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功能论文范文

艺术功能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功能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功能论文

第1篇:艺术功能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社会艺术设计慰藉功能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而非名称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⑴所以,虽然艺术设计在20世纪以前没有能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没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出现,但是其上述的一些特点却能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被体现和发挥得淋漓尽致。按照以往的社会发展来看,人们拥有关于衣、食、住、行、乐的各种造物所包含的形式及功能基本能达到相互统一。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地到来,随着科技进步引发的又一次工业革命地出现,艺术设计所应囊括的各种价值及功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某些偏差和遗漏。至少就现阶段而言,艺术设计所要体现的慰藉功能没有完全得以实现。这是始料未及的。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现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各类产品都得到极大地丰富,而作为弱小个体的“人”由于被分布在一个节奏飞快、人造物充斥周围的环境中,其心理及生理则难免会出现种种不适。这时,属于上层建筑文化领域的艺术设计应该分担起缓减这一压力的重责。而本文试图将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与艺术设计相联系,谈点有关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

丹纳很早就在《艺术哲学》一书中阐述过艺术作品须臾不可与环境分离这一观点。同样的道理,在谈及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之前,我们应该先分析艺术设计正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以及这种环境对艺术设计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毕竟,艺术设计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它应该对社会生活作出反映,同时还要反作用于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学技术跳跃发展的时期。所谓“跳跃发展”是因为当今人类进步呈现出连锁式的阶段性飞跃。由于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可能始终获取直接经验,只能借助于纷繁复杂的各类知识、信息及技术等间接经验,才能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所以,当一件新的造物出现以后,以该造物为基础的其他产品会应运而生,从而使这个世界以比以往快几十甚至几百倍的速度迅猛发展。人们最熟悉的例子便是建立在大科学和大科技基础之上的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它标志了又一轮科技革命地到来,并始终以其独特地生产方式不断地为现代社会注入发展的活力。而设计的本质是“为人造物的艺术”⑵,它在这种“跳跃发展”中更能体现自己的优越性,不仅可以借助科技成果丰富自己的素材及制作手段,而且还反作用于科技,为其提供具有艺术特征的产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科学和技术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日益与艺术设计相联系,与其共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及应用为艺术在形式及内容的多样性上提供了可能因素。“仅以现代家具为例,就有单元系统家具、塑胶吹气家具、纸板家具、聚脂家具和超高堆积家具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⑶此外,科学技术对思维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新的设计理念及思维,使艺术设计呈现多元趋势。特别是后工业时代的波普艺术、欧普艺术、幻觉艺术、偶发艺术等等都对现代生活观念及设计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艺术设计在这个时代更能体现风格化创作倾向,同时其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程度也伴随着科技进步而更为加深。

但是,科学技术一直被誉为一把“双刃剑”,它既造福了人类,变革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全球性问题、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布热津斯基说过:“世界正在形成一个‘技术电子’的社会:一个在文化、心理、社会和经济多方面都按照技术和电子学,特别是计算机和通讯来塑造的社会。”⑷所以,如果科技的负面影响波及到整个社会的时候,其产生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一直困扰人类的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粮食匮乏等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

艺术设计在这种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就现状而言,很多艺术设计作品给人的印象多是局促、不安、焦躁、机器味过重、多种类设计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尤其是电脑艺术兴起以来,人们更加依赖计算机这种工具,想方设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和传统手工工艺的设计,制作。尽管在一定时期内计算机与网络艺术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开拓了多种新的设计领域,但是机器痕迹过于明显的问题一直是电脑与网络艺术挥之不去的阴影。

与艺术设计领域一样,其他艺术创造领域也在不同程度上被这个尖锐的问题困扰着。就拿音乐创作来说,计算机技术赋予其自身主题和风格以过分的焦灼和狂乱。使人与人之间好像产生了机器零件相互摩擦碰撞的特殊感受。例如,西方社会在80~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电子舞曲--Techno,它的诞生使一种动作狂乱、奔放不羁的新舞蹈“锐舞”(Rave)变成人们发泄焦虑不安的渠道。“Techno音乐、昼夜狂舞的Rave舞蹈以及舞场上广泛使用的,给人带来的,是被一些英国作家称为‘集体脑休克’和‘借助化学手段对黑夜无感知’。”⑸但是,无论在哪种形式下的艺术创造领域,这种发泄终归不是一种健康的方式,它那种特有的畸形的性格可能会最终没落社会文化艺术。人类自身已在这个社会下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社会进步的步伐迈得越大,走得越快,人们内心的局促、不安、恐慌及压抑的感觉就越强烈。如果再对其精神世界给予缺乏人情味的冲击和刺激的话,人类心理和生理状态必然会相应地产生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变化。

虽然,20世纪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科技的影响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变革,但是文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却表现为时不时地利用可能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甚至落后的意识形态阻碍着经济基础的长远发展。因此,缩小到艺术设计领域中看,人们正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寻求一种解放自己心灵使身心压力得以缓减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将健康的思维方式投入到正常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去。这时,设计艺术慰藉功能就应该被立即提上议事日程。

就字面理解,慰藉有抚慰,安慰的含义。功能则是指事物应发挥的作用。但是,要想在较深层面上去了解其含义,先从艺术设计的目的性方面着手分析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大概不会有很多人否认其明确的目的性。“不过,这种目的有双重本质:既是具体功利的,又是社会的”。⑹根据设计的本质可以推导出艺术设计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活动,是一种具有艺术质的造物行为。因此,它所具有的社会目的性是通过作为“人类与世界调解的工具”⑺这一面貌展现的,它具有多种的复合价值。既然是调解工具,艺术设计在满足功利目的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社会价值。换句话说,艺术设计不仅是通过造物和实现物品的实用性来服务于人类群体,还必须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一类人的情感,并非只就是设计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则是体现社会价值的一种载体,肩负起就设计领域来说应该具有的抚慰、安慰作用。一方面,人们在享受艺术设计成果时净化解放了心灵;减轻了身心压力;抚慰了焦躁的情绪;舒缓了疲惫的感、知觉。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为达到这一目的(内容)而采用了适应人类心理及生理的功能外在手段(形式)。因此,慰藉功能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在为达到统一过程中而努力具备的一种合目的性的理性因素,它的任务是在快节奏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环节中调节人际关系,引导竖立较为正确的生活消费观念,舒展和升华人类灵魂,使人们在体验物质生产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化领域的同步发展,逐渐达到人类全面发展,从而既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又服务于社会,改善社会发展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艺术设计的目的性决定着其功能性,但这些目的归根结底还源于人类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所以功能的概念也应该是多层次的。设计者的职责便是将人们朦胧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功能目标。在当今时展中,人类物质需求虽然复杂并且繁多,但对这种要求的功能性满足相对容易实现,且较直观,甚至具有可视性,易于衡量。然而那种在局促焦躁环境中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却不是很直观的,可具体操作的。满足这种需求就要以一种包含在设计作品中的气质或魅力为载体的慰藉功能来实现。诚如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吃、穿、用等物质需要都有一定限度,比较起来容易满足。但精神的追求却不是这样,它常常是无限的,不好解决,难以满足。”⑻所以,艺术设计才必须在造物的同时考虑到其产品的精神含量。当艺术设计所体现的精神气质或魅力在目标市场的精神追求中寻求到共鸣时,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就得到了实现。这其实遵循了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异质同构”原则。也就是说,当艺术设计作品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所定位的目标群体的心理感受能在该或该类艺术设计作品中得到肯定的释放的时候,或者说,艺术设计作品使目标群体在心理和情感上获得一种最简单,最规范和最对称结构的时候,艺术设计才慰藉了目标市场,从而使其在精神上感到满足。说到底,这是一种心理平衡。人类由于前述的各种原因,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或多或少失去了一种内心的平衡机制,而艺术设计则可借助多种手段来平衡人们的内心机制,使其在精神上感到舒适。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讲,艺术设计慰藉功能还是从属于功能实用性的,是其实用功能在精神方面的体现,即因为它可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所以应该是有用的。

