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考察探究活动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校地处黄土高原的腹地――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乡土地理资源有两大突出优势:一是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南小河沟(中学地理课本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二是甘肃省能源化工基地。为把这两大社会资源整合成教学资源,我从人文、自然两个方面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亲身参与,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提高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
1.组织对南小河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南小河沟位于距西峰城区13公里的董志塬西畔,沟壑纵横,谷坡陡峭。南小河沟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是黄委会西峰水保站坚持半个世纪研究水土流失规律的基地,也是全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板。根据这里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的治理方针。南小河沟的治理经验已在董志塬周围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广泛推广应用,仅庆阳地区按南小河沟治理模式进行的小流域治理可谓遍地开花,收效显著。这种治理目前正在以更大的规模进行。西峰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一面就近学习西峰水保站进行小流域和小区治理的新鲜经验,一面接受专家的指导,将水土保持与发展山区经济、脱贫致富的目标结合起来,创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农林牧生态结构优化模式,大力进行以保持水土、防治泥沙流失为中心的经济作物的开发利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做到土不下坡,青水常流,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南小河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方法和显著治理成效受到国际水土保持界的关注,先后有俄罗斯、加拿大、英国、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来进行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国际声誉很高。如今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块翡翠的南小河沟,已经驰名中外,其青山秀水,苍松翠柏,吸引人们常去领略她那迷人的风光。通过利用周末、节假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生既理解了课本上抽象的地理知识,又接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洗礼。
2.组织学生参观庆阳石油开采基地和石油化工厂。我市位于陕甘宁盆地边缘,有大面积的古地理成油环境。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亿吨,新近探明的西峰油田石油地质储量1.0822亿吨,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0316亿吨,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2383亿吨,三级储量合计达4.3521亿吨,被称为中国石油近十年来的最大发现,日产塬油1600吨,已建成生产能力93万吨,开发前景广阔。通过实地考查,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尤其是看到石油化工厂高耸的烟囱大火熊熊,浓烟滚滚,对环境污染很大,同学们深感忧虑。
二、组织学生撰写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考察报告
1.根据活动前的要求,考查结束后要求每人要撰写。800字以上的小报告,而很多学生写了近2000字,还提出了一些有创见性的观点,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
2.在个人小报告的基础上,开展班际优秀论文交流。每班选出2―3篇,学生对推选的文章进行认真筛选,力争为班级争光,这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积极上进的精神。
3.在优秀论文汇展后,积极推荐参加中国地理学会举。办的“地球小博士”论文大赛,很多学生获奖,指导教师也受到地理学会和学校的表彰。通过这样的活动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社会实践经验和受到了环境教育。
三、探究性活动的意义
1.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初步体现。此次活动不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体验成功与快乐,而且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活动前播放录像片,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实地调查,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如将南小河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以小论文的形式推荐给自己的家乡,给石油化工厂写信,言辞恳切地和他们商谈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和地下水资源。探究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发展自我、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研究性学习目标初步实现。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激发了观察生活、研究问题的兴趣,提高了鉴别、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参与活动,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
3.新的学习方式的一次尝试。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学习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过程和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积极、主动的过程,在组织活动中灵活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身临其境,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明确了,体现了学习为其终身服务的理念。
四、探究性活动的教学启示
1.单一的教学方式由灵活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所代替。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挖掘一些本地传统乡土地理资源和优势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一步提高,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也为其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在考查活动中,学生的反应、表现和情绪是平时在课堂中难以发现得,如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中表现并不突出,但从其考察过程和撰写的报告来看,却表现得很积极。这是开放教育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责任感;探究能力
外港河是南京江宁人民的母亲河,她横穿江宁主城区,上下游均与秦淮河相连,沿河两岸有上万居民和数十家企业。多年来,由于河道淤积,加上企业排污,居民乱倒垃圾,外港河慢慢变成了“龙须沟”。为创建文明城区和生态示范区,江宁区把整治外港河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依托外港河、竹山、东晋博物馆建成了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将“龙须沟”变成主城中的景观河,造福广大居民。目前外港河的景观虽然有较大的改观,但河水颜色发黑、气味难闻的现状影响了居民的观光休闲活动,也污染了秦淮河的水质,严重影响南京的城市形象。外港河水质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园艺》是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育省编教材,园艺与生活密切联系,它美化城市,美化校园,美化家庭。学生对学习这门课很感兴趣。作为一名劳技教师,如果教学还停留在你教我学的层面上,那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相符的。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外港河水质污染治理上是我校劳技课的一个研究课题,因此我们结合《园艺》课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况。
