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课堂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1.了解学生

首先,为了很好地选择和实施课堂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以及学生熟悉的生物环境。其次,要备学生知道的生物基础知识。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跟教师有关系,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对生物的学习乐趣。

3.生物课堂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在讲课本内容时,把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进行思考,联系生物知识,解释出现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学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

4.生物课堂多样化

根据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它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野外观察、学习来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发散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光合作用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这就促进学习、思考。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即地图,包括地图册、生物挂图、生物插图等,还可以用幻灯片、电视、录相、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以光合作用这一节课进行具体的分析。植物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要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人有没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一种能量转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进行反应,最后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可以供给人和动物的呼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学生通过思考,晚上植物没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气,与人争夺氧气。所以,在晚上,最好将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课堂教学先学后教的方法

教师在讲这一节的内容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课的时候,让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代表发言,将你们搜集到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组内针对这一组同学的汇报,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写到黑板上,分条进行解释。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体会最后获得真理的感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师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更加明白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识结论,从而学会了光合作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在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将学会这部分内容。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去探究,这样对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认识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对创新能力的思维的培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通过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事情,这样,学生在面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事情时,就会觉得很熟悉,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从而打开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的转变,防止固定在一种思维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思维定势了。

2.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一题多变。对一些习题,改变某些条件,或把原因和结果对调,以及把知道的和不知的对调,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做,可以活跃学生逆向思维的训。

第2篇: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1.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死板、枯燥的课堂授课方法是无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相反,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可以考虑通过设置悬念的授课方式,通过悬念自身的诱惑力来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以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来举例,在巧设悬念时,可以通过广告、流行歌曲或者名人名言的方式来开展实践。这些东西一般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将其赋予生物学概念怎么能抓不住学生的眼球?众所周知,周杰伦的《青花瓷》就被改编成了生物版:糖类是好东西,每餐都须有,血糖若太低,头昏手无力……老师可以提出“请解释这个现象的原因”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带大家一起分析,学生必然受益匪浅。

2.通过灵活记忆法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在学生学习生物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和名词,需要精确记忆,这是因为生物是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需要严谨的态度。这些概念如果单纯靠死记硬背的话,不仅晦涩难记,而且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灵活记忆专业概念的话,一定会事半功倍的。比如在学习细胞膜结构的时候,可以形象地用枣泥蛋糕来比喻膜结构,把磷脂分子看作是糕,蛋白质分子就是其中的枣,镶嵌、覆盖或者贯穿于其中。其实古诗词也是可以用在其中的,比如可以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比喻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可以比喻成“逆水行舟”,协助扩散可以形象地比喻成“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灵活的记忆方法,不仅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

3.生物知识生活化:联系生活,通俗易懂在生物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不仅能够使课本中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过植物的新陈代谢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怎样提高大棚内蔬菜产量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水分、肥料、温差、光照、CO2肥等方面的分析,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再比如空腹喝牛奶的非科学性、酸菜的制作过程等,这些生活实例都是与生物学知识息息相关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实验演示及多媒体的应用

1.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不断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这是因为与文字相比,图片和动画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形象、直观地展示学科中的图片内容。很典型的例子有生物教程中的DNA结构和复制一节,如果单纯只是参照课本来给学生讲解,不仅老师觉得吃力,学生也会难以完全理解。此时运用多媒体图片和flas来对DNA的整个复制过程进行演示,会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更大的冲击力。形象逼真的动画和图片也使得学生易于理解本节内容。

2.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生物课程,归根结底,始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运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学科知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索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整个课堂就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的主动性课堂。比如生物课中证明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空气的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鲜活的小白鼠分别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发现蜡烛很快熄灭,小白鼠也很快死亡,若将蜡烛与绿色植物、小白鼠与绿色植物一起分别放进同样的密闭的玻璃罩中,蜡烛不易熄灭,小白鼠也不易死亡。通过实验鲜明地观察和具体的操作,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地学到知识,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

