,通过实训教学岗位化、业务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基于行业工作过程的物流实训教学情境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物流实训教学的开展
(一)课前准备
在开展物流实训教学活动前,教师的课前准备与传统教学的备课不同,要求更加细致。教师要事先准备好相关物流实训资料,设计好实践操作步骤,考虑好各环节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做好准备工作且完成课程设计后,才能顺利地开展物流实训教学,使物流实训教学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
明确实训教师的地位在开展物流实训活动前,教师应明确自身在物流实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训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师应该是一名参与者和指导者。实训教师只有参与各个小组的实训活动,才能了解各小组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生疑惑,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指导学生在实训中快速成长,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变。
设计教学情境物流教学各项目的实训环节中有很多角色,如库管员、业务员、供应商、搬运工等,所以,开展教学前需要设定好实训活动的背景,让学生基于这个背景来开展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使其基于岗位角色考虑问题,把学生逐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准备实训材料物流实训环节中会用到很多实训材料,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应根据学生的人数、分组情况、角色类别等情况确定需要准备的材料的类型和数量。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有:(1)实验实训相关知识点。教师要把该项目模块的知识点汇总,进而形成该实训课程的校编教材。(2)物流实训设备。物流实训中涉及的物流设备很多,如物流信息系统、立体仓库、条形码、货架、叉车、rf手持终端、各种模拟货物等,在进行物流实训教学前,要事先检查和调试相关的设备,做好课前准备。(3)实训耗材。在物流实训某些项目中,需要一定量的耗材,以满足物流实训过程中学生的使用需求。例如,仓储包装过程中要准备好纸箱、胶带、打包条等材料。同时,要确定严格的实训耗材管理制度,物流实训活动开展前和开展后要及时清点相关耗材,做好记录,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耗材不足时应及时申请购买。
设计实训操作步骤要将物流实训操作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步骤,步骤要清晰,描述要准确,利于规范学生的操作,且每个步骤的名称要简短,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商品入库操作步骤如下:客户送来货物收货、验货、贴条码分配储位派工搬运货物上架、入库反馈。
(二)教学活动展开
实训教师做好了上课前的准备,就要进入物流实训教学环节了,一个完整的物流实训教学活动应该由以下内容构成。
介绍实训要求和注意事项实训要接触很多物流设备,涉及设备使用安全和操作规范,必须在一开始就向学生讲清楚。另外,向学生介绍整个实训课的安排和考核方法,指导教师可以利用探讨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提出任务,如“我们来实训的目的是什么?”“实训对我们有什么要求?”“我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呢?”等问题。应让学生了解一个模块要完成哪些任务,进而确定实训目标,由任务驱动学生完成实训操作。
学生分组及分配角色小组是实训活动的基本单位,因为设备有限而学生众多,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后,可以提高实训质量。根据学校现有的物流实训设备和仪器,确定每组的人数,以7~9人为宜,并确定组长。组长负责小组的全局,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汇报小组的学习情况。分组完成后安排小组内部讨论,结合实训要求和组员各自特点,确定每人的角色,再分配相应的任务。分配任务和岗位时,要做到分工到人、记录清楚、任务明确,以便于进行岗位点评。下发小组工作表和个人工作表,便于实训完成后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考核。必要时可对每名学生的操作练习进行时间上的要求。
教师示范技能操作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把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这是实训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的示范操作要做到步骤讲授清晰,动作准确。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按要求重复操作一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全部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技能操作点,同一时间内每个操作点只向2~3个组示范,然后再留时间给学生练习。
情境模拟操作学生在接到任务并分别进行操作练习后,即进入情境模拟操作阶段。这一阶段就是每组组员通过分工合作,模拟完成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学生经过练习、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之后,分配好角色,各组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就位,进行实践操作。各组应演练多次。第一遍演练时,教师可以按步骤控制学生操作节奏,找出失误操作,及时纠正。第一遍完成后,应再多演练几遍,巩固教学效果。在情境模拟操作环节中,物流实训教师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个别指导法和巡视指导法。个别指导法是在物流实训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位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差异进行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除实训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可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要领,规范操作步骤。巡视指导法是在物流实训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各实训小组及学生的实训作全面的检查和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检查学生的操作步骤和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中既要注意共性问题,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共性问题采取集中指导,个别问题采取个别指导方式。
(三)课程考核
关键词:技工院校 物流管理 实习教学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技工院校是培养物流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运用实习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习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是“高知识、低能力”,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部分教师还实行关门办学、闭门教书的方法,忽视实习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校内实习教学条件不够完善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实习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技工院校因为资金不足,造成学生实习场地和设备严重短缺,加上缺少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和配套的实习教材,使一些需面向企业开展仿真教学的实习项目无法完成。
3.实习教学内容不够健全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教学主要还是偏重于在校内完成,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到位,使学生对相关物流设备的认识实习以及“真枪实弹”的顶岗实习受到影响,且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实习,较少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影响了物流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搞好物流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建议
1.提高对物流专业实习教学的认识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要切实强化实习教学,因为实习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是培养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更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强化实习教学环节是技工院校从学科体系型办学向岗位能力型办学转变的落脚点,是培养“职业导向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2.强化物流专业实训室建设
为了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技工院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筹措必要的资金,进一步强化学校物流实训室建设。物流实训室建设要能完成物流整个业务流程的模拟实习,如商品入库过程:客户送来货物收货、验货、贴条码分配储位派工搬运货物上架、入库反馈;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认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模拟实训;物流管理案例与模拟实训等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物流基本流程和单据流转、物流运输环节的操作技能。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如自动拣货系统、立体仓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子标签辅助系统、GPS技术及设备、条码技术等物流现代技术,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3.完善物流专业实习教学内容
