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青少年心理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训练

第1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摘要:乒乓球比赛不仅是体能和技术的较量,还是心理素质的抗衡。因此,乒乓球运动员既要有良好的技术动作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拟就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 乒乓球 心理训练

一、青少年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曾经说过:“平时练的是战术,比赛比的是心理。”在乒乓球比赛中,双方的技术水平往往相当,所以比赛的结果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在比分领先时,能够沉着和冷静;在比分落后时,也能做到临危不乱、顽强拼搏。而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在比分落后时,往往会丧失信心;而在比分领先时,想赢怕输,结果反而失去了优势。

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中屡见不鲜,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少年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容易激动,最终影响比赛时的发挥。因此,教练员重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明确训练目的与比赛的动机,能正确对待比赛,也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稳定情绪,对培养人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青少年心理训练的具体内容

1.强化自信心的训练

自信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多激励和鼓励运动员,就会让运动员多一份自信,对培养他们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艺高人大胆,胆大艺更高”,这其中就包含了技术与心理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因此,教练员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要进行自信心教育,要多鼓励他们。

强健的体质、良好的专项素质和充沛的精力是“自信心”的物质基础。乒乓球运动除了要有击球技巧之外,还必须具备反应灵敏、协调、速度、力量和耐力等多种专项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因此,在乒乓球训练中,青少年要特别注意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

2.提高心理状态、意志品质、韧劲等方面的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往往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教练员和家长两个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方面,有的教练员在学生没打好球时,总是一味地埋怨,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以至于学生一看到教练员,就会想到输球后果,从而导致压力过大,产生心理负担;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采用双奖制,即输赢都有奖。赢了比赛,就要什么有什么;一旦输了比赛,就拳脚相加。

上述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该做到: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刻苦训练,不断提高个人技术。只有提高了个人的水平,才能在比赛中有更多获胜的把握;其次,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善于动脑,训练学生分析胜负原因的能力,特别是分析对手优缺点的能力;最后,教练员要多鼓励学生,稳定他们的情绪,使其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调节运动员的心态。

3.赛前心理准备及心理适应性训练

在比赛前,运动员应做好技术和战术的准备,这是为了使自己在比赛中打得更好。因此在比赛前,不仅要做好技术和战术准备,还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即不仅要做好拼搏的心理准备,还要做好到了关键时刻,抓住机会能赢的心理准备。面对实力相当的对手时,更应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针对性的心理准备,以便在比赛的“心理对抗”中,始终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力争比赛的胜利。

赛前进行心理适应性训练,可以采用实景模拟比赛的方式,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和运动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模拟对手特点、模拟不同比赛,甚至模拟裁判的错判和误判。这些模拟可以帮助运动员集中注意力,只想技术和战术,忽略裁判的行为、观众和场外环境。11分赛制提高了比赛胜负的偶然性,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要有意识地增加心理训练的内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敢打敢拼的顽强精神。

三、结论

心理因素会影响运动员技术的发挥和体力潜能的开发。因此,教练员应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心理训练贯穿在每一个训练环节中,在教好学生如何打球的同时,教会学生正视自己的失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精神。同时,教练员还要注重训练中的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专门心理训练,从认识和分析能力、自身调节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丁曙,张同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临场焦虑状态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

[2]王鹏.浅析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2005,(3).

第2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关键词]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

1 青少年皮划艇激流回旋运动员心理训练分析

(1)心理学的重要性。无论你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你从属于任何职业,良好的心理都是你制胜的必备条件。现代体育训练更是离不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靠平时的锻炼所积累的,而在青少年体育运动中,教练的角色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合格的教练员必须善于运用心理教育这把万能钥匙去打开运动员心灵的窗户,紧扣运动员心弦,正确地引导、教育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自觉积极地投入练习,以提高训练质量。

(2)心理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运动员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心理训练的内容。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一般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与专项运动有关的心理因素,由于在训练全过程均可安排又称为长期的心理训练。

“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是针对具体比赛而进行的心理准备,一般在比赛前两三个月开始练习,并一直持续到比赛期间。赛前专门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便形成最佳竞技状态。

2 青少年心理特点及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

(1)青少年心理特点:8岁~10岁儿童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性、模仿性。11岁~12岁儿童心理特点是幼稚向成熟迈步,表现在开始认识自我,但容易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13岁~15岁的少年在心理上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半幼稚是指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往往出现违规的自我主张。

(2)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的概况。目前福建省青少年运动员平均年龄为14.7岁,最小为11岁,最大为17岁,从年龄结构来看我队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基本上处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已能认识自我,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让运动员通过“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调查卷的形式把自己所想所感写出来。“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运动员信息及其处理方式”答题说明

