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

理论知识与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理论知识与实践

第1篇: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

教师理念是中职院校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所以想要对中职会计教学的效果进行完善就应该从教学理念的方面入手。中职院校应该对会计的教学进行正确的认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型要求,会计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观念,正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会计理论知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的,并以此来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综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教学的趋势,所以在中职院校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有效的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岗位的实训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让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院的学生主要来源是初中毕业生,其自身的社会经验相对较为匮乏,并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所以在对会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同时由于会计的教学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多,所以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相关的软件来进行会计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发现问题、掌握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三、完善硬件设施

校园的硬件设施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效果,这就要求院校按照自身的状况,构建会议模拟实验室,以此来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平台。通过现代化的会计实践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实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同时,学校还应该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使经验丰富的会计工作人员来对学生的工作进行指导,让其在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优化师资队伍

中职阶段的教学时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应用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与时俱进,注重自身专业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职会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还应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院校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进修,将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放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将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理论知识匮乏的教师进行再教育,以此来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

五、结语

第2篇: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

1环境伦理学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环境伦理学主要的知识体系

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的工学特色,本着以环境伦理学基本思想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环境保护研究者和实施者的环境伦理学的理念,使其在具备较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正确的环境伦理学的思想,同时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主要的知识体系包括:环境伦理学基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思想渊源;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学说;环境伦理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中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与清洁生产;环境伦理学与循环经济。主要以理论讲述和工程案例的相结合,是学生在实际工程施工和案例中深入了解环境伦理学的思想和实践能力。

1.2环境伦理学过于理论-先天不足

《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知识的体现在不断的完善当中,甚至有些观点还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以及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问题,这是先天的不足。由于《环境论理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理论性、抽象性。目前使用的教材过于理论,基本上很少有应用,这可能是该门课程的特点,但是作为工科的学校,如果单纯的进行理论的讲解,只是作为知识面简单的扩大,却无法和实际真正的结合,学生不会愿意买单。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将环境伦理学的思想,变成应用的“科学技术”以适应教学、实际应用的需要,满足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但是,在教学中发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在培养目的和教学方向上与教学实际存在着现实的矛盾。

2环境伦理学教学体系的完善

2.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不足

环境伦理学在讲述的内容上看,半文半理,理论稍显突出。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法”,而对学生的“学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教学内容多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较多,容易出现“填鸭式教学”,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互动环节缺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课堂上,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容易讲解与理解,很难把涉及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实践和环境保护中,无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目标。在教学手段方面,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课外的实习,及时实习也是走马观花也未必达到通过感官的认真,进行深层次的环境伦理理论的理解。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形式,这种方式只是单纯的讲授,导致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而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理解。缺乏与学生互动的交流方式和热烈、深入的讨论。

2.2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

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环保意识在一些地区很淡薄,人们认识只是很浅的一点点,只是停留在表面,“金钱”充斥人们的大脑,在现实面前经济的发展往往让位于环境的发展和治理。近几年,许多新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不断涌现,同时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热点、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探究其背后的环境伦理情怀对我们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中引入社会热点进行讨论,例如:环境经济观的伦理学基础,对“三鹿奶粉事件背后的伦理学”展开讨论,探讨企业的责任,社会的良知以及名族品牌的讨论。三鹿问题奶粉事件,表面上看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是道德、诚信及体制机制的缺失问题;指出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一个企业立足企业之林的保证,是人的内在素质,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软实力。结合工程实践,如何对三聚氰胺奶粉进行处置问题,提出更加有效的处理方法,这些工程方案背后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血液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不停地吸取和消化新的思想,提高知识的含量和客观合理的分析能力。同时必须投入较大的经历对网络、社会上的环境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和独特的视角。

3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改革

3.1基础理论结合案例教学

基于环境伦理学课程的特征,讲述的核心思想是把环境伦理学的涉及的主要思想和理论通过环境保护为主的典型和针对性的案例分析,达到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其不再是一门只是伦理学概念和理论的讲述,而是一门既具有文科特点,又体现工学的特色的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的方式,以环境领域典型的案例、社会热点问题、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贯穿各章节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结合教学者自身从事的科学研究以及最新的科学进展尽量对所学知识清晰的认识和领悟。同时在课堂留一个案例,让学生去查资料,交报告的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再次的讨论,达成共识,实现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巩固。

3.2教学相长-科研项目经验与环境理论结合

人们场所教学相长,教学者在自己积累的科研经验和丰富的知识背景下,结合环境伦理学的课程内容,能够非常直接生动的有感触的将科研与环境伦理学的思想有机的巧妙的结合起来。学好环境伦理学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结合教学者结合环境伦理学讲述承担或者参与的科研项目,让学生感受到科研涉及的环境伦理学知识就在身边,与课堂知识点的紧密联系、学习与工作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课堂理论知识对于科研及实际施工的基础性作用,比如笔者结合科研给学生讲述“大庆油田含油污泥处理项目”中讨论石油无害处理过程中的环境伦理学,石油的处理中如何最大尺度的回收能源,降低能耗等。特别是针对油田含油污泥处理中,重点讲述在含油污泥对于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的影响等。使学生明白如何应用环境伦理学知识到实践中去。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伦理学课程知识体系凸显其不足,探讨了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学为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环境伦理学》课程设置,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多年来设置学时少,存在授课内容较多而学时少的矛盾。通过对《环境伦理学》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该门课程如何与时俱进,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整合、更新教材内容,将环境伦理学精神融入到环境工程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相长将科研内容与环境伦理学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和名家讲堂相结合;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不再采用一张卷子定成绩的方法,平时讨论与课后作业记入考试成绩;采用多样化考核手段巩固教学成果,真正的实现环境伦理学思想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和实践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第3篇: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室内理论课 多媒体

中学体育教学经历了“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和“教师只注重教授技术动作,学生单纯模仿技术动作”的阶段;再加上近年来中考体育的现状,学校体育课基本成了这几个中考项目(我地区主要以耐久跑、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为主要三项)的训练课,教师不断地在跑、跳、投上“狠”下工夫。因此,学生缺少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那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成了纸上谈兵。我认为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完成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督促学生加强体格锻炼的同时,抓好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这个问题作分析,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体育理论课是体育教学中一种重要形式,是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也是提高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途径。

