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体育学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学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学术论文

第1篇: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术形态;批评文体;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3-0093-05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均有其独特的学术形态:先秦的子学、汉代的史学和经学、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宋明的理学等。学术形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传承性和辐射性,不仅会超越时代继续发展演变,而且能顽强地渗透到新出现的学术形态中去。它们共同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影响着批评文体的创造与选择。

笔者认为,中国学术形态对古代文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批评文体产生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方法论方面:先秦子学的对话模式使得古代文论长久呈现出一种“以说为论”的批评形态;史学的叙事传统,孕育了中国古代的文论叙事,汉代出现的序跋和宋代以后大量涌现的诗话、词话,是古代文论叙事的最为常见的文体;经学的“传”、“注”与“章句”等形式,直接启发了后世评点,评点中的夹批、旁批和评注等皆由此而来;玄学的“得意忘言”使古代文论家在讨论某些难以理喻、难以示范的理论问题时常常借助于隐喻,隐喻体于是成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批评体式。

一、子学之“对话”与批评文体

先秦诸子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后世学术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后世的文学、文论深得诸子学说的滋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与文论。

何谓诸子学说?《文心雕龙・诸子》曾云:“诸子者,人道见志之书。”刘勰眼中的诸子学说是一些“人道见志之书”,这里的“道”,应该是指诸子们认识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总结出的规律。

先秦诸子由于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思想主张千差万别。思想理论的自由,诸子个性的张扬,使得子学文本的言说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姿态。然而细观诸子文本,发现不同的文本表现出的对话模式却是惊人的一致,诸子们喜欢在主客问答的对话中表达他们的思想,阐述他们的理论观点。

诸子学说都是在游说、讲学和论辨中产生的,诸子文本多为这些活动的真实记录,对话理所当然成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论语》是孔子和当时一些统治者及其门徒、朋友谈话的记录。很多章节写出生动的谈话场面,人物对话口吻、神情态度都写得十分逼肖。《墨子》是墨翟及其门人的言语记录。其中《耕柱》《贵义》等五篇是对话体,语言朴实明晰,条理清楚,富有逻辑性。《孟子》也是对话体,是孟轲游谈论辩的记录,在语言文字上已相当铺张。孟子能言善辩,善于向别人陈述自己的主张,语言明晰流畅,意无不达,形象生动。《庄子》是庄周一派著述的辑录,其中不少是庄周和时人或者弟子谈话的记录。《庄子》中,不仅修养极高,神通广大的至人、神人、圣人时常妙语连珠,就连缺臂少腿、形貌残缺丑陋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之流。甚至形形,离奇古怪的动植物,也不时在进行对话,以此来阐明庄子及其后学形形、离奇古怪的思想。《荀子》《韩非子》基本脱离了对话体,表现了专题论文的完整形式。尽管如此,藉对话形式阐述理论观点仍时有存在。从《论语》到《韩非子》,我们可以窥见诸子文本中主客对话形式由实(真实)到虚(虚拟)发展到虚实相间,然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议论手法的历史过程。不管是描写还是议论,主客问答即对话形式是先秦诸子文章中采用得最为普遍的表达方式。对话体既有着极强的思辨性,更具有鲜明的审美特性。论证形象直观。行文极具审美张力和雅俗共赏的审美魅力。由“说”成“论”于是成为子学的一个突出特征。“论”与“说”本来就存在互相融合的可能性,“论”之理论性与“说”之教谕性、“论”之感情性与“说”之形象性,成为了互相融合的内在依据。先秦诸子学说的对话模式以及由“说”成“论”的学术形态对中国古代文论著述产生极大的启示作用,古代文论长久呈现的“以说为论”的批评形态就是一个显著的证明。

汉代以降虽然没有先秦百家争鸣的言论环境,文人士子也逐渐丧失了高昂的精神魄力。但他们骨子里对立德立言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先秦诸子人格精神的向往也从来没有终止过,历代士子无不崇尚诸子,他们读子书、研子学、习子体,这股研习诸子的热情延至近代都没有消退。刘勰深刻地洞察到这点,他在《诸子》篇说:“夫自六国以前,去圣未远,故能越世高谈,自开户牖。两汉以后。体势浸弱,虽明乎坦途,而类多依采。”以扬雄的《法言》为代表的那种用“言”、“语”来立“论”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扬雄他们的著作大多标榜“咸叙经典,或明政术”,但正如刘勰所说:“虽标论名,归乎诸子。”这些著述沿承子学文本的对话模式,在“或问”、“或曰”等拟设虚构的对话中,文学批评思想得以形象呈现。从文本言说形态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诸子对话影响下的鲜明印迹。

宋代,一种独立的批评文体――“诗话”出现。诗话自诞生始,就带着诸子“对话”影响的痕迹。诗话最初是一种口头的和社交的话语形式,后来行之于文字变成书面文本时。就成了那些口头诗歌创作与谈诗论赋社交场景的追想性记录,保留了许多文人讨论诗作诗法有趣对话的原始记录。生动有趣的对话模式,奠定了诗话“以资闲谈”的基调和轻松活泼的漫谈风格,如果说诗话最初确实是凭借着欧阳修在文坛的声望发展起来的。那么最终它能成为古代文论使用最广的一种批评文体,靠的还是自身独特的魅力。诗话不仅著述繁富,蔚为大观,还带动了一系列类似文体,诸如赋话、词话、曲话的出现。形成中国文论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追寻诗话的历史根源,应该可以上溯到先秦的诸子学术,其“以说为论”的对话形态在诗话里得到发扬,而诗话亦凭借着“以说为论”的形态使其自身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尽情彰显了它独特的风格趣味。

二、史学之“实录”与批评文体

在中国所有学术中,史学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与其它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又是其它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基石。每种学术史都是一种史学,因此史学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有了以史为鉴的初步意识,《诗经・大雅・荡》就有了这样的诗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以夏商史事为借鉴,周代人才能更好地处事。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史为鉴意识变得愈发强烈了,《战国策・赵策一》提出:“前事之不忘,

