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

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

第1篇: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分制;校本培训;模式创新

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教师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分管理制度背景下开展校本培训,可以消除教师培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实现长效性和连续性,消除形式化和片面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是校本培训政策导向的“导航器”,是推动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驱动器”,是衡量教师参加培训多少、好坏的“计量器”。

一、“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政策深入的“导航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20年)》,其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每一位教师要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随后,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我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常德市教育局在转发该文时对学分登记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教师培训任务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从培训任务、机制建立、学分登记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在5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360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如: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不少于120学时,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每5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所有班主任每5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360学分(学时)培训中,校本培训占120学时,占整个培训课程的三分之一。可见,校本培训在新一轮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目标达成的“计量器”

教师培训学分制实现的首要条件是,要根据3个方面的要求制订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一是学习者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二是学习者当前的学习需求,三是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条件。如果教师培训主管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些,培训课程及其实施必然具有较强针对性,适应学习者的特点。

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学分量化、过程管理、学习评价等构成培训的整体性,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作用。要素之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个要素也是一个子系统。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场所这几个因素,也是具有整体性的,学习者需要系统地设计自己的学习,展开学习,控制学习。如果学习者不能整体地计划、系统地设计,将直接影响学分取得和学习效果。

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立足岗位、立足本校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再学习、再提高的一种培训形式。

桃源县在新一周期的教师培训中,结合本县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桃源县教育局、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制订了《桃源县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方案(2010―2015年)》及《桃源县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考评细则》。考评方案从“职业道德执教规范”“职业技能教科研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课题研究”“校级和校际教研”“青年教师培养”等模块,围绕“廉洁从教”“文明执教案例”“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等33项具体内容。采用分析讨论、学习交流、展示答辩等培训方式,选修或必修相关内容。同时,从“组织与管理”“基础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等方面,按照“培训制度”“新课程理论培训”“培训方式”“培训措施”“培训效果”等具体评价内容。采用100分制对单位与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考评。

三、“学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训模式创新的“驱动器”

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掌握其培训现状与需求,桃源县特别注重听取广大教师对新一轮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方法及校本培训内容、方式、评价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多次在桃源县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培训需求调研活动,特别是近两年来,会同县教育局领导组织师训教师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培训的迫切需求。仅就2013年开展的调研活动来看,收回调研问卷500多份,参加座谈教师达300多人,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小学校本培训经验资料10多本。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以往的教师培训还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评价考核失真等诸多问题。

我们通过对调研情况的分析,认识到改进与创新培训内容是解决教师培训问题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在设计培训内容的时候,力图做到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尊重学员的实际需求,让全县每一个教师都有培训的机会。本着这样的服务宗旨,桃源县进修学校为特殊教师群体量身定做了不少培训项目。近几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导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后备干部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考虑到偏僻乡镇村小的教师信息闭塞、教学任务重、电脑操作水平欠缺的客观情况,特地为他们安排了暑假集中培训,为他们开设了“新课标解读”“课件制作”“校本研修基础理论”等课程。

在如何突破培训内容的问题上,陬市镇、龙潭镇、漆河镇的200多位参加调研座谈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信息:每次培训的内容老是那些教育教学的理论,我们学的时候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回来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些信息沉甸甸的,犹如重锤敲打着我们的每一条神经,深刻思考之后我们幡然醒悟。

在近几年的校本培训实践中,我们正视现实,敢于实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由“单式”转向了“多式”,我们走出了“灌输式”“讲授式”“教条式”的培训老路,构建与实施了“案例式”“情境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活动。“2+3”教师培训模式,以及与模式特点相应的“四结合”就是教科室、继教室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整合而成的策略。

1. 理念输送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我们依托高校,长年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严格按照5∶3∶2的比例设置教师培训团队,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专家来校上课、讲学,每年聘请专家十多名,一线骨干教师三十多名,他们博学多才、理念前位,学员无不为他们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折服。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我校附属实验学校这个基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教师研修活动。除此以外,我们还把湖南省桃源县文昌中学、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湖南省桃源县三阳镇中学等8所学校作为进修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基地,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培训机制,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优势互补。

2013年3月,我们为了推动桃源县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工作,召开了桃源县中小学校长、人事专干专题研讨会,聘请了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院长来校讲学。我们还主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骨干教师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活动,分别聘请了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学校的知名专家讲学。通过专题研讨,大家把握了校本研修的理论,明确了桃源县开展校本研修的具体思路。

