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历史复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理综化学;试题;评析;启示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纵观今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卷,结构合理,难易得当,考查方式灵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充分体现了高中化学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科学特点,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素质的学生。本文以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特点,并探讨近年来福建省高考综理化学试题对高三化学教学的启示。
试卷原题(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
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右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步骤II中发生反应: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3)已知t℃时,反应FeO(s)+CO(g) Fe(s)+CO2(g)的平衡常数K= 0.25。
①t℃时,反应达到平衡时n(CO):n(CO2)=
。
②若在1L密闭容器中加入0.02 mol FeO(s),并通入x mol CO,t℃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FeO(s)转化率为50%,则x = 。
一、试题特点评析
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卷,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突出基础性、综合性的特征,全面地考查了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同时考查了中学化学大部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覆盖面较广。
在第24题中,主要考查了原电池、电化学腐蚀、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绿色化学、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三段式计算等化学主干知识,题干清晰,没有偏僻的难点,连往年“反萃取”之类的特殊名词也没有,对考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要求保持相对稳定,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和特点,有较好的区别度,真正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由于所考查知识均是学生熟悉的概念,知识模块的重现可以保证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本题的三个小题通过铁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元素串在一起,第一部分考查学生对电化学腐蚀的了解程度;第二部分工艺流程,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铁屑的处理,由于学生对金属与酸的反应非常熟悉,就不容易陷入迷惘之中,流程简练,却考查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与书写,教材外知识的延伸可以考查出学生能否准确获取信息,进而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来解决具体的问题;第三部分的化学平衡常数是新课标教材的亮点,相比旧教材中的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常数K的学习更能使学生真实接触科学的本质,是近年来高考必考的主干知识,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容易上手。
根据考后学生的反映,本次试卷最容易出错的题目就出现在第24题第(2)小题的②选项,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只根据小题干中的Fe转化为Fe(NO3)2,就根据所学的Cu与硝酸的反应进行延伸和拓展,最后不是写生成NO,就是生成NO2,而没有根据工艺流程图中产物为NH4NO3,导致书写错误。
总之,今年的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紧扣考试大纲要求,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需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不只考查记忆性的知识,学生在解答时,初看试卷简单,就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去挖掘题目中隐藏的信息,突破思维定式,才能取得成功。
二、试题存在的小瑕疵
今年的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立足基础知识,体现了课改的理念从能力立意,总体上感觉很顺畅,但是试题中也出现了一些小瑕疵,值得我们推敲。如第24题(2)小题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题目原意应该是要求考生回答“氮氧化物排放少”之类的答案,但是由于是讲生产流程中,有部分学生理解发生歧义,回答成“步骤Ⅱ”,故本题的题干部分值得推敲。另外,第24题第(1)小题的图中,A、B、C、D四个区域,题的原意是让学生回答B选项,因为B离水面最近,但是本题中的C特意注明“腐蚀最严重的区域”,D选项又在最下面,这部分知识应与氧气的浓度和水压有关,部分牵涉到潮汐的知识,超越了高中学生化学部分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大完美的题干。 三、对高三化学教学的启示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越复杂,所引起的外在认知负荷就越大,这样的认知负荷又被称为无效的认知负荷。同样的知识考查,不同的呈现方式,所产生的外在认知负荷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 差异。
化学工艺流程题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一般以某个具体的工业生产为背景,通过化学理论、化学实践、环境保护、化学计算等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学生普遍反映工艺流程题较难,就是因为情景的设置新颖,超过学生日常的生活经验和化学实践经验,并且题目中往往出现一些化工术语,这些新名词、新概念,加大了学生的负荷,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2014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化学卷第24题,使用的是中学化学教材中常见的铁发生腐蚀的例子,熟悉的情景,却能考出良好的效果,看似普通,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功”修为,是一道难得的好题。
通过对福建省高考化学试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近几年福建省高考化学试题带给高三化学教学如下启示: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新课程的化学高考一直强调命题要以能力立意为主,但是并不降低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基准,在教学中重新组织教材,无论采用的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教材中反映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相同的,只要抓住主干知识,夯实化学基础知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同时,在教学中,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挖深挖透,通过精耕细作,灵活迁移,就可以应付各种变式的出现,在高三复习中,重视形成知识网络,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上做功夫。练习上,加强对化学术语应用的训练,能够用化学语言来回答所学知识。如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不但需要加强对教材内提供的化学方程式的研究,也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才能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2.充分发挥插图的教育功能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长时间重复的信息,容易增加认知负荷,在新课程教材中存在大量插图,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化学插图直观而方便,能够补充纯文字方面的不足,教师应充分研究,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各类插图,根据图式的不同类型和特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适宜的读图方式,在观察和学习中,锻炼和提高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信息整合能力,使教材中插图的教育功能达到最大优化。
