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来到新学校的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来到新学校的感受

第1篇: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

有人说:“新学校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当我迈入新学校的那一刻,我将抛弃所有的包袱和以往自认为永不磨灭的缺点。在这新学校内我将重塑自我,迎接崭新的生活。

今天,我去到了新学校。迎接我的,是一张张新的面孔,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笑脸和一个个和蔼可亲的老师们,还有一个新的,美丽的环境和氛围。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走进教室,一股书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宽敞、明亮的教室令人神清气爽。同学们陆续来到教室,虽然我觉得很陌生,却又感到那么熟悉。看着老师微笑着等候同学们的到来,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在小学升初中这个衔接的阶段,是极为重要的时期。我在翠园上的第一天课,是每位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的课程。我虽然仅在翠园上了不到两个月的学习课程,但我深深的知道了翠园是引我走向辉煌的道路的学习基地。

似水流年,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是在草地里玩过家家的小朋友;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是大声朗读“床前明月光”的小学生;今天的我们已经告别童年,走向青春。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来到了翠园,走进了初一生活。开学已经两个月了,对新的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面对初一生活也有许多感受

上初一了,第一个感觉是新鲜。校园是那样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老师讲课是那样富有活力、引人入胜;同学们的相处是那样和谐、愉快。

上初一了,第二个感觉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理想要通过行动才能实现,初中这三年,我们会给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朝目标一步步迈进。在中学,尤其是翠园中学,学习的竞争相当激烈,还会有一定的压力。稍不留神听课,成绩就不会名列前茅,所以不能放松。上初一了,既激动又紧张,但无论如何,从每一点滴做起,融入到新的集体中,让我们以昂扬的心态面对初一生活。

啊!在未来的初中三年里,我希望我能成为翠园的一棵榕树,点缀翠园的容貌!

翠园,您已45岁了。祝您生日快乐!

第2篇: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

每次教初三,总会在开学时发现班级中又多出几张陌生面孔。开学第一课时,他们大多比较沉寂,表情也很茫然;当其他学生因为新学期见面而兴奋时,他们要么趴在桌上睡觉,要么拿出书随便翻翻;当被问及名字时,他们也爱理不理,脸上写着“我是转校生”,和这个班格格不入。由于临近毕业,大多教师更加关注教学质量,只要新学生不违反纪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便不闻不问,漠然处之。然而,转校生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一现象引起我的思考:转校生,你们的心转来了吗?这几年来,我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并尝试一些辅导策略,帮助转校生把“心”转来。

一、转校生问题分析

我所遇到的转校生都是从城镇比较好的学校转到农村普通中学来的学生,班上的同学不会对他们产生歧视,也没有排斥心理,问题更多出在转校生自己身上。我连续三年来对初三转校生及其家长做追踪调查,累计48人,调查内容如下:

(1)自转学以来,家长和你进行沟通了吗?

(2)转校后你向父母谈过你的心理状态吗?

(3)你和新同学相处愉快吗?

(4)你是否适应现在老师的教学方法?

(5)你觉得老师关注你吗?

(6)如果让你打分(0~10),你对新学校的学习生活满意度是多少分呢?

调查结果发现,转校生对新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不高,问题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双方都没有任何作为;在与同学、教师的相处中,转校生又极不主动,只是将问题滚雪球似地累积。转校生的心理状态几乎无人关注,在初三这个特殊时期,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青少年,家庭、学校、教师都没有给予转校生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帮助,这将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温州平阳一名刚转学的初二学生,在参加新学校模拟考试时,竟交了一份白卷,并在试卷上写下了“我不想读书了,开除我吧”几个字。备感意外的老师连忙找这位学生了解情况,这才发现原来是这名学生不适应转学后的新环境,于是产生了不想在该校就读的念头。

经研究发现,转校生身上所体现的共同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适应新的学校生活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条件自然比较艰苦。有的初三转校生以前不用住校,现在需要住校,不习惯住校生活,很难适应;有的转校生以前所在的学校较有名,现在转到农村普通中学之后,戴着“名校”光环,成绩若不是很突出或进步较大,就会觉得压力很大。

(二)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

几年的学习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面对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面对成绩难以进步的事实,转校生难免担心和紧张。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和教师沟通,不能主动去适应,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三)和新的教师相处不融洽

有的学生在以前的学校很有影响和人缘,可以说是个“红人”,现在到了新环境,不可能一下子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欣赏。大部分初三教师仍把转校生看作外校生,难以一下子接纳他们。这让双方难以和谐相处,一些转校生思想转不过来,就走入了死胡同。有的转校生不满“现在班主任一个星期都没有叫过我的名字”;还有一些人在调查中表示“不想适应,反正很快就要毕业了”,思想比较消极被动。

(四)没有建立新的朋友圈

当学生们都三五成群地聊着他们共同的话题时,转校生自然会想念以前的朋友,难免愈发孤单。这时,如果转校生不主动加入大家,别的学生也不愿主动邀请他们加入的话,这种差距会随着时间愈来愈大,久而久之,转校生就会和大家越走越远。有的转校生反映,“问题出在其他同学身上,他们谈话的内容太低级无趣,和他们说话没意思”;有的转校生“不想被打扰,想安静些省

点儿事”。

二、问题解决策略

转校生来到新环境,会有很多不适应。首先,他们面临着人际交往方面的考验,包括如何与新同学、新老师相处等。如果处理不好,教师又不能及时正确引导,转校生就会出现焦虑、恐惧、忧郁、神经衰弱、孤僻、自卑等症状。由于学生自身心理救治系统薄弱,这些有“心病”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外界及时有效的帮助,一遇“导火线”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其次,转校生在新学校里跟上学习,与新老师进行教学方式的磨合适应,也十分重要。不少学生因转校后学习无法跟上,心理压力很大。那么,转校生该以何种心态面对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家长和教师又该怎样帮助转校生消除心理阴霾?

(一)家长“归零”重定位

无论是从什么样的学校转校,家长和转校生都应学会使用“归零法”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要放下过去的荣耀或失败,在一个新群体中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认清自己,也认清他人。家长在心理上要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冷静看待孩子转校后可能会出现的“位置”变化,教育观念也要跟上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心理尚未成熟的孩子需要从家人的鼓励与赞扬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悦,会达到1+1>2的效果。学生在遭遇失败、委屈、惊吓后,精神通常处于高度压抑紧张的状态,家长在这个时候以好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通过哭泣、倾诉、运动等方式及时宣泄紧张压抑的情绪,能够帮助孩子尽快脱离消极的心理漩涡。此时,他也许只需要你做他的倾听者。然而,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家长们认为,供他们读书就算完成了任务,其实这是错误的。事实上,除成绩外,孩子的健康成长还需要完整的家庭情感疏导。作为孩子最亲密和最信赖的人,家长在应对新环境时的情绪和态度常常会影响到孩子。因此,家长应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过程,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有力后盾。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转学以来,家长和你沟通了吗”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0”,对“转校后你向你的父母说过你的心理状态吗”的回答也是“0”;同样,我把问题“自从开学来,您和您的孩子沟通过吗”“您了解孩子转校后的心理状态吗”让学生带回去给他们的父母完成,得到的答案也仍是“0”,这让我很惊讶!现在的家长和孩子之间太需要交流了,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平台。

对于转校生家长来说,一定要配合学校,及时将孩子的情况反馈给教师。家长可以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通过作业记录本、短信等方式告诉教师,让教师更了解学生在校外的另一面。

在和这些家长交流时,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任务:每周花半小时认真听孩子说,说什么都行,听时不要插嘴,要用心倾听,听完后问孩子需要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两个多月之后,有两个家长通过QQ向我反馈:“孩子什么都讲,一开始不想听,但还是坚持下来了,有时候他讲得很生气很激动,到了后来就平静了下来,等我听完问他还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时,他居然说‘我好了,没事了,谢谢你哦。’我感觉这样的方式还是有成效的。”当我问学生们最近有没有什么变化时,这几个转校生都一致表示喜欢和爸爸妈妈说话了,因为爸爸妈妈愿意倾听,还给他们帮助、鼓励。这种变化很快就体现在他们身上,他们的情绪变得更积

极了。

家长应该理解孩子转学后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他们一起正视这些问题。告诉他们每个人面对新环境,都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过程,这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已经向你表露出对新学校不适应的想法,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对于那些适应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这样可以更早地了解他们的过激想法,进而做一些必要的干预。

(二)调整心态是关键

对于转校生而言,虽然家长疏导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但新环境毕竟还是要靠孩子自己。因此,学生心态方面的自我调整也很重要。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的方法指导学生重新认识问题,认识自己。其中,ABC情绪疗法就比较适合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应用。

案例:小周,女,初三,从附近某城镇村中学转来,好动,脾气有点暴躁、激进。某天在英语课堂吵闹,被老师发现,老师当众点名批评,她感到不满,认为全班有那么多学生说话,老师不批评别人,就批评她,分明因为她是新转来的,好欺负,就是和她过不去,对她有意见。她很郁闷,讨厌这个老师,后来不想听这个老师的课,甚至公然与老师作对,早上全班学生都在早读时,她带头不读,还叫她的左右同桌也不要读,通过这种方式和英语老师对抗。

