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实验范文

小学科学实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实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实验

第1篇:小学科学实验范文

1. 实验中加强指导、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时,根据小学生的已有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课的教材设计的十分的灵活,给教师有充分挖掘和创新的空间,因此,教师不要为教教材而教,而要在充分理解教材思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亲历”的环境。如在《电磁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1)上课前,我把大头针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用铁钉将大头针吸取,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2)出示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电磁铁,实验中还有什么发现?(3)学生分小组设计探究“电能产生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探索的环境,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去探索新知。

2. 实验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1)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及观察任务。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明确观察任务。学生都有好奇心,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学生又不知该如何去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特别是用眼睛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

第2篇:小学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 探究 开放 转变观念 体验乐趣 增长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下面就本人多年来在科学课上的一点浅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如何在科学实验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儿童具有共同的独立的能力,渴望了解他们生活周围的更多事物是一种天赋的好奇,他们具有潜在的创造性和天赋,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气氛有助于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使获取知识能力他们的自觉行为。

传统的科学实验课,往往是教师先演示实验,然后由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做,按部就班,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钳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把广阔的空间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更多的内容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争辩、去研究、去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由教学的主角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和学的过程成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如讲《摩擦力》一课,我先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从平时经常玩的“在地上拉着玩”的游戏中理解什么是摩擦力。并适时提出问题:穿什么样的鞋、在什么样的地面上比较容易滑?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感觉有什么不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在学习“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时,我给了学生2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桌上的研究材料合作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最后小组共同形成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我不断地巡视,时而是指导者,时而是参与者,时而是领路者。在实验方法的采用上,孰优孰劣,我并不表态,而是更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试,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实验完毕填好实验报告后,各小组轮流汇报实验结果,其它组可提问、反驳、赞同,使全体学生在积极浓郁的探究氛围中达成一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名符其实的“小科学家”。

因此,在学科实验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主张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是重中之重。因为科学教学是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索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教师应为这种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小科学家”把中国推向繁荣富强的巅峰。

二、使课堂成为开放的空间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而早期的科学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新的理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动手、动脑,使学生能独立地、自主地探究科学知识,将知识加以综合分析,然后用之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中,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少一点约束性,多一点开放性,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元性,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磁铁》一课的学习中,我设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用桌上的材料玩一玩,磁铁有哪些本领,看谁发现的多?”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材料做起实验来。有的同学用磁铁吸起了许多小铁钉,而且小铁钉连着小铁钉;有的同学把大头针放进装有水的烧杯里,用磁铁隔着玻璃和水把大头针吸出来;有的学生利用学具中的硬纸板、铁垫圈、棉线等,设计了“小猫钓鱼”“蝴蝶飞舞”的游戏;还有的同学发现两块磁铁能做“推、拉”的游戏。在汇报“发现”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他们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发现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两块磁铁相互接近时会出现“斥、吸”现象。为学生们创设了思维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行探究,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自由观察,自行获取知识

第3篇:小学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情境;教材

新课程标准就小学科学教学目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科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以实验为基本切入点,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些实验活动,让其在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真谛,以此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实验既可以作为科学教学的目的,又可以作为教学的手段,所以在实验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科学知识,更要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为了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也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会从实验室里直接获取,但是这些实验材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甚至无法满足教材实验或者学生实验的需求。这时,教师就需要从教材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探索出c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搜集一些简单、适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生活材料。比如,我在讲《饲养小动物》这一内容的时候,一般会事先征取学生的意见,看学生对哪种小动物最感兴趣,学生们纷纷表示很想知道如何养蚕。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很难从身边获取有效的养蚕原材料,于是我利用网络为学生购买一些蚕种、桑叶等。然后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如何养蚕的资料,接着学生根据这些已搜集到信息利用教师提供材料展开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

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作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的自主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感兴趣,无需教师过多讲解,学生使会主动地就此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比如,在讲《植物的生长》这一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植物,他们对这种常见的植物很难有探究的兴趣。于是,我会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利用植物进行实验的兴趣。例如,我会在上课之初问学生:“我们都知道,植物是由幼小的嫩芽逐渐成长起来的,但是你们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吗?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植物的各种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呢?”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会对观察植物生长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会带领学生走进种植园来观察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回答以上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植物种植实验,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再次就以上问题进行探究。这种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还可以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实验的目的性。

