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人护理范文

老年人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护理

第1篇:老年人护理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便秘;护理

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且粪便干硬,便后无舒畅感。便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老年人多见,并常诱发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者危及生命,甚至发生猝死[1],故早期预防便秘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老年便秘患者41例,年龄最大92岁,最小的63岁,平均年龄77.5岁。对患者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后效果较满意,原来便秘者,无1例发生便秘。

2 原因分析

2.1 生理因素 随着年龄,老年人对一些内脏的感觉有减退的趋势,常未能察觉每天结肠发出数次的蠕动信号,错过了排便的时机,加上各部分肌群收缩力均减弱,增加了排便的难度。

2.2 饮食因素 过于精细的饮食、热量摄入过少和饮水不足。

2.3 精神、心里因素 精神抑郁可使条件反射障碍或高级中枢对副交感神经抑制加强,使分布在肠壁的交感神经作用加强,抑制排便。

2.4 药物因素 服用了导致便秘的药物如止痛剂、、抗酸药、抗抑郁药、抗精神药、解痉药等等。

2.5 疾病因素 结肠、直肠阻塞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

2.6 社会文化因素 个体的排便在需要他人协助时,可能会压抑便意,形成便秘。

3 预防及护理

3.1 加强宣教,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发生便秘的可能性及发生后的危害,使患者对排便情况给予足够的重视,力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2 调整饮食结构,指导患者及家属,饮食应含有足够的蔬菜及一定的纤维素,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以保持患者的良好食欲。多饮水及多食水果类,另外每日冲服蜂蜜2~3次,可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3.3 加强心理护理,避免患者发生抑郁情绪,防止不良刺激,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植物神经功能保持相对平衡。

3.4 按摩与锻炼,指导患者于睡前及清晨取半卧位用手掌,从右下腹开始向上至右上腹,然后横向到左上腹再向下腹环形按摩10~15 min,1~2次/d,可有助于排便。或嘱患者做深而长的呼吸以锻炼膈肌的收缩力, 从而增加排便动力。平时应多活动,避免久坐久卧,增强腹肌力量,促进气血流通。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于缓解老年功能性便秘有一定的疗效[2]。

3.5 合理用药,如上述方法不能奏效,可适当用一些中成药或开塞露等调整。

3.6 人工取便或灌肠通便治疗。

4 讨论

便秘与肠蠕动减少有关,继发于饮食中纤维素过少、水分不足、不能活动或缺乏锻炼、排便感降低、排便相关肌力减弱、精神抑郁、缺乏排便时的独处环境等。所以,合理的膳食,适量运动,规律排便习惯,解除顾虚,并积极治疗引起便秘的疾病,就可以避免便秘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第2篇:老年人护理范文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护理是尽善尽美地服侍老人直至死亡。[2]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重新燃起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最大限度地激发老年人的独立性,训练老年人独立生活的信心和能力,重返家庭。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重要关系人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重要关系人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重要关系人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Orem的自我护理模式认为,必要的护理介入只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自我护理能力,护理干预的宗旨是帮助患者参与自我疾病管理,自我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

康。因此,老年护理要尽可能地维护个体的独立,容许老年人最大限度地独立,对老年人可以自己完成的护理活动,无必要包办代替。Jaarsma[3]经对179例平均73岁的重症心衰患者随机实验性研究发现,给予支持性教育干预的实验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明显增强。因此,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不能为了有效地完成工作而完全代劳,但当其无法独立完成需求时,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总之,认识到老年人的自我护理需求,通过护理干预提供有关信息,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1世纪的护理范围在扩大,为与医学社会化的趋势相适应,老年护理走出医院,深入社区和家庭,[4]从老年人家庭单元的角度来评估老年人,不仅维护老年人的健康,而且重视其家庭成员的健康,提供健康体检与咨询及家庭护理服务,进行健康教育,从而使家庭及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更适当的生理需要,更多的情绪支持与安慰。老年人在家接受护理,不受医院各种制约,精神放松,能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完整性。

2老年人常见特殊问题的护理

2.1睡眠异常:老年人一般需较长的睡眠潜伏期,有时夜间醒来难以入睡,白天喜欢上床休息或较长时间的午睡。总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延长,其中夜间的睡眠时间减少。多失眠和易醒,早醒。对失眠者,首先要了解患者睡眠和觉醒的习惯,鼓励患者保持一定的生活节律,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阳光浴和户外活动,夜间避免过度饮酒和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而影响睡眠,建议白天适量短时间睡眠,来保持头脑的清醒。必要时合理选用安眠药,避免不断地增加安眠药量,慎用导致昏睡的药物,以防摔伤、骨折。用安眠药者,夜间不宜下床入厕排尿,需将便器置于床旁。