2.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外港河水质污染的原因。
3.会用实验的方法对外港河河水进行测定。
4.认识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
5.了解无土栽培技术在水质污染治理上的应用。
6.初步学会水域绿化设计的方法。
7.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照相机、笔记本、塑料瓶、试管等。
2.调查、了解外港河的污染源。
3.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况。
4.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河、湖生物治理污水的措施。
5.向老师和专家咨询无土栽培的知识。
6.走访环保部门了解环保知识。
三、组织方法
实地考察、咨询访问、查阅资料、对比实验、模拟制作、设计方案。
四、实施步骤
(一)实地考察外港河,了解水质污染情况
活动的第一阶段,把全班的学生按兴趣分成几个组,教师布置调查任务,由学生亲自去实地考察,通过所见所闻,激发探究兴趣。学生在考察中要完成的任务:
1.找出外港河的污染源。
2.采集水样,以便测定。
3.摄制外港河水现状和污染源的影像。
学生把采集的外港河水样和外秦淮河水样、自来水进行对比研究,从颜色、气味、固体悬着物、酸碱度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掌握外港河水质污染情况。每小组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和对比实验结果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二)课内调查报告交流,激发活动积极性
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学生的调查报告交流,每个小组都有翔实的调查报告,有的图文并茂,有的是实物对比,通过交流,学生了解到外港河水质污染的原因是:沿河居民小区和一些单位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江宁区的污水处理厂未投入使用。学生通过对外港河水的测定,知道了外港河已被完全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对环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通过观看学生拍摄的照片,大家感到外港河地区是多么的脏、乱、差,和我们江宁的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通过学生亲手获得的资料,使他们意识到,外港河河水治理已迫在眉睫。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展开调查研究,进行方案设计
第三阶段的活动,我们请学生为外港河水域绿化进行方案设计。教师不仅组织好活动,还为学生出谋划策。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新华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还上网查找污水净化的知识,有的走访环保局了解有关知识,有的实地考察江宁的各种水域,了解适合江宁生长的水生植物。经过两个星期的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在课堂上,学生探讨秦淮河、苏州河、太湖等水域采用的生物净化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各小组的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方案思路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为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出方案。
(四)成果展示汇报,总结评价促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每个小组都完成了设计方案。为了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我们邀请有关专家、教师观摩汇报课。在汇报课上,每个小组都交出了内容翔实的报告,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图案设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有的小组提出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要在枯水期对河道进行清淤;有的小组提出参照南京治理秦淮河的方法,在河内栽种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净化污水来改善外港河水质;有的小组还提出参照无锡利用水葫芦治理太湖污染的方案。每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教师和专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的意见。经过汇报后,学生的方案得到了认可,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五)活动延伸促发展
各小组在完善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方案后,活动并没有结束,各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如,利用废弃泡沫制作泡沫浮床,进行植物的无土栽培,来增强自己的感性认识,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有的小组给环保局写信,对外港河水域绿化提出建议,让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次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新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
参考文献:
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笔者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作业进行“变脸”。
一、超越文本型作业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1.预习性的课外阅读。这种阅读通常在课前进行,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
2.课后结合课文内容的课外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
二、读写结合型作业
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笔者利用课文材料,设计一些课外练笔,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想象训练。
1.仿写。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
2.续写。此举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种形式的练笔,能够培养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
三、实践活动型作业
1.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语文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活动技能,弥补了单纯的课堂教学的不足。
2.大胆创新,开展轻松愉快的实践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实践活动不能成为学生运用语文的一种负担。因此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爱做的实践活动。
四、考察探究型作业
