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生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实践;社团;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3?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03-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广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广泛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研究生领会实际工程、管理思想,提高把握课题的能力;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奉献精神;使研究生、学校以及实践单位三方都能从中受益,因此受到研究生、高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以浙江大学为例,研究生挂职锻炼活动源于1996年,至2000年通过挂职达成的科技合作项目总金额就已经多达5000多万元,创直接经济效益500多万元。研究生去基层锻炼,成为连结学校和地方的桥梁。他们把学校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带到地方,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管理工作;把地方的需求返回学校,又为学校科研启发一些新的方向,这种多赢的合作机制值得继承和发展,值得推广。鉴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各高校都将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并纷纷对研究生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进行研究。作为浙江大学学生社团组织,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以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的发展历程、现状、事实为例,阐述依托社团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心简介。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Social Practice Development Center for Graduates of Zhejiang University)(以下简称SPDC)是浙江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的自治社团组织。自2008年成立以来,中心秉承“服务社会,实践成才”的宗旨,致力于全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形式、内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以组织、开展和参与研究生挂职锻炼、西部行、学院社会实践和海外交流等四个基本项目为工作重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挖掘新的社会实践项目。中心下设有主任团、公共事务部、项目管理部、人力信息部、对外宣传部等机构。中心成立至今是第四届,助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提供的广阔平台,为浙大学子服务。2011年浙江大学共组织了102个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参与人数达1330人,相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57%和85%。广大研究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成效浅析。社会实践,就必须注重社会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浙江大学依托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SPDC)这一社团很好地推进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
一、严密组织,规范管理
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将社会实践分为校、院两级,更多地把组织工作放在校级活动上,院级活动由院系组织开展,在项目后期再统一纳入评比总结工作中。在研究生暑期挂职锻炼、西部行活动开展前期,积极和基地及实践单位联系,制定出周详的计划,由中心组织落实,包括宣传、策划、实践团队的招募等,整个活动都会以项目制的形式来进行,根据实践基地划分成不同的项目组,并把相应具体的任务落实到每个项目组,再由各个项目组根据自己的目标、内容着手准备。以组织发动工作为例,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会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方式,校内横幅、喷绘、论坛、校级网站、院级网站和点对点短信等形式,力争把社会实践的消息覆盖整个校园,传达给每一位研究生。SPDC成立后,在研究生关注多的校内网站——飘渺水云间设置了专属版面,为广大的研究生了解挂职锻炼、认识挂职锻炼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也有利于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每个项目组的负责人与指导老师及主任团保持联系,统筹该项目组的工作。研究生社会实践要把最合适的人输送到最需要的岗位上,经过长期实践,SPDC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挂职锻炼选拔机制,包括简历筛选、面试的多个环节才有机会获得挂职锻炼的机会,不仅要求专业上尽量对口,而且我们会对挂职人员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以考察,最终择优录取,做到选拔的公正、公平、有效。
二、建立与地方的友谊,维系与基地的纽带
我校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发展中心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老师们的指导下与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不断沟通,在细微处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稳定化。2011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已经发展至18个,并且开始逐步走出浙江,走向全国。为了保持与社会实践基地的良好关系,每年会在相关的挂职基地进行回访,聆听来自对方单位的声音。近年来利用浙江大学研究生及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组织者的双重身份,陆续回访了仙居科技局、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建德基地的大慈岩镇等等。参与同学投入极大的热情,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走访调研,形成内涵充实的回访文章;对外,在挂职单位中宣传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形象,为争取到更多的挂职岗位付出努力。对内,根据回访,我们对相关基地的素材进行整理并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以便做出相关的调整,更好地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服务。如大慈岩镇政府邵根清主任在回访时说,希望能与浙大的学子们合作,争取形成荷花花茶、叶茶的系列产品。他所在的建德市大慈岩镇,各种与荷花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地方企业也由此意向。此外,今年的莲子腐败病的防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进一步发展“荷”产业的基础已经具备。但是,农业有它自身的周期。他希望,浙大的挂职研究生最好是每年的3~9月都能来——从种子种下到果实收获,暑期集中一些,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接受这些建议,及时调整挂职时间。SPDC作为研究生社团协助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建立与地方各单位的联系,通常利用过年过节会在每给各个基地发节日祝福贺卡,以维系感情类似于这么一些的祝福语,看似简单,实则饱含我们对各单位的感谢,话到意至。一些地方基地科技部门的负责人也会经常利用出差杭州的机会,来学校洽谈研究生社会实践有关事项,SPDC的同学会全程陪同与交流,增强研究生与挂职基地领导的实际接触,SPDC的同学热情周到地接待,使地方基地的负责人对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岗前培训,跟踪管理
岗前培训是顺利完成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来自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地方合作处、宣传部、新闻办的老师们用生动的培训课程为同学们开展暑期挂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来自学长学姐的经验分享,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使对挂职锻炼半知半解的同学们对社会调查与科技服务的内容、意义及实践方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学校规定凡是参加挂职锻炼的研究生出发前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评定作为选修课计一学分。如2011年6月PDC邀请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吕淼华,副部长陈凯旋,杭州市余杭区科技局高新科科长胡国庆,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韩建文等领导和嘉宾为各基地指导老师和参加挂职锻炼的研究生进行研究生挂职锻炼培训会暨《社会调查与科技服务》课程,吕部长引用前几届挂职锻炼的经典案例诠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一理念的深层含义。曾在嘉兴秀洲区挂职副区长的我校地方合作处副处长周坚,结合自身在挂职工作中切身体会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路,以“知识造福社会,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鼓励所有参加挂职锻炼的研究生要勇于探索,发现问题,敢为人先,不断创新,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成长。这样的培训活动从未间断,为一批批优秀的在校研究生顺利走上挂职锻炼岗位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支持和帮助。除此以外,中心下设项目组,分别负责各实践基地跟踪管理;协调好实践小分队和实践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如2011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广西基地由于对方临时取消挂职岗位,但学校已召集和培训好同学准备出发,SPDC主任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本着为同学和实践单位负责的态度,主动积极与挂职单位联系,多次协调困难,最终给同学们争取到了社会实践的机会。
