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湿地农业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湿地农业”的提出
“湿地农业”的概念是在“湿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水(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是湿地的基本特征。国际上提出湿地的概念,主要是鉴于该类自然资源对调节自然环境和保护生物物种的绝对重要性,即所谓“大地之肾”的特点提出来的,其核心是要加强对湿地的保护[6~7]。但对我国江汉平原乃至长江流域来讲,近600年来,已有大片的湿地被开垦成了以水稻田为主的人工湿地,该湿地的主要功能已转变成农业经营的基础条件、生产农产品的功能上来。在该地区农业经营中,除要保护好依然存在的部分自然湿地、发挥湿地的生物和生态功能外,农业的经营本身还或多或少受到本区湿地特征的影响,如何根据其特点进行农业经营、处理好湿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湿地农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针对南方多雨的特点,在有效排水和农业利用上就创造了一套成功的方法,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鱼塘”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有所谓“圩田”利用方式。而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则是以湖垸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占优势。而且这部分地区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上的地位十分突出。相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干旱农业而言,我国南方湿地季风气候条件下湖泊湿地地区的湿地农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特有的问题与挑战。开展湿地农业研究意义十分重大[8~13]。
2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特点
在低湿地上之所以短期内发展了出色的农业,固然与人口压力密切相关,但也与其具有独特的优点息息相关。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宜于农作;交通发达,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湖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大都位于江汉平原地区之内。但是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江汉湖泊数量和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骤增,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化。农业灾害,包括洪、涝、渍、干旱、病虫、冷热等日益严重,农业耕作和生活的设施水平与条件十分恶劣,农业的结构单一,劳动生产力与土地生产力徘徊不前,农业资源浪费严重,比较效益低下。形成了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基本背景[10,12]。江汉平原的湿地农业还具有一些具体特点。
2.1垸田特征
江汉平原湿地垦殖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大量垸田的产生。所谓垸田,就是人为地由湖边向湖心通过建立堤坝、排干湖水,建立相应的水利设施,即所谓“围湖造田”形成的农田。最后在地貌上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个由人工开挖形成的水系相对独立的垸落。从大的方面来看,垸田由于开垦历史不同,所属各异,因而垸落与垸落之间形成各种人为的隔离和阻碍,道路和水系混乱,不利于农田作业以及灌溉、排水与行洪。每逢5~10年一遇的大雨,往往形成大面积内渍[1,14]。
垸田的另一特征是土壤长期接纳河流冲积物和湖渍物,因而表现为土体深厚、有机物丰富、土壤潜在肥力高但有效肥力低。由于其土地平整与水利设施大都不充分,因而排水不良。春季土壤升温慢,形成所谓“冷渍田”。此外,还有一部分低湖田表现为土壤粘粒成分含量高、土壤结构不良。从土壤营养上来看,该地区土壤严重缺磷和缺锌[4,15]。
2.2地貌和生态上的分异特征
江汉平原的农田多由湖泊开垦形成,在地貌和生态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王克林等在对洞庭湖湿地进行探讨时指出了洞庭湖区具有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的特点。并将该湿地归纳成3个圈次,即1)内环敞水带;2)中环季节性淹没带;3)外环渍水性淹没带[2,8]。蔡述明等在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监利新兴垸进行的研究阐明了四湖地区“湖垸同体”,从湖边到湖心可分为9种农业利用地貌类型的规律[4]。我们通过对典型碟形洼地——高场示范区的剖析,观察到一个没有彻底完成垦殖过程的低湖地在多个土壤特征上(地下水位、土壤剖面结构、土壤机械构成、土壤营养、土壤温度和综合土地质量)存在明显的梯级递变,因而其适宜的农业利用价值也是不同的。
2.3灾害加剧与生态脆弱化特征
由于本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日益加剧。主要灾害有洪灾、涝渍、干旱和病虫灾害等[16~18]。叶柏年等在分析湖北省旱涝发生情况时,论述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灾害日益加重,如1980、1982、1983、1991、1993、1995、1996、1998年均为特大洪涝年,每年因洪涝使农田成灾面积均超过66.7万hm的标准,平均两年就遇一次,其中1991年农作物受灾174.97万hm,农业损失55亿元。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旱灾面积增加1.28倍,涝渍面积增加1.67倍。
王学雷等对江汉平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过专题论述[19]。除上述以洪涝为主体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外,江汉平原还面临严重的生态脆弱化问题。包括,1)耕地面积日减,人口骤增,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2)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物理结构劣化,生产性能下降;3)生物多样性下降,时有暴发性或毁灭性病虫害发生;4)水体面积减小,湖水水质下降,渔农矛盾日渐突出;5)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经济再生产难以完成;6)农业设施老化,基本建设严重落后,农民生活得不到应有保障,等等,应该说湿地地区的农业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3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局部性、季节性水环境恶化是南方低湿地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位于该地区的以湖泊为主体的自然湿地既是当地农业的重要环境,又在该地区整体的水资源调度和控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从整体上来认识南方低湿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开展湿地农业技术研究(图1)。
附图
图1“湿地农业”构成图
3.1湿地农业关键技术的探讨
“九五”期间,我们对农业湿地中的主体——涝渍地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关键技术包括:
(1)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研究建立了两个分别代表典型“湖积地”和“冲积地”的涝渍地改良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示范区的综合整治与开发规划中提出了以“单元水系”为基本单位整治涝渍地的观点,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整治涝渍地的先决手段。规划中还引入了日本区域排水规划的数理模型与土地分析的“数量化理论Ⅰ”,实践证明上述两种方法对江汉平原湿地地区微地域特点的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研究还将高场示范区的开发模式总结为“农田整备+梯级开发”,岑河示范区的开发模式为“农田整备+优化模式”[22~24]。
(2)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
湿地农业中农田的排水是一项关键技术[25~27]。研究开发和引进了适合于湿地农业小区排水的数学模型以及农道、沟渠、土地平整的工程技术参数。深入探讨了农田涝渍相随的作用过程和主要作物棉花、大豆、油菜在关键生育期的排渍标准和涝渍排水综合控制指标[28]。
(3)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
选择典型地域对近20年来大范围的江汉平原湿地农田土壤肥力动态演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土壤系统分类法,对涝渍地的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找出了不同类型涝渍土壤的特征与利用方法。探讨了涝渍地土壤的分布与肥力演变规律。
(4)适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
对多种水生经济植物莲藕、芡实等的适宜特性进行了鉴定。发掘并开发了新鱼种——月鳢,继续扩大了对适宜于湿地的早熟西、甜瓜品种的筛选,选出适合于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黄宝石”、甜瓜“丰甜1号”。引进筛选出“两优培九”和“丰两优1号”等品种作为湿地高产优质水稻换代“组合”。
(5)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
重点对水稻、油菜等作物不同抗(耐)性品种间差别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本地区水稻的抗渍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认为栽培上应重点抓好品种筛选和育苗技术两个环节[29]。
(6)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对涝渍地上易发生的稻飞虱、稻螟和纹枯病、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进行跟踪调查,以有效排水和节水灌溉为出发点,探讨了病虫草害综合防除策略。
(7)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及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环境异化程度在日益加重,环境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治理策略既要注重缓解环境压力,也要注意照顾当前经济发展,要做到二者的良性互动。
(8)涝渍地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湿地良好的土壤潜在肥力和充裕的光、温、水等自然资源为本地区农业的主体产品开发和农田多熟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自然条件[5,30~32]。以“麦—瓜—稻”模式为基础,面对新的农村形势,新创了4种高效农业模式。这4种模式是系统针对本地区爽水型高产水田、旱田、农牧肥结合以及保护地栽培方式分别形成的,在生产中已得到迅速推广。
3.2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模式总体上可分成农田高效农业模式,农林间(混)作模式,水体养殖模式,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和碟形地域梯级开发模式等5类。每一类有若干种形式的模式。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
(1)适宜于中小水面的分层混养模式;
(2)适宜于连片池塘的鱼、猪—禽复合混养模式;
(3)适宜于大中型水面的网箱养鱼与流水围栏精养模式;
(4)野生水生植物人工种植园模式;
(5)适宜于河滩湖滩季节性淹水带的耐渍经济植物模式;
(6)低湖田鱼—稻—藕共生模式;
(7)湖区生态公园观光农业模式;
(8)适宜于大面积低湖田的一季中稻模式;
(9)适宜于典型碟形洼地的梯级开发模式;
(10)适宜于高产爽水区的多种农田高效种植模式,包括:麦—瓜—豆—稻模式;油—瓜—稻模式;菜—甜瓜—杂交棉模式;大麦=玉米+绿豆—晚稻—畜禽模式。
优化模式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尤为显著[3,5,33~36]。
3.3湿地农业的若干技术难题
纵观江汉平原过去几十年来的研究,湿地农业的技术研究多集中在点、区或者局部技术环节上,成绩很大但有所偏颇。今后应加强如下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1)关于湿地农作区国土综合整治,即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面积的合理比例及其规划建设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湖泊面积还在继续减少,减少的部分主要用来作渔业养殖用。与低湖农田的利用方式相比,渔业养殖兼顾了蓄水、生产和调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功能,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因而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但江汉平原全域内土地面积如何在生产、泄洪和湖区水面之间分配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并通过具体地规划、布局(该布局还应该与相关的水利、农业设施相匹配),是今后湿地农业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应该学习日本“土地改良区”的做法,大范围统一规划,整体分区建设;通过立法,集中来自于国家、地方和农业经营者的有效投资;规划与建设必须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保护的有机结合。
(2)关于拳头产业的选择与培育。要在减轻涝渍为害的同时,充分发挥湿地地区多水与土地肥沃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建立相应的优质、名牌商品基地。而这一方面恰好是江汉平原湿地农业过去的薄弱环节。具体来讲,需水较多的水稻、油菜,水生动物(鱼、鸭、鹅等)养殖,水生经济植物产品是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但一直以来未形成相应的产业和产品优势,今后应重点研究其从基地化生产到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技术,形成湿地农业的特色。
(3)关于恢复优美环境与确保食物安全。江汉平原的地理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各种用水可能在不同区域之间产生多次循环使用,而且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与生活排水之间极易相互混杂。以水作媒介,农药、化肥及有机污染物容易得到迅速传播与分布,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大面积污染,进而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在江汉平原这个传统的农业集约区和国家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何保证农村广大土地以及农产品免遭污染,改善农业从业者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将是今后湿地农业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难点。
【参考文献】
[1]陈世俭,蔡述明,罗志强.生态工程在湖垸湿地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3):253~258.
