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混合式学习论文范文

混合式学习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混合式学习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混合式学习论文

第1篇:混合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6-01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第2篇:混合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Blackboard平台;混合式学习;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41-04

引言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教学日趋普及,教与学活动可以跨时空,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不断冲击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面对这样一种形势,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混合式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是教学发展的又一顶峰,它将成为教学的主流模式。

混合式学习在国外的研究领域主要有:课程评价标准、智能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使用效果分析及反馈、相关绩效对策以及教师的职业发展。其主要在宏观上提供教学模式描述、教学设计方法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参考性的建议或发展性对策等。在国内,当前的研究集中在:一是对混合式学习概念的界定、理论研究与环境构建,例如论述混合式学习的内涵、起源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或引申混合式学习所蕴含的思想,论述其对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启示;二是对混合式学习应用的实践探讨以及在特殊学习对象的应用案例,侧重于探讨构建混合式学习环境的原则和策略。

本研究主要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支持下,探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涵义及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体现该课程教学特色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为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及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借鉴之处。

一 混合式学习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教学理论基本是“以教为主”,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90年代以后,开始提倡“以学为主”,学生为主体,即数字化学习(E-learning)。这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基于这一原因,混合式学习(B-learning)的概念应运而生。

提到混合式学习,人们会反映出传统学习模式和网络学习模式相整合,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网络移动学习的优势。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概念比较笼统,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两种模式整合的这种表面特征的描述,还应该阐述到底如何整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学习模式的优势。

当今很多学者都是在具体教学应用之中来阐释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周红春结合该校Blackboard平台创新试点课程提出,混合式学习具体包括不同学习资源、时空、参与者、方式、工具,深度地混合;张舒予结合该校视觉文化与媒体素养课程教学提出,混合式学习应以学习环境设计为重心,体现“高、博、雅”的特性;黄荣怀结合教育技术学概论课程教学提出,混合式学习是找到“最好”的方式去改善学习,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据此,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不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体系,而是根据不同教学情况应用不同教学策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优化学习。在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该是面授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教学过程始终贯彻互动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知识运用能力、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全面支持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技能提高的一种灵活自由的教学策略。

二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必修课,学生既参加课程考试又参加等级考试。纵观各高校开设的这门课程,存在着以下问题:

(1)从教学内容上看,有的学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在课堂中大部分讲解一级试题,沿承应试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技能的培养。有的学校教学进度设置的不合理,前面的教学内容(如Word使用技巧)拖沓了很长时间,后面的教学内容一笔带过,学生并未领会。

(2)从教学活动上看,有些学校上机课时较少,学生操作技能练习只是在学校安排的上机时间进行,上机课内容也只是枯燥地练习一级试题,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3)从互动上看,大部分学校在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时,教师和学生几乎是零交流,课堂没有互动,上机实践没有辅导,课下也没有沟通。

(4)从评价上看,大部分学校只给学生终结性评价,即进行一次期末考试来给定成绩,没有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忽视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Blackboard平台为技术支持,采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对160余名大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学期的试验,克服了上述提到的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该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每章实验任务并达到较高的考试通过率,而且积极在平台上实践与交流,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意识,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三 Blackboard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1、Blackboard平台诠释混合式学习理念

Blackboard平台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管理平台,用户包括国外的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使用Blackboard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的高校数量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趋势。

第3篇:混合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 葡萄生态学 混合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56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research, deepe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pe and wine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wine industry o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of demand changes, from the meaning and basic thought of blended teaching.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grape ecology", in the "grape ecology course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pattern play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ents, good teaching effect is achieved.

Key words grape ecology;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葡萄生态学”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酿酒工程专业(葡萄酒方向)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基础奠定的作用。目前“葡萄生态学”作为一门限定选修课来供学生学习,旨在通过该门学科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到与葡萄学有关的生态科学,掌握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的生态技巧,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

狭义地说,混合式学习是一种网络学习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具体又可划分为以面授为主、网络学习为辅的模式,以及网络学习为主、面授为辅的模式。广义地说,混合式学习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点,继而在加之以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授课方式来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总而言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混合式学习方式兴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①正因如此,它具备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的综合优势,比如传统课堂上突出知识的传授和迁移、重点强化课堂中“教”的模式,不仅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课堂讲授,实现了优势互补,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②③

2 “葡萄生态学”教学环节的问题

2.1 教学时间不充足

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知识和方法理论为教学目标的学科,它还研究葡萄与其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④根据教学安排,该院“葡萄生态学”课程36个学时,考虑到该课程涉及面之广,涉及的理论知识之多,如果单单依靠学校规定的学时,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课时数,以此来弥补不足。

