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落花生教案范文

落花生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落花生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落花生教案

第1篇:落花生教案范文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阅读大量的优秀教案、名师教学实录,希望能够把知识更准确、更清晰地传授给学生;并依照现行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但往往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时侯我都会积极地引导他们,学生们也很习惯我的这种“引导”。久而久之,在学生们的心里留下了“老师怎么理解,我们就跟着怎么理解”的方式,形成了不说“实话”的课堂。

在教学《落花生》这课中,开始半节课里,学生的学习都根据我的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我出示“父亲拿花生同苹果、桃子、石榴做对比”时,很多孩子接受得都非常快,读懂了父亲是说花生的品质――默默奉献。大家也都纷纷表示要做花生那样默默奉献的人。但当我根据精心设计的教案反问道:“你们不想做像苹果、桃子那样的人吗?未来的社会需要展示自我啊!”孩子们迟疑了。我本想他们会按照教案上说的那样,觉得外表美心灵也美更好(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平时都很爱展示自我),但当我叫起一个平时很爱展示自己的学生时,他却回答说还是默默地等待别人发现的花生好。有了这位平时很优秀的学生的引领,很多孩子都说自己展示自己是不好的。这与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有很大的分歧。在我的再三引导下,最后有一些孩子很不自信地说出了“展示自己也不错”,但与我设想的却完全不一样。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我进行了下一环节,这节课在沉闷的气氛中结束了,但孩子们的回答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耳际。

午休期间,我忍不住又问出了那个问题:“你们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苹果那样的?”上课时那个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大声说:“当然是苹果那样的了,又美丽又有用。”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大部分的同学都喜欢既美丽又有用处的苹果,讨论得非常激烈。这不就是我要的课堂效果吗?我充满疑惑地问:“上课时为什么不这么说?”同学们都说:那篇课文讲的就是花生当然是花生好了,老师一定希望我们这么回答的。我一时间竟无话可说。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才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平时给学生们发挥的空间太小了,一味地对着那些“经典”的教案,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发展。从那以后我尽量地让他们把心声畅谈出来,还给他们自由、自主的课堂。我发现这样做不但没有拖延教学时间,相对于以往还有了很大的提高,没有我过多的引导,他们的理解也很准确,甚至多了一些更精彩的理解和回答。对于正确的我都予以肯定,同学们在上语文课时回答也更大胆了。

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想法往往也会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要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自由地飞翔、尽情地发挥,于是会发现原来他们比你想象的还要出色。

第2篇:落花生教案范文

一、教师首先扎实自己的教学功底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水平的高低对课堂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功底决定了教师能否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能否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问或对课堂进行有效引导。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功底才能够把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把教学比喻为建设高楼大厦,那教师自身的教学功底就是建设大厦的设计蓝图和建设材料。如果教师功底不扎实,莫说实现高效课堂,一般效率的课堂也难以保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或是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或是接受更高的教学培训,或是不断地搜寻有用的教学信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自己进行千锤百炼。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是能够实现高效课堂的最大保障。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还不够,最容易被激发起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做游戏、进行知识点的趣解、将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联系起来等,下面我们举例进行介绍。

比如在进行《狐狸和乌鸦》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将这篇课文变成一部小小的舞台剧。课本知识做台词、学生做演员、讲台做舞台,让学生通过表演进行学习。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进行表演。小组中如何选择演员、如何进行表演都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小学生比起其他阶段的学生有更强的表现欲,他们更渴望表现自己,获得老师以及同学的肯定。为了能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学生会自行研究课本内容,搜寻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课本的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帮忙设计教案或者准备教学道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选择几个学生帮忙,然后将他们的想法加入其中。这不仅会让学生有极大的成就感还会促使这些学生自觉维护课堂秩序或者带动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用到的小型教学道具老师可以让学生帮忙准备。比如在讲解课文《爬山虎的脚》之前,老师可以让能够拿到爬山虎的学生帮忙准备几片叶子或几根爬山虎的脚。在课堂上老师将其拿出来给学生观看并特别声明这是某某同学为大家准备的。帮忙准备的学生自然感到骄傲,而其他学生因为课文与自己的同学联系了起来,自然会投以更多的关注。

三、备课不忘“备学生”

