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扶贫领域个人剖析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农村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意义
1.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的迫切需要。要实施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摆脱经济落后的现状,发展教育是一个根本性举措。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贫困地区摆脱现状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激活农村的经济潜能。我国很大一部分贫困农村本来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潜力较强,并且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但由于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导致农村经济中的潜在有利因素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这也是部分贫困地区难以真正实现脱贫的主要原因。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让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学到能够切实改变家乡经济面貌的思路、知识和技能,从而释放农村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性技术培训的方式,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优化贫困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当农村的人力资源价值提升以后,也会为当地的招商引资提供、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2.接受职业教育是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的优先选择。截至2015年12月,在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贫困建档人口只有小学以下教育程度。同时,根据国家脱贫攻坚调查组的调研统计数据,22.3%的贫困家庭受访者表示,由于缺少相应的技术技能而难以摆脱贫困。很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往往期盼打工挣钱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然而,由于外出打工的贫困地区的年轻人普遍文化层次低,缺少技术,在选择工作时缺乏竞争力,议价能力极低,绝大部分只能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种。贫困地区农村青年从事体力劳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燃眉之急,但对于脱贫致富并无实质性帮助,而且低附加值、机械性、重复性体力劳动工作的职业发展前景不佳,极有可能让贫困在代与代之间传递。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让没有机会或没有条件的农村青少年学生在职业院校中继续接受教育,学到更多文化知识,尤其是掌握以后帮助自己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接受职业教育是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的优项选择。3.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水平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抓手。在的精准扶贫理念和战略规划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重中之重,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主要突破口。而在农村教育领域,农村职业教育又是对改变农村经济面貌帮助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教育类型之一。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人,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而言,人力资源素质不高的问题更为突出。很多农村贫困人口之所以陷入贫困,除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形态单一、产业发展落后、缺乏脱贫致富的机会和渠道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农村职业教育落后,农民群众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动力和能力。通过有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精准扶贫理念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的根本和关键。4.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是防止贫困人口再次返贫的有力武器。多年来,虽然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扶贫工作,但由于各级政府对扶贫工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清、定位模糊,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指向不准确,导致扶贫工作中存在很多盲点,扶贫中低质、低效的问题普遍存在,以至于部分地区出现“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情况。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扶贫工作方向出现偏差,片面强调对贫困人口物质层面的帮助以及外部条件的改善,没有将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到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上来。每当国家和地方的扶贫工作阶段性展开时,短期内贫困人口的家庭经济状况就有所好转;一旦扶贫工作告一段落,暂时性“脱贫”的农村人口很快又再次陷入贫困。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了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长久地产生和创造价值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最能体现精准特征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这也是多次强调“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原因。对此,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既可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内生性发展,也能够让广大农村青年获得彻底摆脱贫困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成为防止贫困人口再次返贫最有力的武器。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审视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依然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相对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农村职业教育粗具规模;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效益逐年提高,影响面逐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和农村居民的生活面貌。然而,与我国城市职业教育和全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为滞后,尤其是与城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相比,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依然十分薄弱,给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第一,从基础设施层面看,城乡职业教育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足,能够投入到职业教育中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需要,客观上造成了农村职业院校数量匮乏、教学场地狭小、教学设施设备数量不足且陈旧老化等问题突出。同时,由于缺乏配套政策、制度、企业以及资金支持,农村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缓慢,严重制约了以实用性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二,从教学管理层面来看,农村职业院校在管理制度、专业建设、教学模式、考核评估等方面还存在着僵化落后、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难以吸引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和较高科研水平的高素质专业师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难以实现农村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从生源层面来看,由于农村青少年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加之农村文化生活不发达、现代化基础设施不完善,进入农村职业院校的学生存在着知识面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的问题,加大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一批高质量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作支撑。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城市,不论在教师生活条件、薪资待遇层面,还是在专业成长、个人发展层面,农村职业院校都难以与城市职业院校开展竞争。同时,由于城市职业院校对全国优秀职业教育师资的流动存在着虹吸效应,农村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具有天然劣势。具体表现为:首先,从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上看,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都规定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生比不得低于1︰20,但从2015年四川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对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农村职业院校的调查结果来,师生比普遍低于1︰20,甚至部分贫困地区农村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师生比普遍低至1︰3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职业院校教师数量匮乏。其次,从师资力量结构上看,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不论是在学历层次上还是年龄结构上都不尽合理。就前者而言,由于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以及兼职教师聘任渠道狭窄,很多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专业构成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多,兼职教师偏低,不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就后者而言,农村职业院校中的中年教师数量占比明显偏高,青年教师数量较少,尤其是3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过少,使得农村职业教师队伍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最后,从专业水平上看,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超过六成,拥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教师稀缺,极大地制约了农村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由于农村职业院校客观办学条件的种种限制,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缺乏到农村职业院校任教的动力。3.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观念亟须转变。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也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同样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群体的支持和认同。同时,农村职业院校要想在精准扶贫中有所作为,就需要吸纳贫困地区农民群体的参与,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注入内在动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其教育观念成为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难点之一。具体表现为:第一,由于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和社会形态单一,农民群体的思想认识普遍僵化保守,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我国延绵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在农村占主流地位。很多农民虽然能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能在实际行动中竭尽全力支持子女上学,但几乎所有农民支持子女接受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接受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第二,由于传统封建社会中拥有技术的工匠社会地位低下,同时由于深受封建时代“官本位”遗毒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民都怀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认为只有社会的管理者、公务员才是光荣体面的职业,接受职业教育是没出息的表现。这就使得职业院校始终存在着生源质量差的“顽疾”,也给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4.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支撑,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必须完善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然而,由于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研判,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把握不到位,加上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等客观因素限制,最终导致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广泛存在。