2.2 缺乏相关专业教材

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可供教师和学生直接参考的“葡萄生态学”方面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学效果,比如影响了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目前教师授课主要参考《土壤学》、《农业气象学》、《果树生态学》等教材,并将这些资料重新编排制作讲义,以供教学使用。国外一些葡萄酒科研与教学较为发达的院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注重葡萄生态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的讲授。

2.3 涉及面广,学生缺乏其他与之有关的学科知识

“葡萄生态学”涉及的知识与其他诸多学科密切联系,比如土壤、气象等学科所涉及的内容。目前本院的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偏重工科,相对而言也就忽略了与农学相关课程的开设与教授。比如本学科涉及到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等相关课程,而学生之前并未对相关知识有过较为系统、清晰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毋庸置疑,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该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额外补充大量的其他相关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们理解、记忆与掌握。同时,葡萄生态学难度中等、涉及范围广,这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⑤某些知识对于葡萄和葡萄酒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土壤形成及各种土壤类型特点以及气候学,但通过简单的讲解,学生只能获得浅显的认识,并不能深刻理解与掌握。

2.4 缺乏实践机会

由于“葡萄生态学”缺少实践环节,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与掌握课程理论知识,那就必须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之上加强学生课后的实践与动手操作,通过亲身实践,从而透彻掌握所学专业知识,也就能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我们现阶段所采用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课时间短,再加上知识内容较宽泛,这无疑又给学生进行实践增加了难度。即使教师会经常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或者有时候会布置相关的课外学习任务,但学生由于缺乏组织、监督和自制力,该项工作往往难以顺利开展,这也造成了教学上的一大缺憾。

3 “葡萄生态学”混合教学设计方案

3.1 课程前期分析

课程对象:“葡萄生态学”课程为我院酿酒工程本科专业所设置的重要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具体时间为第一周到第九周,总计9个教学周期,并有4个学时安排在每个教学周期。

课程现状:该院“葡萄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作业、课堂随机提问、课上师生互动浅显的讨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讲授、PPT演讲、随机提问、课上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面授学习环境:该院“葡萄生态学”课程理论部分教学设立在多媒体教室,当然,这些教室都配备投影仪、投影幕等相关教学设备。

3.2 课程整体设计

3.2.1学习单元划分

教学内容按章、节、知识单元等学习板块进行设计安排。例如在讲解第八章《葡萄产地评价与区划》这节内容时,将本节内容分为以下两个小节:第一节,葡萄与葡萄酒种气候规划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中国主要葡萄产区的生态评价。在每一个小节里按知识点进行归类划分,并且也相应地引入了教学资源中的文字、音视频等相关资源,以便学生们对知识有更加详细的理解,尽量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3.2.2学习内容设计

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专业的“葡萄生态学”课程教材,并且在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更是日新月异,随着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其相关联的分支也愈来愈多。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克服这方面的困难,授课教师应以讲授葡萄生态学基本理论为基础,适当拓展学生们的理论视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抓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与积极探索心理,结合相关知识内容,也在课件制作方面采用一些吸引眼球的设计。

3.2.3教学活动设计

在授课方式上,采取了平常授课与互动问答、小测验和讨论穿行的形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达到了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温习和思考的目的,一举两得,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比如期末测验环节,授课教师首先安排好所需完成的任务,然后按照我国的葡萄酒产区,将每个年级全体同学分为十多个小组,每组3人,要求学生们课下通过查阅文献统计相关数据,结合生态学课程讲授的内容和当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状况,对每个区域进行客观细致的生态评价。并以幻灯片模式展现所查阅内容,分组上台讲解5分钟。同时,采取评委评分制度对学生们的作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分数,以此作为期末测评的一大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授课教师为辅的模式,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也因此对全国的生态条件有了全面了解,对葡萄生态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有了独特的见解。

3.2.4教学评价设计

课程评价包括课堂考勤、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讨论、课程作业、论文及期末测验等,更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察。“葡萄生态学”的教学评价包含讨论课成绩、平时考勤成绩、课堂积极性、小论文成绩、期末成绩等五大块。其中,考勤占10%,讨论课成绩与小论文成绩各占15%,课堂积极性占20%,期末试卷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60%降为40%。并且现阶段,正在尝试在考评方式中加入幻灯片制作、小组演讲等环节,以此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各个环节、各种形式相辅相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更加注重了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实现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4 结语

混合式教学中,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成为了课程教学中的主导者,而学生也真正成为了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种角色转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有利。但是,就本学科而言,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发现不足并进行改革。第一,增加课时数,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作为研究葡萄与环境关系的学科,“葡萄生态学”更加要求学生应多动手实践,多做,多学,多看,深入葡萄产区和基地,进行试验、实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针对专业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改革。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作为集工科知识与农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对授课要求也会较高。学校和教师都应采取相对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学生在学习前期能先接触、理解、掌握相关基础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而降低课程的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为“葡萄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 郑春芳.混合式教学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探析――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32):52-54.