2.2跌倒:老年人易发生跌倒,轻者引起软组织损伤,重者发生骨折、硬膜下出血,危及生命。跌倒由多因素共同作用而致。主要原因:一是生理功能的变化,老年人走路步态改变,腿抬不高,肌肉控制能力差,视力减退,平衡能力差,遇路滑不平更易跌倒。二是疾病原因,性低血压,心源性昏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骨软化症,帕金森病等。预防跌倒首先需通过安全体检判断老年人的稳定平衡能力及步态分析。针对老年人不服老、不愿麻烦别人的特点,强调主动服务意识,反复提醒患者及陪护人员注意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加强巡视。老年病房及老年人居室要有安全设施,报警装置,夜间有地灯照明,配备床档,穿防滑鞋,有拐杖助行,起坐要稳而慢。一旦跌倒,要做详细检查。

2.3尿失禁、尿潴留:排尿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尿意感而不能排尿,易引起发怒、生气等精神症状;夜间尿频妨碍睡眠;排尿障碍亦可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护理应以有效排尿为目的。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置专用厕所,使患者能独立安心排泄,在厕所安装水冲洗装置和能自动用水冲洗的感应装置。如需诱导排尿,则可用手按压耻骨上部、温水清洗外阴。若需留置导尿,则需指导尿管管理,不因留置尿管而影响其社会活动范围。为防止因长期留置尿管而引起尿道括约肌功能丧失,小膀胱及逆行感染,注意无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尿意或膀胱充盈度决定时间。

2.4误吸: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咽喉部感知觉减退,协调功能不良,吞咽反射降低,减弱了防止异物进入气道的反射性动作,容易发生食物误吸。食物误吸症状视吸入物的大小而异,轻者引起呛咳,重者发生吸入性肺炎,吸入较大异物阻塞大气道者可突然窒息死亡。有文献报道,[8]由于误吸酸性胃液所致的化学性吸入性肺炎是ARDS的最常见原因。提示我们应该重视老年人,特别是高龄患者误吸的预防,以减少吸入性肺炎及意外窒息。预防的关键是要根据不同个体发生误吸的主要危险因素予以指导,如: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告知其选择合适的食物,避免进食汤类流质及干硬食物,而应将食物做成糊状。进食不宜过快过急,要咽下一口,再吃一口。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休息,而应保持坐位或半卧位30min以上,以避免胃内容物反流。咳嗽、多痰、喘息的患者,进食前要鼓励患者充分咳痰,最好吸氧15~30min,以减轻喘息,避免进食中咳嗽,导致误吸。特别应注意老年人进食后不宜立即刺激咽喉部,如口腔护理、口腔检查、吸痰等操作,以免引起恶心而误吸。不能经口进食者应尽早采取管饲维持营养。当误吸发生时,现场急救尤其重要。一旦误吸,应拍背协助患者尽快咯出异物,亦可握拳放于患者的剑突下向膈肌方向猛力冲击上腹部,造成气管内强气流,使阻塞气道的食团咯出。备用纤维支气管镜,必要时采用紧急气管镜下吸出异物,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5便秘:据统计,在65岁的老人中,便秘者占30%左右,老年人便秘多属机械性便秘。常见便秘原因为:食物过于精细、缺少机械和化学刺激物如纤维素、食物过少、饮水不足、脂肪食物过少、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或突然改变环境、不良的排便习惯、常服泻药减弱了直肠的敏感性、缺乏体力锻炼、久病卧床、精神抑郁、过度激动等。因此,应鼓励老人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适量饮水,多运动,不要改变排便习惯,排便时集中精力,定时按摩腹部增强结肠蠕动,必要时服用通便剂,从而预防并减轻便秘。

2.6老年痴呆:老年痴呆者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多方面的智能障碍与人格改变,记忆、思维、理解、判断、计算及言语功能均受到损害,由此而影响工作、社交及生活自理能力。有记忆障碍者,物品找不到时会认为别人偷了,已用过餐仍坚持未进餐而纠缠不休;有感知障碍者,常不能认识自家的门、自己的床位,甚至于连镜中自己的形象也不能认出,在熟悉的街上迷路;情绪起伏不定,行为举止古怪。老年痴呆者大部分在家中由家属照顾,足够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和心理道德上的支持是照顾痴呆者的关键。可采取“现实定向”措施,在室内设置明确的标记,熟悉的日常用品,用标牌图画提醒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简洁的环境,以热情温柔和简单缓慢的语言与其交流,不与其争辩。若出现无目的的日夜游荡,可设置一个“安全区”供其自由走动。[10]当痴呆发展至晚期患者长期卧床时,则需保持良好的肢置,被动运动,防止废用综合征。变换,预防褥疮,特别注意防止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

