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山水风光的古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第1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针对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强调记忆与默写,忽视整体感知、情感体验和人文内涵的挖掘的现状,提出了注重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爱国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爱国教育

1审美教育

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自觉养成和锻炼发现美的能力。关注并挖掘古典诗歌中的美学成分,使学生充分感知其中醇厚的美学气息,使古诗教学成为审美教育的一块芳草地。第一,自然美。古诗词中具有大量自然景物的佳作,特别是山水诗是用诗的语言组建的自然风景画,它是画面斑斓的语言艺术,给人以美的感觉,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展开了一幅春天的画卷,带来了春光之美。第二,生活美。田园诗大多是描绘农家风光和田间生活的,它的情感基调一般是欢快的、温馨的、朴实的。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在当今网络化、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感悟古人和谐的生活画面更具教育意义。第三,哲理美。这类诗重在明理,通过一件事、一处景触发作者哲理的思索,从而道出一个千古不破的真理。如《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巧妙地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及换位思考的道理。《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提示着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往往会遇到扑朔迷离,出路何在的困惑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第四,文字美。语言的高度凝练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涵特征,关键字的使用是不少古诗的点睛之笔。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并没有直接对花草山水描写,而是通过“红”和“绿”两个字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迷人醉人。

2情感教育

诗词是古人抒感,表达理想的平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中的情感教育是学生去除浮躁、感受宁静,认知生命价值、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第一,亲情教育。感恩父母是人性的基本情感,在教授《游子吟》这首诗时,可以借助多媒体配乐播放,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领悟了诗人的情感。学生入诗境,动真情,想到母亲的辛苦与操劳。第二,友情教育。孔子也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是送别还是相遇,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交情。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这些诗词表现了诗人和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或是对远行者的慰藉、或是对相隔万里的朋友间真情问候、亦或是老友相遇时的人生感慨。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普遍情感缺失的情况下,友情的教育弥足珍贵。第三,乡情教育。乡情流淌在古诗中是一种对家乡永恒的依恋,古人由于交通的不便、路途的遥远,长期在外无法与亲人相见,思乡之情往往油然而生。如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

3爱国教育

拿破仑曾说过,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仅是作者的情怀以及思想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第一,保家卫国教育。在学习《十月十四日风雨大作》、《示儿》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被外族占领的中原领土,热切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的爱国情怀是何等执着、强烈、真挚。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展现出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第二,热爱国家教育。古诗词中有不少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应挖掘其中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中表现的祖国山河的壮美,并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如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方面描写了自然风光的雄伟,另一方面叶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小结

小学古诗词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自然的欣赏、人文情感的丰富和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4-9.

[2]施丽.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5,(8):81-83.

[3]张敏.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2,(3):76-77.

[4]李生明.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青海教育,2014,(9):51.

[5]姚忠保.古典诗词中爱国主义主题思想的教育研究[J].语文建设,2014,(8):10-11.

第2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一、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工作的辅助操作

古诗的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把抽象的文字内容具象化,然后在配合上与诗词环境气氛相一致的音乐,更加能够将诗歌当中的韵味和节奏表现出来,这样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共同结合,能够让学生感觉自己处在一个真实的环境当中,在“真实”的环境当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会更加的生动,更加的容易。像《望洞庭》,表现的是一种清幽的洞庭夜景,晴朗的秋夜,皎洁的秋月,平静的秋水,诗人在这样一个清秋月夜来到洞庭湖边,而水面正是无风的光景,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安静祥和的景象。将这些画面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出来,仿佛学生就站在这洞庭湖边,看着眼前的洞庭湖面,远处的苍翠君山,就能够像作者一般感觉自己漂浮在这洞庭湖面,就像是一只小小的青螺。

在古诗的教学当中,特别是山水景物诗词的教学活动当中,老师能够通过翻飞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意蕴。

