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银行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风险管理

第1篇: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风险管理一般原则的,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基本。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早期的银行业务以提供货币兑换或向那些需要流动资金的商人贴现商业票据以赚取手续费为主。银行的资金来自于自有资本或从殷实的大客户获取存款。即便这种现在看似简单的业务在当时也由于客户大部分为远洋的商人而具有较大的风险。由此可见,“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对象和性质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内涵。从对象上看,已经由单一的借贷产生的信用风险演变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多类型风险;从性质上看,从最初的局部风险演变为全球风险。尽管风险对象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总体上都可以纳入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范畴。当然,无论如何划分风险的种类,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风险存在于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就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和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国际活跃银行重视从全球范围管理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强调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过程,并且大量利用数理模型等工具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从整体上衡量银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在国际活跃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正在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信用,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地位。但,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的规范化披露,加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但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是:“2R”(Risk and Return)is the same coin.即风险和利润(回报)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缺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外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管理等方面。例如在德国的银行系统,风险控制上奉行“四眼原则”(Four Eyes Principal),即至少有四只眼睛同时盯住一笔业务。这种“四眼原则”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一笔信贷业务要有“双人调查、双人审批”,而是强调有两只眼睛来自于市场拓展系统,有两只眼睛来自于风险控制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对风险的分析和业务的判断会更全面、更准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管理信息失真,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添了困难。

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入世之后,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压力,再不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以往我国银行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管理,层次多、权力集中。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几十年来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未来几年,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时期。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做好未来的风险管理,应该体现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独立性与开放性统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是独立的,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四眼原则”是保证风险管理发挥制约作用的关键。但同时,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风险增值,使风险由成本变为利润,因此,风险管理体系必然是开放的,要面向市场,要面向国际同业,要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和变化,业务没有发展,关起门来控制风险,那是最大的风险。

第二,统一性和差别化统一。一个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战略、偏好应当是统一的,银行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承担多大的风险、追求什么样的风险收益配比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任何部门和业务都应贯彻这个原则。但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风险,同一类型的业务中也往往存在不同类型的风险,如瑞士信贷银行把银行业务运作的风险划分为七类:战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险风险、业务数量风险、操作风险和信誉风险。商业银行必须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

第三,控制性和服务性统一。银行风险管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风险管理要合理控制业务的,使收益和风险相互匹配;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从根本上讲又是服务于业务发展、服务于客户的,真正实现风险管理价值的最大化。

第四,矩阵式和扁平化统一。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千差万别,采取何种模式主要以效率和效果为原则。但应该突出两个原则,一是强调风险管理要涵盖所有业务领域,对不同业务部门实现矩阵式管理,实现对银行整体的风险监控;二是要强调风险管理的效率,在原有垂直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压缩管理层次,进行扁平化管理。这两者要相互协调统一。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今后几年,将是我国商业银行努力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六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风险、家族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第四,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管理向全球管理转变。在原有的体制下,我国体制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际金融市场对我国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银行业将逐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将加快。目前,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业务触角大大延伸,与之对应,风险管理正在由只管国内向管理全球转变,形成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将更加注意综合衡量和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承担,系统防范在世界任何地区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对所承担的各种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

第五,风险管理重点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往往单纯强调“审贷分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授信审批的控制,而且更强调银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第六,风险管理技术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将更加强调定量分析,通过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数理化、定量化的特征,逐步由简单的技术管理过渡到复杂的统计分析管理,并最终走向定量分析。但在短期内,风险管理技术还是以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做好定性分析就是要在信息尚不完备的条件下,通过对市场、行业变化趋势的分析,凭借与客户的接触对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甄别。

要实现以上六个方面的转变,就要按照银行业运作的,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观念和竞争意识,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目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除了政府应在外部营造规范有利的竞争环境、明晰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外,关键商业银行还要在内部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展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很少通过沟通去消除文化上的差距,业务流程前台和后台的矛盾往往被动解决,而不是通过沟通来消除这些差异,换位思考不够。同时,风险管理的方法还不到位,对业务发展理解不深,不能按照业务发展规律进行风险控制,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还很普遍。

其次,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有效是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还沿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总分行制,按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差。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董事会的下面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确保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偏好的统一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应该以一个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和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其次,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涵盖所有的业务和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不应存在政策制度的“死角”;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区别对待。

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主要通过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来体现。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银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尽职调查、风险评审和问责审批为主要内容的风险决策体系,尽职调查提供专业意见,风险评审委员会进行集体审议,审批人按照yes—no原则作出决策并承担相应责任。科学的决策体系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杜绝“反程序”操作,实现决策水平的提升。

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从事后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检查和回顾。后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在目前情况下,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同时,对风险管理政策、风险决策过程进行“回头看”,经验教训,并据以调整人员、改进流程、加强管理。

第三,要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和有效关键在于风险管理理念是否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辨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