进一步完善物流专业实习教学内容,既有利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加强物流专业教学活动,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技能、综合素质提升训练,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物流专业实习教学比较合理的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环节(简称“三段式实习法”)。
(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为了增强物流专业学生对该专业工作岗位及相关物流设备、物流过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便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带领学生前往物流公司,熟悉物流公司物流管理岗位职责;物流公司的仓库及构造、仓库的布局和规划、搬运设备、货物的入库、堆码和保管;了解仓单的签发、仓储的成本构成、费用的计算等经营情况;了解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作业组织方法和流程、配送中心模型和类型及管理的主要内容;体验企业生产经营方法、规则、理念和企业文化等内容。认识实习主要需要联系好物流公司,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给学生分组和分配岗位,以参观、师带徒跟班、座谈等形式比较详细地了解物流企业,并要求学生写出实习报告。
(2)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利用物流实训室对学生进行物流专业性较强单项技能实习教学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教学训练。一是要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在实习教学前,教师要事先准备好相关物流实习资料和材料,设计好教学情境和实习操作步骤,检查和调试物流实训设备,考虑好各环节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二是要明确实习教师的地位。实习教师应以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实习活动中,了解各组的实习进展情况,释难解惑。三是要设计实习操作步骤。实习过程中要将物流实习操作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步骤,步骤要清楚,描述要准确,名称要简短,以规范学生的操作,便于学生记忆。四是要采取个别指导和巡视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个别指导法是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相应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除实习中出现的困难,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要领,规范操作步骤;巡视指导法是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各实训小组及学生的实训作全面的检查和指导。五是实习教学的考核。教师应根据物流实习的特性,从实习项目的完成情况、实习报告进行评分,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30-0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为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非常有必要对本专业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革。因此,加强模块化教学,尽快构建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概念
模块化教育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目前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其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早于“项目化”教学,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模块教学是指一个教学单元,这个教学单元可以是某一门课程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这个某一方面内容的一个分支内容(相当于支模块),但它们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一个学习单元,适用不同学生,具有教学上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二、高职物流管理模块化教学体系设计
1、理论模块。该模块主要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提高提供理论基石,分为公共课理论知识、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和专业课理论知识。知识的选择要以技能培养为主,掌握够用原则。
2、专项技能模块
(1)单项技能模块。该模块主要是根据《现代物流概论》、《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开设的随课分散实训模块。如《仓储管理》课程中入库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简单物流报表的编制等单项实训模块;《配送》课程中针对入库子系统、保管子系统、出库子系统等进行的单项实训模块。这些实训模块都需要老师体现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注意前后的连贯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2)岗位实训模块。即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根据岗位技能和课程的特点,适时地将有关物流岗位的实践信息进行传授。这一模块主要通过对专业主干课程《仓储管理》与《物流成本》的整合而设置的针对物流基本岗位进行的实训模块,具体可包括:保管员岗位实训、统计员岗位实训、分拣员岗位实训、报检员岗位实训、报关员岗位实训、单证员岗位实训、派单员岗位实训、司机岗位实训等模块。岗位实训模块实施教学时,对业务举例要彻底颠覆文字表达物流战略、物流业务的模式,按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构想,先给出相关岗位涉及的相关业务,再分析说明从事此业务所需的知识,然后在实训室中按实际的业务岗位阶段的实训必须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方式,使学生既能全面地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内容、工作职责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又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流专业知识去思考、分析、判断经济业务,把握物流工作的实质,从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3、专业综合技能模块
专业综合技能模块是在物流专业学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模块,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其内容涵盖采购、仓储、配送、运输、流通加工、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综合技能模块包括物流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物流沙盘推演对抗模拟实训等物流专业技能训练模块。首先,熟悉模拟企业的物流流程、相关的物流法规与制度;其次,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代表一个物流部门,在组内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设置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等不同的物流工作岗位,并明确各岗位的任务与职责;然后,按照物流业务流程采用真实的物流软硬件等进行规范化物流业务实训。每一循环结束后,将岗位进行轮换调整;接着对每一位学生的业务完成效果从职业道德、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编写出物流管理分析说明书;最后,让学生撰写物流综合实训报告。
4、创新能力模块
技术创新强调成果的应用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呼唤着具有高技能、更具创造力的全新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呈现人才配养递进式的飞跃。通过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实践模块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创造性思维得以实现提到了关键基础作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可以教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更新加快,职业岗位的技术更新快、复合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各种职业要求劳动者善于学习,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并具有改革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职;国际商务;实训平台;建设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广西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以服务贸易带动货物贸易和投资合作,打造中国―东盟经贸信息合作平台,全面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国际贸易的地位在广西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随着广西加快了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广西与东盟经贸来往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大幅增加,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提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队伍现状分析》提出:广西目前缺乏能开拓国际市场、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情况的国际化外贸人才。
近年来,中职学校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师素质、教学资源均取得了明显的增长,特别是明确了把培养“技能”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生命线后,各个职校的实训基地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先进,使中职学生的培养出现了一个质的转变。
