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

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专业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管理专业就业

第1篇: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制定企业各项财务制度、编制企业财务计划、实施财务控制与业绩考评的能力,从事协助企业制定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收益分配方案,参与企业其他重要事项的财务决策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

1.进企业做会计或财务,选择这条路的话最好找个暑假的时间去企业实习,现在用人单位很看重这方面。

2.进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选择这条路的话最好大学期间注会考出几门。

3.进银行业也是比较好的选择,这个最好有关系。

4. 进专门的金融,货币,经济,调研机构;不过概率比较小。

5. 自己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会计事务所不会面对像做兼职会计的交际压力,且收入十分可观,但对专业所需水平要求很高。目前成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大多具备注册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级的人。

6. 进大学任教。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管类专业近年愈加的火爆的趋势,市场定需要大批的财务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对每一家企业来说,人、财、市场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走向以财务控制为核心的企业管理,财务和投资、资本运作、金融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随着管理的发展,财务会逐步介入业务,企业对财务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学财务管理的小伙伴们大可放心,本专业的职业发展可谓是前途无限。

第2篇: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33-02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人,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均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目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高校的就业工作,如同企业的产品营销,产品能否销售出去,营销决策、营销艺术、营销机构、营销组织与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和产品是否适销对路。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高校毕业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宏观层面看固然与高教大众化带来的就业大众化有关,但从就业压力下仍出现两对突出矛盾(有岗无人与有人无岗并存;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现象来看,更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反映了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上对市场需求适应的滞后,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不能快速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知识架构、能力水平的变化要求。高校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与责任,更应从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高度关注就业,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选择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就业。因为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而且当前我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同时,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今天的中国倍受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核心要素。在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把着力点聚焦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急剧增长。但是,一直以来,市场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就存在着衔接的“空洞”。一方面国内外科技飞速进步,大量高科技,先进管理模式涌现,使得技术技能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人才市场最迫切的需求。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更加重视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甚至,一些跨国公司在用人上往往不招收应届大学生。他们的理由是目前大学生存在实践能力普遍较弱,上岗适应期长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型思维,使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动口不动手”和上岗磨合期长的缺点。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有正确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定位,围绕办学目标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对知识观、能力观与素质观的理解、选择与实践,也是体现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所在。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于高素质人才而言,三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也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进程中,大量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已成为客观现实。再加上中国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致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然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短期内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可能急剧增加。这就要教育学生超越自我,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引导和鼓励受过教育的学生去创业,通过创业更快实现自我价值,以增加就业机会来为社会作贡献。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就业能力

根据客观形势的深刻变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立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且,学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源泉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因此,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类型定位为:具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从事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要,又贴近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当然,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的系统性特征。

1.适应市场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选拔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单独组班。培养高起点、快节奏、厚基础、重科研,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跟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直接参与科技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是直接考取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选拔那些具有开拓精神和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在培养中注重案例性课程的开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早接触社会、多接触社会、早认识社会,为将来走向社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打好基础。培养目的是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

2.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完善。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设置创新教育模块。创新教育模块旨在强化基础理论教育,拓展和加深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为学生考取研究生打好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加深与拓展。注重科技前沿讲座的开设和最新知识的介绍;针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设置创业教育模块。创业教育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适应社会并敢于自我创业、快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在课程设置上要侧重于应用技术性和案例性课程的开设,并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请企业家和创业型人才进课堂,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调动其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考试、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争取“一生多证在手”,提高社会竞争能力。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要拿到多种通用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驾驶证、普通话证、各种竞赛证书等)和职业资格证书,每种证件的取得都可以作为选修课学分,证件不同,给予不同的学分,以增强就业竞争力。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通行证。

