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践活动 兴趣性 工具性 人文性
很多人都认为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如果一个人能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反思,那么语文的悟性就应该不错。但是光有悟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语文需要学生能自主的“动起来”。[1]
一、兴趣性
主动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能在学习中“动起来”他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比如我在高三复习阶段时,中央电视台里播放《成语大会》,我从中受到启迪,于是我就让我的学生也进行准备,以成语大会的形式进行成语比赛。准备之前,先认定了三个队长,然后让队长成立自己的队伍,给自己的队伍命名,让队员自己选搭档,给了一星期的准备工作时间,然后比赛。其效果出乎我的意料。通过这次比赛可以看出同学间的合作及团队精神得到了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
由此,我针对我的学生而制定了复习计划,我把习题课还给了学生,因为主动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晚辅导时,我让学生自己讲习题,而其他的学生也要在讲之前完成习题,这样讲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尽情的讨论相关的问题。而主讲的学生则要准备充分,来应变课堂中其他学生的提问,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的创作力。[2]
比如我在讲扩展语段时,有这样的一个题: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到:“凌晨四时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胜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请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按要求补写他们之间的对话。[3]
学生一:川端康成(怜惜地)说:海棠花儿你没的凄凉,美的哀伤,是因为知道盛放之后终将凋零,才会如此黯然伤神吗?
海棠花(感激地)回答:谢谢你对我的关怀,因为有你,我不再哀伤,因为有你,我不再孤独,因为有你,我会更好的盛放,散发芬芳。
学生二:川端康成(怜惜地)说:深更半夜,你显得更加娇弱,但我却看出了你哀伤中所带着无与伦比的美,你的美让我可远观不可亵玩啊!
海棠花(感激地)回答:谢谢你对我的赞美,漆黑的夜晚不能暗淡我的光彩,事物的变迁不会动摇我对生命的珍惜,光阴的易逝不会影响我对美的追求。所以我深深的知道,不再沉默中绽放就在沉默中凋零。
这仅仅是两位同学的作品,一节晚辅导掌声不断,那么可以看出好的片段真的不少,这就可以看出语文课堂上的实践活动真的非常重要。
我们的语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两个头”一个笔头子,一个嘴头子。而现在的学生表达能力非常差。
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他们的潜力的发挥是所以我们老师就是应该顺应教改的大潮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课堂内的实践活动是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摸索和发现。
二、工具性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要注意大语文和小语文的的区别和联系。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提高“两个头”的能力。
语文是惟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何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缺一不可的。生活就成了学习的大园地,要注重生活的语文信息,不论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只要学会在生活中学习,那么语文的知识性的提高就会很快了。[4]
三、人文性
教育教学中,经常有“人才”一说,那么就是说先教会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如何成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若想更深层地理解“人文性”内涵,首先要了解“人文”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可见,“人文”泛指人类文化。既然是人类文化,其中必然包含大量具体、形象、带主观色彩、主观情感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必然会引起同属人类的学生的共鸣,从而对其产生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一理念时也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这句诗说明了“人”与“文”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是“文”作用于“人”,即人类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二是“人”作用于“文”,即学生对人类文化的接受是一种多元反应状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各自不同,就决定了对语文理解的不同。另外“人文”也特指人类文化中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关注人类命运、“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的人文态度;一种指向“终极关怀”的自由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同时也是对“人之所以人”不断探索,昂扬向上、积极进取、自我完善的入世精神,这些就是人文精神。
综合以上观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注意平时课堂上实践活动的锻炼;让学生了解并能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在课堂上多多进行活动锻炼,才能更好的把语文和生活接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想象、直觉和创造性这些方面。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渗透,那就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求我们在顺应课改的大潮流,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动起来”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潘军峰.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与尝试[J].语文学刊.2008(16)
[2]张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2)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乐”就是“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并从中获得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如何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 教师要在课堂上保持饱满的激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的面貌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课堂气氛,如果整节课教师激情昂扬,语调抑扬顿挫,始终带给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状态,那么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影响下积极的参与。如果课堂教学上老师有气无力的,学生只会死气沉沉。在与学生交流中多用“我们”,少用“你们”,以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多使用表扬语言,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时候,学生不愿回答或不愿思考的原因是缺乏自信,缺乏目标。所以课堂上老师要多运用激励性、表扬性语言,如:你回答问题声音洪亮、你的回答见解独特等,让学生树立起自信来。教师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少做“裁判”,多当“参谋”,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能够回答好。同时老师也要选择一部分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在班级中树立典范,作为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榜样,学生有了榜样后,学习会更积极,甚至会更努力的去超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像课堂表演就能够很轻松的为学生构建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我在上《变色龙》这课的时候,叫学生先预习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学生激情高涨,连平时性格内向的同学也跃跃欲试,都想到台前来表现自己。众多的对话场面,滑稽的动作和惟妙惟肖的神态展示,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意识。这样的氛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学而忘苦,学而忘难。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知识。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把课堂还给学生
