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城乡医疗一体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医疗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医疗一体化

第1篇: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 医保制度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covers all the residents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is to perfect the medical security system, and realize the multi-form necessary measure. At present, there are generally all urban and rural division, the division of the counties phenomenon, caused the medical insurance policy of fragmentation, affecting the ginseng protect personnel interests.

Key words: an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医疗保险制度是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实现“病有所医”的必要前提。实现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已成为当前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紧迫任务。目前我们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由“三基本一救助”组成,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现已初步形成新时期覆盖全民、适度保障、平稳运行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现有医疗保障建设的城乡不平衡根源于现阶段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别。这种差别的形成有着各种原因,它将随着城乡统筹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城乡观念更新等因素而不断趋同并最终弥合。

1、实施医保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课题。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柱和新医改的基本内容,基本医疗保险面临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紧迫任务。

群众的意愿。群众的健康已成为群众的基本需求,但是不同的人对医保有着不同的承受能力和需求,必须充分考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结合城乡医保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保障层次和水平,可以更好地满足群众不同的医疗保障需求。

和谐的要求。医疗保险是社会的减震器和安全阀。医改的目的是让全体人员普惠,让弱势人群受益。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只有在城乡一体化的情况下,才能使改革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2、实施医保城乡一体化需关注的几个基本条件。实现医保城乡一体化,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资金配套上,要在低水平与可负担的情况下,合理确定筹资标准和补助水平。医保基金的筹资必须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基本原则。城镇职工医保,一般都采取了单位或集体缴纳大头的形式,减轻个人负担。因此,对非职工居民、农民的保障也应采取政策适当补助的方式。

信息对称上,要在考虑可行性与便利性的前提下,充分保证参保人员的就医选择权。就医选择权是保证病人获得基本医疗待遇,实现病有所医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立定点医疗机构,有利于引导就医,实行逐级治疗,减少医疗浪费行为。

技术支持上,要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上,提高数据管理水平。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参保人员数据库,加强基金收支管理是提高效率、减少差错的必然要求。而建立三项保险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实施对接是今后发展的基本要求。

系统配合上,要在兼顾公益和效益的要求下,更好地发挥定点医疗机构积极性。随着医保制度的完善,定点医疗机构要发挥纽带作用,提高服务水平。

二、发展医保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推进医保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是大势所趋,同时又要正视城乡差异。推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要避免“都不保”,摸清底数,建立动态数据系统是前提。依托基层工作平台,共建城乡人员信息平台,实现人口信息的科学统计、

2、要实现“有所保”,狠抓扩面,推进制度整体覆盖是关键。要坚持从统筹发展的高度,整体设计架构医疗保险机制,设立不同层次的制度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选择权,提高和巩固三项保险覆盖人数。

3、要解决“不断保”,加强衔接,制订有效接转办法是保证。逐步打破职业界限、城乡界限、身份界限,研究参保人员在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等基本保险制度之间的接转办法,实现制度无缝隙,待遇有衔接。

三、实现医保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途径

推进医保一体化建设,要认真考虑医保体系建设中需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稳妥地处理好,一体化进程才能水到渠成。

首先,在政策层面,实现“四个整合”确保公平。

1、整合保障范围。要建立统一的大病补偿方法,严格住院标准,对住院患者进行补助。

2、整合投资水平。根据城乡现状,合理设置。在坚持政府补助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收入水平、医疗保健支出水平等因素,确定筹资水平。

3、整合报销比例。在统筹区范围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应完全按同一比例报销。起付线按不同等级医院设置。

4、整合目录范围。建议三项保险实行同一的目录管理,将目录范围内的项目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方便定点机构对照执行。

其次,在管理层面,要完善“两个平台”夯实基础建设。

1、加强经办平台建设。实现管办分离。目前有经办机构没有与医疗机构脱钩,不符合社会化经办管理的要求,可以通过加大基础投入,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由相应财政负担建立和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完善信息建设,利用金保工程上线的契机,使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具备开放性和兼容性,实现数据管理一体化。

2、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卫生服务机构是开展医疗健康服务的机构,是医保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加快定点步伐,配合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步伐,完善定点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并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允许参保人员自由选择医院,促进医疗机构之间有序竞争。

最后,在政府层面,要通过“三步走”实现城乡统筹。

开展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政府需加大力度,依靠行政推动力量加快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设步伐。

1、推动扩面参保进度。依靠行政舆论导向作用,形成人人支持、积极参与的氛围,让广大群众了解参加医疗保险的方法和好处。建立缴费年限与待遇水平挂钩的激励机制,调动群众连续参保、长期参保的积极性。同时要考虑到困难群体的支付能力,对这些人群参保缴费加大财政补助力度。

2、加快提升统筹层次。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原理就是大数法则,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统筹有利于提高共济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当参保人群达到基本覆盖后,在政策、基金管理、管理服务体系逐渐统一的基础上,可实现市级统筹。