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每单元都设计一课综合探究活动,上好这一课,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实践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态度。综合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可以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可以超越常规,各种潜在的创造欲可以尽量地发挥,各种独具才能可以充分地展示,这种教育环境十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在《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一课的综合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成果可谓“各具特色、五花八门”:有的学生找出中国家庭各个时代不同的“四大件”;有的学生搜集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物件,如当时的服饰、粮票、布票等,并与改革开放后有代表性的物件,如今天的服饰、信用卡、手机等作对比;有的学生则将学习成果,以PPT的形式在全班面前予以展示。同学们以生动的形式、丰富的资料,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这一主题,个性特点寓于整个探究活动中。通过探究活动,同学们认识到了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认识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家乡从改革开放前的贫穷落后逐渐走向今天的富裕和安康。更加坚信,家乡的未来会更美好!而创造这美好未来的重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落在自己的肩上。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
综合探究活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出发点设计的,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共同探究,结论的归纳也主要是由学生完成。教学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情,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探索新知,获取方法,获得体验,增长智慧,增强实践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创新能力
综合探究活动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较少干预,而是创设一个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环境。同学们课堂上积极发言,争论激烈……在教学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同学们巨大的创造潜能,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活跃,愿意表现自己。某同学平时表现并不突出,可是在活动中,他表现得很自信、积极参与,成为活动课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探究活动中让我感到只要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提供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他们就能有精彩的表现。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历史综合探究活动中,学生协作、交流贯穿于各个环节的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探究过程的交流与讨论,以书写探究报告、辩论和展览等形式展示探究成果,相互接触的机会增多,彼此之间思想火花交流频繁,在知识与情感两方面保持良好的沟通。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这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五、促进了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综合探究活动课的特点之一是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主,教师的角色是课程主题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如在《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这一探究活动中,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活动设计分组准备。学生自愿组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积极的分工:谁来查阅、整理资料,谁进行演讲,谁写调查报告等,全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教师则帮助解决。此时的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平等沟通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六、对高中历史课开展综合探究活动的反思
1、要重视学生的“过程反思”
综合探究活动实践过程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可在现实的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研究成果,而忽略了实践过程、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一些思考。探究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教训的交流,让学生说出调查实践中的感受,让没有参加活动的同学提出质疑,在激烈的辩论中呈现学生的“过程反思”,让学生懂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实践中会有成功的微笑,也有不足和遗憾,无论哪一种经历,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2、要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综合探究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要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探究、总结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在《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这一主题活动中,尽管同学们查找资料,设计活动,进行了社会调查,可我总感觉这些还只是一种浅显的体验。如果能在这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从某个家庭或周边环境的变化深入采访或调查,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效果就会更好。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实践活动中,要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们的体验更丰富多彩。俗话说:说到容易做到难。总之,在亲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学生或多或少都将达到真正的成长。
3、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
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主要是由学校、教师提供实验素材。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尝试通过学生自己栽种植物提供实验材料,并进行相关实验拓展,实现多样化实验教学,同时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在家就完成一定的社会实践与体验,栽种植物与生物学习并行,绿色驻阳台,学与种同行。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植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学习、考察,了解我国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理解与教材相关、各个季节可栽种的植物,以及植物生理、分类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通过考察自家阳台,学生能够了解各自的环境,了解适合自家阳台栽种的植物,为生物实验提供材料,增强对自然界生物结构、生命现象探索的兴趣,尝试发现问题、开展创新性实验,并提出解决方案。活动将系统地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技能,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观察与分析技能。同时,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中学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爱护、相互尊重,健康成长。
过程与方法