4.对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指导、分流培养。在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块之前,学校在学生入校时就实行导师制,导师负责对学生选择培养模式进行指导,选择之后,学校将进行分流培养。从新生开始就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逐步形成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预期,结合职业生涯的预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动力。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入学时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那么他肯定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课余时间该看什么书、社会实践参加哪些类别都会很清楚,从而使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学校应加强学生学业生涯设计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结合,加强信息反馈,其中包含职业需求信息向学生的反馈;学生知识需求信息向教学院系的反馈;市场需求信息向专业建设设置与改革的反馈,加强专业和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改革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及水平,对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即走出去和请进来。学校有计划选派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教师从企业中了解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同时应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学校来任教,造就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毕业生就业效率,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庞大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6.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实践教育教学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办学的信念理想。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三层次”的模拟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以课程内容的实践模拟为主,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课程实训;第二层次以综合业务的流程模拟为主,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实训;第三层次以仿真环境下的实战模拟为主,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竞争能力的综合实训。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实践内容,根据培养技能和能力的目标选择实践内容,把实践内容分解到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章节的理论知识都包含在实践内容中,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有效地解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效地保证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把其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开展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的职业素养培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大型公益活动以及社会帮困、助残、扶老等志愿工作,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此外,学校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服务西部计划、社区共建等,大力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自己走进就业市场、走进企业、走访校友,宣传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特长,搭建学校与企业、与市场、与社会连接的桥梁。

作为高等院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院校,应采取以就业为导向和“培养学生发展后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实在在落实“质量、特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把就业与人才培养放在一个系统中规划,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在社会上产生品牌效应。我们只有让学生毕业后有工作做,并且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发展、有大发展,成就事业,我们的教育才算是为学生负责,向社会交代,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宋育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科技创新导报,2008.19

2.刘文波,赵琳.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辽宁高职学报,2009(5)

3.王红艳.新形势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探讨.今日科苑,2009(8)

第3篇: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

作者简介:佟筱枫(1973-),女,满族,黑龙江嫩江人,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邵立敏(1985-),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黑龙江?绥化?152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绥化学院2011年新世纪教学改革(课题号:JS2011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94-01

财务管理专业于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工商管理学科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财务管理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如何有效地运用到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去,对教师课堂实践提出了挑战。同时我国高校的教师本身也缺乏企业实践,大多数教师没有理财经验,因此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很多要解决的困难。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置于实践环境,但可以借助于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训模拟实际决策环境,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等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在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因才施教的理念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高校应该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自己做最擅长的事,由专业人士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这是经济学里“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将来发展方向,进行不同的引导,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就业指导方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鼓励英语学得好的学生先通过四、六级考试,再争取考剑桥商务英语等级,将来可以到外企就业;对税务筹划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准备考取注册税务师;喜欢理财的学生可以准备金融理财师的考试等等。

二、备课途径多样化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备课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应放眼广阔的社会经济生活,从中获取最新发生的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既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他们懂得财务知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是如何应用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各种财经类的期刊杂志、网站、电视的财经频道等,都可以为教师提供最新鲜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始终保持这样的敏感,将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与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比如笔者在2011年的5月讲授“税收与筹划”课程时,就向学生介绍了人大会后正在讨论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的起征点,并向学生介绍了起征点的含义及为什么要提高起征点。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的筹资部分时,向学生介绍了中央二台财经频道播放的民营企业浙江七里港船业有限公司筹资的故事——《陈晓东借钱记》。通过真实案例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民营企业筹资的困境。

同时,教师在讲课前还要备学生,即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都学习了哪些,哪些知识学生还不具备,学生的接受能力怎样,学生在将来考专业资格证书时和就业时对该门课程的要求是什么等等,这类问题教师应在上课前有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状况、课程的特点、就业的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选择

在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中,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对基本的理论知识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应广泛地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家讲座、典型案例视频观看等形式。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最应下功夫研究的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形式,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以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的思想与方法贯穿于各专业课程之中,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是一种循序渐进、自然的交融过程。

案例教学法应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发生的经济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形成技能这一环节,才能形成能力。由于目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不断产生,一个人不能完全记住所有知识,重要的是具备学习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前,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如报刊、网络、书籍等获得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案例,并经过分析筛选出最适宜教学采用的案例,设计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通过代表发言等方式,以达到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是课前五至十分钟的财经时讯,是财务管理课程中做的一次教学改革试验,旨在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又可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第4篇: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应用型本科 职业技能证书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

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又称“会计上岗证”。它是目前国内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前提条件和合法凭证。目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每名会计人员都需要参加这类的职业培训。

2.理财规划师

理财规划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特定的程序为客户制定切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某方面或综合性的财务方案,它主要包括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教育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税收筹划、投资规划、退休养老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

3.注册会计师证书(CPA)

