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贾岛寻隐者不遇范文

贾岛寻隐者不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贾岛寻隐者不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贾岛寻隐者不遇范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清晨,第一缕阳光撒向大地时,万物顿时沸腾了。天空像一块蓝绸子,越发地清澈,纯洁。小鸟站在枝头上唱着歌儿,为新的一天而歌唱着;小草也伸着懒腰,钻了出来。这真是一个旅行的好天气,于是我穿好鞋,整理还衣服来到了山中。

第2篇:贾岛寻隐者不遇范文

有一天,诗人贾岛的哥哥得了一种怪病,许多医生都医治不了。正当贾岛绝望时,一位医生告诉贾岛:“在南边的那座山中,有一位隐者,他的医术无人能及,没有他治不好的病。你去拜访他,你哥哥的病一定能治好的。”于是,贾岛立刻动身前往那座山中寻找隐者。

山中,丛林密布,人迹稀少。贾岛找呀找,终于在松树下遇见了一位童子。于是,贾岛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说:“请问这位童子,您认识这座山中那位精通医术的隐者吗?”

“哦,您说他呀,他就是我的师父。怎么?难道您找他有事?这么多年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可我的师父不会轻易会客呀!”童子漫不经心地回答着。

“嗯,我确实有急事求他。我的哥哥得了一种怪病,许多人都治不好。听说你师父医术高超,便来请他治我哥的病。请问你的师父现在何处?”贾岛急切地问道。

第3篇:贾岛寻隐者不遇范文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____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3、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4、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袁枚《所见》

第4篇:贾岛寻隐者不遇范文

指导老师:孙增好

在长安城里有一位年青人叫贾岛,他特别喜欢写诗。有一天,他在写诗时因为有一个字而拿不定主意,决定去山里找一位羡慕已久而且有着丰富知识的老隐士。

贾岛为早日见到这位隐士,不惜连夜赶路,经过几天的跋涉才来到目的地。贾岛怀着激动的心情爬上山,山上很安静,似乎没有一个人,贾岛十分着急,可又不甘心这样回家,正当他发愁不知怎么办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入耳朵,贾岛喜出望外,顺着笛声来到一棵松树下,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儿坐在松树下,旁边一头黄牛在静静地吃草,多么好的一幅牧牛图呀!“也许这小孩知道那隐士在哪里。”贾岛自语道。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十分礼貌地走上前去,轻声问道:“你好,小朋友,你看到过一位白发先生了吗?”

小孩放下笛子,问:“你是什么人?”

贾岛笑着说:“我是贾岛,想向老先生请教一个问题,所以……”

小孩忙说:“真不巧,我师傅他上山采药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是他的书童。”

贾岛高兴地说:“那你知道先生在哪里采药吗?”

小孩叹了一口气:“唉!这座山的特点就是山高,坡陡,林密,云雾浓,我也无法得知师傅的去向,不如你在这里等一等,说不定 师傅一会就回来了。”

贾岛看着这书童?纯砂?模?憬?葑?讼吕矗?剩骸澳闶Ω滴?裁匆??由搅帜兀俊

小书童答道:“师傅本是一位有名的官吏,只是为人正直,得罪了权贵,又不想委曲求全,只好辞官隐居,在路上看到了我,师傅怜悯我无家可归,于是把我也带上山来了。”

“噢!”贾岛说:“先生也是大慈大悲之人,真是叫人佩服。”

……

不知不觉已是黄昏十分,贾岛看了看天,遗憾地说:“小书童,你看天色已晚,我也不宜久留,改日再来拜访吧。”

第5篇:贾岛寻隐者不遇范文

儿童是纯真的天使,心中充满着对世界的美好幻想和探索激情,因此他们都是带着对学习的真诚向往走进课堂的。小学语文教育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以保持孩子的童真为己任,把语文课堂变得自由活泼、妙趣横生,努力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中找到放飞自由梦想、展示个性自我的一方沃土。

一、投入真情,寻觅文本趣味

儿童是单纯的、善感的,只要教师能合理引导,激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就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觅得其中的真趣味,实现童真和教学的平衡发展。在教学《蒲公英》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展示了蒲公英的图片,然后深情讲述:蒲公英的花瓣落了,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孩子们,现在大家都是小蒲公英种子,准备开始独立生活,你们想飘到哪里去呢?孩子们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经验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听到孩子们的积极发言,教师感慨道:看来大家想去的地方都不一样啊。那么在出发前,我们听听太阳公公给了我们什么建议好吗?这样的引导,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使他们全情投入到文本的学习当中。当孩子读到种子落在沙漠和湖泊的时候,教师引导孩子们说:这两颗种子看到沙漠和湖泊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孩子们把文中种子的那种洋洋得意、自以为是、想入非非的情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都表现了出来。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师生互动其乐融融。孩子们用童心品读,用真情感悟,在学习中找到了无限的趣味,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实是欣慰。

