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文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第1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文

一、活动时间与地点、时间:

2018年5月16日(周三)9:30-11:00

地点:xxxx广场

二、主办单位

xxxx卫计委

三、承办单位xxxx、xxxx、xxxxxx。

四、活动内容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服务内容宣传;

2.家庭医生服务协议现场签订;

3.健康知识宣教,发放宣传手册、折页;

4.健康咨询、专家义诊、免费检测血压、血糖。

五、分工安排

1.协调xxxxx安排活动现场和桌椅板凳(桌子14张,板凳60个);

2.活动通知,组织社区居民参加活动;

3.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组织一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含医生1人,护士2人,公卫人员1人),医生负责政策宣传、健康咨询和签约,护士负责测量血压和血糖(1人测血压、1人测血糖)、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健康宣教、建档等,参加活动的工作人员及专家信息。准备宣传资料: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折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折页、机构简介等,宣传展板(签约政策、基本公卫政策、机构简介、签约服务包等)布置现场;准备纸质健康档案、签约协议书或签约服务手册(盖好单位公章)、血压计、采血针、棉球、医用酒精、血糖试纸、血糖仪、医废放置筒等材料;

4.xxx社区卫生服中心组织医疗专家团队负责义诊、现场健康咨询,携带相关器材;

5.xxxx中心组织1名工作人员(提供并发放慢病健康教育资料、对春夏季传染病预防进行宣教),自行准备并现场发放小礼品(环保袋、中医药保健药囊等)。

6.打印席卡:机构名称,心血管科、内分泌科、中医科专家的单位、专长、姓名;

7.背景板:“第八个“世界家庭医生日”——家庭医生:我承诺,我服务”,主办单位、承办单位。

8、横幅:四块,两块挂在广场的入口处大树之间:“让医生走进家庭,让家庭拥有医生”,两块放在活动现场的桌子上“签约服务千万家,勠力同心护健康”“以及“实施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造福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拱门:在广场入口处:“第八个“世界家庭医生日”——家庭医生:我承诺,我服务”。氢气球横幅两个:放在广场两侧:“让医生走进家庭,让家庭拥有医生”;“我有一个家庭医生朋友,”

9、展板:xxxx中心提供三块展板的内容,分别是:a、中心机构简介,要有机构微信公众号;b、机构家庭医生签约包介绍,特别是个性化签约服务包;c、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国家基本公卫项目一览表;家医签约知识小问答,把健康镇江微信公众号放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政策小问答;慢病防控宣传;春夏季传染病防控宣传,展板内容电子档5月9日下班前传至xxxx。

五、注意事项

1.请各单位于5月11日前将参加活动的人员名单回执报至xxxxx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并通知相关人员于活动日上午8:30前到达服务地点集中,不得迟到早退;

2.请各单位准备好相关材料、器材并带至活动现场,医务人员着工作装并佩戴工作牌。

3.请各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参加并在活动现场负责组织协调本单位工作。

第2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文

尊敬的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您好!我们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研究团队,现在正在做国家卫健委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的课题,想要了解您所在机构家庭医生团队的相关情况。您的回答对于我们得出正确的研究结论并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至关重要。我们非常重视您的看法,希望您可以如实填答。

问卷所收集的信息仅用于课题研究。对于您所回答的全部内容,我们都将遵照《中国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予以严格保密!

感谢您的合作,祝您工作顺利!

中国人民大学卫生政策研究与评价中心

填表说明:请院长或主任填写,一张表只填写【一个团队】的信息,有几个团队就填几张表。

家庭医生团队调查表

机构名称:[            ]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机构所在地:[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区)[          ]区(县)

团队长姓名:[          ]

团队人数:[      ]人

团队构成:全科医生[      ]名;全科护士[      ]名;中医师[      ]名;

公卫医生[      ]名;其他人员[      ]名

调查项目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签约一般情况

1. 该团队服务人口总数(人)

2. 该团队服务半径(千米Km)

3. 该团队总签约人数(人)

4. 该团队诊疗人次数(人次)

5. 经该团队诊治住院病人人次数(人次)

6. 该团队2018年上转病人人次数(人次)

7. 该团队2018年下转病人人次数(人次)

工作量

健康档案

8. 该团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数量(份)

健康教育

1) 开展健康教育次数(次)

预防接种

9. 该团队管理0-6岁儿童人数(人)

1) 为辖区内0-6岁儿童建立儿童预防接种档案(包括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的份数(份)

2) 对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进行检查整理的次数(次)

3) 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人数(人)

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4) 对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的次数(次)

5) 对新生儿进行满月健康管理的次数(次)

6) 对婴幼儿进行满月后随访服务(在婴幼儿3、6、8、12、18、24、30、36月龄时进行的随访)的次数(次)

7) 对4-6岁儿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包括随访、体格检查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和视力筛查、健康指导等)的次数(次)

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10. 该团队管理的孕产妇人数(人)

