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兴致勃勃进课堂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如何让孩子有写作的欲望呢?在每节课开始,教师就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对本次习作的浓厚兴趣,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走进习作。
如五年级下册习作1“写一种自然现象”,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自然现象,再出示一些相关的词语:冰雪融化、风起云涌、电闪雷鸣、月圆月缺、花红柳绿……让学生进行朗读,最后运用动人的语言“我们不是摄像师,无法用镜头来拍摄。但是,我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还有一支神奇的笔,同样可以描绘出大自然变化着的精彩”将学生引入本次习作。通过这一步步的诱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也产生了愿意动笔的念想。
二、一丝不苟细审题
在阅读学生的习作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明明要求写这个,可学生却写成了那个,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偏题”。因此,走进课堂后,教师不应该急着让学生动笔,而应先让他们明确本次习作的目标。只有清楚明白地了解了习作目标,才能对本次习作有一个总体的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学习目标分解的方法明确写什么、要求是什么。如在学完《神奇的克隆》后,可以让学生完成话题作文《假如我会克隆》。教师可以先出示这样的习作目标:你听说过克隆技术吗?想象一下,如果你会克隆,你想做什么?同学们关于克隆的想象多么有意思啊,如果写下来,一定很有趣。那就试试看,要想清楚想克隆什么,为什么要克隆它。题目自拟。接着我便让孩子们说说本次习作打算写什么?写时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一说,学生脑海中对本次习作的要求便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接下来进行习作就不会再“跑题”了。
三、丰富多彩善取材
明确了习作要求后,接下来就该是“写什么”的问题,即帮助孩子选择新颖而独特的材料。这可是习作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只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帮助他们回顾以往的经验,学生才有东西可写、有情可抒,否则就可能产生空无一物的感觉。
现在的不少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目,不是去走进生活找素材,而是凭空捏造,也不想想这件事自己是否经历过。如写妈妈的爱,无非就是送伞、生病照顾;记好人好事,总是写过马路、让座。这样的习作内容,怎么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呢?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素材,要学会把自己所经历的与众不同的内容作为习作素材,这样的习作一定是新鲜生动而又独一无二的。如写童年趣事,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讲“笑话”,把自己童年中发生的一件最有趣的事当成笑话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比一比谁的事情最有趣。于是“给鸡洗澡、学飞、生宝宝、和狗比高低”等各种有趣的事情便都出来了。你看,这样的事情孩子们亲身经历过,他们有真实的感受,自然也就有内容可写了。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生活是个万花筒,只要你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就会观察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现象。倘若你熟视无睹,那这些精彩的材料就会从我们的眼皮子底下悄悄溜走。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习作时才会“下笔如有神”。
四、因人而异巧评价
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和认可。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习作完成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地品读自己的习作,欣赏习作中的得意之处,同时也思考不足之处,进而进行修改。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修改能力,又提升了习作水平。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后,教师应加以肯定和赞赏,这样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他们会更加兴致盎然地参与到自我评价的活动中去。
反义词:贴切、别扭、勉强、拘束、局促、造作、做作、自然
贴切 tiēqiè[apt;felicitous;appropriate;suitable;proper] 妥贴,确切贴切有效的措词