我们针对部分教师知识储备过少、教学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闭塞等问题,在培训内容设置层面,我们大力改进,从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特别是选择以教育教学技能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如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我们开展了以“新课程背景下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探讨”为主题的研讨课观摩活动,学员现场听课评课,共同交流研讨课的教学情况,及时解答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在小学学科教师跟班研修中,我们带领学员来到高效课堂示范校――湖南省桃源县漳江小学,参与他们的课改实验活动,学习教研组集体备课技巧,参与制作导学案,让全体学员在学中做,在做中体验,不断提升学科教学专业能力。

2. 名师引领与骨干带动相结合

我校名师李安军的美术教学打造了“美术工作室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为工作室配备电脑、彩印机、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安军美术工作室”,这是一个艺术创想的实践空间,改变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能够使教师更加主动参与其中、带有探究式学习的教学形式――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好地激活了农村美术教学。40米艺术长廊延伸至尽头的“安军美术工作室”为老师们营造了宽松自由、充满人文与艺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老师们在美术活动――这种特殊的游戏中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表达,发现小天地里的大世界。工具材料充足是工作室教学环境的优势,老师、学生来到这里,根据自己的意图,拿起工具,选择材料就可以进行创作。为师生们分门别类放置的期刊、画册、图片、教师自刻的近千张CD影像资料、上百本教师美术藏书随时供老师、学生翻阅、浏览、查看,帮助他们在综合的美术学习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放的美术工作室使受训教师与学生流连忘返,乐在其中。美术工作室活动模式在校内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尊重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个别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在湖南省美术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我校《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走向美术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的经验交流,受到与会领导及教师的高度评价。

特级教师葛国清是我校师训工作的一面旗帜,他在“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项目申报中,个人成功获得“首席教师”荣誉,所带领的团队获得优秀团队称号。

名师的引领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骨干。2014年9―11月,湖南省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训五、六班的培训落户桃源,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桃源县实验学校高质量地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厅交给的任务,学校骨干教师江华波、王惠娟、黄敏、刘娟等,分别展示了案例课《角的度量教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圆的周长教学设计》等优秀教学案例,受到了来自湖南省14个地州市的参训老师的高度评价。

名师引领,骨干带动,使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2014年5月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跟班研修中,我校首先选派实验小学骨干教师赴湖南省常德市育英小学跟班学习,然后回到各自的岗位,带领桃源县小学学科骨干教师在岗实践探讨,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小学语文学科教师针对“如何避免语文教学走入肢解课文的怪圈”话题,很多老师都主张以“肢解”为契机,将“生成”化为“精彩”,组织学生开展正反小辩论。让学生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时进一步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然后积极思考,组织最有感染力的语言驳倒对方以维护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系列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完成“与文本、编者的对话”,达成课程目标。这样的阅读教学不算用“教条”“牵鼻子”,而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发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标准。如果把“哈姆雷特”解读成了“李尔王”,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就都要走调了。

培训过程中,要求参训教师按所任教学科每人上一堂展示课,我校组织教研室教研员对展示课进行评定通报。在中心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挂职培训,要求中心小学校长到桃源县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湖南省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湖南省桃源县茶庵铺中心小学,名优学校湖南省桃源县彰江小学挂职锻炼,集中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让校长在与名校的零距离互动中感受高效课堂,学习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3.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2009年,我校第一次作为教学点参与了湖南省万名班主任远程培训项目。在桃源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的周密安排,全体师训老师的齐心协力下,桃源师训一炮打响,桃源班主任一班顺利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班级。同时,这一支优秀的培训团队从此就有了更好的发展因子。

随着远程培训事业的兴起,我们的培训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从多人带班到后来的两人或一人带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培训教师们的辅导和管理能力越来越强。无论是国培还是自主培训项目,桃源的各项指标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兼具美术和技术的班级学情简报已经成为了远程平台的一大亮点。简报的激励加上精细的辅导,让参加远程培训的学员一步步进入培训的最佳状态。

当然,书上得来总有限,功夫还得亲身练。我们把集中县城培训与送培下乡相结合。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的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校本培训的一种常态,它集中凸显了中小学教师将教学理论变成具体教学实例的一种演绎水平。我们把桃源县所有中小学分成东、西、南、北、中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一所学校为基地学校,近三年来,我们以这些基地学校为依托,开展了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动,将远程培训的课程精髓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让学员对新课标、对新课程有了真切的体会。

校本研修是教师研修之本。网络研修的线上、线下结合,同伴互助、结对帮扶、观课、摩课等都是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根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2+3”教师培训模式,“2”是指两个阶段,即“集中培训阶段”“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一个是“集中培训阶段”,学员在我校集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集中培训;另一个是“校本培训与分散研修阶段”,学员集中培训结束后,回到所在学校参加规定课时的校本培训,完成相应的作业,或完成规定的分散研修任务。只有两个阶段培训均合格,才能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和继续教育证书。这样做,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新理念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落实。