动员、组织学生经历“搜集资料欣赏讨论探索实践活动评价延伸”的全过程,让他们在实际经历和科学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意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怀;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活动,学生能进一步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活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美德和主人翁精神。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加强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活动创新点
活动方式创新:通过对适合阳台栽种植物的研究活动,进行多个项目的拓展,吸引不同特质的学生参加,改变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讲实验、学生看(读或背)实验、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少的现状,体现了科技教育活动的创新性和普及性。
理念创新:围绕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针对适合栽种的植物,植物的形态、生理、栽培方式,以及植物檠习服务等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由学生带动家长,让全民参与可持续地建设生态社区,丰富生活,创造美好,体现环保新理念,转变环保新观念。
技术创新:探究不同的植物栽种方法,如土培、无土栽培、组织培养等技术的差异,力图比较植物在不同环境栽种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组合性。
方法创新:以对比实验探讨不同阳台植物栽种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尝试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学科综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活动内容
活动准备
进行思想教育,熟悉活动进程,了解活动的常规要求和注意事项。成立活动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把活动中的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设小组组长,制订活动计划。做好活动前的培训、指导。聘请高校、园林管理部门等单位科研人员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查方法与技术指导。
植物栽种专题知识学习
①农耕文化知识讲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通过科普讲座,了解我国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②植物栽种专题知识讲座:学生通过科技教师的科普讲座、宣传橱窗、自编的校本教材,听取讲座与资料收集、整理,学习植物栽种的相关知识。③适合栽种植物的知识学习:结合科技教师的集中讲座,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一年四季可栽种的植物、与高中生物学习内容相关的植物、栽种植物的方法及植物分类知识。以上专题均组织知识竞赛以检测学习效果。
走访、调查,学习与高中生物学习内容相关的适合栽种的植物
以小组为单位到园林部门走访,查阅资料,了解本地区适合栽种的植物,从中寻找与学习相关的植物进行栽种。每个学生实地考察各自的环境,做好观察、采集、访问、记录等工作,教师在各个环节中做好指导工作。学习与了解高中课程中与植物相关的知识、实验内容,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
绿色驻阳台,学与种同行
结合高中生物学学习特点与高中生的个性特征,根据不同年级分组,依据植物生长时令,结合生物学教学进程由浅入深展开活动,共同进行4个主题活动,逐步提高,探究栽种植物为生物实验教学服务,让绿色驻阳台,学与种同行。最后进行交流与分享,提升与总结,并将此活动经验进行传承。
主题1:经历生命历程,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探究生命的奥秘,体验成功的喜悦(高一年级)。上学期主要栽种天竺葵、紫鸭跖草、菠菜、木耳菜、洋葱、葱、蒜、莴笋等,下学期主要栽种豌豆、小麦、向日葵、草莓等。选择栽种的植物开展实验验证,补充实验材料不足,丰富学生课外实验。实验包括离子、分子水平的实验验证,细胞水平的实验,组织、器官水平的实验。
主题2: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实验的严谨,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习,已对科学实验的具体规范要求和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本主题活动主要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习进程,将植物的栽种与科学探索有机组合,感受科学实验的严谨,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主题3:感受栽种植物乐趣,学与种同行,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高三年级)。高三年级学习主要内容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由于毕业班学习压力较大,本主题活动主要栽种生姜、茶树、水仙花、天竺葵、仙人球、人参榕、罗汉松、茉莉、芦荟、碰碰香、一叶兰、小型月季、蔷薇、铜钱草、花叶碧玉、珍珠泪、紫罗兰等。这些植物栽种和管理方便,活动有利于学生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主题4:学与种的升华,探究各自阳台植物栽种的模式。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之一“景观设计师”是一门新兴的行业,在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后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前面3个主题活动,学生可以探究各自环境植物栽种的模式,争当一名小“景观设计师”。
探究学与种的交互与及时分享
学生参与活动时间、精力有限,栽种植物与实验的过程相对较漫长,可通过制作科技微课开展教学,通过不同小组制作的微视频的交流和分享,及时解决困惑,交流心得,分享成果。
成果展示交流与评价
成果展示包括实物展示、PPT、微视频、标本、照片、实验报告等。
成果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预案
学生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通过学科教学渗透与高校、科研机构指导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条件、经费、学习时间不足。对此应争取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获取有力的外部条件支持保障。
学生研究方法、栽种技术不足。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指导学生进行栽种,并进行适当的训练。
资金问题,主要是活动中产生的费用,特别是实验经费。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向学校申请,以及争取科研单位支持。
预期的成果和呈现方式
每个小组成员栽种的植物、PPT、微视频、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学生掌握植物栽种、科学实验、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法。
可能撰写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研究报告。
图片和栽种的植物、活动记录等。
成果会
一、让学生自己选择科学探究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大多是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因此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学生一开始提问题可能会出现问的问题漫无边际,没有针对性,没有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大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提问题并能对问题的结论有一定的猜想。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完成了这一课的主要的教学任务。
二、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提出了问题只是万里走完了第一步,这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应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的助手,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为学生的探究出谋划策,提供给学生一些可行的建议、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等。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使学生自主愉快地进行探究活动。