三、开展课外实验

在目前的小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

40分钟,要想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亲身体验到每一项实验活动,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时间、课程安排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开展实验活动,以此拓宽学生的实验渠道,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比如,在讲《物质的变化》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在课上组织学生开展“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实验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课上的实验内容在课下利用毛笔来蘸取用淀粉调制而成的液体来为自己的有好朋友写一封信,等白纸上的字迹晾干之后将这封信送给自己的朋友,并要求他想办法将白纸上的内容呈现出来。通过开展这种课外实验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还可以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在小学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还要将实验课进行拓展,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以此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科学实验范文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有了问题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才能确定探究活动中需要收集的证据。教学中,教师巧妙引领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能诱发探究动机,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感受发现的乐趣并能用合理证据证明自己假设的问题。如笔者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创设了魔术表演的情境:一个透明的烧杯中装大半杯清水,把马铃薯放入杯中,马铃薯沉入了水底。从水中拿出马铃薯,换了一杯装了浓盐水的烧杯,再把马铃薯放入杯中,马铃薯居然浮了起来。在此魔术表演过程中,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在观察中,学生产生了质疑:同样是马铃薯,为什么在浓盐水中会浮起来呢?由此引出了本课的探究问题,在这一探究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动手尝试,不仅探究出使沉在水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的方法,还知道了使沉在水中所有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二、猜想假设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猜测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科学原理产生的前提,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都建立在猜想的基础上。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上,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猜测和假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发展学生猜测和假设的能力。如在教学《热的传递》一课中“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时,笔者问学生:“这儿有一段钢条,现在在钢条上滴四滴蜡滴,把钢条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在另一端用酒精灯加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然后学生自由猜测。在猜测中,唤起了学生对热在固体中传递方式的已有认识,使其有理有据地提出假设。又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的猜想激发了他们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欲望。

三、实验探究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实验探究不等于学生按照教师既定方法和操作步骤简单地模仿和重复,而是应在学生明确探究的问题和方向后,根据自己的想法或小组成员共同的设想去探究。如笔者在《电磁铁》一课的教学导入后,让学生“制作一个能吸30个大头针的电磁铁”,并要求学生每制成一次,及时把吸引的大头针个数和他们认为需要记录的内容记下来。小组成员积极寻找方法,不断地调整铁钉的大小、线圈匝数的多少、电池的个数,在进行多次操作并收集到许多数据后,学生渐渐发现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真正经历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发展了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又如,在教学《肺和呼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呼吸时,一呼一吸的气体有什么不一样”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航:1.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2.做实验并记录观察现象;3.议一议,为什么实验结果不一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的方法合作探究,并根据观察的现象进一步思考其原因。在教学探究环节,聚焦点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然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关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活动,导致教学中经常出现“活动有余而思维不足”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当多注重引导学生对探究方案进行设计、讨论和质疑,使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探究态度,提高探究的效率。

四、得出结论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做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重复实验过程,而是要通过做实验寻找一些能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让学生通过研究这些事实和数据寻找结论。如在教学《冷热与温度》一课的“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时,笔者让学生对一杯开水的温度连续进行20分钟的测量和记录,学生收集到11组数据,然后让学生对记录表中的数据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寻找规律。由于数据充分、研究时间充足,学生基本上能发现一杯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又如,教学《摆》一课时,实验探究结束后,笔者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小组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数据,并引导学生记录有哪些发现、想到哪些问题。一节探究课,学生是否完成探究任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识与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在探究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探究时记录的数据,学生会发现数据中的秘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五、实践运用

第5篇:小学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实验步骤

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观看或操作学习知识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可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阅历和经验限制,教师在对其进行实验教学时会存在很多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科学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和探究兴趣,从而让他们拥有学习的动力。一般而言,通过创设多种能够激发他们兴趣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热情与兴趣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师应当通过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或他们喜闻乐见的情境创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进行接下来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进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实验之初,笔者创设了一个魔术的情境。笔者告知学生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听到这里,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注意力集中到了讲台上。这时,笔者拿出一个马铃薯,向学生展示把马铃薯放到旁边装满水的烧杯里会是什么状态。实验证明,马铃薯在水中会下沉。之后笔者说自己有一种魔法粉,可以让水中的马铃薯浮到水面上。紧接着,笔者拿出魔法粉,即食盐,放到水中慢慢搅拌,并故弄玄虚地说:“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没过多时,马铃薯从烧杯的底部慢慢浮到了水面。此时,学生都表示出了惊讶的表情,知识的探索兴趣和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开始议论和思考其中的原因。这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探究,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常见材料,提高操作可行性

作为学习科学的核心内容,科学探究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对其中的科学规律进行掌握。而这种探究仅凭教师的讲解、多媒体的演示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在这个背景下,教师想要实现科学探究的目标,就必须借助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保障科学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合理、有效地选材能够充分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获得预期效果,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