体育中考已经连续进行了很多年,面对九年级体育课仅仅局限在很少的几个项目,即便是有所改变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使得学生感到单调、没有新意,失去锻炼的激情,我利用室内体育理论课面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疏导,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等优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运用多媒体进行体育理论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为体育实践课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往往重实践而轻理论,甚至讨厌上体育理论课,很多体育教师不愿意给学生上理论课,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驱动力。现在学生对多媒体、网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体育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多媒体进行体育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有利于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在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讲解,然后进行示范,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等到具体练习时还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错误动作。因为行双手向前投掷实心球的教学重点是出手角度和出手角度,难点是全身的协调用力,教师的示范动作连贯且很快而过,学生看不清楚,因此应选看录像,特别是慢镜头,使学生在视觉上,即在头脑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概念,或者是把学生的错误动作与正确的技术动作反复播放,反复对比,再加以教师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动作技术各环节,给学生视觉认识,从而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

2.通过多媒体观看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等。例如,各种运动竞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现场直播或录像和各种训练实况录像等,在室内理论课中随时调出编辑处理过的影像资料,学生获得的大量感性认识很快就会上升为理性认识,其直观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非常好,改变了理论课枯燥、沉闷的局面,进行各种意志品质的教育,如:艰苦的训练场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险阻的意志品质;各种球类比赛的配合战术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领奖台上的泪水和激动的心情向学生展示爱国主义情操,并时时渗透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学习、工作、生活的基础,是革命的本钱,从而树立坚持锻炼、终身体育的理念。

3.通过室内理论课的讲解和多媒体运动技术的观摩,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的构成要素和各种运动技术的锻炼方法,从而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和体育成绩。不仅有助于室外体育课技术练习,提高学生中考成绩,还能培养适合锻炼的练习方法,从而使终身体育锻炼更实际化、系统化。

二、室内体育理论课与健康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

室内体育理论课是一个传授健康知识和身体伤害预防及应急救助措施的大课堂,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与健康课本穿插了大量的体育理论知识、休闲体育与娱乐体育等知识,通过理论课教学,学生会清楚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拓展视听空间,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室内体育课上,我们应该给学生讲解以上各种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在室外体育课上、体育锻炼中、终身体育过程中会锻炼、会预防伤害、会保护与帮助、会应对运动损伤,真正做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全方面健康。

三、如何上好室内体育理论课。

第4篇: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

一、理解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实现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前提

1.教学模式的内涵。1972年,美国著名师范教育家乔伊斯(B.Joyce)和威尔(M.Weil)最早提出了教学模式的概念,他们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是最早提出并系统探讨教学模式的著作。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活动进程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等,成为指导师生双方教与学活动的指南,它把比较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程序和过程,有利于指导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2.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奠定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础。“发现学习模式”认为,教学的目的首先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心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认知发展学说”强调,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和完善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被称为是教学型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手段,以继承前人知识为主要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熟练程度为主要评价标准。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强调科学原理的形成过程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展示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主体上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教学基本原理稳定与教学内容开放,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的统一,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3.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思政课是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它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化、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实现思政课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研究型教学实现在于全部教学环节中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和学习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以利于实现培养学生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二、努力实现“三个转化”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开展专题教学是思政课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基础。

1.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首先,转化教学切入点,由传统教学模式的结论先行转化为研究型教学的凸显“问题意识”,以实践或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导入课堂教学。其次,转化教学重心,由传统教学模式的强调知识掌握数量和熟练程度转化为研究型教学的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和理论思维能力训练。第三,转化教材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要实现由书面语言到教学口语的转化,体现情感、语境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专题,以教学专题落实研究型教学,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方针。专题教学的内容设计和教学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内容设置上,必须注意选择好学科体系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将知识性的内容与思想性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体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方面,要选择当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或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上,要联系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做到解疑释惑,体现教育实效性。最后,将教学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与现实性、针对性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有效转化。

2.实现由教师单一主体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转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以真理的持有者和当然的教育者自居,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动力,成为单纯的知识存储器,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主客体关系中,学生不仅以教育过程的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需要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际成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人文气氛,缩小教师与学生的人际距离,扮演与学生相近或相同的角色。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精髓,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现由单纯课堂讲授向多种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一,开设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结合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理论重点、难点和热点,围绕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社会政治课题以及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组织主题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二,增设“师生对话研讨”教学环节。“师生对话研讨”是指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在教师的主持下对理论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师生对话、研讨,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长,提升教师形象和人格魅力等。第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和增强课堂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教学时可以借用电化手段,通过立体方式,高强度地集中探讨某一问题,使研究型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渗透力。

三、完善各教学环节,形成良好系统教学环境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条件

1.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两个课堂”相结合的育人环境。所谓“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学校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及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和认识规律的。因此,理论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才能显示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小课堂教学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相结合,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现实力量及其真理性形成深刻的认识。组织好社会实践,落实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思政课教师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学生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并积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帮助和引导。这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理论课教师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理论课教师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教学、开设关于现实重大问题的专题讲座、完成校党委交给的其他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等。

2.改革考试方法,形成以着重考查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考试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思政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围绕研究型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他们研究和思考的空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千人一卷”“期末一卷”的考试方式,考核要体现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日常行为规范、上课出勤及表现等四个部分,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突出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理论考核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检验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具体形式包括撰写调查报告或课程小论文等。日常行为表现综合测评由学生管理工作者根据学生日常行为和遵纪守法情况进行评定。学生平时出勤及上课表现,由任课老师和班委会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堂参与讨论发言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试方式改革,将思政课的考试功能由简单的测评工具变为促进和强化学生学习、思考、研究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方式的改革还可以推动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换,促进思政课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5篇: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

创富者的十二种特质

金钱和快乐如何换算

智库、智库学与智库文化

中美顶尖智库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刺激:被猎头追捕的日子林书扬

我的父亲“石光荣”石钟山

竞争力是一种智慧的挑战金碚

规范富人,从现在开始曾业辉

2003年世界经济可能低速运行

亿万富豪为球星打工

智库运行和智库产品的评价要点

智库产品的属性及独特性研究

基于政策网络的智库核心能力研究

我国智库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增强智库独立性融入国际发展潮流

美国智库的法律责任与法律约束初探

美国兰德公司的运营特点与发展态势

美国智库的性质和资政议政的能力

改写电脑网络暴富史的中国大学生

如何完善煤矿企业承包经营机制

如何对企业投资进行有效约束

我国经济滞胀是一种“体制病”

