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地理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大赛内容
1.教学论文:初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与推进、地理教学实践与探索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2.教案学案: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各版本地理新教材的教学设计与导学案设计等。
3.教材教辅:校本地理教材、乡土地理教材、自编讲义及各类配套辅助参考资料。
4.教研课题:国家级或省、市、县、校级教育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告等。
5.学生论文:研究生、师范生、中学生撰写的教研论文或地理文章等。
二、大赛要求
1.教学成果应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有启发性和代表性;表达准确、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请在稿件中注明详细联系方式。
2.纸质稿件请寄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收,邮编:400030,务请在信封正面注明“探索杯教学成果大赛”字样,以区别于其它稿件。电子稿件请寄至:,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探索杯教学成果大赛”。
3.参评稿件每篇评审费为120.00元(中国地理学会正式会员凭会员证复印件,每篇稿件评审费100.00元)。寄出稿件时请一并从邮局汇款且在汇款单附言注明“评审费”字样。汇款人姓名、地址需与稿件作者的姓名、地址一致,以免出错。汇款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教育》杂志社(400030)。
4.大赛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13年7月20日截止(以当地邮戳为准)。
5.欢迎参赛,具体事项请与大赛办公室联系:023-65362774。
6.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三、评奖办法
1.主办单位将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特级教师组成评选委员会,对稿件客观公正地评出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
2.获奖证书将加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公章。
3.获奖揭晓后,拟将在本刊2013年第9期公布获奖名单。
4.欢迎对本次活动提出意见及建议。
为贵州荔波喀斯特地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作出了特殊贡献。
屠玉麟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1962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生物系。主要从事植物地理、环境生态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农业区划先进个人,贵州省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9项,主持参加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3项,编写或参与编写著作20余部,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安裕伦1987年贵州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院长,校学科带头人,曾为英国、澳大利亚访问学者。担任过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综合自然地理、气象与气候、贵州地理、土地资源等10余门课的教学。主持省重点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2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著40余项。2003年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贵州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遥感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测绘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专业学术方向: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自然地理
梁虹1985年陕西机械学院工程水文及水资源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校学科带头人。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中国岩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水电能源科学》、《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等全国重要学术期刊和全国性科技期刊以及国家出版社发行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以独著或第一作者的身份20余篇。
学术贡献:创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一“喀斯特水文地貌学”
彭贤伟教授,硕士生导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1984年7月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地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9月-1987年2月在河北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学位研究生主要课程,结业后回贵州师范大学任教。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第五届委员会、贵州省房地产业协会中介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房地产估价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房地产估价、土地评价与估价、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工作。近5年主持参加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专著1部。
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将于2012年8月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收录了经严格筛选的学术论文75篇,计120余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案例、农村非农化及其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战略、喀斯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进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论文集出版作序。
【关键词】地理要素 开发途径 运用方式 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71-01
课程资源的开发许多师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开发,但主要集中在乡土地理、时事地理等方面,世界、中国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气候、风俗、文化等自然、人文地理的开发与应用做得较少,缺乏机制、系统、普及,越来越等。因此做好该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意义极大。
一、重要性。师生共同开发世界、中国地理要素课程资源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标要求: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必要性。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阶段初中地理课本的内容由于受篇幅空间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较空洞抽象,教师必须准备大量具体的图文资料、耗时费力;内容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实用性,造成学生厌学。如世界地理下册《亚洲》的地形和河流部分的课文内容是:亚洲的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势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都坐落在亚洲。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长河,如长江、叶尼塞河、印度河等。如此聊聊几句,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吗?若能展示地形、河流等地理要素鲜活的图文资料、视频等让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地理表象,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将会有根本的改观。