针对这一点,教师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如果是日常手边随时可得的物品,可以让实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例而言,在《研究磁铁》的教学实验中,教师就可以选用常见的铁钉、木片、玻璃和塑料泡沫等进行实验探究。这些材料司空见惯,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在进行实验的材料选取时,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生活和课程的实际进行选取,让学生有效积累科学经验,并形成科学认识,实现探究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合理设计,理顺实验步骤

小学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必须做到探究实验和科学概念并重,让学生在亲手实验的过程中清晰地掌握实验的步骤,从而准确掌握相应的科学概念。所以,教师实验之初对科学实验进行精心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的亲手操作过程中有效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情,进而形成研究科学的严谨与认真态度。

比如,在进行《光的行进》实验时,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方向为起点,在探索平面镜“反射”性质时加入其他相关的趣味实验活动。比如“暗箱寻秘”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准备了一个只开了一个小洞的盒子,让学生将眼睛贴在小洞上向箱子里面进行观察。由于学生阻挡了射入盒子中的光线,自然无法看到里面的任何事物。这时,教师故意问学生原因,是“视力不够好”还是“观察的方法有问题”造成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别的方法向箱子里面进行观察,这时发现当眼睛从盒子的小洞上离开一些时,就可以顺利地发现里面的情景。之后,教师开始让学生反思之前的失败原因。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原因的探究,并最终得知正确的原因,即能够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由于物体本身产生或反射其他光源的光进入我们的眼中而造成。

由于整个的实验过程依照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情境的创设和实验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现了学习科学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真正的手脑共用,从而有效地通过相关的手段进行实验和学习,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之,为了达到小学生有效获取科学知识的目的,教师应当通过科学实验让他们在零距离的感受中积累经验、掌握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实现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邢伟.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6).

第6篇:小学科学实验范文

在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实验的严谨性,但是在保证其严谨性的同时,也要让教学深入学生的内心,将所设立的实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可以接受,所谓建立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也就是说将实验的难度降低一些,因为较高难度的实验会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大大的增加了实验失败的几率,将实验难度降低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加能够懂得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因此更好将知识掌握。这样不但在选择实验的时候要学生可以接受,也可以保证实验的严谨性。比如说,在小学五年级加热冷水这节课,一般的老师都会利用密封透明塑料袋进行实验,这也是学校为实验准备的材料,但是这种塑料袋极容易在操作的过程中漏水,也不方便学生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给实验加大了难度,因此,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气球,在气球装水后在口处打结,这种简单的改变不仅简化了实验,同时也更方便学生操作,加大了实验的成功率。因此可以说,简化实验过程,降低实验难度能够将科学性与严谨性显现出来。

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被引进了学校当中,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让课堂更生动,学生能够直观的通过声音与图像来感受科学,在这一点上,能够让学生的科学实验更具科学性。与此同时,让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连,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其严谨性,比如说,在一些科学知识的教学中,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向学生展示科学现象。例如,在讲到声音形成与传播时,传统教学模式虽说也能将实验表达,但是会影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吸收”,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用真实的图像与声音向学生演示声音的传播,这样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牢固掌握,使实验更加具有严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实验更具科学性与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更加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同样具有科学性与严谨性。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小学科学实验的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状况,造成得不偿失的严重后果,这种情况也就影响着小学科学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因为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兴趣,何谈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因此,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成为了现阶段教育部门及学校老师的工作重点,目的也在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老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也就是说,多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保证学生们都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老师要及时的指正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老师也要向学生多提出问题,比如说,在实验的过程中,老师要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出现了什么变化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轻松的将知识掌握,在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将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讨论学生之间的实验数据为什么出现不同,并针对产生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彻底了解实验的方法与原理,这样教学模式能够增加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同时,也提高了科学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4结语

第7篇:小学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学实验 教学探索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经过具体实验操作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城乡小学都陆续装备了实验仪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这些标准和条件与新编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要求尚有差距,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这种差距尤为明显。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具体的教学素材,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学生对科学课中的许多内容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作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师,除了充分发挥现有实验仪器的作用外,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开展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创设观察。实验条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把实验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学材料。设计实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任务是什么,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各种感官有意识的进行观察,直接感知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当地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农村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叶的形态和功能、花的结构与果实等教学内容,都可以就地取材而观察、认知。

2.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实验,调动学生实验兴趣

实验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或实验室,教师要因地制宜,开辟多种实验场所,把实验在田间、地头,甚至在学生家中开展,在学生亲身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实验是否成功、效果是否明显,在调动学生实验兴趣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确保实验的效果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如:“蚯蚓的观察与生活环境的研究”设计中,我带领学生到校外田野中开展捉蚯蚓比赛,看看谁捉的蚯蚓多、让比赛冠军介绍在什么地方捉到的,寓教于乐,达到实验目的。《水土流失》一课中,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的自然面貌与条件,让学生介绍当地司空见惯的山洪爆发时的情景以及山洪爆发后造成的影响。在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浮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地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而其他一些地区不会发生水土流失、怎样防止水土流失等进行思考讨论的过程中,点燃了学生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造福家乡的美好愿望,达到了有效实验教学效果。生物与环境、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的污染和保护、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实验教学,教师要在熟悉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安排实验,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探究,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