设备承租使工人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

工业企业流动资金流向管理探讨余建之

财智文摘国有企业改革基点的选择

资产增殖:国有企业的根本任务

劳动制度改革还木改到痛处

搞活国有企业的几个思路

技术进步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策

支撑智库研究的信息源建设策略

发挥综合资源优势打造一流科技智库

努力把社科联学术机构建成强大智库

美国利用公开情报的新进展及我国的对策

治国理政思想是新型智库建设的指针

基于文献数据的国内外智库研究动态分析

英国顶尖智库的特点及其扩散涉华观点的途径

关于中国独立型防务智库传播对象和内容的研究

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的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基于新型智库的有机知识分子与服务地方发展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运行机制与发展动态

美国公共政策评估体系的运行情况及启示

人力资源部:如何成为企业经营战略合作伙伴

新型智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化路径研究

积极开展新型智库研究,提高我国智库建设水平

国际智库发展趋势特点与我国新型智库建设

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中国智库古今延承之路:历史溯源与未来启示

第6篇: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服装 制作工艺 教学方法

服装制作工艺课程是服装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集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课程。它依据纸样设计、应用缝制技术,使服装设计达到最终目的,成衣制作实践是检验服装设计与纸样设计的合理性、提高设计的正确性和成功率的试金石。成衣制作绝不只是将裁片简单地缝制和组合,而是要有缝制的造型构思,要对面料质地、面料纹理、线道语言及塑性等所组成的缝制造型美有进一步把握。要把服装当做一件艺术品去精雕细刻。因此,服装制作工艺课程的教学必须实践与理论并进。

一、注重环节练习 提高学生基本技能

1.手缝工艺技能训练是掌握基础缝制工艺的首要环节

现代服装的缝、捧、缲、环、缭、拱、扳、扎、锁、钩等工艺都体现了高超的手工工艺技能。手缝工艺具有操作灵活方便的特点,是服装制作中最基本的手法,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技艺技能,作为一名服装技术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手缝工艺。因此,在对高一新生的教学中应从最基本的捏针、穿线、打结的操作训练开始,逐一练习各种手缝针法,达到完全掌握,运用自如。

2.车缝基础训练是服装缝制工艺的基础

使用工业缝纫机缝制,不但速度快,而且针迹整齐美观,是服装制作的基本手段。但初学者常因手、脚、眼的动作不协调,使缝纫机转速忽快忽慢,甚至倒转,从而引起轧线、断线、断针等故障,严重者还会损坏机器或衣片。为了做到随意控制车速,使机器正常运转,各种针迹符合工艺要求,必须使学生了解缝纫机的工作原理,并且要讲解和示范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练习步骤如下:

(1)空机训练。为了使缝纫机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笔者要求学生在操作前先检查、保养机器,再进行空机练习。工作中要求达到操作自如、连续均匀,能数清针数,并能在一定针数时停机;慢速或快速运转时,均能即时停车,能打倒回针。

(2)缉纸训练。装针不引线,练习在纸上缉直线、曲线及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要求达到针孔整齐、直线不弯、曲线圆顺、形状位置正确。

(3)布片上缉线训练。正确穿引底、面线,会调整底、面线张力,使底面线能正常交织; 在布片上缉数组平行线,每十条线为一组,每组间距分别为1cm、2cm、3cm、4 cm不等,要求底面线张力大小适当,每条线迹起落针打三针倒回针。

(4)缉曲线板画线。要求在15分钟内缉完画线,线迹要顺直无棱角、无断线。

(5)拼缝训练。用数块布片练习缉缝服装缝制中常用的各种做缝,比如平缝、搭缝、贴边缝、明包缝、暗包缝、分缉缝、坐缉缝、压缉缝、别落缝、漏落缝等。要求缉缝方法正确,线迹要直,缝头符合标准。

3.部件缝制是适应服装款式多变、保证服装质量的关键

服装部件(口袋、衣领、衣柚)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服装的造型多样化、时装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服装款式变化快,样式多,从成衣制作角度讲,主要表现在领、袖、袋等方面。对学生应安排以下练习:

(1)口袋缝制练习。口袋是服装上的主要部件之一。口袋缝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衣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服装制作课程教学中抓好各种口袋的缝制练习是至关重要的。开袋类口袋,缝制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初学者不易掌握。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练习缝制各种形式的开袋应有数量要求,比如一节课练习应在3个以上,练习后还要作归纳总结反思,对比简做、精做及不同的缝制方法。熟练掌握缝制顺序、方法,能保证质量独立完成。

(2)衣领的缝制练习。衣领是服装上最重要的部件,是观赏者视线集中的部位,所以缝制质量要求一般很高。在服装制作练习中,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男式衬衣领、中山装领、西装驳领等领型练习制作,熟练掌握各种衣领的缝制要求和技巧。严格按照服装生产质量标准要求去考核学生的作品。

4.缝制整件服装是成衣制作的最终目的

经过前面各项基本技能训练之后,练习缝制整件服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裙子、裤子、衬衣、西装等服装的缝制步骤方法、工艺流程及操作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每一件服装的制作。

学生每当完成一件服装的缝制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服装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予以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自觉地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5.熨烫是服装缝制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装行业常用“三分缝七分烫”来强调熨烫的重要性,熨烫贯穿于缝制工艺的始终;裁剪前喷水熨烫衣料不仅可起预缩作用,而且烫平皱折,便于划线裁剪;缝制前,对衣片进行“推、归、拔”工艺处理,利用衣料纤维的可塑性,改变纤维的伸缩度与织物经纬组织的密度和方向,将平面衣片塑造成立体造型,适应人体的体形和活动状况的需要,弥补裁剪的不足,使服装达到外形美观,穿着舒服的目的;缝制过程中,很多部位都需要边熨烫边缝制,这样既方便了操作,又提高了质量;缝制完成后,对整件服装要进行整烫,以保证服装外形平挺、整齐和美观,不但能提高服装的外观质量,甚至可以达到提高服装档次的效果,在成衣制作实践中,要求学生熟悉织物性能,运用服装材料学的知识掌握织物的耐热程度,学会控制熨斗温度,掌握熨烫的基本要领和最基本的熨烫手势,多练习,多体会。

