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冰雪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69-01
冰雪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现象很早就存在人类历史之中。随着冰雪体育、冰雪旅游的发展,冰雪文化作为文化理论概念在近现代也逐步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哈尔滨冰雪论坛上不断有人提出冰雪文化的理论问题,这使哈尔滨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冰灯肇兴地,也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冰雪文化”理论的城市。纵观世界冰雪文化活动正在以冰雪运动或冰雪活动为先导,以民俗和地域生态文化为内容,以旅游和居民参与为形式,以文化交流为背景,以活跃经济为动力广泛地展开。这一文化现象已成为欧亚大陆、北美大陆、东亚次大陆、南半球有关地区人们的共同文化财富。虽然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上有不同,但冰雪区域的共同性生活培养了他们文化消费式的冰雪文化,冰雪文化也日益和民生结合起来,成为服务人民大众的文化。冰雪文化不仅服务于社会经济,而且在和经济结合中发展,生长成冰雪文化产业。因此,冰雪文化界、冰雪理论界、冰雪旅游界、冰雪经济产业界希望有系统研究冰雪文化的书籍出版,冰雪文化活动也呼唤冰雪文化理论书籍的出版和活跃的冰雪文化活动相匹配,成为冰雪文化实践活动的理论引导。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王清海同志新著《冰雪文化学》是迄今为止冰雪文化学的第一部系统理论著作,也是建立这一专门学科理论的起始之作。
《冰雪文化学》通过研究冰雪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客观基础,第一次揭示了冰雪文化是世界性区域生态特色文化的本质,论述了冰雪文化是人类诞生经历冰河时期用“火”点燃的文化符号,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的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冰雪斗争中、在利用和使用冰雪中、在和谐冰雪生态环境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生存式样”、“生活方式”,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人民在冰雪生态环境中创造的文化情景和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物质、精神文化系统的内容。该书深入研究了冰雪文化发展的历史,首次提出了冰雪文化发展经历了自然生成时期、应用发展时期、独立活动时期、消费享用时期四个时期的历史划分。该书还从全球、全国的视野,研究划定了世界、中国冰雪文化各区域板块,探讨了冰雪文化交流问题。该书还通过史料分析研究探讨了全球冰雪区域国家冰雪民俗和中华冰雪民俗是冰雪文化取之不竭的资源,冰雪衣食住行是冰雪文化的伟大物化成果,世界和中国冰雪文学是冰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冰雪体育运动是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艺术是冰雪文化的美学花朵,冰雪旅游是冰雪文化的休闲、健身生活方式,冰雪节是发展、繁荣冰雪文化的时空舞台,冰雪经贸与冰雪文化有同步经济效应,冰雪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成长极等方面理论,回答了冰雪活动实践所提出的冰雪文化学的理论问题,谋划了冰雪事业和冰雪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操作之策,开拓了冰雪文化运营工作方法的新途径。研究中有新论、有新意、有创新,研究内容填补了冰雪文化理论的有关空白。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在批示中指出,作者“潜心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相信这必将成为推动哈市冰雪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精神和物质力量”。这部著作有以下特点:
这是一部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好书。冰雪文化理论、冰雪经济理论是理论研究的空白之地,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少,出版的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从整个研究来说刚刚开始,专业研究借鉴比较少。要进行理论探讨,特别科学理论探讨比较困难。作者从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实践出发,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集结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者在著述中不满足资料和知识的累积,而是从分析研究中提炼凝结观点和见解,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学》论著体系和理论,提出了比较独到的、新颖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见解。他扣响了冰雪文化学学科系统研究的大门,是冰雪文化研究成理论体系、成学著的第一人。
这是一部有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好书。作者在研究中是把丰富多彩的现实冰雪文化活动研究和人类从冰雪中走来的远古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把冰雪一地的研究和“冰雪”多地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单个冰雪地区的探察和多个冰雪地区以至冰雪区域板块的考析结合起来,把国内“冰雪”研究和国外“冰雪”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冰雪研究的多部门、多种类、多区域的深入资料集纳和见地研究,形成了对冰雪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广泛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所以创作产生的《冰雪文化学》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科学理论著作。
这是一部有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好书。作者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掘冰雪文化历史,从冰雪文化、冰雪活动现象分析入手,深入到揭示了冰雪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对冰雪文化的内容和本质作科学的界定,对冰雪文化区域分布作了理论探讨,对冰雪文化的资源和物化成果作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对涉及冰雪文化的活动作了广泛探讨,还深入地研究冰雪文化的开发和冰雪文化产业的形成。本书深刻地研究了冰雪文化学的理论和学术问题,因此本书在冰雪文化理论方面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
关键词 冰雪体育 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刍议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冰雪资源大国,辽宁省是我国的冰雪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冰雪运动历来受到省市政府的重视,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优秀运动员,获得了较高的荣誉。冰雪项目是辽宁省特色项目,也是优势项目,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冰雪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发展冰雪体育事业的瓶颈。冰雪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冰雪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和培养。因此,需要对冰雪运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并针对新时期的各种变革,主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探索符合我国冰雪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冰雪体育运动后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图书馆和沈阳市图书馆查询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访谈法
对部分从事多年冰雪体育运动事业的优秀教练员、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就我省冰雪体育运动人才的选拔、培养、输送、管理等模式进行探讨,为论文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经验保障。
1.3实地考察法
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对辽宁省培养冰雪体育运动的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
2辽宁省冰雪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现状分析
2.1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
优秀运动员对后备人才具有榜样作用,优异成绩促使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的训练比赛中来,使沈阳市在辽宁省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储备中占有一定比例。冰雪运动的训练、比赛场馆坐落在沈阳市,区内各中小学体育课冰雪运动课程开展的较为红火,群众基础也较牢固。冰雪运动运动器材的费用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承担,多数训练队的器材装备多以循环使用。可见,优秀运动员的榜样作用、场馆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区域内的体育项目的开展。
2.2辽宁省冰雪运动项目教练员队伍现状分析
对各梯队教练员调查问卷状分析后得出:沈阳市冰雪运动教练员年龄范围在30--35岁的占31%,在36--40岁的有占40%,在41--45岁的有占15%,在46--50岁的有占14%,从年龄和执教年限来看,是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最佳组合时期,他们精力充沛,社会负担、家庭负担较小,并有一些社会经验、工作经验,是事业发展的最佳时期,这说辽宁省冰雪运动滑教练员,以中青年为主,在年龄结构上合理。
3辽宁省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对策分析
3.1依托有利资源,广开招生渠道,募集社会资金
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与保障,沈阳市冰雪运动各后备人才运动队可以通过以下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筹集:(1)市区体育局与教育局的合作,做到体教结合;(2)与知名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与运动队合办的方式,利用比赛获得好成绩为企业进行宣传,与社会力量建立很好的共赢关系;(3)在保证运动员训练的前提下对社会开放体育场馆,以充足场馆开支,为运动队减少支出;(4)利用明星效应,面向社会开办业余体育活动班,满足社会人群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扩大参与冰雪运动人口的基数,在广大参与者中选拔优秀后备人才,还能募集社会资金。
3.2加大对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制度和奖罚制度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宝贵财富,他们是国家荣誉的直接创造者,特别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更是祖国体育的明天。对后备人才的的管理说到底就是对其的关爱、教育。按沈阳市有关奖惩制度规定执行奖惩;对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家、省、市争光的运动员,由注册市、区根据具体情况(比赛级别、名次、训练态度),给予奖励,对有特殊贡献的运动员,除按规定颁发奖金外,将给予特殊奖励,通报表彰。
4结论
(1)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冰雪体育事业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绝佳的发展机遇,社会对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对我国冰雪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
(2)重新构建冰雪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本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前沿性知识、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冰雪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和社会对冰雪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权,刘亚峰.浅论“十一五”期间我国冰雪体育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J].冰雪运动,2005(6):77-79.