1) 为孕早期孕妇(孕13周前)进行产前检查的次数(次)

2) 为孕中期孕妇(孕16-24周)提供健康服务和指导的次数(次)

3) 为孕晚期孕妇(孕28-40周)提供健康服务和指导的次数(次)

4) 对产妇进行产后访视的次数(次)

5) 对产妇进行产后42天产后检查的次数(次)

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11. 该团队管理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数(人)

1) 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的次数(次)

高血压患者

12. 该团队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人数(人)

1) 为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的次数(次)

2) 为高血压患者进行体检的次数(次)

2型糖尿病患者

13. 该团队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人)

1) 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免费空腹血糖检测次数(次)

2) 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的次数(次)

3) 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体检的次数(次)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14. 该团队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人)

1) 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的次数(次)

2) 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体检的次数(次)

肺结核患者

15. 该团队管理的肺结核患者人数(人)

1) 为肺结核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的次数(次)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16. 该团队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中医体制辨识和中医药保健引导)的次数(次)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7. 该团队发现、登记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例数(例)

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18. 该团队报告的食源性疾病、引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等时间或线索的例数(例)

团队收入

19. 该团队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元)

20. 该团队从基本医疗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元)

21. 该团队获得的一般诊疗费(元)

22. 团队长的年收入(元)

区域内入户服务的主要交通方式

(可多选)

交通方式

平均时间(小时)

£汽车

£电动车

£自行车

£步行

第3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2-0025-02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契约式服务的形式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协调、可及性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倡导社区首诊,是改变医生坐诊模式、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重要途径[1]。2011年金山区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试点单位,通过家庭医生与居民签约,已经建立起了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契约式服务新格局,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健康管理服务,但在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过程中,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和瓶颈,现将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全科医生数量不足

朱泾社区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团队为依托、以居(村)委会为范围、以签约家庭为单位、以健康管理为内容的新型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后,对全科医生来说,工作量明显增加,投入的时间更多,凸显出社区全科医生数量的严重不足和人员缺乏。以朱泾社区目前的人口情况,现有户籍人口10.7万,按照1名全科医生签约2 500名服务对象的上限来计算,需要43名全科医生,而现在朱泾社区注册的全科医生仅23名。没有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制服务也就难以推开。

1.2 与居民签约困难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改变了过去“坐堂门诊”的做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但是“家庭医生制服务”这样一个新名词,新事物,广大社区居民目前还不能接受,他们还是停留在有病“看医生”的传统就医观念上。所以当全科医生与他们签约时,表现出不理解、不信任、不接受的态度,轻则婉言谢绝,重则拒之门外。另外家庭医生制服务又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益处,享受到多少优惠和方便,在他们心中至今还是个问号,尤其是与城镇居民的签约工作,更加困难。

1.3 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2008年朱泾社区成立了10个全科团队,每个团队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组成,按照居住区域划分责任片区的原则,对重点人群如80岁以上老人、离休干部、慢性病患者、孕产妇、残疾人等进行随访,每周到村卫生室半天开展医疗咨询、健康教育等工作,属于个体对群体的服务。而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一对一”的服务关系,通过发放联系卡、公布咨询电话、提供24 h全科、全程的主动上门服务和咨询指导服务的模式,引导居民有健康问题先找家庭医生,由家庭医生负责诊治或根据病情实施转诊,从而降低个人的医疗费用。但现在家庭医生大多是兼职,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再开展签约服务,大多数医生只能利用休息时间上门。在实施收支两条线、实行绩效工资的情况下,增加工作量没有相应的经费保证,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家庭医生的积极性难以持续发挥。

1.4 缺乏统一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

家庭医生制服务开展后,除了常规的门诊外,还增加了许多其他的服务内容,例如上门肌肉注射、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指导、社区康复、老年保健服务等。但这些新增的社区服务项目,既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安全措施,更没有一套量化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家庭医生的工作,例如社区高血压管理,不能仅仅以测压次数来进行工作量的考核,但短期内也难以用血压控制率来进行衡量,对服务的效果难以评估。

1.5 缺乏指导性文件

以家庭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必将是家庭医生制服务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区各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法不一,没有统一的服装、统一的交通工具、统一的联系卡、统一的出诊包等,签约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市、区卫生局也没有出台统一的操作手册和指导意见,使得社区全科医生难以在统一的平台上开展工作。签约初期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后续服务没有跟进,百姓没有真正享受到健康管理带来的益处。

1.6 宣传不到位影响签约的开展

2011年朱泾社区经过广泛的宣传,社区全科医生与居民共签约6 600户,2万余人。居民们认为,居然签约了,自己的健康就由医生负责,凡是有病全科医生就该上门看病。这样牵强附会的理解让家庭医生制服务走入了死胡同,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怀疑,不信任,使得签约更为困难。而家庭医生服务的内容是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内涵是对家庭的健康进行管理和服务,与现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较接近,通过防治结合、临床预防、个性化服务、重点人群管理等,从而提高社区群众的整体健康素质,这才是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责任所在。