二、重视理论传授 促成技能的迁移

实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服装制作工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学不仅要突出实践性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还要将理论教学环节以点、线、面的方式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让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相对的结构平衡,让实践内容与理论内容的知识结构相互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下面几种方法。 1.开展归纳整理,把理论内容融入反思中

在课堂上,每一个部件、每一件成衣的制作工序、制作步骤、制作要领,教师都要认真讲解,但学生不一定都能及时完全接受,然而只有按正确的缝制顺序、方法操作,才能保证质量。对此,在教学中,笔者采用“讲解――实训――归纳记录――上交检查”的方式,把服装生产工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制作过程的技能要领强化体现在归纳记录上。

2.开展课题研究,把理论教学融入讨论研究中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在西服裙的制作中,笔者留下了做、装腰头这道工序,让同学们讨论,研究、实践其制作步骤、方法。学生们在实践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研究,老师适时插入,评价其合理性与科学性,让他们对制作工序步骤形成统一认识,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制作工艺,另外还学到了其他的工艺方法,受益匪浅。

3.利用循环教学,把理论教学融入实践全过程

循环教学的特点是:分步骤,不定时,反复讲,随时听。

具体做法是把一个教学内容按讲解、演示、指导三步为一循环反复进行。课前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拍成视频,首先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采用分解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反复、规范的演示,让全体学生都掌握操作要领,这样可以规范要求,避免学生训练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对于已听明白的学生,自己先独立实践,没听明白的学生,再看老师的演示操作视频,教师可深入下去检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指导实践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者集中起来再进行讲解和演示。这样做有以下优点:(1)使学生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快的往上进,慢的往上赶,不等时间,人人都有学习内容。(2)没完全接受的学生还有机会再听、再看视频讲解,循环听讲,加深理解。(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和掌握情况听课,随意性强。(4)在循环讲解中,教师发现讲解力度不够或效果不佳时,可以随时调整。

4.产教结合,把理论教学贯穿于生产实践

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培养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加强服装实训实验基地基础建设,引进了多台电脑平缝机、锁边机、锁扣机、双针机、绷缝机、挖袋机、样板输出设备等,建立了两个实训缝制室、两个裁剪工作室及一个服装CAD室,同时为了将企业文化、企业运作流程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情境中感受当企业人的“味道”,学校还重点打造了服装生产流水线设备,积极协助企业进行服装订单加工,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学生经过流水线生产的实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得到了深化提高,对整个服装生产过程有了详尽的了解,并熟练掌握了工艺技术,这为毕业设计和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服装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尚行业,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技能,科学的工艺分析方法,才能适应服装行业的变化要求。

参考文献:

[1]白莉红.提高服装工程专业学生技能需要加强实践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2010(20).

第7篇: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任务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04-03

引言

如何评价人的智力高低、学习程度好坏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加德纳(Gardner)在总结斯皮尔曼(Spearman)等学者关于智力多元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由九种智能组成的多元智能理论,很好地驳斥了以比纳(Binet)为代表的智商唯一评价论。该理论的提出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们纷纷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研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

加德纳在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时并未提供多元智能应用方法,于是在实际中存在大量将多元智能理论简单套用于“素质教育”的现象。[2]学者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简单附会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多元智能的内涵理解不足。故而探究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意义[3] [4] [5],重视多元智能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用多元智能本质内涵指导教育教学成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趋势。[6] [7] [8]

多元智能理论自引入中国以来,已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之一。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教好每一个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纲要》的要求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故而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研究有助于实现《纲要》的规划内容。

本文依托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以欧亚学院物流贸易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为实例,总结2011年至今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在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长期通过科学手段对脑神经学和人类认知过程研究总结而得出的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biopsychological potential),是在特定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0],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能力共同决定的。多种能力被定义为基本智能类型。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由基本智能类型组合的有机整体,由于智能结构中基本智能类型占据的分布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的智能存在差异。

观察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基本智能类型从最早的七种到现在被广泛认可的九种(也有称八又二分之一种),说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基本智能类型仍然是不确定的。事实上,由于智能本身是复杂的,探究智能所具备的基本智能类型是困难的,还需更长期地科学研究。正如参考文献[4]中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在逻辑上仍不是一个严谨的理论。作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智能的定性理论,虽然加德纳提出了对基本智能类型的判据,但是判断智能高低仍需要利用“在特定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本质内涵作为判据,即回到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周卫指出多元智能理论给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启迪是思想的转变。作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故教育教学应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评价应是多尺度的,评价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为是否能够在社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教学研究

欧亚学院在2011年成立了CTE(Center of Teaching & Education)中心,全新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笔者是该教育模式推行的参与者之一。本节讨论2011至今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和探索的总结和体会。

(一)发展“植入课程”让教学与社会接轨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素质。在知识爆炸、信息高度融合的社会,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但是目前传统高等教育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从事教学的教师缺少社会实践背景,很难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为了让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优秀人才、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是有效的解决方法。更快速的方法是与企业合作,将部分实践性课程交付给企业,由企业派送具有行业经验并能够胜任教师岗位的工作人员完成相应课程的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经多方考察,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在2011年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将阿里巴巴的“淘宝大学课程”植入电子商务本科教学计划。植入的“淘宝大学课程”由本校教师和淘宝大学派出的教师共同授课。

欧亚学院作为西部地区首家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大学,通过植入课程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最直接、更便捷地获取阿里巴巴最新成功经验、成果及行业前沿资讯。学生学习植入课程后学习热情发生了明显改变,更愿意探索与电子商务有关领域。许多学生自发的在淘宝上开店、开微店,实践自己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在与阿里巴巴课程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学校又先后成立了欧亚淘宝社,欧亚阿里小邮局,并共建了天猫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植入课程”和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了实践实训场所。

通过几年来“植入课程”的实践,“植入课程”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实用的教学内容,而且本校教师在与阿里巴巴教师共同授课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实践教学的能力,有四名电子商务专职教师获得了阿里巴巴“百年橙师”师资培训认证讲师资格。