不过,艺术设计的这种慰藉功能最终还必须通过物质手段表现出来。这里就涉及到表现方式的多元化。正如李泽厚先生认为的那样:“真理是一个由许多方面构成的整体。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去接近它……”⑼从这层意义上说,慰藉功能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这也进一步丰满了艺术设计作品,从多种角度改善其质量提高数量,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需求。此外,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五种: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设计的慰藉功能则可通过各种物质手段,根据这五种需求由浅入深地逐一实现,体现不同阶段功能目标。而在这层意义上,慰藉的对象不同,被要求的内容不同,最终导致其表现方式的不同,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规定了慰藉功能的多样形式。

然而,强调多样性不等于孤立统一性。在保证表达方式由多种语汇构成的同时,还应该将设计作品的品格统一到对目标人群进行心灵安慰及教化这一主旨上来。任何设计都不能以牺牲这一原则为代价来获得谄媚于多样性的途径。如果舍本逐末,脱离其慰藉功能宗旨抽象地谈论多样性,那么结果只能使设计作品得不到共鸣,实现不了其社会价值,而仅仅成为设计者孤芳自赏的个性表现品。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找到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矛盾的方法,实现自己多种价值结构,服务社会。然而,目前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还未能得以充分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艺术设计要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因为,为了实现慰藉功能就必须先了解社会问题,研究造型心理、色彩心理、人体工学等等各类复杂学科。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才有可能在一般意义上体现艺术设计对目标市场的抚慰效用。如果要更深地把握慰藉功能的实质的话,还应该研究历史、哲学、民族民俗学等等。这些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更能让人们在作品中得到共鸣,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性研究活动,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不断摸索的长期过程。所以,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所牵涉的问题是很广泛的,它不是单靠一两句话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但是有一条原则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应该注重“以人为本”,而此处说的“人”并非指单个的人,而是整个人类群体。只有坚持这一理念,艺术设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就能起到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

参考文献:

⑴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13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⑵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65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⑶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53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⑷金元浦,王军,邢建昌.美学与艺术鉴赏[M],505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⑸金元浦,王军,邢建昌.美学与艺术鉴赏[M],520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⑹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⑺〔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400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⑻李泽厚.美学四讲[M],46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⑼李泽厚.美学四讲[M],20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TheDevelopmentoftheModernSocietyandtheSolacefulFunctioninDesignArt

HANChao

(ArtDept.,SuzhouUniv.,Suzhou232001,China)

第2篇:艺术功能论文范文

直接蒸氨工艺为:剩余氨水与蒸氨废水换热至70-80℃后,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进入蒸氨塔中上部,蒸氨塔底通入直接蒸汽,从塔顶蒸出的氨蒸汽经冷凝冷却后进入脱硫或者硫铵工序。塔底部排出的废水,在与剩余氨水换热后送往生化处理设施处理。因为此工艺简单,所以直接蒸氨工艺得到了各国的广泛采用;比如德国伍德、美国凯撒、日本新日铁等都采用此工艺。

2蒸氨及节能改造的意义

蒸氨的原料剩余氨水是一种成分复杂、浓度高、毒性大、难降解的工业废水,也是焦化厂的主要排放污水;主要成份有NH3、H2S、HCN、铵盐等。因剩余氨水中的氨氮和COD等污染物浓度较高,若直接进行处理,细菌将难以消化;所以在处理前,会采用蒸氨工艺回收大部分氨及其他污染物,再送至生化处理设施。

3各种焦化蒸氨节能技术介绍

一般的焦化蒸氨节能工艺有:蒸汽加热废水、管式炉加热废水和导热油加热废水三种工艺。这些工艺虽然比直接蒸氨工艺复杂,但是节省了直接蒸汽所消耗的水,降低了蒸氨废水排放量。比较适合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下面介绍几种最新的焦化蒸氨节能工艺

3.1负压蒸氨节能工艺

为了节能也开发了负压蒸氨工艺,蒸氨塔内形成高负压采用循环氨水或初冷器的热水加热,或低负压采用煤气、蒸汽、导热油间接加热。该工艺是在氨分缩器上安装一套负压抽真空装置,采用较低负压80KPa,蒸氨塔底温度降低到80℃,仍然需要蒸汽、煤气、导热油等加热。该工艺在济钢应用。

3.2引射热泵蒸氨节能工艺

引射热泵蒸氨工艺是一种对直接蒸汽蒸氨氨工艺的改进。区别在于:出蒸氨后进入闪蒸罐的废水,因直接蒸汽在引射热泵中通过拉瓦尔喷咀时,产生的真空而闪蒸一部分,将蒸氨废水中的热量进行了有效的利用。直接蒸汽与闪蒸的蒸汽混合通入塔底中与进塔的剩余氨水接触,将其中的氨蒸发出来。此工艺中直接蒸汽不是直接进入塔底中进行蒸氨,而是先进入引射热泵内,将蒸氨废水中的产生的蒸汽混合载进入蒸氨塔。该工艺在上海宝钢化工、沙钢焦化、柳州钢铁等均得到了应用,而且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3.3吸收式热泵蒸氨节能工艺

通过使用吸收式热泵提取蒸氨塔蒸出的高温氨气和水蒸气中的混合物中热量,用来加热热水,使热水的温度高于100℃,再将这些温度高于100℃的热水送入再沸器,通过换热产出蒸汽,通入蒸氨塔,以此来降低导热油的耗量,从而降低能耗,除此用于为高温氨气和水蒸气中混合物降温的冷却水量也大大减小。