三、结语

第3篇: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相对而言,生物属于一门偏重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需要以学生的感性理解为基础的。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界具体的生物特征及其一些生活习性却往往缺少最直观的、感性的理解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生物仅仅具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很难继续深入探讨学习。教师要克服这些教学弊端,就必须把抽象的、间接的、微观的知识概念,通过有效转化,能够及时运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展示,使其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里,还需要教师能够吃透教材,善于以教材为点,通过网络搜集资源,灵活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整合,从而让间接的变成直接的,微观的变成直观的。例如,在学习“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时,由于学生对草履虫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草履虫的外形以及它的活动视频,让学生直接感知。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草履虫形态结构,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放大草履虫外形让学生观察,然后再用显微镜来观察、对比,从而理解细胞的具体结构。又比如细胞分裂,即便用显微镜观察,学生也很难发现。过去仅仅依靠教材的文字描述来理解,让学生直接背诵理解,这有点形而上学;然而现在却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将细胞分裂过程通过“慢镜头”慢慢呈现,从而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再比如,学习“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这一章节,如果仅仅靠说教,让学生明白这些濒临灭绝动物的现状确实有点困难,但是通过多媒体的呈现,可以使学生了解东北虎、大熊猫等濒临灭绝动物的生存状况,了解环境的破坏对这些动物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这样通过演示对比加深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印象,从而唤起他们对大自然、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二、有效展示,巧用多媒体进行重难点突破

对于生物学科来说,生物的生理功能往往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依靠传统的讲解说教,教师不仅感到很辛苦,而且还会事倍功半。毕竟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对此理解自然非常困难,甚至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畏难情绪。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利用快捷、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以及具体生动的文字解说,不仅图文并茂,可以使比较复杂的生理结构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自然也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另外,引进多媒体,通过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乃至情境再现的形式,还可以丰富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组织学生观察“鱼是怎么呼吸的”。如果单靠教师说,或者出示实物,让学生去想象是有点困难,自然理解也就很难到位。这里,教师可以把鱼的呼吸过程制作成动画,可以把鱼的呼吸道的有关位置、具体部位,以及颜色变化等,都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针对重点部分,比如腮,教师还可以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以及具体作用;针对细微部分,比如腮丝,教师可以截取,再次放大,引导学生观察血管,用动画形式表示水的流动方向,空气的行径路线等,甚至还可以用动画展现氧与二氧化碳在腮血管里进行交换的过程。这样学生边看、边听教师讲解,边思考、边分析,就会明白鱼鳃为啥是红色的,水中的氧是怎样在鱼鳃中进行交换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鱼的呼吸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光合作用”的教学也是如此。教材是把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章节里,并且安排了三个实验,分别来说明原料、条件以及产物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难度,让教师便于教、学生便于学,但是如果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则可以一节课完成,并且学生也容易理解。比如,通过“天竺葵的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个演示实验就可以证明光合作用的具体生成物是淀粉,而光则是必须的条件。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

三、有效呈现,善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化教学

生物学科中,具体的生理进化过程比较缓慢、比较细微,甚至抽象,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直观的、具体的。比如,血液的流动、呼吸、细胞的变化等,相对而言,属于微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微观变得宏观,可以让静态缓慢变得动画而直接。因此,教师在整合多媒体运用的过程中,也需要精心选择图片,精心选择音乐,甚至还需要设计每张图片的播放形式,从而让整个播放过程与生理过程趋于一致。这样,有效的动态呈现过程,不仅给学生带来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美的享受。此外,教师在选择图片时还需注意图片的科学性,图片线条要清晰、色彩要柔和、比例要大致相当,从而在整体上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美。通过教师精心的准备,推动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形象。例如,“血液循环”这一章节的教学。过去,有很多教师喜欢直接讲解,或者干脆让学生进行背诵。虽然也有教学重点,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又比较抽象,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而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既能清晰呈现整个血液的流动过程和心脏的跳动过程,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情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出具心脏模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血液先经过那个心室,后流经哪里。然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用光点先把“腔”进行强化,接着再强化“瓣膜”。在整个过程中,还可以用血管与腔联系,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强化。教师还可以强化“心脏”,通过多媒体呈现心跳的动画。在具体的演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时间控制。可以边讲解边显示,一来让学生在具体形象中巩固知识,二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让学生快乐学习。结果显示,利用多媒体教学,85%的学生能够通过回忆画出血液循环图,90%的学生能够具体描述血液循环内容。

四、结语

第4篇: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的新课引入方式,是学生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导航。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合理选取新课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生物课程学习中来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相应地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有效地集中学注意力,带动自身学习积极性,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存在与形成,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非常想学、乐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地提高。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早餐进行回忆,回忆自己早餐当中的食物有哪些,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牛奶、面包、鸡蛋……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此时的积极性,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行解读,并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让学生观察。就这样,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学习食物消化与吸收知识的兴趣,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人体消化系统世界的奥秘。