[2] 邵曲玲,肖.我国冬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J].冰雪运动,2008,30(5):60-63.
扬州历代文人雅士、富商大贾对扬州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古书记载最多的玩石大家当数宋代的米芾和坡,他们藏石、品石、画石、咏石,单坡就为雨花石吟诗30多首。与坡同时代的欧阳修、秦少游,他们既是文友,又是石友,常在扬州雅聚,除谈诗论文外,还多次赋诗咏石,以石论道,成一时佳话。
扬州人爱石,扬州人的赏石活动是普遍性的。在红木架上放一块玲珑多姿的奇石,就成文房清供,雅趣顿生;在水盆中养几块精美的雨花石,便是一件高雅的案头清玩,养眼养心又能养身,扬州人乐此不疲。本人酷爱雨花石,藏精品石百枚,自称百石富翁,号石道人,每遇好石,便邀三五石友一同鉴赏把玩,乐在其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介绍数枚美石与读者共赏,使大家管窥扬州石文化之一斑。
“天女散花”。此石色彩淡雅,云中仙女姿态婀娜,正将百花洒向人间。她发式飘逸,面容清秀,有丰子恺人物画的笔意,妙趣天成,意境高雅,堪称珍品。
“大涤草堂”。此石色彩艳丽,意境深远,石上假山重叠,古木参天,掩映在山石中的草堂屋脊清晰可见;屋旁石径上有一僧人正向草房走去,宛然石涛和尚背影。这石中景物,不正是清代画僧石涛在扬州的寓所“大涤草堂”吗?如此美妙绝伦的雨花石实为极品。
“群仙聚会”。一眼望去,石上人影恍惚,似有七八个人,一色古代装扮,亦仙亦道,又像文人雅士,个个仙风道骨,姿态各异。是群仙聚会,还是西园雅集?是竹林七贤,还是八怪云集?此石画面如梦似幻,美不胜收。
论文关键词:城市文化名片,哈尔滨,文化产业
一、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名片及其重要价值
(一)魅力之城哈尔滨
哈尔滨的遥远和寒冷使人畏惧,却又因此而更显神秘。在外地人的眼中,这个城市的定位显得极端,她洋气浪漫充满了异域风情、欧陆文化气息浓厚;她地处偏远塞外,闭塞而落后。长期的移民城市历史使其内敛而又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保守中而又流露着时尚新潮,正是多种移民文化的交融才使得今天的哈尔滨有了双重文化个性,矛盾而又统一,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风格。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文化风格的视角来看,哈尔滨都注定是一个与众不同、充满感情和文化特性的魅力之城。
哈尔滨的城市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沉淀过程孕育而来的。这里至今所保留的街道、教堂、会馆、剧院等等都记录着这座城市不同的历史、动听的故事文化产业,彰显着城市的魅力。悠闲的走在中央大街上,踩着脚下沧桑历史价值不菲的光亮石头路,路旁林立的欧式店铺、铜质的雕塑、欧式的招牌和路灯、风格独特的西餐厅、国外艺术家的现场演奏会,这一切都那么的自然悠闲、却又充满着活力和生机。这个美丽又特别的城市需要我们更多的了解和赞美。
(二)城市文化名片的价值
如果我们愿意把哈尔滨的城市文化看成一个商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它贴上有知名度、有吸引力的品牌商标。打造哈尔滨城市文化名片的价值在于:
首先,对文化观光产业具有直接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学术期刊网。文化观光产业是最富生机的产业之一,并将在今后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观光旅游是我们人类本能的心里愿望,是受内在驱使力而外显的实际行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说明文化的、精神的需求属于高级需求,人类为了心理和精神上满足、心灵自由且能提升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必然追求旅游观光,而人的价值在这一休闲情境中得以保存。哈尔滨的欧陆风情、冰雪文化、建筑文化等等都可以打被造成为鲜活的城市文化名片,通过运作即可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从而实现文化交流带动整个城市文化观光产业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形成更加立体的城市风格。
哈尔滨的城市文化是矛盾的、复杂的。只有当我们漫步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细细的用心的品味这座城市,我们才会发现这座城市原来是如此立体而又形象的,因此我们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作用就是让从未来到这里的人能够闻名即如见面,能够感受到哈尔滨清晰跳动的文化脉搏并为之魅力所吸引打动。让他们期待在大雪纷飞的日子端坐在西餐厅和酒吧享用美食美酒,期待在华丽的舞厅伴着悠扬的演奏翩翩起舞,期待在炎热的夏季来到啤酒节和众人举杯畅饮,并深信这种种情绪、场景和故事都将使他们的人生填满了优雅和幸福。
打造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名片文化产业,我们即可将这城市的种种复杂提炼至简洁,却又不失其本色,让我们的城市风格更加形象立体。
另外,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
当一个城市有了知名度,受到了瞩目,那么城市的交通、教育、传媒、文化旅游、消费、城市经济等等都将受到带动,另外国际贸易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也将大幅度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繁荣。同时文化名片的打造有利于加强城市的吸引力,将本地的风光、文物、制度及风俗等介绍给国内外友人的同时,也将利于本地文化内涵的更加丰富和发扬。最重要的是也使多种文化得到了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契机,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
二、哈尔滨城市文化名片打造的优势项目
(一)欧式建筑文化名片
哈尔滨街道众多,仅中央大街街区就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四大建筑流派,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十七世纪的巴洛克建筑,十八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十九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区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共七十多栋,其中各类保护建筑就有三十几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最具魅力的建筑艺术文化,吸引着众多的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游览。
因此应保护和开发兼具,使历史街区及诸多欧式建筑完整保留的基础上,更好的整体规划综合改造,细节处如路灯、指示牌等都能从整体着眼文化产业,做到风格统一,打造欧陆风情名片。
(二)时尚购物名片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己经形成了国际商埠和时尚中心,欧洲的流行服装也很快传入哈尔滨,在哈尔滨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啤酒厂、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音乐学院等等,无一不展示着时尚的魅力,散发着时尚的气息,这一切都为这座城市的时尚活力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现如今哈尔滨随时都会见到穿着入时、新潮、洋气的漂亮女孩。欧风浓烈的中央大街则像是时装会,每个女孩都展现着与众不同的时尚品味。多家大型购物商场可供选择,麦凯乐、新世界、远大、松雷、百盛、哈一百数不尽的国内外知名品牌各领,这里的人生活充满着热情,也体现在服装业的蓬勃发展上面中国学术期刊网。
哈尔滨有很多外国人,有长期居住的也有旅游观光的,商场里常常会看到他们疯狂扫货,每年都有很多韩国人、日本人、俄罗斯人来到哈尔滨购买护肤品、服装、食品带回自己的国家,他们热爱哈尔滨,喜欢这里的时尚氛围。
(三)艺术文化名片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举办交响音乐会的城市,且一直沿袭至今。尽管今天通俗音乐盛行,但是在这座城市,交响乐依旧大有市场。哈尔滨是一座热爱音乐的城市,很多话剧演出、演唱会都在这里举行。