三、可行性。当今,资讯手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利,如互联网、电视、书籍、报纸等。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开发地理要素资源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只要规划好方案使之机制化、系统化、普及化,鲜活的素材会源源不断的补给课堂并与课程相配套,让地理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乐园。
世界、中国地理要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开发与应用广大师生将获益无穷。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应如何进行地理要素的开发与应用呢?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开发地理要素课程资源的实施途径
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活动方式。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于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应用地理知识(含地理能力)、地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发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并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其研究的一般过程如下:
1)确定研究收集的地理要素。研究要素题既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师生共同确定的,还可以由教师指导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如初中地理?活动?中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世界地理下册第二节东南亚的・活动・题3――同学们交流各自对东南况的了解。
2)组织研究收集小组,制订研究方案。研究方案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的内容、范围、目标、方法、步骤及研究人员的分工和评价。研究方案的制订为主题研究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一般来说四位同学一个小组,角色分工分别有:正副组长、发言人、书记员;原则是分工合作、互助分享、勇争第一;评价方式:教师评分,同学评价,优质资料将编入校本教材并注明班级和姓名。
3)实施研究。此阶段进入具体的体验与探究收集阶段,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分步展开具体的研究活动。大致研究方式有查阅资料、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
4)形成结论报告。结论报告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结晶。撰写时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把调查的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课文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提炼,最终完成研究报告。
二)地理要素课程资源应用的方式
1)设置“地理新闻五分钟播报”栏目。
2)设置“课间插播”栏目。
3)展示交流。
4)整理成册。
三)地理要素课程资源实施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要素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具有详细、形象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开展实践和探索。地理课上只要展示这些方面的材料,学生便会聚精会神地听讲。每当学生看到自己收集的材料或小论文被老师编成知识在课堂上运用时,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和地理学习的无限热情。运用世界、中国地理要素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既为学生提供了解世界的窗口,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提供了舞台。
2)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的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已有知识,尤其是在地理要素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中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已获得大量的形象的、感性的认识,就会大大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因而学生除上学外的多数空余时间都被用来学习功课,学生的生活空间实在太小了,对外部世界几乎都不大了解。地理要素课程资源的探究与收集让学生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世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地理要素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更细致、正确地认识了世界,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社会调查访问、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现自己的见解,从而开拓他们的思维、创造潜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做好世界、中国的地理要素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充分运用现代资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分享,定能开拓出一片地理教育新天地,地理学习的新乐园。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王民著
一、生平简介
陈述彭(1920.2—2008.11)曾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他还曾担任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兼地球信息科学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数据地理模型委员会委员,国际空间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IGB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科技顾问,国家遥感中心顾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等。陈述彭创办了《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和《遥感信息》等刊物并长期担任主编,著有《地学的探索》六卷、《石坚文存》三卷,联合撰写《遥感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球信息科学》、《遥感信息机理研究》、《地学信息图谱》等专著,主编《遥感大词典》及《地球系统科学》等大型工具书,主持设计编辑和印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自然地图集》、《中国陆地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大型图集,发表中、英、俄文论文30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美国地理学会0.Miller金质奖章等奖项。
二、陈述彭的地学思想
1.陈述彭地学思想的启蒙
陈述彭从小兴趣广泛,5岁起跟着父亲学习识字。在长沙高级中学时刊登的《南岳游记》受到校长的赞赏,成为了引导陈述彭走上地学的第一个无声信号。1927年陈述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在的烽火年代,竺可桢先生大力倡导着徐霞客的毅力和精神,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推崇科学、民主的求实精神,浙大史地系更是名家云集,老师们讲授地球演化的历史、自然演化的过程、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严格的野外基本训练和系统的地学基础知识令陈述彭大开眼界。浙大的学术空气异常浓郁:涂长望教授的大气物理、气象观测,叶良辅教授的历史低值和演示抗污分析,任美锷教授的地形发育旋回和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谭其骧教授的沿革地理,张其昀教授的地缘政治天上地下,自然人文,展现出了地球科学的大千世界,这些积累为他后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第一的精神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维打下了初步基础,这里也成为树立陈述彭地学科学大有可为这一坚定信念的发源地。