通常情况下,提起备课,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备教材、备课标,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还需要“备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整个教学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如果无法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又怎能够设计出最符合学生水平的教案?如何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真正有效的课堂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的。因此,老师在备课时不能忘记“备学生”。“备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先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比如班级的整体学生水平和整体的学习状态等。第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基础与学生的个人基础。第三是要了解学生的个体特性,主要指单个学生的水平、爱好与特长等。第四要了解学生对上一阶段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通过了解学生对之前学习方法的适应之处与不适之处,老师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第五要了解学生有哪些变化。在发现了学生的变化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四、优化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是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法宝。但是现在的课堂提问中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无价值与无效的问题太多、提问问题的本身就是问题、问题中存在差异性等。这样的提问内容不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还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程度。因此,在每节课之前,老师要做好提问的“预习”、简练提问的内容、消除提问的不足并提升所提问题的启发性与代表性。

五、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的工具,多媒体就是其中之一。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能够使课堂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能够进行传统教学所做不到的模拟演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在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还不完全,学生难以进行抽象理解,此时老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述课文《落花生》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会采用“落”字,也理解不了为什么花生落到了地上就能够结果,而这种意境用言语很难表达。老师此时可以用多媒体搜集一些花生的生长资料给学生观看,从种子埋下到长出花柄与子房,再到子房长成为花生,用直观的演示让学生体会那种意境。此外,网络是多媒体的一部分。网络上有庞大的教学资源,老师可以加以运用来优化自己的教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再先进的教学工具也只能进行辅助教学,老师才是“教”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切忌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第3篇:落花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材整合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54-01

课程的本质是一种教学事件,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概念,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或“知识的移植”,应当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这种体验和交流的学习者即教师和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和独特的感受对教材进行交流。由于课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是认识者,都带着自己的特有感受感知教材内容,教材的客观性和主体的主观认识间必然产生“空间”。所以教师不能简单传授教材,而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应考虑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内容。所以新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一、从课程标准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若教材能够实现课标要求,我们会按照教材完成和设置某些环节,如果教材不能实现课标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整合。如课例《记金华的双龙洞》在教材中并没有提出“复述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的要求,在课标中却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就需要依据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和调整,根据复述要求,在不改变原文主旨的基础上,取舍和添加某些内容。这是从课标的要求出发对教材的变通。

二、从学生的实际需求方面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如课例《落花生》,学生从教材中略知花生的生长特点,但教材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满足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需要,借此引导他们收集有关花生生长过程的资料并结合日常生活中对花生知识的积累,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对花生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展了教材内容。这个知识的存储过程是为了引导学生感知,了解花生的特点是为了探讨“我们要做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而做的知识铺垫,在此基础上便于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从教师的理解高度方面

如课例《爬天都峰》,教材只是让学生明白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含义。笔者并没有就教材而讲教材,而是从老人和孩子之间怎样汲取力量爬天都峰的话题延伸到生活中,比如,想想在生活中哪些事情让我们能感受到“汲取”带给我们的力量,这样同学们的思路拓宽了。对于“汲取”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处理教材就拓展了深度,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拓展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充实了教材内容。

四、从地域特点方面

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发现教材选定的某些篇目和当地的实际状况有些偏差,比如,和“春天”相关的古诗和文章,当我们在使用教材时,需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如课例《燕子》描绘了南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此时北方的春天还没有到来,所以在感受南方春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的同时,联系北方的实际。比如,让学生思考:回忆北方的春天什么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春天和文中南方的春天做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不同地域同一季节春天的差异性,这也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五、从教学情况方面

我们的备课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上,带有主观性。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考虑到学生课堂中的变化因素。因此,老师的教案要设计成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的学案,更多加入或考虑到学生学习中的动态变化,所以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当课堂出现预案之外的问题时,要把握住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比如,笔者在讲《北京亮起来了》时,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可能要关注到的问题,如北京道路发展、名胜古迹,但在学生交流时,突然讨论到北京申奥的问题,讲到在申奥过程中北京的种种变化。这时及时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奥运内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就能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