2 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2.1 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

全科医学是目前最能体现新的医学模式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以人为中心,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以及其它人文科学知识为一体,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职能相结合,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中心、提供主动性、综合性、持续性基层医疗服务和健康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2],而全科医生正是提供这种医疗服务的践行者和新的医疗模式的展现者。一方面加快现有临床医生的全科培训,使之成为注册的全科医生,另一方面招聘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临床医生,到社区担任全科医生,逐渐增加全科医生的数量。再经过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全科医学各种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

2.2 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

在与居民签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居民较容易签约,主要是由于每个行政村均有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与居民非常熟悉,以乡村医生为桥梁连接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将使签约工作得开展更为顺利。但在城镇的居民委员会,因为缺少类似乡村医生这个中介,居民与社区家庭医生相对陌生,签约就很困难。如果能够组建一支“社区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乡村医生、居委会卫生干部、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退休医生组成。在与居民签约时起到宣传、发动、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每个居民委员会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成为家庭医生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主阵地,同时配备中医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担任家庭医生助手,用服务来赢得居民的信任。

2.3 资源整合、建立规范的服务流程

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不只是全科医生的事情,应当整合卫生资源,理顺服务流程,共同形成合力。建立由家庭医生和家庭医生助理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域内二级医疗机构当好家庭医生的技术支撑平台;完善双向转诊的各项制度,签约患者病情变化或加重,经家庭医生诊断确实需要转诊的,可直接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检查、住院;患者出院后由家庭医生进行出院访视和康复指导;由上级专家协助家庭医生建立服务规范和考核指标,通过共同努力,一起来守护居民的健康。

2.4 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增加政府投入

家庭医生制服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与国外家庭医生不同的是,我们的家庭医生承担了更多的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财政投入。卫生行政和财政部门也应出台相应政策,促使收入分配向一线的家庭医生倾斜,探索按照签约服务人数来支付家庭医生奖金的新模式。

家庭医生制度的构建是当前上海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至少可以达到以下3方面的作用:一是家庭医生成为医疗资源利用的守门人,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分级、梯度、有序诊疗机制;二是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由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对象提供全程健康管理,针对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三是家庭医生成为医保经费使用的人,在与社区居民建立较为固定的签约服务关系的基础上,将医保经费按照签约人头预付给家庭医生进行管理。这样即节省了医疗费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激发了家庭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薛锦花. 推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存在的困难与对策[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11): 125-126.

第4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文

关键词 全人群 家庭医生 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6-0022-03

Study on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for the whole crowd

LI Zhen-yu, YI Chun-tao, ZHU Li-zhen,

(Kangji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ABSTRACT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in the world has a long history of primary health care system. At present, China is still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Kangji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as the first batch of pilot units of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in Xuhui District, is carrying out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to the whole population.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enter’s human resources, it can not support the teams to carry out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lonely. The center, relying on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as the main body, and getting support from the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community nurses, other community health resources performs the signing contracts, establishing files, providing basic medical care, basic public health, referral, health advice, health assessment and a number of service commitments. In the experiment process, 40% of the population has been covered by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The reasonable service, on-demand referral, meeting the residents of family sickbed demand and health consultation requirement,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has obtained the initial effect. The bold attempt has been undertaken in the use of modern media family doctors and residents’ communication, service, chronic disease bidirectional management. A first step has taken in promotion of family doctor health management connotations, and health assessment for the contracted residents.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ervice and demand has been solved.

KEY WORDS the whole crowd;family doctor;service system

国际上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已有上百年历史,而国内家庭医生制度尚处在起步阶段。近几年来,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和推行全人群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中心建立了以全体全科医生为服务主体,公共卫生人员、社区护士、社区医疗资源为支撑团队的服务体系,实行居民签约、健康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健康管理等多项服务承诺。到2011年底签约居民已达40.0%,提升了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的内涵、为居民提供从生命孕育到生命终结的全过程服务,报告如下。

1 搭建家庭医生工作班子

1.1 充实家庭医生队伍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以前三年中心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为基数,居民的疾病谱和主要危险因素为变量,反复测算社区家庭医生需要数量。到目前为止,全社区已经配备30名全科家庭医生,每个家庭医生负责1 000名签约居民的健康管理任务,家庭医生采用上门服务和预约门诊相结合的方法为签约居民家庭成员提供连续、综合的卫生保健服务。目前已经签约1万多户,覆盖居民3万多人。未来2年内争取每位家庭医生负责2 000名居民的健康管理任务。

1.2 建立家庭医生工作站和配备家庭医生助理

在中心内部建立家庭医生工作站,作为家庭医生预约门诊的工作场所。站内还设置1~2名沟通能协调能力强,且具有心理学相关资质的专职护士作为家庭医生助理。家庭医生助理主要提供家庭医生门诊预约、日程安排、数据更新、热线咨询、安排出诊、联系转院、质控资料整理、活动通知、与社区志愿者和助老助医员联系,同时负责“家庭医生网站”、“家庭医生微博群”的管理和维护。