[2]王克林.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J].热带地理,1999,19(2):130~136.
[3]孟宪民,崔保山,邓伟,等.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醒示:湿地功能的再认识[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14~20.
[4]蔡述明,王学雷,黄进良,等.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区域开发与持续农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黄jǐng@①,雷海章,黄智敏.论我国江汉平原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3):34~36.
[6]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8,18(4):293~299.
[7]朱建国,姜文来,李应中.我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4):50~53.
[8]王克林,刘新平.洞庭湖湿地抗逆型农业开发模式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3):18~22.
[9]李晓青,程伟民,谢炳庚.江南丘陵稻田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功能与效益研究——以攸县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1995,6(supp.):112~118.
[10]金伯欣,邓兆仁,李新民.江汉湖群综合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1]徐琪.湿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调节[J].生态学杂志.1989,8(3):8~13.
[12]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297~304.
[13]丁疆华,温琰茂,舒强,等.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与开发,1999,14(3):42~44.
[14]李劲峰,李蓉蓉,李仁东.四湖地区湖泊水域萎缩及其洪涝灾害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65~268.
[15]向万胜,古汉虎.湖北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及主要障碍因子[J].土壤通报,1997,28(3):119~120.
[16]叶柏年,陈正洪.湖北省旱涝若干问题及其防灾减灾对策[J].气象科技,1998,(3):12~16.
[17]傅云新,邓先瑞.江汉平原旱涝时空分布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6(4):379~383.
[18]金卫斌,雷慰慈.湖北四湖流域的洪涝灾害与生态减灾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11(3):38~41.
[19]王学雷.江汉平原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估与生态恢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35(2):237~240.
[20]王洋,齐晓宁.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低湿耕地整治及综合开发模式[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105~107.
[21]张明祥,严承高,王建春,等.中国湿地资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1,(3):23~26.
[22]高绣纺,李方敏,谢红.日本的农村整备事业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112~116.
[23]黄永平,田小海.数量化理论Ⅰ在农地分级中的应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9,19(2):148~153.
[24]朱建强,潘传柏,章贤东,等.中日专项技术合作项目岑河示范区排水规划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特刊),15:69~77.
[25]刘祖贵,郭国双.渍害稻田合理排灌技术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4,13(3):1~6.
[26]李振华,管光生.改造湖区低产田的研究[J].灌溉排水,1996,15(4):38~40.
[27]朱建强,欧光华,黄发新.四湖流域农田排水有关问题研究[J].灌溉排水,2002,21(3):39~43.
[28]朱建强,张文英,潘传柏,等.几种作物对涝渍胁迫的敏感性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2000,19(3):42~46.
[29]田小海,龚信文,工藤哲夫.水稻在涝渍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试验初报[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0(4):289~291.
[30]黄智敏,田小海,鄢圣芝.四湖涝渍地区主要种植制度的气候评价[J].湖北气象,2000,(2):18~20.
[31]江苏省种植制度研究课题组.江苏沿江经济发达区高产高效持续多熟种植制度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7,(1):1~4.
[32]李晓储,刘贵阳,黄利斌,等.扬州市珙江低湿江滩地林农复合构建模式早期经济效益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5):6~10.
[33]邓德源,李开伦,向德楷.湿地资源开发模式[J].自然资源,1991,(5):18~20.
[34]王缨,周明全,夏昌锐,等.稻田高效间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1):61~68.
[35]王缨,雷慰慈.旱田间作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4):426~432.
[36]黄jǐng@①,冯中朝,黄智敏.江汉平原“三高”棉田优化模式效益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8(7):55~58.
关键词:南疆三地州 农业信息 技术层 服务模式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也越来越具有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和立体化等特征。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多元性以及广泛的参与性,体现了当前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从传统封闭到开放交互、信息载体从单一到复杂、信息流动从单向到多向等信息服务新模式。南疆三地州地域辽阔,多为山地或荒漠边缘地区、农村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和农业生产、游牧业生产都比较分散,利用手持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等)无线上网信息服务方式比较适合当地的地域生产情况,更符合三地州少数民族信息服务更注重二级人际交流方式的特点。
2012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而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2亿,超过整体网民的增长情况,年增长率高达18.1%,手机即时通讯以3.52亿用户数量、83.9%的使用率成为手机中最热的应用。通过2012年8月作者在南疆三地州的问卷调查,38%的农牧民利用网络获得信息,仅次于传统的电视传播渠道。
资料来源:2012年8月本研究问卷。
二、从信息技术层面构建南疆三地州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南疆三地州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技术层构建,是指充分利用手持移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无线上网终端设备,采取当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如QQ、微信、微博、blog、bbs、移动数字图书馆)手段来构建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使农牧民能更快、更准、更全、更深和更有效地获取所需农业信息。技术层面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对于解决三地州农业信息服务中的“最后一公里”、跨越“数字鸿沟”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特色农业QQ群+农业技术推广站信息+地理信息模式GIS
特色农业QQ群(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QQ group)。建立南疆三地州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等农业信息主题QQ群。QQ群使人的沟通从一对一到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实时交流模式,推动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入一个“沟通的新时代”。在群空间中,用户可以使用群BBS、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特色农业主题QQ跨越三地州地域辽阔、多为山地、荒漠地区、居住生产游牧分散等地理问题,为农牧民提供农蓄牧业产、供、销、农技、政策等即时性、互动性信息。
农业技术推广站(agro-technical station)主要负责本地区农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科学施肥、旱作节水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农药安全使用等重大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预报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动态、指导病虫防治工作和农田墒情与旱情监测;负责组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信息咨询、技术讲座培训,发展科技队伍;承担种植业有关重大研究课题项目实施、信息工,等等。总之,农业技术推广站是立足于农业科技推广与农业技术服务的综合性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特色农业QQ群+农业技术推广站信息+地理信息GIS模式”。以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气象地理站牵头建立本地特色农产品产、供、销、农资信息等多主题农业信息QQ群。农牧民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随时在QQ群中发送、接收农技信息或询问农业技术、政策、天气、地理等所需农业信息。多年来,南疆三地州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早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侵袭,造成农畜牧业、林果业损失严重,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新问题,可以通过QQ群及时获得各种地理气象信息,积极应对,做好预防自然灾害的准备。解决对气候变化给农牧业、林果业、农畜牧业发展带来的损失,通过农业产供销QQ群信息服务打开特色农牧、林果产品的销路,避免因滞销所带来的损失等。