三、传授知识,贴近生活

21世纪是个多变的时代,世界的教育发展趋势及走向都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倡导课堂教学活动与生活的整合,强调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生物与我们的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园、还是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基础。中学生处在求知欲强烈的年龄阶段,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呆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枯燥、抽象的生物知识,是没有教学成效的,即使让他们完成练习任务,他们也是为任务而练习,并没有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带领学生走出生物课堂,走进生活,能帮助学生解放自己,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外,还要强化生活化探究教学,让生物“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首先,以生活化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与生活相融合的活动中去理解,去体验,在理解与体验的过程中,开拓生活视野,领略生活内涵,从而增加生物知识的积累,学会生物知识的运用。同时,在理解生物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生物知识的运用,认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懂得用生物知识解答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把生物知识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明白生物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直观教学,增强体验

生物属于文理综合的课程,如果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粉笔走,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引发学生排斥心理,降低生物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生物与生活、自然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开展直观教学活动,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增强学生体验,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更加具体的感受,以便相应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第5篇: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各科教师都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从被动学习来源根基因在于教学理念的落后。目前我国很多教师仍然坚持陈旧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学方式古板,缺乏教学创新。据学生反映,教师在物理课中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且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不但表现在实验教学方面,但是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傍观者,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首先我国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十分单一,而且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好比师生关系没有创新,依然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在讲台下死记硬背,这不但要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也要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學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将物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增补教学手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之所以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尚未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便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创新为主要基点,增补课堂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从而有效提升物理教学水平。例如:在《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内容中涉及到很多光学实验,而这些实验很难在教室中完成,但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吸引力。因此,老师则可到本地的大学,在大学生的资助下共同在实验室完成这个实验,并将这个实验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资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知识点。

3.合理运用新媒体,辅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新媒体教学环境下,物理实验教学取得了新的突破,保存了传统录像实验教学的优势,依靠数据采集录入控制仪更能完成物理教学中的多项实验。在多个传感器的辅助下,再加上实验教学软件,与计算机相连接,完成复杂的物理实验,深受一线教师的青睐。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的制约,许多物理实验难以利用实验室器材来完成,也难以直接用器材进行演示,而新媒体技术使这一困扰物理教师多年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以自如演示高速飞行物体的运动轨迹、导体内部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等。新媒体教学演示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

三、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1.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就是首先要发现问题,由学生自主进行对问题的相关探究,这里的探究指的是本身去搜集相关问题的材料,按照现有材料,尝试解决问题。这种解题过程中,问题是主线,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基于问题来进行。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革的关系》这一课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方法来进行。物体所做的功是人们肉眼无法看见的,那么,可以借助于仪器或者多媒体来把功呈现出来,这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好比,运动员把铅球投出去这个过程按照这一结论,学生可以本身尝试用并且高中课时本身根据书本上的讲解进行实验探究,好比,学生可以本身做一个切割磁力线的实验,通过电流的改变情况来探究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把不明白的地方必然要想措施让物理课变得生动起来,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改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本身对问题的探究,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6篇: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求知和求学的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潜在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甚至由于对某方面知识的兴趣得到培养成为一生事业的出发点和成才的起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生物学知识,探索生物科学的奥妙。

上好第一堂生物课及开好每堂课的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先入为主”效应。因此,上好第一堂生物课及开好每堂课的头,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发学生对生物学课程及每堂课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生物学是一门趣味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生物科学的新信息、新成果大量涌现,很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再结合恰当的教育方法就很容易将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乐趣的学习乐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欢生物课,生物教师第一堂的备课、上课至关重要。平时,对每堂课的开头,也作好精心的准备:用精彩的问题或导言,巧妙地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我在教学中,常常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我国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以避免该病侵入我国。我适时给学生介绍疯牛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非异常大脑蛋白引起该病,而是人们未知的病毒等常规感染因子造成,但不管什么引起疯牛病,它都会使人得致命脑病。学生们就会理解世界各国对此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了。

