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建筑论文范文

新建筑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建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建筑论文

第1篇:新建筑论文范文

满足建筑市场长期发展需求。目前,工程投标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互相压价、过渡竞争等现象层出不穷。现有的买方市场环境下,合同中有许多不合理情况,承包商往往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经常出现职责错位的情况。还有少数地区对行业和地区的保护过度,对市场的正常发展造成阻碍。建筑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有很多问题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有效运行,且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经验表明,时代的发展浪潮是势不可挡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呈度的加深,只有创新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方法探讨

要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本方法就在于强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工作。创新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道路,找到一套能够满足企业要求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

1)理念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理念创新时,需要以全体工作人员的协作、交流以及配合为基准。企业对项目管理人员的教育应趋向于多层次任务和多角度形,强化项目管理人员的市场观念、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科学管理理念。项目工程管理人员要重视市场规律分析,积极进行市场调查,对市场变动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努力创新项目管理方法,使之适应市场需求,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位置,主动的创造机会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机会。项目管理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对人的管理,项目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均为人。因此项目工程管理应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对工作人员的内在潜力进行发掘,使项目个国家顺利进行,使企业逐渐发展。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过程较为复杂,涉及的元素也很多,只有全面、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顺应各个组分的相互联系,从而使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保障。

2)创新项目管理责任制

建筑施工项目往往涉及到较大的工程量和时间跨度,所涉及的人工、材料、环境、安全等因素较多,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具有较大难度。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时,要严格精简相关生产关系,减少和简化项目管理层次,管理模式从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向新型扁平管理模式进行转变。把握项目工程管理的重点,并对各种相关要素进行多方位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以及对责任制的控制,促进扁平管理模式成功运行。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要树立经理责任制,并不断进行完善,将项目经理职责落到实处,还应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对项目经理的权责进行监督和控制,将项目工程责任透明化。

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任务,企业可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来逐步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技术创新可从市场开始进行反向思考,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产品,然后确定制造技术。新技术是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前提。

4)创新人员管理工作内容

管理的主体最终是人,施工企业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然后以此为前提积极进行人员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以下就人员管理创新进行分析。

a.准确把握项目组织的目标。在项目工程管理过程中,将管理目标进行分解,建立多层次分工明确的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建立和健全目标考核体制系统,确保项目责任落到实处,使项目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b.重视管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项目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管理知识基础,而且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能使管理人员详细把握整个项目工程施工情况,而且对管理人员与各组分人员的沟通、矛盾化解十分有利,双方达成一致共识才能使整个项目参与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保障。

c.强化法制教育。相关研究发现,大多数建筑项目施工事故是因工程参与人员缺乏相关法制意识所造成的。施工事故的发生,不仅对现场人员造成伤害,而且对工程进度造成严重影响。可见强化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企业要重视对施工参与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努力向“人人知法,人人执法”的局面进行转变,从而降低施工事故的发生,使工程按预期推进。

3结语

第2篇:新建筑论文范文

1、如何理解建筑业成本管理?

建筑业成本管理应该从“全员性”、“过程性”和“实时性”这三个特性上加以认识。

“全员性”。建筑业成本管理在空间上覆盖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岗位。施工项目成本交给施工项目部管理,企业仍负有对施工项目部的制造成本管理组织、指导、监督的责任。同时企业还需要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完善,利用技术、信息、资源来支持项目施工成本降低。

同时“全员性”还有另一层含义。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一项活动都会涉及施工成本,每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都与成本管理相关联,负有成本责任。也就是说成本是业务管理的经济结果按会计方式进行的归集,是全员工作的结果,而不是会计部门的专属工作。

“过程性”。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每一个直接耗费及其关联过程。其控制内容包含成本计划,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本监督、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由于成本管理每项活动都要纳入目标管理,遵循PDCA循环,决定了成本管理的“过程性”。

“实时性”。没有反馈就没有管理。在实际工程中会有许多修改和变化,造成项目成本控制模型发生变化,所以要求成本管理要能够实时地对施工过程各种具体问题做出反馈。而反馈必须基于成本信息的实时收集,同时必须实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调整后作出响应,因此实时性是成本管理的最重要的特性。

2、如何理解信息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国家重要的政策。中国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力图不再重复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再进入信息化阶段的模式,用信息技术改进提升传统产业,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传统建筑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利用“水泥+鼠标”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信息化从目标上应分三个层次:

1、提高效率。即是将常规的、固定的工作交信息系统处理,比如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大量文件或记录中找到所需的对象。信息系统通过将日常处理工作自动化而支持高效率。

2、提高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做正确的事情或者做为获得重要的经营成果所应当做的事情。通过信息系统提供完整的数据收集方案和信息处理逻辑,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3、推动企业再造。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经营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改变现有服务的本质,或彻底改变职能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方式。

因此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综合企业流程再造,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过程。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与信息化的关系

1、建筑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切入点

建筑施工企业是项目导向型企业,突出表现为以项目管理为载体,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成本集中地反映了施工单位施工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对工程成本的计算、考核和分析,可以反映施工单位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信息基本管理单元,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通过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成本信息。通过反应出施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达到不断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但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预想不到的工程变更及其他情况使得成本的控制非常困难,这些必定存在的各种变化决定成本一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动态控制。要做到动态控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信息的畅通性,成本差异如不能及时反馈回施控主体,成本控制就无从谈起。