首先要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银行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不同业务种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业务特性和风险差异。如公司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对具体客户或具体项目的审查和分析,在授信审查中重视企业的规模和现金流的分析;但零售业务的风险是分散的,更多的强调整体违约率的把握,在单个授信审查中则强调对借款人未来收入和偿付能力的分析。如果简单套用公司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不仅不能控制住风险,还会增加管理成本。

差别化管理原则不仅体现在不同业务风险管理中,还要体现在不同的业务品种之间。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合理划分业务品种,根据不同业务品种的特性和风险大小、形态确定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如消费信贷和投资经营类贷款,在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消费信贷一般金额小、期限短,还款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收入,是公认的风险较小的授信品种,对这类业务适宜通过批量化处理从整体上进行违约率控制;而投资经营类贷款一般金额较大,还款来源主要依靠投资所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投资经营类贷款不仅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要相应进行行业和地区风险分析,采用不同于消费信贷的管理方法。如果对不同种类的业务采取同一的风险管理方法,要么限制了业务正常发展,要么放松了风险防范。

此外,对不同地区也应实现差别化风险管理。银行业务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与经济水平、信用体系、文化理念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如上海集中了世界五百强企业,而苏州主要是台商企业在发展,浙江主要是民营经济。同时,各个地区的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状态也不同,有的地方不良率居高不下,有的地方资产质量非常好,因此,风险管理应该重视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采取差别化的标准和管理方法。

第四,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如果说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先进风险管理理念为银行强大的风险管理功能提供了必要的保证,那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则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业务和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使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

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因此如何通过内部评级模型准确度量风险至关重要。实现风险度量后,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未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以往风险授权简单与行政职务挂钩,并末体现授权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如资金业务,市场变化快,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操作人员的水平“因人授权”;信贷业务中,在提高客户评级准确性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因客授权”的方式,对优质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对于特殊的银行服务,可以采用“总量授权”,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的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同时,授权管理也是风险评价的必然结果,通过后评价实现动态授权,体现权责对称,提高授权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第2篇: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管理意识 提高 建议

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最主要的资金融通平台,其发展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仅关乎银行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乎国家经济的健康前进。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贷风险、流通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誉风险。这四种风险对银行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需要我们的商业银行管理者加强重视,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应对策略,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风险管理是银行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已经基本上脱离了政府的保护,需要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加强风险管理,就是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保护本企业在市场大潮中健康稳步前进。其次,加强风险管理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运转的需要。前面已经提到,银行的发展状况不仅仅是银行自己的事情,更是整个国家的事情,商业银行的稳定就是整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健康的重要调节工具。加强商业风险管理,就是为了稳定国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最后,加强风险管理是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先至今犹在,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量银行倒闭破产,众多国家深陷泥潭。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发展的今天,国际经济关系愈加密切,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可避免,我国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正是要提高整体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以保护国民经济免遭或尽可能减少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风险

(一)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风险,但同时也是最好控制的一种风险。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银行内部职员的工作过程中,或是认为的预谋,或是无意间的操作失误都会给银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虽然往往造成的独立损失并不严重,但就整个银行庞大体系而言,由于人员众多,失误总量却是不可轻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操作风险往往是由于商业银行公司内部治理不到位,内部程序与业务流程不完善,人员工作素质不强出现失误甚至舞弊,管理系统失灵或者存在缺陷以及外部事件的负面影响所造成的。因此这类风险只需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便可以较好的进行规避。

(二)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银行体系很不完善,银行之间虽然有自由竞争之名,却缺乏竞争之实。由国有政策性贷款银行改制而来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基本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地方性和私人商业银行近年来虽然有所发展,但竞争力不强,亦未形成全国性的经营体系,难以与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形成实质上的竞争。垄断体制下的银行对客户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客户与银行之间的地位不对等,出现纠纷时客户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且各种乱收费现象层出不穷,国家也为做出实质性干预。这种情况下银行在国民眼中的形象是非常糟糕的,如果银行借着垄断势力而忽视民众述求,忽视信誉建设,最终在世界银行竞争的大潮中将会输掉市场,一败涂地。

(三)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较为致命的风险之一,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一样以营利为目的。而商业贷款是商业性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手段,因此银行在吸储的同时,迫切的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把客户的存款贷给可靠的借款客户,以赚取巨大的利息差额。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商业存贷差额在世界上属于最高的,银行业利润率十分可观。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引导下,银行对客户的资质审查出现放水现象,且加之政府部门的干预,很多不具备贷款资质的企业或团体却从银行中融到大量资金,这种情况下银行面临的呆账坏账风险就非常高了,对银行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四)流动风险