具体表现为: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很多农村职业院校缺乏灵活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专业调整难以跟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一些已经处于被淘汰边缘2017年9月下的专业在农村职业院校仍然存在。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村职业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其次,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部分农村职业院校教师更新教学内容的速度缓慢,不论是结构内容体系还是具体内容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产业的升级发展,不少教学内容已经丧失了学习价值,尤其是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迭代迅速的领域相关的教学内容更是如此。教学内容供给滞后,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最后,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受到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影响,农村职业院校普遍缺乏完善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建设缓慢,又缺乏校企合作的机会和渠道,加之“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成为改善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阿喀琉斯之踵”。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成为一个普遍性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面向精准扶贫要求,开拓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1.加大教育投入,拓宽农村职业教育资金来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投入作为基本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正是由于财力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师资力量打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面对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的现实要求,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逐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实现减贫、脱贫目标。这就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通过中央拨款与地方财政的共同投入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有序运行。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全国各级地方政府要立足于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建立起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保障体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资金筹集为辅的立体化农村职业教育融资机制。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农村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建立专账,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资金流向监督检查,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一方面,对于直接投资农村职业院校的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政府可以减免一定的税费,在其用于职业教育投入的资金部分给予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最大程度地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另一方面,要创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条件和平台,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农村职业院校的智力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促进职业院校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保障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农村职业院校增收创收的“造血”能力,从自身出发缓解教育资金不足的压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最明显的“短板”之一,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二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就农村基础公共设施而言,对职业教育影响比较直接的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工业企业、农田水利等)、生活性基础设施(饮水安全、道路、电力等)、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农村文化等)。只有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基础设施包括职业院校的教学场地、师生宿舍、食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从各相关部门和行政机关抽调负责人和业务素质强的工作人员,建立严密高效的领导班子,负责对辖区农村的教育工程进行现场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管理流程,落实各项建设工作。第二,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筹措,采取向上争、政府投、企业垫、社会融、银行贷等各种方式筹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第三,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工程建设监督,既要加强对建设单位行为的监督管理,又要加强对投标单位行为的监督管理,确保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每项工程质量安全可靠。3.加强教师培养和聘用,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专任教师人才队伍是职业院校最为宝贵的财富。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充实师资力量是职业院校提升教育质量见效最快、最可掌控的一项工作,也是职业院校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地方,尤其应当引起广大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要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本着对职业教育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和聘任机制。在教师培养方面,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引进外部人才难度大的问题,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应当转变思路,将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从外部依赖转变到内部培养上来。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建立起本校专任教师的培训、进修长效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在职教育的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定向培养的方式,对有意愿到农村职业院校任教的学生、技术人员进行专门培养,作为农村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新鲜血液”。第二,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要优化调整现有的教师聘任制度,提高专业教师聘任的灵活性、针对性。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在教师聘任方面不能一味“等要靠”,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附近师资力量强的职业院校展开师资交流合作,聘请其他职业院校的教师作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农村职业院校要积极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邀请、聘请其技术骨干、研发人员到学校开办讲座、进行培训、兼职授课。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农村职业院校教师培养、聘任渠道,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4.加大宣传,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面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农村职业院校应当统筹协调,发挥联动优势,形成合力,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工作体系,加强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从思想上改变农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着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夯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营造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氛围。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宣传工作管理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在职业院校每学年招生前,政府机关、教育部门、农村职业院校要积极沟通协调,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有序实施,确保宣传工作步调一致,启动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在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基础上提升招生质量。第二,各宣传主体要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多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形式和网络手段,形成全方位的宣传体系。在宣传过程中,要使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生活化的宣传语言,确保每位接触宣传材料的农民都能够理解、认同。同时,农村职业院校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段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引导农村青少年和家长到学校实地了解考察,由学校安排专人进行接待和疑问解答,将招生宣传营销化,将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深入到点,提高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纠正大众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错误观念,真正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农村职业教育。5.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精准供给。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农村职业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精准供给,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农村职业院校管理者既要深入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市场,了解当地贫困地区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类型;又要深入行业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的具体要求,开展扶贫技能教育,增强职业发展技能,引导贫困地区人口走向外部市场就业,实现自我脱贫。第二,围绕当地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和精准扶贫的目标要求,农村职业院校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力求甄选出既契合区域扶贫发展实际、又符合贫困人口实际特征的教学内容和培训形式。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广大农村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要保持对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的敏感度,紧密依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精神实质,积极学习、借鉴本专业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引入、运用于扶贫教学实践中,提高扶贫教育质量,增强贫困地区人口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要深刻认识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克服资源短缺的困难,创设实训条件,加强贫困群体的技能实践教学和培训,在充分运用学校自身实训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联合企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扶贫工作的精准对接。
四、结语
从精准扶贫的理念和战略出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概括来说,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激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同时赋予贫困地区劳动者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这两者恰恰是改变贫困地区农村经济面貌最根本的因素。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既是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精准扶贫工作目标的必然选择。以农村职业教育为纽带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多方入手,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作者:许媚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广军,邵瑛,邓彬彬.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0).