3.4烟道气蒸氨节能工艺

蒸氨塔底一部分废水通过循环泵进入换热器被烟道气循环加热后返回蒸氨塔釜;另外一部分废水从塔底用泵抽出与剩余氨水换热后,送至生化处理设施。蒸氨塔顶的氨汽经冷凝冷却后进入氨水罐。氨水罐与真空泵连通。河北建龙采用了此工艺。

4各种蒸氨节能工艺的比较

直接蒸氨工艺的流程短,设备较少,固定资产投资小,但是产生废水量大,而且相应的废水处理设施也增大,由此也带来了运行费用的增加。一般的蒸氨节能工艺虽然节约了蒸汽能耗但是工艺流程长,设备多,固定资产投资多;所以这些工艺很难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负压蒸氨现场的氨气污染虽显著下降,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显著;但流程复杂,对设备的材质要求高,蒸氨塔直径较大,塔顶氨气温度低,氨气管道容易堵塞。引射热泵和吸收式热泵蒸氨节能工艺对蒸氨塔的设备材质要求低,固定资产投资少。引射热泵蒸氨节能工艺充分利用了蒸氨废水闪蒸出蒸汽的热量;此工艺若采用中压蒸汽能节约直接蒸汽20%。吸收式热泵蒸氨工艺通过提取蒸氨塔蒸出的高温氨汽中混合物中的热量,用来加热热水,再送入再沸器加热蒸氨废水,该工艺虽流程复杂,固定资产投资较高,但热利用率能够达到50%左右。烟道气蒸氨节能工艺使实现了蒸氨过程中蒸汽的零消耗。处理废水量减少25%。但是需要施工的管线较长,烟道气换热器的材质要求高。而且此工艺跨越了炼焦和化产两个系统不利于管理。

5结语

第3篇:艺术功能论文范文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园林艺术;审美性;当代性;文化功能

江浙地区的文人私家园林最为集中,这些物质富足且有文化素养的士阶层营建私家宅园,是他们的宅居和社交之所,受儒释道的思想及传统艺术的影响,园中反映出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凝聚了中国文人和匠师的艺术智慧。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审美性及传统文化功能

私家园林中遗存数量最多、艺术性最高的苏州,在社会条件上,历代富庶、未受战乱。从唐宋以来是丝织品、各种美术工艺品的集中地,入明清又是科举登第者最多。自然条件上,苏州的地理位置决定其随处可得泉可引水,花草繁多,当地产石。[2]在如此条件下营造出的苏州古典园林有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即文人山水园是山池、建筑、园艺、雕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成为一种兼具居住功能和多种文化艺术功能的休憩生活空间。苏州古典园林的私人性和选址于市井之中,决定了它在功能上与私人居住紧密相连,其传统文化功能集中在园主个人兼得城市生活的物质享受和自然山林的情趣陶冶。

由于是私家宅园,园中会集中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它是园主在长期生活中培养形成并始终遵从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在审美方式上,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范式“比德”“缘情”和“畅神”[3]中,前两者是物我的往来:“比德”所获得的美感是在人与物之间道德的比附中实现的,是道德感的满足。园主在园中布置不同的景物,在植物世界寻找“德”的品质,不同于道德教训,是在对“物”的发现中得到快乐,是物我的合一。如拙政园中部的梧竹幽居,亭子边上梧竹构景,梧桐被视为圣洁之树,竹子有高洁之意;狮子里双香仙馆的“双香”指冬梅夏荷,“梅”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植物都是用于园主自我勉励与标榜。“缘情”是人在外在景物的感触之下发出的自然之情。它是“物感人,故摇荡性情”的人与物的相互活动,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就体现为“融情入境,寄景于情”。园林布局构成可行、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空间。园景空间环环相扣、庭院布局层层叠叠,屋宇山池花木互为借景,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无穷的景趣变化。“畅神”则是天人之间的往来,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最高追求。园主幽坐园林,伏笔诗画、斟茶鸣琴、观山景流水,人与外物的对立感弱化后,那种虽居市井,却获得山林之想的自由感与超越感。

二、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现代性

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表述过“在人类生活中, 较少的东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础上, 较多的东西建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和惯例的基础上。” [4] 如是,人是文化的存在,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上文简试析过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审美性是以园主的趣味为立足点,使园主在生活和休憩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时代不同,今天的苏州园林已不再作为私家宅园由个人把玩,而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览者的旅游之所,由此审美主体就由园主个人变为大众消费群体。参观者的审美活动由体验性、自律性扩展出了消费性与泛娱乐化。

苏州古典园林在营造时倾注了园主的主观理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外,同时园林的呈现也是客观艺术规律性的反映,对于艺术的共同感,在园林之中,一个合格的游赏者是可能有在情感或心智上有所触动的,但感受的强度则与游赏者对自然和生活的不同体验、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及对园林艺术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忽视这种审美的无功利性,从而提高实践艺术审美的自觉性与体验性。当代,作为旅游形式的苏州园林实地游赏或是通过现代传播的书刊、图像和影像等形式感受苏州古典园林的风光。这一变革为传统审美活动增添了消费性和泛娱乐化的变革。现代旅游是商业行为,那么对于游赏者就是消费行为。消费和娱乐有本质上的联系。由于当代消费群体的旅游目的大众化与多样化,对于苏州古典园林中高雅文化的解读体现为世俗化,重视感官放松的视听愉悦,或休闲放松与陶冶情操交织于一体。

从本质上看,当代人对于苏州园林的审美活动在于它是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与生活观念的培养, 进而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把以上审美特征广泛地渗透到园林游赏之中, 可以使游赏过程更具有艺术性, 增强在其中培养性情、志趣、休闲的功能。

三、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功能之当代转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它的文化功能是由它的审美本质和时代特征所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特征变化会引起文化功能与以往相比有所发展。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艺术品,它的审美功能不会褪色。苏州古典园林的审美功能上文已详,在此就不做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它的审美功能渗透在以下将详述的各文化功能之中。首先,它渗透于游园赏景之中,同时此功能会通过园林的图像、影视及书刊传播得到更好的发挥。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与园主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不论是游赏者的实地体验还是通过媒体形式体验,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文人人生态度和生活志趣会给文化主体(当代游赏者)提供行为模式上的参考,这为当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有助于理想人格塑造。其次,苏州古典园林有休闲功能。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认为,艺术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们感官的需要, 其次是满足于社会组织、科学技术发展、礼仪、宗教、自尊心等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园林艺术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娱乐和丰富闲暇生活的低层次需求, 也能满足人抒感、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全面提升的高层次需求。最后,苏州古典园林有符号功能。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当代,它除了是有形的文化实体外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符号。正如台湾社会学家龙冠海所揭示的“ 一个民族的特征, 文化所表明的比人类皮肤的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明的更为有意义和合乎科学。它供给研究社会的人作为辨别各民族的一个根据, 比地域与政治的疆界及所谓民族特征更为合乎现实”。作为有形的文化实体,亭台竹草、墨香诗画往往都是江南文人士族,特别是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化标记, 象征着江浙的文明和繁荣。营建私家宅园这种于市井中的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情趣作为无形的文化无处不在地起着确定人群类型、文明程度的符号象征功能。这些文化符号都会形象的在中外游园者的头脑中形成文化印象。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4.