二、创设意境法应用在古诗教学工作当中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当中,借景抒情的诗词非常的普遍,作者往往会跟随自己内心的情感来看待这个世界,通过诗中表达的意境将自己内心当中的感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具体可见的景物其实是自己内心抽象情感的化身,用高超的艺术手段让景与情能够高度的融合。

创设意境法指的就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将古诗当中各个不同的意向展示出来,把学生带入到和诗人相同的环境氛围当中。简单的说就是老师重现古诗当中的意境,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诗人内在的情感,并且依靠自身的想象力与联想的水平强化学生对古诗当中的审美情趣的体验。

三、在古诗的教学活动当中使用迁移比较法

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迁移比较法分成两种类型,分别是同类类比和异类类比。使用同类类比就是把题材和风格都十分相近的古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研究,比如可以根据题材将刘禹锡的《望洞庭》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进行对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作者被贬途中所做,但是这样一首小小的山水诗当中,并没有将作者落寞悲凉的心情表现出来,表达的反而是作者浪漫的思想情感,短短的几句话,就将作者荡气回肠的浩瀚气魄,高旷清超的情操趣味表现的一览无遗。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的是作者面对浩渺的洞庭湖畔,用临渊羡鱼的例子委婉的表达了希望能够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希望得到援引,但是为了保持一点自己的身份,才写的那么的曲折。这首诗和刘禹锡的那首诗虽然同样都是望洞庭有感,但是前者豪迈大气,后者则是委婉含蓄,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通过同类对比的方法,不但能够将学生的学习面拓宽,还能够让学生对诗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开展古诗教学的活动

在我国的古诗作品当中,最主要的一种感情就是抒情,在学习抒情诗的时候,先要将这首诗当中的感情基调确定下来,然后再通过感受诗人的内心去了解诗人丰富的感情。所以说在开展古诗词的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先对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在了解了作者的身平之后,更加能够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通过诗人的各种经历去揣摩作者内心的想法。

老师在讲解《望洞庭》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讲解作者写作这首诗时正是被贬南荒路过洞庭之时。作者一生的仕途并不是十分的平顺,在诗歌当中善于托物言志,寓情于景。而作者自身的性格刚正,虽然仕途当中多有舛运,但是作者从来没有感到绝望,有着强烈的战斗意识。这首山水诗,在静谧空灵的环境当中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进行良好的融合,他的诗中没有颓废之气,而是始终洋溢着开朗高阔的情感。

五、留有想象的空间

在素质化的教育之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的。尤其在诗词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不能够像传统的教学形式一样,把所有的内容都钴胺素给学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发扬半虚半实的风格,讲一半留一半,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味。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当中,并不是把什么都讲的清清楚楚才是完整的,有时候完全的说明白反而什么都没有了。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当,留白是一项艺术,尤其在讲求意境的古诗词教学过程当中,这样留白的思考更是显得非常的重要。

第3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法研究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的数量在课本中占据的比例也更加突出,而在诗词题材上,即景抒情诗在不同阶段课文中所占比例都是最多。

教师节前,主席在北师大视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可是近日,部分省市小学一年级语文新版课本中古诗集体“退役”――删除了旧版本中《画》《草》《登鹳雀楼》等全部8首古诗。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的新版课本却增加了比重,并表示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8篇增加到22篇。同是古典诗词,同是小学课本,命运却如此迥然不同,这不能不引起一番热议与思考。

我们都是从古典诗词的滋养中一路走来,时隔23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小学一年级背诵《锄禾》《画》《静夜思》《春晓》《草》等古诗的场景。那时,正处在换牙时期的我站在讲台上面向全班同学,字正腔圆地领读这些美丽的古诗,当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诗句从我们充满稚气的声音里连绵起伏并回荡在校园时,那种感觉是多么美妙绝伦!

