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颂老师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虽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教室内的布置却极具文化韵味,南北墙壁的空白处对称地贴着几张竖版的励志条幅,让人看着心里格外舒服。最吸引我的是后墙上的一块新更换的黑板报,本期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与季节和时令正好契合。但见黑板报的中央处,用漂亮的黄色笔写着一首歌颂祖国的散文诗,十几行韵脚规整的长短句里,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黑板报的左侧设置了一块“知识窗”栏目,里面介绍了一些动物过冬方面的小常识,让人看了很受启发;右上方的“教师寄语”栏目里,则用红色笔写了一句很贴心的话:孩子,你们都是老师的小苹果,我怎么爱你们都不嫌多!句子简短,却道尽了为师者的似水柔情。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板报右下角的“生活絮语”栏目,那里面用端正的蓝色笔写下如下的几行楷体字:
“人生两种状态:谋生,乐生;人生两道坎:情与钱;人生两个基本点:糊涂点,潇洒点;人生两件事:学会生活,学会思考。”
显然,这是一组警醒世人智慧生存的句子,字里行间带有深深的禅意,却让我心中顿生迷茫。要知道,这是该校三年(一)班的教室,班内孩子的平均年龄应在十岁左右,以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根本不能晓得“谋生”、“乐生”、“情与钱”、“潇洒点”这些词汇的表面意思,也无法弄清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至于里面所暗含的“糊涂做人”思想和“弹性生存”智慧,更是让年幼的孩子在心灵上无法抵达那种高度。
正当我胡思乱想之际,孩子们出操的时间结束了,师生们鱼贯般走进教室来上课。我选在角落处的一个空位上坐下,认真地听起课来。说实话,正在授课的小王老师的语文课讲得很精彩,生字新词处理得当,课文分析有条有理,小组合作有序得法。然而,整堂课中我的精神却始终无法集中,在我的头脑里反复出现的,一直都是后面黑板报上的那四句“生活絮语”,我实在弄不懂撰写这几个句子的潜在用意。
论文关键词:英文歌曲教学“文化意识”兴趣迁移
在刚执教英语时,我就注意用英语歌曲来调动和刺激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感受音乐是人类天性.利用歌曲这种音乐形式,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转换到英语学习上来.这就不自觉地运用了教育学心理中的“有意迁移”原理,即把孩子对歌曲的兴趣转换到学英语上来。如利用字母歌IcansaymyABC来教字母,利用TenlittleIndianboys来教数字,用Sunday,la,la,la来教一周七天的名称,用欢畅的旋律Jan—uayr.February等教学十二个月份。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全班学生大多数都能掌握该课的内容,原本枯燥的单词,孩子们都能脱口而出,伸手会写。孩子在体验音乐美感的不自觉中,享受音乐,习得英语,而且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从后来的教学成果来看,利用歌曲学英语,不失为一种调动学习的好方法。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像歌曲Comeandsee,myfamily,我就用它来教学有关家庭的短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Morningcomesearly和Twinkle,twinkle,littlestar,以及OldMcDonaldshadaturkey又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境界。渐渐地.学生非常喜爱上我的英语课。我也尝到了用心教学的甜头:本班学生的成绩,一直居全年级之首。
苏教译林版教材中有好多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曲。如Mybonnie,One hundred miles away,Moonriver,Susanna,Yesterdayoncemore.Auldlangsyne等。这些歌曲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乐学”的平台.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多角度”(听、说、读、写、唱)教学的材料。
一、用英语歌曲进行教学的作用
(一)正音。
因为一首歌曲要想唱好,必须多次反复练习。其中单词重复许多遍。就没有读不准的道理。天长日久,很多词学生口熟于心,能听懂,会默写。
(二)练习朗读技巧。
歌词中含有大量的朗读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重音、意群等,这些技巧只有在反复操练中,才可掌握。如果教师单独地训练这些技能,无疑学生会感到厌烦。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学歌曲的场景下,学生不但不会觉得乏味,反而会把它当作学习的必须条件。一般来说.唱英语比说英语难,说英语比读英语难.读句子比读词组难,而读词组又比读单词难。这是因为读词组比读单词多了连读和不完全爆破,读句子比读词组多了语调、停顿和重音。说英语比读英语多了自然流畅,而唱英语又比说英语多了节奏。因此,为了学好一首英文歌曲,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训练,但因为有兴趣,就会不觉得难,效果会很好,这也就证明:读不好就唱不好。利用兴趣迁移,可以变难为易。
(三)进行单词教学。
因为歌词是由单词构成,记住歌词就等于记住了单词。即便歌曲中含有学过的词短语和句型,也是很好的复习。
(四)进行语法教学。
要想正确理解歌词含义,仅会单词是不够的,文中所含的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以及句型结构等语法现象都必须弄清楚。否则,就不能理解其含义。