四、总结、评比和表彰,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
为了总结一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并交流成功经验,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在每年的12月份都会召开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总结过去一年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表彰研究生社会实践先进基地、优秀指导老师、先进个人、优秀团队、优秀调研报告、优秀组织,商讨并落实下一年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会上学校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领导、实践基地的领导都会应邀出会并发言,受邀优秀社会实践个人也会展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前后后,难忘的经历、深厚的情感、丰硕的成果。SPDC是总结大会的工作的承担者。在社会实践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后期评比和表彰,巩固扩大社会实践成果。并且建立了完整的资料库,对各项目的总结资料和活动成果保存汇编,编辑出版电子杂志,完成了项目总结等资料的存档工作。每年一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大会的筹备召开是实践中心学年工作的重点。前期近两个月的筹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得到部领导的支持,在上届基础上总结创新,从完全没有相关的大型会议筹备经验到最后为与会的校内外嘉宾呈现了一场隆重圆满的表彰大会,大家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主任团从10月初即开始筹备,提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划定具体负责部门及完成时间,由主任统筹负责,确保筹备进度的不拖延。临近召开前一个月主任团几乎是每个星期碰面开会反复商讨各项细节。大会中,公共部负责会场布置、入口领导引导以及颁奖人员引导等多项工作;人信部负责签到及PPT制作播放;外宣部负责会场内外宣传品布置及会议拍照摄影;项管部负责领奖及展示人员安排。部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会后同学留守对会场进行整理扫尾,善始善终非常尽职。通过这样的总结大会对SPDC全体成员也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考验。也是SPDC全体成员的社会实践内容。
依托社团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模式,是一种创新,从立项开始到最后的评比总结,社团中心的人全程参与社会实践。SPDC在为浙江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服务中积累和形成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这毕竟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仍然需要不断地总结提高使各项工作不断完善、规范管理。增强高校之间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汲取他人之长来不断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总之,依托社团,开放、学习、总结,才能保持其活力,使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并作用于研究生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一、思想引领的内涵
现任韩国总统朴槿惠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说明了团队的力量,思想引领就是依靠广大干部和全体研究生,凝聚和服务研究牛研究生干部组织的思想弓丨领应表现为个人、组织和整个研究生群体。笔者以为,思想引领有三层涵义:首先,研究生干部从思想上愿为组织奉献,行动上主动、负责并有执行力其次,带动组织同仁一起完成工作使命,并能获取认同感和成就感,营造良好的组织生态;最后,个人与组织能够通过活动和学习。
二、研究生千部工作的驱动机制探讨(显性、隐性)
1.工作技能工作技能是指完成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是岗位胜任者和卓越绩效者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已经具备某项特长的同学想拥有此平台施展才华,如文艺部;本科期间未加人学生组织的同学想弥补一下遗憾,通过组织平台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从某种程度上说,干部工作技能是研究生加入干部组织的首要驱动。一般而言,干部工作技能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指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及应急能力、提供与反馈能力、影响他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
2.人际交流在干部组织里,来自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个性,加入某个部门,讨论和交流部门工作,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帮助,业余的时候交流专业知识,参加文体活动,利于增进同学的关系,在相互间的工作方式和良好习惯上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发过来,进一步促进工作的开展,在思想引领上提供便利。
3.学习驱动研究生的本职工作是学术。因此把学术活动融人工作之中,既能在工作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又能妥善地处理。
4.工作经历国外研究生分为学术性和职业性两大类,毕业后小部分从事学术,大部分学生主要从事实践工作,其中大部分担任管理职务,而中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总体而言,在学校担任过干部工作的同学,在组织沟通、责任感、细节和总结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胜任力,而这些共性方面恰恰是很多企业的需要,所以企业往往在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学生干部。
5.自我价值根据马斯诺需要层次学说,人在满足了基本的安全和衣食需要之后,则为向往被尊重和自我价值更高的要求。研究生干部在做本份工作的同时,则会期待工作被认可,人格被尊重,“领导”赏识,工作中在大方向要求的前提下被赋予自主权,贏得更多的人关注和点赞,这是干部工作驱动力的最高境界。
三、思想引领建构机制分析
1.适材适所,用人之长从个体的角度拉看,在招新和用人上一定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每个干部特点的基础上,坚持择优招新,将合适人选放在相应匹配的部门,凸显优势,用人之长。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所为方能保障其工作热情和创新思维,更能激发整个部门的战斗力,凝聚部门。一些干部综合素质较强,想尝试挑战尚不熟悉的部门,拓宽工作领域,也是尊重和用人的体现,异曲同工。
2.组织文化,人文关怀从组织的层面来看,研究生干部组织与企业组织和公共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代表着全体研究生的利益。而三者最大的共同点集中表现在都是组织,都需要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关心干部,与干部沟通,使组织注重人文关怀。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就是其生命力所在,影响着该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宣传,成果推广从宏观的维度来看,宣传是面向全体研究生的。宣传是调动广大研究生群体积极性的关键渠道,宣传什么,为何宣传,如何宣传关系着该活动的结果反响,参与度高低,宣传的效果和程度能提醒研究生感受到干部组织服务的存在,组织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成果推广,意义重大。健全的成果推广机制,是研究生干部组织乃至广大研究生思想引领的法宝。通过成果推广,一方面,全体研究生看到了自己的活动取得了成绩,更具有积极性,影响自己,带动周围的同学,感受到组织的每个人温馨的港湾。另一方面,让全体研究生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干部在为集体奉献,辛苦付出,就能支持和尊重干部的工作。发过来,又督促了干部以更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感受到组织的认同感。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生干部组织思想引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结合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的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在渐进中尝试,甚至需要反复推敲,以逐步理论化,实践化。笔者以为,研究生干部组织也是公共组织,具有公共组织的一般特征,因此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政府工具对其进行大胆认识,建构和移植理论嫁接学生组织,探索和研究研究生干部组织工作的效率提升,人文关怀、思想引领。
1.健全管理制度,引入善治管理在公共管理学科中,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的口号,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例如,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负责可以实行常委(正副学生书记、正副主席、理事长,以下简称“常委”)负责制、部长负责制,元旦晚会的每一次彩排中,各项事务具体分工,常委既“多谋善断”又“稳健务实”,部长负责执行,哪一环节未落实到位,回应到部长,各司其职。“透明”即公正公开,权益部的文明宿舍评比,邀请各学院分会主席参与打分,让他们了解评比的规则,本学院与其他学院的优势与差距,对结果满意和认可,也能理解工作的难处。
2.完善工作机制,辅助配套改革健全工作机制,就是做到
“决策、执行、反馈”相协调。常委充分信任部长,实行分权,发挥部长自主性,但要做好分权与监督相结合,注重跟进工作,部长在各阶段及时反馈工作进展。在具体工作中,遇到困难常有的事,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应赋予部长适度的权限,果敢、谨慎、负责。在工作机制当中实行配套改革,更加注重宣传,把宣传作为活动的核心,推进宣传方式创新,加快宣传渠道建设,实行“对内对外”宣传相结合,将宣传的数量和质量纳人干部绩效考核之中;更加注重活动之后的总结,提高总结意识,尤其是用数据说话,纵向横向数据对比分析。总结要“顶天立地”,“顶天”要立意高、格局大,视野宽;“立地”用事实说话,实践要接地气。