三、注意关注学生的评价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查、考试。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这些都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只有注重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班级成长记录袋,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在对学生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一句话,评价学生,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主题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兴趣爱好
“以人为本”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乐学”的前提下兴趣盎然地参加到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来。例如,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三亚火炬传递活动,班上同学办了以奥运会为主题的板报。在同学们设计的板报上,笔者看到有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图标及其含义,于是让同学们说说历届奥运会的会徽及其设计含义。 “一石激起千重浪”,大家纷纷说起了历届奥运会的举办国、举办城市、会徽及其意义、会徽设计的优缺点等。看到他们兴趣盎然,笔者心想:“为什么不开展一次‘奥运会会徽设计 ’的主题设计活动,让他们深入认识徽章的设计呢?”于是就问他们:“想不想自己把历届奥运会会徽设计做个综合分析与评价?”学生们非常高兴,喊道:“想!”这样,“奥运会会徽设计”的主题就产生了。这一主题设计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兴趣,笔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进行引导,让学生乐意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主题设计要强化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它强调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 在社区服务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协助交警搞好交通疏导工作,为老、弱、病、残、孤寡、军烈属提供服务,扶贫帮困,保护环境,家庭教育,导游宣传等。学校可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共同组织评选“社区服务优秀学生”等活动。
在社会实践方面,可组织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高科技工农业园区、现代化科技成果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党风廉政建设等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在星期一的例会上,学校通告了对几位深夜外出上网的同学的处分决定。笔者以此为契机,首先在班会上让同学们围绕“上网利与弊”展开激烈的争论,然后开展了“中学生上网利弊谈”主题活动。活动计划为:辩论会――“我怎样上网”,讨论会――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威胁(社会调查),调查报告――《如何避免上网带来的弊端》。按照上面的活动过程设计,学生们开展了对附近网吧的实地调查,制作了关于上网的问卷,并在广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对一些上网“瘾君子”进行了采访,得出了很多具体的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应对措施。这种通过个体或小组的亲身实践完成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认识社会,促进了学生自身的成长。
(三)主题设计要紧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所面向的是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所设置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以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下面就案例“三亚兰花为什么这么美”来谈谈如何结合生活经验设计主题: ①观摩三亚兰花种植培育基地。要求:个人活动必须有三次以上;每次活动都要整理出详细记录;每次活动后都要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写观察、感受小结;每次活动后,尽量保证有采访、调查对象的签名。②进行三亚兰花销售的市场调研。要求:从三亚兰花的销路范围、销售价格、市场运作、市场前景、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活动中要本着锻炼自己的意识,宣传本地特产,扩大兰花品牌知名度,为培育兰花新品种和扩大兰花销售市场出谋划策。③组织班会课:“三亚兰花为什么这么美”。④组织举办一次小型的花展,感受兰花的美丽。⑤装扮校园:体验兰花种植与管理活动。⑥撰写调查报告:关于兰花栽培技术以及兰花销售市场的调查报告。三亚地处热带,适宜于兰花栽培。三亚兰花品种繁多,闻名中外。三亚兰花栽培具有广阔的市场,是政府大力扶持的新兴产业。恰逢高中学生正好学习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内容,确定这样一个主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从更宽广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对三亚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设计要关注社会,走进自然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要让他们和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性,要求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时要关注社会,带着学生走进自然,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 探究性;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问题;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31-02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体系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实践教学开展研究和探索,对于逐步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2个途径开展[3]。第1个途径是课堂实验,通过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2个途径是野外实习,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掌握野外工作流程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国内学者围绕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邹君[4]对地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肖海燕和陈志彪[5]认为,应该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和实习时间,以确保学生掌握基础实验技能和野外观察动手的实践。艾尼瓦尔・斯地克和瓦哈甫・哈力克[6]将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课程实验,气象与气候、水文实习,地质与地貌、植物与土壤实习,综合实习,实践实习和毕业实习等6种类型。也有学者对自然地理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申洪源[7]提出,将《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普通水文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中零散的野外实习内容集中,开设《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