但是随着实训上升到一个高度后,一些新的瓶颈问题也出现了:(1)实训毕竟是实训,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跟真实的工作岗位仍然有差距,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提高技能水平,却无法深刻体会因为填单的一个小小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2)大部分学校的实训都是各专业独立存在的,缺少完整的、系统的实训环境,以商贸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会计、物流、国际商务等专业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只有对整个企业的运作流程有个完整的实训,认识到本专业岗位和其他专业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的联系,学生才能充分认识本专业承上启下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使得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再提升一个台阶,也为学校的专业教师提供一个科研的平台,本课题欲探索构建一个以学生作为主体、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监督指导、完全按照市场化经营运作的综合实训的实体企业,探讨出一条全新的、真实的实训体系,使中职的实训能突破瓶颈,真正实现校企“无缝连接”。
二、平台建设的功能目标
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谋求的是一种可替代真实的工作环境,重点在于搭建一个综合性、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平台。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为老师科研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培训场所,并在商务经营实现收支平衡,保证实训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1.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岗位实践实训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职业能力人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各岗位、各流程或涉及物品、或涉及现金、或涉及服务顾客等,实习学生团队成员在实训过程将受到职业道德的实战熏陶,从而培养出更有职业道德水准的适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3.多专业多岗位综合实训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以国际商务专业为核心,辐射到物流、市场营销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实训室综合岗位实践实训,将亲身体验商场收银员、会计核算等十多个工种的岗位角色,熟悉从商品的采购、上架、销售等到商场的资金流、物流、人员岗位的管理及会计核算等系统的商品零售企业运作流程,熟悉各工种的岗位技能,为今后学生与相关职业的无缝对接做好充分的职前训练。
4.课程改革目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实训课程融合国际商务、物流、市场营销和会计等多专业课程于一体,将涉及的课程有《进出口贸易实务》《收银员》《商务礼仪》《会计基础》《财务核算》等,根据实训室的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实训课程。
三、平台建设的过程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遵循“调研―计划―实施”的研究要求和路线,提高研究实效,以求达到建设预期效果。
1.通过校企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人员和时间安排,开展针对性的学校和社会调研,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挂职锻炼等手段,对相关企业在人才需求、岗位设置、设施设备、企业氛围、文化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2.校企共同论证,形成建设方案。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建设方案,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岗位能手,召开建设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校企论证会,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完善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方案》。
3.完成平台建设,发挥实战功能。以建设方案为依据,构建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并整合分散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资源,形成综合实战平台,制订全新的管理和运作制度,通过平台的运作,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改革,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实战平台和一套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完善的教学、实训、管理、评价制度,学生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四、平台的运作方式
1.出台相关制度。实训平台管理制度既要体现企业特色,也要融入学校的规章,大力营造出企业工作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进入实训平台自己既是企业员工,也是学校学生。
2.成立由企业专家和本校国际商务、物流、营销、会计等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为实训平台的日常管理、运作以及学生实训进行指导。
3.打造学生核心团队。学生核心团队从各专业中遴选优秀学生组成,核心团队的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技能水平(通过培训能单独胜任所在岗位),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们是实训平台正常运作的中流砥柱,在实训平台中的身份是中层管理人员。
4.打造学生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这一团队由技能水平尚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和新生组成,他们通过努力可以晋升为核心团队成员,从而实现了实训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5.明确岗位职责。实训平台分岗定人,每个岗位都形成“教师+专家―核心团队学生―第一梯队学生―第二梯队学生”组成的金字塔模式,各岗位间根据教师掌握的情况可进行轮转,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多掌握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6.定期召开会议。通过会议的方式解决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员工精神,奖罚分明。
五、建设成果及成效
1.为学生提供了校企无缝对接的实战锻炼平台。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经营性的实体,是一个真实的企业,摆脱了传统模拟实训的束缚,把复杂、抽象的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使得学生在解决许多在实训中无法接触到的工作问题,还可以掌握专业内各岗位承上启下的关系和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提高各自的业务技能。
2.提高了实训平台的资源共享功能。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实训过程中涉及国际商务、物流、市场营销和会计等多个商贸类专业,我们通过研究专业群的共性,根据它们的共性进行合理配置,搭建一个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共享平台资源,改变了过去实训室分散且各自为政的局面,减少了实验、实训室建设中不必要的重复投资,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更加有效合理地使用和管理教育资源。
3.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三个对接”。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实现了“三个对接”: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具体做法是:以实战平台为核心,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确定培养目标、制订课程计划,依据职业标准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然后,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真真正正地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通过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使学生在校就对国际商务行业有全面和相对深入的了解,掌握实战的综合操作技能,为今后学生与相关职业的无缝对接做好充分的职前训练。在学校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运作的全真环境,运用与企业实际业务操作相同的实训设备,让学生得到与实战性的技能训练,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重要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认真面对和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只有重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一致性,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合理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部16号文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目前我国物流业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对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也应适应时代的发展,面向现代物流业,为物流服务企业培养熟悉物流配送、运输、仓储、国际货运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可以胜任报检员、跟单员、计划员、配送员、仓管员、信息管理员、理货员、仓储主管、物流部主管以及部门经理等工作。本文重点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分析探讨。
