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经验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初中;科学教学
作者简介:郑斌(1973-),男,大学本科,中学高级,初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多年的课改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的改革,评价系统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等,这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相比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新课改的到来而有所提高,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系统也相比以往更为全面,这些都是有益的.从新课改以来的初中科学(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学来看,笔者认为在教师理念的转变前提下,最重要还是缘自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是因为有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多元化,使得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更广泛的尝试,这正是本文要触及的点──以探究式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这跟我们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小学开始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备课精细化替代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缺失对“度”的把握导致学生不爱动脑;其次,在中考指挥棒之下,受教师自身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多数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式的,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要改变这一陋习,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用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去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实际、符合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具备探索精神和具备发展潜能的学生.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做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呢?笔者认为,想要从传统教学中去创新,既不简单也并非艰难.之所以说不简单:其一,教学要创新,必然经历探究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其二,把握方向,从文本中去寻找并挖掘素材,可以是问题的提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课外读物、生活生产中的体验与实践等.其三,通过探究性教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允许的范畴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其科学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结合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电阻》这一内容进行的探究性教学的尝试,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
1打开探究之门
师:请同学们观察事先带来的各种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生:4―6人为一小组,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提出问题.
(由观察导线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与教师教学预设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讨论很热烈、课堂充M了合作、探究的气氛.)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多用铜丝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
教师结合问题(1)要求学生再联系旧知及实物,加深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然后教师结合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铁丝或普通不锈钢丝等材料来代替铜丝?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一: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镍铬合金丝等不同金属丝的导电情况.
各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设计实验的思路、讨论分析合理的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对探究问题进行假设,提出实验探究方案,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思维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方案,找出最合理的方案.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发表结论性意见.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补充、纠正、完善.)
师:讲述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如合理取材,处理对照,控制变量等.
生:实施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1),做好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实验前的指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很重要.这样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体验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果等各个环节都很有兴趣,观察很细致.碰到有些实验结果与他们预想的不相符合时,感到诧异、奇怪,促使他们去质疑、再思考、再讨论、再实验.)
生: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去推测通过的电流大小,并发表见解.(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⑴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⑵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本环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师:组织学生研读“电阻”这一节内容,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2)对书本第77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本环节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构建,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二: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如图2),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刚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遇到新问题,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
生:各小组讨论结果,并互相交流得出较好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案和实验结果:
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并提出问题,是否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启发、引导.)
2创新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的发现.(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主要材料选择:⑴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⑵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作用: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作用: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作用: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作用: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生:小组讨论得出:(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无法变阻.为能变阻,正确接法应接A(B)和C(D);(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实践操作:使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实验过程由各小组完成).
师: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本环节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3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O想.
师:补充介绍“超导体和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各小组课后去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并在下一课时进行汇报,交流.
(本环节设计重在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通过师生交流设置“课堂留味”,以收“课虽停而思未止”之效.)
教师:师生共同构筑的“知识树”.
4教学体会与反思