(二)智能手机WiFi+微信+微博(Blog)+BBS+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通常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即需要支持GSM网络下的GPRS或者CDMA网络的CDMA 1X或3G(wcdma、cdma-evdo、TD-scdma)网络。
WiFi(Wireless Fidelity)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又叫802.11b标准。WiFi在掌上设备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智能WiFi手机、平板电脑就是其中一份子。用户可以在WiFi覆盖区域内快速浏览网页,随时随地接听拨打电话、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音乐下载、数码照片传递、流媒体、网络游戏等。电信、联通和移动三大运营商不遗余力地对WiFi热点覆盖,几乎任何地方都能搜索到三大运营商的WiFi信号。
微信(Kik)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2013年注册用户过3亿,完全免费,适用于手机网络GPRS/EDGE/3G/WiFi。微信附身于手机,打通了传统电信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以轻盈的新媒体技术重新构建了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
微信特点:1.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2.支持多人群聊;3.支持查看所在位置附近使用微信的人(LBS功能);4.支持腾讯微博、QQ邮箱、漂流瓶、语音记事本、QQ同步助手等插件功能;5.支持视频聊天;6.微行情:支持及时查询股票行情。利用微信来发展即时的农业信息服务,可及时满足农牧民急需的各种信息需求。
微博(Microblog)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主要特点:信息快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快。例如你有100万听众,你的信息也会在瞬间传播给100万人。2013年新浪微博目前拥有4.5亿的注册用户。微博的属性是最适合在移动端发展,比较适合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农蓄牧业地域辽阔、分散聚居的地理特点。
农牧民通过微博平台,既可以在微博上浏览所需要的农业信息,也可在微博上各种农业信息内容供别人浏览,并适时发起“今年种植什么作物收益最好”、“特色农作物销售利益最大化的途径”、“今天天气预报”等主题讨论,与人们即时交流各种农业信息,全面盘活农业信息文化资源。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英文缩写BBS)即电子公告牌系统。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电话调制解调器拨号或者Internet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它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BBS是最经典的聊天室论坛交流方式,是一种非实时交流的电子信息系统。BBS也泛指网络论坛或网络社群,一般情况下每个BBS论坛都有其相应的讨论主题。南疆三地州可以建立多种主题的BBS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智能手机WiFi+微信+微博(Blog)+BBS+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针对南疆三地州农村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和生产都比较分散,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而提出的。用智能手机WIFI短信+微信+微博+Blog+BBS等无线上网手段获得各类特色农业信息,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无线上网运行机制,把农业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送到千家万户、专业组织和龙头企业上来,形成各类专业组织带农户,以产业链、生产链、销售链、旅游链、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链构筑农业科技信息无线传播的主干线,从而建立起三地州别具民族典型特色的新型多元化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三)手机农技短信+地理信息GIS+气象信息模式
手机农技短信(Mobile phon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message)是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或相关部门及时将有关农业的气象、技术、突发自然灾害等信息及时发送给农牧户。这种方式的主要优势是:一是针对性强。手机短信有实用、准确、可读和时效性。二是到位率高。信息技术本身就可以监测到手机漏发并及时补发。三是覆盖范围广。信息服务内容覆盖了水稻、蔬菜、瓜果等主导产业,包括了农业政策、市场信息、突发气候、病虫情报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等实用性强的资讯。四是服务对象反馈效果好。如北疆的手机报服务就很不错。
“手机农技短信+地理信息GIS+气象信息模式”。征对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地处偏远、居信分散和生产方式以游牧放养为主,固定上网不太现实,利用手机短信可以达到非常好的农业信息服务效果。在游牧过程中,结合本地的GPS地理信息和气象信息服务,可以为少数民族在游牧中随时了解气象信息、地理信息和所需的农蓄牧技术短信,从而提高畜牧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天气、迷路对游牧畜牧及农产品的影响,使农牧民通过农技短信解决急需的生产技术问题,提高游牧民的生产能力,加快了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提高当地游牧农民的经济效益。
(四)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文献传递+农牧户模式
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iphone、ipad、Kindle、PSP)等手持移动终端,实现自由定制咨询问答、新闻、公告、新书推荐、定题信息推送、热门书推荐、预约取书通知等信息交流功能。有四大功能:与OPAC系统的集成,实现纸质馆藏文献的移动检索与自助服务;实现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阅读;与全国共享云服务体系集成,实现馆外资源联合检索与文献传递服务;构建信息交流互动平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是当今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和深层次服务之一。
文献传递(Document Delivery)是将用户所需的文献复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它具有快速、高效、简便的特点。文献传递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从馆际互借发展而来,但又优于馆际互借的一种服务,也是当前各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文献传递+农牧户模式”。模式促进农业信息服务跟上当前信息服务节拍、向深层次信息服务发展。现在,国内外的信息服务不仅仅是文献查找,更向信息主题服务、知识内容服务等方面转型。南疆三地州也必须充分利用高校数字图书馆核心业务方式来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将当前信息文献检索的创新检索技术切入到南疆三地州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中来,对本地的农牧户进行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可以使农牧民获得更多、更新、更快、更深和更全面的农业技术信息,促进三地州的农业技术服务向深层次发展,与内地看齐,从而达到加速三地州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构建以上四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顺应了少数民族信息服务“二级人际传播作用大”的特征,满足了少数民族农牧民信息服务的人际传播偏好和风俗习惯。将当前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服务领域是推进三地州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也是破解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数字鸿沟”等难题的有效手段。以上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使农牧民在游牧生产中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各种农业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农牧民生产力,为实现南疆三地州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綦群高,赵明亮,谷辈. 新疆南疆三地州农牧民农业信息需求意愿实证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4).
[2]宋建华.新疆南疆三地州农业产业结构及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10(2).
[3]赵君哲,綦群高.新疆南疆三地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A].中国老教授协会.《“三农”问题与中部崛起》专家论坛论文集[C].中国老教授协会,2009(8).
[4]孙亚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以南疆三地州为例[D].乌市:新疆财经大学,2010.
[5]居来提·热合买提,李文君,月尔妮莎.喀斯木.南疆三地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
[6]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2.
[7]王斌,刘勤朝,韩红芳等.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
[8]刘凤莲,刘志安,郑孝礼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探讨[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7).
[9]贺占军.5年内国家将补助投资534亿元支持新疆南疆三地州加快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01-06001.