“3”是指集中培训阶段的三个模块。即“专业引领”“教学实践”“总结提高”。在集中培训阶段,按三个模块组织培训。“2+3”培训模式,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的练习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很切合我们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实际。

4. 课题研究与课堂实践相结合

用课题研究来引领课堂教学与教师培训的实践,是我们近几年来教师培训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正承担着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农村中小学“三・四”式校本培训实践研究”的课题。“三・四”式的基本含义是:“三”指义务教育阶段内三种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块面的学校,即“城镇中小学”“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乡镇村、完小”;“四” 指每一类型学校所构建的四种校本培训模式,如“城镇中小学”校本培训主要运用的模式有:①网络自学模式;②专题训练模式;③骨干示范模式;④课题研究模式。

这一课题的实施,在桃源县中小学校本培训中起到了引领与指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小学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体验到了教师“任务式” “参与式”“案例分享式”的研修成果。

2013年,我们创办了内部交流刊物《桃源师训》,至今已有四期成果,这本内部刊物的发行为桃源县中小学老师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四个结合,多种形式,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培训内容加工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让一线老师见色动心,闻香动脚,尝味欲罢不能。

近几年来,我们共组织培训项目18项,培训人数6118人,参训率达98G以上,合格率达95G以上 。网络研修是目前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在县教育局领导下花大气力,下大功夫,除了提前完成全员远程培训外, 还借助省网、国网平台,指导教师坚持网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法。2015年桃源县作为参与教育部师范项目“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湖南省四个单位之一,推荐8个单位350名中小学教师参训。在全国学情总结视频会上,桃源县被评为优秀项目县,湖南省桃源县实验学校数学一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近几年来,在学分制管理的背景下,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活动,不断总结与反思,力求达到培有所需、培有所用。

第2篇: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 培训 原因问题 意义

如今,校本教师培训已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校本培训的兴起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本文拟从校本培训兴起的原因出发,分析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重新审视校本培训对于当代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校本培训含义解读

校本培训研究的热首先反映于定义的众说纷纭,国内众多学者表述了对校本培训不同侧面的理解。“校本培训是在校外人士和机构的指导和配合下,由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培训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中自主开展,以形成学校特色和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施莉,2 004)。“以中小学教师任教学校为主要基地,以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旨归。以实践和合作为本线的教师在职培训”(刘要悟,2004)。“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郑金洲,2001)。等等。不胜列举。

这些定义力图是从目标、对象、地点、形式等方面对校本培训作一概括。然而,校本培训本身似乎并不是一个科学的专业名词,在港台文献中并没有出现太多关于校本培训的研究,校本培训是我国学者对“school-basedinserviCetraining”的一种切合我国实际的翻译。所以对校本培训的定义大多也是描述其特点,而难以抽象出本质。概括而言。我国研究和实践的校本培训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2、系统构成。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由学校发起组织,面向学校全体教师,地点主要在教师任职学校内,学校资深教师或院校专家是培训者,教育行政部门协助规划,3、内容。立足学校实际,针对教师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灵活多变,在系统理论知识之外,注重隐性知识的学习,随时总结培训中的过程经验,4、模式。班主任培训、开展示范课、听评课制度、师徒结对、课题、案例研究、专家辅导、自我反思等是校本培训的主要模式。

校本培训注重身教师的实践需求,通过对发生在教师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案例的分析与解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简便易行,学校拥有决定权,不同学校可以有各自不同而丰富的校本培训形式。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催化下,校本培训变成了我国教师培训的热潮。

二、校本培训兴起的原因分析

1、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由于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教师在职培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1999年的园丁工程到2001年始于实验区的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直是重要的主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提出近期的教师培训计划,“对现有约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基本轮训一遍,全国选培100万名中小学和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省级从中选培10万名,其中教育部组织培训1万名,使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同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重点也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向教师素质能力提高转变,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普遍需要,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重要的任务。

传统的教师培训显然无法应对这一变化的形势,国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培训这么多的教师,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更为有效的教师培训新体制。在这一时候,校本教师培训应运而生,契合了发展的要求,这也在宏观上使得教师校本培训成为热点。