1.3 建立家庭医生支持团队

由预防科各条线负责人和公共卫生助理员组成,协助家庭医生开展健康管理,进行公共卫生专业技能培训,并协助家庭医生进行慢性病管理。

1.4 建立家庭医生顾问团

聘请社区内二、三级医院退休的专家教授担任家庭医生顾问团,家庭医生可以随时电话联系医学顾问,求解医疗中的疑难问题,取得老专家的帮助,提高了家庭医生诊疗水平。同时顾问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专业辅导,举办健康讲座,参加会诊查房,在家庭医生与居民之间起到沟通桥梁作用。

2 拓展家庭医生服务内容

2.1 方便居民签约

针对居民不同的需求,我们利用各种渠道方便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门诊集中签约是最常采用的方法,儿童保健门诊和慢性病关爱家园也是签约的场所,此外我们还采取电话预约签约,发动居委干部、助老员和助医员上门签约等,在签约的同时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卫生宣教,方便了居民签约,使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2.2 提供优先转诊服务

凡签约居民病情需要,家庭医生可以在社区通过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自助挂号机(转诊直通车)直接转诊;家庭医生支持团队也可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负责为签约居民提供出诊、会诊服务等。

2.3 开展健康咨询服务

签约时家庭医生会直接告知联系电话,居民可随时与签约医生联系,提出问题由家庭医生解答。家庭医生助理会通过微博或短信平台,及时向患者提供健康信息,或者提供转介服务。

2.4 落实居民健康管理

按需求分层次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按照徐汇区疾控中心慢性病关爱的分类原则,提供各种类型的慢性病关爱服务;而精神病、传染病、结核病及艾滋病高危人群管理等仍由团队公卫医生完成服务;流感、菌痢等门诊常见传染病由家庭医生完成访视;委托家庭医生助理一些季节性疾病信息或防治知识;建立病区家庭医生参与服务机制,病区医生通过跟随专家为签约对象提供细节关爱和团队关爱两种形式的慢性病关爱服务。

2.5 建立家庭医生工作网站

建立“家庭医生网站”,主要功能体现在几个方面:家庭医生信息公示、家庭医生助理与签约居民的实时沟通、签约居民网上医疗咨询、网上健康评估、网上化验结果查询、网上门诊预约、网上满意度测评、链接社区高血压网络管理平台、进行高血压自我管理。同时建立“家庭医生微博群”,实现医生与居民的直接互动服务。

2.6 进行签约居民健康评估

健康评估以门诊患者和签约居民为主,通过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对居民常见健康问题风险进行评估。健康评估内容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风险评估、IPSS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评估、老年人抑郁及焦虑状态评估、冠心病Framingham风险评估、糖尿病高危对象筛查评估、依托社区高血压网络管理平台进行高血压治疗及管理评估。每次评估只针对1项具体的健康问题,将调查资料直接录入信息化工作平台,在较短时间内得出风险评估的初步结论,并根据评估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和建议。同时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疾病的治疗及相关健康管理进行点评,将健康管理由单向转变为双向。

2.7 建立家庭医生联系制度

保证全体家庭医生每月至少下社区1次,内容归纳为四个一;一次健康教育讲座,一次对若干重点签约家庭(以有重点关爱对象为标准)的家访,一次中医下社区巡诊,一次在居委蹲点(宣传卫生政策、交流、签约)。每次下社区提供其中2项服务并进行专册记录。

2.8 听取签约居民意见

根据以上服务每3个月对签约居民进行一次基本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抽样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居民意向适时调整服务内容。

3 康健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成效与问题

3.1 康健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效果

本中心自5月底启动全人群家庭医生服务责任制以来,我们完成了家庭医生队伍的组建,第一阶段签约工作已经完成,完善了家庭医生工作机制,建立健康咨询服务热线,家庭医生电子管理平台已经启动,家庭医生网站已初步完成;大多数家庭医生开设了个人微博,健康评估已经开展,家庭医生顾问团也已经建立,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实现了本街道近40.0%的家庭与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满意度有明显提高,接受调查的所有居民都对家庭医生服务责任制的实行表示了认同;家庭病床建床数明显上升,门诊复诊率明显下降,通过转诊直通车按需转诊人次数也有了明显上升;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率等指标均有明显及稳步上升(表1)。

3.2 家庭医生制服务的问题和对策

在英国,社区居民均有资格在当地自由地选择1名家庭医生。每名家庭医生负责1 800~3 200个居民的医疗和预防任务,居民患病时首先到家庭医生处就诊,遇有疑难病或需要住院治疗的必须经家庭医生的介绍,才能转到专科医院或上一级医院继续治疗[1]。加拿大的家庭医生除提供一般门诊服务外,还提供慢性病管理、妇产科服务、儿童保健、精神心理治疗咨询和一些外科小手术等,70.0%的家庭医生还提供业余时间的电话咨询服务[2]。

