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教育论文范文

在线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线教育论文

第1篇:在线教育论文范文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

我们都知道,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条件。科学教育包括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态度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教育[1]。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关注度大多放在了科学知识的获取上,也就是说只重视科学带来的实际功利价值,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关注度远远不及它带来的价值,许多情况下甚至违背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因此,教育者们站起来呼吁,应响应科学的正?x之处,而响应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的正确教育理念就是更新以往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重要的价值以及不同的功能。科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超过了其目的性的价值,而人文教育恰恰是目的性的价值超过了其工具性的价值,它的关注点在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人的情感、人格、人性、思想、信念等的陶冶过程,总而言之,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以人文精神进行教育,在人文教育的各个角落、各个阶段都贯穿着人文精神。由于对人没有全面的理解,致使人文精神和人文意义与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应该把人培养成健全和完善的人,使之能够传递人类文化正确的价值观念。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对我们的教育赋予了难度极大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一个完整的教育目的观念,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完整的人。只有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体系中正确施行,才能确保人和社会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中任何一个教育都是不可缺的,也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通不是表面意义上的简单融合,而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和谐共进。

二、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融通可能性的途径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等等。下面就简单论述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思想

教育本身就有其经济功能,也有隐形的非经济功能。它既有长远效益,也有眼前的效益。目前,部分人在教育观方面问题还停留在片面理解上,往往被功利性占据了双眼,而非功利性就靠边站了;只关注了其短期可带来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了未来无限可能的价值。教育的大方向是在未来,应该坚持它的独立性。教育体现的价值不应该由急功近利和短浅的目光来表现,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从长计议。

(二)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加强理论创新

教育体制要根据现行教育形式不断加强改革,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建立更肥沃的基地,开发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尽可能的消除不利因素,确保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良好的发展。同时,科学教育和文学教育在理论方面不能懈怠,要加强对其研究,在理论上做出一番重大的创新,给予教育实践智力上的支持,指导一个正确的方向。给教育发展带来一番成就。

(三)改革课程,更新内容

科学与人文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重要的组成成分,其力量渗透在全方面的人类社会活动中,其影响力范围极广。人文主义有相应的课程内容,科学主义也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但两者的课程在相处时并不融洽,很长时间里是针锋相对的状态。我们提倡课程改革中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起来,通过课程的改革来使之和谐共处,有效避免两者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走入极端的境况。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平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四)提倡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历史和当代教育必须完成的教育使命。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通才能体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应有的意义。在现代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就像鸟儿的一对翅膀,少之一侧都不能正常飞翔。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中最主要的成分。

(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生活的真谛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到人文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体现其主体性,在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体验生活中的种种意义。科学到人文的教育过程可以说是在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色彩的多样化教育过程。

第2篇:在线教育论文范文

一、扩充知识,做自信有趣的演说家,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民族文化底蕴

(一)引入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

一堂课的讲述首先是由教师的备课开始。对于老师来说,备课已经成为了一件老生常谈的事了,把握本单元的任务目标,深入研究阅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但结合课外知识这方面却经常被很多人忽略或者马虎带过。适当引入课外知识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讲到杜牧的《赤壁》时,除了要预备讲述简要的三国历史外,还需把杜牧年代以前的“盛唐印象”一一道来。“那时候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大显与世,文化发达对法交流颇为频繁,号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令人向往的国家。”对盛唐的讴歌并不是无用的,当学生们沉浸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的同时,“中唐”大背景的带入显得特别有必要了,杜牧在中唐坎坷的仕途也是非常有必要讲述的。这样“”与“低谷”相结合,赞美讴歌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加贴近了课文教学的核心。

社戏是人们在敬拜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介绍鲁迅《社戏》时,教师可以从详细介绍社戏入手,结合当地民俗民风,把课文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做一个自信有趣的演说家

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尤其是新老师,演说能力的缺乏或者是演说无趣是影响教师在课堂“完美授课”的两大拦路虎。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主持人”的作用,如何“hold住”你的舞台,带动台下的观众,成为教师所要练习的“必杀技”。在完整的备课后,教师可以在一个小房间或者空旷的地方练习演说,随着熟练度的提升可以和亲人朋友一起练习,相信在亲人朋友的鼓励下,你的自信度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提高了自己演说的自信度后,是该想想怎样使自己的演说风格变得更有趣了。在过去有一种职业叫说书(又叫评书),他们在演说的时候除了语气音调的变化外,常常会伴随着简单的音乐做辅助。我想我们的教师可以从古代评书家那里找到经验,在授课时除了语气音调随情节的变化外,有时也可以选用适当的多媒体音乐视频来辅助自己的演说,二者合一,能更加引人入胜!