2、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端日渐凸现

传统的教师培训以院校培训为主。这种培训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导致教师培训的低效。主要表现为:(1)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师日常实践存在脱节。“传统院校培训的迄今为止的教学理论一直沉迷于本质主义的观念世界,其研究对象大都停留在理论世界,而忽视学生生活世界”,由实践提升而成的理论在课堂上讲授给教师时。教师还需要一个领会并付诸实践的过程,而能在这个环节做好的教师并不多。(2)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忽视教师主体性。没有针对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需求,忽视成人学习的特点,传统的满堂灌手段单调乏味,(3)缺乏有效评价,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一般不是出于自身的积极要求,而是出于学历的补偿需要,或是行政指令的培训任务。培训缺少评价,参加即可获得证书,培训效果缺少评定。(4)专家理论更新慢,讲座终有尽头。教育理论研究的进步需要一定的周期。经常参加培训的教师会感到培训的内容没有变化,有时甚至是两三年在讲同样的理论。讲座对于教师来说,终究会要听到头。(5)教师工学矛盾突出。院校培训成本较大,耗时较长,一般学校经费负担沉重,同时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使得接受培训教师的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传统培训的低效是校本培训兴起的重要因素。

3、校本教师培训的“邂逅之美”

校本培训是相对于院校培训的,校本培训的兴起也体现为切中了院校培训的弊端。校本培训表现出“切合需求的针对性,时间内容的灵活性,方法模式的多样性”,非常容易被广大中小学接受。同时,很多学校在校本培训理论兴起之前,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教师学习形式,其中很多就是校本培训所提倡的方法。因此广大中小学就容易对校本培训产生一种“邂逅之美”,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就是在进行校本培训。这种情况下校本培训也理所当然会得到广泛的响应。

4、对校本培训的误读

校本培训的热潮除了其本身的特点之外,有些人对校本培训的盲从和误读也是兴起的反面原因。有研究者在反思后指出,校本培训兴起也有这样的原因:“一是对现行传统培训模式的失望心态的折射,而后选择的一种弥补或变更措施;二是对校本培训的缺陷和困难考虑太小,特别对其可操作性和培训效益问题的认识不够,三是片面地理解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成长依据,也简单地看待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途径”。许多学校对校本培训不求甚解,开了几次研讨会,办了几次示范,就以为是在校本培训了。这也促成了校校都在搞培训的繁忙现象。

校本培训兴起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切中了传统培训的弊端,为中小学校热烈欢迎。校本培训热起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适合中小学校。但我们可以看到,还有很多外在的原因。校本培训自身的优越性并不

是完全决定性的因素,这也给校本培训的广泛实践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三、校本培训的问题分析

1、开展校本培训的条件并未普及

相对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虽然简便易行,但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对师资、硬件、制度建设都有相应的要求。而我国教育资源总体短缺,许多中小学校并没有开展校本培训的条件。

在师资、教材、设施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一所学校有多少资深教师可以担当培训者,而这些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分心于校本培训,师资是一个普遍的不足。一般学校都面对许多校本困难。“学校领导普遍觉得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缺少经费和设施,教师的参与意识不强等,这些因素阻碍了校本培训的推进”。

2、校本培训的评价机制尚在探索

什么样的培训是校本培训,至今没有形成可供评判的指标体系,校本培训的方案是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的,校本培训模式多样。方法简单易行,而个体学校由于自身的局限,培训内容随意性大,科学性不足。“访谈的实际情况表明,各校的校本培训内容相对集中和单一化。教师们疲于应付。”另外,对校本培训的效果也缺乏评价措施。由谁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培训之后的效果是否在教师的工作中体现出来,这些仍是在探索中的问题。缺乏评价,容易消弱教师的积极性,并使得校本培训流于形式。

3、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依然没有得到保障

前面两点问题也影响着校本培训的效果。教师培训的目标是促进教师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变化,教师参与教师培训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绩效,完善自身的教育素质。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也体现于参训教师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变化。校本培训在教师需求上具有针对性,然而这仅是一个出发点。如果是完全针对教师的需求,那么应当是教师出于自发而非常积极的参与培训,但事实上在校本培训中,教师培训仍是群体性的、社会性的,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大多数时候是外铄的。校本培训强调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这也可能会产生校长要教师培训、而教师并不愿意培训的情况。如果说传统院校培训由于种种不足而导致效果不佳,那么校本培训在培训的有效性方面的优势仍然没有得到很明显的体现。

四、校本培训的意义重构

虽然校本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不会是完美的。校本培训的兴起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个意义并不在于已经寻找到了教师培训最有效的培训方法,不在于是教师培训的创新,已能够从最大范围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满足了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校本培训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达到这一境界。校本培训的价值不在于创新,“校本教师培训模式不仅没有跳出这些我们过去一直在施行的提高教师素质措施的基本框架,它们甚至惊人的如出一辙。如果说有什么创新,那就是把过去一个个孤立的具体做法按照现代教师培训理念进行统整提炼,形成一个上位的“校本”概念,对我们过去的做法进行重新梳理进而形成一个新的概念结构。”