别扭 bièniu(1) [can not see eye to eye;not get along well]∶彼此意见不投合。亦指争执之事闹别扭(2) [not smooth;awkward]∶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利这段文章很别扭(3) [uneasy]∶因不适而引起身体上不舒服的他刚学骑马时,全身都感到很别扭(4) [difficult]∶不顺心;不顺手刚来牧区的时候,生活上感到有点别扭(5) [ornery]∶执拗的他总是那股子别扭的脾气(6) [reserved]∶拘谨她在生人面前总觉得别扭(7) [difficult to deal with]∶难对付这个人真别扭
勉强 miǎnqiǎng(1) [do with difficulty;in a fashion;manage with an effort]∶能力不足而强为之病人勉强喝了点粥(2) [force sb.to do sth.]∶强迫,使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他不愿去就算了,不要勉强他勉强 miǎnqiǎng(1) [reluctant]∶心中不愿而强为之勉强的赞同(2) [unconvincing]∶牵强,不令人信服你的理由很勉强勉强 miǎnqiǎng(1) [reluctantly]∶不心甘情愿勉强同意(2) [barely enough]∶将就或凑合勉强够用
拘束 jūshù[restrain] 过分约束;束缚不要太拘束孩子拘束 jūshù[stiffness] 不自在,拘谨而显得不自然他已不再感到拘束,开始笑起来
局促 júcù(1) [narrow]∶狭窄;不宽敞房间过于局促(2) [(of time)short] 〈方〉∶ [时间] 短促、紧迫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杜甫《梦李白》时间太局促,要抓紧干(3) [feel or show constraint]∶拘谨、拘束不自然局促一室之内。——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促 júcù(1) [narrow]∶狭小(2) [(of time) short] 〈方〉∶[时间] 短促(3) [feel or show constraint]∶拘谨不自然?促 júcù见“局促”
造作 zàozuò(1) [affected]∶做作矫揉造作(2) [fake]∶制造;捏造造作谣言
做作 zuòzuo(1) [affected;artificial]∶装腔作势;故意做出某种表情、动作、姿态等(2) [do or making a thing;make;manufacture]∶从事某种活动;制作只要做作的好,花样变得多,社员们一定喜欢吃(3) [plot against;tease]∶暗算;捉弄不该做作我
自然 zìrán(1) [nature]∶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改造自然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择于自然。——[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近于自然。——《图画》(2) [natural](3) 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自然现象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4) 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他的动作很自然复得返自然。(指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传》(5) [natually;in the ordinary course of events]∶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听其自然(6) [of course;naturally]∶当然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鲁迅《朝花夕拾》
近义词:
暂无
牵强词典解释
词语拼音:qiān qiǎng
词语解释:
牵强 qiānqiǎng
(1) [farfetched]∶勉强
他的论点似乎是牵强和不合理的
(2) [give a strain interpretation]∶
牵强附会
一.营造轻松环境,在识字教学中感知美
1.在轻松课堂中怀揣憧憬美。在开启识字教学的美妙旅程之前,每一个小家伙应当怀揣着一颗充满希冀的心,扑通扑通的憧憬着即将飞到他们身旁的美。在通向知识宝库的第一步,为了不让“学习”这项小学生的一项基本任务变成纯粹只跟书本打交道的活动,从而让小家伙们很快地觉得学习是“那样的困难、那样的无趣而又恼人”[1]。他主要提出了三点:一是不要给学生建立“你必须记住,学不会你就当心”的心理预设,这样的预设所带来的心理暗示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而起反作用。教师的每一句微妙的课堂语言、每一个细小的行为肢体动作甚至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在传递这是一趟轻松的未知发现之旅,以后的每一步都将预示着惊喜和乐趣,让孩子处于一种轻松的心理氛围之中,为之后艰难而又漫长的学习道路创下漂亮的开场。二是恰当使用“分数”。使用分数的时机、分数的功能以及评分的原则至关重要。前者是要等到孩子们学会对评分高低的结果进行恰当归因之后;中者在于奖励,而不在于惩罚,聪明的教师应当学会使用分数的奖励功能;后者应是“乐观主义和富有乐趣的原则”[1]。三是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滋味,增强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若毫不吝啬地夸奖孩子们取得的一个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都会使孩子们对接下来的识字之旅怀揣着无限的憧憬美。总之,在轻松的心理氛围的花坛中,没有分数这一利器的折磨和摧残,闻到的是成功盛开花朵的芬芳,每个孩子都会憧憬着踏上这一趟希冀之旅吧!