第2篇: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 城乡统筹 新医改

前言:吉林省是我国一个农业大省,统计人员数量大约在2800万左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据吉林省总人数的98%左右,基本上已经将全民医保落实。但是吉林省医疗保险由于历史及城乡发展建设等原因,吉林省医疗保险现在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都分属于不同机构管理。进而造成吉林省医疗保险统筹性管理水平较低,医疗保险结构较为零散,主要呈现碎片化及城乡分割特征。

一、吉林省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能力低下。伴随着吉林省城市化不断深入性建设,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十分频繁,但是城乡还是应用分割管理模式,对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造成了严重影响,本就有限的医疗保险基本划分在不同区域内管理,城乡医疗保险管理不贯通,信息资源难以做到共享,造成城乡人员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农民工在向城市流动中医保难以转移。

(二)不同管理部门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浪费。现阶段,吉林省所拥有的医保统筹机构一同有52个,工作人员数量为1620,医疗保险及农合中有6个部门还没有进行信息网络化建设,其中的部分都已经将信息网络化建设落实到了实处,并且独立管理。据统计发现,吉林省在城乡医疗保险部门上面每年需要投入资金数量大约到7000万左右,这部分资金还不包括信息网络化建设所需要的维护资金。

二、吉林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基础。我国所制定的《社会保险法》就将吉林省现在所拥有的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包含在内,同时还将新农合也归纳在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之内,政府部门需要对于该地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对于该地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性规划。在我国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实施方案》中就明确要求,加快落实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进度,对于城乡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制定统筹性规划,整各城乡管理职能及资源。中央对于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地区,给与了高度支持。

(二)经济基础。社会经济水平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必然趋势,也是表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几年,吉林省经济取得了显著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就吉林省2012年所得到的GDP总值就已经得到了11937亿元,在全国位于 11,城市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发达水平。正是由于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经济方面基础。

(三)经验借鉴。就世界各国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流程分析可以发现,德国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落实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达国家在落实社会保险制度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但是从这个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制定发展形势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在落实社会保险制度上面,都是先从城市开始,进而在到农村,逐渐将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落实,在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刚开始落实的时候所能够涉及到的人数有限,逐渐才能够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在中央政策引领下,我国其他地区已经对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试点,例如在2004年的时候广东省就已经到开始对于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性管理,也是我国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最速度的城市。

三、吉林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一)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变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的局面,提升城乡就医的可及性。我国现在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上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卫生资源全部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造成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机构每年就诊患者数量逐渐减少,患者逐渐向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吉林省应该增加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的投入,逐渐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拥有的硬件及软件水平,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定期性教育工作,提高基层医疗人员专业技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基层医疗卫生行业中,同时对于基层现有医疗人员所待遇水平应该逐渐提高,改变现有就诊问题。

(二)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细则,完善政策的顶层设计。《社会保险法》现在虽然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社会保险法》中与医疗保险有关的内容阐述还较为模糊,虽然已经授予医疗卫生机构众多权益,但是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工作帮助还较为有限。为了能够推动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满足医保制度变化,应该对于《社会保险法》中与医疗保险有关的内容细致划分。在细致划分医疗保险内容时,应该从医保制度长期发展角度分析,逐渐完善顶层设计,在国家有关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将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整体发展趋势等内容明确制定,让这些内容成为各地区落实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凭证。

结论:吉林省作为我国主要省份之一,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基本上已经落实了医疗保险,但是吉林省医疗保险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统筹性低等问题,造成农民在向城市流动过程中那以享受到应有的医保待遇。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吉林省医疗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翔宇.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J].中国

卫生政策研究,2012,09:58-61.

[2]陈天祥,饶先艳.“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以东莞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0,01:16-24.

[3]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

,鲁川.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

规程的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03:3-68.

第3篇: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一、以开展城乡对口帮扶为核心,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

一是建立区属医院与镇卫生院对口帮扶机制。区人民医院、区妇保院与全区8处镇卫生院全部签署帮扶协议,实施定点综合帮扶;区中医医院和区口腔医院对镇卫生院实施特色专业帮扶。帮扶关系确立后,区属医院安排专家定期到镇卫生院坐诊、查房、授课,镇卫生院派医生到区属医院进修学习。截至目前,区属医院累计派出专家1800余人次。同时,区属医院对镇卫生院在资金设备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镇卫生院免费配备心电监护除颤仪等医疗器械,有效增强了卫生院的诊断能力。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制定城市医生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到基层服务政策机制,要求区属医院向帮扶的镇卫生院每年至少派驻2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服务时间不少于半年,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前累计帮扶时间不少于一年。派驻人员帮扶情况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职称晋升、聘任的重要依据。三是探索建立医疗联合体。为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进程,实现区级优质医疗资源延伸下沉到镇卫生院,临淄区于2015年首批确定区人民医院与朱台镇卫生院开展医联体试点。区人民医院派出专业管理团队,对朱台镇卫生院的运行管理、设施设备、功能布局、病人转诊等进行了通盘规划和科学设计。2015年11月,区人民医院朱台分院正式挂牌成立,运行以来,朱台分院日均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61%,住院人次增长205%;今年1-6月份,该院门诊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60%,住院收入增长210%,出院病人随访满意率达到100%。2016年上半年,区人民医院凤凰分院、南金分院、金岭分院先后成功组建。