对此,我运用ABC理论进行辅导。A:上课说话被老师批评;B:她批评我就一定是存心和我过不去,我也要和她作对,我就是坏学生;C:郁闷,难过,激愤,极端,放弃,消沉;D:上课违反纪律,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而被老师批评是很正常的事情,其他同学也会遇到这样的事,他们也不会觉得老师是和他们过不去,重要的是我应该和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E:舒畅、开心等情绪以及积极、主动的改变行为。

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小周认识到英语老师并不是在有意批评她这个转校生,重新和英语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适应了英语课程,也融入了班集体中。

(三)合理评价促改变

并不是所有从城镇来的初三转校生成绩都不错,有的转校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但用功勤奋,肯努力上进;有的也不是很遵守纪律,可能是原来学校的“刺头”,现在重新换个新环境,对他而言就是新生活的开始。以前的错误已经过去,现在的教师没有必要再去以前的学校打听学生的情况,以便找机会“修理”他。教师应该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让他有一个全新的开始。学生转校,就说明他主观上有重新开始的愿望,教师要认真对待,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学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如有的学校对转校生实行“三优先”原则:优先提问、优先批改作业、优先辅导。很多学生来到新学校都会对学习没有信心,而教师的适当关注,可帮助学生在新环境中学习起来更有动力。这一做法能让转校生感受到更多的校园温暖,对学校更有归属感。另外,还可以通过转变评价方式来促进改变。

1.建立课堂学习卡

课堂学习卡是专门为转校生准备的,此卡夹在作业本中随作业本一起交给教师和返还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标”的部分了解本节课的目标;还可把自己一节课的体会,如掌握得好的地方、不明白之处或想与教师交流的问题,都写在卡中,方便与教师作进一步的沟通。

2.二次给分

即二次评价,就是在第一次评价的基础上,借助于课堂分析试卷,给他们一次补正的机会,二次给分。这样做可以给那些暂时因不适应而落后的转校生一种信念——你行,你可以的!

3.一事归一事

教师不能翻以前的老账旧账,让他们觉得自尊心丧失,没面子。有转校生来心理辅导室反映,他们换个学校是想有新的开始,没想到某老师因为自己的一次错误就把他以前犯的错一股脑地都搬了出来,让他在全班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他恨死老师了。所以教师应一事归一事,对转校生犯错也是如此,既不翻过去,也不否定未来,重要的是解决目前这件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引起某些适应性差的转校生的过激行为。

(四)教师关注是后盾

转到农村中学来的多是城镇学生,有的以前在班级里是“红人”,甚至是非常优秀的,但到了新环境,一切都变了,他们可能在新学校里表现并不突出。这会导致不少学生产生心理落差,使他们无法在新环境展现最佳状态。有的转校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觉得是这里的老师不好,同学不好,抱怨一切,与大家越走越远。有一些来自名校的学生,到了新学校,可能会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过度关注,以致学习中背负很大压力。

案例:小余,男,初三从某镇一中(比较好的学校)转到农村普通中学,成绩尚好,刚来时要求一人一座,学生反映他性格孤僻。他表示背负着“名校生”的压力,有老师对他这位来自“名校”的学生另眼相看,考试后会特别关注他的成绩。小余说:“每逢考试,总会有同学私下关注我考得怎样。要是考得好,大家觉得理所应当;如果考差了,大家就会议论纷纷。我压力很大。”

经了解得知,由于他和班级同学格格不入,学生们说他老是摆着一副臭架子;他却觉得和同学说话没意思,于是他要求一人一座。因此,对他辅导的目标主要是帮助他融入集体,慢慢增进对学校的了解,融洽关系,让“名校”压力随着同学、老师的对他的了解而减轻。恰巧某次班主任发现了他的唱歌才能,正赶上国庆节红歌比赛,为此教师特意安排他为领唱,还要他将班级同学排好队列。要做好这些事情,他必须要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这一个月里,他不断和班主任以及其他同学接触,增进了师生情感和同学关系。现在他有了同桌,大家也觉得“名校生也和我们一样”,觉得他这个人还不错。

除此之外,这些转校生还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因为路远,以前不住校,现在只能住校了,放学后的时间他们不知怎么安排,觉得很孤单。开学一段时间后,针对这种现象,心理辅导室对各班转校生做了个小调查:“你希望在新班级里过怎样的学习生活?你需要获得哪些帮助?”收上来一看,比较集中的都是希望过轻松有趣、温暖关怀、学习氛围浓厚的生活,希望得到的帮助则是上有些老师的课听不懂,不敢去问,希望老师帮帮他们。

将他们的不同要求和帮助请求反馈给各班班主任之后,我们根据学生的要求开展了不同的活动:有的班级增设读书角,利用全班学生的图书资源建成小小图书库;有的班级组织一些有意义的体育团体小竞赛活动,合理安排转校生的住校生活,如打篮球、羽毛球等;有的学生则参加了“无线电”等兴趣小组活动……一段时间后,转校生都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并融入了校园生活。

(五)同伴互助显温馨

给转校生安排的同桌应该是能和他互补的。如果转校生是属于安静或木讷型的,就安排活跃点的同桌;如果转校生好动爱说,就安排文静沉稳的同桌。同时,要请同桌作好观察,有问题及时向班主任或心理老师汇报。

案例:小雷,由于中考失利,从某城镇三中转到农村普通中学;平时很少与同学交流,大多沉默不语;据他自己反映,由于以前期末和好朋友玩,耽误了学习,因此不想再交朋友,故对现在的班级同学排斥;学习中等偏上,勤奋刻苦。

我通过小组的力量逐渐消除他的排斥心理。小组同学是从班级中精心挑选并经过心理教师培训的,具有一些简单的心理知识,所以他们在有意识帮助小雷时,并不是以普通身份和他聊天,而是要给予他心理上的帮助。因此,当小雷向小组成员间接表达“有朋友会影响学习”的想法时,小组成员及时给他做“辅导”,还向他列举了上届我校优秀毕业生小梁(该生在我校人人皆知)交友的事例,小梁的朋友中有一些是老师认为最头疼的学生,可他依然考入了本地最好的学校。借此告诉小雷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朋友左右不了什么。小组成员的力量果然影响了小雷,他的观念开始转变。

轮到这个班排心理剧时,小组成员特地叫上了他。这次心理剧是以他为原型编排的,在剧中,他所处的角色正是他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当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时,他已能客观地看待问题,认识到自己的固执和排斥是没有道理的。

第3篇: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

报到当天,我满腔的希望,变成了沉重的责任:面对着工地般的教学楼――室内外都在施工,到处是建筑垃圾和灰尘;面对着合并的两所学校教师不同的外在表现――其中一所学校的教师们看到新的领导班子眼中充满的是喜悦和期待,我能从他们的眼睛中看到欢迎和接纳;而另一所学校的教师,则是沉默中带着审视,也许还有些微的拒绝。为什么同是农村小学,教师的精神面貌确实截然不同的呢?面对着犹如野马般的学生――教室内大声喧哗打闹,走廊内到处是纸屑,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深深地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因为是学期中期,又面临着冬季采暖期的临近,新学校必须在一周内完成合校的全部工作,并入住新楼恢复上课。于是经过新班子精心的策划,我们顺利完成了楼内卫生初清,两校分别搬家、人员重组、召开家长会等节点事项,为学校的良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周的紧张忙碌中,我刻意打破校界,把两校的师生重组共同完成分工,让师生在劳动中认识彼此,也让师生在劳动中不知不觉放下戒备,逐渐融合。尽管现在已经过去近一年的时间了,我的脑海中还是经常会浮现出老师们不分年龄大小蹲在地上刷地,汗流浃背地抬桌椅的场景,每当这时候,我就在他们中间,让他们感受到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当一切工作安稳下来,并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我们开始审视学校的未来发展。要想发展,首先就要“稳”――两所学校合并后的人心稳。教师平稳的融合,两边家长对新学校的认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社区对学校的需求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规划,并逐步完成。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纳入了新班子的日程之中。如何做好规划,使其具有适切性,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挑战。

一、调研与走访

调研走访是制定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新班子的调研会上,学校的丛书记(也是合校后唯一留下的原校班子成员)动情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学校可以建得这么大,这么好,更没有想过可以和城区的校长一同工作。所以,校长放心,虽然我的年龄大,但是我有精力、有体力,有信心跟上你的步伐,共同把学校办好。”还说:“农村学校的老师非常朴实,可能干不好,但是不会不干。但是农村老师也有着非常致命的弱点,就是学的少,见的少,新知识新思想接受的比较慢,且民师转正的人数较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学习,起点比较低。”丛书记直面的剖析让我很感动,我知道,有时候要想疗伤,必须先撕开伤口,才能更加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诚然,农村教师有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唤醒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主动干、愿意干。合校初期的劳动,许多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吕老师是图书管理员,搬家后一个人完成了两所学校一万多册图书的分类整理、上架、上账的工作,手上到处是小口子,也没有和学校叫一声苦。图书上架这种工作,以前在城区中都是举全校之力才能完成的,在这里,没有。吴桂芝是实验室管理员,搬家后曾心疼地抱着几个打碎的烧杯让我看,她不停地责怪自己,打包的时候没有包好,以至于烧杯打碎了。实验室的器材是最多,最零碎的,打包的过程都是吴老师自己一点点打包的,我看见过拆箱的过程,每个烧杯、甚至每个试管都是被报纸包裹的,其实他们做得很细致。看着吴老师心疼的摆弄着破损的烧杯,不舍得丢掉,我的心被深深的感动了。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像吴老师这般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去管理学校,爱着学校,那还有什么困难呢?