2.在绘画识字中想象形象美。他认为识字教学同绘画、同游戏紧密相连,恰好可以成为连接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的一座桥梁[1]。寓绘画于识字教学之中的创意来源于一次教受教于生活的经历:带领孩子到树林中去,一只几次试图飞起来,但总未能离开草丛的甲虫吸引力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孩子们仔细观察和想象,他生动的绘画和字词的书写相结合的直观形象教学把对实物观察的形象美和字词的线条美相契合,大自然的生命迹象让跃然纸上的字词灵动飞扬。当孩子们看到甲虫这个词语时,他们的脑海里出现那只努力飞跃的甲虫,就会模拟出甲虫的鸣叫声,甲虫这生动鲜明的形象美让孩子们牢固的记住了甲虫的写法和读音。孩子们在大自然之中观察实物,绘画出生命体,从而感受词语的生命力,聆听词语的乐音,想象词语的形象美,培养形象记忆和情景记忆。汉字是象形文字,表形性极强,通过绘画和富有表现力的标题进行教学,感知世间万物的形象美,引导儿童从具象逐步过渡到抽象识字,符合儿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自然规律。
3.在词语源头中领会自然美。苏霍姆林斯基总是带领孩子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培养孩子们的“情感记忆”,他称之为“思维课”。大自然正是知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常新永驻的源泉,是孩子们一次次去“旅行”的源头,是孩子们散发思维的火花,徜徉知识的海洋进行创新、创作的活水。在认识牧场这个词语之前,苏霍姆林斯基毫不吝啬地带领孩子们去看看牧场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去听听草场的小飞虫和蝈蝈们奏出的交响乐,去吮吸草场的牛羊奶水和隐约可见的炊烟的味道,去触摸牧场上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羽一毛。对牧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形像的表象观察和感知勾勒出的整体形象的自然之美,加上孩子们的想象、联想和幻想,构成了孩子们脑海中对牧场鲜活的情景记忆,必将掀起孩子们心头的涟漪。这种美的激励熏陶出孩子们的“情感记忆”,这种情感色彩和情感味道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后都依然鲜活,并成为他们以后审美、创作的“饮用”的二次源泉。这种色彩与词语的完美衔接是识字教学中一种多么重要的心理学记忆手段。
二.创设“智力背景”,在诗文阅读中赏听美
1.跃然纸上语言美。“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是他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1]如果教师不知道通向活生生的语言和思维的源泉的途径,那他再讲如何读、如何发音、如何掌握语调等等,也教不会学生如何富有感情地朗读。在大自然中的一次次“旅行”让孩子们感受和体验到物之美,就能领会语言的细微色彩,语言是传递美的载体,美通过语言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快乐学校”阶段的“旅行”,领略语言的魅力,为读和写在情感上和美学上作准备,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从具象上升到抽象的过程,而表情朗读通过读出这些优美的词句,学生重走思维的旅行地,可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感知的审美形象,在大脑里进行重组,让感官经过反复地审美实践锻炼,逐步完善审美的感知力,领略具象世界和抽象语言的契合美,这是从抽象又到具象的思维过程。如当读到“阴暗的森林”这个词语时,学生脑海里就会出现关于这个词语描述的绘声绘色的景象,顿时,语言之美跃然纸上。
2.醍醐灌顶智慧美。“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是需要多阅读。”[2]教会孩子思考,觉察现象间的相互作用,对自然界、对直观形象和观念加以概括和抽象是教养最主要的目的,这是一种智慧美,他提出“智力需要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有“智力背景的阅读”。这样的阅读越多,对教材越容易理解,越有助于记忆。为此,他创办了必读书目阅览室,并把它称为“思考之室”。这些阅读书目除了经典的世界文学名著外,还有科学家、发明家传记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都要求学生是在上学期间读完,有些还指定反复阅读好几遍。在帕夫雷什中学,文学教师不允许学生在未读完原著的情况下就照教科书的教材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文学课上学习某篇文艺作品时,如果学生早已读过这篇作品,那么他们便有了相应的道德和审美感受,更易于理解和学习教材。
3.抨击心灵情感美。情感美是指人的情感的纯洁、真挚等审美属性,是指一个人具有纯洁高尚的情操。在儿童图书室里,他让孩子们阅读故事、童话、诗歌、寓言和古希腊神话等各类书籍,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的体现让孩子们理解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情感美,书是引导他们攀登美育顶峰的小径,在阅读中领会文学作品中作者或激昂、或悲壮、或直抒、或深沉、或含蓄的情感美,对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正确鉴别通俗与庸俗、抒情与矫情、美感与的能力不言而喻。如当孩子们阅读西比利亚克的《冰天雪地里过冬的地方》时,他们被这样一个孤独的、被人遗忘的老人如何坚忍地在荒芜人烟的原始森林的小屋消磨余年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尊于内心感受,在创编作文中创造美
1.亲近大自然,激发思想火花。在的帕夫雷什中学,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写作活动。对自然现象间微妙关系的敏锐专注,用心和精细地观察是提高儿童言语技能的强有力的手段,在对自然现象专注认真的观察中,形象、激情和语言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性,用大自然的美感召人,使人进行独立思考,使人渴望用语言进行清楚生动而准确的表达,从而形成完美的言语技巧。那么,如何使儿童注意、倾听到大自然的这一切?他认为教师以鲜明的、充满情感的语言向他们揭示这种美十分关键。遗憾的是,以培养他人语言能力为己任的语文教师本身的言语表达水平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如果老师们想使自己的教学成为艺术,就得磨砺自己的语言,要用美丽的语言给孩子们讲美丽的周围世界,用好语言这把刻刀。