1 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主要以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为主。实验是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多为学生依照实习指导书上的步骤职业素质,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但这种能力是被当作技能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实习由于受到时间、场地和经费的限制,理工科类专业情况相对较好,如数控、模具、建筑技术等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多数情况下以认识实习为主,以课堂教学写实习的感想、见闻、体会,完成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体现技能培训的教学方式明显削弱。
1.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期刊网。一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性认识的验证。二是实践教学既需要教材,又需要实物;不但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而且还要协调校外有关单位。因此,实习只是走过场,不愿动脑筋,更不愿动手,应付过关了事。
(2)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教师结构不合理
对待实践环节的管理、政策缺乏专项政策鼓励和激励机制。当前由于招生规模扩大,教学工作量也增加,以致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缺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的动力。专职实训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力军。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对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强调较多,而对其实训能力要求不高。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多,而实训技术人员机会较少,导致总体素质较差,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矛盾
毕业顶岗实习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而在毕业论文进行的同时学生忙于查询人才供求信息、参加供需见面会、签约、面试等各种就业活动。学生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毕业论文质量降低。
2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
2.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职业能力递进规律为依据,确定物流业务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能力、支持核心能力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非专业能力等。图1为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图1 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
2.2 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
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三、四学期),此阶段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技能和从事物流管理岗位工作的业务技能。课程设置包括:贸易通用能力训练、商业岗位体验、物流业务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训练等。岗位通用能力训练课程、商业岗位体验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服务业岗位的公共技能、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教学管理采用学分制,教学方式采用“网络课程+技能训练”,考核方式采用“技能鉴定”,可以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物流业务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训练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就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劳动观念、职业道德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设计完成职业素质,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为主,所有教学活动都在网络化物流业务平台和仿真实训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生按照业务流程,在软件平台上进行原始票据的信息处理,同时结合仿真实训环境、设备演示、知识讲解等学训一体方式学习知识和增强职业技能。
第二阶段(第五学期):以培养物流业务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物流企业部门设置和运作模式开展岗位综合模拟,强化物流业务基本技能、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按照物流业务,组建不同的部门工作团队,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开展综合模拟,以仿真物流公司为实训环境,教学实施在物流业务平台和仿真实训的教学情境中开展。
第三阶段(第六学期):企业顶岗实习,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职业道德、劳动观念为主。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物流实训基地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顶岗工作中培养物流专业应用能力,养成职业习惯、熟练岗位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管理、考核评价,形成制度文件和规范。
3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3.1 课堂教学环节改革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解决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断层问题。
(1)采购典型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系统平台和仿真实训环境依照物流业务流程进行集成,模拟企业真实业务、原始票据,形成虚拟生产性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实施“案例驱动、原始单据流转、场景模拟、软件操作、信息处理、技能训练”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如何工作期刊网。
(2)把假期社会实践进行安排。第一、二假期安排专业认知实践,采用专题调研形式;第三、四假期安排技能实践和职业素质训练,可安排仓储配送教学实践、物流运输教学实践、国际货运教学实践,可采用师傅带徒弟熟悉物流业务操作模式;第五假期安排企业顶岗实习。
3.2 企业实习环节
保证学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建立顶岗实习企业资源库,从第五个学期寒假开始,安排学生到有人才需求意向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校内学习与未来就业相衔接,在学生和员工角色互换中进一步提升胜任就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3.3 实践教学工学结合模式
根据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图2所示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闭环系统。通过进一步深化“四位一体”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使职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环节相互链接。
图2“四位一体”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3.4 实践教学环境改革
按照“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原则职业素质,改善校内实训环境与条件,建立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平台、学训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专业能力递进式培养要求,促进教学和实践融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互通。建立校企优势互补、设备技术先进、管理有效,兼容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系统化实训基地。
(一)建立仿真物流公司
根据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设备设施、软件、环境、岗位职责等要求购置设备和管理软件、制作实训沙盘、配套企业文化环境等,把实训室建成具备专项技能培训、岗位综合模拟、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的实训环境。
(二)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以物流企业为依托,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4 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和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培养都离不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应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重点。不断研究实践教学规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和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既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特点,又满足物流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刘玉新.基于实践教学的高职课程模式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5):10-12.
[2]刘华,肖俭伟.高职旅游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9(1):55-56.