Wang Xin;Guo Junwei;Li Jianguo;Guo Dongfeng
(①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yang 712000,China;②Chunhua County Gardening Station,Xianyang 711200,China)
摘要: 文章阐述了适宜咸阳渭北旱塬地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构成、基本功能和相应配套技术要点,并对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了分析,对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构建生态农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some characteristicswhichappropriate eco-agriculture mode in Hanyuan in the north area of Xianyang,whichincludethetechnical key points for the basic composition, the basicfunction and corresponding technology and so on, in addition, we analysis thei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which has certain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eco-agriculture mode of the regional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
关键词: 渭北旱塬 八配套 生态农业 模式
Key words: Hanyuan in the north area;eight supporting;eco-agriculture;mode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99-03
0引言
咸阳渭北旱塬地区主要包括旬邑、淳化、长武、彬县、永寿五个县。该区海拔高度800-1400m,年日照时数2200-2400h,年降雨量560-750mm,气温日较差11.8―16.6℃,年平均气温在8℃以上,无霜期一般在180~190天之间,土壤为黄绵土、垆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优越的光、热、水、气及纬度、海拔高度,为生产优质苹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理想的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带,旬邑、淳化两县评定为我国绿色苹果生产基地。但是由于该区水资源短缺,地形支离,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支持力弱,给农业生产尤其是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已成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模式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我们以实施“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项目为载体,在咸阳渭北旱原地区的淳化、旬邑等县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应用模式进行了调查和实践,在“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和推广了“猪―厕―沼―果―灯―窖―草―旅游”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是咸阳渭北旱塬地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在畜果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实用而有效的组合生态农业模式,技术较为成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1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依托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山川秀美工程,咸阳渭北旱塬地区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1 垃圾处理不科学生活垃圾乱扔乱堆现象随处可见,处理方式简单,侵占农田、污染土壤;近年来农村养猪、养鸡、养牛、养羊等畜牧业大量发展,粪便的随处堆放,不及时处理,农村的空气质量受到严重污染;作物秸秆、蔬菜果树枝叶的焚烧也造成了空气污染。
1.2 农业生产自身污染呈上升趋势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污染问题。在果、蔬、粮等生产中,农药的过量或不当使用现象较为严重,农药残留量偏高;化肥使用中,氮肥用量过大,使果实等农产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含量较高;农膜用量增加了,但回收率很低,残留于土壤中的农膜形成了“白色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多施用,也导致了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1.3 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由于该区群众生活使用能源普遍紧缺,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煤、气、油等矿藏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道路交通建设,破坏了地貌和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总之,咸阳渭北旱原地区优质苹果产业等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推广生态农业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当务之急。
2模式构成
“畜―厕―沼―果―灯―窖―草―旅游”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畜禽养殖生态模式”、“大田果品无公害生产生态模式”和“观光旅游生态模式”的组合模式。其生产单元可以是个体农户,也可以是大型农场。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从咸阳渭北旱塬自然、地理、气候和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沼气和饲草为纽带有机街接,沼液沼渣做为优质肥料施用于果园,果园生草作为饲料用于养殖畜禽,形成以农带畜、以畜促沼、以沼促果、以果促旅游,果畜旅游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猪―厕―沼―果―灯―窖―草―旅游”联合配套,既净化环境,生产无公害畜果产品,又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种、养、旅游三赢。
2.1 畜禽养殖生态模式“畜―厕―沼”三位一体,养殖以养猪、养鸡为主,厕所与猪舍鸡舍相邻而建,猪舍、鸡舍下建沼气池,沼气用于生活燃气和照明,沼渣用于果园施肥,沼液用做肥料,或用来喂猪、喂鸡。
2.2 大田果品无公害生产生态模式“果―灯―窖―草”技术配套,以果品无公害生产为目标,实施“果园生草”技术,既为果园土壤生产有机肥,又为养殖提供青饲料。在农户庭院或果园配套蓄水窖,除供沼气池、园内喷药及畜禽养殖用水外,还可弥补关键时期果园渗灌、穴灌用水,防止关键时期缺水对果树生育的影响。果园配套渗灌、穴储肥水等节水保墒措施,是多蓄、少耗、巧用水的有效办法。同时实施以诱杀灯(结合粘虫板、诱虫带)为主要措施的果园虫害防治工作,减少农药施用和污染,生产绿色果品。
2.3 观光旅游生态模式把果园作为观光果园,庭院、果园周围发展农家乐,开发旅游业。
3技术要点
3.1 果园生草技术
3.1.1 生草作用在果园种草,可以起到保墒、抗旱、增草促畜、肥地改土的作用。
3.1.2 生草品种生草品种要考虑生草的动物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适于咸阳渭北旱塬地区的主要草种有:油菜、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其中油菜为十字花科油料作物,肥田和饲料价值均高。选种白菜型油菜,品种用秦油4号、延油二号等。白三叶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低矮,根系分布浅,草层致密,覆盖度高,抑制杂草作用明显,生物固N能力较强,喜肥水,耐干旱,耐践踏,种一次可利用5-8年;适口性好,叶多茎少,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低,是养殖各种畜禽的好饲草。
3.1.3 生草模式 通常采用行间条带种植模式,宽度在0.6~2.0m范围内变动。优化模式为“果树行间生草+清耕带覆盖”或“果树行间生草+清耕微集流”二元优化覆盖模式。
3.1.4 生草方法生草条带状种植在行间,宽度根据果树行距、清耕带宽度而定,一般在1~2m范围内变动。播种时间因品种不同稍有差异,咸阳渭北旱塬地区可以在4月下旬~5月下旬雨季前播种。播种量每667m2油菜0.5kg,白三叶0.25kg,黑麦草1.5kg。播种方式采用撒播,即将地耕翻整好后把种子拌入一定的沙土撒播在地表,然后用耱耱一遍覆土即可,播前结合耕、整地施基肥,每667m2施入50kg普通过磷酸钙和7.5kg尿素或10kg磷酸铵。
3.1.5 肥水管理果园生草后牧草与果树“争肥水”是咸阳渭北旱塬地区苹果产区生草栽培的主要矛盾,应在生草生长初期,根据生草品种适量施用速效氮肥和磷肥,应适时刈割覆盖缓解或消除。果园生草后地下害虫不同程度有所增加,应重视病虫害防治。
3.1.6 青草利用开春后,当行间牧草长至30cm左右时人工刈割,或在清耕带覆盖树盘,或用鲜草喂猪或晒干后磨粉做配合饲料喂猪。自繁能力较强的白三叶等易蔓延到树盘下,应间隔1-2年翻树盘一次,留出清耕带。
3.2 诱杀灯、粘虫板、诱虫带防治害虫技术
3.2.1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技术