后世之师。”史学虽为历史记录之学,但其所蕴含的经世致用精神,透过历史记录表现出来。因此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史的现实作用,把前朝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变成治理当今现世的明鉴。

中国的史学产生于春秋时代,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溯史传体之源,称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刘知几《史通・叙事》讨论史官文化的叙事传统及叙事原则。亦视《尚书》、《春秋》为滥觞:“历观自古,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于寡要;《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尚书》是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国别史。而“务于寡要”、“贵于省文”则是它们的语体特征。这也就是《文心雕龙》反复论及的《尚书》辞尚体要、《春秋》一字褒贬。《尚书》《春秋》的体势及体貌,构成中国史官文化的叙事之源。

史学与史官密切相连,从上古时代的南史与董狐等被称为良史以来。确立了中国史学据事直书的传统。这种据事直书的精神,以后则成为以儒家价值观为中心之传统史学的重要标准。也提高了中国史学表述的客观性,因此中国史书皆是一个事件接着再叙述另一个事件的形态,在事件之间似乎没有联系性,但实际上。那些史料是经过一番筛检,按照一定原则整理出来的事实。史书体裁基本上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种。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反映出各历史事件的关系。纪传体的重要特征是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呈现出记言与记事结合的状态;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主,详细叙事历史上各大事的来龙去脉,完整叙述整个事件的过程。

史书的实录性叙事极大地影响了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尚书》与《左传》关于“诗(乐)言志”的记载,实为古代文论叙事性言说之滥觞。语出《尚书》的“诗言志”和语出《左传》的“季札观乐”,都是在历史叙事的语境中出场的。《尚书・尧典》对“诗言志”的记载,有人物(舜与夔),有事件(舜命夔典乐),有场景(祭祀乐舞),有对话(舜诏示而夔应诺),叙事所须具备的元素一应俱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吴公子札来聘”实为“乐言志”,与舜帝的“诗言志”相映成趣。季札观乐而明“乐言志”,也是在历史叙事中生成的。之后司马迁著名的“发愤著书”论也是诞生于历史的叙事中,《史记・太史公自序》详细地叙述了著《史记》的前因后果,描述了自己的家世和人生遭际以及发愤著书的过程。史学的叙事传统,孕育了中国古代的文论叙事。汉代出现的序跋和宋代以后大量涌现的诗话词话,是古代文论叙事的最为常见的文体。序跋最初是作者在文章或著作写成后,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等加以叙述、说明。明代徐师曾解释说:“《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但他又说序文“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文体明辨》)。也就是说,议论与叙事本来就是序文的两种功能,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大量的序跋在议论中叙事,在叙事中议论,彼此交融。

“诗话”之体远肇六朝志人小说,而“诗话”之名却近取唐末宋初之“说话”或“平话”。“说话”是小说,是文学文体;“诗话”是文论,是批评文体。“民间说话之‘说’,是故事,文士诗话之‘说’,也一样是故事;二者所不同者,只是所‘说’的客观对象不同而已。”“说话”与“诗话”,虽然叙事内容有别,但叙事方式却是相同的。当然,“说话”(文学叙事)可以完全虚构,“诗话”(文论叙事)则以征实为主,后者与中国史官文化的信史传统及实录精神血脉相联。北宋欧阳修早年撰写过《新五代史》和《新唐书》,史书经世致用的实录型叙事,深刻地启发了他晚年的诗话创作,那些“退居汝阴”之后写下的“以资闲谈”的诗话,秉承的就是历史追忆性的微小叙事传统。欧阳修之后,司马光也同样进行两类叙事:史学实录和文论叙事,前者有《资治通鉴》,后者有《温公续诗话》。

除此之外,史学著作的体例对古代文论批评文体影响也极为深巨。“论赞”是史著一种独特的评论方式,史学家往往详记史实后在篇末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评述,《左传》“君子曰”成为史论之滥觞,之后司马迁《史记》有“太史公曰”,于是这种形式遂成定制。班固《汉书》用“赞曰”,范晔撰《后汉书》除用“赞曰”,另加“论曰”,陈寿《三国志》用“评曰”,来表达对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国古代史著这一体例影响了后世文学评点,其篇末论赞是评点这种批评文体篇末或回末总评的直接渊源。明代历史小说评点,还直接保留了“论曰”这一形式,如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论曰”、《征播奏捷传通俗演义》题“玄真子论曰”、《列国前编十二朝传》题“断论”等,带着明显的史著体例影响的印记。

三、经学之“传注”与批评文体

儒学定于一尊之后,儒家典籍的地位也相应地上升至经典的位置,“经”成了所谓“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经学是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通过阐释儒家经典的思想内涵,用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实践。经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就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十三经”。从个人角度言,学好儒家经典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从政权角度言,儒家经典确立了君权的绝对权威,令天下士子臣服在他的脚下,甘愿为大一统的政权服务。这样来看,儒家经典的价值确实是无与伦比的。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揭示这种价值,从而发挥儒家学说的治世效能。清代学者朱彝尊的《经义录》,著录两汉到清初的经学著作8400余部,经学家4300多名。据此,不难想见古代经学的繁荣状况。

经学研究者在不同的时期走着不同的治经路径。汉儒重小学训诂与名物考订,其学术特点是注重训诂文字,考订名物制度,务实求真,不尚空谈。宋明理学旨在阐发儒家经典所蕴含的义理,褒贬议论,重视发挥。可见,经学是不断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以原始儒家的思想理论为核心,以学术研究为方式,为统治阶级建构一种政治理论体系的活动。

无论如何,汉代最为流行的解经形式“传”、“注”与“章句”,成为历代经学最基本的研究方式。根据《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的分类,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诗》类,《毛诗》传、笺各一种;《书》类,《尚书》传一种;《礼》类。《周礼》注一种,《仪礼》注一种,《礼记》注一种;《春秋》类,《春秋公羊传》解诂一种;另外还有不属于六经范围而被后世视为“经注”的《战国策》注一种。《孟子》章句一种,共计九种。西汉经类传注的产生与不断出现,是适应了当时经学传布需要的。让更多的人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微言大义”,从而揭示和发挥儒家经典中所隐含的义理。进而达到诠释经学义理和揭示儒家经典宗旨的目的。

