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荷塘月色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的专业的生活主要内涵是什么呢?我首先想到了教师的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的讲课后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备了一辈子。
我相信,大凡有点成就的名师,都会像这位历史老师那样用其一生来备课,他一生所过的专业生活,主要就是备课。备课,绝不仅仅是写份教案而已。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思考教法这些大量的工作是不是可以算作隐性的备课呢?
吃自己嚼过的馍也不甜
此话出自一位老教师之口。有人问他,教书三十余年,你怎么每堂课还都重新备课?答曰:“吃别人嚼过的馍,不甜;吃自己嚼过的馍也不甜。”这一比喻,真是形象而贴切。
叶圣陶先生提出过“教学欲”这一概念。教学欲,即上课的主动性和激情。一个没有教学欲的教师走进课堂时会步履迟滞,讲起课来会无精打采。如果有了跃跃欲试的激情,有了一吐为快的宣泄需求,那么这堂课才会上得畅快,上得神采飞扬。而吃嚼过的馍,连自己都会感到厌倦乏味,又怎能有兴致勃勃的教学欲望呢?备课,如果备到了立马就想向学生倾诉的地步,这堂课必定会吸引人、感染人。
教学乃“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忽、缺漏甚至是失误,但是,这些遗憾都可在下一堂课加以弥补。遗憾可变为登上新台阶的动力。尽管下一堂课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遗憾,但这样的循环,实质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也许我们的课永远达不到完美,却可以不断走向完美、接近完美。明乎此,又有谁愿意裹足不前呢?
许多优秀教师都很重视教学反思,这就是化遗憾为财富了。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其实,教师的责任又岂止于弥补遗憾,不断地求变求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听一位老教师教《荷塘月色》,他一上来先从时代背景说起:此文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现实的黑暗使作者陷入彷徨和苦闷之中,所以作者在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后面又表现了对现实不满的激愤心情……一听,就知道他用的是老教案,其语言也是教学参考书上的那一套。看来,他不知道如今对课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早已取代了对课文单纯做政治性的解读,仍然是固守一隅,抱残守缺。据说,这种一本教案沿用多年的情况在学校里还不在少数。年复一年地炒冷饭,照本宣科,不断重复自己,能没有职业倦怠吗?又凭什么让大家尊重你、佩服你呢?
谈到这件事,我的一位朋友说,不要说是重复使用老教案,就是新备的课,也可能需要作出临时调整。他讲了他自己教《荷塘月色》的故事,上课之前,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对他说,上课请不要提问他,因为最近家中发生变故,内心很乱。于是他在这堂课的最后做了这样的发挥:《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作者从现实的俗世中解脱了出来,进到了一个纯美的自然情境之中,心灵得到了慰藉和滋润。自然美对人具有调适甚至疗伤之作用,年轻的恩格斯就曾经在失恋后进入阿尔卑斯山旅游,使内心得以平复……最后他说:现代人的心灵难免会处在烦躁、焦虑之中,所以每个人都要善待心灵,寻找到自己心中的“荷塘”……听课者无不认为这堂课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一位教师只有常教常新、与时俱进,才会永葆教学青春。他不但不会去吃自己嚼过的馍,而且总是吃现蒸的馍。所以,根本无需乞灵于旧的教案。
看似随意,实则刻意
有些教师平时的课上得还不错,但一上公开课,由于过于刻意,反而上得不如平时。
有位女教师擅长朗读,音色悦耳,平时授课很受欢迎,效果也好。那天我们一行人去听她的课。本来,那篇课文短小清浅,很适合朗读教学,可是她却刻意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弄得个人特色荡然无存,让我们好不失望。有位教师总是不满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课上得很是纠结。原来,他要求学生的表述必须完全符合他的意思才行,这种刻意其实就是刻板。看来,刻意而为,往往是吃力不讨好。执教者累,听者亦累。
词典上对“刻意”的解释是用尽心思,并无贬义。和“刻意”相对应的是“随意”。讲课当然需要尽心尽力,不可随意为之,但随意有时却可表现为不经意、洒脱、尽兴,使教学平添色彩。对于刻意和随意,沪上一位名发型师有次在聊天时给了我极大启示,他说,最好的发型都是刻意营造的,却看似随意。――现代人厌倦了整齐精致的形象,转而追求率意闲散,追求释放个性。原来,随意,绝非随便,实质是刻意为之。上课是否也可如此呢?它应是精心准备的,但上得却自然有个性。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也说过,他追求的是“没有艺术的艺术”。所谓“没有艺术”并非不讲艺术,而是让人看不出人为雕琢的痕迹。
精湛的课理应轻松、本色,而又恰似行云流水。有的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多方征求意见,不厌其烦地多次试讲。――愚以为,如此做法大可不必,这种刻意也许最终会消解了激情和自我本色,给课带来太多人为修补的痕迹,甚至成为“四不像”。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语文教学;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49-01
教育部2009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内容和结构上更突破性地将职业模块作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有效推动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但目前来看语文教学中的“职业化”特色并不明显,为专业服务的意识也不强,教师在授课时无视学生的专业属性,其结果必然是让语文陷入教师叫苦、学生痛苦的尴尬境地。要有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让学生在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中提高职业能力,从而认同语文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一、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拳头”专业,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家长、园长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应根据幼教行业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根据我校学生目前的情况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训练。1.阅读理解能力,能根据职业需求,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具备较强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解读领悟能力;?2.口语表达能力,能根据语言环境,借助语气、表情、肢体动作恰当地表情达意;3.语言交际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准确、清晰、得体、有条理地进行沟通与交流。4.文字表述能力,能根据岗位需求,正确编写教学案例以及相关的应用文体,格式规范,用语准确。5.活动设计能力,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活动项目,引导幼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二、立足职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一本教材要满足所有专业的能力需求显然是不现实的。新课改要求我们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我们的标准是舍弃那些远离时代背景又脱离专业能力训练的,增添一些既能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又贴近学生兴趣的内容,并按照阅读理解、口语表达、语言交际、文字表述、活动设计五种能力训练的模块层层深入,逐步推进。为此,我们立足专业需求,根据我校使用的人教版的《阅读和写作》教材与高教版社中职《语文》教材相结合,选取更跟适应职业需求的内容,如加强日常的应用文写作,利用学校图书馆借阅《演讲与口才》等等,调整的课程内容,既不失语文课高雅的文化品位,又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职业能力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应用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见习的机会和网络资源,将学生分成小组收集幼儿园的教案,分学科,分时间段的汇总并装订成册发给学生保留,养成学习和积累教学资料的习惯。利用教室中的黑板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设置“文学欣赏”、“每日一练”、“儿园教案设计展评”等栏目,展示学生的作品,这样不仅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