在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全科家庭医生责任制度,对居民的健康进行科学管理,并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将居民在社区和上级医院就诊的医疗信息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3]。2010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不仅进行上门问诊,还负责转诊等工作并定时定点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4]。

然而截止2010年9月,上海在社区全科团队工作的全科医生仅为1 457人[5]。本中心符合资质的全科医生仅30人,其中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团队工作的全科医生仅10人,如果全面实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平均每位家庭医生要负责7 900位居民的健康管理任务,这肯定是难以胜任的。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在社区的医疗资源显得非常必要。

本中心基于人力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家庭医生第一阶段签约主要以居民需求为主,并逐步过渡到全体人群,同时将“社区居家护理”与“全人群健康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家庭医生服务的内涵和范围,实现从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关爱服务。建立全人群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对于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中心人力资源紧张与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Kopersk M.The state of primary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lessons for primary care groups in the United Kingdom[J].Brit J Gen Pract,2000,50(453):3l9-322.

[2] WHO/WONCA. The 1994 working paper of the WHO/WONCA―Making medical practice and medical education more relevant to people’s needs: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amily doctors[M].Geneva:WHO,1994:1-48.

[3] 胡彬,郑西川. 临床路径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中国数字医学,2O10,5(4):13-14.

[4] 鲍勇. 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研究[J]. 社区卫生保健,2011,10(1):1-5.

第5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文

2017年5月19日为第七个世界家庭医生日,xx县xx卫生院在xx村举办主题为“我与家庭医生有个约定”的宣传活动及家庭医生集中签约仪式。在签约前,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对签约对象讲解签约含义,除了能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15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还能享受到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优先提供上级医院专家诊疗服务和转诊服务等。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个家庭医生,从春夏到秋冬,从新生到暮年,携手相伴,家庭医生团队为您管理健康。期间,在签约后举办了一期健康教育讲座。

xx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支撑,通过签约的方式,促使具备家庭医生条件的全科(临床)医生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过程的维护,为签约家庭和个人提供安全、方便、有效、连续、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此项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要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要通过签约服务,把首诊落实在基层。因此要充分认识签约服务的重要意义。

第6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家庭医生 全科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15-02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已经从网络布点、硬件建设,逐步过渡到内涵建设阶段[1]。为了使全科医生真正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上海市从2010年起在全市10个区县进行了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试点工作。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团队为依托,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自愿签约服务的形式,为签约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在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工作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遇到了一些难点问题,报告如下。

1 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实践

1.1 建立约定关系

签约是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前提。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一改传统的看医生就医模式,通过自愿签约建立相对固定的医患关系,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健康管理服务,做到常见病、多发病首诊在社区,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为此我们积极动员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一是在每个居民楼张贴统一的家庭医生介绍;二是在已经举办的各种健康俱乐部中进行推广;三是与居委合作,家庭医生直接到有需要的居民家中进行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每个签约居民发放联系卡,公开热线电话,随时提供咨询服务。

1.2 开展预约服务

签约居民通过热线电话预约门诊,并按照约定时间前去就诊,可减少看病就医过程中不必要的奔波和等候时间,形成合理有序的就诊方式,也方便签约居民合理安排个人的生活和工作。

1.3 实行社区首诊

签约家庭成员在遇到健康保健问题时,可随时与家庭医生取得联系。家庭医生通过预约门诊、上门服务、建立家庭病床等方式为签约家庭成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引导患者在社区首诊。

1.4 开通双向转诊

宝山区已在辖区内建立了4个医疗联合体,每个联合体由一家三级医院、一家二级医院和数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家庭医生可根据病情为签约居民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在联合体内预约专家门诊、特殊检查及预约住院床位等;与此同时,上级医院会将转诊患者的就诊信息通过卫生信息平台及时通知家庭医生,便于家庭医生提供延伸服务。

1.5 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

对于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定期安排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上门指导服务。

2 中心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现状

吴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试点以来,共建立了7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每个家庭医生工作室由全科医生、公卫医生、社区护士等组成,服务范围覆盖了整个辖区。

7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共签约居民6 403户,签约人口15 988人,签约覆盖率达到15.4%。其中签约老人占辖区老年人总数的20.7%,签约高血压患者占高血压总数的38.2%,签约糖尿病患者占社区糖尿病总数的31.8%。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孤老和行动不便等弱势人群是家庭医生签约的主要对象。

签约1年来,家庭医生共提供预约诊疗12 033人次,双向转诊7 361人次,接待各类健康咨询11 727人次,举办各类健康讲座447次,受益居民达到9 247人次,新建家床223张。签约居民服务利用率达到54.5%。

3 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3.1 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家庭医生数量不足