每年定期举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历经50年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音乐节和文化活动,而成为了一个强势品牌,名扬海内外。蔡国庆曾经评价说:哈尔滨最耀眼的东西,就是音乐和城市的气质。他认为一个城市能坚持不懈50年做一个音乐节,本身就证明这个城市的老百姓是在精神上是有追求的,在音乐上是有追求的。哈尔滨提出了“冰城夏都”的旅游新概念,卞留念对此颇为赞赏。他说哈尔滨应该成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大环境。“让冬天有冬天的感受,夏天有夏天的心情。”
(四)高校文化名片
哈尔滨拥有诸多高等学府且各具特色,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便是拥有高学历人才的加入,而哈尔滨则占据了这一有利条件。哈尔滨的大学游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高校的风景秀丽、文化厚重无疑是旅游市场上极具开发价值的项目之一,而哈尔滨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几十家各具特色的高校,这些学校的校园风景、研究所、运动场馆、实验基地等都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很多游客都对高校独特的景观资源和人文气息情有独钟,
三、哈尔滨城市文化名片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城市文化名片营销观念、舆论媒体宣传力度。哈尔滨美丽的太阳岛因为郑绪岚老师的一首《太阳岛上》而享誉国内外,给哈尔滨的各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极大的提高了哈尔滨和太阳岛的知名度,进而促进了哈尔滨市的旅游业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而后赵宝刚导演的2008年新版《夜幕下的哈尔滨》,拍出了哈尔滨的时代感,让画面中的哈尔滨充满了欧陆风情,让人们再次领略到哈尔滨的魅力。这部电视剧更是作为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名片在文化产业领域喜获殊荣。我们应通过各种演出、展览等活动来展示推广城市文化产业,把哈尔滨的多张经典城市文化名片做成纪录片、短片、进行宣传播放。
(二)冰雪文化名片需要维护、更新、升华,其他文化名片需要扩展。品牌的维护、升级有很多办法,有着很多的创意空间。有一些需要增加美誉度,有的则需要更广范围的传播。孙健君曾经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比如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经过数百年历史沿革,其水城名片如今已经享誉世界,但是这个名片的鲜亮度慢慢地也在减弱。后来威尼斯当局创建了威尼斯电影节,但电影节的影响力还不足以让所有层面的人都来关注,于是他们又推出了威尼斯作家计划,即每年请一个世界顶级的作家去威尼斯居住3个月,期间威尼斯给他提供食宿等一切条件,让他在城中自由行动,条件是这位作家必须留下一部作品,就是《威尼斯日记》中国学术期刊网。这些活动都是对老品牌的维护更新和升级换代。
(三)美食、建筑等名片结合在一起做大型体验展。城市的硬件建设统一融合性不足,欧陆风情整体风貌的展示和城市肌理的维护和开发是未来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哈尔滨是个多元化、综合性极强的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有着更大的开发潜力和优势,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效果,会更好的更全面的去展现这座城市。因此如果能把美食、冰雪、欧陆风情、时尚购物等结合在一起做大型体验展,效果一定会更好,城市形象也更加的立体化、生动化。
四、资本化运作实现城市名片产业链:
文化产业之所以称之“产业”就意味着针对市场满足市场、追求“名利”最大化。文化产业一定要资本化运作才能走的更长远。比如经典的案例迪士尼,电视、电影、主题公园、各种消费产品等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运用资本力量进行兼并扩张文化产业,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必走之路。同理,对于哈尔滨而言,现在这种资本化运作是缺失的。现代城市知名度的打造,在内容、传播、营销三项中,必要的内容竞争同时更多的是传播和营销模式的竞争,而对于一个城市文化名片的打造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模式,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将最优质的城市文化品牌流向市场,为社会认知和接受,进而影响民众。因此只有积极的去经营,将我们的城市文化名片品牌化、效益化才能最终实现一个城市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郭鉴.地方文化产业经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少峰.中国文化产业十年[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3]纬平.哈尔滨的灵魂——中央大街[J].城乡建设,2007(10)
[4]卢碧涵,曹磊.从城市空间角度看哈尔滨中央大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9)
关键词:冰壶运动;规则的改革;观赏性;影响
一、前言
随着冰壶绅士运动比赛规则的改革,使冰壶运动比赛用时和观众的观赏性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样有利于观众对冰壶运动的欣赏,特别是当今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没有了观众就没有了生命力。因此,提高冰壶运动的观赏性,吸引更多的观众,减少比赛用时,对冰壶运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比赛精彩程度将大大提高.这样就能使冰壶运动赢得更多的球迷、更多的爱好者,同时也吸引世界上更多的国家重视冰壶运动,使冰壶运动的发展更加健康史更加快速。为国际冰壶联合会修改规则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依抓,使世界冰壶运动能平衡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冰壶运动规则和观赏性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查阅了大量有关冰壶运动的文献资料,为撰写论文积累和奠定了研究理论基础。
(2)访谈法:对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进行访问和记录。
(3)分析法: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规则改革对冰壶观赏性的影响。
(三)讨论与分析
(1)冰壶运动的观赏性价值
冰壶运动是一项技巧性、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很强的传统运动,其独特的竞技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文明、礼仪、智慧和团结。参与这项运动的人特别讲究一种冰壶精神,那就是宁可输掉比赛,也要在比赛中公平竞争、尊重对手、遵守规则,这种运动精神的实质就是十分强调友谊和荣誉。这项运动本身的文化氛围将聪明、谦让、自信、顽强、勇敢、理智等等人的优秀特性,都融合到竞技之中,并且创造了独特的竞技、社交、娱乐的和谐。正是由于这些性质,冰壶运动也成为较易普及、受人们喜闻乐见的冬季项目。它对于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们,更是一个极好的休闲活动选择。该运动的入门起点较低,技术动作容易掌握,安全性较高,人们都乐于参与,具有“终身运动”的美誉,在国外它被称为“9岁至99岁”的运动。具有很高的健身和观赏价值。实属高雅的集体项目,静中有动,文雅中蕴藏对抗。
(2)规则改变使冰壶比赛更具观赏性
1.缩短和控制比赛时间:控制比赛的时间,适应体育商业趋势,冰壶比赛的胜负是以比分的多少来确定的,这也是冰壶运动的一个特点。加时赛改为投壶时间为10分钟,限一次叫停。