[3]张健.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J ].教育与职业,2005,(18):14~161
[4]张小军.高职教育和谐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究[J ] .教育探索,2008,(5):24~25
[5]李淑华.构建实验室培养物流人才[J ]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2):46~47.
[6]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 .高教论坛 ,2006 , (5):205~207.
[7]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 (2) :44~451
[8]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 .辽宁教育研究,2005,(8):32~34.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构建并践行了“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四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达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 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四阶递进式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特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物流管理专业属于经管类专业,经管类学科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既包括实训室模拟又包括进入社会的企业实践。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于2006年,本着“学习内容为工作需要服务,学习目的是促进职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习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实施“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达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融合。
一、“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工学结合的“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四个递进式实践层次,实施校企共育的实践机制,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践要求,遵循学生对知识认知和技能提升的螺旋式上升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主线,融实训项目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学生专业学习与岗位实践交叉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工学结合“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基本技能训练——认识实习
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学习及训练,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宣讲、认识实习、市场调研、职业素养和团队训练,旨在通过感悟式学习让学生从行业概况、就业方向等方面了解物流行业,获得对物流职业的感性认识。
1.专业宣讲
新生入校后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专业负责人(带头人)进行专业宣讲,向学生介绍物流行业的整体状况、发展趋势、就业方向、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让学生对物流行业当前形势形成明确认识。
2.认识实习
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观摩和考察,企业专家进行企业介绍和专业讲学,让学生感知物流,熟悉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物流岗位的操作及能力要求等,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制定个人专业学习规划。
3.市场调研
针对物流行业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熟悉企业物流运营模式和策略,能掌握基本的物流运营模拟策划和方案设计等实践技能。
4.职业素养和团队训练
针对就业岗位职业素养需求,组织学生开展“破冰游戏”、“沟通游戏”和“团队游戏”等团队拓展训练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沟通、协作意识和团队凝聚力。
(2)职业技能训练——认知实习
职业技能训练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实践教学为职业认知实习,旨在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增强岗位基本技能。
职业认知实习在校企合作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主要以物流企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实习为期5周,采用定岗、轮岗形式,确保实习企业岗位不断岗,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实习过程,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建立起工作任务与岗位技能、理论及职业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职业习惯,强化训练职业岗位技能。
(3)专项技能训练——模拟仿真
专项技能训练包括运输组织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单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实践教学为课程实习、岗位调研等专项技能实习,旨在通过模拟仿真让学生增强对岗位专业技能的认知和把握。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专项技能大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条码自动识别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技能大赛等赛事,技能大赛按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组队参赛,在考查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此外,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内容融入到单项技能模拟仿真训练中,对照物流职业岗位的准入标准,强调各项技能的强化训练以及综合技能应用的系统训练,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考核与鉴定。职业资格鉴定在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
综合技能训练包括顶岗实习等综合技能学习及训练,实践教学为顶岗实习,旨在通过校企共育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形成独立胜任工作岗位、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强化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我院本着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的专业贴近度。
二、实践成效
(1)构建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工学结合实习实训,学生达到了走入企业、深入企业和融入企业的目的,在企业实习实训时,学校会配备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心理、生活、实习等问题进行指导。此外,校内专任教师可以在学生实习的同时进行专业实践,增加企业实践经验,更好地服务教学。
聘请企业一线和管理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并作学术报告。挖掘历届毕业生成功案例,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做职业生涯规划专题报告,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争取早日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2)企业实践融合更多“技能大赛”元素
学生在进行企业实践过程中,结合“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条码自动识别知识竞赛”等赛事,融入较多的大赛元素,结合企业实际,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熟悉大赛竞赛事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参赛方案,通过企业实践检验和优化方案。
(3)校企合作“面对面”
校指导教师在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的同时,可以开展企业实践或社会服务,和学生、企业员工共同工作、共同提高,积极吸收企业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帮助企业解决企业中面临的技术等问题,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指导教师融入企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开发课程和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真实、实用。指导教师与企业员工的零距离接触,会拉近老师好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距离,实现课堂、现场“双课堂”教学。
(4)企业态度“由冷变热”
一开始联系企业承接职业认知实习时,企业考虑到住宿、培训等问题,一般不愿意接受,即使接受时间也不宜过短。此外,企业怕影响到质量和耽误生产让学生只能看不能动,实习效果不理想。后期,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签订校企教学协议,学生能定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能独立开展工作,而且有些成为了技术骨干。企业对工学结合实习的态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支持,并表达出挽留学生在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意愿,校企合作由校方一厢情愿变成校企两情相悦。
三、今后改革思路
(1)“专项技能训练”由仿真走向现实
对我院所在区域的物流行业进行研究,在专业技能实训中针对各专项学习模块,例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的专项模块实习,从而将校内模拟实训室落实到真实的企业操作之中。同时,考虑到企业的承接力和容纳力,采用针对不同教学模块分别选择对口企业的思路开展实训。例如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选择广东心怡物流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仓储类企业,运输组织与管理实训选择淄博交运集团蓝狐物流有限公司—专线运输等,如此选择确保了实践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学生实习过程中做到有效的心理疏导
学生实习前要讲明实习的意义、实习的重要性,学生实习过程中有教师全程跟随做专业指导和心理疏导。企业实习和学校学习不同,前期学生有新鲜感、兴趣点较高,工作热情饱满,但是由于物流行业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不规律、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实习时间一长,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和对抗情绪,若不及时疏导难易确保实习效果。指导教师有效的心理疏导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到掌握技能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心智,达到技能娴熟、心智健全。
(3)由“一厢情愿”达到“两厢情悦”
工学结合实践是学院一厢情愿还是校企两厢情悦,主要看学生能否为企业带来实在的经济效益。若学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对开展工学结合持欢迎态度,否则企业拒绝接受学生实习。今后,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期有效机制,调整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协议,进一步实际化和细化学生实习岗位,运用“奖罚制”激发学生实习热情和实习效果,评选多谏言、多创新和多产出的“三多”优秀实习生,对实习合格的学生办法“工作证明证书”。
(4)在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建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库
在组织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收集并与企业合作开发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包括专业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调研资料、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素材库,包括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图片、技术资料以及操作说明;物流作业的实景录像等,针对各教学项目归类收集,做到门类齐全、收集丰富;行业资源系统,包括物流企业、行业协会、行业标准、地方物流业发展规划及文件介绍等。
参考文献:
[1]王小志.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二纬多点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73—76, 2011.