校本教师培训的意义首先在于促进了教师培训理念的变革,体现了教师个体和群体专业发展思想由过去合格学历培训向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的转变。推动了基层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促使学校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掘学校的潜能。同时,教师素质的提高最终都要经过教师自己的反思、体验才会获得,而学校以前的工学矛盾和教师发展意识的缺乏,使得教师缺乏这样的环境。校本培训落实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也给教师赢得了反思成长的宝贵时空。

第3篇: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

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学校,学校的发展靠教师的素质。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是加强教师培训与教师自身的学习反思。当前,各种途径的教师培训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广泛开展着。近年来每到暑期,培训就成了学校和教师们的热门话题。但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发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方式还应该是校本培训。

1.校本培训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各级各类教师展开的培训工作一轮接着一轮:有走进新课程的培训;有对新教材使用的培训;在此各级各类的培训之中,国家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整合了从专家、学者到大学教授和众多教育培训精英的培训队伍。参训教师们刚忙完自己繁重的教学工作,丢下课本和学生的作业,来不急休息又马不停蹄的赶往各个培训中心接受各种培训。应该说各级各类的培训对一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快步走向课堂、走向学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现,这种脱产、强化的培训模式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参训教师也从心里发出培训要近可能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由此,校本培训就越来越受到各类专家和广大教师的青睐和重视。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无论是从整体上讲,还是从个体上讲,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人们有不同的观点,所以也产生了许多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比如"关注"阶段论、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等。虽然这些理论观点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理论支点,就是终身教育,即教师专业发展并不只存在于职前教育阶段,而是存在于一个人的整个专业生活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入门阶段和在职阶段。教师的入职并不是意味着专业发展的停止,相反,它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继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任教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3.高质量的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前公认的有以下三种模式: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要真正搞好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我认为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1 要把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的有机结合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近几年来,各学校基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本校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都分别引进了适合校本的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别注重对课题研究的教师及其他教师的培训工作,在课题组的引领和带动下,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和需要也越来越强。

教育科研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尝试、探索、反思、创新的过程,需要教师采取行动,付诸实践,教师要经常反省思考。因而教育科研的过程就成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思考、行动、创新的过程,成了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

3.2 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要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为基本目标。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具有的科研意识包括:(1)思想意识,把教育科研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并努力探索。(2)学习意识,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向,使自己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3)反思意识,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付诸教学实践。(4)总结意识,即时总结、不断提高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对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研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而使教育教学实践科学化。

3.3 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要从学校实际和教师个人实际出发,从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学校的规划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积累经验,使校本培训稳步发展。对广大中小学校来说,更应强调教育科研过程和校本培训过程,有了过程才有科学的结论,才有切合实际的经验。校本培训的最直接的结果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4篇: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

一、校本培训的概念及内涵

校本培训(school-basedteachereducation)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决策部门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在职教师培训。教育界至今没能对校本培训的概念做出一个明确的解释,但有一点可以形成共识:之所以大张旗鼓地进行校本培训,出发点就是教师现有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有以下几点。首先,校本培训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使培训教师紧密结合本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反思,促进自身业务水平及专业能力的提高。其次,校本培训是教育专家进校考察和调研,以具体学校为培训基地,立足于本校、本职、本岗的培训定位。专家与教师直接在校园里互动,在学校现状中讨论,在实际问题中对话,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单向说教,所以能引起所有教师的共鸣,使校本培训真正为实现本校办学目标而服务,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反思是教师积极探究心态的表现。最后,校本培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就是打破以往那种“关起门来”教师相互学习或赴外“取经”式的在职学习,利用本校资源与校外资源来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显在问题与突出矛盾,是一种资源的高度整合,所以校本培训能起到化整为零、各个突破的作用。

二、校本培训的背景及现状

校本培训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首先兴起,其后法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和日本相继引入,从而使校本培训成为在职师范教育的新概念与新战略。总体来说,国际上关于校本培训的模式主要有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的师资培训模式,美国的学校本位师资模式和专业发展学校师资培训模式,德国的校内在职教育模式,以及日本的校内研修与校外研修相结合的教师研修模式。由于这些国家教育改革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校本培训模式当然也存在种种差别。但同时也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即在教师培训的主要理念上都强调校本培训的重要性,满足不同阶层的教师具体的发展要求;在校本培训的内容和目标上,都强调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更新现有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在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上,都强调了要发挥校长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影响力,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指导,促进受训教师自主学习,共同研讨;在校本培训的资源的利用开发上,都强调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强与高等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我国的校本培训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世纪之交,为了配合和适应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的新形势,校本培训在东部一些发达地区陆续展开。这既满足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校本培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总体来说,我国的校本培训与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相辅相成,是我国正在建立的全国范围内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在职教育多元培训模式中的一个亮点,必将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起到探路先锋的作用。因此,校本培训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搞好宣传教育,扭转教师的曲解,要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实际出发,着眼于建设一支高素质、有特色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上的发展,把加强师德修养放在首位,尊重教师个性和人格。以学校的教师为本体,以实践性与持续性为原则,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重点,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把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其形成个性特长作为归宿。