提起法拉第,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自学成才、很有作为的科学家,他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但是在阐述电磁感应的科学原理时,由于缺乏通俗易懂的语言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6年过去了(1857年),青年数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的一组用来表达法拉第科学思想的方程式,引起了法拉第的重视。因为他发现麦克斯韦已能用十分清楚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结论。于是法拉第写信向这个青年请教,希望麦克斯韦帮他的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科学思想。事实上,正是由于麦克斯韦的帮助,法拉第的科学思想才得到世界的公认。而麦克斯韦普通语言的功夫,正是得力于他平时对本国语文的学习。
科学研究中,发现了某种原理,如果不善于把他表达清楚,那么别人是不能理解的。像法拉第,他也曾表达过他发现的科学道理,但是由于用语晦涩难懂,这就影响了世人对他的科学成果的理解。由是观之,热爱科学而不热爱语文的人连他的科学思想也不能表达清晰,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这是一层意思,还有这么一层意思,就是文章著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使人读明白,若以文采相辅,就会影响更大。如我国古代的《徐霞客游记》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主要是它本身的科学价值,但是它那优美的文字表达能力,毫无疑问起到了使之“不胫而走”的作用;再如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优美的科学论文往往是科学与文学的结晶。因此,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圆满地完成交际任务,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学习其他课程,需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解能力。任何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继承前人所创造、总结的知识,这就需要具有对前人文献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低,就会妨碍学习的进度。比如有一次,某中学考物理,试题中有“物体甲没入水中”的句子,说的是物体甲浸入水内的意思,有位同学把它理解为物体甲在水外了,结果导致计算错误。理解力之高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语文学习中的遣词造句、语法分析、判断推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都有助于理解力的提高。
学习语文可以培养人的想像力。没有想像就没有科学的今天,没有想像就谈不上发明创造。想像力的高低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学习数学等其他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学习语文正是发展想像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家知道,文学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阅读文学家的作品,很多人物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你的脑际,如《观沧海》中曹操那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英雄形象;《散步》一文中“我背母,妻背子”的动人形象;《皇帝的新装》一文中那个愚蠢的皇帝上身穿街而行的滑稽形象等都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发展想象力。
学习语文对大脑的发展也是有利的。现在科学证明,青少年时代是大脑发展的主要时期,可塑性大。就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功能而论,左半球是理性的,右半球是形象性的,也就是说两个半球的功能各异,职责不同。喜欢自然科学的同学,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有利于发展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使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从而强化整个大脑的功能。
学习语文文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创造。“如果仅仅是个医生,那他就不是一个好医生”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有用之才应该是知识面宽、见多识广的人。这样的人,生活才能丰富多彩;这样的人,可以减少认识问题的片面性,可以促进创造能力。而语文学习在这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帮助,因为语文教材所选篇目从内容上看,涉及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知识。同学们通过对这些篇目的学习,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受到启发,促进创造。如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可以感受大自然的优美;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女娲造人》等文章可以了解许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典故传说;学习《观沧海》、《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文章可以掌握大量古今中外伟人、名人的动人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学习《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等文章可以增加不少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理想》、《背影》、《行道树》等文章可以培养理想道德、陶冶思想情操。另外,学习语文还可以获得丰富的社会知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许多领域的知识。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窨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 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选择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方法是阅读牧师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主旨,积累语言素材。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
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 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不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是无足为怪的事了。
语文作为中国的国学被很好地发展,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学好语文,都应该将国学很好地运用,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好的生活,才会更好地融入社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国家拥有丰富的语文文化感到骄傲。
学语文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从拼音开始学起,然后在学写字读课文,最终学习写文章,这是一个过程,其中充满了无限的乐趣,语文不但是汉字的组合,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本土特色的真实写照。在小学里我们将方方正正的汉字学到了脑子里,我们能够遣词造句,能够用汉字表达自己想要表达得东西,所以我们的语文基础算是扎下了根。
然后可以谈及到初中语文,学生上初中的年龄一般是在14到17岁,这个时间段正是一个人的成型阶段,各方面的素质被养成习惯,所以初中语文在这时能够帮助学生定向,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惯性。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被所有人都公认的。
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从懵懂到成熟的阶段,此时的教育是极具成效的,因此初中语文的存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国学思想,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初中语文让他们学会了句子的含义、段落的意义。同时他们可以通过初中语文养成良好的作文水平,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甚至是以后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初中语文是主要的学习科目,是一门国学,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在众多科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学好初中语文间接地影响着其他科目的学习好坏,因为其他科目都是在语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初中语文对于促进各科目全面发展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的学习基础,写信读报聊天以后在工作中都要有良好的语文功底,所以在初中时保持一个良好的语文水平,这是对未来的一份良好的保障。