每天我都走在老师们中间,时刻和老师们分享学校变化的喜悦,我在老师们的眼中逐渐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喜悦和接纳。记得第一次带领全体教师参观学校以后,老师们在群中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说:“学校是我们的家,只有大家都爱这个家,我们的家才能越来越好”有的说:“看见窗明几净的新校园,我可自豪了,因为这里也有我的汗水。你看,这面墙壁就是我擦的(还配上了插图)”。一位体育老师动情地说:“这辈子能在体育馆中上一节体育课,死都值。”虽然语言很直白,但是可以看出老师们对新学校的喜爱和自豪。只有当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的时候,他们才会和学校同呼吸共命运。

在和班子成员走访村委会的时候,邱家村的书记语重心长地拉着我的手说:“欢迎你,陈校长,你是第一个城区校长到农村工作的,你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村的希望,看到了农村孩子的希望。”他说:“农村的孩子苦啊,很多孩子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坐上班车,就是为了去城区优质学校上学。晚上要六点多才能到家,吃点饭就困了,有的作业都完不成,孩子们每天都很疲惫,没有玩的时间,休息的时间还不够,遭着罪成绩还不是很好。家长就是为了让孩子能比自己强,才咬牙让孩子到城区上学。如果村里的学校能办好,谁还会舍近求远?”

是啊,让农村孩子就近入学,享受优质的教育,选派城区校长到农村任职,是区里推进均衡教育的一个策略。作为种子校长的我,来到村小的目的就是引领村小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再以质量提升口碑,办让家长放心、满意的学校。我想吗,这也是我们规划制定中的重点。

在和家长座谈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希望学校越办越好,他们就不必舍近求远了。

在和老师的日常交流中,很多老师都说:“校长,合校一个月所做的工作,好像比我们以前一年的工作量都大。大家很累,但是很快乐”。还有的教师在QQ中偷偷给我留言,提醒我:“校长,你别着急,慢慢来,会好的”。我想老师们一定是从我的眼中,看到了焦急,才会如此善意的提醒。面对教师的敏感,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把自己放低,再放低,融入教师之中。因为我坚信,只有接受,才能信任;只有信任,才会付出。

二、定位与谋划

经过一个月的走访、调研,根据发现的问题,新班子对学校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析,总结、定位。一致认为学校虽然在新建后,有着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师生缺乏一种“力”――活力,缺乏一种自身的内生力,所以必须激活和唤醒这种“力”,才能使这所学校更好的发展。于是,经过慎重地研究,我们把学校的核心理念定位于“生机教育”――以生机教育激发师生成长的动力,以教育生机激活师生发展的潜力。(其思想源于“真”――追求教育的本真,真诚的面对,真挚的付出;其方法源于“爱”――追求有“爱”的教育,生生的友爱,师生的仁爱;其目标源于“大”――树立大教育观,用博大的胸怀从教,教育孩子拥有博大的胸怀;其行动源于“美”――和美的师生,美好的心灵。)

如何理解“生机教育”,如何为它准确定位,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把问题交给老师们来研讨,让老师们站在学科的角度进行解读。当我把教育理念的解读要求,挂到群里时,老师们开始积极参加讨论,无论长短,只说真话。于是就出现了深夜九十点钟的时候还能看见老师在网上留言的帖子。经过如火如荼的讨论,教师们一致认为,“生机教育”就是活力,就是让学生主动学、愿意学,快乐的学,方法就是给予信任、尊重和发展展示的平台。

看着老师们不断刷新的帖子,看着一条条质朴的留言,我的内心好像点燃了一团火,火苗越来越大,越烧越旺。因为我从他们的语言中,能深深地感受到老师们迫切想让学校变好的愿望,无论年龄大小,他们的眼中的审视、拒绝一点点变弱,取代的是闪烁的亲近。老师们都在试着改变,试着接受我,我怎能不激动?

有了网络论坛的良好开端,我们又开始着手让老师们参与制定学校的“三风一训”,即你认为“生机教育”办学理念下,你想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你的理想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学校应制定怎样的校风、学凤、教风,应怎样定位学校的校训?学校的校徽该是什么样的?让老师参与编写校歌……

有的老师说:“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就应该把学校办成宽城区的名校”;有的说“我们的学校今后不仅仅是我们周边村民的孩子来上学,不远的将来一定还会吸引城区内的孩子来上学。”还有的说:“我们的学校一定要有特色,有特色的学校才会吸引家长的关注”……

这样的参与活动,我们总结为小组参与式教研,也就是给老师们分成若干小组,可以在小组内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一位老师都有发言的权力。最终如果哪个小组上交的“三风一训”校徽、校标等中标,将获得小组奖励。

在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发展规划的主体部分很快的产生了,它凝结了全体教师的智慧,变得不再遥远,不再迷茫,变得实际,变得适切。虽然没有那么高深的理论,但却是我们行动的指南。现在的我,已经真正“走进”了村小。

三、收获与喜悦

在规划之旅拉开帷幕的同时,不觉中我们也完成了合并学校最难的一步――合人,人和。让老师找到团队的归属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教师走出心结的关键。如何打开教师的心门,让干群沟通无障碍,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公平”与“尊重”。我常怀感恩之心尊重每一位教师,公平的处理每一件事,我相信有一天,我会走进老师们的心里。

每一天,我都在感动中度过。有时候是听了一节课,看着孩子们课堂上的变化我感到喜悦;有时候是突然出现在我办公桌上热乎乎的玉米面饼,或是几根玉米,或是一小袋豆角,多数时候都不知道是谁拿来给我的,但是心里热热的;有时候是走廊里一句温柔的叮嘱:“校长你穿得太少了,多穿点”;有时候是一张不具名的小纸条,上面是一些好的建议;有时候是我批阅教师随笔时写的评语老师们给我的反馈,一张小卡片,静静的放在办公桌面上。在很多无声的交流中,我慢慢的,走进了教师的眼里、心里。

第4篇: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

时光流逝,白驹过隙,我已离开了生活六年的小学,别无选择地来到新学校——射阳县第四中学。一路上,木讷的我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一股酸酸的凉意使我的心隐隐疼痛,老同学那憧憬的眼神、令人羡慕的幸福笑容总是不自觉地浮现在脑海(因为他们都在父母的努力下进入理想的初中就读),而我……

不知不觉,我已在四中生活了三个多月。让我始料未及的是这三个多月的生活,居然时刻温暖我、感动我、教育我。

四中的学生温暖着我

报到那天,父亲忙着去交费,把孤独的我扔在陌生的校园里。站在远处角落里的我,望着眼前的一切,觉得到处都是朦胧、迷茫……“你好,你是哪个班级的,我带你去找你的班级吧?”一个清脆而又甜美的声音飘进耳朵。难道是在和我说话吗?转过头去,一个太阳花般的笑脸出现在我眼前。“我认识你吗?”我不知所措地问道。她笑意盈盈地对我说:“我是你学姐。走,我送你到教室……”在她的指引下,我很快找到自己的班级、宿舍……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姐姐,用她特有的热情快速地融化我坚冰似的心。以后的日子里,漫步在四中校园,那声声传递温情的“校长好”、“老师好”、“你好”同样时刻鼓励着我、温暖着我。

四中的老师们在感动着我

你在校园里总能看到老师们忙碌的声影,听到老师们急促的脚步声,感受到老师们对学生们深切的关爱和呵护。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眼神让我记忆犹新。“李庆玲,你能告诉大家‘不亦惑乎’中‘惑’的意思吗?”以前很少回答问题的我,刚站起来却一下子忘记了背得很熟的内容。可气的是,越是着急,越想不起来。我感觉其他同学的眼神好似利剑直射向我,顿时觉得脸蛋红得发烫,几乎要燃烧起来,嘴巴却怎么也张不开。“请同学们低头看书。”老师先要求其他同学默读,然后用期待而又坚定的眼神看着我:“李庆玲,老师知道你会,老师更相信你能战胜自己,要不,你把它写下来……”我知道,老师是想打消我心中的自卑感。我试着保持镇定,慢慢放松心情。不知咋的,突然间“迷惑、糊涂”竟脱口而出。教室里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老师笑了,我也笑了……