模拟专业与岗位实况,借助专业实习培养学生语文技能。实用性、应用性、职业性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精髓,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现场实践性教学很难频繁的实施,多数情况下只能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因此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策划出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幼教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前的综合演练的大舞台。比如讲“求职应聘”知识时,我们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幼儿园招聘场景的资料片,然后由各个学习小组组织策划,选出代表模拟招聘,学生自觉地进行分析、交流、对话沟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应用、应变能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四、作业设计贴近学生,体现专业特点
【关键词】 语文课堂;个性化;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16-01
调查表明,中学生最不喜欢的课是语文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课本上的知识高考时不直接考(学生还是以眼前利益为重的);二是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功底不好,即使长时间的学习也很难有大的长进,导致丧失信心);三是不少教师利用配套的教参,有的甚至是把特级教师编写的教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结果效果不佳(可以说,那些教参教案是大众化的,四平八稳,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更重要的是不贴近语文教学实际)。
怎样改变语文课堂的尴尬局面呢?俗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时代是崇尚个性的时代,有个性才有吸引力。教师也要创造个性化的课堂,这样才会吸引学生,语文教学更是如此。经过长期的一线教学,尝试出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要在教学中设计,创造笑声。
编写教案时,一定要在一节课内设计一个小。在古板的面孔下听课的学生思维不会
很活跃,学生在学习上往往会处于思维呆滞的被动状态,几节课下来,容易出现精神疲倦,甚而导致厌烦。因此,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采用什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运用什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怎样的幽默语言获取学生的笑声。同时要善于激发疑问,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他们开动脑筋。
要不断变换方式,激发兴趣。
有一位新教徒在祈祷时很想抽烟,他就问牧师:“我祈祷的时候能抽烟吗?”牧师很是恼火。第二次祈祷时他又想抽烟,他这样问牧师:“我抽烟的时候能祈祷吗?”牧师大加赞赏。同样一句话,表达方式变了一下,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方式要不时进行改变,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比如,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第一课时梳理知识点,我采用了小组分组讨论,各列出重点互评;第二课时要加深对课文知识及人物的印象,我采取了分角色表演,大家兴趣盎然。
允许犯错,正确引导。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的交流,是人就免不了犯错。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这样学生才会大胆说出他们的想法,才能对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但是有笑声的课堂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为有的学生觉得老师比较幽默,不“凶”,就会飘飘然起来。例如,我上《荷塘月色》时,我问朱自清先生在路上都想到了什么,有个学生竟然嘟哝一句——女人,虽然声音很小,但大家还是都听到了,于是便哄堂大笑起来。这种时候,教师绝不能焦躁,更不能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我引导说,确实有,想到了江南采莲的姑娘,说“女人”感觉不雅,在善意的批评中那个学生低下了头。
要用多种增强教学吸引力的手段。
对待学生要用心去对待。如讲课时要以眼睛注视学生,并留上一二秒的时间。无论提问、
[关键词]艺术类职校 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 学习方法
语文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是中职艺术类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能转化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是一个德、智交织的知、情、意合一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善、美合一的过程,没有艺术的方法,这个过程就会落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没有完成。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限制、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学校的重视程度等,都是造成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职艺术类院校,语文作为提高学术应用能力的工具,教师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一、艺术生的语文学习现状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
艺术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毕业后考入的,其中选择入读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文化课成绩太差,无法考上高中,所以选择了文化成绩门槛相对较低的艺术类职业学校,希望学得一技所长,以后可以找到一份专业的工作。结果是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语文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而艺术类职校的课程都是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学习地位明显低于各专业课。学生从入学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时间投入很少,缺乏必要的预习和复习,学习效率低下,上语文课对他们来说如坐针毡,甚至借各种理由逃课,即使在课堂上也是心不在焉,上课打瞌睡、走神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不足
艺术类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处在15―19岁的年龄段,正好处于叛逆期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生多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但条理性不够,情绪不稳定,容易波动。他们不像一般高中或高校毕业生,受市场经济制约,无论主观与客观都给他们造成压力,务必学好语文,打好基础。他们觉得语文对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艺术类工作用处甚少,学不学都无所谓。他们觉得自身语文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无助,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课堂产生反感情绪。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更谈不上什么积极性。