六、从信息技术运用方面

在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变革。如课例《爬山虎的脚》,文本描述爬山虎的脚怎样一步步向上爬比较抽象,运用信息技术把文字描述具体化,就会直接清楚。扒住墙――拉一把――紧贴墙,这一系列动作利用动画演绎的方式,形象地把爬山虎的脚怎样用吸盘吸住墙,用力把茎往上拉,一步一步贴住墙向上爬的过程表现出来。运用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教材的文字表达方式演化为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把抽象的表达变成具体的演示。通过信息技术在教材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

总之,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更利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也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平台。

第4篇:落花生教案范文

同仁之美

在樱花、桐花相继开放的季节,我们来到了台湾,本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创意语文教学交流活动”在台中教育大学音乐厅内如期举行。两天时间里,8场典范教学示范演示,彰显着五地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不同理解,也激荡着两岸四地语文教师共同的母语情怀。场内,主持人、评点教师、演示教师和观摩教师之间个性地探究,激烈地辩论、真诚地回应;场外,春光不时携着春雨,有声地滴沥,无声地滋润。

更可爱的是同行者。幽默风趣的郭铭辉老师,身为特级老教师,几近退休却无半点陈年之气,仍是满满的童真与欢乐。厚重深刻的唐建新老师,评点时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在尖锐的批判中倾注着对后学者的呵护,那浓浓的家乡口音是每个人都有的儿时记忆。儒雅博学的马新民老师,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落花生》一课中传递两岸四地情,以执著诠释壮年的最佳生命状态,求真而不好斗。内敛真诚的薛强老师,言与行皆敏捷简约,在受众的浑沌纠结中妙手拨开云雾,还与会者一个更清晰的思路、更清醒的自我意识。深沉而不失亲切的叶健刚老师,像小说中失散多年的大哥,他只微笑着看大家沉思与辨析,是一位守望者的姿态。顺道乘着雅兴而来的王大绩老师,育人理念不僵化、不陈旧,在他那里,岁月没有留下沧桑,只有人与智慧的交融。来自华南师大的周小蓬老师,来自深圳的姜东瑞、王爱娣老师,来自珠海的谢万胜、郑文佳、汤凤珍老师等等,无不传递着美与善良。还有,促成此次交流活动的灵魂人物容理诚老师,他睿智而从容,如水一般流动不凝滞,如水一般包容着万物。

大家在场内聆听思考,在场外延伸思辨。身处其间,我恍若觉得美好就在这里。但是,“曲终人散”之后呢?少年才子曾经感叹: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当年王勃的路过和我们的专心前往肯定是有区别的,萍水相逢和有心相约也一定是不同的。怀揣美好,我们在他乡寻找,在这里发现。如若领着这一份发现看看同仁,再想想自己,在生命的历程中获得更多的沉淀,再次聚首时,会是怎样的美好的情境呢?

成人之美

此次到台湾,源于萧建智老师。去年七月,第五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教学交流活动在澳门举行,那次交流会中,我们听了来自台湾的萧建智老师的一节课,他与澳门小学生一同分享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在那节课中,萧老师用吟唱的方式串联课堂,带领小孩子追随作者和台湾一代人的思乡情怀。最简单的课,是最美的课,也是最震撼人心的课,他带领我们抛去各色理念和形式,回归质朴。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去台湾看看吧,看看那里的教育。

然而,这有多难!没有行政主办的力度,没有经费的支持,这能成行吗?

美好的四月,当我们坐在台中教育大学求真楼的音乐厅内,可以看到该校语文教育学系彭雅玲主任的有序安排,可以看到台中文山国小、仁美国小、立人国中、顺天国中等学校的全力协办,可以看到从香港、澳门、新加坡赶来的资深教师……是萧建智老师的诚意促成,让这些力量汇集到一起。我们每个人在现场都可以看到他:看到他给演示者照相,给大家录像;看到他叮咛参加演示教学活动的国小和国中的孩子们,演示结束时给孩子们褒奖和鼓励;看到他张罗大陆参访团的午间工作餐,回答大家的每一个询问……他已近退休年龄,高而瘦的身材,始终在忙碌着,始终笑着。你可以感受到,他满心欢喜着自己的工作,自由而单纯地爱着教育。

夫子曾言“君子成人之美”。现实其实已经给了我们的生活太多必须去完成的事情,再多一件都很添累,都是麻烦,这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多少本可以去做、本应该去做的事情就是因为“嫌烦”而撂下了。因为有萧老师的成全,美好得以生成,而美好的教育就是成全人的教育。

