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1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偏重知识化。由于现在我国教学的目的还是应试,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就更多的是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而将学生们对古诗词的感悟忽略掉,教师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古诗词内容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古诗词内容,会在上课时将文学常识作为教学的重点,花费大量的工夫在古诗词的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这首古诗词的状况等等。这些文学常识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但是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只需要轻轻带过就好,否则就会造成主次忽略的不良影响。

一首古诗词是一个整体,但是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往往将其分割成很多部分,这样虽然方便了学生对其了解,但是还使古诗词失去了整体才能体现出来的美感,并且丧失古诗词的部分韵味,这样,学生就不能从古诗词中领悟到创造的意境。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翻译是有价值的,但是不应将翻译放在学生学习的首要位置上。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词中如果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识的输送,就会将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忽略掉,长期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其独特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因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环节。

严重的教条化。一直以来,语文的考试卷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核内容都比较狭窄,只是关于记忆知识的,比如默写古诗词段落或者进行翻译等等,这些都是死板的命题形式,没有灵活多变的应用型考题。这样的考试形式,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出发点就是保证学生在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那么,就无需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进行鉴赏古诗词。这样缺乏人文性的教学模式,长期下去,就必然会让学生丧失对古诗词的兴趣。而这样的考试模式,也会让教师形成教条化的教授方式,老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会逐渐地墨守陈规,不思创新。这种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过于重视背诵,轻视朗读。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先要求学生背诵即将要讲到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诗词,然后自己朗读和背诵,这样就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参与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们青睐的教学方式是逐句讲解、疏通文意、背诵默写这种连贯性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更容易接受这种系统的教学方法,选择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让老师改正轻视朗读重视背诵的教学误区。

2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老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老师的责任就是为民族的进步提供出优秀的人才。要想更好地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做好,语文老师就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热爱工作,热爱古诗词,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和带动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做好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古诗词文化的本职工作。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应该不断进行阅读和学习,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用丰富的学识和修养来进行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能只为应试而教育,要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3 古诗词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古诗词教学的开始可以用一些妙语将学生很好的导入到学习氛围中去,在课堂的开始采用一些良好的导入语可以迅速地将学生们的期待心理唤起,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1.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导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就是:教师以讲课本、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给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记笔记,把教师所说的重点统统记下来,没有加入自己的任何思想,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使学生逐渐地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普及的背景下已经显现弊端。语文是一门非常灵活的学科,一般来说没有标准答案,比如,在分析古诗词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到的意思思考诗人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幻想诗人作诗时所处的环境,这样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但是学生往往以老师说的答案为标准答案,不加以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地下降,以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越来越差,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对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偏差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中国的语文文化,但是我国的应试制度让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这一点往往让学生形成“任务式”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只会学习考试内容,只是为了得到卷面成绩,忽略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慢慢地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就会随之降低,使他们对语文的认知也会停滞不前,最终造成语文教学的失败。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关键点,语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文字,学起来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所以,他们学习语文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抵触语文,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他们设定相关知识的主题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资料,并且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课堂学习,最终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会让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体验学习语文的趣味性,也能真正地学到语文这门课程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团队精神以及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为他们的讨论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提问意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思维钝化,缺乏主动思考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通过查询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开展学生课堂讨论,最后总结出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解答。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有利无害,会不断地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长期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会日益见长,并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日后的他们将会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上津津乐道,也会保持对语文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意义与现状

初中语文在小学语文字词句教学和文学启蒙的基础上,在各方面加强了教学深度,如现代诗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些文体本身具有的特点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突出,同时这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爱、哲理、语言之美等深层次内容,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初中语文在对文学形式和技巧进行探究的同时,更是注重对“人”的关注。在文学界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文学即人学。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说到底都是对人的研究,研究人的思维、哲理、情感、人生观念、道德要求等,因此作为高一层的语文教育,初中教学更注重对“人”本身的关注,对人的思想情感的关注,这些都需要通过鉴赏文学作品来实现。