①特点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害虫趋光、趋味等特性设计的。它集光波与频振技术于一体,运用光、波、色、味诱杀害虫,且选用了能避天敌习性的光源、波长、波段,因而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但对天敌相对安全。
②使用方法在果园固定支架,吊挂杀虫灯,吊挂高度1.5米左右;按照频振式杀虫灯的电压要求(交流电220v或380v、直流电12v或24v)配置电源;每天19点开灯,次日凌晨5点关灯;每年4月中旬装灯,8月中旬撤灯,可大量诱杀越冬代或第一代成虫。
3.2.2 黄色粘虫板杀虫技术
①作用与特点利用昆虫的趋黄(色)性,在黄色纸(板)上涂粘虫胶、蜂蜜、柴油等以诱杀害虫。可兼治多种害虫,不造成农药残留和害虫抗药性。粘虫板可以直接诱杀害虫和进行虫情监测。主要防治对象为潜蝇成虫、粉虱、蚜虫、叶蝉、蓟马等小型昆虫。蓝色板诱杀叶蝉效果更好。配以性诱剂可扑杀多种害虫的成虫。
②技术要点监测时,从春季开始悬挂。每亩悬挂1~2块。防治时,于虫害发生初期,在田间用细棍支撑固定,板面东西向,在田间棋盘式分布。每亩均匀插挂20块黄板,高度比苹果树稍高,太高或太低效果均较差。当板上粘虫面积达总表面积60%以上时或板上胶不粘时更换。为保证黄板的粘着性,需1周左右重新涂一次粘性物质;使用后的黄板应回收集中焚烧或深埋。
3.2.3 诱虫带诱杀害虫技术 诱虫带是用双贴面单层瓦楞纸楞幅3×4毫米,纸宽20M,横向裁切,长度随树杆粗度而定。主要利用苹果害螨沿树干下爬越冬的习性,于害螨越冬前将诱虫带绑扎树干分枝下5-10厘米处,诱集叶螨、介壳虫、卷叶蛾等害虫越冬,入冬后集中烧毁。
3.3 集雨蓄水窖建造技术集雨蓄水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推行的一种用于集纳雨水、保存和利用雨水的封闭式贮水设施,原理是把雨季的无效降水收集起来变成有效降水。
3.3.1 集雨蓄水窖构造集雨蓄水窖窖体为坛形,口小肚大,总深度为6米。主体包括窖口、瓶颈段和蓄水段三部分。窖口直径为0.8米。瓶颈段深度为1.5米左右。蓄水段深度为4.5米,直径由顶部往下逐渐加大在缩小,最大直径为4米,窖底直径为3米。附属设施包括窖盖、窖口台、沉淀池、进水管和集水沟等。窖盖用钢筋水泥制成,直径为0.9米。窖口台用以保护窖口、人、畜安全,防止水的蒸发。沉淀池一般宽1米,长1.5米,深1米,沉淀池距窖口2―3米。集水沟,用以将地面径流引进沉淀池。进水管,可以是塑料管,也可是水泥管,用于将沉淀池中的水引入水窖。
3.3.2 集雨蓄水窖建造技术要点施工最好在春、秋季进行。地址选择在有一定的径流面积,坡度较缓,雨水能够汇集起来的庭院、果园地头或中部。如遇砂砾层和软土层应停挖,另选窖址。水窖挖好后,窖壁和窖底抹水泥砂浆三层。砂浆中水泥和砂的配比为:第一层为1比3,第二、三层为1比2,砂浆抹层总厚为3-4厘米。第三层要压光净面,最后刷一层浆。在水窖入水口用铁网设置栅栏,防止果园枯枝杂叶进入水窖中。
一般1333~2000m2果园可配套一口集雨蓄水窖。水窖旁修建2m高的简易蓄水池,可与渗灌系统相连。
3.4 节水灌溉技术
3.4.1 穴贮肥水技术
①肥水穴的制作穴贮肥水技术具有方法简便、取材容易、投资少、见效快、节约用水特点。春季土壤解冻后或在生长季节,在树冠边缘向内50-60厘米的树冠下,挖40cm深、直径35cm的圆形肥水穴,冠径3~4m的挖4~5个;冠径5~6m的挖6~8个。用玉米秸和麦秸混合绑成直径30~35cm、长35~40cm的草把,将绑紧扎实的草把放在清水或5%尿液中浸透,立于肥水穴中央,将有机肥5公斤、50g尿素、50g过磷酸钙、50~100g氯化钾与土壤混匀后填充在草把周围,随填随捣实,草把顶部覆土5cm,随即浇水,水渗下后对肥水穴及整个树盘进行整理,使肥水穴低于地面5cm,形成盘状以利施肥浇水。覆盖地膜,地膜周围压实,中央捅孔,用作今后浇水、施肥、收集雨水的进口,平时孔口用土石块盖好。
②肥水穴的管理浇水:果树萌芽前隔20天、从萌芽到新梢旺长后期每隔10-15天、5月下旬到雨季来临前每隔5-7天、9-10月份视干旱情况每隔10-15天分别浇1次水。每穴每次浇水量以5-10kg为宜。
施肥:除在埋草把时施肥外,花前、果实膨大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穴每次施100g。
肥水穴一般可维持2年,草把应每年更换1次,如发现地膜损坏应及时更换。再次设置肥水穴时位置要相互错开。
3.4.2 渗灌技术 渗灌是利用管道向土壤渗水的灌溉方式,是投资少、省工、简易,不破坏土壤结构,比漫灌约可节水70%。
渗灌设备通常包括渗水池、渗水管、阀门。渗水池设置在果园地头,用砖和水泥砌成,高于地面20cm。一般水池半径1.5m,高2m,容水量13T左右。总管装在距池底10cm处,其上安装阀门,每个渗水管上须安装过滤网,以防管道堵塞。渗水管选用直径2cm的塑料管,每间隔40~70cm左右在两侧和上方打3个针头大小的小孔作为渗水孔,在各渗水孔处安装一个稍粗于渗水管的塑管护套或用瓦片盖住。将渗水管铺设在果树两侧各1~1.5m外,铺设深度40cm~50cm。管的另一头要伸出并高于地面。一般每亩每次灌水量1~1.5T。
3.5 沼气技术
3.5.1 沼气池建造沼气池按“猪舍―厕所―沼气池”三位一体的方式设计建造。通常在庭院前院或后院、果园背风向阳,土质坚硬的地方,建旋流布料式沼气池,池的容积根据家庭人口及养殖数量确定,一般3~4口人、养4~6头猪,建8立方米沼气池即可。进料口设在猪舍地面。为防止冬季低温造成沼气发酵慢,产气不足,同时解决家畜冬季保暖问题,规模养殖可采用设施养殖,家庭养殖通常在沼气池猪舍上搭棚架,冬季蒙塑料布。
3.5.2 沼气利用沼气主要用于生活能源(照明、做饭等)。也可用于储粮、储果,通过燃烧为温室大棚增温,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3.5.3 沼液的利用
①沼液浸种。由于沼液中含有多种活性、抗性、营养性物质,利用沼液浸种具有明显的抗病、壮苗、增产作用。一般增产5%~10%。
②喂猪。沼液中含有猪生长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铜、铁、锌等微量元素,且无病菌,易于被消化吸收,作为饲料添加剂饲用,可促进猪生长,缩短育肥期,提高饲料转换率,降低料肉比。饲喂方法:在正常产气并燃烧一个月以上的沼气池的出料间上层,除去沼液上层的浮沫及杂物,舀取中层清液,停放半小时散失氨味后饲喂。用量根据猪体重掌握,一般25kg以下的仔猪和正在哺乳期的母猪每次添加沼液0.25kg;25~50kg的每次添加0.5kg;50~75kg的猪每次添加0.75~1kg;75kg以上的次添加1.5kg左右。
③叶面喷肥。经充分腐熟发酵的沼液,含有氮、磷、钾等多种养分,宜作果树的根外追肥,效果优于化肥。特别是当果树进入花期、果实膨大期时,喷施效果明显。沼液同时具有杀菌作用,能防治多种苹果病害。喷施沼液时,应兑水1~3倍。沼液既可单独喷施,也可与化肥、农药、生长剂等混合喷施。沼液也可做土壤追肥。
④沼渣利用。沼渣主要用作基肥。沼渣也可以喂鱼,也可以用于蘑菇栽培。
3.6 生态养猪技术生态养猪具有两无(无臭味、无污染)、三省(省劳力、省成本、省能源)、四提高(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抗病能力、提高肉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点。
3.6.1 选养杂种一代猪通常选养长白等良种三元杂交一代猪,其生活力强,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销路好,价格比普通猪肉高30%以上,饲养效益高。
3.6.2 选用全价配合饲料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要,配制饲喂全价配合饲料,营养全面而不浪费,且日粮容积与猪的采食量适应,饲喂效果好,料肉比低。配合饲料生喂效果好,不要煮熟。生料要拌成湿料(手捏成团,松手即散为宜),不可拌成粥料。果园生草收获后可将鲜草切碎拌入,每猪每次0.5kg左右为宜,生草亦可晒干后粉碎按5%~10%在冬季拌入饲料。
3.6.3 调节猪舍环境夏秋季注息猪舍通风换气,猪舍外栽植藤蔓类植物遮阳降温,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和温度适宜。冬季用塑料薄膜暖棚养殖,改善猪舍小气候。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要经常清扫冲洗猪舍,粪便及时入池。
3.6.4 供给充足的饮水一般采用“自由饮水”的方法,供给猪清洁卫生的饮水(符合国家规定的畜禽水质卫生标准),特别是炎热的夏季水槽不能断水,并用蓄水窖的凉水,以利降低体温。
3.6.5 适时屠宰一般育肥猪90公斤-120公斤屠宰最合适。
4效益分析
咸阳渭北旱塬地区果业发达但大田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造成有机肥供应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果品生产。建立“畜―厕―沼―果―灯―窖―草―旅游”八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一方面发展果园生草,为养殖提供青饲料,为果树提供绿肥;一方面家畜粪便做为沼气生产原料,在产生生活能源的同时,产生了优质沼气池肥料;应用粘虫板等物理防病虫技术,减少农药残留,生产果畜无公害产品;旅游业的开展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经济效益显著。据调查,每年每户猪存栏5头,年出栏10头,养猪纯收入约2000~2600元;家庭使用10个月沼灯沼灶,可节约电、燃煤费用约500元;经营5亩盛果期苹果,生产1.25万kg优质果,苹果纯收入约2.0~2.5万元;经营农家乐,旅游收入2.0万元。户均年纯经济收入约4.2~4.8万元。由于该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饲草、有机肥料、农业用水、生活能源等问题,减少了肥料、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果品产量和绿色果率,有效防止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因而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资料:
[1]崔兆杰,司维等.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的理论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程,2006(13):1854-1857.
[2]刘玉凤,樊鸿章,杜生明.渭北旱塬农业生态模式浅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214-216.
[3]张国强.中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J].农家参谋,2004(8):37.