[2]喻涛.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7(5).
[3]吴倍贝.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及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3).
[4]陈波涌,唐智彬.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途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许锋华.精准扶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
[6]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
[7]郭晓娜.教育阻隔代际贫困传递的价值和机制研究——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
[8]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6(7).
根据市委的工作部署,我局自3月中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现已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即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任务,为学习实践活动顺利转入分析检查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召开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动员会,主要任务是对学习调研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进行部署。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第一阶段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在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指导下,我局强化领导,深入发动,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局党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全市动员大会后,局党组认真贯彻市委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局党组立即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科技系统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结合科技工作的实际,研究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确立了“科技服务发展、惠泽民生、促进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建立了局党组负总责、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活动办公室督促检查、党支部狠抓落实“四位一体”的领导机制。3月31日,召开了全局干部职工动员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采取各种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专家讲座与专题辅导相结合,向书本学和向实践学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力求取得实效。一是重点抓好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培训。采取阅读文件、座谈研讨、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精心组织学习,党组中心组先后进行了6次理论学习,党员干部参加集中学习近50小时,并完成了2万余字的学习笔记,每位党员至少完成2篇以上心得体会或相关理论文章。二是领导带头,身体力行。局领导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带头撰写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带头参加交流研讨,带头研读必读篇目,带头坚持业余自学,带头联系实际找差距;带头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三是学习形式丰富多样。为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深入开展,专门印制了《*尔市科技局学习科学发展观笔记本》,发给每位职工,方便记录,便于检查;同时在市科技局网上开辟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下设“文件指导”、“体会交流”、“支部活动”、“信息通报”、“学习论坛”等专题。各支部每周至少报送一条信息,反映动态、交流情况和经验,截止目前,局网上已刊载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文件、讲话、理论文章、心得体会、情况通报、经验交流等400多篇(条),成为指导和推动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平台。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录像、网上交流、出题考试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深入学习、认真思考,很好地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
(三)认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我局针对全市经济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形势下科技工作的新课题,市科技局党政领导干部共7名,自4月下旬以来,按照《市科技局领导干部调研活动安排》规定的时间、内容、任务,深入企业、农村、基层,下发200份征求意见函,召开7个座谈会,走访40多个企业单位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与企业、院校、科研单位、县区科技部门的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200多人次面对面交谈,了解情况、征求意见。调研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能够解决的立刻进行解决,共解决了“科技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小企业申报创新资金项目不规范”、“县区科技经费投入计算标准不统一”、“科技人员职业发明和非职业发明区别政策不明晰”等10多个具体问题。领导干部和其调研组,对大量的材料和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形成了7篇调研报告。这些调研报告将为推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四)积极开展讨论,努力提高认识。我局按照“五个深入、五个树立”的要求,结合科技工作和全局职工的思想实际,确定了五个讨论专题:1、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现实意义。2、阻碍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3、推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对策。4、科技工作如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的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5、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局能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那些实事。局党组中心组率先开展讨论,形成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先导作用”的思想共识。为更深入的研究科技事业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决定抽调专人组成课题组对“推动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争取列入市级科技计划,目前,课题的主要设计、项目申报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局领导班子和各支部在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推动工作指导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牢固树立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识;深入分析我市同先进市的差距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固树立学习借鉴、争创一流的观念;深入查找制约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想;深入探索把握规律,牢固树立科学领导、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五个专题,在全局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向各县区政府、科信局局以及近80个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征求了意见,发放200份征求意见函,并对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通过讨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开阔了思路、开阔了胸襟,开创了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树立了正确政绩观,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五)联系工作实际,注重实践特色。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市委要求,始终强调联系实际,突出科技部门特色,坚持在推进具体工作中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局学习实践活动活动领导小组高度重视“主题实践活动”,把它定位为整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重要内容,作为检验学习成果、化思想为行动、让群众得实惠、为整改打基础的重要环节。研究制订了《市科技局“科技支撑发展进企业帮助保增长
