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作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实践性应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实际中,多数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压缩与删减,而真正需要实践操作锻炼的课程大多上成了理论课。以艺术设计为例,像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原本需要实景学习、实际案例参与和操作的课程,课堂上经过理论讲解、经典案例赏析就结束了,好一点的也只是模拟性质的案例学习,根本谈不上深入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实际上,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上应当注重实践的比例,增加实景实战的训练与经验累积,处理好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明确“必需”与“够用”的标准,让学生做到既对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又能精于实际创意构思、设计应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技能类课程并不能紧跟行业、市场的变化和流行趋势。如,广告行业的CI系统早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平面、静态传播方式,因此在应用中也频繁出现了卡通吉祥物、立体标识、交互动态、视频媒体等,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CI课程仍然是平面化作业,老旧案例学习、模板套用,结果学生拿出的作品与企业、行业的差距可想而知。
2.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3.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4.课程与课题要多引入企业实践项目、内外结合。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第一,在课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积极与当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龙头企业、知名大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像二、三年级一些文化创意、设计综合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喜好,以市场调研组、创意组、设计组、制作组等与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真正在大企业中领略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点,找准自身定位和将来发展意向;另外,大企业有行业最为成熟的案例和实战机会,能为学生带来课堂中没有的宝贵经验。第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实践积极性,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承接、参与一些企业、政府的文化、设计类项目,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作为课题,让教师与学生组成课题组,在课堂或者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实地进行文化设计项目服务,“校外课堂”可以是相关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灵活的辅助政策,在调研资金、课时计算、教学管理上给予扶持。第三,展开全校范围内课程的共享和课题组合作。如,作为产业化中十分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样可以作为选修课给艺术、设计、文化系部开设,《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策划与实施》这样的课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可以让艺术设计、广告系与旅游系在同一时段的课程内、以同一课程主题组成联合课题组来共同完成。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社会文化能力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曾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着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人情的总和。而教学中,我们常把文化分为两个层面:即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通常交际文化要比知识文化更直接地影响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跨文化交际。对文化所包含的这两个层面的熟悉、掌握、运用程度,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社会文化能力。
一、社会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涉外人才的培养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业对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的要求也愈益迫切。另外,高职教育也取得了较大发展。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众多不足。例如:
1.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据调查,英语高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只认识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阅读、听说能力也比较差。大约有1/4到1/3的学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
2.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是原来中专学校或中学里过来的,就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事倍功半。
3.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没有把文化渗透和学生的语用能力相结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新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下特点:
1.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3.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及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用它来进行涉外交际,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应用能力既可泛指应用语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环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为“社会文化能力”。“应用能力”是“社会文化能力”的基础,“社会文化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以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实际上,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都可以进行的,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引领者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海姆斯(Hymes)曾说过外语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从这意义上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其文化;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教授一门语言同时也应是在传授一种文化。教师不能只顾教授语言知识,也不能说教语音的只管教语音,教语法的只管教语法。英语教学“只有考虑到文化因素,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行为,”(Crane,1981:194)才能更有效地交际。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把教学指导思想从“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
其次是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1.以大纲为依据。
转变了观念之后,要充分理解大纲。外语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予以取舍,而必须按大纲要求去做。要在仔细研究大纲,研究学习主体(入学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个性差异等)的基础上准确施教。立足本校实际,加强集体备课,商定每一单元文化导入的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日常教学中适时融入介绍、告别、聚会、访问等文化因素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会“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恰当性”,使其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2.程设置及教材选择。
课程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之外可以请外籍教师开设口语课、语言文化系列知识讲座,也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尝试开设一些辅修课,
如“文化与交际”、“涉外礼仪”、“外企文化”等。这样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领悟力和接受程度。
另外,教材是否合适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应选择多含英美本族人实际交际中的“真实语料”,方便教师教语言的同时结合文化内涵展开教学活动。
当然,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觉得“易学”和“好用”。另外,高职外语教学中读、写、译的重点应是涉外应用文献,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在着眼于典型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的渗透。
3.课堂教学。