(五)感受英语文化,接受他民族文化熏陶,唤醒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形式,歌曲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文化形式。因为这些歌曲中都含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自然就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外民族的悲欢离合情感。如:Mybonnie,Susanna,Myheartwillgoon等是歌颂或表达爱情的;Onehundredmilesaway,Moonriver等是歌颂家乡及表达离别之情的;Bequicktogotothemountains,braves是表达爱国之情的:Comeandseemyfamily是表达爱父母之情的;Twjnkle,twinkle,littlestar是表达童言童心的;Auldlangsyne.Themorewegettogether等是歌颂友谊的。可见。文化是相通的,只不过语言的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旦文化意识被唤醒而且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学生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其中的障碍,从而由兴趣自然产生动机。利用歌曲,能产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效果。
二、具体的做法
下面我以“Yesterdayoncemore”为例,谈谈我平时的做法。在学生听完这首歌以后,我向他们介绍:此歌是美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同名电影(Yesterdayoncemore)的主题歌,由已故美国著名歌星卡朋特(Carpenter)演唱。这是一首怀旧抒情歌曲,加上卡朋特那低沉哀婉的歌喉,深受世人喜爱,因此,数十年久唱不衰。学生兴趣盎然,我于是就再放一次录音。再次听完后。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学习。我利用他们学歌心切的心理,先叫他们找出生词,再布置他们查字典,预习生词,我帮他们解决个别疑难生词,再叫他们逐句翻译,有问题再讲解:W hen1wasyoungI’d listentotheradio.W aitingformyfavoirtesongs.此句是时间状语从句。Waitingofrmyfavoritesongs.是伴随状语,是修饰动词listen的,此句意思是“当我小的时候,我常坐在收音机旁.等候着我最喜爱的歌”。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此句也是时间状语从句,意为“当它们演唱时,我也跟着唱”。Itmademesmile.此句是主谓宾补型的简单句,意为“这让我微笑”。ThoseweresuchhappytimesandnotSOlongago意为“这些都是快乐的时光,相去并不遥远”。HOW1wonderedwherethey’dgone!是感叹句.意思是“我多么想知道它们去了哪?”再如,HOW1wonderwhatyouare!Butthey’rebackagainiustlikealonglostmend意思是“它们像久违的老朋友又现身了”。A11thesongsIloveSOwel1.此句为定语从句,A11thesongs是上文所提到的Those和they所指的对象。意思是“所有我非常喜爱的歌曲”。EveryshalalaeveryWO’wostillshines.此句意思是每个沙啦啦和喔喔还是那么震撼。Everyshing—a—ling—a—lingthatthey’restatringtosingSOfine的意思是每个嘻啉嘻啉的音符还如当初那样悦耳。
待学生明白歌词的大意,我就指导他们进行读的练习。以第一句为例:When1wasyoungI’dlistentotheradio,Waitingofrmyfavoirtesongs,其中WhenI为连读,I’d为不完全爆破,划线部分为重读.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当学生读熟练歌词以后.我再逐句教唱.这样便易如反掌。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呈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336页)对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之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英语老师一个重要的课题。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见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79页)兴趣影响注意的分配,兴趣当然也可以转移。
三、兴趣的迁移
中学生喜爱流行歌曲,如何进行把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教学中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的问题。
一、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健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去做根本的转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老师不能真正改变观念,师生平等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所,只有老师在心底真正想通了,觉得师生的确应该是平等的,这样的平等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尤其是对教学成绩的提高大有好处,才能真正自愿地和学生平等相处了,才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平等对话,才可能自觉地去搭建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因此我以为,要想使师生真正平等,只有先让传统的师道尊严彻底搁浅,师生才能真正平等。
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只有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有他的成功,教师才能发自内心的去赏识学生。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度越大,成就就越高。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助都具备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可能,都有成功的希望。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自信。