如果仅靠人工去完成所要求的大规模数据的计算、收集并整理,效率势必非常低,几乎不大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必须进行信息化,使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实现网络资源高度共享和及时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业务运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滞后状况,才能实现动态、过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进而使得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得以实现。因此,项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最佳的切入点。2、成本管理要求信息化的高性价比

企业的竞争力如何提升,简而言之,就是在与同行业相比中,成本降下去了,效益升上来了,这就是企业竞争力上升的表现。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其关键就是为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益。

但是同时信息化也是一种工作手段的变化,必然带来工作方法的变化,对生产组织的变革和劳动者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升级,也是一个成本的投入过程。因此,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需要正视企业信息化的代价,如信息软件和设备投入、人力成本和维护成本等等。

企业都期待信息化有双重功效:在短期内明显降低成本,同时还要获得长期竞争优势。要压缩成本,意味着必须减少系统功能、制定标准使得系统更加通用,还要削减人力开销;而增强竞争力则需要系统更贴近业务模式,并且加大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投入。显然,很多时候短期动作无法与长期目标进行妥协。所以准确的信息化定位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性价比。

企业信息化水平分5个层次:1、本地化应用、单项业务管理。2、集成化应用,理解各独立运行系统连接的必要性,逐步实现一体化。(是信息系统趋于成熟的标志)3、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转换企业工作方式。4、对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的工作流程重新设计。5、业务领域的重新定义与扩展信息技术进入各业务范围。后三级属于高级发展阶段。

信息化对企业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升级和各项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所以建筑企业需要针对自身行业方面的特点和管理现状定位信息化的层次,选择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具有良好性价比的信息化方案,才能避免出现不解决企业问题、劳民伤财的现象。

如何做好性价比?需要做好“IS规划”和“汀规划”。所谓“IS规划”(1nformationSystemStrategicPlanning,简称ISSP)是:在理解企业的发展远景、业务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系统的远景、信息系统的组成架构、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支撑企业业务规划目标的达成。

而“IT规划”(1nformationTechnologyStrategicnanning),是承接IS战略之后,对信息系统各部分的支撑硬件、支撑软件、支撑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通过以上的统筹安排,才能保证信息化与成本管理相互促进,以最低的代价实现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经效益,真正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目的。

三、信息化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企业最初主要把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作为提高利润的手段,因而被称做“第一利润源泉”。当人工和材料价格降低到一定限度时,企业又将注意力转到扩大产品销售上,这种途径被称为“第二利润源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终究有限,于是企业开始注意降低物流费用,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管理被形象的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所以,“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信息先行”。对于供应链上的竞争,输赢在于谁的供应链运作更为快速、有效、更为经济。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突破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既是其客户的供应商,又是其供应商的客户。

他们既向其上游的贸易伙伴订购产品,又向其下游的贸易伙伴供应产品。企业在建立、完善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时,需要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如市场供应数量、供应价格、需求数量、需求价格以及库存数量、品种、质量、规格等等,一旦出现遗漏和错误处理都将直接影响供应管理的效果,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只有进行信息化,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分析规则,才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进而对企业的整个环节进行自动化的财务结算和审核,全面掌握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支出,改进企业的各个供应链环节,获取更高的效益。

第3篇:新建筑论文范文

1.1建筑施工管理创新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在发展,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已经证明,只有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即所谓生产力三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于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要求,二者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的核心,没有劳动者,再好的劳动工具、再迫切的劳动对象要求也无法带来生产力。建筑企业如果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劳动者,就无法实现生产力三要素的融合,就意味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具有动态性和不可预测性,企业要想获得经济效益,占有已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就必须适应市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在市场竞争的逆流中站稳脚跟,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1.2建筑施工管理创新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再一次重申,我国必须长期坚持创新、改革、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企业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份额,占得一席之地,首先要在自身的管理、机制、资本、技术等方面获得优势,避免逐步被市场淘汰的厄运。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创新思维、创新路径、创新方法、创新机制,走“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打破陈旧的管理规则,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理性的看待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先进的管理思路,从不同角度剖析困扰管理创新的阻碍因素,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建筑企业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发展管理体制,开辟建筑施工管理的新途径,统筹进行建筑施工管理,谋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1.3建筑施工管理创新要为建筑施工企业谋求发展

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健康正常运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众多的人为因素和政策导向左右着市场经济的畸形动态,国有建筑企业与集体和个体企业之间存在着不正当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时有发生,行业保护和地区保护依然是贸易发展壁垒,合同双方常常存在职能重叠与职能错位,建筑企业在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都阻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要坚持原则,切实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谋求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的潮流不可阻挡,企业一定要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建立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营造一种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时刻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积极主动地学习接受新型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有效推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筑施工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与竞争实力、满足不断变化更新的市场发展,努力挖掘符合我国建筑企业发展实际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看清形势、主动承担起创新发展这一重任,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日趋复杂的创新时代背景下为企业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2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相关对策

2.1观念创新

创新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建筑施工企业要认识到观念创新的重要性,应用创新思维,将市场需求作为企业管理创新改革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将施工管理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转变思想观念,以全新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吸收和引进,加强对施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配备综合能力强、业务精良的骨干人员充实到管理一线,适应建筑施工国际化的需要,创建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一套成熟的、运转协调的建筑施工管理机制,为企业管理创新改革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