流动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过度发展而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其实这种情况也不仅出现在银行之中,在任何企业中都普遍存在。作为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商业投资年回报率高达40%之多,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率,不惜依靠大量的贷款来达到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目的。银行之间这种相互借贷的现象更加普遍,通过银行拆借可以在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大量借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绑架央行,变相迫使央行增发货币,给国民经济埋下隐患。而同时一旦出现经融危机等引起资金链条断裂,对那些过度依靠贷款的银行而言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三、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在公司上下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管理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公司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的培养教育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古人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当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暴利时期,虽然利润很高,但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并不强,若不能强化风险意识而安于现状,在国家化的大潮流中必然要重蹈失败的覆辙。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在走向国际化之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落实企业风险文化建设,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培养工作人员风险敏锐性,改进服务认真工作以更好的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科学风险管理流程,提升总体风险管理能力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提高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的根本之道,任何组织的健康都离不开良好体制的约束。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一是建立起高效而严密的组织体系,提高工作运转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的流转和共享,提升银行内部决策效率和科学性。三是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保持对银行总体运行的监控,及时发现风险的额存在并发出预警,加强对有关风险的预报,以制定相应应对策略。最后是建立全面的监控系统,不仅监控风险,更要监控银行经营过程,防止决策失误和工作失误,将可能引起风险的隐患降到最低。

(三)加强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减少操作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操作风险主要问题就是出在员工法律意识淡薄,业务操作不熟练上,从而导致了大量损害银行和社会利益的违规行为。有的是为一己私利而内外勾结,侵吞银行财产和客户财产;有的是业务操作失误频频,给银行健康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是银行的灵魂,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好坏、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银行整体的发展状况。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培育思想先进、业务娴熟的优秀员工是减少银行操作风险,提升银行服务水平竞争力的根本性手段。

(四)强化银行竞争意识,转变经营理念,重视各户需求,同时与社会媒体合作,全方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规避信誉风险

信誉风险的出现归根结底是银行对客户对自身长远发展的不重视,其主要原因是竞争环境所致,国企长期受到政府保护,民企缺乏良性竞争机制,投机取巧违法行为严重,而处于弱势群体的储户利益长期得不到维护,致使商业银行信誉丧失严重。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忧患意识,树立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强化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宗旨意识,用实际行动真诚服务客户。同时加强与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积极宣传企业文化,打造企业良好形象。

(五)强化信贷资质评估,严格信贷流程,减少信贷风险

银行在进行贷款的时候都会对相关企业进行资质审核,资质评估是银行规避呆账坏账最重要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要高度重视,切不可有半点疏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呆账坏账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银行的健康发展构成一定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严格的企业审查机制和信贷流程管理,并且认真执行,对那些不符合规定的企业坚决不放贷,不符合流程的亦不放贷,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加强对借款企业的监管,把信贷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以保障商业银行长远发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发展总体状况良好,发展前景广阔,但存在的风险问题也较为严重。行业内普遍存在着重视短期利润,忽略长远发展的问题,风险忧患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水平有限,应对能力不高,严重制约着银行体系的健康成长。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银行管理者必须提高风险意识,结合自身实际,站在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品和服务水平,为国家建设提供坚固金融后盾。

参考文献:

[1]贺建云,寇学军.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2

[2]李汀.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的规范化经营[J].经济问题研究,2010

第3篇: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所谓商业银行风险就是指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的高负债经营,这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必然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之处,具体体现在:①银行的各项业务都面临风险,不仅资产业务会面临风险,其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也会面临风险,如利率下降时固定利率存款会给银行造成损失,中间业务会给银行带来操作风险;②除非停止所有业务,否则银行的风险不能降为零;③银行风险具有强传染性和外部负效应。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的时候,人们自然会认为其他银行也有危机,因此会出现挤兑现象,从而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由于银行经营主体是货币资金,因而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联系都非常密切,所以任意一家商业银行一旦产生危机,就会迅速传递到其他行业,形成连锁反应,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的经济动荡。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同时也是风险管理的产物。要想更好地管理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首先需要了解风险的起源。

1 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发生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一项交易中,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总有一方对另一方不能充分了解,因而影响做出准确决策,使之面临风险。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又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在交易发生之前,由于一项经济行为可能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出于安全考虑,行为主体往往会做出“不作为”的选择。而道德风险也就是违反约定,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交易对手不利的事情。在银行的信贷业务中,相对于银行,借款人对于借款用于投资项目的风险性质有更多的了解,他们有时可能会隐瞒真实的用途,而银行对借款人的资金用途、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的了解肯定少于借款人,这就会产生信贷方面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委托理论和银行资产质量趋降性

挤兑行为是导致银行陷入困境的直接导火索,而引发挤兑行为的根源则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不断恶化,坏账侵蚀银行的资本金,导致银行抗风险能力丧失。在信贷关系中,借款人为人,他们一般拥有信息优势;贷款人为委托人,他们通常不具备信息优势。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以及受到成本控制和信贷员素质、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出现失误,再加上我国较长时期以来都处于信贷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由此产生了存量债务积压问题,从而使得银行的资产质量趋于恶化。

3 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引发的风险

当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者之间以及各类业务自身内部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无法协调时,就会引发经营风险。如果一家商业银行是激进型的,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忽视安全性和流动性,导致银行风险业务比例过高,也会加剧经营风险;反之,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过于保守,就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最终导致业务萎缩,风险同样加剧。著名的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事件就是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出现漏洞的结果。