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尤其当学生的答案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或者当学生的答案显得很幼稚、肤浅甚至版面、错误时,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死,或置之不理,而应当给予热情地鼓励、耐心地引导、细心地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的火苗,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可能只是多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但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可能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一个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发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总是干巴巴的,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学生的作文完全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内心感受,失去了其应有的鲜活的生命和色彩。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是高高在上生闷气,或是不停地在心里埋怨学生不该如此,或是大声地吆喝学生没长脑子,这些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相反,只能带来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作,越来越害怕写作。不会写就害怕写,害怕写就更不会写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后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学生也正为此而烦恼呀!谁不想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谁不想写出受人称赞的好作文?他们也想,只不过长时间的依赖“范文”的作文模式已经残酷的扼杀了他们写作的天性,消灭了他们创造的萌动和热情,所以才会出现“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在结尾的时候都不忘记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好政策”的不良现象。
这样换位思考,学生就变得让人同情了,心底就产生了一种想帮帮他们的冲动。于是,我就结合他们的写作难点,帮他们想了许多提高写作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抄范文,做随笔,写自传等。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评语以鼓励为主,委婉地指出学生作文中要特别注意的一两个问题(一般只说一个);评讲作文的时候,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及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以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有时赏析他们写得好的句子,有时赏析他们使用得准确的词语,有时赏析他们写得好的开头或结尾,有时赏析他们有价值的创意……长期以来,学生写作的热情高了,要求修改的地方也能自觉地修改了,需要重写的作文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又交起来让老师评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及词语,能正确书写10个汉字。
2.学习课文,体会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对老师的一片心意,是对教师的问候和感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尊敬教长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认读本课生字、词语,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紫丁香传递出的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思想。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刚刚过去的教师节老师收到了同学们精心制作的小花、贺卡这些表达对老师问候的小礼物,这节课我们要去看看育才小学的同学们给自己的老师送上了怎样的问候。
课件示紫丁香的图片
2、介绍紫丁香的相关知识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标注小节。
2、课件示生字,指名请学生拼读。教师及时指正学生读好两个翘舌音“株、除”和“踮”的声调
3、扩词练习指名让学生扩词,其他学生跟读,扩大学生词汇量
4、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自读、同桌互读、领读、齐读。
一株花踮起脚医院消除疲倦挂牵困难休息伸手香甜唱歌您好
5、识记生字
(1)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已经掌握的识记生字的方法。
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减一减、利用形声字的特点
(2)同桌交流自己的识记方法。
(3)集体交流
6、同桌互读课文,读准字音。
7、展示读文:指名读 引导学生倾听,并对同学的朗读做出评价
8、齐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三、生字书写
1、课件示本课生字,学生拼读。
2、指名请学生读拼音、数笔画、说结构、认偏旁。
3、学生交流书写方法,教师示范,学生书空。
教师重点指导“歌、您、牵”三个字的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注意对学生书写姿势的提醒,观察学生生字书写情况及时指导
四、生字、词语巩固
1、指名请学生读课本27页的词语。
2、学生自选词语进行造句练习。
五、作业
把自己看到课题后最想知道的内容写在课本25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对老师的一片心意,是对教师的问候和感激。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紫丁香传递出的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复习
1、学生开火车读课文中相关词语。
疲倦小院枝叶休息唱歌安静盛开感谢牵挂消除眨眼又香又甜脚尖儿花儿
强调儿化音的读法、“又_又_”式的词语训练
2、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句子,指名读。
(1)桌子太高了,我要踮起脚尖才能拿到上面的东西。
(2)我牵着妈妈的手,来到新种的一株小树旁。
(3)今天妈妈很疲倦,一到家就困得睁不开眼了。
(4)奶奶住院了,家里除了我没有别人。
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学文过程
1、课题质疑
(1)教师板书,学生对课题质疑。
(2)课件示:a、谁种的?b、为什么要种?