三、校本培训的具体措施

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各学校领导师生的一致欢迎,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但是笔者认为,对校本培训不能一味言好,既要重视它的实际效果而在更大范围里进行推广,又要化解它的不足之处而做好下一步的整改工作。笔者曾参加过许多类似或相同的校本培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现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范校本培训过程校本培训在本校校园里举行,一些教师往往掉以轻心。一些教师要么以上课作为理由,要么寻找各种借口来企图逃避培训,更多的是在培训中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培训。因为在本校参加培训没有新鲜感,彼此之间非常熟悉。虽然为了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也有其他外校领导与教师前来参加,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具体交流、讨论环节,大家仅限于自己的圈内进行,忽视与其他人员的经验分享。因此,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加强组织领导是必然的。没有一个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要想在校本培训中实现既定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首先,要破除教师的麻痹心理,通过各种形式,使他们安心接受培训、乐于接受培训,使校本培训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搭建更广的梦想舞台。其次,本校领导要全程跟踪校本培训,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实际问题。最后,受训教师要重视培训过程,认真总结及反思,在校本培训中真正受益无穷。

(二)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实践校本培训反思在长期的应试教学条件下,大部分教师在各种培训中重视借鉴经验,忽视教育反思。而在素质教育条件下,校本培训是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为终极目标。如果在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时,忽视教师个人的培训反思,将会对培训效果带来不利,也将不利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所以,实践性的反思无疑是教师提高培训效率,是教师队伍有效地朝着专业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前,要摸清教师的反思的实际能力及突出实践问题,筛选排查受训教师的个人缺点和不足,制定出全员培训计划和小班强化计划,要真正做到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促使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学会反思,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反思,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第5篇: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师 意见 实践性 互动参与式 校本培训。

2013年5月6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在培训内容上《意见》明确规定,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且强调按需施训、贴近一线、案例教学、真实课堂、情境体验、现场诊断、互动参与、行为研究……。培训方式上要求,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意见》是我们实施校本培训的新宗旨,在新宗旨下校本培训要落实到教学实践,将传统讲授方式转化为实践参与,事实上我校已经开展了近一年的以实践为主的“互动参与式”校本培训,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一、首先利用远程培训网络虚拟资源,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

《意见》要求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我校充分利用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网丰富的虚拟资源,结合远程培训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其次利用“互动参与式”校本培训,将实践性教师培训落到实处

《意见》明确要求在教师培训中要“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课堂真实教学情境”,“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我校开展了“互动参与式”校本培训,“互动参与式”培训就是开展互动交流研讨、参与教学实践将理念应用到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目的。我校在高二年级开展了“互动参与式”新课堂研讨课的教师培训活动,整个活动历时近一年,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是强化学习,促进教与学理念的转变;第二阶段是骨干教师“新课堂研讨课”的示范引领,通过听评课互动活动进行直观感悟;第三阶段是教师全员参与推广新课堂的教学方式,以使新课堂实施纵深发展。

1.“新课堂研讨课”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互动交流使教与学的理念转变。

理念要先于行动,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在各个学科的教研活动时间,进一步研讨新课程有关理论,观看有关新课程培训的教学录像,从思想上接受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从学生来讲,利用课堂和班会让学生把上课“听懂了老师讲的内容”转化为“上课我学会了多少知识、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的理念,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所有活动均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和进行评价,学生有了明显的团队意识。

第二阶段:骨干教师公开课的示范引领

教与学的理念转变了,但到底新课程的课应该如何上呢?在多数教师的头脑中仍然是模糊的概念。年级组就组织各学科的备课组长讨论,同时借鉴外地的经验,制定了初步的教学模式:使用前置作业课上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黑板展示教师归纳提升课堂检测,然后由化学、生物两个学科做新课堂研讨课的示范课,课后由做课老师进行说课,听课老师进行评课,使老师对“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实践性的培训使老师从形式上弄清了新课堂研讨课的教学要求。