同时初中语文对学生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它是一个人通向成功学习的一条有效的路,初中语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都有着足够的印记,它可以成为一个人获得认知、赢得事业的有力保障。学习初中语文对增强自身的交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强有力的支撑。另外初中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修为和境界,因为九年义务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素质的结合教育,所以初中语文的内容里聚集了许多的内涵表达,意在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意境,提高学生的修养和思想境界,从而让他们更加洁身自好,成为一个正直的,坦荡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初中语文对于一个人的成绩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考试或是在最终的中考中,初中语文成绩都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提高语文成绩,抓住时间多用功在语文上,是每个初中生都应该要做的。
初中语文现在被更多的人重视起来,好多家长和老师都深有体会,学好语文对人生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他们时刻提醒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语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科目。在初中生心里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语文是科目之母,同时也有一句话验证了语文的重要性,学好语数外,走遍天下都不怕。
语文体现着国人的国文素质,如果连自家门的东西都掌握不好,那么学习别的知识和技术那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初中语文更是语文中的铸就阶段,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学不学好语文就看初中语文有没有学好。
初中语文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更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养成的基础,它对学生中华文明的塑造有深厚的推动作用。初中语文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接的工具,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讲它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翘板,指引了人们前行的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初中语文将会一如继往的发展下去,为衔接中国精粹的国学文化,它是铸就深厚学识的模具,在灿烂的文化史上永放光芒。
关键词:新时期 语文教学 重要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20
1 新时期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显得重要,它最大的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字面上看来不外乎是提升学生和语言、文字相关的能力,包含听、说、读、写,其用途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别人说话、写字的内容或是让我们将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能够提升人与人沟通的基本能力,也是让我们和社会、和世界接轨不可或缺的能力。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信息,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过滤并获取我们需要的部分与我们的语文能力息息相关;同样,如何清楚表达想法而不自相矛盾进而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我们,语文能力也占了很大的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起飞,中文渐渐成为国际强势语言,许多国家甚至将中文列为第二外国语,反观国内教育政策却与世界潮流脱轨,当世界各国掀起学习汉语热潮时,我们反而忽视了自己的优势,若持续如此,我国下一代将严重失去竞争力。其实,各国也了解语文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想办法来提升国民的语文能力,包括一些国家用“买书可以抵税”的方法来促进国民阅读的风气。我国也有必要发起关于语文教育的运动,包括在学校测试中加大作文考察的力度,定期进行语文方面的竞赛,以促进同学语文能力的提升。
第二,语文教学能够很好地化解存在于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状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背景下,学生们普遍变得较为好动,并且对于新事物的追求十分迫切。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化特征,正好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必然会展现出较为显著的学习动力,从而将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1]。主动性的、积极化的学习是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的深层体现,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力,其作为一种内在的作用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来,极大地提升语文教育水平。在学好语文的前提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可以通过这一桥梁作用逐步进行融合。
第三,语文教学活动在教育价值层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意义。一般而言,语文教学活动具有较为显著的实践化的特征。在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可以不断通过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来逐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扩展自身的视野,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言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活动能够保障学生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这也是人的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举例而言,语文教学的群体活动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拥有较为优秀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调查研究活动当中,则能够使学生的事物观测、语言表达、协调组织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2 新时期下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策略
2.1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不外乎就是大量阅读。但是,大量阅读必须是有选择性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如下四类语文材料:一是经典名著。任何书籍或文章,已经成为经典,一定有其道理,读了绝对有益。古文当然属于此类,外国的著名小说,也应当加以阅读。二是好的论述文章。比方说,重要报纸的社论和读者投稿。并非说这种文章有真理存在,而是因为这些文章条理必定很清楚,中心思想也很明确,绝不会天马行空,更不是老生常谈,而且这些文章常常具有一些知识性。当然,选择这些文章时必须避免有太多政治性的。三是法官判决文件和侦探小说。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讲究逻辑。很少人会发现法官的判决文件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好的侦探小说更是如此。英国的“泰晤士报”有专门的法律版,很多法官的判决文虽然很难读,但是其思路清晰,而且任何可能的疑问都会在判决书中提到,令人心服口服。而侦探小说的优点则是有创意。四是有趣味的知识性文章。
2.2 提倡系统性的语文学习方法
首先是系统性的学习。语文能力通常被看作为一种系统化的能力,即尽管语文能力是由多种复杂而分散的能力组成,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应当以一种系统化的观点加以看待,从整体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系统性的学习不仅是对语文知识方面的能力进行系统整合,更多的是对语文的教育所涉及到的学习与生活层面的内容加以系统整合。其次是强调语文学习的功能性[2]。语文学习最为主要的功能作用在于提供一种在人与人之间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而这也是人类不断生存、进步的关键所在。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其实也正在通过这一学习过程来认识许多其他相关事物。因此,如果仅仅将语文教学作为单一的学科加以考虑,则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因而更应当注重语文的功能属性。