本节课是一位教学一线的教师实践,简单描述了在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上的浅显尝试,笔者发现与原来传统教学设计比较,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表现为:⑴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表现在课外实验完成率提高,且克服了以往实验设计的思维定势.⑵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无论实验成功与否,学生通过在课内外的实验观察和相互交流启示中,探究了横截面积与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动手实验的机会多,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注意到课堂教学中使用探究性教学的优点:其一,通过探究性教学,学生可以对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剖析,为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二,从探究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教师所使用的探求知识内容的方式,将教材中的概念课探究得栩栩如生,促成学生形成了探究―学习―思考―提升的学习过程;其三,探究式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认知深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更是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相比传统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也看出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各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有的课程非专业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中学教学现状的最佳选择。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常规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对好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则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工作实际及其它诸方面原因,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其中有些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近年来县市教研室及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活动较多,加之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预期收获的要求较高,如果培训部门安排的课程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选择的培训方式不切实际,聘用的师资能力不强,很难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鉴于此,在新的一轮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基层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学习课程。
(一)目标任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师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意识,以及善于钻研、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有了内在的动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开发课程资源都等不会成为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上述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对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要使他们短期内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跃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既需要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需要参训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面对上述状况,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只能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当的阶段性培训目标,然后按照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的工作。基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了解,笔者认为,近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参训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第四章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中的各节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引导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和教材的能力;第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从事教学的能力;第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和教材使用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为教师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地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地方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可在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培训目标,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期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可在上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课堂建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进一步拓展目标。
(二)课程安排
在培训目标明确以后,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应依目标要求和参训教师的建议选择培训课程。为避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参训教师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培训课程及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改理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作支撑,避免选用与教学实际脱节、且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材;第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为主;第三,新教材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其它如典型课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乡土教学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等都属于新教材问题范畴;第四,考虑到参训教师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内容应以参训教师自选为主,教师可帮助推荐教材、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第五,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视教师的实际量力而行。以上课程及内容,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教师的实际将其分为必修课和拓展课进行灵活处理。
(三)模式选择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多种,从教学和学习的形式着眼,可分为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类型。鉴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及以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尝试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参训教师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1.网络学习。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基层中学基本上都已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个人也添置了电脑并上了因特网。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
2.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一)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以地理学科为例,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二)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培训信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目前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不算是什么问题,而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农村教师来说,可能还存在一定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便培训部门把这部分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但在应用过程中,他们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为确保参训教师顺利地浏览网络培训信息、在线交流互动及进行其他相关操作,培训部门应安排专职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帮教服务,如通过QQ组群、地理教师吧等解答教师们的疑问,或帮助参训教师在培训单位的网站上注册个人博客,为学员发表文章、提交作业、上传资料提供技术指导等,如果这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登录平台进行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上学期,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初中各年级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总分平均分都位于市所有参考学校首位,单科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大部分列市前二名,初二数学、初三英语、物理、政治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均列市第一名。高一、高二市统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总分平均分三项总排名均为市第6名(含市属三校),两个年级的总排名为市第5,单科合格、优秀率、平均分大部分列市前6、前8、前6名,高一英语、化学,高二数学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均列市第6名。校内统考科目成绩喜人。但有个别科目成绩不理想,在市或镇的排名靠后,个别老师的教学成绩与同级同科最好的相比,差距甚远。