第三阶段:参与实践,全面实施新课堂研讨课

在示范课之后,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全年级九个学科分三轮进行公开课,高二第一学期完成前两轮,第二学期完成第三轮。每轮每科至少一人参与,两周完成一轮,然后休整两周,每一轮结束后,各个学科组在教研活动时深入研讨,总结得失,找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式,供第二轮上课的老师借鉴。在第二学期开学初,进行了第三轮的研讨课,连续三轮近一年的强化实践,保证了新课堂研讨课的延续性,有利的促进了在全年级全面实施。

2.听评课促进“新课堂研讨课”实施

每一节研讨课都要在全校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听课。全年级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五个听课组,有30多位老师参与了教学公开课,每节新课堂研讨课要求全年级相应学科组老师及五年教龄以下的老师听课,另外,还有学校听课团成员(由学校的校领导和各个学科带头人组成)听课。每一节课后都由做课老师先说课然后由听课成员进行评课,听课成员对公开课进行剖析,上课的老师认真听取评课人的意见,将可采纳的意见融入到后续的教学中,可使教学更加完善。

三、“互动参与式”实践性教师校本培训效果

可以说是延续两个学期、近一年的实践,多数教师和学生的全方位的“互动参与”,教师理念和教学行为确实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在上课时,克服了满堂灌,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和归纳提升已经成为习惯,这些变化在第二轮公开课时就体现得非常明显,第三轮尤为突出。学生的转变更为喜人,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小组讨论、学生回答问题、到黑板展示基本上形成了习惯,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涨,通过开展“互动参与”的新课堂研讨课前后的问卷调查对比可以清晰的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些变化大大超出了我们预期的设想,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学校以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引领,在各个年级实施“互动参与式”教师培训,使新课堂的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这种在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反思、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改变了培训和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符合《意见》着重强调的“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实践证明了教师互动参与式的校本培训方式是受训老师认同度较高、效果明显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C]《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

第6篇: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第7篇: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

【引言】浔阳区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于1981年,整合着浔阳区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业务职能,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培训平台,长期以探索教师培训及专业发展模式为己任,通过边实践边探索,构建了浔阳区教师发展模式,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系统变革。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以提高教师质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高教师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为宗旨,大胆开拓,不断创新,为我区打造一支强硬的教师队伍做了出应有的贡献。

一、自我定位,开辟渠道

最近的几年,正是我区承担江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任务的阶段。在新课程环境中,如何进行教师培训工作?我们根据区情和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着力开辟三条渠道。

1.学历提高培训

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必然要求。依照《江西省实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组织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到2007年,全省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要达到60%。我区加大学历培训力度,开展了以提高为主、多层次的学历培训,广大教师通过自考,函授、电大等形式,提升了学历。

2.新课程校本培训

新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长点,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校本培训工作自始至终是我校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作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区文教局对校本专门培训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主管局长亲自参与,组织、研究、指导、督促全区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进修学校据此加大了督促、指导、检查、评估的力度。我们在不断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指导能力的基础上,多次深入全区各基层学校,检查指导和调研各校的“校本培训”工作情况,收集听取一线教师对师训工作的要求与建议,传递各校师训工作的经验信息。

3.多形式集中培训

五年来,我们以新课程校本培训为重点,在致力于全员培训的同时,开展了以“面向全体、突出骨干”为主线的集中培训,有效地提高我区教师的理论素养。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班主任培训、青年教师培训、其它各学科教师培训及相关项目各类相关项目培训,如综合实践活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英语听力培训等,使得全区教师都能选择相关培训内容参加培训。

二、目标定位,搭建五个平台

在新课程环境中,教师培训工作如何与课改实验的需要相结合?如何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教师?在近五年的探索中,我们的做法是,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目标定位,努力搭建好五个平台。

1.利用网络优势,搭建远程平台

(1)依托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拉动教师培训方式的转型

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是落实《教育振兴行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基于网络的教师远程培训便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了远程培训,脱产研修,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师远程培训新模式。

(2)办好“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增强教师对未来教育模式的认知理念。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是教育部统一部署的世界性合作教育项目,整个培训围绕“未来教育”新理念,以信息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育模式,让受训教师对未来教育产生认知、认同,参与和引领意识。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注意对参培教师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及时予以评价。这样学习优秀的参培教师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余教师也能更具体地感受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从而受到了有效的激励。

2.利用城区优势,搞好骨干培训,搭建现场平台

我区共有十三所学校,均分布在城区。我们利用城区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现场指导。主要项目有:现场听课、评课;现场“上课”、“做课”。根据基层学校的需要,我们在骨干教师培训中采取了方便学校、方便教师的现场“上课”(即到学校搞专题讲座进行培训)、现场“做课”(即到学校参与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的工作举措。