一、需要你做的事情

1)你在比赛、测验、唱歌、文化考试等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哪些信息(或事件)?请写出来。

2)你对这些信息有哪些反应?在每个信息之后,写出对这个信息的真实反应。

3)你会怎样处理这些信息?写出2-3种处理信息的方式。

举例:

信息:今天训练一号落差,难度大。

反应:啊,又那么大的浪,怎么划啊,不要翻艇了。

处理方式1:不要紧张,一定可以成功。

处理方式2:翻就翻,管不了那么多了。

处理方式3:千万不要啊,我不希望翻啊。

……

(3)心理调查卷的整理与分析。在参加调查的近50名运动员200多条信息中,通过分析归类,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

A.在某个场景中心理状态失衡,过度紧张或者过度放松(7.41%)

B.对某种特定场景产生心理变化(47.22%)

C.对某种结果产生心理变化(0.92%)

D.在特定场景中出现突发状况(43.52%)

E.在特定场景中因外界比赛条件产生心理变化(0.92%)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青少年运动员所能参加的比赛较少,因此将测验、唱歌和文化考试这三项也列入调查卷的范围,通过侧面制造比赛的氛围。

这五类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大致有紧张、胆怯、情绪、意志、自信心等。

(1)心理过度紧张:青少年运动员在投入某种特定场景之前需要一定的心理紧张以便把肌体的各组织、器官、系统动员起来,特别是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但是,心理过度紧张使大脑皮层对植物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的调节活动减弱,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更有甚者四肢颤抖、尿频,这必然使运动员心理活动失常影响其发挥。

(2)出现胆怯心理:这是每个青少年运动员具有的普遍特征。而对于参加比赛、测验或者其他需要变现自我的活动中的运动员来说,都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和集体荣誉感,对自己估计过高,一心想比赛好,害怕失利,比赛不好同学和教练埋怨,思想负担重。看起来很镇静,往往若无其事,但内心却显得比较空虚,通过同学、教练打听对手实力和成绩,这期间有些无心的同学和个别教练把对方成绩告知,如果听说对方发挥很好便会造成心理压力,背上包袱。

(3)情绪的不稳定:情绪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较强的情感,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并有明显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情绪能引起人体内部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变化,对人体的工作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绪能使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血糖浓度上升、肌肉紧张增加,对人体的生命起到良好作用,为神经系统增添力量,动员和充分发挥人体的机能潜力,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当人的情绪适当高涨时,往往能克服不良的身体条件,作出当时根本无法办到的事,甚至创造出奇迹来。而消极的情绪一般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对肌体活动具有抑制作用,易导致急躁、紧张、动作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失去理智。

(4)意志品质:意志,这一克服困难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意志坚强可以使条件并不优越的运动员通过艰苦的磨炼登上冠军的宝座;意志薄弱,也可以使条件好的运动员经不起各种困难的考验而半途夭折。

(5)自信心不足:能够取胜的运动员大都在比赛中充满信心,而失利的运动员则往往信心不足。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自信心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①明确目的、良好的动机,以及对周围环境和自身情况的正确判断。②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基础上,熟练掌握技术动作,是运动员具有比赛信心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平时训练中成功率很低的动作或一定的高度,比赛时就很难满怀信心地去完成。即使身心状态良好,自己感到有信心,这种信心也往往是不坚定的,一旦碰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③运动员参加比赛时正常的心理活动是树立自信心的保证。自信心是心理品质的一种,它与心理活动的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有的运动员平时训练很好,一到比赛就精神紧张,平时很有把握的高度也感到信心不足,因而导致失败。

3 心理训练的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

(1)心理训练的影响因素。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复杂,大体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观方面:由于运动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同,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的理解、消化程度也就不同。智力水平及运动员所属神经类型的差异,同样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发挥。客观方面:赛场环境、气候、器材、时差、教练员水平、对训练的组织安排、训练的方法手段等也都会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2)心理训练的提高途径。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制约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更是如此。显而易见,长期的运动训练势必造成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时间的限制。如何在有限条件内提高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提高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大选材对心理遗传因素的重视和运用,正确面对在训练和比赛中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运用一些“胜不骄、败不馁”的比赛事例激发运动员热爱集体、维护荣誉、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3)多用“激励评价法”。多给运动员一些奖励,哪怕运动员在掌握技术动作方面还有不足,教练员都要主要帮助、不过多责怪,要给运动员一种自信和肯定。这对培养运动员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4)训练计划多样性,指导因人而异。训练计划安排内容要丰富,指导要因人而异,方法灵活、对每一堂课、每一个人都要明确的要求。使运动员的训练目的明确。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多用影像学手段分析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提高运动员良好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5)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尽可能避免运动员产生紧张焦虑情绪的出现,保证队员能够按预期目标完成技战术水平的发挥。教练在安排训练时,应对运动员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运动员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等要做好充分准备。赛场瞬息万变,各种可能都会发生,因此,赛前切忌过多布置任务目标,同时,运动员不可带着“想赢怕输”的思想上场。真正做到“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尽可能多安排能够变现自我的活动,让运动员参与其中,让其产生适度的紧张情绪,并让运动员学会自行调整。