一、房地产管理主要任务
农业部机关及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地产是国有资产。各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规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实施产权管理;保障房地产资源的安全与完整;推动房地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转作经营性使用的房地产实行有偿使用并监督其保值增值。
(一)、明确房地产产权。各单位对新建的办公及业务用房,应在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房屋所有权证》或《房屋共有权证》,并按财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登记入账。对现有单位占有使用,但尚未取得所有权证明的房屋和使用权证明的土地,应在界定所有权、使用权的基础上抓紧办理所有权、使用权证明文件并登记入账。
(二)、加强房地产开发管理。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房地产开发合作方的资质应当符合《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的有关要求。
(三)、加强房地产交易管理。各单位发生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租赁等行为时,应严格遵照国家和本意见中有关规定执行。
(四)、严格房屋的报损、报废管理。各单位应参照《农业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农财发(2001)2号)中相关要求,开展房屋报损、报废工作。
二、房地产管理基本原则
(一)、责权明确、分级管理原则。坚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实行分级管理报批制。重大事项报部党组会或部常务会议审议。
(二)、合理利用、注重效益原则。房地产的开发、利用应当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三)、有序开发、加强调控的原则。房地产的开发、利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执行报批制度,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和利用,遵循经济规律,实现决策和运营的科学化。
三、房地产处置及转作经营的管理
(一)、各单位用于正常履行职能和维持事业发展的房地产,原则上不得转作经营性使用。如确需改变,其经营项目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履行审批手续,严禁擅自改变土地资产的非经营性。
(二)、房地产转作经营方式主要包括:1.利用空余房屋或场地出租;2.开展土地合作经营;3.开展合资建房;4.举办经济实体等。
(三)、各单位对于转作经营性使用的房地产必须坚持有偿、有期限的原则。
1.对于转让、出租的房地产,出租或转让单位应当向承租方、受让方收取合理的租金、转让费用。
2.属于内部经营的房地产,纳入本单位的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内部经营收入应作为本单位的经营收入进行核算。
3.对于以房地产出资兴办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的单位,应按提供的国有资产额所占实体股权份额取得投资收益。
4.合资建房、其他投资行为视具体情况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四)、各单位房屋建筑物类固定资产和土地类资产转作经营时,原则上不得分离。经营收益应当同时包含房产和地产两个部分。
(五)各单位房地产转作经营必须严格按照《农业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农财发[2001)2号)及本规定的有关要求进行申报和审核,同时还必须严格审查合作方资格,切实加强合同管理和监督检查。
(六)、各单位拟将房地产转作经营性使用前,应当先向部财务司提交投资、入股的意向书、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清单、本单位近期财务报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经审查同意后,方可开展资产评估等工作。
(七)、各单位的房地产处置、开发重大事项,应按有关规定提供相应材料报部财务司审核后,提交部党组会或部常务会议审定。
房地产开发重大事项是指涉及账面价值500万元以上的房屋所有权或市场价值500万元以上的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事项(不含房改售房等事项);涉及账面价值500万元以上的房屋产权或市场价值500万元以上的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事项;利用市场价值500万元以上的土地进行出资、入股、合作开发等事项。
考虑到黑龙江、海南、广东农垦总局(以下简称:各直属垦区)特殊情况,其涉及账面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土地使用权或市场价值2000万元以上房屋所有权的转让事项(不含房改售房等事项);涉及账面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房屋产权或市场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事项;利用账面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土地进行出资、入股、合作开发等事项为房地产处置、开发重大事项。
(八)房地产转让除赠与外,原则上应采取招标或拍卖等方式进行,确实不能采用招标、拍卖方式的,方可采取协议方式。
(九)各单位不得以房地产为所办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提供担保。
(十)农业部机关房地产委托机关服务局代管,需要进行处置和转作经营性使用时,由机关服务局提出意见报部财务司审核,按上述有关规定处理。
四、房地产评估管理
(—)、各单位发生的房地产处置及将房地产转作经营性使用等事项,应按财政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财政部第14号令)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并办理核准或备案手续。
1.需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房地产开发事项涉及的资产评估项目,无论金额多少,均需按有关规定提供相应材料报部财务司审核并提交部党组会或部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后,报财政部核准。各直属垦区的评估项目,在报部财务司前应首先报部农垦局,由部农垦局提出初审意见。
2.除核准项目以外的其他房地产评估项目,实行分级备案管理。部直属事业单位需按财政部有关文件要求提供相应材料报部财务司审核后报财政部备案;直属事业单位所属单位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报部财务司审核备案;各直属垦区企事业单位应按《农业部直属垦区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办理。
(二)、办理核准及备案手续需报送以下文件材料:
1.占有单位填报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核准)表》;
2.资产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书、评估说明和评估明细表可以参照物业公司的模式改造后承担办公楼(区)的物业管理)等形式。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小、温室气体排放较低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气候变暖、确保能源安全、保护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
随着化学农业、石油农业、机械农业的发展,农业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农业发展面临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固碳、节能等日益紧迫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农业应运而生。
四川是我国较早接受低碳概念并探索碳汇交易的省份,具有发展低碳农业的基础和巨大潜力。在四川省提出的“三化联动”的发展思路下,四川发展低碳农业有一定的必然性。低碳转型,做强四川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
低碳农业的多元功能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实现形式,是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固碳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具备“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这些功能既使低碳农业不同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也使低碳农业的大力推广具有可行性。
农业生产功能
生产是农业最基本的功能,自然也是低碳农业最基本的功能。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低碳农业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控制碳排放,培育并推广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农业产业,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可以减轻农业生产中的碳含量。
安全保障功能
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安全已达警戒线、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增长等问题已危及我国农业安全。同时,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促使各国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生产环节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施用生物有机肥等提高农产品品质,从而能够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保障农业安全。
气候调节功能
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是低碳农业最核心的功能。低碳农业提倡发展农业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充分利用农副业剩余物,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秆等,提倡发展循环农业和立体农业等,以实现农业节能减排。鼓励保护性耕作和减少施用农用化学品等以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从而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变暖的压力。
生态涵养功能
低碳农业的生态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等方面。湿地有很强的固碳功能,并且能净化水源,减少污染,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生态景观。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如在村镇污水汇集处,根据地形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建立生态湿地,既减少面源污染,又能保护水资源。
农业金融功能
低碳农业具有其它农业形态所不具备的资金融通功能,即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碳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既做到了节能减排保护大气,又能为农民带来不菲的收益。
低碳农业有着巨大的碳交易市场潜力: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发展低碳农业减少的碳排放量每年可为农业获得0.45亿美元收益。2007年,美国国际集团(AIG)投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四川省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用400万美元购买了两省区农民生产和农村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指标。这些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对2.5万农户产生了积极影响,为40万亩农田安装了滴灌等节水设施,改变了5万亩稻田的用水系统,固定了12万亩沙漠,帮助新疆和四川的农民减少了31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四川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
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现代化是“三化联动”的基础环节,如果农业现代化以高成本为代价,势必会增加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削弱“三化联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而影响着四川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低碳农业的发展将推广节能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将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是四川省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低碳农业是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农业特殊的生产条件。四川是传统农业大省,但地势高低不均匀,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得四川土地“小、碎、散”,无法像河南、安徽那样实行大片土地集中经营,很难实现规模效益。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土地、能源)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因此,低碳农业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又符合四川特殊的生产条件。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低碳农业是“三低”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节约型经济,尽可能节约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消耗;是效益型经济,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取全社会最大的产出收益:是安全型经济,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可能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这些特点来看,低碳农业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也符合四川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目标。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四川省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担负着整个长江流域重要的流域水环境保障功能和气候保护功能。低碳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能够破解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符合四川省生态建设的要求。
发展低碳农业符合四川省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趋势。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高度融入国际市场。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农业是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它一方面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全过程环节的节能减排。因此,四川发展低碳农业,是应对加入WTO后对农业的挑战、提升四川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川低碳农业的发展路径
发展低碳农业一般从技术层面与经济层面推进。低碳农业的“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功能主要通过其技术途径来实现,而“农村金融”功能,即实现农民增收,主要通过其经济途径来实现。
四川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和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二是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这是联结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增长的桥梁,是实现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四川省要在短期内自主研发各类低碳农业技术难度很大。国内很多省区已经开展了低碳农业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低碳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四川省可以结合省情,选择一些适合的技术与新疆、黑龙江、江苏、浙江等其他省区进行联合开发,或者通过购买等方式直接使用该技术,以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低碳农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四川仍然需要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自主研发。另外,在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四川省应在已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关键词:生态农业;重要性;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36
1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城市内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如今城市居民日渐增多,工业生产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废水、污染气体以及各种垃圾,再加上人口增多带来的大量污水和生活垃圾,使得许多农田遭到严重污染、土壤肥力或者利用价值大大降低。目前我国国内的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更是处于一个单向不可逆的状态,遭到污染后很难恢复。国内农业技术发展尚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生产时,农户除草和灭虫等都会选择毒性较大的化学药剂,从而使得农田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喷洒农药深入地面后,将会对农田的生态造成立体的污染,使土壤肥力等也受到极大的损害,极不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壤等的污染,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能够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的农业注重依靠作物本身的生产力,增产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技术手段增大生物的转化,生态农业秉承其精华,以传统农业的优点为基础加以科学技术的辅助,利用酶工程、细胞与基因技术等将农业打造成机械化和自动化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调节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其可以保证高产和产物的高质量,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在生态农业中,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通过对农业施以科学的管理,合理的管理下保证土壤、水、大气等自然环境和资源免受污染,使资源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证经济效益和环境。
2 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具体措施
