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知识;实验教学;教学内容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CHEN Yan NIU Qin-zhou WANG Zheng-fe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application,mastery of computer knowledge and oper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as university of public basic course for students not majoring in computer,its importa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lighted.As a practical course,it becomes a problem we have to explore that how to improve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In this paper,we analyze these problems,which happened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process in the“computer basic knowledge”course,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object etc.,and expect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Experiment teaching;Teaching content
0 前言
S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计算机。但关注的内容不同,更多的可能是一些游戏、视频、聊天软件。而对于计算机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基本操作技能也没有太多掌握。另一方面,还有部分同学可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而对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的掌握的欠缺直接会影响到日后涉及计算机的作业和知识能否顺利完成。因此,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它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实验课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实验课程教学的提高。
1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实验教学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验内容单调,拓展性差
实验教学内容几年不变,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内容太过陈旧,对学生来说缺少吸引力。另外实验步骤繁琐,文字解说过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容易跳过中间步骤直接参考最终效果图,从而导致更多操作细节问题的出现。另外太详细的步骤解说让难度过低,降低学生的探索欲望,操作完一遍依然没有印象。拓展性差,实验操作没有给学生一些互动,让学生只是被动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没有给学生留下拓展的空间,比如说问题的延伸的探讨。实验内容基本是验证性实验,缺少创新,带动不了积极性。
1.2 积极性不足
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中,除了实验内容不够新颖外还有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导致学习积极性不足。
1.2.1 目标不同,被动学习
很多同学对课程学习目的的理解还停留在应付期末考试或者考级上,并没有深刻意识到正在学习一项对以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用实际用处的技能,因而他们只关心考试的内容考试的范围,并不主动去探索相关知识更深的应用,遇到问题不懂得举一反三,学习比较刻板。1.2.2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学习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各自的学习背景也不同,有的同学可能有一定的基础,有的可能基础为零。因此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基础好的同学做完无事可做玩手机,无形中影响周围的同学,基础差的同学不会做,不想做。比较积极的是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即基础处在中等的学生。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1.2.3 学生之间互动性差
学生之间不喜欢交流,遇到问题不是积极寻求周围同学帮忙主动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于老师,在座位上被动等待,实验课上的同一问题被重复性问,学生更喜欢面授问题,而不喜欢看屏幕上的演示操作。导致老师在实验课上解答问题效率不高。
1.3 演示与实际操作时间分配问题
实验课时间有限,演示与学生自己操作的时间往往成反比。演示时间越长,学生操作时间越少,并且细节很容易忘记。演示时间太短,学生拥有的操作时间长,但知识点一带而过,学生不明白其中原理。
2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丰富实验内容,增强学生自主探索
2.1.1 增强互动
针对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太过详细导致学生容易视觉疲劳,从而只看效果图而忽略操作细节的问题,建议在写实验步骤的时候把操作过程中一些细节性的操作适当删减,以增强操作难度,从而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防止学生走马观花的操作。另外,在操作完后,在实验内容中给出一些类似的延伸问题让学生独自解答。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操作的印象,以及对相关功能的应用的理解。增强互动性,而不是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2.1.2 更新题材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实验内容基本都是几年不变,可以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将操作的内容做一些更新,如在做word的章节的时候,可以在文稿中使用与实事相关的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做题材,让学生有一些新鲜感,而不至于太枯燥。
2.1.3 实例展示
在做相关实验的时候,可以实例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相关功能的实用性。如:在做PPT时,可以从网上下载不同的优秀PPT模板作为实例讲解,通过实例来介绍如何操作制作漂亮的PPT,并讲解如何通过不同的操作来服务于要表现的主题。让学生既能学其形又能学其神。
2.2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2.1 分组教学
在实现分级教学后,同一班级的学生仍然存在的知识水平的差距,以及性格的差异。可以通过分组教学来达到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将不同具有知识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做实验的过程中,同一组的同学必须都要完成实验操作,遇到问题可以相互讨论互相帮助,由于有了同组的概念,讨论变成了成员一件自然的事,减少了学生心理防线,也能够改善遇到问题求助老师的依赖心理,另也能解决优秀的学生无事可做玩手机,差的学生无所适从的题。
2.2.2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找题材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以及与同一组的其它同学进行交流来制定方案,查找素材,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感。如在学习完excel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利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如对这几年海鲜产品价格的调查,制作相关趋势图,或者对这几年森林覆盖率、各地区人均收入等的一些搜集,并利用excel制作趋势图,分析其原因。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能够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另外,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操作来增强学习的乐趣,并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学以致用。
2.3 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2.3.1 制作小视频
利用视频录制大师或者微课制作视频,将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内容按知识点或者难点内容进行划分,分解成多个更小更有针对性内容的视频,这样一方面省去了学生要从头到尾看视频或者在一个视频中找相关操作部分的麻烦,在找上面节省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可重复观看性,可供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