对于英语课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运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热点话题辩论,实用文写作等。要克服班级规模偏大,人数偏多的困难,实施老师为场外指导,学生为场上队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另外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口语训练中,要让学生学会句式表达的同时,了解该语言适合的语境,包涵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错误,一般是不可原谅的,听者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在阅读课时应加强风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绍。因为现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多取自英美国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内容,增强语言功底。而词汇中同样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汇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使其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blue一词,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颜色,还可代表心情忧郁;在中国称赞人家小孩的时候往往用“胖乎乎的很可爱”,但英美人受社会文化影响认为fat是个贬义词,而常用“Whatacutebaby!”。这样的词汇很多,教师可利用这些词汇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4.考试项目的调整。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该语言进行成功的涉外交际。如果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测试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那么最终还是回到与纸笔交流用规则硬套的哑巴英语。我们应提供多种测试途径(听、说、读、写),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使语言学习真正为语言的最终交际服务。
5.英语教师培训。
正如前面提到的,高职英语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墨守成规和年轻化是两个最大的问题。许多英语教师自身就缺乏对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广泛了解。所以一方面教师本人应及时地补充给养,进行专业、学历等方面的进修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国门,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及文化环境。有一个实地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比较、输出,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时起到指导作用。
6.第二课堂。
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语言教学上进行,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进行。例如,课余利用英语广播电台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一些外籍人士与学生定期开展直接交流,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风貌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易让学生们领会、掌握,促进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再者,要明确语言教学与文化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当然,高职英语教学中不能因文化教学的重视而忽视语言的教学。我们应权衡学生水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教材内容等方面因素,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第一,文化教学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语言教学,是补充语言教学之不足,而不是取代语言教学。
第二,要明确语言教学的范畴。就一个国家文化而言,有主次之分。全盘顾之?一难于做到;二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最终不利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故应择主流,有所选择地讲授。
第三,语言和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以前说中国人的谦虚,听到赞扬总说“你过奖了”“不怎么样,让你见笑了”等等。但据调研表明,现在的年轻人听到赞扬有近一半说“谢谢”或其他类似肯定的话。故在文化教学中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严格遵守文化规约,也意味着教师要与时俱进。
三、结语
21世纪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发展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的涉外交际能力是最终目的。而语言技能的提高转化到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时刻都会受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在如何打稳、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从而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商英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Abstract:StudentsmajoredinbusinessEnglishinpolytechnicsshouldacquirelanguagecompetence、businessskillsand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ability.Theircareerdevelopmentwillpartlydependontheir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ability.Totrainthiskindofability,weshouldmakeanalysisofwhattoteachandhowtoteachthem.
Keywords:StudentsmajoredinbusinessEnglish;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Abilitytraining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或教学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掀起了新一轮职业教育发展的。而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外商务活动频繁,对外贸易稳步增长,为高职商务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商贸活动所必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毕业后都不可避免地要从事商务活动,要同外界或外国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效果好坏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合理科学设置课程并按照职业
能力要求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注重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商务及外贸运作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适应商务、外贸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以英语为基础,以商务为背景,以实践为支撑,打造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人才。“有知识”,即知识扎实,包括文化知识、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有技能”,即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娴熟,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商务技能包括国际贸易、商务文秘、商务翻译等;“有素质”,即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涉外素质高,文化素质包括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等,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涉外素质包括商务礼仪、不卑不亢的文明礼貌素质等。
课程设置无疑要体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课程是融商务业务知识与英语于一体的实用英语课。从本质上讲它既是一种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教授学生如何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能力。该课程应该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背景的内容决定着该情景中需要运用的语言及交际技能,商务交际技能是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技能。语言技能方面表现在接听电话,洽谈,演示,书写信函、报告、备忘录等。有效的交际除受语言技能影响外,还涉及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策
略、社会文化背景等。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那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了解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常识,更要应该掌握文化差异,不至于因此而信息传递不畅,甚至导致毫无必要的分歧和矛盾,给双方带来损失.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有三项: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研究;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1.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世界观是文化之核心,它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深入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它直接影响人们对宇宙、自身存在的意义、生命、死亡、疾病及其他种种哲学问题的思考及回答,了解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世界观也就了解了那种文化所产生的思维方式。西方思维侵向于重客观、重事实、重数据,其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分析性思维;而我们则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强调平衡、中庸,重视所谓“天人合一”。
价值观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并以此做出判断选择及解决矛盾冲突,东西方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背景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西方是“个人主义”,一切与“个人主义”相关联的观念,如“自由”、“平等”等均在西方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们则重视“集体主义”。