2.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研究地学历史的发展规律
陈述彭十分注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他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我国地图学发展过程,发表了《地图的故事》、《地图史话》等论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对地学的需求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剖析社会效益和历史作用。他凭借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基础知识及理论,阐述了地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在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过程中的普遍发展规律。陈述彭科学的分析评价了中国和世界古代地图科学的先驱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指出:“在世界地图科学史上,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好像两颗璀璨的明星,东西辉映。他们的著作标志着山谷时代地图学的总结性成就,反映了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发展特点,奠定了地图学的基石,对后来地图制图产生过长期的、深远的影响。”陈述彭还分析了中世纪西方和中国地学研究停滞不前的原因,肯定了中国罗盘、齿轮、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测绘发展的贡献,对于近代地形图测绘和专题地图的出现与发展也有着深入的思索,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地图学几个主要历史阶段的时代体征,并提出了以史为鉴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3.以实践为基础的区域论地学思想
地学研究往往都是通过环境论与人地关系论视角、区域—空间论的视角、综合的视角或地理学的空间表述完成的。在传统的地学思想中,系统论和区域论是二元对立的,但现代地学研究中却大量运用了系统科学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要素作为方法依据。现代地学既注重对实体性、具体性区域的综合性和独特性分析,同时也采用区位分析和空间分析手段强调空间模式化、理论化研究。陈述彭明确指出地理建设、规划、实践中应坚持“因地制宜”,任何空间政策的实施都不应做概括性处理,而是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做适当的调整。陈述彭以大量科学考察和野外观测为基础,在1947《螳螂川流域之地文与人生》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绘图,阐述了对区域地文与人生综合、逻辑研究的趋势。文章从分析该区域的自然背景、地形发育和人地关系方面入手,探究区域内各种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地理现象之整合性与综合性:“如具有生命之机体,不容分割且具个性”,通过分析个别地理因素为区域地理研究打下基础。他还先后赴遵义、沁河流域、桂林七星岩、南岭山地等一系列对于地理典型区域具有代表意义的人地景观开展地貌、自然基础、地文与人生的研究,注重通过挖掘各区域的演变与历史发展过程,恰当的运用注重空间分布和空间差异性的区域论地理学思想,诠释被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在早年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图》中,陈述彭以现有的地形—地质平面图和综合剖面图为基础,提出关于洞穴地貌演进过程的假设和推断。在论述了洞穴地貌图的六种类型后,归纳总结出了一般地貌制图的基本步骤。陈述彭还在《遵义附近之相对地势》一文中对地文分析方法中有关“相对地势”的计算方法开展过比较研究,在《遵义附近之聚落》中对“估计人口之方法”给予了论述,这些都不失为区域论地学研究的典型实例。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述彭以任务带科研组织开展大地图集编制时,将地理学研究和地图制图相结合,明确了制图综合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对制图区域整体认识基础上的系统论的整体观。在地图学研究过程中,陈述彭重视区域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当地地文与人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综合制图要以自然综合体与经济体综合体为依据,注重“自然综合体的内在联系与自然地带规律性的体现”和“区域各种地理要素之相互影响,与当地的地文与人生之深切关系”的研究思路,指出制图实践“能具体揭示自然综合体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反应地域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进行主导因素分析,地理相关研究和叠置法的运用提供可靠地地图资料”的论述,形成的基于系统性区域论地理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地图制图理论,这一系列在地图制图理论与方法上的示范和影响,启发了当时一代的地理与地图工作及爱好者,随后的十余年全国出现了综合制图和综合地图集的编制期。
4.以系统论、认识论和各种地学方法推动遥感地学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1―0078―01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结合实际开展教学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和利用日常生活中能引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素材,引导他们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有效地发挥地理课程的功能。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可引用学生熟知的 “南稻北麦”、 “南甜北咸”等常识,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使其明确我国南北方的差异主要是由自然差异引起的。这样,学生通过对具体地理现象的分析,觉得所学地理知识非常实用,自然乐于接受,从而培养了他们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引入社会时政热点问题
当代中学生求知欲强,对社会时政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适度地引入一些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日本”一节时,教师可引入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政府高层参拜靖国神社及强占我国固有领土等时政热点问题,向学生阐明我国政府的立场,帮助他们认清日本政治的本质。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日本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如,在学习“中国的民族”一节时,我通过组织学生高唱《爱我中华》来创设教学情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懂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地理知识竞赛、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应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进行,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四、巧妙设置问题
“多疑善问,增长才智。”作为教师,既要在备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又要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达到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教学“季风气候”一节时,笔者在导入环节设置了如下问题: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每次去的时候都选择在冬季,而返航时却选择在夏季,这是为什么?我抓住学生急于知道正确答案这一契机,及时地讲解了季风形成的特点。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采用直观教学方式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大的优势是直观性强。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采用直观教学方式,合理地选择直观材料,将实物、模型及图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有关“等高线”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出示等高线模型。这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如,在讲有关“中国政区”的内容时,可引导学生根据中国政区图中各省区的轮廓,联系生活中的实物图像进行联想。