3.定期开展干部培训,践行群团会议精神做好思想引领,千部培训势在必行。针对每个学期每个阶段,开展不同主题的培训。如第一学期开学招新,干部技能培训;中期,干部服务理念和团队意识培训;期末,总结能力培训;第二学期开学,思想组织性培训;毕业季,就业指导等。又如,培训加品牌活动规划,科技文化月,公益活动周,名企任我行等。与此同时,做好思想引领,切实要让干部走“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路线,政治性是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是一句空话,是思想引领的信念支柱;先进性是保证,加强干部自身的作风建设,拒绝“官本位”,提高服务意识;群众性是核心,一切学术和文体活动开展的主体是全体研究生,依靠全体,凝聚全体,服务全体。
4.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凝聚服务广大青年维系和保证组织的生命力,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塑造和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凝聚干部,服务青年。第一,打造服务型组织,第二,打造学习型组织,第三,打造三星型组织。
人文关怀,组织文化的力量源泉。最后,作为指导干部组织和分管部门的“领导”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工作领导中,适度弱化权力领导,逐步强化能力和情感领导,可设立干部意见邮箱,倾听干部的心声,理解、赞美、感恩、包容地对待干部,肯定工作成绩,中肯地指出不足,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例如,研究生团总支书记和常委定期走访同学宿舍,关注宿舍安全,关心学生生活;权益部给每一位干部发生日祝福,干部体会到组织的温暖;办公室和组织部在圣诞节给全体研究生干部和各分会发苹果,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馨。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过程;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了创造性的成果,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表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与本科教育阶段的根本区别所在。
科学研究一般包括选定课题、调研文献、提出假设或观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计划、分析实验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成果、发表成果等环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对其发现科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成果总结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军事对抗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学技术和创新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又是竞争的焦点,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
2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分析
在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有所改变,但总体仍具有如下特点:
(1) 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要求较低,导致对计算机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得不牢靠。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了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旺盛需求的驱动下,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课程安排上进一步重视对新技术、新应用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教育,如很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离散数学、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方面的课程都没有安排,而安排了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课程,使学生缺乏从事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2) 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输,轻视对科研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许多核心课程也有实验要求,但这些实验大多以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为目的,对“选定课题、调研文献、提出假设或观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计划、设计与实现假设观点、分析实验资料、总结和撰写研究成果、发表成果”等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各环节的基本素养并没有太多的针对性的训练,研究生毕业设计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课堂教学对学生科研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够。
(3) 缺少学术批评精神。东方文化的含蓄、重情感、爱面子和回避冲突,使得学生总是“敏于事而讷于言”,在科技活动中不善于开展学术批评,盲目相信书本上、学术大师和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失去了许多“明辨是非”的机会,也降低了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可能;在学术交流中不积极发言和提问,既挫伤了报告人的积极性又失去了通过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影响了学术交流与讨论的积极性;另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浪费了培养发现问题能力的机会,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变成“讷于事且讷于言”,创新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低下。
(4) 高校和研究生招生的扩招,研究过程监控的难度增大。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粗放化,老师对研究生的研究过程缺少监控,导致了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中的机会主义的抬头。如通过窃他人成果骗取学位、通过雇佣“”撰写学位论文等。诸如此类的机会主义,一方面考验着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也动摇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学位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将会给国家科技事业、社会进步带来相当恶劣的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对科研研究的基础教学、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与方法。
3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
在研究分析国外知名高校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年摸索,我们形成了较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做法:
(1) 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研究方向要求,总结历届研究生论文写作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知识,参照国外知名高校的课程体系,确定该研究方向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对离散数学、系统科学、复杂系统、抽象代数等课程要求,通过课题组内研究生交叉选修方式、做实例以及组内讨论交流,使课题组所有研究生均能够对所需的核心课程知识有所了解,掌握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
(2) 注重新生入学培训环节。培训内容包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行为准则、实验室的科研方向介绍、科技文献查阅与强化训练等,使学生在一个月内对课题组的价值取向、管理方式有所了解和认同,通过培训和练习掌握文献查阅方法。
(3) 创造和利用各个科研环节和科研活动,如读书报告、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从科学贡献、假设和观点的优点与不足、成果适应范围等方面启发、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锻炼了研究生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 探索建立研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范和管理机制,并建立和实行组长、学长负责制,对学生研究过程进行监控。制定了涵盖内容层面、价值层面以及技术操作层面的规范,包括学术规范、工程规范、文档规范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注重加强对组长、学长与组员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与人沟通技巧与技术交流效率。通过在研究过程中对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以及课题组执行能力,进一步强化了严谨认真、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
(5) 在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要求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待所承担的任务,以研究态度对待研究课题,努力做出先进的方法、技术,做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成果;以研究态度对待工程任务,研究通用方法,找出工程适应范围等。