二、双管齐下,做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在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

理论贯穿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也是相互联系和推动的。实践,使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具有指导性。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夯实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双管齐下,民族文化的烙印将更加深刻。

(一)理论铸造思想

理论是思想的指导者,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多而杂,老师教授知识滔滔不绝,却不一定能转化成思想原料灌输给众多的学生。此时位置反转,学生成了思想争夺战的主力军。检测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教会学生主宰自己的思维,是我们语文教学后期的重要任务。

作文可以体现一个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相关命题的作文检测来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状态,并在之后的教学中有机会对其采取适当的措施。从沈从文的《端午日》单元发起对学生对“端午节”由来、发展、意义的讨论;从中秋咏月诗三首单元激起学生对“中秋节”传统风俗的热情。

(二)实践激起民族文化的热情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神州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多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现象,俗语有云“家和万事兴”,而“小则家大则国”的和平与安定需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民族认同感来牵引。学生是祖国未来的骄阳,加强学生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意义非凡。

第3篇:在线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特点功能

多媒体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课堂的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形式多样,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为多媒体课堂教学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几年来,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运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特殊地理教学语言,解决了很多“粉笔+黑板+挂图”解决不了的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还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充分表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的注意目标集中,大大增强了有意注意,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最后达到满意的效果。学生从投影片上感知的教学内容,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活动多媒体课件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配之以精炼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制作一幅动画幻灯片,让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绕着绘有太阳光束的太阳转,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南回归线上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清的问题,通过投影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一目了然,重难点迎刃而解。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训练读图能力和巩固知识

地理教学与地图是融为一体的,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可是一般的教学地图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学生难以记住。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利益多媒体制作练习型课件。练习型课件是通过练习的形式来训练,做必要练习,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这种类型的课件通常是计算机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等待学生回答,当学生输入答案或做出回应后,计算机再判断正确与否,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如讲国家“澳大利亚”时,可先制作一幅澳大利亚轮廓彩色图层,然后分别制作它的位置、行政区划、地形、矿产、工业区和工业中心、农业带的图层,将图和文字分离在间隔的时间出现。讲课时根据不同问题再播放不同的图层,可读图提问、填图训练。同样,世界上的各个地区和主要国家也可采取此办法制成各种幻灯片,既可依图讲解、分析,又可按图提问、训练,尤其在对学生读图能力、填图能力训练上受益非浅。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

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大多数的学生学不好地理是因为没有形成地理空间。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述,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多媒体教学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河流的形成”的时候,利用动画演示河流的形成初期形态。上游河流流经的区域地势陡峭,河床不断向下和向源头侵蚀,河流不断变长。中下游河流流经的地区地势较平坦,河流以侧蚀为主,并不断堆积,形成各种河流堆积地貌。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河流的形成与发育”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地理课堂上可以多运用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动态的地理过程,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才能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好地理。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使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或教师能够同时拥有无限的信息来源,以便实现教学信息交流,资源的高度共享。

第4篇:在线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直觉体悟;语文教学;模式;价值体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直觉体悟与传统的认知教育的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传统的认知教育建立在归纳、推理、演绎、综合为表征的逻辑思维基础之上,只注重知识的获得以及同理性认识直接相关的能力(科学智慧)的培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逻辑性的特征;而直觉体悟教育的基础则是以感性、表象、直觉为特征的非逻辑思维,注重主体意义的获得和非理性能力的培养,具有个别性、主观性、非逻辑性特征。因此,直觉体悟是基于非逻辑思维方式,经由体验、感悟实现客体文化的生命意义化,提升个体精神境界的一种思想、方式或活动。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倡导体验、感悟,追求精神世界的一体化;它也是一种上升到精神境界的教育方式。

