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证书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证书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证书管理论文

第1篇: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茶叶;茶业;品种资源;树冠结构;病虫害预测

1背景

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茶业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历代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面貌。我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的品种资源的差异,树冠的构成状况,病虫害的预测与控制都与茶叶的高产优质密切相关。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材料。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是茶树育种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析,以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茶树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合理修剪,施肥以达到理想的树冠结构,有效地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适应机械化作业,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丰产树冠。

控制茶树的病虫害,是获取茶叶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茶树分布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环境。已记载的我国茶树病害有130多种。茶树病害发生种类,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所不同。据估计,由于病害,茶叶产量每年要损失10%—15%,同时还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树病虫害防治历来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叶病害的防治,往往因为诊断上的失误,使防治药剂选择不当或失去防治时效,造成病害发生严重。提供一种较准确且操作简单的茶树病害诊断方法,使茶树病害能通过简单的特征或病状,就可初步诊断出发生病害的种类,及早对所发生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审评方面,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感观评测方法对茶叶进行评定,将计算机技术用于茶叶领域的为数不多。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茶叶的各种外形,内质作为各项指标,使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类与识别。

2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科研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要想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的高产和优质是关键因素,品种的好坏,树冠的构成状况,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是关键环节。

2.1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树资源已达3300多份。但是,我国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须海荣等对茶树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主要产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础上,并经统一管理和栽培,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湖南农业大学唐和平,陈兴琰早在1995年就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三个方面进行测定,采用数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形状差异和亲缘关系。200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罗军武教授等运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茶树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茶树品种资源的分类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罗军武教授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对40个茶树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2.2树冠结构的研究

在茶树树冠结构的研究方面,张颖彬等研究了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荼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杨德庄总结了丰产区经验,得到茶树要丰产其树冠结构必须达到的目标,为丰产树冠结构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专家根据树冠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品种在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树冠结构的达标测定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的槠叶齐品种为材料,以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14项树冠结构作为指标,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对湖南8个地(市)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加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茶树类型不同,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

2.3茶树病虫害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达,茶树病虫防治已由传统的农业措施防治过度到使用农药的化学措施防治,尹勇对茶树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类防治方法。但这些都需要首先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和诊断,进而才能在还没造成严重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数值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先将茶叶上发生病害的种类,按照病害发生时具有的病症及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将组中各个病害的病状特征分解为单独的特征性状,对每一个特征性状给予对诊病的意义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组的数值诊断表,再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量化的分值进行比较,得到诊断结果,利用诊断病害的可信度表达诊断的准确性,当病害准确度达到60%以上的分值时,可以认为诊断准确,点击详细资料即可得到有关该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4茶叶品质鉴定与分类研究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叶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审评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但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2004年,周亦斌等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文别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测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并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像和识别图像,进而对所摄图像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定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变化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2006年,李姣等开发了茶叶鉴定专家系统,选择形状、色泽、纤维素、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六个指标作为参数,将茶叶的理化分析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齐备、智能性强的茶叶鉴定专家系统。

3结束语

目前关于茶树、茶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的生理生化方面,运用生物技术或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或者生物技术与数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虽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来对茶树、茶叶进行研究是当前很热门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刘春林,龚志华,黄意欢.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茶叶科学,2002,22(2):140-146.

[2]杨德庄.茶树丰产树冠的构成与塑造[J].福建农业,2003,(6):21.

[3]尹勇.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8,(20).

[4]徐云,梅红,林莉,施晓群,周汇.茶树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研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东健,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福建茶业,2006,(2):18-20.

[6]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陈兴琰.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6-129.

[8]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园艺学报,2006,33(2):317-322.

[9]张颖彬,梅鑫,徐懿,张奇华.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J].中国茶业,2005,(4):40..

[10]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茶树树冠结构变化的数学模型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6):463-466.

第2篇: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根据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特点,分析了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

会计档案是重要的经济档案和历史资料,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它是检查以前年度发生的经济工作责任和进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高校领导在了解学校状况、预测经费开支、制定事业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时都必须借助会计档案记载的各种信息,会计档案是高校必不可少的经济信息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的法律意义。会计电算化在为我们提供快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问题。怎样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总结。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内容不够完整

目前大部分高校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由于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会计档案的经验,因此大多数高校定期向档案部门移交的只是打印出来的纸质会计档案,而没有移交存储会计数据的磁性介质会计档案和开发使用的全套电算化会计的应用软件程序、系统软件及文档资料等。有的高校为了管理需要进行了会计软件的升级,而原有的会计软件及资料却未能及时进行整理归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版本下的会计数据不能被调用,会计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但这种服务方式已经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利用,更无法适应会计电算化档案的改革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档案自身存在的问题

1.机制记账凭证内容不完整。尽管机制记账凭证上面已经打印了制单、出纳、记账、审核和会计主管等,但是却缺少上述相关人员的印章或者签字。作为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责任不明确。

2.备份打印输出不及时。有些高校不及时对会计电算化形成的账、表定期打印输出,过于依赖计算机存储,没有做到将电算化数据定期备份。一旦因意外或人为错误造成系统数据的丢失、破坏,就不能在最短时间、最小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资料,从而影响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工作。

3.硬件设施未跟上。由于某些高校受条件限制,没有配备激光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致使打印输出的纸介质会计档案达不到规定的保存期限;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规定的库房管理制度标准,建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护措施;没有选择质量优良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没有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导致电子数据因此损坏或丢失。

(三)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缺乏专门人员

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要求管理人员既要懂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档案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目前许多高校比较重视教学和科研的人才引进,对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有的高校甚至让非专业人员管理档案,遇有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忙于应付,档案意识滞后。个别高校的档案室多采用打开柜门,让财务部门的同志自己查阅会计档案,有的甚至没办任何手续就随意借出档案查阅,既不符合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无法满足高校对会计档案的信息需求。

(四)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关于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讨论,大多是围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几个文件,仅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基本要求而谈,未提及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会计档案的内容增多了,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了,而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这些变化,认为会计电算化仅仅是数据处理工具的变化,没有及时修订学校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的岗位职责,也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来改善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管环境等,会计档案的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现象在所难免。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原有的管理方式陈旧,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要求。

二、加强高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领导会计档案的管理意识

各类档案设备的购建,专职档案管理员岗位的设置以及档案

管理制度的出台,都离不开单位领导的积极支持。因此,会计人员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国家的财经法规和管理规章,增强大家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意识;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强化领导的会计档案管理意识,将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的范围加以考虑和安排,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硬件环境,不断升级软件,确保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又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是管好用好会计档案的关键,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机构中,缺乏既懂档案管理知识又精通财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情况,高校领导应重视会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三)建立和健全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制度体系