二、以实施信息化工程为支撑,组建区域诊断“四个中心”

以医联体建设为契机,依托区属医院信息技术平台,先后建成了4处区域诊断中心,有效发挥了远程会诊和区域诊疗作用。一是远程会诊中心。以区医院远程会诊系统为基础,投资300多万元,建成投用301医院远程会诊、省立医院远程会诊、重症医学远程查房车等项目,上联省市专家会诊系统,下接各镇卫生院,大大提高疑难急危病例的诊疗水平。二是心电图远程会诊中心。该中心与8处镇卫生院、12处社区诊所及136处村卫生室实现联网,实行24小时服务。患者在村卫生室由乡村医生做心电图后,自动上传区心电图会诊中心,由中心医生诊断后将诊断结果通过系统发回,前后不到几分钟,村卫生室的患者就可得到区属医院医生的诊断。中心成立以来,累计传输心电图1.7万余份,发现异常心电图10461份,共有123例急性心脏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三是区域影像中心。区影像会诊中心与各镇卫生院CT及DR数字化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全部联网,镇卫生院医生拍片后,通过网络把影像即时传到区影像会诊中心,十几分钟内就能反馈回诊断结果,实现了“检查镇上做、诊断区里做”,群众在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三级综合医院的诊断服务。四是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以区属医院检验中心为平台,每天由区属医院派车分别到镇卫生院收集标本、化验检测,检查结果通过网络传送回镇卫生院,既最大限度提升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又为镇卫生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设备投入。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与9家基层医疗机构联网,累计接收检验标本5100余份。

三、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为目标,建立分级诊疗新机制

(一)抓好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一是强化区属医院龙头作用。自2012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综合试点区县以来,临淄区以破除“以药养医”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公立医院实力有了较大提高。其中,区人民医院与省立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正式挂牌为“山东省立医院集团临淄医院”,并于2015年成功晋级三级医院;区妇保院与国药集团携手成立了国药集团临淄血液净化中心;区中医医院创建为全省第一批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今年7月,全区4家区属医院全部实施了医疗责任险,实现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责任险全覆盖。二是增强镇卫生院枢纽作用。区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镇卫生院医疗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00多万元,完成金岭卫生院病房楼、朱台卫生院病房楼两处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稷下、雪宫两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同时,从房屋改造、设备更新、人员配备等方面入手,大力开展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三是提升村卫生室网底作用。配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投入690万元实施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统一配备必需医疗设备设施,全区190处村卫生室通过省级规范化卫生室建设改造验收;投资230万元新上村卫生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采购渠道、药品质量等进行全面监控管理,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建立系统性、连续性分级诊疗新模式。制定下发临淄区卫生系统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督导考核标准等文件,以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突破口,对分级诊疗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方面,理顺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区属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和超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并为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村卫生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诊疗。另一方面,规范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明确转诊标准和指导目录,鼓励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就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患者经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符合转诊指征,按规定向上转诊;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康复期等患者,根据指征和相关规定,向下转诊,由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提供康复、护理等服务。目前,依托医联体和对口帮扶工作,区属医院和镇卫生院全部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患者可享受转诊预留挂号等便捷化转诊服务。

第4篇: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江苏 公共服务与管理 一体化

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江苏省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努力实现社会事业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等,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现状

江苏省近年来着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为人瞩目的成果,尤其体现在其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及社会保障的发展方面。

(一)医疗卫生体制一体化改革初见成效

医疗体制全面改革,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第一,财政投入增加,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江苏省针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化解,取得一定成效;第二,城乡医疗资源放量增长,民办医疗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省卫生机构总数13451个,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95%,乡镇卫生院1219个,床位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2万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第三,城乡惠民医疗形式多样,城乡资源共享,困难群众医疗问题得到缓解。江苏省惠民医院普遍实行“五免五减半”政策,人均诊疗费和住院费普通费用低30%左右。

(二)居民养老保障初步实现“老有所养”

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5%,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6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200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3%和21.8%。80%的县建有示范性养老机构,建成57所示范性残疾人托养机构,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基本实现老有所养。

(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

政府鼓励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同时健全“低保”标准增长机制,2012年江苏省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最高可达515元。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2倍范围内的生活困难人群,以及因大重病或遭遇突发灾害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由政府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四)积极的扶持政策保障居民就业创业