1 当前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是一种认知验证型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听课并记录。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而对于导致某些自然地理现象的内在原因,则没有做进一步的探究。因此,传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主导的教学,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1.2 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
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个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可能无法包括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全部实习内容,有时可能需要2~3个实习基地才能完成全部自然地理实习任务,这会使得指导教师在一个实习基地只能讲授有限的几个实习内容,不仅会导致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单一,还造成学生对自然地理的整体性认识不足。
1.3 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堂实验和野外实习。课堂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教师依据实验报告给出成绩,但对于实验过程却往往缺少评价。野外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习任务,提交实习报告,教师依据实习报告给出实习成绩。与课堂实验相比,野外实习的周期较长,实习环节相对复杂,通常包括实习准备、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等环节,因此只依据实习报告的撰写情况就给出实习成绩,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野外实习情况。
2 开展探究性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探索研究为主线,通过开展探究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按照模式分析的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策略体系[8]。
2.1 探究性教学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然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许多高师院校的地理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无疑将会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同样也要面临地理新课程改革,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造成师范生面对地理新课程改革,一时显得手足无措,使他们难以成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2.2 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
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的首要必备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提出或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的独立的学习能力。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倡导个人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因为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实施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
2.3 探究性教学是加快高师院校地理教师队伍成长的需要
中学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这既是对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提出的要求。高师院校的地理教师,课堂上讲授理论课程,课下开展科学研究,但二者有时并无密切联系。开展探究性教学,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师生共同探究科学问题的积极性,在完成教师科研项目的同时,促进了教师成长,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
3 探究性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3.1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特点,将其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型、野外实习型和创新实践型3种类型。其中,基础实验型以验证课堂理论教学、认知自然地理科学原理为主要目标,如土壤学实验、植物学实验等。野外实习型以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探究自然地理科学规律为主要目标,如地质地貌学实习、水文学实习、土壤学实习、植物学实习等;同时,在自然地理实习基地的安排上应通盘考虑,尽可能地开展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将自然地理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实习集中安排在一个实习基地。创新实践型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如挑战杯、假期社会实践、教师研究课题、毕业论文/设计、不同级别的课外竞赛等。
3.2 教学方式改革
3.2.1 教师指导型。首先,教师根据问题或者任务,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其次,通过教师引导探究,学生进行材料举证、推理证明,而后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认知获取知识。该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以问题为核心,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质疑、判断、推理,最后达到认知,最终获取新知识的探究过程。
3.2.2 学生自主型。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论证探究,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先开展自主调查,收集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开展论证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该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试验、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探究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进而使其技能、情感获得发展的探究过程。
3.2.3 师生互动型。该模式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学生对有科学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最终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的探究过程。
3.3 成绩考核方式改革
鉴于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对于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与理论课程重在考察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教材理论知识的考试目的不同,自然地理实践课程的考试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野外调查方法、动手实践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综合能力的掌握程度。
对于基础实验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教师宜将考察重心放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上,从取样是否科学、预处理是否合理、实验过程是否规范、实验报告是否完整等角度进行综合评定。对于野外实习型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将野外实习划分为准备阶段、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5个部分,每个部分赋予不同的权重,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的野外实习成绩。对于创新实践型实践教学,则依据创新实践活动的档次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量化不同的积分进行综合考核。