国家制定系统的、细化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办法,以法规制度的形式加以强制,在方法上指导各单位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工作,是做好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保障。财政部、国家档案局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检查,防止毁损、散失和泄密”;第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可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管理规章,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管理制度体系,保证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具体可以制订以下制度:

1.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定期备份制度。会计电算化档案应定期备份到磁性介质。一般准备三套软盘循环使用,并设立备份登记簿,登记备份时间、数量、保管方式等备份细节信息。由于磁性介质的特殊性,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会计电算化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复制,以防止会计信息损坏。需要备份的内容包括系统设置文件、科目代码文件、期初余额文件、本月账务文件、报表文件及其他核算子系统的数据文件。机内凭证及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报表,应视同会计资料按月做两套软盘备份,交会计档案保管员保管。注意应采用磁带、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数据,尽量少采用软盘存储会计档案。

2.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归档制度。会计电算化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全套文档资料及软件程序,都应视同会计档案保管。要保存各版本的档案备份,并在存储介质的标签上注明软件的种类和版本号,同时标注与哪个版本的会计软件相对应。会计数据输出之前,应妥善保管并保留副本,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本。报表应定期打印输出,并由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等相关人员签字或盖章。打印输出的档案交会计档案管理员妥为保管,要制定输出档案的内容、件数、保管人和使用人的登记制度。

3.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管制度。档案保管员要将备用盘与储存盘分离存放在两个建筑物内,即对所有的会计数据进行双备份,每份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并贴上写保护,贴上封签,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并做好防磁、防火、防潮、防压、防尘、防光、防腐蚀工作;按分类和一定顺序对数据磁盘、刻录的光盘等电子会计档案进行编号,标明时间和文件内容,制作档案管理文件卡片。打印输出的凭证、账册、报表等纸介质档案,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的保管期限和管理办法管理,但必须有制单人员、记账人员、审核人员、出纳人员以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等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以明确经济责任,保证档案的法律效力。在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并存管理的体制下,可以在纸质档案的卷内目录“备注”栏中注明相应的电子档案的档号及保存地址,以相互对照利用。

4.建立严格的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每次调阅,必须有档案管理人员在场监督,根据调阅权限,在调阅登记簿中详细登记调阅日期、调阅人员的姓名和部门单位、调阅理由、调阅内容、归还日期、审批人员等,不得将保存的会计档案借出。本院教职工来调阅或复制会计档案,应经会计主管人员同意,由本单位财会人员调阅、复制后再处理。外单位人员来调阅或复制会计档案,必须持有单位正式介绍信,经学院领导、会计主管人员批准后,由本单位财会人员调阅、复制后再处理。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必须在确保高校会计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前提下,使会计电算化档案得以充分利用。

5.建立电算化软件内的会计档案管理多用户、分权限调用制

度。针对会计电算化档案易被修改且不留痕迹的特点,在进行管理时应注意:对硬盘上的会计档案,应具有相应的安全保密措施加以保护;要有用户设别控制管理;要有加密的机内操作日志管理,监督操作系统;要有数据存取权限限制,防止越权使用。对于普通数据,可较大范围共享;涉及单位机密的数据,仅供一定需要的人员使用;而设计原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等,则只有主管人员或程序开发人员才能使用。通过这样设置,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减少人为修改的可能。

6.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的销毁制度。对保管期满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由档案保管人员会同会计机构向单位负责人提出销毁意见,编制销毁清册,列明应当销毁的档案名称、卷号、数量、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单位负责人在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销毁时,由单位档案机构、会计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派员监销,并将实际销毁内容与销毁清册进行准确核对。销毁后,监销人员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对于保管期满但涉及债权债务未了的、在建工程的、涉外业务的会计档案,均不得销毁。

7.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立卷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高校一般可以根据档案保管年限和管理类别进行立卷。每年保持档案顺序排列的稳定性,没有国家政策的调整,一般不予变更。

8.建立会计电算化各管理岗位责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设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标准;各工作岗位的人员和具体分工;各工作岗位的轮岗办法;对各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考核办法。保证管理的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

9.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工作规范。系统的管理工作要采取专人负责制;提供环境清洁与温湿度稳定适宜的专用会计档案存放仓库;配备具有高清晰度打印能力的激光或喷墨打印机,以它们作为输出纸质会计档案的工具;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注意进行定期的补丁维护,避免因电脑安全或网络安全,导致会计档案泄密或被人为恶意修改。

10.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移交制度。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移交时,要按移交清册逐项移交,接替人员要逐项核对点收,交接双方和监交人员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名。移交清册应当一式三份,交接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深入,高校应充分重视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管理,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档案的数据信息,设计和建立一套高校管理与决策的支持系统,以充分实现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再利用。良好的会计档案管理是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完整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利用,更好地为决策服务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1998.

[2]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6.

第3篇: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企业只有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企业应当从形象、文化、技术、品牌、产品和人力资本等方面树立自己的独特性。

关键词:企业独特性核心竞争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教授将高斯竞争性排它原理——两个生存方式相同的物种不可能持久共生,引入到商业竞争之中,指出战略的基点是一个组织或企业特有的属性,也就是独特性。这种持久的独特性,界定了一个企业的鲜明特征,从自我认知到外部形象,更凸显了一个企业在实质上的超群之处:它的竞争力,它的战略所依赖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资源禀赋与能力组合亦或其它组织机制和行为范式。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性的存在和难以模仿,基于其上的企业战略才难以被对手模仿,长期取胜才有机会成为可能。

1独特性概念界定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时刻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思想最早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产业组织理论,6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霍弗和辛德尔把它引入战略管理领域,认为竞争优势就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优势。”巴思认为,“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企业拥有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往往又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在1990年5月至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HBR杂志上,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赖以生存和发展、具有独占或相对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并据此获得超越其它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独特性的分析寻求提高其竞争能力的途径。由此可见,独特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为无论在哪一个市场中,没有永远的垄断者,任何新兴的公司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所谓自己的位置就是企业的独特性。独特性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新兴的小公司还是业界的巨头,它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任何一个成功企业的成功之路几乎都是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并把它保持下来的过程。“独特性”很容易让企业在广阔的市场中凸显出来。

2基于差异化战略的企业独特性

波特教授在提出的五种竞争力模型中认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的精髓在于:独特性必须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实质性差异;独特性不一定局限于产品的质量和特性,还包括产品的外形、名称、包装的任何改进;产品的独特性可能共有,如果某企业第一个提出来,而没有被竞争对手宣传过,“独具”的自然属性归属这个企业;独特性可能早已在企业中存在,而并非创新,只是它过去没有被提到而已;独特性利益必须真实可靠,恰到好处,避免宣传过大让消费者感到不可信,过小又无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独特性必须能够促进销售,其利益点必须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而不是空洞的独特。