2.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差异
现代语言学认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如陈述、询问、命令、邀请、警告、宣判、道歉、祝贺、感谢、赞叹等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言语行为并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由若干复杂的次言语行为组成的。根据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之发”以言述事的述事行为,“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的行事行为,“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的成事行为。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采用某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其自身预期所能实现的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有时候,人们出于某种考虑,采用某一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另一种行事行为,这是间接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言语行为作为语言学的一般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自然语言之中。言语行为受特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条件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到言语行为的表现,使言语行为的表现多样化,并导致交际的形式出现差异。言语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表现了语言和社会文化关系的一个协调过程。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非语言交际,即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许多方面,是跨文化交际的另一重要的研究方面,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能够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诸如意念和情感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重点是文化,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体态语(bodylanguage),包括以下方面:姿势、身势、头部动作、面部动作、眼部动作、臂部动作、手部动作等;
B.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turntalking)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C.客体语(objectlanguage),.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装、个人用品、家具和车辆等;
D.环境语(environmental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志等。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1.转变观念,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切实有效而广泛地提高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语言、文化、商务的关系,并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反映出来,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商务师资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师资。虽然高职教育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力量也大为增强,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师资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学历水平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及工作经验丰富而商务知识、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数量不足等。
有鉴于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借鉴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这是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可以选送现有教师到本科院校或兄弟院校甚至开展跨国学术交流;引进人才,聘请企事业单位资深商务跨文化交际人员做兼职教师等。
3.完善工学结合模式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在推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起着桥梁作用。真实的商务环境有助于学生增强现场工作能力,了解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发展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优势。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因为专业的涉外性、开放性,他们以后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或与外国打交道。真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自觉并熟练到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来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提升与外界的交际、谈判、沟通与自我展示能力,对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s.L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187-21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00.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Linguistics:ACourseBook[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论文关键词: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和谐职业人;绿韵工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必然要立足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索和创新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在高等教育办学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适应国家新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企业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现状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高等院校。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大楼很新,硬件很好,专业技术特性遮蔽了学校的文化育人的本质,而校园文化方面的历史积淀明显不足,无论是高职校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是行为文化等各方面都难以形成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在办学实践中,由于认识偏差导致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倾向普遍存在。高职院校无论在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环节都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容易滋生个人主义、技术至上的思想,这就凸显了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二)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被认为是现行高考评价机制的受挫者。应试教育中高职学生略逊一筹,但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内容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新趋势。因此,高职学生的潜能有待于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在内的非应试教育的进一步开发。但另一方面,高职学生中部分来自于中职技校,文化基础课程相对缺失;部分学生素质养成不足,这就制约了人文素质的提高。根据我们对浙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大约1/3的高职生不能完整地回答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哪些著作;24.9%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哪些国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师的文化素养现状
一方面,由于现任教师中来源于中专的教师占相当比重、年轻教师人数众多、对高职教师强调双师专业资质的同时并未充分注重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这三方面原因成了制约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瓶颈”。我们的调查表明:虽然有93.8%的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是必要或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有26.5%的教师反映,“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比较困难或难度较大。另外,对于什么是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如何实施这种教育,大部分教师和学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