4 小 结

心理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长期性,心理训练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教练员既要避免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又需在其他方面制造紧张焦虑情绪,让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并运用到今后的比赛或训练中。根据“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专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高运动员的知识文化水平是关键,从提高运动员的自身调节能力、分析能力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心理障碍—调整—完善、再障碍—多种手段调整下更加完善的心态良性循环。心理素质训练是运动员比赛取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教练员加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引导,使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竞走运动;心理素质;培养

一、心理素质水平对于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影响

我国的体育事业一直保持着与世界体育同步发展的状态。现代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都有很大的关系。竞走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田径类运动,除去体能和技巧之外,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个人心理素质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在现代的体育竞技中,不仅要求运动员有足够好的体能和高超的技术素质,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当前各种运动器械和技术层出不穷,运动员之间在掌握技术经验以及体能方面的差距都越来越小,为了保证现代竞走运动可以顺利正常地发展,就需要通过对竞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来保证竞走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竞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赛前的心理准备、赛中的心理控制以及赛后的心理调整密切相关。

例如,很多在国内可以轻松取得很好成绩甚至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到了国际赛场上却表现平平,单从技术经验层面和体能层面而言,我国的田径项目的水平与国外一流水平不相上下,但往往由于心理素质的原因,比赛结果才会与实力之间存在那么大的差异。

二、对青少年竞走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

1.比赛前的心理素质训练

比赛前的心理训练是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步骤,对于整个比赛的结果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比赛结果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比赛之前,教练人员应该要对青少年竞走运动员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分析,鼓励运动员能够对自己的状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从而对一些心理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对于那些在比赛之前很早就开始表现兴奋的青少年运动员,可以采用将其注意力从即将开始的比赛上转移的方式来调整,减少青少年竞走运动员对于比赛相关信息的关注,从而避开较为紧张的赛前气氛。可以根据每一位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个人兴趣以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开展与比赛无关的活动,在保存运动员体力和精力的同时让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注意力从比赛上移开。

对于那些对参加比赛缺乏自信心的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应当给予适当的暗示和鼓励。教练可为其安排一系列的训练,从身体和心理层面上都让运动员认为自己已经处于一个身心平衡的良好竞技状态了。然后再引导运动员对以往的一些竞走经验和技术进行快速的回顾,并且重新体会曾经在赛场上表现出最佳状态的身心感受,让运动员寻找那段时间自己对技术和战术的领悟,进而形成坚定的比赛信心。

在比赛之前,还可以适当借鉴我国传统的气功,结合功法治疗和心理诱导放松训练,让运动员的情绪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让身体循环系统加快,呼吸系统稳定,这样可以将伤痛对竞走运动员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有助于竞走运动员身体的恢复,让竞走运动员全力释放自己的潜能。

音乐对于竞走运动员的赛前状态的调整也是非常有效的。音乐是一种舒缓情绪的要素,在运动过程中加强对音乐元素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平复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帮助竞走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积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对音乐的适当应用,可以消除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疲劳,让运动员的紧张心情得到缓解。

此外,比赛前很多教练也会对竞走运动员采取实景模拟训练和语言图像训练两种方式。实景模拟训练主要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展示出与比赛相同的天气、场地以及模拟观众,甚至模拟对手的技术、战术、观众行为和裁判判罚等情境;而语言图像模拟则是通过语言或者图像的方式,引导竞走运动员想象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遇到这些问题所采取的各种解决方法,从而实现让竞走运动员提前对比赛各种情形适应的目的。

总之,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营造出各种比赛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让运动员根据出现的状况依照曾经教授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在趋近于实际比赛的情形下,让运动员完成各种技术和战术动作。

2.比赛期间的心理素质训练

适当的准备活动可以很好地调节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要使运动员可以在比赛过程中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确保各种动作可以很好地完成。为了确保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在赛前的准备活动上对运动员进行相应的引导,使运动员可以舒缓情绪和身体,因此在比赛前做一些舒展大方、整体协调有力的活动,可以使运动员在整个准备

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轻松自然的心态。这样不仅可以让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参赛情感得到显著的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对手施加精神层面的压力,让对手产生心理负担。