② 王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③ 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④ 刘旭,惠竹梅,房玉林,张振文.《葡萄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2014.12(13):48-49.

第4篇:混合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生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132-02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机体生命活动中各种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而人体生理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在医学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主干地位。而生理学课程的知识理论性相对较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时常感到知识抽象、空洞、难懂、易忘,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教师很难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都受到很大限制。

本课题组自2013年以来依托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平台,面向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构建了独立的、个性化、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下为本研究的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

实践过程

1.对象

笔者将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4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班、2班学生随机设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其中,对照班200人,实验班201人。

2.教材和授课教师

传统模式教学组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组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白波和王福青主编的《生理学》教材。对照班和实验班生理学课程由不同教师担任,且其教学能力与教务处所反馈的近三年的教学水平一致。

3.方法

(1)搭建课外网络学习平台资源

搭建QQ群、博客和百度文库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其中以QQ群为主,博客和百度文库网为辅助资源。

首先,微课程建设。整个微课程设计是根据临床专业岗位培养特点、生理学的课程标准及学科特点实施的,且严格遵循前期调研总结的微课教学设计原则,即值得学、想去学和容易学。其具体步骤如下:①根据知识点选取并确定主题。②本着内容合理、精练和联系实际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③根据三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④教学目标明确,十分钟左右的微课,每讲都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渠道解决问题。⑤制订有创意的教学策略,如教学过程的情境化、问题化和案例化等。根据课程进度将相应章节和知识点的微课程上传至QQ群。

其次,借助博客上传相应章节的知识导图、图片和其他资料。

最后,教师遴选内容后,给学生推荐百度文库中优秀的知识,学生注册、登录、下载,并做好笔记。

(2)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

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为,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QQ群学习微课程视频,并反复观看。同时,通过博客下载相应的知识导图,总结知识点。知识点的课外拓展内容为百度文库下载的优秀的相关学习资料。课中:教师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每次轮一个学习小组讲解章节内容的重难点,并阐述学习视频时所遗留问题的答案。课后:教师总结知识点。对照班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布置课前预习教材内容,除了学生不观看微视频,不采用网络平台学习外,其他的教学环节与实验班相同。

4.评价方法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期末考试采用相同考题考核,同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

5.统计学方法

对两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05。

实验结果

1.两班学生一般情况比较

实验班201人,年龄18.4±0.6岁。对照班200人,年龄18.5±0.4岁。两班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入学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实验研究要求。

2.两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班学生的期末成绩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5,P

0.01),如表1所示。

3.实验班混合式教学模式问卷结果(如表2所示)

讨论

混合式学习是数字化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由各自独立走向融合的产物,是对“网络化学习”的超越与提升。[1]它是在人们认识到了数字化学习的局限性以及传统课堂不可替代的情况下诞生的。[2]针对生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优势,我们认为网络学习资源具有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注重自主学习能动性的培养及侧重于知识的互动性的作用。[3]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实现网络课堂的高效利用,实现课堂内外统一的也即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第5篇:混合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 MOOC;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69-03

1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造就了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

learning)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以学为主的网络自主学习”,还是“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无法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者都开始尝试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我国最早提出混合式学习概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他指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2013年,MOOC在我国风起云涌,以大规模、开放、在线的特征成为网络课程之最。随着MOOC热潮逐渐褪去,我国学者对MOOC的注意力从大规模逐渐转向小规模,即将MOOC引入传统高校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解决普通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MOOC资源,避免高质量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笔者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现有MOOC资源引入传统教学中,以“中国近代史纲要”为例,进行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2 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依据学习理论,运用教学方法,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链接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是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3]。

混合式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西方国家习惯以学习者的角度将混合式教学称为混合式学习,最早用于企业培训,后来逐渐被引入教育界。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未来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认为它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大提高和大转变”[2]。Singh&Reed教授对于混合式学习的观点是: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使用适当的技术,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个性化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此,混合式教学设计应该是多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有效融合。

3 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强调的是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技术达到最好的教学目标,这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完全符合。布鲁姆将教育目标理论分为三个层次: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这三个层次构成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从而构成以面向知识分类和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此次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笔者使用录屏软件将适合学生学习的中文MOOC《中国近代史纲要》进行录制,经过重新剪辑与整理之后,与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联手,将网络教学资源上传于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中,从而实现MOOC课程本地化。

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将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主要技术手段,将MOOC、教学课件等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对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构想设计,如图1所示。

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分为四大模块:前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修订。

1)前期分析。

①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学本科生,教学人数120人,其中男生为78人,女生为42人。该教学班为大多为理工类学生,对我国近代史的了解甚少。据调查,80%的学生不喜欢传统教学,希望以一种自主、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