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图形、图像、图表等进行观察,从中获取相关的感性认识和印象,能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初步应用。因此,需要在平时就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到了高三的总复习,再适当进行不同图式的训练和延伸,就能够使学生熟悉各类图形、图像、图表等,从而掌握图表的解析和应用能力。
3.重视读题能力培养
一、指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制定复习计划,科学合理安排时间
第二轮复习时间短,如何在一百多天的有限时间里,实现“学以致用”,把夯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的目标这几个环节全部做好,就要制定非常详尽合理的计划,抢时间,抢进度,环环相扣,尤其是夯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两个环节,一定要做实,做到位。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详细具体、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坚持每天落实完成。制定计划时采取任务分割法,将总任务按时间分割,确定自己一周复习任务,再细化到每一天要完成什么内容,保证每一天都有收获,基本做到胸有成竹,临考前就能比较从容。在进行通史复习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阶段的划分,通史阶段的划分必须科学清晰合理,在进行通史复习前让学生一目了然,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即中国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
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精心组织协调课堂复习环节与活动
首先巩固基础知识, 构建知识体系。由于第一轮复习学生基本上都做到了对历史课本逐章逐节的过关,到边到角的落实。所以第二轮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这一关时,为避免“炒冷饭”的现象出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施学生自主型的课堂教学,其基本特征是“看、读+讲、练”。
其次是通过迁移去落实,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主要是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历史学科的时空范围。例如,在明清史的复习中,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笔者进行了纵横对比,通过纵向明清与近代的对比,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衰落―转折”时期,总的趋势是封建社会渐趋衰落。通过横向中外历史的联系,理解为什么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考点内容予以纵横联系,使学生理清了头绪,减少了相互混淆,加深了理解记忆。并建立起与社会现实、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一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一是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如在复习工业革命影响时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结合,探讨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为及时有效的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迁移使用,要做到:
首先,精心练。围绕着考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从而检验学习效果。并且要特别注意应该把握的是题量、题型和难度的搭配问题,一般情况下视教学内容而定,以主客观搭配为主。采用活动探究的形式;题型采用高考原题或者本年度各地新出现的模拟测试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难度把握也是关键,以既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要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尽为原则,易与难题要适量搭配。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
其次,精心讲。讲题是关键一环。既要讲知识,又要讲方法。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在解题方法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平时训练后的讲评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由一题而多题的练习效果,要做到面向全体与个别帮扶相结合,讲练与补漏相结合。要做到方法技巧指导、点拨到位,能够举一反三。要克服机械讲评、简单对答案的现象。并且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主观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
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考情、教情、学情,制定有效的备考策略,力争让我校历史学科在2010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具体工作安排
(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1、总体时间:2009年9月—2010年3月。
2、增强复习的计划性。
第一,要通盘考虑高三的复习进度、复习任务和考试任务。
第二,计划的类型包括周计划、月计划和一轮复习计划三类。
第三,计划须经充分讨论后制定,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四,各类计划可考虑进班上墙,做到师生共享。
3、复习形式探讨
第一步为“复习旧课”。主要通过学生看书提问进行。
第二步为“重点知识点拨”。教师确定点拨内容,通过提问深化知识理解。
第三步为“知能拓展提高”。通过优化处理资料试题完成。
复习时,要分块落实“知识概括梳理”内容的检查督促。
4、从历史学科层面对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采取科学的管理策略。
第一,要加强对尖子生、边缘生的课内帮扶。
第二,要对尖子生、边缘生做好数字化和文本化的跟踪记录。
第三,要加强对“三生”的人文关怀。
5、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加强对选择题类型、特点的分析和解题技巧的指导。
第二,加强对主观题解题程序、书写规范、技巧的指导。
(二)备课组活动情况
1、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要有计划性。
第二,优化备课方式。集体备课要实现由备教案向备学案的过渡,由备教学内容、备知识梳理向备教学实施的过渡。
第三,优化备课内容。要认真关注三情(考情、学情、材情)、三态(原生态知识、衍生态知识、动态知识)、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等问题。
2、公开课的开展
第一,本学期教研组公开课定于9月的第二周举行,人员的确定。
第二,组内公开课的开展,9——12期间完成。