二、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工作目标
1、完善、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2、继续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初一1、2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初一3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四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7、高一、高二会考科目合格率、优秀率要达到全市的平均线以上。
8、高三高考上线人数要超额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优生成才率要达到前八名。
四、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科组、级组根据学校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抓好教学进度。各年级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高考、中考、会考和市、镇统考备考工作主动权。(1)高三级:尽可能把三轮复习的进度安排好,争取每次模拟考取得好的成绩。
(2)高二级:语文、数学、英语应至少超前二周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政治科要略有提前,物、化、历、生五科会考科目必须在第10周前结束新课。X科中的物、化力争把高三的内容讲完,政治历史争取把高三的部分内容讲完。
(3)高一级:地理科争取在第10周前结束新课,其他各科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应适当超前,为会考及市统考作好充分准备。
(4)初中部:初一、初二争取提前二周结束新课,初三力争在第6周前结束新课,为升中考复习提供足够时间。
3、抓好时间协调。本学期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比例和学科特点,把白天和晚上的自习课分到各科,以协调各科的教学工作。各科任教师要视当天教学内容和自习安排情况,合理调整好作业量,并教育学生利用好自习时间。
4、抓好备考工作。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要加强班风、学风和教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好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其他各类考试科任要尽早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各科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在抓好单科优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时,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
5、初中毕业班,要正确处理好提高升中试成绩和为我校高中输送优秀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辅导好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报考意向,从关心学生,宣传我校高中重点班优势等着手,加强学生的爱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级的分流工作。
6、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导处和科组联合进行两次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
7、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科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本学期拟举办一次学生作业展览和三次(第6、12、17周)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8、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除必须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之外,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9、开展教改专题研究。各科组的教研工作要以目标分层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操作方法、编好练习题、参加青优课评选。在形容过程中,各科组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检查将以目标分层教学为核心,全面检查、考核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目标分层教学的运用情况。
10、加强学风建设。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带动学风建设,还要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任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11、培养青年教师。以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师教学达标规定》和《教师结对子制度》中的有关要求,导师和新教师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12、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备课组要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本学期各科组要针对优生举行1~2次学科竞赛,继续开展上学期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活跃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13、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充实必要的器材、设备、报刊、图书和杂志等,进一步加大课本、辅导材料、练习资料等的订购和管理力度,科组长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有关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五、行事历
周次日期工作内容
1、2月3日~10日开学典礼;稳定学生情绪;上学期期末考总结会议
2、11日~17日制定各类计划
3、18日~24日学生作业展览;教师计算机培训
4、25日~3月3日高考综合科全市统一测试
5、3月4日~10日学风建设经验交流
6、11日~17日学习质量跟踪测试
7、18日~24日教学常规检查
8、25日~31日全市高考模拟考,教研工作检查
9、4月1日~7日教师结对子阶段性总结
10、8日~14日目标分层教学青优课评选
11、15日~21日教研工作阶段性总结
12、22日~28日学习质量跟踪测试;高考广州一模
13、29日~5月5日五一国际劳动节;
14、6日~12日高考工作视导
15、13日~19日市高考工作视导优秀论文评选
16、20日~26日教学常规检查
17、27日~6月2日学习质量跟踪测试;高考广州二模
18、3日~9日市高考工作视导,期末复习经验交流会
19、10日~16日教研工作检查,目标分层教学总结
20、17日~23日期末复习、初三升中考
[关键词] 儿童版画;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一、“儿童版画”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
张槎中心小学的学生约有40%是土生土长的佛山人,在佛山居住的约有50%。他们从小就受到佛山版画文化的熏陶,对版画有着特别的感情,对学版画有迫切的愿望。学校曾做过调查:90%的学生都喜欢版画。
经验证明,好的环境是教育的良田沃土。很多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表现出学习版画的强烈兴趣,创作出的作品充满童趣,在各级竞赛中均获好成绩。
学生的家长同样对学校开设版画课程感兴趣,他们十分支持学校的举措。而作为版画之乡的后代,孩子们完全有责任早一点、多一些接触了解版画,了解本地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
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支持,是学校开发“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坚强后盾。
本课题所指的“儿童版画”课程,是以国家设置的美术课程的要求为基础,以传承与发展佛山版画为主旨,立足于学校,利用本土资源,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一年级先进行吹塑版画、KT版画教学,二至六年级进行铝塑板版画教学。对学生传授版画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版画技能和版画鉴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
1.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爱好、个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有利于建立一支具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和评价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三、“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举措和过程
近年来,学校实施“特色带动、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办学策略,坚持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以打造特色引领发展”的办学之路,蓬勃开展丰富多彩的版画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和身心素质全面提高上的功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1.传承中创新,阶段式推进,夯实“儿童版画”的课程根基