③知识点梳理。本节以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例,由三个小的知识单元组成,分别为农民斗争风暴的起落、和维新运动。选取本章MOOC,进行重新整理和排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④学习环境分析。网络学习环境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号进行账号登录,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教学设施齐全,保证教学可以顺利进行。自主学习环境可以是学生自己配备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是学校自主学习教室。学校自主学习教室的设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使学习更加方便。

2)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4]。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进行分析。

a.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使学生初步掌握本章教学内容,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所做的努力,了解这三大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知识、自主探索的能力。

情感层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小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b.线下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解决疑难问题,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以及认知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以及与教师进行高效沟通的能力。

情感层面:增强小组协作能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力。

②教学活动的设计。

a.网络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身份认证,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自定步调地学习已上传的MOOC视频、选读与必读材料等。通过论坛、留言板、QQ讨论组等进行在线互动,教师在后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酌情进行答疑。

b.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式教学,小组协作探究式学习,小组汇报,同伴互评,集体看史实纪录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

③教学评价的设计。

a.网络自主学习:分析学习报告,查看学生在教学资料和课程网站的学习进度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看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使用各个模块学习功能的时间分配以及访问次数,掌握学生学习资源的偏好程度;监控学生在线学习的互动情况,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次数、内容,查看所学内容相关的发帖数与回帖数,统计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用学习分析工具(如Gehpi、SNAPP)对学生在线学习的活跃度和凝聚度进行分析。

b.传统课堂教学:根据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活跃度给予评价。

3)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本次教学实践分为网络自主学习和传统课堂讲授两个环节,根据学校教学进度安排,线上与线下教学课时分别为2学时。教学活动结束,需学生提交历史小论文,不限篇幅,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逻辑性强即可。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和技术水平,开拓学生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野,将原有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组和提高,挖掘和利用中国近代史这笔财富,善于挖掘历史问题的亮点、热点与转折点[5]。

4)教案修订。教学实践之后,教师根据教学效果、教学反馈、学习者的线上与线下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与补充,完善教学设计,最后修订成册备案。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加深,混合式教学设计俨然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混合式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的混合,而是所有教学元素的有效融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一流的教学设计,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将线上、线下教学要素进行有效融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2(5):5-10.

[2]混合式学习[EB/OL].http:///content/10/

0318/22/251082_19316605.shtml.

[3]黄金金.高校公选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4]教学目标[EB/OL].http:///link?url=l4v3QlhrpZDpm0NE9XuoS9xz0gsfNW9ctE9vDyQSpzWW0rYVazJ0EM4qX2bf9rrX8Dp8JoWnS374sAdrl44H2K.

第6篇:混合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MOOC;混合式学习;C语言与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12-04

引言

上世纪以来,由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成为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重点。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指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经过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课堂与在线教育的优势,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打开了新局面。混合式学习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同时,它也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多种学习理论的结合。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混合式学习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MOOC概述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通常被称作“慕课”。以Coursera、Udacity、edX为代表的三大课程提供商为MOOC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保障。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纷纷加入MOOC,发展势头强劲。MOOC如此迅速的发展与它丰富传统课堂的潜力是分不开的[3]。同时,MOOC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和较低的出勤率等[4],因而,我们要辩证地看待MOOC。

现阶段MOOC主要有两种模式: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5]。笔者认为,xMOOC侧重知识传播和复制,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方式[5],更适合应用于混合式教学,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更能发挥MOOC的优势,也有利于提升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王萍博士[5]总结出了xMOOC的课程模式(如图1)。

图1 xMOOC课程模式

该模式详细介绍了xMOOC课程模式的各个环节,囊括了在xMOOC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教师开设课程后,录制相关视频、布置作业、组织课程测试,最后由教师组织考试,公布课程成绩。学生在阅读课程介绍以及课程评价的基础上注册相应的课程,有计划地学习课程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按时参加测试,在学习完成后参加最终考试并取得结业证明。在xMOOC课程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主要是通过在线讨论组和组织线下见面会。

xMOOC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环节基本相似,xMOOC还具备了独特的教学资源、碎片化的知识管理,更有利于C语言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但是仅依靠MOOC平台由学习者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教师进行课堂的引导、监控与管理,很难保证教学效果。

二、混合式学习概述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E-Learning获得发展,但是各种弊端不断显现,国内外学者在对E-Learning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Blended-Learning即混合式学习。对于混合式学习,学术界目前尚没有明确定义。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有机地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6]。Singh & Reed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7]。

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环境的不同,用适当的方法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学理念的一种创新,是传统课堂的一种优化。混合式教学在C语言与程序设计课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教师面授与在线学习的混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混合。