一.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是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高考选择题的考察依然注重基础知识,但是不再是单纯考察某个单一知识点,试题大多以新材料为依托,考察学生把基础知识和所给材料相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同时更需要建立起宏观上的知识框架体系,才能透彻理解基础知识。因此,单纯按照通史线索梳理和记忆背基础知识的复习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历史高考,必须改变传统复习中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割裂的复习方式,进行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题复习。
新课标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注重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环境和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就要求备考复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在备考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材体系,整合教材内容,打破传统的高考历史复习思路和知识体系构建方法和过程,实施通史复习、专题复习和中外对比复习,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理清基史实,厘清历史概念和结论,弄清历史阶段特征和各历史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体现的历史趋势,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线索。
二.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是教材体系弊端和传统一轮、二轮复习模式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首先,通史复习时必须的,这是打牢基础的关键。
新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人民版,都以专题的方式编写,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单独呈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可却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时序性。如果按照教材体系进行复习,学生脑中形成的只会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而不是一条线,一个面,他只知道历史事件的本身,而不知道这件事同时或者前后有哪些重大事件,不能形成完整的史知识体系。因此,整合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通史复习是必要的。
其次,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必须有机结合,不能将其完全割裂。
一方面,通史复习也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分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领域进行梳理,学生缺乏归纳性,复习之后仍然是只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无法形成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历史趋势的总体认识,更谈不上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因此,要在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都梳理完之后及时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一轮的通史复习需要较长时间,最少也要5个月左右,学生的知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遗忘,等通史复习全部结束,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遗忘很大一部分,这时候再进行专题复习,学生难以做到知识之间的古今贯通、中外联系,只能完全被动地听教师阐述,这对思维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极为不利。因此,传统的一轮、二轮复习割裂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将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进行有机结合,协调系统地推进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才是是构建知识体系较为有效的复习策略。
三.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有机结合策略具体实施办法和建议
第一,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和时间。高三复习时间紧迫,在仅有的时间内要实现高效复习,就必须把要把夯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和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这几个环节全部做好,就要制定非常详尽合理的计划,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要做实,做到位。
第二,通史阶段的划分必须科学。在进行通史复习和专题复习协调推进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阶段的划分,这种划分必须清晰合理,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否则只会使学生思维更加混乱。
第三,通史复习时要特别强调细致,扎实,要对所有考点进行地毯式的梳理,不留知识盲点,甚至对老教材的一些重要知识要进行适当补充。知识积累是学生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贯通古今、中外联系的专题复习就只是空中楼阁,知识框架的构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一、高三英语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进入高三年级之后在策略、方法、重点以及心理状态上都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克服。教师方面,许多教师进入复习阶段之后重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水平,但却不重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向思维能力的转变;重视为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但却忽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重视听力、阅读理解以及写作等专项训练,但却不重视知识迁移以及能力拓展的全面性和统筹性;重视复习的量,但却没有把握学生掌握程度。学生方面,基础较差,运用较少,遗忘较多,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够;埋头于各式各样的复习资料,对课本不够重视,复习载体运用不正确,复习效果不明显;没有明确的复习计划,缺乏正确的复习方法,被动跟着教师的节奏走,不能走在教师之前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预习;特别是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厌倦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比较严重,复习主动性不强。这些都导致学生在高三阶段的复习不能取得满意效果,甚至一年复习下来成绩相比于刚进入复习阶段时还要下降不少。
二、做好高三英语复习教学的策略
1.提高备考工作针对性。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高三的复习都必须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且可执行的计划,而制订科学合理复习计划的前提则是对新课程标准、教材、高考命题趋势以及学情实际的深入研究。由于学生对相关信息掌握得不到位以及对自身情况缺乏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因此,这项工作更多地需要教师的努力才能增强针对性。其中,掌握高考的趋势以及题型变化是教师备考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对于当年以及近几年的高考大纲和考试说明要进行整体研究,找出延续而来的共性以及新增加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该方面知识的巩固和训练。例如,江西高考英语的词汇量的增加是一个最为突出的变化,虽然增加量(100个)不大,但也需要教师在制订计划时予以重视。教师在制订整体复习计划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基础和差距,以让每一位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自己的个性复习计划。