一、美感的体验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这就让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虽然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古诗的意思,却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孩子们身上的“诗性”。而且,课本中的古诗词都配有画,基本上是一诗一画,能让小朋友从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充分体会诗画一体的美感,并能从画面美进而感受意境美。

我小学时学习的古诗《画》――“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不仅语言简单明了,容易背诵,还配了漂亮的山水花鸟画。一背这首诗就想到那幅画,一看到那幅画或相似的画、场景便脱口而出那首诗,这便是美的力量,让你能情不自禁地成为古诗的“俘虏”。而在这过程中,语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我的作文一直在班上甚至全年级名列前茅,跟我熟读古诗不无关系。

二、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小学应该一直注重古诗教育,注重“经典诵读”,打造“诗意校园”,每到一个节日便发放相关诗词给学生诵读,让学生们时时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收效良好。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4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一、有层次的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仅凭分析理解是体味不到的,要突出“读”,要在读中感悟。多读古诗词,能够使学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境界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多读古诗词能够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当然,“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要有个渐进的朗读层次。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学生在读准字音后,划分诗的节奏。节奏的划分除依据几言有一定的标准外,最主要的是根据内容而定,不能读破音。此外还要根据语速的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根据诗人情感表达的强弱而定。表现喜悦、欢快、高昂或愤怒、紧张和惊惧等情绪时,朗读节奏较快;表现深沉、痛苦和思念等情绪时,朗读节奏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交代、描写等,朗读时保持中等速度。

要读好一首诗还要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宣泄情感。古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达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古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是音义的完美结合,他的韵律不仅表现了诗中的情感,还曲折地传达着情绪的变化。学生在阅读时,可先确定韵脚的位置,再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韵律。

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理解一首诗,不是简单地疏通文字,理解诗意,最主要的是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首先要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初中生学习诗歌涉及的种类不多,最明显的应该是诗歌内容的分类。诗歌按照内容可分为:抒怀诗、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如杜甫的《望岳》就把自己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志向与雄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初中教材中的边塞诗以盛唐时期的为主,风格豪迈奔放,展现时代风貌。如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风光的壮美苍凉,写出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及戍边将士的爱国之情。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有时这种感情的表达比较含蓄,学生需用心体会才能领悟。如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以“落红”自喻,表达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怀。咏物诗则往往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或借古讽今等。咏怀诗即事抒怀,要读懂这类事,就要先了解诗人写了什么事,然后体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其次,要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有所了解。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应,诗歌也不例外。诗歌的创作与诗人本身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及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要想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应在分析作品之前,先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做到“知人论世”。如在学《杜甫诗三首》时,先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及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就不难把握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了。

最后要看诗题和寻找诗眼。很多诗看了题目后,就能大致了解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了。如《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可以抓住“喜”字来分析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看完诗题后,找准诗眼。古人云:“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眼,可以是一句诗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抓住诗眼,可以弄清感情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要有效地找到诗眼,我们先要把握好全诗的感情基调。一首诗的感情基调就是它主要体现的精神,可分为“喜调”和“悲调”。找诗眼,是“喜调”的就在属于喜调的句子中找,反之则在悲调的句子中找。很多诗的诗眼在一首诗的末句,这就是常说的“卒章显志”。

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谓字字珠玑。诗人在行文中注重锤炼字句。学生要欣赏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就要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名句或是极富表现力的妙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僧敲月下门”之“敲”,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又如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诗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写得勃勃生机。同时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

第5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儿童积累;促进策略

在大语文环境建设中,人人都在思考学生的课外阅读,都在思考着学生课外阅读的践行,且相当多的人感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不是很高,学生积累的也不怎么丰富。自从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命题见诸报端后,笔者也产生了主题阅读促进儿童积累的相关