第4篇:艺术功能论文范文

>> iPad中文网站等 中文网站无障碍评价模型探析 海外中文网站生存状况调查 中文网站中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信息的质量评估 浅析境外体育中文网站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外学人在中文网站的言论特点研究 值得关注的十大智能硬件中文网站 财经中文网站 “人气基因”与竞争力趋势 论中文网站整体艺术设计的评价原则 美国新开通中文网站 彰显“中国热” 朱稣典在音乐出版与音乐教育上的成就述评 垮掉的中文网络 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述评 论音乐教育中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任重道远 谈音乐教育 浅谈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研究 音乐教育简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版权所有人:广东迈达威科技有限公司(暨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音乐艺术、音乐要素、音乐欣赏、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中学生、音乐爱好者。适用范围:中学音乐备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查询与下载。网站特色:该网站是暨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广东迈达威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全一册)开发与建设的。从横向分类来看,网站内容包括音乐艺术、音乐要素、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从纵向结构来看,网站内容包括单元、州别、中国分类、外国流派、人物、作品。可以说该网站是一本全面的网上高中音乐教科书。该网站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是高中音乐教师、学生及其他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学习者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网站。

四、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

(一)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

网络实名: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网址:http://

版权所有人: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关于奥尔夫、奥尔夫动态、会刊、招生讯息、李妲娜文集、刘沛文集、论文集萃、译文天地、教材教具、奥尔夫中国认证、奥尔夫之家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人员。适用范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资料查询和下载。网站特色:该网站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创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专门网站。该网站为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提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体系概念、最新动态、委员会会刊、教学案例、培训信息、专家文集、论文集萃、译文荟萃、教材教具等资料,还提供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国认证和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员注册等服务。该网站是一个由音乐教育专业机构创办、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为主题、以学术资源和服务为内容、以音乐教育工作者为对象的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

(二)郭声健艺术教育网

网络实名:郭声健艺术教育网,网址:http://sj—

版权所有人:郭声健。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艺教动态、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学位论文、论文集萃、教学点评、教案精选、艺术启蒙、新书推荐、投稿专线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人员。适用范围:音乐教育课题研究方法学习,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及音乐教育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的学习和参考,音乐教育论文浏览,音乐教案交流与研究,音乐启蒙教育研究资料浏览,音乐教育新书查询等。网站特色:该网站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声健主办,是一个以音乐教育研究者为主要对象的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该网站的资源主要有:音乐教育课题申报与研制指导、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导与范例、音乐教育学位论文写作指导、音乐教学个案点评与教案精选、音乐启蒙教育研究成果资料、音乐教育新书推荐等。该网站为音乐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从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到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系列相关资源,其音乐教育专家主办的背景也为其资源的科学性、客观性、专业性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哈睿.论音乐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2]倪军.网络环境下高等音乐院校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音乐探索,2006(1)

第5篇:艺术功能论文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考生,考试信息系统

 

1.前言

随着艺术类院校的扩招以及更多人对艺术的兴趣,报考艺术专业的人也急剧增加,如何合理管理,开发一套完善的网络招生考试信息系统,方便艺术类考生的报考和录取院校以及政府的管理成为势在必行的任务。

2.系统功能设置

通过考察分析2008年艺术类考生,如影视类、播音主持类、编导类等的考试信息系统的建立,我们可知艺术类考生考试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2.1 基本代码维护

报名系统中应该包含考生的基本信息以及所报专业一栏信息的填写。考生基本信息要填写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艺考证号、文理类型、高考所在地、专业考试地、通讯地址等信息,还要填上自己报考的哪个院校的那个专业。众多考生的信息集合起来是庞杂的,但因这些信息是可以公用的。因此,计算机考试信息系统进行了代码管理,将信息转化为数据,加快了整理的速度。

2.2 考生基本信息输入

2.2.1导入

导入,是系统设计的一个接口,里面存储的信息准确,且具有权威,主要来源于各省的高考艺术类报名信息总结出的一个表格里,包括考生的所有信息,尤其是准考证信息,它是考生报名的凭据。导入接口的设计有利于避免考生信息的重复收集,从而可以加快整理时间,减少失误。而且,系统还对导入设计了错误提示,如果输入信息不正确,系统会跳出提示框提示错误。

2.2.2 手工录入

对于个别出现特殊情况的人员,没有登录系统填写考生基本信息的,也还有挽救的措施,那就是系统设置了手工录入,可对单个考生信息进行手工录入或删除。

2.2.3 考生专业信息录入

这是系统功能的主要部分,当考生基本信息录入完毕之后,系统能自动生成每个考生的准考证号以及考点安排。论文大全。一个考生还可以报考多个专业,这时,系统也会在数据库中设置相关联系,与考生信息密切联系,生成出不同的准考证和不同的考场安排。如果考生在网上报名时,不慎填错了信息,而后也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修改,只要考生输入正确的准考证号。同时,系统在打印准考证的时候,因为和Excel 设置了接口,所以考生的基本信息被自动录入Excel,并打印出来,考生可以再次检查一下自己录入的信息可否有误,如果有误,就及时进行修改,而且,准考证是考生录入基本信息,生成准考证号之后,也生成出准考证,考生直接打印即可,就免去了排队等候的麻烦,也大大节约了考生报名的时间。

2.2.4专业考场安排设置

在准考证中显示出的准考证号、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等信息,对于考生来说很重要,关于专业考场安排的设置,系统进行了专门的程序设置,首先,依照先来后到的原则,系统进行了分段安排,其次,还要考虑同一考场的考生不能是同一专业的,每个考生的左右前后也不能是跟自己同样专业的。因此,系统采用延续间隔时间的分配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考生考试的时间要距离考生报名的时间有一段延续时间,以方便考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这一环节系统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成败。

2.2.5 考生成绩录入及录取

考试结束之后,系统还设置了考生初试、复试成绩的录入这一功能,如果考生要查询自己的初试、复试成绩,只要输入准考证,系统就会自动输出考生个人的考试成绩。论文大全。

3. 数据库结构设置

除了系统功能的设置之外,艺术类考生考试信息系统还设置了代码表、考生基本信

息表、考生报考专业信息表等6张数据库表。

1·代码表

 