治经的学者采用“传”、“注”与“章句”形式细致而充分地阐释经文,一方面对字、句的意义加以解释,包括句读点勘;另一方面又对经书作分章阐

说,从而对经书获得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面的理解。这种方式直接启发了后世评点,可以说,“文学评点中的总评、评注、行批、眉批、夹批等方式,是在经学的评注格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代经学的点勘评注,发展到魏晋,在经注之外,子、史、集三大门类的典籍都进入了注释的范围,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等在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再历经唐宋,直至明清,从唐孔颖达注《五经正义》、李善注《文选》到吕祖谦《古文关键》、真德秀《文章正宗》,再到明代中期唐宋派诸家的评点选本,评点这一文学批评形式被文论家广泛运用,之后运用于戏曲与小说这两种文学样式上,更是蔚为大观了。

经注对评点形式的影响主要在体例上,“经注一体”是后世评点注文与正文一体的体例之源,经学家将传注或附于经文之下,或附于整部经文之后,或附于各篇各章之后,甚者将传注与经文句句相附,这些方式都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评点中的央批、旁批和评注等皆由此而来,于是运用文字、音训等治经方法以进行文学批评已然成为时尚。

四、玄学之“得意忘言”与批评文体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对魏晋这个时代有个著名的论断:“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从汉末开始,社会动荡不安,大一统的观念瓦解。正统的儒家思想失去了约束力,魏晋士人看透社会的黑暗,开始以一种出世的心态和追求来面对多变的社会,于是在思想、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上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统一的生活规范,到各行其是、各从所好,任情。

魏晋玄学是在那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在刘宋时,玄学与儒学、史学、文学并称“四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流行,代表着魏晋的时代精神,它把人从两汉繁琐的经学中解放出来,以老庄(或三玄)思想为骨架,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天地万物存在根据的本体论问题。从思想发展上看,玄学是对汉朝学术的一种扬弃。相对于两汉经学来说,它对人们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用形而上的“本体论”取代了形而下的“宇宙论”;但它又不是纯粹的老庄哲学。而是对先秦老庄思想的一种发展,玄学纳入《周易》,调和儒道。

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出现。其在内容和方法上必定是创新的。魏晋玄学在内容上主要探讨“有无”、“本末”、“才性”、“言意”的关系问题,摈弃有名有形的具体事物,而专言形而上的抽象本体和绝对精神。汤用彤先生曾总结说:“玄学者,谓玄远之学。学贵玄远,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之存在。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期神理之妙用。夫具体之迹象。可道者也,有言有名者也。抽象之本体。无名绝言以意会者也。迹象本体之分,由于言意之辨,依言意之辨,普遍推之,而使之为一切论理之准量,则实为玄学家所发现之新眼光新方法。”针对如此抽象的本体论问题,玄学家们必然要提出思考问题的新方法,王弼的“得意忘言”之法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得意忘言”语出《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这段话强调在言意关系中,“言”是工具,“意”是目的;“言”的目的在于“得意”,即在于表达意思,因而不能拘泥和执著于作为工具的“言”而忘却了“得意”的目的,相反,只要意思表达清楚,能够使人领悟,忘却了“言”也无妨。“得意忘言”成为玄学家们思考问题、阐述观点的基本方法,也揭示出唯有透过丰富而具体的语言,才能理解玄学抽象问题的本质所在。因此隐喻成为玄学论著中常见的修辞格,隐喻作为一座桥梁。引渡人们通向意义的彼岸。花草虫鱼、山川景物成为喻体,但它们所喻的对象不是某一个概念或事物而是一种完整的思想,所喻的意义包含在对喻体的整体理解之中。隐喻使人们对这种崭新而抽象的哲学思想的特点有较为深刻和准确的把握,从而为玄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玄学对魏晋文论影响深远,玄学中著名的“有无”、“本末”、“才性”、“言意”之辨,直接促进了魏晋文学理论的产生。且受玄学“得意忘言”方法论影响,在富于诗和哲理色彩的中国古典文论中,古代文论家在讨论某些难以理喻、难以示范的理论问题时常常借助于隐喻,他们既然无法直接地坚实地把握住文艺作品中言和意、形式与情感等变动不居的现象关系,求助于隐喻是最佳途径。隐喻体于是成为古代文论中重要的批评体式。

历代批评家通过构筑鲜明的意象来隐喻批评意旨。晋陆机《文赋》论创作云: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览营魂以探赜,顿清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其中每一个意象都发挥着隐喻功能,联结起来就是对整个创作过程的隐喻性描绘。

用“象喻”说诗也是唐代文论最常用的话语方式。如果说作诗用“象喻”肇自,那么论诗用“象喻”则盛于李唐。据《旧唐书・文苑杨炯传》,初唐张说叙论当世之诗人多用象喻,诸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孤峰绝岸,壁立万仞”、“丽服靓妆,燕歌赵舞”等等,一连串的象喻评说一系列的诗人,佳句如潮,颇具规模和气势,令人应接不暇。

唐代论诗诗中用隐喻最为绝妙者当属《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用诗歌的风格和意境说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和意境。在《二十四诗品》中,“象喻”繁多,司空图用来品貌诗之风格意境的,既有人物形象,亦有自然景象。唐代诗文理论的象喻之法,至唐末表圣蔚为大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是最为典型的隐喻式言说。严羽在推举盛唐诗之“兴趣”时,使用了诸多禅语来喻指,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金翅擘海,香象渡河”等等。严羽藉禅的意象来隐喻诗境的灵动之美、虚实交合之美以及韵味无穷之美。金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使隐喻批评文体有一个大的转折,他注重画龙点睛式的精细批评,如论建安诗歌:“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用“坐啸虎生风”这样颇具力量的形象来隐喻建安时期诗歌风格的刚健与豪放。清代刘熙载《艺概》也使用隐喻,如:“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用四种“景”隐喻四种“境”,此种隐喻式言说,形象而简洁,深刻而生动。