3.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学具,以弥补实验装备的不足,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新编科学教材,对原教材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上作了较大改进,按原大纲装备的仪器,与新教材不配套,仪器短缺较为突出。教师要率先垂范,倡导、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积极进行教具学具的自制活动。

如:在《物体的沉浮》教学中,我用空矿泉水塑料瓶和葡萄糖酸钙玻璃瓶自制物体沉浮演示仪(在塑料瓶和葡萄糖酸钙玻璃瓶中分别装入适量的水,将葡萄糖酸钙玻璃瓶瓶口朝下投入到塑料瓶中,盖上塑料瓶瓶盖,用手挤压或放松塑料瓶,玻璃瓶会上下沉浮),形象展示了沉浮与重量的关系。如《风的形成》一课中,要讲清风的形象,就必须用空气对流箱来作实验,而空气对流箱在装备仪器中是没有的。我找来三合板、塑料薄膜、香等材料,做了个空气对流箱,通过香的烟飘动,成功的显示了“风是在冷热差别条件下空气流动产生的”的原理。我制作的许多教具,取材方便,制作简便,且实验效果明显,触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于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教具学具的自制活动,指导、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做出了简易测力计、动植物标本、昆虫标本、简易保温箱、三球仪、太阳能热水器等,解决了仪器短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等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教具学具,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科学资源。如: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探究养花的学问等。科学教学要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利用、开发资源的习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4.组建实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课外探究品质

第8篇:小学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科学;兴趣;实验;探索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笔者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一)明确实验目的。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二)明确实验操作过程。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三)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

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四)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2. 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一)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内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二)选择好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鸡蛋、木板、铁块、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学生自己搜集带来。

3.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搜集身边的实验材料。

(一)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教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9篇:小学科学实验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16-001

一、充分准备器材

以前,很多农村小学没有专用的科学实验室,没有与科学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甚至没有科学课专任教师,科学课任课教师只能用自制的简单教具和学生科学课学具袋中的材料上科学实验课。江苏省“四配套”工程为绝大多数农村小学配置了与科学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农村小学通过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整合学科间、学校间的多种资源,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科学课教师要准备所有的实验材料,工作量必然相当繁重。所以,作为科学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使用配套的实验器材,而应该开动脑筋,利用身边资源,发动学生多渠道充分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例如,在教学“解释”一课前,我去找学校附近的水果摊老板,说上实验课需要一些腐烂的水果,水果摊老板很热情地免费送给我很多。再如,在教学“观察”一课前,我让学生从家里自带少量茶叶到学校来,再根据学生带来的茶叶种类,适当地添置了缺少的茶类,上课时,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茶叶,望、闻、含、泡、饮……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经历着准备时的激动与好奇、课堂上的学习与交流、课后的反思与回味,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开始实验之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让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要提前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制定相应预案,以随时对实验方案做出调整;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

例如在教《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知道借物漂浮、改变形状、改变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捞铁牛》和视频《竹排漂流》,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沉在水里的物体可以浮起来。并进一步产生疑问: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有哪些方法呢?让学生根据已准备的材料制定实验方案,并启发学生选择其他材料进行实验。在看过学生的方案设计后,我问学生:如果用你的方案,沉在水里的物体无法浮起来,你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方案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将情况考虑充分,备好实验预案。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局限于设计本身,也会考虑到实验材料的选择、步骤先后、实验变量等。

三、确立实验小组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与表达,因此,实验分组必须科学、合理。一个好的实验小组,必须分工明确、无缝合作,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吸收、改进小组其他同学的观点,能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向大家报告自己的探究结果的举措,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师应根据教学进程创设恰当的实验小组合作机会,确立合理的实验小组。教师要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组内发言交流,提供组内成员更正、补充、争辩的时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确定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如“实验组长”、“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各分工的职责,教给学生各分工参与实验的详细做法。分工采取轮流制,可以固定时间轮流,也可以根据不同学习任务轮流。教师要教给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发言,能独立思考并围绕实验发言,发言时要有充分的证据,口齿要清晰流畅,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耐心解释;学会倾听,听清别人的发言,边听边与自己的观点对照,提出质疑或能用别人的观点理清自己的不同观点,不随便插嘴;学会协助,要耐心热情地协助小组内暂时不能完成任务的成员顺利完成任务。

四、准确规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