二、触发真思,领悟文本灵魂

“学而不思则罔。”儿童对世界的看法是新奇的、独特的,充满着童真的幻想。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儿童的视觉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环节,这将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能触发孩子对文本的深刻思考,并促使他们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在学习《金子》一课时,教师引导孩子们思考:三天三夜的大雨过后,当彼得走出小木屋,看到了什么?彼得若有所悟,这时彼得在想什么?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仿佛自己就是彼得。有的说:他看到松软泥土上长出的一层绿茸茸的小草后,立刻想到了这片土地多么的肥沃,将来种上很多的植物,一定会获得丰收;有的说:上天让“我”发现了这片土地的秘密,原来这才是地里的“金子”;还有孩子甚至想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想到了寒冬即将过去,人生的春天即将到来。孩子们的反应出乎教师的预料之外。没想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这么的丰富多彩。看着孩子们认真的表情,听着他们童真的话语,教师也被孩子们深沉的哲思给感动了。只要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孩子们就会在教师的指引下,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建立起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使童心在课堂上闪现出“金子”一样的光辉。

三、放飞童真,点燃智慧火花

马克思曾说:“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儿童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其中包含着对人生梦想的激情追求,这是一份珍贵的思想财富。教师应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为他们打开人生的新视野,让他们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自由遨游于多彩的童真世界中,点燃他们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时,有一个孩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个隐者是什么人?诗人贾岛为什么要不辞辛苦地去寻找他?”这个问题完全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当中,但是这却是孩子们最童真的想法。教师立刻改变了课堂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自由想象:隐者到底是什么样的?贾岛寻找他的目的是什么?课堂立刻成了沸腾的海洋,孩子们都运用自己充满童趣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诗人苦苦寻找隐者的看法。有的说:隐者肯定是才华横溢的人,贾岛去向他请教学问,因为贾岛是个认真学习、爱钻研的人。有的说:隐者肯定是贾岛的好朋友,贾岛曾经“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次贾岛不辞辛苦去找隐者,是想和隐者一起推敲诗句。有的说:隐者是一位仙风道骨的道士,深入云中修仙,贾岛寻他是想向他倾诉心中的苦闷,找到长生不老的途径。有的说:隐者是绝世神医,因为童子说他去采药了,贾岛找他是想向他寻求济世救民的良方。还有的说:隐者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因为他能在白云深处、悬崖绝壁之上采药,可见其本领高强,贾岛寻找他是处于英雄相惜的情怀……孩子们的想象力超乎了教师的预料,但在孩子们充满稚嫩童趣又闪耀着智慧火花的话语中,本来神秘的隐者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也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桃花源”,领略到了别有洞天的奇妙世界。

第6篇:贾岛寻隐者不遇范文

我认为对博大精深的唐诗鉴赏可分四个步骤。

第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包括时代的背景和诗人自身的境遇,以此来欣赏诗歌的时代意义。诗人所处什么朝代,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诗歌的创作与其有无联系?诗人的际遇如何,心情如何,写诗的来由是什么?了解了这些,再来理解诗歌内容、诗歌内涵、诗人的情感就容易得多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被“故人”热情地邀请做客农家,诗人心情愉快,又体现出诗人很向往田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描写了诗人与友人约定重游,登高赏菊饮酒,和谐自然,令人垂涎。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应进士不举。他才华横溢,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满座倾服,为之搁笔。但他不慕荣利,洁身自好,不乐于趋承逢迎,因此,政治上非常失意。他喜游山水,穷极山水之胜。其另一首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不是这种滋味了。此诗是干谒之作,希望得到张的推荐。“欲济无舟楫”,意为面对浩瀚湖水,却没有渡水的船和桨,言下之意即想有所作为,却苦于无人推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暗示自己徒有从政的愿望,而无从政的途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他心有不甘,乞求张能在皇上面前替自己美言,以得到朝廷的重用。全诗前半节望洞庭湖,后半节赠张丞相,是以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