四中的校园环境在教育着我

你们瞧,办公楼和教学楼之间的水泥路旁红色的宣传牌,它们好似无声的老师,在默默地引领我们成长。悬挂在校园里的每一条宣传标语、名人名言都让我们深受启发。校门旁边的“做最好的自己”时刻在提醒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马虎。“用今天点燃明天,用今天的努力换取我们明天的辉煌”时刻在告诫我——要想取得好成绩,就不能浪费时间,不能懈怠。“有梦想才有未来,梦想让你与众不同”时刻在鞭策我——要想实现梦想,自己首先要成为意志和行动的巨人。

“目标上自信,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动上自觉,意志上自强。”这句话,更是时刻激励着我倔强奋进。

第5篇: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

地震中,北川几乎所有学校被毁。其中,北川中学两栋五层教学楼整体垮塌,1000多名师生不幸遇难。

三年之后,北川中学站了起来。

因为灾情特别严重,北川中学的救援、灾后复课和重建工作一直为社会广泛关注。总书记亲临该校看望慰问,指导抗震救灾;总理数次看望慰问该校师生,并在位于绵阳市长虹培训中心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高三(一)班教室黑板上,亲笔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字。

2010年9月1日,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新北川中学开学典礼隆重举行,至此,北川中学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新北川中学位于安昌河畔,北川新县城内,由中国侨联捐建,中铁二局承建,是北川新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学校占地225亩,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可容纳5200名学生学习、寄宿,并拥有千人会议室及初、高中两部分教学楼,总投资2亿元。

新北川中学的设计建造曾吸引着海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及社会各界的目光。项目设计启动后,香港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海内外顶尖设计团队纷纷提交设计方案,经过12次专家集体论证,设计蓝图才最终确定。

学校重建时的调查发现,“安全牢固”几乎是所有师生对新学校的第一期待。因此,建设一座“不倒的学校”就成为北川中学重建的第一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施工人员在桩基施工过程中,每隔1.8米就要打下一根8米高的桩,整个建筑累计打桩2000多根,从而使每单位立方米钢筋消耗量达到60至65公斤。校长刘亚春介绍,北川中学部分校舍的桩基比楼还要高,这些桩基就像古树生根一样将楼体紧紧抓住,这样的建筑结构非常地坚固。

北川中学是一所曾遭受毁灭性灾难的学校,也是一所承载历史,开启未来,充满新希望的学校。漫步校园,在位于校园入口处的1号教学楼内,一层的大部分区域被辟为专用陈列室,大量的图片及各种实物展示着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学遭遇灾难的景象及重建前后的点滴经过。

1号教学楼外西侧一隅的纪念广场上矗立着一面流线形纪念墙,墙面上镌刻着为北川中学重建捐献善款的爱心人士的名字。

而充满希望的绿色,则是校园设计的主打色――绿色的草坪,绿色的树木,绿色的塑胶篮球场……北川中学在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这一阴影至今或多或少地留存在师生们的心中。为此,新北川中学在男女生宿舍楼下都设有一间心理辅导室,透过完全通透的阳光房玻璃窗,随时可以看到窗外的茵茵草坪和篮球场。

为了让学生在课间10分钟有更多的活动空间,教室外的走廊宽度均延长到3至6米,且并未被封堵。学生下课后不用走出教学楼,就可以站在走廊上呼吸新鲜空气。而且,为了便于疏散,新北川中学内的建筑普遍为3至4层,最高5层,每栋建筑都设有多个紧急通道。这样可以保证灾难发生时,师生们可以在20秒左右的时间内疏散到室外空场。

“打造与硬件匹配的软环境”

棕黄色的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现代化的操场,标准化的田径场,先进的实验室和设备……这是去年3月29日,记者踏进灾后重建的绵竹新市学校时,展现在眼前的美丽景象。采访结束时,校长叶良贵信心十足地说:“投资6600万元(其中300多万元是四川省两万多名离退休人员捐献)、由南通援建的学校,硬件设施堪称全省一流,今后我们将着力打造与先进的硬件设施相匹配的软环境。”

一年来,叶校长的话始终在记者耳边回响。2011年4月19日,记者再赴新市,看看叶校长的承诺践行得如何。

走近学校,校门两侧的对联映入眼帘:“进校门学知学行学做人;出本校有识有礼有信义。”走进校园,只见园中小径都设立了路牌:纯善路,意为“做纯洁、善良之人”;铭心路,意为“党恩、爱心铭记于心”;悦心路,意为“读书愉心、悦心”。学校的操场命名为“上善广场”,学校的休闲区则取名“向善园”。向善园内还设有读书廊,梁柱上也刻有对联:“文也理也欲成事先应读书;德乎道乎勤修身常念报国”。

漫步于美丽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包裹于身。叶良贵说,建设“聚心、真实、至善”的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软环境的举措之一。

提升学校软环境,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一方面,学校开展了以“讲师德、重品行、爱教育、争贡献”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将师德量化为8个方面,即是否在教学中坚持德育为先,有无只重视教书、不注重育人的现象,有无传播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言论;在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上活动课、课外辅导等过程中有无应付、敷衍了事的行为;有无借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有无收受学生家长的礼品,有无向学生和家长推销或变相推销课外书籍、练习册等教辅材料,有无违规收取学生费用等行为;是否尊重学生人格、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否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否在组织教学、排座位或其它方面歧视后进生;有无在工作时间内或工作场所打牌,有无上班时间炒股、炒基金或从事经济商业活动;是否以敛钱为目的举办各种名目的家教班、补习班、辅导班、培训班、提高班,是否在教学期间有偿兼课或未经学校批准在寒暑假兼课;有无缺勤、缺课、旷工、旷课等行为;有无参加组织,从事和赌博等违法活动。围绕这8个方面学校定期对每个教师进行检查。一年来,全校教师的师德普遍提升,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而着力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则是学校提升软环境的另一举措。

地震后,援助物资大量汇聚灾区,分发给当地老百姓,逐渐地,在一些学生中出现了等、靠、要的倾向,在学校分配生活补助名额时,出现了争抢的局面。学校敏锐觉察到这些不良苗头,通过集体校会、主题班会、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正面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特别是2010年6月学校的抗震救灾陈列室建成后,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并召开主题班会进行讨论,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有了较大提升,不仅更加热爱生命,也渴望赋予个体生命完美的个性品质。

在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中,学校把感恩教育作为重要手段。震后社会各界如潮的关爱每一个学生都是亲眼目睹、感受颇深,因此感恩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七年级二班的钟秀君便是个典型例子。地震中,钟秀君家的房子成为废墟,父亲经受不住打击而自杀,本就没有母亲的钟秀君成了孤儿。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王笑梅2009年11月来新市学校进行教学交流时,了解到钟秀君的情况,此后她每个月都给钟秀君寄来200元生活费,并时常写信与她交流思想。心怀感激的钟秀君不仅重燃生活的希望,而且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感恩教育使全校学生普遍具备了关爱他人的品质。在去年3月和4月学校两次发起的为云南灾区和玉树地震灾区募捐活动中,学生们踊跃捐款,你10元,他20元,有的甚至捐出了100元。两次捐款均超过8万元。“过去学校组织捐款,许多学生只捐5毛、1元。并不是学生们现在富裕了,更多是因为具有了关爱他人的品格。”叶良贵说。

一年来,经过个性品质的塑造,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明显提升,大家不仅爱护公共卫生,自觉保持校园的干净美丽,更在去年11月绵竹市教育局举办的感恩歌曲大家唱和舞蹈比赛中分获二等奖。

漩口小学:寿溪岸边的“纪中”

“新学校、新未来,感恩广东、感恩中山”。青瓦红墙,三所主题建筑沿着山势向下排开,在两边茂密的树林映衬下,漩口小学跟中山纪念中学几分形似,几分神似。

地震后,这里是一片狼藉。然而在短短的不到10个月的时间,中山援建人员克服了恶劣的天气、材料运输困难等问题,总投入达6000万元,确保了在2009年让这所崭新的学校坐满漩口人民的孩子。新学校有条件非常好的宿舍楼和教学楼,可容纳600名学生上课,意味着今后漩口不再有村小,漩口的家长不会再为爬山涉水的孩子而担心。

漩口小学大门前,来自漩口镇瓦窑一组的马天凤同学深有体会。马天凤在地震后,由于学校坍塌,便转校到了达州。如今学校重建完成,看到这所干净、漂亮的学校,她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每天都要来这里耍,“看到新学校,我们就很高兴!”她说。

漩口小学校长周志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一所美丽漂亮的校园,是漩口几代人的心愿。在中山亲人的帮助下,漩口人民的这一心愿实现了。目前,学校已经把校训改为“团结、诚实、铭恩、奋进”,漩口小学师生将带着感恩的心情,发奋学习和工作,以将自己最大的力量贡献给祖国。

新农村发展新思路

在灾后重建中,汉源县清溪镇成为了利用灾后重建契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典型场镇。