3 结论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遍化,人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一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其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如何让基础教学变得更与时俱进、更新颖,成为我们需要去探究的一个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内容进行更新,结合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让其更能体现时代性外;另一方面需要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结合,增强学生的探索欲;通过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分组教学,增强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普运伟,徐天茂,秦卫平,等.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难点及对策[J].计算机科学,2009,36(11A):37-7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知识;中专学生;重要性
一、概述
(1)电脑基础操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Windows的基本知识和操作、防止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以及杀毒软件的设定与使用。Windows XP控制面板的使用、Windows XP的磁盘管理、桌面设定、打印机的设置与使用等。通过对电脑基础操作的学习,以便于在日后使用过程中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有助于在电脑的使用后的清理维护,保障计算机的运行状态良好。
(2)一些常用的软件:它的内容涵盖了Word 文字处理软件、Excel 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模块。
(3)网络系统。它的学习主要包括:网络连接情况查看、网络连接操作、网络邮件系统使用、简单网络故障排查、IE状态的查看及设定、IP查看及设定。通过对网络系统的学习,以便于连接网络以及处理简单的网络故障。
二、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中专学生的意义
在校期间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的学习对于在校中专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关调查表明,企业招聘中除专业软件外,对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要求主要集中在word、Excel、网络资源利用、计算机简单故障排除等几方面。还有日常工作中的打印文件,工作报告、基础培训文件演示等等都是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因此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中专学生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对中专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中专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已成为教育者所关注的问题。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的专业技术员,使其具有相应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所以,针对中专学生的特点,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端正学习态度。中专学生要想真正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要扎实掌握基本功,不能好高骛远。中专生起点是初中基础,如果单纯追求高水平的微机知识只能是事倍功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学习什么软件,将来在工作岗位中或许都会被新的应用软件所取代。但我们中专生必须认识到,它们的使用都有相近之处,升级后只是功能更强、使用更简捷。所以在学校,教师要把一套系统的内容详细讲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认真学习并掌握,即使将来软件更新了、升级了,凭自己扎实的基础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
(2)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中专生在学校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必定还有一定的限度,为了能更深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技能,我们还要广泛地阅读一些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去学。比如,文秘专业应主要以文字处理为主,学习一些办公自动化的软件,如Word、Excel 、PowerPoint;装潢专业和工艺品应学习一些和摄影、绘画有关的软件如Photoshop 、3Dmax;计算机专业的要为本专业服务,同时也要结合中专学生自身特点,按其特长去选择。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学有所用,使个人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一些常用软件的学习
1.Word的学习
对于Word的学习首先要从界面的认识开始,详细了解工具栏的各个项目功能,然后再对Word的具体操作进行学习。Word软件的窗口分为标题栏、工具栏、菜单栏、文字编辑区等几个部分。在开始学习之前要详细了解这些区域的主要功能。在进行word软件的学习时,要注意总结Word的操作技巧,例如:图表和公式的自动编号、目录的制作、制表位的使用、页眉页脚的制作、参考文献的编号和引用、其他技巧、两栏文档的页码插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Word中将文档分成两栏,然后再插入页码时,每页两栏只有一个页码、另有妙用的Ctrl+Z 大家都知道,Ctrl+Z的作用是撤销上一个操作,能使我们在编写文档过程中可以及时取消所进行的误操作,或是恢复到以前的某一步等等。通过对Word操作技巧的学习,可以让中专学生能够熟练掌握Word软件的使用。
2.Excel的学习
可以对以下几个部分进行Excel学习:
(1)详细介绍Excel功能及简单使用。在Excel的学习中,这部分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来进行。这部分的学习是Excel的基础,学好此部分的功能和栏目的功能、各个功能键是以后的应用基础。在此部分中要详细了解Excel的各个组件及其功能,了解Excel的工作表以及工作簿的基础使用。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Excel,同时可以对Excel工作表进行简单的基础操作。
(2)学习输入和编辑工作表数据。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包括:工作表数据类型和数据输入,编辑及清除数据,单元格批注的添加,移动、复制、插入和删除单元格及行和列,公式、函数计等。在此部分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公式及编辑数据部分的学习,这两项功能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用到。
(3) Excel中图表的制作。在Excel中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图标来支持数据分析、突出数值的趋势、帮助提供文稿质量。在此部分的教学中要重点注意将图表添加到Excel中的两种方法。通过不同的方法表达不同的数值关系。
3.关于Powerpoint的学习
Powerpoint是用于设计制作教师授课、专家报告、广告宣传、产品演示的电子版幻灯片,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通过投影机或计算机屏幕播放。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使用到PPT进行工作汇报。因此对于PPT的学习也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PPT文件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对于已经学会word的学生来讲,PPT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PPT的演示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字的出现与讲演应同步,为使字与旁白一起出现,可以采用“自定义动作”中按字母形式的向右擦除。另外在演讲过程中快捷键的使用也是便于演讲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可以利用屏幕左下角的视图按钮在几种不同的视图状态(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之间进行快速切换。
参考文献:
[1]张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专教学中的重要性[J].华章,2011,10.