第2篇: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多媒体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比如在讲授田径的理论知识时,我自己制作了PPT教学课件,先介绍了大家熟悉的刘翔和王军霞,并播放相关视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引入新知识。接下来系统介绍了田径运动的定义和价值、田径运动的发展状况、田径运动的分类,并引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运用田径运动来锻炼身体,为后续的实际训练提供理论指导。为了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我先后自己制作了体操、足球方面的技术动作、运动生理学方面知识的PPT,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用多媒体,将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相结合

在体育技能教学时,我通常先讲解动作原理和生理基础知识,把学生对动作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出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景,选择更加优美的示范动作。比如在排球运动的正面双手下手垫球的技术这节教学中,我先领学生看排球实际比赛录像片段,然后自主体验,发现问题。体验失败的感觉后,教师讲解示范垫球技术动作,让学生了解垫球的重点难点,亲身体验技能的形成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步练习,体会手臂夹、插、提的协调自然,分层讲解,由浅入深。教师创意性地给学生录像,让学生看自己动作的回放录像,找到不足,巡回一对一指导,再次讲解纠正学生易犯错误。接下来,分组训练,最后进入游戏环节。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交流,互相纠正动作,掌握垫球的技术,为后续的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活用多媒体,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体育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应该根据差异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为此,我们高中体育课有选修内容。有的选修羽毛球,有的选修篮球,有的选修健美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太极拳是我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凡是我校的毕业生都应该掌握,还会经常进行全校性的展示表演。我们把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教学视频放到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栏目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程度,回家登录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网,反复观看教学录像和动作讲解,逐步提高,保持对运动的兴趣以及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4运用多媒体,在高中体育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富于变化的眼神和生动的面部表情,有许多奇妙的功效。比如面含微笑、用亲切的目光扫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会解除课堂的压抑,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学习;面容舒展,用期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学生的眼睛,会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重视和鼓励,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神色凝重,用严肃的眼神注视课堂上行为失序的学生,给他们适时的提醒或警告,可能会及时中止不良行为,消除影响课堂的不利因素,同时可以消除公开点名的尴尬,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避免中断教学进程,避免了对其它同学的影响,不致中断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之,教师眉宇的暗暗舒蹙,头部的轻轻点摇,嘴唇的微微张翕,都能给学生传递许多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地把心中的真挚和诚恳、信任和鼓励、赞美和肯定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注意用它们调控课堂,将一些不利学习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引导课堂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课堂中可以运用那些具体的形体语言呢?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上课时的目光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老师在看着自己,在和自己说话。这样学生就不容易溜号,肯定比老师眼睛看着天花板或后墙,自我陶醉要好得多。如果说上面那种眼神让学生如沐春风,另一种眼神就让学生如坐针毡。那就是当个别同学上课时调皮时,如果老师专门来制止,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思路不乱,嘴上照讲,采用眼神这种形体语言来解决。以严厉的目光紧盯着对方不放,示意他再捣乱我要发火了,于无声处听惊雷。试想,哪个学生还敢顶风作案。不同的眼神传达出不同的语言。提问时,可向学生投以期望和信赖的目光,对答对的同学报以赞许的目光,对答错的同学一定不能流露出嘲笑和鄙视,而应是鼓励甚至是宽容。

如果说眼神是传达形体语言的最便捷方式,那么另一种方法的效果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适当的时候老师要走下讲台,这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拉近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老师是亲切的、是平易近人的,这样双方是更易配合默契。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正疲倦欲打瞌睡,老师的行进式教学无疑是在给学生无声的警示(别睡觉!老师来了)。而且当有同学窃窃私语时,老师可不动声色地转过去,在他们身边站一站或轻敲一下桌子,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看来这种行进不仅可以发现和不动声色地处理一些问题,还能让老师放低声音,保护嗓子。

还有种很有效的肢体语言是面部表情。它可以传达更丰富的语言内容,作为教师!如果善于调节并用丰富的表情说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接受到丰富的语言信息又能让老师的工作变得更有效和有趣。我曾带过两个平行班的数学教学,我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奇怪的是,我自己的班总考不过另一个班,而且我也觉得在自己班上有点压抑。另一个班的学生每次见到我老远就打招呼,而我们班学生见我就躲。直到后来才知道原因,因为我是班主任。上课时总是把自己角色弄错,看见任何一点不足之处,如教室不干净、黑板没擦、迟到等都会很不高兴或批评!。不满自然会表现在脸上,而且有时潜意识里觉得我是班主任,应该严肃点,故而不苟言笑,所以发挥受拘束。学生也觉得我总是一成不变地板着一张无表情的脸,有问题他们也不敢轻易问,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这种局面。最后一个是老师的仪表风范,如在讲台上优雅地踱着方步的姿态、带着自信的陶醉、潇洒地挥手,配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学生觉得上课就是在拨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琴弦,师生在同奏一曲交响乐,非常的优美。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的教师情绪化现象较严重,若课前遇到不顺心的事,譬如批改作业发现学生有许多错误,或者遇到生活中的其它烦恼等等,气呼呼地走进教室,这势必在面部显露出焦躁、烦恼、厌恶、嫌弃等表情,这种表情会让学生心理紧张、害怕乃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应于上课之前,在教室外停留片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那些烦恼心情抛置于教室门外,以良好的心境、轻快的步履、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手势动作是肢体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辅助口语意义的表达。有经验的教师善用多样化的手势,口中侃侃而谈,两手随着语义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些动作,辅助传递信息。这既强化了语义的表达,又给人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二,调控课堂。如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教师展开双手作鼓掌状,诱导学生共同赞许,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以热情的鼓励;当学生七嘴八舌地混杂着回答问题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个别回答,便可举起右手前臂,向学生示意,学生便会自觉地停止自由发言,转而有序地举手答问;当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停止讨论,保持课堂安静时,可双手前伸,作下按动作,学生便会心领神会地安静下来。尤其当师生间相处较久、彼此熟悉,手势语的作用更明显:如有的伸出食指,竖立于口唇中部,学生便立刻明白要保持安静;有的紧握拳头在肩膀前用力晃两下,学生便明白是在加油鼓劲。诸如此类的默契配合,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且用形象刺激学生视觉,给学生生动的印象,比口头语言传递的信息更有效。

