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桃花的诗句范文

桃花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桃花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桃花的诗句

第1篇:桃花的诗句范文

2、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阴铿《渡青草湖》。

3、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于武陵《赠卖松人》。

第2篇:桃花的诗句范文

-----题记

多年没触及到关于桃花的文字了,桃花的艳,桃花的美,桃花的神韵,对我来说,依然似逝去的春水。在高节奏的日子里,怎么也找不到了桃花的影子。今与好友交谈,无意中谈到了桃花,谈到了桃花诗,翻开了友的诗页,桃花便如一妙龄女子,非常轻盈的走入了我的眼帘。

桃花诗打开了我尘封的记忆,桃花的三月还在飘雪,银蝶般的雪花,宛如一位洁白无暇的仙子,在如画的春天里,为桃花披上洁白的婚纱,桃花醉了,醉倒在唐寅的桃花坞里,含羞的玉面在树下静静等待崔护的出现。一场春的来临,闲暇的崔护,惹来一场传奇的春事。

我在春风里迫不及待的为你开放,虽然花期很短,但内心,春天依然包裹不住我热烈的期盼,你为什么还不来看我,为你,我在你走后准备了整个漫长的冬季,我美丽娇艳的花蕊,在时刻等待你的出现,不要等花期已过,我便化作了丑陋的桃子。这样的嗔怪,桃花在风里默默的念叨数次,可心中的崔护,在没有语言交流的邂逅下,别过,不再出现,日子像转经轮一样转动,每一日的朝起夕落,心便痛一次,假如没有崔护那瞬间的火花,桃花的心是否被疼痛折磨?没有谁不被爱情挂在枝头,被冷月悬在脖颈上亲吻,于是,桃花开始怀疑,是爱情唤醒了自己,还是自己唤醒了爱情。

来年的春,桃花从冰冻的雪里醒来,心依然牵挂疼痛一年的白马,梦依旧像昨日没做完的事。白马在梦里飘逸的来了,是乘着春风而至,白头巾,玉面,白衣,白白的手里执着画满娇羞桃花的白折扇,白马笑,桃花羞,羞倒在白马的怀里去听缠绵的相思诗句。在满是春事的季节里,桃花相信白马会随着爱情飘然而至,她便执子之手走遍天涯,去大漠看落日,去草原听百灵子歌唱,去山川观瀑布之壮观,去大海与鸥鸟对戏,天涯与他不再相思,心不会再疼痛。夜里不会再流泪,海棠不会再嗤笑,爹不会再海棠树下默默的叹息。

三月依然是三月,桃花依然是桃花,梦依然是梦,梦里的白马依然未见,枝头泛红的桃花含羞期待,紫燕的问候,掠不走隐隐的叹息,春雨的沐浴,洗不去痴痴的等待。羡慕金丝柳与清风的缠绵, 妒忌鸳鸯在碧湖里嬉戏。风抚摸疼痛的胸口,阳光不知趣的热吻花蕊,白马啊,你可知痴痴的相思已经泛滥,春事已经如火如荼,哪怕用一生的时间,也要等待你的出现。

真挚的爱能换来上苍的垂怜,梦中的白马,在桃花出门踏青的时刻,却出现了。崔护望着紧闭的院门, 去年的此刻,树下一位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的女子去那里了,虽然没有一句对白,但已经深深的印在了心里,惘然的崔护,很失落的在门上题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是所有的花都能写诗,崔护的诗此刻只写桃花,风彻夜的缠绵月亮,多情的星星,却把爱抛给了夜空,去年的邂逅,迟来的醒悟。

不知何因,去年崔护走了,一年没来探望,若说爱,怎么一年没了音讯,若说不爱,怎么今年又想起了桃花,上苍是否有意的这样来安排爱情,难道说一年里,爱在心里孕育,等到来年的春,才发出几片稚嫩的绿芽。在崔护惆怅的走后,桃花看到了门上的诗,便病倒榻上,原来爱只是上苍的一个玩笑,区区几天,便于爱失之交臂,梦终于在风雨里破碎了。桃花不在做梦,却在风雨里凄凉而落,不忍挂断的爱情在枝头依然挂断,风呜诉着把桃花凋落的事情传满坞内。燕子哭了,血泣满燕窝。杨柳为桃花的逝去,把白花撒满残春。春天里谁能读懂桃花的心事,读懂桃花为何凋落,一个矍铄的女子, 是怎样用炽热的情把爱刻进尘埃。