在2013年7月10日教育部召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做了全面部署,我们应该明确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方向。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把握一条主线,即“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两个着力点,即“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突出四个方面,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开放合作”;实现四个转变,即“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培养类型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人才质量评价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转变为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只有明确了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方向,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才能明确任务,跟上形势,不走弯路,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
学校要认真总结研究生教育开办10年来的经验,增强信心,坚持好的做法。由于学校还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校目前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研究生教育是学校培养最高水平人才的教育阶段,作为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对学校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带动作用。笔者认为,研究生教育对学校来说,有以下三点意义。
一是研究生教育的开办,促进了全校师资队伍的优化。研究生教育一方面使得在编在岗的教师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更大舞台和空间,可以促进广大教职员工更加爱岗、爱校、爱党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增强了对于校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好地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优化。
二是研究生教育的开办,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其重点是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要把研究生培养成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专业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课题的确定及研究队伍的组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投入,有更全面的规划和落实,因而促进了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是研究生教育的开办,促进了学校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研究生作为一个高层次的学生群体,应该具有远大的抱负、良好的思想品德、刻苦学习的精神、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学校具有示范作用。研究生在学校的状态及精神面貌,对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二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分析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不足。虽然这10年,学校走得十分不容易,尤其是后几年,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提前完成了学校“十二五”规划中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但我们还是要清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大研究生教育建设力度。今后,学校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一是在学科建设方面,专业学位建设要大力加强,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改革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专业学位的学科建设应成为研究生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这一点必须明确。同时,我们还要常抓不懈地争取获得博士授予权,虽然现在的困难很大,但我们必须努力。国家正在规划专业学位博士点设置,也在考虑继续推行国家特殊需要的博士培养项目,这对学校来说是个重要的机遇。今后学校要及时掌握国家政策,细心规划“申博”方案,综合考量各学位点水平和特色,借鉴兄弟院校博士点建设经验,选择突破口,培养优势学科,做好更高层次学科建设准备等一系列工作。
二是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尽管研究生生源质量是困扰很多高校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但受办学时间短,招生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学校研究生生源质量还有待提高,也应该有提升的空间。
三是研究生课堂教学分层问题。研究生的课堂教育与本科课堂教育不同,虽同属高等教育,但二者之间是不同层次的教育,应该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即使是同一门课,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阶段所讲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本科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讲授系统化知识,研究生教育应注重讲授本专业最前沿、最新的理论成果。
四是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问题。研究生必须能够研究问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学校在推动研究生科研方面做了不少事情,投入了一些资金,包括研究生科研项目。今后,导师们要更多地让研究生在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从事一定的辅助工作,不要把自己的科研与研究生的科研脱离。
五是导师队伍建设问题。过去10年,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壮大,但一些新聘导师经验不足,导师队伍建设工作有待加强。对此,研究生处要牵头加大工作力度,采用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各学位点以“老带新”等不同方式开展导师业务培训,尽快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经途径,在继续教育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我院作为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自2012年开始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此次并轨的最大优势是参与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达到毕业条件并培训合格之后可获得四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后即可行医,大大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然而,住院医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思想活跃,工作积极,渴望成才。但他们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思潮、错误观念缺少应有的免疫力。因此,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显得更为迫切[2]。我院一向非常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一直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者的教育引导
1.思想教育学习讨论会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往往存在单一、枯燥且脱离实际等缺点,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院积极开展以讨论会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者可以结合教育部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相关主题的学习讨论会,以小组分组讨论形式开展,系统讨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问题和体会,研究生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不断明确医德医术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医术上精益求精,思想上不断完善,态度上积极热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将良好的医德医术内化为自觉遵守的准则,在平常学习工作中不断践行。
2.入科前集中培训
我院对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入科之前实行集中培训,近年来,共培育研究生1123人次主要针对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集中的学习和活动使他们明确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伦理道德水平,加深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3]:(1)医德医风教育:促使研究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本职工作和患者保持很高的热情和责任感;(2)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得心应手,树立自信心;(3)医疗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3.医学道德教育课程
将思想道德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的医学道德教育课程,挖掘诚信道德的典型事例[4],阐述医德失范的真实案例,并在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进行理论考核,考核主要从社会公德、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处理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结果上报研究生办公室从理论层面对其领悟程度进行考查,针对思想道德考试不合格的同学进行进一步深刻教育。借助这种方式,督促研究生重视学术道德,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二、导师的监督指导