2.2机制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在推进管理创新工作时,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企业发展带来空前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管理机制创新,构建规范、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从容面对一切新问题,迎接一切新挑战,全面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项目建设和施工管理两个部门是管理机制创新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市场开发、行业开拓与风险评估,执掌建筑市场的发展变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实力,是市场开发的前沿部门,其信息搜索能力与工作成绩影响着企业的判断力与发展潜力。因此企业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两个部门的建设和发展上,运用一定的激励制度,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争取为企业的发展描绘更美好的明天。

2.3技术创新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期间需要建筑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绝非个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从工程中标到交工验收,紧紧依靠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施工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获取新知识,以先进的现代化设施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不断加强建筑施工管理,使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更为完善和便捷。建筑施工企业要将技术创新摆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重视优秀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培养出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将他们推向施工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积极参与工程研究和开发,在实践中丰富经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储备,选拔一批具有过硬技术水准和管理能力的年轻技术人员,为建筑施工管理中的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施工人员之间要加强交流,通过举办技术经验研讨会的形式,为创新性施工技术和方法的孕育产生提供契机。

3结束语

第4篇:新建筑论文范文

建筑学是一门相对较有历史沉淀的学科,其学科背景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为了给自己创造出更美好的新家园而不断地努力.人们在从不间断的努力和尝试中逐渐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地突破旧有观念,不断创新思想、技术和方法,最终在人类智慧的凝聚之下,形成了系统,这系统的思想就是建筑学的学科背景,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建筑学得以发展,人类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充分的改善.建筑学不仅仅有实用的功能,还有其特有的美学意义和艺术美感.建筑学很好地将建筑技术和艺术美感相结合,建筑学的发展也不断地促进着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学与这二者的关系是深层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反过来也促进了传统建筑学的发展.房屋的建造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为推动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业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建筑往往成为其外在表现.重要的例子之一就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开始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而衰落,代表古典的古典建筑则在这一时期开始同文化和艺术一道开始走向复兴.这无疑是受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受到了欧洲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随着建筑学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在建造工艺、建造技术上,还是在美感上、艺术成就上,传统建筑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已经进入了很高的境界.然而,在如今这么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传统的建筑学在面对如今一些现实的问题时,却常常表现地捉襟见肘.传统的建筑学不知不觉已经陷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困惑之地.

2新时期建筑学

2.1建筑学的意义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智慧结晶之一,在谈论建筑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从建筑入手,应当从全方位对建筑进行考量和评价.建筑与人和环境是紧密结合着的,从广义上来说,建筑学更多考虑的是全人类的居住,这就给现代的建筑师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首先是要从一个全新的高度入手来研究这一问题,将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发挥各个学科知识的优势来研究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这扩大了传统建筑学的研究方式和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等等,在回答相关的问题是,也不仅仅只是运用建筑学的知识做出孤立的、片面的回应.设计在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建筑学的重要核心之一,建筑学的理论目标也是指导建筑师进行创作.这种广义的含义能够使得建筑师在进行理论学习中获得更多更高以及更为宽广的视野,拥有更多的信息量和多种学科的知识储备.这样一来,当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能够对整个建筑的发展有更细腻的考虑,能够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的束缚,建筑师能够有更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于以往的建筑师仅仅只作为设计者这一单调的角色.

2.2建筑对于传统的回归建筑在其发展初期的目的乃是为人类提供一个居住的场所,改善人类风吹日晒或是穴居于洞穴之中的状况,因此建筑的最基本属性就是宜居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化政治等因素,建筑的本质属性渐渐被一些附加条件所淹没,许多建筑虽然富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等,却无法达到作为建筑物本身的,最基础的标准.仔细观察之后,不难发现,现如今许多的地标性建筑往往成为了建筑师一味追求名利的资本,成了相关机构标榜自己业绩或政绩等等的工具之一.这就造成了许多社会、生态问题的产生.自从这一现象开始普遍出现之后,许许多多的研究者和建筑师们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他们之中的一些开始对建筑进行追本溯源,开始修正自己的理念,开始逐步回归传统.在这种回归传统的潮流刚刚出现之时,无疑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许多人士的反对,认为这种做法是逆潮而动、是不懂得与时俱进的表现,是理所应当被批判的.然而,对于传统的回归并不仅仅意味着反对国际主流,反对时代,而是对建筑的实用性、经济型等等方面做出充分的考量.建筑物可以追求个性,可以追求高度的艺术,但是这种发展并不应当脱离建筑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基本根基.不应当背离建筑的本质,在没有打好根基的基础上就大肆兴建艺术等“上层建筑”.这样的建筑毕竟是会被淘汰的,这种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2.3建筑物与良好的周围环境建筑拥有其特有的实用性,即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居所.随着建造工艺的不断进步,许许多多的建筑师们将许多建筑赋予了个性化的特征,如何将建筑周围的环境与建筑本身的个性特色相融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很多优秀的案例都表明,只有将环境的特色和建筑的特色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才能够被称为是优秀的建筑作品.这种优秀的建筑作品,往往不是依靠高科技的建造工艺或是怪异夸张的艺术造型,而是用人与自然的浑然天成来为人们呈现出一种舒适、适宜的状态.这也说明了,当建筑师在进行最初的建筑设计时,不应当忽视周围环境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应当把环境纳入到建筑的整体景观来.将这种思想稍微拓展一下,建筑师还应当考虑该地区整体的文化风俗、环境生态、气候条件以及建筑风格等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活在诗情画意里是许多现代都市人的追求目标.因此,建筑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还应当考虑如何为居民、消费者等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营造更好、更舒适的良好环境,不仅仅是建筑这一门学科的追求目标,也是所有学科的共同目标之一.建筑能满足的仅仅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只考虑某一具体建筑的成功只是局部的成功,而不考虑更大范围中的整体是很有局限性的.