一、直觉体悟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作为以直觉思维、整体认知为特征的教育方式,直觉体悟教育是依据具体的认识对象、师生状况、情景态势选择或唤醒、对话、反思、情境设计、生活体验等形式。体悟教学的基本理论一方面来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其哲学、心理学、知识论等背景性的时论成果,通过理性演绎和体悟思辨阐释新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体悟教学的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相对于基本理论而言,体悟教学的实践要丰富得多,尤其在语文学科,涉及理论研究、阅读教学、诗歌教学、习作教学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并存,教学模式多种多样。

语文学科体悟理论的研究是语文课标要求的反映。体验和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关键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以下有关体悟的表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体验、感悟;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去体验、感悟;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体验、感悟;设置情境,唤起学生的体验、感悟等。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地理等也涉及,但相对要少得多。

二、直觉体悟教育的特征

(一)学生的自主性是直觉体悟教育的前提

体悟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育活动目标是否指向具有个体意义的内在新质的产生。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从教育结果看,不仅是理解、领会了存在于学生个体之外的文本知识及其内含的情感、价值观,而且强调通过体悟形成实实在在的“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只有在个体发挥了自主能动性的情形下才能实现。

(二)与个人的经验相相结合

直觉体悟既是一种精神经验,一种获得精神经验的方法,也是一种主体改造自身精神世界的活动。它是在特定情境下,动态选择、提炼并融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处事经验与精神经验,在理性、非理性思维方式的共同参与下形成主体新的精神经验的过程。虽然直觉体悟可以通过精神经验的重组改造实现,但在教育过程中,若是离开了个人的经验,直觉体悟也就没有意义了。

(三)实践活动是直觉体悟实现的重要途径

实践活动是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广阔的体验世界,是主体运用已有经验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实现了经验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过渡。

三、现有的体悟教学模式类型

根据现有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可以概括出以下一些体悟教学的模式。

(一)“活动体悟”模式

活动体悟是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来组织即兴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角色,以课文为剧本,即兴表演和体会的阅读理解方法。活动体悟教学一般分五个步骤:教师提出活动体悟的“剧本”和“演员”的组合;学生自由酝酿;学生自由预演;汇报表演;赏析或评述。

(二)“合作――体悟”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基于大学教学的特点,把过程与方法应用到物理学科课程论的课堂上,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来完成作业,然后又回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个改革项目作为渤海大学的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之一,拟在全校的各个学科教学论的课堂上推广。基本框架由四个部分构成:选择伙伴,确定主题;收集资料,形成结论;课堂交流,分析论证;体悟过程,形成习惯。

(三)“体悟――创新”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力图在“往”与“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以往的基础知识与未来的创新应用彼此沟通,强调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体悟教材,经教师点拨,逐步形成创新性个性欣赏和创造性写作,由“小课堂”拓展到大语文,具有教材开放性、课堂系统性、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四)“自探――共研――体悟――发展”教学模式

自探是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前奏阶段,让学生在感知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尝试性地去解决问题;共研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指的是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体悟是模式的必要环节,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些策略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对知识有深刻的感受,对方法技能有切实的体会,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下,按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编码、加工,进而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是模式的内在要求。通过上述教学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将头脑中原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材料与新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科能力。

四、直觉体悟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意义

与教育关系体一样,文化与生命是体悟教育内含的两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事物。而对文化和生命的解读也恰恰是现代语文的目标和要求。

(一)生成意义、创造文化

预设与生成是教育活动中一对永恒的范畴。在宏观层面,教育肩负着履行人类种族文化延续的使命,是一种预设,需要预先明确规定教育的最终结果――教育目的(或目标),需要筛选进入学校教育视野的文化――教育内容,并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更需要进一步通过教学设计确保文化个体化的有效性。教育是一种理性的预设,不仅体现了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和普遍性,同时也意味着辩证地看待教育的个性化问题。

生成意义是文化个体生命化的关键,是体悟教育文化功能的第一个层次。文化连接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但只有涉及主体,文化才成为现实的意义世界,即扮演着分界的角色。在一定的历史、民族和地域的背景下,文化系统中必然存在着共性的因素,有些甚至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科学认知教育的功能是使个体了解、掌握这一套群体意义系统。

人类进步的主要标志是文化的进步,文化又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外化。因此,人类进步的实质是精神世界永无止境的演进。精神世界的存在是以个体生命为载体的,人类精神世界的演进通过个体文化生命的不断完善表现出来,这样,文化与精神世界之间就不能仅仅是等量的内化与外化的平衡关系,更需要一种超越的机制,即生成与创新。而实现个体主观精神世界的提升,就要基于体悟教育过程。