桃花入梦,佳人犹在,失落的崔护,也许与桃花有千年的晚来情结,桃花一年前的姿态与神韵,在他的脑海里久不能抹去。在夜不能寐的几日里,便复到题诗的院门,得见桃父,闻桃花已逝,心神大惊,榻上捧桃花于腿上,口中连声祷告不休,不知是悔恨,还是爱怜。滴滴清泪如春雨般落满桃花含羞的玉面,瞬间,桃花复苏,杏眼微睁。一股淡淡的幽香,从鼻中传出。

第3篇:桃花的诗句范文

记得有一年自己写过油菜花。可是记忆中自己从来都没有见过油菜花。只是那一年因为那个人,我得字字句句里都透出了很多的诗意,带着浪漫的气息,有着爱情的甜蜜。想象中的油菜花是那么的美。自己的心里是那么的甜蜜。有的时候就在想,大概所有的钱情,所有的景,都是因为跟人有关吧。因为那个人,所有的美好都可以在幻想里存在。 因为那个人,自己没见过的东西都可以变得那么的唯美,甜蜜。

可是车窗外漫山遍野的桃花,也是那么的美,也是那么的烂漫。其实我也想写很多关于桃花的烂漫诗句,可是脑海中想了又想还是一片空白。大概因为当年的那种浪漫情怀已经不在,也大概因为身边的人,已经让我写不出任何关于烂漫的诗句。

不管怎样,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我喜欢现在的天气不冷不热刚刚好。我也喜欢现在的生活不好不坏,平平淡淡的,大概就是最好的吧。

第4篇:桃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硫酸;市场、问题、建议

一、硫酸的供求关系

1、浙江省硫酸产业发展及供需平衡概况

浙江省现有硫酸产能283万吨/年:其中硫磺制酸170万吨/年,矿制酸53万吨/年,冶炼酸产能60万吨/年 ;其不足部分主要由苏州、江西、安徽等省补充;

2、浙江省硫酸生产企业地区分布:

2013浙江省现有硫酸生产装置能力283万吨/年,实际产量172万吨/年;杭州\温州地区产能最小,上虞地区产能最大达56万吨,其它地区生产能力都在30~40万吨。按原材料生产情况分布:硫磺制酸:170万吨/年、 硫铁矿制酸:53万吨/年、冶炼酸:60万吨/年

3、我省硫酸产不足需、大约1/3的需求量依靠外省流入补充

①、据据浙江省化肥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年浙江省硫酸需求量260万吨,总酸产量179万吨,缺口81万吨,不足部分主要江苏、江西、安徽等周边省调入。

②、我省下游企业多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前景良好,耗酸规模不断加强。正常年消耗酸量在300万吨左右.。

③、我省是酸资源匮乏的省份,硫酸生产规模小,特别是硫磺制酸装置规模小,约占总产能比重的80%。开车成本高,在硫磺价格宽幅震荡的情况下,生产难以正常。开工率不高,2013年装置开工率只有63%。

④、正常年份酸的年缺口量在100万吨上下,均从周边省份补给,对外省的依存度在40%。其中江西(江铜)50~55万吨/年,江苏,安徽在50~60万吨/年,江西、安徽两省主要是铜矿沿练尾气制酸,成本优势明显。江苏则占据临港进口硫磺码头,物流成本优势明显。

4、当前我公司产业发展和硫酸平衡情况之一

硫酸厂: 1991年成立巨化硫酸厂当时年产能18万吨/年;2002年随着生产复合肥发展产能达到现有的34万吨/年。

2010年通过技术革新,预计产量可达36万吨/年。

近年来我公司下游耗酸产业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内部耗总酸量为26万吨/年

二、硫酸市场的布局

1、该地区总酸供应量125万吨/年左右,供应与需求基本平衡。

①己内酰胺扩产8.5万吨/年,总产能达10万吨/年,需硫酸105%酸13.5万吨,新增需求11.5万吨

②氯磺酸新增5万吨/年,需新增100%硫酸4.2万吨/年

氢氟酸新增6万吨,总产能达12.5万吨;需98%酸19万吨;需105%酸.11万吨。新增需求98%硫酸11.4万吨/年、105%硫酸6万吨/年

③十二五期间总体缺口硫酸36万吨/年:其中自己用26万吨/年、商品量10万吨/年

2、预计“十二五”期间金衢地区、目标市场硫酸供需平衡情况

3、硫酸发展的瓶颈:

现在硫酸生产按原料主要可以分三类:冶气制酸、硫铁矿制酸、硫磺制酸

目前按原材料的分布构成:冶气制酸与硫铁矿制酸以矿资原为主导;硫磺制酸以港口便利为主导。

①如再上矿制酸则没有矿区资源,就无主导市场成本优势,甚至为面临资源危机。

②如果发展硫磺路线,内需缺口在20万吨/年新增需求量,按此需求建设则在规模上不够经济,原料采购和物流贮备等方面会面临大幅波动的风险。但是如果不上硫酸配套装置,气硫和亚铵又难以确保。如果上大硫磺项目(30万吨/年以上)势必与江铜打价格战。

4、矿资源枯竭是我们发展硫酸最大的瓶颈

①巨化现以高硫高铁为主导,硫铁矿为辅的生产平衡

以江西铜业为主导,广东为辅的资源格局。

②目前硫铁矿来源结构:江西铜业(德兴、永平等)年采购量:高硫:150000 吨, 低硫:100000吨 ;广东硫矿年采购:3000吨,对竞争对手江铜的矿资源依存度高达85%,如果没有新的资源基地,以后再发展矿制酸无异于与虎谋皮。

三、强化硫酸经贸工作存在问题

目前设想的硫酸大经贸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自身硫酸装置生产不稳定性和(复合肥已停产)己内酰胺扩产生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购销量带来不确定因素,给我们的硫酸经贸工作带来难度。

2、下游目标客户生产不稳定性

现衢州地区硫酸下游部分生产厂家开车极不稳定长期停车,如浙江汉盛氟化有限公司2010年转让南高峰,停车很久,环保问题,导致许多企业未能开车,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今年4月份停车至今未开车;目标市场总体有效需求大为减少。

3、现有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硫酸产品同质化普遍,巨化品牌优势逐步消失;下游用户以适用为原则,使得大量低价冶炼酸进入我公司现有硫酸用户。如衢州清达试剂有限公司优质客户都已经开始使用江铜硫酸,激烈的市场竞争无疑将降低硫酸经贸效益。

4、合作伙伴开展问题 现有硫酸优势的生产企业在衢州及周边地区都已经有商或经销商,且已经合作多年并建立了自己的硫酸销售渠道,如果我们要与其开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硫酸罐区的发展建议

2013年我公司年计划生产需98酸约186900吨,105酸61700吨,巨化硫酸厂的仓储能力相当有限,105酸仓储能力只有1500吨,98酸仓储能力4000吨,复合肥生产基地3000吨(另做他用),按600吨/天生产量,也只能拥有10天不到产量库容,而随着现在硫酸市场已经相当透明,经销利润已经相当的低,只有抓住市场机遇才能获取差额的利润;要充分发挥巨化产供销硫酸的整体优势,抓住市场机遇可操作性就必须增加硫酸罐区的建设。

1、以巨化自身为基础,扩建仓储能力3000吨;

2、“合作建库”的模式,同有实力厂家经销商建立储罐,发挥采购方的库区作用。

通过合理发展仓储,就能缓和巨化硫酸目前三条战线的平稳运行,确保巨化互供量,内供量,销售量,以达到大经贸合理运行。

五、结束语

虽然目前开展强化硫酸经贸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我们营销中心已经从事硫酸经贸工作多年,积累了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周边市场调查,后期衢州高新园区对硫酸需求将会继续增长;为后续的硫酸经贸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但在公司领导支持下,我们通过加强与硫酸优势的生产企业或经销商的真诚合作及营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硫酸大经贸工作一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单丹.巨化超前建设硫酸尾气减排项目[N].中国化工报.2011

第5篇:桃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生态宜居;居住区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城市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已成为提高其生活水平的首选。住宅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问题,它对巩固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住宅大量兴建,如何为居民创造舒适、安全、卫生、方便、文明、优美的居住环境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城市和社会的缩影,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水平,反映着人们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住宅又是使用年限很长的社会商品,住宅的功能、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影响到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用城市设计者的智慧,创造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生态生活社区。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合理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并使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三是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实现城市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集约高效转变。