3中国建筑师在新时期中的表现

3.1传统建筑学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建筑师的参与度不够,是传统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传统的建筑中,建筑师仅仅出席一部分,而在立项、预算、寻址等等环节中,建筑师并不直接参与.缺少了建筑师的亲身参与,这就导致了项目的环节与环节之中存在断层,在衔接上不够紧密,甚至会因为从事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度和经验性的不足而导致项目在某些方面上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可行,甚至错误.建筑师作为整个建筑的灵魂,应当更充分的发挥灵魂的作用,保证建筑的整体性、统一性、科学性,建筑师应当拥有能够整合各种知识、资源等的能力,能够掌控建筑的大致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根据任务书按部就班.

3.2新时期建筑师的理论修养新时期的重要特点之一就信息量的迅速增大,各种潮流、思想争相涌入国内,时代的飞速发展即带来了利也带来了弊,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对于建筑师来说,如何在新时期既能够对巨大的信息量加以很好的利用,又不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也要求广大的建筑师们对那些鱼目混珠、扰乱视听的信息和现象加以剔除,辨明是非,找到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将各项影响建筑的因素加以统计、分析,同时加以详细地考量,从建筑学的广义含义出发,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学科知识储备、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修养,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眼界,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另外,建筑师们还在做中学,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将自己旧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知识相连接,学习各种潮流中的精髓,找到各个学科的精华所在.同时,建筑师也应当与时俱进,实时关注建筑的业界动态、学术动态等等,走在新时期建筑业的前端,不断地在学习中丰富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设计工作中把自己锻造地更为成熟而富有内涵.最忌讳的一点是,某些建筑师在成功地建造出了某些优秀案例之后,开始洋洋自得、闭关锁国,认为自己的建筑设计必然是优秀的,自己斩断了与外界的友好互动关系.日子久了以后,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这些建筑师们必然会因为无法适应新时期建筑业发展的特点而消磨曾经的才华、资本等等.

3.3新时期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建筑的安全性是建筑的重要属性之一,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安全,建筑师们应当高度重视建筑的安全性,做到为居民的生命安全负责,肩负起作为一个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建筑的安全性不足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除了保障住房在通常状态下不会出现安全事故之外,还要考虑到在特定的地址灾害之下,建筑物的表现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比如,中国四川处在地震带上,这就要求相关的建筑师能够提高建筑安全标准,不要片面追求房屋的艺术性效果和美学感受,要首先保证安全.建筑师们应当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底线,在关键的原则性问题上就算名利当前也应当毫不动摇.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应当把安全性放在首要的地位进行考虑,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应在名利场中迷失,被名和利牵着鼻子走而与自己的职责和本心相背离.

4结束语

第5篇:新建筑论文范文

高校建筑学专业现行的专业理论课体系中,和绿色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

《建筑概论》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开启建筑学习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初入大学,对建筑既陌生又好奇,同时也不乏希望和遐想。相当多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会在大学里受到思维方式上强烈的冲击,他们将要身处一个完全截然不同的新世界,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传统教育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向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转化;紧接着,又要从纯视觉思考(构成、造型训练)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传统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建筑的相关基本知识,掌握建筑识图的基本方法,熟悉民用及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及构造原理等内容。此课程中,应增设绿色建筑概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与方法、发展与趋势,为之后其他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

《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理论基础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分析、案例解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在实践与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应开设绿色建筑设计原理的专题,从建筑外部环境、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几个方面详细地剖析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例的展示与剖析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课程中亦应介入绿色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从选址的基本原则、自然环境因素、节约用地方针、乡土文化等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理念。

《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等课程为开设于二年级至四年级期间的技术类专业理论课,其课程环节主要由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演算与分析等形式为主构成,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建筑设计紧密相关的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而这些技术知识恰恰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物质载体与手段。如《建筑物理》的三大主干课程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均与绿色建筑设计中室内环境品质及控制技术、建筑节能设计及技术等内容密切联系。再如《建筑设备》课程中,给排水部分应融入建筑节水技术、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知识;暖通部分应融入室内新风系统、自然通风技术、高性能空调设备的运动、能量回收等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电气部分应考虑适时适度照明、高效节能灯具、待机能耗控制等绿色环保理念。《建筑材料》课程应增设绿色建材篇章,系统介绍绿色建材的概念、绿色建材的选择与运用、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等课程内容。而在《建筑构造》课程中,通过对最新材料、最新技术构造节点大样的剖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进一步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段和操作方法。