第二,要读懂诗歌的内容。诗人抒写的对象是什么?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如何写景,是由景生情,还是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写离别?还是写相思,抑或是别的什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首句写景,二句叙事,三、四句抒意,整首七绝不单说愁,而是借用景语,合情却不合理,但非常生动形象。诗人难与朋友相离,天真地想象出将心寄明月,朋友到哪,自己神往心驰到哪,真是生动有趣。《西江月》中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写此词时恰逢被罢官回江西上饶时,路经黄沙道,正值夏夜,夜半蝉鸣蛙叫,此天籁之声令词人心情愉悦,忘却了罢官的郁闷,胸怀大释,陶醉于山水田园之间,偶遇天雨,急忙寻茅店避雨,却因为醉迷于山水之中,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或许是借此波折来调侃自己糊涂了。不管怎样,我非常喜欢其中“路转溪桥忽见”的意境。那份惊喜庆幸,真切感人。

第三,从思想情感内涵上去感悟。中国古诗没有标点,古文不分段,诗和文的意义主要从整体上去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把整首诗文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脱离整体,单纯就句子学句子,就段落学段落。诗歌是以诗为歌,歌者言情,情不自禁而歌之。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写春望所见,山河虽然依旧,却是国都沦陷后乱草遍地的破败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因感伤时事泪洒花上,因恨别离闻鸟鸣而更悲伤。诗人的形象可由后两句勾勒:“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忧国念家之情浓厚可感。全诗令人感到的是深深的沉重,“国破”、家亡,能不令人沉重吗?诗人焦虑忧愁,头发都变稀变白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表露大都与写景离不开,我们在欣赏诗歌内涵时,首先从写景着手,感知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形象,同时感受着体现于这景物形象中的诗人的情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在这短短四句诗中,杨柳飘扬与雨雪交加的景,跟离乡远戍和凄凉归来的情交织在一起,读者从那对杨柳和雨雪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动,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境界,深深受到诗情的感染。

第四,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鉴赏。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头一句问,下三句答,体现出“隐者”的不可遇。开头寻隐者不遇,不遇就算了,却见一小童,此小童不是别人,恰是“隐者”的弟子,那么“隐者”可遇了,问小童便知。却“言师采药去”,当然又知不可遇了,寻者该死心了。又“只在此山中”,“此山中”很近,不往别处,容易找到,可遇了。寻者刚喜形于色,小童却又说:“云深不知处。”此山中云深,不知师父在哪,去哪里找?因此寻者终难遇“隐者”。一可遇一不可遇,再可遇终不可遇,多个层折,意趣显现,令赏析者哑然失笑,手法实在太高明了。

第7篇:贾岛寻隐者不遇范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著名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将这句诗洋洋洒洒地用行草书写在药罐上是再合适不过了。诗中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隐逸云山,远离喧嚣浮躁的闹市,与青松为伴,与童子相依。诗中表达了贾岛对隐者的钦慕之情。这种含蓄的诗文表达方式,常常被书写在磁州窑的瓷器上,形成别具一格的陶瓷装饰。

磁州窑蕴含的医药文化

在邯郸市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几个保存完好的药罐,上面的“木香顺气丸”、“神芎丸”,字体斜着书写在药罐上,字体少的两边还用牡丹花、梅花点缀,整体布局舒朗有致,赏心于人。另有一件是私人收藏的晚清民国时常用的霁蓝色釉的药罐,为了令字迹更突出,在蓝釉上施了一层磁州窑常用的白色化妆土,上书“仁林药材局自制”字样。

这些药罐一般都是当时药铺定烧的产品,书写着各种各样的药名。它们整齐地摆放在柜台上,什么药一目了然,为药铺带来了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人们再从药罐中闻到散发出的阵阵药香,药未吃病就先好了一半。

陶器贮存药物和煎蒸药物的良好习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但那时只是单味药,没有复方药,更没有成药。到了宋代,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年)在京城开封创立了一所太医局卖药所(又名熟药所),专门出售成药和中药饮片。成药比生药更便于医生和病人掌握使用,这是我国医学的一大进步。

既然成药出现了,宋代又是瓷器繁荣时期,所以宋元时期瓷质药罐也就应运而生了。瓷器贮药,置久而不易变质;用它来煎药,也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反应,明显优于铜、铁等各类器皿。但瓷器易碎,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所以这些坛坛罐罐在当今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酒文化、药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陶瓷的运用更是十分广泛,比如盛接小便的溺器虎子、讲卫生的唾盂、吃饭用的饭碗,都是陶瓷用品,其优点是釉面光洁,容易洗刷和不易沾污,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清洁卫生类文物,反映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形成的卫生习俗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都大有裨益。