2.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目前,总复习多采取三轮式的复习模式,但教师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一轮的复习进行明确的计划和安排。第一轮复习多是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进行,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对所学知识的机械回顾,而是要将对考试大纲的理解融入其中,强化对知识的归纳整体,强化横向、纵向联系和点面结合,使学生巩固各项基础知识,形成完整而系统的知识框架,并通过一定的练习形成灵活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技巧。第二轮复习主要以高考各类题型的专项训练为主,结合进行知识能力的查漏补缺。这一阶段的查漏补缺对于基础不牢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和巩固提高。第三轮复习主要是进行高考的模拟训练,让学生找到在一张卷面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巧,适应高考的时间限制和题型顺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模拟卷的选择上必须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让学生将在这一阶段得到的答题经验复制到高考答题中。
3.增强学生的必胜信心。在紧张的高考复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高考的临近,许多学生都容易产生心理波动,从而对沉着冷静应对高考带来不利影响。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干预,但不能用过多的语言,否则反而容易激发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和鼓励,而这些非语言的交流恰恰是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增强自信的最佳良药。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注意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营造更为活跃的复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在较为愉悦的状态下复习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复习效果,还可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和放松。此外,在复习的开始阶段以及各轮复习进行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找到巩固加强的方向,帮助学生建立应考信心。
三、开展高三英语总复习的方法
1.以课本为基础搭建完整知识体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不论高考题型以及考点如何变化,高考试题都是以课本中的知识为支撑。因此,在复习阶段,课本是万万不可抛开的。教师要注意深入研究课本和考试大纲的契合点,打乱体系,深入挖掘,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合性。比如,可以根据课文的体裁以及划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或讲座式的复习。比如,对于历史人物方面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以及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对于戏剧类、话题类的文章重点加强常用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的复习;对于论说文则重点在把握主题、整体理解以及改写缩写等方面着力。在词汇方面,要加强词汇的词义以及用法方面的discrimination(辨析)和归类,提醒注意词汇分类和特殊形式,如occurred、referred、preferred、banned等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特殊变化。
2.强化听力训练。听力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却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很大,并且学生的听力水平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语音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要注意强化听力方面的训练。强化听力训练的基础是教材中的听力材料,在让学生把握教材中的听力资料的基础上,再选择一些情境真实、长短合适、难度适当的听力材料强化学生的语感。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听力解题策略和技巧,如高考听力中有很大一部分是Wh-问题,如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long、how soon、how much、how many、how much、which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拿到试卷之后迅速浏览问题,明确听力考查的重点和方向,坚持读(题)、听(材料)、记(关键词)相结合,提高听力的质量和解题的准确度。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高考;特点;观念;策略;计划;学法;指导
2013年 ,我们已经经历了新课标下的第一次高考,新课标下的历史科高考命题趋势如何,有哪些新特点,应该怎样备考,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现就命题局势和 特点以及备考策略谈谈自己浅陋的看法,与各位同仁共享、商榷。
一、新课标下的历史科高考命题趋势和特点
过去很多人以为课程就是学科,或者就是教材,或者就是教学大纲,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突出以下课程理念的更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从强调分科到重视综合;从选拔性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从狭隘封闭到走向国际理解。在这些理念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出最关键的几个概念: “个性创新”“主动学习” “回归生活” “学科综合”“发展 、评价”“国际理解”等,遵循新课程理念高考命题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创新。今后高考将更加注重题目的原创性和题型的创新,试题将体现当前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最新理念和最新成果。
(2)贴近生活。新课程理念呼唤课程学习回归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教育即生活” ,反映到高考命题趋向上,就是试题要贴近生活实际,多创设生活情景,以此来检验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多元开放。根据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别,多元开放。新的高考命题将会充分考虑考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答题更多的自主发挥的空间,也可能设计出一些具有多元、多解答案的题目,考生答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学科综合。根据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化不断加强的趋势,新的历史高考改革将在试题中渗入有关联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其他人文科学知识,如渗入哲学原理、地理知识等。
(5)视野开阔兼具地方特色。新高考将越来越注重考查一些具有全人类普视野开阔兼具地方特色。
二、新课标下的历史科高考备考策略