二、艺术类职校语文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有限
就教师队伍而言,艺术类职校的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年轻教师有朝气,有理想,但是教学经验尚且不足,老教师知识没有及时更新,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由于各职业学校之间的交流较少,缺乏教学理念的流通,单靠上公开课和集体讨论探索,但都很难有所突破,收效甚微,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再者,教师长期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张扬的个性,还有对文化课特别是语文课的轻视,教师感觉受到的重视不够,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和教学的态度,因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配套设施
在教学模式和授课的手段方法上,大多艺术类职校还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大班教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忽视了语文的语用功能,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习惯活跃的艺术类学生无疑是一种束缚。由于教学设施的缺乏,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配套设备跟不上,多数情况下用的还是黑板、粉笔和课本。艺术类职校主要注重的是专业的培养和教育,因此文化课的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大多在一周四至六节课,训练强度很难达到要求。
(三)教材使用与实践脱节
中职语文教学要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就要把语文作为学生提高应用技术的工具,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但是现有的教材很多仍以考试为重点,很难充分适应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到目前为止,中职语文教材尚未形成科学体系,水平、质量参差不齐,而且教材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实践严重脱节。与艺术生语文水平相适应的语文教材更难找到。
三、如何运用教学艺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艺术备课,准确评估学生的语文学体水平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教师来说,这个“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过程,是指备课过程,是备课的艺术,即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的设计,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教材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好了,处理恰当了,处理科学了,这就是备课的艺术。这一“预”不“立”好,这一着不慎,这一艺术的契机没有抓好,这一艺术的闪光点没有亮出夺目的光彩,就会酿成满盘皆输的不良后果。艺术备课一是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段、知识层、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已知什么、想知什么等等。二是针对学生,确立教学目标,深刻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材、艺术的设计方法,科学的安排步骤。设计出有特色的教案和课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
(二)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寻求教学艺术的途径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因此,了解学生的专业,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去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在广西艺术学校里,艺术生们对他们的本专业是非常重视和爱好的,任何跟他们专业相关的事物他们都会好奇,因此从这个点切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时候,全文通过描绘素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忧悉和苦闷的心情。在给美术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时候,我会着重讲述作者描述荷塘月色的词句,让学生想象月下荷花的别样情趣,荷叶的交错,光和影的重叠,把课文当作他们的画板,把词句当作他们的画笔,引导全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用美术的眼光去欣赏作品描绘的素雅朦胧的景色,去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而在给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时候,我会用著名歌手组合“凤凰传奇”所唱的歌曲“荷塘月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他们像歌词中的“鱼儿”一样畅游在这铺满月色的荷塘里,一边轻声歌唱,一边用低缓而委婉的语调将全文诵读,学生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沉浸在散文所表现的意境中。
(三)重视个体差异,教学艺术的师生情感培养
现在广西艺术学校的中专语文教学,教师授课的班级都是按专业分别上课,舞蹈班、美术班、声乐班、器乐班、主持班等。专业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也不同。舞蹈班的学生外向而活跃,美术班的学生内敛而安静,声乐班和器乐班的学生比较开放和张扬,主持班的学生比较沉稳和自我,等等。但是在所有的班级当中,都有语文基础较好的,一般的,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语文学习呈现层次多样化,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就更要有针对性,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基础较好的学生,基本都是想在中专毕业后参加高考,继续读书深造的。
教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从而加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要求他们除了掌握课本的知识外,还要布置阅读一些课外参考书,并做一些练习题以巩固和强化,要求学生进行反馈,以便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批改和讲解作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为高考做准备。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应根据他们的起始水平,在统编教材外,另外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和练习,帮助他们学习、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排除畏难情绪,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而且要多鼓励,使他们逐渐提高,达到中专语文入学水平,从而为他们毕业时达到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是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告诉他们,只要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如在进行写作指导的时候,基础较差的学生通常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写作,在这种情况下,我除了为学生进行审题、分析、立意,进行发散性提问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外,还会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在作业本上写下一小段鼓励的话语,如“如果能够把过程写得再详细一点,肯定会更好!”、“你的立意很新颖,想法很独特,给力啊!”、“这次较上次有进步,要继续努力哦!”。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关注,就算成绩暂时落后也没有被抛弃,对教师的感情会更深厚,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这也是教学艺术中既教书又育人的统一。