CPA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一般是从事社会审计、中介审计或独立审计的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考试科目涉及《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战略与风险管理》。

4.ACCA

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及最有影响力的专业会计师组织之一,也是在运作上通向国际化及发展最快的会计师专业团体。要成为ACCA的会员,学生必须通过ACCA十四门专业考试并获取三年财务及会计相关工作经验。此三年相关工作经验可在考试之前、中、后累积,并且不限地域、行业、公司性质等。

5.CAT

CAT即国际公认会计技师,该资格证书是由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授予、国际认可的会计专业资格,被人们喻为“国际型企业中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摇篮”。中国目前急需大量这种国际化复合型中级财务管理专业人才。CAT具有起步条件少、入门速度快、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

6.IFA

英国财务会计师公会,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专业会计团体之一,2001年才开始正式在中国的认证工作。持有该资格的会员相当于英国大学本科学历,在英联邦国家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均予以承认,并且可从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经理及税务等工作,还可以申请英国工作签证。

二、财务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必要性

1.财务管理专业向国际化发展是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际上财务管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理论、新制度、新方法。尽快与国际接轨,充分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可以使我国的企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避免在目前国际化大生产和分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发展是现代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我国现代大型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国际化运作主要通过国际融资、跨国投资和国际贸易进行。但无论哪一种企业行为,都必须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公司信用和资金实力,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按照国际化通行准则进行财务管理、编报财务报表。财务管理专业必须注重培养熟悉和掌握国际资本运作规律的财务管理人员,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3.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发展是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多样化的需求

企业无论在进行投资、项目实施、税务筹划、利率和汇率安排、资产剥离等活动,还是进行企业的扩张、收缩、出售、破产和清算等。都需要专业的财务决策意见。加快财务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在高校深造期间就能系统学习和掌握国际上财务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发展热点。

三、将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对策

1.处理好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双证融通的时候,应解决好职业资格的“融”与“合”的问题。如果是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标准能全部或大部涵盖专业核心能力的就应该合并到课程体系中,只能涉及部分单项能力的就单独选取融入。

2.强化原版教材教学和双语教学

财务管理专业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要加大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应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原版翻译教材的力度。开展双语教学的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水平,适当拓展双语教学的课程,这将会帮助学生提高未来参与资本市场理财的能力。

3.实现财务管理与金融的交叉互补

从实际情况看,财务管理和金融市场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可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中增设普通金融学有关课程。并统筹考虑课程训练、技能实践和专业实习,做到外在结合和内在结合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财务管理和金融管理的双重能力。

4.引入国际证书考试

建立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相对独立的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体系,确立选拔任用人才的标准,形成规范的职业培训及继续教育体系极为必要。

5.加强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校际方面,应与国外知名大学及学术机构进行交流,特别是依托国际化合作办学,增加相同或近似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培训师资队伍。加速财务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在校企合作方面,通过咨询服务、研讨座谈、合作研究、实习参观、资料提供、就业辅导等各种渠道密切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师生能与企业实务界保持紧密的互动关系。搞好专业理论教学与实务经验传授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

摘要:为适应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3+1”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培养模块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两大部分构成。通识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实践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3+1”培养模式 通识能力 专业能力 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院校主要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三类,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有所不同,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本科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

一、“3+1”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生大学四年中,前三年在高校系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第四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一般培养模式相比,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延长了学生参与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

一般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时间通常为3.5年,只有近半年时间到相关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而“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三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显然,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时间缩短,走进社会参加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延长。

(二)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安排更加紧凑

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对相关理论课程或实践项目进行适当整合,同时,前三年要适当加大周教学工作量,保证在三年内完成财务管理专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项目的教学。

(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强

据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首先关注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其次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三关注的是应聘者的职业素质,最后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学历。“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通常应明显优于一般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其就业竞争力更强。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首先取决于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其次受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低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取决于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目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通常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会计类专业,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金融类专业,但两种定位均有待推敲。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设置的,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类、金融类专业又有一定的联系。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和监督,而财务管理除了对企事业等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结果进行事后的考核分析评价外,还要对各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和事中的控制等,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懂会计核算,所以说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已不仅局限于日常供、产、销等资金运营活动,经常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和资本运作活动,所以,现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金融市场法规,掌握证券、期权期货等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金融市场运作能力。所以金融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是与会计学、金融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着力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资金调度、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税务筹划,又能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财人员。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据调查,目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方面:到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理财工作;到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部门从事审计、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工作;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理财工作。