六、充分利用“活动”板块
“活动”是地理教材“三大板块”之一,是地理教材改革的一大亮点。活动板块的设置,为学生实际运用地理知识、熟练掌握地理技能提供了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活动”板块,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在学习“北京”一节时,可就如何有效保护古城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并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撰写地理小论文。这样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进展,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状况,提出将3S技术应用于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 中学乡土地理;地理教学;3S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55-01
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生活化地理”的理念,结合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示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在领略环境与生活魅力的同时,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一、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从近代区域地理学诞生之时,便已经开始重视乡土地理研究与教学,确立了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7世纪夸美纽斯在设计地理课程时就强调必须从乡土地理学习开始;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指出儿童的学习要与乡土知识相结合;继李特尔之后,德国大学教授赫阿尔夫·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中重申了“地理课程应该从乡土志开始”;在美国,地理学习通常采用“同心圆”式(或称“扩展环境”式)的学习秩序,即地理学习从家乡和家乡周边环境开始。在英国,虽没有乡土地理教学的概念,但十分重视地理野外考察。在日本,一向重视乡土地理教学,尤其对乡土地理调查法有详尽地研究。
在乡土地理课程设置方面,世界各国有所不同,主要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如英国、法国等,优先学习乡土地理;第二类如前苏联等,将乡土地理知识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第三类如澳大利亚等,以专题形式在问题探讨中结合了乡土地理的学习。
由此可见,在国外,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乡土地理,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国内研究进展。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乡土地理教学起步较晚,目前,从课程标准来看,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把乡土地理提升至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其纳入中学地理教学的体系之中,且从课程性质、理念、设计、目标以及内容等方面阐述了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与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出现在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部分,且基于乡土地理基础之上的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大,突出高中地理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理念。
此外,国内广大教师与学者也对乡土地理教学展开了大量研究。据文献调研,2000~2014年之间,国内学者在三大国家级地理教学期刊《地理教学》、《地理教育》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发表的与乡土地理教学相关的论文共计69篇,主要涉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乡土地理教学策略与实施途径,以及乡土地理的各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困境的研究,如心理地图法研究、地图导学法研究,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研究、乡土地理试题研究、教育教材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研究等。由此可见,国内乡土地理教育方兴未艾,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各国对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差异。总体上,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时间就越早,相关研究成果也越丰富。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大的如公司、学校,小的如学者个人,都十分重视地理信息技术教育,他们的学生不仅能熟练操作地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软件,如GIS软件,而且能运用这些软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如马耳他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鲜有教师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教学;而新加坡虽然现阶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较少涉及3S技术,但是已计划在中学课程标准中对3S技术的应用提出要求,这将有助于3S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
美国是研究地理信息科学最为前沿的国家,其地理学研究的领域、方向及其变化基本上代表了世界地理学的整体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地理学发展趋势也是世界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世界地理信息技术将不断发展,而中学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必然随之发展。
2.国内研究进展。纵观国内近年来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S技术课程和3S技术辅助教学应用两个方向的研究上。3S技术课程研究又主要分为课程内容研究与课程教学研究。在课程内容上,段玉山、安业分别对高中地理中3S技术应用的选修模块内容与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3S技术部分内容进行解析与评述,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课程教学方面,以课堂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为主。
在3S技术辅助教学应用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3S技术辅助教学——以制作专题地图为主,用于分析、讲解特定教学内容。②3S技术辅助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验教学中;③3S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④基于GIS的中学地理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另外,李晴晴、孙婷等就GIS辅助教学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也做了相应的研究。
整体而言,我国目前的中学3S教育仍属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更多的是面向科研或高等教育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而较少涉及引导学生将3S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用于收集、分析、利用地理信息,解决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的论文。另一方面,3S技术在我国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展也较为缓慢。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地理教师对教材中涉及到的3S技术部分,大部分只是简单地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会使用ArcGIS、ArcView等软件对教材内容做简单的操作演示,几乎没有学校给学生提供上机、体验3S技术应用功能的机会。