进农村帮助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确定了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主线,确定了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内容、调研课题、调研人员、领导干部联系点;确定了基本形式、责任制度、活动时限、具体要求。一是到铁锋区*社区开展了以“进社区、保民生、科技与民众同行”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与社区共同举办了“*社区志愿者协会总结表彰大会”;带头向社区的贫困居民捐款1000元,此次捐款活动中其他共建单位和社区居民踊跃参加,共筹款4000多元;动员全局职工捐衣物70件,为*社区开办爱心超市提供物资,市科技局还计划年内再组织2次捐赠活动,一方面为社区扶贫济困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让*社区的爱心超市办得越来越成功,同时带动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向社区赠送科普图书和技术资料,同时还筹划投资2至3万元在*社区建设“科普书屋”,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科技素质。二是深入到拜泉县龙泉镇同乐村(市科技局帮扶点),会同省科技厅开展了“进农村、保民生、科技为富民作支撑”主题实践活动。与省科技厅领导和同志一起在同乐村义务植树300多棵;为同乐村送去20000斤脱毒种薯、4000斤马铃薯专用肥,价值近30000元;同去的专家举办了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班,村民80多人接受培训;召开了五级人员帮扶推进会,共同研究了同乐村扶贫开发工作,通过了同乐村实施大型机械化作业计划,确定了“从科学规划入手、从支持产业发展入手、从基础设施入手”的扶贫开发思路。三是组织启动“万人千企”行动。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市实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发展遇到很大困难和压力。为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市科技局决定组织和动员广大科技人员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生产一线去,汇聚成共度危机、共谋发展的科技大军,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按照科技部等七部委《关于动员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精神,*尔市科技局组织启动“万人千企”行动,经过精心研究设计,于4月22日组织召开了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万人千企”行动启动会议,下发了《*尔市科技局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参加“万人千企”行动实施方案》。自5月开始,将组织近1000名科技人员和100户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需求对接,进入企业的科技人员将积极宣传国家、省、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省政府出台的《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意见》;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包括企业目前生产和下一步发展的需求,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以推广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增选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积极帮助企业了解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使更多的企业能够晋升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四是全力推进科技“省市科技合作共商”,举全局之力,科学确定合作共商主要领域,广泛搜集重大科技项目100多项,数十次与省科技厅反复论证,在全省率先与省科技厅签订“共商协议”。科技日报给予报道。通过省市共商项目实施,我市在三年内可获得至少5000万元科技资金支持。五是全力举办科技活动周。*省暨*尔市2009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启动仪式,于5月16日上午9时在*尔市国际会展中心广场隆重举行。省市有关领导及大专院校、中小学生、科技工作者、社会各界群众共2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当天还举办了全市科技创新展览,展区面积达3000平方米,企业、院校、科研院所近70家单位参展,现场参观人数达数千人;以“感受工业化-走进现代化企业”为主题,组织各界群众代表及青少年500多人到齐重数控装备有限公司、二机床参观现代化工业生产线;在市第三中学科技馆开展了科学仪器、机器人及“四小发明”作品展示及现场演示科学实践活动,有近千名中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科普大篷车也开进校园,开展科普活动。整个活动周将有几十万人接受科技培训参加科技活动。
总之,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当然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我局当前各项工作比较繁重,工作和学习矛盾比较突出,以致个别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交流的时间不充分等。下一步要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扎扎实实把第二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深入。
二、深入查找问题、认真分析检查,高标准完成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
分析检查阶段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把学习实践活动推向深入的重要阶段。按照市委的部署,我局分析检查阶段为5月20日至7月10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措施。全局同志要严格按照市委的要求,突出科技工作实际,认真查找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深入分析主客观原因,切实制定好整改措施,积极完成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任务。
(一)广泛征求意见。
要求:一是主体要明确。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对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范围要广泛。要涉及到本单位党员群众和服务对象。三是内容要全面。要包括学习、思想、工作、廉政等方面的内容。四是方式要灵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并指派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五是反馈要及时。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认真汇总和梳理,并及时反馈给组织和个人。
(二)认真查摆问题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查摆问题时,要做到“三对照、三查找”。即: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认真查找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工作实际,认真查找发展思路、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和工作举措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望,认真查找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
普通党员在查摆问题时,要做到“三查三看”,即:查思想,看科学发展意识是否明显增强;查工作,看科学发展能力是否明显提高;查作风,看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是否真正求真务实。在查摆问题过程中,要防止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假、大、空”和敷衍应付等现象。
(三)召开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
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领导班子及成员要认真分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领导班子要着重从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方面查找问题。班子成员要着重从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方法举措等方面查找问题。在查找问题时,要做到多讲问题少讲成绩,多讲缺点少讲优点,并深刻剖析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组织生活会上,每位党员职工都要认真分析自身思想、工作、组织、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思想根源,提出改进措施。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干部在会前都要形成《
*剖析材料》,会后由个支部统一送局学科办。
(四)撰写分析检查报告
分析检查报告要联系本单位的工作实际,认真回顾总结近年来本单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情况,要着眼于落实省“经济区”建设规划、市“一大基地、两大园区”建设思路,重点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大力解决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领导能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确定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路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要深入开展“四对照、四检查”,即对照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检查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先进地区科技发展经验,检查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对照工作实际和职责要求,检查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服务科学发展方面的不足;对照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检查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情况。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等重点。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进行充分讨论,同时要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使之成为指导全市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班子主要负责人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初稿形成后,要提交党组扩大会讨论,修改完善。各支部也要形成本支部的分析检查报告。