(二)创建多元化实践教学环境推动学生任务式学习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易于促使学习者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全方位促进智能发展。[11]传统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和实习可以提供任务式学习,但是一般时间比较短、内容单一,不易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开发形式多样并能为学生提供长期实习的实践教学环境将有益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考虑传统课程设计和实习的缺陷,作者所在学校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特点,与多家联系企业洽谈,逐渐形成了网络商务实训基地、物流运营实训基地、商务贸易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合作单位如表1所示。所建立的实训基地除了在假期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外,教学计划也做了更灵活的调整,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实训基地,在课余时间按实训基地的安排完成实训内容,以获得每学年第二课堂课程的学分。

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第二课堂课程,丰富了课余生活。学生像企业员工一样被安排工作任务,在企业教师的帮带下,能够更直接体会工作内容。长期且持续的实训使得学生对实训内容更加熟练,为毕业就业和择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经历。

(三)导师制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导师制度起源于英国。导师有别于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有益于培养创新人才。许多大学开展了本科导师制度[12],但是大学本科导师制度仍在探索初期,存在生师比例偏大、指导资源不足等客观问题。[13]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笔者所在单位采用了本科全程导师制度,为了克服生师比例偏大等问题,推行了一种四导师制度,不同类型的导师负责学生不同内容、不同时间段的帮学工作,如表2所示。

推行导师制度使得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指导教师,不同类型的导师可以给予学生差异性帮助。特别是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纳入导师队伍,扩展了一般导师制度的内涵,这不仅解决了导师与学生的比例问题,而且高年级学生比教师更易于在课余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学生帮助。

(四)参加各类大赛提供学生的横向比较

竞赛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竞赛可以提供与其他兄弟院校相互切磋和横向比较的机会。笔者所在学院长期组织学生参与国家和行业举办的多种类型的竞赛,锻炼学生短时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竞赛让学生找寻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主要参加的竞赛有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简称“三创大赛”)、物流条码技术大赛、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PEMT全国营销策划大赛等。

三、结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的指导理论。抓住多元智能理论中“是否能够在社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涵有助于促进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有助于促进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从2011年至今,笔者所在学校在校企合作、任务式实践教学、本科导师制改革及组织学生竞赛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仍是长期的工作,如何在校期间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是笔者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 注 释 ]

[1] 陶西平.多元智能在中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诠释、悖离与超越 [J].上海教育科研,2013(4):5-9.

[3] 周卫.多元智能论的启迪[J].上海高教研究,1997(8):50-52.

[4] 张玲.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44-52.

[5] 田友谊.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47-51.

[6] 赵忠山.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68-170.

[7] 张健,熊建文,张军朋,等.“通信原理实验”多元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136-139.

[8] 李艳,郝大鹏.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评价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22):61-62.

[9]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 (7):1-6.

[10] 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 [J].江苏教育研究,2009(9):17-26.

[11] 宋雪松,文旭.多元智能理论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现实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6(9):52-55.

第8篇: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 认知行为治疗,图式治疗,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应对方式。

分类号 B849;R395

1 传统认知行为治疗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自Beck发表《抑郁症的认知治疗》以来,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在许多心理障碍的治疗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其疗效也得到相关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运用传统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人格障碍患者时,通常很难产生效果,即使少数患者症状有改善也容易很快复发。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的疗程较短,并把缓解患者的症状、建立改变的技能和解决当前问题作为治疗目标。这种疗法对患者存在一些假设,满足这些假设是产生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而有人格问题的患者具有许多心理特质,这些特质使得他们无法满足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这些假设。

假设一:患者会遵守治疗程序。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患者有求治动机,只要在治疗中给予一些积极强化,他们就会遵守必要的治疗程序。但是,人格问题患者的求治动机很复杂,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获得治疗师的安慰,而不是解决自身的问题。他们不完成家庭作业,也不愿学习自我控制的策略。

假设二:患者能够了解自己的认知和情绪,并报告给治疗师。认知行为治疗师认为,经过一定的训练,患者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具备自我监控的技能。但有人格问题的患者通常回避深层的自我洞察,他们无法接近自己的认知和情绪,通过回避重要情境来减少自身的负性情绪,而这是认知行为治疗的很大障碍。

假设三:患者的问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技术得到改变。有人格问题的患者通常具有刻板的人格特点,他们问题的关键是歪曲的自我认同,为了保持自我认识的一致性,他们刻板地坚持对自己的歪曲看法,改变这种形成多年的自我认同对他们而言是具有毁灭性的,仅通过认知行为技术很难改变他们歪曲的信念和自我挫败的行为。

假设四:患者可以在短期疗程内与治疗师建立合作的咨访关系。建立治疗关系的困难并不是认知行为疗法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人格问题患者却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障碍。许多有人格问题的患者在生命早期没有与重要他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他们终生受到人际问题的困扰。咨访关系是患者人际关系的一部分,人格问题患者要与治疗师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是十分困难的,传统认知行为疗法没有考虑这一点。

假设五:患者的问题明确具体,可以作为治疗目标。认知行为疗法把患者的具体问题作为治疗目标,但对于有人格问题的患者而言,他们的问题是慢性、模糊、弥散的,很难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他们从记事起就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不满意,他们不能在工作中发挥潜能,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无法建立长期的恋爱关系。这些泛化了的内容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主题,无法成为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目标。

2 图式的概念及生物机制

2.1图式的概念

Beck在1967年发表的《抑郁症的认知治疗》中提到,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存在许多对自身、对世界和对未来的认知歪曲造成的,适应不良的认知图式是这些认知歪曲的基础。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认知歪曲上,而对图式的作用则研究甚少。由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人格障碍中受挫,与Beck一起工作的Young经过2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创建了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图式疗法是在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依恋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格式塔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整合治疗模型。

图式治疗中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是早期适应不良图式(early maladaptive schema),治疗师通过对患者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评估、干预和修复,促进患者的改变。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包括认知、情绪和躯体感觉等方面,是个体在童年或青春期形成的关于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弥散性主题,这个主题有显著的功能不良并会影响个体一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是未满足的核心情感需要(对他人的安全依恋、自主性和认同感、表达正当需要的自由等)、早期经历和个体情绪气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个体在早期环境中基本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作为对当时环境的一种消极适应,个体建立起自我挫败的适应不良图式。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可能伴随个体一生。因为即使这种图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现实情境,但个体为了认知一致性的需要,仍会用歪曲的方式看待自己、他人以及整个世界,图式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加工,个体在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作用下以自我挫败的方式生活。