2.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的发展演变进程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均衡分布和统一供给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单位大院的居住模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集中于一个大院内,居民的一切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均可以在一个单位内得到满足。居民的活动范围单调狭窄,人们的往来、交通基本上依靠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进行。这种城市居住小区在今天犹有留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建设思潮的变化,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呈现多元化的景象。从采纳传统的大街―里弄结构,到借鉴西方的邻里概念;从引入前苏联居住街坊的布局方式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应用推广;再到近年倡导的试点小区、小康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探索,我国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演化过程,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立体化、均好化的发展新趋向。

3.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现状模式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多采取封闭式围合结构,多以整个小区作为居住防御单位,使原本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孤立于城市空间。在规划上过分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分区,在布局上各成体系,很难做到土地的混合使用以及区内设施使用功能的复合交叉。

这种模式忽视了人在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单纯注重物质形体美学及其物质形体的功能结构,简化了居住空间的组织要素。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发展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生活在居住小区的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人们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之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4.1强化居住区与城市载体间的关系

著名建筑专家窦以德教授提出,无论是出于人本思想,还是城市与居住区的和谐发展,都不应该背离城市,在城市中创建孤岛式的“人间天堂”,而应重视城市这个大的载体,强化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使二者能够在功能上进行互补,加强城市各阶层居民之间的交往,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小区与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借鉴社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居住空间规划的小区模式,使之从物质决定论向以人为本回归。

4.2打造生态、健康、舒适宜居的可持续性居住环境

根据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更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在居住区生态规划设计中,就可以具体的以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通过生态的规划设计方法,促进居住区环境质量的提高。运用生态学规律,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的可持续性居住环境。

生态健康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主要应包括自然生态规划、经济生态规划和社会生态规划。

4.2.1自然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健康居住小区建设水平最主要的指标之一即为绿地率,绿地率一般应达40%以上。居住小区地面应有较强的保水渗水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混凝土(包括沥青混凝土)的路面,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居住小区中的次级道路、全部人行道、广场等,均应采用自然渗水型的路面材料。住区内地面材料的自然渗水保水,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节约水资源,即一方面要开源,另一方面要节流,在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以及生活污水汇集处理系统。当生活污水、废水经生物消解达标后,则可以用于居住小区内的绿化、道路清洁等用水。节流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中,采用省水的器具、设施等。节省能源和减少废物排放,是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应同时并举的技术措施。

4.2.2经济生态规划设计

应广泛采用绿色消费科技和绿色生产科技,逐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尽量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4.2.3人文生态规划设计

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家园,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居住区中渡过的,因此,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着力增强居住区的归属感,而建立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景观、文化娱乐健身广场,以及对本住宅小区开放的具有特色的活动、集聚、交流的空间。建立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生态健康基础设施,营造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环境,小区住宅多样化,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所选择。

5.结语

居住小区是城市有机系统中最面广量大的组成部分,犹如城市的细胞,居住小区在满足城市居住要求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其在承担城市功能、营造城市活力、塑造城市风貌等方面的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小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研究市场的变化,创新设计出市场需要的住宅建筑,使人们能够住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舒适的居住区。

参考文献

[1]约翰.西蒙兹著(美).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杨靖,马进.建立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观.城市规划[J],2007(9),47-53.

第6篇:桃花的诗句范文

1.宏观判据之一: 是否实现由以传统工业化特征为主导向以信息化特征为主导的“动力”转换,其基本标志是工业化水平指数是否实现了倒“U”型曲线从左侧向右侧的转换,这构成了评判城市现代化的第一宏观判据。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以第二产业产值(或传统工业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代表的工业化水平逐渐增高,工业化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导致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下降,而主要以信息化、知识化为发展动力的第三产业(或现代服务业)在城市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以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代表的工业化水平在整个过程中表现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先经历一个上升过程,到达临界点(最大值)后开始一个下降的过程,即呈现倒“U”型曲线的特征。该倒“U”曲线所表达的实质性的科学内涵是:城市的发展“动力”由以传统工业化特征为主导向以信息化特征为主导的转换。它可具体表现为城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产值逐渐增长,并且超过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足已“抵消或克服”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经济发展现实依靠自然资源和资本为主导转向依靠以信息和知识为主导的转换;城市财富集聚由依靠物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向依靠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建设的转换,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成为城市新一轮财富积累的核心。从衡量城市信息化的标准来看,国际学术界上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规则, 即在信息产业刚刚起步时,与IT产业相联系的经济产值中,几乎100%全部是IT产业本身所创造,随着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或扩散,在与IT相联的经济产值中,1T本身的比重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只占30%的份额时,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就达到了现代化所要求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信息产业自身所创造的价值占据由于信息产业带动整体社会所取得总价值的30%时,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可以被认为达到了 (信息时代)现代化的要求。因此,一个城市只有完成了由工业化、城市化特征为主导向信息化、知识化特征为主导的“动力”转变,基本实现了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 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城市的工业化指数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即仍然处工业化时代,则不能承认其实现了现代化。