面对新课标高考改革步伐加大的必然局势,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应如何积极备考,以在未来的高考中争取主动权?对此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
1.破除教师本位,树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仅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要留给学生思考、体验与感悟的时间与空间,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生成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2.破除教材本位,树立教材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范例”的意识。高考的命题原则由过去的“依纲、依本”转变为“依标、依纲不依本”即依据课程标准、依据考试大纲来组织命题了,所以教师在高考复习中要逐步改变教材是教学唯一依据的观念,告别“教教材”的旧知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
3.破除学科本位,树立科际综合意识。随着教学和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考查内容上,日益突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日益突出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渗透,逐渐加强了对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在这种形势下教师既要有大历史观,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还要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破除课堂本位,树立“社会是大课堂”意识。高考历史试题以情境设计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方式,关心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重视历史问题的借鉴功能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二)转变史学观念
史学观念的转变对高考命题思路的影响很大。这些年来在史学界流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观念在高考试题中都有所反映,特别是以文明史观进行文综高考历史命题的思路越来越明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已成为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了解近年来史学界的主要学术发展趋势及成果,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深厚自己的学科底蕴,对教材知识要以新的史学范式,从新的角度进行整合和构建,并将它渗透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同时内化为试题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训练。
(三)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优化教学理念 ,用心思考高考方案,在教学中体现出高考要求。要再读课标及其相关解读材料,进一步领悟课标精神,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建构为基础,以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抽象说教为兴趣教学。
(四)、制定科学、详细的复习计划
从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这个具有规律性的高三复习过程看来,长期以来采取的三轮复习的策略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第一轮:抓点(抓基础)――围绕考纲,全面、系统、细致落实基础知识,策略是“高度重视,以熟悉教材为中心,坚持归纳和反思,坚持训练和解题。”达到对接高考,即讲即练(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013年8月下――2013年10月中旬 必修1,共8个单元
2013年10月中――2013年11月中旬 必修2,共8个单元
2013年11月下――2014年1月下旬 必修3,选修内容,共15个单元
要求:
①在“全”“细”“透”三个字上下功夫;
②注重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③重视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如课本中的图表、楷体字、注释部分、标识的章节等;
④重视教材的外延知识,有意识地积累传统文化常识,如社稷含义、阴阳五行、纪年方法、节日节气、传统礼仪等,完善知识结构;
⑤做好配套练习。
第二轮:抓线(整专题)――指导思想是“一化(知识系统化)三改(课堂、训练、反思)”。整合中国、世界历史,贯穿古今、关联中外。领会典型试题的解题思路技巧。
(2014、1月下――2014年4月中旬)
第三轮:抓面(练套题)――“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薄漏)、提高(能力)”的。突出重难点、热点,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2014、4月中――2014年5月中旬)
最后,灵感复习法――要求“回归基础,回归教材”。(2014年5月中――2014年6月初)
需要说明的是,三轮复习的策略应该遵循“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学制宜”的原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每一轮的时间安排上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某些基础较弱的学校而言,哪怕重复一次第一轮的复习也是未尝不可的。
(五)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学会阅读教材
高三历史阅读教材的方法(用教材学):阅读课本前言,明确学史目的;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阅读章节导语,把握背景线索;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念;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思维观察力、想象力。
2、教会学生通过谐音、联想、对比、歌诀等记忆方法。
3、教会学生找准历史的重点、难点的方法。凡是发生在历史转折时期,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凡是教材文字表达中具有“最大”、“最早”、“第一”、“领先”、“标志”、“开端”、“序幕”等字眼的内容;凡是和当今世界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又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凡是教材内容配有图插图,课后有思考题、练习题、讨论题的内容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4、强化能力训练,学会答题方法
(1)强化训练
从严科学训练:精选试题强化练;把握时间适应练;审题答题规范练。
注重考后的讲评:
讲评原则:注意及时性突出针对性强调层次性体现新颖性。
讲评内容:揭示命题意图 ,展现思维过程,总结基本方法 ,设计习题转换 ,树立规范意识。
(2)学会答题方法
学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
选择题:对题干要做到三看:一看时间、空间,判断答题范围;二看肯定、否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对选项要做到三思:一思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二思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思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联系。常用排除法。
主观题 :解题技巧可概括为四步曲,即:读、审、列、答。 读,指读材料和设问,这是解题的前提。 审,指审设问,这是解题的关键。列,指列作答提纲,这是夺取高分的前提。答,指根据提纲组织答案并将其书写到试卷上,这是夺取高分的关键。其一,答案在形式上“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 其二,答案内容上“面全”、“点齐”、“话简”。
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历史材料题的习惯性弊端矫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材料型问答题束手无策,而此类型的问答题不管是会考还是高考都是常考的题型,而且分值较多,但学生失分率很高。为此,教给学生如何矫正解历史材料题的习惯性弊端显得犹为重要。