4 宏观经济环境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调整会使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客户的行为取向,导致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发生改变,风险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时,社会投资、消费萎缩,企业破产大量增多,此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大幅下降,资产质量加剧恶化,银行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此外,一国的金融监管力度对银行风险也有很大的影响力。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不是很健全,这就容易导致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和短期行为的发生,使风险加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从银行诞生之日起,银行就开始通过承担信用风险来获取利润。目前国内银行业绝大部分收入来自利差收入,并且我国银行业有着特殊的经营背景,金融市场未能实现充分的自由化,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银行业投资组合选择余地很小,贷款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过大,这就意味着信用风险是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123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8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比上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虽然这是自2012年一季度以来,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但是我国滋生不良贷款的环境并未根本改善,长期以来的债务积压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缓解信用风险问题:

(1)加强信用限额管理,银行在给客户设定信用限额时应该考虑到,设定的信用限额能否覆盖该客户所有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兑、担保以及信用衍生业务;此外,由于客户可以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发生交易,因此在设定信用限额时不能只考虑该客户在本银行的信用业务,而应该将客户在其他银行的信用业务一并加以考虑,以便较准确地合计该客户的实际可承受的信用额度。

(2)进行资产证券化,将信用资产成批量、快速地转换成流动性强的金融产品,使得本应由商业银行独自承担的信用风险进行转移和分散。

(3)商业银行可以对客户群进行分类,可以分成核心企业关联客户、行业集聚客户、弱周期的客户和资源类客户四个群体,重点发展管理优良、财务绩效和经营成果可观的核心客户。

(4)对贷款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优化贷款业务结构。可以在贷款产品中加入商业票据、交易融资等形式,同时运用灵活的综合贷款经营手段,在降低信用风险的同时,稳步提高贷款业务的收益水平。

引发市场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利率、汇率、股价、指数的变动等,这些因素都来自于市场,相互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可能组合、传导,也可能相互转化、抵消,因此度量起来难度非常大。此外,市场风险具有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危害程度较大。金融衍生产品的蓬勃发展,不仅使市场风险的度量难度加大,市场风险有了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而且大幅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更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解决市场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建立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具体职能部门三个不同层级的全员参与的市场风险控制系统。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制定专门的部门或建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

(2)采用风险对冲机制。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市场风险。

(3)实施限额管理。对总交易头寸或净交易头寸设定限额;设定可容忍并且具有追溯力的最大损失额即止损限额。

近年?恚?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业务全球化、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也在逐渐增大。操作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其风险加大并不会带来高的收益,因此,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操作风险。

对于可规避的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业务规模,改变市场定位等措施让它不再发生。对于交易差错、记账差错等可降低的操作风险可以通过差错率考核,强制休假等措施来降低风险。对于因火灾、抢劫、高管欺诈等造成的操作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制定应急和连续营业方案等措施将风险转移或分散。若是实在无法避免或是分散操作风险,需要为其计提损失准备。

第4篇: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2018年,**分行认真贯彻落实总、省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业务培训和员工风险教育、大力开展客户安全宣传等措施,不断强化制度执行和案件防范,对内部风险的约束控制能力和对外部风险的防范抵御能力显著提高,保证了全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现将我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整体情况

(一)内部操作风险:今年管理系统共确认专业内部可控高风险事件5笔(剔除3笔外部不可控及确认原因非网的事件、2笔核查中心定错的风险事件),全部为企网业务,均发生在上饶。

(二)外部欺诈风险:今年各行报送外部欺诈风险事件*起,涉及金额*元,追回金额*元。从事件发生原因看,因电信诈骗自行操作转账的*起,金额*元;客户不肯透露有关信息原因不明的银行卡盗刷占*起,金额*元,推测原因为电信诈骗或木马病毒导致验证码泄露;客户本人操作事后否认交易欲转嫁损失给银行的占*起,金额*元。

(三)反洗钱风险:

1、今年业务管理系统确认的*笔风险事件中,有*笔是外部风险事件,其中客户联系方式虚假三种风险确认描述占比*,反洗钱外部风险严重。

二、主要风险管理措施及取得效果

(一)制度传导与执行。一是总省行最新制度办法,以保证制度传导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报告期内传导了两个版本制度。在制度的同时,对当期制度修订内容进行梳理并对重点内容和执行要点进行提示,以便各行快速、准确地理解管理要求,同时认真解答各行在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普遍性问题及时通过邮件告知全行。二是针对内外部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近期风险形势及时下发各类风险提示,4月份下发《****通知》,重申严禁代客户操作电子银行,严禁套取客户用户名、密码等信息,严禁员工代客户保管证书,谨防内部欺诈操作风险。

