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

民风民俗手抄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风民俗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风民俗手抄报

第1篇: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

今年是2009年,也正是祖国60周年大庆活动。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我们有幸参加了“阳光体育长跑活动”,准备一同与祖国欢庆这个日子。

在2008年11月份,学校组织了我们进行长跑活动。同学们都很兴奋,把课余时间全部用在准备这个活动中。我们都明白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既可以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也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我们的体质。这次活动我们的长跑路线时:太原——郑州——开封——武汉——岳阳——长沙——韶山——广州——东莞——深圳——井冈山——南昌——曲里——济南——邢台——石家庄——西柏坡——北京共十八个城市。每当跑到一个城市时,同学们都积极收集关于这个城市的资料,并且还通过制作手抄报,写日记来加深自己对这个城市民风民俗,风景名胜,名人逸事的了解。因此我们也体会到了我们的祖国是多么富饶,多么美丽,多么伟大!我们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我们通过各个方面了解了每个城市的特点,同学们对外界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说长沙。

在寒冷的冬天,阳光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满足的温暖,我们来到了美丽的长沙。

位于长沙之西的“岳麓山”。这里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林壑清幽,景色秀美。是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名山胜地。岳麓山春天满山葱绿、杜鹃怒放;夏日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景色宜人。古人赞誉其“碧障屏开,秀如琢珠。”岳麓山也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这里长眠了时期为帝制,实现共和而献身的先烈;为舍生取义而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还长眠了时期为抵御外侮而浴血疆场,以身殉国的中国军民。我们站立在一处,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种说不出的感受。

第2篇: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农村;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18-01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改变以往的“难、繁、偏、旧”的特点,编制出符合时展需要、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课程。[1]作为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教材、环境、人力、网络等各种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服务。在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有着不同于城市的独特课程资源。笔者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把教材当蓝本,适度进行拓展学习

教材是由课程专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挑选、合理编排的教学材料,是核心课程资源。它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所凭借的文本,还对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丰富经验、提高修养、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实践创新具有积极作用。然而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扩充和修改,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比如,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都在报道灾情和救援。这时讲解《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可以促进学生了解救援队员不顾个人安危去实施救援的精神,可以加深学生对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理解。再如,春天来临,百花盛开,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描写农村春天美丽风景的文章,引导他们去观察春天的田野,记录春天的变化。

二、把变化当起点,灵活利用生成资源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学生的情况,在上课时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回答、变化。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作业,每一句回答,都是一种生成性课程资源。教师要主动地利用这些教育时机来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灵活地运用生成性课程资源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用心把握,机会无处不在。利用课堂中的情形进行即兴造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能够增加幽默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当提问用“争先恐后”造句时,学生都举起了手,老师可以根据班内的情境进行造句示范:“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希望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把社会当课堂,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在上个世纪,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社会即学校”,主张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来对学生进行教育。[2]在广大的农村,广袤的田野风光、各种不知名的动物、传承千年的农村习俗等都是生的的课程资源。比如在寒假里结束后,可以设置一节作文课――《欢欢喜喜过大年》,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了解民风民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自然环境之外,还可以借用校园文化环境创设的机会来进行语文教育。校园中的一些提示牌可以写上富有诗意的语言,比如,在草地旁边写上“别踩我,我怕疼。”拟人手法的应用可以给学生一种进入童话世界的感觉。活动照片、手抄报、书法专栏、黑板报等校园文化可以向学生展现一个多彩的校园生活。校园广播可以给学生创造出浓郁的听说氛围,使环境中充满真、善、美。

四、把网络当工具,学习甄选海量信息

在信息时代里,网络已经成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互联网上有海量的信息可供利用。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上网知识,比如如何使用搜索工具寻找相关网址,如何进行网上咨询等。网上的信息虽然很多,但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抽取出自己需要的知识也是一种能力。当学习过《种瓜得豆》一文后,教师可以在布置一项需要互联网查询的作业:“请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知识,谈谈你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这项作业一方面鼓励了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在面对各种不同声音时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引导他们树立批判性吸收的学习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拒绝网络沉迷、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也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任务之一。