3.利用师资优势,搞好新教师培训,搭建帮扶平台

新教师是教育的未来,加大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进校人肩负的神圣使命。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新教师培训中采用集中培训与结对培训相结合的模式,集中培训的内容如前所述,结对培训则主要体现在:以校为本的校内师徒结对帮扶,主要通过校本培训方式进行。由进校教师与一线青年教师组成的新教师结对帮扶,主要通过现场。听课、评课和现场“上课”、“做课”的方式进行。

4.利用政策优势,搞好名师工程,搭建幅射平台

为了打造我区教学名师,为我区培养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坚定、师德品质高尚、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技艺精湛、教育业绩突出、教育科研水平较高、能发挥示范和辅射作用的中小学名师骨干教师群体,我区于2007年出台了《浔阳区名师工程实施意见》和《评选实施细则》,设立了“教学明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10年又出台了《浔阳区名师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制定,为我区搞好名师工程,搭建了幅射平台。

5.利用实验优势,搞好校长培训,搭建引领平台

第8篇: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性,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方案》和《松原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4583行动方案》的精神和要求,我认真参与了《校本培训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下面是我研究此课题时的几点认识:

一、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学习:

1、强化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的需要、课题研究的需要和自身理论建设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在组内或学校做专题汇报,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培训。

2、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定期集体充电。坚持”依需定学,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原则,针对不同内容,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集中辅导、请专家讲座、学习成果交流等形式进行有计划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学科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3、积极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工作中与老教师教师真诚沟通,互助合作,分享成功。除了师徒结对的常规做法之外,进行研究式听课,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思考来交流,带着策略去实践,循环往复,共同提高。

4、科研攻关,突破难点。“合理分配讲练时间,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系列活动中,为了攻克研究的难点,我们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研究课标教材与学生,找寻有效的设计策略,研究课堂学习方式,找寻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多元评价体系,突破了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教研组与教师对有效教学设计组织能力,促进了课堂四十分钟效率的改变。

二、利用好名师的资源是当前推动优秀教师成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因此,我积极吸取了我校利用的校外名师资源,有效开辟校外的名师引领“绿色通道”。

我借助区域研修这棵大树,依托区域研修这个平台,与区域内兄弟学校,相互协作,积极参与各种研修活动。

与东北师大附中联谊,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位教师都拜东北师大附中的相应学科的名师为师,在2011年4月份我去了东北师大学习。

我校聘请德高望重的原松原市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宋景文教授,作为我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顾问,帮助我们谋划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在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上我做了八年级生物《细菌》一节示范课,同时在现场会上我和同组教师进行了插花艺术表演。

三、在《校本培训有效性》这个总课题的引领下,要求全校任课人人有研究主题,这些主题来自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困惑,大到“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方式的改革”,小到“一个环节、一种方法”的策略研究,力争小研究可以做出大文章。我的实验课题是《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每学期四个案例,一个课题总结,此举为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素质的发展对于学校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校本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师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展开,以往经验型的教师培养已经跟不上学校急速发展的要求,现实呼唤着对培训理念、方法、途径等进行科学研究,让校本培训成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支撑。我认为,校本培训应该为教师的“问题解决”提供一切条件与可能,不应该是培训者主观臆断地对教师的强加;应该让教师主动参与,使他们成为培训的主体,为他们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使教师把参与培训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和内在需要,这样教师才会真正地发展,并且更具有发展的潜在性。

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从教过程中的脱产培训,而是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才能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建立基于教师工作学校的具体情况,与教师工作最为贴近的校本研训机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导方向和必然选择。

第9篇: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总结范文

一、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机制

为了加快新教师成长,我校建立以下四个方面培养机制:

(1)科学培养机制-一构建符合新教师成长规律的培养机制。

(2)正确的导向机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了的集体舆论,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创设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制定学校新教师培训规划和培训制度等,为新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新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开发新教师的潜力,增强新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4)合理的保障机制,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信息、时间和物质条件,帮助新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校本培训之中。

二、组建校本培训资源

首先充分发挥了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本校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指导新教师成长。其次借用了校外培训资源,让新教师走出校门,充分参加区教育科研活动,进行提高。

三、加强了对校本培训效果的评价

我校教导处对新教师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评价和针对新教师发展阶段进行了全程评价。

首先是加强了处于适应期的新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模范遵守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定期组织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思想端正。第二,查了他们的教学基本功,学校领导定期听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并及时总结,为他们打下了成长的基础,使新教师在学习老教师的同时充分发展自我能力,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四、加强了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1.为加强新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三级管理机构,成立了校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和专业指导小组,以确保我校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2.制定了学校校本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