2.7老年人的心理异常: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老年慢性病人常出现焦虑、内疚、忧郁沮丧,认为病魔缠身,给社会、家庭和他人增加了负担,产生悲观厌世念头,易产生老年忧郁症。离退休人员面对原有工作、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中角色的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很难适应,研究表明,[11]约有1/3离退休老人不适应,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烦躁,有失落感、衰老感、紧张感和疾病恐惧感,有的伴有血压波动、食欲不振、疲劳和睡眠障碍等不适,称之为“离退休综合征”。这些负性情绪势必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Wheder[12]亦发现50%~80%的老年就医者的不适与其情感调节障碍有关,国内亦有调查发现,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个体常并存情绪障碍,[13]这使护士面临更为复杂的护理环境。提示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需特别重视老年人情绪障碍,综合采取观察法,访谈法,认知功能评价及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不同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以及心理失衡的原因,采用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家属单位之间互为桥梁,共同分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获得可能的社会支持,鼓励其与家属联系、相处,参与社会活动,使病人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经济支持;[14,15]听取家属的见解、希望和要求,与病人及家属尽可能多地进行非医疗活动的接触,使病人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更好地自我调节,超越情绪的影响而更加理智达观,增加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病人常因缺乏知识而焦虑,对老年人采取个体化健康教育,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信心,逐渐地改变错误认知,在健康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支持。总之,心理护理正是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延缓心理功能衰退,改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增进其心理健康。

第3篇:老年人护理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政策措施

1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护理是指由于疾病或衰弱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中给予广泛的援助〔1〕。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1人口老龄化导致长期护理需求迅速上升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3%,并以每年平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从而步入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最高行列。不仅如此,在我国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高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例,至2007年底,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0.24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7.5%。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并不仅仅在于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根据2005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人仅占20%~5%,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3.9%,是全人群的4.2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病和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5〕。这些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肌体正常功能,恢复期长,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即便不是患有严重的疾病,老年人也因为年老体衰常常需要护理服务才能实现正常的日常生活。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200万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占老年人口的8.9%〔6〕。在上海,老年人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困难的占8.3%,其中60~69岁年龄组中个人日常生活需要照顾的为6.3%,70~79岁年龄组为27%,80岁及以上年龄组为47.9%〔4〕。这些数据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老年人身体条件变化等原因,老年人的生活依赖性需求程度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况且,许多高龄老人往往又是丧偶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没有配偶可以照料的情况下,就会更多地依赖子女或其他社会支持系统。可见,向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提供长期护理已成为我国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

1.2家庭结构变化致使家庭的照料功能日益削弱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护理一直被认为是家庭成员的责任。绝大部分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家庭成员负责照料,属于非正规的长期护理服务。根据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的调查,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者的选择顺序依次排列为配偶子女孙子女保姆或钟点工,数据显示,对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子女或孙子女照料的比例在城市为90.8%,农村为97.3%〔7〕。然而,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城市中中青年生存竞争的加剧,职业流动的加速,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开始趋向小型化、核心化。据统计,2005年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其中城镇为2.97人,农村为3.27人。同时,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城市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模式,导致两代人分居的倾向,老年人独居现象日益增多,即所谓的“空巢家庭”。就上海而言,至2007年底,上海市纯老家庭老年人口总数84.37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9.30万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超过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率先实行计划生育的地区,上海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将在2013年前后进入老年阶段,届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独生子女父母将达到80%。这种空巢家庭将会形成第一次并且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因此,家庭小型化与“空巢”家庭的增加,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的困难与压力进一步增大,家庭作为养老载体承担的老年人护理职能将被削弱。一旦家庭失去了对老年人的保护作用,将会使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权利受到危及。