弊端一:先看材料,后看问题
矫正:先看问题,弄清题目要求,然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答案。
弊端二:抛开教材,就题答题
矫正:解材料解析题,一般都要适时联系课本知识。读完问题后,想一下能否用课本知识回答,如果是“课本型”,就可用课本知识作答,省去了细细解读材料的时间。同时有些题目要求回答的是隐性信息,一般仅根据材料是很少能分析出来的,因此,要联系课本知识综合分析,要将材料提供的显性信息与课本知识相联系,进而挖掘出深层次的信息。
本学期计划活动九次,实际活动九次。在教研活动中,得到了学校教务处、教科处及校行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全组教师的团结协作和不断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各项教学工作要求,保证了我校史地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中,本组教师都能按学校教科处及教务处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按时参加组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学校及教研组交给的各项教学任务,不断摸索教学经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加强教师责任意识,开展“三生教育”活动
根据校行政的相关要求,认真进行加强师德师风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要求教师强化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特别是通过学习《云南省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的通知及《切实减轻中小学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等文件精神,树立减负不减质的理念,抓好课堂教学基本环节,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提高认识,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乐于奉献,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认真组织学习《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教师领会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掌握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学习后,本组于2009年3月26日开展了一次野外生存能力的实践活动,使全组教师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都得到了一次体验和锻炼,加强了对“三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认真进行质量分析,积累教学经验
根据学校教科处的要求,认真对上学期期末考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教师们从历史、地理试题的题型、题量、难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学生学情方面、教师教学方面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从主观、客观方面寻找各自在教学及复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虚心向成绩好的教师请教和学习,为自己今后的教学,特别是今后的各类考试及备考提供借鉴,并制定出今后改进的措施。
三、认真抓好各项教学常规的检查督促工作
按学校教科处的要求,组织本组教师于每星期的星期一早上八点半到十一点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本学期共备课17次),每次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都实行签到制,每次备课都有活动主题,由本组教师集体参与和交流说课等等。
另外,长期坚持每个月月底对全组教师的各项教学常规检查。主要包括按期检查老师的的教案完成情况,听课记录情况,作业布置及批改情况,以及其他各项教研要求,并及时上交学校教科处验收,本组教师都能按时、规范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四、积极进行高考及会考研讨
搞好高考史地复习备考和高一年级史地会考工作是本学期本组教研工作的重点。首先根据本届高三学生的实际,特别是根据两次云南省统测及云南师大附中的模拟题测试的成绩,进行认真分析,依据考纲及各级研讨会的相关信息,调整高考复习备考的战略,并由组内有经验的史地老师进行交流指导,制定出比较实际的备考复习计划,注重抓好高考后期专题复习及模拟测试的各项工作,为提高史地高考的成绩献计献策。
其次,认真进行高一会考复习研讨,学进度,尽早完成教学内容,以云南省高中会考考试说明为依托,认真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并让学生熟悉会考题型,进行测试和训练,而且向学生印发了高中会考复习材料,经过详细复习后对学生进行会考模拟训练,把近几年的会考题进行测试并认真分析和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会考备考工作。
五、认真组织高一年级史地知识竞赛
为了增强高一学生的会考知识,搞好会考复习工作,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本组与高一年级组团结协作,相互配合,于2009年6月3日进行了高一史地知识竞赛活动。本次竞赛共有6支代表队参赛,经过广大师生和参赛选手的共同努力,以级校教务处、教科处的大力支持,评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极踊跃参与,气氛热烈,达到了竞赛的目的。
六、搞好教学科研活动
(一)、思想工作 1、班风、学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胜利的保证。全体师生都应高度重视班风、学风建设。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的带头、榜样作用,切实搞好班风、学风建设。 良好的班风要求: 树正气,以讲政治、讲纪律、讲学习为德;以关心集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为乐;以积极向上,勤奋努力,成绩优良为荣。整个班级体班风正,显得朝气蓬勃。 良好的学风要求: 有理想,能够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有毅力,能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钻研学习,有方法,能抓紧时间,讲求效率,毫不懈怠地学习;有竞争,能你追我赶,人人争上游。整个班集体学习风气浓,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领路人,班主任的工作直接相关一个班的班风、学风建设,至关重要。 班主任的工作做到“五要”: 班主任要深入教室、寝室、操场等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多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搞好班风 班主任要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每学期至少找每个学生谈话一次,对学生进行鼓励、鞭策和心理疏导,让学生“自知之明”。 班主任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班主任要适当组织主题班会,周末晚会等人人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调适学生的心身。(每周至少一次) 班主任要带领全班同学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每周二次,每次半小时),增强学生的体质,消除学生大脑的疲劳。 3、科任老师配合教育 全体教师均是教育工作者!科任教师在做好教学“六认真”的同时,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状况,通过学生课堂精神状况、作业质量、考试成绩等问题的表象,分析、把握学生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诱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让学生精神饱满来学习,斗志昂扬去竞争。 4、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培养 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的成功、人生的辉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心理培训和心理疏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请大学心理学毕业的教师尹超和邵成俊作心理咨询教师。 