思考。

一、促进儿童积累课外阅读可赖于文本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不仅仅是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也是对中、低年级学生的要求。小学生要进行比较广泛的阅读,就是低年级学生也是一样,目的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让低年级学生去读些什么?从相关意义上讲,应当与教材所入选的内容相当。纵观苏教版小学低年级教材,都以儿歌、寓言、童话居多,这比较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从相关意义上说,让低年级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积累,不可超越这样的范围。应当说,新课程标识缘湍昙堆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比较明确且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譬如,低年级学生学习了比较浅显的寓言和童话之后,再给他们提供难易适当的童话,让他们去阅读,不仅仅能够吊起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胃口,还可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进行阅读的能力,获取比较理想的促进效果。学生们去阅读《豆瓣的旅行》《小蝌蚪找妈妈》等童话作品,是那样的充满着洋洋喜气。如学生阅读着《豆瓣的旅行》至少也从豆瓣的旅行中获取到咀嚼食物的意识,虽然不能说出某些食物营养方面的道理,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坚信的,学生能比较肤浅地知道,进食需要细嚼慢咽。

二、促进儿童积累之课外阅读可赖于语言

低年级学生所接触到的语言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低年级学生所读的语言文字也多是喜闻乐见的。孩子们的喜闻乐见最为主要的体现,儿歌的朗朗上口,叙事性文本也多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去行文,去安排故事情节。尤以相关的动物、植物等非人物或非生命的东西进行着活泼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虽然低年级学生对拟人化的童话在体裁作用上还不是很理解,但对它们仍然十分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低年级学生的主题性阅读,我们既不能去好高骛远,也不要去拔苗助长。在相关低年级学生的主题性阅读中,人们过多思考学生精神意义上的成长,多在相关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上做文章。这样的思考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有失偏颇的。笔者以为,低年级学生的主题性阅读,还应当以朗朗上口的语言为重。在平时,人们都看到相关的古诗,虽然仅是相关田园景色的描写,但那些则是让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品力作。低年级学生就似和尚念经,但只要不断地去念,也是极具其意义的。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告诉人们:学生阅读丰富了,一些语言,孩子们就算还不懂任何意义也能不自觉地利用起来,就像孩子们看相关的外国影视片那样,一些外国人就这样在相互之间的交往比较有趣地进行对话。

三、促进儿童积累之课外阅读可赖于主题

也许人们会这样去思考,谈起读物之主题,不就是人们为人为事的精神和品质?离开了这样的底线,何谈其主题?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只是天真无邪、幼稚无知的孩子,对其提出相关的人格和精神还为时过早。如同相关德育教育专家不提倡对小学生进行见义勇为的教育一样。所以,人们需要选择相关的充满正能量的主题,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去阅读但不一定就需要选择那些革命英雄主义主题的作品。所以,在让低年级学生进行相关的主题阅读中,笔者力求做到选择合理的主题作品。如古诗多选那样描写山水景物的古诗,多选那些田园风光的古诗,多选那些孩童玩乐嬉戏的古诗。在古诗词中,有不少古诗词,围绕一个物象,就有好多的诗篇。如围绕田园风光就有不少的古人进行诗词描写;围绕田园风光,一位作家就写出好多诗章。这些古诗虽然不及那些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古诗,但可以增进低年级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世外美丽风光的无限热爱,其实也是在奠定孩子未来热爱美好自然的基础。又如选取比较短小精悍的童话古诗,童话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并非就是如何的深刻,但也是相当丰富的。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从低年级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师需要思考的比较广泛。我们不能因孩子还小,就等闲视之,甚至是某些意义上的漠不关心。

参考文献:

[1]王世英.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第6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 类别 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目,分值为8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类题目很不容易把握,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缺乏鉴赏的技巧,读不懂其中的意蕴,不能领悟作者的情感。

要读懂古诗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古典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可分为很多类型 ,我们可以借助类型知识来把握诗歌的题材,从而确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熟悉了诗歌的这些知识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

1.咏物诗

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草虫鱼都是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往往借此表达情感,抒写自己的志向。咏物诗一般有三个特点:①题目有“咏”字②意象主要有“柳”“竹”“松”“梅”等③手法多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鉴赏这类诗歌应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透过所咏之物把握诗人的情感,做到“不即不离”。

2.边塞诗

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报国,思念家乡等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这类诗歌的主要意象有:边塞、大漠、长城、楼兰等。例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意象有:雪山、孤城、玉门关、楼兰,找出这些意象再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出该诗的思想感情为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送别诗