2、学习第1小节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株紫丁香是谁种的?
(2)同学们是怎样走进小院栽种的?他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
(3)学生汇报、交流。
(4)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2—5小节
齐读课文2—5节,学生思考:他们为什么要种紫丁香?
(1)学习第2小节
A、“夜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B、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3小节
A、“疲倦”是什么意思?
B、你们觉得老师的工作辛苦吗?那就为老师唱一支歌吧!
(3)学习第4小节
在春雨的滋养下,丁香花吐露花苞,绽放了美丽的笑容,感谢老师对同学们的挂牵
A、理解词语“挂牵”,说说自己和老师之间发生的小故事。
B、教师说一说自己在假期对学生的挂牵。
C、教师范读。
(4)学习第5小节
A、课件示插图,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描述图中的内容。
【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B、是啊,夜已经深了,老师仍然没有休息,此时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会对这位老师说些什么呢?
C、文中也有一小节内容是同学们对老师想说的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领读—接读课文
(6)教师小结:课文学习完了,这株紫丁香带着对老师的感谢、祝福种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其实不仅仅是语言可以表达情感,音乐同样可以歌颂美好的事物,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体会音乐带来的美妙声音。
4、指导背诵
(1)课件示课文内容并指名请学生回忆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
让绿色的枝叶夜夜和老师做伴;
沙沙的绿叶儿声帮老师消除疲倦;
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老师挂牵;
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伴随老师梦乡。
(2)学生根据课件提示试背课文。
三、语文小知识
1、教师介绍押韵这一语文知识。【诗歌中,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2、课件示文中词语并请学生拼读。
【窗前做伴疲倦挂牵又香又甜】
3、引导学生自主找出相同的韵母“an”。
4、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押韵的作用。
四、作业
一、创造良好条件,培养写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文要有兴趣。写作兴趣的形成。常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视野不开阔,觉得无东西可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可以带领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如日出、刮风、下雨、下雪、花开花落,等等。我曾带领学生观察盛开的桃花、飘扬的大雪等,通过观察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百科知识竞赛、文艺联欢,等等。指导场面写作,写后进行讲评。这样从直观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引到课堂的语文教学中来。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观察体验的过程中,我还指导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思维能力,教会写作方法,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技能。在讲授每篇课文时,不定时地进行课文中的词语听写,积累语言,咀嚼名篇,吸收养料。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也获得了写作的欢乐,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学生由怕写、不愿写转为自愿写了。
二、探索指导方式,培养写作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需要教师认真上好指导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作文,方法越具体越好。如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作文“模式”,让学生仿写,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和借鉴,不要轻易斥之为抄袭而使学生失去借鉴学习的热情。如果学生作文中出现~些“东施效颦”式的笑话,也不足为怪,只要不是“克隆”,模仿痕迹的轻重是不必深究的。因为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也不例外。借鉴他人作品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作品,这是古今中外一切作家的必经之路。模仿的特点在于有章可循,有针对性。我让学生模仿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了《家乡的春天》。多数人写出了自己家乡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不同特色,歌颂了祖国生机勃勃的春意。如学习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之后,仿照着写了《赞柏树》。绝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柏树耐旱、常青的特点。引申到歌颂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由于作文中的一些困难解决了,学生对于作文比较有兴趣了,写作水平也就逐渐提高了。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引导的方法灵活多变,可让学生在掌握中产生新鲜感。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一文后,我设想文中的小姑娘还活着,让学生想象出她现在的境况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大多数学生都能合理写出小姑娘现在的境况。其实作文是需要一点联想,甚至是幻想的。语文教材中就有《我梦见…》、《三十年后的聚会》、《假如我当…》等作文题目,都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卖炭翁》中卖炭翁的炭被抢,他悲愤交加。离开“宫市”后将向何处,我让学生叙写结尾。有的同学写卖炭翁早就恨透了腐败的朝廷,炭被抢后,他愤然离开宫市,走上了杀富济贫、与朝廷为敌的道路。有的同学写卖炭翁离开宫市后,一路上老泪纵横,不敢再见卧病在床的老母和饿得皮包骨头的孩子,在村口含泪上吊自尽了。虽然结尾不相同,但符合想象的要求,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可能。
三、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写作兴趣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语文;培养质疑精神;教给质疑方法
学贵有疑,质疑精神是创新能力的根。有了质疑能力,进而思维才有可能创新。课堂上,教师要能够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努力建立和谐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挑战老师,怀疑老师。语文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上创设适宜的质疑环境,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自由表达,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老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教给学生适宜的质疑方法,让学生寻疑有方。下面论述我在此方面的四点粗浅做法,仅供参考。