开展“对‘逆反心理’的认识和修正策略的教育”。 开设“克服心理焦虑、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专题讲座(第五期半期后) 开设考试“应考策略”的专题讲座(“一摸”前) 开设“人际关系谈”专题讲座(第六学期初) 开设“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专题讲座(第五期半期前) 开设“如何填好高考志愿”的专题讲座。 5、学生身理的调适 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保证学生的饮食、住宿的安全和舒适。 家长为高三学生提供经济保障,适应改善高三学生的伙食 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适身心,消除大脑疲劳。 全体教职工均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6、家长座谈会: 学校要积极寻求社会、家庭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支持,高三拟开三次家长座谈会。 第五期半期后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明确对高三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及方法,明确子女升学应奋斗的方向,教育家长鼓励子女升大学,为子女提供精神鼓励和经济保障。 第六学期初(第五期一摸考试后)家长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抓保对象,了解学生状况,积极配合老师给学生添活力,增措施促效果。 第六学期高考填志愿前家长座谈会,指导家长明确对填高考志愿的认识,让学生填好高考志愿。
二、教学工作 思想工作的落脚点是搞好教学工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完成目标任务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抓好教学工作。
1、时间安排 整个高三年级各科在第五学期半期前结束新课,半期后进入全面系统复习阶段。 各科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 为了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教学,教师在解答近十年的高考题的基础上,在第五学期半期前解答四套“新课程”卷的高考试题。
2、做好“六认真”工作 教师要切实做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辅导、检测、评讲”六认真。 教师要有具体、规范的备课本。 要备好、上好复习课、练习课、评讲课。复习课要注重知识的条理、系统化。练习课既重知识、又重能力训练,题目的设计要有梯度。评讲课要统计采样,对错得多的题详讲,不平均分布力气,不管学生是否能做均讲一遍;对典型的错误要进行个案分析;要注意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引导,不照本宣科,这个题就是这个答案、就这样做或把重点放在运算过程式的讲评;要作“试题评讲”,对试题特点,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对试题的不足作概要介绍;对错误多的题类,要重新设计针对性训练 作业要批改,几尽力全批全改。要有错题本。做好学生错题记载,以便评讲或重新设计针对性训练。作业不能不改或很少批改、只作评讲,这样,没有针对性,无法提高效率。 辅导要落实到位,要定出“辅导对象,辅导时间,辅导内容”。加以落实,并做好“辅导对象、时间、内容、效果”记载。 检测要认真组织,严格监考,认真阅卷和评析。 要进行仿真性考试和训练,要锻炼学生的解题的速度、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计算机的准确性;特别要锻炼学生读懂题、发掘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努力钻研和分析题意,建立起条件和结论联系,解好综合题的能力和“韧性”。 半期考试后开始组织月考。师生均应把月考和三次模拟考试当作高考来对待进行心理素质、应考策略等全方位的锻炼。 共2页,当前第1页1
3、集体备课 发挥年级教师集体的优势,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各科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做到同科“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进度、教学策略、教学检测”五统一,确保该科全年级的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
4、办好“两类”辅导 为了遵循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各班在狠抓基础的同时,以年级为单位,办好两类辅导班:尖子生班、中等生班。根据高考改革的方向,要达到辅导班应有的效果,实现高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辅导班应提升辅导教学的重心。 尖子生班,把他们全体作升本科大学的对象加以培养,主要培养他们解中高档综合题的能力。理科尖子生班(1——7班)由拟升本科以上的65名学生组成,此班命名为辅导一班。文科尖子生班(8——11班)由拟升本科以上的66名学生组成,此班命名为辅导二班。 中等生班,把他们全作升专一以上的对象加以培养,此班既重基础又重能力。主要培养他们解综合题的能力。理科中等生班由70人左右组成,命名为辅导三班,文科中等生班由60人左右组成,命名为辅导四班。全校本科按现状前130名,专一按前300名分类。辅导班具体安排如下: 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政治 化学 历史 生物 地理 时间 星期日晚 星期日下午 星期日下午 星期二晚 星期三晚 星期四晚 6∶20—7∶50 2∶20—3∶50 4∶00—5∶30 6∶00—7∶00 6∶00—7∶00 6∶00—7∶00 地点 辅导一班在初中部旧楼底楼第一间 辅导二班在初中部旧楼底楼第二间 辅导三班在物理实验室 辅导四班在化学实验室 教师可分工负责辅导内容,可适当复印有关辅导资料。(辅导教师按补课给待遇)
5、补拜科 确定补 拜科的对象。找对象谈话,指出其 拜的科目及其方面,分析原因;鼓励对象树立信心,确立奋斗目标;落实时间个别辅导,切实帮助。
6、增时间 学习的竞争,是时间、智力、体力、情商的竞争。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加学习时间,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措施。 由于本年级使用新教材的过渡教材,同以往年级比,缩短了半个学期的总复习时间。因此,拟于第五学期后的寒假补课12天。 第五期半期后,通校生晚上一律上3节晚自习,于晚上9:40下课时离校回家。 中午强化学生休息睡觉,以饱满的精神来迎接下午和晚上的学习。 第五期半期后,住校生晚上从9:50至10:40加上一节晚自习。
三、教学管理 良好的管理是落实教育教学措施,超额完成升学目标任务的保证。通过管理出质量、出效益。
1、 认真填写教育局《高中毕业班工作手册》 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通过填册,来督促鞭策教师落实有关常规工作。
2、 开好调研“五会” (1)、班主任会 高三拟召开四次班主任会工作研讨会。班主任介绍班级情况,交流班级管理的经验,年级负责人提出对班级管理的要求和措施。 (2)、科任教师会 分科召开科任教师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和解决科任教师提出 的问题,指导科任教师搞好学科教学。 (3)、班科教师联系会 高三各班拟召开四次班科教师联系会,第五期半期后,一摸、二摸、三摸后。交流学生的表现情况和管理措施,协调各科间的教学;班科教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4)、年级学科负责人会 高三拟召开三次年级学科负责人会。 第五期初召开一次,了解各科教学进度等教学实际,对新课教学时间,年级集体备课,教辅资料的选用等提出要求。 第五学期半期后,召开一次落实各科复习计划及其相关工作措施。 第六学期初召开一次,听取各科复习进度、复习计划的修订及其相关工作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5)、学生座谈会 每月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收集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建议。
3、检查 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通过听课、查资料、听取学生意见等形式检查教师落实教学“六认真”的情况,完成教学计划的情况,教学质量的情况。
4、督导 通过表扬、批评等手段,督促教师勤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学科的调查研究,具体指导教师搞好学科复习计划。