在运用手势语时要注意:不可过分夸张,亦不可过分拘谨,双臂宜稍离身体,显得大方得体;手势应富有变化,时而劈掌,时而握拳,时而交握,时而击掌。但不可太频,让人眼花缭乱。尤其要注意手势应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肯定、赞扬等正面意义,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体的价值。身体姿态也是一种肢体语言,美科学家琼斯认为它是身体语言最外显的表征,学生可以直观而快捷地由教师的身体姿态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解读教师的内心情绪。肢体语言的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声量的强弱和语调的高低,二是站立或走路的姿态。清晰宏亮的声音是一种自信坚定的表现,它会感染学生,有利于振奋学生精神,相对降低干扰课堂的不利因素;而语音含混,中气不足,有气无力,则会使学生精神懈怠,漫不经心,干扰课堂的因素也将相应增多。站立宜挺胸收腹,给学生精神振奋的印象,不宜偏肩歪头,松肩曲背,显得神情沮丧、萎靡不振;走路姿态应平缓稳健,果断自信,不应摇摇晃晃,犹豫不决,给人优柔寡断之嫌。良好的身体姿态是课堂上颇为有效的“身教”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肢体接触是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又一种肢体语言。如抚摸头部、轻拍肩膀、背部等部位,亦能消除隔阂,填补鸿沟,融洽师生关系;有时甚至只要走近学生身边,腑下身子,就会给学生“御驾亲征”的感动,与抚头拍肩一样,都能缩短师生距离,搭起情感桥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人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流利的口语+“身”情并茂的肢体语言=口语表达的新境界,这话不无道理。确实,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肢体语言是辅助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彩屏,教师应充分利用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诠释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第4篇: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1.1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就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专业而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实际的社会体育场所、社会主要体育人群中,根本无法实现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一般的健身房教室根本不可能完成器械动作的练习,中老年人群也无法完成难度相对较高的动作练习。那么,要让大众艺术体操面向社会,就应当调整课程内容,创编新的动作套路以更好地在社会中推广。脱离了社会实际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是纸上谈兵,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忽视了大众艺术体操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现有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却无法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扩大大众艺术体操参与人群,结合就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完善和改革。

1.2人才培养的现状在体育院校中对于艺术体操专业的人才培养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运动训练专业的大众艺术体操项目,一种是表演专业的大众艺术体操项目。在两种不同模式的专业设置下,针对大众艺术体操专业的课程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运动训练专业中的大众艺术体操专项对于学生专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来源主要是运动员,在专业技能上有很大的优势。在面向社会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体育、专业的各类运动队艺术体操教练等,回归到体育的竞技运动队的可能性较大。然而,表演类大众艺术体操项目的学生,专项水平相比专业运动队而言较低,面向社会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社会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主要面向普通的社会人群。因此,同等教学模式的开展,解决不了这一类大众艺术体操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连接问题,也就是说,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根本无法很好地走向社会,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学校在考虑现实的前提下,更要立足于长远的未来,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实效性、主导性和时代性。

2社会需求对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2.1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效性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双边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局面上,还应改革教学模式,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等各个方面,以达到更有实效性的教学效果。在传统固有的教学内容中,从单一的运动水平角度来看,大众艺术体操专业技能的掌握是有效的。但是从长远意义来讲,所学的知识只存在某一个时间段,并且不为社会所用,不能与社会相联系,是无效的。在教学目标中,实效性主要体现在除提高运动技能外,更能走向社会,在社会体育中传播和推广大众艺术体操这一项目上。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外,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接触教学的实践机会,为以后在社会上更好地工作作准备。在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中,教学模式各个方面的改革要与社会实效性相结合,积极了解社会体育发展的信息,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利益出发,真正做到学校体育教育为社会体育文化服务。

2.2专业人才培养与时代性相结合在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注于使学生掌握大众艺术体操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专项技术水平达到等级的要求。然而这种传统人才培养的理念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和运动等级的提高,注重技术的学习和短期的效益,忽视了大众艺术体操动作的广泛性和延伸性,忽略了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从短期利益来看,学生学到了很多的专业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但从长期效益来看,四年的专业学习并不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也在改变,更多的人将对物质的追求转向了对健康的消费。不难发现,在工作后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越来越多的健身房和健身会所相继开展。这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一种蓬勃发展的现象给体育院校的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工作机会。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除了专业的运动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外,更应该结合社会实际培养“一专多能”型、创新型、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

3体育院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3.1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徒手套路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调查的2009级表演专业大众艺术体操专项的14名学生中,从事与艺术体操专业有关工作的学生少之又少,其中仅4人在毕业后继续从事少儿形体舞蹈相关的工作,大多都在进行与大学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由此看出,体育院校的普通大众艺术体操专业学生在社会中很难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或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大众艺术体操自身的普及性和项目的局限性制约了它在社会大舞台上的发展。大众艺术体操项目对于柔韧性的要求极高,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讲,通过大学四年刻苦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完成。但是面向社会而言,对于普通的大众,柔韧性和力量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作为健身或锻炼的手段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可以多增加结合艺术体操的特点进行的徒手成套动作的学习。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的套路动作学习不仅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而且不失艺术体操项目的自身特点,使竞技体育真正意义上向社会体育过渡,充分展示出艺术体操项目作为运动项目的社会功能和服务社会的职责。

3.2在课程中增加利用器械创编简易套路的内容大众艺术体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肢体动作与轻器械之间的完美配合。通过器械展示出来的成套动作更加地新颖、独特,充满活力,能更好地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设置中除了基本的成套动作学习外,应补充一些简单、易掌握的非成套器械固定套路动作的学习。合理地学会运用器械,编排出适合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器械操,如瑜伽球、双人或多人绳操等,不仅能锻炼人与器械之间的配合,保持艺术体操项目的特色,更增加了健身运动的趣味性。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内容中,增加多种课程形式,在保留原有艺术体操项目特色的前提下,突出体现了大众艺术体操面向社会多元性的功能。符合当前体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体育、社区体育服务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大众艺术体操这一运动项目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起到了推广、普及和宣传的作用。