根据上海市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试点工作的要求,每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为2 000?2 500人,按照这个标准,中心需要家庭医生40人,而目前全科医生仅有30人。如果按照全人群服务1 : 1 000?2 000计算,家庭医生的缺口更加明显。家庭医生除了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要承担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家庭医生绝对数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完善与发展。余澐等[2]建议,在我国选择管理成本较低、服务效果好的服务利用人群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较为合理。

3.2 家庭医生的全科医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社区从事全科医学专业的医务人员大多是经过中、短期培训后,由原来的专科医生转岗为全科医生,因此无论在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上都存在先天不足,加上全科医生在继续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机制保证,因此如何提高家庭医生的全科医学水平迫在眉睫。

近年来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了一批全科医学人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科医生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全科医学是临床二级学科,涉及医疗、预防、伦理、心理、卫生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发展不可能脱离其他专科而生存[3],因此丁静等[4]建议在综合性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或全科医学教研室,这样既有利于全科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家庭医生全科医学水平的持续提高,从基层实际工作的角度看,我们也认为非常必要。

3.3 社区居民的认知度和认同感需进一步提高

全科医学在国外已有7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引进全科医学理论,至今只有不到30年的时间,全科医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蒋祎[5]认为,在我国所有到二、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近50.0%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而人群中80.0%?90.0%的健康问题可以由全科医生来解决,这与全科医学发展水平较高的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数字是相吻合的。因此在我国,一方面需要加强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全科医师的培训,另一方面应该提高大众对家庭医生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培养科学合理的就医习惯,提高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促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4 保障与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在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绩效考核等评价机制方面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和办法,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建设、人员编制、医保支付方式等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都是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基础,这些都是今后改革和实践中需要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梁鸿. 家庭医生责任制在我国的进程[N].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2-2-9(4).

[2] 余澐, 张天晔, 刘红炜, 等. 上海市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10): 7-11.

[3] 线福华, 路孝琴, 吕兆丰.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8): 2498-2501.

[4] 丁静, 黄凯. 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4): 1140-1141.

第7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文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诊疗流程不再是单纯看病,而是接受医护团队的健康管理,当次诊疗结束后,要视情况与就诊患者预约下一次复诊时间。当患者前来中心就诊的时候,患者不再是被随机分配就诊,而是出示预约就诊单,挂号人员为其分诊,并指引患者前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心测量血压,测量血压后为其分诊至签约医生处进行候诊。

如果患者是第一次前来中心就诊,那么患者需要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完善相关信息,医务人员为其做一次健康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视力,身高,体重,腰围等。完善相关信息后,医务人员会与其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发放家庭医生卡片、卡包、相关宣传资料,并分诊至签约医生处进行候诊。

老年体检也是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心承担。患者在签约的家庭医生处开具老年体检申请单,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心进行相关物理体检,体检后分诊患者至家庭医生签约回访中心由医生为其心肺听诊,测量足背动脉以及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

细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后,就诊患者纷纷表示前来就诊更顺畅,下次就诊更方便,服务内容更全面。

第8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文

关键词:家庭医生;服务认知;工作情况;工作负荷;培训需求;职业满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95-03

我国的家庭医生式服务不完全像国外的“家庭医生”,是指居民/家庭自愿与社区医生服团队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就会得到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海南省2014年开始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海南省家庭医生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和职业满意度情况,并探讨改善职业满意度的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6年9―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海南省已经开始试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抽取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院,对其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课题组自主设计了专门针对医务人员的问卷,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评估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6份,经问卷质量控制筛检去掉1份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7%,问卷有效率为97%。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认知、职业满意度。

3.质量控制。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数据录入阶段实行4人录入,逻辑查错。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然后专人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布的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

二、研究Y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家庭医生以男性为主,占73%;服务的医院级别以社区为主,占92%;学历以高中或中专为主,占47%;平均收入大概在3 000~5 000元范围内,占47%;执业类型以护士为主,占42%;从事工作年限一般在五年以上,占71%。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主要有全科医生、全科护士,防保人员,有些有中医医生、内科医生;大的海口市公立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基本上有内、外、妇、儿科等专科医生,海南省社区一般以护士为主,主要打针、看病、卖药。