综合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范围,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基层,具有较强的职业体验,具有现代金融环境下的融资、投资、财务策划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熟悉财经法规,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咨询工作,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能熟练解决理财工作实际问题,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实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着重抓好学生的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识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理财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第6篇: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根据市场需要教育部新增设的本科专业,它虽然迎合了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主页人员的要求,但是它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不能十分适应的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之上培养财务人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大学生达到社会上企业所需要的要求。

一、现阶段财务管理人员所处的现状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目前的教育层次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五个层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已经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只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却忽略掉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高级本科教育人才与高级技工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是一个强烈的竞争。往往会出现高级技工型人才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大企业“预定”,而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这种情况很多是由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应用型”不够,求职时“缺乏经验”所造成的。产生这一结果与许多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高校应该足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培养路途上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定位

很多高校大学大学生会把职业目标定位于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等相关工作。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对于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对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的匮乏,这便引起了求职与就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要把相应的知识点,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素质融成一个整体,同时需要构建和完善各个实践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秩序的有机系统。

(一)目标体系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在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实践”的要求之上,通过多种实践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将财务管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同时掌握知识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独到方法,克服理论教学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适应能力低,独立能力工作差的状况。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1.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在除了一些知识要点的讲解上,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如可以利用视频、音频、课件、网络等等资源进行理财能力形成的演示、讨论以及训练。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那么陌生。

2.实验室模拟实习

模拟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财务管理实验我们也分为三部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针对基础实验,我们可以设立一些财务管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基础财务分析图的绘制和财务管理常用函数的运用等实验操作;针对专业实验,可以针对财务管理的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在企业实践中,财务分析均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对于综合实验,可以设计一些筹资决策综合分析、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分析、企业利润等分配实验项目。

3.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包括学期实习和毕业后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习是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相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实习基地无论在接纳能力,还是在业务范围、业务量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上都能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好的基础。

4.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未来社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和参与科研创新创新等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某些课程的设计,来让学生学习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综合设计和应用能力。

5.社会实践能力训练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与才干,从而调动学生投身社会的积极性,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

1.完善实践教学计划,整合实践课程

根据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尽量选择与企业单位接近财务管理实际的内容,避免实践教学与实际脱节,确保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

2.建立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

3.加强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开展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教育,与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企业共同组建实验,实训基地,统一安排学生实习,并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利用假期,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布置主题,深入实际工作进行调研,运用所学知识为实习单位解决具体问题,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得,作为以后完善该体系的一大依据。

4.加强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提高和完善适应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着重培养教训能力和财务管理实践能力,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学学历职称高、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人才来校任教或兼课。其次,还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与培训,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轮岗制等方式来加大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

学校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除了应采取上述配套措施,还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考核内容层次化、考核方法多样化、注重过程考核的实践教学考核平台。具体考核体系为:基本实验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性试验基本技能;设计能力,进行设计性实验,提出方案设计报告;综合实验,进行综合性实验;创新思维,撰写调查报告、实习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同时还需要制定好的考核标准,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7篇: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财务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实用化”,希望企业成为人才的“用武”之地而非“练武”之地。作为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保证“产品”供不应求,又可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前3个学年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个学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思路、新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与相关企业单位实现较为紧密型的合作,携手培养更加优秀的财会人才。同时,这一模式可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以一个准财会工作者的身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实践,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在毕业时真正做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作出决策的复杂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和实践性。只有把学生放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提炼,才能让他们真正体验企业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符合教育部、财政部的有关文件精神

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即“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二、“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生“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学院化培养与社会化选择的矛盾”下的必然产物。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目前的教育层次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五个层次。截至2006年底,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学生人数为780万左右,研究生已达115万人左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与各地高级技工型人才还没毕业就被大企业“预订”的现象形成较大反差的是,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据2006年的有关资料,截至9月1日,我国高校2006年本科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全员初次就业率为71.69%。这种现象固然是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技工人才的大量需求所致,但大学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应用性”不够,求职时屡屡因“经验缺乏”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也是不争的事实。产生这一结果与许多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案欠妥、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等不无关系。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要以未来的职业岗位来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出口”畅通。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定位