《建筑心理学》、《建筑法规》、《建筑师职业基础》等课程为开始在五年级毕业班的专业理论课。作为建筑学专业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即将告别五年的大学学习生涯,走向建筑师的职业岗位,担负起建筑设计从方案构思到施工图绘制再到各专业配合,以及与甲方、施工方各方面配合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之中。在这些课程中,应通过增加建筑环境心理学、绿色建筑相关法规、绿色建筑运营与维护等知识点的章节,帮助学生完善绿色建筑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他们今后的实践与工作中积蓄发挥作用。

二、总结

第6篇:新建筑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由于信用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而信用信息供给不足则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根源。通过分析已有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现状可知,由于政府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对社会开放程度低及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等原因,建筑市场信用信息难以共享。进一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机理分析可发现,建筑市场各主体在信用信息供给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是各主体缺乏投资建立信息平台主动性的原因。应赋予各信用主体所提供的信息以合理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各主体提供信用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

[论文关键词]信用信息信用主体供给建筑市场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市场信用缺失,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投资效益,加大企业经营成本与风险。笔者认为,信用主体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失信的主要原因,而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则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最终根源。以下具体展开分析。

一、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为响应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筑业企业信用系统”和“中国房地产信用档案系统”等为标志的信息系统已初步建立,各地建筑市场的征信和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一些成果,有关建筑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信用档案、数据库等正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但这些与真正的“征信”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数据库信息不足,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数据库中所拥有的信息大多是建筑企业基本情况、行业管理信息和工程业绩。这些信息是企业按照系统要求自行上报的,有利于企业的正面信息容易得到反映。建筑市场其他信用主体行为,如:付款记录、履约记录、运营状况等更广泛的信息则缺乏。

2.信息的动态性和可持续性不够

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起来的数据库,主要通过年度审查和通知上报数据来更新,数据滞后,时效性差,缺乏动态性。而国际上大型征信机构的征信数据一般三个月更新一次,并持续跟踪修正。目前我国建立的建筑市场征信数据库(信用档案)多属于基本信息查询系统,如何保证其可持续性运转还亟待研究和开发。

3.政府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对社会开放程度低

政府部门掌握了能够评价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由于缺乏全国性法律法规的支持,存在于政府内部的信用信息,经常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联系在一起而未向社会公开。同时,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也助长了信息的封闭。目前,只有部分地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部分信息(如:企业注册数据)向公众的开放。长此以往,征信机构根本无法采集到有价值的信息,也难以形成准确、全面、公正的信用评价报告。

4.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按照建设部的要求,有些地区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信息系统并建立了企业数据库。开通了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但由于国家缺少统一的技术评价标准并监督实施,因此各地平台信息相互独立,互不衔接,资源不能共享。建设主体在不同地区填报信息时,很有可能错报或瞒报致使信用信息失真,造成重复劳动,资源浪费。

二、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经济学机理分析

根据建设部2003年制定的建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共同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查询违规的责任主体、受处罚的项目、不良行为事实、处罚依据以及处罚措施。目前,该信用平台建设依据比较充分、运行相对完善。虽然长三角地区为全国的试点地区,但是,从信息供给和的实际情况分析,大多数是在出现重大伤亡事故后才进行公告,其他信用缺失等不良记录很少涉及。各省(市)及信用主体仍然希望尽可能多地提供并自身优良业绩,希望尽可能多地从平台中获取他方信用信息,而对自身的信用状况,特别是不良记录想方设法地掩盖。出现上述种种情形的深层次原因必须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当前,收集、处理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息和建立数据库的成本较高,而从数据库中调取、使用的成本较低。这就是信用信息具有的高首稿成本和低边际成本。每个主体都希望以低成本甚至免费从中获取信息,不愿意投资建立信息平台,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搭便车”。下面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机理。

建筑市场中信用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咨询单位等,为表述方便以i和j代表主体,G代表各信用主体自愿提供的信息量。根据规模报酬不变原理,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总供给量是:G=G+G2+G3+AG,(1)设信用主体i的预算约束为Y一PX+PG。表示收人,表示消费私人物品的数量,和P分别表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价格。假设主体只消费私人物品和信用信息一种公共物品,以Ui(X,G)表示效用函数。

由于目前建筑市场未建立相应制度和机制,主体i独立决定供给量G,其他主体的供给量为G,,可以合理假设认为G固定,且J选择能最大化u的G。令i的目标函数是Q,并使其最大化

由于J的购买给定,因此(5)式说明主体i会把信用信息当作私人物品购买,即的效用最大化导致公共物品替代私人物品的边际率等于它们价格的比率,这称为纳什均衡。将方程(5)与帕累托最优条件作比较,使下述福利函数最大化:

其中,所有>0。使w最大化的X和G,会成为一种帕累托最优分配。总预算约束为:

其中是关于预算约束的拉格朗日乘数。(8)式符合萨缪尔森所说的存在公共物品时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并要求所有主体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必须等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价格的比率。

如果信用信息G和私人物品X在各主体的效用函数中是正常物品,则(9)式说明纳什均衡条件下所提供的信用信息量极可能小于帕累托最优数量。即满足(9)方程时所消费的G数量和Xi数量分别比满足(5)的条件时更多和更少。

在建筑市场中,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同:一方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履约能力及其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趋利动机往往诱使其采取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另一方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情况,在交易中处于劣势。由于我国建筑市场目前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信用监控及评价机构,信用信息透明度低、搜集企业信用信息困难,因此无法对某一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有效传播。这种“信息不通”、“信息不对称”给失信者以可乘之机,方便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被查处之后仍能易地“重操旧业”,能够毫不畏惧、毫无愧意地与新的契约对象进行不对等的一次性博弈。