三、C语言与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C语言与程序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以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优点受到愈来愈多程序设计者的青睐[8]。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C语言与程序设计已成为各高校计算机软硬件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调查、访谈发现C语言与程序设计的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从教学对象上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状况的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同。但是,课堂上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的是同一种教学方法、相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就造成了对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仍然局限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出现跟不上步调的现象。

从教学活动上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很少。供学生练习的素材也有限,缺乏针对性。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课下也鲜有沟通。较大的班容量也使得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

从教学评价上看,过于重视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很大,而平时成绩大多是根据出勤率给定的,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图3 学生是否希望通过该模式进行学习

(2)学生还表示,该学习模式为自己拓展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重点学习,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明显提高。

(3)很多学生表示,该模式增加了自己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通常为一个问题讨论组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更多的思想观点交锋,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五、总结

基于MOOC平台的C语言与程序设计混合式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具有较大帮助,应用于C语言与程序设计教学是一个较好的尝试。该实验效果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2012-04-01

[2]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 Ivo Leito & Irja Helm & Lauri Jalukse. Using MOOCs for teaching analytical chemistry: experience at University of Tartu[J].Anal Bioanal Chem,January,2015.

[4] Lewin T.Setbacks force new look at mass web courses[J].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Dec 12, 2013.

[5] 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56-62.

[6]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7] 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8] 李丽娟.C语言与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2.

[9] 贺再红.基于混合式学习的C语言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5),15.

[10] 李文斌,陈嶷瑛,王顶.C语言与程序设计大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混合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混合学习 成效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23-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教育日益流行,涌现了大量关于网络教学效果与传统面对面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Clark,1983)。在这些研究中,几乎所有结果都表明学生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成效无显著区别。[1]而近几年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各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2]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育相关部门为了适应目前的各种变化提出了混合学习的授课方式。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与单纯的网络教学的挑战,同时也表明了混合学习方式在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从全国范围看,现在有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远程在线学习+寒暑假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大多数都是以面授为主,远程学习为辅,或者只有远程教育,而以远程为主,面授为辅的教学模式还是很少的,本研究就是基于这种学习模式进行研究的。

二、研究分析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自从国家新课改要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以后,对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风生水起,从未停止过。笔者主要选取了近十年(2002-2012年)我国有关混合学习的相关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样本来源。检索项分别“题名”,检索词“混合学习&成效、混合学习&效果、混合学习模式、网络学习&面授、混合学习&评估、混合学习&评价、Blending learning、Blended learning”,匹配为“模糊”,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章,最终确定文献28篇,以此作为研究的样本。文章数量不多,表明了混合学习成效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出目前混合学习成效研究的成果以及不足。

(三)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目前对混合学习的效果研究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按照最著名且最常使用的威斯康星大学的凯乐派屈克教授(Donald.L.Kirkpatrick )于 1959 年提出的评估四层次模式结合研究的需要进行分类。主要评估内容如表1所示。[4]

在分析研读文献时,发现很多文章不是从一个方面来评价混合学习效果的,而是结合了至少两个方面来研究,对于这样的文献,我们归为混合研究类别。

目前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大多是基于Moodle、Blackboard、Sakai等平台进行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很多高校的网络课程和目前已存在的混合式学习都是基于这些平台的。分析发现,对于混合学习是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最少,在所选的28个样本中,只有三篇是关于此研究的。有学者把混合学习模式运用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中大部分学员认为“混合学习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5]有学者研究得出“在教学实施方面,混合学习整体过程的组织比较成功,学生满意度较高,授课教师也从中获益匪浅”。[6]可见,对于混合学习是否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14%的学者对混合学习是否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方面进行了研究。有学者在Moodle 平台中采用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开展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后发现:在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能提高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学实践表明Moodle 可以有效地开展混合式学习,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7]华中师范大学的学者在对学习者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混合教学后,对学生参与混合式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混合学习方式相当满意。[8]

对混合学习是否能提高学习者的知识接受度的研究也占到14%。有学者在其文章中重点分析了混合学习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效果,指出混合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组网能力。[9]这些混合学习的实证研究,有力地说明了混合学习给教育带来的飞跃,这种学习模式,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挖掘它的可取之处。

对混合学习关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方面的成效研究占到29%。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坏关系到学习者是否能够按时完成既定的目标,有效进行学习。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到“借助网络教学系统,实施大学英语混合教学,即网络与课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混合学习模式下,部分学习是在没有教师监控的网络环境下自主进行学习的,学习者能不能自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能不能经受网络杂乱信息的干扰非常重要。

样本文献中研究比例最大的是综合几个方面来研究混合学习运用效果的,占到32%。有学者运用实验法对学生混合学习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混合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学习。浙江理工大学把混合学习理论引用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师比较满意,效果也较为突出, 对启发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师培训具有一定价值。[12]