2.新规则规定:第一轮:小组循环赛,如有需要附加赛,前四名进行Page式复赛。复赛:1对2胜者晋级决赛,负者进入半决赛;3对4胜者晋级半决赛,负者第四名;半决赛胜者晋级决赛,负者获得铜牌。使各队比赛更加激烈,夺冠更具悬念。每场比赛增至10局,双方夺取胜利的机会更多,比分瞬息万变。比赛场地宽由4.75米增至5米,增大场地宽度和得分有效区的面积,增加壶体的旋转曲线,使比赛更具观赏性。
3.倡导减少失误,提高观赏的连续性:每局得分制任何一个动作都可能得分或失分。各个重新认识“多得分,少失分,早得分,晚失分“这一过去得失分规律的经典总结。女子冰壶投球失误率呈高度显著性,男子冰壶投球失误率不显著,对这一现象应当加以重视和研究。规则的改变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据哈尔滨女子冰壶队2007――2008全国冰壶冠军赛得失分统计:哈尔滨市队失误失分率比上一赛季略有下降(19.3%:20%),各赛队的失误失分率比上一赛季更加明显(20.4%:25.4%)说明规则的改变对提高观赏的连续性确定有一定的作用。当然,技术准确率主要源于基本功,是训练水平在比赛中的真实再现,增多观赏的连续比赛场面。这样减少了比赛的失误,比赛的连续性增加,观赏性增加。
4.规则修改后对比赛产生的影响:通过修改,增强比赛连续性,从而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对队员的运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方争夺更为激烈,冰壶比赛更具观赏性。修改规则的核心内容,缩小比分差、倡导减少失误。通过对投球时间的修改,加快了比赛节奏和双方攻防转换的速度,增加了比赛的竞争激烈程度,提高了比赛的欣赏性。规则的修改增加了比赛的技战术含量,促进比赛双方不断提高队伍的技战术水平,同时也激活了冰壶市场,促进了冰壶这项运动的发展和普及。规则的修改总是促进冰壶运动向更高、更强、更快、个而对抗的更健康方向发展,从冰壶运动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增强了比赛的连续性,胜负偶然性,能够提高观赏质量,各队的竞争力加强,比赛更加激烈。规则的改变既增加比赛的密度,使观赏过程更加紧。从观赏的角度出发,适当宽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个性化表现。规则的改变并未改变冰壶运动的特性和冰壶比赛规律,所要改变的只是运动队的比赛策略和技战术的指导思想,以及与规则适应的基本功和体能训练。
(四)结论与建议
(1)冰壶比赛在一定的时间内围绕空间的壶和大本营展开攻守对抗,因此在比赛过程中的时间观念、空间意识必须强烈、并以智慧运用各种形式、方法和手段去争取时间,搏夺空间优势,从而使比赛更具有观赏性,这也是冰壶运动独异的特点。
(2)冰壶运动的活动形式是以两队成员相互协同攻守对抗的形式进行的,规则的制定会影响到比赛激烈程度和观赏性。
(3)冰壶比赛的观赏性主要表现为比赛背景具有复杂性、比赛过程具有情节性、比赛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冰壶比赛的观赏价值在于促进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和谐统一、使人产生优美与崇高感、有助于人的社会化与社会道德修养的协调发展;通过修改规则、提高技战术水平、提高比赛的组织程度、改变比赛方式等途径可提高冰壶比赛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1]苏和.冰壶教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03)
[2]谭伟东.泛太平洋地区冰壶锦标赛评价[J].冰雪运动,2003,(01):47~49
[3]张为.2001―2005冰壶全国冠军赛评价[J].冰壶战术,2005,(07)
[4]车毅.谈冰壶投球错误技术纠正法.冰雪运动[J],2002,(02):37~38
[5]许水生,苏和,.冰壶竞赛规则[J].冰雪运动,2001,(03):36-39+67
一、了解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然后限定范围的一种命题形式。它不同于以前的半命题、命题及材料作文,是一种崭新的、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作文样式。
话题作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不限(即不限文体、不限主旨、不限具体内容及不限题目)一强调(强调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话题作文有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帮助我们明确写作意图;话题确定写作中心;提示语提供写作思路;写作要求是规范化的要求。
二、要写好话题作文,应做好以下几点:
1、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
罗素先生说过:“只有一个正确的前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写作内容确定,可以说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落笔之前一定慎重思考,考虑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从中找出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却要避免自己感兴趣,却一知半解的内容写起来无话可说,没话找话,犯了作文的大忌。所以要审题在先。
先审话题: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分析话题的构成,抓住关键语素,修饰语,明确话题范围。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吃透材料,挖掘材料隐含的信息。盯紧提示语,理清命题思路导向。
审提示语:提示语是命题者对所给材料的阐发,目的是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内容,引发考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构思文章。
审提示要求:要逐条看清命题要求,不要看到一点就写,按照命题者的要求去写。
审题常犯的两种错误:一完全脱离材料而偏离话题;二是过份依赖材料,无法展开思路。
找准话题的切入点。然后找准自己的感触点。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地剥,总有一层会让你流出眼泪来的。找准切入点写出自己的感触,写出自己内心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话。化虚为实,化一为万。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只要从生活中选取一点一事一种现象写深写透,给人启悟就行了。写作视野要开阔,由家庭、学校扩展为思考生活,探讨人生,崇高美德,探寻知识。要求不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2、扬长避短,定好文体
在确定文体时,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⑴根据话题的特点。有些话题适宜写议论文,有些话题适宜写记叙文。
⑵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擅长说理,就选择写议论性的文章;擅长形象思维,就选择记叙性的文章。
⑶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如果自己喜欢写议论文,而在这一方面自己掌握的材料比较少,也只能放弃。
3、善于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由于范围宽泛,给学生的把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写作前首先应学会化大为小。如一个西瓜,洗净后只有切成小块才好下口。话题作文的写作也应如此。我们可以将话题化为几个契合话题的子话题,然后从这些子话题中选择一个易写好的来写。简单地说就是采用大题小作的写法,从具体一点切入,然后调动自己的积累,在这个问题上聚焦、展开和提炼,把这一点说足说深说透。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如果不善于化大为小,就难免泛泛而谈。那种东说一句西扯一句,鸡零狗碎的“拼盘”,是难以得到阅卷老师“欢心”的。
4、善于以小见大
如果仅局限于“小”,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深意。只有小中见大,才能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所谓以小见大,即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手法,往往通过对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叙述描写,并加以适当抒情议论,以阐明大道理,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于细微处体现伟大的精神。