1.导师言传身教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师的思想道德、处世哲学、治学态度以及成才经历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还要的是在思想上对他们加强引导。我院积极在研究生入学前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还把它作为遴选和考核导师的重要指标,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树立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榜样,对研究生思想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师生交流会
研究生导师应定期和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加强沟通,关注研究生思想动态,针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进行指导教育,并定期举办师生经验交流讨论会,近几年,我院共举办院级师生交流会5次,参与人数约800人,会上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在鼓励研究生加强临床技能,树立良好医德,促进良好医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学术实践活动
导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专业学术实践活动,例如:填写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研究生钻研医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讲求利益,名利并重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且在一部分研究生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临床科室直接服务于病人,与病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生教学中始终贯穿:在对病人实施医疗服务中,要求高尚医德与精良技术的结合,在诊疗工作中要求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5]。为提高研究生自我道德修养,举办了多次讲座和座谈会,深入到学生的中间,了解与研究我院研究生道德情况,建立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有针对的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6],不断自省,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只有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才能攀登医学高峰,只有秉承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态度,献身医学事业,才能成为一名白求恩似的医务工作者,传承白求恩精神。
2.加强自律
研究生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及导师的监督指导是他律,研究生自身的反省和自觉遵守才是自律,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归根结底要靠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研究生内化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实现从他律到自律升华。近年来,我院进行关于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自我管理的讲座2次,着重于将良好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将其固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做一名具备良好医德医术的合格医师,这正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
1.出版相关学习教材
相关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研究生并轨的特点[7],参与出版相关思想教育的学习教材2本,作为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依据和理论参考。
2.成立考核小组
成立了相关考核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针对思想教育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相关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教育,并组织考核评估,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对表现不佳的给予继续教育,努力使其达到教育的目标要求。
五、效果与体会
1.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评价、教育、反馈,对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思想政治,自我修养等方面水平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多次讲座,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深切的交流,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发现和解决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的践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促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体会
完善的临床医学应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医学,而医学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医学思想道德教育。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其医学人文素质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力求充分发挥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作用,提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讨[J].研究生教育,2011(9):118-119.
[2]王国栋,刘新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思想[J].2013(20):351-352.
[3]赵美玉,李强.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研究[J].德育研究,2010,(30):65-66.
[4]时玉平,李纯辉,付伟,麻吉河.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126-127.
[5]何珂.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14.
[6]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45-48.
【关键词】医教协同;临床医学;学位研究生
1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2014年11月2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明确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体系,2015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1],为“5+3”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指明了方向。通过“5+3”构建的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模式创新,构建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能胜任临床医生职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1)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2)通过构建“三个平台”+“两个不间断”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医学人才既能胜任临床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真正完成在医教协同背景下“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
3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条件
1)社会急需。医疗资源短缺、解决“看病难”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3]。多年来,由于我国临床医学培养的研究生大多重于学术能力培养,轻临床技能培养。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医教协同,构建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既要有一定学术能力,又能胜任临床医生职责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2)国家政策支持。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明确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是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体系,合格毕业生即可得到“四证合一”。3)学校与学科层面。我校贯彻“改革、创新、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教学制度、教师队伍、教学支撑条件建设,努力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培育研究团队,为我校开展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领域,并与相应临床科室建立了密切的的学术交流机制,为实施医教协同“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
4医教协同背景下创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模式