土地置换模式值得推广安置了263户、918人的顺利村灾后重建集中建设安置点是“家家有房住、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集中重建对大多数灾后重建户来说是好事,但集中重建的土地从哪里来呢?从清溪镇副镇长周玉平的言语中,不难觉察出土地调整工作的难度。第一,私人去调换,关系不到位的调不到,甚至可能漫天要价;第二,上百户都去调整,要转手的东西太多,到最后还是会有很多群众拿不到集中建设安置点的宅基地,引起新的矛盾。

在深入调研与征求群众意见后,清溪镇党委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政府协调引导、老百姓参与,将受灾群众意愿与政府规划相结合,将准备用于集中建设安置点的土地统一定价后,由政府购回。政府再按购回价格将土地转分给灾后重建有土地需求的农户,政府一分钱不多收。这种做法既避免了村民之间土地调整置换力量的薄弱,又推动了避灾搬迁安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样通过政府集中协调,减少了村民土地调换之间很多环节,原来在集中安置点土地较多的农户,享有宅基地使用权后还分到了一笔青苗补偿费;原来在集中安置点有零星土地或没有土地的受灾群众,只补偿了适量的钱就在安置点顺利拿到了新房宅基地。

站在顺利村灾后集中安置点的一排房子背后,周玉平指着对面山腰上一小片白色的房屋,介绍说,那里是顺利村二组,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就饱受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地震后那里的地质状况就更加脆弱了,省上已经把那里定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顺利村二组的几十户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民,需要异地重新选择宅基地建房。目前,他们基本都已经搬下来了,居住在我们背后这个点里面。老百姓的反映都不错,尽管他们现在的住房和劳作田地相隔有点远,但因为住在下面,人身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离集市也近,他们都没什么怨言,相反很支持这项工作。”

风貌塑造造就农家旅游兴旺让周玉平颇感自豪的,还有清溪镇另外一个典型村落――四川省“五十百千示范村”新黎村。一条条干净的街道、一幢幢独具特色的民居、一排排开着小白花的大樱桃树,这是新黎村的真实写照。周玉平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风貌塑造工程的成果,这项工程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对于今后的发展,新黎村村民李光明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想结合当地特色,把自家房屋打造成川西民风农家乐,并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尝试。尽管如今的李光明早已不是新黎村四组队长,但凭借当年的工作经验和逐年累积起来的敏锐触觉,在灾后恢复重建、住上新房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萌生了开农家乐的想法。去年,几位从成都自驾车而来的“驴友”来到新黎村游玩,他们在李光明家借宿一宿,吃了两餐饭。离开结账时,李光明让他们随便给就行了,最后每人算下来就五六十元钱。这里的淳朴民风和优美风景让他们对新黎村赞赏有加。回到成都后,这几位“驴友”便在网站论坛上贴出了李光明家的地址、电话和新黎村的旖旎风光,加上朋友们的口口相传,李光明家几乎每周都要接待一批这样的客人,少则五六人,多则二三十人。现在,李光明家两层楼的房间,除了自家住的卧室和厨房、卫生间,其余房间全都改成了客房。站在李光明家的院坝里,空气清新,花草宜人。他左手一指,自豪地说:“你们看,那边可以去贡嘎山,天气好的时候,站在这个院坝里,就可以看到贡嘎山呢。上周末来的那批游客就去了那里。”他又挥了一下右手,说:“顺着这条路上去,可以去到茶马古道,去到甘孜,以前老百姓背盐出来,就是走的那条路。五一节要来一批客人,他们就希望去走走茶马古道,还让我给他们带路。”事实上,李光明走到这条致富路,也是当地党委、政府为清溪镇当地农民描绘的一条致富道路――以清溪古镇、茶马古道和当地绿色生态食品为依托,大力发展农家乐,引导广大群众走向发展致富的道路,让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

与李光明相比较起来,清溪镇富民村村民陈麒就走在了前面。她发挥家处国道线附近的优势,开起了农家乐“四妹山庄”。陈麒家的院子里种了很多樱桃、苹果、梨树,食客的饭桌大多都安在果树下。坐在农家乐的古树下,借着古镇的凉风,一边悠闲地喝茶、一边吃着水果,这对很多旅途中人和城里人来说,无异于一处世外桃源。现在,每天来“四妹山庄”吃饭的客人有100多人,高峰时有300多人。农家乐不仅为陈麒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还解决了当地10多个人的就业。“总的说来收入还是要得,跟以前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近几年,清溪镇发展起来了38家黄牛肉餐馆和一些农家乐。一些精明的商家还在农家乐门口摆起了土特产,游客吃完饭后,很多人都会选购一些土特产品,带动了清溪大樱桃、花椒等特产的销售。预计今年年底,雅西(雅安-西昌)高速公路过境清溪镇,将与国道108线成为带动清溪土特产品运输与销售的大动脉。那时不只是新黎村、富民村,整个清溪镇集生态、避暑、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就可以实现了。

配套设施齐全让村民生活舒适按照规划,顺利村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将是以后清溪镇旅游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置点,镇党委、政府投入400多万修建了一个占地15亩的农贸市场,辐射了上半县(汉源县分为上半县和下半县,上半县主要包括建黎乡、西区、清溪镇、双溪镇四个乡镇),清溪的大樱桃、花椒、苹果等交易全部都搬迁到这个农贸市场进行交易,以前以路为市的现象不复存在。周玉平介绍说:“这一届党委政府承诺,要让灾后重建发挥最大的效益,农贸市场的所有摊位都不收摊位费。自身的运转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最外面一排门面的租金,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农贸市场日常维护费用的需求,因此,大部分还是政府在补贴。”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还使得当地居民通过搬迁居住到一起,主要经济来源由以前的水果变为铺面和水果,大家对土地的依赖就不那么强了,文明素质与公约也正在逐步形成。

顺利村还争取到35万元的资金用于村活动室修建。目前,两楼一底的活动室已经投入使用。在活动室的对面,是已经竣工、开放的汉源县首个文化墙。文化墙体正面主体长11.7米、高2米,以雕刻的形式展示清溪古城、清溪文庙、茶马古道、背夫文化、民风民俗等历史文化。

周玉平介绍道:“村上还将修建休闲健身场地,公共设施、管网等,全部由政府买单,以改变政府在偏远山区对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大、成效低的现状。”

广元:夯实卫生应急系统

“5・12”特大地震之后,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广元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转变。他们以“一案三制”为重点,以提升卫生应急能力为核心。重点做好应急组织机构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修订和完善了12个应急预案,建立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开展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

在市级疾控、卫生监督机构成立卫生应急工作机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独立的办事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应急工作,乡镇、社区基层医疗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应急工作。组建了民兵预备役卫生应急分队,列支3万元装备了队员服装和应急用品,加强了专业应急队伍建设。

调整、充实应急药品、器械储备,加强储备物资管理。加强卫生应急专业处置队伍及装备建设,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年底前基本完成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和卫生应急指挥视频交换平台建设。

第6篇: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人际交往 困扰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185-01

中国医学心理学开拓者之一丁瓒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然而大部分高职生经历了高考的失败,对自己缺乏信心,这样的心理势必影响其人际交往,笔者在此分析了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扰、原因以及对策。

一、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困扰

通过对心理咨询案例的收集整理,结合教育教学中的观察发现,笔者认为高职生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善交往、不愿交往、不易交往和不敢交往四种类型。

(一)不善交往。大多数学生属于这一类,他/她们有交往的意愿,但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在无意中伤害了交往对象,打击了与他人交往的信心。比如,有些同学大大咧咧,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给人留面子;不懂装懂,夸夸其谈;说话过于直接、生硬,喜欢挑别人的毛病。

(二)不易交往。这类同学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轻易流露自己的真实思想,很难与人推心置腹,对人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

(三)不愿交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被别人瞧不起,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他们很敏感,心理承受力差,经不起刺激,独来独往。

(四)不敢交往。少数同学属于这一类,表现出社交恐惧症的症状,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方,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恐惧人多场合。

二、高职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主要原因

(一)自卑心理。多数高职学生进校时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很长时间沉浸在挫败与懊恼的负性情绪之中,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家人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愿与人交流。来到新学校后,在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过当的防备心理,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活中不主动接触他人,极力回避集体生活。

(二)孤独心理。高职学生大多数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老师的鼓励与关注极少,还有的因为父母离异等特殊成长环境带来的爱的缺失等影响,导致学生封闭自我,乐于独处,即使是集体活动,也是形式上的参与,不流露真实想法,不开放自我,不谈个人观点。

(三)自我中心。近两年的高职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到家长的过多娇宠,从而在交往中,往往表现为主动进攻的倾向,喜好出头露面,不管在何种场合都无视一切,从自我的需要出发,忽略别人的感受,造成人际关系不良。

(四)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因中学阶段忙于学习,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更少,交往的方式更为简单,一些同学没有理解交友原则、方法和技巧,在大学这个更为自由和人际交往更复杂的环境里,一时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不知如何与人交往。

