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学经典范文

国学经典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学经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学经典

第1篇:国学经典范文

关键词: 幼儿期 国学教育 教学策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传承,国学更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还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可以将其精华部分或思想迁移到幼儿园教育中,特别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非常有帮助,可以丰富幼儿园的德育内容,扩展幼儿园教育深度。

一、让国学与环境有机结合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情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开展幼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利用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能使二十一世纪的幼儿增强民族荣誉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落实在每一处地方。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家园共育(言必信,行必果)――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家园共育是一座沟通桥梁。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部分墙壁装饰,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每天只要读一读,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三字经》现身于楼梯,每走一步都有经典相伴。玩中学,学中玩,趣味性强,走楼梯还有益健康。不到半月,幼儿都会背《三字经》,全园增添浓浓的国学气息。还可以把《弟子规》、《千字文》放上去,把古贤圣人请入班内。“我是‘孔子班’的”。“我是‘老子班’的”。看,孩子说得多神气,和圣人的距离是那么贴近。在瑞吉欧环境创设中,教师的做法是:幼儿园不能有一处无用的空间;环境要跟着幼儿的需要变化,让幼儿与环境“对话”。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使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充分发挥每一寸空间的教育价值,使教育环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保护幼儿天性,陶冶幼儿情操,促进幼儿主动活泼地发展。

二、让国学与兴趣有机结合

幼儿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培养幼儿的道德感,陶冶幼儿的情操,养成好的礼仪习惯,是教学国学经典的重要一部分。高尚、美好的道德品格是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的。情景剧具体形象,符合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的特点,情景剧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生动演绎,让幼儿不知不觉掌握道德行为标准,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学些什么。当他们感受到善恶美丑的标准时,自然激起模仿愿望,愿意把美好的东西付诸自己的行动,把真善美带给身边的人。这时,教师巧妙安排“好习惯”系列,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少成若天性”。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道德经》告诉我们:“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又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师只要坚持,用心对待每个小细节,就一定能教出好效果。还要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情感,在视听觉的刺激下,幼儿自然处于积极学习状态,情景剧中生动的形象、简明的情节有利于幼儿注意力集中,幼儿倾听、朗读、讲述其中的故事,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记忆力、表达力、专注力。同时应该给儿童创建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

三、让国学与新理念有机结合

1.导入形式丰富。一般有游戏、故事、律动等,可以选择一些让孩子静定的游戏,如聆听声音、数呼吸、闻花香、木头人、眼睛散步等,也可以选择一些活泼有趣的游戏,如拍手歌、捉泥鳅、网章鱼等,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故事可以是经典里的故事,也可以是幼儿身边发生的故事,尽量讲得引人入胜,这样才能调动孩子进入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选择老师平时惯用的律动,带领孩子进入课堂。

2.教学形式多样。老师或VCD带读、学生指读、滑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男生读、女生读、小声读、大声读、慢读、快读、接龙读等。

3.小游戏或故事。小游戏作为活跃气氛的调味料,在部分幼儿走神时介入。

4.识字。识字可以作为游戏穿插在诵读过程中,通过玩各种识字游戏和观看教学VCD中的《说文解字》,调动幼儿多个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对汉字的情感。

5.知行合一。可以直接运用教学VCD中的情景剧,让幼儿在观看过程中受到熏陶,老师也可以讲故事,引导幼儿讨论、思考、判断等,甚至还可以情境表演。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渗透其中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丰富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传统经典故事更会在幼儿心中播下道德、智慧的种子,既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又能有效激发幼儿对真、善、美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亲近心。

第2篇:国学经典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国学经典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69-0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为自己多年来对国学经典学习的匮乏和对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缺失而感到无比惭愧与自责。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围绕着中考指挥棒、高考指挥棒,只一味地去追求高分与升学率。通过国学经典进校园培训学习,以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幡然醒悟,原来这么多年来我们丢掉了最根本的东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国学经典,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闪耀着伟大的思想光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啊!