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例如:在讲授“蒸腾作用”之前,先提问:“大家都知道,种庄稼是要浇很多水的。有人统计过,一棵玉米一生中要吸收200千克水分。大家想想,植物吸收这些水分有什么作用?”如果学生能想到是用于生命活动,那就提供另一个题材:“据统计,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这样,必然引起学生思考: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经过讨论、推测,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转变成了其他物质,如形成化合物;二是被重新排放到了植物体外。问题又来了,“这些水分不是被浪费了吗?”教师只要善于把握,鼓励质疑,在引出矛盾,不断激化矛盾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怀疑,强烈的求知欲便随着浓厚的兴趣一起产生了。

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到创新,学生往往会认为可望而不可及,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其实,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就能挖掘这种潜能。教授种子萌发时,除了采用书上介绍的实验方法,教师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出新的“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方案,采用多种种子,多种种植环境,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有的学生用瓶盖子、广口瓶甚至使用小盘子等作为器材,在里面放一些浸湿的海绵或皱纹纸,把稍微浸胀的种子放在海绵或纸上,每天洒少量的水,没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这样,学生能仔细地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有的学生还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经整理成了观察小论文。教师只要及时对这些设计新颖、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给予肯定和表扬,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加强实验教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观察探究实验。如讲授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单位时,可以充分利用显微镜,组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将他们带进实验室,让他们动手操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探索:“其它的动植物的细胞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学生必然会兴趣大增。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新演示实验,增加设计实验,布置课外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兴趣。实验,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成功,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生物现象的强烈欲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会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成果与组内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如教学“观察鲫鱼外形特征和内部主要结构”时,将学生分成4组去做“探究鱼的各种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的实验,每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第一组,剪去背鳍和臀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背鳍、臀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二组,剪去尾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尾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三组,剪去胸、腹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胸、腹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四组,剪去所有的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鱼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各组得出结论后向大家汇报,再组织学生在组间交流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角色得到了转换,教师仅负责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作为成员参与其中,适当进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枯燥、厌烦的情绪,体现了学习的“易”、“趣”、“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第7篇: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认知冲突 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A 

所谓冲突式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把各自的理解表述出来,并由小组聚在一起讨论,甚至促其产生一定的冲突,以此使学生澄清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其教学的核心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知冲突是指人们意识到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或者认知结构各个成分之间存在矛盾的一种知觉状态。当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些差距而导致心理失衡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来,认知冲突是连结学生固有经验与新知识的通道,是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必要前提。伴随着认知冲突的产生,学生的思维开始兴奋,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思维活动也处在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甚至是课程资源和学生心理交流的接触点、共振点,也是教与学的共同机遇,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契机。 

高中生物课程目标中将学生生物各种能力的考查做了要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注重学生生疑、析疑、释疑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1 悬念性冲突,激发学生概念探究欲望 

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这里的“布惑”就是设置悬念性认知冲突,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如在教学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时,教师设置了一个故事引入:1904年,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把一只雌天蚕蛾扣在一只纱笼中,而这只纱笼是放在被一片丛林包围着的黑屋里的。尽管风啸雨骤,还是引诱了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前来交尾。第二天夜晚,他又在雌蛾周围洒了樟脑丸和汽油,仍不能阻止雄蛾寻找雌蛾。那么,这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呢?这一问题造就了学生认知的悬念性冲突,紧紧地抓住了学生。这时,教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后教师点破“性外激素”,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 

2 阶梯性冲突,挖掘概念学习的思维深度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情境的问题应该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期待欲,让学生自己去积极探索。同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设置多个问题情境,引发阶梯性的认知冲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把学生巧妙地引入教学情境。成功的阶梯性问题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主动去探索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内容时,笔者设计以下一组阶梯性问题:(1) 苹果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2) 剧烈运动后,四肢骨胳肌往往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3) 酿酒时为什么要密封?(4) 水淹时高等植物能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水退后有些不能成活?(5) 水稻等植物的根又为什么能比较长时间在水中生存?(6) 水生生物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这些问题都源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又似懂非懂,属于认知过程中的阶梯性冲突。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向纵深处发展。 

3 发散性冲突,拓展概念教学的思维宽度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已有知识的干扰,也就是思维定式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产生冲突,这些冲突就是发散性冲突。师生、生生一起解决了这些冲突,获得了新知的同时,学生思维的宽度也就得到了拓展。 

例如:高三复习“细胞分裂”这个重要概念的教学时,笔者先给出一张以细胞分裂为中心的知识图式(图1),引发学生产生一系列从中心点辐射出去的发散性冲突。师生一起探讨分析这些冲突并解决这些冲突,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中心知识点这一纽带将相关知识点通过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让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在某些知识上的盲点,深入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能从各个方面搜集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课标的终极目标:培养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陷阱性冲突,培养概念教学的思维缜密度 