(四)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的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动力所在。如何才能使这个催化剂发生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推动学生不断向上的动力?除了一成不变的粉笔、黑板、课本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双向沟通,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如教具教学,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教学主题,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仪器等器具。又如实物教学,让学生通过实物的感官,认识事物之间的来龙去脉,从而习得新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趋势,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结合课文的内容和意境,给音乐班的学生播放一段音乐,给舞蹈班的学生观赏一段视频,给美术班的学生欣赏一幅油画,给主持班的学生学习一场辩论……在这种视觉和声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进课文中,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记忆也相对于单纯的课文讲解要深刻得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不论是新课导入、课文分析、知识点讲解,还是总结复习,都比单一的教师讲解要生动、形象,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知识的巩固都会更强烈和深刻。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艺术类职业学校一方面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教师继续教学、深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语文教学人才,才能真正改善艺术类职校的语文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责任心,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继续积极学习,进入到学生的专业课堂,探索研究文专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全方面提升自己。
总之,语文教学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它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宫殿,它是教学皇冠上的明珠。谁都想走近,谁都想摘取。在艺术类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艺术中,我们还只是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去面对和适应。我们应该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仅要教语言知识,更要教文化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准确评估、合理分配、文专结合、教学优化、联系实际和自我提升等教学策略来提高艺术类职校的语文教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让各种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最优化,以便更好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丰富,从而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崔,2012,浅析提高艺术类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文科爱好者》(教育教
学版),第2期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 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能力。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大量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模式,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进入教学领域,改变了原有的填鸭式满堂灌,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大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实行个别化学习。而且通过CAI课件教学,可以通过仿真和模拟所创造的情境进行仿真学习,使学生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形成一种真实感,从而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对提供的问题,练习题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末来的教学模式将是融入了全球性的个别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和集体学习为一体的新型、多样的学习方式。
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现代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教科书将被视听教材及各种学习软件所代替,“教材”应改名为“学材”,要教东西更多,但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模式
1、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多媒体课堂演示教学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这一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准备、教学技能等对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在使用时,要认真研究如下问题:怎样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如何根据多媒体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助教型课件和电子教案。
2、多媒体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
是指多媒体网络教室或者开放式CAI教室,利用系统的多媒体CAI课件个别地、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
这种方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接受多媒体信息的刺激;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参与学习;学生在超媒体结构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主要依赖教学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系统进行学习;学生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的进程。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控制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编制学习软件,或者通过教学软件的设计来间接控制教学过程。
3、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
是指用虚拟(Virtual Reality)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教室、虚拟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 传递虚拟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这现实生活虽不是用实实在在的实物构成,但却可见、可模、可动,甚至可吃,起到十足的仿真效果。仿真实验课件入机交互界面接近真实实验,学生可以操作任何东西,而不必担心损坏该物。