同时,由于缺少严格的约束机制,每个主体都希望其他主体提供的信用信息能为己用,而很少会主动提供自身信息,特别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自愿独立的信用信息供给量越少,就会导致小于帕累托最优数量的供给量,随着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增加,两者差距将会不断加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加剧。

为了更加清晰地解释,下面考察U作为柯布一道格拉斯效用函数的特征,假设

中国-由上式可知,主体认为其他主体提供的信用信息数量越大,则i的自愿供给量越小。

假设每个主体的收入y相同,所有主体选择相同的G,经整理分别得到主体i和建筑市场的信用信息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供给量

如果t’l>1,两者比率小于1,随着的不断增大,它趋于零。也就是说,随着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增加,两者的比率越来越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知,由于政府、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咨询单位等信用主体掌握信息的能力、数量存在差异,而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同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使得掌握信息能力和数量占优的信用主体,为了谋取在建筑市场上更大的利益,就可能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照自身目标对信息加以隐藏和扭曲。因此,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严重不足,信用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对比发达国家,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只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可以了解到市场中其他主体的资信状况,无形中形成了对建筑市场的信用约束。

三、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为了削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扭转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现状,需要完善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促进信用信息的共享。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信用信息供给责任

立法机构应根据我国建筑市场信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新制订的国家信用管理法规中,如《征信管理条例》,应包含有建筑市场信用的专门条款,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建筑市场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又可防止制度供给过剩。

作为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的主管部门,建设部可授权相关协会、学会或金融机构作为建筑市场的信用服务机构,以这些委托机构和民间信用服务机构为主体,制定和完善针对建筑市场的信用信息采集、披露、评级和使用的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并进行宣传、讲解和说明。

2.政府统一制定评价标准,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建立建筑市场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整合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具体步骤是:一是鼓励和支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标准建立数据库;二是在建立各部门基础数据库的同时,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三是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四是积极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五是鼓励信用服务企业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开发适合我国建筑市场主体特点的评分模型,设计各具特色的征信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建设中的地位,发挥政府规划、指导、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参与制定行业规范与标准,分级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和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信息公共披露系统;以建筑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信息系统;以建筑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独立信用信息系统;以信用服务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信用服务信息系统。因此,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应是政府、协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同步发展各自的信用信息系统,最终形成不同层面、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

第7篇:新建筑论文范文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对旧农宅和一些构筑物的拆除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以混凝土石块、砖、砌块废料为主,同时,也包含其他零碎建筑材料。

2建筑垃圾的处理

考虑到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对于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方法在对建筑废料改造再生利用中,将废弃的混凝土石块、砖瓦和砌块等进行破碎后,代替天然粗细骨料,重新制作混凝土,有关此类方案的学术文献已十分丰富;或者将建筑垃圾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破碎到一定粒径直接应用在修复改善路面或者地基软弱层也不在少数;还有通过利用高性能的绿色材料,增加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循环率来解决建筑垃圾也是一种合理的方法构思,对即将修建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不适合解决已经拆除改造的旧建筑所带来的建筑垃圾。下面本文将提出以人造堆载造景来处理新农村建设所产生的主要建材垃圾。换言之,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将建筑垃圾通过合理简单的筛选处理之后,作为城镇园林景观主要填充物,在减少园林绿化对优质泥土的使用量的同时,间接提供垃圾堆放的理想地点。下面将从必要性和充分性两方面对该方案设想进行论证,说明该方案对减缓甚至是解决建筑垃圾、自然环境、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具有巨大的作用。

2.1堆载造景的必要性

以杭州临安市某地为例,论述堆载造景的必要性。临安市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但是却反映了在建设的过程中建筑垃圾的随意倾倒现象,这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面貌,与城市的建设宗旨存在相悖之处。人工堆载造景的方案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主要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将建筑垃圾作为人造土坡的基本堆积材料,代替天然土石,然后在表面覆盖土工复合材料等,以防表面覆土水土流失,最后在建筑垃圾表面覆盖一定厚度的土壤层,并种植适应力强的植被。此设想可以高效快速地处理掉大量因建设规划需要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一种表现;能够根据城市规划要求,把每一个绿化建设点作为建筑垃圾的收纳点,促进了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节约了因收纳建筑垃圾所需的土地;可以把建设垃圾运输到距离垃圾产生处的最近人造堆载建设点处,以减少运输建筑垃圾的距离来降低由此产生的人工物力费用;大大减少对天然粗细骨料的依赖和需求压力,一定程度上减缓因“开山采石、挖河淘沙、掘坑取土”而带来的环境破坏;在绿化生态自然景观建设的同时,把景观建设与垃圾处理合二为一,可明显减少相关处理的造价成本费用等。若将建筑垃圾堆砌在被开采严重的山坡处,按照上述原理并结合生态学知识,可以一定程度恢复此处的自然环境,或者把此举视为把建筑垃圾作为未来原料资源存储起来,等科技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把建筑垃圾进行广泛利用时,可考虑再次开挖综合利用。