1.3长期护理费用的急剧增大加重了政府与个人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服务可得性的改善,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2岁,上海已达到81.08岁,进入了长寿时代。但同时,我们也可看到由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与老年人的带病生存并存的,致使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尤其是护理费用急剧增大。国内外有关资料证明,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与65岁以下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比例为3∶1~5∶1,特别是75岁以上的医疗费用增长更快。就我国而言,目前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比例约为2.2∶1,老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的1.9倍,18%的老年人将占用80%的医疗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会占用一生医疗费的80%〔1〕,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已建立起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医疗保险的范围仅仅是针对疾病给付,对老年人的非基本医疗照护、生活照护等均被列为“不予支付”项目〔2〕,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往往借所患疾病急性发作的名义住进医院接受疾病护理,为此造成医院滞留大量不愿出院的“驻院老人”。由于这种护理缺失所产生的老年人住院实现护理的现象,造成医疗费用剧增。即使有些老年人可入住老年护理院,但由于老年护理院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供需矛盾异常突出。据上海市民政局2007年底的统计,上海各类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72所,而本市老年人口中有22.27%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这些老人大都患有较为严重的慢性病,不仅需要一般的生活照料,还要专门的医疗护理服务,老年人及其家属对于老年护理病床的需求量为19.16%,而目前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仅占需求量的7.06%,许多老人往往登记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被收住入院,老年护理病床已成“一床难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年护理的家庭往往只能借助雇请护工或保姆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不仅护理效果不理想,而且费用全部由自己负担。由于老年护理是长期的,护理费用总额巨大,这对收入较低的老年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长期护理的费用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存在的严重问题,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我们应尽快采取相应对策,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护理危机。

2.1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是一项具有公益福利性质的任务,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现,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一五”期间和今后十几年内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2.2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在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家庭护理与社会护理的界限也日益模糊,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主要特征,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家庭、社区、社会在内的多支柱的长期护理模式〔2,4〕。具体表现为:首先,以居家护理为基础。虽然,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而表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成员的家庭观念仍较为牢固,老年人更是恋家爱家,希望与家人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年轻人也把照顾老人作为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家庭所给予的老年人温暖、自然的照料环境是机构设施服务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家庭成员仍将是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主要提供者,家庭护理是整个长期护理体系的基础。其次,以社区护理为依托。社区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将居家护理纳入社区服务网络,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场所和设施,依据本社区老年人的年龄分布、生理特征、居住特征和照顾来源设计专门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从而解决家庭成员在护理专业技术的缺陷,减轻其沉重的照护负担,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正是因为社区护理是家庭护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上世纪80年达国家在综合调整护理服务项目的过程中都把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最后,以机构护理为补充。我国老年人结构复杂,有社会孤老,有生活不能完成自理的老人,有绝对高龄老人,他们需要在社会福利机构得到护理与照料。因此,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机构护理会成为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有效后备资源。此外,政府还应搞好民政福利服务与卫生保健服务的资源整合,促进社区服务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医院的密切合作,全方位搞好正规护理与非正规护理,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2.3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其结果必然导致老年人的养老和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以至于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福利措施或者个人独自支付护理费用模式已难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膨胀的护理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护理保险制度,通过保险的形式以确立制度化的护理费用的分担机制。由此一些发达国家把建立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化解长期护理负担风险的最佳选择。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展了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采用自愿保险的方式,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除医院急病治疗外)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之后,德国和日本先后于1993年和2000年颁布《护理保险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之中〔1〕。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可采取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寡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其中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可仿效德国“长期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做法〔3〕,实行企业、个人、国家三方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缴费比例1~2个百分点,并建立护理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在保险费的支付方式上,可采取日本的做法,对参加护理保险的人群按年龄进行分类以确定保险费的支付范围,同时对护理服务按不同程度分为几个等级,每个等级享受不同的护理保险费用支出。至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适合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人群,通过投保人在年轻时开始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年老后因患慢性疾病而需他人协助起居的护理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目前各种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尝试也逐渐增多。如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2006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具有全面保护功能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5〕,这意味着商业性质的护理保险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费率较高,限制了更多人群的参保积极性,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应学习美国的经验,重点发展团体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成为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补充。

2.4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5〕,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因此,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然而,我国目前老年护理人员无论是规模还是专业水平都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因此,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超级秘书网

总之,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飞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解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只有从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上予以考虑,才能建立起真正具有实效的老年护理制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1123.

第4篇:老年人护理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也明显的延长,从而老年人口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集医疗、卫生、保健、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卫生机构,在社区,老年人作为社区的特殊人群,在社区护理需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这一人群在不断增加,老年人在社区医疗服务及疾病防治方面包括社会角色、生理、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疗服务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医疗模式已由过去的单一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在城市广大的社区中,有很多的老年人虽然岁数挺高,但是其身体状况良好,或者有慢性疾病但没有明显的功能障碍,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增高,希望能得到方便、经济、快捷的社区卫生服 务以满足健康需求。如何加强老年人护理与保健成了我国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对于老年人,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应该是指导其居家护理和保健,以便增强其自我生活能力,有效的保持健康的状态。因此,通过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通过切实有效的社区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 存质量与自我保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社区护理是指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社区护理服务[1],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特点是首先具有针对性,服务对象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次是护理工作具有全面性和连续性,护理重点是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老年人社区护理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社区服务。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我国201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亿,老年人发病率一般比年轻人要高出3-4倍[2],我国老年人的社区护理起步较晚,无论是护理经验及护理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尽快满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老年护理,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笔者现就老年人社区护理措施与护理形式等方面对社区护理需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下:

1 老年人安全生活环境的护理

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应安静,空气清新,生活便利。房间应朝阳、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避免潮湿。室内温度以18 ℃ ~23 ℃为益,湿度为50%~60%为宜。由于老年人往往行动不便,因此地面应无障碍物,尤其不要放置小块的地毯等,避免老年人跌倒。还要注意地面不要有水渍,不要打蜡等,避免老年人滑倒。室内物品宜少而够用,避免突出的家具挡道。卫生间最好有专门的扶手。

2 老年人饮食护理及指导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对于老年人维护健康及至关重要,不合理的饮食则会引起众多的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所以老年人所摄入的饮食应该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恰当。与身体需要保持平衡。对于主食,老年人应该谷物类为主,同时由于老年人对糖的耐受能力降低,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应该注意摄入量;对于蛋白质,老年人应该多摄入奶类、大豆、鱼类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对于脂肪,应该尽量选择花生油、菜油、玉米油等植物油,减少肥肉、猪油等动物脂肪的摄入;对于无机盐和矿物质,由于老年人钙的消化吸收能够降低,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等病症,因此需要加强食物中钙的摄入量,对老年人来说,钙的最好食物来源是奶类,虾、蟹,蛋类、绿叶菜和豆类;同时不宜吃太咸的食物,容易造成高血压以及肾炎等等。对于维生素,应大量的食用蔬菜和水果,保持维生素的摄入量,且对于老年人有较好的通便功能。同时应该注重大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水平衡[3]。

3 老年人睡眠护理

老年人应该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消除机体的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睡觉前,老年人应该适当的进行散步,或者用热水泡脚和洗澡,同时保证按时睡觉。床铺的软硬度要适宜,过软或者过硬的床铺都会使老年人难以入睡,并且在睡醒后全身不适。对于枕头的高度,则是以保持在老年人的一肩高为宜,过高或者过低有可能会引起老年人呼吸困难或颈椎疾病。对于睡眠时间,应该保持在7~8h之间,另外午休0.5~1h会有利于老年人体力和精力的恢复。

4 保持适当的运动

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为了避免身体不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老年人应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锻炼项目,从而使的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施展。例如步行、慢跑、打拳、做操等。其次在进行锻炼时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心急,运动量应该由小到大,日积月累。同时锻炼应该持之以恒,不能随心所欲、断断续续,最好是每天都进行定量的锻炼。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不能过超过自己的承受极限,以能够耐受较为适宜。在锻炼以后应该注意自我监护,从而有效的预防过度疲劳。老年人可以根据运动后的呼吸、脉搏等等调整自己的运动量,使之与身体状况相适应。

老年人活动时的注意事项:①老年人起床后不要马上进行剧烈的活动,应该在机体充分舒展后慢慢地开始运动,以使身体相适应。②运动时要注意室外的温度变化,避免着凉感冒等,还要考虑老人的身心状态,运动中以不感到疲劳为宜。③如果在活动中如果出现气短、头晕、胸闷等自觉症状,要立即终止运动,测定脉搏和呼吸的频率,休息后再检查脉搏和呼吸是否正常等。如果恢复正常,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减少运动量,如果不能恢复,则要去医院检查。

第5篇:老年人护理范文

老年医疗保健已成为社会广泛研究并日益受到重视的问题,药物治疗是老年人防病治病、维护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对药物的处理能力和耐受性下降,许多疾病的发生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长。一般人认为病多服药自然就多,但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易出现用药相关问题,相互作用会影响治疗效果,有的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有很多病人自认为“久病成医”往往自作主张,擅自服药,这样不仅不利于控制和治疗疾病,反而会给身体带来损害。老年人用药,是一门科学,用药不当,不但会贻误治疗,还会成为健康杀手,增加精神、身体负担,得不偿失。

1 老年人的服用药物护理

1.1 合理用药避免多种药物共同使用 许多老年人因患多种疾病,因此,每日服药几种或十几种药物者常见。根据老年人生理情况,使用药物种类过多会发生药物协同作用及拮抗和增加毒副作用。有关报道,在药源性疾病中有20%是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因此在药物治疗中抓主要症状尽量减少使用药物品种。