除了上述的研究外,还有个别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生网上讨论的成效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指出了“讨论话题设置”和“个体对网上讨论的态度”是影响网上讨论成效的最显著因素。[13]

从近十年来相关学者对混合学习成效的研究中看出,混合学习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也提高了学习者的知识接受度和对学习的满意度,使学习者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乐中学。只是对于混合学习能否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组织课堂的能力、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大多数学者的文章都与具体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说明了在混合学习的成效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还是占一定比例的,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才有说服力。

三、研究展望

从理论上讲,传统教学模式与混合教学模式相结合,既能弥补过分依赖网络学习所产生的放任性、自由性,对学习者学习进行有效跟踪,促使学生不间断学习;又能改变单一的面授教学模式中忽略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这种混合学习模式还没有发展成熟,关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学习成效研究质量高的文章相对较少,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从目前混合学习发展的势头来看,技术快速的发展,将会推动混合学习进入下一个制高点。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秀梅.远程教育学基本理论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6,(4).

[2]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OL].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http:///zt/201202/xinkebiao/

[3] 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4] 戴锡莹,孙跃东,李岩.基于 Kirkpatrick 评估模式的网络学习绩效评价模式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9,(1):45-48.

[5] 柯清超.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2).

[6] 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8,(6):72-75.

[7] 刘萱.基于Moodle平台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成效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0,(3):95-98.

[8] 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赵呈领.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7):57-59.

[9] 刘繁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运用混合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 ,(4):78-85.

[10] 曲景秀,杨丹.“网络+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 西北医学教育,2011,(2):358-359.

[11] 刘文宇,查吉安.混合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有效性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0):23-26.

第8篇:混合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混合学习;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27―05

一 混合学习的内涵

1 混合学习概述

混合学习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李克东[1]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2]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简单而言,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以实现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学习效果。[3]

2 混合学习的设计模型

Josh Bersin 认为混合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识别与定义学习需求。学习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混合学习中需要对学习需求进行识别与定义。(2)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学习风格、原有知识及技能结构、智力水平等,混合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具有适应性的学习计划以及确定的测量策略。(3)根据实施混合学习的设施(环境),确定开发或选择学习内容。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面对面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基本设施通常指实现在线学习的设施,由开展混合学习的单位建设,还应考虑带宽、电脑的配置,学习管理系统的限制,时间的约束等。(4)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测量。该过程是混合学习的最后阶段,主要是执行学习计划,跟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目的。[4]

RIT混合学习设计模型是由Rochester理工学院(RIT)所提出的一种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型,在该模型中,认为混合学习是将面授学习和网络学习活动相结合,以纸质教材和在线课程两种资源支持学习活动。[5]

二 混合式培训的设计原则

1 以培训目标为导向

在混合式培训的设计中,也要以培训目标为导向,以保证培训在目标方向前进。培训的目标来自于培训的需求。

2 将培训内容与学习者经验、水平相结合

调查了解学员当前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经验等,将教学内容与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相结合,才能确实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

3 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在混合式培训中,相当多的时间是学员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以保证混合式学习有效实施。

三 培训设计

1 定制培训内容

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学员当前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选择和制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内容的设置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整个培训活动的重要支撑。

2 定制培训环境

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的共同作用下,需要为培训创建培训环境,该培训环境应该包括所需的物质环境以及人力资源,诸如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辅导教师等等。

3 开发培训资源

根据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定制相应的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设计、组织与开发对培训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得到相应的培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定制培训策略

培训策略的定制是实施培训的关键。在混合式培训中,为培训活动选择适合的培训策略包括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两个部分,主要用到的策略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和协作学习教学策略等。

四 广东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混合式培训实施方案设计

1 分析学习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22份,有效问卷22份,回收率达73%,问卷有效率为100%。教师们普遍反映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备课中具有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节省备课时间并提高效率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关于授课使用方式或者运用多媒体时,多媒体课件,尤其是PPT的使用率是最高,其他媒体或者方式如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应用的情况很少,如下图所示。

我院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会用到信息技术,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匮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课件,创设情境,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处于初级水平。

在培训方式方面,60%的教师选择采用面授和网络培训的方式,40%的教师选择面授培训,没有教师愿意采用全部的网络培训进行学习,如下图所示。

学校共有四个校区,地理分布分散,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完全采用单一集中面对面培训很难满足相当一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需求和接受培训教师后续学习和获得支持的需求,进而影响培训的效率。

通过对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确定如下培训目标:采用混合式培训,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培训内容和学习形式

通过对以往教师培训的分析,认为培训内容要和教师的工作需要紧密联系,以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在内容的设置中要根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差别和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模块,让教师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学习。通过对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所期望的培训内容的调查得知,教师们希望在参加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得到以下内容的学习:音频、视频的编辑,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与利用,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如下图所示。