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名牌形象、技术上的独特、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有其差异化特点。如果差异化战略成功地实施了,它就成为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的积极战略,因为它建立起防御阵地对付五种竞争力量,虽然其防御的形式与成本领先有所不同。

3企业如何培育自身的独特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竞争力中最具特色,别的企业所不具备或难以企及一种能力。我们称之为独特性能力。这种独特性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有人形象地用“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来形容核心竞争力,充分说明其独特性的魅力。社会竞争的加剧,竞争对手的增多,以及商品世界的繁华,迫使每个企业必须做到其形象的鲜明性和独特性,以显示其与众不同之处,给公众与众不同的新鲜刺激,便于公众认知、识别,吸引其注意,从而在公众头脑里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增强认知效果。具体到一个企业而言,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培育自己的独特性,而如下几方面应作为侧重点:

(一)企业形象的独特性

CI作为企业识别系统,首要的功能是便于广大公众的识别。而识别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本身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企业要在对手如林的商战中取胜,就应当在企业理念的指导下,使企业的行为(活动)识别体现出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个性,而这种独特的个性,正是社会公众识别企业的基础,否则就容易陷入无差别的境界。所以,企业应当注意创立企业活动的独特性、差异性,因为广大消费正是通过这种独具个性的活动来认识企业的。

企业形象独特性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求企业的外在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另一方面更要求企业的内在精神,即内部深层形象具有鲜明独特性。任何割裂两者统一的做法,都不能使企业具有良好的形象。

企业形象必须在保持鲜明独特性的同时,不断调整、创新、提升自己形象,这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公众价值观、竞争状况、社会舆论、政府政策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

(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所追求的固有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体系”。对于具体的企业之间来说,企业文化具有差异,甚至千差万别。差别在于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凝聚企业;在于针对各自存在的不同薄弱环节;在于企业有别于不同行业、生产不同产品、不同服务对象等。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目标、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原则。

(三)企业技术的独特性

技术是来源于科学和实践经验的知识、工具和技能的载体,可以应用于开发、设计、制造,也可以应用于产品、工艺流程、系统和服务。对于企业而言,技术也有其独特之处,在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独特优势越来越少,企业只有确保技术或经营的新颖独特,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技术的新颖独特必须以存在足够的市场需求为前提。独特性应能使得产品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有市场,且不被仿冒。

(四)企业品牌的独特性

品牌的最初定义,是指一种能反映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信誉并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相区别的名称、标记、符号、口号或设计的组合。品牌代表一种熟悉程度或知名度,应该加大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宣传力度。要提高知名度,必须让顾客能经常看到、听到、感受到、联想到本企业所提品或服务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应该围绕产品或服务的名称、标志、承诺和口号设计广告宣传的内容,包括本企业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明显区别,能够为顾客带来的特别利益,显示产品或服务卓越的水平和质量。

品牌的灵魂是“独特性”,“独特”、“与众不同”、“品质差异”、“特色”是品牌的核心含义,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独特性。只有把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明显与其它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并充分体现其独特性和优越性,才能使其成为顾客的首选目标。

品牌的独特性不是由政府或专家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以及与同类产品或服务的比较得出的。它充分反映需求者关心的焦点、期望,是顾客最关心、最需要的,并能为其带来感情和功能方面的多种利益,同时也是其他竞争者无法提供的。

(五)企业产品的独特性

独特性要求企业生产出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和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项目及服务质量;要求企业以简洁生动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本企业产品的功能与质量,即努力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类似产品或者服务的对比中具有独特性。技术对企业专业化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科学价值,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必须通过特定的产品和服务造福于人类才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对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占据独特的细分市场,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Covne认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条件是:必须在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属性上与竞争者有所差异,此差异是与竞争者在能力上的差距直接造成的。Hill·Jones认为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较好的效率、品质、创新及响应顾客的能力,而促使企业获得这四项基础优势则有赖于拥有独特的能力。企业的独特能力可以是产品差异化或产品成本低于竞争者,而此能力来自于两个互补的来源:组织的资源和运用资源的潜能。

(六)企业人力资本的独特性

企业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性。判断独特性的指标之一是看雇员的技能是否特定于某一企业。当员工的技能只能在一种独特的环境中使用时,它就意味着企业不太可能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找到这些技能。同时,由于独特性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知识,它的开发往往有路径可依,一般需要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得,所以独特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内部开发。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独特性可以将企业内人力资本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型的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员工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第二类人力资本同样具有高价值,但员工拥有的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可以广泛获得,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第三类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企业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非常容易地获得这些资源;第四类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在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基本含义和特点

1.1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表明;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国际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和国家整体形象设计等方面能发挥并且正在发挥出巨大的能动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纵深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除了必须塑造企业行为主体外,还必须有政府相应功能的支撑与服务。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所以能对当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以能长期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牢固的垄断地位,与这些国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中对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异议的话,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领域,它们几乎都作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职能来实施。这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方面,发达国家的政府职能与传统产业管理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分离,正在发生重要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发达国家政府长期以来不懈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启示。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例,其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已占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25%,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报告中强调,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由高技术产品的开发而形成的带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的出口额已占商品出口额的40%。1996年5月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确定,由欧盟部长理事会支持召开的“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产业的竞争力——政府的作用”研讨会,探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新经济发展模式中政府功能及其政策问题。显然,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竞争力,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所在。

发达国家新经济实践表明,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经济功能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功能的实现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行为,如把财政资源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去。二是政府通过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系去推动、引导、促进、调整和规范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新活动的持续、有序化发展。三是通过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公共基础设施来提高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供给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对复杂。这表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简单明了。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规、规划与计划等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竞争实力。它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经济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力。

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问题提出的重要背景。

从理论渊源上分析,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础。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优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主要实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就成为决定一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从政府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经济功能的发挥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产生和发挥,除了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还必须辅之以产业政策。即从强化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的角度,增强政府经济功能对国民经济作用的效果,尽量减少“政府功能失灵”。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使政府经济功能的强化成为必然,而且使政府经济功能的重点有了战略性调整的必要。为此,必须把政府经济功能集中在工业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上,进而形成一套能促进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

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分析,一国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五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变革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等。由此形成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竞争力,一方面是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环境优化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环境优化竞争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环境优化竞争力又与政府经济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实践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效果,必须以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为关键。

从理论上分析,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之间的乘积。即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

1.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特点分析。

(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强化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内容。

(2)决定和影响一国或一地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因素。这是影响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国家政府才有对其实施产业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使其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提高,从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必要性、主动性、积极性。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投入力度指标、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政府管理机构设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行为主体利益矛盾的政府规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幅度指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地位的形成和扩散程度指标;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指标;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指标;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贡献率指标;六是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贡献率指标;七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八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指标等。