2.对家庭医生服务认知情况。90%的医务人员听说过家庭医生式服务,但是还是有10%的医务人员没有听说过家庭医生式服务;医务人员中的63%人为居民提供过家庭服务;86%的人愿意与社区居民签署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了解海南省家庭医生服务的相关政策的医务人员有122人,占69%,比较了解的有57人,占32%,但还是有31%的医务人员表示很少了解;68%表示知道其他省市家庭医生服务的实行情况,32%表示不知道;44%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服务的前景比较广阔,49%的医务人员表示一般广阔,还有7%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服务的前景不广阔;51%的医务人员认为海南省推广家庭医生服务很有必要,42%持中立态度,剩下7%的医务人员认为在海南省推广家庭医生服务没必要;73%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的出现符合海南的现状,但27%认为不符合;34%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家庭医生的,59%是通过医院宣传,7%是通过病人的询问了解到的;62%的医生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有利于开展居民健康管理,降低医疗费用和分级诊疗秩序的建立,可以合理分流患者;94%的医生认为家庭医生服务对居民健康有帮助;94%的医生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服务提供情况。海南省家庭医生主要的服务内容:诊疗、体检、为居民建立的家庭电子档案(但是好多仅记录签约记录,没有后续看病的记录)、健康教育(有些仅限于宣传栏及对60岁以上重点人群在上门随访时或是体检宣传)、重点人群上门随访、宣传,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好多医生反映健康人群没有诊疗需求,就连定期电话随访都会被居民视为骚扰。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之后与实施之前相比,在社区卫生服务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上,25%的医生认为发生了明显变化,45%的医生认为感觉不明显;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费用,34%的医生认为按人头支付(家庭医生的收入按服务所覆盖的人口数以一定标准计算,并按规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比较合理,19%的认为按薪酬支付(医生每年每周工作固定时间,每月领取固定报酬)比较合理,42%的医生认为按项目付费(按医生提供的服务类型和单元支付一定费用,例如免疫、咨询和处方)比较合理。

4.工作负荷。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比较正常,61%的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小于或等于8小时,92%的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小于11个小时。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有57%的医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较大。60岁以上居民体检及慢性病患者随访任务重,电脑录入工作量大。以海南省昌江县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他们服务的常住人口有31 536人,而该机构有全科医生职称的医务人员只有3人,其中有1名管理人员,实际上可以合格的家庭医生只有2人,如果全部人数签约,每个家庭医生需要服务人数为15 768人。据医院相关人员介绍,由于家庭医生人才的极度缺乏,医疗保险并未对其多出来的工作量提供经费补偿,家庭医生的签约活动多数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缺乏主动性。压力的来源主要是职业风险高、工作强度大以及医患关系紧张。

5.培训需求。35%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否满足工作的需要,52%的认为能满足工作需要,但略显底气不足,但还是有6%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对医生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71%的医务人员认为进行家庭医生培训是为了能更好地为病人排忧解难;71%的医务人员表示没有参加过家庭医生的培训,说明政府对此安排根本不到位;对参加培训,医务人员期望的时间为:25%认为1个月比较合适,10%希望是两个月,23%认为3个月比较好,33%则期望是3个月以上,说明大家对培训还是比较需要的;71%的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更为重要,这体现了医务人员比较看重自己的能力提高,而不是理论;认为临床医学基础教育,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41%的医务人员认为目前您所服务的医疗机构安排的家庭医生培训合理,但16%的医务人员认为不合理,还有35%的人表示不清楚。

6.职业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与家庭医生的职业满意度息息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0.3%的社区医务人员对目前的各方面状况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和一般的为15%和46.6%,不满意的社区医务人员的比例占28.1%,可见家庭医生职业满意度不高。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医务人员对现状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内容太多、工作时间长、医疗保险又没有按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头进行付费,纯属义务劳动,由于家庭医生的严重不足,导致他们要做的工作量是从前的好几倍,工作压力大且收入低;职业发展机会少、晋升机会少。

三、相关讨论

1.居民不理解,签约阻力大。海南各级政府,媒体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不够,居民对家庭医生知晓率低,大部分居民并不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导致医疗签约工作开展压力大;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不理解也是家庭医生下乡签约是的阻力。有些居民感觉就算检查出有病了也没钱治病,他们更需要治病的药品或报销医疗费用,海南门诊医疗费是不报销的。

2.资源不足。全科医学人才不足,海南省2015年,海南全科医生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离中国2020年每万城乡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的要求还有一半距离。由于各方面的不重视,就业难就业差,生源缺乏,全科医生在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停招多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缺乏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晋升难、医生收入低,医生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职业满意度低,社区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才,全科医生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同时,缺乏医疗设备,缺乏药品。很多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因为资金问题,投入的医疗设备少,很多检查治疗不能做,基层好多药物都没有,导致居民看病不方便,社区医院没法满足居民真正需要的基础医疗和康复治疗需求。

3.服务功能不全、工作压力大,职业满意度低。目前海口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私营,海南省大部分地区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由于家庭医生的严重缺乏,导致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不全,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只有做过家庭健康评估、个性规划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一般疾病的诊疗和预防、公卫服务等。康复指导由于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设备和人员的限制开展得比较少,健康宣传教育也主要局限于发传单、出黑板报、做宣传栏等方面。尽管如此,家庭医生人手少,工作内容繁杂,一人兼多职,倍感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职业满意度低。

四、建议

1.多渠道、全方位加强家庭医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对家庭医生实行“5+3”的培养模式,经过五年的临床医学本科学习毕业后,根据需要申请报考,完成三年的全科医生规培(含综合医院的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培训),全科t生资格考试合格者方可执业。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不仅要提高医疗知识和技术,还需要提高沟通技巧和服务技巧,做好居民的健康守护者。鼓励家庭医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相应技能的学习,如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等执业资格,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强制要求大医院医师每年有一定时间下基层、或是晋升职称、职务时必须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经历,鼓励在职、退休医生开诊所,规范诊所管理,居民在诊所看病,医保也要报销相关医疗费用,与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视同仁。加强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子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基层首诊吸引力。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提高管理能力。

