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教改;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价值观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做好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为帮助学生能够从历史教育中了解历史的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找到适宜的有效方式。对于眼下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价值观教育问题,需要引起教育界、学校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及时找出解决对策并改善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定义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见,新课程改革后更突出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正确价值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后,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人生观、政治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人生观,要求学生做到“舍生取义”,当民族自由和国家安全面临外来威胁,中国人民应为实现民族自由解放而英勇斗争;政治观,要求学生做到“坚定不移”,拥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政治立场;经济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将金钱和财物摆在恰当的位置;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对优秀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当前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教育不受重视。此次新课改的特点就是把“价值观教育”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且得到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回顾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制定的教案,可以发现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他们都很重视价值观教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价值观教育取向。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观察到教师都过分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往往成为结语一语带过。2.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对历史的了解与应用,更应包含对价值观培养。一方面,历史学习中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伟大的人格和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另一方面,历史事实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印象更深刻和持久。如课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教案设计将“价值观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个人在历史发展的推进作用”。3.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教学目标需要依靠教学活动实现,随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和运用,对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讲解的单一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讲课时,很多教师都会跟学生说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但形势单一过于呆板,给人感觉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口号。
三、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结合历史事实和先进人物事迹。历史并非枯燥乏味,它有鲜活的历史人物,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取材,运用相关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培育对历史事实的辩证分析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介绍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历史事实的列举和介绍,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2.采用多种多样的渗透方式。高中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说理法是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需要历史教师授课选材内容丰富、感彩鲜明,且从中穿插价值观教育内容,做到寓教于史、循循善诱和联系现实,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领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授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等进行说理教学,更能让学生置身于史实的复杂背景中,体验历史人物的真实心理活动和真实情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3.寻找教材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切入点。新课改后高中教材多采取“专题式”汇编形式,虽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讲课,但大量背景材料被省略,仅以一句话简单叙述,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需要历史教师运用自身所具备的通史知识进行补充说明,为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情感的过渡和升华,将间断的历史轴线重新衔接。此外,高中时期的青年学生已具备较强烈的自主意识,不再适应“填鸭式”说教教学,需要教师采用批判性思维,辩证性分析教材的思想内涵,合理选择历史教材中的价值观教育切入点。高中历史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渗透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国史甚至世界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素材,教师可通过教材中的经典例子进行价值观培养,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添加,还可以引用本地特色、历史影像、时事政治等渗透价值观教育。同时,作为引路人的教师也应提高自身修养,坚持原则,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崔海燕 单位:射阳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5):147-149.
关键词:辅导员,创业,教育
课题来源:2010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立项课题(GJY1002006)
自从1999年1月,我国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来,已经有12年的历程,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开展的如火如荼,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创业教育的实施也向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一)创业教育是缓解高校人才供求矛盾的现实要求
自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扩招,大学生的人数猛增。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而在江苏省,截止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阶段。而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据统计,2010届有630万毕业生,加上2009届未就业的学生,今年就业人数总共有800万人左右,而市场的整体情况依旧是供大于求,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随着今后持续的扩招教育管理论文,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必将持续上升,毕业生也将失去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市场优势。”另外,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计划分配向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竞争就业的方向转变,大学毕业即失业已不属意外。与此同时,普通高校之间竞争将更趋激烈,生源质量、就业形势以及学校排名等必将面临更大考验。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将是解决普通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