2.1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部分耕地改为林地或草地,将部分田地还原为湖或者湿地,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地区进行改造,严格控制恶化的趋势,尽全力做到农业、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发展。多种植林木,可优化农业生产的环境,森林对改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保证农村生态能够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状态。
2.2 利用农业技术优化土壤环境
在生产中要避免田地与水的直接接触,可以在两者之间种植一些植被以作为缓冲,增大湿地的面积,可以在某些地形骤变的地区种植树木或者设置水沟,也可以根据农地的地形采取套种、轮作等,关键是要避免地下水受到耕作时所用的化学物质的污染。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方法
3.1 以新兴能源为主
沼气能源可以将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可以广泛应用于种植或者养殖业。在养殖中,可以将沼气池、排泄处与禽畜所联结在一起,种植业中可以联结阳光温室和沼气池,这样对植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能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沼气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保证生产出高质量且安全的食品。
3.2 做好虫害治理
生态农业中对于虫害的治理偏向于自然,利用生物链关系,保证虫害的天敌维持在一定的数量。目前很多农户对虫害的治理多依靠化学药剂,但此种方法弊端很大,不仅会造成天敌的大量伤亡,更会影响作物的健康成长。利用科学技术是将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最有效手段,其可以控制住虫害,降低经济损失。
3.3 适当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的污染是目前的一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合理限制养殖场的规模,建立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养殖场,倡导养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充分利用生态优势,生产高品质作物
某些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当地的水和大气质量几乎未受到污染,品质优良,而且当地农业的资源丰富,应当充分发挥地区生态优势,培育天然高质量农作物,然后将农作物加工生产成绿色食品,打造绿色品牌。生态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维持生态的稳定。如今生态农产品正成为市场的热点,其能够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也能够增加农I生产的效率。生态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优良的培育环境,发展农业,要保证环境不受破坏,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环境优势,保证作物的高品质。
【关键词】 都市农业
一、都市农业的内涵
都市农业,是在大城市周边与间隙地带或大中城市群之间形成的,以城市生态保护、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集生产、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与传统的生产性农业相比较,都市农业是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多功能农业,它除了向人类提供特定产品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基本需求之外,还承担着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保持生态平衡、维系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扩大就业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功能。
二、淄博市都市农业建设现状
“十一五”期间,淄博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农民素质不高、产业化发展拉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农产品市场化率低等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必需用现代农业的理念和措施来指导和加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全市农村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市农业彰显出巨大的增效和增收的潜力。就目前来讲,该市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
1.都市农业基础优势不断提高。淄博是组团式的工业城市,城乡交错、布局舒展,工业化水平高,发展都市农业空间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优势明显。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起步早、成效大,促进了优质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南部山区林果、中药材、越夏菜,北部平原优质粮棉、畜牧养殖和中东部蔬菜3大经济板块。牧、菜、果三大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巩固,占农业增加值的70%以上。农产品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三品”认证达到139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6%。城郊型农业快速发展,园林园艺、河流湿地绿化、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特色基地初具规模,特别是张周路花卉苗木产业带建设、四宝山地区和萌山水库生态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大量都市农业发展的雏形。
2.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明显加强。淄博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7.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累计达到150万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79.4%和63.5%。森林覆盖率达到32.4%,列全省第四位。农机总动力达到311.6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5%,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
3.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到2008年,淄博市粮食连续6年增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64元,分别高出全省、全国1480元、2325元。全市基本形成粮食、蔬菜、林果、畜牧养殖四大支柱产业,67%的农户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近几年,淄博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三品”认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创建、名牌产品发展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三、淄博市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因素,而目前来讲淄博市在这些都市农业赖以发展的因素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都市农业的发展。以下将从生态环境因素、土地因素、技术因素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1.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仍然存在(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生态功能是都市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淄博市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淄博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淄博市农业良性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然而目前,该市河流14个检测断面中,二氧化碳年均值只有4个达到目标值,氨氮年均值只有3个达到目标值,主要水体不同程度污染;全市环境空气中由粉尘烟尘扬尘污染形成的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88毫克/立方米,SO2年均值浓度为0.05毫克/立方米,部分区域大气污染严重。同时,每平方公里年使用化肥38.3吨,超过发达国家安全上限70%;农药利用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农村土壤污染、规模化畜牧养殖的粪便污染也比较严重。
2.土地流转服务水平低(土地利用因素)。土地资源是都市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它是都市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基本的保障手段和基本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是农业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目前,全市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7452家,仅占农户总数的1%;流转面积26914亩,仅占总面积的1.1%。其中转包面积8244亩,转让面积361亩,互换面积5039亩,出租面积5415亩,股份合作的1100亩,其他形式流转面积6755亩。土地流转慢,导致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市场主体数量少,力量弱。
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都市农业相比,我国都市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亟待提高。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更是在生产中应用了先进的生物技术成果、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管理办法,集中体现了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条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硬道理。目前,淄博是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不够,而是科技推广体系的不健全所致,农业科技缺乏有效的传播推广机制,农业无法从中受益。全市县乡两级畜牧、农技、农机等单位,现有在岗干部职工4081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8%,副高级以上职称仅占5%;在全市乡镇农技人员中财政全额拨款的仅占38.7%,差额拨款的占18.7%,自收自支的占42.6%。由于体系不健全,保障不到位,造成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不到位,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阻碍了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淄博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培育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从都市农业外部层面上讲,首先坚定不移的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切实抓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要加快四宝山生态园林工程建设,逐步把四宝山地区建设成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化美化、观光旅游、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森林公园、体育公园;加快萌山水库生态休闲区建设;实施湿地生态恢复保护工程,重点抓好对小清河、淄河、孝妇河、范阳河、乌河、沂河等湿地面积100公顷以上的6个河流湿地,马踏湖、大芦湖、太河水库、萌山水库、田庄水库、石马水库等湿地面积100公顷以上的6个湖泊湿地的生态恢复与保护。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南部山区、平原地区和城市绿化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从都市农业自身层面上说:一是要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律加以集成,建立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二是要多层次、全方位、深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美化生态环境,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从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协调的角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发展的发展规划、创新机制、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发展机制、组织管理与监督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四是要“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品标志管理为手段”切实解决农产品的污染问题,保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强化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地利用方面,为了给都市农业的发展储备必要的土地空间,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稳定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并建立符合淄博市实际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为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一是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承包经营权主体与经营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集体土地流转的主体是谁,哪些集体土地可以流转,哪些不能流转,以及各级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作用等;二是要明确集体土地流转是一种物权行为并受法律保护;三是要在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上下功夫,统一制定和印发集体土地流转合同,将土地流转纳入合同法范畴;四是要强调各级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责任,并建立健全集体土地评估和招投标管理体系和制度等。
在农业用地保护方面,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发展对农业用地产生的影响,需要将农业用地纳入淄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要利用国家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中关于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定,结合不同区县的自然条件及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确保将来淄博市中心城区与其他区县或居住小区、工业小区之间的绿地不再被侵吞。在农业用地保护布局上,沿交通干线、河流两侧进行林地与农田交替式的绿色走廊的建设;根据城市空间发展布局,将规划建设区之间的耕地作为基本农田保护下来,以斑块农田安插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向,以此来控制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并通过对农田、渠、路的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点周围的生态环境,发挥农地的多重功能;要在大力开发和完善嵌入式的耕地生态系统过程中,切实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使其成为城市的主要农副产品基地。
3.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都市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农业,高智能化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淄博市都市农业要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首先,要明确农业科技攻关的方向。根据淄博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组织开展带有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食品安全技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技术、优良品种技术、动植物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节水节能农业、健康养殖配套技术等适合淄博市都市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进行攻关,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政府推广机构以及涉农企业所拥有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大力开展都市农业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创新、示范与推广工作。要按照市场化原则,把政府的资金支持与该市的科技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采取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的方式,形成资金支撑与科技支撑的有机结合。集中采购一批科技含量高、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作用大的专利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促进淄博市都市农业的发展。
再次,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经营能力。农民是农村经济的经营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者和直接实施者。要大力开展多部门、多途径、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工作,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改变农业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应用的局面。
参考文献
一、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