(二)诠释内心,丰富生活

体悟教育是引发主体悟性潜能展现的活动,也是释放内心,丰富生活的艺术。首先,理性潜能赋予了生命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并为生命的发展提供了逻辑、有序的轨道;直觉体悟指向主体的内部世界,赋予心灵自由的空间,使生命得以摆脱逻辑秩序的束缚。其次,直觉体悟的激发、发生来源于主体意识的水到渠成,外部的任何强制的规范都会限制体悟的发生。体悟与思维定式、逻辑思辨无缘,往往与闲适状态下的“不经意间”达成默契。再次,直觉体悟能够自由的驾驭主体。如果我们把体悟教育看成是一种理念,那么,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把它视为一种教育实践,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重视主体的反思及其不同的见解,倡导亲身实践及其感性的经验。简而言之,体悟教育释放、张扬主体的灵性,赋予文化生命成长的自由空间和选择权,使主体精神回归本真的状态而呈现真实的个体。

参考文献

[1]边玉芳.教育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第5篇:在线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文化素质;在线教育平台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高职文化素质在线教育平台正是利用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课程模式,将文化素质教育与在线学习平台相结合,使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进行学习活动。

一、构建高职文化素质在线教育平台的必要性

1.内在需求。随着高职教育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但从教学方式来看,基本以传统的授课为主,学生以被动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文化素质在线教育平台正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文化素质知识的环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弥补了传统授课形式的缺陷。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登录在线教学平台开展文化素质知识学习,线下参与由教师主持的文化素质实践活动,虚实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更能使所学知识巩固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2.外部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围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文化素质在线教育平台,可以实现社会需求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整合,让行业协会和企业直接参与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通过与学生的选择性互动,让学生提早融入进来,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文化、制度、规则和理念,为行业协会和企业培养适应岗位需要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高职文化素质在线教育平台的设计

1.整合文化教育资源,搭建虚实结合教学平台。在线教学平台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虚实结合、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将线上的抽象化、概念化、离散化的文化素质知识转变为具体化、形象化、集聚化的活动形式,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中将这些知识内化为本身的行为及能力。平台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

(1)文化素质认知学习。将文化素质方面的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视频及文字形式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学完并撰写总结、体会。内容方面主要是与学生思政素质、国防素质、科学素质、文学素质、艺术素质、历史素质、哲学素质、法律素质及职业素养相关的知识。本模块知识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在必修部分除了基本素质外,再依据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的职场要求、行业文化等知识;在选修部分,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除必修部分外的其余文化素质知识。

(2)文化素质主题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在线平台学习后,学生一定程度上熟悉了这些知识或常识,但是知识需要内化为学生个人的行为或能力,这样文化素质才能通过行为或能力体现出来。因此,平台还设置了对应单项文化素质的知识实践活动,分班级实施。

(3)文化素质考核。文化素质教学必然有课程选修、课程实施及课程考核三个阶段。文化素质考核不能按照一般的课程来考核,考核方式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每个项目考核分线上和线下考核,线上考核分为学结报告、在线文化素质知识考试系统,线下考核主要是主题实践活动考核。

2.行业、企业、家庭与学校互动,建成立体式教学平台。本平台将文化素质教育打造成立体式全员参与的学习交流平台。

文化素质在线教育平台离不开校内教师的参与。由于本系统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实施的,因此参与该系统教学的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及部分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线咨询交流、在线作业、在线阅读并考评学生的作业以及和开展线下的主题活动。学生经过学习、考核最终取得相应等级后,本平台依据已设立的校内高职文化素质考评小组,就学生所取得最终成绩等级,进行对应等级的高职文化素质证书认证及发放工作。高职毕业生毕业时除了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外,还有一个文化素质认证证书,是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其文化素质能力的一种肯定。