2.宏观判据之二: 是否实

现了由发展与公平的“两难”境地到“双赢”局面的转换,即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财富的不断提高,人均财富的差异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在发展与公平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这构成了衡量城市现代化的第二宏观判据。

追求社会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和共同的期盼,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必需具备的社会目标与伦理准则。1975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研究人均财富差异(公平问题)与人均财富增长(发展问题)之间的关系时,首次发现公平与发展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的规律,学术界亦称“库兹涅茨曲线”。即以人均财富为横坐标, 以人均财富差异为纵坐标,在人均财富较低时,随着人均财富的增加,人均财富差异逐渐增大, 当差异达到临界最大值之后,再随着人均财富的增长,则人均财富差异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整个变化过程呈现出一个倒“U”型曲线特征。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此种关系仍存在一定的争议(KristinJForbes,2000),但它仍不失为一个经验性的、普适性的规律。该倒“U”曲线实质上揭示了入均财富积累与社会分配之间对应的内在基本规律,也揭示了财富累积对社会分配机制所带来的内在冲击,尤其是在该倒“U”型曲线中, 由人均财富差异的临界阈值所标识的这种“阶段性”,为评估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了基础性的宏观理论判据。研究表明,在整体上,中国城市目前的人均财富差异指数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还没有跨越倒“U”型曲线的临界转折点。

3.宏观判据之三: 是否实现了由环境与发展的“两难”境地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局面的转换,即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环境质量获得不断的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构成了衡量城市现代化的第三宏观数据。

1990年美国环境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美首次提出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e,EKC),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高,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由低到高,当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呈现出从高到低的发展趋势,环境逐步得以改善和恢复,整个过程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后来美国哈佛大学的帕纳约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恩和马里兰大学的科斯埋塔等人从不同角度对此曲线进行了证实研究,予以验证。例如,美国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000美元时,城市生态环境才开始出现根本好转,日本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时,才出现此种情况。城市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独特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下,其发展最终受制于自身环境容量的限制。研究表明,虽然中国少数一些城市初步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双赢,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城市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即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况之下,尚未达到其转折点,更未处于环境质量从根本上实现好转的倒“U”型曲线的右侧部分。

4.宏观判据之四: 是否实现城市运行模式的“生态化”和城市“生态服务价值”随着城市财富总量的增长而保值或增值。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存在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时时刻刻在享受着生态系统提供的多种服务,即学术界定义的“生态服务”(Eco・ logical Services)。1997年考斯坦塔 (Constar~za)教授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全球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

结果。1 99 8年卢伯钦科(Jane Lubchenco)教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对“生态服务”及其价值作了专门的解释。最新计算结果表明, 1994年全球“生态服务”总价值约为33万亿美元,而1998年全球GDP约为28万亿美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1。17倍。目前,一方面全球经济每年大约以1万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另一方面全球“生态服务”却在不断地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不断地被削弱和蚕食。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只有做到从自然的索取与人类对自然的馈赠达到动态平衡,实现“生态服务价值”的保值和增值,即保持1,17这个比例得到稳步提高或至少保持不变,人类永续发展才有必要的、最终的安全保障。本文认为城市作为人类创造的、特殊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毋庸置疑,其运行也必然应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 即与大自然一样,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匹配的整体。因此,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也必然是一个生态化的城市,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实现了现代化,其基本判据标志是:城市“运行模式”是否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实现了“生态化”;城市的“生态服务价值”是否实现了随着城市财富持续增长而保值或增值;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否实现了向逐步消除城市“生态赤字”的方向转换,基本实现城市“碳氧平衡”,迈入“永续发展”的门槛之内。该宏观判定准则着重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否平衡与协调的宏观层次上,对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予以评判,同时,它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现代化城市发展所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

5.宏观判据之五: 是否实现了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 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呈现 4倍或10倍的跃进。