(二)业务监督与检查。一是将专业检查内容纳入各级行运行督导员的日常巡查范围,年初根据最新版操规对《网络金融业务检查提纲》进行修订,发送各二级分行和省行运行管理部执行。二是2018年*月*日赴*分行开展了一次现场检查。事前,省行通过大数据平台提取了高风险业务数据,同时综合运用影像系统、安全综合管理平台调阅凭证影像及监控录像,并结合纸质凭证、主机交易日志、网点监控录像以及现场访谈等多种方式开展业务检查。检查发现问题涉及经办柜员未向客户提示风险、智能终端业务审核不规范等,针对上述问题在全行范围内进行了通报,提出了下一步管理要求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强反洗钱工作力度。一是要求网点对个人和企业电子银行客户资料的真实性必须严格把关,强调个人身份证件审核、企网业务经办人身份证件审核、尽职调查和核对印鉴的操作要求。对于有组织的开户、多头开户、集中持非身份证开户行为发现一起,报告一起,并在一定范围内预警。随着智能服务机在全省各网点的普及推广。二是加强反洗钱重点环节、关键业务、风险点的分析监测工作,加强客户身份识别和尽职调查及风险监控工作,确保业务正常健康发展。

(二)强化外部欺诈风险防范

一是加强客户安全教育,利用走马灯、安全宣传折页等多种有效渠道提高客户安全防范意识,指导客户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二是做好风险提示,加强外部欺诈风险培训,指导营业网点员工在办理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业务时多与客户沟通,提醒客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注册卡、卡密码和认证介质等敏感信息。三是切实做好客户使用辅导,告知客户常见外部欺诈手法,提醒客户注意防范。

(三)强化员工警示教育

第5篇: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VaR;模型;银行;风险

[中图分类号]TQ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8-0050-02

一、VaR模型的主要内容

1 VaR模型的基本思想

VaR(value at risk)的字面意思是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市场的正常波动下,给定置信区间的一个持有期内,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所面临的最坏的预期损失。它能够解决在概率给定情况下,银行投资组合价值在下一阶段的最多可能损失额。

2 VaR基本模型

根据Jofion在1996年对VaR的定义:

VaR=E(ω)-ω* ①

式中E(ω)为资产组合的预期价值;ω为资产组合的期末价值;ω*为置信水平a下投资组合的最低期末价值。

又设ω=ω0(1+R) ②

式中ω0为持有期初资产组合价值,R为设定持有期内资产组合的收益率。

ω*=ω00(1+R*) ③

R*为资产组合在置信水平a下的最低收益率。

根据数学期望值的基本性质,将②、③式代入①式,有

VaR=E[ωo(1+R)]-ω0(1+R*)

=Eω0+Eω0(R)-ω0-ω0R*

=ω0+ωE(R)-ω0-ω0R*

=ωE(R)-ω0R*

=ω0[E(R)-R*]ω

VaR=ω0[E(R)-R*] ④

公式④即为该资产组合的VaR值,根据公式④,如果能求出置信水平a下的R*值,即可求出该资产组合的VaR值。

二、基于VAR的银行风险资本限额管理

为了指导银行的风险承担,使其更加贴近目标SVA(股东增加值)的计划,增进股东价值,帮助银行把有限的经济资本合理配置到业务中,以及使得整个银行的风险承担情况及时由管理层监测和掌握,因此,对银行的风险承担采用基于VAR的银行风险资本限额管理。VaR限额充分利用了风险值指标的特点,它具体使用灵活、易于计算和加总等优点。在不超过限额总量的情况下,不用考虑具体的风险构成。通过VaR限额的设立,可以约束交易前台的风险承担。虽然从风险资本到风险值限额的转换可以直接取风险资本的一定比例,是相对简单的,但是考虑到VaR指标的局限性,建议将该风险资本的比例设定为1/3。由于该风险限额针对的是平均的持有期,因此,将该VaR限额除以平均的持有期,所得结果就是交易前台的VaR限额。VaR总限额还可以根据特定交易前台的产品结构继续细分,分解成各产品例如商品、利率产品、股票、汇率产品等的VaR限额。如下面的结构图所示:

分配到银行业务部门以及交易员层次的风险限额就可以作为银行风险监控的标准。就监控频率主要取决于交易性质和高级管理层对银行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满意程度,可以每日或每季度进行总体风险的监控,采取日或周间的监控进行各业务部门的监控,以确保交易安全。

三、VaR方法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营业务,因此,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银行中的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Vag方法克服了传统的被动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弊端,能够有效地对信用风险进行科学计量,可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

1 动态管理银行信用风险

银行可以运用VaR方法分析贷款客户信用等级变化带来的银行现有资产价值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建立不同贷款分类的损失分布,有助于银行及时掌握客户的还款能力,准确评估信用风险,帮助银行作出与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相适应的信贷决策。银行可以通过VaR方法预测信贷资产组合的损失分布,以决定如何更好地管理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包括提取合适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等以防范风险。通过VaR方法,银行可连续监测信贷资产价值的波动,有利于银行及时调整借款人信用等级评级中的权重,依此调整贷款流向,银行能够实现从传统的只关注违约风险,向更加关注因借款人信用变化而引起的资产组合价值波动的信用风险管理的转变,使银行可以依据市场和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变动对信用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管理。