里仁为美

去台湾之前,我关注到这样一则报道: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2012年11月3日在台北举行,逾百位语文教师通过教学经验分享、教案研讨等方式,正视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呼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命教养,共创语文教育的“心视野”。用生命去影响生命,这样的教育才是美好的。

从台湾返回,又被柴静主持的《看见》栏目吸引。那日《温柔的坚持》播出,谈的是台湾的融合教育,特殊儿童与普通生共处互助,特殊生得到尊重悦纳,普通生得到的成长更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一个人被视为不可救药、令人绝望,在他能够被温柔对待的时候,他的心灵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命的触动与交流引发教育的美好。

回味台湾的听课感受,会自然地想起一个人——台中立人国中的校长胡金枝女士。她博士毕业,体验过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最后她觉得国中这个阶段(相当于内地的初中)的孩子最需要陪伴,所以她选择在此处停留下来,去实践自己追求的教育。在评点澳门教业中学贺诚校长的课时,她说道,我们都是生命的共同体,教育是以智慧启发智慧,以生命感动生命。

在这里,我感受到更多的调节、协商、和睦、关怀和帮助。而这些友善的思维方式,一个人是做不到的,一定是一群人的相互体谅。爱,得以感染和传播。

第5篇:落花生教案范文

(一)

本届交流活动的主题为“创意语文教学”。8位教师精彩纷呈的课堂示范,展现了创意语文的魅力。令人久久回味的是每节课后的点评交流,在争论中碰撞思想、在质疑中生成智慧,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创意语文的内涵。围绕8节课,争论的观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1. 继承与创新

来自北京景山学校的朱畅思老师,为国小六年级的学生教授了一节吟诵课《平仄之美》。以《夜雨寄北》《月色》《竹枝词》等熟悉的诗歌为范例,引领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平仄规律,掌握“平长仄短”的吟诵要领,通过反复吟诵达到划分诗句结构、理解诗歌意境的目的。

对朱老师课堂的点评,展开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热烈讨论。台湾新竹教育大学董忠司教授,对其轻快、锐利、亲切的课堂语言赞不绝口,认为其授课充分展现了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国立台中教育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研究中心主任谢宝梅教授,对朱老师善用流行语、巧妙譬喻的语言风格很认同,对其课堂上处处关照学生的用心很赞赏。

另一方面,对吟诵教学的目的性、价值性、实用性,不少老师提出了异议。深圳南山区教育研究员唐建新老师,对朱老师课堂的现代化、娱乐化、创新性、互动性给予了很高评价,但也直言不讳地提出:过分强调读音的技巧,会妨碍对语言感知、文字鉴赏、内涵理解的深入,对诗歌的节奏也有一定的伤害。深圳福田区教师培训中心的薛强教育研究员,对古诗词吟诵教学有深度的研究,他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古诗文中的韵文指的是诗词歌赋曲联,只有诗才可以吟。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吟诵是诗人的个性化创作。现代的吟诵教学能做到熟读成诵、感知情怀、获得审美熏陶就足够了,切忌太复杂。

2. 预设与生成

8节展示课中,有的老师设计严谨,流程完整,呈现了一堂堂精心预设、目标达成较好的课例。例如容理诚老师执教的文言文《卖油翁》,通过文白对译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夯实基础,提升素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堂课容量大,节奏快,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并重,紧密关注学习过程,通过多层次朗读、抢答、测试、自评等手段有效地达成目标。

但是,也有一些展示课出现了超出预设的状况,如:超时,没有完成教学环节;学生的反应没有出现预期效果,推动起来比较吃力;选取文本较深或较浅,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为了完成流程,进展太快速,过渡不自然,等等。对于这些状况,与会者提出了关于预设与生成的讨论,主要有两种声音:

一种持“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论。认为没有完美的设计,没有绝对理想的课堂。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教授认为,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理想的教案必须与现实的课堂相结合才有实效。贺诚校长说,语文是现场的课堂,不可能预设得环环相扣,如何巧妙处理,更能看出教师的功底。