三、不足与新思路
综上所述,国外对3S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且其实践教学发展也较快,尤其十分重视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3S技术的问题。而国内研究进展缓慢,对3S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往往侧重乡土地理资源、教材、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少部分基于GIS建立乡土地理资源数据库,而将3S技术综合应用到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则仍较为少见。因此,如何将3S技术的优势应用于在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中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7):4-31.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信文.乡土地理教育的实践研究——以《福州地理》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5.
[5]余茂军,.乡土地理教学中3S技术的应用及实现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8).
[6]曾苏清.3S技术综合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实验教学探究——以海坛岛水土流失检测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新课改 地理课堂 学习兴趣
1.引言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目前的中学地理课堂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主要表现为一些老师仍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方法,使得本应该走上课堂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很好的应用,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2.我国中学地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首先,学习对生活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其次,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索。
最后,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总体目标是: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理论分析
首先,地理的学科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中学地理是一门既包含社会科学又包含自然科学的课程,不仅有一些需要识记的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数学、物理等理科方面的知识。地理学习需要很强的空间概念,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同样,地理学科的学科趣味性也很浓厚,可以说地理是一门典型的横断学科,在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及。
其次,学生个人因素对学习地理具有重要影响。学生个人的因素对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具有良好的学习方式,地理基础知识比较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比较好等这些因素对地理的学习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另外,学生本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会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产生巨大的影响。
最后,地理教师的课程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直接因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都是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所以,教师加快转变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4.提高地理学习兴趣的对策
在新课改的实施背景下,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并且绝大多数同学都对一些地理社会热点问题很感兴趣。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需要我们我们不断的进行反思与改进。
4.1适当引入其他学科知识,丰富课堂内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而地理环境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物、社会、人口等等众多的学科门类。可以说,地理学是一门横断学科,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不但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学习视野。例如,讲解西南季风时可以介绍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正是盛行风的季节性变动带来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为郑和航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讲解洋流的密度流时,可以引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潜艇利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密度差异自由出入直布罗陀海峡的故事;在讲解我国的海域时可以详细介绍一下我国的现状以及中日争端问题的的由来。
4.2贴近生活,多利用乡土素材进行教学
地理源于生活,地理材料的收集也要来自生活。只有从学生身边的生活讲起,利用当地的乡土地理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才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问题时,可以从本地的环境问题入手,这些东西都来源于学生们身边的地区,会有比较深切的感受,从而可以比较大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自己祖国的感情。
4.3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美国有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可见,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现在的地理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还是地理实践活动太少了,有的学校甚至从来都没有这方面的活动。所以配合课堂教学,进行一些课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例如,通过对自己家乡土地的调查,可以发现家乡的巨大变化;通过对河流、空气质量的一些调查,可以亲身感受到环境的巨大污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课堂讲解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也符合我国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
5.应注意的问题
要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就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地理新课改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并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此外,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自身素质的的提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不少。调查问卷显示,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地理课堂依然很枯燥,老师只是讲解一些课内的知识,对课外涉及的很少,要讲出精彩的课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另外,加强地理老师的课外实践指导能力也应该被提上日程。所以,地理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不断的跟上我国新课改的步伐,讲出精彩的地理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