高三文科综合学科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部分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综合学科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综合学科的成绩在高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决定一个考生能否被高校录取,被什么层次的高校录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历年的高三师生得出一个共识:"得综合者得天下"。因此,在整个高三的备考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综合学科成绩的必要性、重要性,对综合学科的复习要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这里给高三的任课教师和学生提几点建议:
1认真研究教材、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制定一个完整的高三复习计划
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对高中教材形成整体把握,明确复习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尤其要研究最新版本的教材,注意新旧教材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并相应采取应对措施。在研究教材的同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其次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熟悉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及近几年考点的分布情况。再次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完整的高三复习计划,使整个高三的复习做到心中有数。计划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留有余地,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整个高三的复习应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学校要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保证计划的落实,充分发挥计划在复习中的指导作用。
2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高考中通过设置情境等呈现出的许多问题,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完整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许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往往偏重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而忽视了通过对知识的系统性整理来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结果只能是记住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不透彻,不深入,不系统,且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来掌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高中政治课教材中某一知识点与其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引导学生理顺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再从宏观的角度使某一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张网。有了这张网,学生就能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全面地考虑问题,条理清晰地解答问题,任何一个细微的知识点都能"以点带面"地调取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和脉络体系,长此以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逐步提升,学科知识在其自己构建的"天罗地网"中总能找到答案,学生自然游刃有余,信心百倍。
3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在整个高三的复习中,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做到精讲多练。讲是基础,练是目的,讲是为了促进练的提高,练能检验讲的效果,实现讲的价值。"只讲不练,缺乏实践,只练不讲,困惑增长"。"讲"包括对教材的讲解和对试题的解析,在教材讲解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各科知识的考试要求,要让学生了解每科的重点、难点所在,并且要通过及时的辨析、比较,使学生清楚掌握易混淆的知识点。实践证明,讲清易混知识点能够极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发生知识混淆错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应以几套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有较高信誉度的题纸为基础,同时博采众长。对重点知识要反复练、多角度练,通过"千锤百炼"使学生牢固且全面的把握重点知识,理解掌握难点知识,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在试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高度概括,力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不仅从练习中获得知识上的收益,而且品尝到做题的乐趣。这需要教师下功夫研究习题,研究学情,使学生通过熟能生巧的"会",带动"模棱两可"的不会,充分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在"讲"和"练"的过程中,文综合的史地政三科老师应加强沟通、交流。我们常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在史地政三科中偏科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而文综合一个重要的考查点就是学生对文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都了解"木桶原理"的寓意,而对学生的及时"补短"是某一科老师力所不能及的。史地政老师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往往能及时发现某些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弱势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让教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在试题的选取中,若能选择一些涵盖史地政三门学科的材料和试题,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做题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到"练题"的实效。
4充分发挥教师在复习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保证高三复习的顺利进行,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复习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不可偏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夯实基础,抓住复习的重点难点,以及教给学生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提供高考的最新信息,并为学生分析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规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把关定向的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对所学知识自主地进行归纳、整理、总结,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并能运用自如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