1.2 严格遵守治疗剂量服用药物 老年人由于自然衰老,机体各器官功能状态、生理机能已经发生变化,常规用药量已不适合,宜小剂量,或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的反应情况再逐渐调整,以确保用药安全。老年人自然衰老,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特点是对绝大多数口服药物的吸收不变,对主动转运机制的药物吸收减少;对药物代谢、排泄能力降低,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老年人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老年人在服用常规药物剂量的情况下,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意外、与防治目的无关、对机体不利或有害的反应,包括药物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以及特异性遗传素质有关的反应等。

药物的治疗计量与中毒计量相差较大,如果多种药物合并应用,再加上有些人治病心切,不遵守医嘱随意加大用药量,这样就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建议老年人在一般情况下仅用成年人量的3/4或4/5,80岁以上老人则只用成人的1/2为宜;有肝、肾功能障碍者,其用药量更应慎重。由于老年人个体差异(如身体状况,高、矮、胖、瘦等)大,所以用药上应尽量个体化计量,以做到用最小的计量达到最好成绩的治疗效果。改变药物剂量或方案时,须征得医护人员的同意。不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不随意混用某些药物。

1.3 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 有些老年人因患病年久,自己根据以前的症状不经医生诊治就自行滥用药物,却不知许多疾病的病情是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中,因此不能自以为是,要么一成不变地用药,要么迷信广告满天飞的所谓“新药”,或偏信某个人推荐的“特效药”、秘方、偏方等,不根据自身的病情而滥用药,这样很容易延误已经变化了的病情,也易造成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建议,就是老毛病,也应隔一段时间到正规的医院或找专门的医生作出检查、诊断,以便安全准确用药。

1.4 用药要讲科学性,不滥用滋补药、保健药、抗衰老药和维生素 老年人服用保健药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健康的安度晚年。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通过合理的饮食、乐观的心态、适宜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延年益寿,因此一般不需要服用滋补药。体弱多病者,不可以听信广告或他人介绍盲目服用或过渡服用保健品,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适当应用合理服用保健药。

1.5 服药技巧 服用药片多时,可分次吞服,以免发生误咽。药物刺激性大或异味较重时,可将其溶于水,用吸管饮服,服药后要饮足量水,以免药物未进入胃,药物黏附于食管壁上,易导致食管炎甚至形成溃疡,还会因吸收延缓而影响药效。服药后尽量采取立位或坐位,这时食道处于垂直位,有利于药片下行入胃。要用温开水,不应使牛奶、豆浆、茶水、咖啡等,因为会因饮料中一些成分与药物会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沉淀,影响疗效。吞咽片剂或胶囊有困难时,可选用液体剂型,如冲剂、口服液等。

2 对家属的指导

2.1 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指导家属多关心老人,注意观察老人在服药期间的反应和病情变化。一旦发现老人异常,应立即停药,保留药物,及时送老人到医院就诊。

2.2 协助、督促、老年人按时按量服药 对于有服药能力的老年人,家属应督促其按时按量服药,每次用药后检查老人服药是否准确无误,对于服药有困难或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家属或照顾者应耐心协助。当老人服药依从性好时,给予鼓励表扬。用药时间要准确,如餐前药、餐后药物、睡前药、降糖药、对胃有刺激的药物)中西药同服:服用间隔以1~2h为最好,因西药容易同中药里的鞣质发生化学变化,失去药效甚至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健胃消化药。胃蛋白酶,乳酶生在进食前10h服用才能更好地促进胃液的分泌,增强食欲。吗丁啉、西利胃肠促动力药也应在饭前10h~30h服用。胃舒平、氢氧化铝等抗酸药最好在饭前1h服用。降血脂药物在睡前服用疗效好,可发挥药物在夜间控制游离脂肪酸的作用。如在说明书上写1d服用1次的药物最好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服用。1d服用2次早上8点、晚上20点间隔12h;3次早、中、晚间隔4h为宜。餐前指餐前1/2h,早晨前1h。

2.3 心理护理 多与老人交谈、沟通,鼓励老人诉说服药感受,服药后的不适或异常感觉。发现老人存在不自觉否定疾病、“忘记”有病、对药物治疗有错误认识或恐惧感、不肯服药等情况时,要耐心给予老年人解释和说明,帮助解除疑虑,积极服要配合治疗。

第6篇:老年人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护理和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29-01

1 自信疗法让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不失为一个比较可行的护理方法。方法为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尤其是特长和能力,哪怕是极小的一点也尽量为其指出。让老年人明白,虽然他们的生理机能有所减退,但是人生经验和判断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提高,对生活的基本看法及乐趣不应改变。

2 “职业”疗法 根据老年人闲不住的特点,可以建议老人从事一些较轻松的工作,比如手工劳动、园艺劳动、园艺、工艺制作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打发空闲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精神老化,提高生活乐趣和信心。应该注意的是,让老年人从事一些工作主要强调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乐趣,而不能单纯强调劳动成果。