三、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对策

(一)改变认知。根据情绪的ABC理论,一切情绪和行为结果都源于不同的认知而不是事物本身,正确的、正性的认知带来正性情绪和行为结果。首先,学生需要自我对交往对象有正确的认识,因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比如不同的需要、兴趣、理想、能力、性格、气质等,所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真正理解对方,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其次,还应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平等、真诚、尊重、包容、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

(二)掌握技巧。首先,建立良好第一印象。其次,把握说和听的技巧,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谈话时应注意以下要领:第一,说话得体,恰如其分。语言要注意分寸,合乎尺度,有礼有节,让对方先讲。不谈论对方的隐私和忌讳的话题。人多时,将注意力平衡;第二,态度真诚友善。一次成功的交谈不仅取决与交谈的内容,而更多的是取决于交谈者的神态、语气和动作;第三,避免合理交谈方式,比如经常打断对方的谈话,忽视对方的反应,强行转移话题。一个善于倾听的交谈者是最受人欢迎和信赖的。倾听时应掌握如下要领:第一,注意力集中,表情专注;第二,用微笑、点头、感叹等表示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三,听比说更重要:多听能够帮助自己理解别人,也有利于让别人更快地接纳自己;第四,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心理感受。

(三)实践锻炼。高职生应多参与学校的社团,多与老师学生接触交流,勇于尝试,勇敢迈出第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

总之,要提高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人际交往困扰,不仅需要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辅导咨询工作,也需要个人积极努力进行自我调适,家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社会建立健全制度和弘扬高尚的道德风气,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几方面一起努力,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流动儿童 现状 成因 对策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我校是地处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佛山的一所城镇中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镇工厂企业不断增多,我镇的外来人员队伍也不断壮大,大批儿童跟随父母离开故乡,来到我镇生活,我校学生中外来务工子女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大。本学年,我校学生共1266名学生,其中外来工子女共405 人,占总人数的31.9 %。七年级学生共393人,外来工子女学生157人,占总人数的39.9 %;八年级学生共429人,外来工子女学生132人,占总人数的30.7 %;九年级学生共 444人,外来工子女学生116人,占总人数的26.1%。从这些数据,我们很容易发现,外来工子女队伍在不断壮大。各级政府出台了有力措施保障这些儿童顺利就近入学就读,接受义务教育,流动儿童入学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

但是只是停留在保障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工作上是不足够的。这些远飞到异乡的小鸟,即使顺利地走进了新学校,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但是,从那一双迷茫、自卑甚至是敌意的眼睛里,我们意识到:这些孩子需要我们的特别关怀引导,因为他们面对新环境,他们心理上承受了同龄人没有经历过的冲击。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爱护指导。而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上,班主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在综观全校流动儿童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以本校九年级一个班级内的流动儿童作重点观测对象,探究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作者调查的班级共48人,其中流动儿童工21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3.7%。在这群流动儿童中,有13人是小学阶段已来到我镇就读的,有9人是初中阶段转学到我校就读的。

这群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体表现不够理想,作者参照七、八年级四次期末考试成绩发现:这群学生中,在班级内学习成绩优秀的有2人,占流动学生总人数的9.5%;学习成绩属中等或以上的有11人,占流动学生总人数的52%;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有8人,占流动学生总人数的38%。而本地学生的比例则分别是:29.6%、44.4%、25.9%。从数据可看出,流动儿童总体的学习情况相比本地学生不够理想。

遵守纪律方面,通过访问该班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以及参照学生的德育操行得分的方式进行调查。纪律方面表现能达到合格要求的流动儿童共11人,占流动儿童总人数的52 %,而本地学生能守纪能达到要求的有19人,占本地学生的70%。

作者还通过检查学生作业、观察课堂表现、跟踪学生课余活动等方法,考察学生的做事态度、人际关系、自我表现能力等综合素质。发现这群学生较容易出现自卑、冷漠、冲动、敏感等不良心理现象。

总体而言,流动儿童相比本地儿童,因为要适应环境、融入新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比同龄人更多的困扰,如果没有得到关怀、适当引导,极容易出现心理、行为上的不良现象。

这群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大都是文化程度不高、从事体力劳动的外来工,工作的辛劳、家庭教育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这群儿童不能得到父母的细心关爱、教育。由于外来者身份,他们在班集体中可能会遭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和排斥,容易产生悲观、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学习上,因为要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学业上容易受阻,导致对学习的畏难情绪,如果这一关键时期没有得到老师、家长的正确心理疏导和学习上的帮助,这些儿童就会变得厌学,甚至辍学。

二、教育问题成因的深层探究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人口流动性加大,流动儿童人数将会不断增加,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解决。但当前社会主要关注的是保障流动儿童就近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研究、重视还远远不够,保障流动儿童入学仅是就学的开端,教育权利的平等也极其重要,由于户籍、学籍管理问题,学校对流动儿童学生的流失并不关注,甚至不把流动学生的成绩列入教师考评中,造成教师对流动儿童在教学和管理上采取忽视态度,甚至对这些学生存在歧视。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的宣传培训公益讲座等活动欠缺。

学校未能充分发挥教育职能,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而制订的工作指引不够细致到位,导致许多班主任、教师工作不够深入、工作方法不够科学。部分老师不把流动儿童当正常学生看,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缺少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关怀。家校联系制度未能落到实处,流于形式,与家长联系的方式只限于一学期两次的家长会,而且家长会的内容多数是介绍班级情况,汇报学校及班级工作,分析各科成绩等,最后往往是寄语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但是没有专门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家长会,班主任缺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往往是流动儿童出现严重违纪甚至辍学了才告知家长,未能切实做到家校联手,共同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方面。流动人口家庭中,流动儿童家长多数从事个体生意或工厂务工,工作辛苦、忙碌,无暇照顾子女,更忽视对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流动儿童父母自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使得他们即使想要辅导子女学习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孩子的学业缺乏具体指导帮助,孩子容易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引导和关爱,学习主动性较低。

生活的环境也是造成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客观因素。儿童生活的地方往往是出租房聚集的地方,常见有赌博、打架、等不良社会现象,生活环境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如我校附近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杨和对川村,小饭店、发廊、桌球室等林立,龙蛇混杂,生活在这里的流动儿童对那些不良现象见怪不怪,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容易沾染上不良习气。生活环境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往往会缺乏学习动力,无心向学。

三、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1、政府有关部门要完善保障措施,积极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开展宣传培训活动。

国家有关部门充分重视流动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省、市、区、镇为把解决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落实到实处,已制定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要真正实现流动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必须细化规定,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明确要求流动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不受歧视。明确学校对流动儿童学生的教育责任,保障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呼吁全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儿童关注、帮助。

2、学校要完善、优化教育方式。

制订措施明确学校、教师对流动学生的教育、管理责任,保障流动儿童不受歧视,平等接受教育,除了智育,还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定期找他们谈心,及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开设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孩子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促使流动儿童融入集体中,结交更多朋友,身心健康发展。

3、父母要与儿童加强沟通,创造和谐、宽容的家庭教育环境。理性对待学业问题,鼓励孩子进步。

要家长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来帮助孩子学习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为解决孩子教育问题,家长可从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开始,创造更多机会让家人与孩子融洽交流,让孩子在长辈的身上感受到爱,以及学习到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让孩子有宣泄不良情绪的对象,积极鼓励孩子加强同龄群体的交往。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朋友交往和行为选择,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乐观、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努力创造及优化孩子的学习成长的教育环境。理性对待孩子的学业问题,积极与老师沟通,鼓励孩子争取进步。

四、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班主任起主导作用。

1、用爱温暖流动儿童孤独的心灵,赏析教育帮助孩子找到自信和勇气,有效疏导促进孩子驱走心理阴霾。

对于年纪尚小的流动儿童来说,离开熟悉的环境、朋友、邻居,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心里肯定是充满不安、迷茫、焦虑甚至是恐惧的。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理解、体谅这些孩子,并且帮助这些孩子尽快融入新集体,适应新生活。让这些用不安的眼神打量着新环境的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班上新转来的流动儿童蔡雨,是个敏感、偏激的学生,在新环境里明显不太适应,与同学的相处也不太融洽。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心,引导他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生活,在与别人相处时学会换位思考。在班际篮球比赛里,我鼓励他勇敢地站出来为班争光,我带领其他同学在场边为他加油助威。他在比赛中英勇负伤了,伤了膝盖,其他同学经此一役对他明显友好了很多,我及时在班里表扬了他为班争光的行为,倡导大家帮助有脚伤的蔡雨。大家都很乐意帮助蔡雨,在互助中增进了友谊,蔡雨因为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很快就能结交了新的好友,融入到集体中,学习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2、积极开展班级活动,促使流动儿童融入集体。