3.4 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专业特点、学科特点和实习基地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野外实习指导用书,对于指导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应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学校实际,开设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自然地理实践教材编写质量,保证实用性、完整性、适用性强的自然地理实践教材进入课堂,进而提高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质量。
4 参考文献
[1] 衣华鹏,张鹏宴.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建设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135-138.
[2] 胡晓东,袁天凤.高师地理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与优化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0):92-95.
[3] 刘长庚.浅谈新时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J].新课程,2012(11):51.
[4] 邹君.高师地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8(3):171-173.
[5] 肖海燕,陈志彪.基于地理专业特色的实验与实习课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27(3):72-75.
[6] 艾尼瓦尔・斯地克,瓦哈甫・哈力克.地理科学专业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15-219.
关键词:生态学实验 探究性 途径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37-01
生态学是一门应用性强、交叉学科多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实验教学是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学实验可大致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实验活动。一般来说,探究性实验基本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整合已有信息;设计实验方案;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数据分析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基本的活动形式有两类:一是师生共同随堂探究;二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学生自主探究。
无论从理论联系实际来看,还是从体现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时间能力培养的要求看,在生态学实验中设置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使得他们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是受外因与内因相互影响。通过在生态学实验中改善外部条件,如实验课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实验课和理论课关系的正确处理等;也要各种途径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在生态学实验中,设置的探究性实验可从以下途径逐步开展。
1 统一协调实验课进程与理论课进程
理论课是要把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实验课则是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验证,还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能力。因此,在每一章节的理论课讲授后,及时安排相应的实验课。在完成基础实验后,再设置一个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已学知识章节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独立完成,可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实践技能。
2 增设问题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推动和激励作用。教师通过在生态学探究性实验中紧扣生态学课程的精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学生探究的机会,创设问题空间,设置探究性问题,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理解教学内容,既能掌握基本的生态学研究技能,又能及时了解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新动态,提高学生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手段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能力。
3 贴近生活走向生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实际生活包含丰富的生态学现象,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态学现象,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辅助学生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4 把自主探究延伸到课外,加强对生态学知识的延伸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探究活动不能在课堂上进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在课外进行自主探究,进行一些新的或者较深层次的探索,可使课堂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加强对生态学知识的延伸。
5 改革生态学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实验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所反映,这容易导致学生忽略实验过程,过度重视实验报告。因此,不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设置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教师通过考察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及实验的严谨度等来考核,可使学生的学术能力得到多角度培养。
此外,在生态学实验中设置探究性实验,也对指导老师有一定要求,指导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转变教学理念,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过程的引导,有效开展探究性教学,公平、公正、有效地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生物是以实验为特色的学科,而其实验都是与大自然或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设置探究性实验,正确引导,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创新能力,为以后走向科研之路或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卢庆凯.生物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索[J].科学教育研究,2007(2):84-85.
[2] 时冰.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河南教育,2004(3):36.
[3] 吴继斌.浅谈生物实验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大众科技,2004(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