一、鉴赏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情感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使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内心的情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需要教育的引导。文学作品可以引导他们情感的产生和成熟,因为正确的情感总是对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各个学科都要求加强对学生本身的关注,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育有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优势,因为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强烈,但是缺少理性的制约,缺少思维的引导,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运用鉴赏教学的方法,不仅是对他们的情感进行培养,也是对他们的情感加入理性和思维的教育,引导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理性

理性的提出在西方不在中国,但是中国文化有很多方面体现着理性之光,如先秦及汉代以后的哲理散文和小品。在学习这些课文时,理解字面意思、读懂课文内容是必要的,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理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习这些课文的目的是认识古人的思考、学习他们通过人生实践得出的感悟。这些哲理与感悟透着理性的光芒。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理性思想,这对于学生青春期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情感是情感,感情是感情,缺少理性的情感不能称之为情感,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所以理性是必不可少的。

(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文学通过语言来表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语言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文学价值的高低。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对课文本身的解读,而对课文所独有的语言之美却甚少关心。语文课本里面的课文都是得到许多人认可的、有很高的语言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不能只关注课文本身,而应该看到作品独特的地方。就像人一样,人在构造上是相同的,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气质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文学作品也是一样,通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多的体味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感受作者语言优美的原因,在学习模仿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

二、鉴赏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僵化

初中语文教学在模式上依然以讲解为主,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压抑,因此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基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是讲解知识的地方,应该是教师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端坐在下面认真听讲,所以教学又被称为“讲学”。其实,这种思想是对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方法的一种阻碍。教师讲课是对的,但是学生认真听讲是在理想状态下的,是否认真听讲不能完全由教师决定,因此有些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但是教师认为自己讲得很用心很出色,原因就在于模式的僵化。

(二)知识重于思想

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但是在教学任务和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之下,初中语文教学仍然重知识讲解、轻思想感知。鉴赏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在理解课文的文本知识,清除鉴赏的障碍之后,对课文的语言特点、思想感悟进行鉴赏。因此,语文教学的现状难以满足鉴赏教学的要求。其实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知识只是辅的、工具性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中知识重于思想的现象,体现了现在教育的体制问题,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误区依然存在,只有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地将重心转移到思想的层面。

(三)人的价值缺失

语文教育鉴赏教学的现状,还体现在缺少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文当中提到过,“文学即人学”,文学是研究人的学问,是表达人的情感、思想、观念的学问,因此文章仅是载体,再优美的文章,如果没有思想,也没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体现的就是对“人”的关注,而当前语文教学中“人”的价值缺失,无法满足鉴赏教学的要求。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与上述两点相同,另外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教学任务过多、课程过于紧凑、应试压力影响等等。针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国家提出要求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由于教育制度等因素制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关注学生情感和内心思想的教学要求还没有真正的实现。也许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改变,但是处于改革阵痛期的语文教育,需要语文教师真正的切身思考,负起责任,让语文这一更加接近学生内心的学科成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初中语文教育影响着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和理性思维,同时会教导他们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这些方面集中体现在语文课文中。实现上述的教学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鉴赏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鉴赏文学作品,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人性之美、情感之美、理性之美、语言之美,所以鉴赏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但是鉴赏教学的现状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还需要更多地思考和改进。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29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得不对初中语文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分析,从多方面内容入手,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这一重要内容被提到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划之中,并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们的关注。随着对阅读教学的深入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和不足之处也不断展现出来。

具体来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形式的固定化和模式化、教学方式的呆板化、教学设想的完美化等。这种教学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学形式的固定化和模式化,局限了教师的阅读教学的思维。而对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盲目追求也误导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过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分裂。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问题加以探索和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教学措施加以改善。