列名类型长度约束备 注  

第6篇:艺术功能论文范文

一、相关背景与主体内容

本次大会的主办方ICMA是一个由涉及计算机音乐技术、创意和展演的机构或个人所构建而成的国际组织,它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音乐专业团体,为作曲家、学者、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者以及关注音乐与技术相融合的音乐家提供各种服务。每年,ICMA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其中包括举行一年一度的ICMC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出版作品及文献专著、资助研究项目、管理会员资料、颁发ICMA年度奖项、建立相关作品与文献的数据库以及维护与更新其网站信息等等。作为协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自1974年举办至今的ICMC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业界精英汇聚一堂,交流最新的创作及科研成果,并探讨计算机音乐领域的最新动态。

本次大会的承办方是坐落于丹顿的北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简称UNT)。UNT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早在1981年,第七届ICMC年会就曾在这里举行。虽然当时只举行了6场音乐会和一场约翰・凯奇的专题讲座,但其对于20世纪计算机音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UNT目前拥有全美办学规模最大的音乐学院,在校生超过一千五百人,拥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在作曲、音乐学及爵士乐等学科领域都颇有建树。UNT下属的“音乐与媒介实验中心”(Center for Experimental Music & Intermedia,简称CEMI)成立于1963年,多年来致力于电子音乐、实验影像、造型艺术以及实验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创作与研究,是享誉世界的实验艺术机构。

本次大会参会总人数超过三百人,共收到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超过300个科研机构的学术论文及电子音乐作品共计772部,其中“独奏乐器+电子音乐”作品207部,“声学电子音乐”作品227部,论文338篇,最终入选的作品和论文于会议期间的31场音乐会及23场论文宣讲会上公开展示。此外,会议期间还安排了Miller Puckette{1}的“Pure Date “vanilla”0.46的新特征”、Jonty Harrison{2}的“声音扩散技术的讲解与演示”以及Carla Scaletti{3}的“Kyma 7的新特点”等三场讲座,并举办由上述三人主持的工作坊。

大会所提交的论文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在过去的一百年间计算机音乐的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是否有所改变?

2.计算机音乐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最终入选的90篇论文被分为25个单元进行宣讲,其选题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当前计算机音乐所涉及的全部范畴,“互动”“即兴创作”“新音乐表达方式”等相关主题成为本届大会的热门选题,这也充分体现出当下国际计算机音乐发展的前沿趋势。大会所采用的论文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论文选题的适用性。表1反映出各单元所包含的选题分布情况。

表1 论文展示内容概览

作品展示方面,31场音乐会可谓异彩纷呈,无论在题材内容、创意性、体裁形式,还是在音响设计、多媒交互以及舞台效果等多个方面都力求完美。大会邀请了芝加哥Ensemble Dal Niente乐团以及UNT下属的Nova乐团担纲现场表演,其演奏水准堪称国际一流。

表2 音乐会作品概览

表2直观地反映出了本届大会在作品创作方面的多样性特点,入选作品充分运用了当下最前沿的各项技术,将音乐与科技有机地结合,并以“声音艺术”为原点整合多种艺术媒介形成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艺术表现,综合体现了计算机音乐所特有的学科特点。大会最终评选出了四部年度优秀作品:

最佳美洲作品:《消亡的城市》(视频与5.1环绕声结合作品),Phillip Sink。

最佳亚洲作品:《17种变化与背离》(立体声幻听电子音乐作品),Yu-Chung Tseng。

最佳欧洲作品:《倒带-特殊手法》(5.1环绕声幻听电子音乐作品),Diana Salazar。

最佳学生作品:《如何表现恐龙的语言――求爱》(恐龙头骨仿真乐器与大号), Courtney Brown。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有6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入围,其中包括王驰的《魔术手指》(为Kyma和Leap Motion而作)、王熙皓的《玄武》(为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与电子音乐而作)、冯金硕的《三位民间歌手的舞蹈》(双声道幻听电子音乐以及董晓娇的《涓流》)、(为小提琴与5.1环绕立体声电子音乐而作)等。这些作品巧妙地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维融汇其中,集技术性、创意性与人文关怀于一身,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二、专业而高效的会务组织

大会前期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主要依靠网站开展。网站的功能全面而强大,其相关信息包括会议日程、艺术家简介、会议版块、作品与论文提交、场地与交通、注册与缴费等等,不仅能够使与会者清晰地了解会议的各项议程,也能实现与会议生活相关的诸如酒店预订、交通引导以及旅游信息查询等功能。由于网站完成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因此现场的报到流程显得简洁而高效。工作人员在核对完个人信息后即发放个人专属的会务资料,其中包括大会秩序册、作品专辑、电子版论文集、代表证以及笔记本等日常会务用品。此外,工作坊、招待晚宴以及纸质版论文集为自选项,可另行支付费用,这充分体现了ICMC一贯以来的开放而务实的办会理念。

与国内大型会议不同,ICMC的开幕式流程极为简单。没有鲜花,没有横幅,甚至没有台上的嘉宾席,只有门口的引导牌“聊以慰藉”。在大会执行主席Panayiotis Kokoras以略带希腊口音的英语介绍完本次会议的概况之后,大会音乐总监 Jon Nelson、学术委员会主任Richard Dudas以及技术总监 Andrew May分别做了简短的发言,随后便引导与会代表出席开幕式音乐会。可能是源于美国人一贯简约务实的做事风格,对于耗时七天,参会人数超过三百人的国际会议来说,这样的开幕式确实有些“简陋”。

针对本届会议各个版块的特点,UNT为大会提供了11个不同功能的会场。由于所提供的音乐厅与剧院平时都承担着大量的展演任务,因此其日常管理与系统构建具有高度的完备性。本届大会专门用于作品展示的场地包括用于音乐会的Paul Voertman Concert Hall、Lyric Theater、Merrill Ellis Intermedia Theater、Sky Theater、Library Mall、Rubber Gloves,以及用于声音装置展示的UNT on the Square、Music Commons、MPAC Grand Lobby。除Rubber Gloves为双声道立体声以外,其他的音乐会场地都配备了多声道环绕声系统,其还音制式包括5.1声道、8声道以及24声道等。场地内虽然没有进行复杂的声学装修,但建筑本身的结构十分有利于声音的传播与扩散,因此整体的音响效果非常理想,尤其是布置了24声道的Lyric Theater在频响分布、声场解析度、动态对比度以及整体平衡性方面都表现的极为出色。

各声音装置作品则充分利用了展出场地的空间结构特点,穿插于展览空间进行布展。这些作品将人的行为活动、自然环境、视觉体验以及网络等要素与电子音乐相结合,以声音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环境的关怀与思考,其在作品创意、形式感、声音效果以及交互体验等各方面都可圈可点,为本届会议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紧凑的日程安排与悠闲的会议氛围