3 学习疗法 不断学习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促进剂。老年人通过学习能够排除消极情绪的干扰,避免和减少对自身的过分注意,从而提高有效地自我调控能力。老年人可以学习一些老年生理学、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及配偶的心理状态,做到互敬、互爱、互信、互谅、深化夫妻感情,以达到心理和谐。

第7篇:老年人护理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老干部疗区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7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本组500例,其中男402例,女98例,平均年龄78.5岁。脑血管疾病154例,心血管疾病124例,糖尿病102例。一次住院304例,二次住院54例,三次以上住院42例。生活不能自理者占28%。

2 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析

2.1 情绪改变 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有些老人变得多愁善感,容易激动,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失眠。

2.2 性格改变 有的老人显得嗦,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2.3 智力改变 智力低下,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期记忆减退较明显。

2.4 惧病心理 对生病格外敏感[2]。没病害怕患病,患病后又担心不能治愈,时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特别是在医院,看到别人去世或参加老友的追悼会,受到外界的恶性刺激时便联想到自己,感到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已的明天,从而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继而出现恐惧、紧张和悲观情绪。由于心理压力大,往往小病成大病,甚至没病变有病。

2.5 疑病心理 有的老年人日子清闲下来,注意力转移,对自已的健康状况开始倍加重视起来,稍有一点不适就精神紧张,忧虑重重,怀疑自已患了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然滑坡”认识不足,他们过分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理变化,对身体的偶尔不适感觉极为敏感,将正常生理变化认为病理现象,到处求医问药,强化自己的疑病心理“对号入座”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紧张、苦闷、忧愁等。

2.6 恃病心理 有的老年人生病后性格变得偏执、苛刻,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理,要求家人处处给以特殊的呵护和照顾,稍不满意就大发脾气,动辄就训斥喊叫,稍不如意就叫骂不休,令家人不堪重负。这样的老年患者不愿别人说三道四,喜欢有人恭顺,要求子女百依百顺,以此显示在家庭中的地位,进而使自尊心得到满足。他们有时不服从治疗,不配合护理,特别计较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

3 把握患者心理,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做好心理护理

3.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受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3.2 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使他们愿意把心理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依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患者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3.3 满足患者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的前题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精心的生活护理 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3.5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洁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3.6 注意患者反馈意见,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总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老年人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为了保障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要从家庭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抓起,经常分析老年人在这些环境中的心理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很好的去护理那些心理有障碍的老人,才能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3]。

参 考 文 献

[1] 孙爱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护理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1):622-623.

第8篇:老年人护理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认知障碍;麻醉

老年人由于麻醉后受到药物影响,往往出现记忆力减退,出现定向力的障碍,此外患者的生活能力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麻醉后病情较轻的主要表现为认知出现异常,中等的则出现健忘,严重者将患上老年痴呆,判断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均丧失。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护理对减轻老年人麻醉后认知障碍的作用,选取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50例进行麻醉的老年患者,收集每位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记忆力、生活能力和意识障碍恢复情况,对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50例进行麻醉的老年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为59-79岁,平均年龄为64.2±2.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主要进行生活护理和用药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记忆力、生活能力和意识障碍恢复情况。

1.2.1 麻醉前访视 ①医生和护士长详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②亲自与患者见面,在心理上支持患者,使之情绪缓和,不产生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生的嘱咐。具体措施是:负责此次手术的麻醉护士提前一天拍摄麻醉科苏醒室的现状并附上文字说明向患者介绍,使他们熟悉手术环境,从而便于次日手术的正常进行;同时,与患者交谈的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语音语调,尽量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多激励和安慰他们,护士也需要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和嘴唇颜色是否有改变,听力水平是否正常,语言表达上是否有障碍。

1.2.2 安全护理 患者麻醉后存在认知障碍,会无意识的自行拔管或者坠床。护士给每位患者佩戴手腕带[1],以此来识别患者的身份,同时保证护理时的准确性。针对精神病患者不允许采取约束的方式,当精神异常时给予延误治疗,控制病情和情绪;针对消极抑郁的患者,应定期给他们翻身或者拍背,防止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1.2.3 认知护理 采用认知疗法来缓解患者的焦虑、烦躁的心情,帮助他们加强自我控制、自我说理、自我监察能力,纠正错误认识,摆正心态。此外还要帮助他们消除盲目的认知,加深对现实的认识,确定新的定位。