一、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首先,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而越来越严重的模式化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有关的。长期以来,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不开应试教育的影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之中将知识讲解以及与提高成绩相关的模式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传递给学生。具体来讲,教师在讲解阅读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对文章进行割裂式的分析,其基本的授课流程也脱离不开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归纳段落大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内容。而这种讲解往往是以牺牲文章的情感体验为代价的。在这种割裂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框架以及文章的思想倾向的表达、文章的主旨内容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分析,但对文章的整体思想情感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深入,对作者的情感表达缺乏深入体悟。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之中,就包括了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多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为此,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加以解决。

其次,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不恰当,教学中出现程式化、呆板化的问题。具体来讲,教师过多的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会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割裂,从而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打破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的和谐关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之“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教学手段的使用转移到现代多媒体这一教学方式的运用之中。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有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优势,但与此同时,其所存在的教W问题也应当被看到。该教学手段在调动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存在着打破师生之间交流的教学问题。为此,教师的教学应当注重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以不断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改进。

再次,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于理想化,存在脱离教学实际的问题。具体来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一般会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各种情况加以准备,并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出课堂教学的计划,安排好课堂教学的流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往往按照原有的教学流程安排教学的进度,甚至对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样的教学明显忽略了课堂教学实际,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问题,教师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规避。而初中语文阅读课程本身就是一门没有固定答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发散性的。为此,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的灵活性,避免用固定的答案来将自己的思维局限。

二、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具体教学措施

第一,为了解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的教学形式模式化,应试教育理念和模式突出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为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理解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教师在讲解《背景》这一课程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的方式,以默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章之中的父子深情。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将预习和课堂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的预习之中将重点的字词等知识性内容理解并掌握,这样教师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体会文中朱自清和其父亲之间的浓浓父子深情,也能够有时间让学生体会文中的重点段落和重点字句的使用。

第二,为了解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不恰当,教学中出现程式化、呆板化的问题,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环节。具体来讲,教师在对《背影》一文进行讲解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对文章知识内容有个清晰的、一目了然的认识和理解,对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使用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师过多的使用该教学技术,容易打乱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把学生的心思由学习上转移到ppt课件上。与此同时,课件上所出现的图片信息以及色彩、动画信息等元素,都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集中的一些重要的元素。为了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就需要改善单纯的人机关系,在其中加入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设疑 策略 有效教学

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当下的教育目标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初中语文在学习的内容上可以说有很多的重叠性,在重叠性的背后就是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学习上升到质的思考,让学生掌握既定类型语文知识的处理方法。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语文课的学习较为直观,看上去语文知识有些简单,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探究能力就是很难提升,这是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难题。语文问题教学模式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有益于优化教学效果。

一、研究教材,巧妙设计问题

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往都较为被动,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所以学生感觉到课堂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为了扭转这种教学现状,教师一定要让课堂教学从静止变成灵动,让学生动起来,这就需要设计一定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结合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不是为了设问而设问,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紧扣教材,并且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情,在问题设疑的形式、数量和内容上要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要想设计有效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熟练的掌握课文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中心及教学中的重难点,紧紧围绕着考点和能力提升的知识点就行巧妙的设疑,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积极的开拓视野,提升解答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背影》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教师就可以这样的设疑:当你与父母离别的时候,看到父母远去的背影,你会想到什么?假如你要远行,多年不见自己的父母,你最想念什么?在离别之际你说与他们说些什么?《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他买了一些橘子,朱自清先生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文章中写到“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朱自清先生为什么哭?“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先生有什么样的期望?通过这样有层次的提问,学生顺着老师的设问进行思考,就会明白父亲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也表达了作者在别后对父亲的思念,这样文章的大意就掌握了。