在准备活动结束之后,根据运动员的心态进行之后的举措,如果运动员的情绪依然很稳定,那么就可以引导运动员对以往比赛和训练中所采用的各种战术措施进行回顾,让运动员的战术安排和战术素质得到再次的深化;如果运动员的心理状况表现得较为急躁,那么就可以引导运动员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比赛场地之外,并且辅以音乐对运动员的心态进行放松,让运动员原本非常焦虑的心态得到缓解。

此外,比赛的过程中,如果运动员处于领跑的地位,那么需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并且随时关注对手的位置和动作,确保对手不会突然赶上或者超过自己。如果有对手想要挤掉自己领跑的位置,可以适当地提高竞走的速度,以保证继续掌握领跑的位置,尤其是当比赛接近尾声的时候,更要保证自己的领跑位置,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体能和技术、战术;如果在比赛一开始就是跟跑的位置,那么等到比赛到中间的时候再逐渐加速,不断提前自己的位置,等到接近领跑者的时候,再开始调整自己的节奏,节约自己的能量,确保高效跟走。

3.比赛后的心理素质训练

比赛结束之后的心理素质训练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比赛结束之后,应该要做好运动员的安抚,很多运动员会因为成绩不佳感到沮丧,这对运动员的训练会有很大影响,因此要做好运动员的正确引导。只要比赛一结束,那么这场比赛就应该成为过去,无论是获得金牌还是名落孙山,都不应该太过在意。无论是教练还是运动员本身对于本场比赛的结果都不应该只是进行赞扬或者责怪,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对于那些失败了的运动员,应该积极进行鼓励,让运动员不再纠结之前赛事的失败,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之后的训练中去,吸取之前比赛出现错误的教训,确保以后的比赛不会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三、总结

随着各国在体育竞技方面的水平逐渐持平,运动竞技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其中田径类的项目竞争最为强烈,竞走是我国田径中的强项运动。所以在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当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对竞走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并且在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员,以全面提升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实力。与此同时,还需要教练以及心理素质训练专业人员从专业的角度,根据每一位运动员的性格特点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不断提高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第4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重视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不应停留在口头上或者理论上,更不是一朝一夕或仅仅靠赛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就能做好的,它是长期坚持心理训练的结果,是和技术同等重要的内容。因此,抓好心理训练,不是等进了省队或国家队之后再专门进行,而是从业余训练阶段就应开始。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融入大量的心理训练内容。当运动员还没有体会过什么是比赛,什么是压力之前,就把大量心理训练的内容灌输给他们,使他们在训练实践中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如何在比赛中控制自己;面对比赛,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其明白,在规范自己技术动作的同时,更要逐步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心理模式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青少年运动员正处于思想、心理的不稳定期,也是个性形成的最佳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没有太多的杂念和顾虑。训练、比赛在他们头脑中就象一张白纸,给他们灌输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因此,作为基层教练员,应抓好时机,从基础做起,全面、细致地对队员进行引导和培养。这方面我们在训练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为教练员以来,一直把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品格放在首位。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每个人的不同特征,因人而宜,通过各种方式、采取多种手段给队员大量灌输心理训练方面的内容,具体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组织学习

利用训练间歇,让队员们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书籍、资料等。如:每期我们都有!择的给队员读解几篇《中国射击射箭》有关文章,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并从中学习优秀运动员成功的经验,丰富了训练的内容,了解了国内外的有关信息,使运动员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思想境界,明确了奋斗目标。

二、沟通交流

采用谈话、聊天的形式了解队员的心理及思想状态,在轻松的气氛中做好沟通,使运动员在无形中顺应教练的思路。在和运动员交往时,时刻注意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思想上的问题更是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直到彻底解决。思想上的严格要求和技术上的要求一样一丝不苟。

三、试卷问答

第5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下面就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进行发球的心理训练,谈谈个人的看法。

注意运动员的意志训练。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排球运动是在激烈对抗中进行,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不仅需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有良好的技战术意识和身体素质,还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在激烈的对抗和复杂的条件下把握住自己,发挥较高的技术水平,争取比赛的胜利。因此,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比赛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自我调整,主动控制自己的心理,自觉地有目的的训练,明确每发一次球都是为了更快的熟练掌握正确合理的具有攻击性的发球技术,是为了掌握比赛中攻击对方的武器,发球为本队多得一分就是为集体做贡献,为本队的胜利打下基础。要训练运动员对发球充满信心,经得起失误的考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误都能正确对待,教练要求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每次发球都尽力做到自信、勇敢、果断、沉着、准确的完成技术动作。要使运动员每一次发球都能自觉意识到是对意志的培养和锻炼,使运动员自觉提高认识程度,逐渐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能自如地发挥技术。