加大就业服务和创业培训力度,激励广大群众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实行保底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当年动态清零。确保城镇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就业扶持政策。年内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连续28个月保持动态为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1万人,返乡农民工基本实现就业。

总之,江苏按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多层次全面覆盖,公共服务走上新台阶。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公共服务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等几个方面。

(一)公共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管理力度不到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管理机制欠缺的问题尤为突出。调查显示约50%的城市居民认为应当提高医保报销额度,降低医疗费药费;在具体操作规范层面,有的医生工作态度不严谨,书写医嘱或药方不规范,字迹潦草,致使收费人员少收费或多收费;此外,不合理使用高额耗材,医生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诱导病人选用一次性高额耗材的现象很常见,导致收费价格较高。对农民而言,往往越是在城市的医院、较大的医院报销比例就越低,农村医疗保险手续繁琐,时效性差,这正是新农合的困境。

社会保障方面,从表1可知,苏南、苏中、苏北分别有77.58%、67%、46.71%的农村居民表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太大,而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仍有分别为52.53%、56%和43.75%的人认为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太大,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仍然是三地社会保障面临的严重问题。在苏南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他们未能与社会其他群体一样分享到同等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生活仍旧十分艰辛;社会养老覆盖面不够广泛,部分未办理养老保险、养老金的群众,其子女面临较大生活压力,养老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失衡

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异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导致条块分割的状况相当严重,城乡差距较大,二元结构的转换至今仍存在困难,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江苏省城乡失衡局面,表现为城乡发展的“三个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虽然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依然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2007年为2.50∶1,到2010年达到了2.53∶1。同时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高于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一倍以上,给农民看病造成了沉重负担。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在面临大病时,无法承担医疗费用者绝非个别,收入的不平等转化为医疗费用负担的不平等,并进而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消费水平的不平等,这将会进一步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2.城乡公共投入不平衡。长期存在的城乡财政二元分割体制导致江苏省公共投入城乡之间存在差距,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投资、公共服务支出、社会资本向城市倾斜,而农村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等方面。长期以来,政府偏重于支持城市发展,而农民几乎只能依靠农村集体所有的资源和财产来谋求生存和发展。近年来,江苏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但是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依然不足,基层政府财政压力仍然很大,比如苏北在城乡公共投入上的差距就已经尤为明显。

3.城乡社会事业失衡发展。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但江苏省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已成为制约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的瓶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无论城市与农村之间,还是苏南与苏北之间,社会事业在资源配置、基础建设、人才配备上仍存在较大差距;网络技术支撑力度小,信息化不够;覆盖面没有达到村级机构;另外,市和各个市区层面的办理经费没落实到位,乡镇一级基本未纳入体制范围。这种种资源的缺乏及不合理配置现象,制约了江苏省社会事业,尤其是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服务主体单一且缺乏多元化保障格局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扮演着雇主与担保人的双重角色,这样的“全能政府”不但要承担公共服务的全部责任,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自我监督,因而其服务质量往往不能保证。且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压力很大。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水平也出现了较大差距,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出现,相应的医疗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出现多样化。尽管这些医院的条件、设备、服务水平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多样化的供给模式仍未真正形成。并且在利益驱动机制下,服务供给模式向中高档快速发展,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而单一的公立医院占主导的供给模式却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政府财力有限,医疗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门槛过高,导致医疗资源不足,公立医院缺乏有力竞争,故而很难促进医院节约成本、降低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这是目前医疗保障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一体化进程

1.“苏南模式”弊端成为制约该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进程的瓶颈。在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初期,苏南地区利用经济发展的优势,依靠乡村工业和集体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南特色的“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但是苏南模式的成果卓著,弊端也不少,苏南行政区经济行为方式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乡村企业在农村当地乡村社区内投资建设,并招收当地农民工作,实际上形成了由一块块在乡镇政府主导下的社区经济组合模式。这种模式的成败与否,由封闭在社区内乡镇企业的兴衰起落决定,而乡镇企业的兴衰起落也势必同社区政府的决策思路和管理乡镇企业发展的机制密不可分。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的发展必然使企业局限于某一个地区,不能形成规模,加深了苏南各个地区的分割,人为分割了各个乡镇;由于人口居住相对集中,资源相对匮乏,基础物资的价格也比苏中、苏北地区高上许多,这为苏南地区的基层群众增添了负担。公共服务价格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而苏南地区价格往往高出其他地区数倍,而财富分配并不均匀,即使在富裕地区,人民生活条件还是有着一定差异,对于弱势群体来说,物价始终是牵动心头的大问题。

2.苏中缺乏符合当地特色的政策。苏中地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差距拉大的倾向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及时纠偏和调控,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苏中公共服务的发展缺乏符合当地特色的配套政策。苏中地区作为苏南、苏北的连接带,地区发展往往带有某些苏南、苏北发展的影子,整体发展缺乏特色。虽然目前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苏中公共服务的发展,可是如果没有适宜的政策出台,在公共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出现倒退现象,这会给苏中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会给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带来隐忧。