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如此定位,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极少有人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管理型、技术型的应用人才去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从学生的就业范围、就业目标看,必须与研究型(重点)高校有较大区别,主要应定位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非盈利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适定位。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需要转变两个观念

1.树立专业教育新理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工商企业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因此,要树立专业教育新理念,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对相关课程进行系统性整合。具体课程的设置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准则,体现专业知识结构需求,即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要由一味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转变为注重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的紧密性。

2.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

在学科定位上,众多国内学者从西方资本市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金融学出发,阐述了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财务管理学三部分组成,从学术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加之很多国内综合性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内,正因如此,他们在学科定位上偏重微观金融课程。但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主要理由:

(1)财务管理是以企业为主体而进行的微观金融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始终是站在企业角度进行的,并服务于企业整体资金运作和管理活动,理财人员首先要对企业这个微观理财主体的财务状况了如指掌,然后才是运用理财技术和手段,借助金融工具为企业整体财务服务,其始终立足于企业财务而不是资本市场。

(2)我国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也将财务管理专业视为“会计类”专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申请人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含中专,下同)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审计学、财务管理、理财学)学历(或学位)的,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含2年),免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

(3)从历史的角度看,应该说财务管理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延伸和拓展,财务管理学是会计学的分支之一。但从企业等单位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服务于财务管理。

(4)根据笔者对本校近3年500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跟踪调查,有407人在中小企业从事出纳、成本核算、往来、总账等会计岗位,占81.4%;在企业或金融机构从事资金筹集、金融保险等岗位的62人,占12.4%;从事财务经理岗位的19人,占3.8%;其他岗位的12人,占2.4%。从学生就业岗位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即在课程设计时注重会计类课程的设置,惟有如此,才能保证绝大部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会计岗位工作需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在确保培养计划学分总数及基础课程学分与其他班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先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推广。“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

1.理论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应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和理财学四方面的知识,因此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包括:一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基本经济理念和管理素质的课程、基本理财理念和基本理财技能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哲学、伦理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培养对象参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素质和促进其个性的完善。

(2)学科基础课的设置。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经济法、税法、非营利组织会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培养对象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3)专业主干课的设置。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包括财务管理、金融学、企业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企业战略管理学等;专业核心课,包括成本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案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英语、财务管理专题、证券投资、计算机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培养对象掌握一定的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

2.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模拟实习

校内模拟实习主要包括几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模拟实习一般在该相关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部分单项实习项目可穿插在课程中),在大四上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前完成。

1)财会基本技能实习。主要包括珠算、财经书法、出纳业务等财会岗位的基本技能。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掌握珠算、财经书法等基本技能,并对企业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业务如原始凭证(支票、收据、银行进账单、汇票等)填写应注意的事项,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出纳到银行办理业务时有关凭证的传递等知识有较好的认识。

2)财务会计实习。将学生安排在会计、财务主管岗位,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一定期间工商企业从凭证的填制、审核、账簿的登记直到报表的报送全过程的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

3)财务分析实习。本项实习主要包括报表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杜邦财务分析、财务比率综合评分表等。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生产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费用的控制、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调整、全面预算等相关活动。

4)审计与纳税申报业务实习。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对一个企业的报表进行全面审计并完成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等工作。熟悉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制,使学生了解纳税申报业务的整个流程,具备一个企业的纳税申报与纳税处理能力。

5)财务信息化与财务软件实习。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网络工具,熟悉使用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下载网上信息和软件、在网上进行信息和数据上报等。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单位财务日常业务工作,熟练进行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财务软件等操作,并能针对本企业单位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进行财务数据录用、信息存储、财务数据分析和编制报表。

6)ERP沙盘模拟与财务管理案例实习。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各个职能的工作流程都要熟悉。沙盘模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企业实战,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从而提高学生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7)资金运作实习。本项实习是综合性较强的实习,主要包括资本市场投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资本扩张(资本输出以及兼并、重组、联合、破产等)几方面的内容。通过本项实习,学生要学会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资金运作目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准确地选择投资项目。