关于生态补偿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不同学者对生态补偿进行研究与阐释的角度不同,使得他们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出现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因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生态补偿的权威定义。一般而言,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性质,而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一部分人完全可能在不支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到通过生态环境保护者的付出而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为了防止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激励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然要建立一种机制来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者所支付的额外成本以及对所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予以补偿。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所谓生态补偿就是生态效益补偿,是指促进生态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法律与制度安排。它要求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支付相应费用,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供应者获得相应报酬;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保值、增值。[3]本文所提出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是从绿色农业正外部性的角度来研究生态补偿。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指的是给绿色农业生态产品以及生态服务提供补偿费用的一种制度安排。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向绿色农业经营者支付生态发展、生态保护以及生态修复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以此激励人们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消耗和污染。同时,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还可以增强绿色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和改善绿色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绿色农业综合效益,形成有利于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问题透视
(一)绿色农业正外部性补偿的“市场失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绿色农业模式的提出可以克服常规现代农业模式的负外部性,保证农产品的数量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资源的安全,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长期协调发展。在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其次,绿色农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行业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投入到生产、加工工程中,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保证,确定产品的质量安全;再次,绿色农产品在加工环节中,必须使用可更新资源以及可自然降解和回收利用材料,避免过度包装等,保证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无污染性。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这种安全性和环保性,将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长远和可持续性的,只是这种收益很难通过市场机制体现出来。[4](P11-12)换言之,绿色农业经营者无法将这些溢出的正外部性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相应补偿,表现为显著的“市场失灵”,而目前我国尚未有针对绿色农业正外部性进行生态补偿的财政、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与常规现代农业模式相比,绿色农业经营者要承受更高的成本,对微观经济主体灵活的财政金融支持等政策手段的激励机制的缺乏,阻碍了市场经济主体对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投资。
(二)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绿色农业技术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合生存与发展需要,且又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产生明显危害的工具与手段。绿色农业技术和常规的农业技术相比,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绿色”上,体现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上。必须予以说明的是,高新农业技术与绿色农业技术的概念是存在一定差别的。高新农业技术是把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作为衡量指标。而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是着眼于把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主要测定因素。因此可以说,绿色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技术,保证了农业生态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新农业技术来说,有些则可能是非绿色的,比如某些转基因食品就对人体和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但从总体上看,绿色农业技术与高新农业技术可以相互依存的,体现在绿色农业技术可以是高新农业技术,高新农业技术也可以成为绿色农业技术,两者融合的技术可以称之为绿色农业高新技术。[5](P36-37)而这种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从研发、推广到实施与一般农业技术相比,其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但我们也应明确,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决定了这种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时间的长期性、人力物力的耗费性。当前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尚很欠缺,所需科研经费无法得到充足保障,从而使得绿色农业发展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6](P177-179)
(三)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绿色农业的生态补偿需要国有资本、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三者的共同支持,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我国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建设的资金需要。投融资渠道狭窄,过分依靠政府投资,引导力和有效性不足是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引入了部分银行信贷和外商投资,初步改善了仅依赖财政投资的单一渠道,但在资本运作、投资主体、运行机制、决策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缺陷。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级政府或公共资金的投入已超过环保投资总额的70%。[7](P155-158)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投融资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在资金结构上,财政性转移支付资金依然是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资金来源,绿色农业生态改善所需的资金基本通过政府直接投入和间接融资(贷款)来解决,直接融资所占比例很低。第二,外资利用规模较小,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外资利用主要包括外国政府援助、捐赠,世行、亚行贷款等,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少见。第三,民间资本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筹资机制没有形成,当然社会资金的进入退出机制以及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生态补偿的封闭式运作,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致使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筹资、经营、资本回收等各个环节都极易出现阻滞,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8](P77-78)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投融资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
(四)绿色农业环境产权界定不明确,导致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失效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对环境产权的界定尚不明确。为了保证绿色农业经营者进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利益,从而使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对绿色农业环境产权的明确界定是十分必要的。绿色农业为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优质、安全、生态的绿色农产品,确保了人们的食品安全。但是,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点,没有明确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环境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9](P56-57)由于环境产权界定的模糊性,绿色农业因此而增加的内部成本和产量损失,在一般情况下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市场机制亦无法直接调节,使得绿色农业经营者收益减少,成为生态环境改良和绿色农产品提供所产生的外部经济的买单者,造成绿色农业环境贡献者与受益者利益的“非对称性”。因此,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有一个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即如何界定生态环境产权,以明确生态效益的提供者和受益者。[10](P83-84)当前我国政府确立了“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补偿原则,但具体到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行为时,生态效益的贡献者、受益者却很难界定。环境产权所有权界定的不明确,造成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农业,从而无法发挥财政生态补偿投入的“杠杆作用”,这与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大量的建设资金需求不相适应,致使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实际运作举步维艰,不利于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实现路径与措施
(一)拓展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筹措渠道
1.政府财政设立固定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这些来源主要包括:
(1)将资源税收入中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根据我国资源税结构和规模,建议在资源税中央共享部分中设立绿色农业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而资源税地方收入部分则按一定比例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2)绿色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收益。绿色农业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形成的非税收入,在这些收入中按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3)针对负生态效应外溢所形成的生态惩罚性收入。包括排污费等,建议将这类生态惩罚性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4)土地出让金。建议在土地出让金改革中,截取一定比例作为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固定收入,一旦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共享,则中央和地方分别按一定比例作为二级财政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固定收入。
(5)明确环境产权界定,开征环境优化税。将这一税收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上述财政性资金提取的部分,设立一个纯政府性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基金,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全额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相关支出。
2.政府引导促成多渠道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手段,利用国债这一有利的融资手段,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资金缺口问题;同时考虑发行彩票或者中长期特种环保债券,筹集绿色农业环保资金;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环保绿色农业企业上市,争取在股票市场中出现绿色环保板块;鼓励私人投资绿色农业产业;对私人从事绿色农业产业的投资,金融部门应给予优先提供低息贷款、延长贷款偿还期的信贷政策、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入绿色产业,应积极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绿色农业,提高金融开放度、资信度和透明度及加强投资制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引进国外资金。
3.调动市场力量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通过绿色农业生态成本内部化,增加企业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通过参与生态补偿项目,形成来自市场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渠道。企业可通过如下途径,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1)鼓励企业捐赠;
(2)通过财政补贴激励企业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3)在绿色农业生态效应生产地建设“经济特区”,用生态效应受益地的市场资源为生态效应生产地提供发展机会;
(4)设立奖励基金,重点奖励帮助绿色农业生态效应生产地企业和居民的单位,促进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之中;
(5)引导金融部门企业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二)完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在财政纵向转移支付方面。应继续加大对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安排绿色农业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发展等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建立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机制,杜绝“重拨款、轻管理”的现象,做到追踪问效,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2.在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方面。一是确定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标准。交易双方要达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共识,这是建立起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前提。首先,国家核定的生态效应指标体系,这是生态效应生产地取得横向转移支付的依据;其次,生态效应受益地政府提出、上级政府核定的生态效应指标体系,这是生态效应生产地政府取得横向转移支付的依据。二是横向转移支付的支付方式与载体。绿色农业生态共建共享基金,是由地方政府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组成的、不向法人或自然人征收的、专项用于生态补偿的财政性专项资金,是准公共的生态补偿机制所必备的工具。通过建立绿色农业生态共建共享基金这一平台,完成双方的横向转移支付。在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初期,需要横向补偿纵向化,即在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后,将生态受益区向生态保护区的转移支付统一上缴给省政府,由省财政通过纵向转移支付将横向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拨付给绿色农业生态保护区政府。
(三)构建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机制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包括:
1.绿色农业生态保护补偿金融支持机制。补偿目的是激励农户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导入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补偿内容包括农户因环保转产而闲置停用的原有农机具设施设备费用、因导入绿色农业生产而需添置的工具及农资费用、农户转产期间直接损失的农业收益等。补偿标准按生态保护的成本计算,包括农户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直接投入成本、间接损失成本和机会成本。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设施蔬菜将推广高效精量节水技术模式,以顺义、大兴、平谷、密云、怀柔、昌平等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为重点,以精量水肥一体化灌溉和覆膜灌溉2 项技术为核心,配套实施培肥保墒、膜面集雨等农业节水技术,明年将建设1 个节水技术集中展示基地、11 个雨水回收利用展示基地和20 个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在具备实施高标准精量节水灌溉的露地蔬菜地块,将推行以改进栽培技术为核心的简便实用节水模式,包括覆膜沟灌施肥等5 项技术,计划推广1.3 万公顷。
粮经作物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模式,重点在延庆、怀柔、密云、房山、平谷等无灌溉条件的区县及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建设15 个玉米雨养旱作生产“示范方”,实现零用地下水的目标。对于小麦等需要灌溉的粮经作物将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模式,重点建设顺义赵全营和大孙各庄、房山窦店3 个大田作物高效节水“示范方”。同时,在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过程中,分别推广实用的高效节水技术模式。
配合农业节水模式的推广,本市还将建设顺义农业节水综合改革试点区,重点对农业用水计量收费机制、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和粮、菜、果、养殖、渔业的节水模式进行试点,以及通过节水村建设,探索“地下水管理起来、雨洪水蓄起来、再生水用起来” ;还将建设通州县农业节水试点镇,重点对农业机井多、农业生产大镇的用水计量收费、管理机制,以及集水网、湿地、农田一体化的生态景观构建方进行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