流动儿童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新环境的适应困难造成的,因为他们没有融入新集体,没有朋友,因而产生孤独、被排挤感,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从而引发更多问题。班主任要积极开展班级活动,让流动儿童和其他同学在活动中增进感情,学会合作交流,结识新朋友。在活动中关注流动儿童的表现,给予表扬和帮助,增强孩子的信心。如班级二人三足比赛,又如篮球比赛、知识竞赛等。让流动儿童在活动中冲破隔阂,融入新集体,找到新朋友。在学习上,班主任可在班内开展结对子的活动,安排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学优生与成绩欠佳的流动儿童结对子。帮助流动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在优秀学生的带动、感染下,激发学习积极性,体验学习成功感。同时,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能促进流动儿童更快融入班集体。

3、加强学法指导,借助科任老师的力量,帮助孩子体会成功感,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成绩的下降,挫伤流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失去自信,表现更为自卑。要改变孩子的心理状况,提高学习成绩是让孩子重拾信心,走向阳光的重要一步。很多班主任关心流动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专门与学生交流,热情鼓励孩子用心学习,叮嘱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讲的话虽暖人心,但对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实质帮助并不大。要让流动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内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必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具体的学法指导。

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架起亲子桥梁,通过建立健康的亲子教育关系,实现教育长效性。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新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携手解决。每一个儿童都是祖国的美丽花朵,应该得到同样的阳光、雨露的滋润,得到同等的关怀、爱护。如何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群孩子撑起一片蓝天,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

(一)开学初期的基本工作

1、新生报到期间:

(1) 注册前协助系里领导做好准备工作,随时了解本班的同学提前来校的情况,并做出妥善安排。

(2) 注册当天负责接待家长与新生,并且要主动向他们介绍学校、院系及专业的一些基本情况。

(3) 按照学院要求向新生介绍入学后各项基本活动安排。督促新生按照学校以及学院的统一安排行动。

(4) 及时掌握新生的基本信息,建立有效、畅通的联系办法。及时将新生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反映。

2、新生入学教育期间:

(1) 统一按照学校以及学院安排组织学生按时参加各项活动,做好活动中的组织工作。

(2) 积极主动地走访新生宿舍,了解有关思想动态,解决一些生活与思想上的问题。主动了解新生的

特长和爱好,尽快了解新生的特点。

(3) 组织班级活动,增进新生之间的了解及班级的团结,并帮助新生熟悉校园各类环境。

(4) 与入学教育相配合,协助入学教育工作。

(5) 配合辅导员选配临时班干部,并组织临时班干部做好初期的班级建设工作。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文件,

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二)常规学习期间工作

(1) 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综合情况,并将信息反馈给辅导员。

(2) 与辅导员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学校、研究生学院重要工作精神和具体部署,以便及时贯彻实施。

(3) 鼓励班级同学积极参加研究生会和社团等组织,丰富学习生活。

(4) 指导班级同学积极参加院、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帮助学生干部拓宽视野,指导学生组织开展有特色的班级活动。

(5) 协助辅导员进行各种评优工作,指导班干部开展工作,参与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指导学生建立好党、团组织;在此过程中,要做到公正严明,主要起指导和协调作用。

(6) 协助辅导员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引导,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培养良好的学风

经多助理辅导员培训并了解学习其他高校助理辅导员工作后,我认为对于助理辅导员工作一些细节工作须做好:

1.见好第一面。

根据心理学的首因效应,报到的第一天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终身难忘的,助理辅导员在接新生时给他们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磨灭的。因此,助理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见好第一面,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要注意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要让第一次远离家人的新生感觉到辅导员就像亲人一样。 事先已经熟悉了新生的档案,所以报到当天,助理辅导员最好能熟悉地叫出每一个新生的名字,并能关切提及其家人、家乡、旅途等话题。譬如,我去年入校时,在火车站迎新的辅导员中有一位是老乡,他在帮我拿行李时很关切地问起:次列车这趟车况还不错吧,5个多个小时的旅途还轻松吧?我当时特别惊讶辅导员这么熟悉我,一下子来到新学校与新老师接触的拘束、害羞都没有了,很快主动和他聊起来,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再后来,在我适应大学生活的那一阶段,他又给了我很大帮助。在班级新生全部入学报到的当天晚上,召集全体新生开第一次班会,这对助理辅导员和全班同学来说,是彼此正式的第一面,必须需重视。除了新生自我介绍、告知接下来的入学教育安排和填写相关表格等常规任务外,还应让新生了解助理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责,并对新生明确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2.组建好第一届班委会。

在仔细阅读档案的基础上,结合入学教育阶段的考察,助理辅导员应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投票选举确定好第一批班干,组建好第一届班委会。第一届班委会的组建效果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影响到整个班级今后的班风与学风。组建班委会的核心问题是干部选择, 占有资料少,观察时间短,能否选准并用好班干就显得特别重要。譬如,去年是在军训结束后,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后通过竞选选举的班干,事实证明那样的方式还算是合理的,各位班干在这一年里为班级做出了很大贡献 。

3.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锻炼的岗位。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任务不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实现其社会化。实践证明,担任社会工作对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也趋向于选择有社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因此,助理辅导员要未雨绸缪,积极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锻炼的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承担责任的经历和体验,在岗位上锻炼能力,在岗位上实现社会化。然而班级里能提供的锻炼岗位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助理辅导员应该做好统筹安排。我的建议是, 学生干部岗位设置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可以因人设岗,寝室长、各课代表、班级各种管理委员会成员(如班费管理委员会)等也都是锻炼岗位,已经担任班干的不得兼任(以前一个班干可以兼任几个职务,导致很多同学失去锻炼的机会),学生会的优秀学生干部不在班级兼职,积极向各学生社团组织推荐学生,班级学生干部实行定期轮换。

4.收取班费。

班级工作的正常运转,组织筹划各种活动(如团日活动、元旦),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这需要适当向学生收取一定的班费,我上大一时交了50元班费。

5.为学生过大学的第一个集体生日(最好在军训结束那天晚上)。

大部分新生年龄都在18岁左右。18、19岁是一个重于形式并且多愁善感的年龄,对大一新生来说,离开家庭第一次来到大学过集体生活,更渴望得到归属感,渴望得到关心和关注。大学里的第一个生日 其特殊的纪念意义,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会进一步增进了解,让他们尽快融入班集体。为新生过集体生日,既满足了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也增进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学会互相关心和团结友爱。。

6.安排新生过好第一个国庆长假。

新生入学后不久,就遇到国庆长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时候刚好也是他们前一段时间积聚的思乡之情最为浓重的时候。助理辅导员要用心照顾到每个新生, 把握他们的情绪变化。对于返乡的学生,助理辅导员要和他们保持联系,让关心的牵挂伴随他们的返乡之路,对不回家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假期结束时助理辅导员要问候到每一个同学。

虽然这时候助理辅导员的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能让每位同学感受到关心是助理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这样会让新生感到温暖下哦那个人很快适应大学生活,也会把助理辅导员的精神传给新生,让学院更好的发展。

7.构建一组沟通的平台。

第9篇:来到新学校的感受范文

我们学会了坚韧不拔,学会了服从命令。军训,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品质,磨砺我们的意志。经历了军训,我们获益匪浅;通过了军训,我们无比骄傲。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高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1经过两个月的等待,我终于有回到了学校。可是这次却不是再回到熟悉的地方了,我已经从初中毕业,成为了一名为高考奋斗的高中生!虽然这么说,但在刚来到新学校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东瞧瞧西望望。看着这经历了无数人奋斗的教室和课桌,我也忍不住想要参加进这场奋斗之中!可是经历了漫长的暑假,我可能还没有很好的收回心来,一本正经的在等着上课,却忘了我们的第一堂课,可不是文化课。

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宣布了即将军训的消息。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瞬间感到整个天都塌了。我们不怕在教室里刻苦的读书,不怕在作业中布置试卷,可听到要在如此的烈日下进行军训,我实在是有些接受不来。

可是“军令如山”,既然来到了高中,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穿上崭新的绿军装扶正了头上的军帽,我们的军训,开始了!

经过了两周的艰苦训练,我们终于完成这次的军训目标,而且也在最后的演练上,我们凭着优秀的合作,得到了我们在高中的第一个奖项!虽然不是的奖项,但依然值得纪念,这次的军训结束之后,我也有了很多的感受,就在这里记录下来,来记录我在这高中的第一课中所学到的东西。

在军训中最基础也是最先学的永远是军姿,可是刚刚放假归来的我们,一个个站的东倒西歪,偏偏我们的教官却是个喜欢株连的人,要是我们有一个人做的不好,全体都会受罚。这就让我们这些刚刚聚拢到一起的人吃尽了苦头。再这样的磨难经历了很长时间后,我么也终于苦尽甘来,学会了好好的做好自己的本分,整个队伍团结一致,互相配合!

而且在之后的军训中,我们也深刻的体会了这个精神的重要!转体、跑步走、正步走……这些训练中,我们无一不是在教官的魔鬼规矩下走了过来,稍微有人不慎,就会让其他人跟着受罚,所以我们就只能忍着劳累,一直提起的注意力。在这样的训练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渐渐的掌握了班级的节奏,虽然没有人喊口号,但却能自主的跟上其他人的步调!这也许就是教官的目的,让我们培养出了默契!