想象训练。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生理机制是在人的意志的支配下或在第二信号系统支配调解下暂时神经联系的重新组合。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形象的过程。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球,容易因心情紧张而不能正常发挥技术,训练中教练员可以用语言提示,描述比赛的情景,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感到这就是比赛,感受到观众的热烈气氛,双方的激烈争夺,比分交替上升的情况等,使运动员脑子里出现比赛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发球练习,使他们每发一次球都想到这就是比赛?选就是我们常使用训练要带着比赛的心情练。经常在训练中这样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紧张情绪就会逐渐减少,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技术水平。

进行集中和稳定注意力的训练。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伴随着心理过程并存的心理现象,它是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且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注意是机体的一种定局反射。在定局反射时,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就产生优势兴奋中心。由于负诱导的规律,皮层优势兴奋区域引起和加强了周围皮层区域的抑制,因而产生对注意对象以外事物的“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的情况。人能按照自己或别人的重语指示,坚持或转移注意方向。由于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使注意带上了意识的特点。在训练发球的过程中,要求运动员注意力要稳定,集中,以自我为中心;对完成正确合理的发球技术动作充满信心,力求动作的准确、稳定、连贯、果断,调整好呼吸,注意力集中在球上;集中在完成发球技术动作的程序上。训练中教练员要强调,指出发球技术的关键环节,即“抛好球,击正球”,同时要求运动员每发一次球都要进行自我提示,默默重述“抛好球,击正球”,坚持这样训练,逐渐使运动员发球时注意力稳定而且高度集中,尽力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心境。比赛中就能大胆自如的发挥技术。

第6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关键词 运动训练 心理疲劳 原因 预防措施前言: 运动性疲劳(exercise-induced fatigue)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包括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疲倦、无力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等。

一、体育运动训练中心理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教学因素

1.教学的进度、精度、程序化程度、运动量、动作技术的复杂性、动作技能的规律性及变化情况、操作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可以引起心理疲劳。

2.体育运动时间及其周期的长短。如果学生长时间无意识地高频率单调重复某一技术动作,运动成绩长时间保持不变,从而使运动员对运动训练没有激情,会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厌烦乏味,而导致心理疲劳。

3.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当学生置身于较差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如场地潮湿、器材脏乱、强烈的阳光直射、较大的灰尘及噪音等。心理上往往处于一种紧张的压抑状态,心烦意乱,情绪不安,思维紊乱。

(二)行为因素

学生在学习动作中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自信心,甚至对运动项目失去信心。这些学生,由于思想负担过重,加上动作失败或者身体受伤,就造成了过度焦虑的不良心理反应,甚至产生自卑和沮丧感。这些方面的原因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疲劳。

而由于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欠佳,造成无效反复的练习;虽然练习方式方法正确,但是协调性较差,肢体配合不当,形成被迫的反复;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方法正确,但由于在单位时间内遇到较多、较新或难度较大的动作,每一次不可能凭借上一次经验掌握,导致注意状态和精力高度集中的盲目持续状态。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马上会产生疲惫感,诱发心理疲劳。

(三)交际因素

1.师生之间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活动的增多,他会受到来自于多方的消极情绪的困扰,包括班级内外的、家庭的和社会上的各种情绪因素。人与人在理智,情感,行为诸方面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指导调节着学生之间的关系。若师生之间有长期的隔阂和偏见,而相互又不得不在同一环境下学习,必然分散注意状态,抑制学习积极性,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荷。

2.学生之间关系

体育运动中常常不是一个人运动,而是很多人在一起共同运动。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团结,友好,相互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不错的。但是一旦在某个具体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就会各自为阵,互不相让,从而造成不公平竞争。使运动能力下降,自我意识丧失。造成害羞,自卑,自罪等情绪体验。

二、体育运动心理疲劳的预防

在体育运动中“心理疲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量”积累的过程,像慢性中毒那样,达到一定的“疲劳程度”有其基本规律。当人产生心理疲劳后,规律被破坏,行为效率降低,运动的准确性下降,动作协调受到破坏,同时思维及判断心理疲劳而错误增多;对潜在的可能性和应付方法考虑不同。因此,心理疲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所以,预防和消除心理疲劳也是多方面的。为了延迟或避免体育运动中心理疲劳的发生或减轻心理疲劳的强度,可以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一)合理组织体育运动教学

1.合理安排训练计划

训练安排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内容和数量必须和学生的身心水平相适应。

合理地设计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特征、心理规律及力学原理的练习方法,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新颖、多样的教法,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练习,减少无效动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消除单调感、枯燥感、恐惧感、疲劳感与厌倦情绪,保持体育学习的兴趣。

2.改善和优化教学训练环境

不良的教学训练环境会加重心理负担,导致心理疲劳。根据训练内容和要求,合理的规划训练场地,做到安全、舒适、整洁、定位,使之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要求,从而有效地预防心理疲劳。