1.2.4 音乐疗法 在使用音乐治疗前,告诉患者这种治疗手段的临床可行性以及它的科学性,根据患者的症状,心理情感以及患者对音乐所喜爱的风格来选择音乐。这样做,容易使患者进入意境,并使患者的肌肉达到松弛的状态,从而有利于恢复认知能力。

1.2.5 环境管理 护士每天早上和中午开窗通风,通风时间至少2小时,保证病房内空气新鲜通畅,患者的床位最好靠近窗户,确保患者受到紫外线照射,至少1.5小时。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观察组的记忆力、生活能力和意识障碍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老年人麻醉后出现认知障碍的原因很多,主要受到环境、手术、药物、麻醉等因素的影响,护士要注意给患者营造安静的环境,尽量不要让患者看到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和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缓解患者压抑的神经;手术如果时间过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越大,引起认知障碍的概率越高;手术时使用抗生素会对神经中枢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物尤其是异丙酚、氯胺酮[2]的使用与认知障碍也有关系。本次研究主要从麻醉前访视、安全护理、认知护理、音乐疗法和环境管理方面对老年人麻醉后的认知障碍进行护理,明显减缓了患者记忆力的衰退、提高了生活能力,降低了意识障碍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老年人护理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0~70 岁,平均66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至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阻塞性肺气肿平均8年,本组患者此次病情加重平均17d,合并有其它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共10 例。上述病例入院后经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为25 d。

        1.2  实验室检测

        2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17例。15 例动脉血气检测,结果均有程度不同低氧血症。13例测血红蛋白亦有程度不同下降。肺功能实验15例,均有程度不同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有4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

        2  护理

        2.1 病房环境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齐,温度为18~20℃,湿度为50%~60%,避免受凉、吸烟及有害的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否则加重病情。

        2.2 控制感染

        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合并有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前及时留取痰液送培养加药敏非常重要,注意痰液必须由深部咳出,吐入无菌盒内,咳痰前可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2~3次,再用生理盐水漱口2次,以防口咽部细菌污染,并立即送检。在应用抗生素时要了解药物的性质,注意药物半衰期,不宜过早溶解。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还要观察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以确定抗生素的效果,痰量多时应记录每日痰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在无心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在1.5~2.8 l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摄入。(2)超声雾化湿化气道,它是帮助排痰最有效的方法,雾量的大小和速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既能湿化痰液,又能消炎平喘。(3)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深呼吸、咳嗽、胸部叩击、引流,这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肺不张、肺炎的发生。(4)腹式呼吸及缩唇呼气的训练与指导。腹式呼吸训练是通过腹肌主动的舒张与收缩来加强膈肌运动,以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缩唇呼气的作用是增加呼气时支气管内压,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训练方法如下:开始训练时以半卧位、膝屈曲最适宜,立位时上半身略向前倾,使腹肌放松,舒缩自如。

全身肌肉,特别是辅助呼吸肌也应尽量放松,情绪稳定、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同时腹肌收缩,腹壁下陷,使肺内气体经口徐徐呼出,然后经鼻吸气时腹肌放松,尽量使腹部鼓起,开始训练患者可将一手放在前胸,另一手放在腹部,以感知腹部起伏,呼吸时应使胸廓保持最小的活动度,呼与吸时间比例为2:1,每min 呼吸10次左右,每次训练10~15 min ,每日2~3 次,熟练后增加次数和时间。(5)对呼吸困难者可给低流量持续吸氧1~3 l/min。重症患者吸氧时应严密观察,若吸氧后患者较安静,呼吸平稳,发绀改善,心率减慢,说明有效。若呼吸减慢变浅,提示可能出现co2麻痹,应调节氧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患者呼吸困难无改善,且出现意识模糊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早期,及时向医师反映,采取相应措施。

        2.4 在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时注意事项

        (1) 注意呼吸节律是否合拍,若通气量足够,患者呼吸节律应和呼吸器一致。通气量不足,可能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合并症。(2) 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如不畅常见于连接管道漏气,痰流阻塞,致气道阻力增大。(3) 定时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变化;送气压力及机器运转,防止漏气及脱落;及吸氧浓度。(4) 观察生命体征及参数、意识变化并记录,如患者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应考虑氧中毒可能,以及有否呼酸、呼碱中毒等。

        2.5 用药观察

        由于年老体弱常需服多种药物,但患者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可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静脉注射氨茶碱应缓慢。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心衰应用速尿时应缓慢间断推注,防止脱水引起痰液粘稠,阻塞气道。

        2.6 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折磨,常表现为悲观、失望,心理上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孤独感,他们的突出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对长期住院患者应加强心理护理,耐心、温和、不厌其烦。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引导其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如气功、太极拳、户外散步等,将有助于增强老年人机体免疫能力,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