4、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新闻讨论组等进行距离教学的形式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全球化的网上教育”是世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在国内外蓬勃发展。远程教育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化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最具影响的应用之一。这种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远程教育,尤其是基于Internt的远程教育成为末来教育发展方向。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信息的提拱者,采用HTML、VRML、Java等语言组织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动态三维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从而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基于以上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特点、基本模式的认识和分析,我在语文教学中能转变观念,强化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自觉采用幻灯、投影仪、VCD、CIA课件、鹏博士、维美学堂等教学设备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不断实践。
1、对于“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上课前,认真备好课,将每堂课要检查的注音释词或要讨论的问题等到先用胶片打印出来,再修饰一番,有的还涂上一颜色。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就用投影仪投射出来,一是节省了上课很多板书时间,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是打印在胶片上而不是手写,投射出来后,效果极佳,规范端正、整齐清楚,学生就像在看印刷教材一样,很受欢迎。学校领导和老师听了我的课后,都盛赞将教学主要内容打印上这种做法,认为投影效果远超过在胶片上写,值得推广。
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易不集中,上课时一味地讲,难于将学生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对VCD光盘表功出极大兴趣这种情况,在教学时,讲解完一个内容后,就放与这个内容相关或相同的VCD光盘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如上《荷塘月色》时学习完文中蕴藏的感情思想后放《荷塘月色》的VCD光盘,在声、形、色为一体的画面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播放VCD光盘时我特别注意时间的控制,因为如果时间太长,学生兴趣点转移,容易疲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一般采用“讲、放”结合的方法,讲一段,放一段,有张有弛,充分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CAI课件是近几年教学中涌现的最为先进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具有超文本的特点,可以上下、前后、左右交叉链接。CAI课件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丰富地再现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新的途径,比如上《美“挑战者”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前,让学生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坠毁时的火焰,麦考利夫的照片等。以加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上丽道元的《三峡》,就用《三峡》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身临其境,很好地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并通过网络将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2、对于“多媒体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采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设计好[目录]、[读书笔记]、[录音]、[资料检索]、[邮件]、[学习导航]、[操作指南]、[媒体库]、[退出]等项,[学习指导]等项内容,又设计了[导语]、[导读]、[朗读]、[作者]、[小结]、[扩展]、[训练]等子项内容,让学生自己操作,自主学习。如阅读指导、形成性练习题的训练,单元测验等都可用这种教学模式。
3、对于“计算机情境虚拟教学模式”的应用
如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计情境虚拟教学课件,将夏秋的景物为背景,旁白美女蛇的故事,让学生进入鲁迅笔下的“我”的乐园,接着显示冬天百草园的景致,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拍雪人和捕鸟的情景场面,这样在情景虚拟中进行了个别化学习,其乐无穷,学生越做越有意思。
4、对于“因特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
这种应用主要取决于Internet的普及程度,比如大部分家庭上了Internet,那么,老师可在网上答疑,信息,或通过BBS与学生进行讨论。电子邮件则提供了非实时的交互,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现在,不少高等院校,高级中学已建成局域网,对学生来说,可适当鼓励他们上网浏览,学习。老师也可以把作业、辅导、解答等放在网上,让学生下载。或用电子邮件传送作业,解答疑难等。“网上教育”应是末来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主编《现代教育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版。
多年来,由于职业教育“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营养不足”,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备受冷落,这与普通中学的关注程度反差很大。事实上,中职学生大多属于文化上断层、精神上匮乏的弱势群体,语文素养不高,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中职阶段是他们完善自我、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
随着职校生就业形势好转和单招规模逐年扩大,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普及与不断深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在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为了改变中职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在语文课教学中,笔者试从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生活化、以专业为本三个方面搭建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平台。
一、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部分中职学生由于长期属于“学困生”,语文水平和能力普遍较差,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但语文教材与其他课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精选的文章,都是以它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产生共鸣,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感情变得更加纯洁、高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理想中的社会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对景物作出了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再如色彩素淡朦胧、旋律和谐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雄奇峻拔、文物荟萃的泰山奇观(《雨中登泰山》)。这些课文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真是沁人心、怡人情!