临床医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科研能力要求都很高,三者都不能偏废,必须靠“学中干”来实现“干中学”。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三个平台”+“两个不间断”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医教协同背景下“鱼渔兼得”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探索。1)建设“三个平台”。①学术交流平台:创办“一堂两坛”,即“名家讲堂、教授博士讲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名家讲堂、教授博士讲坛指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校内教授博士开展学术报告交流会。研究生学术论坛指团队成员及研究生在每个月都要开展学术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汇报等各种学术活动,及时交流科研成果新进展,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机会。引导和培植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每年均选派研究生外出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②技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科研数据库,实现文献共享,开展课题介绍及总结,优秀毕业论文展播等。将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定位为开放式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常用技术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流程。同时利用一些实验技术论坛网站,如丁香园、小木虫等建立技术交流论坛,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通过论坛寻求帮助,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技巧、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等。③临床实践平台:培养质量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生命线,培训基地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载体,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孵化器”。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全过程督导,以质量管理和考核管理为抓手,努力推动各项教学制度的落实,对带教师资、管理人员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教学情况进行检查督导,通过有效的评估与反馈,严把培训质量关。严格统一考核,根据各学科考核要求,建立结业综合考核试题库,制定考核方案,形成综合考核规程。2)坚持“两个不间断”。①坚持理论学习不间断。在医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理论学习不间断,建立和完善“以能力为导向,以病例为基础”的床旁教学体系,开展多层次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开设研讨式循证医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循证医学思维。在技能训练方面。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导师带教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临床实训与技能强化,完成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②坚持医德修养培养不间断。医德医风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德教育作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美容手术存在不定型手术方案设计思路与美容个性化的要求,要求专业医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具体来讲包括空间想象能力、心理描绘能力等。美容专业与理工科、社会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广泛交叉;注重外形改善与功能兼并恢复;与心理学有密切关系;需要深厚的美学艺术理论与技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整形美容外科医师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良好心理想象能力,广博的社会知识和阅历,尤其需要熟练的外科操作技术和丰富的审美知识[3]。正是这些特殊要求决定了整形美容外科医师成长的缓慢性。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未来学科发展,提高美容整形外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思考许多东西,将目前陈旧的教学体系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吸收国内外其他专业学科先进理念,改革研究生培养的传统观念和模式。
1.1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教育部已下发文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目标、内容和临床实践等有了进一步的说明。如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已提上日程,这是单位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而考核评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逐步规范和完善教学体系,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体系,建议设立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拓展学生的思路,可开展各种临床操作模拟训练,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估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填写轮转手册作评价的考核方法,建立临床能力量化考核指标,构建了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1.2阶段式培养模式的建立所谓阶段式培养模式是根据研究生接受教育培养的侧重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理论学习阶段(第一学期);(2)临床学习阶段(第二学期、第二学年);(3)—科研课题阶段(第三学年)。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重要阶段,是从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造就优秀专业整形美容医师的重要培养阶段。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教学医院的共性化培养模式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没有针对性设计培养方案。学生学习动力往往大部分来自外部压力,太强的压力适得其反,内在驱动力被抑制,从而使之只注重结果,对求知过程缺乏热忱与向往。通过多阶段,目的性针对性明确的学习,逐步培养研究生全面的临床工作能力。
1.3个性化培养模式初步探讨个性化培养首先需要了解、掌握每位研究生的性格特征、长处和劣势,根据不同知识水平或素质特点制定带教方案。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让每个研究生绽放各自光彩,尽可能使每位研究生发挥长处,避其缺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增长其自信心。在个性化培养方案中,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所侧重,如强调美学思维的培养,增加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强调心理素质的锻炼,包括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了解整形美容患者特殊的心理思维也非常重要。
1.4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基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自己做的研究领域,所选题目应从研究的深度或广度上寻求创新点,探索新试验依据。导师必须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坚决避免低水平科研的重复,毫无新意的盲目研究。研究生要瞄准国外前沿领域,应该全面掌握最新进展,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交流,积极总结自己的研究论题,主动参加讨论,培养创新性思考的能力。只有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1.5临床技能提升结合研究生需要,在临床工作中训练其发现、分析临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研究方案的科研能力。根据这些问题挖掘研究生医师的特长,如分析问题、表达问题能力,应变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等,使其通过特长的发挥建立起一定的自信心,从而削弱其对临床生疏的不适应。针对他们缺少临床实践的缺陷,应重点加强其外科基本功的训练。
1.6培养系统的科研思维学习并掌握系统的科研思维方法远比学会那些具体的实验技术重要。研究生在校期间,都尽可能锻炼学习书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因为这是目前研究领域最客观有效的评判机制。研究生课题无论大小,都必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合理的科学假说,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假说进行验证,得出适当的结论并进行讨论。我们有必要确立:实验能力建立是硕士水平,而博士一定要做前沿的生物学实验才可以。
2结束语
关键词: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研究生;化工专业
作者简介:孟祥海(1977-),男,山东昌乐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刘植昌(1970-),男,河北沧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201-02
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章的写作与发表是培养和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撰写和发表科技文章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的延续,是对创新性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完善和发掘的再创造过程。文章写作可改变和提升研究生的思维方式,文章发表是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发表文章是科学研究创造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科技文章的写作与发表不仅有利于科学积累,而且是发现人才与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专业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与发表的现状,分析了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思索了培养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途径。