3.3在课程设置中增设创编方法相关的课程内容创新的思维在艺术设计中极为重要,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创作者新颖的构思。一个拥有完美思想的艺术作品,如同一个满腹诗书的学者,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升华了艺术的精髓。开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开创的思维都是好的艺术作品诞生的前提。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创编方法,能更好地创造出顺应时展的艺术作品。在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有合适的课时安排让艺术体操专选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艺术的创编方法。正确创编方法的运用和学习能在以后的艺术体操工作中创造出更多好的作品,能创作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艺术体操形式。

3.4在课程设置的选修课程中多开设舞蹈相关的专业课在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中,如表演专业大众艺术体操专项的课程设置中,除大众艺术体操专选课以外,必修课中的体育类术科课程的数量远远多于艺术类术科课程的数量。就表演专业本身的学科设置而言,多开设艺术类的课程,除了对于本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帮助之外,还能学习和接触到不同门类的艺术类课程(如芭蕾形体、民族舞、现代舞、瑜伽、爵士等)。艺术门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元素虽然风格各异,但是艺术有包容性,舞蹈与舞蹈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在大众艺术体操专业中多开设与舞蹈相关的课程,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以后走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4结束语

第5篇: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体育教学向来重实践而轻理论,这都是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都普遍认为,体育教学主要也是为发展学生方面的体力,同时需要增强学生的体质等,因此一般都需要通过运动和实践来加以完成,导致体育教学大多都只是重视户外的实践运动,而直接忽视了对体育理论方面的传授。正是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了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体育教师其本身思想观念过于固化,所具备的知识也比较陈旧,已经习惯了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实际教学,因此对于多媒体技术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同时也缺乏相应的信息,不愿尝试。

二、应用起来脱离实际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体育教学当中主要也是为了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以此来实现教学的目的。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很多教师大都注重形式方面的应用,并没有从实际的教学方面出发,也没有根据适时的教学需求,以及教学过程当中的实际反馈信息来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2]。很多情况都是教师在台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通过电子黑板的演示来促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所要讲述的知识,因此过于脱离实际,就显得毫无意义。

三、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1.侧重技术动作,突出动作的重难点。体育动作通常完成的比较快,而且有些动作真正演示起来也非常复杂,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教师的讲解以及示范,学生们通常很难真正掌握和理解,所以这就必须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视频效果来解析,将复杂的体育动作放慢的同时,可以将其中的连贯动作分解成多个部分来进行,通过分步讲解,抓好动作的侧重点,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学习“鱼跃前滚翻”这个动作时,通常学生们就很难真正的把握鱼跃的感觉,同时由于进行翻滚的同时,不熟练的学生们很容易出现塌身的情况,所以很难短时间学会。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专门制作一个“鱼跃前滚翻”的短片来讲这个动作进行分解和放慢,从而大大降低其失误的几率,而且也可以根据动作来加入一些特殊的声音,促使学生能够明确整个动作的重点动作。

2.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在真正的体育教学当中,通常教师教习体育动作时,都是一个动作不断的重复和实施,然后促使学生进行不断的训练,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生起一种厌烦的心理、从而感觉体育动作枯燥无味。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体育教师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有意识的启发学生们的体育思维和动作印象,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播放一些音乐和动作等来带动学生进行有节奏的踏步动作,这样学生通过音乐就能迅速的融入到其中,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动作的练习过程当中,直接减少了大量枯燥和繁琐的教学过程[3]。不但有效的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完美的沟通关系,从而真正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最终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和学习当中。

3.加强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也极为重要,这对于学生体育动作和体育精神的学习和领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习篮球的课程当中,教师们在讲解篮球方面的战术配合时,由于很多学生只知篮球,而对于篮球基本战术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在进行战术示范的同时,通常表现得比较紧张和迟钝,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们观看篮球比赛的视频,结合视频来为学生们讲解篮球战术的配合问题,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快进、和回放等功能来实现反复的讲解,促使学生对于战术的配合实现更深层次的了解。

4.实现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但主要还是需要将其当成一种辅的教学工具。因为多媒体教学虽然能够有效的解决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许多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万能的,因此仍然需要结合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对象的情况来进行和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并以此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的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优化组合,真正实现相辅相成的效果,达到体育教学方面的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效果和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也将不断的上涨。另外,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必须要严密的围绕教学的目标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明确自身的目的,实现两种教学方式有效结合和运用。

四、结语

第6篇: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电脑里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教学素材,能有效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素材少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检索和超链接,查询需要的教学资源,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多媒体技术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通常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禁锢了学生思维。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打开和运用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1.减少师生情感交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正常播放课件,学生注意更多的是屏幕上的播放内容,本应是师生间的交流也演变成了“人与机”的关系,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2.学生思维发展受到抑制。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先制作好的,要临时更改很难,这就使得教师很难结合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适当调整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强度难以得到有效培养。3.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感。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文本阅读永远都占据着难以替代的地位,学生要领悟语言,培养语感,必须要注重积累、仔细推敲、品味和比较,但很多时候这些都被多媒体呈现的动态画面和音乐替代了,很难达到深入培养学生语文语感的目的。4.限制了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将显示屏当做了黑板,鉴于屏幕只能一幕幕显示讲课内容,不能将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在一页显示完全,这必然会对学生把握整篇文章造成影响,加之教师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已经设计好的课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容易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中学语文课堂应突出文字魅力

第7篇: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文化渗透作为一个名词,最先出现在企业管理策略中,文化渗透是指“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和推广过程中,把企业倡导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职业操守、为人处世之道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潜移默化地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企业所追求的共同的奋斗目标,让企业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从而达到管理员工、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学校体育文化渗透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体育蕴含的文化价值、审美情趣、体育观念等,通过教化和熏陶的方式,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思维方式和体育情感、态度等,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体育文化渗透和企业文化渗透有一定的区别,企业的文化渗透用于规范员工的行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学校体育文化渗透在于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这种富有艺术及人文精神的文化渗透越深刻、越全面、越长久,其育人的实际效果就越好,从而促使受教育者的行为就越文明、越有影响力和震撼力”。因此,学校体育文化渗透的方式不是硬性地强加于学生身上,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学校体育文化渗透的方式应该是教化和熏陶。