一种持“预设是达成目标的关键”论。容理诚老师认为:教学设计一定要明确目标,正确的目标指引着正确的行为。优良的教学设计是精研文本、预测学情、有弹性、有留白的创意性设计。薛强老师直言,展示课普遍存在课时不够用的问题,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这堂课到底学会了什么,有些老师按照程序走下去,表面上不断追问学生“学会了吗”,实际上为了完成环节而不顾学生实情,这不是真正的领悟理解,学生只是“被学会了”。

3. 目标与手段

参看两岸四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地的语文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尽管提法不同,但是有许多共同点:注重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致力于文化素养的培育,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注重语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等等。在具体课堂中,如何制定目标?为达成目标如何实施手段?与会者各抒己见,焦点集中在:

(1)目标的设定

综观授课者的目标设定,有繁有简,有细致有概括。容理诚老师执教《卖油翁》时,特别提出课堂目标是:理解和学习运用“尝”“但”“因”“去”“射”等单音节词及“不亦……乎”的句式,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陈桂芬老师对朗读教学提出的目标为:能辨别语词并了解文句意义,能有情味地朗读等。相对而言,目标比较简略。针对有的教师目标设定空洞、不务实的问题,容理诚老师认为,正确的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目标不必贪多求大,应做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容老师的理念正与此契合。

(2)教师的引导作用

有的教师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广东省东莞市北师大翰林学校的马新民校长在《落花生》的导入环节,以乾隆皇帝题词“真有趣”和“真趣”相比较,引导学生体察文字背后蕴藏的“味道”。华南师范大学的周小蓬教授建议:为了使课堂更有效,教师在引导上可以适当配合肢体语言,夸张展示,令学生感受更强。有的学者却认为,教师不要做太多暗示,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例如在朗读教学中,不赞成齐读,更不赞成老师带读,这样容易引起干扰,听不到学生自己的声音。

(3)测试与评价的应用

有的教师注重课堂的测试与评价作用。容理诚老师认为,测试就是评价,核心是激励,课堂就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平台。因此,在他的课堂上,训练环环相扣,测试由浅入深,评价具体直接。有的教师评价更柔性,更自由。香港圣公会青衣主恩小学的汤芷琪老师,采用了学生自己上台贴奖励贴的形式以资鼓励,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特级教师林季华老师运用了同侪互评的方式来激励学生。

这些争论与质疑,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理念的差异,更体现了每位专家、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个性化解读。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坦诚交流,这正是创意教学的价值所在。

(二)

本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教学交流活动第一次在台湾举办,主题为“创意语文教学”,颇有深意。台湾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文化产地。《南都周刊》曾这样评价台湾的创意:“是街头花招百出的选举文宣,是原本各走各的粉圆与奶茶交集而成的珍珠奶茶,是根植于苗栗原乡文化的华陶窑,是士林夜市,是诚品书店,是周杰伦,是云门舞集。”奔放、自由、大胆的创意产品背后,富有创意的教育教学功不可没。

1. 政府大力举措提供了创意教学的培育环境

本次交流活动,不单纯是进行两岸四地及新加坡语文教学交流活动,也是台湾“国民小学师资培用联盟”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台湾于2011年7月开始推动“国民小学师资培用联盟”计划,联系教育专业组织,启动“培育”与“致用”合作循环机制,整体性地提升教育质量。台湾师培联盟中的很多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师生们在富有活力的课堂展示和启迪智慧的交流中,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创意,加深了对语文教学的专业思考。这种举全社会之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育方式,为台湾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优质环境。

2.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创意教学的实践者

具有国际视野、多元身份、专业精深、勤恳敬业是台湾教师的特点。台中市立立人国民中学的胡金枝校长,是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在国小、国中、大学都工作过,也经常参与内地交流。丰富的阅历、开阔的眼界、对教育的热爱和探索,促成了她独特的办学理念。她认为:“教育不是移山填海的工程,教育是细针密缝的刺绣;教育不是法令规章的堆砌,教育是苦口婆心的叮咛。”表达了对教育人文本质的理解。在上一届交流活动中,台中市南屯区文山国民小学萧建智主任执教的《回乡偶书》令人震撼。而这次,他是整个活动的筹划组织者,每个环节都考虑得周全缜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专业、务实、优质的精英教师们,是台湾教育创新的引领者和实践者。