(五)进行公开评议
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步形成后,要认真组织各方面代表进行评议,广泛征求意见。在评议过程中要体现参评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既要注重吸收党员领导干部参加,也要吸收本单位的普通党员和群众以及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等选派的代表参加。参加评议人员要着重从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举措实不实等方面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各级领导班子对群众提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采纳,体现在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中,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
(六)搞好小结
(一)在评议对象和范围上,评系统和评行业结合进行
局党组对今年开展政风行评评议工作十分重视,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决定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为契机,全面推进行风建设,提升交通行业形象。我局将评议工作由局机关、局属事业单位延伸扩展到全行业,提出了“统一组织、上下联动、内外结合、面向社会、群众参与、评议系统、覆盖行业、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纠建并举、注重实效”的总要求,作为开展行评的指导方针。
6月2日,我局组织召开交通行业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动员会。参加这次动员会议的不仅有交通系统的干部职工,还有全区道路运输企业、公交及出租车企业、船舶运输企业、港埠企业和重点汽车维修企业的100多经营者。局党组在会上明确要求:局机关和各二级单位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要同正在开展的“双争”活动结合好,主要目的是改进干部的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队伍素质,解决好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整个行业的行风建设,主要是要求各交通企业同区委、区政府正在组织开展的城市文明创建工作结合好,狠抓软件和硬件建设,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
我局印发了《交通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设施方案》,明确了系统政风行风评议的目标和要求,同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文,在全行业组织开展评选“诚信交通企业、优质文明服务车船、交通文明使者”等评比创建活动。通过这一创建活动,以期达到实现交通运输优美环境、优良秩序和优质服务的目标,全面提升交通行业的服务水平。
动员会后,交通系统13个二级单位层层召开了动员会,做好宣传发动,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查自纠;同时,分别组织召开了出租车行业、公交运输企业、汽车维修企业主和港埠企业行风建设动员会,全面部署安排企业行风建设工作。通过深入宣传动员,使交通行评开展真正做到了内外结合,系统和行业整体推进,行风建设拓展到了整个行业。
(二)在征求意见方式上,内外结合进行
我局做到了征求范围广,征求意见全面,认真开展了“八评”。
一是请上级领导评。我们主动向市交通局领导和区分管领导汇报交通系统的行评开展情况,征求区级领导、市交通局及各级主管领导对交通工作提出的意见6条。
二是请代表、委员评。6月29日,我局主动邀请今年提出建议和提案的43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召开座谈会;局班子全体成员分别参加了12个乡镇(街道)人大主席团组织对交通工作的评议,共征求到关于公路建设,公共交通发展和安全管理方面的意见23条,并及时整改到位17条。
三是请监督员评。从5月份开始,交通系统各单位召开各个层次的监督员座谈会12次,有89名监督员参加了座谈。共征求意见35件,及时整改到位11条。
四是请服务对象评。局机关、运管所、征稽所、客管处和海事处分别邀请出租车司机、运输企业和水运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4次,121人次参加,还印发征求意见1000份,征求意见36条,及时整改19条。
五是请乡镇(街道)和部门评。我局实行党组成员分片联系乡镇,每个成员到各乡镇(街道)征求意见,重点走访征求了区发改局、财政局、公安局、林业局和建设局等部门,收集意见26条,并及时整改22条。
六是请老干部评。通过每月一次的老干部活动,征求离退休老干部意见3条,对老干部提出的解决子女就业、住房维修等问题,全部及时整改落实。
七是请农民群众评。我们组织党员干部到高场、伍厢庙、普溪、背马山、柏家坪等村走访农民群众130户,组织农民代表座谈8次,征求意见25条。
八是请内部干部职工评。通过组织召开民主
生活会、职工座谈、基层支部书记和党员代表座谈会以及交心谈心活动,征求对局党组和各级班子的意见18条。
通过开展“八评”,我局的行评征求意见做到了全面充分,掌握情况准确,为梳理和制定整改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上下联动,深入推进
在第一阶段,我局主要从三方面上下联动。
一是市和区联动。我局不仅是全区的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重点部门,也是全市交通系统和全市交通行业行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征求意见时,邀请了市交通局、市运管处、市公路局和市征稽处领导分别参加局机关和二级单位的监督员座谈会。不仅征求了对我局的意见,也全面了解了全市交通系统和其他兄弟县、市、区交通局的好的做法,掌握了全市交通行业普遍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从而对我们征求意见起到了启发和促进作用。如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和我局共同针对行评中发现的鸦鹊岭新场村硬化村级公路使用劣质水泥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举一反三,从中查找出了当前全市村级公路建设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并迅速研究措施整改,有效加强了全市农村公路质量管理。
二是局机关和基层单位联动。局机关是交通系统的行评工作的龙头。在评议中,我们注重发挥局机关在行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到行评组织开展督办到位,方法灵活多样,不走形势,不走过场。局党组主要领导逢会必讲行评,分管领导半月一次会议督办,每周到各单位现场督办一次;局行评督导组坚持每周一督导,每周一通报,宣传先进,促进落后,使基层评议与机关同步跟进。
三是评局长、评班子和干部自评联动。在行评中,我们抓住区人大评议局长李国柏这一契机,认真按照区人大要求,从召开动员会、组织内部评和参加乡镇评到区人大综合评等各个环节,部署周密,程序严密,效果良好。不仅评议了局长个人,也评议了局班子,评议了交通行风,发现了干部群众关注的一些新问题。
同时,我们严格按照区委组织部召开各级班子民主生活会的要求,精心制定方案,要求每个班子成员必须撰写书面剖析材料,特别强调只找思想和作风问题,不说个人成绩,并制定整改措施,使每个干部在行评中查找自身在思想、工作和服务方面的不足,将个人问题和行风问题对照,对号入座。交通系统各单位认真组织开展“五型”干部大讨论,对照“双争”和先进找差距,促进了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
三、查改并举,同步推进
我们通过对收集的意见进行初步梳理,归纳了4个方面的问题,并区分难易,边查边改,查改结合,及时解决好一些突出问题。
(一)抓住农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迅速整改。我们通过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农民群众提出的意见梳理分析,发现有的盼望硬化村级公路,有的对农村公路硬化后养护问题担心,有的感到乘车不便。对此,我局自我加压,将今年的农村公路硬化建设目标由区政府初定的200公里调整到400公里,力争完成500公里,并加大组织引导和资金筹措、项目争取力度,今年争取村级公路硬化项目资金计划和通乡油路改造项目总里程居全市第一位;目前,已经组织完成村级公路硬化212公里。我们还积极争取区政府同意,将我区1000公里的村级路养护纳入财政预算,今后将逐年增加里程和补助标准,解决了农村公路长期养护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争取政府支持,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小鸦路维修和柏临河大桥建设的问题,及时组织农村水毁路的修复,消除了一些通客车公路的安全隐患。我们推行“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四定一挂、程序简化,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服务理念,降低客运经营门槛,在下堡坪乡开展农村客运试点,总结经验,制定符合夷陵区实际的乡村客运规划,变“堵”为“疏”,实行路、站、运一体化;力求在3到5年内,逐步开通多数通村客运,让农民不仅要走上水泥路,还能坐上安全车。
今年,我们继续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借脑扶智”,为分乡高场村聘请一名农业技术员常年驻村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帮助高场村发展柑橘20__亩;请柑橘专家袁昌忠为农民讲课,印制3000本技术手册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化肥种子、贫困学生就学、村级公路建设、种养殖业发展、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和解决水污染等许多具体困难,支持该村的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真诚的帮扶赢得了群众的心,300多名农民群众还联名给区委、区政府递交请功信,送来锦旗,要求为交通局记功。
(二)抓住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迅速整改。我们通过对市民提出的意见梳理分析,发现他们对提高出租车和公交服务档次和质量十分关注。对此,我们积极争取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完成了130台出租车车型的更新,对101路公交也实行无人售票,增加城乡结合部的公交班次,并争取区政府支持,上半年将公交纳入财政补贴,解决了老人、残疾人和军人免费乘车的问题;同时,加强驾驶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大市民投诉查处力度。如有市民反映金通客运公司一客车将一武汉籍老年乘客甩掉的事件发生后,我局立即责成运管所调查,对该公司罚款20__元,公开道歉,并停止新增线路审批一年。