第8篇: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宜宾翠屏外国语学校 刘道修)

一、           生物物教研员

生物教研员是专门从事生物教学研究的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协助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对生物教学工作的研究、指导、组织和管理,从生物学科教学角度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教育任务。生物教研员既不同于一般的生物教师,也有别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还区别于专职的教育科研人员,它兼有教学、管理和科研的三重任务。敬业是事业成功之母,作为生物教研员要做好教研工作必须有敬业精神,即要有较强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生物教研工作的推动一靠权力,二靠学识,三靠人品。教研员工作具有权力,但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教研员不能只靠权力来对教师施加影响,因为这种方式并不能赢得教师真正的信服。能否聚集一帮人的决定因素取决于教研员是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很好的品行。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能力是这种学术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员只有具备这种水平,才能高屋建瓴,技高一筹,才能正确指导第一线的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而爱才、惜才并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是教研员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品行。

作为有开拓精神的教研员,除了完成一些常规的教研工作和指导、督促一线教师开展教研工作外,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地方特色,有教改实验项目;进行专题研究;组织大型生物教研活动;常有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能向生物教师作专题讲座或报告,或为教师上示范课;注重发现、培养一批青年教师,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

二、            生物教研组

生物教研组是生物教研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搞好教研组工作,是做好生物教研工作的重要环节。生物教研组经常开展的工作有:

组织生物教学大纲的学习和研究。近年来新分配的生物教师很多,教学大纲和教材也时常有所变化。面对新教材、新学生,难度较大,尤其是在青年教师初登讲台阶段,教研组要帮助青年教师钻研分析教学大纲,把握教学尺度。通过学习和研究使教师明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等。

坚持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提高教学水平。由教研组的各个成员分别承担某一部分的备课任务,然后提供给大家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共同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通过这种集体备课活动,能够较好地对教材作出分析,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组织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各校高中班级数少,生物课又只有高二和高三的理科班才开设,多数学校的生物教师只有2—3名,教师队伍年轻,所以备课困难多,其他活动也难以开展。面对这种实际情况,需要打破以校为单位的框框,成立在教研室指导下的校际教研组进行校际教研活动,使生物教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如“定期组织校际观摩教学;组织对教材的详细的研究,对改行教师和新教师办短训班;培养教师对实验的操作能力;组织教师学习外地经验;搞好考察、采集活动;加强基本功训练;坚持搞好卷面分析等)。

学优评优,促进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青年教师通过刻苦实践,努力探索,掌握了教学基本功,逐步适应了中学生物学教学,此时教研组组织开展学优评优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同时指导青年教师评优课,发挥他们的优势,鼓励他们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早日成为教学骨干。

教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开展专题教学研究。教研组既要有长期的教研设想,又要使每个学期的教研工作有中心,在某一方面有突破。有了具体的教研目标和任务,就能改变教研工作打乱仗的局面。要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开展专题研究,培养生物教师的教研能力。优秀的生物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生物学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因此在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方面还应重视引导教师们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此外,加强本组教师理论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研究的质量以及取得与其他学科的配合,进行跨学科调查研究,对于生物教研组建设也有作用。

加强生物教研的整体管理,避免教研组工作一般化。教学研究内容繁杂,阶段长,如果不加强管理,容易流于空对空的理论交流形式。根据市教研室、教科所和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布置的任务,结合实际情况,学年初,先由教师自报,再全组研究,确定教改课题,制定教研计划。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指导教师验证总结和调整。

三、           生物教研工作

要搞好生物教研工作,单靠教研员个人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队伍,构建好教研员和教师的群体网络(如县区教研员、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中心教研大组、骨干教师队伍等)。从舟山当前的实际看,尽快组织和建设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精通生物专业的教研员和教师队伍,是搞好生物教研和教学工作的保证。通过培训使青年生物教师尽快成长是生物教研员当前最主要的工作,不仅要安排任务,而且要具体进行指导,确定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和目的,并及时进行总结。同时还要注意开展教育理论、科学教育观的学习和讨论。在完成教研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但要去“指导别人”,也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