(3)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经济体制的影响,但经济体制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已由过去的单纯企业化、个体化和小额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会化和巨额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规模与实力已成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这是在不同经济体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实的体现。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知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技术重大创新和技术、知识在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功能成为主要决定力量。由于技术、知识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相关性极小,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一般与经济体制因素关系并不特别密切。

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及其知识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变量对其影响主要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方针、政策、措施、手段等体现出来,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也成为经济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经济体制对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政府行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何重新认识政府在国家经济职能中的作用,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满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提高一国产业素质的重要条件。首先,政府通过相对超前和富有战略性的优惠政策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客观上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和规模;其次,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主要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对推动和加快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高级化调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过必要的、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财政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等手段,能促进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进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最后,政府通过制定一定的产业保护和产业开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产业发展素质。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和主要条件

2.1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目标体系:促进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扶持和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供给;建立和健全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市场结构与市场体系;建立和强化具

有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家才能供给和研究与开发人才供给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2.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既是一个多重目标体系,更是一个客观过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建设必须具有条件体系的支撑与服务。具体地,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条件有:

(1)国家规划和战略支撑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成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需求条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充分条件。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实力条件。这主要要求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贡献率提高等条件。

(3)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条件。在市场结构改善、提供市场信息和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发挥政府经济功能的主体作用。从发展趋势看,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导和刺激条件。引导和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和创造相关需求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又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形成和强化的基础和核心。

(5)高新技术企业有序竞争条件。调和企业行为主体和居民户行为主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的利害冲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法规监管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宏观调控能力。

(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条件。强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体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的充分条件。

这是从根本上确保一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终极手段。

2.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功能的一种超越。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既是一个社会日益增长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供给能力的持续增长过程的方式,也是经济管理体制、新兴产业管理方式和体制的不断调整、转换和创新过程。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种新型生产力的载体,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产业增长的国际因素影响,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必然过程。

(1)提高政府产业管理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功能创新的主要内容。

(2)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高是对传统经济体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进行重大的转换和创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必须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作为关键。这既有助于缩短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起步阶段周期,又能极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化和战略产业化发展进程。为此,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必须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引导和改善,进而使一定时期的产业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得以顺利调整。即在产业不同的生命周期通过某种、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创造和刺激,去调整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价格,促进厂商调整生产方向,促进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通过创造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需求去引导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术产业化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4)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指导方针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市场失灵”障碍,又要能强化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进而提高社会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促进政府产业政策的完善,并强化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这可通过形成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超前调节,提高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国家或一地区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发展中国家构造国际竞争的后发优势的关键。实践表明,这既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功能转换和创新的关键,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市场管理的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设;二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塑造;三是政府与企业产权关系;四是政府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宏观管理模式;五是对高新技术市场垄断的管制和规范能力等。

(7)要创造全面提高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动力机制。必须强调,长期以来,在政府经济政策目标中,需求政策占据了绝对地位,而供给政策则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中,由于其资源构成和各种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地位和权重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创业人才资源和新型企业家人才资源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决定因素。而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供不应求的。而且,在发达国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相对超前,因此,普遍存在着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不足问题,并且这些新型要素供不应求程度会更明显。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就成为发达国家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优惠政策条件体系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的风险;二是通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供给规模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的多元化机制。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要以控减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为基点。众所周知,高风险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因此,高风险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风险控制就成为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重要目标。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风险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税收减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战略性关键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提高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创业孵化条件体系,降低科技创业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和风险;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型人才资源的供给水平;五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分散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

必须指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风险控制能力与一国政府财政收支能力直接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与该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状况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关。因此,在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提高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能力。这既能增强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政策导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业市场行为主体风险度,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的形成。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国民经济发展阶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的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丝毫不比其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供给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条件方面的认识不到位,它在这方面的供给职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制度创新供给条件和行为建设的重要性,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飞阶段或成熟阶段,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控制的手段也要进行全面调整和创新,不能再单纯依赖于优惠政策条件,而要通过建立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来提高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控制效率。

因此,强化政府制度创新供给能力,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制度创新供给是政府高新技术产业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其它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品种相比,制度创新供给的主要承担者是政府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行为绩效的高低和政府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其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的制度创新条件。21世纪美国经济优越的竞争优势,与其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能力有巨大密切相关。一方面,而对新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背景,作为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美国也在及时调整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如科技移民政策和降低国防R&D经费支出的政策等。国防R&D经费支出在美国科技投入中所占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就呈现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63%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另一方面,为了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美国政府积极为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造有利的制度创新条件。如2000年联邦政府放宽对人类胚胎细胞研究的限制。美国是一个宗教保守势力较强的国家,政府经费一直被禁止用于有关人类胚胎细胞的研究。2000年,克林顿在其总统任期最后一年中终于取消了这项禁令。由于联邦政府经费在医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占有最大份额,大大推动美国在胚胎细胞方面的研究进程。为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美国加强了相关法律环境的规范建设。2000年6月30日,克林顿总统签署了《全球和国内商务之电子签名法》,确认了电子签名在签订合同、使用和存储文件时的法律有效性,规范了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这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非常有利条件,如该法案承认了电子商务网站中大量存在的格式合同的有效性。为了规范信息产业的发展,2000年5月,美国和欧盟达成了“信息安全港”的协议,使隐私权问题正式进入美国科技制度创新范围。由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使厂商获得了强大的消费者私人资料收集能力,直接威胁到消费者个人隐私和利益,因此有必要对厂商进行相应约束。虽然美国企业界一直不愿加强隐私权保护,但美国政府还是力排众议,对隐私权保护提供立法保障。这得到了HP等著名公司的积极支持。