2 优化银行信用风险资本金配置

VaR方法提供了一个通行标准用来比较不同的风险行为,实现了不同资产间的风险比较,指导银行设置交易单位的头寸限额和分配有限的资本资源。通过VaR方法,银行能够实现对借款人和具体交易类型的风险特征评估,实现信贷资产组合损失分布的概率计量,将资本金与某一目标置信水平相联系,确定在该置信水平下抵御相应风险所要求的经济资本。对信用风险资本金的确定采用VaR方法,VaR值就是意外损失和预期损失之和,这样,银行可以准确估计支持风险资产的最小经济资本,有利于银行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

3 完善银行信用绩效评价

VaR方法使银行管理者能够根据交易所承担的风险来调整相应的盈利计划,避免银行交易员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带来的道德风险。当前国际通行的一种业绩评估方法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是资本收益和当期VaR值的比值。使用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方法进行绩效评估的银行,在对资金使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不根据盈利的绝对水平,而是依据该资金投资风险基础上的盈利贴现值。如果交易人员进行高风险和高利润的投资交易,但由于相应的VaR值较高,所以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的值也不会很高,最终其业绩的评价也不高。使用VaR方法结合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方法可以较真实地体现出交易人员的经营业绩,有效防止交易员的过度投机行为,对于银行的稳健经营是非常有利的。

第6篇: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 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述

一个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应该能够在任何时候以较低成本获得足够其客户随时提取的资金。银行的流动性分为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前者指银行以合理价格随时以负债融资的能力,后者则指银行资产以较低的损失率迅速变现的能力。当银行不能以较低成本或较短时间内获得资金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一)资产种类过于单一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要求多元化的资产构成,但如今商业银行资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贷款占据了商行资产的大部分。贷款属于固态资产,流动性差,若其在商行资产中占比较高,则必然限制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二)较高的资本杠杆率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增长率普遍高于资本增长率,导致资本杠杆率偏高,自有资金越来越难以抵御流动性风险。然而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在金融市场的风险日益增加的当下,也难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稳定及安全。

(三)其他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以及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等情况,这些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加大了商业银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资产期限结构不合理

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存款,而资产业务则是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若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银行可能会出现难以应对客户的大额提取的风险,流动性风险随之产生。

(二)环境的变化

1.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现如今中国的利率水平越来越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利率水平的高低对市场上资金供需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利率的高低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市场上利率的波动定会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2.资本市场的形势转换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就股票市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来看:当股票市场由熊转牛,居民银行账户内的短期存款便会大量转到证券账户内,短期内银行流动性需求大幅增加,在无法增加供给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由牛变熊时,银行短期存款激增,不仅使银行对存款的利用率降低,也更容易增加流动性风险上的隐患。

3.经济过热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投资过旺,而银行贷款又是支持投资资金的主力军,信贷的行业结构也往往不合理,大多集中于几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一旦行业进入平台期或萎缩期,这对银行的流动性的保持是非常危险的。

四、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一)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

1.降低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

资产过于集中于贷款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控制上的困难,因此银行应当发展非信贷类的资产业务,如债券投资等。

2.促进贷款多元化

贷款的多元化包括种类多元化、行业多元化、贷款对象多元化以及期限多元化等,如提高质押贷款、贴现票据等比重,促进贷款的多元发展可以有效防止资产结构固态化。

(二)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单单是资金管理问题,所以应当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研究流动性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1.建立有效的资金调剂机制

管理行应当对分支机构的资金头寸状况及时掌握,建立起资金统计、分析和预测的管理机制,使资金的调度更加有效。

2.建立合理的层级结构来加强资金的管理

充分发挥管理行对整个银行系统资金调度的作用,对各级下属行的资金进行集中,规范各级下属行的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

3.优化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

将银行资金在整个系统内部进行优化配置,既可以增加流动性又可以改善效益,更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让资金在银行系统内部的配置达到最优。

(三)增强创新

1.资产及负债业务的创新

而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是增加期限短、风险低的投资业务,不仅要减少贷款的总比重,还要增加贷款中优质信贷的比重;负债业务的创新则要求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主动负债,以此来提高负债的流动性。

2.中间业务的创新

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提高中间业务以及委托业务的比重,降低商业银行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性,以此来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四)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

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预测,有利于银行对未来经营风险的评估,以此来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的目的是为排除警情寻找方法,使流动性风险降到最低。

2.定期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

对流动性风险的分析主要在于流动性来源分析、需求分析等方面。另外为了提高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力度,事前准备处置预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利在长远,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第7篇: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山西票号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和汇兑业务。成立初期,票号主要服务于工商业,随着票号的发展壮大以及历史环境的变化,山西票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国库的中央银行作用。与此同时,山西票号对工商业发展及国家经济整体运行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可谓“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山西票号鼎盛时期业务网络遍布全国各地,20世纪上半叶走向衰亡。在百余年的经营过程中,山西票号在社会剧烈动荡的背景下,几经周折创建了“汇通天下”的金融体系,为山西商人创造了亿万两白银的收入,使之成为当时的全国首富。