虽然整个会议的周期长达七天,但由于入选的论文与作品较多,主办方还是部分采用了多会场并行的方式,这就需要与会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取舍。由于UNT校园占地面积很大,会场之间的距离较远,加之大部分日程从早晨9点一直排到半夜12点,因此想要全程参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办方为此安排了专车用于学校和酒店之间的接送,以减少代表们的体力消耗,而出人意料的是,专车竟然用的是中小学的校车,这让来自欧美国家的代表们惊喜不已。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能够重温一下儿时的美好时光,这也许会成为他们日后对本届会议最深刻的记忆。

褪去了略显晦涩的学术外衣,晚上22∶30开始的酒吧电子音乐专场才是真正释放心灵的时段。不再有音乐会的正襟危坐和噤声不语,取而代之的是新老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与击节叫好。这里能看到最前沿的交互技术手段如何作用于商业音乐,在Gametrak、Wacom、Wii、D-Box等设备的协助下,音乐家们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着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也将计算机音乐的实用性与多样性特点发挥的淋漓精致。

组委会还在每天上午十点半和下午三点半都安排了半个小时的茶歇时间,这也成为了代表们近距离交流的最佳时机。一杯咖啡,一块甜点,老友相聚和新友相识,在安逸悠闲的氛围下互通有无,学术研讨也变得轻松而惬意了。代表们讨论的主题大多是会议内容的延伸,包括入选论文及作品的答疑、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以及所属机构的相互介绍等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在这里自然汇聚,形成了温暖而宽松的和谐气氛。代表们还会充分利用音乐会之后的短暂间隙进行研讨和答疑,大部分作者都会以开放而友善的姿态回应他人对作品的关注,并且以温和而谦逊的态度对所提的问题一一作答,只是有些时候由于提问者较多,而作者们又习惯于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因此等待是常有的,但结果却总是令人满意的。如笔者在看完第20场音乐会后,对其中的交互电子音乐作品《图像的生存》产生了的浓厚的兴趣,从而试图咨询关于如何利用无线传感及压力感应等技术实现实时交互控制。虽然排队等候了许久,但最终还是获得了作者Butch Rovan极为详尽的解答并获得了其个人主页及作品主页等重要信息。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具有平等开放的学术姿态,并能够坚持个性、理想与信念的作曲家,计算机音乐逐渐成为了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艺术形态之一,这也与ICMC不断审视过去、现在并放眼未来的学术精神不谋而合。

结 语

作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音乐凭借其将科技与艺术兼容并蓄的独特气质,吸引了来自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从而建立起了以音乐与科技为原点,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跨界式发展格局。作为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音乐领域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ICMC每年将该领域最前沿的创作与科研成果汇集呈现,也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它是当代音乐科技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回顾与总结,也是未来音乐发展前景的风向标。我国计算机音乐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建议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在立足于科研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如国际计算机音乐多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纽约城市电子音乐节以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活动,一方面将有利于拓宽视野,了解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同时也能够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形成有效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 Emmerson, S. Computers and live electronic music: some solutions, many problems[J]. Proc. ICMC.1991.

[2] Rowe, R. Interactive Music Systems: Machine Listening and Composing[J].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3.

[3] C. Lippe & M. Puckette. Musical Performance Using the IRCAM Workstation.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1991.

[4] 谢力荣、庄曜《新技术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创作及现象分析》[J],《黄钟》2012年第3期。

[5] 杨健《包罗万象的音乐雅集―表演研究网络第二届国际会议侧记》[J],《人民音乐》2013年第6期。

[6]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 第41届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网站http://icmc2015.unt.edu。

[8] 北德克萨斯大学音乐学院网站https://composition.music.unt.edu。

{1} Miller Puckette,数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Max MSP和Pure Data的创始人。 Max MSP和Pure Dat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实时计算机音乐软件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用于电子音乐和多媒体艺术的教学。

{2} Jonty Harrison,电子音乐作曲家,伯明翰大学作曲与电子音乐教授,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音乐顾问,曾任Sonic Arts Network声音艺术网络协会主席。

{3} Carla Scaletti,实验音乐作曲家,Kyma程序语言设计师,Symbolic Sound Corporation创始人。Kyma是目前功能最为强大的声音设计软件平台。

第7篇:艺术功能论文范文

全书以此为线索,遴选出三位年龄相当、履历相近、乐风相映,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国际音乐舞台上各执牛耳、独具,但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独具特色的汉文化,尤其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作曲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跨时空、多维度的文化比较和深层的音乐创作思想研究。这三位作曲家分别是创造了“主要音技法”的德籍韩裔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1917―1995)、自称为“蓝领”的旅欧日裔作曲家武满彻(Toru Takemitsu,1930―1996)和“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Chou Wen-chung,1923―)。这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系列作曲理论编的首部作品已于2013年10月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宝玉是一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亚洲爱乐国际乐团驻团作曲。

从结构上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互动进行鸟瞰;分析比较三位作曲家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理念;对三位作曲家因各自不同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产生的不同的音响观念进行综合阐释。最后,作者就具体作品分析过程中,在其作品中所能反映出的文化气息与创作手段的内在联系作进一步的理论及理念的总结概述,进而得出结论及其展望。

笔者认为,该书的“创新”与“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新之处――

“311定理”在音乐分析当中的创造性运用

作者根据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绘画理论――点・线・面――而提出的“311定理”(其公式为:3+1=1)进行“三点一线一面”的分析。即:个人、祖国、西方(三点);音响观(一线);作品风格(一面)。此举不同于一些常见的音乐作品分析理论范式(如“结构――功能理论”、“接受美学”、申克分析法等),“311定理”是作曲家产生作品的客观存在和人文背景,它不是一种具体的音乐技术分析方法。于润洋先生曾提倡音乐理论研究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他说:“坚实的理论修养和渊博的历史知识是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两块基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对现实有一个真正清醒的认识和评价。”①而“311定理”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作曲家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实出发,勾勒出三位作曲家各自别具一格的肖像。然后,作者再具体到某一部作品,进行譬如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音响形态分析等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并重点论述了对作曲家“独门绝技”,比如对尹伊桑的“主要音”及“主要音响”的观察,还有对武满彻“音色音乐”与“点描配器”的整体观察。

独特的视角之一――

对文化与艺术关系的高度重视

1969年,英国著名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1928―1990)在其长文《人类经验中的音乐价值》中,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音乐评价思路。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必须在其所存在的语境(context)中考察:“音乐应该作为社会或个体的产品来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可谓挖到了作曲家的根,因为它把作品分析放到与作曲家本身不可割裂的文化大背景当中。作者对中日韩历史文化溯本探源,以期对当下音乐创作领域内颇为复杂的民族性与西方现代性的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以及对如何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反映本区域或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而通过研究东亚三位作曲家的人文背景和音乐历程以及独有的美学构架,从而梳理出具有现实意义与应用意义的理论手段。