(8)改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使政府协调行为成为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各国政府加快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预期和责任都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家政府必须在新型国际分工中获得有利竞争地位,在技术、信息、管理、新产品和服务等配置竞争中处于主动。这要求政府必须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实施适当干预。这要求国家政府产业政策的设计和操作的开放化要以培植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竞争与合作机制优势为关键,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此基础上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能力。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产业全球化竞争能力是与其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能力密切对应的。因此为了提高一国在产业全球化中的竞争能力,必须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前提。为此,发达国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干预功能不断强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定和实施国家级中、长期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计划,提高有限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这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制定跨世纪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中有突出的表现;二是强化国家财政能力对研究与开发的扶持,引导社会科技投入规模和结构,提高社会科技投入供给水平;三是加大政府对知识和技术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体系;四是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财政政策,创造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需求,带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五是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迅速长大;六是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提高对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有干预经济的传统,但这种传统模式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政府促进行为相差甚远。①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过多侧重于行政功能,与市场经济要求正好相反;②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最突出地表现在组建国有企业,进入国民经济诸多行业。而在新技术产业化中,政府能直接参与的行业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我国政府传统的经济干预功能难以实施;③我国政府传统的干预功能往往导致很多的投资失误,导致重复建设。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如果国家干预导致了投资失误,可能会从根本上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周期,加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本,进而加大我国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国际差距。这比传统经济下我国政府干预失灵的危险要远大得多;④我国政府传统的干功能没有与相应的制度创新有机结合。发达国家政府干预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有行政手段,还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法律手段。客观上,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起步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需要的制度创新条件难以有效供给,此时借助行政手段的干预功能能弥补制度创新不足和滞后的缺陷。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到成长阶段后,单凭行政手段所能实现的制度创新功能就十分有限,同时过多的行政手段可能导致新的制度瓶颈。因此,这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承担全部制度创新功能。从我国情况分析,政府在干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功能还十分有限。实际上,现行公司法、投资法和税法对高新技术创业的限制还很多。

【参考文献】

[1]科斯·罗纳德.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斯蒂格里茨.政府经济学[M].春秋出版社,1988.

[3]杨俊一.制度变迁与管理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蔡齐祥,邓树增.2001:高新技术产业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积累与变迁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这样,人们生存与发展必需的知识范围被急剧扩大了,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整合性。因而,现今的学校已不在局限于担负继承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使命,而是希望成为引起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完成一种新文化的建构。

于是,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已不再仅仅是将为个体提供哪些系统的人类科学文化的遗产,更要考虑的是个体将如何面对生存及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来自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挑战。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能做的一切,就是设法为个体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作准备,培养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儿童能力发展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三个主要领域:个人能力的成长;社会参与能力的成长;处理环境的各种要求和作用能力的成长的整合角度来看,我们教育的价值功能并不是使个体完成(也无法完成)全部的系统的人类文化遗产的积累,而是力图使个体形成全面的和基础的素质结构,以便将来能在社会的科学技术与政治情报的激流中不断地自我扩充知识内容,调整科学文化结构,改变和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于是,我们的学科教育已经开始大大地超越了经验与技能传递的范围。学生在取得经验认知的同时,探求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形成社会认识的正确价值观念,提高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与能力,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业已成为社会对个体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小学的数学教育,其学习的认知对象(数学知识)不仅仅是目的——掌握这些事实并能运用,同时也是——发展科学地对社会探求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的过程。这就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全部本质内涵。

从这个本质出发,我们不难概括出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即:“注重社会实践”、“培养科学精神”、“发展创造潜能”、“加强情感体验”。

一、注重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因而教育的价值似乎就在于更快更多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积累。于是,我们自上而下地人为地从文化中编选主题、语言和材料,学生则被动地面对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生疏的学术性文化——社会精英们谙熟的知识与经验。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技术和观念地传授,努力的将这些文化堆积起来。这样,教育就成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现实的封闭的自我积累与发展过程。学生只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储存起来,并不需要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了解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和自我适应的价值。这种认知的积累好比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砌一堵墙,知识砖块叠砌越高,个体与社会的割裂似乎就越严重。学生即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却因为各知识都随相应不同的传递通道而存入大脑不同的“储蓄箱”中,而存储的知识又是面对着教师人为编制的与“储蓄箱”中相应的知识对应的各种特定的问题情景,因而无法在自我反思、探究、融合与重组中建构新的文化,也就难以面对来自复杂社会各种无法预见问题的挑战。要知道,教育的价值在于使知识社会化、使个体社会化。“注重社会实践”,就是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对学习对象赋以更多更强的社会性与现实性

即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一切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问题,渗透知识的价值及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并不失时机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会。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发展,即知识本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轨迹,从发展中认识社会。

第二,价值,即知识本身在社会发展中所体现的价值,从价值中认识知识。

第三,方法,即从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中探求知识,掌握认识的一般方法。

例如:我们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适时地将知识放在“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圆形的”这一实践背景下,利用简单的知识历史归纳“圆”的物理特征和几何特征甚至美学特征。这样,学生不仅能独立概括出“圆”的基本特征,而且了解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体现的价值。

2.将认知过程与对社会的探求过程联系起来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合理地运用材料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高他们关心社会的意识和参与社会的兴趣。其价值的功能就在于在关注和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的价值、思想、方法与技术。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联系,即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第二,关注,即关注知识本身内涵同时关注知识的社会性价值。

第三,技术,即将数学认识方法当作科学技术来认识与掌握。

例如:我们在教学四年级“负整数认识”这节课时(上海版),有意将学习材料放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背景下呈现给学生,以此作为探究知识的起点,因而不仅认识了知识的本质,而且强化了知识的社会性。

二、培养科学精神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教养,其核心就是必须具有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意识态度,科学的价值规范,科学的行为方式等等。它是个体面对生存和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在数学教育中所面临的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认知的事实,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个需要设法解决的问题,即不仅是将学习看作是一个知识的认识过程(复制),更是看作一个科学的探索过程(创建)。对教师来说他们关注的将不再仅仅是如何将知识通过自己的观念及恰当的方法演绎出来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知识合理的组织而转化为学生需要探究的关乎他们生活的问题。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在学习中渗透更多的科学意识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自觉地将一个个知识当作一个个科学的问题来对待。因为意识是有目的行为的基础,科学意识就是指个体在行为前能自觉地反映那些科学的态度、价值、规范和技术。

在这儿,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目标,即在学习时能明确与学习对象相关的科学知识并渗透在学习目标之中。

第二,强化,即在学习时能不断利用对学习对象的科学的探求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

例如:我们曾按逻辑与非逻辑两大系列,从低年级开始,分阶段分梯度地编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体系,在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探索活动的科学意识。

2.将学习更多地看作是获得问题的解决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作是问题的解决。因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个体要能在这急剧变革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储蓄式教育”被动的和单纯的知识储存,而是利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

在这儿,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问题,即将学习对象看作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需要掌握的事实。

第二,独立,即将学习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再现教师思维并复制文化的过程。

第三,调控,即学习中教师调控由关注知识传递的速度及学生再现的可靠性程度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探索的态度与方法及其过程转化。

例如:我们在教学一年级“米尺认识”这节课时,就从“比较长短”开始,一直到“国际统一长度单位(米)”的认识,安排了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完整的事件情节,在其中设计了一整套的问题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探究、去解决,并在不断地自我尝试与调整中获得一些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科学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渗透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不断地渗透科学技术及其价值与思想。因为教育要始终跟上日益发展与变革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而个体不掌握全新的科学技术就不能适应发展。因此,教育必须承担培养个体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思想、规范等基础上独立掌握并创造技术能力的使命。尤其是在当前学科教育内容的昔时性和分科性的前提下显的更为重要。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了解,即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常常是跨学科的,综合的和指向未来的。