5、展现独特的创新能力
“世上没有联想,社会将会怎样”。这就强调联想和想像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中学生的想像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而且瑰丽。具有这种想象力本身具有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年人语言所无可比拟的。走进生活,用心体会,和生活真诚对话,就会有独特的发现。例如:“冰雪溶化后会变成什么?”,学生最动人的回答是:“冰雪溶化后就会变成春天”。话题作文早就把联想和想像、创新作为立足点、着眼点。话题作文着意引导学生把目光从封闭的课堂投向广阔的社会。诱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去抽丝剥茧地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引领考生学会思考,运用自己的文化积淀,正确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6、独辟蹊径、突出个性,写出真情
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自己的创造性。要选择新颖的、独特的材料体现主题。要选择好的、与文章文体相适应的形式表现文章的内容。总之,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从思想上、内容上、形式上表现自己的“独特”(与众不同)与创新。
理论经纬
(4)浅谈曾子文章中丰富的教育内容 曾祥芹
(7)论君子——《论语》串读 吴永福
(9)浅议基于行业需求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策略 言岚
(11)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整合的创新 郜暘
(13)《大学语文》鲁迅专题授课的几点收获与思考 陈亚萍 段朝霞
(15)基于职业语文能力培养的技工院校口语教学探索 张丽
(18)品,《老王》教学的简约风格——余映潮老师执教《老王》 曹月芹
(21)浅谈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魏婉棉
(23)专题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研究 陈露 张晨
(25)从莫言获奖感悟:让语文理性的回归 王云雨
(27)教科书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程鑫
(29)语文有效课堂之我见 向箭锐
(32)关注大学语文教学的应用性 莫云
(34)敢问农村语文教师素养提高之路在何方 苏红平
备教导航
(36)高中语文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探究 张俊珍
(38)《魏公子列传》教学思路及说明 王冰雪
(40)浅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李清照诗词的豪放风骨 胡亚玲
(42)由“同行”说开去——简论古汉语多音字读音与意义的关系 杨辉
(44)《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线索设置艺术探微 文建设
(45)由一堂课管窥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钟水长
(47)“一个”阿q的“种种”角色 李晓奎
(49)探寻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出发点——以四堂《在沙漠中心》异构课为例 张寰宇
(53)构建诗意课堂的几点思索与尝试 杨丽娜
(55)从《散步》五则课例中浅析语文课的有效拓展 朱媛
(57)依据语感特性 培养语感能力 周莉
(58)我教学生这样背诵《阿房宫赋》 罗珺
(60)“独立寒秋”之“独立”赏析 蔡恒
(61)多少愁恨如春水 满纸血泪就华章——对李煜《虞美人》的品读与思考 袁安彬
(63)语文教学幽默艺术刍议 张婷
(64)“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西江月》一词中的“别”字赏析 朱文玉
(66)谈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艺术 周雪梅
(68)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余满仓
(69)论高中语文课堂文本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原则——以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 吴玉南
(71)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教材 吴少桂
(73)
诗词色彩美之赏析
(74)《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细节析疑 刘红丽
(76)浅说古诗中酒意象及其文化的赏析 杨扬
(77)让语文课堂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应寨铃
(79)课堂提问艺术?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简迎春
(81)浅析诗歌中的“想象·诵读·品评” 吴建方
(83)浅谈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嵇素贞
(85)让课堂成为美的发源地 张灼花
(87)诗美的积淀与选择 邓春浓
(88)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打造语文和谐课堂 史俊英
(90)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包永杰
(91)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语文课堂 房颖
(93)论如何上好新职业素质培养环境下的语文课 魏劲松
(95)让对话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郑云龙
(97)有效课堂教学之我见 杨金平
(98)教师是语文课改的关键因素 刘肃善 何永国
(100)课堂教学不惟模式,惟高效 蒲仲慧
(101)有效课堂教学之根本 李福伟
(103)做个轻松高效的语文教师 王存法
(105)浅析莫言诺奖演说三个故事的寓意 刘俊林
(107)浅谈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练习中的应用 王燕玲
(108)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吴玉梅
(110)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安东升
(111)浅谈农村中学校本教研中语文公开课评课活动 祁辉君
(113)语文教师动起来才能造就灵活课堂 吉守金
阅读教学
(115)农村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崔文龙
(117)中职语文课外阅读再审视 鲍源泉
(119)从“读书人是幸福人”论当代学生的读书 王海安
(121)例说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维度 骆汉忠
(123)新课程背景下课外阅读平台构建的现实追求 李杏珠
(126)以苏教版中《雷雨》(节选)为例谈戏剧文本的阅读 袁书春
(127)重视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李兴存
(129)阅读·悦读·跃读——也谈课外阅读 胡志峰
写作教学
(131)试论初中作文中语言陌生化的应用 金冠芬
(133)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素质之我见 黄荣光
(134)作文:追求真实的生活感受 易风云
(136)对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突破思考 张建辉
(138)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实践研究 彭一晗
(13
39)写作,需要让学生自由表达 石建善 刘玉秀
(141)记叙文的“模式化定型” 付永东