二、紧扣教材,制造矛盾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的问题其实很难找到标准答案,但是为了取得高分数,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恰恰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在教学中毫无掩饰的实行统一的理解和感悟,还是要求靠拢标准答案。为了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按照老师的思维或者出题人的意图来答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思考模式去解答问题,这就造成学生的思考永远都在老师的定式思维下,毫无创新可言。所以,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自己也懒得去探究了,因为自己思考出来的答案不是标准答案,不但不会取得老师的褒奖还会得到批评,所以答案干脆就从教材中“读出来”或者从教师的口吻中“等出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探究意识,也会逐渐的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不同的解释,对于言之有理的说法要及时的鼓励,对于不合理的说法要提出出现问题的原因,这样学生才会参与其中。问题设疑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所以语文教师在制定问题的时候,要抓住问题的“矛盾”所在,让学生感觉到一种压力和挫折,形成心理上的冲突和紧迫感。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由于文章创作的年代有些久远,学生一时间很那理解孔乙己的做法和这类人的存在意义,更无法理解孔乙己的命运惨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先从孔乙己的姓名谈起,姓甚名谁?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文章的教学难点。看似简单的问题矛盾,却能极大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穿长衫”的孔乙己为什么遭到“短衣帮”的“笑”?这样的矛盾设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三、转变问法,变直为曲

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来说,往往都是直观的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是直来直去,学生感觉到没有什么新颖的东西,所以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和探究性都不强,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希望探究问题,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偏好,为此在问题的设疑中可以转换形式,变直为曲,做到活学活问,迫使学生开动脑际,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得到激发,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会紧跟教师的思路,确保课堂集中精力,不开小差。例如在学习文章《老山界》时,讲到战士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很难全方位的理解作者的寓意,如果老师换个角度,把问题变得更有嚼头一些:“抢”字是否说明了战士不遵守纪律呢?该如何正确理解这里的“抢”字呢?然后老师可以举例实现对比分析,强调“抢”的真正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的理解了。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初中语文课堂开展问题模式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夯实基础知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问题设计的形式、内容,从学生的偏好出发,学教学的内容出发,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掌握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有效教学,提升问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教学;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与创新已经进入了一定阶段,相较于以往注入式教学模式,经历了课改之后的语文课程呈现出更为显著的教学功效。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践行素质教学新模式中因思想认识不足,导致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只有将语文教学问题加以分析,并进行教学模式改进和改良,才能更好地为初中生提供优质学习空间。

一、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分析

新课改中就“教”与“学”两大语文课程组成部分在课堂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的调整[1]。即将主教,转变成以学为主的课堂结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总结而实现相关语文知识的内化。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课程执教工作中并未真正领悟这一教学标准的实际内涵。通常,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材内容设定完问题之后,便将接下来的课堂完全交由学生安排与处理。在学生自主探究期间,教师基本上是放任不管,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也未能提高关注。这样,就导致部分过于调皮的学生钻空子,不仅不会积极参与到语文问题的探究讨论,甚至还会做出扰乱语文课堂秩序的不良行为。其实,之所以会存在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新教学标准存在误解,虽然推崇主学理念,但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的引导与辅助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此外,当前,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表现的学习状态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未能掌握好教与学课堂作用的调整,导致大部分阅读时间都被浪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还未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初中语文课改教学相关问题的策略思考

1.合理分配语文课堂时间并适当监督,维护语文课堂秩序

课堂秩序的有效性,是决定语文课程教学进度顺利进行的重要指标[2]。而对于教师来讲,如何在更加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下维护好课堂秩序,是一项比较难的教学问题。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与执行者,教师的任务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又要确保规定好的课堂任务能够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合作教学环节实施之前,应就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完成课程导入并提出问题。在接下来的15-2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鼓励学生以组为单位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虽然不再担当知识灌输角色,但仍要以引导者的状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氛围当中。最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组间探究结果分享以及教师总结。教师将课堂的45分钟时间优化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并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自主探究中。

2.践行动与静双向阅读教学,实现思维与实践能力共同进步

针对语文课程,传统形式下过于静态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及部分课堂中呈现的极端动态化探究模式,都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快速提高。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在掌握阅读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读与说技能的转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不同课堂阶段,设计不同的阅读执教手段。阅读初期,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排除语文素材中的生词生意,提高文章阅读的流利程度。进入中期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就阅读素材内容进行分角色朗读。同时,朗读完成之后,应先鼓励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此时需要保持课堂气氛足够安静。以便学生能够就素材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在文章情景以及情感的感悟上有一个正确认识。最后阶段,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将自身看法与他人见解相结合,从而加强阅读文章解读的深度。