(二)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1.明确训练比赛动机

培养和激励运动员正确的比赛动机,才会调动他们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远大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从而产生训练动力,树立自信心。

2.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在挫折面前,可以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来减轻心理疲劳,调节情绪。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道路在脚下”。

3.自我重新定位

每一次比赛都提供给自己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需要对自己重新定位,加强自身实力积累,加强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临场调节水平。

(三)加强运动员交际能力的培养

1.师生人格平等

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消除隔阂,克服学生的孤独感;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也主动性,保持适宜的心理紧张状态,防止心理疲劳的产生。

2.学生之间团结互助

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氛围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身体;从而防止心理疲劳的产生。人需要集体,在一个良好的集体中,个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会成倍增长,同时,良好的集体行为也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四)确保膳食营养

维生素C是缓解日常紧张情绪的理想物质,每天早晨和中午各服适量的维生素C对保持良好的心境非常有益。维生素B能维持精神平衡,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干菜、动物肝脏、面包等。

三、结语

体育运动中,心理疲劳常常伴随着体育运动训练,给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在体育运动中,应抓住体育运动和心理疲劳的相互作用规律,利用体育活动来促进心理健康,防止在体育活动中产生心理疲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防范于未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心理疲劳的产生,从而完善我们的运动训练工作,使学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春汇.学校体育心理调适之步曲[N]. 中国体育报,2004年7月22日 14:26

2.《如何消除心理疲劳》2005年1月20日 09:17 中国教师报.

第7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training game summary, the importance of juvenile table tennis player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the juvenile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psychological quality problems are analysized and I pointed out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These reasons are nervoustimid and so on. The availa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improving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juvenile table tennis players.

【Keywords】 paddler; teenager;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method

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特点及重要性

1.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特点

青少年是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这段时期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人生的转变期,对各种现象比较敏感,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但在注意力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目的性,稳定性与选择性,特别是对新颖、独特、多样的训练方法很感兴趣,同时也易被一些外在事物所吸引。对于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而言,他们感情较为丰富,对比赛既兴奋又易冲动,常常会因为一分、一局抑或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训练重视程度不够。

1.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高低,在其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时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乒乓球运动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色,具有较高的技、战术水平,但在关键的比赛中,由于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差,不能很好的排除外界各种干扰,以致于出现心理紧张,胆怯,头脑短暂空白,过度激动等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这就是心理素质差造成的。心理素质训练是掌握专项技、战术的强大的动力,它可以使运动员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更好、更快地得到完整与发展,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形成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帮助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以及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2、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过度紧张状态

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缺乏对比赛正确认识,自信心严重不足,训练过度,恢复不好,睡眠不足,对成绩期望度过高,导致在重大比赛中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肢体僵硬,求胜欲下降,失误频繁。

2.2过分胆怯

青少年运动员常常会出现胆怯现象,主要是由于运动员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对手的能力,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参加大型比赛的经验缺乏,对观众、环境不适应等造成的。胆怯表现为大脑控制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控制,引起机能失调,使运动员在比赛时不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2.3过度淡漠

青少年赛前淡漠状态与运动员大皮层兴奋过程下降,抑制过强有关。表现为参赛者感觉全身无力,情绪低落,动作缓慢,缺乏信心,反应迟钝,对比赛有畏惧感。

2.4注意力分散

注意力分散就是通常所说的“分心”。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在比赛中,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如观众的掌声,教练员的举动,赛场中的广告牌等。

2.5过度兴奋

运动员在赛前兴奋的过早,使机体的各方面过早地调动起来,能量消耗过多。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食欲不振,尿频,失眠,急于比赛。虽然在比赛中信心十足,体力充沛,但由于过分兴奋,致使赛中用力过猛,动作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球的落点把握不准,很难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能将比赛的状态调到最佳。

3、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具体建议

3.1培养青少年乒乓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参赛动机

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要重视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要使运动员从中认识到取得优秀运动成绩不仅仅是对个人,更对家庭,乃至民族,国家都有十分重要且巨大的价值,从而端正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态度。

3.2加强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提高训练难易程度,随难易程度增加,要求运动员通过自身意志努力,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顽强和坚韧的品质。勇于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在比赛中出现不利情况下,不气馁,不放弃,顽强拼搏,认真接好每一板球。

3.3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注意力的调整能力是青少年运动员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这主要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训练因素有关。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有每分必争、克服外界干扰、保持正确的心态。首先是每一分必争。在训练中,尤其在心境不佳,疲劳时,要注意努力克服自己惰性思想,并尽量把训练看作比赛,认真对待,做到每分必争。其次克服外界干扰。在训练中,要有意识的在各种干扰下练球,比如观众叫喊下,灯光刺激下。有意识的克服自己情绪上的波动,特别是急躁发火,害怕示弱等很难控制的心境时,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再次保持正确心态。在比赛中,不要过分考虑个人的得失以及和比赛无关的事,要把全部精力投入比赛中去。