第二,认识,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发展来认识科学与技术的价值。

第三,想象,即积极倡导对未来科学技术的预测和想象。

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归纳诸如"S=vt"这些数学关系时,不是简单地将它当作一个数学模型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它们置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样,学生不仅能认识并掌握这些数学模型,而且能适时地了解这些数学模型的建构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

三、发展创造潜能

社会离开了创造,单凭已有文化的传递与复制就根本谈不上发展,而社会的创造最终就是人的创造。要开发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就必须抓住个体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与色彩。因为不同的个体其创造的领域和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但创造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又都是可能的。这也是我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策略之一。通常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在学习中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能尽量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自己所有学习行为都能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获得自我满足。从而使学生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尊重,即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学生矛盾的对立面只能是知识的未知而不是教师的已知。反对挑剔和讽刺。

第二,理解,即对学生在学习中一切想法和做法教师都要尽一切可能地帮助其理解,故倡导鼓励式评价,避免消极式评价,杜绝谴责式评价。

例如: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或板演等行为时,其目的应由“暴露出缺陷与错误”向“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己思想、方法的机会”转变。这样,在这种自由和宽容的氛围中,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空和容量都将大大地增加。

2.学习中倡导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

个体能量的充分释放就是心理表达的充分自由,在学习中,应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表露自己情感,表达自己观点,表现自己欲望等自由。因而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必须倡导“三不注重”,即一不注重学生思维程序和教师思维程序的完满一致性,允许学生思维暂时性地跳开或中断;二不注重个别回答对全体认识的代表性,不以个体的回答代替全体的理解;三不注重个体行为相对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容忍个别学生因一时的“顿悟”与“发现”而出现的短暂的“忘乎所以”。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宽容,即宽容学生为解决问题所取的一切想法和做法。

第二,充足,即将问题展现给学生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和回答的时间。

第三,自由,即鼓励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允许暂时性的思考目标的转移。

3.注重不同学习模式的目标价值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其目标价值不在于展现不同的学习过程,而是作为一种手段,在于展现不同的启智学生独创性地探索知识的过程。因为数学学习的最根本价值不仅仅在于掌握,更在于发现与创造。所以应从不同的学习模式表现不同的学习形式向不同的学习模式表现不同的探究过程的目标转化。

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探究,即任何材料的展现、演示实验,都不仅仅是为了验证事实,而是在于提供探究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过程,即学习不仅仅是指向结果而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指向过程而获得方法。

例如:我们在准备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时,采用了这样的学习程序:

A: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特征?

B:学生对问题按自己已有的价值、经验、技能等展开自主的探究操作;

C: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过程和结论;

D:教师讨论式的操作演示;

E:学生尝试其他发现方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过程;

F:师生讨论,评价过程、方法与结论。

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同时获得了认知的一般方法。

四、加强情感体验

良好的情感品质是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个体的情感素质则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个体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实现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个体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数学学习面对的是枯燥的、抽象的不带有任何物质的和能量特征的符号,学习很容易成为一种“外加指令”的、“完成任务”的和“强记死背”的被动性信号输入活动。因此,我们不仅要将小学数学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应看作是人格发展的教育。这就是和非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注重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于是,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就不能简单地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应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一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刺激则来自于个体探究对好奇性的满足;操作对动手欲的满足;发现对求知欲的满足;解决对表现欲的满足,也包括合作对个体融合与欢快情绪的刺激;成功对个体喜悦与轻松心境的刺激;如此等等,从而表现出对学习热情的关注,强烈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持久的探索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这里,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体验,即尽可能的将每一次的学习设计成学生能获得积极良好情感体验的活动过程;

第二,个性,即尽可能的设计不同的活动而使不同个体的价值都能在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第三,满足,即在学习中尊重学生在获得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切可能的满足。

例如:学习中可以经常采用“合作型”的组织结构与“聚合型”的学习模式。前者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是聚块状的,抑或是平面辐射状的等等,目的是加强学习中的合作与互动。而后者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模式的,抑或是独立探究与操作模式的等等,目的是使个体能在真正自我特征基础上进行探究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与满足。

2.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兴趣情绪状态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尤为关注的是怎样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情绪状态下兴趣的刺激源,并能有意识地不断地强化这些刺激,使之成为有行为倾向的兴趣。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群体中受到赞扬与尊重的欲望,从而避免因在群体中受到多次的失败与谴责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采用某种防御机制而回避真实情感,引起人格混乱。在这里,教育中抓住这么几个变量似乎尤为重要:

第一,特征,即在学习中尽可能地针对不同的个体特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象,并采用个性特征为参照的发展性的描述性的评价方式,使所有个体都能感受到成功。

第二,展现,即尽可能地将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充分地展现给群体,满足个体期望的在群体中获得尊重的欲望。

第6篇: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同,在现代社会里,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下面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致谢,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渐进,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在此我向xxxx学校xxxxxxx专业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四年的辛勤栽培,谢谢你们在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传授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四年里面你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大家肯定会很喜欢这篇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致谢,对吗?

第7篇: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变换器;单级功率因数校正;恒功率控制

引言

近年来,功率因数校正(PFC)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传统的两级PFC电路的主要缺点是成本高以及控制电路复杂。单级功率因数校正(SSPFC)变换器[1][2][3][4],将PFC级和DC/DC级结合在一起大大降低了成本。然而,SSPFC变换器在负载变轻时存在直流母线电压过高的问题。文献[2]采用反馈线圈虽然降低了直流母线电压,但却减小了线电流的导通角,从而增加了总谐波畸变(THD)。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在负载变化时降低直流母线电压和减少THD,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恒功率控制的SSPFC变换器。能量直接传递方式使得该电路在没有减小线电流导通角的情况下降低了直流母线电压。恒功率控制使得变换器的输出在输出电压高的时候可以看成电压源,在输出电压低的时候可以看成电流源,并且当输出电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时候,输出功率近似恒定。

1电路工作原理

单级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它实际上是由一个Boost变换器和一个flyback变换器组合而成的。Boost变换器工作在DCM模式,在占空比和频率恒定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功率因数校正的目的。flyback变换器可以工作在DCM或CCM模式。

为了分析方便,假定整流电压在一个开关周期中为定值,电容CB足够大使得电压VB基本恒定,flyback变压器视为理想变压器,在原边并联励磁电感Lm,flyback变换器工作在CCM模式。则该电路有3种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主要工作波形如图3所示。

工作模式1(t0-t1)t0时刻开关S导通,直流母线电压VB加在励磁电感Lm上,由于flyback变换器工作在CCM模式,则电流im线性上升可表示为

im=VB/Lm(t-t0)+im(t0)(1)