3 结论
针对年轻一代语文能力下滑的现状,教育部门应该重新思考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提升语文能力的水平,而不是一味地实施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政策。而年轻一代也该重新了解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要思考要如何提升自我,增加自己在社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不是沉浸在网络信息的发达中,还用着诸如“火星文”、“注音文”等不合时宜的字体。语文教学对于提升语文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这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培养而成,只有按部就班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确保学生拥有比别人更高的成就及优势。除此之外,也期待学生能现在就开始积极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为我国的语文教学事业水平的提升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麦雪群.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J].现代人才,2010,(2).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院校;重要性;工具;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68-01
以往的高职院校在公共课程的选修的问题上,总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争论和偏颇,有的院校较重视外语的学习,他们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社会,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说写能力是社会的当务之急;有的还是老思维,坚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认为只要学好理科知识,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这个观点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唱的比较响亮;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都比较实际,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大学生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对于公共课程的选修就不得不考虑工作需要。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红头文件地位缺乏,大学生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所以,现在大学语文处于“停急”状态。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大学语文课的重要作用已愈来愈明显,它是重要的人文素质课,是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核心课之一。正在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离不开健康情感的滋润,离不开美感的陶冶,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而人文精神普遍流失的环境下,更加的凸显出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
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公共选修课到公共必修课,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就不应只是针对中文系的学生来说了,开展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有它的特殊性质和意义。一方面无论从大学生的就业需要来说还是从大学生本应该具有的修养和内涵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承担的任务都是比较重的。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内容除了讲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包括外国文学之外,也还要讲一点文艺理论。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讲较多的古代文学作品,还要连带讲点古代汉语和古代的文化、艺术、哲学以至宗教,可见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大学语文的公共课程,既满足了大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要求,又能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那么,大学语文对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具体来说有哪些呢?我就对我所了解的情况做一下分析。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弥补在小学和中学学习时的不足。现在很多中小学的学生在平时不是上数学和外语等辅导课,而是花钱和精力补习他们和其他同学在语文功课上的差距。现在社会的求职的高校大学生也是一样,他们有的是某些专业上的高材生,甚至手里握着这个证书那个证书,但是唯一缺少的却是对自己母语的流利表达。现在很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达到八级,但是当他们毕业时却连一份毕业论文都写不出来。试想如果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去求职,那么他们如何能让招聘人员相信他们能胜任他们的工作呢?这样看来,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自身缺少人文的素质和修养,而大学语文就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素质教育课。
大学语文承载着许多经典,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都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发展轨迹,其间也形成了自己的经典文化,这些经过经典作家们的创造性劳动,创作出经典的篇章,启迪世人教诲后世。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孕育了孔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其思想学说,凝聚了思想家们对天地人间万物百态存在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态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人与宇宙认知和意志,成为后世之师,其观念意识、道德准则、处世态度、理想志愿、价值标准等等教诲着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而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在我们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永远闪耀着理性和睿智的光辉。
以先秦诸子百家为例,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在当时或其后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也各具特色。这就造就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可以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隽永深澈三个词来概括。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墨家的“兼爱”与“尚同”的平等要求和科学实证精神在中国闪耀光辉。老庄哲学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他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此身有限,吾生有崖。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宇宙大化,人要面对无限的时空、知识、意义、价值。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而道家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共同构筑中国式的人生态度,中国的士大夫进可以入世,治国平天下,退可以“出世”,归隐山林。统治者既可以用儒家的学说求得文治武功,又可用道家学说确保休养生息,“儒道互补”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尤其是儒学,自先秦至明清乃至当今社会,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心存天下,积极用世,中国儒家的这种入世精神,现在有些学者将其称为“忧患意识’就是这中年忧患意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之情,也让我们守着这份爱国的热忱,最终推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说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培养学生的修养和素质的工具,更是使得我国的文化传承下来的载体。
参考文献
一、在博览中获得积累