2.2堆载造景的充分性

浙江的多山地特征决定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当地的山体产生破坏。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建造新建筑,而且还要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人文景观等各种因素,实现与当地生态和谐共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新农村住宅应因地制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所以,堆载造景除了维持建筑物群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关系,还将传统文化传承到现代文明,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有着重要的意义。堆载造景所需的建筑垃圾像混凝土石块是难分解物质,这为土坡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操作工艺相对简单,只需在进行简单分拣后进行破碎到合理粒径即可。而这恰恰适应了目前我国国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较低的现状,也为其可操作性提供了可能。如天津市最大规模的人造山,占地40万m2,利用建筑垃圾500万m3,完成“山水相绕、移步换景”的特色景观,如今垃圾山已成为天津市民游览休闲的大型公共绿地。值得注意的是,堆载前,可参考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工艺,在堆积基础处,铺上由HDPE膜、GCL垫和土工布组成的防渗系统和液体导排系统,以防建筑垃圾中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渗入土壤,造成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

2.3堆载造景的问题

目前,对于堆载造景的实施方案基本停滞于理论上,很少真正切实应用到实际中。原因可能如下:

(1)缺少相关的指导文件,发展计划纲要;

(2)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没有积极给予相关引导补助;

(3)施工单位没有针对建筑垃圾低碳化处理的行动手册;

(4)缺乏对于此方案的系统研究分析,没有足够完整的指导经验;

(5)在运用该方案时,资金费用和权责区分不清晰明朗。正确发现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克服问题是促进本方案能够快速应用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前提。

3建筑垃圾的认识建筑垃圾

伴随着建筑物生命周期的结束而产生,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对待建筑垃圾的态度不能仅停留在已经存在的建筑废料上,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辩证认识,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来达到处理建筑垃圾的间接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对于建设单位,可提高对绿色建材的了解与认识。积极投入对绿色建材的使用,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顾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倡导对绿色建材投入使用,是为下一轮的建筑垃圾废弃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提供客观条件保证。

(2)施工单位应根据规范要求,认真施工操作,杜绝因施工不合理或者施工设计不良造成的返工处理所带来的建筑垃圾。同时,也是禁止出现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为建筑物正常使用寿命提供保证。良好的施工工艺甚至可以延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减少建筑物生命循环周期时限,从而减少平均每年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达到控制建筑垃圾的作用。

(3)重视房屋检修与加固技术在房屋正常使用过程中应用。通过检修加固,可有效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平均每年的建筑垃圾产生量,间接减少建筑垃圾的总产生量。

(4)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法规政策,加大处罚制度,提高监管力度等措施,禁止建筑垃圾随意倾倒;采用费用补贴、减少税收等资金扶持工作,引导形成一个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的产业链,带动社会不同部分良性运作,促进形成新兴市场,通过市场调节,来加大对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热度;完善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把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列为招投标中重点、强制性项目,为建筑垃圾的能够彻底处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4结语

第8篇:新建筑论文范文

1.1坚持导向性原则我国的教育改革中一直强调要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坚持以德树人的原则,并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其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定位,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立高校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要做好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对科学理论的宣传,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

1.2坚持创新性原则高校文化建设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创新性的原则,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形式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从而丰富高校文化的内涵。在高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创造勤奋、团结、践行、求实的校风,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成立高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的专题活动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工作。

2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路径

2.1坚持传承和创新,建立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目前的众多高校中有大部分都是由中专学校演变而来,而不同的学校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历史,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将传承学校的传统作为目标,通过不断地挖掘学校的优点,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高校应该以“文化铸校”的战略为指导,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特色以及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地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使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有利于对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解决传统思想的限制,从而将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的工作落实到位。高校文化是高校根据学生的特点、教育的规律和目标经过长期积累而成的,校园的文化设施、建筑、管理制度以及校园文化活动都能体现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因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2.3坚持以文化育人为主线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最受学生的欢迎。通过组织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且具有对身心健康的自我调节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性格、形象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形成一种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引导高校的文化建设,其实就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坚定的信念。

2.4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高校可以定时地组织内容丰富的校训、辩论赛、报告会以及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更为深刻的领悟。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风尚,并要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开展奉献精神教育为重点。学校要积极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职业意识。

3结论

第9篇:新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文化;内涵;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61.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关系极为重要。依据现实建筑文化的现状,充分吸收建筑文化工程内涵,结合建筑文化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创新是重要的使命。

一、建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近几年的文化博览会上,国内众多文化建设、创意公司纷纷崭露头角。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建筑文化工程的弊端与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客观问题的危害性,合理的改善,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使建筑工程文化有序创新的传承下去。

二、建筑文化的内涵

1.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综合产品,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与传递。除了构筑生活空间外,还在人类历史中承载着社会发展与转变的叙述作用。而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综合。恰如美国文化雪茄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D.Lluckhohn)所言 ,“文化由明确和含糊的行为模式组成,这些行为模式通过符号来获取并传递。”《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建筑文化的本源正式人居生活方式以及实际生活本身的外显形式,人居行为模式决定了建筑文化,建筑文化的本质核心由传统建筑思想(即院子历史和由历史选择的人居思想)及其符号,意义组成,在“时间连续统”中形成了传统与历史的观念,而在“空间连续统”中形成了场域与族类的观念