第7篇:桃花的诗句范文

邮区中心局推行实体化运作已有两年,辅助邮区中心局从2008年开始实施责任中心全成本损益核算办法,责任中心全成本损益核算办法实施后,促使中心局在观念、管理思路、内部改革和作业组织优化方面必须要进行改变。这种改变也为我们推动中心局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升实体化运作水平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随着邮政公司化运营的不断深入,中心局实体化运作水平需要不断深化才能适应这种变革。个人认为中心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化实体化改革的各项措施,不断提升中心局的运营水平。

首先以优化内部作业组织流程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网运部门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部门,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62.2%,减员增效是中心局降低运行成本的主要着力点和关键点。但随着邮务类和速递物流类业务量的持续增长,如果仍沿袭传统作业方式就要扩大外延再生产,增员势在必行。损益核算后中心局的工资总额是效率导向的,倒逼之下只有用新思路、新举措深化内部作业流程的优化和改革才能化解增员的压力。

1、生产管理实行精细化,提高人员工时利用率。

对生产作业模式进行了细分工序的改革。例如将转运部门以往的整班制24小时轮班作业,调整为根据生产作业流程和生产实际情况细分成14个工序,按照工作量忙闲时段和作业时段配置工序人员,做到生产中有事有人、无事无人,事多人多、事少人少,工间整段空闲时间作为职工休息,提高了人员利用空间和工时利用率,例如 2008年完成转运总包交换量2239806袋,同比增长了23%,但人员却从2007年的42人减少到2008年的36人,实现了负增长。

2、推行同工种、跨工种交叉作业。

例如今年3月份前镇江区进出口速递邮件的分拣封发工作仍然是由辅助中心局负责的。由于近几年来速递业务量增长很快,速递分拣人员缺编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工作量增长而人员不增加?形势所逼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实践。在采取了普邮分拣人员到速递分拣车间实行同工种间交叉作业的方法仍不能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推行了跨岗混合交叉作业的方式,即从转运部门每天抽调转运员协助速递分拣部门处理邮件,有效解决了速递分拣人员紧缺的问题。这同集团公司推行的“全能工”不谋而合。去年镇江辅助中心局就处理速递进出口业务量308万多件,同比件数增长了38%、出口特快重量增长了76%,在缺编15人的情况下实际人员未增加一人。

3、加大区内邮运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网路运行效率

针对我局每日组开的市到县区内邮路去程到达县局后存在要衔接县局出口邮件返程、驾驶人员和车辆在县局存在较长空闲等待时间的问题。为综合利用网运资源提高运行效益,要用这段等待时间将一、二频次区内邮路合理延伸至县局共计11个乡镇支局带运其进出口邮件,在提高了驾驶人员工时、车辆利用率和运行效益同时也为县局分别节省了2条县内接力邮路的运行成本,有效提高全区的网路运行效率。

其次以精细管理强化成本费用管控力度。

充分利用本局开发的基层单位损益核算系统对成本预算、执行加强成本动态和精细化管理。

例如:对运输和修理费用的管理。

运输费用和修理费用一直是中心局变动成本的大头,我们根据局核定的全年预算费用,对部门所有大中型邮车全部建立单车运行台帐档案(台帐项目包括车号、行驶里程、油料定额、油料费、修理费等相关运行费用),每月定期分析车辆运行费用支出情况,并按月进行通报。其次,对车辆修理实施严格的送修申报、审批及修理过程跟踪制度,车辆送修和费用必须同通过损益核算系统上报预算经部门领导审核后才能执行,同时通过核算系预算执行的偏离情况查询,动态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把以往事后算账转变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上来,损益核算结果与责任人绩效挂钩,有效控制成本费用,同时也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第8篇:桃花的诗句范文

剑熔,男,原名李建荣,60年代出生在陕西富平,系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铜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诗文集《山野风铃》,诗集《风牵着的手》、《家园书》。在《诗刊》、《中国铁路文艺》、《阳光》、《天津文学》、《延河》、《飞天》、《山东文学》、《青海湖》、《黄河文学》、《西北军事文学》、《椰城》、《上海诗人》、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江南》、《诗歌月刊》、《绿风诗刊》、《雪莲》、《散文诗》、《诗选刊》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字。