(2)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向学生提出实习目标和要求,从联系实习单位开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尽量不要包办代替。在确定实习单位后,要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根据实纲要求,结合专业特点与实习单位的条件,和学生一起共同制订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习目标,用以指导实习过程。在学生实习前,要指导学生根据实习目标、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实习方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起到把关和定向作用,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2)选好相关合作单位。“3+1”人才培养模式,不只是简单地选派学生到相关的企业或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而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因此,合作企业单位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企业组织运行良好,内部制度规范、齐全,有充足的业务,员工有饱满的工作量;有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企业有一支较高专业水平的财会队伍。

3)选好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要选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理论和实践)的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保证每位实习学生都有1名以上固定的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得超过3名。合作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并安排专人负责该培养计划的落实,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具体工作。同时,合作单位有义务安排每位实习学生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岗位轮岗实习,以切实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协议中,应该明确合作单位如有用人需要,优先录用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紧密衔接。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用型的学生培养需要“双师型”的师资作保证

可以安排专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鼓励业务课教师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包括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经济师等资格证书,并在相关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鼓励、帮助或扶持专业教师合伙开办专业的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实习基地,学生可作为准工作人员在此实习。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注意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

学生实习期间,应要求合作单位参照本单位员工的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实习管理,双方共同负责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学校要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参考文献】

[1] 嘉兴学院会计学院财务管理教研室.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构想[J].嘉兴学院报,2005(10).

[2] 王志亮.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亟待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6(9).

[3] 黄维干.财务管理人才面临的环境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J].集团经济研究,2007(7).

第8篇: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

一、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定位的基本立足点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人才,学生不仅要熟悉国内的经济环境和财务管理规范,还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和规范,能将国内外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明确其差异所在。知识经济要求学生扩展知识面,能将财会知识与经济学、金融、法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去了解经济现象,寻找解决办法,提高其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学生掌握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分析技术与能力。总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胜任能力定位,必须紧随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学生的胜任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紧密相关,根据目前的就业趋势,财务管理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毕业生就业与会计学专业具有同质性,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能够在就职初期胜任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并具备现代经济、金融、管理、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等营利性组织和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会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源特点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原因,如学校知名度不高、教师队伍水平不强、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在吸引生源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优质生源会凭借自身素质优势进入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985、211院校,而相对较差的生源会选择教育质量一般的地方本科院校。近几年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明显,由于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大学四年内的学习质量很难有较大的提升。课堂教学中,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教师很难进行准确定位和因材施教。加上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浮躁、厌学现象在校园内司空见惯,这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也对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毕业生大多在本地区就业。以2012―2014年为例,我校每年吸引了占35%―42%的外省生源的毕业生来浙江工作,吸引了超过本地生源3―4倍的毕业生来嘉兴工作。从就业的去向情况,企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考上公务员和研究生的人数基本稳定在毕业生的10%左右。另外,进入会计或税务等事务所、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毕业生占2012―2014届财务管理专业全部就业人数的10%强。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一些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不太强,它们希望录用的学生既能从事财会工作,还要一专多能,帮助企业从事一些管理工作,如人事管理等。在专业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岗位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并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因此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胜任能力总体要求应该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财会理论知识,熟悉中小企业财会实务,能熟练运用财会信息参与企业管理决策。

二、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构建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一个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基本部分: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一般工具应用能力、财务管理基础能力、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在上述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具体的能力要求细化其培养目标,如财务应用能力下的财务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对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前景作出分析评价,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三、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评价测试

(一)评价的方法:常规笔试+综合能力测试

评价方法采用分项考核的方法,即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除笔试外,主要通过面试(口试)、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分析报告等方法进行考核。

日常的课程测试主要分为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测试。形成性测试主要包括随堂测试、单元检测;终结性考试即为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其主要功能是反馈和矫正。终结性考试在内容分项考核的前提下,实行百分制或等级评价。

面试一般安排在大四进行,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每组5―6人,针对教师事先准备的财务管理综合案例展开讨论,讨论他们自己形成的答案,并就“正确”的答案达成共识。几位评委老师在旁边充当观察者的角色,根据每个参与者的表现进行打分。具体可采用如下流程:

1.自我介绍阶段:由每个学生进行1分钟的个性化自我介绍,以测试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值为20分。