一、对课题质疑――设问性质疑
小学语文课文的题目,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有的展示要歌颂的主要人物,有的显示了文章的线索。所以说课题是“文眼”,是“窗户”,学会质疑课题,在学习上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如能常常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猜谜,对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带领他们的思维向着纵深发展。
教学中,出示了课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题目告诉了你什么内容,你还想问什么。如教学《的扁担》,老师板书了题目之后,有学生很快就会问: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扁担很特别吗?这样的问题,往往可以激起学生先行阅读课文的兴致。有教学机智的老师,大多会通过声像俱佳的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伟人的伟绩,缩短学生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为感悟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打开学生思维的窗口,是解读课文的关键。教学时,出示课题之后,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反复研读题目,试着针对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一些问题,对课题进行猜疑。
二、对关键句质疑――疏通性质疑
每篇课文中都有几处关键句子,它们是课文的中心句或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这些句子一般含义都深奥难懂。由于知识面和阅历等原因,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信息衔接不上,对这些重点句难以理解,容易生疑,需要深入探究。如果这些句子不弄清楚,课文的立意及写作目的就不会通晓。教师在此时不要以自己的解读替代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定要让他们以疑促思,以思促解,最终豁然开朗。 如教学《骑牛比赛》一文,课文结尾时小姑娘问骑手:“你为什么没有从牛背山摔下来呢?”骑手说:“我曾经从牛背上摔下来上千次!”很多学生在此处有疑惑,那骑手的话是不是答非所问呢?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阅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原来是骑手经过上千次的摔打才练就了前文中的“高超技艺”,此刻才会没有被摔下来。学生一旦这样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就凸显了。
小学教材中,课文的中心句或者是主旨句,大多是作者情感表达的集中之处,往往语言隽永,意蕴深刻。因此在此处求疑,对于疏通文意很有价值。教学中要通过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想尽办法使得学生能够理解重点句,这样才能唤醒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三、对重点词质疑――推敲性质疑
小学教材里,好多课文中都有用得很精妙、恰切的词语,这些佳词妙句组成了文章语言的建筑材料。教学时,要能够抓住这些重点的词语,通过细细咀嚼、认真推敲、大胆质疑的方式,带领学生遨游词语的世界,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细细品读。这样就能真正让语文课堂上出浓浓的语文味,从而使得语文回归本位。 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教学时要刻意引领学生注意“故意找碴儿”这个词,然后生疑:狼为了吃小羊,都找了哪些碴儿?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后,很明显地能够得知,狼想吃小羊的这些理由都是胡编乱造的,而且这些碴儿是故意找的,无中生有的。如是,自然引发了学生对狼本性的思考,从而领会了文章的要旨。
课文中有些地方使用了反义词,有的词语重复出现等,这些都是语文的关键词,它们是作者寄寓了深意并高度浓缩情感的词语。可以以它们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这里入手质疑,突破开来,进而细细品味,仔细斟酌,把暗含在其中的深意咀嚼出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效。
四、对留白质疑――疑难性质疑
课文留白是文本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是写得模糊、写得简略,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电影中的空镜头,留有余地,任人遐思。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这些“留白”,巧妙生疑,既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激发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体味到文章深层次的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如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读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说:“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里的留白是利用省略号留下的,需要引导学生设疑:母亲此时会是什么神情,会想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把孟郊母亲的表情和没有说出来的话联想出来,让学生深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阅读教学中,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的质疑,大到对课文内容、篇章结构、段落层次等的质疑,学生不管是哪个阶段生疑之后,教师都要精心引导,让学生进一步读读、思思、议议,弄明白问题的症结,寻到疑问的根源。如是,学中疑,疑中思,思而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思维得以积极思辨。
质疑精神已然成为一个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素质,让小学生明白质疑精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中,时时处处充满疑问,课堂才会有活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再不能只是注重纯知识的传递,过分强调学生接受学习。还要智慧引领学生具有开放的思维和质疑精神,如此,方可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让质疑之花,灿烂地绽开在我们开放的课堂上,为培养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助力。
【参考文献】
[1]于鑫.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2015(04)
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意想天开 焕然一新 惟妙惟肖B.热情扬溢 谈笑风生 任劳任怨C.无精打采 舍生取义 刻苦钻研D.再接再励 勤劳俭朴 不计其数
3.《散步》一课中,“母 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 )A.因有儿子在身边,可以随时背她。B.因为她知道孙子要走小路。C.她怕儿子为难。D.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4.要想表达“不光你能干,我也能干”的意思,下面句子应使用的标点符号是 ( ) 你是能干口我不能干口 A. , ? B. , 。 C. ? 。 D. ? !