此外,瓷枕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心灵手巧的窑工来自于生活经验的智慧。虽说古人用的枕质地多种多样,有木、棉、石膏、荞麦皮芯等等,但惟有瓷枕夏季用时最为凉爽、舒适,人们枕在脑下,其高度、弧度正好符合人体颈椎的生理曲度,由于是瓷质的,也不易使颈下出汗过多捂出痱子,比较讲究医学卫生。

磁州窑文化与中医传统文化如影随形,伴随着风雨坎坷一路走来,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衰落过,但始终追求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庞大的磁州窑系

磁州窑是指古磁州范围的窑场,地处河北省磁县内西南部,西北距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约25公里,南与河南省安阳县紧邻,距县城约40公里,位于漳河岸边,地貌上属太行山东麓山前丘陵地带。据《隋书》卷三十《地理中》:隋“开皇十年(590)置慈州”,唐代改为磁州。磁州窑便因此而得名。

古代文献中所指的磁州窑,创烧于齐,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以后还在烧造,包括了位于漳河流域的观台、冶子、东艾口等窑址,以及滏阳河上游的彭城和其相邻的瓷窑。它是宋代以来兴盛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民窑之一,风格上简约质朴、粗犷奔放,曾经影响了河南、山西、山东、内蒙等地广大窑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磁州窑系”,可见其分布区域之广,影响之大。同时,在广泛的生产传播中,磁州窑的技艺还影响到了朝鲜、泰国、越南、日本等国,至今,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博物馆都有磁州窑的精品收藏,影响极其深远。

“磁州窑”是包括了北方广大地区的许多窑场,形成了一个系列。这些窑场烧造出有相似主体风格又各具特色的瓷器,他们使用相似的原材料、相似的制作工艺,生产出器型相近的民用瓷器。然而这众多的窑址大多未被古代陶瓷文献所记载,因为它们都是当年生产日用器物的民窑,由于地理位置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所以历来不受皇家重视,但也恰好奠定了其洒脱、自由奔放的民窑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朴拙粗犷的格调,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一代名窑的诞生

通常制作陶瓷的地方,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即制瓷原料、水源和燃料。磁州窑制瓷用的料,自古以来就取用当地所产的大青土。大青土中含有较高的铝、铁和钛,呈青灰色,烧成后呈褐色或较深的灰白色,且大青土是半硬质料,易于加工粉碎。

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观台窑、冶子窑、彭城窑分别邻靠漳河和滏阳河,滏阳河属海河水系,有船直通天津和北京。丰盛的水利资源,既是制作陶瓷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为磁州窑产品的对外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磁州窑地区的“大青土”是高岭石复矿黏土岩,是与煤层伴生的,这种黏土矿,绝大多数附存于煤层直接底板及煤分层夹石中,少数情况产于煤系的其他层位。瓷土和煤相叠而存在,有瓷土的地方就有煤。丰富的煤矿资源为陶瓷烧造提供了有力的燃料保障,成为磁州窑陶瓷得以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物质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勤劳、睿智的广大磁州窑地区的人民,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样便成就了质朴且极具生命力的一代名窑。

北宋瓷业的繁荣

北宋时期是我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制铜钱货币的需求,北宋禁止民众使用铜器,从而促进了瓷业的繁荣。此外,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北宋时城市食肆、酒肆、茶馆、药铺等迅猛发展,使得社会需求增加,推动了磁州窑陶瓷的发展和多种器型的需要。

我们从以往考古发掘和传世的磁州窑瓷器中不难看出,古代磁州窑瓷器的艺术之美,首先是力求使用功能的美,即满足生活的实用需要,所以它的器型琳琅满目,不仅生产过去已有的器型,新的器型也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然后再将生活中积累的多种工艺技法装饰到日常生活用瓷中,使得磁州窑瓷器不仅具备了使用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欣赏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离不开的茶具、酒具、药罐中,都能寻到磁州窑的踪影。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明代磁州窑白胎棕色护釉装饰的酒坛,开光书写着“池玉夜紫府琼浆瑶”、“羊羔酒”,还有类似于祝酒词的“长将好事于人”书写在酒壶上。

1元代・书“木香顺气丸”药罐(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2元代・书“神穹丸”花款药罐(邯郸市博物馆收藏)

3清代・书“仁林药材局自制”蓝釉罐

4清代・书“寻隐者不遇”诗药罐(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收藏)