[1]薛彦华.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赵华.关于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10年7月号下旬刊
[3]袁智.中学地理教育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5年5月上半月刊
[4]李荣婧.兴趣及其在课堂教学的激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 创新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地理 “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其核心目标。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此,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是如何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
一、注重优化教材内容
新教材内容中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几乎达到30%以上,对其深入分析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对教材内容拓展和提高的阅读内容。对这一形式的阅读可进行大胆的课堂删减或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中有关土壤内容设计了四段阅读内容:成土母质的颗粒与化学成分、常见的沉积物、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地形与土壤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保留了“生物与土壤有机质”的阅读内容,对其他三部分阅读内容采取了课堂删减,只要求学生根据 自己的兴趣在课余时间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2.为丰富教学内容所出示的案例阅读。对教材所述原理起诠释、实证、应用的作用,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素材。教师应充分用好这些案例,突出其典型性和说明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找出结论 ,并对结论进行再论证,探究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仅获得了地理知识 ,更懂得了方法。如地理第一章太阳活动内容中的阅读材料――磁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其作为本内容的导入材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这种太阳活动形式是一种对人类会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二、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挑战自己、完美自己,迅速实现教师角色的新转变。
1.由重教师为中心的“教”向重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高在上的教师无法建立良好课堂氛围,高素质人才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者,离开合作探究将一事无成。教师应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总设计师,深人学生心灵、学习过程,与学生合作探究,建立朋友型、创新型的教学关系。
2.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发展学生个性转变
新课标改变了过去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教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与教学评比,实行教学目标多梯度、多层次,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评估的多样性,对教材的处理可以从学生心智出发进行增删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实现以知识为中心的地理教学转向发展学生个性的课堂教学。一句话,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本,决定教学需求 。
3.由精英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过去地理教育用地理专家型的学习要求来要求所有学生,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地理学家 ,课程结构体系庞大,逻辑严密,推理性强 ,内容偏难,因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谈“地”色变。新课标突出重视地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重体验探究过程与方法,重爱国主义情感和地理素养的培养。这使得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重在教会一切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事。
4.由传统教书匠向地理教育的实践者、研究者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此,地理教师除了踏踏实实地从事地理教学实践外,必须对地理课程设置,地理教辅资料的编写,校本教材的开发,地理教学方法的改进等诸多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由一个教书匠、传声筒发展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型 教育专家。
三、大胆创新,探索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教育理念,大胆创新,探索新教法,切实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学习新课标,建构新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德国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如果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在课改的大潮中,我们每位地理教师都需要有全新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深入学习地理新课标,在与课标的愉悦对话中去领悟教学智慧,把握新课标的精神,获得行动研究的启示,大胆走向新课程 ,切实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价值观形成等的倾向,处理好地理“双基”的定位,让每一个学生爱学、好学、乐学地理。
2.切实实践新课标,弘扬个性,活跃地理课堂教学
首先,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上台”,“高高兴兴进课堂 ,满意地走出课堂”;其次,避免“唱独角戏”、“满堂灌”,重视与学生合作学习,形成民主平等、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再次,常教常新,大胆创新 ,借鉴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力求准确、 新颖、可行 。
3.搞活第二课堂
(I)参观、考察、调查。如结合本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新化梅山龙宫,大熊山植被垂直变化,紫鹊界梯田等。(2)办地理手抄报 、摄影展。各班建地理手抄报兴趣小组 ,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编辑、发表;办地理摄影展,交流心得体会。(3)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写《从地理区位论分析娄底春园步行街的建设启示》,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4)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制作课外知识卡片,撰写地理小论文,如参加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地球小博士”科普论文竞赛。(5)举办地理知识竞赛。
4.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加强集体备课,重视听课评课,教师间互相交流课堂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教研课题研究。如《多媒体教学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课题,可人人参与。在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写读书笔记,写教学经验,写自己对某一地理问题的看法,写教研专题总结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士军.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高中地理[J].现代教学.200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