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亦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要重视在社会实践中融入素质教育,开展各种人文教育一体化活动。我们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制定相关职业文化素质教学内容;并积极拉拢企业参与高职文化素质实践活动,与企业合作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积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能够看到自己孩子在文化素质培养过程中的进步,并建议家长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假期期间能够督促和鼓励学生不断地学习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及参与各类融入文化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6篇:在线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藏语文教学 巧妙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68-01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使形、声、色浑然一体。把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复杂的过程、一些不易观察和捕捉的现象、一些无法现场呈现的场景,都真实、鲜活的呈现在课堂上,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过去,藏语文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够,由于藏语文多媒体教学资源紧缺,教学观念落后,自身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力不足。很多教师尚未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对教育信息化持消极的态度。因此,藏语文教学领域中很少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大部分藏文教师仍延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育一代人”的传统教学模式,现代化的多媒体优势未能体现于藏语文教学中。近几年来,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藏文计算机软件的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藏语文教师只有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藏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才能适应新形势对藏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据本人在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得出,只要藏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多彩的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的许多观点,都是基于在真实情景下对真正的学习任务的观察而得到的;戴尔经验之塔理论也认为抽象的东西必须以形象的东西为基础,在形象向抽象转变的过程中,媒体相当重要。多媒体课件可将文字、图形、图像、音乐等有效地整合起来,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出客观事物,呈现教学内容。这样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怀念草原之歌》时,充分利用有关草原的图片及与草原有关的音乐,使学生领略到草原的风土人情和美丽景象。讲《藏羚羊》教学中,由于我们这里的藏族小孩很少见过藏羚羊,我们可以把藏羚羊的相关图片、视频等通过多媒体设备针对性地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藏羚羊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提高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如果条件允许情况下针对性地播放电影《可可西里》片段,使学生从中了解到藏羚羊的生活环境、数量等,这不仅利于深刻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年前主席明确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说明了创新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可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藏语课文必须通过学生的再造性想象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精髓。多媒体教学技术能把许多用语言文字描写的学生无法亲身体验、耳闻目睹的事物浓缩在课件里,起到了促进学生想象的媒介作用,为学生思维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种信息源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藏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便捷和清晰的字幕来代替板书,可以节省大量用于解释和板书的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触更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地阅读课文,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学生精力更集中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如藏文诗歌教学中,利用投影、音乐渲染丰富的内容和情景,用画面和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形象地感知课文,激发其感情,更快地进入诗的意境,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诗人人格精神的认识,了解诗人更多的作品,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如讲《看云识天气》时,由于学生很少注意到云的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下的天气变化,故其也就难以理解课文内容,于是,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云的形状及颜色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来,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东西,这样即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收到传统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效果。

四、能节省教学时间和扩大课堂容量

在传统的藏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疲于板书,字词、作家作品等,教师可以在制作时提前将教学所需的内容制作好,留出更多的时间拓展、提高,练习,扩大学生视野。并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总结,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过程。

第7篇:在线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远程教育;终身学习

学习型社会就是指采用各种机制和手段来建设一个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人们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来提升自身素质,而远程教育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借助工具。

一、远程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远程教育在人们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大高校都在大范围应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进步的重要表现,主要是指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载体进行教学,该技术与传统的坐在教室讲课不同,是打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学习。不仅如此,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的内容更是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利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个性化的学习。而且,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有效的扩充和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传输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使现代远程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性:由于远程教育是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因此,不受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受教育对象也不受年龄、职业以及地域的限制,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是开放的,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支持,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良好建设。

(2)技术先进性:远程教育的发展必须依赖各项先进技术作为支持,这些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可有效的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征,以提高远程教育的交互性。不仅如此,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资源通常具有创意和灵活性,为教育对象提供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以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自主灵活性:现代远程教育可满足人们学习的个性化,赋予人们极大的自主权。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将学习变得更为主动。不仅如此,远程教育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有机的调整教学内容,学习时间也不受限制,可以自主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

(4)资源共享性: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为人们的学习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课程内容,学习资源不受地域和属性的限制,而且,能将人才、课程、设备、技术等各项优势的资源集中利用起来,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时,提高了教育资源的最大利用度并降低了教学的成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的便利。

二、远程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1、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型社会构建思想平台学习型社会是指采取各种手段和机制以促进全民学习并保障终身学习,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而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最基本的工作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理念,要让社会全体成员明白,终身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要学会学习,让自己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现代远程教育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由于远程教育可以实现资源的开放性,为社会人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和地点随意选择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人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从而为终身学习型的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前提条件。