一、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现状调研
为了解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文章写作与发表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博士生二、三、四年级和硕士生三年级学生群体中发放问卷154份,收回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对有效问卷整理汇总,统计结果如下:
1.研究生科技文章发表情况
博士生四、三、二年级以及硕士生三年级发表文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9%、84.21%、64.29%、45.28%,人均发表文章数分别为5.13、2.60、1.86、0.95篇,其中发表的期刊文章数分别为3.38、1.44、1.07、0.42篇,发表的会议文章数分别为1.75、1.16、0.79、0.53篇。在发表的期刊文章中,英文文章的数量远低于中文文章的数量。对于博士生来说,前两年主要是论文的研究阶段,再考虑到1年左右的发表周期,众多的文章是在博士生四年级及以后发表出来,博士生四年级人均发表的英文文章数是博士生三年级的3.1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章,但是调研发现,仍有约9%的博士生四年级学生没有发表过文章。对于硕士生来说,学校没有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人均发表文章数量较低,且多为会议文章。
对有文章发表的博士生,7%在本科阶段发表了文章,57%在硕士阶段发表了文章,只有36%到了博士阶段才发表文章。对有文章发表的硕士生,14%在本科阶段发表了文章,82%在硕士阶段发表了文章,另有4%在读硕士之前的工作期间发表了文章。有许多学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就开始发表文章,因此有必要在硕士阶段甚至本科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文章写作与发表方面的指导,以及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
2.科技文章写作的学习途径
目前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的主要学习途径如图1所示。博士生认为主要的学习途径是他人发表的文章,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学习,比例高达43.76%;硕士生认为主要的学习途径是他人发表的文章和导师介绍,比例分别为23.53%和22.06%。调研发现,65.12%的博士生和76.47%的硕士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文章写作方面的讲座及培训。相对来说,研究生从课程、讲座和导师处学习的比例偏低,而这几方面正是学校、教师和导师对学生写作的引导与指导,说明教师在学生文章写作方面的指导有待加强。
3.导师指导科技文章写作的情况
绝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导师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发挥了很大或较大的作用,但也有23.68%的博士生和8.41%的硕士生认为导师发挥的作用一般,甚至是没有发挥作用。这反映出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文章写作的指导力度不够。调研还发现,博士生在英文文章和中文文章发表前导师审阅修改的平均次数分别为3.46和2.42次;对于硕士生来说,该数值分别为3.08和4.44次。在研究生文章发表前,导师平均仅审阅修改了三四次,对研究生文章写作的指导偏少。
图2为研究生希望导师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指导情况。大多数博士生希望导师在写作思路与分析讨论方面给予指导,比例分别为44.26%和37.71%;40.63%的硕士生希望导师在写作思路方面给予指导,另有21.88%的硕士生希望导师在分析讨论方面给予指导;仅有9.5%左右的研究生希望导师在文章语言修改方面给予指导。与博士生不同,较多的硕士生希望导师能够督促文章的写作,并对研究过程给予指导。
4.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的意见期望
调研了研究生写科技文章的主动性,47.06%的博士生能够主动写文章,32.35%的博士生需要导师的督促,20.59%的博士生是在导师的要求下才去写文章。能够主动去写文章的硕士生占29.71%,大部分研究生写文章需要导师的督促或要求。
科技文章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45.45%的博士生认为引言部分最难写,其次是讨论部分,占34.09%,摘要和结论部分相对较容易写。对于硕士生来说,39.13%的硕士生认为讨论部分最难写,之后依次是引言、摘要和结论。对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的指导,需要将重点放在引言与讨论部分。
对于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过程中最欠缺的能力,博士生认为依次是英文表达、研究结果分析、文章写作思路以及文章写作技巧;硕士生认为依次是英文表达、研究结果分析、文章写作技巧以及研究结果的总结。
对于研究生在科技文章写作方面的期望,博士生认为是文章写作讲座和培训、导师及时深入的指导、文章写作课程以及写作交流讨论;硕士生认为依次是文章写作讲座和培训、写作交流讨论、导师指导以及文章写作课程。研究生希望举办文章写作的讲座或培训,开设文章写作课程,并希望能够得到导师及时、快速与深入的指导。
二、培养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加强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在思想上重视,不断增强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其次需要加强学校和导师的指导,将研究生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指标。[1]根据调研分析,要培养研究生科技文章的写作能力,提升文章的质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重视研究生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
调研发现,博士生和硕士生从课程、讲座和导师处学习科技文章写作的比例仅为14%和40%,而更多的是通过他人发表的文章、相关书籍与网站以及同学间的交流来学习。这反映出学校在研究生文章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不够。大多数研究生没有进行文章写作的系统学习和培训,这或许是学生不能主动写文章的原因之一。调研还发现多数研究生希望导师在文章写作思路与分析讨论方面给予指导,少数研究生认为导师在文章写作中的作用不大;也有学生反映导师不能及时修改文章,甚至拖了三个月或半年也没有修改。这说明少数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意识不强,不能与学生就文章写作进行及时互动,这样会打消学生文章写作的积极性。
2.不断推进对研究生文章写作的引导与督促
科学研究与文章发表有其自身的规律,研究需要时间,文章撰写、修改与发表也需要时间,这是研究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发表高质量文章的原因之一。调研结果表明,众多研究生缺乏文章写作与发表意识,表现在不能主动写文章,需要在导师的要求或督促下才去写;同时缺乏文章写作与发表的时间观念,不能将研究结果尽快整理成文章发表。学校对博士生的毕业有文章发表的要求,但是博士生三年级的研究生文章发表的数量仍然较少,即使相对简单的会议文章也不多。因此,学校需要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发表文章,同时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督促与指导。
3.不断拓展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
科技文章的质量提升需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扩宽思维,突出新颖性;严谨论证,确保科学性;升华认知,提升理论性;精心组织,增强可读性。[2]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锻炼。学生需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技文章的写作,并主动自觉地勤学多练。[1,3]学校和导师需要重视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并积极为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扩宽培养途径。如开设文章写作课程,[4]举办文章写作讲座,建设文章写作学习网站,导师督促与及时深入指导,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科技写作能力的训练等。其中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写作能力与良好学术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发表过程与学术期刊的重要途径。
4.继续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没有一流的学术道德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学术道德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学术文化和氛围,对于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是高校学术研究的主力军和一线工作者。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关注学术道德,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进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撰写和发表文章,众多学生在硕士阶段撰写和发表了文章。鉴于此,需要在学生本科阶段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在硕士阶段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三、结束语
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培养内容之一,首先需要研究生自身的主动和努力,多读、多写、多练;其次需要学校和导师重视,引导和督促研究生撰写与发表科技文章,为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供多种途径,同时需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鞠斌山.理工科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87.
[2]张志钊.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质量的几个问题[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2):175-177.