一场春雨从去年大醉中醒过来

雪花渐渐的远去了

而一场春雨

从去年的大醉中醒过来

风活动了一下受寒的腰身

开始在这个春天把草们叫绿

把花们叫开,把河水叫醒

这个春天,比以往来得早

草们挺胸的瞬间撞到了露珠

花们微笑的瞬间招引来蜜蜂

鸟鸣,被春雨过滤着,越叫越亮

越叫越脆。春雨贵如油

田地,山野,城市,村庄的掌心里

溢出的香被风牵着

走东串西

这个春天像一个魔盒

从盒里掏出一场春雨

把大地的万物催生

风一吹,到处是灵动的诗句

和你一起去看桃花

三月来了。桃花露出了笑

一场雨飘下,那是春的魂把甘露注入大地

一场风吹来,那是春的手在抚摸万物

一场残雪落下,那是桃花雪挽留冬天的遗憾

三月来了,和你一起去郊外看桃花

桃花从树枝的骨子里抽出来

一瓣一瓣的开放

凝成一团朴素而又靓丽的风光

和你一起去看桃花

索性坐在一朵桃花的心上

看她的秘密随笑脸泄露

风情万千

三月来了,选择这个幸福而又多愁的春天

和你一起去看桃花

花朵暂短开放的过程里

诗意也有了响动

乡村桃红

掩映在桃花里的乡村

知道幸福的滋味。是不是这桃花源

让乡村多出诗意的翅膀

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

此时就像一朵正在受孕的桃花

让风吹着,雨淋着,或者蜂采着

在肥沃的乡土支撑下盛开着

桃红。这一抹彩云

搭在乡村的肩上,飘在乡村的背上

手臂随季节轻轻一挥

一个个汉字悬在了树枝上

桃红在乡村

留下的芳香和美姿

挂在人们微笑的嘴上

赶也赶不走

守望桃花

阳光下,一朵桃花

刚伸出手指,就被跑来的风隔开

桃花无意放飞了心中金色的

梦想

睁开眼来

到处是自己的影子

守望桃花

桃花的心里已没有

秘密可言

看她甜甜的微笑

灿烂了这一个春天

记住她的名字

一位漂亮的女子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

她的名字

在春天叫起来特别亲切

面对她喊一声:桃花开了

她便敞开山的胸怀,绿的思绪,水的温柔

花的芳香。与鸟鸣一起拥抱你

风也多情的跑过来

扯扯你的衣角,你的脑海会永远记住

她的面容,她的名字

桃花源。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从陶渊明的文字看《桃花源》

不认识陶渊明。甚至怀疑

流传下来的像是不是他本人

但我认识他的《桃花源》

一生里的金篇玉文

认识他笔下的

仙山,秀水,鸟鸣,幽径,桃源

他笔下的山,万卷文章里厚重的字

他笔下的水,流淌在纸上灵动的韵

他笔下的鸟鸣,春天萌动中写意的停顿

他笔下的幽径,脑海翻动出长长的诗行

他笔下的桃源,画龙点睛的妙笔,和绝唱

第9篇:桃花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体育设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张,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体育设施建设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但目前我国城市体育设施普遍不足,人均配建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体育设施可分为城市、区(组团)和社区、小区四级,其中小区级体育设施是最基础的,以小区居民为直接服务对象,与广大群众的接触最为密切。

1、体育设施配建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针对体育设施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普遍缺乏量化指标。主要文件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2005)前者将文化与体育设施用地合并控制,指标难以区分;后者内容较全面,但层级概念划分笼统,对现实中具体的居住小区(楼盘)指导意义不强。有的地方性规章只是对上述文件的简单重复,并未进行有效细化。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2010年颁布的《重庆市住宅项目配建体育设施规划管理暂行规定(试行)》中,以居住小区的总户数为等级划分依据,提出配套要求,在对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2、当前城市居住小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问题

不同层级的体育设施中,社区和小区级设施由于规模小且分散,往往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小区级的体育设施,因涉及到具体项目和开发商的主观因素,难作出统一要求。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体育设施配建种类单一、数量不足,很多小区的健身场地甚至被改作停车场;二是规范性文件缺失,操作性不强,对小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硬性施配建要求;三是小区管理滞后,不能及时对体育设施保养维护,器械损坏严重;四是小区体育设施属性不明确、定位不合理,经营性和公益性结构划分不合理。