五、把活动当教育,强调语文的实用性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活动很多。一场文艺晚会,里面会含有文学性的节目,主持人要有精彩的发言;一张手抄报,里面要有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展示自己的书法功底。像故事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一类的活动更是以语言应用为主。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开展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语文应用的指导,拓展其知识视野,触发他们对语文的思考。

教师只要从根本上转变旧的课程观念,立足教育实践,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可以冲破拘囿,迎接农村语文教学的灿烂明天。

参考文献:

第3篇: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为开展“百万中小学生春节感恩活动”,切实培养学生尊敬长辈,感恩亲情的良好行为品质,在寒假到来之时,我校积极开展“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感恩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1、放假时学校做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在信中,除要求学生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假期安全等内容外,还特别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加强对孩子个性养成的教育,教育孩子要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做有良知的人,树立起以后努力工作,回报社会,汇报父母的信念

  2、布置学生注意积极参加春节期间的大拜年,赏花灯等传统民俗活动。

  3、开展感恩留言活动,按教育局要求,我们正在放假,就以校讯通的形式将要求发至学生家长手机上,学生家长督促学生上“文明网”完成任务。

  4、开展“一日帮父母做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帮父母做一件事,开学后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谈帮父母做事的典型事实,并谈切身体会。

  通过开展“感恩活动”,学生们普遍感受了接受了一次教育,尽管这一活动已告一段路,但学生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长抓不懈,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开展学生感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雪花飘飞的日子又过去了,一个快乐、健康、文明、有意义的假期瞬间而过。回顾20xx年的寒假生活,我校结合区少工委相关文件精神及学校特色,以“红领巾和谐过大年”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等良好的品质,通过各项体验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提高了我校全体同学的综合素质。

  寒假,不仅是老师和学生休息调整的时间,更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体验社会生活的好时机。为此,上学期结束阶段,我校向每一位学生下发了《学生寒假生活反馈表》、《致家长一封信》。知道学生根据学校要求开展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家庭、开展寒假生活中各项活动。通过一个寒假的学习和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作一个总结。

  一、 活学活用,融洽亲情

  寒假期间,学校要求学生抓住春节走亲访友机会,自制一份贺卡,书写一副春联,剪一副窗花等形式向身边的人送去一份新春的问候。亲戚朋友也对这一形式表示热烈欢迎,认为这样有助于加强孩子们在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尊老孝敬等方面的意识。

  二、 自我安全意识教育

  学生目前还处于学习成长阶段,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校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认真学习安全用水、用电、交通安全等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我校不主张无节制的玩,而主张学习与玩兼而有之。寒假期间,一些学生盼望着过年获得压岁钱,能够尽情的玩。针对寒假过年这一特殊情况,我校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假期学习计划,计划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做作业,引导孩子多阅读报刊书籍,开拓视野,关心国家时事。通过这一举措,让学生在玩的同时没有忘记学习,开学的时候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收心。

  三、 扩大社区影响

  社区的红领巾活动是我校暑假、寒假期间的特色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在放假的第一天就要与所在的社区或居委会取得联系,要求家长在假期中督促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实践活动。本次社区红领巾活动为了扩大影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求学生做好资料(记录、照片)的收集,开学的时候将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事迹粘贴到宣传栏里,让更多的学生看到后参与其中。同时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填好反馈表。本次社区红领巾活动受到了好评,获得了学校附近几个社区的认可,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没有对这一活动感到无味。

  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成长档案袋,进一步健全了我校的德育网络。寒假并不长,但在精心策划和充分动员后,使今年寒假具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收获和意义。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赢得了多方的肯定和赞誉。这激励着我们来年要创新,获得更大的进步。