关键词: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教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设四个等级。它不以评价教学为目的,其考核大纲的依据是根据社会不同部门应用计算机的不同程度和需要、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普及的现状而确定的;它以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分别考核,为人员择业、人才流动提供其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证明。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社会的信息化对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已成为衡量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计算机是我们生活、办公、教学等很多方面不可或缺的工具,计算机技能成为高职毕业生胜任自己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针对这一情况,各高职院校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无论是计算机基础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还是专业老师,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还积极更新计算机设备,营造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提高。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先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多学校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甚至对教材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订,创立了自己学校的教、学、研特色。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
1.有利于规范计算机基础教学。
国家推行NCRE,虽然不是以评价教学目的,但是其明确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低位和导向作用,所以很多学校在最初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候以NCRE的考试大纲为参考,这样大大减轻了任课老师的工作量,也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了方向,让老师有的放矢,使学生在学习中更能够抓住学习目标。在教学中也规范了教、学、评、考等多项指标,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迅速建设成为很多学校的精品课程。
2.有利于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计算机等级考试不仅考学生,而且考老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多途径地提高业务水平,进而指导学生复习辅导。这样就能尽快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达到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目的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用人单位主要对学历证书有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以理论考核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这种教育方式偏离了高职教育的要求。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高职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学生岗位不断变化更新,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看中的主要能力之一,而计算机等级证书或者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又是衡量持证人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水平的标志。通过NCRE一级考试的学生,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达到教学要求,能够胜任非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任务,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不利影响
1.新的应试教育的产生。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各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仍然参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指标至少为60%―80%,所以不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制订教学计划,以提高通过率为目标,甚至一些院校单一地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从而导致老师依据考试的内容和题型指导教学,不考的内容一带而过,甚至根本不讲,学生仅仅掌握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法和考试的必考内容,而忽视了相当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样就必然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演变成应试教育,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打了折扣。
2.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滞后、不全面。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系统性与实用性占有突出地位,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大纲在系统性与实用性上存在滞后性和不全面性。
首先,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考试,每一次内容的变革都需要长期的考察与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明显存在着滞后性。2002年以来计算机操作系统已发展到Windows 2003,但2007年上半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操作系统内容部分仍停留在Windows 2000上,虽然两操作系统存在着绝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考试内容的滞后。另外,2006年年底微软公司已经了Office 2007,但直到现在我们仍未接到使用新的系统的通知。计算机基础的选择题部分的内容在近几年的变化并不是非常大。
3.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思想包袱。
一些学生是抱着应试的态度面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再加上以考证为目的引导有偏差,所以为了通过考试,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重模仿和强化,轻实践和创造,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使等级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他们的包袱,认为只要大量地做模拟题,就可以通过等级考试,取得证书。取得证书后,他们再也不愿拾起这个包袱。其实获取证书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地学习与积累并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如果老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任其发展,就势必危害到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学生毕业后遇到实际问题却不能自己设法解决,拿到证书并不是他们自己设想的那样“一证在手,万事无忧”,工作中遇到困难后,产生了失落心情,从而对计算机证书考试产生抵触思想,也不利于等级考试的健康发展。
如今,计算机的重要性已经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可,计算机等级考试也确实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但也要看清等级考试有不少的负面影响,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不能过分依赖等级考试,不能为了考试而教学,应该针对各自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石义杰,彭俭.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变革[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2]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负面影响之我见[J].大众科技,2009,(1).