这类诗歌主要抒发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坦陈心志的送告白。这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柳、长短亭、南浦、灞桥等。且题目中有“送”、“赠”、“别”等字眼。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激励和劝勉。

4.思乡诗

封建社会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抱负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这一去山高水阔不知何时才能回家,敏感的诗人身处他乡无处不起故园情。这类诗歌的标志性特征是〔1〕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念亲,日暮思归。〔2〕托物意象:明月、大雁、杨柳等。〔3〕因梦寄情: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4〕触景生情:如“何事因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5.怀古诗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感叹,揭批统治者昏庸荒,以此借古讽今。怀古诗常用意象有“六朝”“金陵”“赤壁”“秦淮”等和历史相关的名城、事件或人物。常用对比、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等手法。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身临古赤壁追忆周瑜抒发自己被贬有才无处施展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今昔不同的景色,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6. 山水田园诗

第7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78-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足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利用经典古诗文教学渗透德育,应是有效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挖掘经典古诗文中的品德因素

笔者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感受,再对语文教材中选用的经典古诗文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古诗文中蕴藏着大量的品德资源,如团结友爱、高尚情操、人生感悟等“活水”,如灵活运用,能有效地在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之产生实效。如教学《游子吟》一课时,笔者在学生们熟读成诵、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深切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游子情感的真挚。笔者借此情境让学生回顾平时母亲如何对自己,提出问题:“我们该怎么感谢母亲?”学生有的说为母亲洗脚、捶背,有的说为母亲背诵歌颂母亲的名言,有的说为母亲唱《游子吟》。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言佳句激励学生,适时把握,给学生以点拨,让其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突出伟大的民族气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蕴含着崇高的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博大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政治抱负,均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

二、把经典古诗文融于综合实践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靠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是有局限性的。为此教师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悟。例如,我校开展了“家乡风物配古诗”的活动,让学生从古诗描写的情境中寻找与家乡类似的风光美景,同时也可针对家乡的某一风景、事物、传说等来配古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百丈飞瀑,贺知章的《咏柳》――花木之乡的河边垂柳等。通过家乡风物古诗配对活动,既能让学生理解古诗,提高应用古诗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移情于家乡的山水风光,激发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另外学校还开展了古诗故事会。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学生听得进去,学得轻松,容易理解名言的含义,思想也得到了教育。我校教师还收集了一些作者的写作背景轶事,用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丰富了古诗教育的趣味性。学校还开展了古诗配乐唱活动,把古诗谱曲吟唱出来,提高古诗的可读性、可记性、趣味性。清明节我校祭扫烈士墓之日新增了烈士墓前献诗环节,有学生用诗讴歌了先烈的豪言壮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的表达了哀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六一”晚会,我校八百多名师生大声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迎“六一”。学生们用童声熟练背诵《三字经》,以古韵吟诵唐诗宋词的传世之作;歌舞表演杜甫的《游子吟》,载歌载舞中透出古风古韵。寓意深刻、经久不衰的名言谚语,脍炙人口、百读不厌的篇章,通过这样的活动铭刻在学生脑海中。

通过这些古诗诵读活动,课堂教学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也使学生以更贴近生活实际的方式去理解古诗文,且一些民间的、乡土的古诗文也得以再现,潜移默化之中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养成,可谓一举数得。

三、凭借经典古诗文评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结果。老师可利用评改作业之机,采取书面的形式与学生对话交流,鼓励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肯定成绩、发扬优点,承认缺点、克服弱点,纠正思想品德发展中的偏差,促进其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业评定中插上一两句古诗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笔者在一次作业评改中写了古诗词评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满怀壮志的丁宁;“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腼腆的陈钰莹;“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应惜少年时。”――贪玩的黄聪聪。引人思索的古诗文,一语点破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改掉缺点,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第8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80—01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板块。近几年,诗歌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逐渐增大,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古典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在教古典诗词时发现“抓意象,领会意境、意旨”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意象、意境、意旨的内涵