将内容分为初、中、高级,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教育技术水平灵活的选择不同的内容学习。在每个单元中,结合具体案例学习,将教育技术理论融入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中。例如下表中数据:

学习在Excel中将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如下更为直观的图,如图6:

用戴尔的金字塔理论对其解释:在各种媒体中,语言文字最抽象而图表是相对其更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以上例子使学习者即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如何在Excel中将数据转化为更直观的图表)又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

3 实施混合式培训的环境和资源

(1) 培训环境

本培训需要进行集中培训的多媒体教学课室,需要进行网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全校建有多媒体教室78间,所有教室都配置有高清晰度的投影机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中心拥有多媒体机房,而且学校于2007年7月正式购买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网络化的培训提供了实施平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提供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平台。该平台拥有一套强大的核心功能,使教师可以有效的建立和管理课程,制作课程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平台中的协作工具提供了实时同步的交流互动,支持文本聊天环境和完全的虚拟教室。教师可以选择任一环境安排协作学习。除了文本聊天,虚拟教室提供协作白板、问题和解答集锦以及退出教室功能。学习者可以参与实时课程和讨论。为了支持小组协作,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工具建立不同的学生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文件交换区(与小组成员共享文件)、讨论区和虚拟教室(与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实时讨论或共同完成任务)以及给小组成员发送信息的小组邮件工具。学生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小组。教师能够为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作业和项目。平台中的讨论区支持多议题的异步讨论。教师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设置多个论坛,并嵌入到合适课程中。学习者可以张贴讨论项,并能够修改、删除、匿名留言和添加附件(包括视频格式)。论坛内容可以根据议题、作者、日期或主题排列和浏览,并支持完全搜索。学校具备混合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硬件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条件,将面授培训和网络化培训方式结合,扩大培训收益面。

(2) 培训资源

如果说硬件环境是基础,学员和教师是核心,那么培训资源就是确保混合式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物质基础。在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学校已经具备网络学习的硬件条件,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自带软件环境。因此,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做考虑,主要考虑的培训资源是在线课程。本校以BB平台建立了在线培训课程和网络学习环境,如下图所示:

五 结语

在培训实施方案的设计中,我们以混合学习思想和混合学习设计模型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环境和学习平台,建设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保证网络学习和面授学习质量。培训活动是一个系统,培训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培训方案的设计是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3]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 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 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第9篇:混合式学习论文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设计;混合学习;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7―0067―06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同时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要素。为此,教育部[1]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2001]4号)中明确要求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高校双语教学的大规模探索之路就此开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尽管在理念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这一方面,已经有相关文献[2][3]就此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定位不清,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活动及评价设计不足等等。而这些问题都大大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影响到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对双语教学的目标、活动和评价做全面分析,初步构建起“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并依据此目标体系,进一步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双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案,以期明晰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丰富并充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双语教学活动及其评价,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 双语教学的目标――三维目标体系

教学目标是经过具体的教学过程而期望学生发生一定的变化。构建教学目标体系就是要围绕“在什么时候,于什么领域,对什么内容,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这几个核心问题来进行[4]。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注重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以外语为工具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新时期双语教学三维目标的由来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两大发展趋势,新时期的双语教学必须跟随这个趋势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新时期的双语教学其特点在于教学的语言环境为双语环境(通常是母语同英语的结合),并深受所处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我们将这三者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

(1) 专业领域,它是双语教学探索的领域,学科专业知识是核心,无论是否双语教学,保障其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采用双语形式,并配以信息技术手段,以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

(2) 双语语言环境是教学交流的环境以及专业知识未来的应用环境。将教学置身于该环境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进而学会用英语去思考专业问题,表述思想,最终获得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因此,英语既不是摆设也不是装饰品,而是一种思维工具。

(3) 信息技术环境,它是一个基础环境,信息技术虽不属于双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范畴,但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它在双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辅助老师和学生获得获取丰富的双语学习资源,用双语表达和交流思想,并开展合作与交流。与此同时,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双语知识的同时,其信息素养得到提升,这与双语教学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总目标相吻合。

2 “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

新时期的双语教学虽然其实质仍然是专业教学,但由于其语言教授环境与所处的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其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专业技能领域,而应该是一个包含了专业、语言和信息素养的三维的立体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双语教学的总目标,教学中的任何活动都围绕这一总目标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有三个子目标支撑着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即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同时这三个子目标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三者中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且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新时期英语环境下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总目标体系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从专业学习的教学目标来说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与英语语境中得到相应的专业训练,掌握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一子目标还可以根据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为形成双语概念、运用双语规则及运用双语解决专业问题。