5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磁县博物馆藏)

6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童子垂钓图枕(私人收藏)

7民国・五彩山水纹枕书“清香美味”(私人收藏)

8清末・白釉黑彩匍匐童子枕(私人收藏)

9清末・黄釉褐彩猫型枕(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收藏)

10金代・书苏轼《如梦令》词八角形瓷枕(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藏)

11金代・磁州窑虎形枕(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12民国・五彩松鹤纹唾盂(私人收藏)

13民国・圆形带系黑釉便壶(私人收藏)

14明代・铁锈花大酒坛(大英博物馆收藏)

15金代・白地黑花梅瓶(中国磁州窑博物馆收藏)

第8篇:贾岛寻隐者不遇范文

一、融洽双边关系,构建对话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指导者,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和谐关系。教师要关注、尊重、理解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知识、思维方式上的局限性,并敢于向学生承认或暴露这种局限性;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认识到学生见解的独特价值,对学生的见解做出积极的回应;要从过去枯燥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享受到教学创造带来的乐趣,让学生自由地言说、主动地参与。因此,对话教学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师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对话的平台。例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讲的是:士大夫蔺相如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盟约等事情之后地位逐渐超过廉颇,廉颇不服并扬言羞辱,而后得知蔺相如为人负荆请罪的故事。在课堂讲课时,我就问学生:“如果你们是廉颇的话,你们会主动请罪吗?或者是其他的认错方式?”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的说“自己犯了错误就一定要认错,我也会像廉颇一样认错的。”也有同学说“我不会主动认错,但是我会偷偷改正自己的缺点的。”还有的说“我很佩服廉颇认错的勇气。”等等,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教育了学生,提升了他们的身心素养。

二、营造课堂情境,预设对话主题

所谓的对话主题就是课堂对话或讨论的问题,任何对话都要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现在的语文课堂大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学生很少有配合和回应,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当的对话情境,营造一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对话的积极氛围。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和投入对话的可能性,设置的共同话题一定要内含学生的共同经验,以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如学习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认为‘隐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为什么要去山里呢?”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发散思维。学生有的说“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有的说“是一位隐士。”“这个人不一定真的存在,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人物。”教师最后总结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对,这里的白云比隐者的高洁,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文设置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话,使整个课堂“活”起来。

三、掌握对话策略,提高对话效果

实施课堂对话教学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对话策略,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促成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真正成为学生的同伴,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善的合作关系;精心设计和组织对话情境,在启发、诱导中把握对话的方向,保护学生对话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主题的范围内提出自己的理解。此外,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特别是班级里比较内向,不愿或者不经常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参与到对话中来。比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我提问道:“你们认为詹天佑是民族英雄吗?”大部分学生都高高的举手准备回答问题,这时,班里一个比较胆小的女生偷偷地看向我,我知道她很想回答问题,可是胆怯又怕出错,我就鼓励她站起来回答。最终她站起来回答了,虽然看得出很紧张,有点语无伦次,但我还是明确地赞扬了她,看到她快乐的微笑,我知道她下次能做得更好。教师不能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学生多彩的答案,要掌握对话的策略,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师生对话的效果。

第9篇:贾岛寻隐者不遇范文

运用信息技术重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理性生活

理性生活是求真的生活,求真的生活不仅仅要关注求真的结果,更要关注求真的过程。在求真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达到学生理智感的生成。

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课前放手让学生在校园网上搜集有关詹天佑的各方面资料,课上教师把自己上网搜集的资料与学生交流,搜集的大量有关詹天佑的信息一下展现在师生面前,詹天佑的简介、詹天佑的事迹、詹天佑与京张铁路,等等。信息技术简化了师生探究求真的过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达到了理智感的实现。

运用信息技术重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生活

审美生活的实质是求美。在审美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知识习得、理解感悟、激感,对审美主体积极思维,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想象、联想,从而认识美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及创造美的欲望。

如:古诗《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绝句。教学时,我把教学目的定位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想象诗句内容,陶冶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文化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识别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我利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美。学生自读课文大体了解到诗人去寻访一位隐者没有遇到的事,这时,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放出古诗意境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云雾迷蒙,山脚下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松下站着“我”与童子。画面使古诗意境变得直观、美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鼓励学生对画面展开想象,把古诗编成小故事。诗人与童子在学生眼里化静为动,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在学生的脑海中已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诗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到深,从而欣赏到古诗博大深远的意境美。

运用信息技术重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生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