意象,就是诗歌中描写的一组物象,如大漠孤烟、田园桑麻、西风落叶、飞花柳絮、小桥流水、菊梅松竹等,这里的景物渗透着诗人的情感,故称意象。意境,就是诗人借助意象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可以是辽远开阔、苍凉冷寂,或是恬静淡远、明丽疏朗等。意旨,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二、各类诗歌意象、意境、意旨归类与例说

(一)边塞诗 其意象大都是:烽烟、大漠、雪山、关塞、秋月、长城、羌笛、杨柳等,意境苍凉、旷远、凄清,这主要是由诗的意旨决定的。边塞诗的内容大多描写的是军旅征战生活和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征人报国思乡的复杂情感等。如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这首诗的意象有:边霜、关榆、角、汉月、孤城、塞鸿、秋风,这些意象烘托出了边塞的悲凉气氛:角声回荡,塞鸿盘旋,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秋风中传来《小单于》幽怨的曲调,仿佛在诉说着戍边将士的悲凉、哀怨与孤寂。

(二)怀古诗、闺怨诗、送别诗、羁旅思乡诗 这几类诗歌中有同边塞诗相同的意象,如秋风、黄河、明月、春风、杨柳、秋雁等,也有边塞诗中所没有的意象,如春草、飞燕、秋雨、落叶、残阳、黄叶、行舟、飘絮、流水等,但这些意象都透出一种深沉凄凉的意境,体现出诗人的忧愁伤感之情。

1.送别诗。送别诗大都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渲染凄凉孤寂的意境,表达思慕、惜别、悲凉、伤感之情。如卢纶的《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这首诗以“悲”字贯穿全篇,主要意象有:故关、衰草、寒云、暮雪、泪、路,通过这些意象渲染出送别时一片凄凉的意境,饱含着离愁别绪。

2.羁旅思乡诗。主要表现羁旅他乡之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意象常有山川、明月、长亭、鸿雁、寒烟等。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颔联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6个意象,构成了早行清冷的意境,突出了游子仕途失意的悲苦心境。

3.闺怨诗。写妇女对征人、游子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和忧愁感伤。此类诗的意象大都是秋天的景色:落叶、归雁、秋霜等,给人一种悲凉冷寂的感觉,烘托离别相思的怨情。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是一首宫怨诗,写一个宫女在深宫中寂寞悲苦的心境。诗中的意象有金井、梧桐、秋叶、珠帘、夜霜、熏笼、玉枕、清漏等,使人感受到深宫寒夜的冷寂气氛,突出宫女的悲苦命运。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描写山水及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都有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作。山水田园诗的意象有:山水、桑麻、菽豆、春燕、杨柳、芳草、云雾、牛羊、松竹、林木、桃花、炊烟、鸡鸣、狗吠、沙鸥、渔舟、秋月、春草、湖光、山色、白鹭、山涧、蓬门、飞鸟、野渡、澄江、桂花、黄莺、野凫、春雨等。山水田园诗的意境通常是清新、明丽、宁静、优美、闲适、恬淡、静谧、澄澈的。

第9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古诗词;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物候原理;生态原理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总是有各种联系。自然与人文之间也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科学史,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过程。本文的选题着眼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小范围的角度去研究学科中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叶永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席话:“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许多诗词中包含科学原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因此,我开始留意起古诗以及古诗中的相关科学知识。我发现,自然科学领域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以及物候原理等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影子。

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词中描述的是光学和分子运动原理

光是地球生命能量的来源之一,是人类生活的依据。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时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由于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因而许多作品中生动地再现和应用了光学知识原理。后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本词从色彩角度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了江南春景的迷人之处,这“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绝非诗人的夸张遐想之作,而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事实写照。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区进入人眼的成分相对其他色光要多得多,因此在早晨看到的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而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为敏感,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自然是绿更浓,天更蓝。

再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也是蕴涵着光学知识的。“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由于红光的波长较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故有“半江红”的美景。“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那是因为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月似弓”则是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被地球遮挡而形成的月相。