而电感Lb工作在DCM模式,电流iLb由零线性上升,其表达式为

iLb=|Vin|/Lb(t-t0)(2)

开关S上流过的电流可表示为

isw=iLb+im(3)

由于二级管Df反向偏置,所以线圈Ns和Np上没有电流流过。

工作模式2(t1-t2)开关S在t1时刻关断,二极管Df正向偏置,励磁电感Lm上的电压为nVo(其中n=Np/Ns),则电流im线性下降可表示为

im=-nVo/Lm(t-t1)+im(t1)(4)

开关S上的漏源电压VDS为VB+nVo,电感Lb上的电流iLb流过线圈Np和电容CB线性下降,其表达式为

iLb=-(VB+nVo-|Vin|)/Lb(t-t1)+iLb(t1)(5)

因此,原边线圈Np和副边线圈Ns上流过的电流可分别表示为

ip=iLb+im(6)

is=nip=n(iLb+im)(7)

由式(7)可以看出副边电流由两部分组成,负载不但从励磁电感Lm上获取能量而且直接从电感Lb上获取能量,这就意味着一部分能量可以不经过储能电容CB而直接传递给负载,因此,大大提高了效率并且降低了直流母线电压。

工作模式3(t2-t3)t2时刻电流iLb下降到零,二极管Db反向偏置,励磁电流继续以斜率nVo/Lm线性下降直到t3时刻开关S再次导通。此时原边线圈Np和副边线圈Ns上的电流可分别表示为:

ip=im(8)

is=nip=nim(9)

2恒功率控制方法

图4给出了恒功率控制的框图,图中KVV和KIIo分别为电压采样值和电流采样值,通过电阻R3及R4的分压得到第一个运放的正向输入端电压为+,信号放大后得到运放的输出端电压为,这一点的电压和第二个运放的反向输入端电压相等,根据运放的虚短特性,得到第一个运放的输出电压与第二个运放的正向输入端电压相等,即=Vref,由此可得到式(10)。

(KiIoR4/R3+R4)+(KVVoR3/R3+R4)=VrefR1/(R1+R2)(10)

假设a=R2/R1,b=R4/R3,则式(10)表示为

(KiI0b/1+b)+(KvV0/1+b)=(Vref)/(1+a)(11)

从式(11)可以得到输出功率Po的表达式为

Po=VoIo=-(Kv/K1b)Vo2+[Vref(1+b)/K1b(1+a)]Vo(12)

从式(12)可以看出Po~Vo曲线是一条抛物线,在抛物线的顶点附近,输出功率Po近似恒定。以输出电压80V,输出功率80W为例,取KV=0.01,KI=0.1,Vref=5V,使抛物线的顶点位于Vo=80V,Po=80W处,则可以计算出a=27.13,b=8.00。于是式(12)可表示为

Po=-0.0125Vo2+2Vo(13)

当输出电压变化范围为60V~100V(±25%)时,输出功率变化为6.25%。

该电路同?具有限压和限流的功能,通过变换式(11)可得

Io=2-0.0125Vo(14)

Vo=160-80Io(15)

可见在输出短路时电流被限制在2A,在输出开路时电压被限制在160V。

3仿真与实验结果

基于上述主电路及控制电路,采用以下参数进行了仿真与试验:Lb=300μH,CB=470μF/450V,Lp=Ls=600μH,fs=50kHz,RL=80Ω。

图5为输入线电压和线电流实验波形;图6为输入电压变化时,测量的电路效率,可以看出电路效率在较宽的输入电压范围内可以达到82%以上,比文献[2][3]中所提出的电路的效率要高;图7和图8分别为不同输入电压时,功率因数和THD的测量结果,由图7可见,电路的功率因数在输入电压为100~150V时可以达到0.98,在输入电压为220V时也可达到0.96;图9为输入电压为220V时,在不同负载下直流母线电压VB的仿真与实验结果,仿真与实验都证明在负载变化时直流母线电压VB可以控制在380V以下。

第8篇: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书档案;整理;保管方法

文书档案的利用率逐渐升高,因此,做好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工作是前提和基础,最重要的是档案管理方式不断地与时俱进,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进而发挥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管理工作的价值。

1 文书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

从文书档案的归档范围上看,不同的单位具有不同的规定,同时也需要根据档案信息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归档。其保管期限也是如此,档案的价值是确定保管期限的重要因素。各大企事业单位都是根据档案文件对于单位发展的贡献和价值来判断文书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进行归档的文书档案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针对单位分发的文件类型,其中包括单位机构、人事以及职称、物资、经费等等工作内容做出的皮肤、通告等。这一方面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益,因此,需要进行长期保存。相关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这类文件加强重视。另一种就是上级下发的法律或者是政策的规定,作为企事业单位执行的依据,这些文件只是在一时具有较大的效力,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就是失去了作用,因此可以进行短期的保存。

文书档案的归档工作包含的范围相对较广,不仅有正式的文件,还有对短期工作的总结和报告、领导的讲话以及工作部署的文字形式等等。对于相对重要的内容要将进行永久性的保存,如果是价值和作用一般的档案可以进行长期保存,然后根据档案的具体应用情况来确定以后的保存时间。同时要做好档案文件的归档工作,尤其是一些合同或者是协议等都需要进行归档处理。

以下下属文件包括计划、总结以及报表等要进行归档处理,其长期性和短期性,需要根据文件的重要程度来确定。由于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归档类型较多,且文书档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需要将其分成党群工作文件、行政管理文件、经营管理文件以及生产技术文件等等。归档工作主要是为了保证以后工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2 文书档案的整理方法

2.1 文书立卷责任部门

从文书档案立卷责任管理部门来看,主要是有文书或者是相关的收发人员来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和归档。我国为了保证档案立卷工作的科学和合理性,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立卷制度。可见立卷工作的重要性。档案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可以说起到了监督和控制的作用,但是有些小的企业单位还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程度还不够。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都是有文员来进行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其规范性和全面性就得不到保证。造成档案的内部质量不高,立卷制度不完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文书立卷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在进行文书立卷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主要原则就是文件材料本身的规律和联系,要保证文件本身的整体性,对于不同价值的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其保管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阐述:

2.2.1 分年度。正确的整理方式是要将文书档案按照年度来进行整理,这也是立卷工作需要遵循的基本特征,如果是特殊的文件要进行立卷工作,其中包括一些计划和统计报表等。

2.2.2 分级别。在分级别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上下级文件的密切关系来进行,要将上下级的文件进行分开组卷。但是如果是一些批复可以将其放到一起,要注意区分上下级。