搞好教研工作除有一支教研队伍外,同时还必须确定好教研活动的内容。如针对教师的竞赛类:包括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的评选、优秀教研论文的评比、教师自制教具的评比及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针对教师的非竞赛类活动:包括专题研讨、课型展示、专题讲座、学会年会、教材教法培训、参观现场会、集体备课说课评课、集体考察及采集活动等。针对学生的活动:包括生物知识竞赛、小论文制作小实验的三小评选、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科技活动等。

教研员制订计划时,要遵循下列准则: 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要做到三个结合:与季节结合,与时事(如植树节等)结合,与上级安排相结合;每学期要尽量从上述三类活动中各选取一种来开展,以形成立体的、多方位的教研网络;重要的教研活动要常抓不懈。

搞好生物教研工作,作为生物教研员要抓好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抓好提高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骨干教师队伍,以深化教育改革。一个地区生物教学水平怎样,衡量的标准尽管多样,但最主要的还是这样三项:一是教师的群体素质,二是会考、高考成绩,三是课题、科研有无“拳头产品”。我认为这三项中,教师群体素质水平是最基础也是最要紧的一项。因此,作为教研员要定期下到学校去听课、评课,与教师讨论改进教学方案。凡有好的思路和设想,便热情鼓励研究;对敢创新、有成果的教师,要催促其总结成文。

第二件事是深入细致、扎实地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要求,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是生物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第三件事是注意抓好生物实验教学的提高和改进。

第四件事是抓好生物教学为振兴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今后一个时期本市生物教研的重点工作主要还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以及从初中教师中选拔上来的新教师的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这些教师教龄短,经验相对不足,应着重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

二是研究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观点。

第9篇:生物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研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了解和掌握我市高中教育教学情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先后对我市一中、高级中学、三中和铝厂中学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4所高中,即一中、高级中学、三中和铝厂中学。承担课改实验的生物教师共有9人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市教师中女性和年轻教师比例多,且学历高,其中二次学历和大专学历各只有1人,其余均为一次性大学本科。教师专业性强,但缺乏教学经验,尤其是在承担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教学任务过程中,新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适应新的课程理念,大多数教师都反映有些力不从心。

2、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计划安排

生物教学计划除三中以每周2课时从高一开始外,其他各校大多都均从高二以周课时为4课时开始开设,具体时间是2005年8月。只有一中第一学期为2课时,第二学期为4课时,且每节课为40分钟,其他各校均为45分钟。各校周六均补课1课时,每周安排一个晚自习。按计划各校将在2006年5月前先后结束必修1至3的学习。预计将在高三第一学期中旬结束选修模块的学习。

3、实验开设情况

由于高级中学新建于2005年8月,实验楼还未完全交付使用,故实验课暂时无法进行。其他学校的实验开设情况也不甚乐观。如必修1和必修2的实验共有16个,包括5个探究实验和11个验证性实验。其中一中完成了9个,三中只完成了4个。

4、每学期的考试情况及学分的认定

除高级中学每学期分期中、期末进行两次考试外,其他各校(主要指一中和三中)只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了一次通测。其中,一中以分层次考试形式进行,即(1)(2)班用一份试卷,(3)(4)班用一份试卷,满分100分。(1)(2)班共92人,均分72.5,最高分92,最低分36,及格率约90%;(3)(4)班共81人,均分68,最高分92,最低分26,及格率73%。高级中学学生总人数为520人,期中均分为49.5,及格率为24.2%;期末均分为59.4,及格率为52.53%。三中参加考试学生为209人,满分为55分,其中均分为28.7,最高分53,最低分11,及格率39.4%。

由于每个模块结束的时间与学段不符,故影响了学分认定工作的顺利进行。一般第一模块以平时成绩和认定卷综合认定;第二模块通过制作生物模型、研究性报告、平时成绩及月考成绩综合认定。凡合格者每个模块认定2个学分。

二、课改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必修1、2的教学,总体上能按课标要求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但有些内容的实施并不完全顺利,如调查活动、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部分探究实验等活动以及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显得有些吃力,如遗传和变异模块的部分内容等。

(一)学生对教材的看法

学生普遍反映现行生物教材图文并貌,内容丰富、新颖,涉及面广,能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有时代气息。且能以新的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许多学生也对新教材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具体归纳如下:

1知识不能系统化新教材每章之间的联系较少,且知识概括不太全面。如必修1第二章细胞器,只是简单介绍了细胞器的概念,而细胞器的功能却在第五章才有详细的介绍,这样使得知识之间的衔接显得有些零散,章节之间跳跃性大,学习起来比较难把握重点。