“双语教学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要求沉浸在英语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5],学生一方面可以领会相关的专业术语,用英文去理解和掌握该专业的相关概念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尝试着用英文进行思维,解决专业问题。这一子目标根据英语能力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为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听力、专业表达与交流能力、专业资料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专业写作能力。

“信息素养的实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6]。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并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在此,将信息技术与双语课程有效地整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双语学习的兴趣、获取海量的双语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就职于信息化社会提供了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双语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会使得专业技能与信息素养同步提升从而促进双语教学总体目标的实现。

我们将新时期双语教学的目标从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和信息素养这三个维度来考察,并不代表这三者是孤立,割裂的关系。它们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统一体。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核心,英语能力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提升紧紧围绕着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展开,最终达到三者同步发展。

二 双语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本文第一部分我们已阐述了双语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符合国际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总目标则包含以下几个子目标,即新时期英语环境下专业技能的培养、新时期基于专业的英语能力的培养培养促进双语教学的信息技术素养。面对该目标体系,我们该如何设计双语教学活动呢?很显然,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实现该复合的三维目标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混合式学习“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7]这里的混合,既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混合,也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混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实现新时期双语教学的三维目标,混合式学习成为了我们的理想选择。

混合式学习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要实现人、技术、环境和方法等四个维度要素的混合,具体说来混合学习( 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8]而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核心与落脚点便是活动的设计。混合式学习各种要素的混合最终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来解决教学问题,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以《教学设计》这门课程为例来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在多所高校都开设了双语教学,这里我们以该课程中教学策略部分为例,依据“专业-语言-信息素养”三维目标体系,分析具体的教学目标。(见表1)

针对以上分析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以下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我们主要选取了课堂讲授、阅读、资料搜集、讨论交流、协作学习、问题解决、反思等活动形式,紧紧围绕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和信息技术支持来精心设计活动过程。

具体设计情况见表2。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按照划分好的教学单元来安排教学活动,资料搜集、协作学习等活动发生在课堂之外,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我们借鉴了芬克[8]的方法,发展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称之为城堞图的混合式学习单元教学活动安排模板,使用该模板的好处在于能够为课堂的面授学习与课外的在线自学活动组织顺序提供一个框架。同时它还突出了学习活动的安排顺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单元目标框架下,将课堂教学活动与网络学习活动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三 双语教学的评价――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

评价贯穿双语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最终要促进学生完成混合式双语学习活动,达到双语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双语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更需要实施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淡化不同个体的横向比较,要从个体的纵向比较中去发现学生的进步与提高。真实地评价学生以更好地促进双语学习,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 注重过程,建立完整的学生学习记录

为个体建立档案库,收集个体进步的数据与资料,呈现学生经历过程以及掌握方法的全历程;电子学档(e-Portfolio)是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以及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有关学习的一种集合体。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好学生的学习记录, 利用学习记录来推断可能的学习情况,及时地给予学习者以正面指导。

2 实施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的“多元”是指目标多元和主体多元。在双语教学评价中,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多元主体对学生的纵向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不同视角对学生的整个双语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及时诊断问题,激励学习者,促进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同时,评价应指向多元目标。评价应综合考虑专业技能、英语能力及信息素养这三维目标。针对具体的单元和教学活动,可以建立一个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课程《教学设计》为例,我们建立了课程评价体系量表、设计方案评价量表、小组演讲评价量表等一系列量表。表3便是《教学策略》这一章中关于“教学策略设计方案”小组活动的评价量表。在量表的评价指标项设计中将三维目标贯穿始终。

四 结语

双语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个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仍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之中。我们以三维的教学目标为指引,混合式的教学活动为支撑,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为驱力的设计思路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双语教学中进行了设计与实施。通过实施,该设计思路对解决双语教学教学中存在的目标定位不清、教学活动与评价设计不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当然,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单门课程教学的精心设计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诸如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制约双语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还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内审视与考查,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唯有此,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 韩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

(19):37-38.

[3] 郇中丹等.大学双语教学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语教学专刊,2007,(5):13-15

[4] 李宝强.教学目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反思[J].教育研究,2007,(11):53-57.

[5] 姜宏德.“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6):32-35.

[6] 孙平,曾晓牧.认识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

34-37.

[7] 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8] 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9] 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9.

[10] 王树贞,王叙果.高校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新选择[J].江苏高教,2007,(6):105-107.

[11] 阎寒冰.学习过程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2] 阎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 孔维宏.混合式学习的质量控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1):29-31.

Systematic Design about Universities Bilingual teaching

WANG JingCHEN Wei-dong

(School of Media & Arts,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China)

Abstract: Aimed at the current universal problem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analyzed the bilingual teaching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a systematic design proposal from three aspects: objective, activity and evaluation. It initially structured the three dimensional target system “profession-language-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based on this target system, further discussed how to design and carry out the blended bilingual teaching activity.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