[3]谭秦红.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信息与电脑,2011,(6).
关键词:新时期 中职 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1. 计算机基础的普及教育
自1946年计算机发明以来,计算机技术得以迅速地发展与应用。在计算机硬件方面,价格不再昂贵,性能更加优良;在软件方面,特别是Windows的应用,给计算机的应用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系统软件。随着Windows的升级,功能更加强大,特别是视窗化的操作界面,操作更加简单,易学易用。
第二、应用软件。现在针对各行各业的应用软件的开发日益完善,应用相当普遍。
第三、程序设计语言。现在的程序设计功能更加强大,特别是可视化编程的应用,让程序设计更加简单。
第四、硬件的发展。现在2―3千元就能买到性能优良的电脑。2001年,38%的城市家庭拥有电脑。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公布了最新调查资料:2006年重庆城市居民中,七成家庭拥有电脑。而广州达94%的家庭有电脑。
第五、互联网的发展更加促进电脑的普及应用。新华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冯晓芳)我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07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9700万户,青少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 计算机教育的不平衡导致中职新生计算机知识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每一个城市,市区与边远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如在市区可以说100%的各级各类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小学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计算机兴趣和意识,使用教学软件或教学游戏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初中主要在于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性训练、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或图形信息处理为主。
现在平均80%的城市学生家庭里有计算机,他们除在学校学习外,还可在家里学习,甚至于在网吧也可以学习计算机知识。然而边远地区大部份的学校,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即使有性能也差,在师资方面也大大不足。学生在课余时间几乎不可能或很少接触计算机。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未来
一方面,在未来的数年,计算机教育更加普及,不管是城市、农村,大学、高中、初中、小学都在推进计算机的普级教育。《国务院批转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中指出:“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所有农村初中具备计算机教室,所有农村小学具备卫星教学接收和播放系统,普及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基本建成遍及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
另一方面,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Office、Internet,而这些内容都将在初中教学中进行讲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重点的改革,教学重点向实际办公应用与专业应用的转移,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分析
1. 中职新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水平不平衡
由于计算机教育发展不平衡,又由于中职学生主流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城市学生一般选择上高中升大学),而在农村中教育更加不平衡,这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知识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职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更大。城市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普遍好,但读中职的学生学习态度普遍较差,他们的计算机知识也主要体现在网络方面,特别是网络聊天和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农村的学生计算机知识特别差,甚至于有的学生从没见过什么是电脑,更不谈操作过计算机,但学习态度普遍较好。如2004年6月我的4个班参加等级考试,有两个班城市学生较多,基础好,但学习态度差,通过率50%和75%,而另两个班正好相反,通过率达92%以上,最高98分。
2. 学生素质整体较差
现在由于普高与大学的扩招,中专学生素质整体差,自身知识水平差,学习态度差。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方面并不很感兴趣,只对游戏与网络聊天特别感兴趣。这不利于我们进行计算机的教学。来自城市的学生一般情况学习成绩差,才选择中职学校。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约有一半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好,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进城务工,他们成了留守少年,或者是隔辈教育,或者是无人管。这对学生影响非常大,造成了他们学习不好,性格也不健全。
另一方面,现在网络飞速发展,给我国社会发展有极大的好处,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现在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成长的毒瘤,被称为“网络海络因”。青少年因网络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这给计算机教学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学生只对上网与游戏感兴趣。
3. 国家和地方对中职教育的相关政策
现在国家和地方省市制定的相关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对我们国家发展有很大的好处,这本无可非议,但这对中职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包括中职计算机教育。主要表现在,中职学生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更不利于中职的教学,当然也影响中职计算机的教学。如:现在所有农村学生读中职学校都有资助政策。在重庆,退伍军人可免费读中职;贫困及低保家庭学生、福利院(孤儿)的学生可免费读中职或给予补助;往届初中毕业生与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可改读中职;更有已经工作了数年社会人员和少数大学毕业生读中职。
4. 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态度
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由于计算机不同于其它基础和专业科目,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要及时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如果教师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知识结构将会老化,不能适应新的计算机教学要求。
教师教学态度必须要认真负责,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要开发适合于相关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这一方面直接影响各班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现在经济的社会中,如果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特别差。这一点在各个学校中存在。
5. 学校的管理水平也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的教学
各个学校、各个班管理水平各异,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在各个学校中也存在。如有的学校对计算机教学不够重视;还有少数学校没有计算机教研组(室),没有来管理和组织全校的计算机教学与教研。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管理
针对以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未来的发展要求,根据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今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定的改革。