另一方面,高职学校缺乏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访谈发现,现在高职学校的院系体制建构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的分工原则,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最主要工作,而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负担,所以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升高职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教书育人的文化自觉已成为高职教育师资改革的当务之急,这个问题只有在深入开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中逐步解决。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新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社会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提升,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企业职业道德观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挑战
现代企业普遍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简言之就是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没有职业道德的员工能力越大破坏越大,缺少了职业道德,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性越大。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原高教司司长张尧学2009年6月16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高职教育要把坚持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职业道德第一,职业技能第二”,“职业道德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把职业道德放在高职教育的第一位,才能培养出找得到工作,干得好工作的人。”根据一份对企业经营者的调查显示,63.6%的经营者把“诚实守信”作为选择员工的首要标准,这表明,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企业经营者已将“诚实守信”视为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企业职业态度观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现代企业十分重视应聘人才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主要反映在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上。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样的员工才能真正的得到企业的赏识。不管什么样的企业都希望拥有责任心强的员工,责任心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态度,所谓“态度决定一切”。现在许多企业的驻外年轻员工普遍面临着外派离家、吃苦、孤独等考验,加强职业态度教育尤为重要。根据一份关于就业力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影响就业力的主要因素中,用人单位看重应聘人员吃苦耐劳的占45.65%;看重敬业奉献的占32.6%。该项调查凸显了企业对员工职业态度的高度重视和要求。
企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更高需求,要求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观念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而言,因为普遍不太重视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势必造成了职业人的单向度发展、畸形发展。这就促使高职教育必须回应时代和企业的发展要求,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带着紧迫感和使命感,重视培养学生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为核心的职业人文素质。
(三)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急需健全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很难破解的难题。从发展进程上来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起步比较晚,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才刚刚成立,全国首届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2007年4月才召开。从发展速度上看,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与文化素质教育在本科高校的持续、深入开展相对照,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从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上看,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部分高职院校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
以上情况的形成实际上暴露了一个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即缺少文化素质教育人才队伍的支持与保障,各项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都难以开展和实行,或者是难以大规模的开展和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怎样把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须要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真正“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2]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然而职业教育同样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始终要把人格的塑造、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放在首位。基于此,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立德为本,致用为宗”的办学理念,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大胆探索,不断开拓,使高职学生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坚持,又学会创新,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成为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抓住一个核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针对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道德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首先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办学理念之中。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学者们曾长期争论,我们在实践中比较倾向于认为“人文”是“文化”的核心的观点。如张岂之曾指出:“作为‘文化’核心的人文文化可简称为人的精神文化,其实质就是自我精神家园意识,就是学会做人。”[3]季羡林、杨叔子等著名学者也有类似的论述。十年磨一剑。学校从1998年就开始积极探索和创新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大力实施“以能力为本位,拓展载体、内化素质”的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努力构建“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一是以诗教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兴华诗社”因组织有序、活动丰富、成果丰硕,被浙江省教育厅和团省委授予“浙江省高校优秀社团”称号。以诗教为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被浙江省教育厅、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确定为办学特色和创新项目。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教促进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从而担当起宣传、促进、引领全国校园诗教事业的平台角色。
二是以适应多元化需求为目标,不断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内涵。在坚持开展诗词教育的同时,在人文选修课中相继开设《诗书综合创作》、《艺术欣赏》、《中国文化史》、《应用心理学》、《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影视欣赏》等课程,同时还积极由诗教向书画、工艺品欣赏、传统武术、中国戏曲方向拓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满足了学生文化多元化的需求。
三是以提高教育效果为宗旨,不断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载体。高职院校为提高教育效果,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先后开展了“西湖梦寻”人文之旅、“爱我中华”诗词吟诵晚会、“诗国青春”诗词楹联灯谜会、“江南毓秀”名家书画笔会、“明德励志”人文大讲堂等五大文化活动品牌,使广大师生充分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先后组建“兴华诗社”等20多个文化社团。邀请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等知名学者作专题讲座,为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载体。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育人工作也取得显著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2年,我院被命名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教育部2007年第396期工作简报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题专门报道了我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果。同时,我院的文化素质教育成果被省内外多家媒体报道,《校园诗教和谐育人》获得教育部2007年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首届高职高专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在学院举行,现场推广我院文化素质教育成果。2009年,《当代诗教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改革实践》获浙江省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我校成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并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二)构建一个平台:以课余素质拓展学分制为平台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态度的要求,学校为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探索以课余文化素质拓展学分制为平台的文化素质教育实现机制。实践表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也应遵循高职教育是“制器”与“育人”的统一观,即规范约束与自由发展的辩证统一,工具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文化素质教育如何与学生自主选择发展结合起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如何由软化走向硬化?我们认为,要逐步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的测评系统尤其是考核系统,建立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为此,我们积极推行课余素质拓展学分制,使素质教育具备一般课程教学所具有的标准化的素质课程、素质学分和素质证书,力求实现素质教育由软化走向硬化。素质分作为评定奖学金及其他评选优秀学生的标准之一,同时按照一定的比例折算成选修学分,使素质学分与选修课程学分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互通,并进入每一个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素质学分和课程学分后,才能准予毕业。学校专门制定了配套的监督办法与保障办法,力求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中去,为文化素质教育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机制。