2.案例讨论阶段:小组现场抽题后,进行讨论并形成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测试学生在组织、合作、语言表达交流、心理素质、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表现,分值为60分。

在案例讨论阶段,“同伴教学法”可以作为面试过程评价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是用于检验学习者及其同伴对于案例内容的掌握与分析的一种教学策略,简单却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在小组充分的讨论、辩论过程中,形成小组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评价结果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每个等级事先规定一个比例,避免搭便车的情形出现。

3.案例答辩阶段:由测试教师针对案例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现象向学生随机提问,以考察学生对经济领域敏感信息的猎取与解读,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以及针对特殊情境的应变能力,分值为20分。

(二)评价的标准:主要针对综合能力测试拟定

1.日常课程测试。日常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到课率、案例分析报告、习题完成质量、期中考试等内容,一般占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通常采用闭卷考试,也可采用开卷考试、论文等形式。

2.分析报告。实验(实训)报告成绩分为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E)五个等级,由各指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验(实训)态度和实验(实训)结果等确定。

3.综合能力测试。由负责测试的老师现场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后,从个性化自我介绍、案例讨论考核、案例答辩考核三个方面10个指标分别打分。测评教师的所有分数相加后除以教师人数得出的平均分,即为该学生的实际测试成绩。另外,学生互评成绩可以作为教师测评的补充。

第9篇: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 物业管理 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随着物业管理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的细化与品质提升、现代楼宇高科技设备的增加以及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大量既懂专业,又懂现代物业服务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按照《全球CEO调查》定义,人才发展计划是:吸引、留住、发展及晋升表现杰出的人才。计划要解决企业发展定位与人才总量需求;物业项目标准定位与专业人才质量满足;对比先进企业标准,量化人力资源考核;建立和完善薪酬管理办法,通过实行与物业管理行业和当地市场接轨的薪酬体系,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通过企业做强做大,为员工成长创造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在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教育面临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等多重压力,高职教育要发展、要生存,首先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办学模式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其次要借鉴但不能简单地照搬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努力开拓创新,以高职专业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特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培养大批符合市场需要的、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实用人才。因此进行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培养物业管理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现状

( 一 )物业管理高层次人才紧缺,质量亟待提升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知识经济的特点日益明显,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物业服务企业,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而国外大型物业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后采取“人才本土化”的策略,降低成本。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整个经济生活日益加速国际化,这些都对高职高专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人文素养高、心理承受能力强、知识结构立体交叉、能力结构多元复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高断技术应用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职人才。根据2010年至2013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研究分析预测报告,2010年至2013年新增物业基本上都需要实施物业管理。3年内平均每年增加22万人。如果大专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按20%的比例配备,则每年需要4-5万人。非住宅物业的人才需求数量预测:按1万m2非住宅物业需要10个物业管理人员计算,则2010年至2013年内需要新增物业管理人员73 万人,3年内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按30%比例配备,每年需要7-8万人。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比例将逐年提升,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将越来越多地存在于物业管理企业中。目前大多数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都是从房地产经营管理、工民建等专业转变过来的。已经有很多学者认识到,中国物业管理理论与物业管理技术的滞后直接与国内缺少物业管理高级人才有关。要培养出既熟悉现代物业管理理念和现代物业管理的实用型物业管理人才,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随着智能物业、绿色物业、环保物业、节能物业的兴起,物业管理人员急需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建筑科技水平的进步。为此,物业管理师、智能化管理师、园艺工程师、物业律师、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人才将日趋受到市场的青睐。

( 二 )高校物业管理专业设置及招生就业情况 为了使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在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各高校也顺应市场需求,纷纷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专业人才。据统计,我国目前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00所,每年招生近万人,其中以高职教育为主。全国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多的省份有山东(26所),广东、四川(均为24所),河北、湖北(均为17所)等,而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校较少的省份有青海(1所),甘肃、天津(均为2所),新疆、云南(均为3所)等,具体情况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及教育资源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招收本科层次学生的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和沈阳工程学院等少数院校,其余均为高职层次。每年的毕业生补充到物业管理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但因为物业管理行业本身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并不成熟。而高校为适应社会需求及自身发展,积极开设物业管理专业,努力扩大招生数量,缓解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体现在物业管理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校内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及工作效果。“我们培养的,是不是企业需要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部门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