(142)向教材学教法 向经典学技巧——从教材古代议论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夏炯
(144)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探析 徐萍
(146)引领学生抒写个性化作文 黄新霞
(147)浅谈如何指导中学生写好作文 王国
教材课程
(149)黄金时代渐逝 无限感伤萦怀——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送考》主题重解 魏静
(152)“速”当作“迅速,快速”解——苏洵《六国论》“速”字含义辨正 汤振洪
(153)挖掘资源丰富课堂 研究拓展深化教学——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陈蓉
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
(155)谈文言文阅读之虚词复习 潘秋霞
(158)浅析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规律及解题方法 张山姗
(159)毕业班语文复习的困惑及对策 刘颖
无
(f0002)杏坛学人风采 无
(f0003)乐于读,善于思,勤于写 第十届“孔子杯”全球青省年华文作文大赛征稿启事 无
陈文志,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勒伟,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
刘永恩,女,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副书记。
摘要:随着旅游者求知欲望的日益强烈,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的热点之一,旅游经营者要大力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雅安宝兴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其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宝兴;文化旅游;旅游深度开发
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文化成为旅游业最富魅力的卖点,在旅游中积累文化知识,追求文化享受,成为一种新的旅游需求。国家旅游局从1992年开始策划中国旅游主题游活动,吸引不同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如“94中国文物古迹游”、“ 95中国民俗风情游”、“ 2005红色旅游年”、“ 2011 中华文化游”等,其中大部分主题旅游项目都体现了中国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旅游
近年来,学术界对文化旅游的研究颇多,分别从旅游经营者、旅游消费者和旅游产品构成等角度阐述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最为典型的是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1977年)指出文化旅游是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的“图景”或“地方特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残余。 郭丽华(1999年):“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刘玉等(2000年):“从旅游者旅游动机、旅游者活动内容角度出发,将旅游分为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特种旅游,特种旅游包括娱乐旅游、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其中文化旅游是指集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大旅游。” 蒙吉军等(2001年):“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
归纳起来,文化旅游即是指旅游者对异地或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前往异地进行以增长文化知识、体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过程。
(二)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并能被旅游业利用,产生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的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旅游资源按时间维度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现代文化旅游资源;按景观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有形文化旅游资源和无形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文化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财富,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资源的特点外还具有其更加鲜明的特点。如,可持续性,知识密集性,启迪创新性,强参与性,强垄断性等。
二、宝兴县旅游开发的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宝兴县是四川省雅安市所辖的一个县,幅员面积3114平方公里。1933年置宝兴县,因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取《礼记.中庸》“宝藏兴焉”之意而命名。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雅安市北部,东邻芦山县,南界天全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小金县接壤,西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相连。县城穆坪镇距成都市210km,距雅安市80km,距四姑娘山风景区155km,距碧峰峡风景区76km,位于从九寨沟黄龙寺红原四姑娘山夹金山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峰峡的旅游环线上,是四川西部生态旅游大环线上的重要部份。
(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宝兴县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古朴的原始生态,独特的藏乡风情。“大熊猫”是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宝兴县作为世界上第一具大熊猫模式标本的产地和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是展示大熊猫旅游品牌的重要场所。宝兴境内夹金山是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的丰碑,是精神的见证,是进行文化旅游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宝兴是始自汉代的民族迁徙走廊的必经之地,其典型代表是硗碛的藏族风情,在其民族语言、服饰、饮食、藏家山寨、民族节庆、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折射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硗碛作为距成都最近的藏族乡,是展现藏族风情及藏汉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宝兴,古代为青衣人居地,历史文化丰富。同时,宝兴生态资源好,有宜人的气候和山青水秀的良好环境,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三、宝兴县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宝兴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宝兴县是四川省列为优先发展旅游的12个重点县市之一, 1995年,夹金山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成都花水湾温泉公司与县国资公司联合投资,组建了四川夹金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夹金山风景区进行开发。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宝兴县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县,抓住了灾后恢复重建机遇,成功推出了神木垒和东拉山景区,迅速成为全省旅游的热点,实现了生态旅游产业的突破发展,被评为全省生态旅游十佳县。2012年,福建省正兴集团与宝兴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将陆续投资10亿元人民币重点打造铁坪山、扑鸡沟、熊猫古城等旅游景点,进一步提升宝兴旅游品牌影响力。