当我们面对一棵大树的时候,通常只留意上面的枝叶,而很少看到树之“根”,以及它所在环境中的土壤、周遭的空气,所以就不可能理解这棵“树”(作曲家)为什么长出来的是这样的“枝叶”(作品),而不是别的样子。比如,为什么尹伊桑的作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那是因为他的作品一定是他从本民族文化中悟化的东西。该书认为我们在评价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时,不仅是要看其表象,还要追其本质,还要回头去追溯这个作曲家为什么是这样;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要回到他所身处的文化、他的生平、世界观,所有这些都可能决定“作品”这个结果。

另外,本书从实用性的角度去看待作曲技术,具有正本清源的价值,而不是按常规的做法,单纯地将其归纳成某一种技术公式。从技术本身来讲,理论家习惯把它归纳成一种公式,这样也许便于教学与传播,但试问这些大师中有多少是带着这样一种公式去创作的呢?也许他们只有一种开放的精神和躁动的心灵,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促使他找到一种表现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其他公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武满彻的技术分析就很难归纳,什么“十二音”、“音集集合”都不是,就像画家对于油彩的驾驭都是由形象思维决定的,而不是说遵从了某种模式;又比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曲》与北欧的冷空气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对艺术家的具体探讨一定要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剥离了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

独特的视角之二――

这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

与一些非作曲专业人士的“隔靴搔痒”的作品分析而言,本书不寻常之处在于它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显然这样更地道。要知道,日前在个别地方综合类院校作品分析领域里存在一种“一犬吠影,众犬吠声”的现象,其后果就是使作品分析脱离了音乐本质,成为一种“玄学”,甚至一部“科幻剧”。因为缺乏专业的工具,分析的层面只能停留在华丽辞藻的堆砌上,始终不能深入挖掘,读者自然看不出其中的门道。没有与之匹配的钥匙怎么打得开这把锁呢?作曲是一门学问,不懂技术如同没有钥匙,所以打不开“这把锁”。我们不能把毕加索的“胡来”不能等同于一个普通人的涂鸦。

音乐评价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认知能力、经验知识和评价标准的制约。②作曲家本身积累的丰富的听觉经验、良好的作曲技术,以及个人的音乐、非音乐知识为其在做音乐评价与分析的时候,提供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者在书中对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做出了精准的概括:玉树临风――踔厉乱画――好好做自己,精炼地点出了他们的“形神”所在。

关于“玉树临风”的尹伊桑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③、《浸染则会东方文化观念中的“主要音技法”――简评尹伊桑的创作》、《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④等十几篇,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以“主要音”作曲体系为研究对象。

与其他两位相比,国内对武满彻的研究相对活跃一些,相关论文四十篇左右,文章主要集中在对作曲家早、中、晚期音乐创作的研究⑤,还有一些对其生平和传统文化元素对其作品影响的研究⑥;对某一部具体作品的研究⑦,以及对武满彻和声技法的研究⑧,对电影配乐的研究⑨等方面。

作为20世纪美籍法人作曲大师埃德加德・瓦雷兹的挚友,在其逝世后成为他音乐财产的管理人和权威解释者,美籍华人周文中为中国青年作曲家提供在美国事业发展的空间,并为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⑩关于“好好做自己”的周文中的研究论文也有十几篇,对作曲家音乐风格和作品的剖析的论文主要有:《周文中:其人其乐》{11};《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12};《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13}等。而近年来把东亚三国作曲家放在一起研究的,只有青年韩裔学者刘贞银(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方向的博士){14}。

作曲家宝玉正是基于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分别选取了尹伊桑的《穆瓦克舞蹈幻想曲》、武满彻的《幻影》和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三部作品,进行了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和音响形态分析。这三部作品都是以西洋管弦乐为音响载体,虽然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乐队规模略有变化而且稍小一些,但三位作曲家都是以西洋管弦乐编制为主体来幻化东方之声。这是作者选取分析对象的共性。

独特的视角之三――

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独到见解

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20世纪初,西方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曾对亚洲的传统音乐发生强烈影响。东亚三国迅速接受了西方音乐,但西方元素和传统元素基本处于并置状态,作曲家孜孜不倦地寻求着民族文化身份。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和观念的传入使亚洲作曲家找到了新的资源,在探索本民族现代新音乐的征程中更进了一步。可见,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带来的是各国文化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诉求。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抵抗西方现代性才有自身民族性,一旦全盘接受现代性的话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性了,宝玉并不认同这个观念,而是通过对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研究与分析,并结合文史资料的阅读,从而找到与西方现代性相承因的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现代性与东亚古代文明融合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而提出并证实:现代文明是一个经起源、融合、发展,变异为相互关联的一个综合系统。并在结论中胆识、有主见地提出:

“问题的关键仍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胆识直面处于‘主场’的西方,而不是‘避实就虚’地绕过西方;有无自信通过西方音乐技术理论进入本民族传统进行国际化的文化梳理及艺术改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穿过西方现代性一步步回到自己的传统,而后再将经过整合后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音乐作品带向西方以至于世界音乐舞台。”

结 语

音乐分析的途径是多样的,该书既有对作品的形态分析,如对音高、节奏、曲式、配器技法的分析,也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无论何种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发现其隐含的价值。最后,笔者想借用标题“岁月的凝聚 时空的润融”来结束本文: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岁月沉淀之物的凝聚与表达,同时经过了时间、空间的润色、交融。读完此书,也许我们能更理解书中“所谓作曲家的音响观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形成的”这句话了,而作者提及的东亚裔作曲家对东西方文化采取的“解构”态度值得世人参考借鉴,令人不禁顿悟:原来我们怀揣的“东方艺术及艺术精神”是如此值得珍惜的瑰宝!

①于润洋《肖邦音乐的民族内容――纪念波兰杰出音乐家肖邦诞生一百七十周年》,《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

②柯杨《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论文。

③傅文《“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5月,硕士论文。

④罗新民《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2―43页。

⑤相关论文主要有[日]渡边未帆《1950年代的武满彻――从五声音阶到意识流》,周耘译?熏2007年第2期;许志斌《论武满彻中期创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年第1期,第81―87页等。

⑥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节奏及实践过程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0年第1期,第113―120页;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音响的“空间构型”及其“时间塑形”功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1年第2期,第83―95页;郭元、郭艺《“树的镜、草原的镜”映射下的日本当代音乐》,《音乐创作》2013年第3期,第146―148页等。

⑦相关论文主要有童昕《〈多利亚地坪线〉的音乐结构――兼论音色在现代音乐中的表现和结构力作用》, 第15―21页;马莉《试论长笛作品〈voice〉的现代演奏技法》,2008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杨一博《东西交融的梦――武满彻作品“吾听水梦”的创作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4月等。

⑧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II〉中的音集技法及音高组织特征》,《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第91―95页;王馨密《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5月;魏扬《武满彻〈诗篇幻想曲〉和声排列的三维构架》,《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第99―109页;陈默默《谈武满彻作品〈雨树素描〉的和声技法及和声语言特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23―125页等。