2知识面宽但不够深新教材涉及到很多知识,但没有更深入的解释,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时仅停留在表面。

3图片过多注解太少新教材图文并貌,固然好看,但却没有主要的文字注释,缺乏导向性。

4新课改让我们似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新教材知识面广,但在编排上稍显粗糙,学过以后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而且教学进度太快,我们常常是还未完全理解,而下一课却又开始了。

5课后习题太少,没有配套的练习册,实验少,且有些实验没有条件做;课外知识少,且课内外知识之间的整体联系不好;计算题没有具体的公式等。

(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的收获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编排上更贴近生活实际,并且广泛关注生物科技方面的新进展。同时,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要高很多,所以要想在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挺立潮头,没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涉猎新知识,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动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三)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新教材相对旧教材而言,多而广,但许多知识都是“蜻蜓点水”一代而过,甚至有些知识过于超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

2与教学相关的可以参考的资料太少,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几乎没有,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3由于各校都是在高二才开设生物课,所以课时严重不足。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疲于赶课,造成有些内容“囫囵吞枣”,“吃夹生饭”。教师、学生都有被赶着往前走的感觉,学过的内容没有时间内化。

4个别内容安排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多数探究性内容无法实施。即使实施了的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且思维活跃,但课后的检测、反馈的结果却与预期效果差距较大。

5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实验受课时、器材等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作为教师又不知如何处理,只好改为讲实验。

6任课教师到目前为止没有见过选修教材。而高三才开设选修内容,将来学生如何应对高考?

7通过教学实践,大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并未降低,反而加深了难度。如新教材的许多实验、事例在现行的高三教材中都能扑捉到,说明新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它要求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讨论、探究等方法获取知识,这使大多数学生暂时无法适应,导致课堂活了,但成绩却不满意。

三、调研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

㈠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1.教学缺乏设计

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比较落后,常满足于教材的按部就班的传授。具体表现在教案是教材的翻版、是知识点的罗列,教案中对整堂课的总体教学没有设计,对如何发挥导言的激趣作用(有的教师上课根本没有导言,‘开板就唱’)、知识如何呈现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本课的上下内容如何衔接、关联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更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等缺乏设计,因而课堂上缺乏生机,教学效果较差。

2.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原则体现不够

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们仍比较多地关注于自身的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讲得多,教学方法单一(讲述法),教学手段落后,基本上采用语言直观,无图无模型,教学的交互性、直观性体现不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受挫;另外有些教师知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往往片面地理解成课堂上老师的多问和学生的多答,至于所提的问题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问题的思维含量如何,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却很少考虑,即对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简单化、庸俗化,在实施中表面化、形式化。因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㈡教学中科学性把握不准,知识出错或点拨不到位

由于生物学科知识更新较快,各校新进的生物方面的教学书籍又较少,有些教师自费学习的意识又不太强,且各校均采取年级组集中办公制度,因而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又苦于无资料可查和与人研讨,导致课堂上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对学生的错误问题点拨、引导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㈢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基础了解不够

有些教师不了解初中的教材,对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也不关注,很少进行教学相长活动,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基础了解不够。凭主观臆断进行教学,知识跳跃性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㈣生物实验和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的开设率极低

因为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学校没有生物实验室(如高级中学正在筹建中)或室中缺设备,因而导致生物实验无法正常开设或开设率较低,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各校也基本上未开展。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1.教师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

各校要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可通过自学和参加教研活动,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尤其要认真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掌握课改方向,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教学手段)上多下功夫,向45分钟要效率。

2.各校应重视加强教研组的建设

教研组、年级组双轨并行,并切实抓好教研组的建设,使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坚持经常,落到实处。如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钻研大纲和教材,互相质疑,且在个人和集体备课、研讨、听课、组内研讨课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要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新老教师结对子,拜师徒,年轻教师多听课,认真撰写教学后记等,切实提高各年龄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呈现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具体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设问的思维含量。要善于运用多样有效的教法和学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要继续发挥传统的教学工具和电教媒体的作用(板图板画、挂图、模型和幻灯机、录放像机、电视等),另外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与学校有关部门协调购置相关的挂图、模型、投影片、光碟,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自行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有条件学校的教师要注意制作和储备电脑课件,即通过优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4.积极创造机会,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