  学校春节活动总结

  根据x文明(x)3号《关于深入开展x“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协助和参与下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和读书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x宁”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20xx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最好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第4篇: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为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大部分教师还是没有把学生从繁琐机械重复抄写中解脱出来。语文家庭作业书面作业多了,机械训练多了,既不能丰富生活积累,培养创新思维,更不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所以我们布置语文家庭作业应该讲究形式多样化。既要有书面的,也要有口头的,既要有动脑思考的,也要有观察生活的,既要有语文活动的,也要有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各门学科交融的。在少教多学的语文课题研究中 ,我们就小学高年级家庭作业多样化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让学生乐于接受,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

一、高年级家庭作业应在生活实践上有突破

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把家庭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将生活充实到学生的家庭作业中,就为语文家庭作业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作业新的生命。要改变传统的家庭作业的内容,就要布置一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具有时代气息的作业。如教学《鸟的天堂》前,我按照导学案布置了一道“我是小小导游”的家庭作业。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解说词,然后让学生在家里做演讲准备,为学生课堂小组交流做准备。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把生活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素材。又如教学学校地方教材《最美家乡油菜花 》时,我精心设计了“挑战节目主持人”的家庭作业。我在家乡举办油菜花节之际,让学生利用放学后时间或周末去油菜花旅游地踏青、赏花,了解当地土特产并拍成图片;再让学生分成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然后让学生在家里尝试做节目主持,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准备。因为学生参与了这些有趣的体验式活动,课堂中的学生参与意识浓厚,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高年级家庭作业在学生自主上应有所选择

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改实践中,我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克服了以前的硬性作业,避免了“一刀切”,设计了“阶梯式”家庭作业。教师在设计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家庭作业,针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差异和个性特点,设计不同等级的作业,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的空间。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作业内容:1.查阅资料,你了解了哪些民族的什么风俗?2.拓展性阅读:仔细品读梁实秋和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3.课后作业:(1)习作《家乡的春节》。春节刚刚过去,鞭炮声还回响在耳边。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那么,请大家课后都来写写属于自己的春节。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要写出自己的特点。(2)办一期民风民俗的手抄报。我给同学提出学习要求:以上三题作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至少一道题的家庭作业自主完成。

三、高年级家庭作业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第5篇: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

“创新学习活动实践课”是课程渗透式的专门训练课的延伸。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内、外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一条不可缺少的途径。为了使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有效,我根据家乡湖南省醴陵市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活动主题。乡土文化资源是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交汇点之一。进行“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的探索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家乡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下面我以《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为主题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多角度自主选题,提高学生的自我设计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空。

在确立研究主题的过程中,我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初步结论。活动形式上,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小组的人数不限,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醴陵乡土文化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盛产陶瓷、鞭炮烟花,有“瓷城”的美称,且已获“中国花炮之都”称号,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醴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胜古迹甚多。首先,我让学生自主确立自己最感兴趣的具体研究内容,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小主题的设计,制定小组活动的计划。在此环节中,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自主地到社区中和有关乡土文化的网页上收集相关信息。学生们通过搜集、讨论,确立本人或本组所研究的小主题,如“釉下五彩陶瓷的调查”“认识醴陵烟花”、“了解家乡民俗风情”“走进醴陵文化名人”等。不仅如此,他们还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确立了恰当的活动形式,选择合适的探究方法,并且预设了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的方法等。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我设计的能力。

二、多形式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资源,强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悟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开展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形式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

案例一:小主题——“了解釉下五彩陶瓷”。

学生先独立上网查找资料,了解釉下五彩陶瓷的历史、种类和特点,再与本组所有成员利用周末共同到东方红瓷业公司了解釉下五彩陶瓷的生产情况和销售情况。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调查、访问,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了釉下五彩陶瓷的制作工艺。我还让学生也来尝试设计制作一件陶瓷作品。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他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亲自设计制作出许多奇妙构思的陶瓷。回家的路上还感慨万千:制成一件陶瓷艺术品有多么不容易啊;我发现陶瓷艺术品越来越受欢迎;我知道一件釉下五彩陶瓷的制作工序很不容易……