Young等人确定了18种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并根据未满足的情感需要的不同,将这些图式分为分离和拒绝、缺乏自主性和能力、限制不足、他人指向、过于警惕或压抑五个类别。另外,还确定了回避、屈从和过度补偿三种适应不良的图式应对方式(coping style)。

2.2图式的生物机制

许多人格障碍患者在生命早期有创伤性经历,加工创伤事件的情绪记忆与认知记忆的大脑机制是不同的,情绪记忆贮存在杏仁核,认知记忆贮存在海马和高级皮层。与海马和高级皮层相比,杏仁核系统有很多不同的特征,杏仁核的信息加工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泛化的,加工速度比海马和高级皮层更快,贮存在杏仁核中的情绪记忆是永久性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包括情绪、躯体感觉和认知等方面,当个体遇到与形成图式的童年事件相关的刺激时,贮存在杏仁核中的情绪记忆会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先于认知记忆被激活。在与创伤事件相似度很小的情境下,皮层的选择性信息加工使得认知记忆不会被激活,但杏仁核泛化的信息加工很容易激活情绪记忆,而且这种情绪记忆很难彻底消除。创伤事件的情绪记忆与认知记忆加工机制的不同,为单一的认知方法不能改变图式提供了解释。

3 图式的评估与治疗

3.1图式的评估

图式治疗包括图式评估和图式改变两个阶段。图式评估阶段首先要做的就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图式疗法。图式疗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精神病患者不能接受图式治疗。对于有严重危机、急、中等程度的物质滥用障碍等患者也不能直接接受图式治疗,但患者的急性症状缓解后可以采用图式疗法。

确认患者适合图式治疗后,运用Young的图式问卷明确患者的图式,向患者传授图式模型的知识,使患者能够辨认自己适应不良的图式应对方式,了解自己的应对反应如何使图式持久化。评估阶段还

要运用情绪策略――意象工作,治疗师在图式框架下对患者意象的内容给予解释。意象工作可以进一步确认患者的核心图式,理解图式形成的早期根源,并把早期来源与患者当前的问题联系起来。除了图式问卷的施测以及意象工作外,图式评估还包括生活经历访谈和自我监测评估等。图式评估阶段结束时,治疗师和患者要形成完整的图式案例化概念,并对包含认知策略、行为策略和情绪策略的图式治疗计划达成一致意见。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也是评估阶段一个重要内容。

3.2图式的改变

图式评估完成后进入图式改变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根据患者的需要,灵活地将认知策略、情绪策略、行为策略和人际策略结合起来,用更健康的行为反应取代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促进患者图式和应对方式的改变。

3.2.1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通常在图式改变阶段最先使用,目的是使患者认识到图式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有待检验的假设。具体的认知技术包括:1)验证图式的有效性,列出所有支持和反驳图式的客观证据。证据涉及患者现在和过去的全部生活经历。通常患者容易找到支持图式的证据,很难找到驳斥图式的证据,需要治疗师引导患者寻找自身及外界的积极信息。2)重构支持图式的证据。治疗师将患者视为支持图式的证据罗列出来,对这些事件进行重新归因。对于患者幼年时的证据,可以解释成早期环境或父母的局限性所致,并不是幼年时患者的错;对于来自童年以后的证据,可以解释成患者将幼年学到的不良应对方式带到了以后的生活中,使得图式成为患者生活中自我实现的预言。3)评估患者应对方式的利弊。分析患者应对方式的利弊,使患者认识到这些在幼年时具有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在当前的环境中是自我挫败的,他们应该用更健康的行为取代原来的不良应对方式。4)在“图式一方”和“健康一方”之间进行对话。借鉴空椅子技术,开始由治疗师扮演健康一方,患者扮演图式一方,双方就图式进行辩论,后面由患者自己扮演两个角色,目标是使患者学会独立、自动的成为健康一方。5)填写图式闪光卡和图式日记。图式闪光卡包含驳斥图式的有力证据以及图式激发时的健康反应,供患者在图式激发时阅读。图式日记是在图式激发时,由患者自己建构应对图式的健康反应,通常在熟练使用闪光卡后运用,以上5个认知技术之间有前后联系,治疗中通常按照上述顺序运用它们。有效的认知策略使患者认识到自身图式及应对方式的弊端,并学会在图式激发时运用认知技术与图式作斗争。

3.2.2情绪策略

图式治疗通过意象工作唤起患者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相关的情绪,并对处于这种情绪下的患者进行再抚育,部分满足患者童年时未获得的情感需要,使患者获得新的情绪体验,并从这种正性的情绪体验中得到自我改变的力量。对很多有人格问题的患者而言,情绪策略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情绪策略通常在认知策略之后使用。治疗师引导患者想象童年时与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相处的负性情境,帮助患者表达在那个情境下愤怒、悲伤的强烈感情。表达愤怒帮患者意识到自己有情感需要的权利,并把已内化的父母批评声音与自己分离;表达悲伤帮患者认识到童年时适用的图式现在已不再适用,同时帮助患者产生对童年自我的同情,真正做到原谅自己。在患者处于强烈情绪状态的时候,治疗师在获得患者允许后进入想象的情境,对这个脆弱的儿童进行再抚育,部分满足他们没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需要,让患者能够从脆弱儿童模式逐渐进入到健康成人模式中。另外患者还可以在会谈外给那些曾经伤害他们的人写信,在信里表达他们的感情并肯定自己的需要。这些信只在治疗会谈中阅读,并不寄给收信人。

3.2.3行为策略

行为策略帮助患者克服行为改变中的障碍,减少复发的可能性。经过图式评估和认知、情绪策略,可以明确患者的不良应对方式是回避、屈从和过度补偿中的哪一种,行为策略就是要帮助患者用更健康的应对方式来取代原来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

行为策略每次致力于改变一种行为,而不是一次改变整个行为模式。与认知行为治疗不同的是,图式治疗不是从容易改变的行为着手,而是在患者可接受的范围内把最严重的问题行为作为最先攻克的目标。患者在治疗中用想象和角色扮演来练习健康行为。治疗师帮助患者设计行为家庭作业,同时也使用传统的行为技术,如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愤怒管理以及对恐惧情境的逐级暴露等。治疗师要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同伴选择和生活决定如何使图式持久化,帮助患者作出更健康的选择,以打破患者原来自我挫败的生活模式。