⑨刘嫣《武满彻电影配乐的理论研究――以电影〈怪谈〉和〈乱〉为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等。

{10}孙铿亮《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音乐美学》第59―62页。同类论文还有陈钢的《早春二月柳色新――记周文中教授与美中文化交流》。

{11}尼古拉・斯洛尼姆斯基《周文中:其人其乐》,朱建翻译,《艺苑》音乐版1996年第2期,第54页―59页。

{12}侯太勇《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乐府新声》2012年第1期,第84―89页。

{13}邹昊《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音乐创作》2013年第2期,第109―111页。

第8篇:艺术功能论文范文

【关键词】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好的认识和分析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可以进一步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利用和发挥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外国还没有对于此类课题的相关研究,但对于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是有一定的研究。

公元三世纪,雅典学者朗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论崇高》中就曾指出:"音乐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古希腊学者则认为音乐可以让人勇敢、积极而谦和,令人轻松和愉快。很多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者都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20世纪伟大的小提琴家胡迪?梅纽因则提倡用来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指出:"只要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就会减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外军来说,关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涉及,但对于军队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查阅到相关的一些资料,在此简单做以介绍,以达到借鉴思考之目的。

美军主要通过牧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他们的文化娱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本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宣传军人的道德行为、部队的历史传统与,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电影、电视、演出、舞会、音乐会、电台、广播、报刊、图书、展览等。"[1]日军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提高精神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媒介,将教育内容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或编成文艺节目进行宣传教育,以吸引广大官兵的兴趣。有的部队还通过举办歌曲会、音乐会、歌谣大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寓精神教育于娱乐之中。"[2]苏军则主要是在基层部队和军队院校设立俱乐部,俱乐部负责成员的主要职责为:"对部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宣传教育,培养军人的美学情趣,宣传优秀的现代和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发展各种形式的军人业余创作,组织合唱队、乐队、戏剧队、舞蹈队、造型艺术小组、摄影组、文学组、体育组等。"[3]

从以上资料显示,从本质上看,外军都将军队文化工作(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作为对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具体详实的对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论述、著作和成果还比较缺乏,没有一个比较完善和系统的体系。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初具规模。2007年,由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发掘和利用文化中的教育因素,能够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通过文化建设过程感染人、教育人。"[4]

但是关于"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还不多,专门研究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且已经出版的书籍尚且没有。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的相关文章有998篇,但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仅有6篇。

再细化到"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在目前来说更是凤毛麟角,严格意义上专门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书籍尚且没有,涉及到"军队文化"和"军队音乐文化"的书目前仅有一本,即由何静、秦宗仓、张军等主编的蓝天出版社出版的《军队文化导论》,其中第三章为"军队音乐文化"。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为0篇。

总的来看,关于文化、音乐文化、各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很多,这些研究成果既为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纵深推进奠定了一定基础、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但是涉及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专著还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也基本没有,只有研究方向相近的几篇硕士论文,比如我校2009级毕业研究生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旅文艺作品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的陈肖东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四川大学的孙小川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营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延边大学的李洋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营文化及其德育功能》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陈惠斌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因此,在这一领域,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应用问题亟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空间较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创新性。

三、发展趋势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队音乐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文化既构成了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又以其核心价值意识内化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军营环境中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目前军队理论界关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比较全面,但系统地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著作还不多见,真正深入研究该问题的学术成果更少。因此,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探索军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具有重大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广阔深远的研究前景。除此之外,当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深入的、专门研究作为先进军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音乐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开创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3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第9篇:艺术功能论文范文

一、语言亮点的有序模仿

实践证明,写作教学要充分发挥模仿的有效性,让学生从模仿中开始,从简仿到繁仿,由仿辞、仿形到仿神、仿意。无论是哪种仿写,我都要求学生仿中有变,仿中有新,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真实感受。而且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法,可以推动学生向完全独立性的作文过渡,能促使模仿的东西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能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优秀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写作技法。

笔者认为,积极提倡模仿、借鉴范文亮点,培养良好语感,不失为作文教学的有效举措。下面笔者就几个语言亮点来谈谈实践操作和体会。

(一)妙用动词,形象准确

前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曾经指出: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大凡运动的东西,往往最富有感人的魅力。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动词词汇,让动词给我们的文章造型。

1、赏析动词。教师在讲解范文时,要对范文的动词进行认真的赏析,通过赏析,让学生抓住所描写的动作的特征,从而体会动词的妙处。

2、连词成段。在经过对一系列动词的赏析之后,接着进行把动词连词成段的写作练习,即要求学生运用给定的动词连词成段。

3、扣题写话。在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后,学生对动词的造态功能已有一定的了解,接下去就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即不规定动词,但要求能连用几个动词,扣题写一段话。

(二)、妙用拟声,生动传神

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拟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感受拟声词。欣赏短文,体会拟声词的妙用。让学生朗读感受拟声词妙处,感觉到了大自然各种声音的美妙,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从而感受到生活的美,激发起他们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感情。

2、寻找拟声词。在完成第一个环节后,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来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拟声词。

3、用词写话。在上述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情景进行拟声词写话训练。

(三)描摹色彩,笔下生花

生活离不开色彩,色彩为生活增添无限美丽,更为许多学生的写作提供良好的素材。在习作时我们可以这样训练:

1、赏读语句。让学生赏读一些带有色彩的句子,体悟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2、欣赏亮点。即让学生欣赏中考满分作文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3、色彩描写。即让学生有意识地开展色彩描写。

怎样才能辅导好学生作文的色彩描写呢?一要指导学生对事物认真观察;二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表现色彩的词语;三要指导学生在作文时画龙点睛地巧妙运用。

当然,语言亮点的模仿,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之外,还有妙用古诗词、排比比喻修辞模仿、幽默造趣等多种形式的模仿,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片段模仿时,可以灵活处理,随机进行。做到不拘一时,不拘一格。

二、篇章形式的有序模仿

一般而言,初中作文的常见结构模式有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等几种,对于篇章形式的有序模仿应注意结合文体特点,学生写作的原有风格去进行,不可一刀切。下面就议论文的写作指导作为例子加以阐述。

初三的作文指导,议论文是新接触的体裁,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时,我重点安排学生对并列式和对比式的结构模式的模仿,并列式的议论文写作按“3×3”的格式进行模仿,具体地说,就是提出三个并列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单独为一段,每段再按照“提出分论点、列举事例来论证分论点、道理论证分论点”三个层次进行论证,对比式的议论文写作模式按“3×2”的格式进行模仿,就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单独为一段,每段再按照“提出分论点、列举正(或反)面事例来论证分论点、道理论证分论点”三个层次进行论证,这样,学生在初学时有本可依,动笔时思路清晰,能迅速成文。

三、不拘一格,渐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