(三)抓住服务对象关注的难点问题迅速整改。我们通过梳理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重点针对少数交通执法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姜家湾费收站人情车问题、非法运输突出和油价上涨后出租车及客运运价问题进行深度整改。
我们通过案例教育广大职工,促 进行风建设。一是整改执法存在的问题。我局抓住太平溪交管站个别执法人员在收费过程中行为粗暴的问题及过去交通系统行政执法出现的一些反面典型案例,用案例剖析教育全体执法人员,提高了行政执法培训的效果。我们对姜家湾费收站人员进行了大轮换,进一步规范了月票制度。针对黄花交管站代中介组织收费,引起乡镇干部误解的情况,局主要领导及时同乡镇领导沟通,责成黄花交管站整改,确保今后不再代任何组织收费。
二是规范服务,提高效能。在服务观念上,增强全局观念,倡导交通工作“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促进交通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的大转变。在服务机制上,修订了《交通系统三个文明建设考核目标责任制方案》,增强对各项工作考核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交通系统凡能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的事项,均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各单位进一步完善了服务承诺制、行政执法公示制,完善工作程序、服务标准,实行首问负责制,规范服务行为,提高了办事效率。我们还组织到区国税局学习经验,完善各项制度,提高行政效能。
在服务手段上。我们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法,做到诚信服务、便民服务、文明服务。今年,我局改版了交通公众网,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使机关工作更加便捷公开、规范高效;海事部门简化办事环节,规范办事程序,推行上船签证;如征稽所每月实行短信告知车主缴费,并在全省率先使用“PDA移动征费系统”,上门服务方便边远山区和不方便前来大厅缴费的车主;运管所成立便民小分队,主动上门为300多家维修业主审验办证,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黄花交管站争取下堡坪乡党委、政府支持,将每月8日定为“四小车辆”的“规费缴纳日”,上门到各村村委会集中统一征收规费,让3000多“四小车辆”车主主动在自家门口缴纳各种规费,改变了过去规费入库难和车主缴费难的问题,在方便车主的同时提高了规费的实征率。
在解决具体困难方面。我们积极向上反映,争取对我区出租车、公交车和客车补贴近70多万元,受到服务对象的欢迎。今年,我们进一步整合执法力量,加大了对非法运输的打击力度,在执法过程中坚决做到程序、处罚公开,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说情风,积极配合取缔了“残麻”,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抓住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迅速整改。我们通过梳理内部职工提出的问题,重点针对二级单位和基层干部职工反映的少数班子战斗力不强等和局机关招待费过高等问题认真进行整改。
一是做到公平、公正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局班子成员每个月轮流到各二级单位办公一次,同基层干部职工交流和沟通,了解基层职工思想动态,解决了待遇不公等实际问题。
二是狠刹大手大脚的不正之风。针对20__年机关招待费过高的情况,我局在倡导节约的同时,修订了接待制度,制定机关招待费下降20%的指标,并分解到月进行考核,费用超支不补,使接待费比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严格限制交管站公务用车,凡是有2台车的交管站收回一台车变卖,确定交管站工作经费下降20%的控制目标,使人头经费比去年降低5000元。目前,机关正在推行宿舍水电社会化改革,以堵住多年来机关用水用电方面存在的漏洞。
总之,在行评第一阶段工作中,我局做到了思想到位,宣传到位、组织到位、程序到位,做到了纠、查问题虚心诚恳,严肃认真,整改问题措施有效,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关键词: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1002-7408(2014)03-0078-04
自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后,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及各项政策的合力作用下,城镇居民利益关系重新调整,分配机制发生变革,导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显著变化,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陕西作为我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大省,同样面临着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城乡、地区间以及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因此,分析陕西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表征,探究其形成的机理原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及特点
1.2000年以来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态势。本文主要依据2006-2010年省统计年鉴数据,采用胡祖光先生在2004年提出的收入五分法及其计算公式:G = 4P5-4P1+2P4-2P2/5,计算出2005-2009年各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省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在2000-2002年增加幅度较大,说明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较为明显,从2003年开始,基尼系数降到0.3以下,但是,在短暂的下挫后,从2005年开始,较之2003年,基尼系数又呈现平缓上涨的趋势,2005年0.272,2006年0.273,2007年0.279,2008年0.286,2009年0.283。从统计数据看,尽管基尼系数没有达到0.4的国际警戒线,但是,收入差距扩大势头及原因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不同收入层次户组的收入差距在高位震荡。按照收入水平高低不同将我省城镇居民分为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五个等级收入层次,其不同年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见表2:
从绝对值看,高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年拉大。1990年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8元,高收入户为1885元,高低收入户的差距为937元,1995年差距扩大到3471元,2000年以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5年差距突破1万元大关,2009年则突破2万元大关,2012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9013元。从1990年到2012年,高低收入户之间的绝对差额扩大了31.96倍。
从高低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的相对值看,1990年比值为1.99:1,2000年提高到2.71:1,2008年扩大到了4.85:1,达到最高值。2009-2012差距虽有所缩小,但是仍在高位震荡,说明高低收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
3.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总体呈现扩大趋势。1990-2012年陕西省收入最高行业与收入最低行业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见表4)。
1990年收入最高与最低行业的收入比值为1.68:1,1995年提高至1.93:1,2000年升至2.13:1,2005年收入进一步升至3.6:1,2010年较之2005年虽有所下降,但是其比值仍然达到3.10:1。2010年之后高低行业的收入比略有降低,但是行业间收入差距依然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方面。
4.不同地区之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明显。2005-2012年间,虽然陕西省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获得较快增长,增幅均在10%以上。但是,由于地区间受经济发展、资源禀赋、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
(1)地区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市(区)相差7303元,2007年扩大到10581元,2010年差距为14458,2012年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8447元。具体情况见表5:
(2)地区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拉大。见表6: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省地区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市(区)的绝对差距不断拉大。差距由2002年的2690元扩大到2012年的10155元,扩大了3.8倍。
二、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分析
纵观陕西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就其表现形态而言,与全国及其他省(区)一样,均以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行业差距以及地区差距等形式表现出来,说明我国在体制改革、经济转型过程中,受共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各省(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又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对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进行全面、具体、深刻的剖析,才能“对症下药”,探寻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正确途径。