3.4模拟比赛场上情况训练

比赛场上许多突况是难以预料的,因此要尽可能地模拟比赛场上的情况进行训练。首先要根据对手特点模拟。模仿对手技、战术的特点以及比赛习惯、风格。其次在不同比赛起点模拟。安排不同比分下的比赛,如6:6,8:8,7:9,10:10。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进入状态较慢,尾局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再次是裁判员误判和错判模拟,裁判员的误判和错判容易让运动员产生不良的心态。对此模拟有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集中注意力,从而克服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是场外情景和观众模拟。在训练中应组织一些观众,制造现场氛围,可以起哄,为自己喜欢的球员加油,使运动员犹如身临比赛现场,逐渐养成心无旁鹜、充耳不闻的良好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02-309.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40-273.

[3]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0-60.

[4]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8-188.

[5]体育院系通用教材《心理学》编写组.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120.

[6]周京兰,李莉.乒乓球竞赛过程的心理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25(4):2.

[7]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高等学校文教教材,1996:23.

第8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关键词 射击训练 运动员 心理素质 体育

一、前言

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教练常常关心的是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以及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有无缺陷或提高,而对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却极少关心。公安大学警训部副教授章小辉等对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训练中致伤因素很多,但从运动主体而言,心理因素是致伤的最关键因素。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张少波在分析其培养过的陈旭、王鑫宇、孙杨、王孝磊等运动员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关键因素时,指出对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和思想素质训练是获胜的关键。广西射击射箭运动发展中心的韦飞智教练对射击运动员的竞赛情绪与调控方法进行研究后,指出心理情绪对运动能力的发挥和成绩的取得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在训练中往往体现出急于求成、缺乏耐性、焦躁不安、害怕困难等现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训练,不但不能保证姿势和动作的准确性、操作程序的严密性,还容易在训练中由于思想意识不集中而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应将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列为关键训练项目。

二、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状态不稳定原因分析

(一)运动员自身因素

由运动员自身造成的心理状态不稳定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身体素质,研究表明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往往表现更加积极、主动以及自信,因此对所受动作和技能掌握迅速。相反,身体素质较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容易造成挫败感,对训练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运动员性格也是造成心理状态不稳定原因之一,性格内向的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偏于意志坚定型,对动作要领理解掌握能力强。而性格外向型的运动员表现活泼、敏感,易于表达心中不满,导致对抗情绪产生。

(二)教练教学因素

研究表明,教练所具备的素养、气质、情绪等,对所训运动员的影响不可忽视。训练中,运动员往往会根据教练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面部表情等判断自身训练的水平和状态,一个思想积极、举止得体、精神饱满的教练会给运动员极大地鼓励,提高整个团队士气,从而带动运动员进入训练状态。

(三)训练方面因素

在训练方面,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等同样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稳定。首先,在训练内容上,受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的影响,运动员对不同科目有不同的接受度。训练中,运动员遇到熟悉或擅长的科目往往表现积极主动,乐于接受。对于不擅长或不喜欢的科目往往体现畏难情绪。其次,教练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影响,教练讲解和动作示范是否清晰、准确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学习兴趣和心态。

三、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素质的提升方法研究

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就是让其大脑通过特殊训练后,提高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对思维过程和内脏器官的调节支配作用,促进运动员的生理机能调控,使运动员的情绪和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在训练和比赛中发挥出理想水平。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实验,发现以下四种心理素质提升方法在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比较有效。

(一)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是心理学中常用的稳定情绪,增强信心的方法。通过多次重复口诀、词句等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稳定自己的情绪。通过心理暗示,运动员会很快放松下来,身体姿势更加协调,呼吸气息更加平和,能更好发挥出应有水平。

(二)凝神敛气法

凝神敛气法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让其免受各种内外界条件的干扰。专心一致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训练或比赛中,集中精力去思考动作的规范性、操作的准确性、时机的把握等让其达到忘我的地步,这也是运动员比赛的最佳境界。

(三)心理承受法

心里承受法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许多高强度的训练,让运动员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唯一可以通过外界力量改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心理承受法在实践中常用的为提高训练难度和技术要求,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受到比比赛更严酷的挑战,使其在赛场上能收放自如,意志坚定,排除干扰,稳定发挥。

(四)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是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技能和经验,还能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通过无数次的模拟训练,让运动员达到身经百战,见怪不怪,熟能生巧的境界。

四、结论

本文在分析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运动员心理素质重要性以及心态不稳定原因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四种提高青少年业余射击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方法。其中影响运动员的心态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运动员自身因素;(二)教练教学因素;(三)训练方面因素。

青少年业余射击训练中心理素质的提升四种主要方法为:(一)自我暗示法;(二)凝神敛气法;(三)心理承受法;(四)模拟训练法。

参考文献:

[1] 章小辉,许金锋.警体运动损伤致伤心理因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1.