6.《金色花》一诗中,对“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色的花很好看,很好玩。B.为了跟妈妈捉迷藏。C.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D.金色花是开在圣树上的花,变成金色花可以为全家带来福气。
7.根据场合需要,选用词语最得体的一项是 ( ) ①______您取得更大的成绩。 ②______您圆满完成了任务。 ③______大哥获奖、晋级——双喜临门。 A.①祝②祝贺③恭喜 B.①恭喜 ②祝贺③祝 C.①祝贺②祝③恭喜 D.①祝贺②恭喜③祝
8.下列句子与“《青年文学》编辑部召集在京的评论家,对‘6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 进行了研讨”这一句意思不相符合的一句是( ) A.在京的评论家,对“6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进行了研讨,这个活动是由《青 年文学》编辑部召集的。 B.在《青年文学》编辑部的召集下,在京的评论家对“6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 进行了研讨。 C.《青年文学》编辑部召集评论家参加了在京举行的“6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 的研讨活动。 D.在京的评论家参加了由《青年文学》编辑部召集的对“6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 的研讨活动。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充分作用。B.进入2000年以后,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C.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导常常浮现在我眼前。D.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学习,就很难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11.按要求听和说。 李大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 上添花了。” (1)你听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内)。 (2)如果你是李大华,应该这样回答刘阿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15字内)。
12.名句填空(1)尺有所短,__________________。(2)谦受益,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4)____________________,始于足下。 二、阅读理解:(一)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13.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大词小用,小题大 做,透露了作者写作的这篇《散步》大有深意。 B.“我”委屈儿子,依从母亲,说明“我”尊敬老 人,对儿子缺少关爱。 C.“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淡淡的一 笔,描绘了妻子贤良的性格。 D.开头一节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 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 力。
14.“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中“一切”指什么?“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使人想到生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体会分析第二段中“我们都笑了”一句,想一想,“笑”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试体会“我”的感受,用比喻修辞描摹“我”这种感受。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曾在什么时候感受 到了责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秋叶的思念 ①深秋的早晨,打开房门,满世界都是金色的落叶,厚厚的、柔柔的,轻轻踏上去犹如走在鹅绒毯上,细细体会,如仙如梦,每每让我忘掉周围的一切(A)
③有人喜欢嫩叶,(丙);有人喜欢绿叶,(丁);而我,却偏偏喜爱这秋天的落叶,她们从不自夸,不求赞美,无声地来,无声地去,走完了自己该走的路,做完了自己该做的一切,或化为灰烬,或为明年更加绿树葱茏而甘于沤为黑土,依然是一片沉默、安详…… ④啊,好思念你——秋天的落叶。17.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病句,病因是语序不当。请调整语序后,抄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8.第②段中有(1)(2)两个空缺处,请分别填上恰当的词语。(供选择的词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小心翼翼、谨慎小心)(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②③两段中有甲、乙、丙、丁四个括号,请从以下的短语中选择恰当的,将字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A.歌颂她为春天的信使 C.赞美她蓬勃盎然的生机 B.吟唱着一支送别的歌 D.含着微笑静静地躺着 甲:( ) 乙:( ) 丙:( ) 丁:( )
20.“我爱极了这情这景——这秋叶”这是从文中抽出的一句话,该放在(A) (B) (C) (D)四处的哪一处最恰当?答:( )处
21.全文共4段,请用“//”来划分层次,画在下面。① ② ③ ④
22.作者热爱秋叶、思念秋叶的原因是什么?(引用文中一句原话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我的老师》(魏巍)中的蔡老师与落叶精神有相 似的地方,请从下列选出较恰当的一项( ) A.无声地来,无声地去 B.不求赞美,乐于奉献 C.化为灰烬,依然安详 D.甘沤黑土,依旧沉默