3.正确认识学生乱发问现象,引导学生走出知识盲区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能够就语文课堂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当然,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上所表现的素质基础也各不相同,在所提出语文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上也有所差异。教师所要做的便是要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语文困惑,或者关于语文学习的见解,以一颗包容、理解的心态正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思维引导和行为鼓励,以充分调动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发问学生进行言语鼓励,如“你表现很好,善于提问是好的,只有积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证明学生是真正的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来。”然后,便要就学生所提出问题进行分类分析以及归纳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提问题,判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考方向是否有误,并给予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如若是比较有建设性作用的问题,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就该学生提出的具体语文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在训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实现语文知识的高效传递与共享[3]。以学生为主的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是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问题的摄入,加强师生之间语文知识感知上的交流。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共同进步。

综上,语文学科在初中生的文学涵养,以及理解与交际能力提升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为了解决当前语文课改探索过程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师务必要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并就初中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就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加以优化。以促进初中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实现语文课改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武红.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分析[J/OL].中国培训,1. 

[2]王建.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6):149.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 问题意识

一、 初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分析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说到底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需要社会及教育机构的培养的。

(一)学生自身原因

一是不会问。现在语文学习的答案书普及程度比普通话还要高。在课堂上,学生们完全不用听老师讲课了。在我教学过程中就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每当我向学生提问,学生们总能把最标准的答案告诉我,而当我问及他们有何不同看法时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在我同一些老教师讨论这个问题时,老教师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手中的参考资料有时比我们老师的都丰富,他们给出的答案常常比老师的还权威。这种学习方式养成了学生思维上的惰性,更不用说去主动学习了 。

二是不敢问。经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敢问或不愿问。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在课堂上反而变得更沉默,经常提问的同学的比例越来越低。中学生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越来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在一个集体中的地位,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太肤浅而遭到嘲笑;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老师拒绝回答;怕提出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生不敢提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整体业务素质较低

通常情况下,教师很少以课本为核心,而是以教辅资料上的习题突破品,硬性灌输加题海战术依然是现在教学的最主要模式。少数教师甚至是工作上态度不端正,抱着应付的心理对待学生和学校。他们在教学中以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为目的,教学方法就是照本宣科,其中有些行为较为过分的教师甚至不写教案,仅仅是依赖于书店买来教案书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当学校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时又草草地把书上的东西抄到自己的备课本上,一次应付教学检查。这些不负责任的老师都是少数,但这折射出一个问题,现行教育体制未能很好的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谈不上教师有什么好的问题要问学生了。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营造问题气氛,让学生敢问

美国教育心理学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要激活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爱问,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 想天开。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问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单纯地记忆和吸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所以教师应该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了解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设置要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要使学生爱问,就要努力挖掘教材,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

(三)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二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三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中学生由于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不仅对他们理性思考能力有帮助,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参透课文的精髓。这些都是我们新课改所强调的能力的培养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黄海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34

[2]娄凤跃.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9.12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 策略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探究欲望,进而行使主动学习的行为。也正因为此,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常用的教学手段。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提问则能够引导学生对某种事物形成一定的重组认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机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涉及内容较多,教师采取提问手段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一、提问内容的全面性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一大目标是: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语文教学中涉及的内容教学,以阅读教学为例,它的对话和交流涉及三个内容:作者、阅读文本以及读者。教师想要学生自主探究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提问内容设计要全面。笔者在教学中结合这三个方面来对阅读文本进行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一方面确保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内容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提问,诱发学生自主探究,即:作者写作这个文章的背景是什么?文章中都用到了哪些修饰词?为什么用这些修饰词?这些修饰词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文章中提到的“他有一条戎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存在吗?说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在三味书屋时候的快乐事件有哪些?作者为什么将这个阅读文本归入《朝花夕拾》书籍中?这样,从作者还原到对阅读问本地剖析再到自我阅读的延伸,提问涵盖内容较为全面,学生通过这些提问自主探究不仅会增强自我语文知识技能,而且也有助于自我学习方法的形成,从而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提问形式的多样性