教材内容的美,是经作者的审美处理将自然美与社会美有机结合,比现实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能给人以美感。语文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而且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同时,更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亲自欣赏自然美,感悟社会美,领略艺术美。培养和训练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即由欣赏课文中的美景到自己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美景。使中职学生完成由厌学到好学的心理蜕变,达到以趣促知的目的。
二、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显然,就语文教语文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
所谓“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这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并由此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也就萌生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语文教师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
生活处处皆语文,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针对中职学生冷落学习,回家迷恋电视的现状,笔者引导学生注意电视节目、广告、标语等,并要求学生上语文课的前5分钟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此,学生不再保持沉默,争相发言。他们谈到了电视剧中的经典台词,新闻工作者的播音口误,广告中的新词,标语中的丽句等。像这样,教师对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进行适当地点拨,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总之,广阔的生活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资源。只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使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并使其萌芽生长。
2.营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这就给语文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为此,笔者在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积极参与,气氛非常活跃。原因就在于笔者不是一开始就分析课文,而是利用投影仪放映林黛玉进贾府的动态路线图和相关人物的视频剪辑,接着启发学生说出“全文是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然后借助视频剪辑和课文中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另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停留在小说本身,而是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后再次拓展内容,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分析自己以及他人的性格特点,并对照反省,扬长避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小说的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修养。
3.抓住契机,在生活中深化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基础学科,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外,还应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懂得“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为此,在语文活动课上,笔者曾给学生读过关于洪战辉的报道,讲过《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念,最近给学生讲抗震救灾中大爱不死的精神,把一个个扣人心弦的鲜活报道摆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讨论,并联系自己及周围的实际生活谈体会,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可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以专业为本
中职语文教学以专业为本,就是要落实职业岗位对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为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良好的语文基础。然而,有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学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专业需求。如旅游专业忽视文学常识教学、美术专业忽视书法训练、幼师专业忽略普通话训练等;服装专业、旅游专业、家电专业、烹饪专业、幼师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在同一年级中,使用一个语文本本,教师使用一式的教案、一致的教学进度、一样的语文试卷,甚至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求都是相同的。
以专业为本,就是语文课教学要贴近专业需求,符合本专业学生需要。这不仅包含毕业就业学生的需求,也包含毕业后升高职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语文课教学,无论是目标、内容、课时、教材,还是教法、考评机制,都要以专业为本。教材内容应采用模块组合形式,根据不同专业需求,灵活拆卸组装,确保不同专业、不同水准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实实在在的提高。在语文课程结构中,要体现让学生各学所需、各补所缺的特点,打好基础、增长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借助一定的语文能力,顺利地学习各项专业知识,获取各项专业技能。
以专业为本,还应让学生从学习为了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要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这就要求中职语文考试要着重专业化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上。试想,如果幼师专业的学生,没有一手好字,没有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这能说语文教学成功吗?而职业能力差的学生,用人单位是不欢迎的。可见,评价教学效果不是看高分,而是评能力,不是单看一张标准化试卷,而是要从阅读分析、听、说、读、写、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语文审美教育 形式美 形象美 情感美 哲思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①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即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培养个体对于语言的形式美、语言性文艺作品的艺术美、语言交际中的社会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树立个体崇高的审美理想、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不仅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而且有逐渐被弱化的趋势。高中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很多时候对语文科投入的精力是很少的,也无暇去发现和感受语文的美。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应当从美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观察语文中的“美”,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欣赏。
一、让学生学会欣赏形式美
我们所说的形式美指文章结构上的美,包括语言、段落、节奏、韵律等。以语言美为例,散文经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语言是越品越有味道。
(一)叠词美
叠词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二)动词美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挨着……”好一个“挨”字,不仅使荷叶人格化,而且活脱脱地画出了一群穿着短裙的少女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点活了月光,又托出了一个在月光照耀下的水气朦胧的境界。
(三)修辞美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句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纤尘不染的美质。通感的运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是黑白相间的画,作者把它移植到了听觉上,好像听小提琴名曲一样,这样就把月光令人恬适而惬意的感觉写出来了,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深遂美感。
每篇好文章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所采用的结构往往是它自身所能采用结构中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一种。巧妙结构的选择会更能彰显作品的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行首错落写法,契合了全诗的轻盈、舒缓的节奏,从而具备了结构美和节奏美。
二、让学生学会欣赏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高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比如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感受人物形象之美,学习他们身上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胸怀广阔、才干卓绝,廉颇心地正直坦荡、勇于改错;《苏武传》中苏武忠君爱国、坚忍不拔;《张衡传》中张衡不慕名利、潜心科研。这几个人物形象都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引导,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