2运动技术与文化的共生性

对运动技术的理解要把技术放在其母体文化的背景之下,因为“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都首先在人类文化的环境中做评估,缺失文化实践的背景,拟议中的技术不可能有进展,文化因素是决定技术是否可能实现的内在条件”。伊德选择弓与箭的技术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背景中技术存在的差异性,生动地阐明了技术与不同文化情景的相适性要求。伊德认为:“技术在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改变着人类活动的习惯,更使得技术形成一种技术文化,进而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人类越来越相信和依赖技术构建出来的‘真实世界’”。因此,运动技术与文化二者不是截然分离的两种东西,而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确切地说运动技术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存在着天然的共生关系。与此同时,两者的共生性还体现在:一方面,运动技术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是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发展。如果将运动技术细分的话,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运动技术器物;中间层是运动技术制度或体制;最深层即核心层是运动技术的意识形态。运动技术作为人类有目的的活动手段之一,承载着人类的体育需求和价值观,是人追求健康或挑战自我的最基本方式和方法,从而使运动技术集中鲜明地体现着人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赋予。

3体育教学中缺少文化的技术传授之惑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过分偏重以技术传授为主导的外显性教育,而无视以潜移默化为主导的内隐性教育,导致了体育教育的文化缺陷,影响了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使得运动技术的传授缺乏方向性与吸引力。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群体很自然地就会认为体育学习就是为了掌握和提高技术,再加之体育教师所设定的“以技术为核心”教学目标的偏颇,使天生存在运动能力不足或运动细胞缺少的学生(即使运动能力强的学生也有技术提高的极限)在单一价值观的运动技术学习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枯燥的情绪随之而来,找不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受到压制,导致了体育教学效果的不佳。

3.1文化教学内容的缺失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历史中,体育教学内容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现象,以至于学生缺乏对各运动项目所蕴含的文化要素的掌握与了解,而教学中单纯的运动技术教学并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文化方面的教学具有历史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点,正好与运动技术教学有很好的互补性,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了解该运动项目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价值体系、文化隐喻等深层次的关联知识,使学生在技术学习中得到文化的渲染,文化的渲染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极大兴趣。

3.2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教师的授课方式很难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具体教学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的技术教学,从小学到高校基本上沿用了一套教学模式,缺少循序渐进的文化渗透历程。正是由于缺少了文化层面的调适,最终造成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厌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同时,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技术模仿中,技术的简单模仿,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

3.3重技术轻文化,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足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更多地关注运动技能的传授和提高,而忽视了“文化”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能把运动技能与文化的学习、教法的掌握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只能让学生学会模仿,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限制了体育习惯的养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技术传授与文化渗透并重体育教学理念的实践路径

4.1“技术传授与文化渗透并重”体育教学理念提出的依据

运动技术:体育教学操作性和默会性特征指向的必然工具。体育教学具有操作性和默会性特征。其中操作性是体育教学的首要特征。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技能的本质是一套操作程序控制了人的行为,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程序性知识概念实际上也是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程序性知识概念实际上包含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技能的概念。”可见,运动技术是一种操作形态的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决不能忽视这种知识。与此同时,体育教学具有默会性特征。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另一种则是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明言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波兰尼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语言文字仅是运动技术一种经验性的表述,这就决定了我们对运动技术的表达和传授,也只能大概意义上的、模糊的表达和传授,是不精确的。运动技术所呈现的“奥妙”与“诀窍”,是难以言表的,须由学习者长时间、反复的练习才能体会到这种“奥妙”。可以说,运动技术的教学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没有了运动技术的教学,体育课程无疑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一定的运动技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渗透:体育教学理念创新的核心。“无论是社会学取向的教学研究、哲学取向的教学研究,还是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研究,它们都有其自身无法回避的局限性。如社会学取向的教学研究因过分追求教学的客观化、科学化,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观性、复杂性与人文性。每一种研究取向,对教学问题的分析途径或解释框架具有特定的作用,不足以全面分析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哲学取向的教学研究秉承理性主义的传统,沉溺于抽象的观念世界,追求普遍性和绝对的确定性,缺乏对当下的现实教学生活的实践关照,忽视了教学问题的复杂性、境域性与文化的生成性。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研究非常重视教学的工具技术理性,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工艺与技术,关注教学的程序、方法、策略与心理的问题。”对于体育教学的研究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来研究体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实现多学科视野的融合。文化学恰恰就是这种着力点,因为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研究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背景。尽管近几年人们开始从文化及文化学的视角关注体育教学问题,但是没有真正将体育教学问题放到文化框架中来认识。体育教学以文化为主要任务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文化可以使学生摆脱自然的限制,运用文化对自然进行观照,从而形成自我反思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自我教育者;文化的功能之一就在于教化,一种文化体系就是一个教育学说;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信念;文化可以使学生变得智慧。”“文化就像是一个大温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里面的成员,既能够影响和定义一个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交流方式、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又可以通过这些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等来创造和传承各种物质和精神成果。也就是说,文化蕴含着创造的因素,又包含着传承的因素;既包含精神的层面,也包含物质的层面。”无疑,运动技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结晶,文化包含着创造体育的源泉。运动技术往往归于静态的逻辑,而文化动态地反映着运动技术形成的历史过程。因此,完整而健全的体育教学不应只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应当是一种包括运动技术在内的整个体育文化的浸润。

4.2技术传授与文化渗透并重体育教学理念的实践路径

第8篇: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1.安全以及行政管理方面

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行政人员利用电脑,管理学校的后勤情况,如档案等资料。

2.文字和表格

借助于电脑,将文字等打印出来,可以做墙面,或者是装饰环境。此外,学校需要处理的表格比较多,应用电脑,制作表格,提供极大的便利。

3.提供专家咨询的机会

网络世界资源比较丰富,动画故事比较有趣,教学方案制作精良,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网络资源可以对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教师能够获得一些信息,并可以和专家进行在线咨询。通过电子邮件,和其他人实行业务往来。