除此之外,储光羲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涉及了光的折射、视深问题,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包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等知识,而孟浩然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看来真是“光”照万代。

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词中的参照系原理

身处在地球上的我们,无时无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固定的某一参照物而言。所谓参照物,是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是静止的。

我国古代敦煌古曲中有这样一首诗: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在这首诗中,诗人对山的运动状态的描述并不一致,是诗人写错了吗?非也。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有选择参照物的必要性,而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就不同。山动,是以行驶的船为参照物,那远处的景物即向后退去了,船中之人就有了“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山不动”则是改以河岸为参照物了。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诗讲的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诗人乘船出游,小船畅游于“花红榆绿”的美景当中,诗人仰卧船头中,心情该是何等闲适和惬意。看着天上白云悠悠静而不动,诗人心中不由生出疑问:不知道这云是不是同“我”一起东去了呢?通过诗人陈与义的“云”“我”思辨,我们可以去认识一些身边的物理道理。“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这一句诗,诗人用了两个动词“飞”和“风”描写了静态的“花”和“榆堤”,从而衬托出船速之快。就当“花”和“榆堤”似飞如风一般地掠过,诗人却写下“卧看满天云不动”的诗句。同是船上观景,为什么看两岸花木是一种感受,看天上白云又是另一番感受呢?这是因为诗人是以自己为参考系。船(或车)上的人看远处的青山时常有“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是因为选择自己为参考系,就有了远处景物跟着人向前行的感觉了;天上的云、月离人太远,人移动时,云、月在人眼里的视角变化很小,所以可以忽略,而周围的景物在人的眼里的视角变化却很大,这样人就有周围物体向后移动,而云、月相对于人是静止的感觉。这时人再参照周围景物,明白自己是在运动的,所以就有了云、月随人动的感觉了。

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词中的物候原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国向来以农立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许多物候知识以指导自己的农事活动。简单地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

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特点。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山下气温要低6~7℃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人间”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古诗中还有许多类似佳句。例如,《采草药》中“岭北乔木望秋先衰,岭南小草临东不凋”描述秦岭南北的气候差异。秦岭东西横贯在中国的中部,就像一道巨大的挡风墙。秋冬季节弱冷势气流很难越过秦岭影响秦岭以南地区,所以南方一年一绿的小草临近冬天还不凋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描述的是秦岭的气候分界的作用。春季弱暖气流也很难越过秦岭影响秦岭以北的玉门关。

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词中的生态原理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这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实际上是彼此流通的一个循环过程。诗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除了为世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佳词妙句外,更向世人揭示了朴质的科学原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五言古诗的前四句,指出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岁岁循环不已的生物生命周期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而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更是将生态平衡中的物质循环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落花和落叶一样,是大自然物质再循环的必需品。当落花落入土壤中,即被分解,养分被植物重新作用,落花层还能蓄养水分,为种子提供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温床。如果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美丽的花朵和蘑菇。原来,死亡和新生、丑陋和美丽之间,竟有如此奇妙的联系,大自然的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白居易《鸟》中“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告诉我们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我们应树立生态伦理,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大千世界,山山水水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也都有着科学灵气,弥漫着科学文化。正如朱熹所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文人们在用感性的笔触记录下眼中山水风雨的同时,也向世人传递着一种理性的光芒,正如英国物理学家弗里曼・古森所说:“诗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娱乐品,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是人们从自己不能言喻的内心深处吸取某种智慧的最好力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适时引入诗词佳句,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诗歌资源,将文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不仅能使学生欣赏更多的优美诗句,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更多的物理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可谓是“艺理交错意趣生,读诗辩理知识明”。在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中,本文所摘录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先哲圣贤们前瞻性的思维,不经意的记录,诗意的栖居在丛墨卷香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审视、去敬仰。

参考文献:

1.刘诗枫.例谈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科学课:7~9年级,2005(04).

2.《清澈的理性》选编组编.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