《论语》语言虽然浅显,但思想却无限深邃;表达虽然简洁,内涵却无比丰富;影响虽由古贯今,歪曲和伪饰也接踵而来。因此,这部教材一方面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误解和疑问,提出很多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又节选了一些发掘孔子思想又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短论短评,作为“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到正确的认识。这对澄清社会的误释误解,是有很好的积极作用的;这种做法更积极的意义是养成青少年善亍发现矛盾、善于思考的习惯,也给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和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其中起着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和谐的意思是“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即合理、适当、恰到好处。合理,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和真理法则做事,适当就是适宜、妥当、恰如其分。和谐价值观倡导的是和而不同,不同事物的合理搭配,恰如其分地组合或融合,事物由不协调达致协调,由不匀称达致匀称,由不平衡达致平衡。在现代社会,和谐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自我身心和谐。

我们的社会,人们倾力注重科学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注重资本的积累与占有,注重个人财富的创造与增加,而对人自身的精神世界、道德规范,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互关怀等方面有所淡化,致使人文精神一度严重失落。综上所述,国学经典重返校园势在必行。所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确“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目标,然后采用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坚持传诵国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积累起深厚的国学底蕴,让我们的学生在诵读中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诵读国学经典的一些传统篇目,只不过是促进国学经典进校园的一种举措,不论是开设课程,还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我们都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如何让国学经典真正走进校园,传承并弘扬好;如何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让孩子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一代,这不光需要学校的积极探索,更加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整体推进。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经典,品味经典,感悟经典,从经典中去吸取先贤哲人的思想和智慧,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使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让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浸润书香校园。推广国学的未来是美好的,让我们在坚持中守候。

第3篇:国学经典范文

现代化带给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心灵的快乐,反而带给人们的是更大的空虚和压力。面对这烦躁的社会,许多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然。当全社会都只是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为乐,而精神却变得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不要只在那里感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现在已经到了该我们静下心来,研读先哲的教诲的时候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读读我们国学经典中的语句吧,我们祖先早就通晓关于学习、事业乃至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直到今天,一样的适用。

因此,国学经典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从老师这个角度来讲,高尚的职业道德则是以德育人的基本保证。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潜藏在教师的言行之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是一部好的教书,高尚的人格无声无语地具体化、日常化于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之中,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为人处世和言谈举止时刻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在思想上,要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在工作上,要爱岗敬业,科学严谨,认真求实;在为人上,要胸怀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在生活上,要先人后己,廉洁奉公,端庄稳重,平易近人。知识要丰富,语言要准确生动,仪表要清洁整齐,举止要文明和-谐,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养成崇尚真理、刻苦钻研、富于开拓、耐心细致的风气,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养成敬重师长、诚恳礼貌、遵纪守规、举止典雅、乐于奉献的风气。

第4篇:国学经典范文

关键词:国学 经典 传承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69

同志在中央党校的一段讲话中说道:“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但是在各种文化交融贯通的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逐渐摒弃了汇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的国学文化,片面地认为我们的“国学文化”是落后的、带有封建残余的文化,而去追求所谓先进的西方文化。

事实上对于各国文化,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的话,在其积淀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有精华也有糟粕,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国学文化” 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提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我们如果将国学中的精华挖掘出来,在幼儿园里,从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熏陶、浸润,就能达到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

据调查发现,在中国,由于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

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在幼儿园适当导入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培养儿童品德、修行等方面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事实上成年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人格思想在7岁以前就已经形成并影响伴随我们的一生。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开设国学经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开设“国学”经典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文章为教材基础,通过诵读原文、模仿动作、再现情境等教学手段有效地将“国学文化”传递给儿童。

那么,怎样在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国学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

1 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是枯燥的读书,时间一长难免失去兴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合理运用多种手段来辅助经典诵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刺激来激发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1 讲述故事法

讲故事是幼儿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小典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幼儿听,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幼儿感兴趣,容易听得进去,学得也轻松。

1.2 图画法

古诗文经典比较难记,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画、动画等形式,可以使古诗文经典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能有助于记忆。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引导他们背诵一些文字艰深的古诗文经典时,如果能利用Flas将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图像,不但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经典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幼儿自己给文字配上图画,不断加深幼儿的理解。

1.3 趣味游戏法

将诵读的内容融入到幼儿最感兴趣的锻炼与游戏中,是增加儿童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伴随经典的唱诵,孩子们做着创编的扇操、拉手操、武术操、椅子操,气势磅礴,直击儿童心灵。在孩子们户外的器械活动中,把孩子们熟记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编成橡皮筋、长绳、“跳房子”的新跳法,让孩子玩起来不念就不行,快乐地念唱巩固;在“翻胶线”、猜拳、手指戏等小游戏中,经典诗词的念诵也成了完成游戏的规则背景。将“经典”教育巧妙移植到多种活动中,使活动富有“趣味性”。