[2]戴荣. 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体质构建和机制激活[J]. 江苏教育, 3:35—36, 2009.
[3]余明学.西部地区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2(1): ,2010.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manufacturing, ware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logistic.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tempts to summarize curriculum design concepts and ideas, and to propos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program.
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ractice
1 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及应用现状
2014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了《2013年物流信息化监测报告》,笔者在对物流企业的调研中,了解到物流信息技术的相关情况。
随着物流进入大数据时代,企业对于物流信息集成越来越重视,将系统软件开发、RFID、GPS、GIS、条形码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作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如下:
(1)物流软件的应用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国内已有高达94.3%的物流企业内部使用了管理软件,80%的企业准备升级现有软件。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货代管理系统(FMS)等。不同的软件均衡性更加明显,企业注重的是业务与软件之间的融洽性。
(2)以条码识读为基础的POS自动销售系统,带来了销售、库存管理、订货、结算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条码的发展及其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应用,逐步从物流供应链的零售末端前推到配送、仓储、运输等物流各个环节。同时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相关数据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仓储定位管理中运用。
(3)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物流模型和设施定位横型。
GPS应用于车辆全球定位报警系统,主要跟踪货运车辆与货物的运输情况,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有效监控与快速运转,从而使货主及车主随时了解车辆与货物的位置与状态。监测结果显示,87.38%的企业实现了对自有车辆的追踪,其中,有61.11%的企业自有车辆追踪率达到100%。
2 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定位分析
基于对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将极大地促进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方面必须与时俱进,为这个快速发展的势头做好充足的实践性准备。
同时,了解到高职高专类院校培养物流类人才主要是满足社会对于操作层人员的需求,需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够熟练操作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原始凭证进行熟练的处理和使用,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物流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存储和加工等技术,结合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和内容,将物流信息技术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物流技术及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上。
3 课程设计
3.1 设计理念及思路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时效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要符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一致性。课程结合多本教材,取其精华,在校企合作中以顺丰的工作岗位为背景,以及选取应用最为普遍、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和案例为背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了知识和技能的时效性。高职高专的物流管理学生主要有就业岗位,分别是仓储、配送、运输、货代、客服、采购、报关及市场开发,针对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结合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三个项目模块设计出相应的技能实训项目。
(2)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信息课程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选择多软件平台操作,以项目为实训任务,培养学生多种系统处理能力。这是对物流信息技术工作的一种实战训练方式,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校使用的是络捷斯特仓储系统软件,但由于学生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工作岗位上使用的软件类型和软件操作方法的不确定性。因此,要结合使用网上免费的专项物流软件作为补充,这些软件的功能足够满足教学的需求。学生通过多款物流软件的操作, 在实践中体验信息化在物流中的应用。同时,为今后工作中运用到的物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里推荐几款免费但是功能齐全的软件如下:
①GPS车辆定位系统,可以用易流云平台,完成车辆监控、轨迹回放、物流地图等模块的学习。
②POS系统的学习,可以选用E商POS系统,该软件提供包括前台的收款、调入和出货、VIP设置等,后台的入库、出库、库存管理、数据分析、财务等内容,是学习POS系统很好的软件。
③365APP物流在线软件,提供了货运系统、第三方物流系统、快递管理系统等多款物流软件的使用。
本门课的教学软件资源大约10余款,7款软件被应用和课程教学中。部分实训涉及到多款软件的协同操作,部分实训通过分组,学生按角色使用某款软件的不同模块的方式来完成实训任务。
3.2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物流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以供应链中的数据流动形式作为主线,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相关技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对新的信息处理设备进行参观和实际动手操作,并对若干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完整的模拟操作,加深印象,达到掌握该技术的目的。
学院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及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的能力。以项目为导向驱动、引领教学过程,强调实训环节,设计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环境中,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到了实践这一层面,使学生能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根据这个教学思想,设计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4 总 结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已经为大多数专任教师认可,但是基于课程的特点,还存在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信息技术更新的非常快,许多软件的时效性比较短,需要物流组不断的更新课程资源,也要求教师不断收获新的物流资讯,同时学习最新的物流技术和系统,才能保证在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上不落伍,学生才能走出校门就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梁广丽. 浅析会计系统的信息化[J]. 时代金融,2010(1):135-136.