3.苏北地区落后的文化与经济水平影响其公共服务与管理的一体化。苏北地域文化相对落后,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思想较为保守,缺乏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想基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苏北地区的文盲率为6.92%,政府工作仍旧是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广大百姓的思想观念仍旧落后,他们依然囿于官本位的思想,不能为自身合法权益与政府积极对话;另一方面,苏北经济落后致使城乡一体化工作缺乏动力,经济落后致使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顺利开展,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很难满足当地需求。

江苏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建议

(一)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五个一体化”

从制度和机制上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就业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等;统筹城乡劳动力培训制度,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农村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投资力度,实现城乡教育卫生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和卫生医疗服务水平。要从政策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事业一体化,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实现城乡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创新有利于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倡导“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政府理念,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公民本位、社会本位为主导,服务公众和社会为核心职能,以高效为服务目标,公民的满意为宗旨。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机制创新,科学划分公共服务范围,合理分工落实责任,统筹管理各职能部门,搭建城乡一体化服务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健康、稳定发展。大力推动试点地区建设,创造更多机遇和提供更多便利,为试点的稳步推进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加快推进全省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进展,创建江苏城乡发展新局面。

(二)构建统一平台,整合城乡管理机构

就江苏省目前的公共服务建设现状来看,经济条件已经不再是阻碍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是其不合理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不仅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欠缺合理设置,而且城市也存在着设置混乱、职责权力相互交叉、政出多门、政策不统一等不合理现象,严重降低了公共服务建设的效率,使得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落不到实处。

对此可分两步走,首先,按照大部门体制的思想,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通道,形成领导体制一体化,建立综合协调机构,为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提供统一的组织平台。形成城市工作、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推进政府职能部门的功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对接,设立专门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机构,整合城乡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合理调整部门职责,避免因职能交叉而导致责权不清、效率低下,实行城乡统筹,建立相互对应的服务与管理机构,在管理平台上做好准备;其次,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以城乡服务对象一体化,服务程序标准化,服务内容协调化为目标,借助平台优势,将城镇现有服务体系和经验向乡村推广和延伸,促进城乡社会资源共享。总之,政府在服务与管理的过程中应突破原有条块式的管理模式,整合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通道,根据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原则为农民提供高品质服务。

(三)培植第三部门体系,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

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有两种:政府和第三部门。政府代表着体制内的供给方式,而第三部门则是一种体制外供给方式。体制内的供给者和体制外的供给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合作,结成伙伴关系同时相互监督、协同发展。当前中国的第三部门大部分是体制内的,即具有官民二重性;而西方国家的第三部门基本都是体制外的,更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

基于当前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突出的现状,城乡公共服务运行模式宏观上应采用“多元化”保障模式,即强调政府肩负的公共服务的主导责任,在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下构建由政府主导,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及社会成员个人共担责任的公共服务与管理模式,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首先,要强化第三部门的社会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要扩大第三部门自,使其运作更高效,让第三部门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减轻政府压力,优化第三部门各项职能,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社会。其次,要调动社会资源,扩大第三部门的覆盖范围,使其占据到各行各业,均衡分布到城乡的各个区域,尤其是要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部门,达到城乡第三部门服务一体化。最后,政府指导第三部门发展,必要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并建立良好的监督体系。最终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第三部门体系,促使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承担主体多元化。

(四)尊重地方特色,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江苏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既存在城乡差异,也存在区域差别。苏南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已初具成效,苏北、苏中虽然也在工业、投资和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呈快速发展,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增加了一定的后发优势,但是苏中和苏北城乡公共服务和管理一体化才刚刚起步。因而,苏中要保持经济增长势头,借助苏南的带动作用,搞活自己的特色经济,利用已经取得的成果,继续大力建设“金保工程”,推广城乡社会保障“一卡通”,带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苏北则要取长补短,借鉴苏南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的经验,分阶段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与此同时,城乡协同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管理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型农业和推动农民市民化尤为重要,即“三农”问题是核心问题,依然是现阶段城乡建设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当继续加强产权制度及户籍制度的试点改革,积极创新有利于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新体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发展新产业、壮大新组织、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结论

江苏省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境和障碍。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迥异,城乡社会经济水平悬殊,必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拓一条具有江苏各地区特点且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全面统筹全省三个区域公共事业发展,兼顾城乡协调性,从管理机制、管理平台建设、第三部门体系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几个方面,分部门分阶段施行,形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优势互补、和谐共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景新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张邦辉.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李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J].理论探讨,2008(11)

5.郭素华.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乡村治理[J].西华大学学报,2010(1)

6.汪来杰.地方政府体制的重构—以服务型地方政府为分析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0(2)

7.康永超.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J].理论探索,2012(1)