1.4 多种感官训练法

在指导幼儿开展诵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多种艺术手段,如组织开展吟咏、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对古诗文经典的感受力。

1.5 情境表演法

大多数国学经典都是比较深奥难懂的,是幼儿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适当的情境,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深奥难懂的经典变为直观形象的表演,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以致用,让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1.6 比赛竞争法

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和各种比赛,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比赛、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以此检验诵读活动的成效,激发幼儿更大的兴趣。

2 家园互动,合力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重在“合力”。我们力求实现“双边互动”,用参与性最强、最生动的方式让家长始终“和孩子一起”。比如在班级中建立了“流动麦克风”制度,让小小的录音笔在每个儿童的家庭中流动,录下亲子共同诵读的章节,在全班播放并领诵,每月评比“金话筒”;以“经典长廊”为载体让家园同行,我们在幼儿园长廊以“活动夹”悬挂可自由取放的国学经典诵读卡,家长每天都可以与孩子一道取一张卡片回家,根据内容或与孩子共同诵读,或讲述给孩子听,或朗读给孩子欣赏。每天,要求家长安排5-10分钟与孩子共同诵读此内容,并由孩子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对家长参与的评价。

“滴水能穿石”、“积少能成多”,国学教育贵在坚持。努力把握好长时期“一滴水”的份量,始终保持孩子们“乐学”的状态是国学教育的根本。滴水会累积起穿石的力量,滴水能汇集成江河的丰富,从孩童开始,从小蓄积起来的民族的美德与智慧终将厚积薄发。

第5篇:国学经典范文

2、《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论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周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5、《韩非子》,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6、《诗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7、《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8、《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9、《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国;

第6篇:国学经典范文

有一个故事讲:有两块具有灵性的大石头,被挑选到一座寺庙里来打造佛像。后来,人们发现第一块石头质量更好,于是先用第一块。可是,在打造过程中,那块石头觉得十分疼痛。它对雕刻师说:“太痛了,我不干了!快停下来!”雕刻是因为它不合作,只好停下来。

雕刻师对第二块石头说“:我现在要雕刻你,十分疼痛,你能忍住吗?”石头说:“我能忍受,你雕吧!”果然,在雕刻过程中,石头没有叫一声疼。它被雕刻成了一个完整的佛像。

佛像开光后寺院来膜拜的人很多,于是和尚们将第一块石头打碎把他当做铺路石铺在门口供人们践踏。

人就像石头一样,必须要经过打磨才能成为受万人膜拜的“佛像”否则,不经过磨练就只能成为在普通不过的铺路石了。

第7篇:国学经典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综合素养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国学经典的渗透和传承,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语文作为国学经典的重要载体,能有效渗透和传承国学经典。因此,教师在国学经典传承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国学教育氛围,传承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其他文章相比较严肃、艰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会影响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语文国学经典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更加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方式,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要根据国学内容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感知国学内容,树立学好国学内容的信心。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作品的背景,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人文景点吗?”学生们的回答,会吸引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教师继续追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家乡在哪里吗?有没有同学去过孔子庙、孔子府和孔林?”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课堂知识内容,让学生对《论语》展开学习,了解书中蕴含的思想以及孔子和弟子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教学环境,加深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发展。

二、加强国学教育引导,实现国学经典传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发掘国学内容和国学教育的价值,加强国学教育引导,融入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教师还要重视国学经典的渗透,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并注入新的活力,为国学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国学教育有效、有序地开展,进而让学生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例如,在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要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范读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和语句方面的问题,如星宿、斋公、醉熏、紧攥等。在学生掌握了生字词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整篇课文内容进行翻译,根据翻译结果描述文章中所讲述的故事,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的同学是这样讲解的:本文讲述了一个穷书生范进,经常遭受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和嘲讽。为了考取功名,他甚至让自己的母亲和妻子饿着肚子。当他中了举人后,兴奋得精神错乱,结果被老丈人一巴掌打醒了。后来,大家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在学生讲完之后,教师结合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开展激励性的评价活动,并根据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错误和偏差,采取有效的指导和纠正措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学经典,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实现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发展。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承国学经典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不断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国学教育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因此,语文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声音等内容,让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知和体验,体会国学经典的内涵,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学经典内容。例如,在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学生聆听歌曲之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歌曲中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并结合歌词内容进行分析。然后,教师根据文本内容,选择相对应的影视作品片段向学生进行展示。如让学生观看影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深层次地体会和领悟《愚公移山》的文本内容,进而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这样,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堂信息内容,根据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和问题补充相应的知识内容与资料,通过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选择最佳的时间,控制多媒体内容的长度,以保证国学经典教育的有效开展,实现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发展。