增加阅读量能够帮助小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健全美德,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增长智力。这既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更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语言的累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过程,积累的内容是一般的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如文字、词汇、造句、段落、篇章、修辞、语法等,而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和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足以满足文学积累的需要的。因此,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加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语言积累的必然要求。课外阅读是一种积累和沉淀。只有增加学生阅读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才能够积累下丰富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二、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提升语文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随着我国全面实行减负,学生拥有比以前更加充裕的课余时间,而却很少有学生将课余时间运用在课外阅读上。因此我们应该在做好语文课堂阅读教务工作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行为。为了让从分发挥课外阅读对于课堂阅读的辅助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小学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与教学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也能提升教学效率。
三、学而能用之
阅读对于写作具有辅助作用。我们今天看到的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并对这些积累进行理解和归纳,结合自己的想法和观念,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空间和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并不能拥有很好的视野和能力来获取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累积的稀少,导致小学生作文总是内容空泛、平淡无味。学生在写作方面无法得到成就感,对写作的兴趣就会下降。针对小学生写作难、不爱写的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跟培养学生的写作经验。而单纯依靠课堂阅读是远远不能完成这项工作的,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较为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书籍,为学生提供文学素材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着重推荐中外名著名篇,使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精华的阅读,更加有效地进行积累。学生通过对名篇的阅读和鉴赏,可以开阔视野,获得文学素养的提升,感受到语文的巨大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由于阅读量的增大,创作素材不断累积,解决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品格、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同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审美格局是有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有目的性的阅读可以对学生文学视野、文学感悟、意识形态、道德品行起到针对性的培养和提升。学生通过有选择性的文学名著阅读和鉴赏,可以接触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和流派的文学作品,养成对不同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差异性的尊重、理解和接纳。学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作品中表现出是非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是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涵、作品人物性格特点,了解作品的审美格局、感受作品文学魅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对名著进行阅读鉴赏行为的过程中,也能促进学生对想象力、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教学
1.重视学生活动的心理准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活动课的主要功能是发展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自主独立的个性,学习良好的做人品行。作为授课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活动中得以充分地发挥,扬其长,避其短,使学生通过“活动课”明白:为了解决问题,就要靠个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参与活动。当学生认识到活动的目的时,再由教师来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独立性,让他们名副其实地活动起来,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扩展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低年级阶段的听、记、读、写能力训练的系列活动课中,教师可设计一个粗线条的整体活动方案,让学生对活动的目的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去参与活动。在活动课上,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教师讲述了一个故事:“小鹿、小熊、小猴等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大森林春游,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施展开各自的才能,有的绘画,有的跳舞,有的采标本……太阳偏西了,他们走着走着却迷了路。这时候,夜幕已悄悄拉开,怎么办呢?”故事在这里停下了,要求学生接着教师设计的这个故事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办法找到回家的路。教师共找了三组同学进行了表演,其中一组的同学很快进入了角色,按教师的要求以自己的不同角色迅速投入了故事中,并进行了意想不到的发挥。充当向导的小鹿出奇不意地跳到教师跟前恭恭敬敬地问:“老牛伯伯,您能告诉我回家的路吗?”老师愣了一下,随即道:“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打听一下好吗?”小“动物”们在老牛那里碰到“钉子”后,丝毫没有灰心,他们几经周折,终于在“喜鹊阿姨”的带领下,顺利地回到了家。至此,教师启发学生自己说说小动物为什么找到了回家的路,有的学生说是不怕困难,有的说是肯动脑筋,还有的说是礼貌待人……通过这节语文“活动课”,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绘画、音乐的特长,而且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面和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种授课过程中,由于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2.强调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活动课,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动脑去认识,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二年级一节语文活动课:这节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性与稳定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新颖的教学形式,首先在黑板的两侧挂满了彩色的气球,将每个球系上一张纸条,然后教师用几句简洁明快的导语,刺激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活动开始了,学生在闯过背古诗、读优美词句的关卡后,来到黑板前,先摘下系在气球上的纸条,将纸条中的句子在十分钟之内加以扩写,成功者即可摘取一只气球。在这节活动课上,自始至终洋溢着热烈而愉悦的气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将自己完全融入了活动意境里。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们自始至终是“活动课”的主体,他们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教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语文环境,学生们有宽松的语言实践机会,通过生动、有趣的听、说、读、写、做,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通过多次这样的语文活动,过去不爱发言的同学乐于积极发言了,不爱写作的同学,开始逐渐喜欢动笔了。
3.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在认识过程中进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