2.走进“童话室”,点燃创编激情。苏霍姆林斯基的写作教学实践是从创作童话和编写小故事开始的。他认为,“童话不会妨碍孩子对真正自然规律的认识,相反地会有助于认识。”[1]开展多种方式的创作活动,比如建造“童话室”,为学生创设美妙鲜活而又逼真的写作环境。“童话室”是他基于童话故事按照美学的特点和孩子们一起亲手布置出来,置身其中,犹如处在真实的童话人物的世界。以“童话室”为契机,点燃孩子们的对美好事物的情感,而不是对身边的美都无动于衷。孩子们进行童话故事角色扮演,开展创造性游戏,沉浸其中,他们接受艺术语言的能力更加敏锐,更易于流露和表达出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更易于发自一颗赤子之心来表现美、创造美。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quot;"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感受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 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 ,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
二、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 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 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 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 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 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
三、视听积累
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 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好望角、动物世界、假日晨曲、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 ,都对学生有益智、地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 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的材料质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利用教材;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即“教会学生学习”,既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更关键还在于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
我们应知道,学法指导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使学习者掌握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掌握学习规律,获得学习的技能、技巧,形成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要做好学法指导,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组讨论法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词汇量,懂得一些词组、句式、语法。那么,最关键的是如何让他们动起来,把他们所学的东西再现、反复,最终记牢。现行的人教版的排版安排非常得体,尤其以Warming up和Speaking为最。例如:Unit 6 (Book Ⅱ)关于未来生活的讨论,我分成四人一组,对课本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讨论。在黑板上写上:What will schools be like in the future? What subjects will people study? 给同学们几分钟的自由讨论,然后启发说出各自的看法:
S1: Schools will be set up on the Internet.students can study at home and use computers to study .
S2: We will study social sciences , natural sciences and so on .
S4: Schools will be places where learning is fun and easy.
S5: …….
这样说下去,同学们的兴趣越来越高涨。他们会绞尽脑汁去组句子,整个一堂课搞活起来了,学生在讨论活动中还可以互相启发、相互给提示,有利于课堂活动的质量的提高。
二、课前设题法
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样可以未学先知,对新单词的预习,能提高学生的音标的识读能力,找出和纠正自己错误的发音。在课前预习课文时,不但自己可以尝试用新词造句,还能自己找课文的重点句子,难句,这样一来使课堂教学重点更加明确,更加顺畅,大大提高听课效率。那么,如何去有效的预习,这就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作用。针对要预习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图表法、对比法、找线索法、设置问题法。
通过预习,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弄清了文章的脉络。从中还找出了重点句和难点句,在听课中做到有的放矢,从容面对每一堂课,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在语篇结构上,文章的整体把握上,以及文章中心句的选定上,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未来做阅读理解题是大有裨益的。
三、归纳法