这次的军训,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得到一个整合,但对我来说,的收获确是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友谊和信任!我们一起接受了“魔鬼”教官的训练,一起经受过的苦难,让本来在两周前还互不认识的同学,成了要好的伙伴!在今后,这份关系只会越来越牢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不再孤独!

高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2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军训的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军训的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的确,几天的军训是短暂的,但它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却是永恒的。几天睡了一个长觉,而这一觉醒来,望着窗外晒得发烫的篮球场,忽然觉得,军训,就如梦一样,匆匆地来,又在我没有细细品味那份感觉的时候悄然而逝,几天的疲劳在肩头隐隐告诉我,已经结束了。很累,而且有酸酸的感觉。教官走了,那么匆匆,却留给我们深刻的回忆。阳光照进来,落在堆在角落的军训服上,军训的记忆一股脑全翻了出来,我在呆呆地想着,想着那整齐或凌乱的踏步声,以及同学们的窃笑声。军训究竟带给了我什么,有吗?唉,军训,真像一场梦啊!记忆已经在疲劳的压迫下变得愈发模糊,对于军训,我能说什么,是从崇高的为保卫祖国而刻苦训练来说,还是充斥在这期间的铁骨柔情。当然,这些都是值得回忆和怀念的,但是否还有更重要的呢?

其实我觉得军训几天,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站军姿,走正步,练队形。而是在磨练我们一种意识,一种吃苦的意识,一种坚持的意识,一种团结的意识,一种遵守纪律的意识!其实这些已经太多太多,足以让我们一生享用。

有位哲人说过:无法回味的感觉才是最美妙的感觉。对于军训,有些感受真的不能言传,只能在淙淙的意会中回味。那味道就如品一味很浓郁的茶,只有尝过的人才知晓其中的蕴味,然后才能和有同样经历的人相对一笑,让美妙的感受在彼此之间传递。就如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一样,军训,对于每个人,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对于我,军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单纯上的意义,它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难得的一种经历,写进我的记忆中,而成为不可抹杀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一种力量,一种在困难时给我的动力,一种生命的支持力,支撑着人生旅途的各种风雨中动摇的心灵。而军训给我最美好的记忆,是同学们和教官之间纯洁淳朴充满人情味的关系。这种关系很令人怀念和留恋,向往啊!

高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3今天是军训的第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以一个‘一中人’的身份踏入了盼望以久的一中校园,在这军训的第一天,我深深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

走进一中校园,你就会感到好象来到了军营的练兵场,放眼望去,一个个方阵印入眼帘,每一位同学都一丝不苟地完成指定动作,严肃认真。站军姿时,我们班被安排站在太阳下,而其他班站在树阴下,但是班上没有一个人有怨言。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淌下,没有人伸手去擦;腿站麻了,咬齿坚持。我们知道,自己的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都会影响到整个班的荣誉,尽管我们彼此都还不认识,甚至连姓名都不知道。但是,我们能团结起来,为8班的荣誉而拼搏!当我看到教官赞许的表情时,我感到:团结就是力量!

军训是辛苦的,没练一会腿就像灌了铅,脖子也酸了。但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素不相识的同学们站在一起互相鼓励、捶背、说笑、放松,为下一轮的军训准备,我感到身体里好象又注入了新的力量。此时,我要说:团结就是力量!

军训中也有快乐。夕阳西下,我们的影子被拉的很长,清风拂过,带来了一丝清凉。结束了一天的军训,唱起了军歌---《团结就是力量》。整个班的同学都以自己的音量唱,歌声嘹亮,压过旁边的两个班。我深感: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一滴水很容易干涸,而当这滴水流入大海时他就永远不会干.

今天是军训的第二天,我早早的起了床,来到学校。

上午,我们一开始就练起了“立正”。要知道,“立正”站一会简单,可要一直“立正”,那就难了。首先,两肩要尽量向后张,挺胸收腹。其次,两腿并拢,不能有一点缝隙。两个脚后跟并拢,脚尖张开,呈60度。然后,五指闭拢,大拇指放在食指的第二个关节处,中指紧贴裤缝,手与裤子之间不能有一丝缝隙。最后,还要微收下颚,使脖子向后顶,眼睛还要向上望15度。就这“立正”就让我们已经快承受不了了。一二十分钟以后,每个人都是满头大汗。想擦,却又不能。满头的汗都在往下流,有几滴汗已经流到了我眼睛上,真是很难忍受。

我实在是受不了了,手也在不自觉地准备擦汗。可就在这时,教官走到了我面前,刚抬起一点点地手又回到了原位。我的心“怦怦”至跳,还以为是我抬手被教官发现了呢。可教官抬起手,手里握着一叠面巾纸,另一个手拿出一张纸。为我擦干了眼睛上的汗,又给我擦了额头、鼻子上的汗擦完汗,教官还鼓励我说:“站的不错,继续坚持。”

顿时,我的心里有所不出的凉爽,似乎外界的炎热,也被教官一句鼓励的话带走了。就在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原来,教官们不光是一个个严格、雷厉风行的人,更是一个个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人。

其实,教官也有温柔的一面。

高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4转眼间,期待已久的五天军训就在今天结束了。在教官的指导下,我们的努力下,我们成功了。可响亮的口号依然在心中回荡,教官的身影依然回映在我们的脑海中。虽然军训已成回忆,但那至少是个美丽的回忆。

回想军训的第一天,教官们穿着朴实的军装,喊着嘹亮的口号迈着整齐的步伐向主席台走进时,我突然间感到军人的那种严谨和庄严,我的心中充满了羡慕,那是希望自己是一名军人。每当训练后,我发现军人的含义并不简单,仅仅简单的立正、稍息、向左右转等基本动作。

在军训中要求严格,想做到完美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每个动作都要注意细节,才能成功完成。我们之中大部分都是90后,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生活中很少吃过苦,而且身上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教官教会了我们严于律己,不怕困难,要勇于挑战自己。教官很辛苦,喊了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由于我们动作的不规范,教官必须一点点的给我们做示范,他的指导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军训的这几天里,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也许这是许多同学的共同感受,但现在回想在累的背后,又有多少有意义的事在等我去发掘,军训让我体会了什么叫“坚持就是胜利”。在训练场上,我们预着微微的烈日在苦练,勤练步伐,同学们严肃的做着各种动作。那种认真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自己。我们都说态度决定一切,军训使我们认真的做事。我们从无组织无纪律的毛孩突然间成长为略显成熟且有组织有纪律的高中生。军训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每当我们班对班唱军歌的时候,那种不甘示弱的精神,无不激荡在每个人的心中,教官们风趣的拉歌使我们感受到了快乐。军训不仅仅是简单的队列训练,还有军事理论、歌咏等,理论课讲述着军事家的战略思想,这都是我们知识上的空白。

军训让我们磨练出了白杨般的坚毅,不再只顾着自己。军训告诉我们什么是团结,什么是纪律。班与班之间的比赛更增进了班级之间的感情,累与苦成了我们军训期间的代名词,军训虽然累,但那是我们用汗水和欢笑谱写的乐趣。是我们高中生活的闪光点,更是我们永远值得回味和追忆的日子。它把军人的气质悄悄的刻进了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灵魂,它己在我们的心中默默的生根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苦寒怎能得梅香。在这次军训中我学到知识,训练中受到教育,磨练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身体,提高了我军事素质。军训让我更有勇气面对社会,承受压力。燃烧的永远是热血,不朽的永远是信念。

高中三年,我会用军事精神去度过各种困难,用梦想创造可能,用理想浇灌希望,用知识报效祖国,用严谨创造辉煌。

高一新生军训心得体会5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军训的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军训的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的确,几天的军训是短暂的,但它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回忆却是永恒的。几天睡了一个长觉,而这一觉醒来,望着窗外晒得发烫的篮球场,忽然觉得,军训,就如梦一样,匆匆地来,又在我没有细细品味那份感觉的时候悄然而逝,几天的疲劳在肩头隐隐告诉我,已经结束了。很累,而且有酸酸的感觉。教官走了,那么匆匆,却留给我们深刻的回忆。阳光照进来,落在堆在角落的军训服上,军训的记忆一股脑全翻了出来,我在呆呆地想着,想着那整齐或凌乱的踏步声,以及同学们的窃笑声。军训究竟带给了我什么,有吗?唉,军训,真像一场梦啊!记忆已经在疲劳的压迫下变得愈发模糊,对于军训,我能说什么,是从崇高的为保卫祖国而刻苦训练来说,还是充斥在这期间的铁骨柔情。当然,这些都是值得回忆和怀念的,但是否还有更重要的呢?

其实我觉得军训几天,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站军姿,走正步,练队形。而是在磨练我们一种意识,一种吃苦的意识,一种坚持的意识,一种团结的意识,一种遵守纪律的意识!其实这些已经太多太多,足以让我们一生享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