第5篇: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新农合;城镇医保;一体化

农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点,包括医疗保险所包含的对象、缴费方式、给付模式以及筹资方式等等都高度相似,这为农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这一决议内容,为我国实现全面医保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目标指导。所以,在新时期,相关机构和工作组人员要着说开展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手段不断促进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形成。

一、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理论概述

近年来,我国相对发达地区都已经开展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建设,包括天津、成都、厦门等将近四十个城市进行了基本医疗制度的城乡统筹。很多试点地方都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合二为一组建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且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当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在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过程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统筹并不等于统一。并不意味着城乡居民的待遇水平和管理体系一样,而是要辩证、全局和联系地看待问题,综合考虑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并且坚持社会正义以及社会救助公正的理念开展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

二、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在新时期背景下,积极开展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一体化并非是盲目的,突然的和片面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包括当前医保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相似之处等等,是以这些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切入点来实施的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建立,充分保障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兼顾了城乡不同的发展状况,更加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权益者。

1.当前医疗保险存在的弊端

当前,医疗保险是根据二元制进行设计的,这种设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性原则,在客观上对我国不同身份的公民进行了区别对待,依据就是城乡居民的户籍和身份不同。导致人们参保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城镇居民只能选择居民医保,农村村民只能选择新农合。而这两者之间的缴费标准、给付金额以及报销限额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破坏了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性,不利于城乡和谐统一发展。除此之外,两者的管理部门也不一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的医疗保险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而农村新农合是由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尽管他们的管理职能、内容以及性质相同,但是却导致了权利、职责形成分割的局面,难以形成合力,使得工作效力大大减弱。

2.两者的缴费模式具有同质性

积极开展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两者的缴费方式具有同质性。保险的本质就是“互助共济”。但是前提是需要受救助者提前加入这个体系。而不管是新农合还是城镇居民医保的都是按照“投保自愿”的原则,并不是以人们的农业或是非农业身份来决定。这种缴费具有同质性的特点也为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整合一体化提供给了更多的可能性。

3.支付模式的同质性

所谓支付模式的同质性就是两者都采取了“大病统筹为主”的支付方式。主要是针对人们的大病或是大额的医疗费用以及住院医疗费用进行救助,在补偿机理上,采用的是“大数法则”。因此,支付模式的同时性也为两者的整合统一提供了可能。

三、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探究

1.加强户籍改革,消除身份差异

当前,身份差异是阻碍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整个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仍旧采取户籍来区分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导致各种社会保障均出现二元结构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一切的社会保障都必须要以人的身份作为重要参照依据,从而导致了制度的不平衡。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要着重深化户籍改革制度,打破城乡居民的藩篱,建立统一的、平等的户籍制度,才能够更好地为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2.“权利、职责”统一,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当前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保分属不同机构管辖的局面,要着重促成不同机构之间形成合力,实现“权利、职责”的合二为一。实施机构合并统一管理的背景下,不仅方便群众办理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机构相关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同时,还能够建立统一的基金收管、存放以及支付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基金的安全运行。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让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工会以及医保基金委员会形成相互监督的局面,保障医保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3.实施强制缴费政策

笔者认为,在现当代社会,疾病已经成为人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难题。因此,每个人都参加医疗保险有利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互助体系,还能帮助人们转移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医保的缴费方式应该借鉴车辆的交强险经验实行强制缴费模式。这种方式更能够提高人们的缴费意愿,将公民的医保缴费法定化,充分发挥法律和公职部门的职能,使医保缴费更加规范化,更有利于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的构建。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背景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一体化是时展的必然需求,更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者,相关各部分应该形成合理,不断促成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一体化构建。

参考文献:

[1]吴伟平.推动新农合与居民医保二险合一构建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J].社会保障研究,2009,05:28-33.

第6篇: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现状;制约;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91 — 02

城市和农村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聚集效应下,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不断地向城市集聚,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内发生。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严重,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应运而生。

城乡一体化有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在城市和农村行政区域范围内,要求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利用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带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工业化要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结合起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是二者承担不同的产业活动。第二层含义是指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消失,城市和农村结为一体,城市边缘区消失,城市和农村的差别仅在于主体产业和景观上的差别。这两种含义都在于缓和城乡矛盾、协调城乡关系,第一种含义侧重于实践中的指导方针,而第二种含义侧重于发展的目标。总而言之,城乡一体化是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在政策、经济、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待遇。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认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大强调要求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再次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村发展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但是城乡矛盾和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甚远,根据2012年的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09.8元,而农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977.3元,差距为14832.5元,比例为3.126:1,而2009年、2010年的差距分别为12021.5元、13190.4元,明显地说明了我国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且呈扩大趋势。同时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城市人来来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2012年的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表明,2011年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40.4,而城市的恩格尔系数为36.3,这一数据明显表明了农村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支出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生活水平较为低下。