高中生已具备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使用归纳法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可让学生反复接触某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归纳,并要求他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或共性的东西。
四、对比法
教学中教师除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语法规律外,对一些易混的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弄清它们的侧重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解答说理法
针对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自然现象,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分析这种现象,寻求正确答案或合理的解决办法,利用同生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在大脑中形成英语的思维模式以达到出口成句乃至出口成章。这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一种极佳手段。
六、发散思维法
进行句型和知识点的讲解时,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讲解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而不疲劳的状态。
七、话题作文法
学生们有了对语言信息的组织能力,有了学好英语的强劲动力,就应该把他们课上、课下所练的、所想的整理到书面上来,形成书面材料。这时,少不了教师在旁的指导,不但可以纠正学生的语病,还提高了他们的语篇组织能力,最终达到口语、写作双提高。例如,在Martin Luther King Jr.的九个问题解决之后,把问题答案化零为整,形成一段话,在课上反复操练之后,即可布置作文练习,加以巩固。
方法一 一喻一追
【示例】如果时间是一条记录生活的纸,我把它划出好几段,撕下睡觉和琐事的时间,猛地发现,手里攥着的只剩下一点碎片,而那真真切切,就是我的时间。
【解读】 “一喻一追”即把要论述的事物比作他物,然后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多层玩味,这样一来韵味全出,深度立显。这一比喻要准确贴切、耐人寻味,紧跟的玩味要自然得体、细致深入。
【举一反三】
例1 茫茫书海之中,如果浅阅读是小溪,那么深阅读则是大海。溪再美也“小”,海则“纳百川”,故而成其大。浅阅读最多只能消遣,深阅读则会让灵魂得到洗礼。(《浅阅读与深阅读》)
例2 挑选千里马,千万不要问它是从哪个马厩出来的,而要给它机会让它出来跑一跑、遛一遛,才能见到它的真本事。(《英雄不问出处》)
方法二 逆向思辨
【示例】有一种高雅叫谦卑。
【解读】逆向思辨,即通过逆向思考,从矛盾对应的角度探究深刻的哲理。这一思辨模式一般不能轻易用在对作文主体立意导向的否定。
【举一反三】
例1 家不仅是一个建筑,更是心灵的归宿。远在千里之外,心中有家,依然温暖;泡在家中,心在远方,仍会孤寂。(《家》)
例2 青春不仅是年龄,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怀揣梦想、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精神。豆蔻年华,也可能变得老成持重;花甲之年,也可能老当益壮。(《关于青春》)
方法三 设问开头
【示例】假如刘翔还在练跳高,他能有一路走来的辉煌吗?当然不会。跳高不是他的强项,跨栏才是他的天地。经营自己的长处往往比弥补短处更重要。
【解读】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回答,自然引出论点。如此开头,发人深省,立意鲜明,层次清晰,言辞有力。实际操作时,既可正例反设,也可反例正设,通过设问启人思考,将思维引向深处。
【举一反三】
例1 假如孔乙己屡试不第之后能营生糊口,他的人生结局会如此凄惨吗?应该不会。许多时候,食古不化的愚昧往往能抹去人活着的意义。(《醒悟》)
例2 假如几岁的孩童变得老成持重,这样的孩子,我们还感觉可爱吗?假如耄耋老太没了皱纹,这样的老人,我们还感觉慈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还是自然最美呀!(《自然》)
方法四 串引开头
【示例】我常常敬佩苏子,在“蝇头微利,蜗角虚名”面前,悠然转身,于“斜风疏雨”之中,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感受“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快意与淡泊,将自己镌刻在历史的扉页。勇于放下,成就了豪放苏子。
【解读】串引开头,旨在围绕主题,自然引用名言诗句,以增强文章开头的诗意与文化味。这样的开头,引用的名言要协调得体,另外,语言也要有一定文采和韵味。
【举一反三】
例1 道德修养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走好第一步,才能奠稳道德大厦。(《第一步》)
例2 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凭轩涕泗流”的悲怆,纵然是“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寂,杜甫仍然用悲悯苍生的情怀书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切莫让困境湮没了心境。(《境界》)
方法五 排比反问
【示例】当拿破仑率领百万雄师驰骋欧罗巴大陆,谁还在意他一米六二的身高?当弗莱明用孜孜以求的钻研分离出廉价高效的青霉素,谁还会在意他农民的身份?当鲁迅的作品泽被代代中华儿女,谁还会在意他不是文学科班出身?英雄不问出处,出处也挡不住英雄。
【解读】排比列举事例,素材鲜明丰富,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行文材料的不足。排比列举的素材往往要对准一个点铺排事例,连出组合拳,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问,启人心智,发人深省。
【举一反三】
例1 当贞德置身火海,她怎会不想保全自己的生命?当乔布斯被诊断为胰腺癌,他怎会不知道人生之路已不长?当吴菊萍飞身去托从九楼掉下的孩童,她怎会不知道自己有生命危险?人生在世有比生命更有分量的东西,那就是信念。(《信念》)
例2 父母真的不容易!每天陪着我们到深夜,他们怎会不累?听到我们偶尔的咳嗽,他们怎么会不担心?面对我们情绪低落,他们怎会不揪心?