2.建筑是科学,科技与艺术的合体,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与思维习惯。诚实的建筑虽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却象征着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反映着时代的科学发展,科技水准,审美精神,文化特色,记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指向。建设是生活的舞台,人在一生中总是穿梭于无数的建筑之中,高的,矮的,壮观的,有没的,形形,光怪陆离,无论是那种建筑空间,已不仅仅作为人居的单一功能存在,同时亦比承载着更多更高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元素,在不经意间传递出文化的意味与感知。换而言之,建筑不只是一个技术空间的构架,也意味着文化空间的延展。建筑在中国从来就不单是一个工具,更作为一种具象的象征性文化符号,承载着社会功用,并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文化魅力。从远古的“左祖右社”,到富有威武之势的皇宫宝殿,以及小桥流水式的文人园林,都体现了建筑是人生的艺术空间,是文化演示的舞台。他们能在“润物之间”改变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建筑文化的魅力,也是其所具有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的适时出现,是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必然选择。

3.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准之一。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培养,不仅代表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代表了城市文化新的追求与探索,这必将对建筑创造与民众审美导向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的出现将会体现城市建筑之间的文化差距,推动与促进城市建设者清楚自身的情况,使之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而对于与城市建筑有直接关系的社会公众而言,则可以获得一个较准确的城市建筑文化之间的比较,将其作为总结哦投资决策与思维感受的参考依据

4.城市建筑文化以其承载的内容与相应的功能,成为城市文化主要的代言者之一,而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信息载体,其承担着记载城市历史渊源,反应城市未来理想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城市建筑文化的确立过程中,务必在地标简直,居民住宅。公共荐椎,遗产保护,风景园林,建筑创意,等多方意见,方才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常说某一建筑是某一个城市的窗口。但是城市的建筑文化并不是只要求我们关注极少数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要和与城市肌理共呼吸的居民建筑相联系,去关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建筑文化,这也是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影响力排行榜的特色与特点之一

三、建筑文化客观存在的问题

1.城市建设过于简单化,雷同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道路延长宽阔,促进了楼群诞生与楼房长高。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老百姓享受了国家建设的好处,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最近,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十分感伤地呼吁:中国的600多个城市基本没有个性!这就是说,在过去20多年的城市建设中,我们的建筑师、管理者、决策者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了在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特有的文化建设与保护,造成了城市失去特色,建筑文化缺位,建筑师处境尴尬,城市建设责任不清。没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城市,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修正与割裂,如果让这样的不良现象持续下去,将会给我国延续了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成沉重打击或者有形成文化断层的后果。

2.盲目的崇洋陋习

看华南板块,欧式和中国传统风格的楼盘都有,这些欧式建筑在我们看来都不是欧洲的东西,从来没有见过的,他们只不过把外表的东西搬过来,但并没有把欧洲的元素融入到里面,而花费很多钱去搞一些形式的模样,这样的铺张浪费是没有必要的。对于没有掌握欧式建筑的基本元素的着搬照抄也是没有意义的浪费资源。我们造出了连外国人都没有的所谓欧式建筑,我们的心情是喜?是悲?是滑稽?是荒唐?抑或是其他?一些国内的研究者也发出“在中国看不到好的中式建筑”的感叹!

可见,没有借鉴的生吞活剥式的所谓“创造”,既脱离了国情,也没有实践基础,是没有活力的。这样的建筑尽管有一时的眩目闪光,但是转瞬而泯,带来的只能是遗憾和无奈。还是那句被无数人重复了无数次的话:无论什么艺术形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离开了民族的特色或者叫血脉,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不要侈谈世界的了。建筑也离不开这个艺术发展与繁荣的宿命。

3.过于注重建设的表面化

回顾我们过去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的做法,城市老城区改造多没有经过认真论证,大拆大建、献礼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首长工程等。造成重速度轻细节,重实际轻文化,重表面轻内涵的现象,建筑文化在其他要求下被忽视被淹没。

四、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1.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建筑形态、注重环境和崇尚自然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都是传统建筑中的精华,中国传统建筑是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建筑形式,而是从传统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同时,对我国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追求,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剪辑的设计层次上,而应在追求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表现,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

2.创新发展建筑文化

立足传统,创新发展建筑文化是现代建筑新形态的出现和发展是必然的,新的使用要求,新的建造技术,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建筑整体而言是新的。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生长的土地,离开了人们固有的传统,一时的“新”就无法永远“新”。不尊重传统、吸收传统的做法,最终只会迫使建筑创新丧失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迷失方向。创新不是根除传统,而是要从传统的建筑中汲取其精髓,寻找其新意。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但是只能称作建设大国,而不是建筑学大国,建筑设计从质量到创新都未达到繁荣兴旺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一种经验的传承与模仿,很难形成开阔的思维。虽然国内各大理工科高校开设了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最为表面的层次,设计建筑时大多采用的也是片面直观的想象。而国外采用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多讨论、多思考,这样人的思维才能越来越活跃。不重复别人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表达建筑师个人的特质,每个人的特质不同就形成了多元化,只有多元化,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环境,形成和谐的、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环境。

五、结束语

建筑作为凝固的音符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伴,其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不断创新的建筑设计又赋予了建筑时代的灵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使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空前提升。人们对建筑文化的关注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办事,从我国的文化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建筑作品,发扬建筑文化的内涵精神。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筑文化学的研究・高介华・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