24.文中不少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各找一 个例句。 (1)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①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③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进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投到她的怀抱……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变更! ④ 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天 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 ),而大人们以为是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节选自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25.第①段中有一条细节描写,表现了“幼小的我”的______和母亲的________。
26.第①段中“不迟疑”与第②段中的哪句话相呼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第②段中“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的“原素”,意思是:_____________。
28.根据文意,第②段中与“拂拭”词义相同的两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而“拂拭一切”的目的是_________。(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汉语中,很多字词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这类字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最好把这些字词还原生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这样学生就会牢牢地掌握它们的意思。我以前有幸听了贾志敏老师执教的《卖鱼的人》,授课过程中,贾老师就充分利用生活创设情感进行词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讲到“挨”字的意思时,他首先找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接着又叫上来一位学生站到这位学生旁边(距离比较近),然后指着两位提示学生:她们俩她……着她, 她……着她。这样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补充了“挨”字。接着贾老师又问学生,知道了“挨”字的意思了吗?在本文中它的意思就是“靠近,紧接着”。在教学“买卖”一词的意思时,贾老师再一次为学生创设了情景。他拿起一位学生的文具盒,问这位学生文具盒哪来的。学生回答说是和妈妈一块在文具店里买的。接着贾老师就自己充当售货员,配合这位学生演示当时买文具盒的情景,这样一个买者,一个卖者,生动地演示了当时“买卖”的情景,使学生从活动中理解了“买卖”的意思。此时,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一个个绽开了笑脸,学习气氛十分高涨。
二、直观体验,激感,增强学生对词语意思理解
在汉语中,很多字词在不同的句子或不同的环境中,所蕴涵的意思也不同。所以教师在字词教学过程中,也要结合句子意思或文章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进入句子或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历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字词所包含的意思。例如:《》一课,是中国工农二万五千里胜利时,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诗中生动的描写了中国工农二万五千里的经历,歌颂了战士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可要想让学生体会诗句内容,就必须先理解诗句中“暖”和“寒”的意思。而这两个字在理解上又有一定的难度。但假如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暖”字的意思时,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金沙江周围恶劣的环境及此时的处境,认识到过江的艰难,然后让学生聆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再引导学生想象并体会战士当时胜利过江后的喜悦心情,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暖”的意思了。在理解“寒”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当时的泸定桥的样子及当时夺取泸定桥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假如你就是当时夺桥突击队中的一员,在当时的环境中,你会怎样想?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就容易感知到“寒”字的意思了。
三、想象意境,加深记忆
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不但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而且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所以在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身边的一言一行着手,引导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如:在分析“屋檐”的“檐”字意思时,假如我们一味的去用文字描述,很难让学生认识屋檐指的是什么(特别是城市的学生)。但假如我们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从电视或其它资料上看到的房屋,然后自己描述(或画一画)房屋的样子,教师在加以提示,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屋檐的认识。