案例二:小主题——“调查家乡民俗风情”。

该组学生对醴陵的传统节目《思情鬼歌》的表演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和研究,对传统音乐的传承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意见。有的学生对农村现有的民风民俗“七月鬼节”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网络搜索、查阅书籍收集关于鬼节的来历和有关信息,并通过请教家长、采访当地的老人等途径,收集了有关家乡鬼节的相关信息。有的学生还全程参加整个祭祀活动的过程,从而了解了家乡人在过这个节日时的一些独特的习俗,并针对某些陋俗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

活动过程中,我还不断提醒学生注意把在调查研究过程当中那些动态的、真实的体验、感受和成果及时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包括读书笔记、学结、心得体会等。活动后,我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数据、材料还进行了整理、分析与归纳。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心理承受和社会应变能力,还提高了处理即时问题的技巧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家乡特色文化,丰富了课外生活,增进了对家乡挚诚热爱,可谓一举多得。

三、多元化展示评价,发展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成功是人人渴望的,它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欣喜的感受,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在成果展示阶段,我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逐一展示出来。这些成果既可以是显性的,如搜集并整理的有关乡土文化的资料,也可以有隐性的成果,如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经验体会、活动反思等。我还鼓励学生用最能表现活动效果的方式来展示。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最有创意的,有的同学制作PPT展示,有的同学以手抄报,情景剧表演等形式来展示。展示之后是评奖,我设置了“优秀组织奖”“积极参与奖”“最佳访问奖”“最佳记录奖”“最佳设计制作奖”等多种奖项。我把评比权交给每个小组的成员,让他们在讨论和评议中产生。活动结束后,我还让学生填写好活动评价反思表,有自评、互评,有过程评价,也有成果评价。这种评价反思方式是多元的,重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以前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能实现的。在互评和自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欣赏他人,宽容他人,也懂得了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同学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

“丁伊睿真是个好组长,她总能照顾到小组的每一个同学,热情地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

“在调查研究时,赖宇不怕冷遇,不怕拒绝。这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

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具备一种尊重关怀他人、民主平等待人、团结合作共事的品质和善于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和信息的能力。有的同学在总结反思中这样写道:“纸上得来总觉浅,通过调查得知醴陵瓷业的今天离不开技术的开拓创新,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搞一次调查活动真的很不容易,如果没有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哪有今天的收获。”……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无法获取的宝贵财富。

第6篇: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激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67-01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难题。我们农村初中更是如此。学生作文往往题材狭窄,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言不及义。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总绞尽脑汁,但写出来的文字总觉得平淡无味,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呢?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 寻生活趣味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语)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五彩斑斓的,关键就是你是否注意观察。观察,能够因“仔细察看”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一件事物,因而也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描绘一样事物。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文中对外祖母的描写饱含深情。如写头发:“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这样贴切传神地描写,使我们如见其人,正是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塑造出了这么一位读来亲切、独具魅力的人物形象。

又如《背影》、《春》、《济南的冬天》等许多名篇佳作,也正是因为作者“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才给我们展现了无比灿烂的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各种人和事,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而农村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我们可以着力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农村生活及周围生活中的材料。譬如假期里,孩子经常喜欢去钓鱼、钓虾。到农忙季节,老师可以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既体会其间的甘苦,又能观察自然界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临近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更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各种民俗民风,体会展现具有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节日习俗。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农民学习,去观摩农村生活,描写田园风光,去观察农贸市场,叙述老百姓的故事。或者也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观德育基地、开展班队活动、观看爱国影片。这样,真正走进农村生活,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象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的欲望必定会增强,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2 品阅读甘味

农村初中的学生普遍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相对于城里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弱,眼界狭小。另外,一般的父母只要求孩子考好成绩,不少家长把课外阅读当作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再加上进入初中以后学业负担加重,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趣味。平时笔者极力提倡学生多看新闻、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如《读者》、《格言》、《美文精粹》等,学生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摘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在课堂上朗读“我最喜欢的短文或片段”,推荐课外阅读,说说课堂体验或心得等。这样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3 仿名家笔法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作文也和学习绘画、书法一样,进行模仿,也是必经的学习阶段。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爽快地说: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