做儿女的,一味被爱是自私的,回馈才美。(《感恩》)
方法六 对比生味
【示例】不要怕把画画淡,淡到极致是一种豁达与智慧;也不要怕把画画浓,浓到透彻是一种勇气与力量。两种风格迥异的画面折射出不同的生活境界,也显示了不同的处事态度。
【解读】通过相反的两种生活态度或情韵的对比,选取合理的价值取向,表达明晰的立场。这样的开头,对比鲜明,观点醒目。
【举一反三】
例1 《围炉夜话》中有句话:“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医。”生活中,不苟、不俗,活出真性情的自我,这便是至高的生活境界。(《生活的境界》)
例2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可乐可以说是受众群体最多的饮品。冰凉、刺激、甜腻的碳酸汽水是学生的最爱。但我则爱茶,她像一个温和、深厚的知己,不时地与我谈天说地。对于爱茶的我,品茶是对丰富滋味的享受,对躁动心灵的洗涤。(《诗意生活》)
方法七 以俗化难
【示例】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解读】真理总是朴素的,再高深的哲理总能和生活与自然现象对应。找到这种对应,通过引用透射浓浓生活情韵与泥土气息的俗语来演绎理性的文题,自然巧妙,形象深刻。
【举一反三】
例1 老人常说:人要面子,树要皮。但虚伪的面子还是不要的好,否则就会死要面子活受罪。(《面子》)
[关键词]生活;语义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89-01
基于以上认识,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关注书本,更随时关注社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让教材内容贴近社会生活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结,因而总能在其中找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入点。我十分注意利用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当今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既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对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有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注意观察思考。搜集素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我讲《故都的秋》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乡的秋色,体会自己从小到大家乡秋色的变化;另一方面我注意采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广阔天地汇聚到一方屏幕上,如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将长沙橘子洲头的秋色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兴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句话清楚地讲出世间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日出日落、风霜雪雨、名山大川、草长莺飞等形成了无比奇妙的自然奇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体育、书刊、影视、网络、园林、建筑等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无数神妙无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结合课文有意识地让学生从身边做起,注意搜集资料、练习观察、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山清水秀的遵化城展现出悠久历史,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龙潭鱼跃、鹅山飞瀑、罗池映月的美丽传说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都乐岩、龙潭风光让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领略历史文化的神韵,在接触中感悟,在接触中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增加人文积累。当他们能把这些流畅表达出来的时候,他们的能力就有了质的提高。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联系。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烛之武的劝说方法,完成劝说任务,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诸子散文单元后,我就利用课外语文活动的时间,举办了关于道家学说的专题讲座,介绍百家争鸣中诸家学说概貌,还着重分析儒、道、墨三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对改革开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负累,让学生养成辩证地分析古人古籍,自觉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习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革新教法,让语文活动撞击社会生活
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精心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把学生按值日表的形式排好顺序,组织学生轮流在每节课前做5分钟演讲,主题自选,但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生可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农民工欠薪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男女交往过密问题……我再针对这些问题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发言中我深深感受到,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很会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注重积累,让阅读写作反映社会生活
作家契诃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精彩的一幅画,动人的一首歌,而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讲套话。针对学生写作的现状,我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大量浏览;一方面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改变了文风,写出了反映社会、反映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四、营造网络,让语文与生活相依相偎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言教学实践
1教材是弘扬语言最好的载体
近年来,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已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注意。课程标准总的目标中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教育,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发扬具有深远的意义。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多样范式: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等,还有记叙文、说明文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多种体裁。这些课文有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古今中外的题材,内容丰富,体裁、题材多样,是不折不扣的语言的“百科全书”。对于这样的“百科全书”,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言教学,即使偶尔将语言教学穿插其间,往往皮是皮、骨是骨,显得生硬,仿佛是为了实现语言教学任务而置于其中。其实好的语文教学,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雨露春风的滋润,于生活的小事中实现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敢讲话、愿讲话、想讲话。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来他主动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写信给姑妈承认说谎的事。