四、阅读自悟,感受情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词语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将“语言”回归文本,词不离句,句不离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一位学生突然问到“骚扰”一词的意思。这位教师可能是没有多想,便回答说:“‘骚扰’就是‘打扰’的意思。”当这位教师刚说完,我明显地感觉到,这位教师对自己的讲解不太满意。于是这位教师随即问道:“同学们,你们说‘骚扰’是什么意思?”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骚扰’就是飞蛾在作者头上飞来飞去,不让我写。”此时,这位教师立即抓住时机,加重语气说道:“是啊,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让我写不成,这不是‘骚扰’我吗?”这位教师又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身边“互相骚扰”的事。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述说起来:“×××同学来到学校不好好学习,一会儿和别人说话,一会儿又……这不是骚扰别人吗?”……此时不仅学生知道了“骚扰”的意思,而且课堂气氛也被充分点燃。
关键词:写作;读写;观察;批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目前小学生而言,有部分学生希望自己写好作文,获得老师的赞许。然而,有部分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每每提到作文,愁眉不展,握着的笔似乎有千斤重。为把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起来,形成一种良好写作习惯。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读写结合,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引导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几篇好的文章,多记几段佳句名言,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积累,免得写作时无话可说,语言枯燥。唐代大诗人杜甫为我们读书留下了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把读书权交给学生,上课组织他们读,课后引导他们读,让学生在书籍的宝库中尽情地徜徉、玩味,同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好词、句、段记录到采蜜本上,积累好的词句,丰富词汇。
在此基础上首先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尽量把积累的词句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去。当然,许多学生都有写好日记的愿望,但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恒心,半途而废而不持之以恒,针对这种现象,我每天早读课时,面批学生日记,在优美的词、句子下划线或圈点,或在句后写上“妙”。其次课内外常练笔,课上选好的片断,让学生拟提纲,列标题;画出好词、好句。好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造句练习,并注意片断的写作方法。课外,针对某一体裁或强化学生习作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进行单项训练。如教完《小镇的早晨》后,让学生学会“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写《我们的校园》。如教完《未来的房屋》后,布置学生写想象作文《20年后的聚会》、《30年后的一天》、《未来的学校》等。这样大大拓宽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的浓厚兴趣。
二、留心观察,引发兴趣
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前提,有学生向我实话实说,天天写日记,没有写作材料。我们都知道,材料是习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文章主题的支柱,没有材料的文章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有的学生的习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淡而寡味,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究其基本原因,主要是缺乏生活素材,如何让学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我让学生注意留心周围的生活,注意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首先走出狭小的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捕捉自己所需的写作素材,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教给一定的观察方法,适当点拨观察时所见、所闻、所感,让学生对观察感到有兴趣。
如刚开学时,每逢上学时或放学时,学校门口的摩托车、自行车、公交车、小轿车,大人、小孩把放学的路线堵得水泄不通,尤其是放学时低年级学生本来排得好好的队伍,还没到规定的地方散开,早被一些家长拉乱……我让学生留心观察此场面,要求他们特别注意家长接孩子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在交流时让学生谈谈看到情形后的感想。学生兴致浓厚、畅所欲言,有一学生说:“中午,散学铃响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井然有序地离开学校,可刚到门口就乱了,而且家长们的大呼小叫声声入耳。其中一位六年级同学的家长的喊声让人肉麻‘乖乖,妈妈在这儿,快坐车’,我听了,真想对大人们说……”学生们滔滔不绝,于是我相机启发“能不能给今天的日记加上一个题目?”“能。”学生异口同声,什么《大人们,我想对您们说》、《大人们,请让出一条路来》、《让我们自己走吧》……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啊!
一次,我让学生星期天回去写《我爱秋天》,让学生用慧眼去观察金秋,用自己的感受去描写、赞美秋天。绝大多数都侧重于歌颂秋天的景色迷人,有的写秋收的醉人。其中有一学生别具一格,独巨匠心,他想象了这样一则材料:这一天,邻居大叔从城里购来一台新宝马收割机,第一天下地收割,全村好不热闹,大家都来观看新“宝马”收割的情景,邻居爷爷、奶奶乐得合不扰嘴。小学生从中感受到农业现代化给农民带来的欢乐,他认为这是最值得歌颂的“金秋”。这样的习作立意,充满时代气息,妙不可言。学生对观察引起了兴趣,就不愁写不好习作,更不会做“无米之炊”了。
三、分类批改,培养兴趣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方法多样,分类批改也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