[2] 崔炳谋.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文章主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的问题,结合作者所在院校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就目前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起到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
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课程设置
一、高职高专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近年来,港口物流在中国发展迅速,各个高职院校纷纷设置了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在读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颇多,然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对于这种瓶颈的现象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重新定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首先就有必要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下面结合作者所在的学院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出在课程设置上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这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里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出来,所以说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比较宽泛,当然,学院这样的做法无非是想扩大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只要是与物流相关的行业都可以做,事实上刚好相反。目前很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在从事比如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理货、报关报检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导致人们误认为港口物流就是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理货,报关报检,使得对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认识有偏差。
(二)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正规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匮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极少。目前我院只有极少数教师是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出身,大部分的物流教师都是原来从国贸类、管理类教学的老师转行过来的,而且当中大部分都没有港口物流实践的经验,假如授课教师既没有物流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又缺乏物流实践,上课纯理论的满堂灌式的授课,这样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三)专业教材缺乏,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当前能满足高职高专港口物流教学特点的教材较少,这因为大部分教材的编者本身就缺少对专业实践的深入了解,所以他们编写的教材内容重复率高、陈旧,且没有针对性,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比如说《港口库场业务》这本书,目前就只停留在王有江的2008年这个版本,内容相对现在已经陈旧滞后,这样的内容体系使教学活动过程缺乏新意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条件简陋
实践教学是现代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关键内容,学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真正学到所需的技能。然而目前学院实践性教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利用物流管理专业的现有实训设备,但是缺少港口枢纽环节实训;二是校外在新生入学后的认识性教学环节安排到钦州港对物流企业实地走访和参观,或者听听其企业经理人的报告、讲座,再无法安排其他实践项目。除此之外,港口物流专业设施设备较为专业,相关运营软件集成度高,涉及到的部门和环节多,港口枢纽的仿真实训室建设投入高,需要几百万投入才见实验效果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是很难获得宝贵的经费支持的,特别是对于像我们学院的民办高职院校。
三、提出的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问题,结合学院自身的条件和发展定位,提出的建议如下四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岗位来设置
课程设置应依据物流人才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进行调整,增强对学生专业培养的针对性,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来开设专业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快速的适应工作。我们学院在了解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港口物流管理方向,并根据这个方向所涵盖的岗位群设置相应课程,使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岗位,学生所学课程专业性更强,也更贴近实际岗位的要求。
(二)优化教材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实用性
针对目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所存在的教材质量低劣、内容陈旧和重复等诸多问题,个人建议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教材应该由一个全国性且比较权威的组织或者机构,比如行业协会等,组织学科专家和行业能手进行编写,保证专业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或者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教材应适当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目前我国港口物流发展起步晚,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直接导致高校教学水平的偏低,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招聘渠道上,尽量多招聘本专业的优秀人才,二是要求在校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去体会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加深对专业岗位的了解。同时学校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去参加专业培训或进修深造,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建议学院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的管理者来校做讲座,或者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行业能手来校兼职上课。
(四)优化实训条件,建立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
要想优化实训条件,除了学院自身的投入之外,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政府获得财政资金拨款,但是这部分资金数额是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实训室的需求;二是依靠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型”的港口物流实训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发达地区员工的招聘成本比较高,那么学院就可以考虑企业以设备、资金、技术或者管理模式等进行投资,合作办学,参与学院的决策、计划、组织和管理工作,企业既可以从中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又可以分享利益。若要采取这种方式那么最关键也是最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好合作伙伴。
作者:石丹萍 单位: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益坤.朱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文章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阐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分析了校企合作解决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实证来说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和就业能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100所示范院校之一,而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6年,并非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为了解决专业实训条件差、教师实践能力弱等问题,专业从2007年开始与广州新邦物流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开办“新邦物流订单班”,从2010年开始与上海德邦物流有限公司、上海韵达快运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和走访调研,制定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七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1 人才需求分析
2009年物流被列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湖南“十二五”发展规划都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物流配送、快递业和网络购物发展。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形成了巨大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人,85%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可目前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年毕业人数只有40万人。相差的还不仅是数量,如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人员结构已很难跟上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
湖南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报告中提到,到2015年末,社会物流总额实现55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占GDP的比重下降1.5%-2%。建成物流收入过50亿元物流园区2-3个,国家A级物流企业150家以上,其中年物流收入过20亿元的物流企业2-3家,过10亿元15家,过亿元的100家以上。湖南省目前有物流企业3100多家,从业人员135万。