1. 教学形式的改革
教学形式上:可进行分班教学或进行模块化教学,因材施教。
分班教学:由于新生计算机知识不平衡,如果我们进行学,有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又由于现在中职学生自身素质,他们就不愿意认真听课,反而影响其他学生。所以可以实行分班教学,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可以通过入校时进行计算机测试后分班)。基础班的学生主要是基础较差者,而提高班主要是城市学生中基础较好者。但这种形式不好操作,主要是学生可能有意见,认为不平等。
模块教学法: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对现有的计算机基础应用分为一些模块: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汉字录入、办公系统软件、网络应用等模块,同时应加入计算机的组装、办公设备的操作两个模块,对各模块分别教学,分别考试通过。
2. 教学考核:可以实行学分制
如是分班教学,对刚进校的学生测试(内容为现在教学中的基础知识、Windows、Office、Internet等部分内容),合格者得一定的学分,不合格者进入基础班学习。基础班主要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同于目前的教育内容)。提高班在基础内容之上进行深入讲解,给他们讲解高级方面的应用,如强化汉字录入,Windows、Office的深入应用;也可加入实用软件(如网页、图形、程序设计)的讲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对学习计算机知识更感兴趣。具体的实施方案可进一步探讨。
如是进行模块化教学,可以将学分划分到不同的模块中,通过不同模块的考核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总学分合格算是合格。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加强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综合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进行教学。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的课件,利用可视化教学演示进行教学。由于网络的技术与网络通迅的发展,教师可以建立自己个人教学网站用于教学,作为学校或相应的管理部门可以组织相应的教师建立专题的教学网站。
4. 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应用计算机的兴趣
实行分班教学和模块化教学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方面。但教与学是相关联的,只是教的质量的提高还不行,还要求提高学习积极性。
课余可以组织各种兴趣班,学校要给予大力技持。并可提议由教务处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竞赛,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点在一些学校还是空白。可以由中专计算机研究会发起,在教委(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举行各种全市的计算机技能竞赛。目的是将学生从网吧中解脱出来,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5. 强化管理
作为教学管理者要对计算机的重要性作充分的认识,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管理与改革的研究,要时常更新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与计划,强化教师培训与管理。
关键词:幼师专业 计算机基础教学 PPT
我是一名工作在中职教学一线的教师,工作已经十年有余。在这十年来,一直担任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任务。今年我即担任高三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又同时担任两个高一幼师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
现在我来谈一谈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幼师专业教学的心得及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中职院校已经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无论哪个专业都要学习这门课。这是时代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这门课对于以后的工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我采取以下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开课的第一天就和学生讲清本课的学习目的和要达到的目标。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一)学习目的,为了学到真本事真东西,为了工作的需求,不会word排版、不会简单的Excel表格操作、不会PPT在企事业单位是无法工作的。在工作中,用word进行排版已是最基本要求,她们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幼儿,对PPT的熟练掌握也是基本要求。因此,学好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本门课程要达到的目的:了解计算机的硬件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熟练应用word进行排版;熟练应用Excel电子表格;熟练使用PPT进行课件制作。
二、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是实现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每堂课都安排一个或多个任务要求学生去完成,当堂课进行考核并附分值。本门课程的学习在多媒体计算机机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授课模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刚刚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行上机实践,实现知识的掌握及巩固提高,也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对新知识接受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一种双赢的状态。
三、侧重专业特性
我所担任的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2个班级共66人,其中男生1人,65名女生。将来这些学生大部分会进入幼儿园教师的行列。她们面临的会是幼儿。那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领域中,用的最多的会是PPT,其次是word,再次是Excel。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要侧重PPT的教学。
计算机的全部课时为一学年,每周3节课共120课时,其中课时安排如下:
计算机基础知识:15课时;windows操作15学时;PPT操作和应用40学时;
Word操作和应用30学时;Excel操作和应用20学时。
我校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黄国兴和周南岳主编的计算应用基础教材。本教材PPT教授内容相对其它章节内容偏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补充许多内容。
由于大部分学生首次接触PPT,想让学生从毫无基础到制作专业版的PPT是有很大距离的。为了学好PPT,教学过程中要分层次达到目标。
第一个层次为学会PPT的基本操作。基本操作包括认识PPT的界面,会创建、打开、关闭与退出演示文稿;会编辑、保存、浏览演示文稿;会更换幻灯片的版式;使用幻灯片母板;设置幻灯片主题与背景;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编辑剪贴画、艺术字、自选图形;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声音、图片、动画等对象;在幻灯片中建立表格和图表。
要做出一个既美观又被小朋友喜欢的PPT,光会以上PPT的基本操作是万万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其它技能。
第二个层次是“美”。既做出的PPT要“漂亮”、“好看”,同时符合幼儿的风格,即卡通风格。这个要求是较难达到的要求。为了达到该要求,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包括:配色方法、图片的使用、背景及背景音返氖褂谩⒍画的使用等。学生要达到此目标绝非易事。
幼师专业的学生优势在于学习美术,音乐、钢琴、舞蹈,这些专业课程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美感。
第三个层次就是创造力的培养。这个目标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创造力的培养,首先是大量练习,首先模仿别人,然后制作自己的作品。
四、科学设置考核机制
首先本课程学校有考核机制:即每年2次期中考试和2次期末考试。这4次考试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是卷面考试。但是学校的考试无法体现计算机操作能力,为此,除了学校考核,我指定如下考核方法:
(一)课堂考核机制:课堂考核机制分为基本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基本操作能力即教师给出案例,制作出和案例相同的作品即可。做出后教师给学生记分值。创造能力考核,教师给出主题,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网络帮助,课下课上制作。小组作品出来后赋予分值。
(二)作品展示:每个学期最后两个星期,每人制作一个大作品出来。教师筛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同时向学校申请奖品资金,分层奖励。
关键词:重要性 教学现状与问题 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a)-0130-02
在信息化潮流快速发展背景下,计算机领域的技术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计算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日渐广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当代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学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且相关部门对教育改革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项目。
1 计算机基础知识重要性
云技术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一门新兴技术,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的整合网络中的计算机资源。就当代中职教育而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基本计算机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存在的教与学的问题,值得教师和学生提高重视程度并对它进行研究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计算机学习的入门教程,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尽可能地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计算机基本原理,为中职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亦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原理有一定了解和掌握有助于降低学生操作失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现状总括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大学校普遍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几乎都专门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中职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学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反馈并不好,教师基于教材对计算机基本原理进行教学通常采用大篇幅的文字解析,这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有不少学生对理论课的教学产生了排斥心理。此外,这门课程更多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精品教材,涉及内容简单,这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这一教材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2.2 学生总体学习情况
2.2.1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必备技能。然而,中职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重要性缺乏认识,而且,受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移动设备普及的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质量较低,枯燥的文字解读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偏低。
2.2.2 学习目的重考试轻应用
受学校考核制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影响,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于准备考试,学习内容也倾向于重视考核范围,其他的计算机知识很大部分被忽略。而且,还存在学生通过考核后,计算机技能荒废的现象,随着时间推移,计算机技能基本为零。
3 浅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问题
3.1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云技术简单来说,可以解释为用户根据自身信息需求,通过网络途径获得信息服务。在中职教育中云技术还能解释为,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师学生信息需求,推动网络健全化、便捷化,从而实现教学信息共享化的目标。因此,云技术的应用对网络环境有一定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信息共享要求学校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然而,大部分中职教育院校还没有建成网络专线,制约了中职教育发展。
3.2 教师“云”教育意识有待提高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中职学生对其概念和应用领域还缺乏全面的认识,但是部分中职教师却表现出了缺乏云意识教育的倾向,特别是资深教师,他们长年累月的致力于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比较重视课本理论知识教育,从而使得《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教师偏向于介绍计算机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忽略了对新兴事物云计算的教育。
3.3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在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被动的接收理论知识教育,与教师的互动探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计算机领域日新月异,不少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例如云计算相关概念解析和操作原理在旧版书籍中都没有涉及。此外,教师通常较为重视教会学生操作,忽略了学生实际应用意识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利用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
3.4 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应用于实践。云计算时代,学生具备基本操作能力更为重要。就当前教育情况来看,教师依然采用灌输理论知识,轻视动手操作的教学思路。某些中职教育院校还存在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学生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4 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相关建议
4.1 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多媒体教学基本得到普及,这也要求学校配备基本的网络条件。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过程,引用云技术对于校园网络环境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学校需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争取建成校园网络专线。
4.2 建设富有“云意识”师资队伍