1.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从扩大到缩小,是经济发展过程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因而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指出: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会随着初期经济发展而扩大,达到最高点后,又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改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经历了这一过程,我国也不例外。陕西省目前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上升期,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10年我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5%,高出全国4.2个百分点。但就其经济总量而言,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与其它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库茨涅茨的“倒U型”理论中的最高点,经济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在这一时期,必然会带来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致使收入差距扩大。
2.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拥有资本、技术的劳动者收入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居民收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结果,一方面因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调动了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另一方面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因占有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量和质的不同,带来了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陕西省在全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根据省情,结合本省的经济发展特点,相继进行了一系列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了单位之间以及单位内部不同职级间收入分配的差距。
3.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的职工工资绝对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统计,2005年,陕西省国有单位和其他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分别比城镇集体单位高出7297元和7539元。2006年以来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10年更是分别高出14845元和12642元。这种收入差距的形成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我国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建立,相对于全民所有制单位而言,基础差、底子薄、规模小,资金少,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职工的工资待遇明显低于国有经济单位。改革开放后,虽经调整,但其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仍然赶不上国有单位,直接影响到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的工资及福利水平。二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起来的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其它经济单位,以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和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占据了市场竞争的优势,以良好的待遇和报酬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拉大了与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
4.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机制拉大了不同微观经济主体间的收入差距。具体说:一是高收入阶层已向复杂劳动及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集中。统计数据显示,位于陕西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前三位的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分别远远高于位于后三位的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二是以黄河、海燕等为典型的一批企业,由于创新能力不足,未能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情况,优化产品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造成了职工收入急剧下降。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一些军工企业,由于在改革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转型不及时或不到位,致使企业经营困难,造成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形成了城市中新的贫困阶层。
5.企业改制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由放权让利到承包、租赁再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带来了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分配机制的变化,对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陕西省作为国企大省,影响更为显著。一方面国有企业对其经营管理者实行年薪制、票期权制等改革,增大了企业自主分配权,导致在国有企业内部出现了一批高收入群体,从而拉大了国有企业管理者与其他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破产、兼并、重组、改制过程中,带来了大量下岗失业问题,而同时又缺乏配套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来缓解矛盾,从而使一部分人的收入明显下降,扩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6.产业结构调整、行政权力的干预,导致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扩大。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而一些代表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则迅速崛起,因此,各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就不可避免要发生变化,从事新兴产业的职工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传统产业。石油、天然气、通讯、电力、金融、烟草等高收入行业大多具有垄断性,但是,这种垄断不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而是通过行政手段主要是依靠国家的制度性垄断、政府的行业优惠政策及保护形成的。这些行业正是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的介入而形成的垄断,获得了高额利润,干扰了市场竞争的正常机制,拉大了行业间职工的收入差距。
7.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政策因素的影响,拉大了地区间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因发展基础、自然禀赋等差距导致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普遍存在的,对于陕西这个资源大省来说也是如此。陕北地区在资源禀赋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世界罕见的矿产资源的富集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大型矿藏富集一地。随着陕北地区近些年来对资源的开发,经济增速保持在全省前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也跃居全省前列。关中地区一直是我国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占据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科学技术、交通、通讯等资源的优势,近年来,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给关中地区的各市(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陕南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自然单元,其优势主要在绿色自然生态环境,相对于陕北和关中来讲优势不足。一直以来,陕南在特色产业的开发上力度也不够,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与陕北、关中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三、缩小陕西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必须针对这些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遏制其扩大的势头,以促进陕西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1.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加快陕西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由经济发展规律而带来的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虽说是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无法逾越或消除,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相关经济政策,加快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来缩短“倒U型”假说中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期。