(二)创业教育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内在要求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创业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的能动的主体毕业论文格式。“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1同济大学前校长万钢曾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培养人才,大学应不断开辟新途径,形成大学与社会无阻隔、无间断的沟通机制,通过社会反馈不断修正培养目标,让学生体验和适应社会需求,锻炼他们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参与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而体现了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符合“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2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教育管理论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国家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也再次提到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传承、传播科技文化知识,而且创造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己经是高等教育现实的任务,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由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教育部24号令和中发[2004]16号文件中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以说,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辅导员是创业政策等信息的宣传者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我国政府每年制定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创业的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最终是通过辅导员传达给高校学生,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创业者的需求变化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辅导员帮助大学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辅导员在促进高校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和社会形势,把握国家政策,感受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注重对学生创业梦想的启发,制定创业规划,明确学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辅导员按不同年级,实行全程化、有针对性、分层次指导。比如,大一不仅通过举办创新趣味大赛、金点子大赛等内容的创业教育,使新生刚踏进大学校门,就明白什么样的学生能毕业,什么样的学生不能毕业,以便扎扎实实学习,明明白白奋斗;而且在观摩各种大型的招聘会体验中教育管理论文,预先寻找、把握和塑造自己。大二开展车工、钳工、数控大赛等以“专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觉地按照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大三通过组织模拟应聘和CAD、UG、PLC等学习培训以“准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他们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等。大四进行“扶上马,送一程”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等形式的“准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准创业”的实践中,体验创业的,磨炼创业的意志。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在参加或者组织各种类型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建立机构、健全制度、指导队伍、方案设计、团队组建以及人员培训等事前计划中;在检查督促、信息反馈、宣传报导等事中控制中;在总结表彰、成果提升、基地建设等事后反馈中都离不开辅导员的身影,甚至实践团队的领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辅导员担任毕业论文格式。比如,自从2002年3月笔者所在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来,有20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二等奖4项,江苏省一等奖4项,2009年一项作品入围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并获三等奖,这些荣誉的取得,一定程度上是和辅导员热心指导分不开的。
三、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的途径
(一)辅导员自身学习是内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辅导员要有效地发挥在创业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首先,辅导员应积极学习了解、熟悉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等创业教育课教师应该具有较为综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学术造旨;其次,发挥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所谓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应率先垂范,在高校教师中树立培养学生创业理念的意识,模拟创业活动,进行创业教育体验活动;最后,应帮助树立学生端正的创业观,理性地看待创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坚持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培养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够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创业素质与全面素质和谐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驾御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创业。
(二)校院领导重视是外因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角色作用教育管理论文,跟学校、学院领导重视是分不开的。“领导就是环境,要设法给别人创造一种想干事、能干成事的环境。”3一方面,创建校园创业文化,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强化学生就业指导,着力实施大学生毕业创业计划,力争到2015年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可采取学生自主结合、师生结合、与科研和生产服务相结合以及对师生的创业行为予以资金支持和启动资助等方式,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定期组织辅导员去实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把辅导员交流到各企业参加一段实际工作或者参加全国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拓宽他们的视野,获取创业教育、教学的新材料和新信息。另外,高校要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一个平台,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所在常州科教城的地理优势,保持与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100多个。同时积极开设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形式的创业教育类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大学教学计划,开展相关培训,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1]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 (1)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3]任彦申著:《后知后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4页.
在高等院校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伦理道德可谓是贯穿始终。无论是管理人员涉及的具体职能权限,还是具体的管理制度及理念,抑或是管理人员关于高等院校未来发展的战略,伦理问题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要使高等院校拥有一个和谐而稳定的校园秩序,这本身就涉及管理伦理的问题。高等院校需要处理好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这必然与高等院校伦理管理问题产生联系。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管理时会遵循伦理道德的内涵,以大众化教育为背景,将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为提高和改善管理层面的伦理道德,因此要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从文化、管理、师德素养等层面开展伦理道德教育。
一、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伦理
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体系最早是由西方实践经验演变而来的,从管理的发展脉络来看,最初只是为了完成某些任务,随着管理实践的展开,管理者逐渐开始关注被管理人员的情感,管理也逐渐体现出对人性的认知、关注和理解,管理工作的这一转变将伦理道德的内容注入管理层面。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宗教种族、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高等教育引导人类逐渐向和谐与共生的方向发展,人类要趋向于自由、和平的发展方向,就要借助于教育的手段,来减少人类间相互排斥、不理解等现象。承载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特殊使命,这便是教育意义重大的关键所在,也彰显了伦理道德在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领域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教育管理伦理的概念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们认为,将伦理道德的观念融入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中,这个过程便是教育管理伦理。由此可以看出,伦理道德中的规范及相应的评价标准都会适时体现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行为中。这就赋予了教育管理伦理深层次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当注重伦理关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接受教育的群体形成健全的人格,让被教育对象在日常行为中按照公平、正义、平等、和谐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因此伦理关系至关重要。其次,在进行教育管理活动时要注重伦理实现的具体途径。教育的伦理管理观念应当体现在教育政策的具体制定及实施过程中,要将实现伦理化的可能性及实现的途径具体化。最后,在思考和分析教育管理行为时应当结合伦理道德问题,将即将开展的教育管理活动按照既定的伦理化原则予以保障。