初中语文课本上选编的课文都是名人名家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是很高的。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可以让学生也去尝试刚学到的方法。如学习了《童年的朋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同学,抓住人物的一两个特点来写外貌和神态。学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后,也回忆自己的老师,围绕老师的特点选材,试结合叙述和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这样的写作效果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提倡学生学以致用,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4 激成就之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白费力气的无结果劳动也变成令人厌恶的,使人糊涂,没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孩子。假如孩子们看不见自己的劳动成绩,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他们的心上就会结冰。”

在作文中,对学生不可求全责备,要多鼓励,以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不仅会挫伤自尊心,还会打击他们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

第7篇: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在现实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重升学轻素养、重知识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旧的教育观,依然困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程有了,却只成了一种摆设。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机械的传授与训练,严重束缚了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空间,容易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和惰性,从而丧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就是浪费时间,不如把那些时间多做几道习题、多背几篇课文,可省就省,于是就用课堂上的提问代替学生的实践。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很可能成为只会死啃课本、墨守成规的书呆子。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长远发展,创造机会,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因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形成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语文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是获取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开放课堂,提供实践空间。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教材里面除了有知识点,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通过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1.多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有着独特的体会。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扮演角色,让学生亲身经历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强化感受,引起共鸣。如讲《“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母亲、父亲、和巴迪。通过角色的演绎,学生不仅从中体会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展示了自我,使个性潜能得到发展。

2.多做。俗语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智慧出于手指尖。语文实践也一样,从文字到物体,心灵手巧是相互促进的。因此,让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动手做做,亲身体会、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合作精神。如开展“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分工合作,然后根据所搜集的资料,人人动手,同心协力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精美的手抄报。通过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多画。语文教材有很多可观性的内容,里面有许多图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动手为课文配上图画。如学习《鲸》一文时,老师在讲解鲸的呼吸和睡觉的生活习性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鲸在呼吸时喷出来的水柱形状和它们睡觉的样子。学生通过描绘,对于鲸的生活习性理解更深刻,也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课文的兴趣就更浓了。

4.多说。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把握机会,展示自我。辩论会是一种能砥砺学生思维、锤炼学生快速表达能力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根据教材多开展这类活动。如《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下,我们像花生那样不表现自己行吗?教师可抓住这一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辩论活动,通过正反方学生的唇枪舌剑,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实践领域。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条件,组织各种活动,拓展实践领域,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向社会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语文实践机会。

1.立足家乡,挖掘实践素材。如通过征文、摄影等形式,开展“夸夸我的家乡”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语文素材积累,发展语文素质。

第8篇: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教学必须源于生活,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将所学的内容还原生活,并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在农村,社会资源如此丰富,社会背景如此广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语文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一、农村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农村语文教学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原本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长期以来,片面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思想并没得到切底的改变,尤其是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语文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还屡见不鲜,学校、教师只盯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呆在教室抄课文、写汉字,足不出户,埋于题海,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

有不少学校的管理思想也不能和教学改革相统一,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语文教师教学效果,仍停留在知识点讲得透不透、全不全,文章分析得深不深,固然这些不可或缺,但学生领悟多少、能力培养多少这才是语文课的命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偶尔出现“游戏”、“演讲”、“辩论”等,马上就罩上“花架子”的罪名,甚至认为“不务正业”。如果教师敢把一节课放给学生的话,那就更不可思议,甚至都有被停课的可能,面对语文课程改革,不少教师也只能“蜻蜓点水”。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求农村语文教师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引导、合理运用农村丰富资源。