计算机教师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中职院校提供高素质教师队伍,顺应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要特别强调教师掌握云技术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能力,从而将优秀教育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院校可以提高教学准入门槛,尽可能要求入职教师取得“双证”资格;对于已经就职的教师,学校可以开展教师培养计划,创造条件让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学校,更新知识系统,特别是云技术的知识框架。此外,院校还可以聘请优秀教研人员到校开展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4.3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和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可是适当提及云计算相关知识,进而提出课堂问题,再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课后积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份作业。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调动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从而在总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4.4 利用云技术构建知识平台
建立云技术知识平台,首先要求各个中职教师要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建立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建云端账号,共享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师利用通过云技术平台向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资料,以小组的形式在云端学习,并完成相关小组作业。基于云技术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受时间和地点的严格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和快捷的学习途径。
5 结语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在教育中作用也日益凸显。中职教育要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云平台整合教育的资源,实现师生资源共享,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提升自身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恒峰.浅谈云计算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其运用[J].信息化建设,2010(2):50-52.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所需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课程, 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也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一、教学现状
如今各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地如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很多城市从小学开始就已开设计算机课程,这部分学生本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就普遍高于来自农村或者山区的学生。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更新不彻底,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往往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则始终是一种被动学习的姿态,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像计算机基础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起来,则教学目标将无法实现。
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的学习心态相差很大。在理论课课堂上往往能坚持整堂课都全神贯注听讲的学生不多,学生上课时戴耳机、打瞌睡、玩手机、偷偷聊天等情况时有发生。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提高,学习态度急需端正。
(三)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施落后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在教师机上安装软件进行广播教学的方法,但有的机房由于没有配备扩音设备,后排的学生仍然是听不清楚,教学效果往往不好。有的机房的电脑本身配置陈旧,维护不到位,故障重重,严重影响教学。
二、教学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各种常用软件,并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取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要达到这一目标,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在学生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针对我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可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学生刚人学时,首先进行计算机水平分层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A班、B班),各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时,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加强高素质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不断更新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 对所有的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够与应用实际相结合,必须尽可能组织和鼓励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进而为教学实践带来丰富具体的案例。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主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变化很快,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一般负担较重,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关注教师的业务提高,保证一定的进修时间,并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才能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 才有可能将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三)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
对于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上机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是难于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室或微房进行上机操作教学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完全可实现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际操作同步进行,教师通过操作计算机,直接向学生展示操作效果,学生即可模仿教师进行操作,这相当于教师在“手把手”地指导每个学生。
当今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网络的普及应用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是发展趋势,教师可以将邮件地址及部分课件、上机实验内容和素材以及工具软件等信息上传到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校园网下载。学生的作业可直接上传到网上,为学生提供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教师通过网络收取作业,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在课外,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上的各种资源继续学习,并可进行网上答疑、作业下载、问题讨论等。总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沟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向新的。
【参考文献】
[1]李曼青,朱东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福建电脑,2008.(5).
[2]刘倩.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软件导刊,2008.(4).