从2006年开始探索这项工作以来,先后制定了《文化素质教育纲要》、《文化素质教育学分制评价方案》、《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拓展认证评价方案》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学校组织有关力量开展学分制平台的研究,并出版《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导引》一书。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分制平台获得了各个方面的认可,尤其是学生的欢迎。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之后,学院图书馆的借书量和阅览室阅读人次均迅速增加,这说明人文素质教育的配套制度对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现一个融合: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
为了全面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开展以“绿韵工程”为主题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互动。实践表明,杨叔子院士提出的“绿色”教育理念完全适用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杨叔子曾精辟指出:“科学必须是人文的导向。”“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奠基。”“这就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就是“绿”。我们的教育,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更应如此。”[4]近年来,我院大力开展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绿韵工程”,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提出和谐职业人的目标,着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相统一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在汽车技术学院大力推行“汽车文化”建设,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积累,提炼出“严谨、时尚、挑战、超越”为专业文化的内涵,并要求所在二级学院的学生以此作为职业追求。通过大力建设专业文化,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汽车技术学院的《汽车文化》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车以道载志在千里”的汽车文化品牌也成为了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二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养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走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
三是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衔接。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两种文化的互动;企业文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外来文化,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中可以拓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视野,实现文化的全球性与本土性的对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早已明确指出必须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经调查发现,导致当代高职高专院校中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不顺利,以及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合适的氛围,无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因此,众多高职高专的教师意识到只有通过建设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才能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进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本文在此对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二、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果较差
从整体上说,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工作还没有取得预期理想的成绩,甚至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该项工作根本没有被认真执行,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没有对该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地说,首先,在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当中,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改观。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没有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也就没有深刻意识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因此,这些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时没有进行改革与创新,仍旧是老旧的教学场地、器材和同样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采取强制性的方式,即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课程选择,而是直接为学生安排好统一的体育课程。两方面结合之下,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也就不愿意主动积极的配合体育教学活动,自然也就无法产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学生更加难以产生主动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也就不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缺乏学生主体的配合,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自然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运动的氛围,也就直接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进而难以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2.学生的主动性极低
具体来看,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对体育运动以及相关的活动都没有兴趣,也就是说学生的主动性极低,自然无法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据调查,在2013年高职高专学生自学体育锻炼的调查资料中显示,只有30.1%的学生经常自学体育锻炼,有52.7%的学生偶尔进行自学体育锻炼,而又有高达17.2%的学生根本没有发生过自学体育锻炼的行为。同时,在学生阅读体育报刊的调查中显示,只有20.6%的学生拥有这样的行为习惯,有71.2%的学生偶尔进行该项活动,还有8.2%的学生从未阅读过体育报刊。这些数据调查充分显示了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缺乏主动性,只有极少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拥有主动学习体育、参与体育运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习惯。这就表明,在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效果没有体现,没有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就无法达到通过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来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
3.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仍旧欠缺