二、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中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一)管理层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高等院校的管理层主要是学校的高层领导者和一线管理者,如果他们的伦理道德存在缺失,那么在管理高校事务时必然会出现超出权力范围的行为。美国就有教育管理学专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在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德性是最可贵的品质。当前很多高等院校比较关注自身在学术上的权威性,却忽略了道德上的权威性,管理者在其中的管理本质和领导过程被很多高等院校所忽略。任何一个组织的管理层都应当具备伦理道德,并且将这种精神植入管理理念中,高等院校也是如此。在高等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伦理道德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当今高等院校的管理事务中,伦理道德方面的缺失比较常见,并且存在于管理层中。因为一己私利收受贿赂的现象屡禁不止,这是伦理道德缺失的最直接表现。
(二)管理体制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随着世俗化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受到影响。但是,高等院校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可以按照自身的特殊制度来规范和控制高等院校学生道德理念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制定合理的伦理规范,根据学校发展特点和学生特点形成各种规章制度和程序标准,并按照自身的章程形成机构形态是极为重要的。如果管理组织本身存在伦理缺失,那么整个高等院校的价值取向就会发生改变,未来的发展也会陷入危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组织通常以行政化为主。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不同,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体系。高等院校本身是一个学术机构,其管理体系如果一味强调行政权力,就会违背最初的以学术为中心的规范模式,有碍于伦理规范的发展。
(三)具体实践行为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高等院校应当具有崇高的道德目标,这是高等院校自身管理发展中的趋向标准,学校的各项发展都应当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但是,在实际的高等院校管理实践中,伦理道德缺失现象却屡见不鲜。例如,有些高等院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存在行贿受贿的现象,有些高等院校在经费投入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伦理道德的切实履行在高等院校管理实践中是核心的价值标准,也是一所高等院校在管理中的道德底线。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有效避免伦理道德缺失问题,既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有助于为高等院校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专心科研。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是高等院校所不断追求的,也符合人文关怀及伦理道德的相关精神。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行政制度过度化,很多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在高等院校中也存在,难免给高等院校的具体管理实践带来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导致道德理念的严重扭曲。
(四)具体实施制度的伦理道德缺失问题。
高等院校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势必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制度在现实中往往是循环使用的,并且在不断的信息反馈中逐步完善。但是,不同的院校在具体的制度执行过程中完成的情况不一,有些高等院校的管理层甚至对这些制度的遵循情况随心所欲。这是直接导致管理过程中存在缺失问题的原因之一,久而久之会对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应当始终以人为本,将人性化的一面作为管理的核心。管理层应当对师生员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让师生员工不只是把管理制度看作一种约束的工具;管理者应当通过管理制度的适当调整,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如果仅仅采取较为生硬而简单的管理方式,难免会对师生员工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不应只从自身出发,而应换位思考,多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高等院校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还应当对管理的程序有所了解,要全面衡量所制定的制度在程序中是否合理。要将制度中所涉及的义务和权利具体化、明确化,这些管理条例不应只是理论上的摆设,而应当保证其在具体实施中能够给予实践工作支持。
三、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伦理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一)加强伦理道德宣传
在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中,伦理道德建设应当是核心部分。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针对教育管理方面的理论就逐渐形成体系,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在教育管理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已经趋于完善。我国关于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研究开始得比较晚,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高等院校教育管理的伦理道德研究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专家学者对这些方面的教育理论了解较少,时至今日关于其本质和内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于教育管理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体系应当大力宣传,让高等院校的管理层及普通师生都能了解教育管理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伦理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通过法律武器运用一定的赏罚机制来规范具体的行为准则。要使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建立一个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约束其中的行为是必要的。
(三)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责任机制
在制度保障面前,要想让伦理道德发挥一定的作用,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同时也应当建立必要的责任划分机制。在高等院校的范围内,如果有高效的监督机制,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将会变得公开透明,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高校教育管理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很多学者已经发现高等院校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如果管理工作行政化势必会影响学术方面的发展,并且这一现象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面对这种情况,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将行政管理精细化,加强高等院校在学术领域的建设,促进学术与行政协调平衡地发展。因此,要加强高等院校关于章程制度方面的建设工作,将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及发展方向明确化,引导院校在管理伦理道德建设方面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伦理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管理层的道德素质
要想让高等院校按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首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只有管理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以德服人。管理层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按照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方针开展工作。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监督机制
高等院校要想在教育管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当先在内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让师生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保证管理层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公平、公正。管理层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应当不断深入师生员工内部,掌握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重视师生对现阶段管理措施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制度,这样才更有助于高等院校管理层开展未来的工作。
(三)制定程序化的操作规范
高等院校所建立的管理制度,实际是为了规范师生的行为。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有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更应当针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实践行为制定程序化的操作规范,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权益。因此,在制定相应制度时应当尽可能地科学化、规范化,遵循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同时,还要广开言路,广泛吸收师生员工的意见,激励师生员工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并使之程序化、规范化。