2.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尤其是初次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减少权力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构建合理的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包括各部门、各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建立并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独立于企业、公司的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利益,保障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五是拓宽再分配渠道,继续强化再分配的调节功能。
3.继续深化所有制改革。第一,针对国有企业,在产权改制的基础上,适应市场需求,加大对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加快对企业负担和包袱的卸载,剥离社会服务;对小型微利或亏损企业,通过兼并、并购等方式尽快完成企业转型。第二,加快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即通过产权量化、股份合作、股权多元、产权购置等方式,明晰产权关系,拓展融资渠道,转变经营方式,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第三,加速非公经济的发展。一是借鉴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二是通过政府政策上的鼓励和优惠,积极培育非公经济的发展。三是政府要依法行政,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简化审批和办事程序,清理有关税费,使各项制度公开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自由轻松的环境改革。
4.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一是政府应加强对初、中等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让更多的适龄学生都能接受良好正规的教育;二是可以通过引入教育券制度,借鉴其他先行省的经验,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公办、民办学校的权利,扶持贫困家庭的子女入学,均衡教育资源;三是通过省财政拨款,向陕北、陕南等边远地区及落后贫困地区倾斜,注入更多的教育资金,激活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当地的学生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的权利。四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院校的资源,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和在职培训,让更多的人通过这种渠道,接受到正规的高等教育,增强就职的竞争力。
5.限制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首先必须打破垄断,限制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对于垄断行业应根据其性质不同,确定与政府的“亲疏”关系,即对于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通过国有独资的形式确立其垄断地位,但同时政府必须加强对产品定价的管控,防止过高的定价,侵吞社会福利;对利润分配实行严格的监控,超额利润上缴国家,以防止利润分配过多地向个人倾斜,侵蚀生产发展的资本;对于那些能够引入竞争机制的垄断行业,政府应放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引内外资企业的进入,实行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打破垄断,或者通过《反垄断法》,拆分现有的垄断企业,给不同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遏制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的权力,以此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间职工的收入差距。其次,加强对现有垄断行业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收入水平的调节和控制。对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设定最高限,控制工资总额,减缓工资水平增长的速度,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此外,对其内部的高管人员工资水平也应设限,使其工资增长幅度不得高于职工工资的增长幅度,同时建立科学的联评机制,通过上下两级对其绩效进行考评,以缩小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最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应通过反垄断措施和政策优惠,限制垄断,扩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6.打造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根据省内“三大区域”现有资源的分布特点,充分挖掘和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做大“蛋糕”。关中地区应依托其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核心,装备制造业为重点,集现代工业、农业、服务业为一体的多样化经营的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同时发展以西安为中心,宝鸡为副中心的关中城市集群,加快关中地区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关中各地区资源互补,降低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陕北地区应借助本地区的煤、气、油、盐等资源优势,以资源深加工为依托,构建以精深加工为主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长产业链、清洁环保型的能源化工产业体系。采取多元并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陕南应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依托丰富的生物、山水、矿藏资源,围绕有色、生物制约、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聚集和产业链延伸,构建循环经济运行体系。要通过“三大区域”间的资源流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减少区域间的经济落差,实现“三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居民收入差距。
7.强化再分配对收入的调节功能。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税制。在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中,除了在起征点和累进税率的级差上做文章之外,还应加强个税的结构性调整,加快个人所得税制的转型,由分类税制转向综合税制或综合分类税制;增设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房产税等新税种,限制个人财富的过快增长,遏制投资炒房、权利炒房行为,筹措用于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强化再分配的调节功能。其次,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一是加大对贫困家庭、需扶持企业的转移性支付。如提高扶贫标准,即提高城市低保户、特困户等社会弱势群体的补贴标准,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据全省经济发展需要,对一些政策性亏损企业、能带来重大社会效益的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开展高新技术创新研究的企业加大补贴和资助的力度,缩小它们与现有经济效益较高企业的收入差距。二是加大财政性转移支付力度,尤其应加大对陕南、陕北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快陕南地区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改善陕北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实现陕北各地区经济衔接,均衡地区间资源投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三是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倾斜,增加投入,让广大城镇居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加快推进和实现全省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12.
[2]陕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陕西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2.
[3]祝大平,朱国众.对上海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J].
上海统计,2003,(3).
[4]蔡家福,郭美.福建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5]刘耀鸿.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与调节[J].
学术交流,2011,(10).
[6]李利英.论国有企业改制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J].经济体制改革,2006,(4).
[7]薛莲,樊明方.陕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J].统计与决策,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