3.2.4人际策略

人际关系问题是许多人格问题患者的核心问题。图式疗法认为,咨访关系是患者人际关系的集中体现,在咨访关系中患者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很容易被激活,此时治疗师要开放、直接的探讨患者的图式和应对方式,运用认知、行为和情绪策略,与患者建立安全、信任的咨访关系,使患者获得与他人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新体验。图式疗法的咨访关系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共情对质的治疗姿态,另一个是有限制的再抚育。共情对质,是表达对图式形成和固化的理解,同时使患者面对改变的必要性,寻找共情和对质间最适当的平衡点。有限制的再抚育,是在治疗关系的适当范围内,提供患者需要但童年时没有被满足的情感需求,使患者得到一种“矫正的情感体验”。

图式治疗不仅关注患者的图式和应对方式,也关注治疗师可能存在的图式和应对方式,在咨访关系中治疗师图式的激活会阻碍治疗进程。图式治疗师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图式和应对方式,也需要在治疗早期评估自身图式和应对方式对特定患者的影响。如果评估结果是治疗师图式可能在治疗中被激发,那么治疗师可以在治疗前作好充分准备,在治疗中随时保持清醒的觉察,并在必要时寻求督导的支持。但如果治疗师认为自己目前还无法处理自身图式被激发的情境,则应该在正式治疗前寻求转介。图式治疗理论阐述了10种治疗师图式和应对方式对咨访关系的消极影响,对实施有效的治疗很有借鉴意义。

4 图式疗法与修改后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比较

为治疗人格障碍患者,Beck和同事对认知治疗模型作了修改,并把人格看作是“特殊的社交、动机和认知-情感过程”,人格包括行为、思维过程、情感反应和动机需要,图式是构成人格的基本成分。Alford和Beck在1997年提出图式概念“为促进一定心理治疗方法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共有的语言”。按照Beck的模型,“核心信念”代表了图式的内涵,即认知内容。Beck的新模型也更强调治疗关系的重要作用。图式疗法与修改后的认知行为疗法有共同点也有差异。

4.1图式疗法与修改后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共同点

Young创建图式理论前主要受到Beck的认知治疗的影响,所以这两个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概念上,两个理论都强调人格的认知、动机、情绪、遗

传构成、应对机制以及文化影响,都认同关注人格的有意识需要和无意识需要两个方面。治疗方法上,二者都鼓励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高度合作,也倡导治疗师在引导会谈和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两个理论都认为经验在认知改变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都鼓励患者纠正包括图式在内的认知;二者有很多共同的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

4.2图式疗法与修改后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区别

虽然有这些相似性,但图式治疗和认知治疗在治疗方法上仍存在很大差异。认知治疗最初是用于减少轴I障碍的症状,而图式治疗从一开始就关注人格障碍和慢性终生问题,缓解症状的技术与改变人格的技术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是二者差异的重要原因。

第一,图式治疗是“由里及表”而不是“由表及里”的。图式治疗从核心问题――图式着手,逐步在图式与表层认知(如自动想法和认知歪曲)之间建立联系,最终促使患者从内到外的改变。而认知治疗师从表层认知入手,即使患者的核心信念在治疗中没有改变,但他的症状很可能也会减轻。在图式治疗早期,治疗师关注的是患者的惯用模式而不是当前问题,治疗师会在患者图式、应对方式和模式上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图式治疗没有很强的结构性,治疗师很少作正式的议程安排,治疗疗程较长。相反,认知治疗把缓解患者症状作为主要目标,并不关注患者的惯有模式,治疗进程有明确的日程安排,通常疗程较短。

第二,图式治疗强调早期经历。认知治疗不重视童年经历,不关注患者认知信念的来源,包括核心信念的来源。图式疗法认为患者的早期经历是图式形成的根源,患者在童年时的正常情感需要没有被满足导致图式的形成。了解患者的早期经历可以为患者图式的形成提供合理解释,这能帮助患者从情感上远离图式。图式治疗理论阐述了18个图式形成的常见原因,并且有评估这些原因的工具。图式治疗的情绪策略大多是在与童年经历相关的意象工作中实现的。

第三,意象工作是图式治疗的重要技术。认知治疗只会在行为练习中运用想象技术,而不会把它作为治疗的关键部分。而图式治疗中意象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策略,通过意象工作,探索图式的形成根源,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并对患者进行有限制的再抚育。许多有关认知治疗的文献中提到,“棘手认知(hot cognitions)”(强烈情绪下的想法)比“冷静认知(cold cognitions)”(情绪平稳时的想法)更容易被改变。意象工作是会谈中刺激棘手认知的有效方法,但认知行为治疗并未充分利用这个技术。

第四,治疗关系的作用不同。两种理论都认可治疗关系对治疗的重要性,但运用它的方式完全不同。认知治疗中治疗关系是促使患者配合治疗的媒介,是完成治疗过程的载体,只有在治疗关系阻碍了治疗进展时,治疗师才会关注治疗关系。图式治疗中治疗关系是促使患者改变的主要方法,是实施治疗的基本策略之一,治疗关系被看作是评估和改变患者人际关系的最佳情境。图式治疗以两种模式运用治疗关系,一个是当图式在会谈中被激活时,在不超出治疗关系的范围内,以共情对质的态度评估和改变图式;另一个是在治疗关系中完成有限制的再抚育,向患者提供童年时未满足的情感需要,使患者获得一种“矫正的情感体验”。

5 研究展望

5.1当前的实证研究

图式治疗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结合多个理论流派形成的整合理论,起初用于治疗难以治愈的人格障碍患者,对于有人格问题的轴I障碍患者,在其急性症状缓解后图式疗法也适用。后来Young等研究发现,图式治疗对于慢性抑郁、焦虑、进食障碍、夫妻问题、维持满意的亲密关系等问题也有显著疗效。对于罪犯和防止物质滥用复发也有帮助。