初中语文中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单一的某种提问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匮乏,同时,不同的阅读文本涉及到的提问涵盖是不同的,对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内容,实施多样性的提问形式,以问来促使学生思维产生变化,生成新的感触,进而形成一定的阅读感悟,凸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纲挈领的提问形式。这种形式注重的是以阅读文本的主体脉络为基准,提问选择阅读文本的重心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新增加的知识点等。如:朱自清的《春》,笔者在提问时以作者的写作主体脉络为基准,即:作者选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的“春”,写作结构是什么?便于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文本的核心内容,产生感悟,升华情感体验。

2.点发的提问形式。这里说的点发指的是阅读文本中最能够刺激学生情感或者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话语为基准来进行提问,这个点往往是关系着阅读文本整体,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3.委婉式的提问形式。委婉式提问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这种提问形式不是直接的将某个问题进行呈现,而是运用阅读文本中的空白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想象、自主探究阅读文本。

三、提问预设的周全性

提问是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设计的一个环节,本身具有一定的预设性。有效的提问是能够刺激学生思维的碰击,进而产生新的体验和感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等。这样一来就决定了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需要注意提问预设的周全性,进而来确保提问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通过提问能够主动学习、提升自我。提问预设的周全性有着催化剂的作用,设计得当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运用性,以及自我知识体系的整体统一性。笔者在教学中,一般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学目标、学科目标为导向来进行设计提问,尽可能的确保提问的周全性。

如: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掌握情况以及提问的时机三个方面做出提问预设,首先,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等;其次,引导学生充分的、自主的探究阅读文本内容,张扬学生的个性特点,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感触;再次,笔者分析这个阅读文本在整个教学阶段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想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进而来把握什么时候提问能够较好。在这个提问预设过程中,问题提出的时机较为重要,笔者一般遵循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则,将提问设置在学生疑惑、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借以来以提问引导学生豁然开朗,形成自我阅读感悟,提升自我语文技能和素养。

总的来说,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是一门艺术学问,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新课改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提出多元化的问题,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质量 素质 技能

语文教学一直受到学校、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在初中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在师生互动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多包容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对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在归纳当中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出发,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起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需要,伺机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也得以提高。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古人云:“技长者以为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促进者,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然后再通过言传身教,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模范榜样,用以身作则的教育教学方式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上,教师要用爱心、耐心去包容、关爱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秩序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首先,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语文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钻研教材,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媒介。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钻研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反复研究教学方案,只有将其研究透彻,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期教学计划以及符合学生学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优秀教学方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为自己充电,更新学科知识,通过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其次,提高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字教学,对教师的语言驾驭能力要求很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能够流利清晰地表达交流。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对教学工作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善于表达的教师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教师可能会使教学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教学内容显得贫乏,导致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拥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往往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良好的语言表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保证语言生动形象,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声情并茂、充满感情。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新课程改革也曾谈及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培养其高尚的精神品质。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平时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成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任务。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重视这一点,通过学习研读,努力寻求实施方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积极渗透这一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重视在实践中应用锻炼语文能力。此外,汉语作为我国母语,传承记载了我国悠久的文化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课本中的文化内涵,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据有关人士调查,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仍较为严峻,教学模式还是以前的“满堂灌”,教师的权威仍然神圣不可侵犯,学生还是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面对如此的教学现状,教育工作者该做出反思,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就应该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中必不可少,而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平台就是课堂,它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环境,课堂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有若干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各个环节细节,教学就不能有序进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预设教学过程中的突况,以便在课堂中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课堂组织教学的重要性,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总结,努力找出提高课堂组织教学能力的方法。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就必须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宏观调控好教学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