[3]张铁军.计算机教学中情景的设计及运用[J].信息与电脑,2010,(5).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中等职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eaching Status quo and Reform Meas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Basic Computer Course
WANG Jinying
(Jilin Finance School,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ntinued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to almost all areas of social life,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skilled workers must master a door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alcul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post facing the macro and micro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in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 life, the import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basic computer research for medium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basic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to provid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for vocational school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course;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ing
0 引言
现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面临着生源逐渐减少、学生素质逐年下降的不利局面。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当今中等技术人员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体会与经验,研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有效教学手段,来与大家分享。
1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获取知识。在生产、设计、科研方面我们可以科学生产,节约成本。作为一个现代化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本专业技术,还要精通计算机技术。不懂计算机技术的劳动者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学生要想更好地立足社会,必须充分掌握计算机技术。因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对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方法陈旧,没有践行科学发展观
当今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从过去培养高级技术研究人员,演变为当今的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从生源的质量来看,2000年前是初中最优秀的毕业生,而如今招进来的学生多为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或初中没毕业的学生。面对教学对象发生的极端变化,许多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仍沿用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
2.2 教学内容落后,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社会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是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快速发展。而目前中职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似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计划、大纲每2至3年才进行一次修订,更新极为缓慢,所以会导致教学内容落后于科技技术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2.3 计算机基础教学编排不合理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顺序:首先讲解编排计算机的发展背景,然后是讲解计算机的构成、数制、工作原理,接着是讲解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等等。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都是一样的,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这种不合理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编排,把本来就枯燥乏味的计算机理论,变得毫无吸引力,使不少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4 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比较复杂,既有地域上的不同,也有应届和非应届生的差别,如有为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初中没毕业的学生,还有在社会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校学习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掌握程度不一,并且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别较大。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5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作者。当前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存在以下两种问题:一种是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理论讲解部分的学时量远远超过实践课;另一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数对等,但在教学过程中,两者关系不大。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验证理论知识的途径,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实践一定不要离开生产实践,只有这样,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否则,学生毕业了还得耗费很多精力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3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为了能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中职人才,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与实效性,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
3.1 更新教学理念
中职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必须摒弃过去以理论学习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应该确立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
3.2 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参与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兴趣的浓厚程度,和知识传授者对学习者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程度为主。比如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的收发、WIN-DOWS的文件操作、EXCEL公式计算和图表建立、文件的下载与上传等,可以利用实际操作边讲解边练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本专业,所以,无论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中,都要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部分要精讲,实际操练的时间要充足。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3.4 调整教学内容,分专业、分层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普修课程,目前所有的专业统一授课,教学内容几乎一致。这种无针对性的教学,严重影响了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而言,计算机都是服务于其他行业的辅助工具,不同专业对计算机使用的方法和要求有很大的区别。另外,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给计算机教学带来的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教学内容,分专业、分层次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过有针对性地授课,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春辉.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创新[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2] 王闯.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93-94.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8-0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对于学生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以将分层教学法更好的应用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的教学中,从而帮助中职院校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
一、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代社会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地方有很多,因此中职院校也愈来愈重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软件制作、计算机硬件的检修与维护等。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的课程也大多是这些内容相关的教学课程,据相关统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中职院校很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旨在教授学生最为基础的应用知识,其是适应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的。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对于其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其更加注重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及技术,因此在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基础只需要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技术的学习即可,不需要学习太多过于深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很适应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但目前中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少,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其教学的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对中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是十分不利的[1]。
2、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
随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课程的教学都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不例外,老师也一般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其教学。新媒体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在课堂上展示PPT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内容,其还能更加直观明了的将该门课程教学的知识展现学生面前,其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速度及内容,但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2]。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分层教学实践应该遵守两个原则,即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指的是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层次及个性特征差异很大,分层教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对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个性差异及学习能力差异的主要应素有学生的年龄、学生的性格、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从而制定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原则指的是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最佳教学方案。最优化教学过程原则实现起来十分困难,老师制定最优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情况制定最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最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的最优化,即教学时间的最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最优化。首先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分层教学法强调教学难度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因此其需要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其次其教学内容也需要科学的规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很多,在制定的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且还需要由浅及深、由简及难的安排其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3]。
三、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分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实现的。学生分层就是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将同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对各个层次的小组制定适应其学习的教学计划,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布置有层次的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效率。目标分层就是老师在不同教学阶段制定不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分层就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教学内容层次的划分需要注意逐渐加深,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4]。
分层教学法能够提升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因此研究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及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严淑玲.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46-246.
[2] 吴 慧.关于中职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