4.对教学发挥辅助的作用

多媒体设备,借助于现代的技术手段,处理信息,应用模拟技术、仿真等技术,直观表现图像。采用技术,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广泛。多媒体技术传输信息方式出现变化,传统的传输是线性传输,现在是全方位的传输,具有生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

5.选择并共享资源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重复的,一线的教师,部分工作具有重复性,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资料存储以来,形成资料库,将资源共享,大家能够不断的学习。

二、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课程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环节比较重要。在开始上课时,需要将学生注意力快速的集中起来,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其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新课导入,学生思维被打开,引发学生联想,转变学生学习状态,改为主动学习,在一种比较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就可以将新的知识掌握。以数学课为例,在讲解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两个人相对行走场面,对两人行走方向进行演示,进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运动方式。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对此知识的学习抱有强烈的热情。进行视频播放,听录音,进而将课题引入,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比较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教学的过程比较自然,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

2.重点突出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通常是将教学的重点逐步表现出来,在这个问题上,会占据很大的精力,并且花费时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愿意去学习知识。在学习重点方面,教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比较生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将难以传达的内容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重点问题突出,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如果对某一项事物的学习产生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动力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比较强烈。多媒体技术采用的方法是音像结合,这样的教学过程比较有趣,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以语文看图课为例,应用多媒体设备,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得以展现,情景比较生动。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

4.借助多媒体设备,对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先是把知识变成能力的过程,再则将能力变成智力的过程。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可以实现多种练习方式,训练的方式比较丰富,可以一题变为多题,也可以一题具有多个解法,新知识得以巩固,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学生可以有机会表现自我,学生具有成就感。以《分数的意义》为例,练习是根据制定的分数,进行图形填色。在这种情况下,练习答案不具有唯一性,教师可以应用计算机,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机会,在将答案填出来以后,教师为学生加油,让学生继续想办法,如果学生填写的正确,系统会给反馈信息即肯定,如果学生出现错误,教师也要安慰学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教师自身需要不断的学习知识,学会运用现代化的科技,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地进行探索,教师自身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三、结语

第9篇:体育学术论文范文

就体育课堂而言,它主要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室内进行的理论课,一种是在体育场等室外开展的活动课。体育的理论课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因此可以对其他学科已经成熟的现代化教学手法进行借鉴,其中大多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没有足够的学习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精神往往较为放松,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但是,很多学生喜欢的是体育活动课,而对体育理论课缺乏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也难以达到其教学目标。体育理论课是对学生体育技术上的理论指导,它和活动课相比确实显得更为枯燥。所以体育教师也要注重体育理论课堂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体育理论课是为体育活动课服务的,这些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同时学生在体育活动课程中来运用和体现相应的理论知识。并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需要在体育活动课程中加以运用就行。所以,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有兴趣学习并熟练地掌握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那么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计算技术可以使枯燥的体育理论课堂更为生动有趣。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多媒体设备上,比如录像机、多媒体体课件以及投影仪等等,从而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图像及视频的形式来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从而使得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模式变得更为丰富,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体育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篮球视频片段,然后根据篮球运动员的动作和篮球比赛规则对视频进行讲解,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视频中的一个规范动作的难度动作进行移动、回放以及定格等,学生就可以通过清晰直观反复地观察来了解动作要领,并在体育活动课上进行动作技术学习和揣摩。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示范动作时不可能做到精准的同步解说,特别是在对跳跃等空中的技术动作进行讲解时,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实现同步解说,教师可以通过回放、慢放、定格等操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实际技术操作如下:在排球教学中用图示来讲解排球的扣球技巧这样不仅能够使体育理论知识变得更具吸引力,而且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可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另外,教师还能够和学生进行互动,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检验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比赛,选取几个没有在课堂上播放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在看完以后,快速的对教师给出的提问进行回答,并最终选出表现最好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都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从而大大的加强了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

可利用计算机技术用彩色活动图形来对比如篮球、排球等体育教学活动的战术过程进行呈现,同时可将此作为测试工具,看学生是否能作出近似在比赛中的反应。测试者可以在相同的战术情形中接受集体测试,整体交流可以输出受控的战术情形,使不同受控者在相同条件下的战术意识过程的研究成为可能。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这种技术难以实现,但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近似实战的演练,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有利于加速战术意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增强临场应变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战术能力。

3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校园体育网站

就体育教学而言,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其空间和时间毕竟有限,但通过体育网站进行体育学习其空间和时间和却是无限。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体育网站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更丰富的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学生在体育网站上学习体育知识还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另外,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的学习和沟通,体育网站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学生可以通过体育网站向体育教师提出一些教学上的建议,而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建议进行汇总,并不断改进其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好地实现其教学目的。

4利用计算机检测学生技术动作

技术动作的掌握体育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可以用摄像机先对学生的整体动作进行拍摄,然后将其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可以将学生的整体运动轨迹及身体各部位、各关节点的相对位移、相对速度、绝对速度、角速度、加速度、速度等一系列参数清楚地显示出来,改变这些参数,那么相应的技术动作也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动作。如就以标枪投掷为例,掷标枪的远度受出手高度、出手速度以及出手角度等参数的影响,教师利用计算机控制,保持其中两个参数不变,然后改变第三个参数,屏幕上标枪在空中的轨迹及远度就会发生变化。学生在对纠正后的参数进行反复分析和研究后,可以帮助其有效地提高掷标枪的远度,这也使得传统体育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5具体计算机相关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主要依赖于学校方面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和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仿真技术的具体应用。这里的仿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依赖计算机的仿真技术来建立体育方面的实验科学的具体数据集成。通过对体育活动中人体肌肉的具体参数的采集及推算,了解在体育活动中的人体的运动状态,以方便学生更好得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二是体育图像视频的处理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在体育活动中或者是相关体育技术的讲解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让同学了解到体育活动的具体的精华所在,对体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三是体育自动控制系统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借助计算机中的中央管理站、控制器、传感器等不同计算机的构建建立一个属于学校的网络系统。在学校的体育馆中、体育器材的使用和管理中、具体的体育训练中讲体育网络加入进去,加强整个校内体育网络内的交流与学习,通过整个网络和框架的构建以及框架内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学校体育系统的升级。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