这是《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记述的列宁的故事,怎样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做个诚实的孩子?我先做了一项关于日常易做错的事的问卷调查,收到问卷后,我没有立即批阅,而是在课后将孩子所说的答案,求证了他们的家长。在这次问卷中,有17%的孩子撒了谎。在下一节课的时候,我告诉大家说,上次我们的问卷调查,有12个同学在个别答案上撒了谎,哪位同学撒谎自己心里最清楚,希望撒谎的孩子主动和我谈谈谈原因。后来这些学生纷纷找到我,向我说明撒谎的原因。我告诉他们,许多事情都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解决,不需要通过撒谎的形式实现。这件事对学生触动很大,学生在灵魂深处知道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能撒谎。这样学生不仅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而且开拓了思维,遇到问题会主动想一些解决的办法,许多学生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许多。这堂课给我的启发是,不要生硬地让学生模仿怎样去做,而是让他们灵魂深处有触动,心里愿意向善,更愿意去说真话、实话。这样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敢于说话,是学生锻炼说话的前提。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先做足了功课,搜集了大量的西沙美丽的图片及科学家在西沙海底进行的科研活动,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一一展示。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后,立刻兴奋起来,我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向学生提了如下几个问题:1.西沙群岛给我们什么印象?2.家人有没有带你到那儿旅游过?想不想去看看?3.你看到了西沙的哪些东西?说给大家听。这几个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解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高,在他们一次次的回答与思考中,学生实现了愿意说、善于说的愿望。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说说,假如有一天,你做了海洋科学家,你能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做哪些贡献?学生争先恐后,有的说要把海底的天然气开发出来,有的说办个海洋博物馆,有的说在一些岛礁附近建飞机场、公园等等,虽然他们有些想法看起来还那么幼稚,但他们敢说、愿意说、想说。在这种互动中,我又把南海最新的局势,某些域外国家利用南海所谓的航行自由搞所谓的国际仲裁,我又把西沙群岛的历史演变,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大家你一嘴我一舌,气氛非常活跃,小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爱国的情感,这比机械的说教效果好得多。我没有设置爱国主义等高大上的主题,而是拉家常式地实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既达到了语言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海上日出》《火烧云》等反映日月星辰的神奇变化及运行,让我们头顶的天空有几多的神秘感;《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描写山川草木文章,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从而产生敬畏自然的情绪;《荷花》《燕子》让我们感受一花一草皆有感情,有自己的语言,它们能用自己的语言与我们人类对话,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伙伴。在这些课文中,我让学生认识到:不仅我们人类有语言,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语言,音乐家用音符与世界对话、诗人用诗句与灵魂对话、口技者用变化多端模拟声音扣人心弦、大山用无声的沉默告诉人类自己的思想。所以,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最好载体。
2实践活动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
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首先要做好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等活动。
2.1在朗读、写作、演课本剧等活动中渗透语言教学。
朗读活动是通过语言内部的音韵,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朗读者自己的思想。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朗读者感同身受地走进去,把自己当作“作者”。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实现语言教学目标。“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这是《北京》一文,第二段和第五段中描写北京夜景的句子。如何让学生产生对首都的热爱之情,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三遍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心目中首都的夜景。因为许多学生去过北京,他们对北京并不陌生,许多学生把自己心目中北京的夜景用自己的感受画了出来,虽然还显稚嫩,但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了印象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读对于学生语言的教育是成功的。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说说自己在冬天都做过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下雪啦,下雪啦!”是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朗读时,让学生放开去朗读,让学生的真情大胆真实自然流露,不仅培养了学生语言能力,还激发学生对该自然现象的好奇。这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不仅可以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语言情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童话情怀。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工具性的孩子,而是让学生学会“有中生无”,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让学生在语言的王国里自由飞翔。文章中间有两句描写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串“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它们简直就是大画家,它们画出的作品是最好看的作品,不雕琢、不做作。在这样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就达成预期的语言教育目标。小学生作文是培养孩子天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以往的作文活动中,许多老师忽视了孩子的心理诉求,让他们在作文中说些假大空的话,以此显示小作者所谓的高尚思想。其实大家都知道,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包括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首先看清楚画面中都有谁、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老人倒了没人扶的现象,你怎么看?要是真遇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真敢扶还是不敢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紧接着我让他们说说有没有遇到过老人倒了不敢扶的情况,孩子们七嘴八舌。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们该如何做,希望大家思考一下,不要急于告诉我答案。许多学生回到家后,把这个问题和家长进行了讨论、辩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救助方法。在无形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最后我告诉大家,救助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心地善良的表现,谁都不想做个恶人,背上恶人之名,遇到这样的事既要帮助,又要有智慧。于是我顺理成章告诉了大家一些常用的方法,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施救方法,又提升了个人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