版画教育在学校有着传统优势,版画特色创建十多年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版画兴趣小组起步。1996年,学校开设了儿童版画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有特长的学生,为版画教学的深入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从版画兴趣小组到版画实验班。如果版画教学只停留在兴趣小组活动这一层面,成为极少数学生的“美味佳肴”,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要是能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版画,将是更有意义的行动。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后,版画实验班就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校长牵头成立了课程开发小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调查,向学生发放“增设版画课问卷调查表”。当了解到90%的学生选择喜欢版画时,无疑给学校开设这一课程带来莫大的鼓舞。学校领导果断决定:把儿童版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以二、三年级四个班作为试点,每学期增设三到四节版画课。版画课教学主要由美术教师兼任。学校尽力为课程的开设提供条件:购买版画机、版画工具,设专用教室等。一年后,对版画实验班教学进行了总结,收获良多。实验班学生反映最喜欢上的课就是版画课。
在学校版画实验班开设和教学的进程中,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可以令人欣慰地看到,学校版画实验班的开设与当代美术教育思潮不谋而合。版画实验班的开设、探索和研究的成功,增强了学校普及版画教学的勇气和信心。2009年9月,版画课程正式在学校各班全面铺开,并同步开展了以版画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教科研课题研究
2.科学化研究,规范化管理,提高教学绩效
“儿童版画”课程有效实施,关键是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扎实深入的研究,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为此,学校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是制定《儿童版画课程纲要》。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美术课程标准》,从儿童版画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课程总目标与子目标、课程内容及其结构、课时安排与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提高方式、课程的管理与实施、课程评价建议八个方面研制出“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二是确定“儿童版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儿童版画有利于与佛山版画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儿童版画课程内容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儿童版画”课程成为承载绘画、手工、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一体的课程。
三是编写“儿童版画”教材。把岭南版《美术》教材中的吹塑纸版、佛山市乡土美术教材中的手工和儿童版画特色结合起来,加以延伸、改编、创造,形成“儿童版画”教材的雏形。
四、“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版画教育既是学校创特色的一个有效载体,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多年的版画教育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功地驱动了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创建。
1.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学生通过版画学习,融入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由于版画教育传承和发扬了佛山木版年画的本土文化,是一种乡土艺术,因而能直接触动孩子的情感中枢,震撼他们的心灵。
其次,学生通过版画学习发展了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在版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眼睛来看,用手刻画、拓印,用脑袋来创造等。版画教育培养了儿童的多方面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此外,学生通过版画学习培养了执着追求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品格。版画作品都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大多数作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在这过程中,只有认真对待,持之以恒,不断地琢磨、反复地练习、重复地制作,作品才能渐渐成型。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起了对待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2.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教师练就了编写教材能力。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开发初期,并无完备的教材,这就要求编者(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在完全没有现成课本的情况下广泛搜集材料写出教案,教师编写教材的能力就这样培养出来了。
二是教师提高了实施课程能力。由于儿童版画课程只是基于学校多年开设兴趣小组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而开发的,因而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参考。学校结合儿童的需要,创设学生喜欢的教育教学环境,实行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或独立操作,或小组合作,主动参与学习,在实践中感受儿童版画作品的艺术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意反思、研究自己的行动,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并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提高了教育研究能力。
美术科组的老师在儿童版画课程研究中专业水平提升很快,产生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辅导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上的版画课多次获省、市、区美术优质课奖;对外公开版画研究课几十节,获得同行、各级领导的好评;在各级刊物多篇,论文获奖的有二十多篇;课题组老师已编写了《儿童版画》校本教材,并把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经验与阶段性成果整理归纳成书,书中从课程目标的设计到内容的组织,从课程的实施到管理评估,从途径的探索到方法的选择,呈现出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还整理出《案例集》《教案集》《论文集》《学生版画作品集》《活动影集》等系列成果集。编写小组的成员,直接参与了版画特色课程的实验,有实践的亲历和感悟,所以书中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观点的提炼、案例的选取、问题的列举,尽可能反映最新的、最前沿的特色课程研究成果。儿童版画教育成果的整理,也提升了学校版画教育的品位。
3.驱动了学校特色和品牌的创建
首先,版画进课堂,推动了学校特色的发展。版画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正式排入课程表,成了学校课程改革特色的组成部分。
版画教学在推动本学科发展的同时,还给其他学科带来创作的灵感和发展的空间,如:舞蹈队以佛山版画为脚本创编舞蹈《版趣》;信息技术组也以版画为内容制作网页《版画童印,浸润人生》,获禅城区中小学生网页制作比赛一等奖。佛山古镇的剪纸、版画资源、人文资源、地理资源、科技资源,成了老师和同学特别关注的对象。如:南风古灶、创意产业园、民间艺术社、工艺美术厂等,都已成为同学考察的基地,成为放飞研究成果的舞台。《版画悠扬,浸润人生――版画对小学生素质发展的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荣获佛山市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儿童版画”课程的开设有力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其次,版画课程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一是国际影响深远。2010年,由英国梅德韦市政府语言教育顾问塔拉・迪维雅、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各学校校长等100人组成的英国教育代表团深入课堂听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版画课、参观了学校的版画作品展览。通过版画特色课程展示了传承佛山传统文化的情怀,给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2009年,香港教育局组织初中及高小学生200多名师生到学校进行了“同根同心,和谐共进”禅港学生交流活动,受到港方的赞赏。再就是社会影响大,示范辐射广。2008年7月,“古灶小学学生木刻版画展”在佛山市图书馆展出。2011年3月2日~11日学校在佛山图书馆开办禅城区首个小学生个人书画展――“双子星”书画展,引起了本地各大媒体的竞相追捧。佛山电视台、《佛山日报》、《珠江时报》、《新快报》、《南方都市报》等均对此做了专门的报道。2012年4月9日,学校的版画特色项目受邀佛山公共频道“快乐班会”节目录制,这次受邀,是社会各界对学校版画特色教育的高度认同,充分展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2008年,禅城区教育局在学校举办版画教学现场会。2011年,学校在禅城区“特色化办学工作动员会暨特色教育工作现场会”上,作题为“画魂乐韵,艺术育人”的版画特色书面经验交流。学校积极开发出“儿童版画”“儿童民乐”等多个系列校本课程,取得可喜的特色成果。学校先后接待了区内外多批校长、同行到学校参观版画特色教育,示范一方,影响一片。
五、“儿童版画”校本课程实施的反思
1.儿童版画要不断推陈出新
在今后的儿童版画教学中,学校将引领学生恪守艺术创作的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始终将艺术之根扎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用版画叙事,用版画言情,用稚嫩的技巧探究佛山的历史文化,展示当地人的生命轨迹,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
2.儿童版画要助力区域课程特色的形成
儿童版画的开发也让学校重新审视身边的教育资源。学校身边有着很多本地的特色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需要大力去发掘,把它规范化后成为独特的教育资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立足于本地,充分发掘本地资源,发展本土文化,正是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杜卫,等.儿童美育概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