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同样包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形式的统称。简单地说,体育物质文化就是指学校中拥有的体育建筑、雕塑、设施和场地。一方面,这些场地和设施是支撑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是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必需品。另一方面,这些场地和设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凝聚和外在表现。但在实际中,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仍旧欠缺。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为学生配备风雨操场、健美操房、健身房、乒乓球馆、400米塑胶跑道等基础设施。而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基本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首先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财政状况并不足以支撑该项工作,进而导致体育设施设备还未配齐。其次,由于高职高专院校领导对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不重视,其工作重点仍旧停留与提高办学质量的方向,因而没有落实相关政策,没有加强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工作。同时,即使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完善了基础的体育设施设备,也没有树立相应的体育建筑和雕塑。这是因为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认为树立体育雕塑是一种浪费的行为,还需要担心雕塑被人为的损坏,因而没有开展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还存在极大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监控和支持力度
从宏观的角度讲,要不断加强我国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教育部门进行宏观的掌控,即加强对高职高专学校的监控力度和扶持力度。首先,针对部分财政存在困难的高职高专院校,教育部门应该适当加强对其的财政扶持力度。同时,教育部门可以在政策方针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引导这些高职高专院校得到快速发展,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其财政困难的问题。通过扶持,高职高专院校才能够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其次,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大力落实和贯彻相关政策和方针,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促使高职高专院校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工作,进而引导其转移工作重心。
2.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本质上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赢得学生的配合,也只有当学生愿意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配合体育教学,才能够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产生一股良好的体育风气,进而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例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将选择体育课程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体育课程。如此,学生就可以带着充分的兴趣进入体育教学,这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下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促使其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模式和理念,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进一步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进而产生主动积极性。最后,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积极组织校园体育活动。例如,开展校级运动会等等。通过一定的宣传和奖励制度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进而引导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学生主动参与和探讨的过程中,校园体育文化也就在无形中形成。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高职 校企文化 双元互动 探索实践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第三期高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性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在外延性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开放性等文化特征,迫切需要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推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内涵
高职院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得到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员工普遍认可的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就是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与渗透,创造一种新的高职教育情景,关注企业实践需求的价值取向,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从而培养企业需要的不可替代的专门人才。
1.高职校企文化相似性为“双元互动”提供了可能性。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体现,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提升。在建设目标上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在建设内容上都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正因为两者存在诸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为两者互动与融合提供了可能。
2.高职校企文化差异性为“双元互动”增强了必要性。在建设主体上,高职院校文化强调师生员工,而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员工。在建设目标上,高职院校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其目的是培养人才。因此社会效益是其最大的目标,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是一种做事的文化,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实施校企文化“双元互动”。
二、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意义
1.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同样看重其职业素养。例如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从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而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难以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需要通过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才能完成。
2.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是培育教师双师素质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要有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熟悉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缺少企业的实践经历,双师素质亟待培养。实施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教师可以学习优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精心打造的服务体系。同时由于校企文化的融合,教师会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全面实行校企合作,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
3.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是培植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实训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还表现在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不管是哪一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特色文化作支撑,往往缺乏持久竞争力。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文化互动,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突出职业性特征,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将有利于形成具有特色和生命力的学校文化,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探索
高职校企文化“双元互动”,不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简单替代,应以育人为目标,以“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为原则,多管齐下,博采众长,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也是苏北地区唯一以轻纺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多年来,学院以江苏省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建设为载体,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即主干专业链与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其中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主要做法是“创设两个平台,共建三大基地,引入四项规章,培养五实人才”。