3、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资源短缺的原因

3.1 对群众体育事业重视不够

我国的体育事业偏重于竞技性培训,体育设施的建设主要服务于比赛和训练,缺乏自上而下的层次性,未能充分发挥服务基层群众的社会功能。不仅在硬件方面,软上诸如体育文化底蕴不足、基层体育组织缺失等也亟待改善。从当前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来看,体育设施配建仍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监管。虽然很多现代化小区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美化塑造,但体育设施建设却没有得到改观。开发商主要是依据市场的需求以及成本和收益的权衡来决定配套的各项要素,有关部门也没有将体育设施配套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居住小区内部体育设施多为简单的单杠、双杠、健步器、转盘等器械,少有室外标准健身场地。

3.2缺少有针对性的体育设施规划

体育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城市规划中普遍缺少对体育设施规划的深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从宏观层面确定市域、分区指标及布局区域性体育设施,难以涉及到居住区内部的问题。即使有相关内容,也多是参照现有国家标准,不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

3.3逐利行为妨碍体育设施建设的完整性

居住小区开发商为快速回笼资金,普遍采取分期建设的方式进行开发,这样就为其降低体育设施配建的标准提供了漏洞。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少开发商将本应在入住时同时完工的体育配套设施推迟到二期、三期来建, 最后通常是体育设施用地大幅缩水,甚至被挪作他用。这样就导致众多较大规模的成熟居住小区内部体育设施配建严重不足,小区居民的健身权益受到侵害。这其中,也反映出相关主管部门监督与验收机制的缺失。

3.4体育设施的公益性推进力度不够

有的居住小区内部虽然体育设施配套完善,但居民仍感到无体育设施可用,原因就是体育设施商业化运营过多度公益性推进不够。一些小区从单纯的盈利角度出发,对体育设施采取商业化管理,而且使用价格不菲,将大部分居民挡在门槛之外。这样就造成了体育设施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大量体育设施利用率较低甚至闲置,一方面普通居民却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可用,造成较大的社会浪费。

4、完善居住小区体育设施配建的措施

4.1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规范性文件

加强相关规范的制定是完善居住小区体育设施的基础。目前执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 》己相对陈旧,不能适应基层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各省、市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适时制定新的法规、条例,并加强监督管理。对于居住小区项目的开发建设,要把体育设施作为必须的配套工程,并根据小区规模明确配套指标和类型。还应广泛征求广大居民的意见,及时进行信息公开,把居住小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4.2以规划强制性确保体育设施配建

在各层次规划编制中和项目手续办理时,要对体育设施配建提出强制性内容和建议性内容。体育设施配建作为设计方案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报审项目方案时应明确配建的规模和形式,不符合标准不得通过。在小区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图施工,不得随意对设计方案进行更改,要确保体育设施与项目主体一起施工,一起交付使用。同时要加强小区建成后对体育设施利用的后续监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缩减体育设施用地规模或改变其用途。

4.3加强体育设施的维护及应用管理

体育设施如果因为损坏而闲置,是资源的极大浪费。首先,要制定鼓励性政策督促责任人加强管理,掌握各类体育设施的使用状况,及时进行维护。有关部门应给予经费扶持和器材支持,提供针对不同居住群体的多样化健身设施。再者,要注重体育设施使用的公共导向,对公益性体育设施比例设定下限值,同时通过税收等优惠、鼓励措施降低商业体育设施的使用门槛,使更多的小区居民能够方便享受到健身的乐趣。还有,要提高小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使其共同参与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管理、保护中来。

4.4增加老居住小区体育设施配置

老小区通常体育设施比较匿乏,但由于土地资源少、价格成本高,建设室外体育场地和设施往往受到限制。要深入挖掘老小区的潜力,对部分建筑与场地进行综合性整治,在不改变原有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达到改善小区体育设施的目的。如可以与绿地结合布置健身器械,或充分利用建筑顶层作为室外健身场地,还可以将退城入园腾出的小企业厂房改造成为体育馆或健身俱乐部。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更要严格按标准配建体育设施,对历史欠账进行弥补。

4.5建立区域体育设施共享机制

社会共享是优化小区体育设施配置的重要手段。有的居住小区体育配套设施丰富,却仅供本小区居民使用,有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完备,但排斥社会人员进入,这无形中阻碍体育设施价值的最大化发挥。要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构建跨系统的体育设施协调共享机制,达到 “多方建设、统一组织、全民共享”的理想效果,更好地通过全民健身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乔君.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规划的构想[J].体育科学,2004(2):4—5

[2]王华淳.重庆社区级体育设施配建规划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10(5):7—8

[3]朱丽颖.浅谈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规划[J].规划与设计,2008(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