四、引导学生创编活动,传承国学经典

相对于其他文章来说,国学经典的理解难度较大,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会难以深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教师可以构建语言情境,开展更加直观的活动,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降低课堂学习难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发掘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创编活动。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谱曲的方式,将诗经中的篇章演唱出来。如四大名著、《史记》等里面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创编剧本开展表演活动。通过这样的创编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掌握,完成了课堂学习目标。例如,在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一课的教学中,结合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创编活动,并分配相应的角色,设计相应的表演情境,让学生模仿人物的语言、表情等进行表演活动。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中提到的“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故事的内容,通过网络、书籍等了解更多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表演活动。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人物的设定,从语言、表情以及动作等方面做好设计,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深刻体会其中的内涵,实现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发展。

第8篇:国学经典范文

一、选择经典,“素读”经典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源头活水。有儒家经典及老庄等经典。对于教材的选择,专家的观点认为:我们不要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儿童的学习潜能和吸收力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例如背诵《三字经》与背诵《大学》《论语》对孩子来说没有难易之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选择了如下的内容:《三字经》《论语》《唐诗》《弟子规》等。

用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呢?读是必须的,怎么读?我的理解是从“素读”开始,“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纯粹地阅读,对阅读的流畅度等均不作硬性要求。一句话“对孩子没有质和量的硬性规定”,孩子可以跟着老师读,跟着同学读,也可以自由地读。在教学实践中,我慢慢地发现,许多孩子能自主阅读、自主诵读,有些孩子还学起老师的样子,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通过“素读”经典,孩子对国学经典产生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日常生活,“践行”经典

除了运用“素读”的方法,我还将国学经典故事、典故穿插在孩子的一日常规生活中。

在课堂上给孩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及《三字经》中对应的句子,孩子们能清楚的记得“融四岁,能让梨”,并能适当使用。在中、大班时我们又学习了《弟子规》中的一些篇章,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一些国学经典有关的故事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表演情景剧,自由选择角色,自由组合搭配,孩子们有着很高的热情,表演的效果也非常理想。经过时间的积淀,有的孩子回家能积极与父母交流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许多父母都觉得孩子突然间长大了。我想孩子能渐渐变得懂事,会关心、关爱同伴、父母,这些都是国学经典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三、培养兴趣,“引进”经典

第9篇:国学经典范文

刚才,同学们通过声情并茂的经典诗文朗诵,以及快板、歌舞、话剧、相声表演等活动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我校国学教育的成果。同学们的表演迭起,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浅唱低吟,慷慨激昂、轻盈曼妙尽在其中。每一个节目都是那么精彩,让人感受到了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中华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希望,国学大业后继有人,民族文化传承不息。为此,我谨向为我校国学教育和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表示深切的感谢,并祝贺本次活动取得的圆满的成功!

国学,就是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做人明理之本。推行国学教育是“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继往圣绝学,扬时代新风”;以国学经典诵读行动为契机、以民族情感教育的全面渗透为责任,以学校课程活动的全面丰富与提升为动力,以学生、家长、教师的和谐互动与共同成长为归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国学特色文化”。 回顾近半个学期的国学教育,我校注重环境熏陶,活动培养;成功构建起了浓厚的国学氛围。初步形成了“专课教育为主”,以“艺术渗透教育”为辅的国学教育体系;我们融合新时代的要求自编了国学教材,国学相关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我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向着“传传播国学精神,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努力奋进。

我希望,以此次“国学经典伴我行”的主题活动为契机,全校师生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更加积极的投身到国学学习中来,更加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和细节的改善。只有这样,国学经典文化才能每天与我们相伴,国学的底蕴才能更充分的融进我们的心灵和骨血,国学教育才会构建起深具特色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