宝兴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品味较高,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宝兴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处于待开发状态。现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处 :
景区(点)名称
分类依据
按资源类型分按产品属性分按旅游目的分
蜂桶寨大熊猫自然产品观光型
硗碛乡藏族风情人文产品娱乐型
铁坪山云海佛光自然产品休闲型
夹金山生态观光、红色旅游人文产品 观光型
邓池沟熊猫文化人文产品 观光型
神木垒自然景观、民族风情自然与人文产品观光、体验
东拉山大峡谷生态景观自然产品观光型
近几年旅游接待情况如下:
年份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2009年44万2.154亿元
2010年81.45万人次41500万元
2011年101.5万人次5.45亿元
2012年125.66万人次6.8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旅游进入性差,严重制约旅游发展
宝兴县交通以公路为主,对外通道单一,贯穿县境的主干道仅S210线一条,多雨季节,道路塌方事故频发,致使宝兴县可进入性差。其次,县内景区之间未能形成环线,使自驾游不畅。受“4.20”芦山大地震影响,318国道和210线路交通不畅,使得宝兴县旅游业受到较大影响。
2. 旅游文化挖掘不够,游客驻留时间短
宝兴县的景区开发以自然资源的初级阶段开发为主,旅游文化只停留在观光层面,没有充分体现出旅游的价值,现阶段的开发只是直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组合,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创新,尤其在开展游客旅游互动上缺少有力的产品开发,缺少游客体验和互动参与的旅游项目,旅游内容过于单一,景区游客仅是被动的进行旅游活动,难以激发游客的回头率和旅游活力。
同时,宝兴县接待条件最好的酒店是夹金山大酒店,其余多数为个体宾馆和老百姓自主经营的农(藏)家乐,没有一家旅游接待龙头企业,难以满足高消费、高享受层次游客需求。
3. 旅游商品可购性不强
近年来,宝兴开发了一些石雕工艺品和农副土特产品,以及一些纪念物品,但旅游商品仍存在品种单一、制作粗糙、附加值不高、纪念意义不强等问题。加之宝兴县在大型的旅游购物超市等场所建设上长期滞后,给外地游客购物带来不便,综合消费体现困难。
四、宝兴县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建议
(一)挖掘宝兴旅游文化底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进一步做大做强“熊猫老家·传奇宝兴”这一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宝兴的熊猫文化、红色文化、土司文化、藏乡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完善旅游景区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加强宣传营销力度,加快推出一批品位较高、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区;进一步培育“红叶节”、“上九节”、“冰雪节”等旅游节会品牌;进一步促进有机农业、中草药、汉白玉石材等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高山、蜂蜜、中药材、茶叶饮品、汉白玉工艺品、特色食品等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品牌包装及宣传力度。
(二)拓展旅游合作空间,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
宝兴作为世界了解中国大熊猫的窗口,雅安市和四川省旅游联接世界的纽带,宝兴县需加大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加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树立大熊猫文化之源的形象,将大熊猫作为必不可少的的文化节点,真正促进宝兴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宝兴县旅游业受到重大的打击,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宝兴县经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报道关注,知名度骤然提升,应以此为重要契机,狠抓城市宣传营销工作,培育和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围绕核心品牌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宣传推介,围绕核心品牌规划开发点、线、面的旅游产品。重视改善硬环境,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改善软环境,提升服务层次,健全服务体系,切实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软实力。同时,加强旅游品牌建设,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规范旅游管理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旅游高端品牌,树立和强化全域旅游、立体旅游的理念,对宝兴县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在旅游产业中处处体现文化内涵,精心做好宝兴整体形象的塑造,丰富旅游线路和内涵,对暂未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使宝兴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
(三)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要加快宝兴县文化旅游的开发,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将对宝兴县旅游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文化内涵。
2012年8月,宝兴县教育局与广东省中山市某知名学校共同策划和实施了宝兴 “四化三旅” (四化:熊猫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三旅:发现之旅、体验之旅和爱心之旅)主题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宝兴县文化旅游资源与青少年“三观”教育的主题旅游项目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初现了宝兴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雏形。宝兴县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蕴含着较大潜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还需继续探索。
(四)整合文化资源,大力促进功能升级