2、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基础第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让人们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社会竞争力,党和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加大远程教育的发展,同时,提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口号,在资金和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宏观政策上为远程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如2003年,建成了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系统,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第二: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型的社会充分提供了学习资源。充足的学习资源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现代的远程教育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开放。为了将学习资源实现共享的最大化,教育部在2003年10月启动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工程建设”项目,以更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为建设学习型的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第三:现代化的远程教育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学习型的社会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以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支持系统,并且以优厚师资力量和高水准的课件最大限度的为人们开放教育资源。人们可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自己的标准选择学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不仅如此,远程教育为人们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提出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解答疑问以及教学知识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网络通讯工具与全世界的人们交流与学习。

3、现代远程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总要保障教育公平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以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为基础。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中,由于民族、文化、地域、观念以及经济条件等使我国现在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的机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离真正的实现教育公平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远程教育从最初的开展就被赋予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社会人员提供了均等的学习机会。其原因是,远程教育是由多种技术共同支持的可以延伸到国家的各个角落。将各类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为各地区和各学校以及各类行业供给,以便于他们学习最新、最完整的教育资源。不仅如此,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还可以被偏远地区的山村学校充分的利用,为偏远地区的人们带去学习最新知识的机会。远程教育使人们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为学习型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对远程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建议

1、推进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程,也必须具有系统性,并将各方面的因素经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就需要以家庭、组织、社区等各项组织和团体形成倡导学习和不断学习的氛围。而这种系统的建设,依赖于政府组织的倡导和支持,并带领社会各界人员参与进来。同时,还需要政府制定的相关的政策和和法规,明确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方案和相应的行动纲要,将政府和企业单位以及个人权利做一个明确的规定,建立健全相关的利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政策。

2、探索实践,不断地推动远程教育的创新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创新则是远程教育长远发展的动力。因此,远程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也要及时吸取最新的社会文化,不断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最新的社会文化带给全体的社会人员,教育教学内容可涵盖多个方面,让人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在思想和知识上都能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同时,也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中心,必须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人们学习的要求。比如针对20岁左右年龄的教育要加强计算机知识、外语以及艺术方面的培训,因此,教育资源也要偏重于这一方面,并且以最新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给人们。而对于50岁以上的社会群体,对养生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远程教育的内容要相应的扩展这一方面的知识,如养生知识、卫生保健、烹饪等方面的内容,当然,也可以加上网上购物这一方面的内容,以解决这个年龄段的需要,同时,又能提高生活品质。结束语综上所述,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也是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重要的手段。只有加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力度,使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才能将远程教育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才能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

参考文献:

[1]娜仁,程晓文.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08).

[2]周自波,袁利平.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04).

[3]尤佳春.试论远程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7).

[4]杨晓宁.现代远程教育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5]高勇.远程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时代使命[J].河北学刊,2012,(01).

[6]李心蕊,李白桦.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4).

[7]王伟.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8]高洁.现代远程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探析[J].福建电脑,2011,(03).

[9]陈洪清,王启珊,张君玉.学习型社会建设视野下我国现代远程教育[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第8篇:在线教育论文范文

一、不宜忽视语文学科特点,过分追求课件展示游戏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促进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无疑能使某些抽象概念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但语文教学中必须借助形象色彩才能解决的问题并不太多,必须从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来考虑,它对课件的使用通常不在于把某些知识结论展示出来,而在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得到优化,这也就要求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本人认为凡是能用语言、文字等表现清楚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影像资料、制作动画,这样不但投入过大,也显得得不偿失。

2.形式的选择上要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图片、影像等直观性较强的媒体,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也就是在不足以帮助学生理解或想象的时候不用,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直观化;而音乐等媒体的使用,也不仅仅是用以“凑热闹”“活跃气氛”,它们在培养感受力、想象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课件使用的时机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再别康桥》的教学,如果在学生未接触本诗的情况下,先播放课件中有关康桥旖旎迷人的风光,以看代替读,那么,学生在读原诗时,由于形象先入为主的原因,头脑中出现的是画面上的风景画,再也无法从诗的描写中产生轻盈柔和、融情于景的感受。这种效果削弱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功能,弊大于利。

二、不宜取代传统语文教学手段中的合理成分,做到优势互补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现代教育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有些方面仍是现代教学媒体所无法替代的,教学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是常有的,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有的需要以板书表现出来;此外,不同学生的知识面,表达的能力等是有差异的,他们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和表述不同,教师不可能课前完全预见,需要在课堂上生成板书。这时黑板板书就能得心应手了――板书可以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这