二、转变思想,让生活实践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

1.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学校要想把语文基础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就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创造一切条件,整合各类资源,努力把家庭、社会、自然结和起来成为学习对象,并纳入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合理的生活空间。并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基础上,努力构建课内外相结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大语文课程体系。比如,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实践的,学校要提供实践的空间,需要开设各种活动的,要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资金等,同时还要注意编排可供语文学习的校本课程,最终使封闭的、只注重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的教学,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2.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

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白,语文教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找准语文教学的目的,努力使自己思想观念转变过来。其次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得自己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将语文学习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切底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记硬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并把它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3.评价体制的改变

首先改变学校的评价体制。再也不能将升学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的唯一标准,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把培养适用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首要标准。第二,改变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体制。不仅要评价教师教的水平,更要把学生学的效果、学生课堂表现以及能力的发挥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

4.要把考试制度的改革落到实处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 年就说过:“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可如今农村很多学校仍然把考试作为升学的唯一标准,语文的考试内容虽有所革新,但城里农村统一试卷,能贴近农村生活的内容却不多。因此,要根据地方特色确定考试的内容,并且不能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运用多种策略,让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相结合

1.努力打造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与生活相结合

首先,不能把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教室里,要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比如《春》、《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就可以把课堂放在农村大自然中间,让学生在自然中间尽情去体会、去感悟,这样既可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即使是在教室内教学,教师也应该架起书本内容与生活相结合的桥梁,应借助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就拿“字词”教学来说,要让学生不仅会读、会写,更重要的让学生知道这些字词在生活中怎么用,在哪些场合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感悟上都可以和生活相结合,如《我的母亲》的教学,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上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去体会、感悟。诸如此类充分说明,只要有心,在细微处都可创造书本内容和生活相结合的可能。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语文在活动中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学生运用语文的最佳途径。因此要开展好各种活动,让语文在活动中活用。可以让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比如学完“民风民俗”单元后就可以让学生去农村搜集有关家乡民风民俗的特色,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知识在生活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辩论、课本剧、读书笔记、手抄报、文学社团、小记者团等活动或团体,创造各种机会让所学的内容有效落实到活动中去。

3.营造浓厚的生活化的氛围,让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我们可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可以结合当地农村季节的变化特点将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布置。还可以利用教室的各个角落,开设“生物角”、“时事角”、“图书角”、“环保园地”等。在这如此富有生活化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又怎么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呢?

四、整合教育资源,扩大生活实践的范围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农村虽不如城市繁华,但农村别有一番天地,如家乡的特色产业、大自然特有的风景、农村淳朴的风俗传统等,都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到街道写标语、给商家设计广告语、到农民田地里参加义务劳动等也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把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运用,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感悟升华,上升为一种能力。

2.合理运用家庭资源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很多知识要在家庭中获得、运用。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庭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让家庭资源得到合理运用。首先可以把学习的内容在家庭中运用。学习过一些课文后,让学生回家做个小解说员向家长讲解。

第9篇:民风民俗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把握文章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1世纪更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化的浪潮便以不可抵御之势席卷全世界。在信息化的社会,信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谁能把握信息,谁就能拥有成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培养少年儿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第十条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已经十分注重对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

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文体,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说明文,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没有其他文体的曲折情节――吸引人,没有其他文体中的鲜活形象――影响人,也没有其他文体的浓郁情感――感染人。因此,许多老师认为此类文本内容简单,写法平实,学生一读就懂,教学过程中难以出现其他课文教学时生成的精彩,公开课少人问津,家常课也不被重视。有些老师索性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了解内容,顶多再延伸一下――读读课外补充资料就结束教学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歪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说明文的深入认知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得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染的过程被浅化了,影响了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所学内容搜集处理信息,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较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说明文,使学习变得主动、有效、深入。

一、搜集处理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的《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篇说明文的主题: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我让学生课外搜集了许多关于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民居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报,上网搜集信息,汇集整理信息资料,再分组交流信息。通过搜集和整理信息,学生们更深刻体会到: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其中,课文里重点介绍的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课文中还介绍了独具特色的傣家竹楼。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通过搜集处理信息,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这篇说明文的主题: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二、搜集处理信息,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