1.创设两个平台,构建学院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价值观、集体舆论、学术风范、精神信念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要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就应在学校精神文化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创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等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有鉴于此,学院重点创设两个平台:一是与全国百强、江苏十强、江苏长江以北最大的国有企业——江苏悦达集团携手合作,共建悦达学院,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努力实现共构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使之成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有效平台。“勤奋做事、踏实做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超越自我、锐意创新,不惧艰险、无私奉献,志存高远、笑到最后”的悦达精神,缔造了备受关注的“悦达现象”、为人称道的“悦达速度”、令人惊叹的“悦达效应”,深深影响激励着学院的师生员工。二是创设了企业家与杰出校友讲坛,每月举办一次,传播企业核心文化,解读创业成功历程,分享经验,树立标杆,激励斗志,让学生树立努力方向和职业信心,构筑学院精神文化又一展示与教育平台。同时,在教职工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学习之星、技能之星、创业之星评选表彰活动,树立身边典型,营造进取环境。学院先后组织开展四轮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校训、“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精艺”的教风,既体现企业精神理念,又具有高职文化特色。
2.共建三大基地,打造学院物质文化。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沿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在建设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时应突出“职”的特点,体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色彩,克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职业性”教育环境的缺失,从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入手,通过模拟仿真或全真的方式,对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三大基地。一是共建实训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创建“校中厂”“厂中校”,建成全真型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创造出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共享。二是共建创业基地,专门成立创业基地管委会,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做好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布置和氛围渲染,引进企业二十余家,重点打造创业认知中心、创业体验中心、创业模拟中心和创业实战中心。学院对学生免费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根据具体项目适当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在注册登记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使校企实体相通,文化相融。三是共建研发基地,按照校企“互惠双赢”的原则,建立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江苏省生态染化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纺织品研究所,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近三年来,校企共建创业园1个、研发中心6个、技能教室38个、实训基地156个。
3.引入四项规章,完善学院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发展策略、发展目标、管理方法、管理风格和规章制度等。高职院校应考虑到学校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配套衔接,借鉴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为学生毕业后与企业无缝对接做好准备。学院重点引入企业四项规章:一是引入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专门成立了学院理事会,地方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担任理事长,构建政行校企四方合作办学机制,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引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注重过程、动态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三是引入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注重业绩、奖勤罚懒的绩效管理体系,打造能上能下、动态发展的师资团队。四是引入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构建经营有方、资源节约的高效服务体系,开源节流,提高办学效益。学院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吸收企业制度文化元素,丰富校园制度文化内涵,完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校企文化“双元互动”实施意见》《校企共引共享高级人才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十余项配套制度。
社会实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能力,而培养学生文化创意能力的主要渠道中社会实践是一大重点。简而言之,社会实践对于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可以有以下三大方面:
1.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我国高校大学生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都受到传统文化的禁锢,学校向来重视的都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创新意识薄弱。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都要经历的,社会实践的环境是不同于学校生活的,社会实践的环境复杂,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观察能力,应对突况表现镇静,并且需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是需要学生运用到自己活跃的思维能力以及应对能力的,所以说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是锻炼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
2.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积极性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结合课堂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一起,充分体会到社会实践的乐趣与知识性。而且,社会实践是不同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的,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大可以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将自己的工作量减轻,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创新的积极性。
3.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当代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系列的知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了,但是再多的知识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而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知识和现实状况,最终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了实际能力。
二、如何具体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创意能力
如今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学生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具体需要从方面来着手。首先,个大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是先于存在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只是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显然这已经不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了。因此,从学生的创意创新意识开始培养,一步一步实现对学生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其二,培养全方面人才,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忽视了除智以外的其他四方面的人才培育,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所谓创新是不能够局限于一方面的,需要从多方面获得创新能力。其三,创意能力的获得是要有民主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的。人在轻松的情况下,可以想出更多的点子,这也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够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由此可见,民主能够使人放松,更易说出自己的想法,释放自身创新能力的天性。其四,学校应该合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帮助学生开发创新能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测试理解自身创意,将自己想出来的创意经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测试后付诸实践。最后,各大高职院校还需要优化社会实践。优化社会实践中的设备以及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其与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内蒙古;高职语文;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滞后,经济相对落后,但关系着全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少数民族学子比一般学生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艰辛,也更加渴望毕业时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而且也要具备优秀的语文职业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中坚力量是本地区大学生,他们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发展、繁荣的主力军。他们只有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找到正确的奋斗目标与成才之路,才能树立起振兴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建功立业的和使命感。只有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育,才能造就出少数民族地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地处我国边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蒙古、朝鲜、俄罗斯接壤,但是经济发展程度却相对滞后。的人民特别是蒙古族人民,运用勤劳进取的精神和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与其自然环境相符合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文化中,草原文化像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在蒙古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内蒙古草原文化形成了和粗犷豪放的精神特质和悠远绵长的精神内涵。富有历史意义的草原文化滋养着为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新的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草原文化凝聚了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是世代在内蒙古生息繁衍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能够概括和代表内蒙古文化的总体形象。笔者在内蒙古十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学有助于延续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