2.签约到具体医生,做实家庭医生激励制度。签约到具体医生,加强服务责任心,做实家庭医生激励制度,医保按人头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可参照上海市的做法,每月支付家庭医生所在基层 卫生机构10元/签约人数。做实家庭医生激励制度,将家庭医生的收人与他们提供的签约服务的数量、质量挂钩,确实奖励表现好的医生,惩罚差的医生,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的积极性,每年将考核结果公布在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中,让居民一目了然,可以增加好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限额,减少差的医生的签约服务量。建立独立的全科专业职称评定体系,区别于专科医生的职称评定,与全科医生的工作相联系,在职称晋升上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增加高级职称的比例,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增强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留住全科医生服务基层。

参考文献:

[1] 解读《“十三五”全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EB/OL].中国政府网,2017-01-05.

[2] 鲍勇,梁颖,张安.上海市不同地区医生对家庭医生资质的认知分析(续完)[J].中华全科医学,2013,(6):831-836.

[3] 王彤,赵岩,金光辉,等.北京市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现况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28):513-516.

[4] 谢春艳,胡善联,何江江,等.对家庭医生工作进行现场观察后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5,(1):592-594.

第9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文

关键词 家庭医生 服务模式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0-0018-03

目前徐汇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采取的模式主要分3种,依托中心门诊的服务模式(简称模式1),以居委为依托划块管理的户籍制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简称模式2)、以卫生服务站为依托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简称模式3)[1-3]。为评价不同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的服务效率、管理效率、服务效益,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徐汇区三种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抽样一个中心,按年龄和职称配对,每个中心随机抽取5个家庭医生为一个样本组。

模式1:5名医生平均年龄(35.56±6.23)岁,管理高血压患者病人724人、糖尿病患者病人248人。模式2:5名医生平均年龄(34.74±5.86)岁,管理高血压患者病人956人、糖尿病患者病人317人。模式3:5名医生平均年龄(36.27±6.01)岁,管理高血压患者病人815人、糖尿病患者病人283人。各组家庭医生和管理对象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1)家庭医生服务模式1

中心门诊全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服务的队伍,以门诊服务为主,上门服务为辅。中心预防科公共卫生医生、护士、家庭医生助理和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队伍组成家庭医生协作组,配合门诊全科医生共同完成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家庭医生服务模式2

全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队伍,每名医生负责一个居委,和团队公共卫生人员、护士及家庭医生助理、社区志愿者共同完成片区的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家庭医生服务模式3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组成家庭医生队伍,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每2~3名医生负责4~5个居委,和团队公共卫生人员、护士及家庭医生助理、社区志愿者共同完成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2.2 服务效率和效益分析

搜集各中心2011年1-12月的财务和统计报表,按不同模式统计服务效率、管理效率、服务效益。

在不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中随机抽取500名签约居民,进行居民满意度、最近1年内就医情况、慢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慢病防治知识问卷参照《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共10道题目,答对8题及以上为试卷合格。采用SPSS l6.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模式工作效率比较

以家庭医生的月均门诊、出诊、慢性病管理次数为工作效率比较指标,模式1组月均门诊人次数最高,模式2组慢病管理月均人次数数最高。

2.2 不同家庭医生模式慢病管理效果比较

模式2的高血压、糖尿病的访视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均好于其他两组,家庭医生管理对象的签约率要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家庭医生模式社会效益比较

采用模式2的签约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满意率,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家庭医生就诊率、门诊预约成功率均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3]。本研究结果显示,以门诊为主的家庭医生模式门诊量最高,公共卫生数服务量最少,他的重心在基本医疗服务;以卫生服务站为依托的团队模式,他的工作重心在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相对薄弱;以户籍制医生为依托的模式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者比较均衡,强调了以基本医疗为切入口,突显临床预防和方便快捷的服务优势。在卫生投入相同的条件下,采用户籍制管理的家庭医生模式相对教好,体现了防治结合,适应生理-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实现以签约为纽带的健康管理服务[4]。家庭医生深入社区,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的方式,患者不用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卫生保健服务。此模式下的家庭医生更为居民熟悉和信任,因此满意度、复诊率也较高。该模式下的家庭医生能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由于家庭医生制服务刚刚起步,所以这次调查的家庭医生人数较少,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继续观察,以探索一种更为适宜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克明, 朱兰, 王剑波, 等. 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卫生资源, 2012, 15(3): 184-186.

[2]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社区健康管理的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发展战略与策略[J]. 上海医药, 2012, 33(12): 12-16.

[3] Fitzpatrick JJ. Building community: developing skills for interprofessional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and relationship-centered care [J]. J Nurse Midwifery, 1998, 43(1):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