(二)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农村在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水电、交通、通信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和城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根据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2011年城市人口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14.19人,而农村仅为5.50人,比例为2.58:1,说明在医疗方面城乡之间没有一体化,且差距过大。城市的教育以及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几乎全部来自于国家,而国家对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投入相较而言少之又少,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极为不健全。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良好的社会资源均向城市聚集,这是资源配置不公平的表现,会不断地拉大城乡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代表人物诺斯“认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除非现行的经济组织或者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效的制度建设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激发城乡经济发展的活力,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然而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制度因素方面的制约,进行制度机制的创新改革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难题,也是有效开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基本前提。

影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制度十分显著。其中,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为最。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二元结构的分割严重,限制了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不利于农村人口要素向城市转移。虽然现在国家准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但是大多数是以进城务工的身份进入城市,“农民工”成了他们的代号,户籍制度以“货币”为他们筑起了一道城市人的高墙,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他们仅仅是一个“二等市民”,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人一样的均等的城市教育、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待遇。户籍制度的二元分割会产生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等的二元化,从而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划上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严重制约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进程。而土地制度也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把农村人口限制在农村土地上。由于农民不能从土地获取财产性收入,农民进城的物质基础十分的薄弱,更多的农民选择亦农亦工的状态,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同时土地流转机制也不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缺乏有限的制度规范,使之不能以合法的途径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一定程度傻瓜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双重制约下,加大了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农民脱离土地在城市扎根的困难,使得农民不敢贸然地离开农村离开土地。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土地资源极大地浪费,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点在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而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推动和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首先要改革约束性的制度障碍,在此基础上推进各项措施的进行。

(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和创新户籍与土地制度

制度缺陷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最大的障碍,破解二元结构,改革和创新户籍与土地制度,消除城乡分割的根本性制度障碍,从而推动公共服务、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之间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创造制度条件。

首先,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对人口流动、尤其是对城市人口的流动有着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背景下的新要求。应该改革现有的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标准,以居住地划分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同时附加纳税时间条件,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

其次,创新土地制度。推动城乡一体化,要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土地制度。要明晰各类的土地的产权,构建土地流转市场,引入价格竞争机制确定土地流转的价格,并完善土地流转程序和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提高土地资源价格,增加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

(二)一体化城乡规划

我国的城乡规划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分割严重。城镇各项规划政出多门,大多数规划以各自行政区位空间为规划对象进行来编制,与农村的发展相分离,不能充分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城乡的发展,将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相联系,把二者看成一个总体进行发展规划,将城市和农村进行不同区位功能的划分,每个功能区承担不同的产业,是城市和农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发展。

(三)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

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途径。加大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力度关系到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性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首先要加快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从而打破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练习。其次,加快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更新。再次,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实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加快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不断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村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网中使农村人口无后顾之忧,从而拉动农村消费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不完善,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落入一个贫困的陷阱,不同于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由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的风险几乎全部转移到社会上,而农村人口的保障完全依赖于个人。这样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有缺失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口的转移,阻碍农业的发展,阻碍城市一体化的实现。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是一项志在必行的大工程,必须从制度改革方面着手,同时结合国家宏观投入等政策实施,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改革,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参 考 文 献〕

〔1〕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张琳琳.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分析〔J〕.世纪桥,2010,(10).

〔3〕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05).

〔4〕尹成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一体化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5〕朱恒.我国城乡一体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05).

〔6〕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转移与“三农”问题〔J〕.农业经济2000,(09).

〔7〕冯常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1,(02).

第7篇: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关键词]经济社会一体化;辩证统一;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5-00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5.048 [本刊网址]hbxb.com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对一切生产关系的变化起着最基础的作用。上层建筑的变化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但是它的或快或慢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产生促进或者阻碍作用。洛阳市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其根源在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同时,随着政治制度的调整,也会影响到当前洛阳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洛阳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现状

    2006年,洛阳市生产总值达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17400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8%。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46万人,市域总人口为680万人,城镇人口326万人,城镇化水平48%。《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进一步确立了未来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立足豫西,辐射中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携手周边,合力发展的中部制造业基地;展现历史,传承文化的国际旅游城市;山水城园,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城市。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洛阳市加快城市化步伐,进一步重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更加重视。

    另外,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具有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特点,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所以,当前洛阳市的“三农”问题,不能局限于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路,必须站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把“城”、“乡”两个问题一起解决,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当前洛阳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特点

    (一)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制定科学的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县(市、区)和重点中心镇规划等各项规划衔接协调;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原则;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

    (二)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快新型工业集约化、园区化进程,在产业聚集发展和城镇有序扩张中营造生产、生活空间,促进城乡资本对流,大量创造就业岗位,为人口转移提供载体;在中心城市和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布局;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科学优化种、养产业布局,探索长远有效的机制。