山西票号内部控制的特点

实施自主的内部控制

晋商时期,当时的政府并不对民间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规范,各家票号只能在既定体制的基础上,自行探索内部控制规则与办法,自主实施内部控制。一般由财东和大掌柜共同制定号规,对经营纪律和控制标准等进行规范。大掌柜在负责经营决策的同时,同二、三掌柜组成票号经理层,主导全号的经营管理、控制及监督。大掌柜选派的分号经理及成员办事必须听凭总号规定,并随时请示、报告。票号通过实行人力股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同时,严格限制伙友私自捎钱寄物、带家眷出外等。如伙友违规,即被辞退出号。期末,大掌柜向财东进行财务报告时,无需就票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专门说明或请第三方出具审计报告。

由上可见,山西票号所实行的是一种没有外部约束、完全由票号自觉自主实施,旨在保证经营管理符合自定规则,防止舞弊,保护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的内部控制。

拥有完善的激励控制

在激励机制方面,“人身股制”也叫“顶身股”,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员工勤奋工作的积极性。所谓“人身股制”,即人力股,就是只出力,不出钱。但获得盈利后,“人身股制”与银股一样有分红的权利。票号“人身股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身股制”的伙友只占全体伙友比例的1/3左右,而且是高薪的伙友才有“人身股制”的权利;第二,“顶身股”的股份多数人较少,少数人较高;第三,“顶身股”的人数与股数是逐渐增加的;第四,“顶身股”数前期只相当于银股数的一半左右,最多时则超过银股总数。

“人身股制”使票号的员工也获得分红,打破了“谁出资,谁就有分红权”的传统模式,将票号经营的好坏与员工的自身利益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了风险,也形成了票号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行纵横牵制相结合的内控机制

山西票号采用自上而下的纵向控制与督查机制。票号领导层直接对总号业务部门及各分支机构进行控制。各经营机构组织和办理当地业务时,需遵循票号的规章和指令。例如,分支机构经营出现问题,总号则派人进行稽查,并对违规者进行严惩。为了控制业务规模,避免当年发生损失,影响账期收益,总号立即指示广州分号“俟后总以小小而做,以赶盘搅而已,万不可贪图利息,致悔于将来。”

不同经营机构、部门、岗位之间实行横向牵制。汇兑是票号的一种基本业务,办理汇兑涉及收汇和交汇两方,需要内部两个经营机构前后相承、共同完成。山西票号要求先收汇或交汇方在办毕业务的当日或隔日,必须写信告知另一方该业务的客户姓名、交收时间、金额等。这种在相关经营机构之间告知或公开汇兑业务的做法,不仅可使对方早做交收准备,保证汇兑业务按约处理,提高票号信誉,而且可使汇兑双方相互制约,便于日后进行会计核对,保证会计信息真实。为提高办事效率,按照既有分工,又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原则,总分号内部设置若干部门,分科处理相关业务及事项。

拥有卓越的诚信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利润是任何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同样是其发展的源动力,票号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山西票号从不不投机取巧、欺行霸市,而是诚实守信,靠良好的信誉、灵活的经营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民无信不固,人无信不立,信而可托,才是能站得住脚的人。这几乎成为票号经理人的座右铭,被其视为第二生命。山西票号获取盈利的手段始终贯穿“诚信为本”的理念,造就了山西票号实施有效风险防范的条件。

票号日收存款,利率随行就市,高低可以面议;汇兑款项迅速,手续简便,不论金额大小,路途远近,按期付款,从不拖延。不仅如此,票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忘信义,不以势压人,而是同舟共济,利益均沾。特别是对当地一些规模小、资金少的钱庄、典当,不仅在发生困难时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业务上也有巧妙的分工。

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加强职工素质培养

山西票号的从业人员,上至掌柜,下到伙友,牢记店规号训,恪守职业道德,已经成为一种行业共识,成为立足票号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其折射出的是票号从业人员强烈的管理意识与制度观念,反射出一种良好的内控管理文化。而当前我国银行业中,凭经验、看关系、靠习惯办事,视制度于无物的做法在一些银行仍然存在,这无疑加大了银行业的风险。

山西票号遵循谨慎的风险管理文化,成为应付风险的强大后盾,对于当今的银行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我国银行业至关重要的是应该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并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一是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务实的风险评估来培养所有员工对于风险的敏感认知,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二是要形成银行业特有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将银行的整体风险化作每一位员工所在的工作岗位上,甚至每一项操作上,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及监管机制