2.2.3 分类别,注意问题的专门性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按分类方案分成若干类,如企业先按四大类分开,每一大类再按文件多少分成若干卷。

2.2.4 分保管期限,注意保持问题的完整性。一般需要永久、长期、短期保存的文件应分别组卷,但为了保持文件间的有机联系,少量保管期限短的文件与保管期限长的文件一起组卷时,保管期限从长。

2.3 文书立卷的操作程序

2.3.1 初步立卷:根据每年形成的材料数量,剔除不归档文件,按“四分四注意”的方法组成案卷。

2.3.2 拟写案卷题名。案卷题名应当准确概括本卷文件的制发机关、内容、文种,文字应力求简练、明确,一般案卷题名应具备作者、内容、文种三要素,如涉及重要地区的要标出地区,涉及特定时间的要标出时间。

2.3.3 卷内文件排列与编号

a卷内文件排列,密不可分的文件应当依序排列: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转发件在前,被转发件在后;多种文字的同一文件,中文在前,其他文字在后;处理同一问题的文件与电报应根据内容和文件一起依次序排列;案件材料结论、决定、判决材料在前,依据材料在后。一般文件可按问题或时间顺序排列。

b装订的案卷要编页号,卷内文件凡有文字、图象等页面都应每页编写一个号,空白页不编号。编写应该用阿拉伯数字每卷从1开始,文书档案在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编写页号。不装订的文件编件号,要盖档案号章,在档案号章内写档号、件号。

3 文书档案的保管措施

3.1 编制归档文件责任者、内容、文种的报表,并按上述分支对每个词条给分,这些词条我们可以预先找出一部分,其他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找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列出归档文件的性质,把文件分为重要性和一般性,通过各种性质进行合理的归档。

3.2 根据现行文件的格式,确定不同的模板。如模版一:责任者、内容、文种;模版二:内容、文种。这样可以为计算机的自动抽词提供方便。

3.3 编制计算机的归档程序。对电子文件的标题名中各个字段进行比较,对责任者、内容进行一次性的抽取,并给予相应的分数。它们共同组成了编制工作的核心。

3.4 每一份文档形成电子文件后,需要在设计好的程序中运行,通过对运行后的总分数确认可以实现初步的保管期限,并对其进行人工审阅。

结束语

文书档案的整理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确定文书档案的管理范围。本文通过对文书档案的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归档方法的详细阐述,提出了对档案创新保管方法。做好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要与科技的手段相结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文档的管理,达到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完整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史卫军.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走向[J].吉林水利,2003(S1).

第9篇:证书管理论文范文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资源,是读者了解和熟悉地方发展特点的重要媒介,其中记载着一个地区的详细信息。在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过程中,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地方文献涵盖面较广,并且过于分散,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公共图书馆在收集和整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提供质量。所以,公共图书馆应该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地方文献的基本特点

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地方资源之一,在研究地方文?I的收集和整理方式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下地方文献的基本特点。具体来说,地方文献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方史料

对于地方文献来说,其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图片史料、名人字画,又包括碑刻以及拓片等,而地方史料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地方志。地方志是一份详细记述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气候环境变化、政治历史条件、地理地貌形态、历史文化人物等等内容的史料汇总,可以说,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和经济状况,一份详细的地方志就足够了[1]。因此,在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地方史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地方史料中,又以地方志为主要。

2.地方名人资料

对于任何地方来说,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地方名人对于了解地方的发展状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地方名人的资料也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对于名人资料,不论是采用何种形式的记载方式,只要是刊印成册的,不管有名还是无名,也不管其是否曾经公开发行还是是否见诸于报纸文章,都应该全部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丰富地方文献资源。

3.地方出版物

地方出版物也是地方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反映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地方出版物的涵盖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有记载的历代出版、发行的全部参考资料,不管是否已经正式出版,只要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展现当地的风土文化特点,都可以作为地方出版物进行收集和整理[2]。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地方出版物之一的革命文献史料也是了解地方历史特点的重要材料,应该予以重视。如果对地方的革命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完全可以形成极具特色的图书馆藏内容。

除了这些以外,地方文献还包括风土民俗资料、家谱等等形式,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就不再一一详述。

二、当前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收集整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规范的收集和整理程序

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收集工作较为零散,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是造成地方文献收集和整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3]。另外,从事地方文献收集和整理工作的单位不止图书馆一家,其他的单位,比如政府文献研究部门,档案馆,政府的档案室以及爱好文献收集和整理的个人,都在进行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并且这些部门和个人收集文献的效率和频率要远远高于公共图书馆,有些地方政府部门的档案馆里保存的地方文献资料的价值和数量都要超过公共图书馆,从而使图书馆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中根本无法收集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此外,还有一些文物保护部门也掌握着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因为许多文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考古价值,这些文献也是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要收集对象,而这些部门之间没有工作上的往来,互相之间也不具有一定的隶属关系,从而导致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相互独立,严重影响了地方文献收集和整理的效率。

2.缺少完善的信息化收集规范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对于文献资料来说,许多地方已经将文献资料制作成电子版并上传到相关的数据库中,公共图书馆在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只需要对相关数据库的资料进行收集就可以完成[4]。但是,当前公共图书馆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文献收集和整理规范,对于大多数图书馆来说,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还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对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更是如此。

3.文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读者使用,但是,当前许多图书馆在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仅仅重视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而不注重读者的使用,使得文献的收集过程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单纯的为了收集资料而收集[5]。另外,公共图书馆在收集和整理文献的过程中不重视读者的文化需求,仅仅依靠图书馆自身的喜好来收集地方文献,从而出现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利用率过低,而又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情况。

三、提高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和整理工作效率的有效策略

1.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进行合理规划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地方文献资料变得越来越庞杂,数量巨大的地方文献也给文献收集和整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公共图书馆要想收集全部的文献资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6]。在具体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机构间合作的优势,摒弃各自为政的工作状态,将各个文献收集部门进行有效的统筹,突出每个工作部门的工作特色,利用各自的工作优势,对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建设区域中心馆的形式来提高收集和整理工作的效率,明确各中心馆的收集范围,使收集和整理工作目标变得更加明确,进而形成科学完善的收藏体系。采用这种方式,即可以保证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质量,有可以有效的避免资源的浪费。

2.强化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制度建设,保障收集和整理工作顺利开展

科学规范的文献收集和整理工作制度对于地方文献的收集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强化文献收集制度的建设。具体来说,在地方文献的收集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地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在政府的帮助下,将地方文献收集和呈缴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使文献收集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7]。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应该完善自身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规范,强化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从而为文献收集工作的高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并且在收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地的情况和工作进度,制定出详细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细则,规范工作步骤,明确收集的对象和目标,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密切关注,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解决,从而使收集和整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