民族意识是人对于自己归属的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并在民族差异中得以强化,也就是在不同民族交往中对本民族的关切及维护。千百年的沉积形成了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共同体构,其在建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民对在自我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中,和不同民族交往中族意识都起到平衡、促进、制约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关系民族兴衰繁荣,指导着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笔者经调查后发现,内蒙古地区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思想状况的多元性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就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人生观及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在西方思潮和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腐朽的堕落的思想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还有一些内蒙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民族地域中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高职生不了解内蒙古文化、历史。因此,高职语文要将蒙古族文学中的伟大英雄史诗、传统民间故事、民族神话传说、蒙古牧歌民歌、现当代蒙古族作家作品等融入教学内容。例如,除了邓一光的《想念草原》,还有玛拉沁夫的代表作《茫茫的草原》、《草原上的人们》,张志诚的代表作《沙坡》,齐・敖特根其木格的小说《敖包会上的缺憾》,阿云嘎的代表作《大漠歌》,浩・巴岱的代表作《尼美尔山的风》和阿・敖德斯尔的《美丽的罕山》、《草原之子》以及《撒满珍珠的草原》等蒙古族文学作品名篇,在内容上就凸显蒙古族风格,展现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根据地理位置、蒙古族部落分布、蒙古文化的历史状况和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有学者将中国蒙古文学按地域分为了三个文化区域。它们分别是:东部文学区域、西部文学区域、中部文学区域。东部文学区域指科尔沁――喀喇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其包括哲理木兴安文学、卓索图文学、吉林文学、黑龙江文学。西部文学区域指乌拉特――和硕特――肃北――阿拉善,其包括新疆文学、青海文学、甘肃文学、额济纳文学;中部文学区域指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察哈尔――巴林――巴尔虎布里亚特,包括伊克昭文学、乌兰察布巴音淖尔文学、昭乌达文学、呼伦贝尔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将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加以设计运用,借助民族文化元素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特点来形成内蒙古地区高职语文课的个性特征,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从而发挥出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并在广泛获得认同度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出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情感,加强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三、有利于增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性和民族凝聚力
蒙古族根据地理分布分类属于跨境少数民族,最大特点是民族语言、文字国际化。和内陆少数民族相比民族的文字保留相对完整,有自己的出版物,有信息传播的平台,以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外族文化,将外族文化的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把本民族的文化看成是陈旧落后的,慢慢地抛弃,使少数民族在繁衍生息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创造的,具有自我民族符号性格的文化正在消失。“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凝聚力消失。当然跟世界上所有文化一样,内蒙民族文化一定有某些相对滞后和陈旧腐朽的内容,但是草原文化终究还是蒙古民族创造并使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蒙古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满全.《2012年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蒙古学研究年鉴2012年》,2013年12月
[2]韩晗.《论当代蒙古族小说的审美特色》.《兰州学刊》2012.2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职院校;差生转化;爱心与信任;尊重;平等交流
Abstract:Invocationalcolleges,oneoftheimportantworkoftheteachersistohelpthestudents,whoarepoorbothinmoralityandstudy,tobecomebetterones.Teachersshouldinfluencethestudentswithlove,takecareofthem,understandthem,respectthemandcommunicatewiththemequally.Thus,itwillbeeffectivetoguidethestudentsintorightdirections.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educationtopoorstudents;loveandtrust;respect;equalcommunication
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相对差一些,差生相对多一些,因此高职院校要下大力气做好差生教育工作、转化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他们成为合格人才。做好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爱心与信任——差生转化的基石
要搞好差生的转化,教师就必须付出爱心,付出辛勤的劳动。同时还要有细心和耐心。由于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自身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习不好,没人看得起自己,同学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所以,差生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个“爱”字,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所教学科、热爱自己所教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的美德。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教师对学生的爱,特别对差生,更要体现细心、耐心,对学生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从“爱”出发的严格要求。师爱的核心是信任每个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缺乏感情的教师能做好学生的工作[1]。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特别是对差生真挚地关心、体贴,才能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才能使差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另外我们要善于发掘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的表扬,因为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句赞叹的语言,一行鼓励的批语,都可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转变。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闪光点,差生也不例外,关键是我们怎么去挖掘。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进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才能提高他们的成绩,从而对班风、学风的形成产生良好的作用。
二、理解尊重——差生转化的催化剂
理解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们的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信心。
首先,要真正理解差生的内心世界,以他们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分担他们的忧愁。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他们,使他们深切地认识教师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对差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差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