[3]刘万才.提高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J].中国农技推广,
一、构建“5+3”质量保障体系的背景
2013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批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在全国64所高校开展新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下简称“5+3”培养模式)试点工作。
X大学作为全国首批“5+3”培养模式试点单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建成了“5+3”卓越住院医师校本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成效表明:以医教协同、医教双赢为目标,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统筹部署、督查指导,在政策制定、资金配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实施实践环节、效果考核验收等方面进行督导,医学院校积极落实践行,运用齐心,齐力,共建,共创等协同育人新模式,从管理机制、培养机制、质量反馈机制等方面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内涵建设,可有效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与结构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享有高品质、专精化的教育。
二、构建校本化“5+3”卓越住院医师质量保障体系
为构建“5+3”质量保障体系,X大学通过分析传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了二者之间在管理体制机制,教育培训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主要矛盾,据此,研究制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5+3”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与具体步骤。
(一)统一思想,建立三级管理构架,形成四级联动新机制与改革新合力
传统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由研究生院总负责,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则分属于各培养基地(附属医院、校外实践基地)总管,具体工作由各基地继续教育部承担。面对二者教育类型与管理机构不同,培养模式与管理规范不一的情况,X大学依据“新模式,新标准”,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以学校、医院、培训科室为主体的三级管理构架,形成了四级联动的新机制。具体举措如下:1.进行点面相结合的宣传动员。学校面向参与新培养体系的管理人员、科室主任、指导教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批集中宣传新体系创立的背景、建设目标与建设方案、具体举措与实施步骤,确保全体人员统一思想和认识。2.建立三级管理构架。根据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工作组,形成了以研究生院为统管,各继续教育部分管的垂直管理模式;设置了专业学科培训管理工作小组,由各专业学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本专业内指导教师管理与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管理。3.制定培养方案。学校研究生院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2号),制定了新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明确规定了各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标准。通过上述举措,将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与不同的培养模式 “合二为一”,把两个不同的管理机构与不一的管理规范“融为一体”,真正形成了全校联动、部门联动、科室联动、师生联动的四级联动改革新合力,为“5+3”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结合新“标准”,创设“三元三创”基地考评指标体系,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基地
基地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环节,是锻炼与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与临床科研能力的唯一途径,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因此,加强培养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学校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简称“标准”)(国卫办科教发[2014]2号)和《关于开展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14]260号),结合各培养基地的实际建设情况,创设“三元三创”基地考评指标体系。“三元”,即临床导师,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与患者;“三创”即创建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创新学科建设评价标准和提高实践基地培养质量。从三种人群、三层创新来评估专业基地建设是否符合“标准”,是否体现医院培养特色。考评具体指标包括:1.医院实践平台建设情况。年度总床位数及新增床位数,年病历病种数,专业诊疗设备及新增设备,住院医师电子管理平台功能设计的完善程度,新增电子信息的展示情况,电子管理平台的使用率与维护率。2.学科专业建设情况。临床科研立项的级别与数量,临床专利的级别与数量,的级别与数量,成果获奖的级别与数量,师资学历构成及带教导师受训人次等。3.基地培养质量情况。参加培训学生人数,执业医师考试与规培结业考试通过率,学生及患者满意度等。据我校2014年“住院医师(研究生)满意度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统计得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临床实践过程与实践教学平台的满意度较高,其中,89.3%的学生对教师的带教非常满意,77%的学生对轮转安排满意。以上数据从学生维度反映了考评体系已发挥促进基地建设的积极导向作用。目前通过多维度考评,我校正着力打造以品牌教学团队,品牌医疗环境及品牌服务质量三大品牌为特色的规培基地,为“5+3”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优质的教学实践平台。
(三)制定新“条件”,创新人才“优选”机制,首创“4+1”复试选才工程
按照《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中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的相关要求,学校明确规定报考临床医学类研究生,必须具有全日制临床医学本科学历,并获得学位,同时自主划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分数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选标准,把好招录“第一关”。
招录“第二关”,学校启动了“4+1”复试选才工程建设工作,即从复试管理制度,“选才”标准定位,“标准化、人性化”复试程序及“技能+机能”考核评测体系这四大板块着手进行建设,同时完善复试监督监管“一大”机制。建设中重点突出两大原则,即我校相应专业发展水平与全国行业标准相结合,人才选择标准与地方行业需求相结合。高要求的研究生准入标准,为“5+3”质量保障体系选拔了优质的生源,为卓越住院医师培养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依据新“方案”,构建“3+X” 核心课程体系,应用三位一体的“CPT”教学方法
学校依据“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的共同课程内涵,构建了“3+X” 核心课程体系,即以公共课(政治、英语),职业素养课(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医学法律法规)及专业公共课(临床科研方法、重点传染病防治等)三大课程模块为横向支撑,以各二级或三级学科方向的专业课为纵向延伸与拓展。课程实行弹性学分制,研究生可申请免修已学习且考核优良的课程。“问卷”调查显示,82%的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合理,具有实用价值,69.7%的学生对课程管理方式与课程内容感到满意。
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的特点、学位课程的重要性及其临床紧密度,学校采取了以“短时间,高效率,精目标”的集中授课为主体,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为辅助,需求导向型学习,专业讲座式学习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多元化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与性质的不同,学校遵循教与学的客观规律,应用了生本化教学方法。在理论讲授中,重点采用案例教学法(CBL);在实践教学中,灵活选用案例教学(CBL)与问题式教学(P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需求导向性学习中坚持团队导向学习(TBL)。通过调查发现,74.6%的研究生满意目前的教学形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遵循了卓越住院医师知识体系构建的客观规律,充分激发了研究生不断学习与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五)踩准新节奏,创建“三步走”临床能力进阶机制,打破师生交流壁垒
通过高密度高强度临床实践,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建成卓越住院医师人才队伍,是国家进行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节奏。为此,学校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金标准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创建了“保基础,抓重点,突难点”的“三步走”临床能力进阶机制。第一步夯实临床基础,保证研究生达到专业培训规定的接诊病例、病种数及基本技能要求,完成其它专业学科轮转;第二步延长临床实践时间,重点延长研究生本专业培训时间,保障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常见多发病的诊治,掌握本专业特有的诊疗技术;第三步,深入钻研本专业相关临床问题,进行临床循证研究或专利开发,实现培养质量的拔高与突破。“三步走”机制旨在强化临床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与指导教师的联系更加紧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7%对培训期待值较高,90.2%的学生表示经常与导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