(四)确保管理工作合理合法
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事务,首先要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各项规章制度都应当符合高等院校的身份和地位,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师生员工在高等院校这个环境中享有公民应当具有的合法权益。在制定一些行为准则时,还要让广大师生员工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确保管理制度具有合理性。这些管理制度应当使管理层在处理具体的教育管理事务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切合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实际。高等院校要想完善教育管理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建立集合法性与合理性于一身的教育管理制度。不论是学校的最高管理层、一线管理工作者还是普通师生,要想在学校教育管理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都要以学校的相关制度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在高等院校中形成高效、规范、科学的校园环境,才能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立高等院校本身就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管理层首先应当考虑师生员工的真实需求,切实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管理层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制定有助于师生员工共同发展的制度。在制定相关管理体制时,要充分体现出管理层对师生员工的关怀,让师生员工具有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以人为本”应当是每一所高等院校在制定管理体制时的指导思想,这既是管理层体现师生员工价值和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管理制度,以公平平等的原则对待其他师生员工。
一所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环境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谓意义重大。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伦理道德缺失的问题仍旧存在,并且已经影响到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具体效能。因此,要努力创建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道德校园。在今后的工作中,高等院校必须继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伦理道德建设。
相关热搜:教育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模式
摘 要:本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机制、教育手段、校园文化环境影响等方面探讨了系统的中学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中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也是中学教育的中心工作。怎样确保学校的管理科学有效,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者最关心也是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中学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是中学教育构建良好管理系统的重要课题。
1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生存发展之本,也是学校事业迅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中学教育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中学教育水平的保障。学校应该通过制定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和多种渠道招募高素质教师。并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全方面的考核和重点培养,并且通过积极鼓励策略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培训活动来提高自身素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教学能手、讲课评比等活动来提高教师素质。
2 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机制
在新形势下教师的激励机制是实现人才强校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虽然每个学校对教师的激励措施已见成就,但对于教师来说其工作的满意度和积极性还有待商榷,而且目前学校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作为中学教育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机制时首先要以教师的需求为主,应根据教师的激励因素特点来制定相关的激励方法,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所有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构建一个公平的、合理的、科学的而且与中学教育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激励策略来使所有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好地发挥,对于提高中学教育管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必须尊重教师基本需求,同时也应注意满足教师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主要体现作为知识群体的社会属性的要求。对于中学教育管理的工作而言,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和老师,他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就应该充分了解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还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他们的需求与教学目标的合理结合,这样可从根本上提高中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3 教育手段
如今,大部分学生思想奇特,个性张扬,而且接受外来信息和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因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具有很大的惰性和自私性,这给我们从事教育管理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就要从自身和学生两方面着手,教师要以各种方式教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事方法,提高与人沟通和协作能力。并在学生管理中做到以学生为本,适当地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通过不同渠道不断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强化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循序渐进地促成学生自身自觉的学习。
3.1 集思广益,进行集体备课并交流经验
作为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程,首先要能够很好地备课。教学问题的设计、组织教学、课堂引导等,这些都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使老师间通过相互交流集思广益,达到彼此取长补短的目的。平时还应该让教师到各大名校去交流学习,这样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来提高老师的专业素质。对于青年教师,更应该采取集体备课方式,敦促青年教师能静下心来,一课多磨,在备课中真正做到虚心请教,踏实积累,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2 合理进行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电脑与视听媒体相结合的多媒体而言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依据她图文并茂、生动逼真、有声有色的特点,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有趣,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对多媒体运用自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但传统的常规教学也有不可取代之处。作为教育管理者既要接受新的事物,更应该保留传统的特色,让两者充分融合,使其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3.3 通过考试促进教学
中学教师的教学成果是可以通过考试来检验的。而考试不仅是在考学生,更是考教师。考试可客观评价、反馈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试后的教师间对本次考试命题的成功与否进行分析并确定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教育管理者,应该制定课程考试的规则,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到人,并制定相关的考试制度,要求大家都来遵守,保证考试制度的顺利执行。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确定实施标准化考试,以此促进教学、改进学习方法和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4 注重校园文化熏陶
发展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个严肃、活泼的教学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熏陶和环境的感染是必不可少的,她是调动师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全面清理一些与校园文化发展不协调的东西,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开启学生的心扉,使校园成为促进学习、乐观向上的文化乐园。而校园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