给学生留有了思考、想象的空间,又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再一方面,因为计算机窗口的大小有限,展示的内容有限,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将能描绘现象、提示规律的音、画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后的结论,则用学生的语言板书出来。这样现象和结论同时展现,学生会感到结论更易接受,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第9篇:在线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以县为主;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一、义务教育及教育财政投入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依据国家法律,对全国适龄儿童进行免费的、有强制性及普及性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让全国的适龄儿童平等的享有教育机会。义务教育最显著的三个特征就是公平性、强制性、免费性。

教育财政投入具有如下一些特征:首先,投入体现出了生产性及消费性双重性质,没有教育消费就无法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教育消费生产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其次,投入体现出非盈利性。教育本身是一项公益事业,其本身无法实现盈利及对成本进行回收,这也使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再次,投入体现出了连续性及递增性。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相关教育财政投入有密切的关系,教育投入如果缺乏连续性会造成人才匮乏、生产力下降等现象。最后,投入要有固定性。国家必须保证对教育财政的投入有可靠的来源,对教育投入的数量、增量及形式等进行约束。

二、“以县为主”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

国务院分别在二一年及二二年颁布了关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法律条文,并且明确的规定了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中央政府需要设立义务教育专项资金,主要针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扶持;省级政府具体制定义务教育的投入标准及教育经费的凑错办法;县级政府负责本县的教育经费具体凑错及对国家所拨给的教育经费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以县为主”体制下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

1.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经费短缺

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城,在无法获得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充足教育经费的情况下,也只能依靠自身的县级财政力量,然而这样的县本身经济困难,因此教育投资显得捉襟见肘。

以我国某农业大县为例:该县以农业为支柱性产业,且农业占据了该县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其在义务教育进行中出现了经费短缺,无法保障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首先,学校破旧教学楼改造难以进行。随着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取消,危房改造经费也相应的被取消,学校没有了改造教学楼的资金,甚至出现了税改前改造教学楼的欠款无力偿还的情况。另外,学校的资金短缺,运转困难。该县的财政收入有限,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只够保证学校教师的基本工资,学校的其他开支根本难以支撑,学校连基本的水费、电费都无力维持,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是无从谈起,教学质量及其低下。

2.县域间的义务教育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实行“以县为主”意味着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转变,县级财政承担了主要的责任。我国目前地方性经济差异非常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以县为主”推动了“义务教育政府办”这一目标,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县级财政收入有限,没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给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正常开展都成了问题。

3.义务教育城乡差异越来越严重

农村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上与城市都有很大的差距,差异具体体现在师资、教学楼、教育设备、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而从长远来看,农村的义务教育质量越差越影响其未来的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则义务教育质量越差,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城乡义务教育水平的差异会越拉越大。

四、“以县为主”体制下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存在问题的对策

1.上移投入中心,促进地区间发展均衡

义务教育的地区性差异必须消除,这样才能保证受教育的公平性。上移投入中心,加强中央政府及县级政府对贫苦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我国的不同地方经济差异非常大,只有通过上级政府加强对经济贫困地区的支付力度,分摊这些地区的经济压力,才能保证义务教育在这些地方有质量的实施。

2.增加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

有调查显示,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水平不但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国家对教育的总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偏低、中央及省政府的财政投入占义务教育的总投入偏低、财政投入占教育投入比率不足75%。义务教育是纯粹的公共产品,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中央及地方政府应该将目光放的更长远,加大在义务教育上的投入。

3.教育筹资实行多元化,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我国的教育体制可以走向民主化、开放性的道路。国家的财政能力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样的大国仅仅依靠财政资金开展义务教育也显得困难。民办教育的出现不仅可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使得家长多了一种选择。政府应该鼓励民办教育,特别是企业家公益性出资办学更应该被鼓励与宣传,这也是企业家回馈社会一种很好的方式。

4.建立义务教育评估体系,加强社会监督

监管义务教育投入的关键是保证投入水平、教育经费用途合规、教育资金使用效率高。首先,各级政府及各类监管机构要充分的发挥作用,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其次,依法整顿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打通、理顺合理渠道的各个环节,对乱收费、巧立名目收费影响政府形象的行为要坚决打击。再次,杜绝一切浪费教育经费的行为。最后,除政府的监管外,社会公众、学生家长、各种媒体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监管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陈 言:日本为何能在战后跃居世界第二[J].非常关注,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