按国家对物流人才的统计口径,物流人才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物流操作人员),本次调研重点调查近5年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产业,即中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客服类岗位高素质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在被调查的327 个岗位中,需要物流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岗位和大专学历的岗位占到60%,物流岗位大多对学历要求不高,高职高专学历最受欢迎。因为物流行业的工作操作性强,需要大量具有操作能力的员工。但物流业操作又不是简单机械或人力操作,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物流知识体系支撑,专科层次的人才比较符合当前物流发展的需要。
1.2 专业服务面向及培养规格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湖南及珠三角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等初中级管理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掌握从事物流一线操作与管理工作所必备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从事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具有“爱众亲仁”道德精神和“博学笃行”专业品质的高素质、应用型、可持续发展的物流服务专门人才。
五元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物流管理理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达到从事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岗位实际工作的先进技术应用、工艺设计与实施以及现场管理的水平,具体来看,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如下表1所示:
1.3 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对四届毕业生和12家合作企业的深度调研,充分了解了本专业人才需求、最新发展动态、行业标准与技术更新状况,依托现有的合作企业,提出1432人才培养模式。一个贯穿,是把校企合作贯穿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层对接即专业与物流产业、物流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物流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三个循环,即第一和第二学期的物流企业角色体验循环,第三和第四学期物流轮岗实训循环,第五和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循环。两个融合是把物流知识、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专业理念与物流企业、行业文化相融合。真正实现专业、职业、岗位、就业四位一体,让物流专业学生能顺利“入门”、快速“入行”,最终实现成功“入职”。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解决的问题
2.1 解决了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的问题
通过对典型行业、典型企业、典型岗位的调研,走访了大量物流企业,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调研,解决了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产业、物流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物流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问题。根据行业企业对物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就业岗位进行了细分,根据就业岗位任职标准和学生岗位迁移、职业迁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确定了本专业核心能力,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2.2 解决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许多院校也出台了一些遴选和奖励办法。但是由于现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就到高职做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轻驾就熟,但是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却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专业的每位教师都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让年轻教师快速了解行业的发展和企业岗位的要求,并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教学过程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协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向交流,通过项目合作,学院可以进一步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保证专兼职队伍的建设。
2.3 解决了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
高职院校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一直是令学院头痛的事情,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实习、实训问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校企合作。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室所用的软件就是由广州新邦物流有限公司提供的NIS系统,满足了专业课程实训的要求,同时每学期的课程实训也都安排到合作企业。这样,学院节约了投入成本,且实训效果较好。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了“5+1”核心课程
根据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核心岗位的职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基础之上,开发了职业导入、职业岗位、职业拓展三大课程模块,如下图1所示:
从市场调查入手,了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群,邀请企业人员参与研究,建立高职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进而开发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5+1”项目课程体系,设计“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对研究过程进行适时控制,最终探索出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5+1”核心课程体系,即《运输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客户服务与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综合实训》《物流信息管理实务》,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3.2 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共有8名专任教师,所有的教师每年都要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挂职,从企业带回了大量的实训资源和实际案例,让这批年轻的教师快速成长,每个人都可以独当一面。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物流技能竞赛中获得一个国家一等奖,两个省级一等奖,在湖南省在32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院校中,我院物流技能抽查连续两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优秀。这些项目中,很大一部分是实践能力考核,这些成绩与合作企业的兼职教师辅导室完全分不开的。近几年来,通过重大项目的磨练,打造了一支分工合理、定位明确、精研业务、凝聚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
3.3 完善了专业“2+1+1”实训体系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将校企合作贯穿始终,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充分挖掘订单合作企业潜力,完善“2+1+1”实训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开展基于工作的学习。“2+1+1”实训体系即两个物流综合实训室、一个学生创业平台――“物流工作室”,一个校外实习基地体系。我院物流综合实训室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制定,一部分软件和设备由合作企业直接提供。“物流工作室”创办于2007年,现在主要办理行李托运、绿色回收、快递三大业务,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学生创业平台,年营业额达20万,多次被湖南教育频道、湖南都市频道报道,尽管“物流工作室”只是培养了本专业20%的精品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本专业100%学生的向前发展,“物流工作室”成为“物流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基地。
3.4 进一步夯实了教学管理与评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校企合作对订单班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与评价上面,进一步夯实“教师的专业标准、学生的合格标准、企业的用人标准” 第一:全体专业教师,必须根据自己负责的专业方向,每两年到订单合作企业顶岗一个月以上,这已成为我院合格教师的基本标准;第二:落实省级物流技能抽查标准,实行校内的专业一对一合格检查制度;第三:要求大一、大二完成两个月以上的深度社会实践,大三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学生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第四:组建强大的校企合作课程团队,确保每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核心课程,其关键业务内容全部由企业专家来校讲授,真正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永恒的主题。因此,要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需要从“高”与“技术”这两方面特性下功夫,对校企合作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使其适应高举高等技术教育的大旗,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慧.校企行合作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4(6)
[2]曹家谋,薄斌,新夫.物流管理专业“345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4)
[3]杨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卷宗,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