山西票号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清政府并不对民间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进行规范,各家票号只能在既定体制的基础上,自行探索内部控制规则与办法,自主实施内部控制。山西票号所实行的是一种没有外部约束、完全由票号自觉自主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定了及时反馈商情动态的规定,以在总分号之间、分号与分号之间传递信息,汇报和回馈业务进展情况。不同经营机构、部门、岗位之间实行横向牵制,同时做到了各分支机构之间的相互通气。

从山西票号的发展历程来看,监管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对于银行业来说,事前预测和事后监督不容忽视。比如,事前建立会计风险预警制;事中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基础,辅助其他统计数据,对照风险管理考评指标,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对银行业务进行实时动态控制;事后进行科学的业绩评价和激励。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会计监督仍需要不断完善,如对贷款业务缺少有效的事后跟踪监督,对于监管人员的激励不够。此外,在监管过程中应该提高信息技术含量,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解决时间滞后的问题,并考虑增设专职的贷款事后监督员,以企业提供的适时会计信息为依据。

强化风险防范工作

山西票号的发展说明:控制业务本身的风险是其突出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审慎选择放贷对象,票号存款以官款为大宗,对于商家及钱庄的放款钱庄极其谨慎,“第一流商贾,辄与票号往来,其第二流以下之商贾,以钱辅为之介绍”。在对于钱辅介绍商家的风险控制上,“票号监视各钱辅之营业,自能加以警戒,即使偶有失懈,有关系者与其同业者不能为之弥缝,而票号放出之资本,究不止一二家之钱辅,故其所及之祸,亦不至甚钜。”票号一般不与外商和外商银行直接往来。

建议我国银行业的贷款风险以防范为主,要建立无险防险、有险消险、联合保险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评估论证体系,加强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二是申贷审批机制,执行审贷分离;三是建立贷后跟踪机制;四是制定风险处理应急办法。

完善职工薪酬和福利待遇激励制度

激励相容是减少票号员工舞弊的有效措施,山西票号通过身股设置,一是使员工利益与股东利益取得了一定的一致性;二是通过身股设置使员工感觉到自己获得的报酬与自己的付出具有较高的相符性,减少了不平衡心理,从而减少了舞弊的需求;三是通过身股设置增加了员工的错弊成本,因为一旦员工出错,他的身股就会减少,甚至丧失,这就大大降低了员工工作中产生的风险。

第8篇: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问题,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他们有信贷方面的风险,比如说潜在的坏账;他们还要面临流动性的风险,这会涉及到资产和债务的不匹配;另外他们还要应对操作的风险,如虚假个人消费贷款、关联企业骗贷、票据诈骗等等。

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是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银监会已于05年12月31日颁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制度,系统的提出了对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的控制办法。

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一)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1.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1.1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1.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1.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2.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2.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2.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2.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3.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3.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3.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4.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二)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2.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三)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1.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2.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3.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第9篇:银行风险管理范文

一、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来源

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是政策性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规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障银行经营安全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既是现代政策性银行的核心职能,也是政策性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我国国有政策性银行还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商业化程度不高,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从而导致政策性银行不能最终承担全部银行风险的责任。我国国家资本(财政资本)取代银行资本承担银行风险,在财政也无力承担的极端情况下,则可能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要求,最终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维持银行体系的运转。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有可能导致国家宏观层次上风险意识突出,但微观层次上的银行机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风险管理组织系统不完善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明显缺乏有效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的保障,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银行还没有设置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自然也就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三)风险管理工具匮乏

我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金融市场还不能向投资者和银行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四)风险量化管理落后

长期以来各种利率水平都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给予政策性银行自由浮动的幅度非常有限,这种非市场利率淡化了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意识,并削弱了进行风险量化管理的动力。另外,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没有形成,政策性银行缺乏风险量化的内在动因。

(五)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在我国,风险管理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西方银行存在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在旧的银行体制下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许多银行都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有关风险管理的培训没有普遍开展;另外,高等教育对新兴的现代风险管理学科重视不够,陈旧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金融的最新发展。

三、完善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风险管理的机制

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是独立的,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四眼原则”是保证风险管理发挥制约作用的关键。但同时,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使风险增值,使风险由成本变为利润,因此,风险管理体系必然是开放的,要面向市场,面向国际同业,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和变化。

(二)改善政策性银行的治理组织结构

随着国内政策性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全行全面风险控制,负责制定、执行内部控制程序,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风险管理人才素质

加大宣传力度,使全行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引进、选拔和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

(四)丰富风险管理工具

借鉴西方政策性银行组织结构体系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国有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应采用矩阵型结构。银行的风险由总行进行统一管理,在总行专门设立综合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汇总衡量全行整体风险等。总行下设各分行,原则上只设立与销售有关的部门,各分行面向客户的部门可以包括零售业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贷款审批中心和贷款清收中心。

(五)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框架

现代的风险管理应从宏观到微观覆盖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要把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落实管理。因此,合理的风险管理框架设计和运作必须涵盖业务发展的全过程,保证所有环节的各类风险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六)实现资本对风险的覆盖,建立资本补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