图式治疗的临床效果也得到其他国家学者的实证研究支持。挪威的Nordahl运用图式疗法治疗6个边缘型人格障碍(按照DSM一Ⅳ的诊断标准)患者,疗程最短18个月,最多36个月。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都得到系统的改善,其中5个患者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结束后保持了1年以上,有3个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已不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英国的Bamlber运用Young的图式疗法治疗一个患恐怖症达30年之久的47岁男子,该男子采用药物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催眠和认知行为治疗都没有效果。经过7个月的图式治疗后,患者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分数显著降低,许多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分数为零,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5.2未来展望

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到今天,不同理论流派间的借鉴和融合已屡见不鲜,临床实践者更关注的不是流派归属问题,而是产生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图式疗法就形成于这样的背景下。由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人格障碍中受阻,Young创建了包含认知、行为、情绪和治疗关系等多个要素的图式治疗。图式治疗既采纳了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还体现了心理动力学派对早期经历和治疗关系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格式塔理论中情绪宣泄的重要作用。图式治疗的发展并不是对认知行为治疗的全面质疑,实际上具有急性症状的轴I障碍仍适合运用认知行为治疗,而由人格造成的慢性问题则适于采用图式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图式疗法的整合优势为其未来发展带来空间,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理论,图式疗法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图式疗法的理论架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图式治疗理论包括认知、行为、情绪和咨访关系四种治疗机制,每个机制能够实现不同的功能,但四种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治疗中如何相互作用尚不清楚,这就不利于在治疗中灵活地将它们结合起来,实现最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有较好疗效的个案,也很难识别是某种机制更有效,还是几个机制的共同作用产生效果。

第二,对图式治疗的有效性还没有严格控制的研究。虽然已有单独个案的研究证实了图式疗法的效果,但目前还没有图式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与治疗人格障碍的相关方法如辨证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的比较。对于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没有与其他疗法比较的效果研究显然还缺乏更好的说服力。

第三,样本数量较少,推广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图式治疗主要针对人格障碍患者和有慢性人格问题的患者,这类患者的数量不多而且求治动机较差,寻找被试本身有一定困难。另外由于图式治疗的疗程相对较长,加之人格问题的复杂性,治疗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在一个研究中对大量被试实施治疗比较困难。因此目前的图式治疗研究中涉及的患者人数都比较少,样本缺乏代表性,这为图式治疗效果的推广带来一定的限制。

第四,如何评估图式治疗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图式治疗不以减轻患者症状为主要目标,而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来改变患者的生活模式,这对图式治疗效果的评估带来很大挑战。图式问卷可以评估患者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变化,但是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变化能否充分体现患者的核心问题和生活模式的改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果运用症状评估证明疗效,又与图式治疗不致力于缓解症状的初衷有一定矛盾。

第9篇:理论知识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体系 史论结合

政治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作为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主体贯彻教学大纲、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和媒介,该体系构建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作为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当代中国理论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干课程。“史论结合”成为该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着力点和主要抓手。

一、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重建的必要性

所谓史论结合,也称史论统一。所谓史,是指历史事实,具有具体性和过程性,所谓论,是指理论原则、经验总结及其实际运用,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1]。高校本科通用教材面世以来,其间又进行多次修订,该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进行组织教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史论结合,以论为主是本课程的特色。“基本原理”是其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是其历史背景。教材“论”和“史”过于简略。作为教学内容,前者会造成理论深度不够,不能以理服人;后者,事实不够清晰具体,不能以历史形象感人。

2.中国化作为教学内容体系的主线,是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的主要支撑点。其一,对此介绍过于简单,其过程和规律在教材内容体系中展示不够充分,不能真正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其二,教材前后逻辑线索不够一致,结构层次不够清晰。“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主线没有贯彻至整个教材体系,前后不够一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般来说,二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至少,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应该是后者的逻辑起点)在教材的“总论”分析中逻辑较混乱,结构层次不清。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材重点和教学的重点,其本身内容的概括和介绍不仅是其理论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而教材对此着墨不多,介绍过于简单,其内容不够统一。其一,总论中没有把该理论作为统一理论而是当做四大理论成果进行概括和介绍的。其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具体理论的安排,没有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身逻辑层次进行安排,显得结构不够严谨,层次不够清晰。

4.教材内容是以理论自身内在逻辑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组织和安排,所以要把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认知能力结合起来,就需要按照认识规律结合学生认知过程进行改造和创新,构建适合教、学互动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和重建很有必要,对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有序、结构层次清晰的教学体系具有诸多优点:逻辑主线前后一贯,充分展示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历史进程;理论深刻具体、历史真实可感,能够以理服人,具体感人;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兼顾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既符合理论自身的逻辑又兼顾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认知过程;教学相长,既符合理论自身的发展过程、反映教学规律,又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逻辑严密、脉络、结构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提高授课的实效和水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层次,有助于更完整、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结构和体系。

2.充分反映学生认知过程和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利完成教-学知识理论的对接和正向迁移;能够满足学生解疑释惑的学习需要,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3.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教师贯彻教学大纲要求、依据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构建是教师不断研究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对象和总结教学规律的过程。它既可以督促教师总结和研究教学规律、学习和研究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和相关理论知识和历史背景,是教师结合自身理论素养和社会阅历进行再创新的过程,又是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认识社会实际的过程,有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强化授课效果。

三、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以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中国化的的两大理论体系为结构框架,按总分结构改革和重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体系。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由三大编目组成,即第一编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第二编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思想);第三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论部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按其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其中第一章包括:第一节只有才能救中国、第二节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一般规律、第三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第四节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意义;第二章保持原有教材的架构。该部分以中国化为经、以中国化理论成果为纬,概述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介绍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运用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其历史过程,阐述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帮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要中国化?什么是中国化?如何中国化?马克思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什么?中国化的一般规律和历史经验是什么?

分论第一部分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按总分结构构建教学体系,依次为:第二章思想(总论)、第三章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该部分运用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阐述: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如何。

分论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的建设理论”是教学的重点,按照总分结构依次安排: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基本道路、基本制度)、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动力、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该部分运用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阐述: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如何。

概论教材体系经过2013年和2015年的修订,纠正2010年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作四个理论问题,把该理论作为完整理论体系进行编排,增加了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国化两大理论之间衔接和过渡,更好地实现了史论结合,以论为主的教材编排意图。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