    (三)重视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突破农民工制度建设关键问题,逐步过渡构建起城乡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四)重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城乡路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加快构建市域1小时都市圈,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积极推进城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信息共享,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起农村商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农民享受网络浏览、查询、采集、,以及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平台。

    (五)重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县(市、区)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六)重视城乡生态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积极创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加快通道绿化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着力发展城市林业、近郊林业、远郊林业,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三、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觉分析洛阳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一)洛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洛阳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同时,随着洛阳市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二)洛阳市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逐步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三)洛阳市劳动力要素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

    (四)洛阳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农村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并逐步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精神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城乡人员的沟通、城乡文明的渗透,缩小城乡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距。

    四、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政治保障

    (一)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农村人口“进城安居”、城镇资源要素“下乡扶农”双向对进,形成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良好机制。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

    (二)新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实行集约用地政策,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规划区及市、县工业集中发展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积极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政府可给予补贴,并可享受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的优惠政策。

    (三)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制度。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乡(镇),要适时实施撤乡(镇)建街道办事处工作,并相应健全有关组织机构,逐步转变工作职能。配套推进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凡成建制的“农转非”且户数在1000户以上的,实行村委会转居委会,先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实施;凡不是成建制的“农转非”,但“农转非”后居住比较集中且达到1000户以上的,可单独建立社区。新建社区应配套完善的水、电、气、通讯和文化、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居民综合素质提高。

    (四)农村土地保护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农民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可以依法成片集中流转承包地,并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兴建产业基地;对依法收回的承包地和农民自愿放弃的承包地,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流转,也可以发包给农户进行规模经营。

第8篇: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措施,为9亿农民带来了新的福音。新医改《意见》要求,要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区域卫生规划与卫生资源的整合,鼓励共建共享。这些政策都为卫生行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船山区委、区府下发了《关于统筹城乡医疗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统筹城乡卫生均衡发展,满足城乡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构建和谐船山。在推进医疗卫生一体化的进程中,我院坚决拥护统筹城乡医疗一体化的政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全区医疗卫生单位中,我院具备了最为雄厚的人力、技术、硬件资源优势,能有力填补乡镇医疗资源的不足,我院非常愿意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共享医疗卫生资源,担负起作为全区龙头医院应尽的职责。

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大多数村卫生室缺医生、缺必要的医疗设备,这种窘况在造成农民“看病难”的同时,又把看病的农民往城里的大医院赶,增加了农民的看病成本,导致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从去年开始,我院就开展了巡回医疗下乡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提高了乡村医生诊疗水平,也有力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的热点问题。

这次开展向村卫生室授牌活动,设定指导卫生室,搭建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合作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开展临床教学、下派专业人员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继续教育讲座、下乡巡回医疗等多种方式,加强“三基”训练,常见病、多发病、中毒急诊抢救和国家配置基本设备操作应用等培训,一定能大幅提高镇、乡、村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执业能力,实现社会、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群众多方共赢的局面,使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区级医疗服务。

这次活动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院将定期选派医疗骨干轮流前往指导医疗点进行帮扶,免费培养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和管理人员,帮助完善各项医疗规范和管理制度,提高基层单位技术水平,拓展业务范围。以此提高乡级医疗卫生工作水平,让农民群众就近享受到较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9篇:城乡医疗一体化范文

一、继续深化乡村一体化管理

1、积极推行 “县镇村一体化,医生进农家”模式,将县镇村卫生组织融为一体。实行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药品配送、统一公共卫生考核、统一新农合政策实施、统一业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月组织培训;药品配送的方法措施)

2、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鼓励不同规模、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积极探索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通过整体托管、重组、联合办医、团队帮扶、城乡对口支援、区域协同医疗、组建医院管理集团、医疗联合体等多种形式的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充实一些具体措施内容,可添加**医院与**医院结对子,与**外地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合作关系等等)

二、加强县级医院管理

1、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推动城乡医院人才、技术、管理纵向流动的制度化、稳定化,加强县乡村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和协调,促进纵向管理的机制创新,使县级医院与城市大医院对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辐射,建立完善县乡村一体、上下联动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2、建立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的信息支持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统一管理、县乡村互通互联的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为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建立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从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居民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合理就诊流程出发,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沟通,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及时沟通患者诊疗信息,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方便双向转诊。充分运用已经建成的远程会诊系统,开展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疑难重症会诊等服务,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与县级医院的互补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试行患者诊疗信息“一卡通”和县、乡远程会诊,实现县域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利用。

三、强化监督检查

1、确保药品采购安全。把好药品准入关。

2、严格依法依规采购,规范采购行为。

3、加强对辖区内医疗药品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制。

4、加强对基层机构的巡查,加强对薄弱环节的重点督导。

四、加强科室管理工作

1、制订年度计划,每半年和年底做好总结,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2、每月按时填写工作记录本及相关台账记录本,对 存在问题要有明确的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