要用差异竞争的理念,整合商贸、民俗、文化旅游,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施文化与商贸的联姻,以提升文化配套功能为突破口,精心策划,举办展销会、交易会、促销会,开展节日庆典,戏剧演出等文娱活动,促进其他与商贸配套功能的完善,形成以商带旅、以旅促商的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的双赢。以宽松的环境和优惠的条件吸引全国各地商业巨头,大型经销商、商来这里创业和发展。(作者单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经济管理系)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雅安市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A2013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宝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 梅青孙淑荣李国昊:论济南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张涛 :论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5月
[4]张占福:关于武川县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深度开发的思考,2009年9月
[5]胡春丽:论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河南大学,2011年
论文摘 要:《呼兰河传》以其对故园的酷烈展示轰动世界,作者萧红从异乡人的视角出发,唱出了家园不再的挽歌,作品成了人类精神回归的深度象征和潜隐寓言。
享有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经受住了历史浪潮的淘洗,其传世作品《呼兰河传》泽被至今,以“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笔致令人对她的才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部作品“悲凉之雾,遍布华林”,与同时期流行的乡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作家展示的是一个愚昧、压抑、荒凉的北方小城,通过对呼兰城全景式的描绘,撞碎故园的炫色金梦,写出了呼兰人的生死歌哭、生之艰辛和寂寞情怀,本文试从苍凉的异乡人、悲凉的故园情角度来欣赏这部作品。
一、《呼兰河传》是萧红对精神原产地的追溯
大诗人米沃什才在回忆录中坦率地说:“我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伟大的写作,往往就是从一个很窄小的路径进入现实,再通达一个广大的人心世界的。一个地方的历史资源和气质,必然会滋养一个地方的写作。正是因着旧中国东北小城的风俗文化的滋养,萧红的写作才有着比别的作家更动人心魄的经验刻度。写作是记忆的炼金术。离开了记忆,写作就会失去基础。出生地作为记忆的源泉,所唤醒的往往是一个人身上最具创造力的部分。所以,伟大的作家往往都是写自己所熟悉的故乡。福克纳写自己那像邮票一样大小的家乡,鲁迅写绍兴,沈从文写湘西,莫言写高密东北乡——每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写作根据地。
诗人叶赛宁说:“在大地上我们只过一生。”出生地是上苍对萧红的隐秘垂顾,它永远是萧红漂泊灵魂里眷顾和萦绕的地方,是她在路上眺望的故乡,是她精神的地理,是她生命的乐园。西谚云:“人类有了命,生了根,不挂空,然后才有日常的人生生活。”对作家来说,实现“不挂空”的方式就是回到记忆的原点,找到精神的基座。
如果说童年是一个人的故乡,出生地就是一个人一生的记忆。初读《呼兰河传》,感觉萧红的童年生活新鲜有趣,充满着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快乐无忧。但仔细品味文本,我们会觉出别样的孤独和悲凉:花园里“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作什么就作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在读过历史资料后,我们得知萧红的童年并不阳光,幼年被父母、祖母所厌弃,祖母甚至用针刺她的手指。正是从小缺乏爱的滋养,萧红对爱有了更多的企盼。而成年后的酷烈现实一再逼迫她在希望和失望之间徘徊,渴望温暖却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在重新回归故土,审视故乡时,她又不得不直视乡间所存在的种种陋习和国民的劣根性。面对满目疮痍的现实,萧红绝望了,她本以为家乡会给她伤痕累累的心灵以慰藉,以为在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故土的子民会觉醒,然而现实的种种却让她倍受打击,于是斥诸于笔下发泄自己难言的寂寞和孤独情绪,这也造成了文本中始终蔓延的一股苍凉之感。
同时,慈祥的老祖父是冷寂人间的爱与温暖,美丽的后花园则是萧红童年时代的精神乐园。这是《呼兰河传》悲凉之中可见温暖之意的又一精神源头。
“北方民族萦怀的不是逸乐而是痛苦……对北方民族来说,独立却是他们首要的和唯一的幸福。由于土壤的硗瘠和天气的阴沉而产生的心灵的某种自豪感以及生活乐趣的缺乏,使他们不能忍受奴役。”[1]作者横剖呼兰小镇掘开的不是童贞金梦和乡情记忆,而是小城的生命萎缩、生存危机和生活无奈。《呼兰河传》中没有一个人物有积极的生命意识和生存理想,都是些甘愿做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他们本性善良,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愚蠢而顽固,甚至残忍。当在故乡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的时候,故园自然难逃苍凉的基调。
二、《呼兰河传》是异乡人发出的物是人非物换星移的喟叹
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人们在这种文化传承上孕育出了强烈的家园意识,也正是这种家园意识成为人们的亲情纽带和整个民族的精神维系。而家园最直观的表现是风土人物,因此乡土往往与一个地域的风情风俗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呼兰河传》中作者展示出了故乡浓厚的地域色彩,呈现出幽暗、冷冽的格调,通过对北方地域风俗的冷色描写展示整个呼兰河镇的荒凉寂寞。作者略去了东北地区特有的粗狂、爽快气质,展示出呼兰河镇从地理风貌到生存方式都透着的一股荒凉和窒息。小说一开头就写到:“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尺长的。” 这种荒凉既是地理环境上的直观感受和经济的困窘所带来的荒凉,又是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所出现的精神上的荒凉。作品中的大泥坑象征着呼兰河人们生命的退化与萎缩,人性的扭曲与泯灭,精神的病态与缺陷。呼兰河如死水般的生活使人们没有丝毫改变环境、参与现实、执著于人生的热情。东北气候恶劣,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造成了当地的闭塞、落后,而一个封闭的世界,与之相应产生的是封闭文化。
萧红通过勾勒东北故乡的惨景,挖掘出中国北方农村的精神堕落。萧红为呼兰河作传,其实是在大时空跨度的民族文化背景上精心雕塑20世纪前期中国农村的“微缩景观”。萧红不遗余力地描写宗法、世俗、风习的落后所构成“民生多艰”的苍凉的生活环境,是想以此种情境勾起读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关于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萧红不断把悲剧性的世俗态和众生相倾泻笔端,并且描写得不忍卒睹、淋漓尽致,这绝非偶然的兴之所至,情之所至,其深层文化底蕴正是要唤起读者的警醒,从而寻求治疗国民愚昧的良方,关怀民族命运。
萧红写尽了呼兰小镇的绝望与荒凉:呼兰河自然环境是荒凉的,呼兰河人民的生命形式更是荒芜的,这就是呼兰河的现实。走出呼兰城,萧红清醒地审视家乡人民的生存状态,深刻地思考他们苦难的命运。这时带给萧红失落、伤痛以及憎恶、厌弃等种种情感的故乡,被罩上了一层可爱诱人的光环,成为作者渴望回归的所在。我们可以看出萧红对后花园用心营造,既是对儿时乐园的重现,又是不露痕迹却有意地在构造心中真正的家园。家园给她带来了宁静,使她从不堪忍受的重负中专注于灵魂深处,对祖父与后花园的苦苦依恋,让以祖父和后花园景致为喻像的家的概念于记忆中冉冉升起。被蒙上梦幻色彩的童年记忆已逐渐取代了具体的有形的家的记忆,成为精神家园的喻像。“在萧红的记忆里,遥远的东北故土似乎由于被冰雪和信息封隔的太久,成为文化的边地和精神的荒原,呈现出一种闭塞、贫穷、窒息、愚昧、僵化、几近病态的文化景观。”[2]
遍览《呼兰河传》,全是萧红对家园不再的挽歌。《呼兰河传》更像是人类精神回归的深度象征和潜隐寓言。在小说的“尾声”部分,萧红以无奈、惆怅、寂寞、温馨混杂的情怀发出疑问——难道人类文明的每一寸进步都必须以那些曾给我们慰藉的美好事物的消失为惨痛代价?在这个意义上看,《呼兰河传》是人类命运的寓言和象征。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