还有教材必修一中勤劳善良的保姆大堰河,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刘和珍,敢于忏悔、“解剖自己”的巴金,幽默睿智、博闻强记的梁任公,可以说每个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感悟的地方,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三、让学生学会欣赏情感美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比如苏轼的《赤壁赋》,学习时就可抓住文中景物描写以及“苏子”与“客”的感情变化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苏子与客人泛舟夜游赤壁,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赏心悦目,乐在其中。“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人吹箫伴奏,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客人触景伤怀,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感慨,苏子也被客人的情绪感染而满面愁绪。最后,苏子以“水”和“月”作比喻,从“变”和“不变”的角度阐明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道理。这是一种多么阔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使得苏轼在被贬黄州的这段时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赤壁怀古》、《定风波》。
学习苏轼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其曲折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临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临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四、让学生学会欣赏哲思美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充满哲思的精品佳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意韵、探求文章哲理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虽然兰亭盛会早已成为陈迹,但《兰亭集序》中,作者表达的生命的欢愉,寄情山水的超然,乐极生悲对生死问题的浩叹,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令人感动。生死和人生价值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兰亭集序》因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而使其后的人得到不同的启示。
再如庄子的《逍遥游》,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简单说来,以道为体,任物自然,就是逍遥游了。这种游,是无穷的,没有局限,无需凭依,是彻底的自由。 对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而言,无形关系网的束缚总是存在的。庄子告诉我们,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做到佛家所说的“去我执”,就可以解脱了。庄子的哲学理念即使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及启发作用。
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作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品味作品的哲思,也是促使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善于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之一。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 生活中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把这种美传递给别人。这一点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非常必要而且义不容辞的。高中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热情洋溢的抒彩和名家作品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美。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让学生多多发现语文中的美,让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关键词: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地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将我对高一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进行小结,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地位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以影响的互动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不成为“教学”。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协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讨论―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可行也最能体现“双主”地位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归纳课文中心思想、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紧张地思考所讨论的中心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由于高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课堂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主动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能使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获得答案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讨论中有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防止讨论中出现的偏差,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入情。”课文本身也是情动辞发的产物。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以情境教育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声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而且能增加了感染力。比如,在讲解《我的四季》时,可以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年四季风景变幻的图片,并伴以优美的旁白,让学生切身感受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轮回不止。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等健康的感情,又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分析文章并概括中心思想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以说,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措施。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有抓线索、抓“文眼”等,比如《荷塘月色》一文,抓住“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就探出了作者思路,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跃然纸上。而《江南的冬景》中“明朗的情调”就是“文眼”,在一种明朗的氛围中,情和景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挚爱,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四、精讲范文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中心环节,其关键是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语文课文的备课工作中,我认真研读课文,并做好工整详细的教案,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由于充分的准备和高度的投入,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精讲范文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中心思想、记住文章段落,而是通过讲解过程,使学生把握一种思维方式,把握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搞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组织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来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开展演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六、抓好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高中阶段,由于课业比较繁重,特别是理科学生在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语文水平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理科班的语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我把标准中推荐的阅读范文介绍给学生,并指导他们制订可行的读书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读名著,通过灵活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以保证课外阅读得到切实的落实。通过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长学生的见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学钻研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还将继续向其他优秀教师、有经验的前辈学习,注重教育科研,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事的是一项良心工程,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