[2] 张少波.浅谈业余射击训练中思想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J].运动训练学.2012.2.1.

第9篇:青少年心理训练范文

摘 要 体育运动的逐步发展,让学校开始关注对青少年体育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手枪射击比赛,需要更多的训练,提升准确性和稳定性。但是在手枪射击过程中需要训练员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手枪训练之前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提升竞技水平,争取在比赛当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基于此,本文对心理训练在青少年手枪射击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心理训练 青少年 手枪射击 基础训练 重要性

在体育竞技比赛过程中,更加关注运动员在体育方面的实力,也更加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现如今的体育训练因为各种训练器材和训练方法的提升,运动员的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手枪射击比赛和其他比赛之间不同,需要稳定性的发挥,如果心理紧张或者过度的兴奋就会造成手部抖动的问题,让射击产生误差,因此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提升射击过程中的准确性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青少年手枪射击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训练方式

(一)心理暗示训练的方式

由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智不是非常成熟,因此在训练当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要对青少年的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才能避免在训练中出现更多的错误。手枪射击训练具有一定的难度,若是青少年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更加相信自己,那么就会有恒心和毅力去战胜比赛,战胜自己。使用心理暗示的方式能够让强少年在比赛之前、训练之前给自己增加信心,这样的训练方式也能够让青少年在训练时精神更加饱满,降低其在赛场上的压力。心理暗示的方式对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情况,减缓压力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能够改善自己的心理情况。

(二)青少年思维自我控制

运动项目和其他的体育活动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如果要让比赛更加精彩,自己能够表现的更加出色就需要在运动过程中提升青少年的精力,让青少年也有非常饱满的热情,激情澎湃。按照现如今的调查研究也能够充分的表明,一个人的兴奋程度越高那么其在身体上的爆发力就更强,可是,这种兴奋程度也有一定的极限。每一个青少年在手枪射击的基本训练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运动兴奋感,若是兴奋过度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在平时的手枪射击训练当中,需要青少年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训练能够有足够的精神支撑,例如,可以想象一些非常积极的画面,让运动来对自己的运动神经产生刺激,还可以做自我的思维调解员,在青少年的射击比赛当中保持一定的兴奋度,进而更好的进行训练,更好的进行比赛。

(三)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方式

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方式就是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射击的过程中心无杂念,这样才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青少年在射击比赛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对此部分进行心理训练。排除外界的干扰,在射击时全神贯注,这样对提升选手的射击能力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集中注意力训练帮助选手提升分数和能力,提升训练的有效性。运动员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训练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

(四)实战模拟训练方式

青少年手枪训练的增加能够提升在赛场上的比赛的基本水平,因此在日常心理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强化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素质,以免在比赛当中出现心理高度紧张的情况。一般的训练不能太过于频繁,若是模拟的次数非常多,那么就会失去真实的赛场作用。在日常训练中的模拟要和真实的比赛相接近,尽最大努力营造出正式赛场环境和氛围。这样长期训练之下能够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起到强化的作用,真正的面对赛场,比赛之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二、青少年手枪射击比赛中心理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一)降低心理问题

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差异性的,特别是在运动赛场上,一些青少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赛场当中的环境以及周围人的期待,会给人一定的紧张感。手枪射击比赛和其他比赛不同,要对心中的杂念进行排除,以此更好的面对自己的比赛。若是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比赛的成绩就会降低,心理承受能力变差,如果过于严重还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射击训练之前进行心理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进行青少年队伍的心理训练,还能够让团队的健康性和团队活力得到有效的提升[1]。

(二)增强射击比赛中的实力

在日常的比赛训练过程中,要想在赛场上保障自己的实力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当中,并且拥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尤其是手枪的射击比,很小的误差都能够引发失败,全神贯注是比赛的前提。青少年在开始训练之前要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无论是负面情绪还是兴奋度,争取做到平稳的发挥,特别是枪击扣板的过程中,身体不能出现晃动的情况。若是心理高度紧张,不但精神不能集中,人的身体还会出现变化,特别是腿和手,枪击训练只有进行心理训练才能保持身体良好的状态,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通过赛场上的心理训练,青少年的射击经验增加,还能够强化在赛场上的实力[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心理训练在青少年手枪射击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对具体方法做了阐述。在以后的青少年射击比赛训练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了解学生在射击比赛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惑,解决学生的问题,以此更好的进行射击比赛,减少比赛时出现的各种心理不稳定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